政务数据应用场景分析报告 2024_第1页
政务数据应用场景分析报告 2024_第2页
政务数据应用场景分析报告 2024_第3页
政务数据应用场景分析报告 2024_第4页
政务数据应用场景分析报告 2024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9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研究报告在数字化时代的浪潮中,政务数据作为国家治理的重要基石,其价值与影响力日益显现。随着大数据技术的快速发展,政务数据的应用场景不断拓展,其在政策制定、公共服务、城市管理等领域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本报告将深入挖掘政务数据的潜力,结合国家政策导向,分析其在各领域中的应用场景,探究其在实际操作中的优势与挑战,并结合数字政府领域各专业单位的案例经验,总结全国先进省份的建设经验和特色做法。以期为政府机构和相关领域的研究者提供有益的参考,共同推动政务数据应用的健康发展。编写单位中移系统集成有限公司中移信息系统集成有限公司上海通办信息服务有限公司北京东方金信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讯飞智元信息科技有限公司安徽胜利科技发展有限公司编写成员于庆军刘金樱王召阳赵娟卫小波周向明陈敏军陈志刚庄子俊王毛红王若龢李娅庄颂34政务数据相关概念5政务系统中最早出现的概念是政府数据,这也是相对通俗的一种说法,一般指国家的立法机关、行政机关、司法机关等机关,在履行行政管理职能过程中制作或者获取的,以一定形式记录、保存的各类数据及其衍生数据。政府数据包含政务数据,以及一些政府内部隐私数据(譬如内部会议、安全职能采集的数据等)。政务数据一词来自《国务院关于加强数字政府建设的指导意见》文件中,指各级行政机关和依法经授权行使行政职能的组织(以下统称“行政机构”在政务场景范围内,依法履行职能的过程中采集和获取的数据资源。政务数据的数据主体为“政务部门”,并且将政务部门限定为“政府部门及法律法规授权具有行政职能的事业单位和社会组织”,也即形式意义上的行政主体;“公共数据”概念则针对数据主体要素进行了扩张。对公共数据主体的扩展可以大致分为三类:其一是最狭窄的标准,仅包括“履行公共管理和服务职能的事业单位”,传统的政务数据一般采取此种方案。其二是中间路线,新增数据主体包括但不限于(从事公共管理服务的)事业单位、公共服务企业和其他依法管理公共事务的组织等。《浙江省公共数据条例》就是这一做法,将公共数据限定在国家机关、法律法规规章授权的具有管理公共事务职能的组织以及供水、供电、供气、公共交通等公共服务运营单位,在依法6履行职责或者提供公共服务过程中收集、产生的数据。不同地方立法对于公共数据的表述存在不同的认识,但随着数据经济的发展,公共数据范围扩大的趋势日益明显。在理论认识中,扩张后的公共数据主体不限于政务部门、公用事业单位,社会组织、人民团体、企业等只要涉及公共服务或公共管理性质,都有可能成为公共数据主体。换言之,公共数据的主体属性判断关键在于主体本身或主体所从事活动的公益性。可以说,在主体要素上,从“政务数据”到“公共数据”的转变,体现出的是数据开放主体的多元化趋势;更进一步地,在《网络数据安全管理条例(征求意见稿)》的表述中,“其他组织”的规定,事实上意味着这一定义方式没有采纳以主体为核心判断要素的、形式意义上的定义思路,即只要满足“公共服务过程中产生”和“涉及公共利益”的实质性要求,无论数据主体是否是传统意义上的公权力主体,都不影响该数据的公共属性。公共数据是指由政务部门和公共企事业单位在依法履职或生产活动中生成和管理,以一定形式记录、存储和传输的文字、图像、音频、视频等各类可机器读取的数据,法律另有规定或涉及国家利益、公共安全、商业秘密、个人隐私等的数据除外。公共数据的主体被统称为公共管理和服务机构。又如,《贵州省大数据发展应用促进条例》中对数据主体的定义“公共机构、公共服7务企业”。其三是开放性标准,也即《网络数据安全管理条例(征求意见稿)》规定的公共数据主体包括国家机关、法律和行政法规授权又如,《泸州市公共数据管理办法(试行)》中的公共数据主体包括了“公共服务单位”和“在本市从事经济或民生活动的企业、组织”。辨析与异同辨析与异同政务数据、政府数据和公共数据在定义上存在明显的差异。政务数据主要指政府部门和机构的数据,政府数据则包括政府部门和其他公共事业单位的数据,而公共数据则更加广泛,包括来自各种组织和机构的数据。政务数据和政府数据的收集通常是由政府部门和机构强制执行的,而公共数据的收集则更多是自愿的。此外,政务数据和政府数据的收集和维护通常有较为严格的管理和规定,以确保数据的准确性和可靠性,而公共数据的收集和维护则可能缺乏相应的管理和规定。政务数据主要用于政府部门的决策制定和服务公众,政府数据同样如此。而公共数据的使用目的则更加广泛,可以用于商业、学术、社会等多个领域。此外,由于公共数据的开放性和共享性,其使用目的也更加多样化。政务数据和政府数据的开放性和共享性通常受到一定的限制,因为它们涉及到国家安全、公共安全和社会稳定等方面。而公共数据的开放性则非常高,任何人都可以自由使用和传播。这也是公共数据在实际应用中越来越受到重视的原因之一。8政务数据研究重点9数据作为政务服务的底座,是构建现代政府治理体系的基石。在数字化转型的浪潮中,政务数据的管理与应用已成为提升政府服务效率、优化决策过程、增强公众参与度的关键。从2020年开始,国家颁布了一系列旨在规范和推动政务数据发展的政策文件,这些政策不仅为政务数据的管理、共享和应用提供了指导,也为数字政府建设奠定了基础。以下是一些关键政策指引摘要:全国一体化政务服务平台建立政务服务效能提升常态化工作机制的意见跨系统、跨业务共享利用。印发《“数据要素×”三年行动计划(2024础制度更好发挥数据要素作用的意见要素市场化配置综合改序开展,探索建立与数据要素价值和贡献相适应的收入分配机这些政策的颁布与实施,凸显了政务数据在公共管理和决策过程中的核心地位。政务数据不仅是推动公共服务创新、提升社会治理效能、构建数字政府、深化政务公开的重要动力,更是实现资源优化配置、促进社会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抓手。它为数字中国建设提供了坚实的数据支撑,确保了政府决策的科学性、精准性和前瞻性,是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基石。通过政务数据的深度挖掘与智能应用,我们能够更好地理解社会需求,更有效地响应公众期待,共同推动构建一个更加智能、高效、透明的数字社会。通过对政策的研究,总结以下政务数据研究工作要点:统筹管理:统筹管理的核心在于构建一个全局性的政务数据治理框架,通过顶层设计确保数据资源在政府各部门间的合理配置和高效运作。这一过程要求明确数据的归属、使用和监管责任,实现数据全生命周期的规范化管理。跨部门的数据共享机制是统筹管理的关键,通过制定统一的政策和标准,促进数据的流通与协同,打破信息壁垒,释放数据的潜在价值。同时,统筹管理强调数据安全和隐私保护,确保在开放共享的同时,维护公民和企业的数据权益,为智慧政府和数字社会的建设提供坚实的数据支撑。数据目录:政务数据目录的编制是实现数据资源透明化和可操作性的基础。它详细记录了数据的属性、来源、权限和维护责任,确保数据的可发现性和可访问性。