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阶段十五当今世界文明的冲突与融合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至今总体概述: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至今,是世界文明的冲突与融合时期,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二战后至东欧剧变(20世纪40年代中期—90年代初),是世界现代史的第一个阶段,也是由革命与战争逐渐转向争取和平与发展的阶段;第二阶段是从苏东剧变两极格局结束至今(20世纪90年代至今),世界政治、经济格局发生剧烈变化,推动着整体世界的迅速发展。总体概述:政治上:第一阶段,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冷战共处,社会主义经历了迅速发展和重大挫折,两极格局下出现了多极化趋势,并逐步加强;第二阶段,两集格局结束,多极化趋势加强,世界局势趋向缓和,但世界并不安宁。经济上:第一阶段,形成以美国为中心的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斯大林体制开始阻碍社会经济发展,先后出现三次社会主义改革,最终导致苏联解体;第二阶段,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和全球化的趋势加强,全球化进入高速发展阶段,既加速了世界经济的发展繁荣,也加剧了全球竞争中的利益失衡。科技文化上:第一阶段。电子计算机的发明和互联网的产生,推动了信息时代的来临,极大地改变了人类社会;文学艺术迅猛发展;第二阶段,科技文化迅猛发展。概念理解世界格局(国际格局)是指一种相对稳定的国际关系结构。一种世界格局的形成,是世界各种力量经过不断的消长、变化和重新分化组合,终于从量变发展到质变,构成一种相对稳定的均势的结果。一种世界格局的解体,则是由于这种均势逐渐被打破,最后再也无法保持下去的结果。国际局势则是一种政治形势,国际间的任何事件都可能导致国际局势的变化,但不一定会导致国际格局的变化。以欧洲为中心的世界格局两极格局多极化格局开始:新航路的开辟动摇:一战结束:二战后(1945)包含:维也纳体系凡—华体系开始:二战后期形成:华约建立1955年动摇:60—80年代结束:苏东剧变(1991)包含:雅尔塔体系暂时局面:一超多强趋势:多极化世界格局演化趋势雅尔塔体系雅尔塔体系是指美、苏、英三大国首脑主要通过德黑兰会议、雅尔塔会议、波茨坦会议所确定的战后国际关系体系。是由美苏两个大国安排战后世界,划分势力范围。雅尔塔体系为战后世界政治的两极格局奠定了基础,结束了欧洲在世界政治的中心地位,也为后来美苏两个超级大国争夺世界霸权开了先河。实质就是二战后美苏两分天下。概念理解雅尔塔体系、两极格局和冷战格局的关系:基础
雅尔塔体系两极格局冷战形式国际关系对抗的形式和手段由“极”形成的相对稳定的国际关系结构(国家利益)(综合国力)(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体系化、制度化、全球化二战后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二战后世界经济格局演变1945-20世纪60年代末:特征: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20世纪60年代末-80年代末:特征:开始向多极化方向发展,经济区域集团化也是经济格局多极化的一个表现。20世纪90年代至今:特征:经济全球化发展迅速阶段十五当今世界文明的冲突与融合—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至今课时1两极世界的形成考点一美苏“冷战”二、背景(1)基础框架:____________以美、苏为主导,奠定了战后世界两极格局的框架。(2)世界主要国家实力的变化①西欧和日本普遍衰落,______成为资本主义世界的霸主。②______实力增强,社会主义国家在世界上的影响增大。(3)根本原因:美苏两国在社会制度和__________上的矛盾日益加剧。雅尔塔体系美国苏联国家利益三、序幕:1946年3月,英国前首相丘吉尔在美国发表反苏、反共演说,即铁幕演说美国一、含义:以______为首的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对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采取的除武装进攻之外的一切敌对行动。课时1两极世界的形成考点一美苏“冷战”四、表现:领域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国家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国家政治经济军事“马歇尔计划”扶植控制西欧成立“华约”对抗“北约”1947年,杜鲁门主义(开始)通过“北约”遏制苏联,称霸世界共产党和工人党情报局经济互助委员会课时1两极世界的形成考点一美苏“冷战”五、影响:1、积极性①避免了新的世界大战的爆发。美苏两国长期处于均势,使双方均不敢贸然行事。这种建立在大国均势基础之上的国际秩序,虽然不能消除冲突的根源,但却使大国行事遵守一定的界限。②为世界经济的发展和科技革命的进行创造了相对稳定的国际环境。2、消极性①带有浓厚的大国强权政治色彩,无视弱小国家利益,导致战后超级大国推行霸权主义政策。②擅划国界、分裂国家的做法,种下了不稳定的祸根,导致战后世界的纷争和不安宁。③美苏两国为谋求霸权,展开长期的军备竞赛和地区争夺,导致世界局势长期紧张动荡。④在两极对峙的格局下,国际经济秩序长期得不到改善,给广大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带来不利影响。史论2:“冷战”下两极格局对峙的特点(1)阵线分明:美苏及其盟国互相争夺和对抗,阵线比较分明和稳定。(2)主导力量:美苏两个超级大国作为对立双方的盟主,在国际事务中起着主导作用。(3)斗争方式:“冷战”是斗争的主要方式,表现为政治上的对抗、军事上的对峙、意识形态上的对立和经济上的割据。(4)体现矛盾:体现着两种社会制度之间的矛盾,其内部也有分歧和矛盾,但最终仍要服从美、苏战略利益的大局。(5)对峙地区:欧洲是美苏双方最重要的争夺地区;亚洲是各自势力范围的交界地区。冷战是美苏之间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知识归纳——两极格局的形成德国分裂朝鲜半岛分裂朝鲜战争越南战争古巴导弹危机“冷战”影响下的国际关系考点二美苏争霸(选修3)1.第一阶段的较量(20世纪50年代中期至60年代初) (1)特点:表面上的短暂“和解”;实际上是争夺世界霸权最为剑拔弩张的时期。(3)结局:重点在欧洲;美国处于攻势;战争未发生。课时1两极世界的形成2.第二阶段的较量(20世纪60年代后期至70年代末)(1)特点:双方以“缓和”为主,也有对抗。阿富汗3.第三阶段的较量(20世纪80年代) (1)特点:美苏的第二次“缓和”时期;苏联开始转攻为守。 (2)重大事件:苏联戈尔巴乔夫的“新思维”理论;里根政府提出“______________”;1987年美苏签署《中导条约》。 (3)结局:1989年的东欧剧变;1991年12月苏联正式解体;“冷战”格局结束。星球大战计划日本:80年代第二经济大国追求成为政治大国西欧:走向联合,成立“欧共体”联系逐渐紧密深入中国:取得“两弹一星”等成就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中美关系正常化东欧反苏第三世界:从万隆会议到不结盟运动第三世界成为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国际舞台
