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式版)JBT 1306-2024 电动单梁起重机_第1页
(正式版)JBT 1306-2024 电动单梁起重机_第2页
(正式版)JBT 1306-2024 电动单梁起重机_第3页
(正式版)JBT 1306-2024 电动单梁起重机_第4页
(正式版)JBT 1306-2024 电动单梁起重机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ICS53.020.20CCSJ80JB代替JB/T1306—20082024-03-29发布2024-10-01实施IJB/T1306—2024前言 2规范性引用文件 3术语和定义 24型式与基本参数 25技术要求 56试验方法 7检验规则 8标志、包装、运输及贮存 图1标准净空电动葫芦小车起重机典型示意图 2图2低净空电动葫芦小车起重机典型示意图 3图3电动葫芦安装在角形小车上的起重机典型示意图 3图4主梁拱度弯曲示意图 7图5主梁水平弯曲示意图 8图6车轮垂直偏斜示意图 8图7车轮轴线水平偏斜示意图 9图8车轮着力点高度差示意图 9图9主梁腹板的局部翘曲测量方法示意图 14图10起重机车轮着力点高度差测量方法示意图 15图11起重机车轮垂直偏斜和水平偏斜测量方法步骤a)示意图 图12起重机车轮垂直偏斜和水平偏斜测量方法步骤c)示意图 图13车轮垂直和水平偏斜状态示意图 18表1起重机工作级别 4表2起重机额定起重量 4表3起重机跨度 4表4起重机起升高度 4表5起重机起升速度 4表6起重机和小车运行速度 5表7起重机安全尺寸 5表8车轮着力点高度差值 9表9噪声修正值 12表10起重机跨度测量 13表11钢丝下垂量修正值 14表12检验项目 19JB/T1306—2024本文件按照GB/T1.1—2020《标准化工作导则第1部分:标准化文件的结构和起草规则》的规定起草。本文件代替JB/T1306—2008《电动单梁起重机》,与JB/T1306—2008相比,除结构调整和编辑性改动外,主要技术变化如下:a)更改了文件范围(见第1章,2008年版的第1章);b)更改了规范性引用文件(见第2章,2008年版的第2章);c)增加了术语和定义(见第3章);d)更改了基本参数中的额定起重量的范围(见表2,2008年版的表2);e)更改了基本参数中的起升高度的范围(见表4,2008年版的表4);f)删除了电动葫芦运行速度最大值(见2008年版的3.2.6);g)更改了起重机的安全尺寸上方间隙值(见表7,2008年版的表7);h)更改了起重机内部电压损失值(见5.1.1,2008年版的4.1.1);i)更改了静载试验时实际上拱度的要求(见5.3.6,2008年版的4.3.2);j)删除了对于用户未提出调速和定位精度时的挠度(见2008年版的4.3.3);k)增加了起重机起升高度不应小于名义值97%的要求(见5.3.8);l)增加了吊具左右极限允许偏差要求(见5.3.9);m)增加了起重机应设置小车运行极限位置限制器的要求(见);n)增加了起重机大车运行机构应采取防坠落措施的要求(见0);o)增加了联合起升作业的要求(见2和3);p)增加了对起升机构设置高度限制装置的要求(见4);q)更改了“卫生”为“职业健康”(见5.4.2,2008年版的4.4.2);r)删除了起重机基距与跨度的比值要求(见2008年版的4.6.6);s)删除电动葫芦电控要求(见2008年版的4.8.1);t)增加了绝缘电阻、接地电的检测内容(见6.9);u)删除了对吊装的要求(见2008年版的7.2.4)。请注意本文件的某些内容可能涉及专利。本文件的发布机构不承担识别专利的责任。本文件由中国机械工业联合会提出。