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师范大学333教育综合专业硕士历年考研真题汇编(含部分答案)合集_第1页
山东师范大学333教育综合专业硕士历年考研真题汇编(含部分答案)合集_第2页
山东师范大学333教育综合专业硕士历年考研真题汇编(含部分答案)合集_第3页
山东师范大学333教育综合专业硕士历年考研真题汇编(含部分答案)合集_第4页
山东师范大学333教育综合专业硕士历年考研真题汇编(含部分答案)合集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5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目录2010年山东师范大学333教育综合[专业硕士]考研真题(回忆版)2010年山东师范大学333教育综合[专业硕士]考研真题(回忆版)及详解2011年山东师范大学333教育综合[专业硕士]考研真题2012年山东师范大学333教育综合[专业硕士]考研真题(回忆版)2012年山东师范大学333教育综合[专业硕士]考研真题(回忆版)及详解2013年山东师范大学333教育综合[专业硕士]考研真题(回忆版)2013年山东师范大学333教育综合[专业硕士]考研真题(回忆版)及详解2014年山东师范大学333教育综合[专业硕士]考研真题2015年山东师范大学333教育综合[专业硕士]考研真题(回忆版)2015年山东师范大学333教育综合[专业硕士]考研真题(回忆版)及详解2016年山东师范大学333教育综合[专业硕士]考研真题(回忆版)2016年山东师范大学333教育综合[专业硕士]考研真题(回忆版)及详解2017年山东师范大学333教育综合[专业硕士]考研真题(回忆版)2017年山东师范大学333教育综合[专业硕士]考研真题(回忆版)及详解2018年山东师范大学333教育综合[专业硕士]考研真题

2018年山东师范大学333教育综合[专业硕士]考研真题及详解2019年山东师范大学333教育综合[专业硕士]考研真题

2010年山东师范大学333教育综合[专业硕士]考研真题(回忆版)一、名词解释题(每小题5分,共30分)1教育目的2教学3教育制度4学校管理5最近发展区6精细加工策略二、简答题(每小题10分,共40分)1简要回答《大学》中“三纲领、八条目”的内容及其含义。2简述人文主义教育的主要特征。3简述问题解决的过程。4简要分析罗杰斯的学习理论。三、分析论述题(每小题20分,共80分)1有人认为“近墨者黑”,有人认为“近墨者未必黑”。请联系相关理论和个体实践谈你对这个问题的看法。2中国当前的教育不公平主要表现在哪几个方面?请你选择某一方面并分析其产生的原因,尝试提出解决的对策。3试论述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的主要内容。4试述评杜威的教育本质论。2010年山东师范大学333教育综合[专业硕士]考研真题(回忆版)及详解一、名词解释题(每小题5分,共30分)1教育目的答:教育目的是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为一定社会所需要的人的总要求,是学校教育所要培养的人的质量规格。从内涵上看,教育目的概念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教育目的是指存在于人的头脑之中的对受教育者的期望和要求。狭义的教育目的是指由国家提出的教育总目的和各级各类学校的教育目标,以及课程与教学等方面对所培养的人的要求。2教学答:教学是在一定的教育目的的规范下,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共同组成的一种教育活动。在这一活动中,学生在教师有计划地组织与引导下,能动地学习、掌握系统的科学文化基础知识,发展自身的智能与体力,养成良好的品行与美感,逐步形成全面发展的个性。教学乃是在教师引导下学生能动地学习知识以获得个性发展的活动。3教育制度答:教育制度,是指一个国家各级各类实施教育的机构体系及其组织运行的规则。它包括相互联系的两个基本方面:一是各级各类教育机构与组织;二是教育机构与组织赖以存在和运行的规则,如各种相关的教育法律、规则、条例等。教育制度既有与其他社会制度相类似的性质,又有其自身的特点。4学校管理答:学校管理是以“育人”为目的,是学校管理者通过一定的机构和制度采用不定期的手段和措施,带领和引导师生员工,充分利用校内外的资源和条件,整体优化学校教育工作,有效实现学校工作目标的组织活动。5最近发展区答:维果茨基认为,在进行教学时,必须注意到儿童有两种发展水平:一种是儿童的现有发展水平;另一种是即将达到的发展水平。维果茨基把两种水平之间的差异称为“最近发展区”,即独立解决问题的真实发展水平和在成人指导下或与其他儿童合作情况下解决问题的潜在发展水平之间的差距。6精细加工策略答:精细加工策略是指通过对学习材料的精细加工(对学习材料的意义进行添加、构建或生发等),把新信息与头脑中的旧信息联系起来,从而帮助学习者增进对新知识的理解,并把信息储存到长时记忆中去的学习策略。精细加工策略的教学需要:给学生适当的时间,让学生思考;充分运用学生原有的知识;向学生介绍一些精细加工的实例,让学生掌握精细加工的方法;及时反馈评价。二、简答题(每小题10分,共40分)1简要回答《大学》中“三纲领、八条目”的内容及其含义。答:(1)《大学》中“三纲领”的内容及含义《大学》提出的教育目标是:“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朱熹称为“三纲领”:第一条重在修己;第二条重在治人;第三条是最终目标。①“明明德”,就是指把人天生的善性——“明德”发扬光大,这是每个人为学做人的第一步。②儒家要求凡事都须由己及人,把个人自身的善转化为他人、尤其是民众的善,于是高一步的目标是“亲民”。朱熹认为,“亲民”应改作“新民”,解释为推己及人,使人们去其“旧染之污”,以臻于善的境界。③大学教育的终极目标是“止于至善”。《大学》对此的解释是:“为人君止于仁,为人臣止于敬,为人子止于孝,为人父止于慈,与国,人交止于信。”三纲领虽是三步要求,但又是层层递进、浑然一体的整体要求,舍一而不能完成其他。三纲领表达了儒家以教化为手段的仁政、德治思想。(2)《大学》中“八条目”的内容及含义《大学》以为人的完善是一个过程,又可细分为八个步骤: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就是“八条目”。八条目前后相续,逐个递进而又逐个包含,也体现了阶段与过程的统一。①格物、致知:格物、致知被视为“为学入手”或“大学始教”。格物是学习儒家“六德”“六行”“六艺”之类。致知则是在格物基础上的提高。②诚意、正心、修身:a.正心指不受各种情绪的左右,始终保持认识的中正;b.诚意主要指人的意念、动机的纯正;c.修身是人的一种综合修养过程,是人品质的全面养成,是齐家、治国、平天下之本。③齐家、治国、平天下:齐家、治国、平天下是个人完善的最高境界。齐家是成为家庭与家族的楷模,为人效法。治国是齐家的扩大和深化。平天下是治国的扩大。其基本精神一以贯之,即为政以德,以孝悌、仁恤、忠恕之道治国。2简述人文主义教育的主要特征。答: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思想家和教育家们提出了新的教育理论,开办了新学校,打破了教会垄断教育的局面,在社会上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人文主义教育有以下主要特征:(1)以人为本人文主义教育在培养目标上注重个性发展,在教育教学方法上反对禁欲主义,尊重儿童天性,坚信通过教育重塑个人、改造社会和自然。充分肯定人的力量、人的价值。(2)浓重的古典主义色彩人文主义教育思想吸收了许多古人的见解,人文主义教育实践尤其是在课程设置方面更是如此。尽管它也具有局限性,然而在当时却是进步的。(3)世俗性不论从教育目的还是从课程设置等方面看,人文主义教育充溢着浓厚的世俗精神,教育更关注今生而非来世,这是人文主义教育与中世纪教育的根本区别。(4)宗教性人文主义教育仍具有宗教性,几乎所有的人文主义教育家都信仰上帝。他们虽然抨击天主教会的弊端,但不反对宗教,更不打算消灭宗教,他们希冀以世俗和人文精神改造中世纪陈腐专横的宗教性,以造就一种更富世俗色彩和人性色彩的宗教性。(5)贵族性人文主义教育的对象主要是上层子弟,教育的形式多为宫廷教育和家庭教育而非大众教育的形式。教育的目的主要是培养上层人物如君主、侍臣、绅士等。

