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二轮复习历史课件(新高考新教材)第13讲两次世界大战时期战争与革命的时代_第1页
高考二轮复习历史课件(新高考新教材)第13讲两次世界大战时期战争与革命的时代_第2页
高考二轮复习历史课件(新高考新教材)第13讲两次世界大战时期战争与革命的时代_第3页
高考二轮复习历史课件(新高考新教材)第13讲两次世界大战时期战争与革命的时代_第4页
高考二轮复习历史课件(新高考新教材)第13讲两次世界大战时期战争与革命的时代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8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十三讲两次世界大战时期——战争与革命的时代研学核心命题突破大题题型目录索引

通览

阶段特征123通览阶段特征总特征20世纪上半叶被称为战争与革命的时代,人类历史经历了两次世界大战的浩劫,同时,也诞生了社会主义国家苏俄,是世界历史进程中的划时代事件战争浩劫20世纪上半叶,人类先后经历了两次世界大战,一方面给人类带来了深重的灾难,另一方面,也削弱了帝国主义国家,促进了亚非拉国家和地区的民族觉醒,推动了和平主义思潮的兴起与发展革命时代20世纪上半叶,无产阶级革命不断高涨,社会主义从理想变为现实,从一国发展为社会主义阵营,成为不可阻挡的历史潮流,深刻影响了国际关系和民族解放运动民族解放两次世界大战大大削弱了帝国主义国家,殖民地半殖民地的民族解放运动不断高涨,最终摧毁了帝国主义建立的殖民体系,深刻影响了20世纪世界历史发展的方向创新改良经济领域,20世纪上半叶,苏俄人民开始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取得了巨大的成就;资本主义国家也开创了国家干预经济的新模式。国际治理领域,国际联盟和联合国先后成立,促进了世界和平与发展研学核心命题考点一第一次世界大战与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专题综合点)考点解读:一般认为第一次世界大战是世界现代史的开端,它的影响包括国际关系、民族解放、国家职能、科技发展、思想文化等领域,在高考命题中占有重要的地位,随着新教材、新高考、新课标的推广,其地位也将日渐提升。主干知识•整理一、第一次世界大战1.原因(1)根源:帝国主义各国经济政治发展不平衡。(2)重要原因:两大军事集团的形成和狂热的民族主义也是战争爆发的重要原因。(3)导火索:萨拉热窝事件直接引发了大战爆发。2.过程:英法军队与德军对阵西线,德奥联军与俄军在东线厮杀,奥军与俄军及塞尔维亚军队在南线争斗。马恩河会战中双方陷入了长期的阵地战的僵局,最终德军战败,标志着德国“速决战”破产。1918年11月,大战以同盟国的失败告终。3.影响(1)民族解放:削弱了帝国主义和殖民主义力量,动摇了欧洲的世界优势地位,促进了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的民族觉醒。(2)国际格局:美国的参战和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开始改变以欧洲为中心的国际格局。(3)思想观念:改变了人们的观念,反对战争、要求和平的运动日益高涨。二、凡尔赛—华盛顿体系

三、国际法的发展1.背景:第一次世界大战使国际法遭到严重破坏。2.内容(1)新的阶段:十月革命后,苏俄提出了不兼并不赔偿的原则,宣布侵略战争为反人类罪,为国际法开辟了新的发展阶段。(2)国际联盟:战后,战胜国成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由主权国家参加的政治性国际组织——国际联盟,规定了形成决议的“全体一致”原则。(3)《非战公约》:1928年,美、法等国签订了《非战公约》,宣布缔约各国在它们的相互关系中废弃以战争作为实行国家政策的工具。3.评价:国际法的范围和作用都有一定发展,但是,没有起到制止战争的作用。命题要语·辨析1.美西战争是列强重新瓜分殖民地的第一次帝国主义战争,拉开了帝国主义时代更大规模战争的序幕。(

)2.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有最重要的四个因素:经济上的竞争、殖民地的争夺、互相冲突的联盟体系和势不两立的民族主义愿望。(

)3.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德国始终处于东西两线作战的局面,是其战败的重要原因。(

)√√×提示

1917年11月,俄国爆发革命,退出帝国主义战争,德国东线战事结束。4.凡尔赛体系是英法为主导的战胜国对战败国缔结和约而确定的战后在欧洲、非洲和中东地区的国际关系新秩序。(

