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七年级下册语文说课稿_第1页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语文说课稿_第2页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语文说课稿_第3页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语文说课稿_第4页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语文说课稿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0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最新人教版七年级下冊优秀语文说课稿第一单元1、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说课稿各位领导、各位专家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第一课,鲁迅先生的散文《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下面我就教材、教法、学法、教学程序四个方面来谈谈我的课堂教学构思:一、说教材:《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是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第一篇讲读课文,选自鲁迅回忆童年生活的散文集子《朝花夕拾》。全文描写了作者童年看似几个毫无关联的生活片段,但字里行间却都洋溢着的一种天真的童趣,文中“景是儿童心理的景,情是儿童心理的情”,洋洋洒洒两千余字,却能紧扣意旨,读来轻松愉快,充分体现了散文形散而神不散的特点。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鲁迅实现了从儿童到少年的转变,文章以一个孩子的视角写出了自己的体验,这体现了一个人成长的快乐,通过在两地生活玩耍的内容的比较,不难发现,学前生活的快乐不同于学生生活的时代快乐,可见成长中的自由是相对而言的,我们要用一颗天真调皮的童心,为人生之路点亮一盏明灯,照亮心中的阴霾,走出生活的困境。基于以上我个人对教材的分析,我将本课的主题定在“表现童年的成长乐趣”上,我的教学目标和教学过程也将围绕这一主题而设计。教学目标:(1)整体把握内容,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追求新鲜知识的童心。(2)揣摩和理解散文化的精彩语言,学会通过关键句、关键词来理解文章。(3)从儿童的视角体会童年生活的乐趣,关注自身的生活与成长。二.说教法虽说教无定法,但在实际教学中我们还是有一定的、主要的教学模式或方法,根据本课的特点与教学重点,我决定采取“情境渲染,激趣导入——整体感知,梳理文脉——思考品味,成长之乐——探究反思,成长之苦——总结深化,乐在成长”等五步来组织教学。使用这一方法我认为既能使学生积极主动地“自主学习”,由浅入深地从整体认识到深入探究,又符合学生认知规律,还能激发学生对语文的学习兴趣。本课用时一课时。三.说学法学习散文的基本方法是读,本课的学习中学生的主要学习方法也读,就是引导学生诵读全文,反复阅读重点语段,细读抓关键句、找关键词,带着体验品读细节描写,让学生在初读、精读基础上,自主探究成长的乐趣。四.说教学过程(1)情境渲染,激趣导入首先教师问学生:“同学们,相信你们有过很美好的童年,你们的童年有什么趣事可以和大家分享吗?”。目的在于激发起学生对美好童年的回忆,寻找到学生情感的爆发点。顺势导入“有一个伟人,他也有过快乐的童年,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去鲁迅回忆童年趣事的散文里看一看,分享他的快乐童年吧!”(2)整体感知,梳理文脉从检查预习入手解读题目,引导学生明确此文主要描写了鲁迅先生童年生活的两个地方,即“百草园”和“三味书屋”。下面快速朗读课文去初步感知文章的内容和情感。接下来梳理文章脉络,从这两个地方各自的特点入手,引导学生从整体上感知鲁迅的童年里,百草园是我的乐园,三味书屋的生活也是快乐的,是我的学堂。(3)思考品味,成长之乐从“乐园”一词的含义入手,抛出一个矛盾的问题:百草园其实是长满荒草的园子,为什么却被我当成美好的地方呢?以此切入,学生概括百草园里的趣事,并挑选出自己喜欢的片段有感情的朗读,重点体会“不必说„„也不必说„„单是„„”这一句子的作用,品味景物描写和拔何首乌根、摘覆盆子、捕鸟等细节描写语句,体会鲁迅充满幻想、幼稚而又天真的童年。“为什么要送我到书塾去?”以此问引入过渡句学习。由一个学生朗读这一段,体会过渡句的作用,小结上文表达深刻眷念百草园的情感,开启下文引出据说是本城最严厉的书塾。“这本城最严厉的书塾位置在哪儿?是什么样子的?”以此问进入到第三部分的学习。采用质疑法提出两个矛盾,第一个既然私塾里的先生很博学,那么为什么他不回答我关于怪哉虫的问题?第二先简要介绍私塾教育,再问既然私塾教育是刻板的,他的快乐体现在哪些地方?鲁迅对私塾里的先生怎样评价的?学生仔细揣摩文中相关语句分析并回答。通过分析可以发现,无论在百草园还是在三味书屋,鲁迅都感到很快乐。那么,这两个时期的快乐是一样的吗?可以从作者看到的、想到的、听到的等方面进行比较,体会成长中快乐的内涵。学生先进行小组讨论,再发表自己的看法。此环节目的在于引导学生体会出成长过程中快乐的内涵是不一样的。(4)探究反思,成长之苦教师可以启发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经验,思考在你成长的过程中有过什么快乐的往事,你体会到学校生活的乐趣了吗?有哪些事可以成为了你日后回忆的源泉?(5)总结深化,乐在成长全文洋溢着天真的童趣,全文取胜的最大的一个原因就是“童心”两个字。教师可以通过文学家、科学家、漫画家等人的事例告诉学生保持童心对一个人成长的重要性。(6)布置作业:写一篇文章,回忆自己的童年时代,篇幅可长可短,提倡“我手写我心”的作文思想。从而将对“成长”的理解内化在自我生活的体验中。五、说板书:百草园:乐园成长的快乐三味书屋:亦读亦玩先生严而不厉亦庄亦谐这一板书设计,内容精当简约,布局合理,美观大方,既体现本文的重点内容,有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我的说课结束,不当之处请各位评委老师批评指正!谢谢!2、爸爸的花儿落了说课稿各位领导、各位专家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第二课,下面我就教材、教法、学法、教学程序四个方面来谈谈我的课堂教学构思:一、说教材《爸爸的花儿落了》节选自著名作家林海音的作品《城南旧事》,与《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丑小鸭》等组成了七年级下册的第一单元,共叙“成长”这一话题。本单元的单元目标是:整体把握文章内容,结合自己的经历和体验深入体味文章情感,从他人的成长过程中获得某种启迪。注意学习文章的表达技巧。语文的本质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本单元的目标很好地体现了这个本质特点。《爸爸的花儿落了》原题是“爸爸的花儿落了,我已不再是孩子”。从题目可以看出主人公经历了那么多的人生世事,在爸爸去世之时,终于体会到自己已经长大了。文章随主人公起伏的思潮而记叙下来,时而记眼前之事,时而记从前往事,内容丰富而不拖沓,事件交错而不零乱。文章重点写了爸爸对自己的深情和盼望自己长大、懂事的情感,写得深沉而动人,令读者仿佛能依稀地看到文字的幕帘后面,闪烁着一双盈盈的泪眼,“童稚里充满了哀愁,纯真中蕴含了惆怅”。这篇文章达到了精巧别具匠心的结构与含蓄深沉的情感的完美统一。二、说目标这篇课文面对的是七年级的学生,学生也就十三岁的光景,与文中的主人翁英子(十二岁)差不多是同龄人,学生们也是刚刚迈出童年,童年也就是昨天的故事,他们也成长着,对“长大”二字也有自己的思考和体验。同龄就是学生们能够与英子进行交流的平台和基础。因此课文的篇幅虽然比较长,学生理解课文应当不会太吃力。基于以上分析,我制定了如下教学目标1.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感知文章内容。2.理清思路,研读课文,学会质疑。3.理解文章思想感情,体会人间真情。三、说教法新课标指出要“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与进取精神”,本课中贯穿自主互助的教学方法;新课标还指出“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中活动,加深理解体验,有所感悟思考”,为了调动学生情感,我加强朗读教学。