人文主义教育具有两重性,即进步性与落后性并存。尽管它有不足之处,但它开启了近代教育的先河,为近代教育思想与教育实践的发展奠定了基础。3简述问题解决的过程。答:问题解决就是在问题空间下,经由思考与推理而达到目的的心理历程,也就是寻找一条从问题的初始状态到达目标状态的通路。问题解决的基本过程主要有以下几个步骤:(1)理解和表征问题阶段①第一步是确定问题到底是什么,这意味要理解和表征问题,即从什么角度看待问题,包括问题的条件和目标。②这一阶段要做好识别相关信息、语义理解、整体表征和问题归类等项工作。(2)寻求解答阶段在寻求解答时,可能存在这样两种一般的途径:①算法式要求对能实现问题解决的全部可能性一一加以检验。这种方法费时费力,但能保证问题的最终解决。②启发式策略指根据目标的指引,试图不断地将问题状态转换成与目标状态相近的状态,从而只试探那些对成功趋向目标状态有价值的算子。(3)执行计划或尝试某种解答阶段执行计划时存在较大的个体差异,主要表现在策略运用的熟练性和灵活性上,其根本原因是不同个体对知识掌握的程度和元认知能力上存在差异。(4)评价结果阶段当个体选择并完成某个解决方案后,还应该对结果进行评价,检验推理是否合理、答案是否正确,从该问题解决活动中可得到那些值得以后借鉴的经验和教训。进行评价反思的有效方法有:①指出问题解决过程中的主要困难和关键;②对解决方法重新评价,以找到更有效的方法;③总结吸取的教训;④概括出问题的一般结构特点及所用的方法的条件范围。4简要分析罗杰斯的学习理论。答:罗杰斯的人本主义学习理论主要有以下几方面内容:(1)罗杰斯的学习观人本主义强调有意义的自由学习,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①人生来就有学习的潜力;②教材有意义且符合学生学习目的时才会产生学习;③学生只有在较少威胁的教育情境下才会有效地学习;④主动、自发、全身心投入的学习才会产生良好效果;⑤学生自评学习结果,这有利于培养独立思考和创造力;⑥重视生活能力的学习,以应对变动的社会;⑦涉及学习者整个人(包括情感与理智)的自我发起的学习,是最持久、最深刻的学习;⑧在现代社会中最有用的学习是了解学习过程、对经验始终持开放态度,并把它们结合到自己的变化过程中去的学习。(2)罗杰斯的教学观罗杰斯提出学生中心的教学观,即非指导性教学,这是一种以学生为中心、以情感为基调、教师是促进者、学生自我发起的学习与教学模式。①教学目标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对变化开放的、灵活的和适应的人,学会怎样学习并且因而能不断学习的人,最终使学生完成自我实现,即人的创造能力以及与此息息相关的应变能力的形成。②教学模式非指导性教学模式。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起一个促进者的作用。教师通过与学生建立起融洽的个人关系,促进学生的成长。③教学方法强调意义学习。罗杰斯认为意义学习不仅是一种增长知识的学习,更是一种与每个人各部分经验都融合在一起的学习。它包括四个要素:

a.学习具有个人参与的性质;b.学习是自我发起的;c.学习是渗透性的;d.学习是由学生自我评价的。④师生关系教师应是“促进者”。教师应具有真诚、接受和理解的态度品质,发挥促进者的作用。(3)人本主义学习理论的应用罗杰斯等人本主义心理学家从他们的自我实现理论及其“患者中心”出发,在教育实践中倡导以学生经验为中心的“有意义的自由学习”,推动了教育改革运动的发展。主要表现在:①突出情感在教学活动中的地位和作用,形成了以情感作为教学活动的基本动力的新的教学模式;②以学生的“自我”完善为核心,强调人际关系在教学过程中的重要性,把教学活动的重心从教师引向学生,把学生的思想、情感、体验和行为看作是教学的主题,从而促进了个别化教学的发展。三、分析论述题(每小题20分,共80分)1有人认为“近墨者黑”,有人认为“近墨者未必黑”。请联系相关理论和个体实践谈你对这个问题的看法。答:“近墨者黑”说明了环境对人的发展的影响。环境是多种因素的复合体,有积极的因素,也有消极的因素。但是把人看成是环境的消极适应者,或者片面夸大环境作用是不对的。(1)环境对人的发展的影响环境是围绕在个体周围的并对个体自发地发生影响的外部世界。它包括个体所接触的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因参与其中而接触到的社会经济生活、政治生活、文化生活以及家庭生活,还包括同邻里、亲戚、朋友的交往等。环境对人身心发展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①经过人改造过的自然界具有一定的社会意义,包含了物质化的社会经验。当这种自然物作用于人的大脑时,在人的大脑中不仅会反映出这种自然物的形象,而且在有经验的人的指导之下,还能了解它的意义和作用,了解包含在这种自然物中的社会经验。正是由于在人的环境中存在着丰富的“人类化的自然”,它不断地以观念的形态移植于人脑之中,它就构成人的心理发展的一个方面的丰富的源泉和内容。②人以及人的关系构成了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对于人的发展产生十分重大的影响。a.人一生下来,就要与其他人发生各种交往,其他人的言论、行动和思想会在他们身上产生各种影响,积极作用于他的发展。b.一个人正是在与其他人的交往中,借助其他人的语言解释或动作示范,才使他得以了解各种物质环境和精神环境的意义和作用,从而各种环境的因素也才可能对人的身心发展产生影响。c.在人类社会中每个成员也总是和其他成员结成一定的社会关系。这种社会关系体系可以分为不同的层次。在较高的层次上,是由社会生产

关系所决定的阶级和阶层的关系,每个人都处于一定的阶级地位之中,这种阶级地位会对人的思想,心理产生影响,作用于人的心理面貌、需要、兴趣、情感以及道德品质的发展。同时,各个阶级所拥有的不同的物质和精神财富,它也影响到人的智力、体力等方面的发展。③社会意识形态是影响人身心发展的又一个重要的环境因素。一个人从掌握语言文字开始,就在与成人交往中接受这种社会意识的影响。由于语言文字有间接和概括的特点,所以社会意识可以大大扩大和加深环境对人的影响。使人不仅可以接受当时当地的事物的直接影响,而且可以接受那些古代和外域事物的间接的影响。不仅可以接受事物外表特征的影响,而且可以接受内部意义的影响。社会意识是形成个人意识的客观因素,它对于个体的心理发展具有重要意义。(2)人的身心发展的主要影响因素影响人的身心发展的因素大致分为四个,即:遗传、教育、环境、个体因素。①遗传因素:遗传是指人从上代继承下来的生理上的特点,如机体的结构、形态、感官和神经系统的特点等。这些遗传的生理特点,也叫遗传的素质。②学校教育在人的身心发展中的作用学校教育作为一种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的活动,旨在培养具有独特个性的、有主体性的、有创造力的个人。学校教育具有促进人的个体个性化和促进个体社会化的功能。个体的个性化与个体的社会化是统一的,教育的功能在于促进二者有机的结合与统一。

(3)总的来说,“近墨者黑”夸大了环境对个体的发展的作用,在个体的发展过程中遗传因素是个体发展的物质前提,为个体的身心发展提供可能性;环境和教育因素对个体的发展起一定的促进或制约作用。人的自我意识的提高和社会经验的丰富,人的主观能动性将逐渐增强,人能有目的地去发展自身。这表现在对周围环境的事物能自觉地作出抉择,控制自己的行为;还表现在能为自身的发展预定目标,并为实现自定的目标,自觉地进行奋斗,这是人的主观能动性推动人发展的高度体现。因此,从个体发展的各种可能变为现实这一意义上来说,个体的主观能动性是个体发展的决定性因素。2中国当前的教育不公平主要表现在哪几个方面?请你选择某一方面并分析其产生的原因,尝试提出解决的对策。答:(1)中国当前教育不公平现象①沿海地区和内陆地区教育资源差距过大导致教育地区性不平等。②城乡居民的生活条件的差异是我国二元社会结构的特征,它也是城乡居民教育机会不均的最严重表现。③家庭经济收入的差距拉大,致使各阶层教育消费方式不同,产生新了的教育不公平。④由于行业和职位不同所构成的差距扩大,人为地加剧了教育机会的不平等。归纳起来,我国教育不公平主要表现在地区之间、城乡之间、阶层之间的差别上,这是中国最重要的教育国情之一。(2)产生的原因①人口对教育发展的影响a.人口数量过高会使教育经费和师资质量的平均水平降低。b.人口质量对教育发展的影响和制约:入学者已有的水平对教育质量产生影响,同时长一代的人口质量影响新生一代的人口质量,从而影响到以新生一代为对象的学校教育质量。c.人口结构对教育发展的影响和制约:年龄结构直接表现在对学龄人口数量的影响上,同时也会影响各级各类学校在学校教育系统中的比例,人口的职业结构和城乡结构也制约着教育的横向结构。②生产力对教育的制约生产力推动和制约着整个社会的发展,因而也推动和制约着教育的发展,具体来说,生产力对教育的发展起着以下几方面作用:a.生产力的发展制约着教育事业发展的规模和速度;b.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制约着人才培养的规格和教育结构;c.生产力的发展促进着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组织形式的发展与改革。③社会经济政治制度对教育的制约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着教育性质,也就是说,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着教育的思想政治方向和为谁服务的问题。分析来看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a.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着教育的领导权;

