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ICS53.020.20CCSJ80JB2024-03-29发布2024-10-01实施IJB/T14850—2024前言 Ⅲ 2规范性引用文件 3术语和定义及符号、代号 4基本要求 24.1一般要求 24.2塔式起重机支护系统的结构形式 24.3刚性附着系统基本要求 24.4柔性附着系统基本要求 54.5内爬升支护系统基本要求 54.6支护系统连接基本要求 65设计计算 65.1附着系统设计计算 65.2内爬升支护系统设计计算 5.3预埋件的设计计算 5.4护系统构件及其连接设计计算 6安装拆卸 6.1塔机支护系统安装、拆卸总则 6.2塔机支护系统安装、拆卸作业 7检查、验收与维护 7.1安装前检查 7.2安装后验收 7.3检查维护 附录A(资料性)本文件使用的符号和代号 15附录B(资料性)塔机附着系统结构形式 19附录C(资料性)刚性附着系统附着构件计算 24附录D(资料性)内爬式支护系统主梁作用载荷计算方法 35附录E(资料性)塔机附着系统安装后验收表 38图1附着框架与鱼尾板塔身的安装结构示意图 3图2有斜撑杆的附着框架示意图 3图3一种附着构件的结构示意图 3图4附着构件与支座连接示意图 4图5附着构件长度调节装置 4图6附着构件倾角θ 4图7十字轴万向节连接图 4JB/T14850—2024图8远距离附着结构示意图 5图9柔性附着系统附着框架示意图 5图10螺栓顶紧式爬升框架结构示意图 6图11楔块顶紧式爬升框架结构示意图 6图12一道附着工作的力学模型 7图13两道附着的力学模型 8图14多道附着的等效力学模型 9图15风向与起重臂方向平行的力学模型 10图16风向与起重臂方向平行的力学模型 12图B.1塔机刚性附着系统常见结构形式 19图B.2塔机柔性附着系统常见结构形式 20图B.3单侧斜撑支撑梁 20图B.4剪力框支撑梁 21图B.5偏心支撑梁 21图B.6主梁长度不等的支撑梁 21图B.7一端固定铰接一端可移动铰接结构 22图B.8高强螺栓两端固接结构 22图B.9悬挂式支护系统承受垂直载荷的常用结构形式 22图B.10塔机悬挂式支护系统水平面常用结构形式 23图C.1一般形式三杆两点式附着系统受力简图 24图C.2一般形式四杆四点式附着系统受力简图 25图C.3一般形式四杆两点式附着受力简图 28图C.4常用三杆两点式附着系统受力简图 31图C.5常用四杆四点式附着系统受力简图 32图C.6常用四杆两点式附着受力简图 33图D.1起重臂位于塔身对角线作用载荷分配图 35图D.2起重臂位于塔身轴线作用载荷分配图 36图D.3悬挂架受力简图 36表A.1本文件使用的符号和代号 15表E.1塔式起重机附着系统锚固检验记录 38表E.2塔式起重机附着系统安装验收表 39表E.3塔式起重机支撑梁式支护系统安装验收表 40表E.4塔式起重机悬挂式支护系统安装验收表 41JB/T14850—2024本文件按照GB/T1.1—2020《标准化工作导则第1部分:标准化文件的结构和起草规则》的规定起草。请注意本文件的某些内容可能涉及专利,本文件的发布机构不承担识别专利的责任。本文件由中国机械工业联合会提出。本文件由全国起重机械标准化技术委员会(SAC/TC227)归口。本文件起草单位:沈阳建筑大学、中建三局城建有限公司、中建钢构广东有限公司、中核华兴达丰机械工程有限公司、中建科工集团有限公司、上海建工七建集团有限公司、中建六局华南建设有限公司、中国建筑第二工程局有限公司、中建钢构武汉有限公司、江西中天智能装备股份有限公司。本文件主要起草人:李斌、李钧恒、王东杰、邓德员、于春雷、俞浩、卫天笑、徐海标、李宁、刘欢云、邓建林、於可佳、汪晓阳、金久富、郭发强、李媛媛、张辉、司金龙、董晶、罗斌飞。本文件为首次发布。1JB/T14850—2024塔式起重机支护系统本文件规定了塔式起重机支护系统基本要求、设计计算、安装拆卸及检查、验收与维护。本文件适用于建设工程用塔式起重机的支护系统的设计、安装和维护等。2规范性引用文件下列文件中的内容通过文中的规范性引用而构成本文件必不可少的条款。其中,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该日期对应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GB/T1231钢结构用高强度大六角头螺栓、大六角螺母、垫圈技术条件GB/T3098.1紧固件机械性能螺栓、螺钉和螺柱GB/T3098.2紧固件机械性能螺母GB/T3632钢结构用扭剪型高强度螺栓连接副GB/T5031-2019塔式起重机GB/T6974.1起重机术语第1部分:通用术语GB/T6974.3起重机术语第3部分:塔式起重机GB/T13752塔式起重机设计规范GB/T26471塔式起重机安装与拆卸规则GB/T31052.3起重机械检查与维护规程第3部分:塔式起重机GB50010-2010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2015年版)3术语和定义及符号、代号3.1术语和定义GB/T6974.1和GB/T6974.3界定的以及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3.1.1支护系统supportsystem用于保持塔式起重机塔身稳定的支撑系统。