本文件由全国起重机械标准化技术委员会(SAC/TC227)归口。本文件负责起草单位:河南省矿山起重机有限公司、北京起重运输机械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北京起重运输机械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河南分院、北京科正平工程技术检测研究院有限公司。本文件参加起草单位:法兰泰克重工股份有限公司、科尼起重机设备(上海)有限公司、广州起重机械有限公司、纽科伦(新乡)起重机有限公司、浙江冠林机械有限公司、浙江双鸟机械有限公司、江西起重机械总厂有限公司、八达机电有限公司、浙江中建路桥设备有限公司、河南巨人起重机集团有限公司、微特技术有限公司、河南省大方重型机器有限公司、山东龙辉起重机械有限公司、河南省中原奥起实业有限公司。本文件主要起草人:崔红哲、林夫奎、申强、陶天华、袁秀峰、林卫国、张勇、邝海坚、张培、金庆好、王超石、赵定元、朱瑸、林剑、童国柱、田会霞、蔡小雨、郭长宇、和大龙、付强。本文件及其所代替文件的历次版本发布情况为:——JB1306—1973;JB1306—1984;JB/T1306—1994;JB/T1306—2008;——本次为第四次修订。1JB/T1306—2024电动单梁起重机本文件规定了电动单梁起重机的型式与基本参数及技术要求,描述了相应的试验方法,规定了检验规则及标志、包装、运输和贮存。本文件适用于一般环境中工作的,以电动葫芦为起升机构的一般用途电动单梁起重机的制造。本文件不适用于在爆炸性、核辐射或腐蚀性气体环境条件下工作的电动单梁起重机。2规范性引用文件下列文件中的内容通过文中的规范性引用而构成本文件必不可少的条款。其中,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该日期对应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GB/T755—2019旋转电机定额和性能GB/T3811起重机设计规范GB/T5905起重机试验规范和程序GB/T6067.1起重机械安全规程第1部分:总则GB/T6067.5起重机械安全规程第5部分:桥式和门式起重机GB/T6974.1起重机术语第1部分:通用术语GB/T6974.5起重机术语第5部分:桥式和门式起重机GB/T8923.1—2011涂覆涂料前钢材表面处理表面清洁度的目视评定第1部分:未涂覆过的钢材表面和全面清除原有涂层后的钢材表面的锈蚀等级和处理等级GB/T9286色漆和清漆漆膜的划格试验GB/T10183.1起重机车轮及大车和小车轨道公差第1部分:总则GB/T13306标牌GB/T13384机电产品包装通用技术条件GB/T14048.1—2012低压开关设备和控制设备第1部分:总则GB/T14405—2011通用桥式起重机GB/T37910.1焊缝无损检测射线检测验收等级第1部分:钢、镍、钛及其合金JB/T4315起重机械电控设备JB/T5317环链电动葫芦JB/T6391.1滑接输电装置第1部分:绝缘防护型滑接输电装置JB/T8437起重机械无线遥控装置JB/T9008.1钢丝绳电动葫芦第1部分:型式与基本参数、技术条件JB/T10559起重机械无损检测钢焊缝超声检测JB/T10833起重机用聚氨酯缓冲器2JB/T1306—2024JB/T12987起重机弹簧缓冲器JB/T12988起重机橡胶缓冲器3术语和定义GB/T6974.1和GB/T6974.5界定的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4型式与基本参数4.1型式4.1.1电动单梁起重机(以下简称“起重机”)按起升机构的位置及运行方式分为:a)标准净空电动葫芦小车起重机,典型示意图见图1;b)低净空电动葫芦小车起重机,典型示意图见图2;c)电动葫芦安装在角形小车上的起重机,典型示意图见图3。