数据目录的建立为数据分析、决策支持和公共服务提供了便利,是提升政务数据应用效率的关键步骤。数据资源:整合分散的数据资源是提升政务数据价值的核心。这要求集中管理不同系统和平台的数据,确保数据的一致性和完整性,并通过质量控制确保数据的准确性和可靠性。数据资源的整合有助于形成统一的数据视图,为政府决策提供全面的数据支持。共享交换:共享交换是政务数据流通的中枢,其研究需要考虑到数据流通政策、隐私保护技术,并确保数据传输的高效与安全。应采用先进的加密技术和访问控制机制,以保障数据在共享过程中的安全性和合规性。通过实施统一的数据接口和协议标准,平台能够促进不同政府部门之间的数据无缝对接,从而显著提升政务数据的流通效率和互操作性,为政府决策提供实时、准确的数据支持。数据服务:提供高质量的数据服务是政务数据管理的重要目标。这包括开发易于使用的数据查询、分析和可视化工具,以满足不同用户的需求。数据服务的设计应注重用户体验,确保服务的灵活性和可扩展性,以支持政府决策和服务创新。算力设施:随着政务数据量的激增,算力设施的建设对于提升数据处理能力至关重要。高性能的数据中心和云计算、边缘计算技术的运用,可以加速数据处理速度,增强存储能力,为大数据分析和人工智能等技术的应用提供支持,推动政府服务向智能化发展。标准规范:统一的数据标准和规范是确保政务数据互操作性和一致性的关键。这包括制定数据格式、交换协议和质量标准,通过标准化降低数据整合成本,提高数据的可用性和可信度,为政务数据的广泛应用打下坚实基础。安全保障:严格的数据安全政策、加密、访问控制和身份验证措施是保护数据安全的基础。同时,建立数据泄露和滥用的预防机制,以及应急响应计划,确保政务数据在任何情况下都能得到有效保护。政务数据应用场景根据国办《国务院关于加强数字政府建设的指导意见》构建协同高效的政府数字化履职能力体系,可以将政务数据的应用范围总结为以下七大主要应用领域。经济调节3.1.1经济调节政策背景经济调节是政府行政管理的主要职能。加速深化数字技术在政府经济调节履职中的洞察、分析、决策、执行的履职能力,不断提高政府经济调节能力,对于不断理顺政府与市场的关系,构建有为政府和有效市场,充分发挥有形之手的主动性和无形之手的积极性,构建能够“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的现代市场体系,提升宏观调节的科学性、预见性和有效性,具有巨大的经济政治意义。2021年12月,国务院印发《国务院关于印发“十四五”数字经济发展规划的通知》(国发〔2021〕29号)提出,建立完善基于大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新技术的统计监测和决策分析体系,提升数字经济治理的精准性、协调性和有效性。需基于数字经济及其核心产业统计分类,界定数字经济统计范围,建立数字经济统计监测制度,组织实施数字经济统计监测。定期开展数字经济核心产业核算,准确反映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发展规模、速度、结构等情况。2022年6月,国务院印发《国务院关于加强数字政府建设的指导意见》(国发〔2022〕14号)提出,将数字技术广泛应用于宏观调控决策、经济社会发展分析、投资监督管理、财政预算管理、数字经济治理等方面,全面提升政府经济调节数字化水平。强化经济运行大数据监测分析,提升经济调节能力,推进政府决策科学化,用信息化手段更好感知社会态势、辅助决策施政。同时期,各地方政府也出台了经济调节的相关政策,通过数字技术提升经济调节领域的相关能力。2021年11月,《福建省“十四五”数字福建专项规划》指出,发展融合创新的数字经济,深化国家数字经济创新发展试验区(福建)建设,以数字技术创新为核心驱动力,加快推进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促进数字技术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赋能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全面提升数字丝路开放合作层次,打造具有较强竞争力的数字产业集群,形成数字经济发展新高地。2022年4月,《福建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2022年数字福建工作要点的通知》(闽政办〔2022〕16号通知指出,需提升经济治理能力,实施经济治理能力提升工程,建立宏观经济治理、投资项目、商品价格等主题数据库,加强宏观经济运行、数字经济治理等领域的监测预测预警分析,推进“数字发改”建设。2021年2月,《江西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深入实施数字经济“一号工程”,加快推进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推动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打造全国数字经济产业重要基地。提升政府经济治理能力,持续推进政府职能转变,提高政府治理效能和服务效能,优化营商环境评价体系,完善推进机制、监督机制、考核机制。创新和完善宏观调节机制、深化财税体制改革、推进价格形成机制改革。2022年5月,《江西省“十四五”数字经济发展规划》,指出提升数字经济治理能力,强化数字经济安全体系,探索建立与数字经济发展相适应的治理方式,进一步推动数字经济规范健康持续发展。包括强化协同治理和监管机制、增强政府数字化治理能力、完善多元共治新格局、健全网络安全保障体系和强化数据安全保护等多方面。目标到2025年,江西省数字经济增加值占GDP比重达到45%左右。2022年7月《海南省政府数字化转型总体方案(2022—2025)》,指出需要创新发展数字经济,拓展经济发展新空间,提升社会服务数字化普惠水平。完善数字经济治理体系,创新基于新技术手段的监管模式。培育跨境数据要素市场。提升经济运行监测能力。完善经济运行风险识别、预警、感知、防范、化解机制,监测产业发展异动。完善企业征信信息查询机制,快速研判企业信用风险。2022年9月《黑龙江省“十四五”数字经济发展规划》,指出健全包容审慎治理监管机制,完善市场主体容错免责减责机制。优化数字经济市场准入条件。针对平台经济、共享经济、无人经济等数字经济新业态,建立健全适应的监管制度。加强多元协同的数字化治理。深化新一代数字技术广泛应用,推进政府治理手段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创新联合执法、数字执法等机制,形成监管合力。充分调动社会各界参与完善数字经济治理的积极性,探索构建行业、企业、公众多元共治格局。3.1.2经济调节应用建设现状经济社会运行监测系统一般包括宏观主题监测子系统,汇聚经济、产业、科技、文化类数据,实现宏观主题类数据的采集汇聚及分析处理,围绕国民经济、产业发展、科教文卫等三大专题应用,针对不同专题应用进行数据指标的可视化、结构化分析,帮助政府部门及时掌握全省国民经济运行情况,辅助政府进行科学决策。经济社会运行监测系统中的热点专题监测子系统,该系统将分析发展指数、四大经济(数字经济、海洋经济、绿色经济、文旅经济)、项目推进、民生热点等各类数据,结合可视化、多维统计数据分析等工具组件,支持数据直观的指标化展示,帮助政府及时掌握我省年度指标、高频指标及四大经济运行指标情况,为政府决策提供支持。