)5.华盛顿体系是在宰割中国、抑制英日的基础上,确立的美国主导的在亚太地区的国际关系新秩序。(

)6.国际联盟并不具有真正的普遍性和权威性,从而使集体安全更加有名无实。(

)7.20世纪以来,国际法的内容和范围不断发展,但是,国际法缺乏强制执行力仍然是国际法最大的缺陷。(

)√√√√核心深化•拓展1.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的原因(1)根本原因:主要资本主义国家之间经济政治发展的不平衡引起列强对世界市场、殖民地和世界霸权争夺的矛盾。(2)军事上:列强的矛盾日趋尖锐,在欧洲出现了两大敌对的军事集团,它们的对峙推动了世界大战的爆发。(3)导火索(直接原因):萨拉热窝事件引发两大敌对的军事集团主要成员国相继宣战,导致第一次世界大战全面爆发。(4)物质上:20世纪初生产力的迅速发展和科技的飞速进步,为世界大战的爆发提供了必要的物质和技术基础。(5)意识形态上:军国主义和极端民族主义的泛滥使两大军事集团相互仇视,推动了战争的爆发。2.对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的评价(1)是帝国主义国家之间关系的一次大调整,是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帝国主义重新瓜分世界的体系。(2)它的建立是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初期战胜国(列强)实力对比较量的结果,是他们分赃和妥协的产物。分赃不均,必然引起列强之间的矛盾。(3)暂时确立了帝国主义在西方、亚太地区的关系,客观上维护了欧洲形势的相对稳定,有利于第一次世界大战后资本主义经济的恢复发展。(4)没有改变世界的基本格局——资本主义列强剥削和压迫广大落后国家和地区,资本主义大国和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的矛盾依然存在。(5)该体系不但没有消除列强间的矛盾,反而因分赃不均,导致矛盾进一步激化、复杂,从而注定凡尔赛—华盛顿体系必然崩溃的命运。3.国际联盟的建立(1)从出发点看:美国的倡议迎合了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各国人民渴望根除战争、保障和平的愿望;为美国介入国际事务、争夺世界霸权创造条件。(2)从进步性看:国际联盟是世界上第一个具有普遍性的国际组织,也是世界上第一个政治性的国际组织,国际联盟在维持国际和平与安全,促进各国之间的国际合作方面起到一定的积极作用,也为联合国的建立奠定了基础。(3)从局限性看:一方面,美国和苏俄这两个具有世界影响的大国一开始没有加入,严重削弱了国联的权威性。另一方面,沦为了英法维护其霸权的工具,最终未能制止世界大战的爆发。史论转化•应用凡尔赛体系的特点及其影响材料

凡尔赛体系的重心在欧洲①,在这种体系中占主导地位的是以强权和实力著称的英、法等战胜国,他们决定和会的一切重大问题,排斥了社会主义苏俄,将战败国踩在脚下,广大中小国家的作用仅是举手通过最高委员会已做出的决定,没有真正的发言权②。在对待德国问题上,《凡尔赛条约》一开始就矛盾重重,在达成协议后,它的实施进程也举步维艰③。战胜国试图把一切当时能拿走的德国财富都拿走,一时不能拿走的也要有计划、有步骤地拿走。和会刚刚结束,德国的复仇主义者就打出了“打倒《凡尔赛条约》”的口号,民族主义和复仇主义在德国蔓延④。——摘编自赖凡《从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的内在矛盾看二战起源》【思考】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凡尔赛体系的特征及影响。史论贯通

项目思维角度论从史出

特征由①中信息看空间的特点

由②中信息看主导力量

由③中信息看实施的特点

影响由④中信息看影响

以欧洲为重心

受大国控制;苏俄被排除在体系之外

实施进程不顺利,体系具有不稳定性

导致战败国与战胜国矛盾加剧;为第二次世界大战埋下了祸根

分层落实•演练真题聚焦考向1

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的原因1.(2021重庆卷,14)丘吉尔在《危机中的世界》中描述了20世纪初弥漫于世界的一种奇怪情绪:因未能从物质繁荣中获得满足感,各国转而热衷于国内和国际冲突,随着宗教的衰落,民族激情不正常地上升,几乎每个地方都燃起了熊熊大火,任何一个角落里的人都急于冒险。这材料可用于论证世界大战的爆发(

)A.与疯狂的军备竞赛有关

B.与文明的冲突有关C.与极端的思想观念有关

D.与经济的低迷有关C命题角度

本题以丘吉尔对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前的极端民族主义思潮为切入点,考查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的原因。解题思路

材料提到的时间是“20世纪初”,也就是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前夕,“民族激情不正常地上升”实际是指极端民族主义情绪的高涨,成为引发第一次世界大战的重要原因,C项正确;“民族激情”与军备竞赛、经济低迷无关,A、D两项错误;欧洲各国从文明上来看应该是统一的,他们的冲突不是“文明的冲突”,B项错误。考向2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英国的欧洲大陆政策2.(2022山东卷,14)第一次世界大战初期,英国对法国只进行了象征性的有限军事援助。随着法国和平主义运动和反战运动的高涨,以及法国政府有可能单独与德国缔结和平条约以走出战争,英国转而全力与法国合作以赢得胜利。英国转变态度是为了(

