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类前人名言警句_第1页
回类前人名言警句_第2页
回类前人名言警句_第3页
回类前人名言警句_第4页
回类前人名言警句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归类古人名言警句教育君子能长育人材,则天下喜乐之矣。--《诗经·小雅·菁菁者莪·序》教育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孟子·尽心上》师生礼者,所以正身也。师者,所以正礼也。--《荀子·修身》师生君师者,治之本也。--《荀子·礼论》师生人有师法而知,则速通。--《荀子·儒效》师生有师法者,人之大宝也;无师无法者,人之大殃也。--《荀子·儒效》师生不是师法而好自用,譬之是犹以盲辨色,以聋辨声也。--《荀子·修身》师生凡探险明珠,不于合浦之渊,不得骊龙之夜光也;美玉,不于荆山之岫,不得连城之譬也。--晋·葛洪《抱朴子·祛惑》师生猎者,必之山林;渔者,必之江湖;而学者,必游于贤人君子之域。--明·高启《审游赠陆彦远》教育教也者,义之大者也;学也者,知之盛者也。--《吕氏春秋·尊师》教育义之大者,莫大于利人,利人莫大于教。--《吕氏春秋·尊师》师生疾学在于尊师--《吕氏春秋·劝学》师生经师易求,人师难得。--《北周书·卢诞传》师生一日为师,终生为父。--《史记·仲尼弟子列传》师生天下桃李,悉在公门。--《资治通鉴·唐则天皇后久视元年》师生今公桃李满天下,何用堂前更种花。--唐·白居易《奉和令公绿野堂种花》师生国将兴,必贵师而重傅,……国将衰,必贱师而轻傅。--《荀子·大略》师生明王圣主莫不尊师贵道。--《后汉书·孔僖传》师生人不可以不就师矣。--汉·王符《潜夫论·赞学》师生简练于学,成熟于师。--汉·王充《论衡·量知》师生一哄之市,必立之平;一卷之书,必立之师。--汉·扬雄《法言·学行》师生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唐·韩愈《师说》师生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唐·韩愈《师说》师生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是故圣益圣,愚--唐·韩愈《师说》师生今之世,为人师者众笑之,举世不师,故道益离。--唐·柳宗元《师友箴》师生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唐·韩愈《师说》师生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唐·韩愈《师说》师生君不得师,则不知所以为君,臣不得师,则不知所以为臣。--宋·王安石《请杜醇先生入县学书》师生好之而欲学者无其师,知之而欲传者无其徒,可不悲哉!--宋·苏轼《书鲜于子骏楚词后》"教育,才能"致天下之治者在人材,成天下之材者在教化,职教化者在师儒。--宋·胡瑗《松滋县学记》师生善之本在教,教之本在师。--宋·李觏《广潜论》师生积德求师何患少,由来天地不私亲。--唐·吕岩《答僧见》学习人不能生而知,必待学而后知,人不能皆好学,必待教而后学,故作之君,作之师,所以教养也。--近代·孙中山《上李鸿章书》师生学者须先立志。志既立,却要遇明师。--宋·陆九渊《象山全集·语录》师生善师者,学逸而功倍;不善师者,学劳而功半。--明·陆世仪《思辨录辑要》师生纵然有志也蹉跎,欠明师指点。--明·冯梦龙《海浮山堂词稿·醉太平》师生为学莫重于尊师。--清·谭嗣同《浏阳算学馆增订章程》师生当仁,不让于师。--《论语·卫灵公》师生夫子焉不学?而亦何常师之有?