尺寸符号说明:图1标准净空电动葫芦小车起重机典型示意图3JB/T1306—2024尺寸符号说明:图2低净空电动葫芦小车起重机典型示意图尺寸符号说明:图3电动葫芦安装在角形小车上的起重机典型示意图4JB/T1306—20244.1.2起重机按操纵方式分为:a)司机室操纵起重机;b)地面操纵起重机(含有线和无线)。4.2基本参数4.2.1根据GB/T3811的规定,起重机的工作级别分为表1中规定的A3~A7。表1起重机工作级别KUUUUUUUUUU——————————————— 4.2.2起重机的额定起重量应优先采用表2中规定的数值。表2起重机额定起重量单位为吨1.0,1.6,2.0,2.5,3.2,4,5,6.34.2.3起重机的跨度(S)应优先采用表3中规定的数值。表3起重机跨度单位为米8—4.2.4起重机的起升高度应优先采用表4中规定的数值。表4起重机起升高度单位为米458——4.2.5起重机的起升速度应优先采用表5中规定的数值,慢速推荐为正常工作速度的1/2~1/10,调速产品可与用户协商解决。表5起重机起升速度单位为米每分5JB/T1306—202412458————4.2.6起重机和小车的运行速度应优先采用表6中规定的数值,慢速推荐为正常工作速度的1/2~1/10,调速产品可与用户协商解决。采用地面操纵时,起重机的运行速度不宜大于50m/min。表6起重机和小车运行速度单位为米每分458 4.2.7起重机的安全尺寸(见图1~图3)应符合表7中规定的要求。表7起重机安全尺寸单位为毫米CCC5技术要求5.1环境及使用要求5.1.1起重机的电源为单相或三相交流,额定频率为50Hz或60Hz,额定电压为220V~660V。电动机和电器控制设备上电压允许波动的上下限为±10%,起重机内部电压损失应符合GB/T3811的规定。5.1.2起重机一般在室内工作,工作环境温度为-20℃~40℃,空气相对湿度不应大于85%(环境温度为25℃时)。5.1.3电动机的运行条件应符合GB/T755—2019中第6章和第7章的规定。5.1.4电器的正常使用、安装和运输条件应符合GB/T14048.1—2012中第6章的规定。5.1.5起重机运行轨道的安装应符合GB/T10183.1的规定。5.2基本要求5.2.1起重机的设计应符合GB/T3811的规定。5.2.2起重机配用的钢丝绳电动葫芦应符合JB/T9008.1的规定,环链电动葫芦应符合JB/T5317的规5.3使用性能5.3.1应按起重机的使用等级和载荷状态级别,合理地选用相应工作级别(见表1)的起重机。6JB/T1306—20245.3.2起重机运行速度的允许偏差为额定值的±10%。起升速度、小车运行速度和额定载荷下制动下滑量,应符合JB/T9008.1和JB/T5317的规定。5.3.3起重机的静态刚性:小车位于主梁跨中位置时,由额定起重量及小车自重载荷在该处产生的垂直静挠度f与起重机跨度s的关系,推荐为:a)对低定位精度要求/具有无级调速控制系统/采用低起升速度和低加速度能达到可接受定位精度要求的起重机b)对采用简单控制系统能达到中等定位精度要求的起重机;c)对高定位精度要求的起重机5.3.4起重机的动态刚性一般不作要求,但当用户根据起重机使用条件对此有要求,以及从起重机设计角度考虑认为对此性能应有要求时(如:认为对起重机司机健康和起重机正常工作平稳性有影响等则进行校核,其指标由设计者与用户确定,并应在提交给用户的有关资料中说明。5.3.5起重机的水平刚性规定为:起重机跨中在水平方向引起的变形不应大于S/2000。