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经济学概论笔记_第1页
世界经济学概论笔记_第2页
世界经济学概论笔记_第3页
世界经济学概论笔记_第4页
世界经济学概论笔记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8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世界经济学概论笔记

导论有关世界经济学的几个基本问题

一、何谓世界经济

有关世界经济的概念,学术界还是存在着许多种看法。

这一概念最早在19世纪之后。马克思在《资本论》中对世界经

济作了如下的定义:世界经济是通过对外贸易在世界市场上发生的经

济联系。在当今,学界更多将世界经济视作一个有具体事实的过程,

主要指以世界为一个整体单位的商品、劳务的生产、流通、消费的全

过程,具体包括国际分工、生产要素流动、国际化生产、国际贸易和

信息流动等各方面,以及包括人口再生产等在内的一个综合性的概

念。从更广泛的意义上,还包括制约其本身运行的体制和结构因素,

以及直接影响人类两大再生产过程的生态环境及其保护因素。

如何认识:

1.不能把世界经济视作各国国别经济的总和(世界经济内涵更

广)。

因而也不能将世界经济研究等同为国别经济研究。

世界经济——整体经济运行状况与规律

t(构成)

国别经济——个体经济运行及其规律

2.不能把世界经济等同为部门经济的总量相加。

世界经济作为总体性经济,比部门经济有更广泛的范畴与内涵。

3.世界经济——着眼于作为整体的经济状况和规律

部门经济——着眼于某一领域、某一行业的经济规律

研究领域:通过研究国际关系的发展,来揭示作为一个整体世界

经济运行的特征与发展规律。

国别部门经济是世界经济的基本构成元素,需要从这些组成元素

的状况、规律出发才能把握世界整体经济的一般规律,也才有可能揭

示作为一个整体的经济规律的表现。

作为一个整体,世界经济具有构成一整体组成的元素和子系统促

成的系统结构与系统机制。

二、如何认识传统世界经济学教科书的体例划分

受传统观念影响,传统世界经济学教科书一般呈现资本主义经

济、社会主义经济和发展中国家经济的简单拼装,并相互否定,缺乏

结合点。改革开放后,我们树立起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我们的观念

也发生了改变,世界经济学不再强调资、社泾渭分明,而更多地强调

世界经济中共性的东西,学科体系发生着明显的变化。

三、关于世界经济的分期问题

人们往往把二战后以来的世界经济统称为“当代世界经济”。实

际上,八九十年代,特别是世纪之交的世界经济与五六十年代的世界

经济比较中有了一些新的特点,存在着许多差异,在体制结构上出现

了根本性的不同。

战后世界经济发展两个阶段的比较:

1.从作为一个整体的调节机制看,50-60年代调节机制是规范性

的,是美国主导的一极独霸的资本主义调节机制转向80-90年代的多

边协调为主导的调节机制,几大世界经济组织不再具有按照规〜直接

调节经济的权力,成为协商、协调、提供预测与建议的机构。另外布

雷顿森林体系瓦解,自由贸易被贸易保护取代,关税壁垒被非关税壁

垒所取代。

2.国际经济活动主体发生变化,由50-60年代民族国家为主转向

80-90年代以跨国公司为主导(直接控制国际生产一半以上,技术转

让的2/3,国际贸易的75%和国际直接投资的90%),还表现在跨国公

司日益成为生产国际化主体和世界市场占有化,强化集团化、一体化

趋势,其活动日益扩展到各个领域,与国内经济日益脱离,在资源配

置中发挥着重大作用。

3.世界经济的推动力由过去增加劳动力与投资日益转向了科学

技术的进步,带来了世界产业结构的变化。

4.国际分工形式发生重大变化,20世纪50-60年代总体看国际

分工体现为“世界城市——农村分工”,20世纪80-90年代工业分工

占主导,发展中国家广泛参加到了工业分工中。分工形式也有了新的

变化,由以产品标准分工转向以要素、工艺进行分工(“办公室——

制造厂分工”)。传统分工主要由市场自发力量推动,80-90年代的分

工由跨国公司推动。

5.世界经济内容发生了重大变化,表现为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的

分离,虚拟经济成为一个相对独立的领域与体系,不在是实体经济波

动的反映。

综上,可以看出这两个阶段具有不同的结构系统特征,从实证角

度来看应分为两个不同阶段。应从1973年世界经济衰退对战后至今

的世界经济作进一步的细分。

一战后T973战后世界经济复兴与高速发展

1973至今当今世界经济调整、重构与再发展

为什么要明确世界经济分期?

1.明确了每一时期的特征,避免将某一时期的特点套用在整个过

程中引起决策与判断的失误。

2.有助于更好、更科学认识世界经济,不因特定时期世界经济的

特点影响对当代形势的判断,科学把握其发展规律。

四、关于世界经济的运行规律

学术界在对世界经济运行规律总结中揭示了以下一些规律:

1.主要在世界资本主义经济中起作用的规律

⑴资本主义竞争与生产无政府状态规律

⑵资本主义再生产与周期性经济危机规律

⑶资本积累与无产阶级贫困化规律

⑷资本主义发展不平衡规律

⑸资本主义基本经济规律

2.主要在社会主义国家经济中起作用的规律

⑴国民经济有计划、按步骤发展的规律

⑵社会主义按劳分配规律

⑶社会主义积累规律

⑷调节社会主义资金、再生产规律

⑸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的基本规律

3.在世界市场、商品交换、国际分工中长期起作用的规律,如国

际价值规律

4.一定时空环境下对各国经济发展起作用的规律(不考虑社会制

度、发展程度等)

⑴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发展的规律

⑵科技进步推动生产力发展的规律

⑶劳动生产率不断增长的规律

5.世界经济作为一个整体特有的规律

⑴生产与交换国际化规律

⑵两种体系并存、竞争、斗争的规律

⑶世界经济发展总趋势规律

6.整个世界经济整体的基本规律(决定、影响、制约其他经济规

律)

⑴世界经济生活国际化规律

⑵世界经济一体化规律

⑶世界经济不平衡发展的规律

⑷世界科技不断纵深发展的规律

共同特征:普遍性、长期性、大量性、特定性

决定了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的内容与过程,对世界经济发展具有基

础、催化与能动作用。

五、关于当代世界经济的发展趋势

把握世界经济发展趋势的意义:这关系到这门学科的研究对象和

重点研究的问题。

研究对象—整个世界经济运行状况及其规律

研究重点—国际生产关系

当代世界经济发展的十大趋势

1.世界经济增长诡计变化趋势:从高速增长到停滞膨胀再过渡到

低中速增长

2.当代世界经济增长类型变化趋势:从粗放型、外沿式过渡到集

约型、内涵式,由低级向高级

3.当代世界经济格局发生变化:由两极格局向多中心、多元化发

4.当代世界经济结构发生大的调整与转折趋势:传统产业比例下

降,新兴产业加强

5.世界经济发展两翼发生变化:由扩大就业与投资转向经济生活

国际化、一体化、集团化

6.世界经济政治不平衡发展规律作用日益明显基本经济规

7.发达国家相互争夺趋势加强,其矛盾、斗争、调节、妥协等此

起彼伏

8.非国有化趋势大大加强(非国有化W私有化)