四、说学法新课标指出“能复述叙述性作品的大意,初步感受生动的形象和优美的语言,并与他人交流阅读感受”,结合本课情节波澜起伏、情感动人的特点,我在这课的学习过程中,指导学生用诵读法、讨论法来把握文本,以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五、说教学过程(一)导入:同学们,在你的记忆中有母亲抚摩你发迹的双手,可曾有父亲扛起你前行的臂膀?有母亲万千叮咛时的眼眸,可曾有父亲默默无语中的守望?有母亲时刻陪伴的慈爱,可曾有父亲撑起全家的坚强?如果说母亲的面庞写满的是柔情,那么父亲的脸上刻下的就是沧桑!今天我们就走进林海音的《城南旧事》,体会童年的小英子在爸爸的花儿落了时那一路走来的爱与哀愁。(二)自主学习,初步感知:学生默读课文,圈划字词,明确故事情节,感知文章内容。期间播放《送别》的曲子。设计说明:这个环节注重发挥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氛围,使学生对文本有个完整的印象,为下文的学习打基础。(三)研读课文。(通过这一环节展开学生、教师、文本三者之间的对话。教师通过深入浅出,由浅入深,环环相扣的问题设置,引领学生进入文本,使其有所收获和领悟。)1.人生自古伤离别,本文其实写到了两种离别之情,你读出来了吗?哪两种呢:听完课文之后有什么感受:由于课文的录音是以《离别》这首歌曲结束的,所以教师在余音未绝之时提出这个问题,很容易引学生入境,走入文本。2、英子参加小学毕业典礼时思绪起伏,心情难以平静,她回忆了哪些事,回忆的事情是怎样引出的?(对文章结构的把握)回忆的事情有:去医院探病六年前迟到挨打爸爸爱花创练汇款满院落花知识讲解:在记叙的过程当中,暂时中断了原来叙述的线索,插入一些与主题有关的内容,然后再按原来的记叙顺序去写,这就叫插叙。作用:便于作必要的补充解释同时也容易引读者进入意境,形成由近及远的回忆。注意:让学生知道插叙的起止点在哪儿,进入插叙,离开插叙有明显的语言标志。3、在现实与回忆的交错中,我们看了一个父亲的形象。文中爸爸是个什么样的人?仔细品读文章中表现父爱的语句,并谈谈你的理解。(由结构的分析引到对小说人物形象的分析。重点领悟爸爸对“我”的爱,对我成长的影响。)爱花,爱英子,鞭策鼓励。英子的爸爸在英子十二岁的时候永远的离开了她。英子最后默念着:“爸爸的花儿落了,我已不再是小孩子。4、你觉得小英子长大了吗?你从哪儿看出来的(通过结尾一句英子的内心独白教师层层设疑,引领学生深入理解文本,感悟成长。)可以让学生从课文中把这些地方找出来,然后带着感情读这些语句,让其他同学做评委,比一比谁读出的感情最切合英子的感情,在这个过程中学生自然而然会去品味文本中作者的成长感受。教师总结:我们常常把童年比做花开时节,花开花落是自然规律,纵使美丽的花也会凋谢,但却会留下浓浓的果香。爸爸的花儿虽然落了,却结出了丰硕的果实——小英子真正成长起来。这才是父亲给予她最厚重的爱,这也让我们深刻体会到“父爱如山”这个词的含义吧!让我们再读文章最后几段。体会如山父爱,感悟人生成长。(板书)(学生自由朗读最后几段文字)(四).拓展延伸,讲述父爱亲情。人总会长大,当童年渐渐远去,留下的是足够温暖的回忆。其实我们每个人的身上都有着父亲的影子,走到哪里它都是我们随身携带的记忆珍藏,这时你一定更能读懂平凡生活中的父亲,能向同学们讲讲你和父亲的故事吗?然后对父亲说些心里有却一直没有说出口的话。(学生讲述自己和父亲的故事,倾诉感情)(五)说板书:我的板书是这样的,内容精当简约,布局合理,美观大方,既体现本文的重点内容,直观形象地表现了文章主旨。又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爸爸的花儿落了林海音开——童年花父爱如山落——成长我的说课结束,不当之处请各位评委老师批评指正!谢谢!3、诗两首说课稿假如生活欺骗了你说课稿尊敬的各位领导、专家:大家好!我说课的题目是《假如生活欺骗了你》,本诗选自人民教育出版社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七年级下册第一单元。下面我就按说教材、说学生、说目标、说教法、说学法、说教学过程六方面说课。一、说教材教材特点及在教材中的地位、与教材其它课文的前后联系。《假如生活欺骗了你》是七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的诗歌阅读训练课文。该单元安排的就是以成长为主题的课文。有的讲述自己从孩童游戏到长大读书的成长过程,有的讲述自己在父亲及周围大人的教育和影响下不断长大的生活故事,有的则以童话的形式,告诉人们在成长的过程中要坚持不懈,努力追求,等等。《假如生活欺骗了你》的作者是俄国伟大的民族诗人普希金。他一生与黑暗专制进行着不屈不挠的斗争,他的思想和诗作引起沙皇极度不满和仇视,他也因此曾两度被流放。在这样极其艰难的处境下,诗人没有丧失希望与斗志,他更加热爱生活,相信正义必胜,光明一定会到来。这首诗就是在他被流放期间创作的。这首诗歌是诗人真实生活的写照,是诗人发自内心的强烈呼唤,表达了对美好未来的热切期盼和执著追求,自始至终洋溢着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它告诉人们:生活中不可能没有痛苦与悲伤,但这只是暂时的,当人们度过艰难困苦之后再回首往事,那过去的一切将变得更加美好。这是人生经验的总结,也是生活的真谛。二、说学情一方面,七年级正是学生长身体、长知识的时期,也是心理发展的关键时期。初中生处于从童年期的幼稚向青年期的成熟发展的过渡阶段。这是一个半幼稚,半成熟,心理矛盾错综交织的时期,是一个体心理发展中多发,易发心理障碍的时期。这一时期的个体看问题还不够全面,个性心理倾向还不够稳定,在个体心理发展中还会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加之外部环境中不利因素的影响,从而加剧了其心理发展的矛盾性。所以十分有必要加强心理素质的养成教育。另一方面,七年级的学生正是12、13岁的年龄段,对诗歌有好奇心,愿意学习,但缺乏对诗歌的欣赏能力,理解问题不能深入到文字内分析其内涵。教师应该给予适当的引导,把问题一步步深入,教学生用理性的思维去分析判断,自我肯定,增强自信,形成良好的心理素质。三、说目标为了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心理素质,培养学生自主和合作学习的能力。依据学生年龄特征、认识实际、心理水平,我将教学目标定为一下三点:1、知识与能力:⑴了解普希金的生平及创作情况。⑵背诵本文。⑶初步学会品味、欣赏诗歌的能力。2、过程与方法:反复品读,合作分析,探究内涵,讨论意义。3、情感态度价值观:学习诗人的乐观精神和积极的人生态度,增强承受挫折的心理能力。依据本班学生的知识特点、年龄特点和课标要求教学重点确定为:1、有表情的朗读诗歌。2、理解诗歌所蕴涵的哲理。教学难点为:学习并理解普希金诗作的热烈深沉的语言。四、说教法由于学生大部分时间是在课堂中度过的,所以,课堂教学就成为实施心理素质教育的主渠道,心理素质教育必须贯穿于课堂教学活动中。在教学课程中,尤其是课堂上,要尽可能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要注重教学的情趣性,充分利用教学内容中的显性精神价值因素,对学生心理直接施加积极的影响。所以我拟定了如下几种教法:1、采用“情景教学法”,也可借助多媒体辅助教学,增加教学的直观性和形象化,创设一种情景,引导学生发挥想象和创造性思维来揣摩理解课文。指导学生观察画面时发挥想象和联想,加入自己的主观感受,理解课文。2、诗歌的四步教学法。读诗——说诗——悟诗——品诗,语言表达能力、思维能力、鉴赏能力同步提高。通过设计分明的朗读教学层次,突出让学生在朗读感受中获得知识积累与高尚情感的熏陶感染,培养审美情趣。3、研讨延伸法:课堂组织采用以感悟为主的启发式教学,探究性问题的提出,激发学生的创造思维,在潜移默化中提高感悟能力。五、学法的选择:依据主体性、活动性、愉悦性、综合性等教育原则指导学生采用圈点勾画、同桌讨论、学生纠正补充等方法学习。六、说教学程序:(一)激情导入:生活就像一望无际的大海,人是大海上的一叶小舟。大海不可能总是风平浪静的时,所以,人也总是有欢乐与忧愁,当突如其来的挫折与打击袭来,失意与彷徨如影随形时,你该怎么办?请不要愁眉紧锁,读一读普希金的小诗《假如生活欺骗了你》,相信你一定会找到答案!(二)教学过程:1、初步感知课文(1)简介诗人及写作背景。(先由学生根据34页的注释①来回答,教师再补充完成)(依据新课标的要求,学生的知识、理解能力)(2)自由朗读或跟着示范带读,初步感知诗意,然后勾画下你最喜欢的诗句,不懂意思的词,师生共同解决。(依据学生的年龄特征、知识能力,对诗的感知能力。2、朗读、理解、品味、领悟依据新课标要求的三维目标,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能力设计此内容(1)朗读诗歌。