5.3.6起重机在做静载试验时,应能承受1.25倍额定起重量的试验载荷。试验后进行目测检查,各受力钢结构件应无裂纹和永久变形、无油漆剥落;各连接处应无松动现象。主梁实际上拱度不应小于0.7S/1000。5.3.7起重机做动载试验时,应能承受1.1倍额定起重量的试验载荷。试验过程中应工作正常,制动器等安全装置动作灵敏可靠。试验后进行目测检查,各受力钢结构件应无裂纹和永久变形、无油漆剥落;各连接处应无松动现象。5.3.8起重机的起升高度不应小于名义值的97%。5.3.9吊具左右极限位置的允许偏差为±100mm。5.4安全防护与职业健康5.4.1安全防护起重机安全防护应符合GB/T6067.1和GB/T6067.5的规定。电动葫芦的安全防护应符合JB/T9008.1或JB/T5317的规定。起重机小车的运行速度大于30m/min时应设置运行极限位置限制器。起重机大、小车应安装符合JB/T10833、JB/T12987或JB/T12988规定的缓冲器。起重机应设紧急停止开关、短路保护、失电压保护、错相、缺相等电气保护措施。当采用手电门操纵时应采用低压控制(不大于50V),当采用司机室操纵时还应设置零位保护和联锁保护。电源接通后,应保证起重机和电动葫芦的动作方向与按钮标志相符。起重机常温绝缘电阻值不应小于1MΩ。起重机接地电阻值不应大于4Ω。起重机应设置常闭式制动器。0起重机大车运行机构电机、减速机应采取防坠落措施。1起重机司机室应满足如下要求:a)司机室内净空高度不小于1.8m,司机室的围栏高度不低于1m;b)司机室设有灭火器和电铃或警报器;7JB/T1306—2024c)进入起重机的门和司机室到桥架上的门设有电气联锁保护装置,当任何一个门打开时,起重机所有机构均不应工作。2对于双葫芦的起重机,各个葫芦均应装有起重量限制器,起重量限制器的限制值为各个葫芦的额定起重量,当单个葫芦起升重量超过规定的限制值时应能自动切断起升动力源。联合起升作业时,如果起升重量超过规定的起升限制值及各葫芦的起重量超过规定的限制值,起重量限制器应能自动切断各个葫芦的起升动力源。3双葫芦起重机的两小车之间应设置防碰撞装置。4起升机构应设高度限位装置。对于采用非传动式高度限位装置的,应当同时安装两种不同形式的高度限位装置。5.4.2职业健康起重机的噪声声压级不应大于85dB(A)。5.5焊接质量5.5.1焊缝外部检查不应有目测可见的裂纹、固体夹杂、咬边、未熔合和未焊透等缺陷。5.5.2主梁受拉区对接焊缝应进行无损检测,射线检测不应低于GB/T37910.1中规定的验收等级2级,超声检测不应低于JB/T10559中规定的验收等级1级。5.6桥架(起重机运行机构组装完成以后)5.6.1主梁腹板的局部翘曲主梁腹板的局部翘曲在腹板的受压区(H/3以内)不应大于0.7δ,腹板的其余区域(H/3以外)不应大于1.2δ。H为腹板的高度;δ为腹板厚度。5.6.2主梁最大上拱度主梁最大上拱度应位于跨度中部S/10范围内(见图4主梁上拱度F推荐值为(1/1000~1.4/1000)S。尺寸符号说明:图4主梁拱度弯曲示意图5.6.3主梁水平弯曲8JB/T1306—2024在主梁与端梁连接处的主梁腹板上,距离主梁顶面100mm处测量的主梁水平弯曲值f不应大于S/2000。小车端梁宜向轨道反向弯曲。支撑点水平轮弯曲宜向轨道侧弯曲。示意图见图5。图5主梁水平弯曲示意图5.7装配5.7.1起重机总装后,车轮垂直偏斜应控制在以下范围内:-0.0005≤tanα≤0.0020(见图6)。α——车轮垂直偏斜角度。图6车轮垂直偏斜示意图5.7.2起重机总装后,车轮轴线水平偏斜tanφ应在-0.0005~0.0005范围内(见图7)。9JB/T1306—2024图7车轮轴线水平偏斜示意图5.7.3起重机总装后,四个车轮着力点高度差Δh(见图8)应符合表8的规定。