b.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着受教育权;c.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着教育目的的性质和思想品德教育的内容。④文化传统对教育发展的影响和制约a.文化影响着人们的教育观念;b.文化影响着人们对教育内容的选择;c.文化影响着人们的教育需求;d.文化影响和制约着教育方法、手段的选择和组织形式的采用;e.文化影响着教育管理体制。(3)为解决我国当前教育不公平问题,政府部门可以采取加大对农村人口教育的投入力度;促进教育机会平等等相关措施以缩小城乡教育水平差距。3试论述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的主要内容。答:生活教育理论是陶行知教育思想的核心所在,它包括了教育的目的、内容和方法,是一种创造性的,又是不断发展前进的教育理论。它包括以下三大主张:(1)“生活即教育”①生活含有教育的意义,具有教育的作用,生活本身就是一种特殊的教育;②生活教育是人类社会原来就有的,自人类生活产生便有生活教育,生活教育随着人类生活的变化而变化;③生活决定教育,教育改造生活,“生活即教育”是终身教育,是与人共始终的教育。(2)“社会即学校”①“社会含有学校的意味”,学校生活要引入社会生活的因素,使学校生活接近社会生活;②“学校含有社会的意味”,要求对社会进行改造,使社会成为一所大学校,使社会具有学校的功能。(3)“教学做合一”①要求“在劳力上劳心”,即“手脑双挥”,将传统教育下相互割裂的“劳力”和“劳心”连接起来;②“行是知之始”,即“做”是知识的重要来源,也是创造的基础,身临其境,动手尝试,才有真知,才有创新;③否定注入式教学法,主张“教的法子必须根据学的法子”,教师教学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激发学生学习的动机,引发学习的兴趣,使学生在教学过程中从被动受教的地位,转变到自觉主动学习的地位。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论,有着许多有益的主张和有价值的见解。生活教育推动了教育发展,为革命事业作出了贡献。虽然说“生活教育”理论还有值得商榷的地方,但是在旧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里,“生活教育”论已经达到了它所能达到的高度。

4试述评杜威的教育本质论。答:杜威是美国著名的哲学家、教育家,实用主义教育理论的创始人,进步教育运动的主要代表人物。(1)教育本质论的主要内容①教育即生活a.教育是生活的过程,学校是社会生活的一种形式,即学校生活也是生活的一种形式。b.教育不能脱离社会变革而存在,学校生活应该成为一种经过选择的、净化的、理想的社会生活,使学校成为一个合乎儿童发展的雏形的社会。c.杜威要求必须改革学校课程,认为应该让代表社会活动的类型和基本形态的活动在课程中占有重要地位。②教育即生长a.摒除压抑、阻碍儿童自由发展之物,使一切教育和教学适合儿童的心理发展水平和兴趣、需要的要求。b.尊重儿童但不同意放纵儿童,是杜威与进步主义教育实践的一个重要区别。③教育即经验的改造a.经验是机体与环境相互作用的过程,机体受环境影响,也对环境加以改变。理性不是凌驾于经验之上,而是寓于经验之中,并在经验中不断修正。b.经验的外延不仅是一种认识,也包括一种行为、行动、情感、意志等理性、非理性的因素。在经验中儿童不仅获得知识,而且形成能力、养成品德。c.经验的过程是一个主动的过程,不单是有机体受着环境的塑造,而且有机体对环境也有主动的改造,在教育过程中要尊重儿童的身心发展条件和水平,顾及儿童的兴趣,提高儿童参与教育过程的积极性和主动性。(2)“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生长”“教育即经验的改造”这三个命题的涵义在本质上是相同的,生活的过程、生长的过程、经验的过程,是同一个过程。杜威的三个命题揭示的教育观是完全相同的:①教育既要尊重儿童,又要联系社会;②教育不仅应尊重儿童的需要、兴趣和能力,同时也应为促进儿童这些心理因素的发展提供外部条件,尤其是社会性的条件;③儿童的教育、儿童的发展应是一个社会化的过程,应是一个使儿童身心不受压抑的过程,而且儿童的教育和发展还有明确的社会定向。杜威提出并讨论了许多基本的教育问题,他提出的这些问题以及他提出的解决这些问题的思路直到今天仍然是有启发意义的。他提出的各种理论、各种设想对我们的启发意义也不是枝节的,而是具有重大理论价值与实际意义的。

