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2023学年湖南省株洲市炎陵县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解析版)_第1页
2022-2023学年湖南省株洲市炎陵县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解析版)_第2页
2022-2023学年湖南省株洲市炎陵县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解析版)_第3页
2022-2023学年湖南省株洲市炎陵县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解析版)_第4页
2022-2023学年湖南省株洲市炎陵县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解析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高级中学名校试卷PAGEPAGE3湖南省株洲市炎陵县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一、现代文阅读(31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4小题,15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西方戏剧的观念与中国戏曲的观念,是迥然有别的。古希腊亚里士多德对戏剧进行了理论总结,写下了著名的《诗学》。他说:“悲剧是对于一个严肃、完整、有一定长度的行动的摹仿。”悲剧“最重要的是情节,即事件的安排……悲剧中没有行动,则不成为悲剧,但没有性格,仍然不失为悲剧。”中国的戏曲理论,无论是明代的汤显祖还是清代的李渔,阐述的重点都是在演员的演技和唱腔方面,剧本的故事无不处于次要的位置。这种理论上的差异,自然造就了舞台演出的分疆。西方的戏剧注重情节,强调客观真实性。演员的演出力图逼真。苏联时期的斯坦尼斯拉夫斯基要求演员在演出中放弃自我本性完全投入到角色中去,以期最大程度地符合剧情的客观真实性。他在排演莎士比亚的《奥赛罗》时,这样处理威尼斯的小船驶过舞台:“船下要装小轮子。小轮子必须妥善地装上一层厚橡皮,使船能平稳地滑动……小船要十二个人推着走,用鼓风机向口袋里吹胀了气,以此形成翻滚的波浪……使用的槽是锡制的、空心的,在空心的槽里灌上一半水,摇槽时里面的水便会动荡,发出典型的威尼斯河水的冲击声。”舞台上一切的安排就是要把一个不容怀疑和增减的情节让观众接受。中国的戏曲注重的是演员的表演,对戏曲的情节并不十分苛求。戏曲也强调逼真,但这种逼真不是在摹仿现实的细节摹仿得惟妙惟肖的基础上,而是通过演员的表演,把舞台上没有的东西“无中生有”地表现给观众看。如布莱希特看了梅兰芳表演的《打渔杀家》后写道:“他表演一位渔家少女怎样驾驶一叶小舟,她站立着摇着一支长不过膝的小桨,这就是驾驶小舟,但舞台上并没有小舟……观众这种感情是由演员的姿势引起的,正是这种姿势使得这场行船的戏获得名声。”中西舞台演出的不同,自然也造就了欣赏的异趣。西方看戏剧的观众十有八九是以认知的心态去观赏的。他们努力设身处地地沉浸到剧中去,做一个“事件过程”的偷窥者或目击者。在戏剧的剧场里,观众的神情始终是关注的,观众席上始终是寂静的,大家都在悄悄地“偷看”台上发生的“事件”。观众即使被“事件”触动,也不敢即席发声与伙伴交流,就像在现实中不敢打扰旁人的生活一样。走出剧场,他们感受的焦点在于,评判演员和情节“像”还是“不像”,反思自己“知”还是“不知”。如果“知”了就不再进剧场。西方戏剧以及类似样式的艺术,一般很难吸引没有偏爱的回客。中国观众到剧场里去看戏,与其说看戏曲故事,不如说看演员能力。老练的观众常常不以戏曲故事作为看戏的选择,而以某一个演员的演技作为看戏的选择。中国戏曲剧场中,名演员的折子戏(剧目中最能表现其演技的片断)专场往往比完整的戏曲故事演出更能吸引人。重演技的结果锻炼出了演员超乎寻常的表现力:如青年演员能扮演老年;老年演员能扮演青年;男演员能扮演女人,如京剧的梅兰芳;女演员能扮演男人,如越剧的徐玉兰。这种强调表现力而不重客观真实的舞台准则,是西方戏剧闻所未闻,不敢想象的。(节编自陈伟《中国戏曲点燃布莱希特的理论火花》)材料二:清初画家笪重光在他的《画筌》里一段论画面空间的话,也正相通于中国舞台上空间处理的方式。他说:“空本难图,实景清而空景现。神无可绘,真境逼而神境生。位置相戾,有画处多属赘疣。虚实相生,无画处皆成妙境。”中国舞台表演方式有独创性,我们愈来愈见到它的优越性。中国舞台上一般地不设置逼真的布景。老艺人说得好:“戏曲的布景是在演员的身上。”演员结合剧情的发展,灵活地运用表演程式和手法,使得“真境逼而神境生”。演员集中精神用程式手法、舞蹈行动,“逼真地”表达出人物的内心情感和行动,就会使人忘掉对于剧中环境布景的要求,不需要环境布景阻碍表演的集中和灵活。“实景清而空景现”,留出空虚来让人物充分地表现剧情,剧中人和观众精神交流,深入艺术创作的最深意趣,这就是“真境逼而神境生”。这是艺术所启示的真,也就是“无可绘”的精神的体现,也就是美。做到了这一点,就会使舞台上“空景”的“现”,即空间的构成,不须借助于实物的布置来显示空间,恐怕“位置相戾,有画处多属赘疣”,排除了累赘的布景,可使“无景处都成妙境”。例如川剧《刁窗》一场中虚拟的动作既突出了表演的“真”,又同时显示了手势的“美”,因“虚”得“实”。《秋江》剧里船翁一支桨和陈妙常的摇曳的舞姿可令观众“神游”江上。中国的演员能用一两个极洗练而又极典型的姿式,把时间、地点和特定情景表现出来。(节选自宗白华《美学散步·中国艺术表现里的虚与实》)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古希腊的亚里士多德写的对戏剧进行理论总结的名著《诗学》,深刻地影响了后来的西方戏剧表演。B.材料一引用斯坦尼斯拉夫斯基排演《奥赛罗》的例子,是为了证明西方戏剧情节是强调主观真实性,不容怀疑和增减的。C.西方戏剧与中国戏曲在理论上是存在差异的,西方戏剧更看重情节,中国戏曲更看重演员的演技和唱腔。D.多数西方观众看戏剧抱着认知的目的,关注的核心是演员和情节与客观现实的关系,收获的是“知性”。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A.中国的戏曲的“逼真”是通过演员的表演,把舞台上没有的东西“无中生有”地表现给观众看,与客观现实完全没有什么关系。B.因为中国观众看戏,主要是看演员的表演能力,所以老练的观众只对那些最代表名演员表演能力的折子戏专场更有兴趣,百看不厌。C.中国戏剧舞台上一般不会借助实物来布景,目的是不阻碍表演的集中和灵活,留出空虚来让人物充分地表现剧情,使剧中人和观众精神交流。D.《画筌)里关于画面空间的理论,与中国戏曲舞台上空间处理的方式相通,这说明中国不同艺术之间有共同的特点。3.结合材料内容,下列选项中最能支持中国戏剧舞台时空“虚实相生”观点的一项是()A.白雪阳春都妙句,高山流水自知音。B.顷刻间千秋事业,方寸地万里江山。C.借虚事指点实事,托古人提醒今人。D.三五步遍行天下,六七人百万雄兵。4.西方友人观看中国古代戏曲《窦娥冤》时,看到窦娥走向刑场的过程中,舞台上分明只是“窦娥”一个演员,却唱出“则被这枷扭的我左侧右偏,人拥的我前合后偃”的曲词,从而迷惑不解,对此你会做怎样的解释?请结合材料加以说明。〖答案〗1.B2.D3.B4.①中国的戏曲注重把舞台上没有的东西“无中生有”地表现给观众看,通过演员“窦娥”的表演表现出拥挤的场景。②中国戏曲重在看演员的能力,舞台上没有行人,观众的注意力更好地集中到演员“窦娥”身上。③中国戏曲舞台不重逼真的布景,重在剧中人和观众精神交流,观看时要重点关注演员“窦娥”传达出的情感。〖解析〗【1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B.“强调主观真实性”错,为了证明西方的戏剧注重情节,强调客观真实性。故选B。【2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A.“完全没有什么关系”错,“戏曲也强调逼真,但这种逼真不是在摹仿现实的细节摹仿得惟妙惟肖的基础上”可见与客观现实是有关系的。B.强加因果。材料一“中国观众到剧场里去看戏,与其说看戏曲故事,不如说看演员能力。老练的观众常常不以戏曲故事作为看戏的选择,而以某一个演员的演技作为看戏的选择”,二者没有因果关系,也未提及“百看不厌”。C.“一般不会借助实物来布景”错,文中是“一般也不设置逼真的布景”,说的是“逼真的布景”。