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外工作与访学人员如何成为“意见领袖”_第1页
海外工作与访学人员如何成为“意见领袖”_第2页
海外工作与访学人员如何成为“意见领袖”_第3页
海外工作与访学人员如何成为“意见领袖”_第4页
海外工作与访学人员如何成为“意见领袖”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第页海外工作与访学人员如何成为“意见领袖”随着中国与世界的交流日渐密切,越来越多的国内学者获得了出国工作或者访学的宝贵机会。那么,在“走出去”后,这部分“海外华人”该如何借助在地优势,更好地肩负起文化传播的使命,如何掌握“介绍中国”的跨文化传播技巧是一个值得我国文化外宣工作重视的问题。

为此,本论文以笔者在澳大利亚所做的中国文化传播调查为例,总结成为在域外传播中国文化的“意见领袖”的主要途径和需具备的跨文化传播意识。

通过科研自觉体现“文化自觉”

根据费孝通先生的观点,“文化自觉”不仅包括将某种既有文化传承发扬,更体现在对传统文化的研究、反思与创新中。

对于海外工作与访学人员来说,积极投身科研实践是体现“文化自觉”的重要途径。就科研机会而言,应邀工作的外国学者与所在单位的正式人员是机会均等的。其中,部分学校也给访问学者提供了此类待遇。然而,能否把握机遇,充分利用所在地的研究资源需要“科研自觉”。在此,达到“自觉”需具备的基本能力是能够及时了解信息、乐于参与学术活动和积极寻找研究伙伴。

以我工作的Latrobe大学为例:该校科研信息的发布渠道主要是邮件,其次就是各种学术集体活动,例如:讲座、学术聚餐等。比较而言,后者传递的信息更加丰富。教授们和应邀主办讲座的学者经常会带来一些机构、学会或者组织资助科研项目的信息。有时,讲座就是为某个单位的科研招标、项目介绍等而组织的。

此外,在澳大利亚,教授们都会非常自觉地加入国内外的各种学术团体,尤其是本领域的学会。他们希望借助这种平台,扩大传播渠道并掌握更多的资源。在他们看来,教学离不开科研,而科研离不开交流与传播。如果不对各种文化、各种知识、各种研究成果和信息始终保持浓厚的兴趣,那么不仅工作质量无法保证,更严重的是背离了“大学”的宗旨和“学者”精神。

与前两种能力相比,建立学术伙伴关系相对困难,但这又是为获得科研资助而必须解决的问题。总体上,如果能够保质保量地完成项目“研究意义”和“研究现状”等方面的资料搜集与分析,基本上会得到信任和肯定。澳文化研究学会(CulturalStudiesAssociationofAustralia)副会长、Latrobe大学的SusanTumbull教授之所以同意与我合作完成“海外华文媒体在澳发展状况调查”项目,更多是因为我在报告中翔实地论证了华文媒体在澳迅速发展的态势和此选题基本可被列为补白性研究。

概括而言,海外工作和访学的中国学者应该培养“科研自觉”精神,这一点西方学者值得我们学习。如果能够善用在地的研究优势和资源,不仅可以通过科研合作介绍中国文化,更可以深入了解所在国家对中国文化的认知。无疑,后者是中国学者们带回祖国的宝贵的研究信息,因为它有助于国内更好地掌握中国文化传播的国际环境,尤其是亟待解决的问题。

参与社会活动规避“文化误读”

与中国一样,西方大学也经常组织各种社会活动。由于喜欢旅游和收藏当地的“文化古董”是西方人的一个普遍爱好,所以丰富多彩的展览是常见的活动形式。然而,民间收藏者一般不会做深入的文化研究。因此,在展览时,他们往往只能提供作品却无法诠释其中的文化内涵。

随着中国国际地位的不断提升,关于中国文化的各种展览也逐渐增加。然而,鉴于文化差异、历史原因和意识形态等因素,展览中经常不可避免地出现文化误读,有时甚至直接影响了对中国基本国策的解读。这时候,海外的中国学者是最适合的文化传播使者与文化翻译者。