3.1.2附着系统anchoragesystem(masttie-insystem)用于保持外爬升式塔式起重机塔身稳定的支撑系统。3.1.3刚性附着系统rigidanchoragesystem附着构件能够承受压弯载荷的附着系统。3.1.4柔性附着系统flexibleanchoragesystem附着构件只能承受拉力的附着系统。3.1.5内爬升支护系统internalclimbingachongragesystem将塔式起重机整机支撑在建筑物上,并能够为塔式起重机整体向上爬升提供导向和支撑功能的结构系统。2JB/T14850—20243.1.6支撑梁supportbeam端部固定于建筑物上,承受或传递塔式起重机塔身垂直载荷和水平载荷的结构。3.1.7支撑梁式支护系统beamssupportsystem以上、下两道支撑梁将塔式起重机的塔身支撑于建筑物预留空间内,在上部加装第三道支撑梁后能够为塔式起重机整体向上爬升提供支撑和导向功能的结构系统。3.1.8悬挂架suspensionframe一侧与建筑物固定,承受塔式起重机垂直载荷和水平载荷的支承结构。3.1.9悬挂式支护系统suspensionsupportsystem以上、下两道悬挂架将塔身支撑于建筑物立面墙体或结构上,在上部加装第三道悬挂架后能够为塔式起重机整体向上爬升提供支撑和导向功能的结构系统。3.2符号、代号本文件使用的主要符号、代号及其单位、含义等见附录A。4基本要求4.1一般要求4.1.1塔式起重机(以下简称“塔机”)支护系统载荷计算应符合GB/T13752的规定。4.1.2支护系统设计应满足塔机的工作和非工作状态的要求。4.1.3建筑物的附着点强度应满足设计要求。4.1.4除采用本文件的计算方法外,可使用其他计算方法,如有限单元法。4.1.5采用预埋件连接时,支护系统在墙体上预埋件的强度应能满足设计要求。4.1.6预埋件设计不应影响建筑钢筋的布置和混凝土的填充。4.1.7预埋件浇筑时应确保混凝土浇注与振捣后预埋件的基准定位点(线)不变。4.2塔式起重机支护系统的结构形式塔式起重机支护系统的常用形式参见附录B。4.3刚性附着系统基本要求4.3.1附着框架在塔身上的竖向安装位置应符合使用说明书规定,当塔机有多道附着时,上部第二道附着应放松压紧装置,解除附着框架对塔身的水平位移约束。图1为鱼尾板塔身的一种附着形式示意图。4.3.2附着框架应与塔身紧密连接,使塔身扭矩可靠传递到附着框上。例如在框架内设置斜撑杆(见图2)。4.3.3水平布置或与水平面有较小倾角的附着构件宜由附着撑杆和一个长度调节装置组成,在两端也可设置两个换向接头(见图3)。附着撑杆可采用格构式或实腹式。3JB/T14850—2024A向2A向1A向图1附着框架与鱼尾板塔身的安装结构示意图1——外框楔块;2——斜图2有斜撑杆的附着框架示意图图3一种附着构件的结构示意图4.3.4附着构件宜采用销轴连接的方式,当有换向接头时,换向接头与连接支座的铰接销轴应垂直于水平面布置,换向接头与附着撑杆的连接销轴应水平布置(见图4)。4.3.5附着构件需要在附着撑杆部分接长时,其连接处宜采用法兰连接或不低于所在截面的承载能力的其他连接方式。4.3.6附着构件中长度调节装置应有锁紧螺母(见图5)。4.3.7附着构件强度和刚度应按调节螺杆全伸长度进行计算。4.3.8附着构件倾斜布置时,宜将附着构件与附着框连接位置选在附着框的同一侧,附着构件与水平面的夹角θ(见图6)宜控制在-5°~5°范围内。附着框架与塔身的连接处应进行抗滑移能力验算。4.3.9附着构件有角度倾斜时,按实际偏载进行结构强度计算。4.3.10附着构件倾斜支撑时,宜采用十字轴万向节形式与建筑物连接(见图7)。4JB/T14850—2024 3412图4附着构件与支座连接示意图图5附着构件长度调节装置图6附着构件倾角θ图7十字轴万向节连接图5JB/T14850—20244.3.11当附着距离较远,宜在建筑物上设置外悬架作为附着构件的支撑结构。外悬架应满足对附着构件的支撑要求,并应在外悬架上设置通往附着构件装拆处的通道,该通道应设有护栏和走台等(见图8)。4.3.12塔机附着构件宜通过连接支座与建筑物连接。A向A2A2151B向3B向B4图8远距离附着结构示意图4.4柔性附着系统基本要求4.4.1附着框架在结构上应与柔性附着拉索的布局相适应,附着框架内部应设置对角连接构件(见图9)。附着框架宜靠近塔身斜腹杆节点。 2 图9柔性附着系统附着框架示意图4.4.2柔性附着应通过柔性拉索的张力来保持塔机结构稳定,安装时柔性拉索应施加预张力。预张力不应对塔身产生附加扭矩和附加弯矩。预张力的大小应符合使用说明书中的规定。4.4.3柔性拉索宜采用钢丝绳。4.4.4柔性拉索与连接支座固定应安全可靠,张紧后应可靠锁定。4.5内爬升支护系统基本要求4.5.1内爬升支护系统上、下支承结构之间的间距应符合塔机使用说明书的规定。4.5.2内爬升支护系统的整体设计应满足高处作业的安全要求。4.5.3内爬升支护系统应能承受塔机工作状态、非工作状态和爬升时的垂直载荷、水平载荷。4.5.4内爬升框架与塔身主肢间应设置顶紧装置。例如使用螺栓顶紧或楔块顶紧装置(见图10和图6JB/T14850—2024A-AAA-AA 图10螺栓顶紧式爬升框架结构示意图13123123图11楔块顶紧式爬升框架结构示意图4.5.5设有水平撑杆的内爬升支护系统(见图B.3),水平撑杆与主梁的连接位置应设置在主梁上翼缘板和上部爬升框架支撑座范围内,水平撑杆与连接支座宜采用销轴连接。4.5.6悬挂式支护系统与建筑结构的连接宜采用铰接形式。