苏联
美国资本主义阵营逐渐分化社会主义阵营开始瓦解有力地冲击了两极格局多极力量出现——(时间:20世纪50年代中期以后)考点一
世界多极化发展趋势阶段十五当今世界文明的冲突与融合—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至今课时2
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出现和世纪之交的世界格局世界多极化出现的原因(根本?具体?)根本原因:经济决定政治,世界格局多极化趋势出现,根源在于世界经济力量结构的多极化发展趋势。具体原因:美苏的相对衰落和多个力量中心的崛起。表现为:①美苏两国争夺世界霸权,在给世界和平造成严重威胁的同时,也使自身实力受到严重削弱。②20世纪70年代以来,欧共体和日本迅速崛起,严重削弱了美国资本主义世界霸主的地位。③中国经济迅速发展,国际地位日益提高,成为世界政治舞台上的一支重要的维护和平的力量。④发展中国家组成的第三世界进入国际政治舞台,有力地冲击着两极格局。阶段十五当今世界文明的冲突与融合—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至今课时2
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出现和世纪之交的世界格局考点一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出现一、欧洲走向联合1、原因必要性可能性二战使西欧丧失了世界政治经济中心的优势地位——要谋求发展西欧受到美国控制和苏联威胁——要谋求自主与安全历史渊源:有相似的文化传统和心理认同感物质基础:战后西欧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关键因素:法国和德国的和解史料一
谋求欧洲统一有相当远的历史渊源。然而在千余年的发展中,欧洲的政治家和统治者们虽不惜使用最强大的武力,却都失败了。经过两次世界大战的厮杀后……欧洲政治家们清醒地认识到,如此下去,欧洲不再是欧洲人的欧洲。(1)根据史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促使欧洲走向联合的因素。课时2
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出现和世纪之交的世界格局考点一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出现一、欧洲走向联合2、过程经济一体化政治一体化(1)1951年,法、意等六国建立欧洲煤钢共同体(2)1958年,欧洲经济共同体和原子能共同体成立(3)1967年,三个共同体合并为欧洲共同体(1)1973年,欧共体提出在国际舞台上“用一个声音说话”(2)1975年,欧共体立法机构“欧洲议会”成立史料二
1951年,法国、联邦德国等六国签订《欧洲煤钢共同体条约》;1958年,上述国家建立欧洲经济共同体和欧洲原子能共同体,决定建立关税同盟,实施共同农业政策,组成农产品共同市场;1965年六国签订《布鲁塞尔条约》,决定将上述三个共同体的机构合并,统称欧洲共同体……1992年,法国、德国、意大利等欧洲12国签署《欧洲联盟条约》,1993年欧盟成立;1999年,欧洲单一货币欧元正式问世;2004年,欧盟成员国达到25个。——经济观察网《欧洲一体化:神话与现实》(2)结合史料二,指出欧洲走向联合的过程中有何显著特点。史论:欧洲联合的特点(1)合作由单一经济领域向多个经济领域扩展。(2)合作从经济领域扩大到政治领域。(3)成员国不断增加,规模不断扩大。(4)合作的方式由单纯的政府间合作到公众自下而上的参与。(5)开创了出让部分国家主权建立共同管理和协调机制的区域和平发展模式。课时2
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出现和世纪之交的世界格局考点一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出现一、欧洲走向联合3、影响对欧洲:(1)促进了欧洲经济的发展,提高了西欧国家的政治地位,促使欧洲各国长期保持合作和欧洲的和平发展;使欧洲国家开始摆脱美国的控制,推行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对世界:(2)加强了同美苏抗衡的实力,促使世界格局朝多极化方向发展。(3)加强了区域经济集团化,推动了世界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趋势。(4)改善和加强了同第三世界国家的关系,以获得固定的原料来源和广大的市场。课时2
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出现和世纪之交的世界格局考点一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出现二、日本谋求政治大国地位原因概况影响(1)实行民主改革、铲除生产关系中的封建落后因素(2)制定符合国情的经济发展战略(3)重视科技和教育,充分利用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成果(4)美国扶植、朝鲜战争、越南战争中美国的特需订货(1)20世纪50年代中期,进入高速发展时期(2)20世纪80年代,成为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经济大国(1)20世纪70年代初,出现美国、日本、西欧三足鼎立的局面(2)日本开始谋求在国际舞台上发挥独特作用,20世纪80年代,提出成为政治大国的目标课时2
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出现和世纪之交的世界格局考点一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出现三、东方巨龙的腾飞1、改革开放前的中国
①1949年10月1日,新中国成立并走上社会主义道路,大大改变了国际政治力量的对比。
②1953年抗美援朝战争的胜利,使中国的国际威望空前提高。
③1957年“一五”计划完成,为社会主义工业化奠定了初步的基础。