表8车轮着力点高度差值跨度SmS>10S——跨度。图8车轮着力点高度差示意图5.7.4起重机跨度偏差起重机运行机构组装完成后,起重机跨度极限偏差ΔS应符合以下要求:a)当S不大于10m时,ΔS为±2.5mm;b)当S大于10m时,ΔS为±[2.5+0.1(S-10)]mm。5.7.5车轮基准点对角线差JB/T1306—2024以装车轮的基准点测得的对角线差|E1-E2|不应大于5mm(见图5),此值允许在运行机构组装前控制。5.7.6车轮基距偏差车轮基距偏差ΔW应符合以下规定:a)当W不大于3m时,ΔW为±4mm;b)当W大于3m时,ΔW为±1.25W/1000mm。5.8电控设备5.8.1起重机电控设备应符合JB/T4315的规定。5.8.2起重机馈电可采用滑触线或电缆。当采用型钢滑触线时,应设防护装置。当有司机室时,滑线与司机室宜分别布置在起重机主梁两端,当布置在起重机主梁同一端时,应采取安全防护措施。采用滑触线输电时,滑触线应采用符合JB/T6391.1规定的滑接输电装置。5.8.3小车运行采用电缆或滑触线装置馈电,架设移动电缆用钢丝绳应镀锌处理,滑车和滑车轨道应除锈涂漆或镀锌处理。5.8.4护线管应牢固地固定在桥架上,管口应装有护线嘴,护线管内敷设的导线不应有接头。5.8.5护线管内敷设的导线及控制箱和司机室内部敷设的导线应全部采用铜芯多股导线。主回路导线截面积按被控功率选取,且不应小于1.5mm2。5.8.6起重机上所有电气设备的金属外壳,应有效接地。5.8.7起重机电控设备的绝缘电阻值和接地电阻值应符合、的规定。5.8.8起重机采用遥控操纵时,无线遥控装置应符合JB/T8437的规定。5.9涂装5.9.1涂装前的钢材表面处理起重机涂装前,钢材应进行表面除锈处理,重要构件的除锈质量应达到GB/T8923.1-2011中规定的Sa21/2级或St3级,其他构件应达到Sa2级或St2级。5.9.2涂装质量起重机涂层表面应均匀、细致、光亮、完整和色泽一致,不应有粗糙不平、漏底、皱纹、针孔以及严重流挂等缺陷。起重机机构的涂层厚度不应小于50μm,起重机总厚度为75μm~105μm。根据起重机工作环境需要,也可供需双方另行约定。不涂装的外露面应采取防锈措施。涂层的漆膜附着力应符合GB/T9286中规定的1级质量要求。6试验方法6.1总体要求起重机试验应符合GB/T5905的规定。6.2目测检查目测检查应包括但不限于所有重要部件的规格和状态是否符合要求,如:JB/T1306—2024——各机构、电气设备、安全装置、照明、信号系统;——金属结构及其连接件、梯子、通道;——司机室、所有的防护装置、电动葫芦及附件等;——吊具、滑轮组及其轴向固定件。检查时,不必拆开任何部件,但应打开在正常维护和检查时应打开的盖子,如限位开关。目测检查,还应检查必备的证书是否有效。6.3空载试验6.3.1总则接通电源,开动各机构,使小车沿主梁全长往返运行,检查有无卡阻现象,开动并检查其他机构,检查运转是否正常,控制系统和安全防护装置是否符合要求及灵敏准确,试验的累计时间不少于5min。6.3.2起升高度测量测量吊具上极限位置与下极限位置间的距离,并计算其差值,即为起升高度。如受试验台高度限制,也可在吊具处于上极限位置时,用卷筒上钢丝绳的总圈数减去安全圈数得出的数值n,按公式(1)计算出起升高度。H=····················································(1)式中:H——起升高度,单位为米(m);D0——卷筒绳槽底径,单位为毫米(mm);d——钢丝绳直径,单位为毫米(mm);α——滑轮倍率。6.3.3吊具左右极限位置测量开动小车至主梁两端的极限位置,并测量吊具到轨道的中心距离。