2011年山东师范大学333教育综合[专业硕士]考研真题一、名词解释题(本试题5小题,每小题6分,共计30分)1目的2教育的社会变迁功能3学校管理4教学5《理想国》二、简答题(本试题6小题,每小题10分,共计60分)1简述先秦时期的私学兴起及其作用。2简述杜威关于教育本质的认识。3简述夸美纽斯在教育史上的贡献。4简要叙述清末的四次留学。5简述教育的经济功能。6简述晏阳初关于“四大教育”的思想。三、论述题(本试题2小题,每小题30分,共计60分)1依据所掌握的教育理论和自身的教育实践,谈谈我们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对教师提出了哪些新的要求?2试述影响问题解决的因素以及教学实际中问题解决能力的培养。2012年山东师范大学333教育综合[专业硕士]考研真题(回忆版)一、名词解释题1教育心理学化2“三纲领八条目”3“稷下学宫”二、简答题1简述教育的政治功能。2简述“稷下学宫”的性质和特点。3简述德育的功能。三、论述题1当今中国教育不公平现象例举,并就其中一例说明出现的原因以及解决的措施。2教育的社会制约性和独立性,以及两者的关系。2012年山东师范大学333教育综合[专业硕士]考研真题(回忆版)及详解一、名词解释题1教育心理学化答:裴斯泰洛齐是第一个明确提出“教育心理学化”观点的教育家。实现教育心理学化、建立符合儿童心理发展规律的教学机制,是建立新式学校教育的关键。要实现教育心理学化,必须做到:将教育的目的和教育的理论指导置于儿童本性发展的自然法则的基础上;教学内容的选择和编制适合儿童的学习心理规律,即教学内容心理学化;实现教学原则和教学方法的心理学化;要让儿童成为他自己的教育者。2“三纲领八条目”答:《大学》中提出的一个完整而概括的政治、道德教育的纲领和程序。“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这是儒家对大学教育目的和为学做人目标的纲领性表达,“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就被称之为“三纲领”。为实现三纲领,《大学》又进一步提出一系列具体步骤,概括为八个条目,即格物、致知、正心、诚意、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以道德观念认识(格物、致知)为起点,以道德信念的建立(正心、诚意)为中心,以道德自觉性的培养(修身)为根本要求,以齐家、治国、平天下为实践目标,构成了儒家的道德教育体系。3“稷下学宫”答:稷下学宫是战国时期由齐国官方创办的一个学术文化兼政治咨询中心。它是我国最早的由政府创办的高等学府,还明显地具有政府的咨询参议机构的性质。它因设置在战国时期齐国的都城临淄稷门的附近地区而得名。它是当时各学派荟萃的中心,这些学者相互诘难、争辩、交流,成为百家争鸣的典型。二、简答题1简述教育的政治功能。答:(1)教育通过培养具有一定政治态度、思想意识的人,在维护和巩固一定的政治制度中发挥积极作用。①从某种意义上可以说,在建设一个社会的特定政治文化和政治意识形态的宏大工程中,教育有着特殊的功能和影响。世界各国都很重视教育对政治的这种功能和影响。许多西方学者把这种运用教育的力量培养青年一代具有某种政治意识形态的过程称之为“政治社会化”过程。②教育还可以通过培养大批的领导和管理人才,直接为政治制度服务。尤其在现代社会,在社会管理已经高度专门化的条件和趋势下,培养具有专业化的政治和社会管理人才就成为现代教育的一个日益重要的功能。(2)学生的精神风貌和政治素质,影响着社会风俗、道德风尚和思想潮流。①教育对整代人的精神风貌和政治素质发生深刻影响,进而“化民成俗”,改变社会的道德风尚及思想潮流,从而对社会的政治经济制度发生间接的影响。②教育部门特别是高等院校,作为社会政治思想的重要发源地,会对各种政治决策产生影响。现代高等学校一般都担负着教学和科研的双重任务,许多国家都把大学看成是重要的思想库和决策咨询机构,聘请学有专长的学者作为政府部门的专家、顾问,征询来自高等学校方面的见解。2简述“稷下学宫”的性质和特点。答:稷下学宫是战国时代齐国一所著名的学府,它既是战国百家争鸣的中心与缩影,也是当时教育上的重要创造。稷下学宫对中国古代学术、文化和教育的发展,产生过重大的历史影响。(1)稷下学宫的性质①稷下学宫是一所由官家举办而由私家主持的特殊形式的学校;②稷下学宫是一所集讲学、著述、育才活动为一体并兼有咨议作用的高等学府;③稷下学宫还成为一个事实上的咨政议政机构。稷下学宫的创设是以“招致贤人”“得士以治之”为目的的,这就决定了学宫是一所以学术活动为主要任务的高等学府:首先是讲学,其次是著述,其三是育才。(2)稷下学宫的特点①学术自由。这是稷下学宫的基本特点。②待遇优厚。“不治而议论”是齐国君主给予学者们很高的政治待遇。待遇优厚还表现在物质待遇上。3简述德育的功能。答:德育对青少年学生的发展,对教育的实施,对社会的稳定和发展,都有重要的功能。(1)指导人的发展①德育的基本功能在于它能有目的、有计划地对学生施加思想影响,引导他们的道德实践,培养他们的品德。②品德是人的个性的核心部分,对人的心理发展起着定向作用。因而培育人的品德的德育在人的发展中具有导向的功能。(2)决定学校教育的性质德育的性质及其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从根本上决定了学校教育的性质。德育能解决青少年学生的发展方向问题,为谁服务的问题,最集中地反映了一定社会或阶级的利益。国家通过控制德育和强化德育来控制学校教育,通过规定德育的性质、内容来决定和保证教育的性质与方向。(3)影响社会的稳定与发展①德育通过决定教育的性质,制约青少年学生的发展方向,影响公众舆论,影响民族素质和社会心理,对社会生活产生巨大作用。②德育是维护、调整、完善社会关系、生活方式、政治与经济制度的一个重要因素。三、论述题1当今中国教育不公平现象例举,并就其中一例说明出现的原因以及解决的措施。答:由于我国尚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现阶段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还不高,从局部来看,城乡之间、地区之间经济与文化的发展也不平衡,因此,不平等仍是无法完全解决的必然的现象。(1)当前我国的教育不平等现象①入学机会上的不均等在我国,这主要表现在城乡之间和两性之间;在不同教育阶段,则主要表现在中等和高等教育阶段,尤其是高等教育阶段入学机会的不均等。②学校资源的配置不均等在物质资源方面,城乡之间、地区之间差异极大,尤其表现在中小学师资力量和教学仪器装备方面。③受教育过程中的机会不均等它主要表现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教师对不同学生的差别对待,如教师对不同学生的期望和态度,教师与不同学生的交往时间和交往方式,对不同学生的不同评价标准或评价方式,公开的或隐蔽的对学生进行能力分组,贴上“好”“坏”学生的标签等。④学业成功的机会不均等学生学业成功机会的不均等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不同地区之间教育质量相差较大;女学生的学业成功机会较少;不同家庭背景的学生学业成功机会不均等。﹙2﹚入学机会不均——高考招生机会不公平我国目前高考招生省区分数线反差过大以及省际名额分配不公的问题,是当今中国教育不公平的重要体现之一,其实质是目前我国高考招生机会不公平的问题。目前,由于高考招生机会不平等,导致了非常严重的后果,给很多考生及其家庭造成了巨大的影响,而且还给国家和社会建设带来了许多负面影响。﹙3﹚造成高考招生机会不公平的原因①高等教育资源不足是其根本原因。②长期形成的高考招生格局是其历史原因。③高考招生政策的制定和实施是其人为原因。(4)对解决我国高考招生机会不公平的几点建议①取消各种加分奖励制度。为避免引起较大的负面影响,可以有计划地、逐步地取消现有的各种不公平的加分奖励政策。

②改良配额制。改善当前对发达省区配额过多的现状;适当提高对落后省区的配额比例;适当提高考生人数众多省区的配额比例。③采取新的方式确定各省区的分数线。④在发展中促进高考招生机会公平。高考招生机会公平是不断发展的过程,应该在发展中不断促进高考招生机会公平。2论述教育的社会制约性和独立性,以及两者的关系。答:(1)教育的社会制约①政治、经济制度制约着教育目的教育的根本任务是培养人,在一定的社会中,培养具有什么样政治方向、思想意识的人。这是由社会的政治、经济制度所决定的。一个社会的教育目的,虽然要受到政治、经济制度的制约,但是影响教育目的的却不限于政治经济制度这一种因素。其他如社会的生产力和社会的其他因素以及人的身心发展的诸因素,也会对教育目的的制定发生作用。②政治、经济制度决定教育的领导权教育的领导权由谁来掌握,这是由一定的政治经济制度所决定的。在阶级社会里,经济和政治上占统治地位的阶级为了使教育能够完全按照自己的要求来进行,就一定要把教育大权掌握在自己的手中。统治阶级利用他们在政治、经济和思想等方面的统治地位,控制了绝大部分文化教育机构,掌握了教育的领导权。③政治、经济制度制约了受教育的权利不同的人所享有不同的受教育的权利,也是由政治经济制度所决定的。(2)教育的相对独立性教育的相对独立性是指教育具有自身的运行规律和发展特点。教育的相对独立性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①教育具有质的规定性教育的质的规定性在于,教育是有意识地向受教育者传递社会经验以培养人的社会实践。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a.教育是培养人的社会实践;b.教育是有意识地培养人的社会实践;c.培养人是在教与学的对立统一中实现的;d.教育是有意识地培养人的特殊社会实践。②教育具有历史继承性a.任何教育都有历史继承性。教育的历史继承性是指每个时代的教育都与以往的教育有着传承和接续的关系。b.教育要注意继承与发扬本民族的传统。正是因为教育具有历史继承性,各民族的教育才具有各自的特点,具有强大的生命力。③教育与社会生产力和政治经济制度发展的不平衡性

a.教育相对独立与生产力的发展水平。教育相对独立于生产力的发展水平有两种情况:第一,在一定时期内,由于人们的思想意识落后于较为先进的生产力,教育的思想、内容、手段、方法等也落后于生产力的发展;第二,在生产力处于较低的水平下,由于文化交流、社会转型甚或传统的影响,教育的思想、内容、甚至方法也可能超越生产力发展的水平。b.教育相对独立于政治经济制度。教育相对独立于政治经济制度有两种情况:第一,教育的发展落后于政治经济制度的发展;第二,教育的发展超过了政治经济制度的发展。总之,教育对政治、经济制度和生产力具有相对的独立性,不能把政治、经济制度和生产力发展水平作为考察教育的全部依据。当然,还应该看到,教育的这种独立性只能是相对的。教育最后还是要由政治、经济制度和生产力所决定。