)A.尽快恢复欧洲和平

B.保持战后欧洲均势

C.避免单独对德作战 D.联合法国控制欧洲

B命题角度

本题以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英国援助法国的政策为切入点,考查考生分析理解帝国主义战争本质的能力。解题思路

“大陆均势”政策是英国长期的、稳定的对欧政策,旨在通过欧洲的均势,提高英国对欧洲大陆的影响力。材料中,第一次世界大战初期,法国如果单独与德缔结和约,将使欧洲大陆德国一国独大,为防止这一局面出现,英国大力援助法国,以保持欧洲均势,B项正确,D项错误;英国的政策拉长了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时间,A项错误;第一次世界大战中,与德国作战的国家很多,法国如果退出,英国也不是单独对德作战,C项错误。考向3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英国战时经济政策的影响3.(2021辽宁卷,13)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英国政府掌握了重要原料的分配,还征用各类财产,设立国家染织厂,经营了250家军需品工厂,同时实行限定物价、监督铁路、控制矿业与交通运输业等政策。这表明,第一次世界大战促使英国(

)A.资本主义转型完成B.垄断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C.产业结构逐步优化D.政府职能发生根本性转变B解题思路

命题角度本题以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英国政府对经济的干预为切入点,要求考生理解垄断资本主义的内涵及其形式隐性联系(1)第二次工业革命期间,国家的经济职能增强,在私营垄断资本主义基础上,国家垄断资本主义逐渐发展(2)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出于战争的需要,国家加强了对经济的干预(3)罗斯福新政后,国家干预经济逐渐成为经济常态,国家垄断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关键信息解答本题的关键是理解垄断资本主义的含义,第二次工业革命后,私人垄断资本主义出现;两次世界大战之后,国家垄断资本主义逐渐成为常态热点预测角度1

历史解释——近代技术与国家的歪曲宣传1.(2023广东佛山二模)有学者就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各国媒体的宣传指出,整个战争中一个最惊人的事情就是一个政府很容易用近代技术使人民相信谎话,尽管这个民族是有理智的,是有自由主义和民主化背景的。对此理解最恰当的是(

)A.战争摧毁了民主和自由主义B.近代技术助推了歪曲的宣传C.群众意志决定了战争的进程D.媒体宣传促进民族主义兴起B解析

根据材料可知,该学者认为第一次世界大战时期各国媒体利用近代技术手段进行蛊惑人心的宣传,通过歪曲事实误导民众支持本国的战争政策,故选B项;民主和自由主义虽然不能有效地识别谎言,但是,也不可能被摧毁,A项错误;群众意志是影响战争进程的一个方面,C项“决定了”表述错误;民族主义在宗教改革时期已经兴起,排除D项。角度2

历史概念——凡尔赛—华盛顿体系2.(2023湖南张家界一模)国际关系体系理论把国际关系视为一个具有某种内部关联的体系,认为在一定时期内,国际社会中的组成单元按照一定的规则相互作用,最终在长期的互动中形成一个相对稳定的关系结构。下列关于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的表述,正确的是(

)A.建立在错综复杂的矛盾基础上B.是封建主义在欧洲大陆的复辟C.它是现代国际治理体系的源头D.使欧洲失去对世界的影响和控制A解析

凡尔赛—华盛顿体系包含了战胜国与战败国的矛盾、战胜国之间的矛盾、协约国与亚非拉殖民地半殖民地之间的矛盾、社会主义苏俄与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等,故凡尔赛—华盛顿体系建立在错综复杂的矛盾基础上,故选A项。角度3

史料实证——国际法的局限性3.(2023山东名校联考)1928年,英、法、美等国签订《非战公约》,废弃以战争作为实施国家政策的工具,同时各国也有保留条件:英国保留特殊重大利益关系地区进行自卫不受约束的权利,法国则保留在其同盟国遭受攻击时给予支持的权利。这表明,《非战公约》(