4.6支护系统连接基本要求4.6.1主要受力结构件采用螺栓连接时,应使用高强度螺栓。高强度螺栓、螺母和垫圈的机械性能和材料应符合GB/T1231、GB/T3632、GB/T3098.1和GB/T3098.2的要求,并应有性能等级符号标识及楔负载合格证。应标明高强度螺栓的预紧力矩值,螺母应有可靠的防松措施,螺母紧固后应保证螺栓有3圈以上螺纹外露。4.6.2销轴连接的轴向定位应可靠。4.6.3采用焊接方法进行连接时,应由具有焊接资质的专业人员进行焊接作业,焊缝质量应符合设计要求。5设计计算5.1附着系统设计计算5.1.1附着框架的水平作用力计算7JB/T14850—20245.1.1.1一道附着塔机只有一道附着或安装了两道附着但只有上部一道附着起支撑作用,均视为安装一道附着,并按上部附着框架的位置进行水平作用力计算:llMaNaFaqqFazxoya)风向与起重臂方向相同其等效力学模型见图12,附着框架所受到的水平作用力Fa按公式(1)计算。llMaNaFaqqFazxoyMaNaa)一道附着b)两道附图12一道附着工作的力学模型+Qa+q…………………式中:Fa——附着框架所受水平作用力,单位为牛顿(N);M——作用于附着框架所处塔身截面的总力矩,单位为牛顿米(N·m),按公式(2)计算;l——附着框架到塔身根部的距离,单位为米(m见图12;Qa——作用于塔身顶部的水平载荷,单位为牛顿(N);Q——作用于塔身上的均布风载荷,单位为牛顿每米(N/m);l0——附着框架以上塔身的悬臂高度,单位为米(m),见图12。M=Ma+Qal0++YNaδ…………………式中:Ma——塔身顶部所有结构的自重、平衡重和吊重等载荷在塔身顶部产生的总力矩,单位为牛顿米(N·mNa——作用于塔身顶部的垂直载荷,单位为牛顿(N);δ——塔身顶部水平位移,单位为米(m按公式(3)计算;γ——水平位移放大系数,取Y=1.15;Qa、q、l0——同公式(1)。……式中:I——塔身截面惯性矩,单位为四次方米(m48JB/T14850—2024E——钢材的弹性模量,E=2.06×1011N/m;Qa、q、l0、l——同公式(1);Ma、Na——同公式(2)。b)风向垂直于起重臂方向,应计算塔身顶部有垂直载荷作用,塔身顶部弯矩和与垂直起重臂方向的水平载荷分别对附着框架产生的水平作用力Fax和Fay。塔身在附着框架上产生作用合力Fa按公式(4)计算:………………式中:Fa——附着框架所受到的水平作用力,单位为牛顿(N);Fax——塔身顶部垂直载荷和塔身顶部弯矩共同作用下,附着框架所受到的x方向水平作用力,单位为牛顿(N);Fay——塔身顶部垂直载荷和垂直于起重臂方向的水平载荷共同作用下,附着框架所受到的y方向水平作用力,单位为牛顿(N)。5.1.1.2两道附着塔机只有两道附着,或安装了三道附着,但中间附着处于解锁状态,只有上、下两道附着起支撑作用,均按两道起作用附着计算:a)风向与起重臂方向相同其等效力学模型见图13,上部附着框架所受水平作用力Fa按公式(5)计算。Qazqx/oy、MaNal0ll0lFa图13两道附着的力学模型=3M×+Qa++ql0……式中:Fa——上部附着框架所受水平作用力,单位为牛顿(NM——作用于上部附着框架所处塔身截面的总力矩,单位为牛顿米(N·m按公式(6)计算;Qa——作用于塔身顶部的水平载荷,单位为牛顿(Nq——作用于塔身上的均布风载荷,单位为牛顿每米(N/ml——上、下两道起作用附着框架间的距离,单位为米(m见图13;l0——上部附着框架以上塔身的悬臂高度,单位为米(m见图13;l1——下部附着框架到塔身根部的距离,单位为米(m见图13。9JB/T14850—2024M=Ma+Qal0++YNaδ…………式中:Ma——塔身顶部所有结构的自重、平衡重和吊重等载荷在塔身顶部产生的总力矩,单位为牛顿米Na——作用于塔身顶部的垂直载荷,单位为牛顿(Nδ——塔身顶部水平位移,单位为米(m按公式(7)计算;……γ——同公式(2取γ=1.15;……式中:I——塔身截面惯性矩,单位为四次方米(m4E——钢材的弹性模量,E=2.06×1011N/m;Qa、q、l0、l——同公式(5Ma——同公式(6)。b)风向垂直于起重臂方向,应计算塔身顶部有垂直载荷作用,塔身顶部弯矩和垂直于起重臂方向的水平载荷,分别对附着框架产生的水平作用力Fax和Fay。塔身在附着框上产生作用合力Fa按公式(4)计算。5.1.1.3多道附着塔机安装多道附着时,只考虑上部三道起作用附着,且将第三道附着框架所处位置的塔身简化为铰接。a)风向与起重臂方向相同其等效计算力学模型见图14,最上一道附着框架水平作用力Fa按公式(8)计算。MaNaqzx/oyqzx/oyFavll图14多道附着的等效力学模型+Qa+…………式中:Fa——最上一道附着框架所受水平作用力,单位为牛顿(NJB/T14850—2024M——作用于上部附着框架所处塔身截面的总力矩,单位为牛顿米(N·m按公式(6)计算;Qa——作用于塔身顶部的水平载荷,单位为牛顿(Nq——作用于塔身上的均布风载荷,单位为牛顿每米(N/ml——上部两道起作用附着框架间的距离,单位为米(m见图14;l1——上部起作用的第二道附着到第三道附着框架间的距离,单位为米(m见图14;l0——最上一道附着框架以上塔身的悬臂高度,单位为米(m见图14。b)风向垂直于起重臂方向,应计算塔身顶部有垂直载荷作用,塔身顶部弯矩和垂直于起重臂方向的水平载荷,分别对附着框架产生的水平作用力Fax和Fay。塔身在附着框上产生作用合力Fa按公式(4)计算。