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课+现代战争与不同文化的碰撞和交流+课件(2019)选择性必修3_第1页
第13课+现代战争与不同文化的碰撞和交流+课件(2019)选择性必修3_第2页
第13课+现代战争与不同文化的碰撞和交流+课件(2019)选择性必修3_第3页
第13课+现代战争与不同文化的碰撞和交流+课件(2019)选择性必修3_第4页
第13课+现代战争与不同文化的碰撞和交流+课件(2019)选择性必修3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文化交流与传播》

(选择性必修3)第五单元

战争与文化交锋第13课

现代战争与不同文化的碰撞和交流第一次世界大战珍珠港海战近代以来,西方文明曾想要主宰世界,不断在世界范围内进行文化侵略。上面两幅图片是第一次世界大战和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情景。两次世界大战使西方文明遭到致命打击,一统天下的梦想破灭。两次世界大战给人类文化带来巨大灾难,但在客观上又为不同文化的碰撞、交流与重构提供了契机,促使世界文化朝着多姿多彩的方向发展。今天这节课我们就重点来学习两次世界大战给世界文化发展带来的影响。第13课现代战争与不同文化的碰撞和交流一战、二战民族民主意识觉醒殖民体系瓦解新兴民族国家文化的发展概念阐释(1)“民族运动”(民族主义革命):是指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反抗殖民侵略、殖民统治,争取民族解放、民族独立的运动。(对外反对帝国主义,实现民族解放)(2)“民主运动”(民主主义革命):是指资产阶级领导的反对封建统治,建立资产阶级民主政治制度的斗争。(对内反对专制独裁,实现民主自由)(3)“民族民主运动”(民族民主革命):是指殖民地、半殖民地被压迫人民反抗殖民主义、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统治,争取国家独立、民族解放政治民主的运动。(4)民族自决原则:是指处于外国奴役和殖民统治下的被压迫民族有自由决定自己命运、摆脱殖民统治、建立民族独立国家的权利。民族自决作为政治概念最初出现在1776年的美国《独立宣言》中。作为一个法律原则是由列宁在1916年《论社会主义革命和民族自决权》中正式提出的。一战和十月革命后,这一原则在国际上得到广泛传播并获得一定的承认。二战后,随着民族解放运动的高涨、殖民主义体系的瓦解,民族自决原则得到了确认。《联合国宪章》是第一个正式规定民族自决原则的国际条约。第13课现代战争与不同文化的碰撞和交流课程标准:①通过了解第一次世界大战和第二次世界大战,理解战争对人类文化的破坏,以及战争带来的不同文化的交锋;②认识战争在客观上又为不同文化的碰撞、交流与重构提供了契机。核心素养:唯物史观:通过学习,运用唯物辩证史观及有关理论,认识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新兴民族国家文化复兴的多样性,培养学生用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时空观念:通过教科书和配套课件,认识现代战争与不同文化的碰撞和交流所处的特定时空环境,抓住其特定时空背景和阶段特征。史料实证:通过历史图片和历史资料提出问题、设置悬念,探究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民族民主意识觉醒的过程,提高学生探究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历史解释:引导学生运用本课教材中文献资料所提供的有效信息,认识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殖民体系的瓦解,培养有效解读材料、自主分析归纳知识的能力。家国情怀:通过教学让学生认识20世纪亚非拉人民争取民族独立和民主进步的历程,培养家国情怀。教学重难点:重点:一战和二战后民族民主意识高涨和民族国家文化发展。难点:二战后民族文化的多元性形成。目录:时空坐标:一、第一次世界大战与民族民主意识的觉醒(觉醒)二、第二次世界大战与世界殖民体系的瓦解(独立)三、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新兴民族国家的文化发展(自强)温故知新:一战(1914—1918)①根本原因:是帝国主义之间经济政治发展的不平衡,为了重新瓜分殖民地和世界霸权。②主要原因:是欧洲两大军事集团的形成及之间的斗争愈发激烈。③直接原因:是萨拉热窝事件。原因:交战双方:同盟国集团←→协约国集团①三条战线:西线:英、法—德(决定性战场)东线:德、奥—俄;南线:奥—俄、塞。②主要战役:马恩河战役,凡尔登战役,

索姆河战役,日德兰海战。性质:列强重新瓜分世界、争夺世界霸权的

非正义帝国主义性质的战争。①以同盟国集团失败而告终;②民族民主意识进一步觉醒。过程:结果:影响:①对人类社会:深重灾难②政治上:改变了欧洲、西亚和北非政治格局摧毁了四大帝国:德、奥匈、奥斯曼、俄,诞生了一系列民族独立国家。③思想文化:客观上将自由、民主与民族独立的思想进一步传播到各地;传播了民族自决原则;改变了人们的观念,和平主义思潮兴起(反战、惧战)。材料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亚非拉经济政治的发展和阶级关系的新变化。交战各国暂时放松了对殖民地半殖民地的控制,使这些地区的民族工商业获得相对有利的环境,得以较快地发展。民族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随之壮大,更加强烈地要求摆脱殖民主义和本国的封建统治。列强的互相残杀,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的参战经历,使他们扩大了眼界,感受到了新思想的影响。十月革命还将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传播到亚非拉各国,鼓舞了那里的先进分子,他们开始用新的世界观来观察世界和本国的命运,寻求新的解放道路。第一次世界大战造成欧洲列强的普遍衰弱,十月革命推翻了沙皇制度,使世界殖民主义体系与反殖民主义的力量对比发生了变化,民族解放运动有了更加有利的国际环境。——摘编自黄正柏主编《世界通史》思考点:第一次世界大战对殖民地、半殖民地产生了怎样的影响?①一战加深了帝国主义和被压迫民族的矛盾。(矛盾激化)②一战客观上促进了殖民地半殖民地的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也使民族民主运动的阶级力量——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的力量进一步壮大。(经济发展)③一战使殖民主义列强的力量大为削弱。(宗主国衰落)④一战客观上促进了自由、民主、民族独立与民族自决思想的传播。(思想解放)⑤俄国十月革命爆发,鼓舞了被压迫民族的解放斗争(成功案例)一、第一次世界大战与民族民主意识的觉醒1、民族民主意识觉醒的背景①一战前,东欧和东南欧的被压迫民族,已经有不断高涨的民族独立愿望和行动。材料一:进入20世纪后,除了欧洲国家某些民族的归属问题,如阿尔萨斯—洛林、南提罗尔、比萨拉比亚没有得到解决外,英国统治下的爱尔兰,奥地利、俄国控制下的中东欧诸民族,英、法、德等国压迫和奴役下的海外各殖民地,也都存在着摆脱殖民统治和建立独立民族国家的任务。