)A.对成员国约束力有限B.明确了制裁违约国的措施C.有效解决了国际争端D.推动各国积极维护国家主权A解析

材料中,《非战公约》对英法交战权作出了特殊规定,对英法的交战权限制有限,A项正确;《非战公约》对交战国制裁不够,不能有效地解决国际争端,B、C两项错误;积极维护国家主权与《非战公约》的签订没有联系,D项错误。考点二俄国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及民族解放运动(通史综合点)考点解读: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无产阶级的社会主义革命和被压迫民族的民族解放运动遥相呼应,掀起了新的革命高潮,极大地动摇了帝国主义统治秩序。这是新教材、新高考对该考点考查的主要角度,考生学习过程中有必要将社会主义革命与民族解放运动有机联系起来,认识两者实际为统一战线的关系。主干知识•整理一、十月革命1.指导思想:列宁主义。2.发展过程:二月革命推翻沙皇专制,《四月提纲》指明了社会主义革命的方向,七月流血事件使无产阶级抛弃了对临时政府的幻想,十月革命后建立了苏维埃政权。3.历史意义(1)是俄国与世界历史进程中的划时代事件。(2)建立了人类历史上第一个无产阶级领导的国家,实现了社会主义从理想到现实的伟大飞跃。(3)极大地鼓舞了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的解放斗争,改变了20世纪的世界格局。二、苏俄(联)的社会主义建设1.战时共产主义政策(1)内容:实行余粮收集制,将农民除口粮、种子粮以外的一切余粮收集到国家手中。(2)影响:保证了前线的粮食供应,但导致战后的经济和政治危机。2.新经济政策(1)内容:通过粮食税等市场机制建立工农联盟;允许私营企业有一定程度的发展,以租让制等形式在一些经济部门引入外国资本。(2)影响:稳定和恢复了国民经济,巩固了苏维埃政权。3.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苏联模式(1)形成:先后实施“社会主义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2)成就:1937年,苏联宣布基本实现了“工业化”目标。(3)特点:经济上,生产资料公有制,实行自上而下的指令性计划体制。政治上,权力高度集中。(4)影响①较短的时间内实现了工业化,为后来取得卫国战争的胜利创造了物质条件。②排斥市场经济,片面发展重工业,导致国民经济比例失调,农业和轻工业长期落后,影响了苏联的发展。三、亚非拉民族民主运动的高涨1.亚洲民族民主运动的新高潮:中国国共第一次合作发动国民革命;印度尼西亚共产党发动反荷兰民族大起义;越南抗法斗争;印度人民在甘地和国大党的领导下,多次发起“非暴力不合作”运动。2.非洲独立意识的觉醒:1922年3月,埃及宣布为独立的君主立宪国家;摩洛哥里夫地区人民建立里夫共和国;1941年埃塞俄比亚抗意斗争胜利,恢复了国家独立。3.拉丁美洲的民族民主革命与改革:阿根廷工人的罢工;智利左派力量成立民族阵线联合政府,防止法西斯势力上台;尼加拉瓜桑地诺的抗美斗争;墨西哥卡德纳斯改革。命题要语·辨析1.列宁主义是帝国主义和无产阶级革命时代的马克思主义,是俄国十月革命的指导思想。(

)2.受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冲击最大的是农业和农民,而所遇到的最大抵触也是来自农民阶层。(

)3.新经济政策允许农民缴纳一定的粮食税之后自由支配余粮,大大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4.苏联模式在最短的时间内,完成了苏联的工业化,标志着苏联找到了社会主义建设的正确道路。(

)√√√×提示

苏联模式存在着严重的问题,不是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正确道路。

5.甘地的思想继承了古代佛教和印度教道德观中的“戒杀”原则,并且吸收了基督教“以善抑恶”的主张。(

)6.1917年墨西哥宪法的国有化政策有利于打击国际帝国主义对墨西哥的剥削。(

)√√核心深化•拓展1.俄国十月革命的特点(1)从理论的角度看:列宁继承并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创立了无产阶级革命首先在一个国家取得胜利的学说。社会主义革命在经济相对落后的俄国首先取得了胜利,这打破了马克思主义的传统观念,通过实践证明了列宁的学说。(2)从革命的道路看:由中心城市起义发展到中小城镇和农村地区,这是由俄国国情决定的。(3)从革命的阶段性看: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紧密相连,形成急剧发展的两个不同性质阶段的革命。(4)从革命实现的方式看:十月革命采用的是武装暴动夺取政权的方式。2.苏联模式

3.第一次世界大战后,亚非拉民族民主运动的新特点(1)历史地位:两次世界大战之间的亚非拉民族民主运动,上承“亚洲觉醒”,下启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民族解放运动高涨,具有承上启下的历史作用。(2)领导阶级:亚非拉民族民主运动仍然主要由民族资产阶级领导,但是,部分国家无产阶级已经登上政治舞台,民族资产阶级既反对西方的殖民统治,又惧怕无产阶级的革命主张,具有两面性。(3)斗争形式:由于经济发展水平、文化历史传统、列强侵略政策的不同,亚非拉民族民主运动呈现出斗争形式多样的特点,既有暴力的革命形式,也有和平的抗议、改革形式,既有部族首领领导的起义,也有无产阶级领导的革命。(4)革命任务:亚非拉大部分国家,既面临着西方列强的侵略,也需要面对本国的封建顽固势力,这造成很多亚非拉国家革命任务的双重性,即反帝反封建。史论转化•应用苏联模式的作用材料