5.1.2附着构件计算附着构件相关计算方法参见附录C。5.2内爬升支护系统设计计算5.2.1通则内爬升支护系统的常见结构形式参见B.2。正常状态下,塔机工作时所产生的扭矩由上层结构承受,垂直载荷由下层结构承受,上层和下层支撑结构均受水平载荷作用。5.2.2爬升框架水平作用力计算5.2.2.1安装于建筑物内部安装于建筑物内部的塔机有支撑梁式和悬挂式两种,塔身上所受风载荷可只取上部爬升框架以上部分。塔身对爬升框架产生的水平作用力分为两种计算形式,一种是风载方向与起重臂方向平行,另一种是风载方向与起重臂方向垂直。以计算结果较大者考核相关结构的强度。a)风向与起重臂方向平行的力学模型见图15。作用于上部爬升框架上的水平作用力按公式(9)计算:Qa-qzxoy Fb、MalhNalhFaFc图15风向与起重臂方向平行的力学模型+ql0+Qa…………式中:Fa——上部爬升框架上受到的水平作用力,单位为牛顿(NM——作用于爬升框架所处塔身截面的总力矩,单位为牛顿米(N·m按公式(10)计算;JB/T14850—2024Qa——作用于塔身顶部的水平载荷,单位为牛顿(Nq——作用于塔身上的均布风载荷,单位为牛顿每米(N/ml——上、下两道爬升框架间的距离,单位为米(m见图15;l0——爬升框架以上塔身的悬臂高度,单位为米(m见图15。M=Ma+Qal0++YδNa…………式中:Ma——塔身顶部所有结构的自重、平衡重和吊重等载荷在塔身顶部产生的总力矩,单位为牛顿δ——塔身顶部水平位移,单位为米(m按公式(11)计算;Na——作用于塔身顶部的垂直载荷,单位为牛顿(Nγ——水平位移放大系数,取Y=1.15,对于有加强节塔身,塔身惯性矩I按标准节计算,可取Y=1;l0、Qa、q——同公式(9)。……………式中:I——塔身截面惯性矩,单位为四次方米(m4E——钢材的弹性模量,E=2.06×1011N/m;Qa、q、l、l0——同公式(9Ma、Na——同公式(10)。作用于下部爬升框架上的水平作用力可按公式(12)计算:………………式中:Fb——下部爬升框架上所受到的水平作用力,单位为牛顿(Nl——同公式(9M——按公式(10)计算。b)风向垂直于起重臂方向,应计算塔身顶部有垂直载荷作用下,塔身顶部弯矩和垂直于起重臂方向的水平载荷,分别对爬升框架产生的水平作用力Fax和Fay。塔身在爬升框架上产生作用合力Fa按公式(4)计算。5.2.2.2安装于建筑物外部安装于建筑物外部的塔机,塔身全部受风载荷作用。塔身对爬升框架产生的水平作用力分为两种形式,一种是风向与起重臂方向平行,另一种是风向与起重臂方向垂直。以计算结果较大者考核相关结构的强度。a)风向与起重臂方向平行的力学模型见图16。作用于上部爬升框架上的水平力按公式(13)计JB/T14850—2024qzxoyFbNaFaMaFaFc图16风向与起重臂方向平行的力学模型+Qa+…………式中:Fa——上部爬升框架受到的水平作用力,单位为牛顿(NM——作用于上部爬升框架所处塔身截面的总力矩,单位为牛顿米(N·m按公式(14)计算;Qa——作用于塔身顶部的水平载荷,单位为牛顿(Nq——塔身上的均布风载荷,单位为牛顿每米(N/ml——上、下两道爬升框架间的距离,单位为米(m见图16;l0——上部爬升框架以上塔身的悬臂高度,单位为米(m见图16。M=Ma+Qal0++YNa………式中:Ma——塔身顶部所有结构的自重、平衡重和吊重等载荷在塔身顶部产生的总力矩,单位为牛顿米δ——塔身顶部水平位移,单位为米(m按公式(7)计算;Na——作用于塔身顶部的垂直载荷,单位为牛顿(NY——水平位移放大系数,Y=1.15,对于有主肢加强节的塔身,塔身惯性矩I按标准节计算,可取Y=1;l0、Qa、q——同公式(13),见图16。作用于下部爬升框架上的水平力可按公式(15)计算:ql…………式中:Fb——下部爬升框架受到的水平作用力,单位为牛顿(Nq、l——同公式(13M——按公式(14)计算。b)风向垂直于起重臂方向,应计算塔身顶部有垂直载荷作用,塔身顶部弯矩和垂直于起重臂方向的水平载荷,分别对附着框架产生的水平作用力Fax和Fay。塔身在附着框上产生作用合力Fa按公式(4)计算。JB/T14850—20245.2.3下部支撑结构所受到的垂直载荷计算下部支撑结构所受到的垂直作用力按公式(16)计算:F=Na+Gm………(16)式中:Fc——下部支撑结构所受到的垂直作用力,单位为牛顿(NGm——塔身自重,单位为牛顿(NNa——作用于塔身顶部的垂直载荷,单位为牛顿(N)。5.2.4内爬升式支护系统水平面主要杆件、连接支座计算5.2.4.1支撑梁式支护系统常用结构形式参附录B的B.2.1,可用结构力学或有限单元法进行计算。5.2.4.2悬挂式支护系统常用结构形式参见附录B的B.2.2,可用结构力学或有限单元法进行计算。5.2.4.3内爬式支护系统主梁作用载荷取值计算方法内爬式支护系统主梁作用载荷取值计算方法,参见附录D。5.3预埋件的设计计算预埋件的设计计算应符合GB50010-2010中9.7的规定。5.4护系统构件及其连接设计计算支护系统的主要受力构件应进行强度、刚度、稳定性验算,计算方法应符合GB/T13752的规定。