在反抗法国征服的斗争中,欧洲各地出现了不断高涨的民主意识和民族独立的要求:ⓐ俄国“十二党人”起义(试图推翻沙皇专制制度,争取民主);ⓑ波兰民族起义(争取民族独立);ⓒ德国1848年革命(争取国家统一)想一想:为什么一战前东欧和东南欧的民族无法实现民族独立?它们国小力弱,内部纷争,又为大国所利用,无法主宰自己民族的命运。大国利用主观原因客观原因国小力弱、内部纷争民族尚未完全觉醒帝国主义势力强大一、第一次世界大战与民族民主意识的觉醒1、民族民主意识觉醒的背景①一战前,东欧和东南欧的被压迫民族,已经有不断高涨的民族独立愿望和行动。②一战,客观上将自由、民主与民族独立的思想进一步传播到欧洲和西亚北非各地。材料二:第一次世界大战将19世纪在西欧传播的自由主义、社会主义和民族主义持续传向东欧、东南欧、亚洲、非洲等地传播,进一步激发了欧洲、亚洲、非洲和拉丁美洲民族民主意识的觉醒,推动了20世纪第一次民族民主运动高潮的形成。欧洲所代表的殖民主义势力不断遭到冲击,世界殖民体系开始解体。材料三:(P74史料阅读)一位法国官员评论道:“参与到第一次世界大战中的这17.5万非洲士兵,在法兰西和佛兰德的壕沟里掘好了旧非洲的坟墓。”法国驻印度支那总督于1926年写道:“这场把欧洲浸润在血泊中的战争已经……唤醒了远离我们的土地上人民的独立意识……过去几年里,一切都变了。不论是人还是思想,就连亚洲本身都变了。”

一、第一次世界大战与民族民主意识的觉醒1、民族民主意识觉醒的背景①一战前,东欧和东南欧的被压迫民族,已经有不断高涨的民族独立愿望和行动。②一战,客观上将自由、民主与民族独立的思想进一步传播到欧洲和西亚北非各地。③一战摧毁了四大帝国,诞生了一系列民族独立国家,改变了欧洲、西亚和北非的政治版图。一战动摇了欧洲的优势地位,为亚非拉民族独立创造了外部条件。(1)摧毁了四大帝国:俄罗斯帝国、奥匈帝国、德意志帝国、奥斯曼帝国(2)欧洲诞生一些新国家:波兰、爱沙尼亚、拉脱维亚、立陶宛、捷克斯洛伐克、奥地利、匈牙利、塞维利亚-克罗地亚-斯洛文尼亚、爱尔兰等。(3)出现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苏联观察上述两幅地图,谈一谈其变化?一战前的欧洲一战后的欧洲一、第一次世界大战与民族民主意识的觉醒1、民族民主意识觉醒的背景①一战前,东欧和东南欧的被压迫民族,已经有不断高涨的民族独立愿望和行动。②一战,客观上将自由、民主与民族独立的思想进一步传播到欧洲和西亚北非各地。③一战摧毁了四大帝国,诞生了一系列民族独立国家,改变了欧洲、西亚和北非的政治版图。一战动摇了欧洲的优势地位,为亚非拉民族独立创造了外部条件。④在帮助宗主国作战并取得胜利的过程中,

民族自决原则在殖民地传播开来,成为指导当地人民为独立、民主而斗争的武器。

民族自决原则是指处于外国奴役和殖民统治下的被压迫民族有自由决定自己命运、摆脱殖民统治、建立民族独立国家的权利。民族自决的概念,初倡于1789年法国资产阶级大革命时期,但当时并不具备国际法的意义。1918年美国总统威尔逊“十四点原则”中有关于民族自决的论述。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民族自决原则得到了普遍的承认并迅速发展。《联合国宪章》第一条第二款规定:“发展国际间以尊重人民平等权利及自决原则为根据之友好关系”,并将其作为联合国的宗旨之一材料六:十月革命还将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传播到亚非拉各国,鼓舞了那里的先进分子,他们开始用新的世界观来观察世界和本国的命运,寻求新的解放道路。第一次世界大战造成欧洲列强的普遍衰弱,十月革命推翻了沙皇制度,使世界殖民主义体系与反殖民主义的力量对比发生了变化,民族解放运动有了更加有利的国际环境。

——摘编自黄正柏主编《世界通史》材料四:民族自决权就是政治上的独立权,即在政治上同压迫民族自由分离的权利……人类只有经过一切被压迫民族完全解放的过渡时期,才能达到各民族的必然融合。