--《论语·子张》师生善人者不善人之师,不善人者善人之资。--《老子》师生不贵其师,不爱其资,虽智大迷。--《老子》师生虽天子必有师。然亦何常师之有?唯道所在。--隋·王通《中论·问易》师生学无常师,惟德所在。--三国·魏·卞兰《赞述太子赋》师生教无常师,道在则是。--晋·潘岳《归田赋》师生德无常师,主善为师。--《尚书》师生圣人无常师。--唐·韩愈《师说》师生无贵无贱,年无长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唐·韩愈《师说》师生神不在乎大小,灵者为尊;人不在乎大小,达者为尊。--清·史襄哉《中华谚海》师生学问无大小,能者为尊。--清·李汝珍《镜花缘》师生择师不可以不慎。--《礼记·学记》师生欲正天下之人心,须慎天下之师爱。--清·王夫之《四书训义》师生择师为难,敬师为要。择师不得不审,既择定点,便当尊之敬之,何得复寻其短?--清·郑燮《潍县寄舍弟墨第三书》师生圣人…...行不言之教。--《老子》教育教者必以正。--《孟子·离娄上》师生为师之务,在于胜理,在于行义。--《吕氏春秋·劝学》师生师必胜理行义,然后尊。--《吕氏春秋·劝学》师生智如泉源,行可以为表仪者,人师也。--汉·韩婴《韩诗外传》榜样动人以言者,其感不深;动人以行者,其应必速。--唐·李贽《奉天论奏当今所切务状》师生恭德慎行,为世师范。--《北史·杨播传论》师生风标才器,实足师范。--《魏书·彭城王传》教育教以言相感,化以神相感。--清·魏源《默觚·治篇》教育,师生身教亲于言教。--清·魏源《默觚·治篇》师生达师之教也,使弟子安焉,乐焉,休焉,游焉,肃焉,严焉。--《吕氏春秋·诬徒》师生凡学校之师,不论乡学、国学、太学,决定以德行学问为主。--明·陆世仪《思辨录辑要》师生必以修身为本,然后师道立。--明·王艮《心斋语录》教育,榜样立教有本,躬行为起化之原。--清·王夫之《四书训义·孟子》师生,道德不论男女皆得为师,惟才德是视。--清·康有为《大同书》师生,学习温故而知新生,可以为人师矣。--《论语·为政》师生既知教之所由兴,又知教之所由废,然后可以为人师也。--《礼记·学记》师生师术有四,而博习不与焉。尊严而惮,可以为师;耆艾而信,可以为师;育说而不陵不犯,要以为师;知微--《荀子·致士》师生君子知至学之难易而知其美恶,然后能博喻,能博喻然后能为师。--《礼记·学记》师生惟必有学识,方可担任教育。--近代·孙中山《提倡女子教育》师生惟无不师者,乃复能为天下师。--明·庄元臣《步苴子·内篇》师生凡学之道,严师为难。师严然后道尊,道尊然后民知敬学。--《礼记·学记》师生匪面命之,言提其耳。--《诗经·大雅·抑》师生古之学者必严其师,师严而后道尊。--宋·欧阳修《答祖择之书》教育,师生宽而不畏,严而见爱。--宋·朱熹《宋名臣言行录》师生古之教者,莫难严师,师严道尊,教乃可施。--明·王守仁《严师箴》师生君子诲人不倦,而师道必严。--清·王夫之《周易内传·蒙》师生安其学而亲其师,乐其友而信其道,是以虽离师辅而不反。--《礼记·学记》师生不师如之何?吾何以成?不友如之何?吾何以增?--唐·柳宗元《师之箴》师生古者,自天子达于庶人,必须师友以成其德业。--宋·程颢《论十事札子》师生问学必有师,讲习必有友。--宋·陆佃《省试策问》师生人资质有美恶,得师友琢磨,知已不美而改之。--宋·陆九渊《学说》师生自古圣人亦因往哲之言,师友之言,乃能有进。--宋·陆九渊《学说》师生学非师而功益劳,友非人而过益滋。--宋·黄晞《聱隅子·生学篇》师生学问难穷,故亲师取友。--清·汤斌《潜庵学案·志学会约》学习,师生学贵得师,亦贵得友。--清·唐甄《潜书·讲学》师生师以质疑,友以析疑--清·李惺《西沤外集·冰言补》学习,师生闻见广则聪明辟,胜友多而学易成。--清·魏源《默觚·治篇》教育所谓治国,必先齐其家者;其家不可教,而能教人者,无之。