苏联模式对现代化的促进作用,首先表现为工业化的成就和社会科学文化水平的提高,工业的发展和社会科学文化水平的普遍提高,又带动苏联社会经济各方面的全面发展,使苏联在斯大林逝世时基本实现了工业化,成为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之一①。此外,苏联增加了对科学事业的投资,创建了大批科学技术研究院、科研所,培养了大批科研人才,创造了突出的科学技术成就②,并且在全苏建立起一套行之有效的教育管理体制,培养出各类专业人才,全面促进了全民教育水平的提高③。——摘编自吴怡冉《斯大林模式探析》【思考】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苏联模式对苏联现代化的促进作用。史论贯通

项目思维角度论从史出促进作用由①中信息归纳对工业化的作用

由②中信息归纳对科技的作用

由③中信息归纳对教育的影响

促进了苏联经济快速发展,使苏联迅速实现工业化

推动苏联科技发展,取得突出科技成就

促使苏联建立了现代教育管理体制,推动了教育的现代化和国民素质的提高分层落实•演练真题聚焦考向1

《四月提纲》提出的背景1.(2022全国乙卷,35)1917年3月中旬,加米涅夫和斯大林连续发表文章,主张只要临时政府不直接危及群众利益,就应给予支持;要求放弃无条件反对战争的立场,改行对临时政府施加压力以迫其开始和谈的策略。这个主张得到了党内大多数人的支持。这表明当时(

)A.临时政府反对继续进行帝国主义战争B.沙皇残余势力仍对革命存在严重威胁C.布尔什维克党对革命形势认识尚不明晰D.国际局势不利于俄国革命持续深入发展C命题角度

本题以二月革命后布尔什维克党内对临时政府的不同态度为切入点,考查对《四月提纲》提出必要性的理解分析能力。解题思路

根据时间“1917年3月中旬”可知,当时,《四月提纲》尚未发表,布尔什维克党的领导人尚未明确推翻临时政府、进行社会主义革命的任务,C项正确;临时政府继续进行帝国主义战争,A项错误;材料信息无法反映沙皇残余势力的活动,B项错误;当时,帝国主义列强正忙于第一次世界大战,国际局势有利于俄国革命深入发展,D项错误。考向2

20世纪30年代苏联企业管理的改革2.(2022天津卷,11)1935年8月,苏联某煤矿采煤工斯达汉诺夫与上级指派的两名助手分工合作,使用普通风镐,创造了当时采煤量的世界纪录,矿场给予他按采煤数量计算的工资奖励,而不是通常的计时工资。此后全苏掀起“斯达汉诺夫运动”,领取计件工资的工人比例上升到90%左右。从中可以认识到(

)A.企业生产管理合理化至关重要

B.先进技术的应用创造生产奇迹C.劳动竞赛支撑经济的不断发展

D.市场经济助力生产积极性提高A解题思路

命题角度本题以20世纪30年代苏联的企业改革为切入点,考查考生对历史事件的历史解释素养隐性联系(1)20世纪20年代中后期,苏联模式逐渐形成,其劳动生产效率低的缺点逐渐显现(2)苏联模式形成后,为提高生产效率,苏联政府和企业在不触动苏联模式的前提下,对企业管理进行了一些改革(3)这些改革没有突破苏联模式,最终必然以失败告终关键信息解答本题的关键是理解“斯达汉诺夫运动”的本质实际上是企业管理的改良,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生产效率的提高考向3

20世纪上半叶,非洲国家的民族觉醒3.(2023湖北卷,14)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殖民国家曾动用相当数量的军力迫使非洲人支持宗主国。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殖民国家不再仅仅依赖武力,而是更倾向于运用电影、无线电和报纸来推广战时宣传,鼓励和邀请非洲人支持欧洲战争。这种转变的主要原因是(

)A.宗主国殖民控制放松 B.非洲人民的广泛觉醒C.现代技术手段的发展 D.世界大战性质的转变B命题角度

本题以殖民国家对非洲殖民地的控制难度逐渐加大为切入点,要求考生分析这一现象出现的原因。解题思路

从材料信息看,两次世界大战中,宗主国对非洲人的态度发生了很大转变,从一开始动用军队到后来运用宣传等手段来获取非洲人的支持,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出现上述变化的主要原因是非洲人民的广泛觉醒,故选B项;宗主国殖民控制放松是对材料现象的总结,不是材料现象出现的原因,排除A项;现代科技手段的发展是各国经济发展的根本原因,不是宗主国对非洲人态度变化的主要原因,排除C项;世界大战性质的转变不是主要原因,排除D项。热点预测角度1

史料实证——布尔什维克党的土地政策1.(2023广东广州一模)1917年3月,俄国临时政府发表《就土地问题致民众书》,宣称立宪会议会解决土地问题,要农民耐心等待。布尔什维克党对此做出回应,大力宣传其土地纲领,号召农民消灭地主土地所有制,同时派遣工人和士兵回家乡做宣传工作。布尔什维克党这一做法(