以2008年12月Latrobe大学筹备的“中国宣传画展”为例,准备展出的作品是自到上世纪80年代中期的,这一时期的中国经历了从十年浩劫到改革开放。由于收藏者都是澳洲白人,对宣传画中所展示的“中国故事”缺乏了解,只是知道在中国,宣传画与一般的绘画作品不同,它们曾是中国人民所熟悉的传递政府信息的窗口。因此,西方观众在看到“上山下乡”、“好好学习,天天向上”、“计划生育”和“科技强国”时,仅仅知道这是中国政府的号召。

如果只是进行文字翻译,西方人看到了就产生了很多不解,“为什么城市青年要去改造农村,难道城市就是最好的?中国的城市化战略也是因为这种心理作祟?”“学习就是为了向上爬?”“人的生命是天赋的,怎能肆意剥夺?”“科技进步应以人为本,怎么能只是用来帮助大国崛起?难怪会有中国威胁论”,等等。

针对问题,我作为志愿者负责画展翻译后,将重点放在了文化翻译(culturaltranslation)上,着重介绍上世纪60和70年代中国青年火热的人生理想与激情,为建设祖国而努力学习给予中国青少年的鼓舞,控制人口对于中国国家发展的重要性,肯定科学技术的地位带给中国知识分子的春天。这种文化解读的目的是帮助不了解中国的西方观众通过宣传画体会中国在探索国家发展道路上所历经的风雨和反思,以及中国人民面对痛苦的坚强和憧憬未来的激情。

这种文化翻译是非常有意义的,正如活动负责人HannahElliott女士指出的,“文化阐释有助于我们加深对中国文化的理解和体会”。

一般说来,中国学者在海外期间都有机会参与社会活动。借助这些活动的辐射力,不仅可以提升中国学者作为中国文化“意见领袖”的传播效度,更能够及时规避文化误读以及由此产生的文化隔阂。

投身公益事业展示“文化理念”

公德意识是衡量一国文化价值观的核心评价指标。熟悉西方文化的人都深谙西方人对“公益”和“慈善”的关注。在西方国家,无论政府、企业还是个人都非常在意自己在公益事业中的表现。从这个意义上说,慈善活动是中外文化理念交流会通的契机。

以2009年2月7日墨尔本60多年不遇的森林大火为例,这次火灾造成了严重的人员和财产损失,被国际媒体广泛关注。时任澳总理的陆克文专门发表讲话表示深切哀悼。一时之间,社会各界都纷纷行动起来踊跃向灾区提供援助,在澳华侨也积极参与其中。

墨尔本华夏传媒集团联系当地的多个华人团体发起组织了系列慈善活动,包括派出华语电视频道记者赴火灾现场采访、组织华人慈善募捐晚会等。在参与活动时,我根据自己的研究专长,从跨文化传播的角度出发将焦点放在当灾难袭来,当美好的生活顷刻间化为乌有,当活着的人必须要承受巨大的心灵创伤的时候,人们对帮助与关爱的诉求和期待。在慈善晚会上采访火灾受害者亲友时,对话的重点是传递着中国文化崇尚的“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朴素文化理念,表达着中国人遵循的“大爱无疆”的博大情怀,而这与西方文化中的博爱精神是完全一致的。最终,真挚的感情促进了相互理解,也加深了友谊。墨尔本华人的本次活动获得了维省各界的广泛好评。

总之,在各种公益活动中,海外中国学者的优势是有研究积累、有理论指导并熟谙成功案例,这恰好可以与当地各界华人的丰富经验和人脉资源相得益彰、优势互补。通过自己的专业知识帮助所在地的华人搞好各项公益活动,这就是站在成为传播中国文化的“意见领袖”的起点上了。

近年来,“国家形象”成为了研究热点。随着中国国际地位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