--《礼记·大学》教育,小孩怀子三月,出居别宫。目不邪视,耳不妄听。音声滋味,以礼节之。--北朝·北齐·颜之推《颜氏家训·教子》教育,小孩人生小幼,精神专利,长成已后,思虑散逸;固须早教,勿失机也。--北朝·北齐·颜之推《颜氏家训·勉学》教育,小孩教妇初来,教儿婴孩。--北朝·北齐·颜之推《颜氏家训·教子》家庭天下之本在家。--汉·荀悦《申鉴·政体》教育,小孩爱其子,择师而教之。--唐·韩愈《师说》教育,小孩人生百年,立于幼学。--清·梁启超《论幼学》教育,小孩父善教子者,教于孩提。--宋·林逋《省心录》教育,小孩强国之基在养蒙,儿童智慧须开爽,方能凌驾于人上。--清·林纾《闽中新乐府》教育,小孩少成若天性,习惯之为常。--《大戴礼记·保傅》教育,小孩人材之成,自儿童起。--清·陈宏谋《<养正遗规>序》教育,小孩"居身务其俭朴,教子要有义方.--清·朱柏庐《治家格言》"教育,小孩爱子教之以义方。--《左传·隐公三年》教育,小孩爱其子而不教,犹为不爱也。--明·方孝孺《行善戒》教育,小孩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战国策·赵策》教育,小孩爱之不以道,适所以害之也。--《资治通鉴》教育,小孩君子之于子,爱之而勿面,使之而勿貌,导之以道而勿强。--《荀子·大略》教育,小孩贤人智士之于子孙也,厉之以志,弗厉以诈;劝之以正,弗劝以诈;示之以俭,弗示以奢;贻之以言,弗贻--汉·王符《潜夫论·遏利》教育,小孩童蒙无先入之杂,以正导之而无不顺受——故养正当于蒙。--明·王延相《雅述·上篇》教育,小孩今教童子——则宜诱之歌诗以发其意志,导之习礼以肃其威仪,讽之读书以开其知觉。--明·王守仁《训蒙大意》教育,小孩今教童子,必使其趋向鼓舞,中心喜悦,则其进自不能已。--明·王守仁《训蒙大意》教育,小孩教子工夫,第一在齐家,第二在择师。--明·陆世仪《思辨录辑要》教育,小孩子弟童稚之年,父母师傅贤者,异日多贤;宽者,多至不肖。--清·张履祥《训子语》教育,小孩至乐无如读书,至安无如教子。--《史曲·愿体集》教育,小孩爱之必以其道。--清·郑燮《潍县署中与舍弟墨第二书》教育,小孩内无贤父兄,外无严师友,而能有成者少矣。--宋·朱熹《宋名臣言行录》教育,小孩教子须是以身率先。--明·陆世仪《思辨录辑要》教育,小孩人各欲善其子,而不知自修,惑矣!--清·张履祥《愿学记》教育,小孩子弟教不率从,必是教之不尽其道,为父兄师长者,但当反求诸已,未可全责子弟也。--清·张履祥《备忘一》教育,小孩母欺子,子而不信其母,非以成教也。--《韩非子·外储说》教育,小孩父母威严而有慈,则子女畏慎而生孝矣。--北朝·北齐·颜之推《颜氏家训·教子》孝顺人以孝悌忠信是教,家惟礼义廉耻是尚。--清·西周生《醒世姻缘传》榜样,父母贤母使子贤也。--汉·韩婴《韩诗外传》子女子孙若贤,不待多富;若其不贤,则多以征怨。--汉·王符《潜夫论·遏利》教育,子女有偏宠者,虽欲以厚之,更所以祸之。--北朝·北齐·颜之推《颜氏家训·教子》子女,孝顺无药可延卿相寿,有钱难买子孙贤。--元·〈冤家债主·梆子》教育,子女父否母然,子无适从。--宋·宋祁《杂说》教育,子女慈母有败子,小不忍也。--汉·桓宽《盐铁论·周秦》教育,子女爱之太殷恩,忧之太勤——虽曰爱之,其实害之;虽曰忧之,其实雠之。--唐·柳宗元《种树郭橐驼传》教育,子女宠子未有不骄,骄子没有不败。--清·吴楚材、吴调侯《<古文观止>注》教育,子女祸不出所憎,常出所爱。--汉·傅干《皇后箴》教育,子女打是疼,骂是爱。--《醒世姻缘注》教育,子女恨铁不成钢。--清·曹雪芹《红楼梦》教育,子女父刚母柔,教养道合。--清·王夫之《周易内传》教育,子女努笞废于家,则竖子之过立见。