以江西省和福建省的省级经济调节类平台应用为案例进行剖析,其中的重点专题监测子系统,该系统一般会汇聚省自然资源厅、省林业局、省委宣传部、省文旅厅、省公安厅、省侨办、省交通运输部等部门有关数据,对全省的各项重点专题数据进行组合、对比和相关性分析,通过构建焦点信息应用、城市治理应用、市场主体应用以及持续发展应用子专题,为省政府和行业主管部门在对省级重点专题应用领域内的各细分重点聚焦分析提供重要支撑作用,以数据赋能省政府与行业主管部门决策支撑能力。江西省建设的5大专题包括:经济态势专题、产业运行专题、行业景气专题、监测分析专题、营商环境专题。为解决经济调节领域现存问题,归集领域各相关数据,包含发改委、统计局等部门的统计数据、监测数据、预测数据等,以及交通运输、电力、海关等单位的数据。通过对经济调节领域涉及的政府管理数据和市场化数据进行综合分析,运用机器学习等技术训练经济调节领域相关模型,综合经济调节领域相关分析算法,得出从经济态势、产业运行、行业景气、监测分析、营商环境等方面的经济调节领域监测、预测、预警结果,综合服务于决策者在宏观经济调控、产业集群补强、行业培育发展、政策制定及效果评估等业务过程,为决策者提供经济调节领域辅助分析能力。福建省建设的经济调节应用平台子系统包括:宏观主题监测子系统、热点专题监测子系统、重点专题监测子系统、市域画像监测子系统。通过微观数据与宏观指标关联,实现企业数据、互联网数据、物联网数据与宏观指标融合分析,目标是构建“经济-产业-行业-企业”的“宏观-中观-微观”数据一体化分析体系,并基于此基础之上,参照国家信息中心数字中国研究院整体分析思路,通过统计分析指数、行为依赖分析、人工智能观念依赖分析、空间地理时空依赖分析等四大方式,进一步构建产业态势、产业预警等一系列产业分析能力,最终辅助产业风险分析、项目投资决策、产业政策制定,提升宏观决策效能。黑龙江省构建了经济治理数字化支持应用平台,搭建了一系列高可用、高复用、高效用的经济治理数字化支持应用体系,目标是提升政府经济治理数字化水平,帮助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数据应用建设主要包括以下几块内容:经济运行监测、经济形势分析研判、经济政策追踪评价、营商环境监测评价、数字经济治理、精准化监管等内容。>经济运行监测预警经济运行监测预警是一种重要的经济监测工具,通过经济全景分析、区域对标分析、重点领域监测、高频数据监测以及经济预测预警等多种方式,对当前经济运行情况进行实时监测,及时发现经济变化,及时发出预警,以便及时采取有效的应对措施。>经济形势分析研判经济形势分析研判是一种综合性的分析研究,通过从宏观、中观、微观,包括高质量发展分析、产业发展分析、产业链分析研判、市场主体健康度分析等维度,对当前经济形势进行综合分析,以期更好地把握经济发展趋势,为政府决策提供参考。高质量发展分析、产业发展分析、产业链分析研判、市场主体健康度分析。>经济政策跟踪评价聚合国家/省/市各层级、多领域所有政策文件、部门规章制度规定、标准规范等信息,进行深入分析挖掘,形成政策知识图谱,通过即时搜索、对比分析等功能,辅助领导经济治理智能决策。>营商环境监测评价营商环境监测评价是基于营商环境考评的18个维度,通过衡量政务便利度、市场感知度、政策推进度等维度,构建一个客观、科学的营商环境评价体系,旨在通过对政府政策、市场环境、社会环境、资源环境等多方面的监测,来评估一个地区的营商环境,以指导政府改善营商环境,促进经济发展。>数字经济治理基于数字经济专题库,构建数字经济发展指标体系,对数字经济发展状况进行分析监测,对数字经济发展过程中产生的各种风险及时防控,为数字经济治理场景提供决策辅助。通过风险评估模型,将市场主体风险等级分为无风险、低风险、中风险、高风险四个等级,对不同风险等级的企业采用不同的监管方式,做到松紧有度、精准到位、闭环监管。3.2.1智慧监管政策背景2022年10月,国务院办公厅出台《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印发全国一体化政务大数据体系建设指南的通知》,提出要利用前端填报合并、后端数据共享等方式,推进市场监管与人力资源社会保障、海关、商务等多部门业务协同,实现企业年报事项“多报合一”,减轻企业负担,助力优化营商环境。充分利用法人基础信息,支持地方和部门开展企业违规行为监管、行业动态监测和辅助决策分析,防范企业经营风险。2022年6月,国务院下发了《国务院关于加强数字政府建设的指导意见》,明确要以数字化手段提升监管精准化水平。加强监管事项清单数字化管理,运用多源数据为市场主体精准“画像”,强化风险研判与预测预警。加强“双随机、一公开”监管工作平台建设,根据企业信用实施差异化监管。加强重点领域的全主体、全品种、全链条数字化追溯监管。推动监管数据和行政执法信息归集共享和有效利用,强化监管数据治理,推动跨地区、跨部门、跨层级协同监管,提升数字贸易跨境监管能力。以新型监管技术提升监管智能化水平。国务院、市场监管总局纷纷出台关于落实推动大市场监管相关政策,如《“十四五”市场监管现代化规划》、《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的意见》、《关于进一步深入推进智慧监管的工作方案》,提出:持续优化优化营商环境,规范市场运行,强化消费安全保障,开展食品、药品、特种设备、重点工业品安全监管、信用监管和市场监测等市场监管大数据的场景化智慧监管建设,并在在各领域进一步深化智慧监管建设与应用。推动实现“一标贯全国、一照走四方、一码识信用、一号保维权、一库清底数、一网抓监管、一图知风险”的智慧监管目标,落实‘大市场、大质量、大监管’要求”。全面提升大市场监管效能。近年,国务院在《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快推进社会信用体系建设构建以信用为基础的新型监管机制的指导意见》、《国务院关于在市场监管领域全面推行部门联合“双随机、一公开”监管的意见》等多项文件中对智慧监管提出了相关要求,基于“互联网+监管”平台,推进以信用监管为着力点,强化数据互联互通,推进“双随机、一公建立健全贯穿市场主体全生命周期,衔接事前、事中、事后全监管环节的跨部门、跨部门、跨层级的差异化新型监管机制。3.2.2智慧监管应用建设现状为响应国家政策要求,各地纷纷基于政务数据进行智慧监管场景建设,因地制宜,不断探索推进智慧监管建设。近年来,借助政务数据,智慧监管应用不断推陈出新,应用方向主要包括审批、监管以及服务三大方面。在审批方面,国内逐渐实现市场监管“一照通”、电子营业执照、电子印章数据共享,不断优化企业营商环境,提升企业群众办事效率。在监管方面,逐步实现食品、药品、工业产品安全、跨境贸易监管等业务全覆盖及省市县(区)基层所监管层级全覆盖,逐步推进理清监管清单、多终端智慧监管、闭环监督、历史追溯等多项监管功能,同时实行信用风险分类,围绕市场主体进行“全景画像”,并将信用分级结果与“双随机、一公开”监管、执法办案等领域联动,实时预警,对发现的风险进行全流程闭环管理,探索开展社会共治和非现场监管,极大解决了“人少事多、监管力量不足”等难题,如湖北省创建“三网一中心”智慧监管,安徽也实现了“智慧化+信用化+网格化”市场监管。在服务方面,利用政务大数据基础,进行智能分析,精准匹配,推动企业全生命周期多事项联办。