9.世界经济发展中心由北美向亚太地区转移

10.当代世界经济发展推动力发生变化趋势:贸易一新技术革命

六、世界经济学的主要内容

1.世界经济格局及其变化

2.世界经济发展的根本动力——当代科技革命与世界经济的关

3.当代世界经济发展的基本特点

4.当代世界经济发展的主要障碍

5.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经济

6.发展中国家经济

7.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8.世界经济活动的新主体及未来的走向趋势

第一章世界经济格局及其变化

第一节世界经济格局概说

一、什么是世界经济格局

世界经济格局主要指世界经济按照一定标准划分的各种世界经

济力量的对比及其所形成的〜〜经济结构。

构成一个格局必须具备三个要素:主角、关系、规模或样式(也

包含整体的发展态势)

二、世界经济格局与世界经济的关系

世界经济作为一个过程,必须有一定的时空条件,一个总过程表

现在一系列具体阶段与环节上。格局所表现的正是每一个具体阶段和

环节上事物发展的内在联系。我们在认识和把握总的过程。也正是从

综合把握每一个具体阶段事物之上的共同之处,进而得到总的过程中

本质的、共性的东西。

世界经济与世界经济格局之间是整体与局部、一般与特别、抽象

与具体的关系。

三、世界经济格局形成的条件

1.格局形成的最根本原因——主角之间的实力对比。

2.主角之间的相互经济关系~~主角对世界市场的瓜分情况。

起基础作用的是大国之间经济实力对比的变化。

四、世界经济格局的基本特征

相对稳定,但具有阶段性特征。

世界经济过程的形成是一个量变过程,孕育着新的格局,在一定

阶段发生质变就会形成新格局。

第二节战后两极经济格局的形成与变化

与政治两极格局相比,两极经济格局比较有相对性,它在战前其

实已经形成,在战后只是获得了一定的强化与发展。

从社会主义经济出现打破资本主义经济一统天下局面时,两极经

济格局已经出现。

一、两极经济格局最终确立及表现

1.战后美国世界经济霸主地位确立与资本主义经济体系最终形

⑴战后美国经济实力的膨胀

⑵美国构建资本主义经济体系(的举措)

①召开联合国家货币金融会议,建立布雷顿森林体系

②创办世界银行

③筹划关税与贸易总协定

2.经互会的建立与社会主义经济体系的形成

西方体系——市场一体化道路

⑴将美元与黄金挂钩----

—目的―今仲美元成*世界借币

⑵实行固定汇率----

IMF(国际货币基金会)、WB(世界银行)与GATT(关税及贸易总协定)

——美国通过设置相关机制(投票等)对其予以控制进而控制其他西

方国家。

经互会体系——生产一体化道路

苏联通过经互会在生产——交换——分配过程中明确各国对苏

联经济的权利义务。

二、两极经济格局的发展变化

总体上可以划分为两大阶段

1.第一阶段(上世纪四十年代中后期—七十年代中后期)

变化特征——从两极格局中呈现出多极化的态势

⑴美国经济的相对衰落和资本主义经济体系的逐步崩溃

现实表现——在资本主义经济发展不平衡规律下美日欧经济实力(标

准国民生产总值GrossNationalProduct@^国内生产总值和

GNP作为国民收入核算的两个指标,反映了统计上的两种原则。

GNP是与所谓国民原则联系在一起的。按照这一原则,凡是本国

国民(包括本国公民以及常驻外国但未加入外国国籍的居民)所

创造的收入,不管生产要素是否在国内,都被计入本国的GNP,

而外国公司在该国子公司的利润收入则不应被记入该国的GNP。

GDP是与所谓国土原则联系在一起的。按照这一原则,凡是在本

国领土上创造的收入,不管是不是本国国民所创造的,都被计入

本国的GDP。特别是,外国公司在某一国资公司的利润都应计入

该国的GDP。而该国企业在外国子公司的利润就不应被计入。根

据以上说明,以对外要素收入净额来表示本国生产要素在世界其

他国家获得的收入减去本国付给外国生产要素在本国获得的收

人,则GNP与GDP的关系式:GNP=GDP+对外要素收入净额、黄

金外汇储备、对外贸易和工农业生产值)出现三足鼎立的形势。

美国经济衰落不仅体现在经济统计数据上,在技术优势上也呈现

下降。

⑵原苏联世界经济地位的变化

苏联经济地位开始下降,形式上退出世界经济中心(世界经济的

多层次性使得苏联从第一层次退出,使其他层次的地区性经济大国开

始崛起)。

苏联经济地位一涨一落都对世界经济多极化产生了有利的影响。

⑶战后发展中民族国家和新兴工业国家的出现与兴起

新兴工业化国家得形成为世界经济发展注入了新的血液。

新兴工业化国家与发达资本主义工业国家的不同

①工业化进程不同——新兴工业化国家工业化进程仅处在

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初始阶段。

②工业化标准不同——人均国民收入达到1500美元以上,

第三产业要占整个国民收入产值的25%,第三产业吸纳的

就业要占整个劳动力人数的25%O(新兴工业化国家标准)

③工业化实现途径不同

资本主义国家——剥削本国劳动人民和对外殖民扩张。

资本原始积累

新兴工业化国家——发展战略调整,发展外向型经济和产业

结构转移,资源的开发利用。

④后果不同

2.第二阶段(上世纪八十年代至今)

变化特征——世界经济在多极化基础上呈现出新的阶段特征,即

集团化、一体化、全球化特征

这种特征是多极化进程中的阶段特征。

变化的原因与标志:

⑴科技革命的新发展的推动(第三次科技革命)

主要表现——各种新技术的出现(计算机技术、生物技术、航天

技术等)。

带来了国际协调,使资本主义国家经济联系更为紧密,加快了集

团化、一体化趋势。

⑵世界经济本身一体化的推动(一体化——社会经济发展的一种

趋势与结构,表述一个过程)

世界经济一体化——不同国家经过协商建立相应的调节机制,推

动世界经济朝着联结为一体的方向发展的趋势。

主要表现在国际生产、国际贸易、国际投资和国际金融中。(客

观存在)