6安装拆卸6.1塔机支护系统安装、拆卸总则6.1.1应制定塔机支护系统的安装、拆卸施工方案,施工方案应包括但不限于下列内容:a)塔机作业点的环境与施工条件说明;b)塔机支护系统相关结构和承载能力计算(设计图样和计算说明书);c)安装规划、施工进度计划和拆卸规划;d)安装检查验收标准;e)操作平台、安全通道的搭设及验收规程;f)作业人员的安全保障及防护措施;g)安全监测监控、应急处置措施;h)作业人员安排(含专职安全生产管理人员及实际作业人员);i)支护系统安装、拆卸过程中的风险源标志与控制方法;j)支护系统安装、拆卸流程说明及注意事项;k)除使用说明书另有规定外,支护系统安装、拆卸作业处的3s时距平均瞬时风速不应大于12m/s。6.1.2支护系统的安装拆卸应符合GB/T26471的规定。6.2塔机支护系统安装、拆卸作业6.2.1检查校验作业场地、设备和人员组织。6.2.2作业前应与相关人员确认作业方案及安全措施。6.2.3高空作业人员应遵守高处作业相关规定。6.2.4支护系统零部件进场后,应按设计图纸对其材质、数量、尺寸、外观质量等进行确认,符合设计要求后方可进行拼装。6.2.5支护系统安装前应进行预拼装,预拼装时应检查相关安装尺寸和安装位置。JB/T14850—20246.2.6按设计要求在预埋件及相关结构上进行焊接时,焊接环境应符合GB/T5031-2019中5.3.2.1.1的要求,对焊缝的焊接质量及焊接件的位置尺寸应进行检查。6.2.7采用高强度螺栓连接时,高强度螺栓的紧固力矩应符合设计要求;采用销轴连接时应保证销轴进入到设计的预定位置,并进行可靠锁定。6.2.8支护系统安装后,上部支撑点以下塔身侧向垂直度不大于2‰,上部支撑点以上塔身侧向垂直度不大于4‰。6.2.9内爬升支护系统连接支座定位后,应进行复测,两侧连接支座高差应不大于支座间距的2‰,复测合格后方可现场焊接。6.2.10内爬升支护系统安装过程中,主梁的平面水平度、竖向垂直度应符合设计要求。6.2.11内爬升支护系统安装、拆卸作业时,两道附着之间的塔身结构件的安装或拆卸应在一个作业时段内完成。6.2.12支护系统拆卸前,应制定拆卸方案,并应对所拆卸塔机及支护系统的各部件特别是焊接结构件、重要部位螺栓、销轴、安全通道和防护装置等进行检查。若有安全隐患,应先予以消除,才能进行拆卸作业。6.2.13附着系统拆卸与安装程序相反。拆卸最上一道附着系统前应保证下一道附着以上部分的塔身悬臂高度符合说明书的规定,并保证其下一道附着装置处于紧固状态,才能拆卸该道附着装置。6.2.14安装拆卸过程中应有防止螺栓、销轴等构配件坠落的措施。7检查、验收与维护7.1安装前检查7.1.1安装前应对支护系统各个构件及连接支座等进行检查,以确认下列事项:——各个构件及连接支座等是否符合设计要求,有无变形、开焊、裂纹;——螺栓、销轴、垫圈等连接件是否配置齐全,螺栓等紧固件是否符合强度等级要求;——安全通道和防护装置等是否符合要求。发现安全隐患,应立即进行修复或更换。7.1.2安装前应检查预埋件处的钢筋混凝土结构强度。对于刚性附着系统,预埋件处的钢筋混凝土结构强度达到设计强度的80%后方可施工;对于柔性附着系统,预埋件处的钢筋混凝土结构强度达到设计强度的95%后方可实施预紧施工。预埋件处的钢筋混凝土结构设计图纸应存档备查。7.2安装后验收支护系统安装完成后,应对安装情况进行自检,填写塔式起重机支护系统自检验收表(见附录E)。7.3检查维护7.3.1塔机支护系统检查维护应按GB/T31052.3规定进行。7.3.2支护系统若发生下列问题应进行修复或更换后再投入使用:a)主要承载结构件或焊缝存在目视可见的裂纹;b)连接件的轴、孔严重磨损,销轴及孔塑性变形;c)主要承载结构件整体或局部塑性变形;d)安装支护系统的预埋件发生松动或预埋件处混凝土出现风险性裂纹;e)主要承载构件由于腐蚀或磨损等使承载有效截面减小,应力增加,当应力超过原计算应力的15%,或腐蚀磨损深度达原厚度的10%。JB/T14850—2024本文件使用的符号和代号本文件使用的符号和代号及其含义等见表A.1。表A.1本文件使用的符号和代号am~~mdmdmdimdimEN/mFaNFaNFaNFaNFaNFaNFaxN塔身顶部有垂直载荷和塔身顶部弯矩共同作用下,附着框架所受到的x方向水平作FAxNJB/T14850—2024表A.1(续)FayN塔身顶部有垂直载荷和塔身顶部弯矩共同作FAyNFbNFBxNFByNFcNFcN塔机通过爬升框架作用于下部支承梁的垂直FCxNFCyNFiNFiNFiNFiNFiNFiNFNNFZNNHiNIm4Ki ~~Kj—lmlmlmlmmmmJB/T14850—2024表A.1(续)mmm上部起作用的第二道附着到第三道附着框架mmmmmMMM塔身悬臂部分受到的各种载荷在上部爬升框Ma塔身顶部所有结构的自重、平衡重和吊重等MEMFMnNNNaNNi—PiNPiNqN/mQ NR—Ri JB/T14850—2024表A.1(续)Ri—smsim离sim离simY—Y—水平位移放大系数,γ=1.15,对于有加强节δmλ1—λ2 JB/T14850—2024(资料性)塔机附着系统结构形式B.1附着系统B.1.1刚性附着系统刚性附着系统一般由附着框架、附着构件、连接支座等组成,附着框架与连接支座间的联接构件(即附着构件)为刚性,附着系统的附着构件与塔身形成几何不变体系。常见的有以下四种(见图B.1)。图B.1塔机刚性附着系统常见结构形式B.1.2柔性附着系统柔性附着的附着框架与建筑物之间的联接构件为钢丝绳等柔性结构。柔性构件一般以井字形、轴线星形和对角线星形分布于附着框架周围,柔性拉索一般垂直于塔身(见图B.2)。