进而推动行业动态监测和辅助决策分析,极大的优化了营商环境、降低了企业经营风险,大大强化了消费安全。逐渐实现市场监管由传统监管模式向智慧监管、整体智治模式转型。3.3.1社会治理政策背景国之兴衰系于制,民之安乐皆由治,社会治理是国家治理的重要方面。《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指出推动社会治理重心向基层下移,推动社会治理特别是基层治理水平明显提高,《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的意见》指出以基层政权治理、基层群众自治和基层智慧治理为核心,推进乡镇和城区社区治理,《“数据要素×”三年行动计划(2024—2026年)》鼓励加强数据要素与城市治理相结合。各省市针对国务院、组织部政策方针,均出具相应重点任务清单,以安徽省为例:发布全省重点任务清单和赋予县镇街道审批执法权限决定,促进基层治理建设。为规范社会治理工作,国家层面相继出台《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基础数据规范》(GB/T31000—2015)、《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综治中心建设和管理规范》、《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基础数据规范》、《智慧城市建筑及居住区》等标准规范,对社会治理工作进行顶层指导。地方层面,安徽省发布《智慧社区》系列规范,浙江省诸暨市枫桥镇根据实践形成《枫桥镇社会治理工作手册》,对各级社会治理提供经验。3.2社会治理应用建设现状在社会治理中,市域属“前线指挥部”,而基层是“前沿战斗堡垒”。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市域社会治理,在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上强调“加快推进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全国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工作会议指出市域社会治理重点防控化解政治安全风险、社会治安风险、重大矛盾纠纷、公共安全风险和网络安全风险,东莞市在社会治理“十四五”规划中明确社会治理工作包含预防化解社会矛盾、社会治安、公共安全、基层社会治理、依法治理与政治基础建设五个方面。各地各部门认真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坚持系统建设整体建设,充分推进人工智能、大数据、大模型等先进技术赋能社会治理各领域工作,建设人人有责、人人尽责、人人享有的社会治理共同体,构建共建共治共享社会治理格局,新型社会治理蓝图在全国各地徐徐展开。AI+大数据构建矛盾纠纷多元化解。创新运用“互联网+治理”模式离不开平台的建设,当前矛盾纠纷智慧平台以信息收集、可视化分析研判、资源统一调度、事件全流程管理等特色应用为主。如广东潮州汇聚优秀人才开发智慧网络平台,协调当地辖区的企业组织,整合各方力量参与基层社区管理,将互联网资源为矛盾纠纷化解工作所用,调动了各阶层人士的积极性,畅通了倾听民意的通道,有利于把矛盾纠纷在源头化解。宣称作为第一批全国社会治理试点城市,以城市超脑为底座,建成社会治理智能服务平台+矛盾纠纷风险调控平台,构建网格+重点人员管理+矛盾纠纷风险调控为核心的社会治理样板,实现矛盾纠纷排查上报、协同处置、调处化解、司法确认、预防分析全流程线上闭环管理。平台建设有效助力各地市建立健全“纵向贯通、横向联通”的信息收集、分析研判、及时化解、实时反馈、督导考核一体化工作机制。“数智”赋能,打造智慧治理“新平台”。安徽省蚌埠市作为全国首个国家级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标准化试点城市,于2017年建成全国首例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综合应用型平台,平台以“综治9+X信息平台”为核心,构建起“6+1”的实战应用平台框架,实现对综治5大要素、9大模块的全面覆盖和日常动态管控,实现信息共享、指挥协调、事件统计、网格调度、分析研判、舆情管控、督察督办。江苏省南通市完善“大数据+网格化+铁脚板”治理机制,探索了一条“警网融合”的新路径,打破数据孤岛,打造南通市市域治理现代化指挥中心,“互联网+警务”“互联网+城管”“互联网+网格”等模式日益成熟,一张网管到底成为高效社会治理的标配。大数据+智能感知助力智慧社区建设。目前智慧社区建设主要以基础设施建设和大数据平台搭建两个方向为主。合肥市智慧社区建设以社区为应用主体,聚焦基层治理领域,围绕社区管理、社区政务、社区服务、社区安全四大核心领域,建设智管社区、效能社区、宜居社区、平安社区四类智慧社区应用,实现群众居家办理医保缴费、生育登记、高龄津贴、社区议事等综合事项,切实提高社区管理能力,成为国家智能社会治理特色实验基地。威海市通过搭建智慧社区综合管理平台将安防、养老等传统社区问题与大数据深度融合,聚焦社区安全保障和便民服务两大主题,建设社区基础信息库、安全管理、政务服务和便民服务四个板块,实现了人员信息、监控画面、社区数据的快速调阅处理,为社区居民提供信息展示、医疗服务、家政服务、居民保修服务等三十多项服务功能,全市115个智慧社区达到省新型智慧社区建设标准,智慧社区覆盖率超过20%,“威海案例”获联合国人居署推介。3.4.1公共服务政策背景自2016年以来,随着“放管服”改革的持续发展,各地区各部门认真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深入推进政务服务“一网、一门、一次”改革,积极探索创新审批服务便民化措施,全国一体化政务服务平台初步建成并发挥成效,政务服务水平大幅提升,营商环境显著改善,企业和群众获得感不断增强。2022年3月,国务院印发《关于加快推进政务服务标准化规范化便利化的指导意见》,对进一步持续优化政务服务作出统筹规划和工作部署,文件明确要求,全面提升全国一体化政务服务平台服务能力,加快推进政务服务事项、清单、体系标准化,审批服务、线上线下办事服务、服务评价规范化,集成办、免证办、就近办、网上办、掌上办、个性化服务等更多服务的便利化建设。各地区各部门纷纷以加强推进政务服务“三化”建设为目标,巩固政务服务标准化体系,强化政务服务线上线下规范化运行,创新政务服务便利化服务方式,并取得了显著成效,持续优化了政务服务,提升了利企业便民服务质效,为政务服务向纵深发展奠定了扎实稳打的基石。2022年6月,国务院印发《国务院关于加强数字政府建设的指导意见》,文件明确要求,持续优化全国一体化政务服务平台功能;打造泛在可及的政务服务体系;提升智慧便捷的服务能力;提供优质便利的涉企服务;拓展公平普惠的民生服务,围绕老年人、特殊人群的需求,推进信息无障碍建设。数字政府指导意见的出台,标志着政务服务全面进入数字化进程,各地区因地制宜,纷纷出台数字政府总领纲要性文件,加快推进政府服务数字化转型,持续优化利企便民数字化服务,提升公共服务能力。