指导学生朗读,让学生注意诗的感情基调,并注重诗的重音、节奏、停顿。指名学生进行朗读,其余同学作出中肯的评价。(2)理解诗歌:①怎样理解“假如生活欺骗了你”?②作者在《假如生活欺骗了你》中表现了什么样的态度?(学生讨论,教师启发巡视,抽学生回答来逐题解决。然后教师总结:诗人要强调的是一种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反对消极悲观的人生态度。)通过以上几步操作,解决了本文的重点。(3)品味诗歌设问题:读了这首诗,你的感觉如何?喜欢吗?为什么?这是依据新课标中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要求来制定的,设计这道题就解决了难点。(4)领悟诗歌为了使学生更好的领悟诗歌的内涵,提高承受挫折的能力,增强学生的自信心,提高学生的自我思考意识,充分体现学生的个性,要求学生以“假如生活重新开头”为题做一首小诗。示例假如生活重新开头“假如生活重新开头我的旅伴,我的朋友还是迎着朝阳出发把长长的身影留在背后愉快地回头一挥手假如生活重新开头我的旅伴,我的朋友依然是一条风雨的长途依然是不知疲倦地奔走让我们紧紧地拉住手时间啊,时间不会倒流生活却能够重新开头莫说失去的很多很多我的旅伴,我的朋友明天比昨天更长久。3、反思作业经过思考和讨论,学生对这首诗歌有了较为深刻的理解,同时也提高了他们的文学欣赏能力,所以提出以下问题作为课后作业:同学们,我们在生活和学习中难免遇到挫折,身处逆境,你是怎样做的呢?如今,你又会怎样做呢?课下请用你喜欢的方式与身边的人交流。以上就是我本次说课的全部内容,敬请各位领导和专家给予批评指正,不胜感激,谢谢大家!未选择的路说课稿老师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未选择的路》。一、说教材(一)课文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未选择的路》是鲁教版七年级下册第二单元里的一首外国诗歌。这个单元的主题是“成长”,讲述的是成长中的快乐和烦恼,要求学生从整体上把握课文,并结合自己的经历和体验,深入体味文中的情感。《未选择的路》是一首哲理抒情诗,它表面平易实则蕴含深邃的哲理,看似倾诉个人经历实则是表达人们共同的感受。在这首诗中,弗罗斯特抓住林中岔道这一具体的形象,引发人们丰富生动的联想,烘托出人生岔路这样具有哲理寓意的象征,进而阐发了如何抉择人生道路这一主题。每一个读者都能在这首诗中发现自己的生活体验,所以说,这首诗的内涵具有极大的开放性。(二)教学目标经过先前的学习积累,初中生对外国文学和中国的诗歌都有了一定了解,但是到目前为止学生们接触到的外国诗歌还是很少,因此要让初一年级的学生透彻深入的理解这首含义丰富的哲理诗是相当困难的。也正因如此,我才觉得把这样一首外表看似简单实则隽永丰厚的外国诗歌讲好才更能激发学生们的学习兴趣,并为他们以后更加深入、全面的学习诗歌、品读文学打下坚实的基础。根据新课标所提倡的“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与态度”三维目标并重的教学理念,结合这首诗歌的特点和本单元的学习任务我制定了以下的教学目标:1、了解关于象征的知识。2.有感情的朗读诗歌,通过品味诗歌,悟出诗中所蕴含的人生哲理。3.学习诗人对生活的理性思考,养成勤于思考的好习惯。(三)教学重点:理解诗中所蕴含的哲理。诗人为什么重点写那一条“未选择的路”。教学难点:对于象征的理解。二、说教法分析了教学目标和教学重难点,接下来我说一下教学方法。一位知名的教育家说,“教学有法,但无定法”。就是说,课堂上采用一个什么样的教学方法没有一个固定的模式,而是要根据实际的教学环境来确定。根据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我采用了“开门见山导入法、指导朗读法、品读诗句法和引导总结法”的教学方法,使学生运用情感体验和自主合作探究的方法学习这首诗。1、开门见山导入法就是指在导入课题时,以作家诗人对路的描写说明人生好比走一条路,这样直截了当地进入了课题。2、指导朗读法即是在课堂上向学生传授朗读、欣赏诗歌的技巧和方法,并组织学生学以致用、现场点评。结合教师范读、学生自由朗读、学生齐读、指定学生朗读的方法使学生更加深入地理解这首诗。3、品读诗句法在分析这首诗的过程中设计了诗句的赏析品读以及分析关键词的环节,这其实就是要求学生调动自己的情感体验,仔细揣摩诗句的内涵,对诗歌主题进行准确的把握,为下面的教学环节作铺垫。4、引导总结法《未选择的路》这首诗的内涵具有极大的开放性,它看似倾诉诗人的个人经历,实则是表达了人们的共同感受。每一个读者都能够在诗中发现自己的情感体验。正因为如此,在课堂上,教师就应当引导学生将它表达出来。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我有设计了一个问题“这首诗告诉我们什么道理?”让学生各抒己见,表达自己的观点,并学会归纳总结。我们的语文课程资源包括课堂教学资源和课外学习资源,《课标》要求,语文教师就应该高度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与运用,创造性地设计教学活动,挖掘丰富多彩的教学资源,为语文教学服务。我在教学中采用了以上四种教学方法充分调动学生的情感体验、提高朗读诗歌的能力,正是体现了这一理念的要求。三、说教学流程根据以上分析,我的教学流程如下:(一)导入开门见山导入课题,用诗人作家对“路”的描写说明人生好比走一条路,而对路的选择也就是对人生的选择,引导学生来了解弗罗斯特的这首《未选择的路》有什么特别的意蕴(二)作者简介,“知人论诗”教师传授查找资料的方法,指导学生筛选有关诗人生平事迹、时代环境、创作背景、主要作品等方面的资料,这有助于准确、全面、深刻地把握作品的主题。(三)诗文朗读这一环节是整个教学过程中比较重要的部分,通过朗读活动加深学生对这首诗的理解。它包括两个部分。第一个部分是注音及释义,主要解决字音以及字义的问题,了解学生的预习情况。第二个部分是初读课文。首先是教师范读,再是指定学生朗读教师点评。教师主要引导学生学会分析诗歌朗读的方法,并用这个方法进行朗读评价。(四)走进文本,具体分析新课标要求六年级学生阅读诗歌时,要大体把握诗意,想象诗歌描述的情境,体会作品的情感,受到优秀作品的感染和激励,向往和追求美好的理想。因此,这一教学环节中我主要通过以朗读法为主,以提问质疑法为辅,引导学生通过调动自身的情感体验以及小组讨论自主探究的方法,深入理解这首诗的内涵。每小节在解读之前都请学生朗读,结合多种朗读方法如学生齐读、学生自由朗读、指定学生朗读的方法,使学生初步了解诗歌,然后以对应诗歌四个小节的四个问题,让学生进一步了解诗歌。在第一小节中的问题是“这一小节主要写到了什么”,教师又通过“文中提到了几条路?作者在面对这些路的时候是怎么样的心情?”这两个问题来引导学生理解这一小节的内容,同时,又以文中的“可惜”一词来引导学生体会作者的心情。第二小节以“犹豫着的诗人会选择哪条路?这条路又是怎样的?”这样的问题展开,我认为这一小节是整首诗中分析情感比较重要的部分,因此我也是重点引导学生赏析。首先请学生独立思考,诗人面对这两条截然不同的路犹豫着不知如何选择,让学生学会在文中寻找答案,诗中说“但我却选了另外一条路,它荒草萋萋,十分幽寂,显得更诱人,更美丽;”一句表明诗人的选择,以及这条路的特点。然后我接着提出设想说“如果是你面对这两条路,你会作出什么样的选择?”每个学生们肯定都有自己的选择,可以自由发言表达自己的观点。这一问题使学生结合自身体验,体会文中情感。进而引导学生“虽然我们面前有两条路可以选择但只能走其中的一条,所以在选择之前必须慎重。你的选择决定了你一路沿途的风景和经历,就像人生一样,每个人选择不同的人生之路,就会体验不一样的人生”,这样自然而然的把诗歌的主题引导出来,同时学生也能体会到文中诗人选择时的犹豫、慎重,进而联想到我们的人生选择也要慎重。第三小节的问题是“诗人在选择了一条路之后又是什么样的感受”,请学生自由讨论,教师总结,又以“恐怕”一词引导学生体会诗人的惆怅之情。第四小节的问题是“这一小节讲到了什么”,在分析完整首诗之后,请学生们自由朗读这首诗,再次体会文中情感。(五)小组讨论、回答问题根据新课标所提倡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的基本理念,这一部分我主要是通过设计三个小问题分别是“这首诗的路指的是什么?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诗人为什么把题目取为“未选择的路”?“这首诗告诉我们什么道理?”让学生小组讨论,教师归纳总结,使学生深入理解这首诗。这节课的重点是理解诗中所蕴含的的人生哲理,难点是对于象征的理解,所以在三个问题中我将重点分析第一个问题即:这首诗的“路”指的是什么?