)A.揭露了临时政府的资产阶级性质B.推动了农民与工人结盟C.完成了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任务D.实现了土地国有化目标B解析

材料反映出布尔什维克党的土地政策比临时政府的土地政策更加具体,更加符合农民的要求,有利于推动农民与工人结盟,B项正确;材料没有揭露临时政府的资产阶级性质,A项错误;布尔什维克党和临时政府的土地政策都停留在“宣传”阶段,C项“完成”、D项“实现了”说法错误,排除。角度2

历史解释——欧洲观察家对苏联五年计划态度的变化2.(2023辽宁大连一模)1928年起苏联开始实行五年计划,欧洲大多数人士认为这一不切实际的计划是注定要失败的。到20世纪30年代初期,大多数观察家意识到“改变前俄罗斯帝国政治和社会的剧变”是世界上发生的大事。这一转变(

)A.推动了国际关系走向缓和B.表明对欧洲制度失去信心C.基于欧洲面临的经济困境D.为东欧国家改革奠定基础C解析

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陷入经济危机,与此同时,苏联的五年计划取得辉煌成就,这一对比使得许多欧洲人开始正视苏联的社会主义发展道路,故选C项;20世纪30年代初,国际关系走向紧张,A项与史实不符;材料仅可知欧洲人对苏联的变化刮目相看,没有表现欧洲人对自身制度的看法,排除B项;D项说法错误,排除。角度3

历史概念——甘地主义3.(2023安徽宿州一模)甘地认为,西方工业文明带来的不仅是人类道德的堕落,而且毁灭了整个印度传统社会的经济秩序。他以为独立后的印度决不能建立以工业文明为模式的西方式社会,而应着重恢复传统的农业和手工业相结合的自然经济。他理想中的社会是重建印度文明基础之上的非暴力社会。甘地的良苦用心旨在(

)A.为实现民族独立而进行社会动员B.以逆现代化手段改造印度的经济C.避免印度重复西方工业化的老路D.经济社会发展必须具有印度特色A解析

材料中甘地的思想否定了西方的工业文明,其目的在于最终否定西方的殖民统治,为实现民族独立而进行社会动员,A项正确。工业文明是历史发展的趋势,甘地的思想从经济领域来说是落后的,不符合印度经济发展的方向,B、C、D三项错误。考点三第二次世界大战及雅尔塔体系(高考常考点)考点解读:第二次世界大战给人类带来了深重的灾难,深刻影响了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历史的发展趋势,是高考命题的长效热点。“勿忘历史,珍爱和平”是高考命题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总结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经验教训是高考命题最为常见的考查点。主干知识•整理一、1929—1933年经济危机1.危机爆发: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爆发了空前严重的经济危机,银行倒闭,企业破产,市场萧条,失业人口激增。2.危机影响(1)新经济模式:为克服危机,美国罗斯福新政开辟了国家干预经济的新经济模式,使美国逐渐摆脱了经济危机。(2)国际关系紧张:为克服危机,德国、日本走上了法西斯道路,对外侵略扩张,引发了第二次世界大战。(3)国际货币体系:19世纪以来形成的金本位制崩溃,资本主义世界货币失去了统一的标准和基础,英国、法国和美国分别构建了以英镑、法郎和美元为中心的货币集团。二、第二次世界大战1.战争策源地的形成(1)亚洲战争策源地:1936年,日本建立军事法西斯政权。(2)欧洲战争策源地:1933年,德国纳粹党建立法西斯独裁统治。1936年,德国与意大利结成轴心国。(3)绥靖政策:面对德意日法西斯的侵略,英法实行绥靖政策,助长了法西斯国家的侵略野心。《慕尼黑协定》是绥靖政策的顶峰。2.战争的不断扩大(1)东方主战场:1931年,日本发动九一八事变,拉开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序幕。1937年7月7日,日本发动了全面侵华战争,中国开始全民族抗战,开辟了反法西斯的东方主战场。(2)全面爆发:1939年,德国突袭波兰,英法被迫对德宣战,第二次世界大战全面爆发。(3)战争扩大:1941年,德国入侵苏联,苏联战场成为抵抗纳粹德国的主战场。(4)最大规模:1941年12月,日本挑起太平洋战争,第二次世界大战发展到全球阶段。3.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1)反法西斯同盟的建立:1942年1月,以美、英、苏、中为首的26个国家签署《联合国家宣言》,建立世界反法西斯同盟。(2)法西斯的投降:1945年5月8日,德国投降。1945年9月2日,日本签署无条件投降书。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4.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影响(1)欧洲的衰落:欧洲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遭受致命打击,各国的国力受到严重消耗。(2)美苏的强大:美国成为世界第一经济、政治和军事强国。苏联虽然经济逊于美国,但军事和政治十分强大,由于在战争中的巨大贡献而赢得很高威望。(3)国际格局: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结束成为国际格局从以欧洲为中心走向美苏对峙的两极格局的真正转折点。三、雅尔塔体系的形成1.概念: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后期,反法西斯同盟国的首脑相继在开罗、德黑兰、雅尔塔和波茨坦等地召开会议,缔结了一系列条约和协定,建立了战后国际秩序。2.联合国的建立:确立了“大国一致”原则,将制裁侵略的权力集中于安理会,使和平解决争端和制裁侵略具有更强的可操作性。3.对雅尔塔体系的评价(1)积极方面:雅尔塔体系以建立和维护世界和平为主要目标,提倡不同社会制度国家之间的共处与合作。(2)消极方面:它也是大国相互妥协的产物,带有明显的强权政治色彩,严重损害了一些国家的利益。(3)实质:主要是美苏根据实力划分势力范围,安排战后世界。为战后形成的以美苏为首的两极格局打下了基础。命题要语·辨析1.1929年爆发的经济危机并非摧毁金本位制的祸首,真正的原因是各国竞相货币贬值,以刺激出口。(