--北朝·北齐·颜之推《颜氏家训·治家》教育,子女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苟不教,性乃迁。教之道,贵以专。--宋·王应麟《三字经》教育,子女孔子家儿不知骂,曾子家儿不知怒;所以然者,生而善教也。--《苏氏家语》教育,子女我教子,惟一经。勤有益,勸无功。--宋·王应麟《三字经》教育,子女遗子黄金宝,如何教一经。--《神童诗》教育,子女小学之事,知之浅而行之小者也;大学之道,知之深而行之大者也。--宋·朱熹《小学辑说》教育,子女古者小学,教以洒扫、应对、进退之节,爱亲、敬长、隆师、亲友之道,皆所以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宋·朱熹《题小学》教育,子女师范启其塞,小学导其源;中学正其流,专门别其派,大学会其归。--清·张謇《正告南通自立非自立各学校学生及教职员》教育振兴教育,必先广储师范,师资不敷,学校何以兴盛!--清·张之洞《札学务处改修两湖师范学堂》教育欲革旧习,兴智学,必以立师范学堂为第一义。--清·梁启超《论师范》教育师范学堂为教育造端之地,关系至要。--清·张之洞《筹定学堂规模决策兴办折》教育兴学之本,惟有师范。--清·张謇《师范学校开学演说》教育立学校须从小学始,尤须先从师范始。--清·张謇《师范学校开学演说》教育师范为教育之母。--清·张謇《师范学校开学演说》教育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论语·述而》教育"德之不修,学之不讲,闻义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忧也.--《论语·述而》"学习"好刚而不好学,其蔽也狂.--《论语·阳货》"学习好直不好学,其蔽也绞。--《论语·阳货》学习"好信不好学,其蔽也贼.--《论语·阳货》"学习"好知不好学,其蔽也荡.--《论语·阳货》"学习"好仁不好学,其蔽也愚.--《论语·阳货》"君子"天见其明,地见其光,君子贵其全也.--《荀子·劝学》"道德,才能"德不优者,不能怀远;才不大者,不能博见.--汉·王充《论衡·别论》"道德百行以德为首.--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贤媛》道德仁义其教之本乎.--隋·王通《中说·礼乐》道德"德行之于人大矣——故古之教者,莫不以是为先.--宋·朱熹《学校贡举私议》"教育,道德"教人治人,宜皆以正直为先.--宋·王安石《洪范传》"道德"学校之中,惟以成德为是.--明·王守仁《答顾东桥书》"道德"学者第一要看德器,德器深厚,所就必大;德器浅薄,虽成亦小.--清·张履祥《备忘二》"教育教育之宗旨何在?使人为完全之人物而已.--清·王国维《论教育之宗旨》道德"德行之实事,皆在六艺,艺失则德行俱失.--清·李塨《大学辨业》"道德以德育为先。--清·康有为《大同书》道德养体开智以外,又以德育为重。--清·康有为《大同书》道德学必以德性为本。--元·吴澄《草庐学案》道德德成而上,艺成而下。--《礼记·乐记》道德以德行为本,文艺为末。--元·郑玉《送唐仲实赴乡试序》道德德者业之本,业者德之著。德益进而业益修,业益修则德益进。--清·张履祥《备忘三》道德学生以勤学为务,尤以立品为先。--清·张之洞《札知县蒋楷等充武备学堂稽察委员》教育,知识人必受教育,然后乃有知识,知识即势力也。势力之效用,较金钱为大。--清·容闳《西学东渐记》教育人之愚不肖,亦由智教不备之所致也。--清·康有为《大同书》道德善于教育者,必能注意学生之道德,以养成其优美之品格。否则,仅仅以学问知识授于学生,自谓能其事,--清·容闳《西学东渐记》道德重精神,贵德育。--清·梁启超《南海康先生传》教育有文采以养其目,声音以养其耳,威仪以养其四体,歌舞以养其血气,义理以养其心。