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引导学生理解这里的路表面是写自然界中的路,实写人生之路。诗人以林中岔道的选择象征人生之路的抉择。诗歌的前三小节一直在写林中的两条路,第一小节中是说林中有两条路,一条是怎样的另一条是怎样;第二小节是诗人开始慎重选择走哪一条路,第三小节是在途中的思考,试想另一条路是什么样的风景。而最后一小节是诗歌主题的表明与升华。诗人借将来的回忆,表明对于未选择之路的留恋,可惜只能选择其中一条路来走。进而又以“而我选择了人迹更少的一条,从此决定了我一生的道路。”一句来说明这里的路是写人生之路,学生再回到前边三节诗中品味感情,就更加能理解诗的主题了。从而明白是用到了象征的手法。我再详细的为学生讲解象征的用法,然后请学生自己用象征的手法来写一段话,这样既加深学生对于象征的理解,同时又能锻炼学生动手和说话的能力。通过诗文的学习增加对象征手法的理解,这也是这一课时的教学难点。而对于问题2和问题3,我将通过学生讨论教师点评总结的方法完成。诗人为什么把题目取为“未选择的路”?这个问题从题目出发,使学生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教师引导学生,虽然有两条路,但诗人只能选择其中的一条,所以诗人感叹人生之路有多条,但人生短暂我们只能走一条路。对于那些未选择为走的路,人们往往更加留恋。因此,通过引导,使学生理解之所以把题目选为“未选择的路”,主要是深化主题,深入思考人生的选择问题。而问题3这首诗告诉我们什么道理?这个问题让同学自己思考,答案可多样,不拘于一种。学生可以说是“人只能选择一条人生之路,必须慎重”也可以说是“人生道路的选择,不要随波逐流,而要经过自己的思考,作出独立自主的选择。”学生可各抒己见,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能动性,调动每个学生的积极性。(六)、课堂小结教师归纳总结这节课的主要内容,使学生对这节课有一个系统而全面的认识,为课下复习回顾打下基础。(七)、作业布置根据本文的学习,请学生完成一篇题目为“路”的小作文,字数不限,主要是表达自己对于这节课的理解以及对人生之路的体会。这也符合新课标对于初中生习作的要求。四、说板书设计最后是我的板书设计:以上就是我的说课内容,谢谢各位老师!5、伤仲永说课稿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你们好!我是来自,河北省青龙县草碾乡总校的朱新林我今天说课的内容是《伤仲永》,下面,我从以下几个方面对本课的设计进行说明。一、说学生:七年级学生正处于求知欲强、对许多事物充满好奇,敢于展现自我的阶段,经过半年的培养和训练,已经掌握了一些文言文学习的方法和技巧,在“我学习、我参与、我体验、我快乐”中成长。二、说教材1、课文所处的地位和作用〈〈伤仲永〉〉是语文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的第五篇课文,这个单元安排的都是以成长为主题的课文,教学这个单元,要达到的学习目标是:了解他人的成长足迹,正确对待成长中的苦与乐、得与失、成功与失败,要勇于面对生活,面对挑战;理解课文内容和作者的情感,《伤仲永》正是阐述了“一个人能否成才,与天资有关,更与后天所受的教育以及自身的学习有关”这一道理,使学生认识到勤奋学习的重要性。2、课文解读:本文借事说理,以方仲永的实例,说明后天教育对成才的重要性。文章分两部分:叙事部分写方仲永幼年时天资过人,却因其父“不使学”而最终“泯然众人”,变得平庸无奇;议论部分则表明作者的看法,指出方仲永才能衰退是由于“受于人者不至”,强调了后天教育的重要。文章通过方仲永这一实例说明具有普遍借鉴意义的道理,给人以深长的思考。本文的语言十分精当。叙事部分仅以一百五十多字就完整地叙述了方仲永从五岁到二十岁间才能变化的过程,议论部分也不过七十余字,文中的每一词句都不是可有可无。例如第一段首句“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仅九字便交代了籍贯、身份、姓名、家世,而且“世隶耕”三字是对“未尝识书具”“不使学”的必要铺垫,既衬托了方仲永的非凡天资,又暗示了造成他命运的家庭背景;“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仅一句话就刻画出方仲永父亲贪图小利而自得的可悲可叹的愚昧无知之态。第二段叙事极为简要,仅以一“见”一“闻”一“问”就交代了方仲永后来的变化和结局。结尾的议论部分,言简意深,说理严谨。本文语言平实而又不乏感情色彩。字里行间流露着作者对一个神童最终“泯然众人”的惋惜之情,对“受之天”而“受于人者不至”者的哀伤之情,并以鲜明的态度表明作者的观点。在这些认识的基础上,我定下了本文的教学目标和教学重难点。3、教学目标:知识和能力目标:1)让学生自己利用课文注释和工具书读懂课文,培养自学能力。2)学习本文借事说理的特点,理解作者的思想观点;3)注意本文详略得当的写法,揣摩精当的语言过程和方法:1、诵读,以读促讲。2、小组合作、探究3、运用多媒体辅助手段。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使学生明白后天教育对成才的重要性,从而在学习方面更加勤奋刻苦。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通过朗读课文,疏通文意,了解故事内容,领悟蕴涵道理。本节课的教学难点是:注意本文详略得当的写法,揣摩精当的语言三、说教法语文教学不是一种知识体系,而是一种能力建构。学生最基本的语文素养主要靠“感受——领悟——积累——运用”的语文实践,而作为语文教学重要组成部分的文言文教学,尤其需要落实这一实践。只有读懂,才能真正领悟,所以我采用了诵读教学法,课堂上,视频范读、个人读、合作读、提问读、默读贯穿于整个教学环节,使学生在读中品,读中思,读中悟;为了指导学生学会学习,更好地体现教为了不教这一理念,我采用了指导学生整理分类式学习笔记法,为了加强学生和文本中人物的对话,我还尝试运用了给文中人物下评语的教学方法,把读写说结合起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此外还采用了分组讨论法、媒体教学法、竞赛法。四说学法新课标指出“教学过程中应突出学生的实践活动,指导学生主动地获取知识,科学地训练技能,全面提高语文能力”。我指导学生采用了整理分类式学习笔记法,为了真正体现学生是课堂的主人这一理念,我把自主、合作、探究作为学生的主要学习方式。五、说教学过程课前准备:新课标明确提出,语文教师要充分开发和利用课程资源,开展多样的语文活动,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生活中处处有语文,我认为开发和利用课程资源,网络是首选的辅助手段,在本单元的大预习课中,我带领同学们去微机室查阅本单元作者的生平资料以及课本中疑难知识,并向同学们推荐了http://网址,可欣赏视频朗读,还可以听名师讲课。并指导学生作好文言文分类式预习笔记(包括作家作品、成语、名言警句类、难句翻译、一词多意、词类活用、古今异义、通假字),我也在查阅资料,并做简单的课件。使教师和学生都进入开放而有活力的大课堂,并培养了学生搜集信息筛选信息的能力。教学环节:因为有充分的预习基础,我拟订在一课时完成本节课的教学,我的整体教学思路是:检查预习,导入新课----反复诵读,整体感知----自主学习、合作探究---难点探究,深入理解----活学活用拓展迁移----发现创新,大胆表达-----归纳整理,积累整合---——教师小结,寄语同学——课外延伸,布置作业一、检查预习,导入新课同学们对本课已作了充分的预习,我们进入“牛刀小试”这一环节,看谁的表现最出色?请看大屏幕:1、读准字音仲隶尝扳谒称泯矣耶啼焉邑2谁能介绍一下作者?(学生说完后教师激励性评价并出示投影)王安石,北宋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字介甫,晚号半山。唐宋八大家之一,主要作品收集在《临川先生文集》和《王荆公诗笺注》。政治上有著名的“王安石变法”。3、你能说说标题中的“伤”是什么意思吗?作者为什么为方仲永哀伤、惋惜呢?难道只是为他一人哀伤、惋惜吗?今天让我们走进王安石的《伤仲永》,体会作者的写作意图。首先让我们共同聆听配乐朗诵《伤仲永》。(设疑,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探究的欲望)二、反复诵读,整体感知“书读百遍,其义自见”,为了让学生在读中品、读中思、读中悟,我先提醒学生注意朗读时字音规范、语气适中,节奏准确、重音恰当。指定两名同学读,让同学评价,纠错,我给以指导,然后让学生放声读,可以小组合作分工读或齐读,还可几组合作读,然后我又用提问读的方式,让学生带着两个问题默读课文,让他们在阅读的过程中整体感悟,感知全文。三、自主学习、合作探究1、从文中找出通假字、古今异义字、词类活用的词语。