④至1966年之前,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取得较大发展。2、改革开放后的中国①1978年以后,中国实行改革开放,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综合国力迅速增长,2007年成为仅次于美国、日本的世界第三经济体。②中国是第三世界中唯一的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国际地位日益提高。③中国始终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在维护世界和平和发展中做出了重要贡献。课时2
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出现和世纪之交的世界格局考点一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出现四、不结盟运动的兴起背景标志政策斗争任务影响1、二战后,民族解放运动发展,许多国家获得独立2、新独立的亚非拉国家要求摆脱美苏的控制和维护自身的独立1961年,第一次不结盟国家和政府首脑会议在贝尔格莱德举行非集团、不结盟1、初期:制止新殖民主义和帝国主义统治的一切形势和表现2、20世纪70年代开始,反对美苏霸权主义,建立国际经济新秩序1、推动了民族解放运动深入发展,加速了帝国主义殖民体系的崩溃2、标志着发展中国家所构成的政治力量登上了国际政治舞台,在一定程度上冲击着两极格局易混辨析:不结盟运动的实质不结盟运动并非真正意义上的“不结盟”,而是不与参加美苏两大军事集团的国家结成同盟。“不结盟”不是消极对立,而是要积极地反对殖民主义和霸权主义,主张用和平共处代替冷战,实现世界和平与共同发展。第三世界
冷战时期,一些经济发展比较落后的国家为表示并不靠拢北约或华约任何一方,用“第三世界”一词界定自己。1973年不结盟国家通过的《政治宣言》中正式使用了“第三世界”概念。毛泽东在1974年曾提出:“我看美国、苏联是第一世界。中间派,日本、欧洲、澳大利亚、加拿大,是第二世界。亚洲除了日本,都是第三世界。整个非洲是第三世界,拉丁美洲也是第三世界。”课时2
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出现和世纪之交的世界格局考点二世纪之交的世界格局一、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一)东欧剧变1、原因历史原因内部原因经济政治苏联因素西方因素东欧各国共产党执政后,照搬苏联模式,并在很大程度上受制于苏联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的弊端;东欧大多数国家改革成效不大,同西欧国家的差距越拉越大东欧各国的党和政府脱离群众;党的自身建设出现根本性失误戈尔巴乔夫改革以“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取代科学社会主义和对外政策的“新思维”,导致各国党内部思想混乱西方国家以贷款、贸易、科技和意识形态等手段诱导东欧国家,进行“和平演变”课时2
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出现和世纪之交的世界格局考点二世纪之交的世界格局一、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一)东欧剧变2、实质:社会制度发生根本性变化,东欧社会主义国家纷纷转向资本主义制度3、表现:自20世纪80年代后期起,东欧各国的执政党纷纷丧失政权,社会制度发生根本性变化。1989年,波兰成为第一个发生剧变的东欧国家,进行“和平演变”。课时2
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出现和世纪之交的世界格局考点二世纪之交的世界格局一、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二)苏联解体1、原因根本原因直接原因外部原因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的弊端长期得不到纠正戈尔巴乔夫改革背离社会主义方向西方国家的“和平演变”课时2
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出现和世纪之交的世界格局考点二世纪之交的世界格局一、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二)苏联解体2、过程(1)1990年,苏共中央全会决定放弃党在国家中的领导地位,实行多党制;(2)1991年12月,俄罗斯等11个苏联加盟共和国签署《阿拉木图宣言》,建立独立国家联合体,苏联完全解体。3、影响(1)国际共产主义运动遭受严重的挫折和损失(2)造成东西方力量的失衡,导致国际关系中的一系列新矛盾和冲突(3)标志着两极格局的瓦解两极格局瓦解的原因和影响(1)原因①直接原因:苏联解体导致两极格局瓦解。②根本原因:两极格局的基础并不稳固,两极格局的力量对比并不均衡,世界经济力量结构的多极化趋势。(2)影响:两极格局瓦解,对苏联来说,是社会主义探索的失败;对美国来说,巩固了其世界霸主地位;对世界来说,多极化趋势加强,有利于世界持久和平和发展;对广大发展中国家来说,有利于抓住机遇,加快发展。家国情怀——国家利益和实力与国际格局变化的关系(1)国际格局变化的根源是各国经济政治发展的不平衡。(2)新的国际格局是建立在新的力量均衡的基础上,是各国力量相互斗争和妥协的产物。(3)决定一个国家在国际关系中地位的根本因素是综合国力(科技力量、经济力量、军事力量等)的强弱。(4)国家力量与国家利益是处理国际关系的立足点与出发点。认识:二、和平与动荡并存独霸全球课时2
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出现和世纪之交的世界格局考点二世纪之交的世界格局苏联解体后,美国一超独大,但无力完全主导世界格局。世界正在走向多极化,其发展趋势不可逆转。二战后初期:
两极对峙格局形成二十世纪五十年代中期以后:
出现多极化趋势、冲击了两极格局1991年——现在:两极格局瓦解、多极化趋势不可逆转二战后世界格局的演变所谓“极”指的是综合国力强、对国际事务影响大的国家或国家集团。所谓“化”是指一种发展趋势,表明在多极格局形成之前有一个相当长的过渡期。多极化发展并不是偶然的,它孕育于两极格局的演变之中,根源于世界经济力量的多极化发展趋势。是当今国际形势的一个突出特点。美国苏联中国日本西欧第三世界美国俄罗斯中国日本欧盟第三世界美国苏联资本主义社会主义新兴独立国家三、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加强直接原因:东欧剧变、苏联解体;根本原因:世界经济力量的多极化具体原因:世界出现新的分化和大国关系调整:美国的相对衰落和多个力量中心的崛起(西欧、日本、俄罗斯、第三世界、中国)2、当今世界格局的特点当今格局:一超多强,趋于平衡,多极化趋势持续发展。新的世界格局尚未形成,处于新旧格局交替时期,暂时形成一超多强的局面。
多极化格局与两极格局的根本区别,就是相互制约的力量不再是两个超级大国,而是多种政治力量对比的相对均衡。在未来世界多极化格局中起主导作用的将是五大力量中心或五极,即美国、西欧、日本、俄罗斯和中国及第三世界。届时,他们相互竞争又相互依存,相互合作又相互制约,形成相对稳定的战略结构。课时2