故选D。【3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A.说的是表演的唱腔之美,表现音乐效果。B.前句说的是表演时间的“虚实相生”,后句是空间“虚实相生”。C.是以史为鉴,说的也是表演的认知功能或作用,不属于舞台空间。D.是一个夸张的虚拟化场景,描写戏台情况,属于舞台空间,但只说明了中国戏剧舞台空间的“虚实相生”。故选B。【4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中信息进行分析、运用的能力。“中国的演员能用一两个极洗练而又极典型的姿势,把时间、地点和特定情景表现出来”,中国戏剧注重“无中生有”地表现给观众看,“窦娥”的唱词表现了拥挤的场面。“演员结合剧情的发展,灵活地运用表演程序和手法,使得‘真境逼而神境生’。演员集中精神用程序手法、舞蹈行动,'逼真地表达出人物的内心情感和行动,就会使人忘掉对于剧中环境布景的要求,不需要环境布景阻碍表演的集中和灵活”,可以看出观众的注意力会集中在演员身上,更注重演员的能力。“留出空虚来让人物充分地表现剧情,剧中人和观众精神交流,深入艺术创作的最深意趣”,可以看出这种形式能使观众和剧中人精神交流,体会演员传达出的情感。(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与周瑜相遇迟子建一个司空见惯、平淡无奇的夜晚,我枕着一片芦苇见到了周瑜。那个纵马驰骋、英气逼人的三国时的周瑜。因为月色很好,又是在旷野上,空气的透明度很高,所以即使是夜晚,我还是一眼认出了他。当时我穿着一件白色的睡袍,乌发披垂,赤着并不秀气的双足,正漫无目的地行走在河岸上。凉而湿的水气朝我袭来,我不知怎的闻到了一股烧艾草的气息,接着是鼓角相闻,我便离开河岸,寻着艾草的味儿和凛凛的鼓角声而去,结果我见到了一片荒凉旷野,那里的帐篷像蘑菇一样四处皆是,帐篷前篝火点点,军马安闲地垂头吃着夜草,隐隐的鼾声在大地上沉浮。就在这种时刻,我见到了独自立在旷野上的周瑜。我没有小乔的美貌,周瑜能注意到我,完全是因为在这旷野上,只有两个人睁着眼睛,而其他人都在沉睡。那用眼睛在月光下互相打量的两个人,一个是我,一个就是周瑜了。因为见到了我最想见到的一个男性,所以那一瞬间我说不出话来,我见到亲密的人时往往都是那个表情。周瑜身披铠甲,剑眉如飞,双目炯炯,一股逼人的英气令我颤抖不已。“战事还未起来,你为何而发抖?”周瑜说。我想告诉他,他的英气令我发抖,只有人的不可抗拒的魅力才令我发抖,可我说不出话来。我不知道又有什么战事要发生。这么大规模的安营扎寨,这么使周瑜彻夜难眠的战事,一定非同一般。短兵相接,战前被擦得雪亮的军刀都会沾有血迹。只有刀染了血迹,战争才算结束。多少人的血淤积在刀上,又有多少把这样的刀被遗弃在黄土里,生起厚厚的锈来。周瑜并没有在意我的发抖,而是将一把艾草丢进篝火里,我便明白了艾草味的由来。可是先前所闻的鼓角声呢?周瑜转身走向帐篷时我见到了支在地上的一面鼓,号角则挂在帐篷上。他拿起鼓槌,抑扬顿挫地敲了起来,然后又吹起了号角。他陶醉着:为这战争之音而沉迷,他身上的铠甲闪闪发光。我说:“这鼓角声令我心烦。”周瑜笑了起来,他的笑像雪山前的回音。他放下鼓槌和号角,朝我走来。他说:“什么声音不令你心烦。”我说:“流水声、鸟声、孩子的吵闹声、女人的洗衣声、男人的饮酒声。”周瑜又一次笑了起来。我见月光照亮了他的牙齿。我说:“我还不喜欢你身披的铠甲,你穿布衣会更英俊。”周瑜说:“我不披铠甲,怎有英雄气概?”我说:“你不披铠甲,才是真正的英雄。”我们不再对话了。月亮缓缓西行,篝火微明,艾草味由浓而淡,晚风将帐篷前的军旗刮得飘扬起来。我坐在旷野上,周瑜也盘腿而坐。我们相对着。他说:“你来自何方?为何在我出征前出现?”我说:“我是一个村妇,我收割完芦苇后到河岸散步,闻到艾草和鼓角的气息,才来到这里,没想到与你相遇。”“你不希望与我相遇?”“与你相遇,是我最大的心愿。”我说。“难道你不愿意与诸葛孔明相遇?”“不。”我说,“诸葛孔明是神,我不与神交往,我只与人交往。”“你说诸葛孔明是神,分明是嘲笑我英雄气短。”周瑜激动了。“英雄气短有何不好?”我说,“我喜欢气短的英雄,我不喜欢永远不倒的神。英雄就该倒下。”周瑜不再发笑了,他又将一把艾草丢进篝火里。我见月亮微微泛白,奶乳般的光泽使旷野显得格外柔和安详。我说:“我该回去了,天快明了,该回去奶孩子了,猪和鸡也需要喂食了。”周瑜动也不动,他看着我。我站了起来,重复了一遍刚才说过的话,然后慢慢转身,恋恋不舍地离开周瑜。走前打着哆嗦,我在离开亲密的人时会有这种举动。我走了很久,不敢回头,我怕再看见月光下周瑜的影子。快走到河岸的时候,却忍不住还是回了一下头,我突然发现周瑜不再身披铠甲,他穿着一件白粗布的长袍,他将一把寒光闪烁的刀插在旷野上,刀刃上跳跃着银白的月光。战马仍然安闲地吃着夜草,不再有鼓角声,只有淡淡的艾草味飘来。一个存活了无数世纪的最令我倾心的人的影子就这样烙印在我的记忆深处。我想抓住他的手,无奈那距离太遥远了,我抓到的只是旷野上拂动的风。一个司空见惯、平淡无奇的夜晚,我枕着一片芦苇见到了周瑜。那片芦苇已被我泪水打湿。(选自《中国当代小小说精品库》)5.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小说写“这鼓角声令我心烦”“我还不喜欢你身披的铠甲”描述了一个村妇的内心世界,表现了厌恶战争、喜爱安宁而淳朴的生活这一主题。B.小说中周瑜开始时身穿铠甲,后来穿白粗布长袍,人物前后穿着的对比暗示了他心理的变化。C.周瑜“笑了起来”“又一次笑了起来”“不再发笑了”,体现了周瑜心理的转变,对“我”的言论由一开始的不以为然到内心产生了触动。D.“我不喜欢永远不倒的神。英雄就该倒下。”作者认为真正的英雄应不惧失败,一定要在战场上搏杀,哪怕失败,哪怕在战场倒下去了,仍是响当当的英雄。6.以下对这篇小说艺术特点的剖析和鉴赏,正确的一项是()A.文章第二段的景物描写突出了梦幻的清亮、素雅、荒芜、寂静、宽阔等特点,创造了一种紧张肃杀的气氛,为下边的情节发展和刻画周瑜这一形象做了铺垫。B.文章以“与周瑜相遇”为主线,运用了虚实结合的写法。如写艾草味、鼓角声便是实写。C.文章的最后一段照应了开头,首尾呼应,使文章结构完整,使主题升华。D.文中塑造的周瑜形象与《念奴娇.赤壁怀古》中苏轼心目中的周瑜形象完全一致。7.请解释文中划线句子含义。(1)只有刀染了血迹,战争才算结束。(2)你不披铠甲,才是真正的英雄。8.小说运用了怎样的叙述人称?有什么样的表达效果?〖答案〗5.D6.C7.(1)①战争有时靠战争制止,和平有时需要流血来换取。②暗示我对战争的看法和对和平的追求。(2)①脱下了铠甲的周瑜才不是遥不可及的“历史英雄”,而是村妇心中英气逼人的偶像。②村妇钟意于和平的生活、平凡的人生。8.(1)小说采用第一人称来叙述。(2)①第一人称是一种直接表达的方式,能使读者产生一种真实、亲切的感觉,拉近作者与读者的情感。②便于进行心理描写,抒发情感,将一个村妇的内心世界的变化描写得淋漓尽致,更能表现“我”厌恶战争,喜爱安宁而淳朴的生活这一主题。③“我”也成为故事叙述的线索,便于推动情节的发展。〖解析〗【5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综合赏析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的能力。D.“作者认为真正的英雄应不惧怕失败”“哪怕在战场倒下去了,仍是响当当的英雄”错。文中有一句话,“你不披铠甲,才是真正的英雄”,可以看出,作者认为真正的英雄并非要在战场上,在血腥的搏杀里,脱下铠甲,成为一个布衣,成为和平的守卫者,更是作者心中的大英雄。故选D。【6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综合赏析文学作品的艺术手法的能力。A.“创造了一种紧张肃杀的气氛”理解错误,第二段光景描绘创造的是安静悠闲的气氛。B.“虚实结合”“写艾草味、鼓角声便是实写”不正确。本文是一个关于英豪的梦,又是一个关于和平的梦,运用的是梦幻再现的虚写法,写艾草味、鼓角声都是虚写。D.“周瑜形象完全一致”错,《念奴娇·赤壁怀古》由“小乔初嫁”“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等句子可归纳出,周瑜年青有为,文采风流,江山佳人兼得,春风喜悦,且有儒将风采,指挥若定,胆略非凡,气派豪放。本文作者笔下的周瑜,初见时“身披铠甲,剑眉如飞,双目炯炯,一股逼人的英气”,沉醉于军号声,“为这战争之音而沉浸”,可见此时的周瑜是一个沉浸于战争的英豪;当“我”走开时,“周瑜不再身披铠甲,他衣着一件白粗布的长袍”,扔下了战刀,他的四周“不再有鼓角声”,表示周瑜已经放弃战争,甘做平民的英豪了。