(进入过关斩将环节,第一题小组抢答)2结合课下注释,疏通文意(自主、合作探究后,要求学生以抢答的方式每位学生翻译一句话,进行翻译接力赛,其他同学注意纠错,教师出示准确答案)3提出组内解决不了的问题全班交流(引导学生敢于提问、善于提问,通过实践提高语文能力,并注重培养学生的积累能力)四、难点探究,深入理解1.第三段在语言表达方式上有什么特点?这一段“受于天”指什么?“受于人”又指什么?作者的主要观点是什么?采用了议论的形式“受于天”是指人的先天条件好,即有天赋。“受于人”指人的后天学习和受到的教育。2、仲永生活在什么样的家庭中?联系下文说说作者为什么这样写?明确:“世隶耕”,点明了其家庭背景,也暗示造成他悲剧的深层原因。3、知道仲永才华出众时,父亲是怎样做的?从中我们可以看出父亲是怎样的一个人?明确:父亲是“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从中我们可以看出父亲是贪图小利,目光短浅,愚昧无知4、本文为什么详写方仲永才能初露时的情形?本文详写方仲永才能初露时的情形,这样安排暗含了文章的主旨,是符合作者意图的。这样写的用意:一是说明“仲永之通悟”确实是“受之天”,有先天的因素;另一方面,正是在这个时期,就已经埋下才能衰退的种子,即“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说明仲永未能受到正常的后天教育。至于仲永长大后才能衰退以至丧失殆尽,则是“不使学”的必然结果,当然不必多说。(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五、活学活用拓展迁移朗读下面一则故事,然后用现代语体复述一遍,这个故事说的是什么呢?七步诗文帝尝令东阿王七步中作诗,不成者行大法。应声便为诗曰:“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帝深有惭色。[注释]1、东阿王:既曹植,曹丕既位后封曹植为东阿王2釜:锅(增强文言诗文的积累)六、发现创新,大胆表达你从方仲永的故事中明白了什么道理?请同学们速读课文,做仲永的老师,根据他的表现,给他下一段评语,好吗?(下评语要结合仲永的实际情况,观点要明确,内容要有意义,语言要准确,要简要。请同学们拿出笔,先把评语写在纸上,看谁写得最棒。)师范例:仲永,你五岁“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很聪明,是个神童。可是,你不该年纪轻轻就把学习抛在脑后啊!你最终成了“泯然众人”,原因就是你放弃了学习。人非生而知之,不学习就没有真正的知识。学习对每个人来说都是极端重要的。大概你知道“活到老,学到老”这句格言吧,请记住,人的聪明来自学习。(把学生读、思、写的积极性都调动起来了。让学生写评语,就是让学生和文本对话,学生由仲永的同龄人变成了评论者,他们的角色发生了转换,阅读的视角也就发生了转变。这种转变,对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是很重要的。)七、归纳整理,积累整合:整理自己的文言文预习分类笔记(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文言文的习惯和方法,并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八、教师小结,寄语同学本文寓理于事,通过方仲永5岁到20岁才能发展变化的故事,说明了人的天资和后天成才的关系。由此看来,人的成长,关键在后天接受学习提高自身素质。像方仲永这样天赋高的神童,不学习,最终也变成了普通人一样。我们这样的普通人,就更要努力学习,不然想成为一个平常的人恐怕都办不到。老师赠送你们几条名言:齐读(注重对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九课外延伸,布置作业1、以《一个神童》为题,将本文改写成一个生动具体的故事。2、积累有关“天才与勤奋”的名言警句。(加强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并培养了学生的想象能力和写作能力,并注意增强学生的积累)板书设计:伤仲永王安石童年时期:指物作诗立就天才少年时期:不能称前时之闻衰退青年时期:泯然众人矣平庸原因:不使学第二单元6、黄河颂说课稿各位领导、老师,大家好!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黄河颂,下面我将从五大方面陈述我的教学设计与设计理念。一、说教材《黄河颂》是七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的一篇课文。这个单元所选的作品都是以爱国为主题,学习这个单元,要反复朗读,整体感知课文的内容,培养崇高的爱国主义情感,并揣摩精彩段落和关键词句。学习《黄河颂》这首抗日救亡的诗,还要为本单元的综合性学习《黄河,母亲河》作基础,由课内向课外拓展延伸,让学生更多地了解黄河。本文是诗歌,易于朗诵,所以要加强朗读教学,不易过多讲解。根据单元要求,课文的特点和学生的实际,确定教学目标为:二、说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通过学习,能整体把握诗歌内容。2.了解黄河历史,地理和黄河精神的内涵。能力目标1.在反复朗读中提高朗诵能力和诗歌鉴赏能力。2.整体把握诗歌的主题部分。情感目标感受中华民族顽强的奋斗精神与不屈的意志,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根据课文特点和学生的基础情况,我确定的教学重难点是:1.教学重点:有感情的朗读诗歌,理解诗歌赞颂黄河、赞颂中华民族伟大精神的主旨。2.教学难点:联系时代背景,理解诗歌的内容,感受中华民族顽强的奋斗精神和不屈的意志。突破方法:按照现代教育技术理论,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手段,达到优化课程结构的目的。播放歌曲《大中国》,激发情感,引发兴趣,教师课前深入了解关于黄河的相关知识,做好有关准备。三、说教学方法1.学情分析初一学生在课堂上乐于表达自己的阅读体会,而诗歌的民族文化内涵,需要学生用心品悟与积极交流,否则就会造成学生对诗歌要旨的把握片面、肤浅。诗歌语言凝练,因此不能作过多、过繁的分析,否则会难为学生。结合学情我采用的教法是:2.说教法(1)朗读教学法:因为本文是一首现代抒情诗,要通过反复朗读,在读中生悟,在悟中促读,这既是诗歌教学的目标,也是提高学习诗歌、鉴赏诗歌能力的有效途径。(2)学科交叉法:本课内容涉及抗日战争等历史背景,本文又是大型音乐作品《黄河大合唱》中的一首歌词,还有黄河有关知识等,涉及到历史、地理、音乐等相关学科知识,教师应进行学科知识的整合。3.说学法对于初中学生来说,学法的指导和习惯的培养尤为重要。本课注重以下几点的指导教学:(1)怎样才能用普通话正确地朗诵好一首诗词。(2)在合作学习中发表自己的看法。(3)敢于向教材、老师及学习伙伴发问质疑。4.说教学手段在本课中,借助多媒体辅助教学,创设课堂情境,渲染课堂气氛,感染和吸引学生。课时安排准备的是一课时。四、说教学过程(一)情境导入。(3分钟)记得高枫在《大中国》中这样唱道:“我们都有一个家,名字叫中国,兄弟姐妹都很多,景色也不错,家里盘着两条龙,是长江与黄河……”是的,黄河,我们的母亲河,孕育了五千年的中华文明,哺育了一代代的炎黄子孙。在漫长的历史长河里,滚滚东去的黄河浪涛见证了古老中国的兴衰荣辱。在抗日战争那段血雨腥风、民族危亡的日子里,一首深沉豪迈的黄河赞歌传遍了大江南北。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首豪迈的黄河赞歌——《黄河颂》。(这一教学环节的设计旨在通过充满激情的开头,激发学生的民族感情,形成一种强烈的阅读期待心理,拉近学生与课文的距离。)板书课题:黄河颂(二)颂黄河,感知诗意。(自学指导一)(10分钟)1.了解时代背景和作者情况。2.朗读课文。(1)多媒体播放课文朗读,进行朗读指导。(2)学生自由练习朗读,学生互读互评。(3)学生齐读、美读课文,通过反复的读,让学生在读中悟,在读中初步积淀爱国情感。(三)研读诗歌。(自学指导二)我设计几个问题,让学生分析讨论(出示课件一)(16分钟)1.《黄河颂》中哪个词是关键?2.找出“望”字统领的内容。(配合自由朗读、体会)3.文中反复出现“啊!黄河!”这句话把内容划分为几个层次?每个层次的主要内容是什么?4.如何理解“中华民族的摇篮”、“民族的屏障”、“万千条铁的臂膀”这些比喻?(配合自由朗读、体会)5、诗人借歌颂黄河表达什么感情?(针对教学目标,以全班交流的形式将课文的结构、内容、主题进行梳理明确,同时也有助于更好地朗读诗歌)(四)学生质疑,教师点拔。(5分钟)在这个环节,让学生畅所欲言,把文本中不懂的地方提出来,小组内合作解决,解决不了的老师帮助解决。(五)课堂训练。这个环节的设计是加深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学生迁移运用知识(出示课件二)。