6.4静载试验使小车位于主梁跨中位置,逐渐加载至1.25倍额定起重量,起升至离地面100mm~200mm,悬空时间不应少于10min。卸去载荷后将小车开至主梁端部,检查主梁有无永久变形,主梁实际上拱度是否符合5.3.6的规定。如有永久变形,需从头再做试验,但总共不超过三次,不应再有永久变形。试验后,目测检查起重机金属结构是否出现永久变形、油漆剥落或对起重机的性能和安全有影响的损坏,检查连接处是否出现松动或损坏。6.5额定载荷试验6.5.1总则经过2次~3次的逐渐加载直至额定起重量,作各方向的动作试验和测试,验证下列项目是否符合设计图样的要求。6.5.2起升速度测量JB/T1306—2024当起升高度超过0.5m后,测量10s内起升的距离,或取某一固定距离,测量所需时间,通过计算求得起升速度。连续测量三次,取其平均值。6.5.3小车运行速度和起重机运行速度测量测试时,在轨道上相距不小于2m的两点分别作出标记,当运行小车或起重机正常运行至标记处即开始计时,运行至另一标记处则终止计时,往返各两次,通过计算分别求得速度,取其平均值。6.5.4下降制动下滑量测量测量制动下滑量有多种方法,推荐使用下面两种方法。当出现异议时,以方法1作为仲裁方法。方法1:在额定电压、额定频率和额定载荷条件下,采用反射式激光位移传感器连续检测载荷(砝码)的位置,当载荷下降到某一位置时,给出停止信号,标记载荷位置,载荷停稳后,标记制动后载荷终止位置,计算出二者距离之差,即为制动下滑量。连续测量三次,取其平均值。方法2:在额定电压、额定频率和额定载荷条件下,采用直径为1mm的钢丝绳,一端系一小砣,另一端与固定的微动开关(触点常闭)相连,常闭触点接在用接触器控制的下降回路中,砣的质量应足以使开关动作,切断下降电路。测量时,小砣放在载荷(砝码)上,当载荷下降到某一位置时,小砣与载荷分离,此时下降电路立即被切断,载荷随即开始下滑运动,测得小砣与载荷之间的垂直距离,即为下滑量。连续测量三次,取其平均值。6.6整机噪声试验在非密闭性厂房内,在跨中起升额定载荷,同时开动起重机运行机构和起升机构。在距小车6m处用声级计,按A档读数测四次(升降各两次)。测试时脉冲声峰值除外,总噪声与背景噪声之差应大于3dB(A),总噪声值减去表9所列的修正值,测量三次,取其最大值,即为起重机的实际噪声值。表9噪声修正值3456789>1032211106.7静态刚性试验静载试验后,将小车移至跨端,用经纬仪在主梁跨中测出基准点垂直方向的数据,然后将小车移至跨中,起升额定载荷距地面100mm~200mm后,测量基准点的垂直方向数据,两数据的相对差即为起重机垂直静挠度。6.8动载试验起升1.1倍额定载荷于跨中,同时开动起升机构和起重机运行机构或小车运行机构,重复做起动、正转、停车、反转等动作,对悬挂着的试验载荷作空中起动,试验载荷不应出现反向动作。试验时,起重机应按电动机接电持续留有操作的间歇时间,按操作规程进行控制,且应注意把加速度、减速度和速度限制在起重机正常工作的范围内。试验过程中,检查各机构动作是否灵活、工作是否平稳可靠,制动器、限位开关等功能是否正常。试验后,目测检查各机构或结构的构件是否有损坏,检查连接处是否出现松动或损坏。6.9绝缘电阻、接地电阻的检测JB/T1306—2024在空气相对湿度小于85%的条件下,用兆欧表分别测量各机构主回路、控制回路对地的绝缘电阻。6.10起重机跨度偏差跨度偏差是由实际跨度值和理论跨度值比较后得出的,采用钢卷尺检测起重机跨度偏差的方法及检测条件为:a)检测时,桥架的支承点应在端梁的下面,接近车轮的位置;b)桥架以端梁上盖板的四个基准点(车轮支承中心顶点)调平,其误差在跨度方向不应超过3mm、在基距方向不应超过2mm;c)桥架应在无日照影响的情况下测量;d)测量跨度采用的拉力和修正值按表10的规定;e)测量时钢卷尺和桥架温度应一致,钢卷尺不应摆动并应自然下垂;f)采用0N~250N标准拉力计用147N的力拉钢卷尺等方法;g)测量所得钢卷尺上的读数加上表10所列修正值,再加上钢卷尺的计量修正值,即为起重机的实际跨度。