故选C。【7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的能力。第一句“只有刀染了血迹,战争才算结束”,暗示我对战争的看法,战争要流血,要付出生命的代价,由此引出希望友爱和平的愿望。由此可分析出,“战争有时靠战争制止,和平有时需要流血来换取”“暗示我对战争的看法和对和平的追求”。第二句“你不披铠甲,才是真正的英雄”,说明不参与战争一样也可成为和平的英雄。通过村妇钟意于和平的生活、平凡的人生,表达友爱、家庭和睦的主旨。由此可分析出,“脱下了铠甲的周瑜才不是遥不可及的历史英雄,而是村妇心中英气逼人的偶像”“村妇钟意于和平的生活、平凡的人生”。【8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人称作用的能力。小说显然采用第一人称来叙述。①文中以“我”作为叙述人称,同时也参与故事情节,与文中“周瑜”见面交流,显得真切自然,让读者读起来感到亲切。如见到周瑜对其外貌的描写,“周瑜身披铠甲,剑眉如飞,双目炯炯,一股逼人的英气令我颤抖不已”。据此分析出,第一人称是一种直接表达的方式,能使读者产生一种真实、亲切的感觉,拉近作者与读者的情感。②文中从“我”的叙述视角出发,进行了大量的心理描写,如“我不知道又有什么战事要发生。这么大规模的安营扎寨,这么使周瑜彻夜难眠的战事,一定非同一般。短兵相接,战前被擦得雪亮的军刀都会沾有血迹。只有刀染了血迹,战争才算结束。多少人的血淤积在刀上,又有多少把这样的刀被遗弃在黄土里,生起厚厚的锈来”。据此分析出,便于进行心理描写,抒发情感,将一个村妇的内心世界的变化描写得淋漓尽致,更能表现“我”厌恶战争,喜爱安宁而淳朴的生活这一主题。③文中“我”从梦境中见到周瑜,到与其对话进行观点和思想上的交流,到最后走出梦境回到现实,自始至终贯穿文章的故事情节。据此分析出,“我”也成为故事叙述的线索,便于推动情节的发展。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文本一:武灵王平昼闲居,肥义侍坐。王曰:“今吾将胡服骑射以教百姓,而世必议寡人矣。”肥义曰:“愚者暗于成事,智者见于未萌,王其遂行之。”王遂胡服。使王孙绁告公子成曰:“子不反亲臣不逆主先王之通谊也今胡服之意非以养欲而乐志也故寡人愿募公叔之义以成胡服之功使绁谒之叔请服焉”公子成再拜曰:“中国者,贤圣之所教也,仁义之所施也。今王释此而袭远方之服,畔学者,臣愿大王图之。”使者报王。即之公叔成家自请之曰:“夫服者所以便用也,礼者所以便事也。先时中山负齐之强兵,侵掠吾地,系累吾民。先王忿之,其怨未能报也。今骑射之服,可以报中山之怨。”公子成再拜,乃赐胡服。赵文进谏曰:“衣服有常,礼之制也。先圣之所以教。故臣愿王之图之。”王曰:“三代不同服而王,五伯不同教而政。故势与俗化,而礼与变俱,圣人之道也。”赵造谏曰:“隐忠不竭,奸之属也;以私诬国,贼之类也。臣虽愚,愿尽其忠,无遁其死。”王曰:“忠不辟危,明不距人,子其言乎!”赵造曰:“圣人不易民而教,知者不变俗而动。且循法无过,修礼无邪,臣愿王之图之。”王曰:“圣人之兴也,不相袭而王;夏、殷之衰也,不易礼而灭。故循法之功不足以高世,法古之学不足以制今,子其勿反也。”(节选自《战国策·赵策二》)文本二:晋平公问于师旷曰:“人君之道如何?”对曰:“人君之道:清净无为,务在博爱,趋在任贤;广开耳目,以察万方;不固溺于流俗,不拘系于左右;廓然远见,踔然独立;屡省考绩,以临臣下。此人君之操也。”平公曰:“善!”(节选自《说苑·君道》)〖备注〗胡服:指西北戎狄少数民族的衣短袖窄的服装,同中原华夏族人的宽衣博带长袖大不相同,所以俗称“胡服”。骑射:指游牧部族的“马射”(骑在马上射箭),有别于中原地区传统的“步射”(徒步射箭)。胡服骑射:战国时,赵武灵王,为了国家强大,学习少数民族之长,推行“胡服”,练习“骑射”,史称“胡服骑射”。9.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子不反亲/臣不逆主/先王之通/谊也/今胡服之意非以养欲/而乐志也/故寡人愿募公叔之义/以成胡服之功/使绁谒之叔/请服焉/B.子不反亲臣不逆主/先王之通/谊也今胡服之意/非以养欲而乐志也/故寡大愿募公叔之义/以成胡服之功/使绁谒之叔请服焉/C.子不反亲/臣不逆主/先王之通谊也/今胡服之意/非以养欲而乐志也/故寡人愿募公叔之义/以成胡服之功/使绁谒之叔/请服焉D.子不反亲/臣不逆主/先王之通谊也/今胡服之意非以养欲/而乐志也故/寡人愿募公叔之义/以成胡服之功/使绁谒之/叔请服焉10.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或已学课文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侍坐,坐在尊长旁边陪伴侍奉,与《论语》中“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侍坐”相同。B.冠者,成年人,二十岁以上的人。古时女子和男子都是二十岁行冠礼,就是成人了。童子、少年均指不到二十岁的人。C.再拜,古人表示恭敬的礼节,与《鸿门宴》“再拜奉大将军足下”中“再拜”相同。D.中国,指中原地区,与《齐桓晋文之事》中的“莅中国而抚四夷也”中的“中国”意思相同。11.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赵武灵王认为教导百姓改穿胡服、改习骑马射箭一定会招来世人的批评,肥义指出聪明的人在事情还未发生前就能洞烛先机,明确支持改穿胡服。B.公子成以中原是圣贤推行仁义教化的地方为由,拒穿胡服;赵武灵王亲自登门,指出服装礼仪应力求便利,推行胡服有助雪耻,公子成于是奉行。C.赵文规劝赵武灵王不要违背先圣教化而变更传统服饰,应当遵循礼法规定;赵王主张应与时俱进,风俗礼法随时势变化而改变才是圣人治国之道。D.赵造赞同变革,认为只有遵循固有的礼制,治国教民才不会出现差错;赵武灵王辩说道泥古守旧无补时政,所以天下的得失与是否承袭古制无关。12.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隐忠不竭,奸之属也;以私诬国,贼之类也。(2)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烛之武退秦师》)13.在推行“胡服骑射”的过程中,赵武灵王体现出了怎样的“人君之道(做国君的方法)”?请结合文本二简要说明。〖答案〗9.C10.B11.D12.(1)藏住忠心不尽力表现,是奸邪之类的人;因私心而误国,是损害国家之类的人。(2)晋国有什么满足的呢?在东边使郑国成为它的边境之后,又想扩大它西边的疆界,如果不使秦国土地减少,又将从哪里取得它所贪求的土地呢?13.有远见卓识,既能开张圣听,又能坚定立场不动摇。〖解析〗【9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子女不违抗父母,臣子不违抗国君,这是先王时就已通行的规矩。现在,我要改穿胡服的目的,决不是放纵情欲而娱乐心志啊。所以我希望仰仗叔父的正确行动,来促进改穿胡服的成功。我特地打发王孙绁到您那里去拜望、陈述,请叔父穿上胡服吧。“子不反亲”“臣不逆主”句式一致,分别成句,排除B;“先王之通谊也”是判断句,中间不断开,排除A;“非以养欲而乐志也”为判断句,且“养欲”“乐志”是并列成分,以“而”表示并列,中间不断开,排除D。故选C。【10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化常识和文言实词的能力。A.正确。句意:肥义在一边陪伴着他。/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陪(孔子)坐着。B.“古时女子和男子二十岁行冠礼,就是成人了”错误。行冠礼表示男子戴上表示已成人的帽子,以示成年,因此只能用以泛指男子,不能用于女子。女子的成年礼叫笄礼,也叫加笄,在15岁时举行,就是由女孩的家长替她把头发盘结起来,加上一根簪子;改变发式表示从此结束少女时代,可以嫁人了。C.正确。句意:公子成拜了两拜说。/拜两拜恭敬地奉交到大将军面前。D.正确。句意:我们中原地区,是圣贤进行教化的地方。/统治中原地区安抚四面的少数民族。故选B。【11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D.“赵造赞同变革”错误,由原文“王曰:‘……子其勿反也’”可知,赵造是反对变革的;“赵武灵王辩说道泥古守旧无补时政,所以天下的得失与是否承袭古制无关”错误,原文是“圣人之兴也,不相袭而王;夏、殷之衰也,不易礼而灭。