(8分钟)1.让学生说出与黄河有关的诗歌、成语、俗语、神话故事和民间传说。2.如今,黄河面临着断流、受污染的危机,针对这种现状,请同学们想想妙招。(这一问题的设计可以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3.齐读升华(在奔腾激越的音乐声中,师生齐声诵读课文,升华感情)(六)课堂小结。(2分钟)在漫长的历史岁月里,伟大的黄河母亲哺育了中华民族,英雄的儿女维护了祖国的尊严,我们为民族自豪,我们为黄河骄傲,让我们以黄河为榜样,努力学习,为使我们民族跻身于世界强国之林而努力奋斗。(七)布置作业。(1分钟)课外完成手抄小报一份,《黄河,母亲河》(这道作业有助于学生了解黄河知识)。五、板书设计:黄河颂光未然序曲主体尾声赞美黄河望黄河、颂黄河学习黄河伟大坚强板书设计与教学同步,彰显文章脉络,力求简洁,能突出文章主旨。7、最后一课说课稿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我说课的内容是《最后一课》,是人教版实验教科书《语文》七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的一篇教读课。我将从教材、教学目标、教法学法、教学过程四个方面对《最后一课》的第二课时进行陈述。一、教材分析:本篇课文处于七年级下册第二单元。这一单元的课文都是表现爱国主题的文学作品/学习本单元,教材要求要反复朗读,整体感知课文的思想内容,培养崇高的爱国主义情操,并揣摩精彩段落和关键语句,学习语言运用的技巧。本文《最后一课》是法国作家都德创作的一部短篇小说,通过阿尔萨斯省的一个小学生小弗朗士在最后一堂法语课中的见闻和感受,真实地反映了法国沦陷区的人民惨遭异族统治的悲愤和对祖国的热爱,集中地表现了法国人民崇高的爱国主义精神。作为一篇小说,本文具有典型的人物形象、典型的社会环境和生动的故事情节,所以本篇课文可以引导学生对作品中有关小弗朗士河韩麦尔先生的精彩段落和生动描写进行揣摩,学习借助人物的心理变化来梳理小说情节的方法和分析人物的描写来表现人物性格的方法。再引导学生对文中的细节描写和环境描写进行分析,理解典型环境对于揭示人物性格的帮助作用,进而理解小说的主题,并借助课文的学习理解小说的概念。二、教学目标分析:1、设计思路:“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本设计将着眼于学生的学习和发展,在尊重学生情感体验的基础上,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探究欲望,由粗到精、由整体到局部进行感知、感受、感悟。结合本篇课文特点,确立《最后一课》第二课时的教学目标。2、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梳理小弗朗士的情感变化,感受韩麦尔先生生动的艺术形象,并以韩麦尔先生为第一人称,完成改写。过程与方法:以教师点拨,学生自主阅读、自主探究、合作研讨为主。情感态度价值观:感受小说所表现的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培养他们对汉语的热爱之情。3、重难点的确立及依据:重点:梳理小弗朗士的情感变化,感受韩麦尔先生生动的艺术形象。难点:(1)找到体现小弗朗士心理变化的关键词语,按句式说话,并进一步分析揣摩关键句子的含义,分析小弗朗士变化的原因。(2)以韩麦尔先生为第一人称,完成文章从上课到下课部分的内容改写。依据:本教材要求阅读课文要揣摩精彩段落和关键语句,本文中有大段关于小弗朗士的心理描写,尤其是小弗朗士明确了“最后一课”的意义时,他明白了很多。文中有许多含义深刻的句子将可能是学生理解的难点,所以教师要引导学生全面感知文章内容,找到含义,理解小弗朗士变化的原因。韩麦尔先生的心理描写的改写将是在对其外貌、动作、语言描写的揣摩分析之上的写作训练,既能考查学生对人物形象的把握程度,又能引导学生仿照小弗朗士的心理描写进行改写。三、教法学法分析:根据教材和学生特点,我将采用提问法、质疑法、点拨法对学生进行引导,鼓励学生用朗读感受法、按句式说话法、讨论赏析法等进行探究学习。在教学过程的分析中,我会结合具体的教学环节进行说明。四、教学过程分析:为了有助于第二课时的教学,第一课时我主要以情感铺垫为主,追求学生对文本的真实体验,并引导学生对课文进行了整体感知。首先有意设置严肃安静的教室气氛,让学生静下心来阅读课文,读后自由交流内心最真实的心理感受和想法,并适时引入大连地区在二战时曾有与阿尔萨斯相类似的遭遇,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明确“祖国是一个民族的根,母语是最美丽的语言”。之后对小说的主要情节进行了概括,并找出了小说的三要素和线索。第一课时我主要运用了设置情境法、朗读感受法、交流体验法和整体感知法,这些都是为了第二课时的深层次阅读服务。第二课时我主要是引导学生揣摩文中精彩语段和关键词句,分析小说中的典型人物形象。第三课时是对文章中其它精彩的细节描写和环境描写进行分析,理解文章的主题,明确小说的概念。下面我讲具体陈述第二课时的教学过程。(一)导入:上节课,我们整体感受了小说浓浓的爱国基调,认识了两个主要人物小弗朗士和韩麦尔先生。我们了解了祖国是一个民族的根,每一个有民族尊严的人,尽管爱国的方式可能不同,但其深情却全然相同。今天,让我们一起继续品读《最后一课》,看看阿尔萨斯的这对师生是如何表达他们的爱国深情的呢?(设计意图:帮助学生明确本课学习重点)(二)梳理小弗朗士的情感变化,分析其改变原因。(设计意图:小说是以小弗朗士的视角展开的,以他的所见、所闻、所为、所感为线索。从上学路上直到下课,小弗朗士的心理发生一系列的变化,从一个厌学、讨厌法语分词的孩子变成一个认真学习、热爱民族语言的学生,他学习态度的改变正是因为他心中的民族感情以及周围人物的爱国情感对他的影响。所以分析清楚小弗朗士发生的变化以及变化的原因对把握人物形象和深层次理解小说主题至关重要。)1、过渡语:本篇小说是从小弗朗士的视觉角度来写的,突出了对他的心理活动的描写,你能找出文中最能体现小弗朗士的心理变化、思想成长的词语吗?(此环节学生通过跳读课文会很容易的找到“怕”“诧异”“懊悔”这三词语,“明白”会稍微难一些。教师可提示学生在16段中寻找。教师板书:小弗朗士心理怕诧异懊悔明白)2、过渡语:请你抓住“怕”等四个词语,从文中找出相关内容,按句式说话。以“‘我’怕……”为格式说话。如:“我”怕迟到了韩麦尔先生骂我,用戒尺打我。以“‘我’诧异……”为格式说话。以“‘我’懊悔……”为格式说话。以“‘我’明白……之所以……是因为……”为格式说话。(此环节教师应提示学生不要局限于文中的某一句话,要通观全文,整体把握。教师可给出范例,学生模仿,按句式说话。说的重点是要引导学生逐步走向深入,紧扣文章主题,关键性的句子应细细品味。通过四个句式的说话训练,即引导学生揣摩体味文中细节之处的描写,又理解了小弗朗士改变的原因。这部分以学生的自主活动为主,先浏览、再勾画、书边空白处做批注。在小组交流、选出代表全班发言。应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充分鼓励学生多说,经过上课实践,学生按句式说话说得相当精彩,而且能依照原文背着说,效果极好。对于最后一个句式“‘我’明白……之所以……是因为……”学生说得有些难度。因此教师应引导学生找到文中有关的句子进行揣摩理解。如:第20段中韩麦尔先生的语言:“亡了国当了奴隶的人民,只要牢牢记住他们的语言,就好像拿着一把打开监狱大门的钥匙。”这句话,教师一定要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词和修辞方法来仔细揣摩理解。才能明白韩麦尔先生内心对法国的热爱、对法语的热爱,才能明白韩麦尔先生在“最后一课”上对孩子们说这句话的意义,才能明白小弗朗士学习态度改变的原因。)3、过渡语:通过按句式说话,我们对小弗朗士的情感变化已经有所把握,请你概括一下小弗朗士是一个怎样的学生?他又是因为什么原因改变了学习态度呢?(通过上个环节的说话练习,这个问题会容易许多。只是第二问应引导学生读课文,勾划,找到小弗朗士改变的所有外因:韩麦尔先生强烈的爱国心和使出全身力气教完法语的勇气,郝叟老头捧着书边破了的初级读本发出的颤抖的声音,以及那阵阵紧逼的教堂的钟声和普鲁士士兵操练结束的号角声。以及内因:法国人民的民族感情和不愿受奴役的决心。通过理解,学生会明确最能体现文章主题的人物应是小说的主人公,小弗朗士算一个。)(三)分析文中另一主要人物韩麦尔先生的艺术形象。(设计意图:韩麦尔先生的形象对小弗朗的转变起决定性的因素,而且文中大量的描写都体现了韩麦尔先生的爱国,所以他也是体现小说主题的一个重要人物,要引导学生仔细揣摩文中的描写,学习小说刻画人物的方法和语言运用的技巧。)1、过渡语:请同学们在文中画出所有关于韩麦尔先生的正面描写,概括出描写的作用,并在书边做好批注。