——列宁:《社会主义革命和民族自决权》材料五:1916年5月,威尔逊提出再造世界和平的三项原则:一、每个民族有权选择生活其中的国家;二、世界上的小国同样享有大国所期望并坚持的其对主权和领土完整的尊重;三、世界有权免遭源于侵略和对国家与民族权利的蔑视而导致的任何对和平的破坏。—奥古斯特·赫克歇尔:《从伍德罗·威尔逊的演讲和作品中看他的政治理念一、第一次世界大战与民族民主意识的觉醒1、民族民主意识觉醒的背景①一战前,东欧和东南欧的被压迫民族,已经有不断高涨的民族独立愿望和行动。②一战,客观上将自由、民主与民族独立的思想进一步传播到欧洲和西亚北非各地。③一战摧毁了四大帝国,诞生了一系列民族独立国家,改变了欧洲、西亚和北非的政治版图。一战动摇了欧洲的优势地位,为亚非拉民族独立创造了外部条件。④在帮助宗主国作战并取得胜利的过程中,

民族自决原则在殖民地传播开来,成为指导当地人民为独立、民主而斗争的武器。⑤一战和十月革命的胜利,削弱了帝国主义势力,极大鼓舞了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的解放斗争。⑥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亚非拉国家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民族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力量的增强。——许涤新、吴承明《中国资本主义发展史》(总序)一、第一次世界大战与民族民主意识的觉醒1、民族民主意识觉醒的背景2、民族民主意识觉醒的表现(1)欧洲:四大帝国解体,一系列民族独立国家诞生,改变欧洲、西亚和北非的政治版图。(2)亚洲:出现了争取民族独立和解放的斗争。A.中国:①巴黎和会上收回山东主权的外交努力失败,五四运动爆发;②中国先进的知识分子开始接受马克思列宁主义。③中共成立并领导新民主主义革命。B.法属印度支那胡志明在法国参加共产党,转向了以民族解放斗争来争取国家独立。印度支那:亦称中南半岛或中印半岛,指东南亚半岛,因位于印度—中国之间,而被近代欧洲人方便记忆而称其为印度支那。法属印度支那:今越南、老挝、柬埔寨三国区域。胡志明(1890年5月19日—1969年9月2日),越南民主共和国缔造者,第一任越南社会主义共和国主席、总理,越南劳动党(今越南共产党)中央委员会第一任主席。在法国参加共产党,转向了以民族解放斗争来争取国家独立。一、第一次世界大战与民族民主意识的觉醒1、民族民主意识觉醒的背景2、民族民主意识觉醒的表现(1)欧洲:四大帝国解体,一系列民族独立国家诞生,

改变欧洲、西亚和北非的政治版图。(2)亚洲:出现了争取民族独立和解放的斗争。A.中国:B.法属印度支那C.印度:①甘地:领导的非暴力不合作运动(1920—1922年)持续开展。②尼赫鲁:明确地提出了要求印度完全独立的政治目标。非暴力不合作指导思想:以爱、真理和非暴力争取印度的自治和独立,通过动员群众、运用非暴力不合作策略与英印当局进行斗争。是甘地提出的争取印度自治和独立的思想;目的是建立一个不受外国控制的、由印度人用道德原则治理的、使用最小量暴力的国家。

材料:愚见认为,与邪恶不合作正如与善良合作一样,都是一种责任……我尽力向我的同胞表明:暴力不合作只能增加邪恶,既然邪恶只能靠暴力来维持,那么对邪恶不予支持,就需要完全戒除暴力。非暴力的含义,就是指为了不与邪恶合作而自愿服刑受罚。——《甘地在法庭上的书面声明》简要回顾《纲要下》16课非暴力不合作运动阶段斗争手段斗争结果第一阶段(1920—1922年)提倡“手纺车运动”第二阶段(1930—1934年)文明不服从运动第三阶段(1940—1942年)退出印度运动①放弃英国人授予的爵位、封号和名誉职位;②罢课、离职、抵制法院和立法机关;③恢复手工纺织和不买英国布及抗税。①白衣帽一时成为民族服装;②打击了英国殖民统治,抵制了英国经济侵略进行“食盐进军”要求英国立即撤离的“退出印度”行动①引发各地抗税斗争;②迫使当局答应部分要求甘地和国大党重要领导人被捕,运动陷入低谷一、第一次世界大战与民族民主意识的觉醒1、民族民主意识觉醒的背景2、民族民主意识觉醒的表现(1)欧洲:四大帝国解体,一系列民族独立国家诞生,

改变欧洲、西亚和北非的政治版图。(2)亚洲:出现了争取民族独立和解放的斗争。A.中国:B.法属印度支那C.印度:(3)非洲:A.埃及华夫脱运动扎格鲁尔为首的华夫脱党,迫使英国有条件的承认埃及为独立主权国家,1922年3月,宣布为独立的君主立宪制国家,1923年颁布第一部宪法。进行护宪运动,要求英国放弃特权,但未获完全成功。B.埃塞俄比亚抗意战争抗击意大利侵略的局部反法西斯斗争,在盟军的帮助下,1941年恢复了国家独立现代埃及之父泛非会议:非洲人民要求民族独立和自治的重要表现一、第一次世界大战与民族民主意识的觉醒1、民族民主意识觉醒的背景2、民族民主意识觉醒的表现(1)欧洲:四大帝国解体,一系列民族独立国家诞生,