故循法之功不足以高世,法古之学不足以制今”,意思是“圣人的兴起,不承袭前代而兴旺;夏、商的衰败,因不变更制度而灭亡。所以遵循旧制的做法不会建立盖世的功勋,尊崇古代的理论不能治理当代”,赵武灵王是说不承袭古制国家兴旺;承袭古制,国家衰败,所以天下的得失与是否承袭古制有关。故选D。【12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1)“属”,类,一类人;“以”,因为;“贼”,损害。(2)“厌”,通“餍”,满足;第一个“封”,使……成为边境;“肆”,扩张,扩大;“阙”,使……减少。【13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信息、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赵武灵王打算教导百姓改穿胡服、习骑射,认真听取多人对待“胡服骑射”的看法,这是能开张圣听的表现;而最终能坚守自己的主张,且根据文本二“广开耳目,以察万方;不固溺于流俗,不拘系于左右;廓然远见,踔然独立”可知,有远见卓识,所以他既能开张圣听,又能坚定立场不动摇。参考译文:文本一:赵武灵王平日闲坐时,肥义在一边陪伴着他。武灵玉说:“现在我打算教导百姓改穿胡服、习骑射,那么社会上一定会对我进行非议了。”肥义说:“愚蠢的人对于即使成功的事情也弄不明白,聪慧的人在事态尚未露出苗头之际就能察觉出来了,希望大王马上去施行吧。”武灵王于是改穿胡服。派王孙绁向公子成说:“子女不违抗父母,臣子不违抗国君,这是先王时就已通行的规矩。现在,我要改穿胡服的目的,决不是放纵情欲而娱乐心志啊。所以我希望仰仗叔父的正确行动,来促进改穿胡服的成功。我特地打发王孙绁到您那里去拜望、陈述,请叔父穿上胡服吧。”公子成拜了两拜,说:“我们中原地区,是圣贤进行教化的地方,是仁义道德所施行的地方。现在君王舍弃了这些,而去套用边远地区的服装,背叛了圣贤们的教导,我希望大王要多多考虑啊。”王孙绁把公子成的话向武灵王报告。于是,武灵王就亲自到了公子成家里,对他说:“衣服的式样,不过是为了人们穿着方便的,而礼制是为了处理事情的便利。早些时候,中山国依恃齐国的雄厚兵力,侵犯我国的土地,俘虏我国的百姓。先王对这件事极为愤恨,可是这个仇至今还未能报。如今我们采用便于骑射的胡服来武装自己,可以向中山国报仇雪恨。”公子成听了以后拜了两拜,于是武灵王就赐给他一套胡服。赵文又前来劝阻武灵王说:“服装有一定的样式,这是礼法所规定的。这是古代圣人用来教导我们的。所以我希望君王认真考虑一下这件事。”武灵王说:“夏、商、周三个朝代的服式不同,却能统一了天下;春秋时代五霸的教化不同,却都能治理好国家。所以,习俗应跟着形势的变化而变化,礼法制度也要随着形势的改变而改变,这才是圣人治国的原则啊。”赵造规劝说:“藏住忠心不尽力表现,是奸邪之类的人;因私心而误国,是损害国家之类的人。我虽然愚钝,愿尽忠心,不敢逃避死罪。”武灵王说:“忠臣不避危险,明君不拒绝别人提意见,你就说吧!”赵造说:“圣人不交换百姓而进行教诲,聪明的人不改变习俗而行动。并且遵循原有办法没有什么过错,奉行传统制度不会偏离正道,我希望大王好好考虑吧。”武灵王说:“圣人的兴起,不承袭前代而兴旺;夏、商的衰败,因不变更制度而灭亡。所以遵循旧制的做法不会建立盖世的功勋,尊崇古代的理论不能治理当代,希望你不要再说反对胡服的话了。”文本二:晋平公向师旷问道:“如何掌握做国君的方法?”师旷回答说:“做国君的方法是:要清静无为,务必做到博大仁爱,急于任用贤能;广开耳目,以此明察各方面的情况;不拘泥于世俗的偏见,不受左右人的约束和羁绊;目光远大,见解卓越独到;经常检查考核官员的政绩,以此驾驭臣下。这就是做国君要掌握的方法。”晋平公说:“好!”(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宋词,完成各题。喜迁莺•晋师胜淝上①李纲②长江千里,限南北,雪浪云涛无际。天险难逾,人谋克敌,索虏岂能吞噬!阿坚百万南牧,倏忽长驱吾地。破强敌,在谢公处画,从容颐指。奇伟!淝水上,八千戈甲,结阵当蛇豕。鞭弭周旋,旌旗麾动,坐却北军风靡。夜闻数声鸣鹤,尽道王师将至。延晋祚,庇烝民,周雅③何曾专美!〖备注〗①晋师胜淝上:指中国历史上著名的以少胜多的“淝水之战”。前秦的苻坚以百万之师犯晋,东晋谢安指挥八千军士在淝水抗击,并大获全胜。②李纲:北宋末、南宋初的抗金名臣。③周雅:指《诗经》中赞颂周宣王战功的诗篇。14.下列对本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本词开篇写景,描写长江白浪涛涛,奔腾千里,是阻隔南北的天然界线。B.“破强敌”三句写谢安指挥若定,从容不迫,对部下颐指气使,十分严厉骄纵。C.“结阵当蛇豕”中的“蛇豕”意思是毒蛇和野猪,在这里比喻凶残的敌人。D.“延晋祚,庇烝民”写东晋在淝水取得胜利,使国运延续,人民得到庇护。15.前人评这首词:“于宋廷有良史之鉴也。”(对宋朝廷有很重要的历史借鉴意义。)请结合全词,简要分析作者写“淝水之战”有何用意。〖答案〗14.B15.作者写“淝水之战”是为了借古讽今。词中写东晋凭借长江天险的地理优势和任用有才能的将士谋划作战,最终以少胜多,成功击退了敌人的侵略,借此劝谕南宋统治者要鼓足信心,因为南宋有同样的地理优势,也不乏抗金的人才,只要借鉴历史经验,坚决抗击金兵,就一定能以弱胜强,抵御外辱。〖解析〗【14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思想内容的能力。B.“对部下颐指气使,十分严厉”理解错误,“破强敌”一句主要强调谢安的从容,“颐指”指从容不迫,进退自如,并非“颐指气使”的意思。故选B。【15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本词是咏史词,咏史的目的是讽今。本词描述的是淝水之战,歌颂的是谢安的指挥若定,他凭借八千士兵击败了苻坚的百万之师。东晋当时的境况与南宋的处境有相似的地方,都是偏安于南方,也都面临着外族入侵的忧患,所以李纲旧事重提是为了告诉南宋统治者不要害怕金人,要坚决抵抗,凭借优势地理环境和优秀的人才,也能重演东晋当年以少胜多的战役的辉煌。据此组织〖答案〗即可。(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六国互丧,__________?曰:__________________。(2)居则曰:不吾知也!_________,__________。《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3)在《阿房宫赋》中,杜牧批判秦统治者穷奢极欲,用“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揭露其疯狂掠夺财富而大肆挥霍的暴行。〖答案〗(1)率赂秦耶不赂者以赂者丧(2)如或知尔则何以哉(3)奈何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三、语言文字运用(24分)(一)选择题(共5小题,每小题3分,15分)17.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字形没有错误的一项是()A.鲰生寒喧同俗媚众短发萧骚B.涔涔央浼断井颓垣谬赏滥刑C.畏葸赉发谦冲自牧切中肯綮D.亢旱驯熟百无聊籁目眦尽裂〖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识记现代汉语常用字字形的能力。A.“寒喧”的“喧”应写作“暄”;C.“赉发”的“赉”应写作“赍”;D.“百无聊籁”的“籁”应写作“赖”。故选B。18.下列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A.思厥先祖父,暴霜露。 B.妃嫔媵嫱,王子皇孙。C.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 D.虽董之以严刑,振之以威怒。〖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词语中的通假字现象的理解能力。A.“暴”,同“曝”,暴露。句意:回想他们的祖辈父辈,暴露在霜露之中。B.无通假字。句意:六国的宫妃,王子王孙。C.“蚤”,同“早”,早点。句意:明天早晨不能不早些亲自来向项王道歉。D.“振”:通“震”,震慑,吓唬。句意:即使用严酷的刑罚来督责人们,用威风怒气来吓唬人们。故选B。19.下列各句的句式和例句相同的一项是()例句:以其无礼于晋A.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 B.