2013年山东师范大学333教育综合[专业硕士]考研真题(回忆版)一、名词解释题1中体西用2朱子读书法3京师同文馆4导生制5学习风格二、简答题1简述北宋的三次兴学以及结果。2请简述学生学习的特点。3简述人文主义教育的特征。4简述要素主义教育的主要观点。5简述教学过程的实质。6简述问题解决的含义及心理过程。三、论述题1结合实际论述教师应具备的素养以及如何培养这些素养。2试评述“个人本位论”与“社会本位论”。2013年山东师范大学333教育综合[专业硕士]考研真题(回忆版)及详解一、名词解释题1中体西用答:中国近代中西文化之争中洋务派的主张。即“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意为以中国传统文化即纲常名教为立国之根本,以西方科学技术和具体文化措施为强国之作用。这一观点表明西方文化对中国社会和文化带来极大的冲击,要使中国富强必须向西方学习。但它主张维护传统社会的根本制度和纲常名教,希企用西方的“富强之术”使封建社会恢复生机。成为洋务运动、反对维新变法的思想纲领。在晚清有较大的社会影响。2朱子读书法答:南宋著名理学家朱熹强调读书穷理。他的弟子汇集他的训导,概括归纳出“朱子读书法”六条,即循序渐进、熟读精思、虚心涵泳、切己体察、着紧用力、居敬持志。这“六条”不是孤立的,是相互联系的有机的结合在一起的,有内在的逻辑,是一个完整的读书、求学、进业的程序和步骤。“循序渐进”包含有读书的“量力性原则”,“熟读精思”包括有读书的“巩固性”原则,“虚心涵泳”包含有读书的“客观性”原则,“切己体察”包含有读书的“结合实际”原则,“着紧用力”包含有读书的“积极性”原则,“居敬持志”包含有读书的“目的性”原则。3京师同文馆答:1861年,清政府在北京设立同文馆,并于1862年正式开学。京师同文馆是清末洋务运动的产物,是带有某些资本主义因素的半殖民地、半封建性学堂,是洋务学堂的典型。在中国近代教育史上,它被视为中国政府自行创建的第一所新式学堂,标志着中国近代新式学堂的诞生。京师同文馆开始是最先进的英文馆,后陆续设立法、俄、天文、算法、东(日)文馆。1902年,京师同文馆并入京师大学堂。京师同文馆的主要特点有:专门培养洋务人才;课程侧重于“西文”和“西艺”;采用西方的教学制度,实行分年课程和班级授课制。4导生制答:又称兰卡斯特-贝尔制,是指由教师对学生中年龄大、成绩好的施教,而后由他们任导生,转教其他的学生代替教师的职责。这种制度节省师资、花费少,在英国特定的历史条件下,对初等教育的发展产生了积极的影响。它能充分发挥学生的才能,培养学生独立工作的精神,鼓励学生参与学校管理,鼓励学生、班级之间进行竞争。但它不能给儿童以系统、充分的知识,也有机械、生硬的毛病,只注重学生的外部动机,不考虑学生的兴趣,实行体罚,所以只能满足民众对低水平初等教育的要求,不可能适用于各种程度的教育。5学习风格答:学习风格是指学习者持续一贯的带有个性特征的学习方式,是学习策略和学习倾向的总和。这一概念是由1954年哈伯特·塞伦提出的。学习风格涉及生理的、心理的和社会的因素,它制约着学生的学习行为和学习效率,是因材施教的前提。作为个体稳定的学习方式和学习倾向的学习风格,源于学习者的个性,是学生的个人学习活动中的定型化,习惯化,学生一旦形成某种学习风格,就有相对的稳定性。二、简答题1简述北宋的三次兴学以及结果。答:宋初通过科举考试,选拔了不少人才,基本上适应了当时统治策略的转变以及用人的需要,但却忽视了兴建学校培育人才。统治阶级内部一些有识之士认识到,仅仅依靠科举考试选拔人才是远远不够的,还必须广设学校培育人才。自庆历四年(1044年)后,宋朝历史上先后出现了三次著名的兴学运动。(1)庆历兴学范仲淹于庆历三年主持的兴学运动庆历兴学的主要内容有三项:①普遍设立地方学校。②改革科举考试。③创建太学。庆历兴学”虽然由于范仲淹不久被排挤出朝廷遂告失败,但它毕竟对于北宋教育事业的发展起了促进作用,且其余波一直荡漾不息。(2)熙宁兴学王安石于熙宁二年主持的兴学运动,主要措施包括四个方面:①是改革太学,创立“三舍法”;②恢复和发展州县地方学校;③恢复与创立武学、律学、医学等专科学校;④编撰《三经新义》,作为统一教材。熙宁兴学”也同样因为王安石被逐出朝廷而半途夭折,但它将北宋教育事业向前推进了一大步,并对后来的兴学运动产生深刻影响。(3)崇宁兴学蔡京于崇宁元年主持的兴学运动,主要有以下五个方面:①全国普遍设立地方学校;②建立县学、州学、太学三级相联系的学制系统;③新建辟雍,发展太学;④恢复设立医学,创立算学、书学、画学等专科学校;⑤罢科举,改由学校取士。上述三次兴学运动,虽然前两次均未能取得预期的效果,但都不同程度地将宋朝教育事业向前推进了一大步。第三次兴学,对宋朝教育事业发

展所起的促进作用,更是超过了前两次。因此,这三次兴学运动是宋朝“兴文教”政策最直接,也是最重要的体现。2请简述学生学习的特点。答:人类学习与学生学习之间是一般与特殊的关系,学生的学习既与人类的学习有共同之处,但又有其特殊的特点。(1)学生的学习过程是掌握间接经验的过程。学生的学习可以从学习现有的经验、理论、结论开始,同时补充以感性经验。虽然学生的学习也要求个人有一定的经验基础,但学生的实践活动也与成人有所不同,主要表现在:①在目的性上,间接经验的学习形式是主要的,学生的学习不可能事事从直接经验开始。②在教学组织和教学方法上,特别要求教师能把学校学习与实际生活和学生的原有经验相联系。(2)学生的学习是在有计划、有目的和有组织的情况下进行的。学生的学习必须在有限的时间内完成,并达到社会的要求,因此需要在教师的指导下实现。由于教师既掌握所教知识的内在联系,又了解学生学习过程的特点,因此,能够保证在较短时间内,采用特殊有效的方法,帮助学生学会学习,完成掌握前人经验和建构自己的认知结构的学习过程。(3)学生的学习具有一定程度的被动性。学生的学习与人类学习一样,应该是一个主动建构的过程。但他们的学习又不是为了适应当前的环境,而是为了适应将来的环境,当学生意识不到他当前的学习与将来的生活实践的关系时,就不愿为学习付出努力。因此教师要注意用各种方法来培养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提高其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总之,学生的学习既有人类认识过程的一般特点,又有其特殊性。如果不了解学生学的特点,就可能使学生的学习成人化,强调生活即教育或是只注意灌输,把学生看作是一个接受知识的容器,被动的学习者。这些做法都有碍于学生的学习。3简述人文主义教育的特征。答:文艺复兴时期的教育表现出人文主义的特征。在人文主义思想的影响下,出现了不同于中世纪教育思想体系的教育理论和教育实践,即人文主义教育思想。人文主义教育思想的基本特征包括以下几点:(1)人本主义。人文教育思想在培养目标上注重个性发展,在教育教学方法上反对禁欲主义,尊重儿童天性,坚信通过教育这种后天的力量可以重塑个人、改造社会和自然,这些都表现出人本主义内涵,人的力量、人的价值被充分肯定。(2)古典主义。人文教育思想吸收了许多古人的见解,人文主义教育实践尤其是课程设置亦具有古典性质,但这种古典主义绝非纯粹的“复古”,实则含有古为今用、托古改制的内涵,尽管它也具有局限性,然而在当时却是进步的。(3)世俗性。不论从教育目的还是从课程设置等方面看,人文主义教育充溢着浓厚的世俗精神,教育更关注今生而非来世,这是人文主义教育与中世纪教育的根本区别。(4)宗教性。人文主义教育仍然具有宗教性,几乎所有的人文主义教育家都信仰上帝,他们虽然抨击天主教会的弊端,但不反对宗教更不打算消灭宗教,他们希冀以世俗和人文精神改造中世纪陈腐专横的宗教性以造就一种更富世俗色彩和人性色彩的宗教性。(5)贵族性。这是由文艺复兴运动的性质所决定的,人文主义教育的对象主要是上层子弟;教育的形式多为宫廷教育和家庭教育而非大众教育的形式;教育目的主要是培养上层人物。综上可见,人文主义教育具有两重性,进步性与落后性并存,尽管它还有不足之处,但它扫荡了中世纪教育的阴霾,展露出新时代教育的灿烂曙光,开欧洲近代教育之先河。4简述要素主义教育的主要观点。答:要素主义教育是20世纪30年代末作为实用主义教育和进步教育的对立面出现的。其主要代表人物是巴格莱。要素主义教育理论具有以下要点:(1)把人类文化的“共同要素”作为学校教育的核心①要素主义教育家认为,在人类的文化遗产中,存在着永恒不变的、共同的、超时间和空间的要素,它们是种族文化和民族文化的基础。②学校教育应把这些要素列入教学计划,同时他们还强调必须按逻辑系统编写教材和进行教学。(2)教学过程必须是一个训练智慧的过程①要素主义教育家认为,学校教育注重思维能力的严格训练,“真正的教育就是智慧的训练”,一切教育的目标应该是发展人的智慧力量。②还要特别注重“天才”的发掘和培养。(3)强调学生在学习上必须努力和专心要素主义教育家指出,对学生的学习应该坚持严格的学业标准,使学生刻苦和专心地学习,不能像实用主义教育和进步教育那样只强调儿童个人的兴趣和自由。(4)强调教师在教育和教学中的核心地位要素主义教育家反对“儿童中心主义”,认为应该“把教师放在整个教育体系的中心”,充分发挥教师的核心地位的作用,树立教师的权威。要素主义教育对美国的学校教育产生过很大的影响,它的教育理论和提出的策略曾受到美国政府的重视,对西欧和苏联也有一定影响。但由于片面强调系统的、学术性的基本知识的学习,也受到社会和教育界一些人士的抨击。5简述教学过程的实质。答:教学过程,是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相结合的共同活动过程,是教师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系统地引导学生进行学习,促进学生身心素质发展的一种特殊的认识和实践活动过程。关于教学过程的实质问题,主要有以下几种观点:(1)教学过程双边活动教学过程是教师教、学生学的共同的双边活动,是教学相长的过程。将其视为教学过程中教师、学生双方的相互促进、共同提高的过程,可谓是较为深刻地揭示了教学过程的本质。(2)教学过程是学生的一种特殊认识活动过程①教学过程主要是引导学生掌握人类长期积累起来的科学文化知识的过程,学生循序渐进地学习和运用知识的认识活动贯穿于教学过程的始终。因而,教学过程要受认识论的一般规律所制约,具有一般性。②教学过程又是一种特殊的认识过程,它是学生个体的认识过程,具有不同于人类总体认识的显著特点。表现为:a.间接性:即学生的认识是以间接经验(书本知识)为主;b.简捷性:即学生能在较短的时间里,掌握人类积累下来的大量经验;c.制约性:即学生的认识活动还受儿童身心发展特征所制约;d.引导性:教学过程中学生的认识活动是在教师引导下进行的,学生很难独立完成。(3)教学过程是一种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发展的过程虽然教学过程本身并非学生的身心发展过程,但它却强有力地影响、促进着学生的发展。特别是以维果斯基为代表的现代教学理论,提出了教学过程不仅要适应学生现有发展水平,更要注意使教学走在学生发展的前面,以有效的方式促进学生的发展。