……通过你自己的阅读,你认为韩麦尔先生的哪些举动让你印象深刻?(此环节学生主要采用阅读勾画法,分析概括法,做批注法。找到人物的外貌、语言、动作、神态描写,进行人物性格的概括。通过阅读,很多同学选择了课文第24段到29段的韩麦尔先生的最后一幕写字的动作。这正是我想让学生找到的部分,有利于我下一步的设计。)2、过渡语:大家都认为这个特写镜头让你印象深刻,下面老师表演一下,请各位同学做导演,认真观察,对照树上的描写,看看我的表演怎样?(此环节请同学们挑毛病的过程就是分析人物描写的过程,学生找到毛病,纠正错误,再说明书上为何这样描写,作用何在?这有助于学生学习人物的描写方法并且透过人物的动作、神态、语言描写来体会揣摩人物的内心情感。因为韩麦尔先生的这最后一幕正是小说的高潮所在,是最能体现小说爱国主题的一个大特写,一定要细细体会。)3、过渡语:通过分析,请你指出文中对于人物的描写方法都有哪些?(此环节做一个人物描写知识的总结。学生经过讨论,很容易总结出:神态、外貌、动作、语言、心理。教师板书。4、概括韩麦尔先生的形象。(概括韩麦尔的形象,明确韩麦尔先生也是最能体现小说主体的人物,也可算作小说的主人公。)(四)写作训练。韩麦尔先生从课上到课下的心理描写过渡语:经过分析我们发现小说中对韩麦尔先生的刻画主要用了前四种描写方法,而缺少心理描写。这是因为本文是以小弗朗士为第一人称来写的,透过他的眼睛,他只能透过别人的动作、语言、神态去揣摩别人的心理,而无法将韩麦尔先生最真实的心理写下。现在让我们换一种视角,请你试以韩麦尔先生为第一人称,完成文章从上课到下课部分的内容改写。(设计意图:这本是课后一道练习题。但有时我们容易把课后题当作作业来处理,我认为这是不足取的,应把课后题与课堂内容结合起来,进行指导,课后只是巩固强化。所以此环节教师可提示学生:根据文中重要语句进行合理想象,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改写。(1)韩麦尔先生看到镇上居民来教室听课时会有什么感受?(2)看到小弗朗士迟到会想些什么?(3)坐在椅子里一动不动时会想到什么?(4)教堂的钟声响起时他究竟想说些什么?本题学生当课进行,动笔写作。写后小组交流,选出代表全班朗读。找同学评价,再修改。)(五)质疑、答疑(设计意图:是为了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结合本课内容,针对人物描写提问,带动学生对课文深层次的阅读探究。)(六)课堂小结(设计意图:学生总结课上所学知识,既是对课堂老师授课内容的反馈,有利于教师把握授课情况;又是对小说人物形象的再次感知理解,便于锻炼学生的口头归纳提炼能力。)引导语:通过今天的学习你能谈谈自己的感受和收获吗?(七)布置作业1、摘抄一段人物描写,并结合课文所学自己写一个人物描写的片断,要求用上外貌、语言、动作、神态描写来体现人物内心的情感和情绪变化。2、文中还有那些细节描写你认为比较精彩,请在文中勾画出,并做好批注。8、土地的誓言说课稿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我是。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的《土地的誓言》。下面我从教材分析和目标、教学方法、教学过程设计,板书设计,教学反思五个方面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分析与说明。一说教材和目标这篇课文编在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第二单元。人教版采用“主题单元”的形式编排课文。这一单元所表现的主题就是热爱祖国。祖国意味着大地、江河、语言、文化、民族、同胞等等。热爱祖国,就是热爱这些与我们息息相关的事物。《土地的誓言》是一篇抒情美文,在仅有的两段文字中,作者用诗一般的语言,选用有特征、有意味的景物组成叠印的画面,前段描绘了沦丧故乡昔日的美丽、丰饶,后段叙述作者自己在故乡的成长足迹,大量排比造成了逐渐增强的气势;运用呼告,直接抒发对土地的热爱、怀念和眷恋,并发出了为解放故乡而战斗,且不惜献出生命的时代强音。本文的重点是领悟作者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学习作者“位卑未敢忘忧国”的高尚品质。难点是我们的学生距作者所处的年代较远,加之学生的经历有限,很难与作者产生共鸣。学生的情感调动是学习本文的前提,有感情的朗读,细心的品读是关键。根据新课标三维目标要求,确定了本课的教学目标:知识目标:了解作者及时代背景,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知文章的思想内容。能力目标:(1)了解作者运用的写作手法(2)揣摩、品味本文具有激情的语言。情感目标:增强学生热爱故土、热爱祖国的情感。二说教学方式与方法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这种对话包含多重关系,首先应该是学生与文本的对话,因此我准备以读代讲,引导学生采用多种方法阅读,学生通过读,整体感知课文体会作者的深沉感情;通过读,推敲重要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通过读,品味作品中富有表现力的语言。其次还应该是学生和学生、学生与教师的对话,在学生充分接触文本的基础上,我采用“对话法”让学生和老师进行深入的对话交流,在对话、交流中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另外利用音乐、影视手段、PPT等电教媒体辅助教学。三说教学过程设计创设情境,导入新课由于学生时代年龄所限,根本没有家国之痛、民族之恨这些经历和体验,但他们有着朴素的感情,也有丰富敏感的心灵。教师在教学之前,仍需努力创设情境,唤起学生的内心情感。课前先用歌曲《松花江上》烘托气氛,课上通过影视手段展示“九一八”(超链接)之后东北人民家破人亡、流离失所的惨状和悲痛,让最形象的画面最直接最强烈地撞击学生的心灵,使之产生强烈的震撼。当学生情感被调动起来之后,教师再有感情的介绍写作背景过度到课文,(超链接)这时本文的教学就易于进行了。这一环节,激发了学生的爱国情感,从而初步实现情感目标“加深对祖国的热爱之情”。(超链接)教师解说:1931年9月18日,日本帝国主义发动的这场“九一八”事变,由于当时的蒋介石奉行对日不抵抗政策,致使日军未遇一枪抵抗就占领了东三省。无数百姓为免遭日军的蹂躏而逃离家园,东北辽阔美丽的江山沃土尽陷日军铁蹄之下。就在九一八事变十周年之际,依然流离失所的东北人作家端木蕻良,遥望着他生他养他的故乡,怀着难以遏制的情感,立下了他的对土地的誓言,也就是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散文《土地的誓言》。了解作者,检查预习1、走近作者(端木蕻良,原名曹汉文,东北辽宁籍著名作家。)2、生字注音(超链接)炽痛(chì)泛滥(làn)嗥鸣(háo)怪诞(dàn)亘古(gèn)谰语(lán)蕻(hóng)镐头(gǎo)默契(qì)污秽(huì)蚱蜢(měng)斑斓(lán)田垄(lǒng)设计这一环节一是让学生更好的掌握作者端木蕻良;二是扫清文字障碍,便于对课文的学习。整体感知,体会情感此环节教师配乐深情范读全文,背景音乐选用抒发思念之情的忧伤深沉的《忆游红月》,并提出听读要求,整体感知全文。1、作者在文中所提到的土地是一片怎样的土地?2、全文体现了作者怎样的情感?本文在理解上有一定的难度,学生能够在文中感受到丰沛的感情却难以准确地把握理解。如果在教学之初由学生朗读课文,可能不易掌握好分寸,而由教师本人进行声情并茂的初读也是一种处理教材的方式。经过朗读处理之后,课文中飘忽的情感会变得直观可感,学生会更加容易理解接受。另外问题的设计不仅能扣住文章中心,而且抓住了学生的思维,可谓是一举两得。合作探究,品味情感。这是全文的重点和难点环节,由于心理、年龄、经历的局限,加上文章是作者在特殊地区和背景下写成的,七年级学生对个别句子深层含意的挖掘是存有一定的困难的,为了更好的处理这一环节,我于是提出两个问题让同学们进行讨论探究,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这样既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又可以引导学生认真揣摩文中关键的词句。文中众多的意象,不断冲击着读者,我会引导学生体味这些意象,力求将它们还原为真切的感受和活生生的形象,从而在学生的头脑中再造出一个美丽富饶的“东北大地”。在理解和再现的基础上,我试着让学生把蕴含在文中的情感,以自己喜欢的方式,声情并茂的读出来,可以配乐读,也可以几个人齐读等,使学生在读中更好地品味情感,与作者产生共鸣,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问题链接如下)1、你觉得文中哪些语句最能打动你?深情地朗读,并谈谈你喜欢的理由。