改变欧洲、西亚和北非的政治版图。(2)亚洲:出现了争取民族独立和解放的斗争。A.中国:B.法属印度支那C.印度:(3)非洲:A.埃及华夫脱运动

B.埃塞俄比亚抗意战争(4)拉丁美洲:A.尼加拉瓜:桑地诺抗美斗争1926年,桑地诺带领游击队以玻利瓦尔为“精神之父”、“把美国侵略者赶出国土”为目标,高举“自由或死亡”的红黑双色战旗,与美国扶植的反动独裁政权展开武装斗争,迫使美军于1933年撤出尼加拉瓜。

桑地诺被誉为“人民的良心”和“美洲自由的标志”。B.墨西哥:卡德纳斯改革①对内推行土地改革,发展教育,限制教会,遏制军人势力;②对外捍卫国家主权和本国资源,将石油行业收归国有,

引领墨西哥走上现代化之路。卡德纳斯一、第一次世界大战与民族民主意识的觉醒1、民族民主意识觉醒的背景2、民族民主意识觉醒的表现3、民族民主意识觉醒的影响①形成20世纪第一次民族民主运动的高潮;②欧洲所代表的殖民主义势力不断遭到冲击,世界殖民体系开始解体。

材料:美国黑人领袖W.E.B.杜波伊斯在1918年曾预言:这场战争既是一个结局,也是一个开端。世界上较蒙昧的人们决不再仅仅占据他们以前所占据的地方。在他们所占据的地方,迟早将出现独立的中国、自治的印度、代议制的埃及、非洲人的、而不仅仅是供他人进行商业剥削的非洲。思考点:第一次世界大战对殖民地、半殖民地产生了怎样的影响?对殖民者影响:①削弱了帝国主义和殖民主义的力量;②动摇了欧洲的世界优势地位;③促进了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的民族觉醒。对殖民地影响:①民族自决原则在殖民地传播开来,成为指导当地人民为独立、民主而斗争的武器。

②形成20世纪第一次民族民主运动的高潮。③欧洲所代表的殖民主义势力遭到冲击,世界殖民体系开始解体。探究:20世纪第一次民族民主运动的高潮的特点(1)在地区上具有普遍性:第一次世界大战后亚非拉殖民地半殖民地兴起各具特色的民族民主运动。(2)运动领导具有更高的层次性:①由共产党领导的民族民主运动。②由民族主义政党领导的民族民主运动。如印度国大党领袖甘地领导的非暴力不合作运动。(3)参加者具有广泛性:参加斗争的主体更加广泛,民族资产阶级、小资产阶级、工人、农民等都参加进来,逐渐具有了全民族运动的规模。(4)民族自决原则成为各国斗争的普遍所求:第一次世界大战时期,在帮助宗主国作战并取得胜利的过程中,民族自决原则在殖民地传播开来。(5)运动具有持续性:如中国在俄国十月革命的感召和巴黎和会外交失败的影响下,先进的知识分子接受马克思列宁主义,成立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6)呈现不平衡性:①斗争诉求不同。亚洲在争取民族独立的同时,提出争取民主的要求;非洲主要是民族独立意识的觉醒;拉丁美洲以争取民主革命和改革为主要任务。②领导阶级不同。(7)影响更加深远:运动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和殖民主义,民族自决原则成为公认的国际法原则,加速了资本主义世界殖民体系的崩溃。材料: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亚非拉经济政治的发展和阶级关系的新变化。交战各国暂时放松了对殖民地半殖民地的控制,使这些地区的民族工商业获得相对有利的环境,得以较快地发展。民族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随之壮大,更加强烈地要求摆脱殖民主义和本国的封建统治。列强的互相残杀,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的参战经历,使他们扩大了眼界,感受到了新思想的影响。十月革命还将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传播到亚非拉各国,鼓舞了那里的先进分子,他们开始用新的世界观来观察世界和本国的命运,寻求新的解放道路。第一次世界大战造成欧洲列强的普遍衰弱,十月革命推翻了沙皇制度,使世界殖民主义体系与反殖民主义的力量对比发生了变化,民族解放运动有了更加有利的国际环境。——摘编自黄正柏主编《世界通史》根据材料结合所学,分析概括第一次世界大战后亚非拉民族民主运动出现高潮的原因外因:①经济:亚非拉国家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②阶级:民族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力量的壮大;③思想:民族民主思想的增强(“民族自决”革命思想的传播)。内因:①一战客观上传播了自由主义、民族主义等思想;

②欧洲列强普遍衰弱。③帝国主义与殖民地的矛盾加剧。

④俄国十月革命的影响。西洋的法子和中国的法子,绝对是两样,中国要想走向现代,决计革新,一切都应该用西洋的新法子,不必拿什么国粹、什么国情的鬼话来捣乱。

——1918年5月陈独秀《今日中国之政治问题》东西文明互有短长,实为世界进步之二大机轴,不可缺一。两种文明,必须时时调和,时时融会,实现东方“静的文明”与西方“动的文明”调和,以创造一种新的文明。—1919年泰戈尔中国人所发明的礼让、和气、智慧、乐观的人生之道,则实为西方文化所不及,因为西方人的人生之道以竞争、侵略、不知足与破坏为要素。……中国人要向西方人学习科学,西方人更要向中国人学习其人生之道,以实现这两种文化要素的优势互补。