JB/T14850—20241421421122112443333434a)井字形柔性附着b)轴线星形柔性附着c)图B.2塔机柔性附着系统常见结构形式B.2内爬升支护系统B.2.1支撑梁式支护系统B.2.1.1通则支撑梁式支护系统一般安装在建筑物核心筒内的剪力墙或钢框架内部,支撑梁两端支承在事先设定在墙体或相关结构的支座上。通常采用三组支撑梁在塔机爬升时从下向上倒换,始终保持两组支撑梁对塔机的支承状态,确保塔机在爬升和正常作业时始终能够得到可靠地支承与约束。支撑梁式支护系统一般由支承主梁、连接支座、爬升框架组成。支撑梁式支护系统根据不同支承结构形式分为支撑梁式支护系统、特殊支撑梁式支护系统。支撑梁式支护系统分为普通支撑梁式支护系统(无斜撑杆以及剪力框)、单侧斜撑支撑梁式支护系统、剪力框支撑梁式支护系统。在特殊情况下,支撑梁式支护系统与附着系统之间可进行转换,但需要由专业技术人员进行设计。B.2.1.2支撑梁式支护系统B.2.1.2.1单侧斜撑支撑梁斜撑杆在支撑梁的一侧与支承主梁相连,爬升框架固定在两根支撑主梁的上部(见图B.3)。依据这类结构的受力状态,宜将斜撑杆铰接到与主梁上翼缘相近区域。B.2.1.2.2剪力框连接的支撑梁用剪力框将两个支承主梁连接到一起,爬升框架固定在两根支撑主梁的上部(见图B.4)。3215415图B.3单侧斜撑支撑梁JB/T14850—20243214图B.4剪力框支撑梁B.2.1.3特殊支撑梁特殊支撑梁有两种形式,一种是爬升框架偏心布置于两根主梁的上部(见图B.5),另一种是两根主梁的长度不等的支撑梁结构(见图B.6)。 图B.5偏心支撑梁321图B.6主梁长度不等的支撑梁B.2.1.4支撑梁式主梁支承结构形式支撑梁式支护系统主梁与建筑物连接常用两种形式,一种是简支梁结构形式,即一端固定铰接,一端移动铰接(见图B.7);另一种是两端固定支承形式,即两端用高强度螺栓固接(见图B.8)。对于有特殊需求的支护系统支承主梁与连接支座间也可采用焊接形式,但需要对焊接形式进行专业设计。依据工程实际状态可将几种联接方式混合使用。JB/T14850—2024图B.7一端固定铰接一端可移动铰接结构图B.8高强螺栓两端固接结构B.2.2悬挂式支护系统悬挂式支护系统一般置于建筑物墙体或结构一侧的立面上,确保结构体系能够承受塔身所传递的各种载荷。与支撑梁式支护系统类似,采用三套悬挂架在塔机爬升时从下向上倒换,始终保持两套悬挂架对塔身的支承状态,确保塔机在爬升和正常作业时始终能够得到可靠地支承与约束。常用悬挂式支护系统有以下组合形式:斜撑式、斜拉式、撑拉混合式、悬撑组合式(见图B.9)。悬撑组合式下部斜撑杆也可设计成上部斜拉杆。悬挂式支护系统水平面常用结构形式有对称四杆式、单侧双杆式和对称双杆式(见图B.10)。对于大中型塔机水平面支撑宜采用对称四杆式。在墙体拐角处及无法布局对称四杆式的宜采用单侧双杆式。对于中小型塔机宜采用对称双杆式或单侧双杆式。在特殊情况下,悬挂式支护系统与附着系统之间可进行转变,但需要由专业技术人员进行设计及计1123爬升后爬升后爬升前爬升前爬升后爬升后爬升前图B.9悬挂式支护系统承受垂直载荷的常用结构形式JB/T14850—20241414123231214433爬升前爬升前爬升后爬升后爬升前爬升后爬升前爬升前爬升后爬升后c)撑拉混合式d)悬撑组合图A.9悬挂式支护系统承受垂直载荷的常用结构形式(续) 123434124343121图B.10塔机悬挂式支护系统水平面常用结构形式JB/T14850—2024(资料性)刚性附着系统附着构件计算C.1一般形式的刚性附着系统附着构件计算C.1.1计算模型说明采用本部分所给出的内容,其计算模型及外载荷需满足以下条件:a)所有附着构件均处于同一水平面内;b)所用附着杆件的材料和截面积均相同;c)附着框架铰点关于塔身中心对称。C.1.2三杆两点式附着计算三杆两点式附着系统在水平作用力Fa和扭矩Mn共同作用下(见图C.1),附着构件1、2、3的最大轴力按公式(C.1)~公式(C.3)计算,A点最大作用力按公式(C.6)和公式(C.7)计算,B点最大作用力按公式(C.8)和公式(C.9)计算。yFayaFMnCxBEaFMnCxBEd1d2O D3FFFFAd1d2O D3FFFFAs1s2图C.1一般形式三杆两点式附着系统受力简图n……………………式中:F1、F2、F3——附着构件1、2、3最大轴力,单位为牛顿(NFa——附着系统所受水平作用力,单位为牛顿(N);Mn——附着系统所受扭矩,单位为牛顿米(N·ma——附着框架几何尺寸,单位为米(m),见图B.1;l1、l2、l3——附着构件1、2、3的长度,单位为米(m),按公式(C.4)计算;R——系数,按公式(C.5)计算。JB/T14850—2024\(2,\(2,2(1)2(2,2(1)2(2,l|(2,|l|(2,|(C.4)R=d2s1+d1s2-1-d2+s1+s2)(C.5)式中:s1、d1分别为附着点A到塔身中心线y和x的距离,单位为米(m),见图C.1;s2、d2分别为附着点B到塔身中心线y和x的距离,单位为米(m),见图C.1。=Fa+Mn2d2-a)……………(C.6)=Fa(2s1s2-as1)2+(2d2s1-as2-as1+ad2)2+Mn2s2-a)(C.7)式中:FAy——A点最大法向力,单位为牛顿(N),见图C.1;FAx——A点最大水平切向力,单位为牛顿(N),见图C.1;式中其他符号同公式(C.1)~公式(C.3)。=(C.8)FBx=……式中:FBy——B点最大法向力,单位为牛顿(N),见图C.1;FBx——B点最大水平切向力,单位为牛顿(N),见图C.1;式中其他符号同公式(C.1)~公式(C.3)。