⑶集团化本身的推动

集团化发展导致了世界各经济集团市场占有份额的变化。

一体化和集团化是相互依存的,它们都是全球化的不同层次。

集团化——经济制度相同或类似国家通过达成一定协议,形成某

种经济共同结构的态势。

集团化的纽带是各国之间达成的一定协议,一体化的纽带是有一

定强制力和规范性的制度保障。

集团化一一体化一全球化

主要表现——三大经济集团的发展——欧盟、北美自由贸易区、

亚太经合组织

集团化给世界市场带来的新变化:

①使各国分割世界市场份额标准的变化:国家实力一干预世

界经济生活的深度与广度

②使跨国公司对外投资方式手段发生了变化:商品输出一资

本输出

③推动了企业内部一体化的发展

集团化给世界市场带来的变化引发企业兼并浪潮,也带来了争夺

世界市场重点的变化(对相互市场的争夺)。

3.新世纪以来世界经济格局的新变化、新特点

新变化:

⑴以知识为基础的各种系统正在以惊人的速度打乱旧次序,并且

形成了全新的系统(机械系统一信息系统)。国家、部门、公司频繁

地异位,对人的要求也不断提高。

⑵一种真正意义上的全球经济正在形成,今天的全球经济真正地

把全世界卷入其中,各国家及其部门、企业乃至个人都难绝受其影响。

⑶在全球经济形成中,货币流动而非商品和劳务贸易成为跨国经

济的成因。

⑷出现全球经济体制趋同化(市场经济体制)。

这些新变化一方面在巩固集团化、一体化的发展态势,另一方面

又在孕育着新的阶段性特征——全球化的更深入发展。

⑸集团化、一体化的正负效应在加强。

新特点:

⑴各民族国家都把经济安全作为国家的首要目标。

⑵全球化和区域化并行,地缘经济合作和区域经济竞争同时进

行。

全球化——在全球范围内如何实现合理配置。人类生存与发展的

资源的过程。

具体表现:投资方向一致性、经济体制趋同性与各国产业结构呈

现共性。

当代世界经济格局总体上来说仍然属于两极格局,一体化、集团

化趋势只是两极经济格局向多极经济格局的量变阶段。

第二章世界经济发展的根本动力(当代科技革命与世界经济的关

系)

一、科学技术革命的含义解读

科学技术革命使科学革命与技术革命的统称。

科学革命——人类对客观世界发展规律认识质的飞跃,表现为自

然科学基础理论的突破和新规律的发现。

技术革命——人类用于改造客观世界的技术发生根本性变化,表

现为人类改造自然界的手段和方式发明的革新。

基础、

二者关系科学革命;‘一’技术革命

然结匕//

推动新的

科学技术革命一一科学革命引起技术和生产所发生的有革命意

义的变革过程。

科学技术属于生产力范畴,对生产关系有着决定作用。

r劳动者一智力一科学技术一第一生产力

生产力,劳动工具

L劳动对象

发达国家经济的成功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其对科技的掌控与垄

断。

/基础

产业革命科技革命

,、结果

C产业机构上的变革)(认知手段上的变革)

人类历史上的三次科技革命

第一次科技革命

对世界经济的形成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为整个资本主义经济体系的

形成准备了物质基础。

18世纪下半叶源于英国,向欧美其他地区扩展(波及欧美)

标志:蒸汽机的发明与广泛使用

后果:

1.带来了近代机械制造业的蓬勃发展,使工场手工业进化为机器

大工业。

2.从而引发了社会生产力飞速发展,国际贸易空前增长,资本主

义在全球范围内确立。

第二次科技革命

在两方面造成了世界经济的最终建立:

1.生产力的发展促使国际分工发展,加大各国的经济联系。

2.生产力的发展推动了资本主义向垄断阶段过渡。

19世纪下半叶

标志:电力的发明与广泛应用,特别是内燃机的发明

后果:

1.经济后果。为生产自动化开辟了道路,为电子技术奠定了基础,

引起交通运输的又一次变革。

2.政治后果。生产社会化水平进一步提高,国际经济联系迅速扩

大,资本主义进入垄断阶段。

3.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形成。

第三次科技革命

19世纪四五十年代

标志:电子计算机与空间技术的发明与应用

后果:

1.经济后果。通过科技生产链条循环机制加速作用,对生产力和

国际生产关系产生了重要影响,使世界经济结构发生了巨大变革。

2.政治后果。资本主义缓和了自身内部矛盾,得以继续发展。

二、当代科技革命的发展的主要内容、特点及其原因

20世纪四五十年代开始一六七十年代高潮一八九十年代

继续发展

起因——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军事的需要大大推动了科学技术的

迅速发展。战后,大量军事技术转向民用工业,大大提高了劳动生产

率,使科技革命进一步发展。

1.当代科技革命的影响

⑴使人类对自然界的认知有了重大突破(1969"阿波罗登月”)

①对天体的新认知

②对微观世界的新认识

③对人的生命的认识

④对信息的认识

⑵使人类的生产工具和劳动对象都有了巨大变化

出现了许多新兴产业,从信息技术到原子能。传统产业的面貌也

焕然一新,得到了彻底的技术改造。计算机在各部门得到广泛应用,

提高了生产自动化水平,生产方式向集约化发展。

⑶出现许多新技术

对世界经济产生重大影响的技术:

①电子技术

②通讯技术

③新材料技术

④生物工程技术(基因重组、细胞融合、细胞培养、发酵和生物

反应)

2.当代科技革命的特点

⑴规模大大超过以往两次科技革命

⑵生产的链条循环缩短

⑶使真个世界的及其体系发生了质的变化(“用机器制造机器”

一“用机器操作机器”)

(工作机、传动机一工作机、传动机、操作机)