——【英】罗素《中国之问题》欧战使许多西人对自己的文化丧失信心,战后的欧洲出现了“崇拜亚洲之狂热”。以前,各大文化都把我们当作全部世界事变的假定中心,绕着我们旋转;现在,不承认任何文化占有优越地位。——1918年7月【德】斯宾格勒《西方的没落》探究:一战如何转变文化观念?(2)对西方:(1)对东方:从文化自卑到文化自信从全盘西化转向东西调和从西方中心到文化多元从文化自大到文化平等一、第一次世界大战与民族民主意识的觉醒二、第二次世界大战与世界殖民体系的瓦解(独立)世界殖民体系:是指资本主义列强压迫、奴役所有殖民地、半殖民地和

附庸国的体系,是世界资本主义体系的一个组成部分。回顾旧知,梳理世界殖民体系的发展历程:①开始:新航路开辟与早期殖民扩张(15世纪末—18世纪)

(资本原始积累(重商主义)时期)②初步形成:第一次工业革命时期(18世纪中期—19世纪中期)

(自由资本主义时期)③最终形成: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19世纪中后期——20世纪初)

(垄断资本主义时期)④动摇:一战动摇了世界殖民体系⑤瓦解:二战后世界殖民体系迅速崩溃世界殖民体系瓦解的内涵:“二战”后,第二次民族民主革命浪潮席卷了所有帝国主义列强的殖民地和半殖民地,殖民地、半殖民地广泛获得民族独立。温故知新:二战(1931—1945年)(1)根本原因:帝国主义经济政治发展的不平衡。(2)具体原因:①德、意、日等国对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不满,力图摆脱其束缚。(历史原因)②世界经济危机的打击下,德意日建立法西斯专政,欧亚两个战争策源地形成。③英法大国的绥靖政策助长法西斯侵略气焰。影响:性质:正义的世界人民反法西斯战争。结果:以世界反法西斯同盟战胜法西斯而告终。①给世界造成了灾难。②摧毁了法西斯主义。③沉重打击了国际帝国主义,促进了民族解放运动和国家独立运动的发展。战后世界殖民体系土崩瓦解。④促进了国际社会主义力量的发展壮大。⑤客观上推动了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原因:第二次世界大战,亦称作世界反法西斯法西斯战争(1931—1945),是以纳粹德国、日本帝国、意大利王国三个法西斯轴心国为一方,以反法西斯同盟和世界法西斯力量为一方进行的第二次全球规模的战争。先后有61个国家和地区、20亿以上的人口被卷入战争。材料一:经过20世纪上半叶的严重危机和两次世界大战的消耗,原来作为资本主义中心区域的西欧创伤累累,实力大为削弱,在原有基础上已不可能继续主导世界体系,也无力继续维持庞大的海外殖民帝国。

材料二:二战期间,反法西斯联盟通过一系列声明,宣言等,支持殖民地半殖民地的独立要求。尊重各民族自由选择其所赖以生存的政府形式权利。各民族中的主权和自治权有横遭剥夺者,两国俱欲设法予以恢复。材料三:从主观因素上看,二次大战作为一场席卷全球的世界性反法西斯战争,最广泛地动员了…各殖民地的人民,在反法西斯侵略的斗争中,极大地增强了殖民地人民的民族主义意识,这种觉醒了的民族主义在打败法西斯后自然地转化为争取民族独立的思想武器。材料四:1945年6月通过的《联合国宪章》强调“不分种族、性别、语言或宗教,增进并激励对于全体人类之人权及基本自由之尊重。”

二战后,英帝国很快解体,法国也不得不承认印度支那、阿尔及利亚等法属殖民地独立。1955年万隆亚非会议隆重举行,通过《关于促进世界和平和合作的宣言》,引申和发展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提出了各国和平相处友好合作的十项原则。

——摘编自吴于廑、齐世荣主编《世界史•现代史编下》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归纳概括殖民体系瓦解的原因一、第一次世界大战与民族民主意识的觉醒二、第二次世界大战与世界殖民体系的瓦解(独立)1、二战后世界殖民体系瓦解的原因(1)二战是对殖民主义的致命打击,二战削弱了帝国主义国家的实力(2)二战期间反法西斯联盟通过一列声明、宣言等,从政治理论上确立了民族自决原则与废除殖民主义的正义性,支持殖民地、半殖民地的独立要求。(3)亚非拉地区经济的发展和民族民主意识增强,第二次民族民主革命浪潮席卷了所有帝国主义列强的殖民地和半殖民地。(4)联合国非殖民化活动的推动;(5)第三世界国家的联合。(6)以苏联为代表的社会主义力量的英勇表现和中国革命取得的辉煌胜利,极大地鼓舞了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争取民族独立的斗争。2、二战后世界殖民体系瓦解的表现(1)日本战败,朝鲜获得独立,中国收复台湾。

材料:雅尔塔体系重新绘制了战后欧亚的政治地图,特别是重新划定德、日、意法西斯国家的疆界及其被占领地区的归属和边界。包括将“日本所窃取于中国之领土,例如满洲、台湾、澎湖群岛等归还中国”。

一、第一次世界大战与民族民主意识的觉醒二、第二次世界大战与世界殖民体系的瓦解(独立)1、二战后世界殖民体系瓦解的原因2、二战后世界殖民体系瓦解的表现(1)日本战败,朝鲜获得独立,中国收复台湾。