C.1.3四杆四点式附着计算四杆四点式附着系统在附着水平作用力Fa和扭矩Mn的共同作用下(见图C.2),附着构件1、2、3、4最大轴力按公式(C.10)~公式(C.13)计算,A点最大作用力按公式(C.18)和公式(C.19)计算,B点最大作用力按公式(C.20)和公式(C.21)计算。a CEFaDa CEaxaOMnCd2F1d2F1d12d12FFFFAs1BFAs1图C.2一般形式四杆四点式附着系统受力简图JB/T14850—2024F=F|-K|+|-K|(H1(H1K1l1+H2K4l3+H3K7l4))2(H1(H1F=F|-K|+|-K|(l(l2+Hl1+Hl3+Hl41,(l2+Hl1+Hl3+Hl42,+Hl1+Hl3+Hl43+MH1(H1K3l+Hl1+Hl3+Hl43……(C.10)F=F+MH1K3l1+H2K6l3+H3K9l4……(C.11)+Hl1+Hl3+Hl……(C.11)|F=F -K|+|-K|(H2(H1K1l1+H2K4l3+H3K7l4))2(H2(H1K2l1|F=F -K|+|-K|(l(l2+Hl1+Hl3+Hl44,(l2+Hl1+Hl3+Hl45,+MH2(H1K3l1+H2K6l3+H3K9l4)-K+Hl1+Hl3+Hl46F=F -K|+|-K|(H3(H1K1l1+H2K4l3+H3K7l4))2(H3(H1KF=F -K|+|-K|((l2+Hl1+Hl3+Hl47,(l2+Hl1+Hl3+Hl48,+MH3(H1K3l1+H2K6l3+H3K9l4)-K……(C.13)+Hl1+Hl3+Hl……(C.13)式中:F1、F2、F3、F4——附着构件1、2、3、4最大轴力,单位为牛顿(NFa——附着系统所受水平作用力,单位为牛顿(N);Hi、Kj——系数,i=1~3,j=1~9,由公式(C.14)和公式(C.15)求得;l1、l2、l3、l4——附着构件1、2、3、4长度,单位为米(m由公式(C.16)求得;Mn——附着系统所受扭矩,单位为牛顿米(N·m)。JB/T14850—2024式中:a、d1、d2、s1、s2——几何尺寸,单位为米(m见图C.2;Ri——系数,i=1~2,由公式(C.17)求得;式中其他符号同公式(C.10)~公式(C.13)。式中符号同公式(C.14)公式(C.16)。式中符号同公式(C.14)公式(C.16)。-K2d1-K2d1+a)|2+(|2d1-al1+H12d1+al2H1K1l1+H2K4l3+H3K7l4+Hl1+Hl3+Hl4(|2d1-al1+H12d1+al2H1K2l1+H2K5l3+H3K8l4F=FAya-K2d1+a)|222l1,|+Hl1+Hl3+Hl4()()+Mnl2+Hl1+Hl3+Hl4)32l1(2d1-a)l1+H1(2d1+a)l2(H1+Mnl2+Hl1+Hl3+Hl4)32l1(()(()2(2s1-a)|2l1,2s1-2(2s1-a)|2l1,2s1-al1+H1l2H1K1l1+H2K4l3+H3K7l42l1l2l2+H12l1+Hl3+Hl42s1-al1+H1l2H1K2l1+H2K5l3+H3K8l42l1l2l2+H12l1+Hl3+Hl4|-K+|1((FAx=F22s1-a)|2l1,|-K2|(+Mn(2s1-a)(l1+H1l2+Mn式中:FAy——A点最大法向力,单位为牛顿(N见图C.2;(2d2-a)l4+H3(2d2(2d2-a)l4+H3(2d2+a)l3(H1K1l1+H2K4l3+H3K7l4)-K2d2-a-K2d2+a)|2+(2d2-a)l4+H3(2d2+a)l3(H1K2l1+H2K5l3+H3K8l4)-K2d2-a-K2d2+aF=F………(C.18)………(C.19),|+M+MH2(2d2-a)l4+H3(2d2+a)l3(H1K3l1+H2K6l3+H3K9l4)-K2d2-a-K2d2+a(C.20)(C.20)JB/T14850—2024(H2l4+H3l3H1K1l1+H2K4l3+(H2l4+H3l3H1K1l1+H2K4l3+H3K7l42l3l4l2+Hl1+Hl3+Hl4H2l4+H3l3H1K2l1+H2K5l3+H3K8l42l3l4l2+Hl1+Hl3+Hl42s2-a2s2-a2s2-a2s-a|-K4l3-K72s-a|((,F=FBxa2s2-a|-K2-K|(,+Mn+Hl1+Hl3+Hl4)62l392l4(2s2-a)(H2l4+H3l3)(H1K3l1+H2K6+Mn+Hl1+Hl3+Hl4)62l392l4(C.21)式中:FBy——B点最大法向力,单位为牛顿(N见图C.2;FBx——B点最大水平切向力,单位为牛顿(N见图C.2;式中其他符号同公式(C.10)~公式(C.16)。C.1.4四杆两点式附着计算四杆两点式附着系统在附着水平作用力Fa和扭矩Mn的共同作用下(见图C.3附着构件1、2、3、4最大轴力按公式(C.22)~公式(C.25)计算,A点最大作用力按公式(C.29)和公式(C.30)计算,B点最大作用力按公式(C.31)和公式(C.32)计算,C点最大作用力按公式(C.34)和公式(C.35)计算。