2023年9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依托全国一体化政务服务平台建立政务服务效能提升常态化工作机制的意见》,就进一步总结政务服务效能提升“双十百千”工程经验,巩固实践成果,持续推进为民办实事、惠企优服务等作出部署。政务服务与企业和群众息息相关,是直接体现政府效能的“窗口”,只有持续在便民利民上聚焦用力,才能不断增强企业、群众的满意度和获得感。在进入2024年伊始,国务院印发《关于进一步优化政务服务提升行政效能推动“高效办成一件事”的指导意见》,对深入推动政务服务提质增效,在更多领域更大范围实现“高效办成一件事”作出部署。文件提出,把“高效办成一件事”作为优化政务服务、提升行政效能的重要抓手,加强整体设计,推动模式创新,注重改革引领和数字赋能双轮驱动,统筹发展和安全,推动线上线下融合发展,实现办事方式多元化、办事流程最优化、办事材料最简化、办事成本最小化,最大限度利企便民,激发经济社会发展内生动力。到2027年,基本形成泛在可及、智慧便捷、公平普惠的高效政务服务体系,大幅提升企业和群众办事满意度、获得感。3.4.2公共服务应用建设现状自2018年以来,为更好地指导全国一体化政务服务平台体系建设,实现全国一体化政务服务平台标准统一、互联互通、数据共享、业务协同,国家发布了一系列一体化政务服务平台标准规范,从平台的总体架构、数据、应用、安全、管理等方面制定规范,我国政务服务标准规范体系形成并逐步完善,引领我国一体化政务服务平台建设国际接轨,加快推进政府数字化转型发展,增强国家综合实力,提高国际影响力。围绕持续优化政务服务,全面数据赋能高质量发展,“让信息多“一网通办”、“一门式服务”、“一件事一次办”等应用层出不穷。通过一体化政务大数据体系公共数据的共享与利用,政府公共服务为企业和群众提供了更丰富贴心的服务选择,带来了更便捷舒适的服务体验。通过结合智慧管理、精细管理的理念对政务数据进行开发,建立了一系列的智慧社区、智慧电网、智慧交通、智能农旅等创新应用,有效提高了公共管理的安全水平和效率,降低了管理成本。全国各地省份涌现了一大批在公共服务领域建设初见成效的案例。以上海和江苏为例:上海市依托“上海企业登记在线”网上服务平台﹐提供精准个性“一站式”全程网办服务﹐事项覆盖所有内外资企业类型的全部登记事项,其中变更事项细分为236个业务情形,平台系统性集成中英双语导引、登记公告发布﹑外商投资信息报告、简易注销异议预检、登记档案查询等涉企服务﹐全方位推动拓展电子营业执照和“企业码”应用场景,整体性推进企业登记数字化转型,有效降低各类内外资企业特别是民营企业的制度性成本。平台上线以来﹐全市90%的新设企业通过平台全程网办。.江苏省政务服务“条块统合”打破“系统孤岛”,推动数据共享和业务协同。江苏省构建政务中台,完成省统一受理系统与13个设区市统一受理系统对接,构建条块统合、互联互通的统一受理大系统;完成省农业农村厅、交通运输厅、广播电视局等多部门政务服务平台对接,与省市统一受理系统联通,实现事项“统一受理”、“受办分离”,推动156个事项实现线上“一张指南、一个入口”,线下“收办分离﹑异地代收”,有力提升了“一网通办”水平。近年来,具有中国特色的一体化政务服务平台体系在加速形成,全国一体化政务服务平台作为政府数字化转型的基础性引领工程,在提升人民群众获得感、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进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一体化政务服务能力的显著提升成为我国现阶段数字政府建设的典型特征。各地区各部门深入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立足本地实际,推动顶层设计和基层探索良性互动、有机结合,营造了良好的创新发展氛围,形成了许多具有鲜明特色的体制机制创新和治理模式改革探索。通过发挥北京、上海、深圳等先行先进地区示范、突破、带动的“头雁效应”,全面激发了政府服务发展的“群雁活力”,形成了百花齐放、你追我赶之势。35生态环境保护35生态环境保护3.5.1生态环境政策背景2021年3月,《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提出,加大政务信息化建设统筹力度,健全政务信息化项目清单,持续深化政务信息系统整合,布局建设执政能力、依法治国、经济治理、市场监管、公共安全、生态环境等重大信息系统。加快发展方式绿色转型,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推进资源总量管理、科学配置、全面节约、循环利用,协同推进经济高质量发展和生态环境高水平保护。2022年6月,国务院印发《国务院关于加强数字政府建设的指导意见》(国发〔2022〕14号)提出,需要强化动态感知和立体防控,提升生态环境保护能力。全面推动生态环境保护数字化转型,提升生态环境承载力、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和资源利用科学性,更好支撑美丽中国建设。提升生态环保协同治理能力。建立一体化生态环境智能感知体系,打造生态环境综合管理信息化平台,推进重点流域区域协同治理。提高自然资源利用效率。构建精准感知、智慧管控的协同治理体系。推动绿色低碳转型。加快构建碳排放智能监测和动态核算体系,推动形成集约节约、循环高效、普惠共享的绿色低碳发展新格局,服务保障碳达峰、碳中和目标顺利实现。与此相对应的,各地方政府也出台了生态环境保护的相关政策,通过数字化和信息化手段完善生态环保体系各项指标和流程。2021年2月,江西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印发《江西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生态文明建设取得新成效。生态环境质量继续保持全国一流水平。生态文明制度体系不断完善,生产生活方式绿色转型成效显著。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格局得到优化,森林覆盖率保持稳定,山水林田湖草一体化保护和修复机制更加健全,生态安全屏障更加牢固。生态文明理念深入人心,“绿水青山”和“金山银山”双向转化通道更加顺畅,绿色发展水平走在全国前列。2023年7月,《江西省数字政府建设总体方案》指出,持续深化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建设,全面推动全省生态文明建设数字化转型,提升生态环境承载力、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和资源利用科学性。强化动态感知和立体防控,健全智能精准的生态治理体系。2020年7月,《智慧海南总体方案(2020-2025年)》,指出全面提升社会管理和生态治理水平,构建立体防控智慧生态治理体系,完善生态环境全要素监控体系。建设生态环境大数据一体化监管平台,全面覆盖城乡区域,打造“绿色智慧岛一张图”。提升海洋环境动态监测评估预警能力。2021年10月,《福建省“十四五”生态环境保护专项规划》,提出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以人为本、共治共享,系统治理、协同管控,改革创新、示范先行等基本原则,指出由偏重单一环境要素治理向更加系统、集成、综合治理转变,由偏重末端治理向更加注重源头、绿色、低碳转变。