--宋·程颢、程颐《二程遗书》道德国民必须具有新道德、新思想、新精神。--清·梁启超《新民说》健康今者论一国富强之效,而以其民之手足体力为之基。--清·严复《原强》学习学贵以养身健乐为主。--清·康有为《大同书》健康外国教育,必有体操,所以强其体魄,壮其胆色,养成不畏强敌,不慑雷霆之志,然后内可以清国难,外之--清·梁启超《论政变与中国不亡之关系》教育美育者,一面使人之感情发达,以达完美之域;一面又为德育与智育之手段。--清·王国维《论教育之宗旨》教育美育者,与智育相辅而行,以图德育之完成者也。--近代·蔡元培《美学》教育把美育特别提出来,与体智德并为四育。--近代·蔡元培《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教育教之六艺:一曰五礼,二曰六乐,三曰五射,四曰五御,五曰六书,六曰九数。--《周礼·地官》教育子以四教:文、行、忠、信。--《论语·述而》教育孔子以《诗》、《书》、《礼》、《乐》教,弟子盖三千焉。--《史记·孔子世家》学习不学春秋,无以主断;不学乐,无以知和;不学书,无以议制;不学易,无以通理。--隋·王通《文中子·立命》学习算术亦是六艺要事,自古儒士,论天道、定律历者,皆通学之。--北朝·北齐·颜之推《颜氏家训·杂艺》才能古者教士,以射、御为急,其他技能,则视其人才之所宜,而后教之,其才之所不能,则不强也。--宋·王安石《上皇帝万言书》学习孔门习行礼乐射御之学,健人筋骨,和人血气,调人情性,长人仁义。--清·颜元《颜习斋先生言行录》学习天地万物之理,人生日用之事,皆列于学之中。--近代·孙中山《致李鸿章书》学习有实行而无空言之弊,有实学而无不可用之材。--宋·朱熹《学校贡举私议》实用学不必博,要之有用;仕不必达,要之无愧。--宋·罗大经《鹤林玉露·学仕》实用才为有用之材,学为有用之学。--清·颜元《上太仓陆桴亭先生书》实用道无定体,学贵适用。--清·黄宗羲《姜定庵小传》实用学求有用,当人先求有用。目尽明之用,耳尽聪之用。--清·李塨《年谱》实用合众人之心思以求实用,合万国之器物以启心思。--清·康有为《康有为政论集》实用所用非所学,人才何由得来?--清·李鸿章《筹议海防折》实用通世界之识,养有用之才。--清·康有为《请广择日本书派游学折》教育国民教育,以培养师范为先;人才教育,以注重实业为主。--清·梁启超《政府大政方针宣言书》教育国因时势而迁移,则学亦宜从时势而改变。--清·高旭《学术沿革之概论》实用所养非所用,所用非所养,理家必弊,在国必危。--唐·陈子昴《上策问机要事》教育八股……害在使天下无人才。--清·严复《救亡决论》教育八股取士,使天下消磨岁月于无用之地,堕坏志节于冥昧之中。--清·严复《救亡决论》教育欲补救时艰,必自推广学校始,必自先停科举始。--清·张之洞《上奏》教育然则变将何先?曰:莫亟于废八股。--清·严复《救亡决论》教育救亡之道当如何?曰:痛除八股而大讲西学。--清·严复《救亡决论》教育变科举,诚为旋乾坤转移风会之大权,而根本之尤要者也。--清·谭嗣同《仁学》教育救时必自变法始,变法必自科举起。--清·张之洞《劝学篇·变科举》教育欲兴学校养人才,以强中国,惟变科举为第一义。--清·梁启超《论科举》科学近百年来科学的收获如此丰富……那一件不是受科学之赐。--清·梁启超《科学精神与东西文化》教育教之治性,犹药之治病。--晋·孙绰《孙子》善恶论人之理,定有善有恶。--汉·王充《论衡·率性》善恶人性有善恶,人才有高有下也。--汉·王充《论衡·本性》善恶修其善则为善人,修其恶则为恶人。--汉·扬雄《法言·修身》善恶凡人之性成于习。圣人教以率之,法以治之,天下古今之风以善为归,以恶为禁久矣。--明·王廷相《答薛君采论性书》教育水性虽能流,不导则不通;人性虽能智达,不教则不达。--唐·马总《意林·成败志》善恶性恶之人,亦不禀天善性,得圣人之教,志行变化。