百姓之不见保C.则众何为不汹汹然 D.虽董之以严刑,振之以威怒〖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的能力。例句:状语后置句,正常语序为:以其于晋无礼。句意:因为它对晋国无礼。A.判断句,“为”表判断;宾语前置句,正常语序为:辞何为。句意:现在人家正好比是菜刀和砧板,我们则好比是鱼和肉,告辞什么呢?B.被动句,“见”,被。句意:老百姓没有被安抚。C.宾语前置句,正常语序为:则众为何不汹汹然。句意:那么众人为什么不大吵大闹呢?D.状语后置句,正常语序为:虽以严刑董之,以威怒振之。句意:即使用严酷的刑罚来督责人们,用威风怒气来吓唬人们。故选D。20.下列选项中关于文学常识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左传》是我国第一部叙事详尽编年体历史著作,相传是春秋时期鲁国的史官左丘明所著。因为《左传》和《公羊传》《谷梁传》都是为解说《春秋》而作,所以它们又被称作“春秋三传”,《左传》又名《春秋左氏传》《左氏春秋》。B.《鸿门宴》选自《史记》,作者司马迁,西汉史学家、文学家、思想家。《史记》全书包括十二本纪(记历代帝王)、三十世家(记诸侯王)、七十列传(记重要人物的言行事迹)、十表(大事年表)、八书(记各种典章制度)。《史记》共一百三十篇,五十二万六千五百余字。《史记》被列为“二十四史”之首。C.元曲四大家及其作品分别为:关汉卿《窦娥冤》、马致远《汉宫秋》、白朴《梧桐雨》、郑光祖《倩女离魂》。D.鲁迅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是《狂人日记》,代表小说集有《呐喊》《彷徨》《故事新编》。小说《祝福》选自《呐喊》小说集,反映劳动妇女悲惨命运,揭露了封建礼教吃人本质。〖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学常识的能力。D.“小说《祝福》选自《呐喊》”错误,《祝福》选自鲁迅先生的小说集《彷徨》。故选D。21.下面选段中,作者刻画人物时主要运用了肖像描写的方法。这三个人分别是谁?()只见三个奶娘并五六个丫鬟,簇拥着三个姊妹来了。第一个肌肤微丰,合中身材,腮凝新荔,鼻腻鹅脂,温柔沉默,观之可亲。第二个削肩细腰,长挑身材,鸭蛋脸面,俊眼修眉,顾盼神飞,文彩精华,见之忘俗。第三个身量未足,形容尚小,其钗环裙袄,三人皆是一样的妆饰。(选自第三回贾雨村夤缘复旧职林黛玉抛父进京都)A.元春探春迎春B.迎春探春惜春C.元春迎春惜春D.探春迎春惜春〖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学生鉴赏作品中人物形象能力。文学名著阅读的考查,主要是考查课外阅读的积累。回答本题时,先要根据题目的〖提示〗在记忆仓库中搜索,根据原著的有关内容,了解有关人物的年龄、相貌及言行特点,然后根据描写做出分析判断。“第一个肌肤微丰,合中身材,腮凝新荔,鼻腻鹅脂,温柔沉默,观之可亲”,这个温柔沉默的是贾迎春;“第二个削肩细腰,长挑身材,鸭蛋脸面,俊眼修眉,顾盼神飞,文彩精华,见之忘俗”,这个聪慧脱俗的是贾探春;“第三个身量未足,形容尚小”,这个年龄最小、尚未长成的是贾惜春。故选B。(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由于学习和工作压力越来越大的原因,使得年轻人健忘的现象也越来越普遍了。健忘通常可分为器质性健忘和功能性健忘两种,器质性健忘是因为脑外伤或者脑炎等大脑皮层的记忆神经出现问题而导致的;而功能性健忘大多是由于环境改变,人的一些生活习性的不规律造成的。当人处于高压状态的时候,①比如常常不记得自己不久前说过的话,甚至有时候会突然忘记很熟悉的人的电话号码或者姓名。不过,一般功能性的健忘的症状,随着时间发展会自然消失,不必过度担心。年轻人中普遍存在的都是功能性健忘症,这和电子产品的应用和普及有很大关系。现在的年轻人②,从而减少了大脑活动,致使流经大脑的血液减少,导致功能性健忘症的发生。要想减缓功能性健忘症,平时就应该有意识地多动脑筋多记一些东西。此外,还应该保持心情愉悦,促进神经系统和人体的其它器官的协调,提高人的记忆力。同时也要早起早睡,③,这样,那些健忘的症状就会慢慢消失了。22.文中划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面修改后最恰当的一项是()A.由于学习和工作压力越来越大的原因,年轻人健忘的现象也越来越普遍了。B.由于工作压力越来越大和学习的原因,使得年轻人健忘的现象也越来越普遍了。C.由于工作压力和学习越来越大,造成年轻人健忘的现象也越来越普遍了。D.由于学习和工作压力越来越大,年轻人健忘的现象也越来越普遍了。23.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答案〗22.D23.①容易出现功能性健忘症状②由于过多地使用电子产品③养成良好的作息习惯。〖解析〗【22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划线句子有两处语病:一是成分残缺,“由于”“使得”位于句首,导致句子主语残缺,可删去“使得”;二是句式杂糅,“由于……”和“……的原因”杂糅,可删去“的原因”。只有D项修改正确。故选D【23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情境补写的能力。①处,根据“而功能性健忘大多是由于环境改变”“当人处于高压状态的时候”等表述,可知语境意在强调当人处于高压状态的时候就容易出现功能性健忘,可填“就容易出现功能性健忘状”。②处,根据“这和……普及有很大的关系”“平时就应该有意识地多动脑筋多记一些东西”等表述,可知语境意在强调年轻人因为常常使用电子产品而减少了大脑活动,导致流经大脑的血液减少,故可填“由于过多地使用电子产品”。③处,根据“人的一些生活习性的不规律造成的”“保持心情愉悦”“早睡早起”等表述,可知语境意在强调要养成好的作息习惯,可填“养成好的作息习惯”。24.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材料一:花儿为什么谢了呢?我的热烈的爱把它紧压在我的心上,因此花谢了。琴弦为什么断了呢?我强弹了一个它不能承受的音节,因此琴弦断了。(泰戈尔)材料二:一切重压与负担,人都可以承受,它会使人坦荡而充实地活着。(米兰·昆德拉)学校文学社拟出一期社刊,其中“大家谈”栏目本期讨论主题为“承受”。栏目主编向你约稿,请你结合上面两则材料,写一篇文章,谈谈你的理解和思考。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答案〗略湖南省株洲市炎陵县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一、现代文阅读(31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4小题,15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西方戏剧的观念与中国戏曲的观念,是迥然有别的。古希腊亚里士多德对戏剧进行了理论总结,写下了著名的《诗学》。他说:“悲剧是对于一个严肃、完整、有一定长度的行动的摹仿。”悲剧“最重要的是情节,即事件的安排……悲剧中没有行动,则不成为悲剧,但没有性格,仍然不失为悲剧。”中国的戏曲理论,无论是明代的汤显祖还是清代的李渔,阐述的重点都是在演员的演技和唱腔方面,剧本的故事无不处于次要的位置。这种理论上的差异,自然造就了舞台演出的分疆。西方的戏剧注重情节,强调客观真实性。演员的演出力图逼真。苏联时期的斯坦尼斯拉夫斯基要求演员在演出中放弃自我本性完全投入到角色中去,以期最大程度地符合剧情的客观真实性。他在排演莎士比亚的《奥赛罗》时,这样处理威尼斯的小船驶过舞台:“船下要装小轮子。小轮子必须妥善地装上一层厚橡皮,使船能平稳地滑动……小船要十二个人推着走,用鼓风机向口袋里吹胀了气,以此形成翻滚的波浪……使用的槽是锡制的、空心的,在空心的槽里灌上一半水,摇槽时里面的水便会动荡,发出典型的威尼斯河水的冲击声。”舞台上一切的安排就是要把一个不容怀疑和增减的情节让观众接受。中国的戏曲注重的是演员的表演,对戏曲的情节并不十分苛求。戏曲也强调逼真,但这种逼真不是在摹仿现实的细节摹仿得惟妙惟肖的基础上,而是通过演员的表演,把舞台上没有的东西“无中生有”地表现给观众看。