(2)印度独立,印巴分治;英国的殖民地纷纷独立,大英帝国解体。(3)1962年,法国总统戴高乐签署《埃维昂协议》,承认阿尔及利亚独立。材料:《埃维昂协议》又称《阿法协议》,是法国承认阿尔及利亚独立的协议。1962年3月18日,由阿尔及利亚共和国临时政府和法国政府的代表在法国东部埃维昂城签订。法国承认阿尔及利亚的民族独立和拥有全面的主权,法国从阿尔及利亚撤军,但阿尔及利亚承认法国有开采撒哈拉石油和使用米尔斯克比尔军事基地等权力。40-50年代高潮在亚洲:朝鲜独立、收回台湾印巴分治、东南亚独立50-60年代高潮在非洲:1960年17个非洲国家独立;1962阿尔及利亚独立;1990纳米比亚独立。60-90年代高潮在拉美:1959-1961年古巴革命,推翻亲美政权;1999年收巴拿马运河主权。1945年至1991年,全世界有90多个国家摆脱了殖民统治获得独立,世界殖民体系土崩瓦解。链接史纲下《第21课世界殖民体系的瓦解与新兴国家的发展》亚洲(20世纪40年代末—50年代)①随着日本的战败,朝鲜获得了独立;中国收复了台湾。②1947年,英国公布“蒙巴顿方案”,同意把英属印度按居民宗教信仰分为印度和巴基斯坦两个自治领(巴基斯坦自指令包括现在的巴基斯坦国和孟加拉国)。同年8月14日和15日,巴基斯坦和印度两个自治领分别诞生。1950年1月26日,印度宣布成立共和国。③印度尼西亚(1949年)等也纷纷独立。非洲(20世纪50年代—60年代末)①1953年,埃及成立共和国,1956年收回苏伊士运河主权,英军撤离运河区;②1962年,在民族解放阵线领导的武装斗争下阿尔及利亚独立;③1960年,有17个非洲国家独立,被称为“非洲年”。④1990年,纳米比亚独立,殖民体系最终瓦解。拉丁美洲(20世纪60年代—90年代)①1959年,以卡斯特罗为首的古巴革命力量推翻美国扶植的傀儡政权,1961年成立社会主义国家;②1999年,巴拿马人民从美手中收回巴拿马运河区的全部主权。1990年纳米比亚的独立标志着非洲民族解放运动历史使命的完成及欧洲殖民者入侵和奴役非洲历史的结束。标志着世界殖民体系的最终崩溃。一、第一次世界大战与民族民主意识的觉醒二、第二次世界大战与世界殖民体系的瓦解(独立)1、二战后世界殖民体系瓦解的原因2、二战后世界殖民体系瓦解的表现3、世界殖民体系瓦解的影响(第二次民族民主革命的国际意义)①席卷了帝国主义列强的殖民地和半殖民地,促使世界殖民体系最终瓦解。②冲击了两极格局,有利于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新秩序。③出现一系列新兴民族国家,有利于第三世界的崛起。④有利于推动国际关系民主化。⑤有利于推动世界民主与和平的进程。三、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新兴民族国家的文化发展(自强)1、二战后新兴民族国家文化发展的特征:

当地民族文化(本土文化)与西方文化相结合的新文化材料:50年过后,亚洲这些新独立的国家并不是完全走西方走过的路,他们在现代化进程中走的是一条属于自己的路。这些成就感增强了他们的信心,物质的成功带来了对文化的伸张。一些比较成功的国家领导人,如新加坡、马来西亚,宣称自己的发展得益于一种精神上的力量,即“亚洲价值观”。

——马克垚《世界文明史》三、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新兴民族国家的文化发展(自强)1、二战后新兴民族国家文化发展的特征:本土文化与西方文化相结合2、表现:文明古国新生(印度、埃及);东西文化交汇(新加坡、韩国)(1)印度①表现:A.融合外来文化:ⓐ印度统治精英接受来自西方的自由主义、民族主义和社会主义思想中的基本价值取向。ⓑ政治体制学习英国,中央与地方分享权力ⓒ采取宗教与政治分离政策ⓓ主要官方语言:印地语、英语B.保留传统文化:ⓐ官方语言有印地语ⓑ崇尚甘地思想,尊重宗教信仰的多样性;ⓒ种姓因素仍影响着政治与社会生活。印度泰姬陵(伊斯兰教)印度教佛教基督教三、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新兴民族国家的文化发展(自强)1、二战后新兴民族国家文化发展的特征:本土文化与西方文化相结合2、表现:文明古国新生(印度、埃及);东西文化交汇(新加坡、韩国)(1)印度①表现:A.融合外来文化:B.保留传统文化:②特征:现代文化呈现出多样化特征

材料:今天的印度,应当说是依然处于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的过渡阶段。传统文化中的一些落后陈腐的观念已逐渐随风而逝,其中的精华如对精神生活的崇尚等则流传下来。西方文化在继续冲击着这个古老而又年轻的国家。印度文化的生命力是极其顽强的。在社会现代化的过程中,它的根本绝不会丧失,它也绝不会迷失自我。印度业已开展的改革在加速国家的发展,但它走向现代化的道路似乎还很漫长。……印度班加罗尔已经建起电子一条街,被誉为印度的硅谷,但就在这条街上,印度教徒的神牛如入无人之境而高视阔步。——刘建《从传统走向现代化》(2)新加坡和韩国①表现:A.融合外来文化:注意吸收西方文化的精华,如科学技术、管理知识、竞争意识、高效率作风等,努力创造一种现代的东方文化。三、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新兴民族国家的文化发展(自强)1、二战后新兴民族国家文化发展的特征:本土文化与西方文化相结合2、表现:文明古国新生(印度、埃及);东西文化交汇(新加坡、韩国)(1)印度(2)新加坡和韩国①表现:A.融合外来文化:注意吸收西方文化的精华,努力创造现代的东方文化。B.保留传统文化:经济发展中,都注意发扬儒家文化的精华。如:宽容和谐、重视教育、社会为先、吃苦耐劳、勤俭节约等等。三、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新兴民族国家的文化发展(自强)1、二战后新兴民族国家文化发展的特征:本土文化与西方文化相结合2、表现:文明古国新生(印度、埃及);东西文化交汇(新加坡、韩国)(1)印度(2)新加坡和韩国①表现:A.融合外来文化:注意吸收西方文化的精华,努力创造现代的东方文化。B.保留传统文化:经济发展中,都注意发扬儒家文化的精华。②特征:儒家文化与西方文化相结合(现代东方文化)