3.当代科技革命发展的主要原因

⑴科技作为一种生产力,具有内生的加速发展趋势,具有内在的

必然性,科技不具有阶级性。知识、经验的不断积累必然催生科

技的发展。

⑵当今科技有自然科学各种理论作为其基础与支柱(后盾)。

其中最重要的是物理学的突破性发展(建立了爱因斯坦的相对论

和普朗克的量子论为基础的现代物理学体系,将伽利略、牛顿的传统

物理学体系向前推进了一步)。

其次,荷兰、奥地利、德国三位植物学家重新发现了孟德尔的遗

传定律。上世纪20-30年代物理学与化学向生物学的渗透产生了分析

遗传学为基础的分析生物学,带来了生物学的一次新革命,从而导致

了生物工程学的产生。

最后,以物理学为先导,带动了化学、天文学、地理学的大发展,

化学键、天体演变说、“大爆炸”说、大陆板块和“漂移说”等纷纷

出现。自然科学的发展为科技新发现、新发明奠定了坚实基础。

⑶科技本身的发展是一个连续的过程,战后的科技发展是建立在

人类社会发展中经验、生产手段、科技知识和管理经验基础上的,有

着现实的基础。

⑷垄断资本争夺高额垄断利润的竞争推动了科技发展。

其中战后国家垄断资本对推动科技发展发挥了重大作用。

⑸冷战和军备竞赛大大激发了科技发展。

⑹战后国家垄断资本的发展强化了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使

联合改革成为可能。

三、当代科技革命对世界经济的影响

1.有利促进生产的发展,成为各国经济增长的新动力

通过改变生产力各构成要素

劳动资料——电子计算机等新生产工具广泛应用

劳动对象——不但扩大了范围,提高了质量。而且其生产和合理

利用也有了发展

劳动者——素质提高(大学生等加入体力劳动),学历教育向终

生教育转变

科技进步f提高劳动生产率f提高经济增长率

2.改变各国社会经济结构,使之朝着不断优化和升级方向发展

社会经济结构——社会各位经济部门的比例关系与相互联系

具体表现:

⑴第一产业在国民生产总值中的比重下降。

⑵第二产业大致经历了先升后降的比重变化。

⑶第三产业与新兴工业比重迅速上升。

⑷工业生产结构也在发生变化:新生产业比重不断提高。传统产

业尽管也在不断改造,但较新兴产业仍在衰落。

⑸劳动密集型产业比重下降,知识、技术密集型产业地位上升。

⑹新兴工业与传统工业进一步结合,但关系发生了变化:新兴工

业依托传统工业的原料与市场,传统工业依托新兴工业实现技术改

造。

3.引发了国际经济关系的变化

国际经济关系——各国经济在世界经济中所发生的经济上的相

互影响、相互联结和相互依赖的关系。包括国际生产关系、商品交换

关系、货币信贷关系、技术劳动关系。

⑴生产关系——科技为生产专业化发展提供技术支持。

⑵商品交换关系——带动了国际生产联合,从而带动信贷发展。

⑶货币信贷关系上,带动货币发展,加快资本流动。

⑷使国际经济协调的可能性增大和现实性增大。

4.带来整个世界经济结构的新变化,推动整体结构发展,为整体

发展提供结构性动力。

世界经济结构:

⑴世界产业结构(知识产业的兴起)

⑵世界就业结构(物质生产部门一非物质生产部门)

⑶能源消费结构(不可再生能源一可再生能源)

⑷贸易结构(传统产业贸易I新兴工业贸易t)

第三章当代世界经济发展的主要特点

一、增速——全球经济总体进入了中速增长期,但在不同国家

发展不平衡

1.原因

⑴得益于西方经济由工业经济向信息经济的转变,由此摆脱了

90年代经济衰退,进入全面复苏扩张阶段。

直接得益于信息高速公路建设计划。

美国发起“信息高速公路”光缆连接而成的网络通讯线路

I

信息技术革命

工业经济一信息经济

①信息经济的基本特征

a.产业结构发生新的变革

b.各行各业广泛采用计算机和信息技术,特别是企业生产、经营

与管理实现信息化

c.信息技术与制造技术结合,孕育出新产品投向市场

d.需要更高素质的劳动者

e.要求组织管理方式上的变革

f.是高生产率、高效益的经济

g.是一种全球化经济(跨国公司是重要推动力)

②结果:西方拜托经济衰退,实现2.5-3%的中速增长,开始出

现复苏阶段。

③表现

美国经济实现复苏与加强,重新恢复经济霸主地位。

a.率先走出经济衰退

b.就业机会大大增加

c.劳动生产率明显提高

d.出口增长加快

e.信息技术领先地位得到强化,产品市场份额上的增加

f.专利权数量增加

g.在世界市场上竞争力加强

h.对外投资大量增加

西方其他国家也都摆脱了衰退,实现了经济的继续增长。

⑵原苏联东欧国家经济重建出现~~好转~~~。在经济转轨中剧

烈的改革方式已使它们走出经济低谷。

90年代中后期起,这些国家的经济衰退与停滞得到遏制,出现

了好转的趋势,特别是俄罗斯、波澜、匈牙利、捷克、斯洛伐克等。

表现:

①所有制结构调整取得相应成效(特别是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

②对外贸易逐步恢复与好转。

③外资流入(增加)。

④金融体制改革呈现成效。

⑶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不平衡,但亚太地区一枝独秀,在一定程

度上平衡了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90年代3.4%)o

一原因——格局的变化带来了四个发展趋势:

①发展中国家经济市场改革顺利展开。

②发展中国家基础设施项目的扩张带动了经济发展。

③发展中国家家庭收入的快速增长,促进中产阶级的产生,扩大

了消费。

④发展中国家出口贸易的增长。

2.现实表现——与以上三点基本相一致

二、主要内容

核心内容之一

国际贸易一一^世界贸易组织启动,国际贸易更多纳入有纲可循的

轨道。

表现1:二战后自由贸易体制的矛盾与危机:

对二战的看法一垄断性贸易体制的影响

战后通过建立布雷顿森林体系和GATT,确立了自由贸易体制

理论依据:古典频成本理论-一~

主张自由贸易体制应建立在垂直式国际分工基础,主张按劳动生

产率不同把各国放在不同垂直分工梯级上。

可以使发展程度不同的国家互为市场,优势互补,实现比较利益。

另外自由贸易是实现这种比较利益的体制原因,以确保各国安守

自己的分工位置。

但自由贸易不等于平等贸易,虽然各国都能享受比较利益,但

各国分享利益的大小是不同的。因此各国都谋求实现增强竞争优势,

进行跨越式发展,进入上一梯级。在同一梯级内,各国也会为争夺市

场而进行争夺。因而,这一体制在某种程度上又派生和加强了贸易保

护主义。

随着各国经济的突破性发展,这种垂直分工逐步向水平分工变

化,美国地位受到了来自西欧、日本的挑战,自由贸易体制摇摇欲坠。

美国是该分工体制中最大的受益者,因此它一直竭力维持这种分工体

制,然而它逐步发现自己维持该体系的成本已经超过了其从中所获利

益,美国开始考虑放弃该体制。特别是90年代后随着美国国内经济

问题的频发,国内贸易保护主义呼声渐高,美国开始逐步放弃这一体

制,自由贸易体制走向瓦解。

运行机制——多边协议:GATT、布雷顿森林体系

I

对各个国家的约束力不足

II

地位不利国家美国

力图破坏该体制拥护自由贸易一率先建立区域集团北美

自由贸易区

冷战结束后,两极格局掩盖下的各国的经济矛盾开始浮现出来,

表现为全球性贸易战,国际贸易进入一个杂乱无章阶段。

自由贸易贸易保护主义盛行

进一步崩溃

各国达成共识要建立一个系统的国际经济组织

->▲90年代初的有利条件:

①国际贸易发展速度加快

②国际贸易结构变化(服务贸易兴起,无纸贸易盛行,管理贸易

迅速发展)

无纸贸易:用电子数据代替纸面单据你,将标准经济信息通过网

络在贸易伙伴间传递。

管理贸易:一国政府以国家宏观经济利益和国内外政策需要出

发,对外贸进行行政管理、干预国际组织一一协调

③国际贸易方式多样

表现2:世贸组织启动一国际贸易进一步发展变化,WT0的

启动将使国际贸易更多纳入有章可循的轨道。

1995年1月1日WT0成立。

WT0是独立于联合国的负责管理、监督全球贸易次序,协调全球

贸易关系,制定全球贸易政策的永久性国际经济组织。

职能:为全球贸易提供基本规则,实施多边贸易协定,协调各成

员国贸易政策,统一处理贸易争端,加强与其他国际机构的合作。

OWTO与GATT的联系与区别:

WTO比GATT在强化和完善世界多边贸易体制和规范国际贸易竞

争原则上有了明显不同。具体表现:①WTO扩大了世界多边贸易体制

的基础。②发展了多边贸易体制的协调领域。③强化了GATT现有的

维护多边贸易体制的政策协议和争端解决机构及相应的保障条款。④

WTO还更多地反映了发展中国家的要求

评价:WTO的出现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国际贸易的杂乱无章状态,

但无法从根本上解决存在的问题,并产生了新的贸易保护主义。

3.新贸易保护主义与传统贸易保护主义的比较

①在性质上,后者是经济较落后国家为发展本国民族经济和实现

工业化目标,通过对某些行业实行保护措施,以促进其迅速成长的

理论和思潮,最终发展趋势是贸易自由化。前者则是发达国家为保护

其利益、巩固其优势地位而提出的理论与思潮。

后者在行为、政策上不影响国际政治趋向,前者则产生影响。

②在对象上,后者主要保护幼稚工业和弱小新兴工业,前者主要

保护陷入结构性危机的产业。

③在范围上,后者主要是在保护资本与商品,前者主要保护服务

与技术。

④在措施上,后者采用关税壁垒,前者主要采用非关税壁垒。

⑤在区域上,后者以国家性贸易壁垒为基础,前者主要以区域性

壁垒为基础。

三、体制一一呈现市场经济全球化趋向,世界经济竞争与合作并

存强化,,由各国国际竞争能力提高带来各国经济联系、合作与竞争

加强。

㈠(各国体制)市场经济全球化带来的各国合作与竞争加强的特

1.市场经济全球化一一指当代经济运行内容与特征所发审美观

的自发变化的过程,主要是经济体制上的市场经济化:

⑴发达资本主义国家进一步修补完善市场经济的过程

⑵社会主义国家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化的过程

⑶发展中国家建立市场机制、完善市场和经济体系的过程

从“三路同进的市场经济全球化过程”

制度

体制

“与所谓的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趋同化是不同的”

社会主义国家加入市场经济化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其转轨是推

动市场经济全球化的重要力量。在此之前,社会主义国家主要奉行斯

大林的“两个平行世界市场”理论。

两个平行世界市场:

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市雁济)生产、分配、消费遵循市场规律

社会主义世界市场(计幡济)市场主要指消费品市场s外贸程度低

前社会主义国家的市场化道路:

⑴前苏联、东欧国家为代表——建立在~—解体基础上

⑵中国为代表——建立在社会主义制度基础上

资本主义经济也呈现了一些变化,如混合经济的出现。民族国家

也在集成西方经济基础上,继续完善市场机制。

三者共同构成了市场经济全球化的总体过程。

对市场经济全球化的历史考察中,可以得到两个结论:

⑴市场经济全球化最终促进了真正意义上统一的、无所不包的世

界市场体系的形成。

⑵市场经济全球化对世界经济与各国国民经济的影响也将在世

界市场体系范围内作用,在世界经济运行中实现。

2.市场经济全球化对世界经济的影响:

世界经济的组成:

①各国国民经济国别经济

②联系各国国民经济的国际经济关系

③作为一个整体的世界经济特有的规律与共同问题

⑴市场经济全球化对各国国民经济的影响

①对各国国民经济内部:市场经济将使各国经济运行中资源配置

更加合理,财政增长,经济结构趋于优化,综合国力不断增强。

②世界范围内:通过世界市场的竞争,将使世界市场更加完整统

一,世界经济的运行将更具有制度基础,参与竞争的国家将遵循共同

的市场经济规则。

⑵对国际经济关系的影响:

国际经济关系——把各国国民经济联系起来的纽带,包括国际分

工、交换,资本与劳动的国际流动,国际经济联合与调节。

对国际经济关系的拓展与深化上:

①对国际分工的拓展与深化:由于同一世界市场形成,使国际分

工赖以为基础的生产要素更加自由流动,要素间优化组合可能性增

强。

②对国际贸易与国际基本运动的拓展与深化集中体现在区域集

团化组织增强和跨国公司投资的增加。

③对国际经济组织作用的拓展和深化

⑶对规律和共同问题的影响(集中反映):

世界经济中所特有的规律是各国国民经济中规律与共同问题的

集中反映。生产国际化程度不断提高,各国国民经济相互依存度不断

增强。

影响:

①能够为认识与解决非传统安全问题提供统一的世界市场体系

的共同舞台。

②为解决这些规律与问题提供了可以接受的市场思想基础和手

段。

经济全球化一方面为人们认识这些问题提供了一个制度平台,另

一方面带来了一系列新问题。

㈡全球化给市场经济带来的新特点:

⑴虚拟经济(符号经济),包括金融交易(股票、证券、期货)

两者的关系类似政治经济学中价格与价值的关系,实物经济决

定、影响、左右虚拟经济,虚拟经济是实体经济发展的具体表现形式

和反映,虚拟经济有着脱离实体经济的趋势。

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的分离历史上早已有之,但从未像当代表现

得这样明显。

20世纪90年代以来,各主要发达国家经济较低迷,但各种世界

金融市场上却跌宕起伏不止。这种现象说明了资本运动与贸易和生产

过程脱离,虚拟经济逐渐形成了自己的独立运行体系。

脱节的表现:

①表现在股票市场的变化脱离了实际经济的增长形成了自身的

特点,其影响已经无法说明股价是资本主义世界的晴雨表这已经被人

们广为接受的经济概念。

金融市场危机不断,但实体经济没有陷入空前危机,虚拟经济对

实体经济变为间接、微妙的影响。

②资本流动和外汇交易额远远超过商品、劳务贸易的总额。

当代虚拟经济交易额是实物经济的30倍,目前开采的黄金量在

1800吨左右,黄金交易量达到1000吨左右。

50年代以来,虚拟经济更加发展为一个独立的体系,大量的生

产与资本运动已经与货币交易无直接关系,两者的脱节也成为了不断

爆发的金融危机的根源。

⑵国际竞争能力出现新的变化与特点

国际竞争能力——一国在自由与公平的市场条件下,能够生产出

满足国际市场需要的商品与劳务,而同时又能维持与扩大本国人民长

期收入水平的能力(OECD)。

国际竞争力是一国或一个公司在世界市场上均衡地生产出比其

竞争对手的财富的能力。(联合跨国公司中心)

总体发展趋势:亚洲国家竞争力相对增强,欧洲相对减弱。

・美国的竞争优势:

①国内经济实力强劲

②企业国际化程度高

③金融市场富有活力

・新加坡竞争优势:政府政绩比较好

・日本的竞争优势:企业管理技术水平世界一流

・德国的竞争优势:出口、外汇储备、基础研究、市场垄断率与

青年失业率低等

当代国际竞争力的变化:

①经济增长已不再是国际竞争力的核心问题,可持续发展能力与

充分就业成为主要关注。

②白领生产力不断提高,工业化国家已有60%-80%的人从事办公

室工作。

③就业与经济增长将来自中小企业。

④竞争力不仅局限在经济方面,软件部分成为不可缺少的组成部

分(价值、教育体系等等)。

第四章当代世界经济发展的主要障碍

在战后世界经济秩序的稳定中,美国发挥了较大的作用。

一、经济体制的混乱

▼1.以美元为中心的布雷顿森林货币体制的内在矛盾和全面危

货币稳定是经济发展的前提和根本保证。

1944年7月1日,在美国布雷顿森林召开联合会议(中国代表

董必武参加了这次会议)。本次会议通过了《最后议定书》《国际货币

基金组织协定》与《国际复兴开发银行》几个协定,总称布雷顿森林

体系(因为主要设想由美国才长怀特提出,又称“怀特方案”)。

A.主要内容

⑴美元与黄金挂钩,各国确认美元等于盎司黄金,美元担当起了

世界货币的作用与职能。

⑵各国货币与美元挂钩,稳定与美元的汇率,一旦确定,则不能

更改。

⑶实行固定汇率制度。

西方国家将布雷顿森林体系称为“黄金美元本位制”,这也是一

种国际金汇兑本位制。布雷顿森林体系(积极影响)的建立在一定程

度上结束了战后经济体制的混乱,保持了资本主义相对稳定性,有利

于国际投资,弥补了国际清偿能力的不足,保证了外汇市场的稳定,

IMF和WB则为各国的发展提供了必要的资本。但它使美国成为实质

上的资本主义世界银行,为其利用该体制进行经济扩张与资本输出提

供了便利。

B.该体制的消极作用

⑴是一种建立在不平等关系基础上的不合理货币体制。有基准货

币地位的美国具有特权,享有较大利益:

①美元成为国际基本货币,美国成为资本主义世界中央银行。,

这使美国可以在不动用本国黄金储备的情况下通过滥发美元而实现

经济扩张。

②美元定价偏高,美国从中牟利,有利于其回收更多黄金。

③当美国自身发生经济危机时,可以通过发纸币来实现本国收支

平衡。而其他国家货币处在附庸地位。

⑵是一种不稳固的货币制度(体系)

①继承了战前金汇兑本位制的缺点,使各国货币联系过于紧密,

一旦美国经济出现问题,会迅速扩散。

②汇率定得过死,使得当波动不平衡时,其难以发挥调节作用。

③美元与黄金挂钩,实际联系并不紧密。

④过分强调汇率稳定,忽视了国际手指其他调节机制。

⑤难以实现对游资的控制。

⑥最致命的弱点是无法解决特里芬难题。

特里芬,美国耶鲁大学经济学教授,主要研究世界货币体系,他

在研究中发现处在基准通货国家的美国国际收支无论是顺差还是逆

差都会给国际货币体系带来困难,这即“特里芬难题”。

美元与黄金挂钩,使得美元成为黄金代表的世界货币,带来一个

问题是世界各国储备的增加,要靠美国的赤字。黄金数量与美元总发

行量都是有限的,这样其他国家的储备必然造成美国的财政赤字,而

长期的财政赤字则会降低美元信用,但美国要从他国回收美元控制赤

字优惠造成别国清偿能力的不足。美国央行职能跑周美元,回笼黄金,

然而到20世纪50年代美国黄金大量外流债务增加,各国纷纷抛售美

元,抢夺硬通货,美元不断出现危机,到1971年,美国不得不停止

美元兑换黄金义务。

1970年十国财长会议美元贬值3.89%,黄金官价升到38美

元/盎司,美国10%进口附加税取消。但此后仍不断发生美元危机,

美元持续贬值,各国纷纷宣布采取浮动汇率,美元难以承担基准地位。

C.布雷顿森林体系解体的表现

⑴美元与黄金脱钩,与黄金官价的取消

⑵固定汇率的结束与浮动汇率的确立

这样,上世纪70年代世界经济走出“黄金时代”,进入“滞胀”

阶段。(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崩溃并不代表其影响的消失)

在整个70-80年代,如何确定新的经济体系成为各国共同关系的

议题,与凯恩斯主义几乎同时出现的新自由主义兴起,主张减少政府

干预。各国基本达成共识,建立了一个过渡性的货币金融体系。

2.1976年1月,IMF理事会在牙买加金斯顿召开会议,达成了以

牙买加体系为基础的国际货币金融协定第二次修正案,试图以牙买加

体系取代布雷顿森林体系成为新的世界货币金融体系。

牙买加体系内容:

⑴浮动汇率合法化允许浮动汇率与固定汇率并存,但各国的

汇率政策要受到IMF的监督。

⑵黄金非货币化飞出黄金官价,不再以黄金作为各会员国清

偿手段

⑶确立特别提款权作为国际储备主要手段

特别提款权-----种特别的票据,只能用于结算与担保

特别提款权可以成为各成员国的储备

⑷扩大对发展中国家的资金融通

出售黄金所得收益建立~〜基金,以优惠待遇向发展中国家提供

贷款。

特点:

⑴国际储备多样化

特别提款权成为主要储备资产,但它不是现实货币,不能用于贸

易或非贸易的支付,只能作为一种记账单据,用于国家间的结算。

⑵汇率制度多样化

认可各国可以自由定制汇率制度,认可了浮动汇率与固定汇率共

存,确立了浮动汇率为主多种汇率制度并存的汇率制度,有单一浮动、

共同浮动和钉住汇率等。

⑶国际收支调节机制多样化

汇率、利率、基金组织干预、储备、债务投资等

牙买加货币体系对世界经济产生的影响:

⑴积极作用

①基本摆脱了基准通货国家与依附国家相牵连的弊端。

②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特里芬难题”(美元与黄金脱钩)。

③多种汇率体制能够更灵活地反映出真个世界经济发展变化的

情况。

④在一定程度上缓解货币调节失灵的状况。

⑵积极作用:

①使国际货币格局错综复杂,缺乏统一的货币标准,外汇市场不

稳定。

②使汇率波动频繁、居IJ烈,加剧世界性通货膨胀和外汇波动等国

际金融体系混乱。

③使国际支付问题日益严重。

总的来说,原有体系在发挥作用上弊端日益爆发,而说起来我们

现在仍处于一种旧体系弊端重重,新体系尚未出现而又不得不继续让

旧体系发挥作用的过渡阶段(通过发达工业化国家的协调作为权宜之

计)。

经济原因~~美国高居不下的财蜥字

金融危机深层次给金融蹈手可乘之机

政治原因——西方发达国家在干修元汇率的共同利

益家U削弱,各国政策作调不足

在目前仍需要大国协调机制维持体系,而西方国家联合干预经济

受到削弱。<

二、世界经济内生的失衡及其相应的障碍作用

㈠这种失衡具体表现在以下一些方面

1.美国国内经济严重失衡

表现:

①财政赤字

②对外贸易赤字

措施:

①美苏对抗中增加军费开支,减税措施

②外资大量涌入,进口增加

美国国内经济失衡对全球经济造成了消极影响。

2.西方发达国家间经济失衡

集中体现在美国经济实力的相对下降与欧、日实力相对上升

国民生产总值/债权债务关系/顺差逆差比例/美元地位/国内贸

易保护主义

3.南北国家之间的经济失衡

发展差距没有缩小反而扩大,发展中国家债务负担更加沉重,双

方的贸易关系失衡。

①经济与发达国家差距越来越大

②发展中国家债务

4.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失衡

主要体现在经济发展层次上出现较大差距:新兴工业化国家/石

油生产国/最贫困国家

发展中国家内部的差距也在扩大,呈现出两极分化。

㈡导致世界经济发展失衡的原因

深层次原因:

⑴科技革命的影响

新技术革命处在间歇期,对整个世界经济均衡发展动力不足。

发达国家可以利用其科技基础继续创新,发展中国家不能享受科

技革命成果。

⑵旧体制崩溃的影响

表现:布雷顿森林体系崩溃带来消极影响。美元黄金脱钩使得美

元大幅贬值,各国间贸易战愈演愈烈,贸易保护主义抬头。

其他原因:

⑶世界经济体系的变化

多极化的出现

全球经济的一体化

⑷发达国家经济政策变化(带来的后果)

发达国家政策的多变性、不确定性

⑸世界能源供应体系的变化

新能源的出现

㈢如何解决世界经济失衡,面对失衡应对措施

⑴世界各国以当代科技发展为主体,继续调整其产业结构,建立

一种世界各国都能最大限度地利用世界科技成果的机制,使各国产业

结构、技术、资金、人力和物力配置趋向合理,协调发展。

⑵建立一种适应当代世界经济发展的新的国际政治经济体制,以

保证世界经济结构的有效调整和人类科技成果的充分利用,以及各国

经济协调发展。

但从几十年的实践来看,人们的努力并没有发挥到积极的作用。

㈣世界经济发展动力不足——根本问题

⑴缺乏促使世界经济均衡发展的动力一科技难以创新与突破。

⑵充当世界经济火车头的美国与西方国家对世界经济拉动作用

下降。

⑶发展中国家的发展动力不足。

①劳动力资源众多但质量不高

②技术落后

③负债累累

④贸易条件恶化

⑤管理水平较低

㈤制约世界经济均衡发展的现实因素:

⑴贸易保护区域化欧盟

⑵国际债务关系复杂化

债务运动特点:连续性、累积性、倍加性复杂化一不确定性

增加

⑶人口增长失衡化

①人口均衡增长高于经济增长率

②发达国家增长放慢,发展中国家增长率较高

③最不发达国家人口增长率远、高于其经济发展水平,人口素

质降低。

三、困扰世界经济发展人类面临的共同难题

1.粮食与贫困问题

目前世界总体上粮食产量是上升的,年产量可达20亿吨,能满

足60亿人的口粮。但是全球粮食生产是不均衡的,发展中国家中亚

洲是一个产量大洲。可是总体状况不容乐观,引起世界粮食减产的因

素增加:

⑴耕地面积不断缩小

⑵生态环境恶化

⑶提高粮食单位产量的潜力难以挖掘

⑷化肥的大量使用造成土壤退化

⑸绿色革命成效有限

⑹世界人口增长迅速,人口增速超过粮食增长速度

〜耕地有限f潜力有限二

环境恶化f耕地减少白化肥使用分土地退化f危及绿色生产

粮食生产难以大幅度增加,人口却在不断增加。

世界各国解决粮食问题的共同战略:

实施一种以重新开展绿色革命为主要特征的综合农业发展战略。

该战略总体看以自力更生为基点,以农业为基础,以推广科技为先导,

以开张生物工程技术革命为突破口,以发展粮食生产为重点,兼顾其

他,以社会经济和其他方面配套设施为保证。

与粮食问题紧密相关的就是全球的贫困问题。

2.紧缺的能源问题

一国能源消耗往往与经济发展势头成正比。

再生能源

不可再生能源

有人<作过统计,估计到21世纪中叶地球上石油、天然气资源将

接近枯竭。世界日产油量7000万桶,日需求量6300万桶。

目前使用四大能源:煤炭、石油天然气、水能、核能。

新能源的开发需要技术作为保障。

现有能源如何合理利用、如何开发利用新能源是一个重要的问

题。

酒精能源、玉米能源等

3.日趋严重的生态环境问题

生态环境问题是对世界经济发展的又一障碍。

主要分为:大气环境恶化、生态环境失衡。

主要表现有臭氧层变薄、环境污染、森林砍伐及由此带来的原始

森林减少与物种灭绝,全球变暖与由此而来的冰川融化及海平面上

升。

世界上越来越多的国家认识到了这一点,并且明白了要解决日益

严重的生态环境问题,必须通过广泛的合作形成合力,共同应对挑战,

“经济发展与生态合作并重”成为普遍接受的理念。

大力发展“低碳经济”:

①体制因素、现实因素(共同面临的问题)

②有程度差异而无本质上的差别

第五章当代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

发动机、火车头的作用,制定世界经济游戏规则,规定世界经济

发展的方向。资本主义经济发展中既有共性,也有个性,而且总体上

发展不平衡。

一、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共性

1.发展保障基础相同一一市场经济和市场经济运行是它们发展

的共同基础。

⑴市场竞争和垄断是市场经济发展的常态

没有市场就没有资本主义,所有商品与老物交换都在市场中进

行,并实现价值补偿和物质替换。

A.什么是市场?(三种解读)

①立足于市场的空间:市场是商品交换的场所或区域。

②立足于其基本内容:市场是商品交换的机会或行为。

③立足于其赖以建立的社会关系:市场就是人与人之间建立在社

会分工之上互惠

④从商品形态来看:互利的交换关系的总和。

是消费品或生产资料的物质

商品、非物质性商品-----1①消费品或生产资料等物质产品

什么商品可以在市场中交换,物质化了的劳动产品

L②资金、劳务、信息技术和其他o物质形态的服务

市场并非资本主义社会独有,市场产生于原始社会末期,并在此

后各种社会中进行发展。

B.产生的前提:

①社会分工——不同产品或同一产品不同环节的生产,只有通过

交换来满足需要。只有当社会分工发展到一定阶段时,各种生产者才

会产生交换满足自身需要的愿望。

②交换者各有相应的物质利益的产生。

任何一方都不能无偿占有他人产品,得到他人的产品,必须让渡

自己的利益或产品,进行等价交换。

市场产生的第一个伴生物:竞争一比较中生产——交换产品

C.竞争比较一竞争:不仅是产品本身的竞争,更是生产者、

生产经营水平的竞争。

保持优势

竞争f优胜劣汰---------->改进产品、技术f市场扩大

由于供求双方的变化,市场上的竞争常常表现为三个方面:

围绕、

①卖者间的竞争—争取顾客以打开市场销路

围绕、

②买者间的竞争—争取货源以满足自身需要

囿绕、

③买卖双方的竞争—?改善购销条件,以维护各方权益,

协调供求条件而产生

实践中这三方面竞争十分复杂,可以同时存在,也可以有所侧重,

往往交织在一起。竞争侧重哪一方面主要取决于市场形势。

市场形势——反映了市场的供求状况

两种形式:

①卖方市场——供不应求的市场形态

卖者占据有利与主导地位,买者之间为获得货源相互竞争。

②买方市场——供过于求的市场形态

买者占据有利与主导地位,卖者之间为争取多销商品进行竞争。

竞争会影响到供求状况,并在新的条件下形成新的供求平衡。

资本主义经济中的竞争使得市场产生了以下类型:

①完全竞争市场:竞争不受任何人为阻碍与干扰,信息流动畅通,

价格自发调节。理论形态

现实中不常见,只存在于一些农产品市场中。

②完全垄断市场:只有一个卖主,某种产品的生产与销售完全由

一个厂商控制,没有其他企业进入,也没有企业生产替代产品。

③寡头垄断市场:少数几个企业垄断,产品生产被几个企业控制,

它们把价格保持在一定水平,以维持市场份额。它们之间也有竞争,

但主要不是价格竞争,而是商品的质量、款式等方面的竞争。

④垄断竞争市场(现实中更多见):存在着许多条件不同的竞争

者的市场,又称不完全竞争市场,商品和服务有许多买主和卖主,但

不同卖者的产品不同质。

结论:

I垄断w不完垄断

n只要市场存在两个以上的主体就会导向竞争。

D.垄断自由竞争一优胜劣汰

理论上自由竞争产生优胜劣汰的效果,每个部门、每个行业、每

一生产经营活动不再均衡参与承担,必然相对过多的生产经营活动和

社会财富集中到相对少数的经营活动者手中,产生生产集中和资本集

中。垄断造成了市场竞争的不平等,成为了自由经济的对立面,但市

场不会也不可能达到完全垄断,只要有竞争,就会产生垄断。

⑵市场经济资本主义市场经济和市场体系

市场经济:它表述为一种经济运行方式,是通过市场来配置资源,

调节供求和调节利益分配的经济运行方式。

最基本特征:企业生产经营,社会资金、物质、人力配置与利益

分配,消费需求的建立都要通过市场完成。

基本构成要素:市场机制和市场体系

市场机制——市场对经济活动施加影响的形式、手段及其系统作

用的过程。

功能作用——保证价格、供求和竞争能够在社会经济生活中发挥

各自的调节作用。

市场体系——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多种内容的市场所构成的体

系或交换图。

包括商品市场、资本市场、金融市场、劳动力市场等。

在当代市场体系中,金融市场占主导地位。

市场经济与商品经济

联系:市场经济是商品经济高级形态和阶段。

共同点:都存在商品交换与商品生产。

不同点:商品经济条件下,生产者为满足自身需要进行生产,基

本可以实现自给自足,不需要考虑社会需要。

市场经济强调所有社会资源都要依据社会需求进行配置。

市场经济与计划经济

计划经济——通过行政手段配置资源

市场经济——通过“看不见的手”实现资源配置(价值规律的

作用)

市场经济的总体特征:

①生产经营者行为以市场为导向

②市场信号是经营者决策的主要依据

市场机制的基本功用:通过调节资源配置,推动个别劳动向社会

活动转化,实现社会再生产过程中生产、分配、交换、消费各个环节

的正常衔接与协调运行。

市场机制作用:

①调整国民经济比例关系一一把个别企业生产纳入社会需要的

轨道。

②推动技术进步与效益提高。高效一市场上占优势

③合理调节社会利益的分配(收入调节、资本转移调节、剩余价

值分配)I

社会利益分配

市场机制局限性:

①不能直接实现对国民经济的宏观调控一政府

②只在现有经济活动中起调节作用,对过去的、长远的和预测的

导向性发展无明显作用。

③适用于对产品供求,对价格、竞争敏感的产品,而对垄

断性行业及供求对价格不敏感的行业作用不明显。

市场体系

商品市场——交换生产、生活资料

服务市场——交换服务,没有物质交换或物质交换处于辅助地位

没有实物形态、不能储存

金融市场——进行货币资本经营,有价证券交换、外汇交易和货

币经营等经营活动市场

包括短期资金市场(贴现、借贷等)、中长期资金市场(有价证

券买卖)、外汇等。

劳动力市场——产业后备军和失业劳动者构成的市场“劳动

力蓄水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