--汉·王充《论衡·率性》教育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礼记·中庸》学习,教育生而知之者寡矣;学而知之者众矣。--汉·荀悦《申鉴·杂言》教育性者,天质之朴也;善者,王教之化也。--汉·董仲舒《春秋繁露·实性》善恶,教育善者,一日不教,则失而入于恶,恶者,勤而教之,则可使至于善。--宋·欧阳修《答李翊第二书》善恶,教育人情有不教而善者,有教而终不善者。--汉·王充《论衡·命禄》善恶,教育性待渐于教训而后能为善。善,教训之所然也。--《吕氏春秋·实性》善恶,教育今万民之性,待外教然后能善;善当与教,不当与性。--汉·董仲舒《深察名号》学习为学乃能变化气质耳。--宋·朱熹《性理精义》学习,善恶中人之性,在所习焉。习善而为善,习恶而为恶也。--汉·王充《论衡·本性》善恶上焉者善焉而已矣,中焉者可导而上下也,下焉者恶焉而已矣。--唐·韩愈《原性》欲望心如水,性犹水之静,情则性之流,欲则水之波澜。--宋·朱熹《朱子语类》学习生而知之者,上也;学而知之者,次也;困而学之,又其次也;困而不学,民斯为下矣。--《论语·季氏》愚蠢唯上知与下愚不移。--《论语·阳货》愚蠢朽木不可雕也。--《论语·公冶长》性格江山易改,本性难移。--明·冯梦龙《醒世恒言·徐老仆义愤成家》教育和氏之璧,井里璞耳;良工修之,则成国宝。--《晏子春秋》教育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荀子·劝学》教育弓待檠而后能调,剑待砥而后能利。--《淮南子·修务训》学习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礼记·学记》教育夜光之璧,黄彝之尊,始乃中山之璞,溪林之干,乃良工琢磨,则登廊庙之上矣。--《金楼子·立言》教育玉石金铁,犹可琢磨以为器用,而况于人。--汉·刘向《新序》教育金在矿,何足贵耶?善冶锻而为器,人乃宝之。--《新唐书·魏征传》教育宝剑未砥,犹乏切玉之功;美箭缺羽,尚无冲石之势。--北朝·后魏·温子升《为安丰王延明让国子祭表》教育玉虽有美质,在于石间,不值良工琢磨,与瓦砾不别。--唐·吴兢《贞观政要·政体》教育枸木必将待隐栝丞矫然后直,钝金必将待砻厉然后利;今人之性恶,必将待师法然后正。--《荀子·性恶》教育虽有良剑,不锻砺则不铦;虽有良弓,不排檠则不正。--明·庄元臣《叔苴子·外篇》学习人之天分有不同,论学则不必论天分。--明·王艮《语录》学习玉质虽美,而必待琢之以成,人性固善,而必导之以学。--清·王夫之《礼记章句·学记》学习岂有生来即无所不能者,凡事俱由学习而来。--清·爱新觉罗·玄烨《圣学》教育所谓人尽其才,在教养有道,鼓励以方,任使得法。--近代·孙中山《上李鸿章痛救国大计书》教育导之以德,齐之以礼。--汉·王符《潜夫论·德化》国家人君之治,莫大于道,莫盛于德,莫美于救,莫神于化。--汉·王符《潜夫论·德化》国家序人伦,安国家,莫先于礼;和人神,移风俗,莫尚于乐。--唐·白居易《议礼乐》国家圣帝明主,皆教德化,而薄威刑也。--唐·吴兢《贞观政要·公平》国家人君之理,莫大乎道德教化也。--唐·吴兢《贞观政要·公平》国家欲教化其民,成其美俗,非学不可。--唐·孔颖达《学记·第十八》教育人无常心,习以成性;国无常俗,教则移风。--唐·白居易《策林二》教育为治所至,必以兴学校,明教化为先。--清·郑瑞《朱子学归》风俗目击世趋,方知治乱之关必在人心风俗,而所以转移人心,整齐风俗,则教化纲纪为不可阙也。--清·顾炎武《与人书》风俗风俗弊坏,由于无教。--清·康有为《公车上书》学习非学无以建设。--近代·孙中山《孙中山全集》教育振兴教育。--近代·孙中山《孙中山全集》教育学校者,文明进化之泉源也。