)2.德国法西斯产生于民族感情受到挫折的土壤上,民族复仇主义情绪成为德国法西斯上台的重要原因。(

)3.20世纪30年代,世界多国出现“政府普遍扩权”的现象,如德、意、日强化法西斯独裁专制,美国实行罗斯福新政等。(

)4.第二次世界大战是一场世界人民的反法西斯战争,世界反法西斯同盟的建立是第二次世界大战胜利的重要原因。(

)√√√√5.联合国“大国一致”的原则,有助于大国在维护世界秩序中发挥核心作用。(

)6.第二次世界大战使以欧洲为中心并支配世界的时代最终成为历史的陈迹,取而代之的是美苏对峙的两极格局时代。(

)√√核心深化•拓展1.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的原因(1)资本主义经济政治发展不平衡是根本原因:在20世纪20年代相对稳定时期,随着德、日资本主义经济迅速发展,它们对英、法、美主宰的凡尔赛—华盛顿体系日益不满。(2)1929—1933年经济大危机对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起了催化作用:经济危机引起政治危机,德、日建立了法西斯专政,形成欧、亚两个战争策源地。(3)第二次世界大战是由局部战争逐步演变而成的:法西斯蓄意发动侵略战争是使局部战争扩大为全面战争的主要原因。在局部战争期间,反法西斯势力基本上处于孤立少援、被各个击破的境地,英法等国未能形成世界反法西斯同盟遏制法西斯发动世界大战的图谋。(4)西方国家的绥靖政策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英、法、美等国纵容法西斯侵略的绥靖政策,助长了法西斯侵略扩张的嚣张气焰,加速了世界大战的全面爆发。(5)苏联的中立自保政策:德国一直担心开战后东西两线作战,苏联在1939年与德国签订《苏德互不侵犯条约》,客观上“祸水西纵”,也促进了世界大战的爆发。2.第二次世界大战对世界格局的影响

欧洲的衰落在欧洲战场,希特勒几乎占领了整个欧洲。战后,德国几乎被摧毁,英国、法国虽然是战胜国,但是,经济受到严重破坏,国际地位一落千丈,昔日的欧洲强国已经变成了世界二流国家,欧洲主导世界格局的局面正式结束美苏两极格局的形成通过第二次世界大战,美国成为世界一流的政治、经济、军事、科技强国;苏联经济虽逊于美国,但军事和政治亦十分强大。这为美苏两国战后两极对峙奠定了基础第三世界的兴起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民族解放运动彻底摧毁了几百年来建立起来的世界殖民体系,新兴国家逐渐形成一股新的国际力量——第三世界,不结盟运动由此兴起东亚博弈的变化战前美日主导的东亚格局被打破,日本实际成了美国的附庸,美国、苏联、中国三国的博弈主导了东亚的格局全球机制的逐渐建立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全球协调机制逐步建立,经济上建立了布雷顿森林体系,政治上,建立了联合国,这些全球机制有利于协调国际纠纷,缓和国际矛盾,有力地促进了世界和平史论转化•应用联合国的建立材料

早在1944年8月21日至10月7日,苏、美等盟国代表就已在美国敦巴顿橡树园开会,讨论建立战后维持和平与安全的国际组织,即联合国问题①,但会议没有解决大国否决权的使用及创始会员国等问题。在雅尔塔会议上,三国继续讨论了关于安理会中大国否决权的使用范围问题。最后通过了罗斯福提出的折中方案:常任理事国在理事会中除关于程序问题外,一切实质性问题都可以行使否决权②,但在和平解决争端问题时,持异议的国家即使是大国也要放弃在安理会的表决权③。同时,会议同意苏联的要求,将乌克兰和白俄罗斯列为联合国创始会员国。会议决定于1945年4月25日在美国旧金山召开联合国成立大会④。——摘编自阎照祥主编《世界通史》【思考】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筹建联合国的背景及其体现的国际关系特点。史论贯通