如布莱希特看了梅兰芳表演的《打渔杀家》后写道:“他表演一位渔家少女怎样驾驶一叶小舟,她站立着摇着一支长不过膝的小桨,这就是驾驶小舟,但舞台上并没有小舟……观众这种感情是由演员的姿势引起的,正是这种姿势使得这场行船的戏获得名声。”中西舞台演出的不同,自然也造就了欣赏的异趣。西方看戏剧的观众十有八九是以认知的心态去观赏的。他们努力设身处地地沉浸到剧中去,做一个“事件过程”的偷窥者或目击者。在戏剧的剧场里,观众的神情始终是关注的,观众席上始终是寂静的,大家都在悄悄地“偷看”台上发生的“事件”。观众即使被“事件”触动,也不敢即席发声与伙伴交流,就像在现实中不敢打扰旁人的生活一样。走出剧场,他们感受的焦点在于,评判演员和情节“像”还是“不像”,反思自己“知”还是“不知”。如果“知”了就不再进剧场。西方戏剧以及类似样式的艺术,一般很难吸引没有偏爱的回客。中国观众到剧场里去看戏,与其说看戏曲故事,不如说看演员能力。老练的观众常常不以戏曲故事作为看戏的选择,而以某一个演员的演技作为看戏的选择。中国戏曲剧场中,名演员的折子戏(剧目中最能表现其演技的片断)专场往往比完整的戏曲故事演出更能吸引人。重演技的结果锻炼出了演员超乎寻常的表现力:如青年演员能扮演老年;老年演员能扮演青年;男演员能扮演女人,如京剧的梅兰芳;女演员能扮演男人,如越剧的徐玉兰。这种强调表现力而不重客观真实的舞台准则,是西方戏剧闻所未闻,不敢想象的。(节编自陈伟《中国戏曲点燃布莱希特的理论火花》)材料二:清初画家笪重光在他的《画筌》里一段论画面空间的话,也正相通于中国舞台上空间处理的方式。他说:“空本难图,实景清而空景现。神无可绘,真境逼而神境生。位置相戾,有画处多属赘疣。虚实相生,无画处皆成妙境。”中国舞台表演方式有独创性,我们愈来愈见到它的优越性。中国舞台上一般地不设置逼真的布景。老艺人说得好:“戏曲的布景是在演员的身上。”演员结合剧情的发展,灵活地运用表演程式和手法,使得“真境逼而神境生”。演员集中精神用程式手法、舞蹈行动,“逼真地”表达出人物的内心情感和行动,就会使人忘掉对于剧中环境布景的要求,不需要环境布景阻碍表演的集中和灵活。“实景清而空景现”,留出空虚来让人物充分地表现剧情,剧中人和观众精神交流,深入艺术创作的最深意趣,这就是“真境逼而神境生”。这是艺术所启示的真,也就是“无可绘”的精神的体现,也就是美。做到了这一点,就会使舞台上“空景”的“现”,即空间的构成,不须借助于实物的布置来显示空间,恐怕“位置相戾,有画处多属赘疣”,排除了累赘的布景,可使“无景处都成妙境”。例如川剧《刁窗》一场中虚拟的动作既突出了表演的“真”,又同时显示了手势的“美”,因“虚”得“实”。《秋江》剧里船翁一支桨和陈妙常的摇曳的舞姿可令观众“神游”江上。中国的演员能用一两个极洗练而又极典型的姿式,把时间、地点和特定情景表现出来。(节选自宗白华《美学散步·中国艺术表现里的虚与实》)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古希腊的亚里士多德写的对戏剧进行理论总结的名著《诗学》,深刻地影响了后来的西方戏剧表演。B.材料一引用斯坦尼斯拉夫斯基排演《奥赛罗》的例子,是为了证明西方戏剧情节是强调主观真实性,不容怀疑和增减的。C.西方戏剧与中国戏曲在理论上是存在差异的,西方戏剧更看重情节,中国戏曲更看重演员的演技和唱腔。D.多数西方观众看戏剧抱着认知的目的,关注的核心是演员和情节与客观现实的关系,收获的是“知性”。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A.中国的戏曲的“逼真”是通过演员的表演,把舞台上没有的东西“无中生有”地表现给观众看,与客观现实完全没有什么关系。B.因为中国观众看戏,主要是看演员的表演能力,所以老练的观众只对那些最代表名演员表演能力的折子戏专场更有兴趣,百看不厌。C.中国戏剧舞台上一般不会借助实物来布景,目的是不阻碍表演的集中和灵活,留出空虚来让人物充分地表现剧情,使剧中人和观众精神交流。D.《画筌)里关于画面空间的理论,与中国戏曲舞台上空间处理的方式相通,这说明中国不同艺术之间有共同的特点。3.结合材料内容,下列选项中最能支持中国戏剧舞台时空“虚实相生”观点的一项是()A.白雪阳春都妙句,高山流水自知音。B.顷刻间千秋事业,方寸地万里江山。C.借虚事指点实事,托古人提醒今人。D.三五步遍行天下,六七人百万雄兵。4.西方友人观看中国古代戏曲《窦娥冤》时,看到窦娥走向刑场的过程中,舞台上分明只是“窦娥”一个演员,却唱出“则被这枷扭的我左侧右偏,人拥的我前合后偃”的曲词,从而迷惑不解,对此你会做怎样的解释?请结合材料加以说明。〖答案〗1.B2.D3.B4.①中国的戏曲注重把舞台上没有的东西“无中生有”地表现给观众看,通过演员“窦娥”的表演表现出拥挤的场景。②中国戏曲重在看演员的能力,舞台上没有行人,观众的注意力更好地集中到演员“窦娥”身上。③中国戏曲舞台不重逼真的布景,重在剧中人和观众精神交流,观看时要重点关注演员“窦娥”传达出的情感。〖解析〗【1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B.“强调主观真实性”错,为了证明西方的戏剧注重情节,强调客观真实性。故选B。【2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A.“完全没有什么关系”错,“戏曲也强调逼真,但这种逼真不是在摹仿现实的细节摹仿得惟妙惟肖的基础上”可见与客观现实是有关系的。B.强加因果。材料一“中国观众到剧场里去看戏,与其说看戏曲故事,不如说看演员能力。老练的观众常常不以戏曲故事作为看戏的选择,而以某一个演员的演技作为看戏的选择”,二者没有因果关系,也未提及“百看不厌”。C.“一般不会借助实物来布景”错,文中是“一般也不设置逼真的布景”,说的是“逼真的布景”。故选D。【3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A.说的是表演的唱腔之美,表现音乐效果。B.前句说的是表演时间的“虚实相生”,后句是空间“虚实相生”。C.是以史为鉴,说的也是表演的认知功能或作用,不属于舞台空间。D.是一个夸张的虚拟化场景,描写戏台情况,属于舞台空间,但只说明了中国戏剧舞台空间的“虚实相生”。故选B。【4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中信息进行分析、运用的能力。“中国的演员能用一两个极洗练而又极典型的姿势,把时间、地点和特定情景表现出来”,中国戏剧注重“无中生有”地表现给观众看,“窦娥”的唱词表现了拥挤的场面。“演员结合剧情的发展,灵活地运用表演程序和手法,使得‘真境逼而神境生’。演员集中精神用程序手法、舞蹈行动,'逼真地表达出人物的内心情感和行动,就会使人忘掉对于剧中环境布景的要求,不需要环境布景阻碍表演的集中和灵活”,可以看出观众的注意力会集中在演员身上,更注重演员的能力。“留出空虚来让人物充分地表现剧情,剧中人和观众精神交流,深入艺术创作的最深意趣”,可以看出这种形式能使观众和剧中人精神交流,体会演员传达出的情感。(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与周瑜相遇迟子建一个司空见惯、平淡无奇的夜晚,我枕着一片芦苇见到了周瑜。那个纵马驰骋、英气逼人的三国时的周瑜。因为月色很好,又是在旷野上,空气的透明度很高,所以即使是夜晚,我还是一眼认出了他。当时我穿着一件白色的睡袍,乌发披垂,赤着并不秀气的双足,正漫无目的地行走在河岸上。凉而湿的水气朝我袭来,我不知怎的闻到了一股烧艾草的气息,接着是鼓角相闻,我便离开河岸,寻着艾草的味儿和凛凛的鼓角声而去,结果我见到了一片荒凉旷野,那里的帐篷像蘑菇一样四处皆是,帐篷前篝火点点,军马安闲地垂头吃着夜草,隐隐的鼾声在大地上沉浮。就在这种时刻,我见到了独自立在旷野上的周瑜。我没有小乔的美貌,周瑜能注意到我,完全是因为在这旷野上,只有两个人睁着眼睛,而其他人都在沉睡。那用眼睛在月光下互相打量的两个人,一个是我,一个就是周瑜了。因为见到了我最想见到的一个男性,所以那一瞬间我说不出话来,我见到亲密的人时往往都是那个表情。周瑜身披铠甲,剑眉如飞,双目炯炯,一股逼人的英气令我颤抖不已。“战事还未起来,你为何而发抖?”周瑜说。我想告诉他,他的英气令我发抖,只有人的不可抗拒的魅力才令我发抖,可我说不出话来。我不知道又有什么战事要发生。这么大规模的安营扎寨,这么使周瑜彻夜难眠的战事,一定非同一般。短兵相接,战前被擦得雪亮的军刀都会沾有血迹。只有刀染了血迹,战争才算结束。多少人的血淤积在刀上,又有多少把这样的刀被遗弃在黄土里,生起厚厚的锈来。周瑜并没有在意我的发抖,而是将一把艾草丢进篝火里,我便明白了艾草味的由来。可是先前所闻的鼓角声呢?周瑜转身走向帐篷时我见到了支在地上的一面鼓,号角则挂在帐篷上。他拿起鼓槌,抑扬顿挫地敲了起来,然后又吹起了号角。