--近代·孙中山《总理全集》教育学者,国之本也。--近代·孙中山《令教育部通告各省优初级师范开学文》教育教之有道,则人才济济,风俗丕丕,而国以强。--近代·孙中山《孙中山全集》学习使天下无不学之人,无不学之地。--近代·孙中山《孙中山全集》教育尔之教矣,民胥效矣。--《读者经·小雅·角弓》学习,教育化民成俗,其必由学。--《礼记·学记》教育古之王者,建国君民,教学为先。--《礼记·学记》教育古之建国,教学为先。--宋·傅亮《立学诏》教育有教无类。--《论语·卫灵公》教育善政民畏之,善教民爱之;善政得民财,善教得民心。--《孟子·尽心上》教育饱食、暖衣、逸居而无教,则近于禽兽。--《孟子·滕文公上》教育不富无以养民情,不教无以理民性。--《荀子·大略》教育然富而不教,非为善经;愚而不学,无以广才;是在教民。--清·康有为《公车上书》教育兴衰资于人,得失在于教。--隋·王通《中说·立命》教育育才造士,为国之本。--唐·权德舆《进士策问五道·第五问》教育善国者,莫先育才;育才之方,莫先劝学。--宋·范仲淹《上时相仪制举书》国家师道立,则善人多,善人多则朝廷正而天下治矣。--宋·周敦颐《通书·师第》国家教易为善,善而从正,国之所以治也;不教则易为恶,恶而得位,民之所以殃也。--宋·李觏《安民策》教育天下不可一日而无政教,故学不可一日亡于天下。--宋·王安石《明州慈溪县学记》教育民可明也,不可愚也;民可教也,不可威也。--宋·程颢、程颐《二程遗书》教育为治者不患乎无才而患乎聚天下之才而不能教;用天下之才,而不能择。--明·方孝孺《逊志斋集·杂著·明教》教育政著于一时,而传于后世者显而易见,教垂于后,而其在当时则隐而难知。--清·王夫之《四书训义》教育今欲自强,非讲兵不可;讲兵非理财不可,理财非学校以开民智不可。--清·康有为《请分别官差以行新政折》才能,国家才智之民多则国强,才智之士少则国弱。--清·康有为《公车上书》才能,国家民智愈开者,则其国势愈强。--清·康有为《日本变政考》才能,国家民智者,富强之源也。--清·严复《原强》才能,国家一曰鼓民力,二曰开民智,三曰新民德。--清·严复《原强》才能,国家君权之轻重,与民智之深浅成正比例。--清·严复《中俄交谊论》教育致富勿愚民,广学开其智。--清·郑观应《高丽使臣来购拙著》教育方今之急务,在兴民权;欲兴民权,在开民智。--清·谭嗣同《与徐砚甫书》教育昔之欲抑民权,必以塞民智为第一义;今日欲伸民权,必以广民智为第一义。--清·染启超《上陈宝箴书论湖南应办之事》教育言自强于今日,以开民智为第一义。--清·梁启超《变法通议》教育智愚之分,强弱之源也,而开智之道则在讲明西学也。--清·梁启超《西学书目表》教育泰西之所以富强,不在炮械军兵,而在穷理劝学。--清·康有为《〈教学通议〉序》教育泰西之强由于人才,人才出于学校。--清·康有为《日本变政考》教育日本之骤强,由学校之极盛。--清·康有为《日本变政考》教育西洋今日,业无论兵农工商,治无论国家天下,蔑一事焉不资于学。--清·严复《救亡决论》教育今日人才之弊,人才乏也。人才之乏,不讲学也。--清·梁启超《万木草堂小学记》教育人皆知外洋各国之强由于兵,而不知外学之强由于学。--清·张之洞《弟子记》教育世界今日之竞争,农工商之竞争也,农工商业之竞争,学问之竞争,实践责任合群阅之竞争。--清·张謇《敬告全国学生》教育敬教劝学,建国之大本;兴贤育才,为政之先务。--明·朱之瑜《劝兴》教育欲任天下之事,开中国之新世界,莫亟于教育。--清·梁启超《康有为传》教育善为教者,必使举国之人,无贵贱无不学。--清·梁启超《论幼学》教育养士之大者,莫大乎太学。太学者,贤士之所关,教化之本源也。--《汉书·董仲舒传》教育治化之本,在于正人伦。人伦之正,存乎设庠序。--《宋书·礼志一》教育视衮龙之文,然后知被褐之陋,涉庠序之教,然后知不学之困。--汉·徐干《中论·治学》教育庠序之教,先王所以明人伦,化成天下。