2021年12月,《黑龙江省“十四五”生态环境保护规划》,指出加快生态环境数字化建设步伐。强化数据挖掘,加强基于大数据的关联分析和融合应用,提升环境质量预测预报和污染源溯源能力。加快推进数字化集成应用和核心业务流程再造,依托生态环境保护综合管理平台,进一步集成生态环境领域各类数字化应用系统。全面推动数字化技术与生态环境保护业务深度融合,综合运用环境质量、污染人员管理等大数据分析,构建生态环境质量监测、预警监控体系,提升生态环境全要素态势智慧感知能力。5.5.1生态环境应用建设现状福建省建设了生态云平台,汇聚省、市、县三级环保系统及部分相关厅局的业务数据,以及物联网、互联网等数据,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处理分析,构建环境监测、环境监管和公众服务三大信息化体系。平台已汇聚生态环境业务数据、物联网监测数据、互联网数据、遥感数据和数值模型计算数据五大类型数据总计超过71亿条。环境监测体系中,已接入167个大气环境质量监测点、87个水环实现了对水、大气、土壤、核与辐射环境的统一动态监控。环境监管体系则完善了“一企一档”,对污染源进行全过程监管。“998家企业、1396个点位联网在线监控,每天接入数据平台的智能分析实现了自动预警,全面提高调阅效率。生态云平台通过环境案件信息、污染源监测、环评、排污许可、投诉举报、水气土环境质量监测等数据比对分析,形成“企业画像”,设定高违法风险企业预警规则,为精准定位执法对象提供参考。公众服务体系重点开发了面向企业、公众的统一平台。企业的基础信息在平台上进行填报。群众可通过手机,获取水、大气、辐射等环境质量信息,并可对环境问题“一键投诉”。黑龙江省的应用平台结合互联网大数据分析,优化监测站点布局,扩大动态监控范围,构建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立体监控系统。黑龙江省建立了环境信息数据共享机制,统一数据交换标准,逐步实现各级政府资源环境动态监测信息互联共享,推进区域污染物排放、空气环境质量、水环境质量等信息公开。通过互联网及时发布生态环境实时监测信息,提高人民群众知情权。支持污染源在线监测系统建设,实时掌握企业排污情况。建设环境污染网上举报平台,促进环保领域的社会监督。基于环保“一源一档”要求,建立污染源基础信息库,绘制“环保一张图”。充分利用大数据技术提升区域污染防治决策能力。海南省建设了生态环境大数据一体监管体系和平台,包括污染源“一证式”智慧监管系统、生态环境监测管理应用和生态环境监管平污染源“一证式”智慧监管,建立“发证(登记)-监测-执法”的闭环管理工作机制,实现各部门工作互为支撑、工作要求相互兼顾,达到岗位履责与密切协作配合的目标,“一证式”管理,既能为企业提供服务,促进企业按证守法排污,又能够为监管部门提供支持,全面提高管理部门的行政监管效能。对推进环境管理系统化、科学化、法治化、精细化、信息化具有重要意义。生态环境监测管理应用平台,服务于海南省环境监测中心,实现生态环境监测与预警。基于各类环境质量监测数据资源,对监测数据进行统一管理,开展生态环境要素的监测、综合分析评价以及预警预报,实现数据的查询展示、审核、报警和共享发布,并利用数据分析技术对监测数据进行多维挖掘分析,实现各类环境质量分析评价、污染成因研判,利用一张图全景展示全面掌握环境质量现状和变化情况,提升监测数据智慧分析应用能力。生态环境监管,对固定污染源建立标签体系,结合污染源固定属性、生产行为活动以及污染排放情况等动态数据,实时计算,对污染源进行打标及画像分析,及时发现异常行为,识别超标、疑似违规信息,将识别的问题形成事件,并分级分类,按照权限设定分别推送给响应的污染企业、地方生态环境局、执法局等部门,要求企业整改处置,市县局复查督办,形成全链条闭环精准监管。3.6.1数字机关政策背景数字政府建设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基础性和先导性工程。2022年,国务院发布了《关于加强数字政府建设的指导意见》,明确提出“加快推进数字机关建设”的要求,为数字机关建设绘制了蓝图。数字机关建设的目的,就是应用信息技术,搭建网络平台,实现机关沟通(内部沟通和外部沟通)的数字化、机关管理(内部管理和外部管理)的数字化、机关服务(内部服务和外部服务)的数字化,它的提出意味着数字政府建设有了新的“抓手”。近年来,各级党和国家机关积极推进数字机关建设,以数字化促进机关内部运转的现代化水平提升,加速打造协同高效的数字机关。特别是各级机关事务管理部门在机关事务数字化方面进行了多方面、多层次的探索,取得了显著成效。在这一背景下,总结机关事务数字化的建设理念、实践经验和发展路径,为机关数字化改革的全面推进提供指引。3.6.2数字机关应用建设数字机关的场景建设通过全面梳理机关事务核心业务,形成业务事项清单和数据集成清单,建立涵盖机关事务各业务领域的应用体系,依托先进的智能化技术,围绕会议、公车、通行、安保、财务等场景,解决业务流程繁琐的现状,降低多场景多业务的人力成本,提供更为便捷、智能的机关服务,为机关公务人员带来舒适的交互体验。数字机关场景下常见的应用如下:覆盖机关办公用房、安保管理、票证管理、物业维修,为机关公务人员创造舒适的办公空间,通过数字化手段形成任务上传下达、通过运用互联网、大数据等信息化手段,建设智慧机关一体化的在线服务保障体系建立快速响应工作机制,重塑工作流程,规范机关事务的办理流程,有效节约资源。通过将图、文、表、视频等资料进行数字化解析与建档,房产管理单位可以让厚重的各类图纸及房产数据存人统一的数据库,可以极为方便地进行位置、布局、面积、单位、使用人等数据的快速编辑、实时查询、专题检索和报表生成,最大程度的提升工作效率。对传统会议过程中的各个环节进行梳理规划,将信息化技术功能融入会议各环节,贯穿会议全过程。全面提高会议效率,节约会务成本,构建稳定高效、无纸化的电子会议系统。公务用车数字化管理是借助信息技术手段,通过对公务车辆的编制情基础数据、采购审批、派车情况、行车轨迹、“三定”工作、报废审批等信息进行整合后形成数据库。通过数字管理平台对车辆信息进行大数据综合分析,建立一车一档,实现数据更新自动化、分析实时化和管理评估规范化,使得公务用车管理工作由平面的制度文件升级为立体的系统呈现。提供资产管理功能可以通过信息化手段实现统一的线上审批和管理,实现了对资产使用情况的查看及电子化管理功能,其包括了资产类别管理、资产入库、资产申领、资产申购、资产归还等功能。通过资产管理模块能够提高用户对资产情况的了解,避免资产使用时产生的各种问题及矛盾,提高工作效率和资产使用率。实现资产管理的科学化、信息化、规范化。3.7.1政务公开政策背景政务公开能够展现政府工作成果、搭建政民沟通桥梁,政府推进政务公开政策落实,积极发挥政务公开促落实、助监督、强监管作用,提升政府工作水平,将政务公开贯穿政务运行全过程,以公开促落实、促规范、促服务。《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信息公开条例》2008年开始施行,标志着制度化的政务公开全面建立;经过11年的实施完善,2019年4月重新修订。2011年,全国政务公开政府小组发布《关于开展依托电子政务平台加强县级政府政务公开和政务服务试点工作的意见》,提出政府信息公开、行政职权、便民服务三大类共计385项事项应依托电子政务平台向社会公开。