yFayFaxaaMnMnaad1d3d232Byd1d3d232By1FFFFCx4FiFBs3BAs2As1K2+K2FK2+K2F=F+MnK3(C.22) =F+Ml2+K1K8)2+(l1l2=F+M7aKn72l1l2-aK3K87aK7………………(C.23)F445K2+K2+MnK6……(C.24) 4a(R121,(22R1,n23R1(C.25)F=F(|s2-RK)|2+|(R 4a(R121,(22R1,n23R1(C.25)式中:F1、F2、F3、F4——附着构件1、2、3、4最大轴力,单位为牛顿(NFa——附着系统所受水平作用力,单位为牛顿(N);Ri、Kj——系数,i=1~3,j=1~8,按公式(C.26)和公式(C.27)计算;JB/T14850—2024l1、l2、l3、l4——附着构件1、2、3、4长度,单位为米(m),按公式(C.28)计算;Mn——附着系统所受扭矩,单位为牛顿米(N·m)。R=;R2=)R3(2d2-a)2-23al42R1R3(2d2-a)2+R1R3K4K7=l1(2d2-a)K8=l2(2d1-a)J(C.27)式中:a——附着框的几何尺寸,单位为米(m见图C.3;s1、d1——分别为附着点A到塔身中心线y和x的距离,单位为米(m),见图C.3;s2、d2——分别为附着点B到塔身中心线y和x的距离,单位为米(m),见图C.3;s3、d3——分别为附着点C到塔身中心线y和x的距离,单位为米(m),见图C.3。式中其他符号同公式(C.22)~公式(C.25)。=……………式中:FAy——A点最大法向力,单位为牛顿(N见图C.3;FAx——A点最大水平切向力,单位为牛顿(N见图C.3;式中其他符号同公式(C.22)~公式(C.28)。JB/T14850—2024+K6N1(C.31)-K6N3(C.32)式中:FBy——B点最大法向力,单位为牛顿(N见图C.3;FBx——B点最大水平切向力,单位为牛顿(N见图C.3;Ni——系数,i=1~3,按公式(C.33)计算;式中其他符号同公式(C.22)~公式(C.28)。式中:式中:F=………………F=………………式中:FCy——C点最大法向力,单位为牛顿(N见图C.3;FCx——C点最大水平切向力,单位为牛顿(N见图C.3;式中其他符号同公式(C.22)~公式(C.28)。C.2附着支撑点与塔身轴线成对称状态的刚性附着系统附着构件计算C.2.1常用三杆两点式附着计算三杆两点式附着系统在附着水平作用力Fa和扭矩Mn共同作用下(见图C.4),附着构件1、2、3的最大轴力按公式(C.36)~公式(C.38)计算,A点最大作用力按公式(C.40)和公式(C.41)计算,B点最大作用力按公式(C.42)和公式(C.43)计算。JB/T14850—2024FaFa xMn xaadFByFAyFAxdFByFAyFAxFBxAB-s--s-FBxAB图C.4常用三杆两点式附着系统受力简图……(C.37)(C.38)式中:F1、F2、F3——附着构件1、2、3最大轴力,单位为牛顿(NFa——附着系统所受水平作用力,单位为牛顿(NR——系数,按公式(C.39)计算;Mn——附着系统所受扭矩,单位为牛顿米(N·ma——附着框的几何尺寸,单位为米(m见图C.4。s、d——分别为附着点A和B到塔身中心线y和x的距离,单位为米(m见图C.4;R=s(2d-a)………………(C.39)式中符号同公式(B.36)~公式(B.38)。…………………2s2-as)2+(2ds-2as+da)2+Mn2s-a,)|(C.41)式中:FAy——A点最大法向力,单位为牛顿(N见图C.4;FAx——A点最大水平切向力,单位为牛顿(N见图C.4;式中其他符号同公式(C.36)~公式(C.38)。By2san…………………(C.42)By2san…………………(C.42)=…………………式中:FBy——B点最大法向力,单位为牛顿(N见图C.4;FBx——B点最大水平切向力,单位为牛顿(N见图C.4;式中其他符号同公式(C.36)~公式(C.38)。JB/T14850—2024C.2.2常用四杆四点式附着计算四杆四点式附着系统在附着水平作用力Fa和扭矩Mn的共同作用下(图C.5),附着构件1、2、3、4最大轴力按公式(C.44)和公式(C.45)计算,A点和B点最大作用力按公式(C.47)和公式(C.48)计yFayFaaxaxMnMndaFByFAyFAxABdaFByFAyFAxABssFBx图C.5常用四杆四点式附着系统受力简图 1a|((2d-a)2l13+(a+2d)2l23,|(|2s(2s-a),|n2sa1a|((2d-a)2l13+(a+2d)2l23,|(|2s(2s-a),|n2saFF+Mn……………式中:F1——附着构件1和4最大轴力,单位为牛顿(N);F2——附着构件2和3最大轴力,单位为牛顿(N);Fa——附着系统所受水平作用力,单位为牛顿(NMn——附着系统所受扭矩,单位为牛顿米(N·m);l1——附着构件1和4的长度,单位为米(m),按公式(C.46)计算;l2——附着构件2和3的长度,单位为米(m),按公式(C.46)计算;a——附着框的几何尺寸,单位为米(m见图C.5;s、d——分别为附着点A和B到塔身中心线y和x的距离,单位为米(m),见图C.5。=s2+d2+a(|l2=s2+d2+a|((a-d-s,)|J(C.46)FAy=…………F=…………JB/T14850—2024…………(C.49)式中:FAy,FBy——A点和B点最大法向力,单位为牛顿(N),见图C.5;FAx,FBx——A点和B点最大水平切向力,单位为牛顿(N),见图C.5;式中其他符号同公式(C.44)和公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