他陶醉着:为这战争之音而沉迷,他身上的铠甲闪闪发光。我说:“这鼓角声令我心烦。”周瑜笑了起来,他的笑像雪山前的回音。他放下鼓槌和号角,朝我走来。他说:“什么声音不令你心烦。”我说:“流水声、鸟声、孩子的吵闹声、女人的洗衣声、男人的饮酒声。”周瑜又一次笑了起来。我见月光照亮了他的牙齿。我说:“我还不喜欢你身披的铠甲,你穿布衣会更英俊。”周瑜说:“我不披铠甲,怎有英雄气概?”我说:“你不披铠甲,才是真正的英雄。”我们不再对话了。月亮缓缓西行,篝火微明,艾草味由浓而淡,晚风将帐篷前的军旗刮得飘扬起来。我坐在旷野上,周瑜也盘腿而坐。我们相对着。他说:“你来自何方?为何在我出征前出现?”我说:“我是一个村妇,我收割完芦苇后到河岸散步,闻到艾草和鼓角的气息,才来到这里,没想到与你相遇。”“你不希望与我相遇?”“与你相遇,是我最大的心愿。”我说。“难道你不愿意与诸葛孔明相遇?”“不。”我说,“诸葛孔明是神,我不与神交往,我只与人交往。”“你说诸葛孔明是神,分明是嘲笑我英雄气短。”周瑜激动了。“英雄气短有何不好?”我说,“我喜欢气短的英雄,我不喜欢永远不倒的神。英雄就该倒下。”周瑜不再发笑了,他又将一把艾草丢进篝火里。我见月亮微微泛白,奶乳般的光泽使旷野显得格外柔和安详。我说:“我该回去了,天快明了,该回去奶孩子了,猪和鸡也需要喂食了。”周瑜动也不动,他看着我。我站了起来,重复了一遍刚才说过的话,然后慢慢转身,恋恋不舍地离开周瑜。走前打着哆嗦,我在离开亲密的人时会有这种举动。我走了很久,不敢回头,我怕再看见月光下周瑜的影子。快走到河岸的时候,却忍不住还是回了一下头,我突然发现周瑜不再身披铠甲,他穿着一件白粗布的长袍,他将一把寒光闪烁的刀插在旷野上,刀刃上跳跃着银白的月光。战马仍然安闲地吃着夜草,不再有鼓角声,只有淡淡的艾草味飘来。一个存活了无数世纪的最令我倾心的人的影子就这样烙印在我的记忆深处。我想抓住他的手,无奈那距离太遥远了,我抓到的只是旷野上拂动的风。一个司空见惯、平淡无奇的夜晚,我枕着一片芦苇见到了周瑜。那片芦苇已被我泪水打湿。(选自《中国当代小小说精品库》)5.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小说写“这鼓角声令我心烦”“我还不喜欢你身披的铠甲”描述了一个村妇的内心世界,表现了厌恶战争、喜爱安宁而淳朴的生活这一主题。B.小说中周瑜开始时身穿铠甲,后来穿白粗布长袍,人物前后穿着的对比暗示了他心理的变化。C.周瑜“笑了起来”“又一次笑了起来”“不再发笑了”,体现了周瑜心理的转变,对“我”的言论由一开始的不以为然到内心产生了触动。D.“我不喜欢永远不倒的神。英雄就该倒下。”作者认为真正的英雄应不惧失败,一定要在战场上搏杀,哪怕失败,哪怕在战场倒下去了,仍是响当当的英雄。6.以下对这篇小说艺术特点的剖析和鉴赏,正确的一项是()A.文章第二段的景物描写突出了梦幻的清亮、素雅、荒芜、寂静、宽阔等特点,创造了一种紧张肃杀的气氛,为下边的情节发展和刻画周瑜这一形象做了铺垫。B.文章以“与周瑜相遇”为主线,运用了虚实结合的写法。如写艾草味、鼓角声便是实写。C.文章的最后一段照应了开头,首尾呼应,使文章结构完整,使主题升华。D.文中塑造的周瑜形象与《念奴娇.赤壁怀古》中苏轼心目中的周瑜形象完全一致。7.请解释文中划线句子含义。(1)只有刀染了血迹,战争才算结束。(2)你不披铠甲,才是真正的英雄。8.小说运用了怎样的叙述人称?有什么样的表达效果?〖答案〗5.D6.C7.(1)①战争有时靠战争制止,和平有时需要流血来换取。②暗示我对战争的看法和对和平的追求。(2)①脱下了铠甲的周瑜才不是遥不可及的“历史英雄”,而是村妇心中英气逼人的偶像。②村妇钟意于和平的生活、平凡的人生。8.(1)小说采用第一人称来叙述。(2)①第一人称是一种直接表达的方式,能使读者产生一种真实、亲切的感觉,拉近作者与读者的情感。②便于进行心理描写,抒发情感,将一个村妇的内心世界的变化描写得淋漓尽致,更能表现“我”厌恶战争,喜爱安宁而淳朴的生活这一主题。③“我”也成为故事叙述的线索,便于推动情节的发展。〖解析〗【5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综合赏析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的能力。D.“作者认为真正的英雄应不惧怕失败”“哪怕在战场倒下去了,仍是响当当的英雄”错。文中有一句话,“你不披铠甲,才是真正的英雄”,可以看出,作者认为真正的英雄并非要在战场上,在血腥的搏杀里,脱下铠甲,成为一个布衣,成为和平的守卫者,更是作者心中的大英雄。故选D。【6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综合赏析文学作品的艺术手法的能力。A.“创造了一种紧张肃杀的气氛”理解错误,第二段光景描绘创造的是安静悠闲的气氛。B.“虚实结合”“写艾草味、鼓角声便是实写”不正确。本文是一个关于英豪的梦,又是一个关于和平的梦,运用的是梦幻再现的虚写法,写艾草味、鼓角声都是虚写。D.“周瑜形象完全一致”错,《念奴娇·赤壁怀古》由“小乔初嫁”“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等句子可归纳出,周瑜年青有为,文采风流,江山佳人兼得,春风喜悦,且有儒将风采,指挥若定,胆略非凡,气派豪放。本文作者笔下的周瑜,初见时“身披铠甲,剑眉如飞,双目炯炯,一股逼人的英气”,沉醉于军号声,“为这战争之音而沉浸”,可见此时的周瑜是一个沉浸于战争的英豪;当“我”走开时,“周瑜不再身披铠甲,他衣着一件白粗布的长袍”,扔下了战刀,他的四周“不再有鼓角声”,表示周瑜已经放弃战争,甘做平民的英豪了。故选C。【7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的能力。第一句“只有刀染了血迹,战争才算结束”,暗示我对战争的看法,战争要流血,要付出生命的代价,由此引出希望友爱和平的愿望。由此可分析出,“战争有时靠战争制止,和平有时需要流血来换取”“暗示我对战争的看法和对和平的追求”。第二句“你不披铠甲,才是真正的英雄”,说明不参与战争一样也可成为和平的英雄。通过村妇钟意于和平的生活、平凡的人生,表达友爱、家庭和睦的主旨。由此可分析出,“脱下了铠甲的周瑜才不是遥不可及的历史英雄,而是村妇心中英气逼人的偶像”“村妇钟意于和平的生活、平凡的人生”。【8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人称作用的能力。小说显然采用第一人称来叙述。①文中以“我”作为叙述人称,同时也参与故事情节,与文中“周瑜”见面交流,显得真切自然,让读者读起来感到亲切。如见到周瑜对其外貌的描写,“周瑜身披铠甲,剑眉如飞,双目炯炯,一股逼人的英气令我颤抖不已”。据此分析出,第一人称是一种直接表达的方式,能使读者产生一种真实、亲切的感觉,拉近作者与读者的情感。②文中从“我”的叙述视角出发,进行了大量的心理描写,如“我不知道又有什么战事要发生。这么大规模的安营扎寨,这么使周瑜彻夜难眠的战事,一定非同一般。短兵相接,战前被擦得雪亮的军刀都会沾有血迹。只有刀染了血迹,战争才算结束。多少人的血淤积在刀上,又有多少把这样的刀被遗弃在黄土里,生起厚厚的锈来”。据此分析出,便于进行心理描写,抒发情感,将一个村妇的内心世界的变化描写得淋漓尽致,更能表现“我”厌恶战争,喜爱安宁而淳朴的生活这一主题。③文中“我”从梦境中见到周瑜,到与其对话进行观点和思想上的交流,到最后走出梦境回到现实,自始至终贯穿文章的故事情节。据此分析出,“我”也成为故事叙述的线索,便于推动情节的发展。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文本一:武灵王平昼闲居,肥义侍坐。王曰:“今吾将胡服骑射以教百姓,而世必议寡人矣。”肥义曰:“愚者暗于成事,智者见于未萌,王其遂行之。”王遂胡服。使王孙绁告公子成曰:“子不反亲臣不逆主先王之通谊也今胡服之意非以养欲而乐志也故寡人愿募公叔之义以成胡服之功使绁谒之叔请服焉”公子成再拜曰:“中国者,贤圣之所教也,仁义之所施也。今王释此而袭远方之服,畔学者,臣愿大王图之。”使者报王。即之公叔成家自请之曰:“夫服者所以便用也,礼者所以便事也。先时中山负齐之强兵,侵掠吾地,系累吾民。先王忿之,其怨未能报也。今骑射之服,可以报中山之怨。”公子成再拜,乃赐胡服。赵文进谏曰:“衣服有常,礼之制也。先圣之所以教。故臣愿王之图之。”王曰:“三代不同服而王,五伯不同教而政。故势与俗化,而礼与变俱,圣人之道也。”赵造谏曰:“隐忠不竭,奸之属也;以私诬国,贼之类也。臣虽愚,愿尽其忠,无遁其死。”王曰:“忠不辟危,明不距人,子其言乎!”赵造曰:“圣人不易民而教,知者不变俗而动。