2、作者是运用了哪些手法表达自己对故乡的感情的?请举例说明。(五)迁移训练,拓展升华新课标要求尊重学生独特体验,注重熏陶感染,潜移默化作用,发展学生个性,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如何做才能达到这一目标呢?教学中我利用多媒体设计成游戏“争先恐后”的形式激发学生的热情,分组进行比赛,展示“美文仿写”“放飞想像”两大精美画面,直观、形象。实现了情感目标“增强学生热爱故土、热爱祖国的情感。1、美文仿写:仿照课文第一节:当的时候,我想起,我看见,我听见。要求:写一段话,运用排比,描述多种具有东营特征的意象,运用恰当的形象的富有感情的词语修饰它们,抒发对东营深情的爱。2、放飞想象穿越时空,放飞想象,如果端木蕻良先生还在世的话,他会对今天的我们说些什么呢?(六)掩卷沉思,直面现实我们掩卷沉思,“九一八”真的成为历史了吗?为了不让历史悲剧重演,看了下面这些材料后,你觉得我们现在该怎么做?(出示两则材料:)这一环节主要是让学生要牢记历史,直面现实,从而再度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和忧患意识,最后教师小结结束课文。材料一日本狂言:在几十年前尝试征服世界的圣战中,我们得出两条教训:1、在未完全征服亚洲巩固地位之前,不应招惹美国。2、灭亡像中国这样的大国的时候,不能过于着急的一口吃掉,而应象吃生鱼片一样,一片一片的吃。……我们不应放弃对于分裂中国的努力!因为发动圣战是我们唯一的出路,日本欲征服世界,须先征服亚洲,欲征服亚洲,须先征服中国,欲征服中国,须先分裂削弱中国。材料二:2月20日,日本名古屋市长河村隆之发表言论说南京大屠杀事件并未发生,并称自己将不会收回自己的言论。料三:日本主战装备亚洲第一,指挥系统世界一流,军事技术全面领先,军费开支已居世界第二,日本执意迈向军事国,受美日印韩太空眼威胁,我国太空安全亟待正视。四说板书我所设计的板书简明,形象,艺术性强,把在教学过程中和学生共同探讨后的重点和知识点分列出来。因为文中蕴含的情感和表达方式是本课设计的重点和难点,所以板书中对这两点作为主要内容,心形的设计寓意“中华在我心中”。土地土地的誓言不忘国耻兴我中华排比喻比呼告意象赞美依恋悲愤奋斗五说教学反思本课的设计认为有下面几个亮点存在:1、本课充分使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歌曲视频的播放,配乐朗读,问题的提出和材料的出示等都很好的利用的多媒体教学,诗的课堂容量大,效率高,真正体现了高效课堂。2、教师的配乐示范朗读给学生起到了示范和鼓舞作用。3、板块“争先恐后”和“掩卷沉思”设计较好,能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加重自己的历史责任感,使学生思维更加活跃,从而很好的完成教学。4、板书设计鲜明形象艺术性强。我的说课完了,谢谢大家!9、月是故乡明教案教学目标:l体会作品表现的人对家、家园和故乡的刻骨铭心的依恋之情极其深刻内涵。2学会从大处着眼,小处落笔的评点方法,记下自己阅读作品时的感受、理解、评价和质疑,与作品展开对话。3尝试以散文的形式表达你自己对故园的情怀。教学过程:一、导入:(课间播放《彩云追月》)(上课前3分钟)上课!(起立、问好)刚才大家听到的歌曲是?欣赏了这首美丽的歌曲,这让我们想起了?谁能告诉我主题是什么?很好,思乡之情。古往今来,思乡的作品很多,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表达思乡之情的散文,最富有诗情画意的《月是故乡明》。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故乡。一般而言,故乡就是自己的出生地。自己的童年乃至自己生命中的许多岁月都是在故乡度过的,这里不但有自己的家、亲人,更有自己家族的记忆。一个人的经验积累以及情感与性格都与家乡的自然风貌和文化积淀有着密切的关系。可以说,故乡是一个人的根。正因为如此,人们对故乡都有一种割不断的特殊情感,它是人的出发地,也是人的归宿。因此,一个人拥有故乡,不仅是指具体的、有形的,更重要的是精神的,无形的。随着社会的发展,人口的流动越来越频繁,但是对一个人来说,不管走到哪里,身在何方,故乡都在他的心中,都体现在他的行为方式上。由于这种特殊关系,故乡常常被人们赋予了更多的意义,也有了多种多样的美称,(提问:列举对故乡的美称)如故土、家园、故园、故里、桑梓、归宿等等有时指的都是同一个意思。在比喻的意义上,它们往往指向人们的精神家园。故乡不是一个抽象的语词,而是由许多人、景物、故事和场景构成的,是融汇了许多内容的情感和记忆。所以,思乡类的作品往往都是从一些具体的东西出发,由眼前之景激起思乡之情,即使许多平常的人事景物也会因为融汇了乡思而具有了特别的意味,有的景物因为被反复书写而成为思乡的文学意象,如柳、月、炊烟、乡音等等。季羡林的《月是故乡明》就是以月作为抒情线索,通过对故乡和自己童年生活的回忆,特别是对故乡月色的动人描写,抒发了作者对故乡永远的思念与牵挂。二、看人看眼睛,读文读题目。我们还是先看文章的题目——月是故乡明。看到这个题目你都能想到什么?1、有可能想到主旨是“思念家乡”。2、有可能想到出处:杜甫的《月夜忆舍弟》(课件)全诗为:“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寄书长不达,况乃未收兵。”这首诗写于安史之乱时期,抒发了杜甫离乱之际对故乡亲人的怀念。对自然事物的感觉有时因主观情绪而改变,在文学作品中,这样的写法特别多,月亮其实无处不明,但杜甫偏说“月是故乡明”,从而突出了对故乡的感怀。由于杜甫这句诗特别能引发人的乡思共鸣,因而被广为传诵。3、有可能联想到其他诗句:(学生课前准备)李白的《静夜思》“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张九龄《望月怀远》)“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苏轼《明月几时有》)同学们,散文鉴赏有三点不可忽视:题目、作者和注释。了解了题目,我们再来看作者。这篇文章的作者是谁?季羡林是一位什么样的人物呢?下面我们就来认识一下:(课件展示)三、作者简介:北京大学教授、中国文化书院院务委员会主席、中科院院士、中国语言学家、文学翻译家,梵文、巴利文专家。生于1911年,山东临清县人。1930年考入北京清华大学西语系。1935年考取清华大学交换研究生,赴德国留学.1941年获哲学博士学位。1946年回国,历任北京大学教授兼东方语言文学系教授、系主任。季羡林、金克木、邓广铭、张中行四位老先生,因为都曾在燕园居住,人称“未名四老”。四位先生实则住在未名湖的后湖,那地方叫朗润园。所以又称“朗润园四老”。季羡林老先生已然功成名就,为什么还念念不忘那个仅仅生活了六年的小山村?四、朗读课文下面,就让我们走进这篇散文,走进季老的内心世界。现在请同学们齐声朗读课文。(分男生、女生部朗读,读的同时请把你认为优美的段落作上标志)同学们读得不错,男生声音洪亮,女生感情细腻。这里有几个词语需要特别注意。(投影)浩渺篝火旖旎绝伦惆怅耄耋嚼烂慨然恍然大悟离乡背井(学生认读)五、课文内容层次简析1.第1小节对“月是故乡明”这句思乡名句作了简单阐释。“月是故乡明”是一句流传很广用以表达故园之思的诗句,它出自杜甫的《月夜忆舍弟》,本文的第一段,实际上就是对这句诗的解释,最后说“事情大概就是这个样子”,正是说明它表达了一种普遍的感受。2.第2、3、4、5节是对故乡与童年的回忆。第2小节是一个过渡,由月到山,到水,进而过渡到家乡的山水,过渡到作者的童年生活,故乡往往与童年连在一起,作者对家乡一草一木有着深厚的感情,虽然只在故乡呆了六年,但儿时的记忆连同那少年的梦境与感受仍新鲜如昨,数星星,捉知了,看月亮,拣鸭蛋,这些充满童趣的生活画面构成了美丽纯洁的乡村生活图景,经过几十年后一位耄耋老人的的叙述显得更加动人。3.第6、7、8三节写作者离开故乡之后的生活,通过他乡月亮与故乡月亮的对比,表达自己对故乡的思念4.最后一小节是对前面的呼应,也是作品在对故乡与童年的回忆和在他乡对故乡的思念的记叙与描写之后,情感的自然迸发。虽然短短几句话,却把全文的情感推向了高潮。六、现在,我们一起来看看文章哪些段落写得非常优美?(学生站起来朗读并稍加分析,3-4个人)我也找了两段,大家看看能不能把空填上?我看过许许多多的月亮。在________的瑞士莱芒湖上,在________的非洲大沙漠中,在________的大海中,在________的高山上,我都看到过月亮,这些月亮应该说都是________的,我都异常喜欢。此地既然有___,有___,有___,有___,有___,每逢望夜,一轮当空,月光闪耀于_____之上,上下___,______,而且______,______,真不能不说是赏月胜地。荷塘月色的奇景,就在我的窗外。这么好的段落大家应该记住,现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