2016年,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全面推进政务公开工作的意见》,提出各地各部门应当推进行政决策、执行、管理、服务和结果五个方面的全过程、全流程公开。2019年,《优化营商环境条例》首次将“五公开”要求写入法规。这十余年来,我国几乎每年都会出台政府信息公开报告和年度政务公开要点,这充分表明政务公开制度体系逐步完善,我国政务公开工作已经基本制度化规范化,制度优势得到进一步彰显。《全国一体化政务大数据体系建设指南》中就明确表示要推进政务数据资源开发利用,要基于全国一体化政务大数据体系,建设政务数据开放体系,通过国家公共数据开放平台和各地区各部门政务数据开放平台,推动数据安全有序开放,加大政务数据开放利用创新力度。在政务开放过程中,明确政务开放清单,完善创新政务开放平台,优先开放与民生紧密相关、社会迫切需要、行业增值潜力显著的政务数据。重点推进普惠金融、卫生健康、社会保障、交通运输、应急管理等行业应用,建立政务数据开放优秀应用绩效评估机制,推动优秀应用项目落地孵化,形成示范效应。扩展公开渠道、丰富公开形式、深化公开内容,着力推动政务公开工作纵深发展。推行政务公开,是政府服务人民、依靠人民,对人民负责、接受人民监督的重要制度安排。《关于全面推进政务公开工作的意见》中强调公开透明是法治政府的基本特征。全面推进政务公开,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对于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提升国家治理能力,增强政府公信力执行力,保障人民群众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具有重要意义。聚焦《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信息公开条例》开展政务倾听百姓呼声、汲取群众智慧,企业和群众对政策制定的内容最关注,对政策实施的效果最有发言权。接受人民监督,是保障人民主体地位的具体举措,也是加快建设法治政府的有效途径。《2022年政务公开工作要点》中提出要强化工作指导监督,就要严格落实主体责任,有效改进工作作风,认真抓好工作落实。对上一年度工作要点落实情况开展“回头看”,未完成的要督促整改。要将本要点落实情况纳入政府信息公开工作年度报告予以公开,接受社会监督。截止2022年,国务院办公厅连续11年为全年的政务公开工作划出了重点。3.7.2政务公开应用建设现状政务公开作为一项公共服务活动,应当以推动政府开放、透明和提高治理效能为宗旨,为企业和群众提供更多的权利保障和利益实现。而大数据技术的应用,可以更好地帮助政府实现这个目标,同时也可以提高政府决策的准确性和科学性,更好地回应企业和群众的需求和期待。杭州市聚焦“数字政务公开”,依托“城市大脑”系统,借助人工智能、5G、区块链等新技术,推动“数字政府政务公开模块”建设,涵盖依申请办理、政务新媒体管理、政府网站管理、政府公报发行等,紧紧围绕多跨高效协同的政务公开工作休系、省政府“5+4”稳进提质政策体系、多位一体的咨询体系、线上线下融合的政民互动体系建设,力争政务公开工作体系更加科学、政策解读更加多元、政务服务更有速度、政民互动更有温度。浙江省温州市瓯海区上线“易公开”系统完善政务服务。“易公开”是瓯海区政府打造的政府信息公开服务系统,为全省首创的“AI派件+部门协同”政府信息公开数字化改革项目。对大众来说,政府信息方便获取是政府服务效能的直观体现。据统计,去年浙江省政府信息公开申请件达37000余件。易公开”系统梳理全区公开文件,引入AI智能化助手,即使模糊申请查找,也能帮助迅速找到相关信息、匹配受理机关、推荐申请内容等,让用户更及时获取政府信息。同时,北京市全面推进政务公开工作,积极打造政务公开日、“市民对话一把手”、一体化网上政府建设等系列品牌工程,在运用现代技术手段促进法治政府、创新政府和服务型政府建设方面走在了前列。随着全国一体化政务大数据体系形成,政务数据的进一步开放利用,政务公开的创新应用场景将不断涌现,进一步促进制度建设和治理效能有机融合,推进我国各项改革举措落到实处,全面提升政府公信力。随着信息技术和互联网的飞速发展,政务公开已成为政府治理的重要手段。近年来,我国政府在政务公开方面持续深化改革,政务公开制度体系和运行机制逐步完善,政府治理效能积极转化,依托行政与技术双重支撑,政务公开的应用场景日益丰富,不仅提高了政府工作的透明度,还提升了公民的参与度和满意度。政务数据应用场景案例4.1.1经济调节平台依托江西省数字政府建设平台,充分发挥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数字技术在经济运行监测分析中的作用,融合省发改委、省统计局等各行业条线、省市县各级政府、社会数据资源,围绕经济态势、产业运行、行业景气、营商环境和监测分析等专题应用,在全省建设经济调节领域履职支撑体系,形成集运行监测、风险研判、预测预警等功能于一体的经济运行监测支撑体系,第一时间掌握微观主体运行动态,及时发现预警经济运行过程中的苗头性、倾向性问题,为省委省政府研判形势、科学决策、宏观调控提供重要参考。图1江西省经济运行平台经济调节领域集监测、分析、预测、预警、比对模型于一体,底层依托于辅助分析系统提供数据能力支撑、模型管理系统提供算法能力支撑、态势感知系统提供可视化能力支撑,构建起经济运行监测、分析、预测、预警能力,顶层为协同会商系统提供应用决策支撑,并通过督办考评系统对问题事项督查督办、评价反馈,实现“洞察-分析-决策-执行”的经济调节领域履职闭环。4.1.2平台功能内容围绕地区生产总值、三大产业、三驾马车等指标进行展示,对全省宏观经济运行情况进行总体性、全局性概览,感知经济走势,以便及时采取有效的应对措施。经济态势专题涵盖总体态势、成绩晾晒、专题分析等内容,包括经济总体态势可视化展现、重点指标分解分析、指标关联分析、部门领域专题分析等模块,底层依托于辅助分析系统提供数据能力支撑、模型管理系统提供算法能力支撑、态势感知系统提供可视化能力支撑,顶层为协同会商系统提供宏观经济运行总体态势分析及经济调节领域履职成绩成因分析等决策内容,并通过督办考评系统对经济态势专题反映出来的问题事项进行督查督办、评价反馈,实现宏观经济领域“洞察-分析-决策-执行”的履职闭环。产业运行专题,聚焦农业、工业、服务业发展及制造业12条重点产业链现代化建设“1269”行动计划,依托省工信厅牵头的“企业上云”、省商务厅“数字商务综合服务平台”、省发改委“开发区数字化综合管理服务平台”等,推动打造产业运行一体化集成平台,助力产业高质量发展。归集省统计局、省发改委、省工信厅、省市监局、省人社厅、省农业农村厅等部门经济调节领域中产业运行的相关数据,包括三大产业、产业集群、工业发展、农业发展、服务业发展、特色产业等相关指标数据。特色产业包括:12条制造业重点产业链和6个先进制造业产业集群、“专精特新”企业等相关指标数据。建立自动化采集、常态化报送和动态调整机制,保障经济态势指标和数据及时性、鲜活性和覆盖面。产业发展围绕产业运行发展状况、农业发展、工业发展、服务业发展以及特色产业发展五个主题场景建设。以三大产业及产业集群为切入点,对产业发展状况进行分析,掌握产业整体状况、产业结构及产业集群分布情况,从而为政府制定产业政策、优化资源配置提供有益的参考和依据。