表10起重机跨度测量mNmm————06.11桥架对角线差桥架对角线差检测参照图4,以装车轮的基准点A、B、C、D为测量基准点,按测定桥架跨度的检测方法与要求,测出E1、E2之值,二值相减即为桥架对角线差。6.12主梁腹板的局部翘曲测量方向和位置可以任意选择,按图9的方法测量,测量长度以1m平尺检测,其量具内侧与腹板间隙的最大值即为主梁腹板的局部翘曲值。JB/T1306—2024尺寸符号说明:图9主梁腹板的局部翘曲测量方法示意图6.13主梁上拱度6.13.1主梁上拱度的检测条件主梁上拱度检测应符合以下条件:a)检测时,桥架的支承点在端梁的下面,接近车轮的位置;b)桥架以端梁上翼缘板的四个基准点(车轮支承中心顶点)调平、其误差在跨度方向不超过3mm、在基距方向不超过2mm;c)桥架在无日照影响的情况下测量;d)上拱度检测位置在主梁轨道处。6.13.2主梁上拱度的检测方法采用钢丝直径为0.49mm~0.52mm,拉力为147N,在测得的数中扣除表11所列因钢丝自重影响的下垂量修正值,即为主梁实际上拱度。表11钢丝下垂量修正值m6.14起重机车轮着力点高度差JB/T1306—2024如图10将桥架吊放在测好水平的标准轨道上(或二台千斤顶另在悬空两轮的横梁中间下面垫一厚钢板,用千斤顶支撑并调整车轮1和车轮2与车轮3(或车轮4)为同一水平面,随即检测车轮4(或车轮3)轴端上面与车轮1、车轮2、车轮3(或车轮1、车轮2、车轮4)所构成的水平面。检测的公差值中正偏差为受检车轮高于其他三轮构成的水平面,负偏差为低于该水平面。图10起重机车轮着力点高度差测量方法示意图6.15起重机车轮垂直偏斜和水平偏斜起重机车轮垂直偏斜和水平偏斜按以下步骤测量:a)建立测量点:在端梁外侧以车轮轴心O为圆心φE(推荐φE≈车轮踏面直径)为直径的圆周上均布四个测点A、B、C、D,其中A、B、C三点在腹板上钻φ18孔备测量用,D点在车轮上,见图11。C和D用来测量垂直偏斜,A和B用来测量水平偏斜;b)确定基准线:设O1O2为两端梁轮距W的中点,引出O1O2的平行线O3O4(O1O2=O3O4)作为基准。用两根相同规格和精度的钢卷尺GA和GB按图11所示位置,一端可以固定在主梁上。另一端可以支承在一支架上并固定,或钢卷尺两端分别固定在支架上,宜调整钢卷尺GA和GB使其尽量与基准线O3O4垂直,尽量保持上下、左右两个方向平行,此时钢卷尺与O3O4交点GAO和GBO的刻度应一致。此时将经纬仪放置在待测车轮所在外端梁外侧,应保证经纬仪与最近车轮水平距离度大于2m,与最近钢卷尺的水平距离大于2m,与端梁外侧的距离应在微分筒内径千分尺的读数范围之内。待经纬仪调平后,通过望远镜观察两根钢卷尺的读数,并调整经纬仪的位置,一直到两根钢卷尺的读数相同为止,然后将经纬仪的照准部转动90°,这时从望远镜中JB/T1306—2024观察出的方向(通过镜中的十字丝)可作为一个垂直于起重机横向中心线O1O2的测量基准面N--N或M—M;c)测点读数:将内径千分尺的固定测头碰靠在测点上(或通过φ18孔),见图12。为使测量稳定而准确,应用磁力表座来支承内径千分尺。检测时一人拧动内径千分尺的微分筒,另一人从经纬仪的望远镜中读数。操作者应经过必要的培训,先使固定套管的纵刻线与望远镜的刻线相重合,然后再调整微分筒,使微分筒端面与望远镜中的垂直线相重合,这时内径千分尺上的刻度值为测量读数。为消除车轮端面的影响,每个测点一次读数后,将车轮转动180°再读一次,取两次读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