新加坡和韩国都注意发扬的儒家文化精华,同时吸收西方文化精华,努力创造一种现代东方文化。新加坡市韩国首尔三、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新兴民族国家的文化发展(自强)1、二战后新兴民族国家文化发展的特征:本土文化与西方文化相结合2、表现:文明古国新生(印度、埃及);东西文化交汇(新加坡、韩国)(1)印度

(2)新加坡和韩国(3)埃及①表现:A.融合外来文化:ⓐ少数人信仰基督教等其他宗教;ⓑ英语、法语被广泛运用B.保留传统文化:ⓐ伊斯兰教为官方宗教ⓑ阿拉伯语为官方语言ⓒ古埃及留下的诸多名胜古迹成为埃及乃至世界的文化遗产,对现代埃及的建筑和艺术等也有很大影响。②特征:具有非洲特点的阿拉伯文化和带有欧洲和西亚等地的文化元素。伊斯兰教现代埃及建筑金字塔根据上表结合所学,分析概括二战后新兴民族国家的文化复兴的特点三、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新兴民族国家的文化发展(自强)1、二战后新兴民族国家文化发展的特征:本土文化与西方文化相结合2、表现:文明古国新生(印度、埃及);东西文化交汇(新加坡、韩国)3、二战后新兴民族国家的文化复兴的特点(1)重视继承发扬本民族文化的特色。如:独立后的印度注重发扬传统文化,崇尚甘地精神,尊重宗教信仰的多样性;新加坡、韩国都注意发扬儒家文化的精神,埃及复兴民族文化时汲取古埃及优秀文化遗产。(2)同时吸收借鉴外来文化。如:印度文化接受了西方的自由主义、民族主义和社会主义思想中的一些基本价值取向;新加坡、韩国在吸收西方文化的精华;现代埃及带有欧洲和西亚等地的文化元素。(3)在传统与现代的碰撞、交流中创新发展。如:印度在吸收借鉴基础上走上独特的发展道路;新加坡、韩国努力创造出新的东方文化;埃及在吸收基础发展出具有非洲特点的阿拉伯文化。思考点:怎样理解新兴民族国家的文化复兴?思路引领:国家独立与文化发展的关系;本土文化和西方文化的关系①国家独立是文化复兴的前提,处于殖民地、半殖民地状态的国家无法真正实现文化复兴。②新兴民族国家主动发展复兴自己民族的文化,这是国家主权的表现,是推动国家发展振兴的重要动力。③受到历史因素的影响,新兴民族国家的文化复兴呈现出本土文化与西方文化相结合的特征④重视继承发扬民族文化,同时吸收借鉴外来文化。在传统与现代的碰撞、东方与西方的交流中创新发展。

文明是平等的,人类文明因平等才有交流互鉴的前提。

文明交流互鉴,是推动人类文明进步和世界和平发展的重要动力。——2014年3月27日,习近平主席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发表的演讲

问题探究:1960年,英国首相麦克米伦访问非洲,他不无感慨地说:“变革之风已经吹遍这个大陆,不管我们喜不喜欢,民族意识的这种增长是个政治事实。我们大家都必须承认这个事实,并且在制定国家政策时把它考虑进去。”①非洲人民的民族自觉意识进一步提高;②民族独立、自由等原则的确立和国际社会对非洲独立运动的支持;③非殖化是历史发展大势,不可阻挡,英国政府在制定国家政策时必须考虑非殖化因素。这段话反映了怎样的政治文化现象?导致这种现象发生的动力是什么?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民族意识高涨,追求民族独立和解放已经成为非洲大陆普遍的政治文化现象。动力:现象:学习拓展:查找资料,结合所学,选择若干案例,谈谈现代战争是如何影响文化的碰撞、交流与发展的。(1)第一次世界大战中,俄国爆发十月革命,建立起苏维埃政权,人类历史上由此诞生了一种新的社会制度——社会主义制度。

社会主义的理想和观念,深刻影响了人类社会的发展。

(2)一战后,民族主义在亚洲发展成为一种强有力的政治力量,尤其是在印度和中国,产生了一大批受民族自决观念影响的仁人志士。

(3)一战促进了欧洲大陆现代主义的发展。一战使得美国文化进一步发展,战后很多国家的人移民到了美国,为其带来了多元化的文化。课堂小结现代战争与不同文化的碰撞和交流第一次世界大战与民族民主意识的觉醒第二次世界大战与世界殖民体系的瓦解(独立)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新兴民族国家的文化发展(自强)1、民族民主意识觉醒的背景2、民族民主意识觉醒的表现3、民族民主意识觉醒的影响1、二战后新兴民族国家文化发展的特征:

本土文化与西方文化相结合2、表现:文明古国新生(印度、埃及);