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出现和世纪之交的世界格局考点二世纪之交的世界格局1、原因(直接?根本?具体?)3、美国推行单边主义
(1)背景:
冷战的结束和两极格局的消失,美国作为世界上唯一的超级大国,希望建立由美国主导的单极世界(2)表现:①“9·11”事件之后,美国指责以本·拉登为首的“基地"组织是恐怖活动的策划者,迅速展开反恐行动。②2001年10月,美国发动了阿富汗战争。③2003年3月,美国发动了伊拉克战争,这场战争造成中东局势进一步动荡,也使美国背上了沉重的包袱2001年“9·11”事件2001年10月发动阿富汗战争2003年3月发动伊拉克战争4、世界多极化趋势继续发展(表现)多极力量特点欧洲联盟
俄罗斯
日本
中国
发展中国家
1993年在欧洲共同体基础上成立欧洲联盟(欧盟),继续向经济和政治一体化迈进。欧盟是世界上最大的区域性国际组织。苏联解体后,俄罗斯联邦取代了苏联在联合国的地位,拥有可以与美国匹敌的军事力量,推行多极化外交。日本在保持经济大国的同时,将追求政治乃至军事大国作为国家的长远战略目标。进一步改革开放,坚持和平发展,积极开展多边外交,推动建设相互尊重、公平正义、合作共赢的新型国际关系,正在发挥并将继续发挥负责任大国的作用。广大发展中国家总体实力增强,成为推动世界多极化的重要力量。三、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加强课时2
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出现和世纪之交的世界格局考点二世纪之交的世界格局材料一:世界新秩序之所以不同于旧秩序,就是因为它不由超级大国主宰,而是有很多权力中心,每一个都独立活动。美国既是超级大国,也不是超级大国。美国是唯一的军事超级大国,但是靠军事力量能解决的问题越来越少,于其他问题,如经济力量,美国仅仅是一个大国,还有可与美国匹敌的其他国家。
——基辛格1993年的谈话材料二:冷战结束后,美国成为世界上唯一的超级大国,它依仗自己的实力与地位,要建立一个由美国领导的、以西方价值观念为准绳、以北约军事力量为后盾的单极世……因此,多极与一极之争将持续一个相当长的时期,真正意义上的世界多极格局形成尚需待以是时日,多极化作为不可逆转趋势将在曲折中取得发展。——《时政评说》材料三:冷战结束后,世界向多极化的方向发展,但多极化格局的形成需要经历相当长的时期,其间会充满各种政治力量之间的激烈斗争。世界各种力量正在进行新的分化组合。美国成为唯一的超级大国,欧盟、日本、俄罗斯、中国几大力量也相对突出,广大发展中国家整体实力增强。多极化趋势,反映了国际关系的深刻变化和历史的发展,有利于削弱和抑制霸权主义、强权政治,有利于推动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但也要看到,世界各种力量的发展仍很不平衡。——江泽民《在武汉主持召开国有企业改革和发展座谈会时的讲话》(1999年)
【课堂探究】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探究多极化趋势的特点和影响。1.特点:
①是在没有发生世界大战的情况下发生的;②这种格局的变动是通过和平竞争,不是通过战胜国强加给战败国,导致各国国际地位的变化而实现的。③新的国际格局的确立需要一个复杂漫长的过程,多极化的趋势不可避免。④多元的力量结构有着相互竞争、相互影响的关系,在政治、经济、军事、外交的关系上更加错综复杂,体现了国际中心舞台多元化的特点。2.影响:
(1)有利于世界的和平、稳定和更为公平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的形成;(2)有利于缓和大国关系,推动国际关系的民主化;(3)有利于世界经济的发展(经济全球化和区域集团化)。(4)有利于抑制和削弱霸权主义、强权政治;35课时3战后资本主义的新变化和苏联的经济改革阶段十五当今世界文明的冲突与融合—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至今考点一战后资本主义的新变化(一)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经济政策)1、含义: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是垄断资本和国家政权密切结合的垄断资本主义。19世纪末20世纪初,自由竞争的资本主义转变为垄断资本主义的时候,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开始萌芽。第一次世界大战及其后的特大经济危机(1929—1933),使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在帝国主义各国普遍发展起来。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由于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日益深化,国家垄断资本主义迅速发展,成为当代帝国主义经济生活中的支配力量。2、黄金时期:时间:从二战结束后到20世纪70年代初期原因: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普遍奉行国家干预的经济政策,实行国家对经济的宏观调控。
【合作探究】
读下图分析:20世纪70年代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发展出现了什么问题?其表现是什么?对此是怎样调整的?结果呢?国家时间年均增长率失业率消费品价格上涨率美国1963—731.9%4.5%3.6%1974—79-0.1%6.7%8.6%英国1963—733.0%3.0%5.3%1974—790.8%5.3%15.7%西德1963—734.6%0.8%3.6%1974—792.9%3.2%4.7%项目期间(年)年均生产率增长消费品价格提高美国1963-19731.93.61974-1979-0.18.6资料来源:《新帕尔格雷夫经济学大辞典》课时3战后资本主义的新变化和苏联的经济改革考点一战后资本主义的新变化(一)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经济增长停滞或下降物价持续猛涨,通货膨胀严重3、70年代的“滞胀”②调整:
应适当减少国家对经济的干预,建立政府干预与市场相结合,国有制与私有制相并存的“混合经济”①表现:适当减少国家对经济的干预,发展混合经济概念理解:供给学派20世纪70年代在美国兴起的一个经济学流派。强调经济的供给方面,认为需求会自动适应供给的变化,因而得名。供给学派认为,生产的增长决定于劳动力和资本等生产要素的供给和有效利用。个人和企业提供生产要素和从事经营活动是为了谋取报酬,对报酬的刺激能够影响人们的经济行为。自由市场会自动调节生产要素的供给和利用,应当消除阻碍市场调节的因素。史料以政府开支或公共服务部门雇员人数来衡量,大多数西欧国家的公共部门发展得很迅速①。但只有在法国,国家计划的理论热情才真正转化为实际事物。像英国一样,战后法国政府推行国有化,如航空运输、银行、保险公司、公用事业、矿产、军火工业、飞机制造业等领域②。法国总体生产能力的1/5在1946年属国家所有。……法国的计划从未超出“指标式”③:它向来只设定目标,却不制定生产配额④。在这一方面,它同苏联的计划大不一样,后者的本质特点(也是主要缺陷)是坚持按部门、按商品来武断地、严格地规定产品数字。——[美]托尼·朱特《战后欧洲史:旧欧洲的终结(1945—1953)》思考据史料分析二战后法国等西方国家干预经济的特点及与苏联的计划的不同。提示西方发达国家的经济计划与苏联的计划经济是不同的。法国的计划以指导性计划为主,政府计划与市场结合;而苏联的计划是指令性计划,排斥市场调节。二战后资本主义国家对经济加强干预的方式(1)实行国有化,建立国营经济(典型国家:英法)。发达国家把铁路、电力等投资数额大、见效慢、利润低、私人不愿投资的基础工业、交通运输业、公用事业收归国有,同时兴办原子能、宇航等工业企业。(2)制定经济计划,指导经济发展(典型国家:日本)。其目的是避免生产的无政府状态,保证经济运行的有序状态。发达国家的经济计划是指导性的,侧重对经济发展的规划和引导。(3)财政政策调节(典型国家:美国)。扩大政府开支、政府直接采购以及利用税收等财政政策调节社会生产,也是国家干预经济的重要手段。(4)介于计划和市场之间的“社会市场经济”(典型国家:联邦德国)。课时3战后资本主义的新变化和苏联的经济改革考点一战后资本主义的新变化(二)建立“福利国家”(社会政策)1、目的(1)直接目的:缩小贫富差距,减少因贫困引发的社会问题。(2)根本目的:缓和阶级矛盾,稳定社会秩序,维护资产阶级的统治。2、实质:
国家运用社会保障政策和社会服务开支,来保障个人和家庭的最低收入,保障其经济安全,并保证所有公民能享受到较好的社会服务。——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局部调整(资产阶级通过对国民收入的再分配来缓和矛盾和稳定统治)课时3战后资本主义的新变化和苏联的经济改革考点一战后资本主义的新变化(二)建立“福利国家”(社会政策)3、历程(1)起源:罗斯福新政中开始实施社会救济。(2)发展: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福利措施从零星的、局部的社会保障发展成为一个庞大的体系,从单个的社会救济发展成了一种公民的“权利”。(3)完善:20世纪六七十年代,福利国家制度逐渐完备,范围涉及生、老、病、死、教育等方面,政府的社会福利开支及其在政府总开支中所占的比重越来越大。(4)缩小:20世纪70年代以后的“滞胀”危机,动摇了福利国家的基础。英、美等国家的政府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对福利国家制度进行调整或改革,竭力控制和削减社会福利开支,缩小福利国家的规模。4、“福利国家”制度的特点①福利种类繁多(包括医疗保健、养老、住房、失业、事故、教育等);②福利覆盖面广,具有普遍性;③福利权利有立法和制度保证课时3战后资本主义的新变化和苏联的经济改革考点一战后资本主义的新变化(二)建立“福利国家”(社会政策)(1)积极作用①福利政策的实施在一定程度上缩小了贫富差距,缓和了不同利益集团之间的矛盾,有利于资本主义国家的发展和稳定。②扩大社会消费,推动经济的发展。“从摇篮到坟墓”的福利制度使居民家庭收入的很大一部分来自社会福利,使他们在生活上没有任何后顾之忧,从而可以促进社会消费,推动经济发展。(2)消极影响①政府开支迅速增加,使政府的财政赤字和国债急剧膨胀,导致税收负担过重。②福利制度是一种奖懒罚勤的不合理制度,它在一定程度上损害了社会风气和资本主义社会所固有的竞争精神。5、评价课时3战后资本主义的新变化和苏联的经济改革考点一战后资本主义的新变化(二)建立“福利国家”(社会政策)2、地位:成为国民经济中增长速度最快的部门。课时3战后资本主义的新变化和苏联的经济改革考点一战后资本主义的新变化(三)第三产业的兴起(产业结构)社会生产力课时3战后资本主义的新变化和苏联的经济改革考点一战后资本主义的新变化(四)“新经济”的出现(经济增长模式)1、含义:新经济是一种以全球化为背景,以知识经济为基础,以信息技术为主导的新的经济增长模式,它兴起于20世纪90年代的美国。3、特点:经济的知识化、网络化、全球化4、增长动力:知识创新、技术创新,管理创新.5、
产生影响:美国经济实现了历史上罕见的长达10年的经济高速增长。2、原因①美国努力革新生产技术,发展新兴工业②经济全球化和信息技术革命的推动二战后资本主义经济的新变化的表现(1)生产力发展: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开展,使社会生产力有了很大发展,形成了以知识经济为基础、以信息技术为主导的“新经济”形态。(2)生产关系调整: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建立“福利国家”制度,国家干预深入到分配领域,保障低收入阶层的生活水平。(3)产业结构的调整:科技进步使第三产业迅速发展起来,拓宽了经济活动领域,扩大了市场,改善了资源配置;同时还产生了一大批新兴产业,如原子能、电子计算机、半导体、航空以及激光等。(4)经济全球化:由于科技的发展,世界经济联系日益紧密。二战后资本主义经济新变化的原因和实质(1)影响因素①根本原因:科技革命推动生产力的发展。②内在动力: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③经济危机和战争的影响、工人阶级长期不懈的斗争。④资产阶级有识之士的改革精神。⑤时代的发展、社会的变化与人们对社会生活的新要求。(2)实质:是资本主义的自我完善和发展,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自我调整。二战后资本主义经济运行机制的调整(1)二战后—70年代:二战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纷纷效仿罗斯福政府而实施了国家对经济的全面干预。主要措施有:加大国有化程度;尽量扩大就业;普遍建立福利制度;政府直接参与并主导国民收入再分配等。(2)20世纪70年代中期:西方主要国家面对“滞胀”困境而采取的经济政策调整。主要措施有:紧缩货币,削减国家的直接社会福利支出,推行社会福利计划多元化、私人化和市场化;实行国有企业私有化。(3)20世纪90年代:资本主义国家面临“双高”状态,即政府公共财政赤字和公共债务居高不下,采取“宏观调控,微观自主”的原则:一方面削减财政赤字,减少政府开支;另一方面调整税收,降低利率,以此来刺激消费与投资。课时3战后资本主义的新变化和苏联的经济改革考点二苏联的经济改革一、赫鲁晓夫改革(1953—1964)1、背景:①斯大林模式的弊端日益暴露(必要性)②1953年斯大林逝世,赫鲁晓夫上台(可能性)③1956年苏共二十大“秘密报告”破除对斯大林的个人崇拜。2、措施:经济改革的重点放在农业方面农业A.取消农产品义务交售制,实行收购制,提高收购价格,增加农民收入;B.鼓励发展家庭副业,扩大农庄和农场自主权;
C.大规模垦荒,提高粮食产量,提倡种玉米。课时3战后资本主义的新变化和苏联的经济改革考点二苏联的经济改革一、赫鲁晓夫改革(1953—1964)2、措施:A.废弃部门管理体制,将部分企业的管理权下放给加盟共和国;B.给予企业部分权利;C.一定程度承认企业和个人的物质利益,调动生产积极性。3、结果:一定程度上冲击了斯大林模式,但由于对其弊端缺乏科学认识,无法从根本上突破。工业提示:(掘墓)敢于向旧的政治、经济模式挑战的改革家。(守墓)没有从根本上突破旧体制。