(4)教学过程永远具有教育性赫尔巴特认为知识和道德有着直接和内在的联系,教学是道德教育的基本途径。不存在无教学的教育,也不存在无教育的教学。教学的目的要与整个教育的目的保持一致,教学的最高目的在于养成德行。(5)教学过程是具有多质性的过程教学过程是以认识为基础的知、情、意、行的统一培养和发展的过程;是以智育为关键的德智体全面培养和发展的过程;也是个性全面培养和发展的过程。(6)教学过程是一个多层次的过程教学过程具有不同的层次,包括从小学到大学的教学全过程,一门课程的教学过程,一章的教学过程,一节或一课书的教学过程。不同层次的教学过程相互区别,不能混为一谈。6简述问题解决的含义及心理过程。答:(1)问题解决的含义①问题解决一般是指形成一个新的答案,超越过去所学规则的简单应用而产生一个解决方案。当常规或自动化的反应不适应当前的情境时,问题解决就发生了。②它需要应用已习得的概念、命题和规则,进行一定的组合,从而达到一定的目的。③解决问题是由处理问题时所涉及的种种心理活动和行为构成。既涉及思维或认知的成分,也涉及情感或动机成分,还涉及行为或行动的成分。(2)问题解决的心理过程问题解决就是在问题空间下,经由思考与推理而达到目的的心理历程,问题解决的心理过程主要有以下几个步骤:①理解和表征问题阶段a.第一步是确定问题到底是什么,这意味要理解和表征问题,即从什么角度看待问题,包括问题的条件和目标。b.这一阶段要做好识别相关信息、语义理解、整体表征和问题归类等项工作。②寻求解答阶段在寻求解答时,可能存在这样两种一般的途径:a.算法式要求对能实现问题解决的全部可能性一一加以检验。这种方法费时费力,但能保证问题的最终解决。b.启发式策略指根据目标的指引,试图不断地将问题状态转换成与目标状态相近的状态,从而只试探那些对成功趋向目标状态有价值的算子。③执行计划或尝试某种解答阶段执行计划时存在较大的个体差异,主要表现在策略运用的熟练性和灵活

性上,其根本原因是不同个体对知识掌握的程度和元认知能力上存在差异。④评价结果阶段当个体选择并完成某个解决方案后,还应该对结果进行评价,检验推理是否合理、答案是否正确,从该问题解决活动中可得到那些值得以后借鉴的经验和教训。进行评价反思的有效方法有:a.指出问题解决过程中的主要困难和关键;b.对解决方法重新评价,以找到更有效的方法;c.总结吸取的教训;d.概括出问题的一般结构特点及所用的方法的条件范围。三、论述题1结合实际论述教师应具备的素养以及如何培养这些素养。答:教师素养是教师作为专业人员应该具备的多方面的专业要求,是顺利进行教育活动的前提,也是教师胜任工作的基本条件。现代教师应当具备以下素养:(1)基础性素养新型教师的基础性素养包括以下几点:①个人价值取向和发展的内动力a.“事业心”是建立在对教师工作意义认识的基础上。学校领导既要鼓励将事业发展与职业生命融通起来的教师积极参与学校教育改革,又要用多种方法引导存在问题的教师走出狭隘价值观的束缚。b.“责任心”是建立在教师对自己必须履行的职责之具体和深刻认识基础上,是教师对事业形成稳定的道德与心态并在行动上的表现。c.“爱心”最为集中的表现是热爱自己的学生,愿意为学生付出自己的智慧与精力。d.“自我发展的内在追求”表现为对自己潜能的开发和发展的追求,决不自暴自弃,决不怨天尤人,用自己的努力来充实自己的生命,用每日的进步证明自己的成功。②宽厚、扎实的文化底蕴教师宽厚、扎实的文化底蕴的养成取决于:a.有超越直接服务于专业范围的广泛阅读的兴趣与习惯。只阅读教学参考资料,即使有合格的学历,也不可能成为文化底蕴厚实的人。阅读、倾听、观看是人向外吸收文化资源的最基本的途径。b.对各种人生经历与阅读的体悟、思索,内化、融合与积淀的过程本身就是精神生活的构成。c.表现在对事物和他人的丰富感受和理解上,表现在清晰而又恰当、入情而又入理的出色对话和表达上,它要借助于个人语言和文字素养的提升。③实践创新的思维能力

a.敏于探究敏于探究表现在人对信息的敏感性和发现问题的能力上。信息的敏感性主要指向陌生的和超常规的信息,进而找到发展的可能空间。b.善于策划善于策划是实践主体从认识进入实践并追求实践成功时所必需的整体和动态思维能力的综合表现。c.强于反思和重建强于反思和重建是个体实现发展的思维能力的保障。针对实践的反思,包括自我反思,帮助他人反思,从他人对自己行为、观点、认识的评价和批判性或建设性的意见中吸取认识自我和重建实践的重要资源等三方面的能力。d.敢于开拓具有开拓性思维能力的实践主体,往往表现出敢于尝试自己未做过的事,敢于承担带有一定风险的任务,敢于抓住机遇和迎接挑战。他们在困难与危机面前不轻易言退,善于用非常规方法解决突发事件。(2)专业素养构成新型教师基本素养的第二大方面是教师的专业素养,它具有复合、开放的品质,具体来说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①学科专业素养学科专业素养是教师专业素养的基础性构成。新型教师的学科专业素养