行业景气包括市场主体看经济、税务看经济、通信看经济、电力看经济和景气指数看经济这五大子场景。市场主体看经济,数据主要包括市场主体总体情况、发展存续、发展分布、发展活力、创新活力等模块的数据。市场主体总体情况包括江西省不同时间、空间、行业维度下的不同类型企业数,市场主体的信息比如统一社会信用代码、市场主体名称、注册资金、注册时间、注销/吊销时间、存续状态、企业类型、行业、人员规模、参保人数、纳税人识别号、经营范围等;发展存续包括企业存活年限、行业的平均寿命等;发展分布则包括企业数量的规模分布、资金规模分布、行业规模分布等;发展活力包括江西省企业的新增、净增、注销、吊销等主体数和相关分析指标;创新活力则包括江西省新增商标数量、新增专利数量、新增软著数量、研发投入等数据。这些数据大部分来自于市监局,也有部分补充数据来源于科技局、税务局等。税务看经济,包括税收收入、税收结构、投入分析、产出分析、主体分析等模块的数据。税收收入的数据包括全省、各市、各产业、各行业下钻的税收收入情况;税收结构包括增值税、所得税、契税等各个类型税种数据;投入分析包括员工人数、土地及不动产投入、设备工器具投资等数据;产出分析包括发票购销金额、企业销售金额、企业采购金额等数据;主体分析包括新办涉税市场主体数、存量纳税主体数、开票企业户数等数据。这些数据基本满足不同时间、空间、行业维度,大部分数据来自于统计局、税务局。通信看经济,包括迁徙分布、商圈分析、客运枢纽、热点景区等模块的数据。迁徙分布包括人群迁徙分布、人口分布数据、各地市人口聚集、各地市人群流动等数据;商圈分析包括商圈的人流量、人员来源、人员结构等数据;客运枢纽包括平均人流量、预警流量、实时人数等数据;热点景区包括平均人流量、预警流量、实时人数等数据;这些数据基本来源于运营商、省工信厅、省文旅局和交通运输部。电力看经济,包括电力运行、电力供应、电力建设、GDP与用电等模块的数据,电力运行包括全社会用电量、工业用电量、居民用电量、各个产业用电量等数据;电力供应包括全省以及各设区市发电量、各口径发电量、发电可靠率等数据;电力建设包括电力装机容量、统调电厂容量、非统调电厂容量、新增发电能力等数据;GDP与用电包括GDP与用电量之间的趋势和关联度分析等数据,这些数据主要来源于统计局和省电力公司。景气指数看经济,包括人才集聚指数、就业景气指数、税电景气指数等模块的数据,人才聚集指数包括人才总量、人才流入流出数等数据,就业景气指数包括高校毕业生求职申请人数、就业新增人数、失业人员实现就业人数等数据,税电景气指数包括有纳税记录的企业数量、有用电记录的企业数量、发票开具户数、发票销售收入等数据。这些数据主要来源于省人社厅、税务局和省电力公司。营商环境是指伴随企业活动整个过程(包括从开办、营运到结束的各环节)的各种周围境况和条件的总和。包括:影响企业活动的政治因素、经济因素、技术因素、社会因素等。营商环境分为外部营商环境和内部营商环境。其中,外部营商环境又细分为微观营商环境和宏观营商环境。微观营商环境是指与企业联系密切,并且直接影响企业日常运行的各类参与者,包括:供应商、顾客、竞争者、政府、公化环境、科学技术环境、自然资源环境等。内部营商环境是所有从内部影响企业的因素,包括:员工、资金、设备、原料、市场等。营商环境作为多种因素综合作用形成的有机整体。营商环境是经济发展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影响因素,营造良好的营商环境可以增强经济发展活力、激发经济增长动力、提高经济发展质量,实现人们对美好生活的预期。监测分析领域聚焦重点宏观经济指标的分析研判,汇聚整合省发改委、省财政厅、省统计局、省市监局、省工信厅、省税务局、省人社厅等12个厅局部门的政府数据与来源互联网、运营商的市场数据,建立自动化采集、常态化报送和动态调整机制,保障监测分析指标和数据的及时性、鲜活性和覆盖面,包含宏观经济增长类、产业监测类、三大需求类、财政类、税务类、就业类、市场主体类、大数据指数类、信令数据。4.2上海市数据赋能出身一件事4.2.1“一件事”改革前的分析从群众视角来看,小孩出生后需要办理《出生医学证明》、《预防接种证》、出生登记、《社会保障卡》、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参保登记、《门急诊就医记录册》、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缴费等7项事项,同时产妇需要办理《生育医学证明(生产专用)》、计划生育审核和生育保险待遇申领等3项事项。事项涉及卫生健康、公安、医保、税务、人社、民政等6个管理部门,涉及各级助产机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公安派出所、社会保障卡服务中心、医保中心、社区事务受理服务中心等6类服务窗口,部分事项还需要市、区、街道等三级管理和审核。从实际情况来看,年轻夫妻对小孩出生后具体需要办理哪些事项、到哪里办、怎么办等情况并不清楚,有时会错过某项事项的办理时机而造成不必要的麻烦和损失;在办理过程中,需要填写多张事项申请表、重复填写大量基本信息、重复提交多项证明材料,并要严格按照事项办理前后顺序跑动多个办事窗口或登录多个线上单事项系统进行办理,群众办事多有不便。同时,各部门之间缺乏有效联动,业务系统相互独立、数据互不相通,靠纸质证明材料进行反馈沟通,时效性差。总结主要有三方面问题。一是涉及事项多且分散。出生“一件事”涉及10项具体业务,以及卫生健康、公安、医保、社保、税务、民政等6个部门的多个办事窗口。办事群众对需要办哪些事、到哪儿办、怎么办等不清楚。二是办事不够集约高效。涉及业务事项的办理过程中,重复提交材料、跑多个部门等问题较为突出,能够网上办理、自助办理、一门式办理的事项较少群众办事不便。三是部门缺乏有效联动。各相关部门间业务系统独立、数据互不相通,仍依靠定期纸质反馈沟通,工作方式落后工作效率低下。4.2.2形成“六个再造”重构跨部门业务办理通过业务流程的重新梳理和优化,重点是打通数据堵点和断点,最终形成“六个再造”措施。一是再造申请条件,实施“一次告知”。集成小孩出生需要办理的事项形成“出生一件事”事项列表,深入分析各事项办事规则和前后置逻辑关系,优化办事指南,再造申请条件,实现“一事一次告知”;二是再造申报方式,实施“一表申请”。对各事项申请表信息逐项进行梳理、归并和去重,将7张申请表合并为1张申请表,确定“分娩、基本情况、出生登记、社会保障卡、医保参保、计生审核、生育保险待遇申领、物流”等八类30余项信息,实现共享数据自行复用、个性信息自主填报、申请表单自动生成。同时,整合各事项所需申请材料,实现一次提交、多次复用;三是再造受理模式,实施“一口受理”。优化受理流程,通过“一网通办”平台“一件事一次办”专栏统一入口,同步受理婴儿和产妇事项办理,优化流程推进,实现统一受理;四是再造审核程序,实施“一网办理”。依托“一网通办”平台,强化部门协作,优化内部流程,同步获取受理信息和前置部门办理结果信息,实施行政协助、容缺审查、同步审核,提高办事效率;五是再造发证方式,实施“统一发证”。办理产生的实体证照,按照申请人意愿,通过统一物流快递方式送达申请人。同步生成电子证照,实现电子证照与实体证照同步发放、同步归集;六是再造管理架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