⑴赫鲁晓夫的经济改革重点是农业,收效甚微,但取得一定成就。
⑵赫鲁晓夫的经济改革在一定程度上冲击了斯大林模式,有利于推动社会主义国家改革。⑶对斯大林模式弊端缺乏科学认识,无法从根本上突破这一模式,只是在原有经济体制上的局部调整。4、评价:课时3战后资本主义的新变化和苏联的经济改革考点二苏联的经济改革二、勃列日涅夫改革(1964—1982)2、内容:①“斯大林模式”的弊端②赫鲁晓夫时期的混乱1、背景:(1)企业管理:①恢复部门管理体制,加强对经济集中领导;②在坚持集中计划管理的前提下,扩大国营企业的经营自主权;③运用经济手段,刺激企业改进经营管理。(2)工业方面(重点):注重发展重工业,特别是军事工业。3、结果:课时3战后资本主义的新变化和苏联的经济改革考点二苏联的经济改革(1)前期:取得一些成效,苏联的军事实力明显增强,达到与美国相匹敌的水平。(2)后期:由于军备竞赛加重经济负担,国民经济比例失调日益严重,阻碍经济进一步发展,1975年后经济发展进入停滞时期。(失败)4、失败原因:①未从根本上突破斯大林模式的弊端;②霸权主义的对外政策与军备竞赛加重经济负担;③勃列日涅夫执政后期趋于保守,不利于改革。课时3战后资本主义的新变化和苏联的经济改革考点二苏联的经济改革三、戈尔巴乔夫改革(1985—1991)1、背景:①斯大林模式的弊端日益严重。②20C80S中期,苏联出现社会动荡、经济增长速度和人民生活水平逐步下降的危机。2、内容:(1)经济改革:①重点用______________代替原来的行政命令,实际上承认________对经济的调节作用。②减少指令性计划指标,代之以_________;③调整_________结构,个体劳动者和合作社得到迅速发展;④实行各种形式的____
______,并出现了与国外的__________。⑤一些集体农庄和国营农场开始实行_______或建立___________。经济管理方法市场指导性计划所有制租赁和承包合资企业租赁制家庭农场管理体制上:由行政管理到经济管理(①②)所有制上:由单一公有到多种所有制并存(③)经营方式上:由政府经营到多种经营(④⑤)结果:经济不断滑坡,人民生活水平下降,没有取得预期成果。失败原因:缺少宏观决策和相应的配套措施,继续优先发展重工业。课时3战后资本主义的新变化和苏联的经济改革考点二苏联的经济改革三、戈尔巴乔夫改革(1985—1991)2、内容:(2)政治体制改革(1988—1991年):①以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代替科学的社会主义;背离了马克思主义方向。②提倡“民主化”、“公开性”。放弃了党的领导地位,实行政治多元化和意识形态多元化。3、结果:最终导致国内局势的失控和苏联的解体(1991.12.25)战后苏联对“斯大林模式”弊端的改革措施二战后苏联改革的缺失(1)赫鲁晓夫对斯大林的全盘否定,有利于推动对僵化模式的改革,但也造成人们思想混乱,增加了改革的阻力。(2)勃列日涅夫宣布苏联已经建成“发达社会主义”社会的做法,忽视了对经济困难的充分认识,阻碍了改革的进程。(3)戈尔巴乔夫转向政治体制改革太快,导致国内局势逐渐失控(直接原因:经济改革缺少宏观决策和具体可行的配套措施,改革阻力重重)。二战后苏联改革的经验教训对中国的借鉴(1)社会主义国家的改革要处理好政策、发展、稳定三者之间的关系。(2)社会主义改革必须走改革开放和适合本国国情的道路。(3)社会主义改革必须以发展社会主义生产力为宗旨。(5)建设社会主义没有固定模式,需要在实践中探索、改革。(4)社会主义改革是一个复杂、艰巨、曲折的过程(6)在社会主义改革中要坚持四项基本原则。(7)改革要关注人民大众的生活。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形成世界经济的区域集团化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世界贸易体系即“关贸总协定”世界货币体系即布雷顿森林体系(IMF、WB)亚太经济合作组织(1989年)北美自由贸易区(1994年)欧共体→欧盟(1993年)中国入世(2001年)关贸总协定→世贸(1995年)材料:1929年开始的经济危机使各国之间货币战、贸易战和关税大战愈演愈烈,几年间先后有40个国家实行外汇管制,56个国家实行货币贬值,76个国家提高关税率,导致出现了各种货币集团和经济集团。1933年6月,66个国家在伦敦召开世界经济会议,试图稳定货币,实行关税休战,结果不但没有成功,反而使各集团之间的对立越来越尖锐。
——[美]迈克•亚达斯等著《喧嚣时代:20世纪全球史》问题:自由主义思想盛行;在贸易、关税、汇率等方面缺乏规则,出现严重争端。举措:1944年召开布雷顿森林会议,决定成立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建立布雷顿森林体系;1947年签署关贸总协定,建立世界贸易体系。概括20世纪初世界市场存在的主要问题。为此,二战后西方国家采取了哪些举措?课时4
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考点一二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的形成材料:早在战事(指二战)结束之前,美国就开始发起一项大胆的计划,力求恢复1914年前的通货稳定。1914年前的金本位制提供了一套固定的汇率,所有国家的货币都可以兑换成黄金或者当时黄金的等价物英镑。……为建立一个正式的世界性贸易组织以对国际商业进行监管的努力并不顺利,但是另一项替代性的战略后来却被证明是成功的。
——摘编自[美]R·R·帕尔默《世界现代史》实施:“计划”指确立布雷顿森林体系;“战略”指建立关贸总协定。指出二战后初期,美国是如何实施材料二中“大胆的计划”和“另一项替代性的战略”的?课时4
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考点一二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的形成1、金融(货币)领域:布雷顿森林体系(1)背景经济大危机及二战的惨痛教训——必要性资本主义经济格局的变化—欧衰日破,美国独霸——契机、可能美国经济实力空前膨胀,成为最大的债权国
——物质基础、动力趋势:顺应经济全球化趋势一、战后资本主义经济体系(美国主导)课时4
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考点一二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的形成一、战后资本主义经济体系(美国主导)课时4
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考点一二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的形成(2)建立:1944年7月,在美国新罕布什尔州布雷顿森林召开会议,达成《布雷顿森林协定》1、金融(货币)领域:布雷顿森林体系内容:①美元与黄金挂钩②IMF会员国的货币与美元保持固定的汇率③两大机构的投票权多少由成员国认缴资金的数额决定(美国认缴资金最多)。——加权投票制度一、战后资本主义经济体系(美国主导)课时4