至少要包括:a.熟练掌握承担教学的学科的知识体系与结构、学科发展的历史与趋势;熟悉相关学科的知识范围、性质;b.了解学科知识与人类各种实践的多重关系,以及它在实践中的多种表现形态;c.掌握进一步学习和研究所教学科的基本途径与方法,适应知识更新、满足培养学生创造意向和能力的要求。②教育专业素养教师的教育专业素养也是需要发展、深化的。教育专业素养只有转化为教师对学校教育、教学实践和学生的内在认识,并用这种内在认识去研究、改进自己的学科教学的实践和行为时,它对于教师的专业发展和教育、教学质量的提升,才具有真实的意义和价值。上述教师的基本素养的论述,涉及人生价值观、认识框架、知识结构、思维能力和思维方法直至教师专业行为、习惯系统与生存方式,是基于人的专业生活与生命的整体性、多层次性的特殊立场的整体性思考。2试评述“个人本位论”与“社会本位论”。答:根据教育目的的选择而确立的个人本位论和和社会本位论是两种根本对立的教育价值观,具体分析如下:(1)个人本位论的内容及其评述①概念及基本内容个人本位论强调从个人自身的发展出发来规定教育目的,认为教育目的应从个人利益出发、根据人的发展需要来确定,教育目的应使受教育者的本性、本能得到自然的发展。它反对不顾儿童特点强制儿童接受违背其天性的教育,把促进人的完善、发展作为教育的最终目的。个人本位论的教育目的观有以下基本特点:a.倡导人性本位,强调教育的价值。人性本善论为教育价值的展现留下了空间,使人接受后天的教育有了可能。人性本善论也为诸如教育目的的确定、教育内容的取舍、教育方法的选择等方面的认识提供了价值取向的引领。b.尊重人的自然本性。个人本位论的教育目的观以尊重人的自然本性为主要旨趣,认为教育目的不能指向个人之外的因素,而是要关注人的自然本性的和谐、健康的发展。c.关注个人的价值和地位。个人本位论的教育目的观普遍都重视个人的价值和地位,认为个人价值高于社会价值,评价教育的价值也应当以其对个人的发展所起的作用来衡量。②评述a.个人本位论突出了个人的独立性与能动性,强调了个体的自然属性的价值,这对于正确地认识教育的功能和价值是有意义的。个人本位论的教育目的观对于人们认识教育的价值和功能、促进人的发展有重要的启示作用。b.个人本位论过于强调教育应当为个人发展服务,而忽视了教育作为一种社会活动,对于社会的作用,很容易使教育脱离社会实际,这它的不足之处。

(2)社会本位论的内容及其评述①概念及基本内容社会本位论主张教育目的应当根据社会的要求来确定,把满足社会需要作为教育的出发点。这种观点认为,个人的发展依赖于社会、受社会制约。人是社会的产物,真正的个人是不存在的,教育的目的就是要使受教育者成为社会需要的人。为此,要通过教育使受教育者掌握社会规范和已有的人类文化遗产。除此之外,教育不再有别的目的。社会本位论的教育目的观有以下几个基本特点:a.重视教育的社会价值。社会本位论站在社会的立场,强调社会价值与利益的至高无上,重视每个人在所承担的社会角色和义务,并以此来规定教育的目的和教育的功能。在它的视野中,教育承担着重大的社会职责,适应现实社会是教育得以存在的重要前提。b.重视培养公民及其所承担的社会责任。社会本位论者大多是国家主义者,重视公民教育。他们普遍认为,作为国家公民,必须承担社会责任、扮演不同的社会角色,服务于国家利益。②评述a.社会本位论的教育目的观重视教育的社会价值,强调教育目的要指向于国家利益和公民培养,并据此来满足社会需要,有一定的历史合理。b.它的不足也是明显的,主要在于它过分夸大了社会的地位和作用,并把教育的社会目的绝对化,完全割裂了人与社会的关系,使人工具化,不利于人的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和创造性人才的培养,这是不足取

的。(3)树立正确的教育价值观的途径个人本位论和社会本位论的教育价值观各有优势和不足,在确立我国的教育目的时,应当吸取众家之长,树立正确的教育价值观,具体应当做到以下几个方面:①以马克思主义人的全面发展学说为指导思想。我们应当始终坚持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方向,始终强调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方针。全面发展的核心内涵是个性的自由发展,使学生主动和生动活泼地发展更是我国教育长期和根本的任务。②具有鲜明的政治方向。我国是一个社会主义国家,教育目的也应当具有鲜明的社会主义政治方向。我国的教育目的始终强调我们所要培养的人是符合无产阶级根本利益或社会主义方向的人。社会主义的教育追求每一个社会成员都享有平等的受教育权,并为受教育者提供最大限度的全面发展的可能空间。③坚持全面发展与个性发展的统一。社会主义的教育必须具有以前各社会阶段所未有的高度的民主特征。除了教育机会均等方面的进展之外,这一民主特征的重要内涵就是尊重个体的存在价值、促进个性的充分发展。社会主义的教育目的在强调全体受教育者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一般要求的同时,也必然重视个人的自主性、创造性和其他个性品质,强调个体才能和特长的充分发挥,从而寓一般于特殊之中,形成较为完善的教育目的内涵。