项目思维角度论从史出背景由①中时间信息归纳

由③中对和平的信息归纳

特点由②中的信息归纳

由④中的信息归纳

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即将胜利世界人民渴望和平大国主导争执与妥协并存真题聚焦考向1

1929—1933年经济危机的影响1.(2023全国乙卷,34)20世纪30年代,美国出现了各种各样的法西斯组织。他们采用恐怖手段破坏工人集会,杀害共产党员、工会活动分子、黑人和犹太人。到1938年底,美国类似的组织至少有800多个。这一现象反映出当时美国(

)A.经济困境冲击社会秩序B.开始推行自由放任主义C.国家干预经济成效甚微D.扩军备战引发统治危机分层落实•演练C解题思路

命题角度本题以20世纪30年代美国法西斯势力猖獗为切入点,要求考生认识经济危机的深刻影响隐性联系(1)1929—1933年经济危机激化了美国社会矛盾,造成了社会秩序的动荡(2)垄断资产阶级为了镇压工人阶级的反抗斗争,求助于法西斯势力,造成了法西斯势力的猖獗(3)罗斯福新政促进了经济的恢复,稳定了社会秩序,避免了法西斯势力的上台关键信息解答本题的关键是理解面对工人的斗争美国联邦政府一般束手无策,这是垄断资本家求助于法西斯势力的重要原因考向2

第二次世界大战对民族解放运动的影响2.(2022天津卷,12)第二次世界大战中,英国官方称,正在进行的是一场保卫民主的战争。据此,有些驻扎在开罗的英国士兵于1943年底召开了“普通士兵的模拟议会”,要求将煤炭、钢铁和银行收归国有,给予印度独立地位等。普通士兵的行动可以用来说明(

)A.英国空前尖锐的阶级矛盾B.世界大战导致的政治革命C.政府宣传引发的社会对立D.正义战争唤醒的进步意识D命题角度

本题以第二次世界大战中英国士兵的模拟民主议事为切入点,要求考生理解第二次世界大战对民族解放运动的影响。解题思路

从材料信息看,第二次世界大战唤醒了英国士兵的民主意识,甚至支持印度获得独立地位,第二次世界大战是反法西斯的正义战争,D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英国士兵民主意识的增强,与“阶级矛盾、政治革命、社会对立”无关,A、B、C三项错误。考向3

雅尔塔体系中美苏关系的特点3.(2021河北卷,15)1946年夏,丘吉尔指出:“美国鹰停落在栖木上,它是一只有着可怕喙爪的强壮大鸟……葛罗米柯先生(苏联外交官)被派来每天用一把锋利的镰刀去戳它,戳它的喙,戳它的翅膀,戳它尾巴上的羽毛。鹰一直都保持着安静,但就此认为鹰的内心没有发生任何变化,那就是大错特错了。”这反映了当时(

)A.两大阵营对峙局面形成B.美苏两国间矛盾加剧C.美苏冷战序幕由此揭开D.世界多极化趋势加强B命题角度

本题以丘吉尔对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苏关系的比喻为切入点,要求考生理解美苏逐渐走向对抗的发展趋势。解题思路

1946年夏,第二次世界大战已经结束,美苏同盟关系开始解体,两国的矛盾逐渐加剧,但是冷战爆发的时间是1947年,两大阵营对峙局面形成是1955年,因此,正确的答案为B项,A、C两项时间错误;世界多极化趋势加强发生于苏联解体后,D项错误。热点预测角度1

图解图示——美国的战时政策1.(2023山东青岛一模)下图为1942年美国的宣传海报,图中上方文字为“WhenyourideALONEyouridewithHitler!”(单独驾车无异于与希特勒为伴)对此解读正确的是(

)A.战争导致了美国自然环境急剧恶化B.美国为保障战略物资进行社会动员C.美国汽车制造业发展亟需石油能源D.美国欲结束中立组建反法西斯同盟B解析

1942年世界反法西斯同盟已经形成,美国政府倡导民间结伴出行,以减少民间战略物资的使用,保障军队的使用,B项正确;材料中减少驾车出行是为了保障战略物资,并非因为战争影响了环境,排除A项;亟需石油能源的是战争,并非汽车制造业的发展,排除C项;材料显示此时美国已经参战,并非想要结束中立状态,排除D项。角度2

历史概念——太平洋战争2.(2023河北保定期末)1941年11月5日,德国大使奥特向柏林方面报告,日本海军界向他透露了日本将采取某些行动的各种“保留”信息。11月18日,日军参谋本部向奥特透露,日本必将“自救”。随后,日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