且循法无过,修礼无邪,臣愿王之图之。”王曰:“圣人之兴也,不相袭而王;夏、殷之衰也,不易礼而灭。故循法之功不足以高世,法古之学不足以制今,子其勿反也。”(节选自《战国策·赵策二》)文本二:晋平公问于师旷曰:“人君之道如何?”对曰:“人君之道:清净无为,务在博爱,趋在任贤;广开耳目,以察万方;不固溺于流俗,不拘系于左右;廓然远见,踔然独立;屡省考绩,以临臣下。此人君之操也。”平公曰:“善!”(节选自《说苑·君道》)〖备注〗胡服:指西北戎狄少数民族的衣短袖窄的服装,同中原华夏族人的宽衣博带长袖大不相同,所以俗称“胡服”。骑射:指游牧部族的“马射”(骑在马上射箭),有别于中原地区传统的“步射”(徒步射箭)。胡服骑射:战国时,赵武灵王,为了国家强大,学习少数民族之长,推行“胡服”,练习“骑射”,史称“胡服骑射”。9.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子不反亲/臣不逆主/先王之通/谊也/今胡服之意非以养欲/而乐志也/故寡人愿募公叔之义/以成胡服之功/使绁谒之叔/请服焉/B.子不反亲臣不逆主/先王之通/谊也今胡服之意/非以养欲而乐志也/故寡大愿募公叔之义/以成胡服之功/使绁谒之叔请服焉/C.子不反亲/臣不逆主/先王之通谊也/今胡服之意/非以养欲而乐志也/故寡人愿募公叔之义/以成胡服之功/使绁谒之叔/请服焉D.子不反亲/臣不逆主/先王之通谊也/今胡服之意非以养欲/而乐志也故/寡人愿募公叔之义/以成胡服之功/使绁谒之/叔请服焉10.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或已学课文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侍坐,坐在尊长旁边陪伴侍奉,与《论语》中“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侍坐”相同。B.冠者,成年人,二十岁以上的人。古时女子和男子都是二十岁行冠礼,就是成人了。童子、少年均指不到二十岁的人。C.再拜,古人表示恭敬的礼节,与《鸿门宴》“再拜奉大将军足下”中“再拜”相同。D.中国,指中原地区,与《齐桓晋文之事》中的“莅中国而抚四夷也”中的“中国”意思相同。11.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赵武灵王认为教导百姓改穿胡服、改习骑马射箭一定会招来世人的批评,肥义指出聪明的人在事情还未发生前就能洞烛先机,明确支持改穿胡服。B.公子成以中原是圣贤推行仁义教化的地方为由,拒穿胡服;赵武灵王亲自登门,指出服装礼仪应力求便利,推行胡服有助雪耻,公子成于是奉行。C.赵文规劝赵武灵王不要违背先圣教化而变更传统服饰,应当遵循礼法规定;赵王主张应与时俱进,风俗礼法随时势变化而改变才是圣人治国之道。D.赵造赞同变革,认为只有遵循固有的礼制,治国教民才不会出现差错;赵武灵王辩说道泥古守旧无补时政,所以天下的得失与是否承袭古制无关。12.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隐忠不竭,奸之属也;以私诬国,贼之类也。(2)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烛之武退秦师》)13.在推行“胡服骑射”的过程中,赵武灵王体现出了怎样的“人君之道(做国君的方法)”?请结合文本二简要说明。〖答案〗9.C10.B11.D12.(1)藏住忠心不尽力表现,是奸邪之类的人;因私心而误国,是损害国家之类的人。(2)晋国有什么满足的呢?在东边使郑国成为它的边境之后,又想扩大它西边的疆界,如果不使秦国土地减少,又将从哪里取得它所贪求的土地呢?13.有远见卓识,既能开张圣听,又能坚定立场不动摇。〖解析〗【9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子女不违抗父母,臣子不违抗国君,这是先王时就已通行的规矩。现在,我要改穿胡服的目的,决不是放纵情欲而娱乐心志啊。所以我希望仰仗叔父的正确行动,来促进改穿胡服的成功。我特地打发王孙绁到您那里去拜望、陈述,请叔父穿上胡服吧。“子不反亲”“臣不逆主”句式一致,分别成句,排除B;“先王之通谊也”是判断句,中间不断开,排除A;“非以养欲而乐志也”为判断句,且“养欲”“乐志”是并列成分,以“而”表示并列,中间不断开,排除D。故选C。【10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化常识和文言实词的能力。A.正确。句意:肥义在一边陪伴着他。/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陪(孔子)坐着。B.“古时女子和男子二十岁行冠礼,就是成人了”错误。行冠礼表示男子戴上表示已成人的帽子,以示成年,因此只能用以泛指男子,不能用于女子。女子的成年礼叫笄礼,也叫加笄,在15岁时举行,就是由女孩的家长替她把头发盘结起来,加上一根簪子;改变发式表示从此结束少女时代,可以嫁人了。C.正确。句意:公子成拜了两拜说。/拜两拜恭敬地奉交到大将军面前。D.正确。句意:我们中原地区,是圣贤进行教化的地方。/统治中原地区安抚四面的少数民族。故选B。【11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D.“赵造赞同变革”错误,由原文“王曰:‘……子其勿反也’”可知,赵造是反对变革的;“赵武灵王辩说道泥古守旧无补时政,所以天下的得失与是否承袭古制无关”错误,原文是“圣人之兴也,不相袭而王;夏、殷之衰也,不易礼而灭。故循法之功不足以高世,法古之学不足以制今”,意思是“圣人的兴起,不承袭前代而兴旺;夏、商的衰败,因不变更制度而灭亡。所以遵循旧制的做法不会建立盖世的功勋,尊崇古代的理论不能治理当代”,赵武灵王是说不承袭古制国家兴旺;承袭古制,国家衰败,所以天下的得失与是否承袭古制有关。故选D。【12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1)“属”,类,一类人;“以”,因为;“贼”,损害。(2)“厌”,通“餍”,满足;第一个“封”,使……成为边境;“肆”,扩张,扩大;“阙”,使……减少。【13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信息、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赵武灵王打算教导百姓改穿胡服、习骑射,认真听取多人对待“胡服骑射”的看法,这是能开张圣听的表现;而最终能坚守自己的主张,且根据文本二“广开耳目,以察万方;不固溺于流俗,不拘系于左右;廓然远见,踔然独立”可知,有远见卓识,所以他既能开张圣听,又能坚定立场不动摇。参考译文:文本一:赵武灵王平日闲坐时,肥义在一边陪伴着他。武灵玉说:“现在我打算教导百姓改穿胡服、习骑射,那么社会上一定会对我进行非议了。”肥义说:“愚蠢的人对于即使成功的事情也弄不明白,聪慧的人在事态尚未露出苗头之际就能察觉出来了,希望大王马上去施行吧。”武灵王于是改穿胡服。派王孙绁向公子成说:“子女不违抗父母,臣子不违抗国君,这是先王时就已通行的规矩。现在,我要改穿胡服的目的,决不是放纵情欲而娱乐心志啊。所以我希望仰仗叔父的正确行动,来促进改穿胡服的成功。我特地打发王孙绁到您那里去拜望、陈述,请叔父穿上胡服吧。”公子成拜了两拜,说:“我们中原地区,是圣贤进行教化的地方,是仁义道德所施行的地方。现在君王舍弃了这些,而去套用边远地区的服装,背叛了圣贤们的教导,我希望大王要多多考虑啊。”王孙绁把公子成的话向武灵王报告。于是,武灵王就亲自到了公子成家里,对他说:“衣服的式样,不过是为了人们穿着方便的,而礼制是为了处理事情的便利。早些时候,中山国依恃齐国的雄厚兵力,侵犯我国的土地,俘虏我国的百姓。先王对这件事极为愤恨,可是这个仇至今还未能报。如今我们采用便于骑射的胡服来武装自己,可以向中山国报仇雪恨。”公子成听了以后拜了两拜,于是武灵王就赐给他一套胡服。赵文又前来劝阻武灵王说:“服装有一定的样式,这是礼法所规定的。这是古代圣人用来教导我们的。所以我希望君王认真考虑一下这件事。”武灵王说:“夏、商、周三个朝代的服式不同,却能统一了天下;春秋时代五霸的教化不同,却都能治理好国家。所以,习俗应跟着形势的变化而变化,礼法制度也要随着形势的改变而改变,这才是圣人治国的原则啊。”赵造规劝说:“藏住忠心不尽力表现,是奸邪之类的人;因私心而误国,是损害国家之类的人。我虽然愚钝,愿尽忠心,不敢逃避死罪。”武灵王说:“忠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