2014年山东师范大学333教育综合[专业硕士]考研真题一、名词解释题(每题5分,共20分)1综合实践活动2学园3骑士教育4潜伏学习二、辨析题(每题10分,共40分)1人的身心发展的不平衡要求教育要循序渐进。2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与培养学生个性是相对立的。3学习发生之后将要引起行为的变化,因此,如果有机体的行为发生变化,则可断定学习发生了。4根据卡特尔的智力理论,流体智力是指在实践中形成的能力,这一智力在人的一生中都在生长。三、简答题(每题10分,共60分)1简述政治经济制度对教育的制约。2简述教师劳动的特点。3简述清朝新政下的教育改革措施。4简述《国防教育法》的主要内容及其意义。5简述改造主义教育的主要观点。6根据维果斯基的理论观点,低级心理机能向高级心理机能发展的主要表现有哪些?四、分析题(每题15分,共30分)1如何理解教学过程中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的关系。2试比较孟子和荀子教育思想之异同。2015年山东师范大学333教育综合[专业硕士]考研真题(回忆版)一、名词解释题1个人本位论2三舍法3学在官府4智者二、辨析题1“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所以说明环境在人的身心发展中起决定作用。2教师劳动具有专业性。3法家的绝对“性恶论”否定了教育的价值。4经典性条件反射和操作性条件反射没有实质性的区别。三、简答题1简述现代教育的特征。2简述学科课程的特点。3简述汉代“独尊儒术”的文教政策。4简述巴特勒法案。5简述奥苏贝尔的认知同化理论。6简述社会规范学习的心理过程。四、论述题1如何理解教学中的掌握知识与发展智力的关系。2对卢梭的自然主义教育进行述评。2015年山东师范大学333教育综合[专业硕士]考研真题(回忆版)及详解一、名词解释题1个人本位论答:个人本位论是教育目的的一种观点,主张教育目的应以个人价值为中心,应该根据个人自身完善和发展的精神性需要来制定教育目的和建构教育活动。其主要观点有:教育目的是根据个人发展的需要制订的,而不是根据社会的需要而制订的;个人价值高于社会价值;教育的首要目的不在于谋求国家利益和社会发展,而在于发展人的理性和个性。个人本位论把个人自身的需要作为制订教育目的的依据,在一定的历史条件下是具有一定的进步意义的,但在教育目的价值取向上,如果只强调个人的需求与个性的发展,而一味贬低和反对社会的需要和发展,则是片面的、极其错误的。2三舍法答:三舍法是“三舍考选法”或“三舍选察升补法”的简称,是王安石改革太学时的一条重要措施。其主要内容是:将太学生员分为外舍、内舍、上舍三个等级,生员依学业程度,通过考核,依次升舍。初入学为外舍生,相当于预科生或旁听生,外舍升内舍,内舍升上舍。王安石的长远目标是逐渐让“三舍法”取代科举考试。三舍法是在太学内部建立起严格的升舍考试制度,对学生考检和选拔力求做到平时行艺与考试成绩相结合,学习优劣与对他们的任职、使用结合。这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太学教学质量,同时又把上舍考试与科举考试结合起来,融养士与取士于太学,无疑提高了太学的地位。总之,三舍法是中国古代大学管理制度上的一项创新,它不仅对宋朝的学校教育产生了积极作用,而且对后来元、明、清的教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3学在官府答:“学在官府”是西周教育制度的主要特征。因为官府有学而民间私家无学术,只有到官府之中才有可能学习专门知识,这就是“学在官府”。“学在官府”这种历史现象的形成源于西周的生产水平和社会制度。其一,唯官有书,而民无书。限于西周时期的生产力水平,只有官府才有制作书册的财力和人力。其二,唯官有器,而民无器。礼、乐、舞、射是西周教育的重要内容,学习这些学科需要器物设备和实际演习,只有官府才具备条件。其三,唯官有学,而民无学。由于学术官守,为官之人,学有专守,不传他人,只教其子,造成了学术垄断的现象。4智者答:智者是指在古希腊时期以收费授徒为职业的巡回教师,又称诡辩家。这些人云游各地,积极参加城邦的政治和文化生活,以传播和传授知识获得报酬,并逐步形成了一个阶层。智者派的代表人物主要包括普罗塔哥拉、高尔吉亚等。智者虽然没有统一的哲学主张和政治见解,但其共同的思想特征是:相对主义、个人主义、感觉主义和怀疑主义。他们认为一切知识、真理和道德都是相对的,都有赖于具体的感知者。智者不仅在希腊文化史上占有重要地位,而且作为西方最早的职业教师,他们对希腊教育实践和教育思想的发展同样做出了重大贡献。二、辨析题1“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所以说明环境在人的身心发展中起决定作用。答:错误环境在人的发展中具有重要的作用,但不是决定作用。环境是人的发展的外部条件,对人的发展具有自发的、潜移默化的作用。但是环境对人的发展的作用离不开人对环境的能动活动。2教师劳动具有专业性。答:正确教师劳动的专业性突出表现在教师对育人的崇高敬业精神和道德修养上,对教育教学专门化知识和技能的掌握以及教育活动的自主权上。3法家的绝对“性恶论”否定了教育的价值。答:错误性恶论”主张人性有“性”和“伪”两部分,性(本性)是恶的动物本能,伪(人为)是善的礼乐教化,这种观点否认天赋的道德观念,强调后天环境和教育对人的影响。4经典性条件反射和操作性条件反射没有实质性的区别。答:错误经典性条件作用是刺激(S)—反应(R)的联结,反应是由刺激引起的;而操作性条件作用则是刺激(S)—操作(R)—强化(S)的过程,重要的是“操作(R)—强化(S)”这一过程,强调跟随操作后的强化(即刺激)。三、简答题1简述现代教育的特征。答: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现代教育发展也日新月异。现代教育有全民化、终身化、民主化、多元化、国际化与本土化等特征。(1)教育的全民化教育的全民化是指人人都有受教育的权利,不仅仅包括小学教育、初中教育等等,还包括正规的和非正规的各种方式的教育。它是一种基本教育,要满足人们在这个社会生存发展、参与社会、参与决策和继续学习的需要。(2)教育的终身化终身教育是指教育在时间上贯穿人的整个一生,人们在一生中都应当,也都需要受到各种教育的培养。接受教育应该是一个人从生到死永不休止的事情,教育应当在每一个人需要的时刻以最好的方式提供必要的知识和技能。(3)教育的民主化教育的民主化指全体社会成员享有越来越多的教育机会,受到越来越充分的民主教育。人人有受教育的权利,在教育机会面前人人平等,人人都可以成为民主化教育的主体。(4)教育的多元化教育的多元化是对教育的单一性和统一性的否定,它是世界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多元化在教育上的反映,具体表现为培养目标的多元化、办学形式的多元化、管理模式的多元化、教学内容的多元化、评价标准的多元化等。(5)教育的国际化与本土化20世纪中叶以来,教育的全球化的趋势愈来愈明显。全球化不仅意味着不同国家、不同地区的人们之间有着休戚与共的关系,而且意味着民族和国家的重新定位。教育本土化的浪潮将在教育国际化的背景下出现,成为人们重建本土文化和教育传统的主要论题。因为全球化并不是也不应该是“均质化”和“西方化”,全球化应该促进世界不同地区、国家和民族的繁荣,而不应该形成新的依附关系。2简述学科课程的特点。答:学科课程,是指根据学校的培养目标,分门别类地从各门科学中选择适合学生年龄特征与发展水平的知识组成的教学科目,亦称分科课程。其特点如下:①重视成人生活的分析及其对儿童为适应未来社会生活需要所作准备的要求,有明确的目的与目标;②能够按照人类整理的科学文化知识的逻辑系统,结合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预先选定课程及内容、编制好教材,便于师生分科而循序渐进地进行教学;③强调课程与教材的内在的伦理精神价值和智能训练价值,对学生的发展有潜在的定向的质量要求。总之,学科课程符合学生认识特点,便于他们在较短时间内掌握人类长期积累起来的科学文化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但是,学科课程是一种静态的、预先计划和确定好了的课程与教材,完全依据成人生活的需要,为遥远未来作准备,往往忽视儿童现实的兴趣与欲求,极易与学生的生活与经验脱节,导致强迫命令,使学生处于被动、消极的状态,造成死记硬背等弊端,值得警惕和改正。3简述汉代“独尊儒术”的文教政策。答:西汉首先提出“独尊儒术”思想的是董仲舒,他从《春秋》大一统的观点出发,确立了“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文教政策,汉武帝采纳了董仲舒的建议,确立的文教政策的基本内容包括以下几点:(1)设五经博士汉武帝设置五经博士,此后,博士的职位就只有被官方认可的儒家五经大师才能担任,其他学派虽然没有像秦代那样被明令取缔,但已不能取得官方学术的地位了。(2)建立太学汉武帝采纳公孙弘的建议,由朝廷为五经博士选置弟子,有固定的名额和选拔标准,并享有官方给予的待遇,博士弟子制的设置标志着汉代太学的建立。学习儒经者日益增多,并逐渐成为一种社会风尚。(3)以儒术取士武帝时逐步确立了以察举为主的取士制度,在取士的标准上,强调精通儒术和具有儒家伦理道德修养。察举最盛的孝廉科,就是选取具备儒家的“孝”“廉”美德的人士,而明经科则是专取通晓一门儒经的学者。(4)视学制度汉代帝王对其最高学府太学非常重视,有时亲临太学视察或指令要员视察太学。东汉时,皇帝视学成为一种制度。视学时要举行各种隆重的仪式,要召集博士讲论五经,有时还要考察学生的学业,还要与师生欢聚。为了弘扬儒学,皇帝在每次视学时,还要聚众宣讲。独尊儒术”文教政策的确立,标志着封建统治阶级树立起符合自身利益的意识形态。这一文教政策此后一直维系了两千多年,直到古代史的终结。4简述巴特勒法案。答:英国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为恢复因战争而破坏的教育系统,于1944年通过了以巴特勒为主席的教育委员会提出的教育改革方案《巴特勒教育法》,又称1944年《教育法》。法案的基本内容如下:(1)加强国家对教育的控制和领导。废除1899年设立的只具有督导责任的教育委员会,设立教育部,统一领导全国的教育。同时,设立中央教育咨询委员会,负责向教育部长提供咨询和建议。(2)加强地方教育行政管理权限,设立由初等教育、中等教育和继续教育组成的公共教育系统。地方教育当局负责为本地区提供初等教育、中等教育和继续教育。初等教育分为三个阶段:幼儿园、幼儿学校和初等学校。小学生毕业后根据11岁考试结果,按成绩、能力和倾向性进入三类中等学校:文法中学、技术中学和现代中学。初等学校和中等学校实行董事会制。(3)实施5~15岁的义务教育。父母有保证子女接受义务教育和保证在册生正常上学的职责。地方教育当局应向义务教育超龄者提供全日制教育和业余教育。此外,法案还提出了宗教教育、师范教育和高等教育改革等要求。1944年《教育法》是英国教育制度发展史上一个极其重要的法令,它结束了战前英国教育制度发展不平衡的状况,形成了初等教育、中等教育和继续教育相互衔接的国民教育制度,扩大了国民受教育的机会。法案决定了英国战后教育发展的基本方针和政策,对英国教育的进一步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5简述奥苏贝尔的认知同化理论。答:奥苏贝尔在教育心理学中最重要的一个观念,就是他对有意义学习的描述。奥苏贝尔认为同化理论的核心是:学生能否习得新信息,主要取决于他们认知结构中已有的有关观念。有意义学习是通过新信息与学生认知结构中已有观念的相互作用才得以发生的,由于这种相互作用,导致了新旧知识的有意义的同化。认知同化理论的主要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有意义学习①有意义学习过程的实质有意义学习就是使符号所代表的新知识与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已有的适当概念建立非人为的和实质性的联系。有意义学习理论强调在新知识的学习中,认知结构中的原有适当观念起决定作用,这种原有的适当观念对新知识起固定作用。②有意义学习的条件和类型a.条件:外部条件指学习材料必须具有逻辑意义。内部条件包括学习者必须具有有意义学习的心向;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必须具有适当的知识,以便与新知识进行联系;学习者必须积极主动地使这种新知识与其旧知识发生相互作用。b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