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考点一二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的形成1、金融(货币)领域:布雷顿森林体系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标志宗旨
发展困难找世行调节汇率找基金(3)两大机构短期贷款,稳定国际汇率,缓解收支不平衡长期贷款和技术援助,促进经济恢复和发展材料: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形成,意味着国际货币金融关系自20世纪30年代以来一直动荡不安局面的终结和新的国际货币金融格局的形成,是美国和英国逐鹿国际经济舞台的结果。《布雷顿森林协定》的签订也标志着战后以美国霸权为基础的世界经济体系的初步形成,在世界经济史上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布雷顿森林协定》的许多规定均大大有利于形成和维护美国在世界事务中的霸权地位,在这种意义上可以说,布雷顿森林体系是维护美国霸权的重要机制。——洪国起、董国辉《人权·主权·霸权:透视美国人权外交》1、金融(货币)领域:布雷顿森林体系①对世界:暂时结束了国际金融领域的混乱局面,使国际货币金融关系有了统一的标准和基础,一定程度上稳定了世界经济秩序,促进了国际贸易的发展,有利于世界经济的恢复发展。②对美国:加强了美国在国际金融中的特权和支配地位,确立了美国在世界经济的霸主地位,成为美国对外经济扩张的工具。(5)作用一、战后资本主义经济体系(美国主导)课时4
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考点一二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的形成20世纪70年代初,由于布雷顿森林体系的缺陷、西欧和日本的崛起、经济滞胀的冲击以及自身经济实力的相对削弱,美国无力承担稳定美元的责任,贸易保护主义抬头,相继两次宣布美元贬值。各国纷纷放弃本国货币与美元的固定汇率,采取浮动汇率制,以美元为中心的国际货币体系瓦解,美元地位下降。金融霸主地位动摇原因:1)制度自身的缺陷。(利用美元兑换美国的黄金,美国黄金储备急剧减少,美元信誉受到极大冲击;流出美国的货币在海外不断沉淀,对美国来说就会发生长期贸易逆差,与美国是一个长期贸易顺差国有矛盾。)2)直接原因:通货膨胀、美元危机与贸易逆差、黄金储备减少。(1)美国发动侵越战争,财政赤字庞大,经济危机频发,于是增发美元,导致通货膨胀,美元信誉受损。(2)受西欧日本挑战,美国国际收支持续逆差,美国黄金储备减少。注意:1)但IMF和WB今天仍存在。而且美国仍然是经济金融霸主2)霸主地位动摇不等于失去。(6)瓦解1、金融(货币)领域:布雷顿森林体系一、战后资本主义经济体系(美国主导)课时4
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考点一二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的形成『史论链接』世界国际货币金融体系的演变1870~1914年:金本位时期19世纪下半叶,以英镑为中心的国际贸易和投资体系覆盖全球。黄金充当国际货币,金币可以自由铸造、自由兑换,以及黄金自由进出口1915~1945年:前布雷顿森林体系时期1914年一战爆发,各国纷纷停止了本国货币与黄金的直接兑换,各国货币之间没有一个固定的汇率形成体制,处于各行其是的状态1945~1973年:布雷顿森林体系1944年,布雷顿森林体系确立了美元与黄金挂钩,其他成员国货币与美元挂钩的国际货币格局。美元成为世界货币1973年后:后布雷顿森林体系时期20世纪70年代布雷顿森林体系瓦解,各国采用浮动汇率制度等。美元仍然充当着世界主要储备货币的角色一、战后资本主义经济体系(美国主导)课时4
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考点一二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的形成2、贸易领域:关贸总协定(GATT)(2)建立:1947年10月签署;1948年1月1日正式生效(3)宗旨:降低关税,减少贸易壁垒,在实施互惠和非歧视的基础上实现贸易自由化材料:关贸总协定只是一个“临时协定”,一个准国际组织。在解决国际贸易纠纷方面,关贸总协定的主要手段是协商,最后只是缔约方的联合行动,至今仍没有法律约束性的强制手段。这也是许多重大国际贸易争端无法真正解决的重要原因。美日贸易战旷日持久,美欧农产品之争相持不下,而总协定对此却束手无策,无能为力,其局限性也可窥见一斑。——《关贸总协定知识读本》(4)性质:临时性的多边贸易协定,主要手段是协商,不是正式的国际组织,也不是联合国的专门机构。(5)不足:规则不严密,它解决国际贸易纠纷的主要手段是协商,不具有法律的强制性一、战后资本主义经济体系(美国主导)课时4
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考点一二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的形成2、贸易领域:关贸总协定(GATT)一、战后资本主义经济体系(美国主导)课时4
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考点一二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的形成2、贸易领域:关贸总协定(GATT)自由贸易美国一、战后资本主义经济体系(美国主导)课时4
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考点一二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的形成3、战后资本经济体系的形成积极:稳定了世界金融货币秩序,促进了自由贸易,有利于世界经济发展;反映了世界经济向着体系化、制度化方向发展。消极:确立了美国的经济霸主地位,有利于美国对外经济扩张。史论:二战后初期美国谋求世界经济霸权的措施(1)金融方面:凭借《布雷顿森林协定》确立了美元的霸权地位,建立了一个以美元为中心的新的世界货币体系。(2)国际贸易方面:推动国际贸易自由化,通过《关税与贸易总协定》扩大商品输出,实际上形成了以美国为中心的资本主义世界贸易体系。(3)工业科技方面:在第三次科技革命中处于领先地位,加强了它在世界政治经济中的主导地位。(4)政治格局方面:逐步确立起与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的对抗。(5)国际事务方面:着手策划成立联合国,成立初期被美国一度控制,并以此作为推行世界霸权政策的工具。课时4
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考点二世界经济的区域集团化指在一定的区域范围内,地理位置相邻的国家或地区建立经贸合作组织,通过契约或协定,促使资本、技术、劳动、信息、劳务和商品的自由流动和有效配置,维护共同的经济利益,从而形成相对固定的、制度化的一体化经济区。②区域集团的范围和规模不断扩大;①区域经济集团的数量大量增加;③区域经济集团之间跨区合作日益频繁。概念:
据统计,目前全球共有33个区域经济集团化组织。其中,欧洲6个、拉丁美洲11个、亚洲3个、非洲8个、大洋洲2个、北美1个、跨洲际的集团化组织2个,共有150多个国家和地区参加.根据图文信息说明经济区域集团化有何特点?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趋势出现的原因(1)第三次科技革命推动了生产力的迅速发展,社会分工进一步细化。(2)国际形势趋于缓和,国际科技和经济竞争更加激烈。(3)国家间的经济互补性增强,加强合作、谋求发展成为各国的共同要求。(4)贸易和投资自由化成为世界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区域集团化的主要代表①欧洲联盟是经济一体化程度最高的区域组织;②美国、加拿大和墨西哥组成的北美自由贸易区,是由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组成的区域性经济集团;③东南亚国家联盟是东南亚地区以经济合作为基础的;④亚太经合组织是亚太地区层级最高、领域最广、最具影响力的经济合作机制。课时4
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考点二世界经济的区域集团化一、欧盟课时4
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考点二世界经济的区域集团化欧洲经济共同体1957签约-1958成立欧洲原子能共同体1957签约-1958成立形成发展开始欧洲共同体1965签约1967成立经济组织欧洲联盟1992签约1993成立经济、政治组织△1999年欧洲单一货币为欧元,2002年启用一、欧盟课时4
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考点二世界经济的区域集团化2、过程一、欧盟课时4
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考点二世界经济的区域集团化3、性质具有经济和政治双重性质的区域组织2、北美自由贸易区(1)背景:世界经济全球化趋势;欧共体日益成熟,亚洲经济区域化也已起步。(2)建立:1992年签约,1994年生效,正式成立(3)宗旨:逐步取消关税及其他贸易壁垒,实现商品、劳务、资本等的自由流通。(4)性质:第一个由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组成的区域经济组织。贸易伙伴关系,没有建立关税同盟(5)影响:加强了三国之间的经济合作和交往,促进了该地区的经济增长;实现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优势互补,增强了区域集团的实力。课时4
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考点二世界经济的区域集团化3、亚太经合组织(1)背景:20世纪80年代以来,亚太地区经济的快速增长和联系加强;经济区域化趋势的推动(2)建立:1989年,在澳大利亚首都堪培拉成立;1991年,汉城会议通过《汉城宣言》;1991年,中国正式加入(3)宗旨和目标:相互依存,共同受益,坚持开放的多边贸易体制和减少区域内贸易壁垒。(4)特点:当今世界最大的区域性经济合作组织(既有发达国家又有发展中国家);论坛性经济组织;(5)评价:在贸易和投资自由化、贸易和投资便利化以及经济技术合作三个方面取得了成就;成员国之间存在着文化和历史的差异,对其经济集团化的发展有一定的影响。课时4
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考点二世界经济的区域集团化20世纪90年代以来,经济全球化与区域经济集团化成为世界经济发展的两大趋势。经济全球化与地区经济合作既相互矛盾又相互促进的辩证关系。一方面,经济集团都有排他性,对集团外的国家和地区往往实行歧视政策,表明了集团化和全球化之间的矛盾关系。另一方面,每个区域经济集团都在集团内实行贸易投资自由化的一体化政策,从而推动了经济全球化。同时,集团与集团、集团与国家间又是一个“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关系,使每个集团实际上成为经济全球化的一个环节、一个中介、一个过渡。区域集团化与经济全球化的关系④区域化有利于多极化发展。①在发展中相互促进又相互制约,共同形成对世界经济、政治及国际关系的影响。②区域集团化是实现经济全球化的重要步骤和途径,是经济全球化在当前生产力水平下的具体体现。③经济全球化则是经济区域集团化的最后归宿。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的特点(1)组建方式是在地缘化的基础上由小到大。(2)经济区域集团是一个开放与封闭相统一的,以开放为主的体系。(3)经济区域集团以市场一体化为开端,以实现经济一体化乃至政治、安全、军事一体化为目标。(4)在经济区域集团的内部,往往综合国力强大的国家发挥主导作用。(5)经济区域集团对内、对外既有竞争又有合作。辩证认识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的影响(1)积极影响:有利于成员经济的发展,缩小成员之间的经济差距;对国际资本、技术、人才和商品的流向产生了重要的影响,有利于世界经济的增长;各个区域的和平与稳定进一步增强了世界多极化趋势,有利于世界的和平与稳定。(2)消极影响:由于经济区域集团的排他性,使贸易保护主义再度抬头,导致国际竞争加剧;经济区域集团以发达国家为主导,因此使南北差距、南南差距拉大,成员间的不平衡加剧。
经济全球化是指商品、劳务、技术、资金、信息、人员等生产要素在全球范围内流动和配置,从而使各国经济相互依赖程度日益加深的趋势。其主要表现是生产全球化、贸易全球化和资本全球化(投资、金融全球化)、信息文化全球化、经济管理制度全球化。(1)经济全球化的含义(2)经济全球化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商业大楼管桩施工合同
- 员工离职补偿金协议书
- 学校扩建室外管网改造施工合同
- 电影院放映室安全门施工协议范文
- 郑州别墅买卖合同要点解析
- 飞行员劳动合同签订流程
- 仓储物流快递租赁合同
- 区块链产品技术协议管理办法
- 风力发电场防火门施工合同
- 生态公园绿化改造合同协议书
- 进入答辩环节的高职应用技术推广中心申报书(最终版)
- 高等数学(理工)Ι知到章节答案智慧树2023年重庆科技学院
- 2023学年完整公开课版瑶族
- 高考模拟作文“同舟共济渡难关团结合作创未来”导写及范文
- 翻译技术实践知到章节答案智慧树2023年山东师范大学
- 尾矿库基本知识
- 三年级体质健康数据
- 矿山企业新员工入职公司三级安全教育培训必备教材(全套)
- 感染性休克指南
- GB/T 32891.2-2019旋转电机效率分级(IE代码)第2部分:变速交流电动机
- 《煤炭企业发展的PEST分析报告(3500字)》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