东西文化交汇(新加坡、韩国)3、二战后新兴民族国家的文化复兴的特点1、原因2、表现3、影响解析:一战客观上将自由、民主和民族独立等思想传播给参战的士兵,进而影响到北非和亚洲,故C项正确;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一战的主战场在欧洲,参战的主要是欧洲人,排除A;一战只是沉重打击了世界殖民体系,并没有导致其瓦解,排除B;一战后英法主导签订了《凡尔赛条约》,建立了凡尔赛体系和国际联盟,法国获得大量权益,并未受到不公正待遇,排除D。1.一位法国官员评论道:“参与到第一次世界大战中的这17.5万非洲士兵,在法兰西和佛兰德的壕沟里掘好了旧非洲的坟墓。”法国驻印度支那总督于1926年写道:“这场把欧洲浸润在血泊中的战争已经……唤醒了远离我们的土地上人民的独立意识。”据此可知第一次世界大战(

)A.参战的士兵主要来自非洲和亚洲的殖民地B.导致非洲和亚洲的世界殖民体系彻底瓦解C.唤醒了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的民族解放意识D.导致法国在战后的分赃中受到不公平待遇C解析: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一战后的世界。据材料“印度‘多次’......,埃及“迫使英国承认”......,桑地诺......“迫使美军撤出”等信息可得出这一时期民族民主运动的共同作用是动摇了世界殖民体系,A项正确;材料不涉及这些国家是否联合,且B项不符合史实,排除B项;材料中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的斗争并未终结欧美列强侵略,也未导致世界政治格局的变动,排除CD项。故选A项。2.一战后,在亚洲,印度人民多次发起“非暴力不合作”运动;在非洲,埃及人民通过多种斗争方式,迫使英国承认埃及为独立主权国家;在美洲,桑地诺带领游击队反对美国扶植酌独裁政权,迫使美军撤出。由此可知,这一时期的民族民主运动(

)A.动摇了世界殖民体系

B.实现了发展中国家联合C.终结了欧美列强侵略

D.导致世界政治格局变动A解析:据材料“战争会给文化造成破坏……文化才得以净化和升华”可知,战争既会给文化造成破坏,也会推动文化的升华,是人类文明发展的双刃剑,故选D项;据材料“文化才得以净化和升华”可知,战争不仅给文化带来割裂与冲击,也推动了文化的升华,选项表述不全面,排除A项;据材料“战争会给文化造成破坏”可知,该学者还强调了战争对文化的破坏,选项表述只涉及了战争对文化的推动,不全面,排除B项;据材料“文化才得以净化和升华”可知,现代战争推动文化进入一个新境界,而非导致世界文化发展中断,排除C项。3.有学者指出:第二次世界大战是人类进步文化和反动文化之间的一场大搏斗。战争和文化是有矛盾的,因为战争会给文化造成破坏。然而正是通过战火的提炼,人类的文化才得以净化和升华,进入一个新境界。该学者意在强调现代战争()A.给文化带来割裂与冲击

B.以军事手段推动文化交流C.导致世界文化发展中断

D.是人类文明发展的双刃剑D解析:材料“在法兰西和佛兰德的壕沟里掘好了旧非洲的坟墓”强调的是第一次世界大战客观上将自由、民主和民族独立等思想传播给参战的非洲士兵,唤醒了非洲人民的民族解放意识,故C项正确;第一次世界大战的主战场在欧洲,参战的主要是欧洲人,排除A项;世界殖民体系彻底瓦解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排除B项;第一次世界大战后,英、法主导签订了《凡尔赛条约》,建立了凡尔赛体系和国际联盟,法国获得大量权益,并未受到不公正待遇,排除D项。4.一名法国官员评论道:“参与到第一次世界大战中的这17.5万非洲士兵,在法兰西和佛兰德的壕沟里掘好了旧非洲的坟墓。”据此可知,第一次世界大战()A.参战的士兵主要来自非洲和亚洲的殖民地B.导致非洲和亚洲的世界殖民体系彻底瓦解C.唤醒了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的民族解放意识D.导致法国在战后的分赃中受到不公正待遇C解析:根据题干时间及所学知识可知,一战后,亚非拉地区的民族民主意识觉醒,在法属印度支那,胡志明曾指望宗主国法国给予印度支那独立和民主,遭遇失败后,他在法国参加共产党,转向了以民族解放斗争来争取国家独立。在印度,甘地领导的非暴力不合作运动持续开展,②③正确,B项正确;五四运动爆发,中国先进知识分子猛醒,开始接受马克思列宁主义,①错误;二战后,法国与阿尔及利亚签署《埃维昂协议》,承认阿尔及利亚独立,④错误,排除A、C、D项。故选B项。5.1926年法国驻印度支那总督写道:这场把欧洲浸润在血泊中的战争已经……唤醒了远离我们的土地上人民的独立意识……过去几年里,一切都变了。不论是人还是思想,就连亚洲本身都变了。“亚洲本身都变了”表现在(

)①中国先进知识分子接受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②胡志明转向以民族解放斗争争取国家独立③甘地领导的非暴力不合作运动持续开展

④签署《埃维昂协议》A.①④

B.②③

C.①③

D.③④B解析:据材料信息可知,二战后新加坡把历史遗产、宗教场所和商业街区都纳入花园城市的建设中,这有助于增强人们对新加坡文化的认同,即推动民族认同建设,故选D项;新加坡的建设包括历史遗产,并未割裂历史文化的传统,排除A项;材料所示为借用西方文化,而非被西方文化同化,排除B项;材料并未涉及殖民文化的相关内容,排除C项。6.二战后,新加坡借助于旅游规范设计和旅游项目实施,把历史遗产、宗教场所和商业街区等都纳入到“花园城市”“非常新加坡”“东南亚中心城市”“全球艺术中心”等表征系统。这一举措()A.割裂了历史文化的传承

B.容易导致被西方文化同化C.体现出殖民文化的影响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