--宋·程颢《论十事札子》教育立太学以教于国,设庠序以化于邑。--明·张居正《宜都县重修儒学记》教育一风俗而成治功,莫善于取人以德,其本莫重于谨庠序之教。--清·颜元《颜习斋先生言行录》教育学校,王政之本也。古者政治之盛衰,视其学校之兴废。--宋·欧阳修《吉州学记》教育教化之本,出于学校。--宋·苏洵《议法》教育学校之设,固治国化民之本也。--宋·田况《儒林公议·卷上》教育教育人材,为根本计。--《元史·廉希宪传》教育教化之所本者在学校。--《宋史·胡瑗传》教育人才为政事之本,而学校尤为人才之本也。--清·颜元,见《颜习斋先生年谱》教育中国不贫于财,而贫于人才。--清·张之洞《变法自强第一疏》教育立中国于不败之地,则必先有能立中国于不败之人乃可,此非宏学校不能也。--清·何启·胡礼垣《治平通议》教育教育为立国之本。--清·郑观应《致伍秩庸先生书》教育根本之图,教育为亟。--清·张謇《代苏抚条陈远规复海军疏》教育图存救亡,舍教育无由。--清·张謇《政闻录》教育人主所与治天下者,人材也;所以教育人材者,学校也。--清·陈澧《学校贡举私议》教育变法之本,在育人才;人才之兴,在于学校。--清·梁启超《论变法不知本原之害》教育立国由于人才,人才出于学校。--清·张謇《代鄂督条陈立国自强疏》教育大学校所授之教育,实较金钱尤为宝贵。益人必受教育,然后乃有知识,知识即势力也。势力之效用,较金--清·容闳《西学东渐记》教育欲求新政,必兴学校。--清·梁启超《变法通议》教育欲任天下之事,开中国之新世界,莫亟于教育。--清·梁启超《康有为传》教育学校之盛衰,关系天下之盛衰。--清·黄宗羲(转自《中国大百科全书·教育部分》教育学校者,造就人才之地,治天下之本也。--清·郑观应《学校》教育图国家强立之基,肇国民普及之教育。--清·张謇《通州师范学校仪》教育本育才兴学之意,为穷变通久之谋,此诚更化之始基,自强之要义也。--清·严复《奏请设经济专科折》教育国势之强弱,系乎人才;人才之消长,存乎学校。--《时务学堂招考示》教育养士之本,在于学校。--明·张居正《请申田章饬学政以振兴人才疏》教育学校者,人才所由出;人才者,国势所由强。--清·郑观应《盛世危言·西学》教育太平世以开人智为主,最重学校。--清·康有为《大同书》教育立学校以教其民。--宋·朱熹《南剑州尤溪县学记》教育查自强之策,以教育人才为先;教战之方,以设立学堂为本。--清·张之洞《设立武备学堂折》教育今夫言治国者必推本于学校。--清·梁启超《论女学》教育教育为开亿万人普通之识,非为储少数人非常之才。--清·张謇《代苏抚条陈规复海军疏》教育质有愚智,非学无以别其才,才有全偏,非学无以成其用,有学校以陶冶之,则智者进焉,愚者上焉,偏才--近代·孙中山《上李鸿章书》教育亡而存之,废而举之,愚而智之,弱而强之,条理万端,皆归于学校。--清·梁启超《变法通义》教育自强之道,以作育人才为本;求才之道,尤宜以设立学堂为先。--清·盛宣怀《拟设天津中西学堂章程禀》教育他事无宗旨犹可以苟且迁就,教育无宗旨,则寸毫不能有成。--清·梁启超《论教育当定宗旨》教育立人过人,全在讲学,移风易俗,全在讲学、拨乱反正,全在讲学,旋转乾坤,全在讲学。--明·李颙《匡时要务》才能造就人才……实为中国自强根本。--清·李鸿章《肄习西学请奖折》教育国势之强由于人,人材之成出于学。--清·张之洞《创设储才学堂折》教育今日中国欲转贫弱为富强,舍学校更无下手处。--清·张之洞《筹定学堂规模次第兴办折》教育中国今日之大患,苦于人才不足,而人才所以不足,由学校不兴也。--清·梁启超《戊戌政变记》教育一国之人材,视乎学校,学校隘则人才乏,学校广则人才多。--清·何启·胡礼垣《新政论议》教育中国不欲富强则已,如欲富强必须广育人才。--清·郑观应《致居易斋主义论女学校书》教育图于天地,必有与立,言人才之多寡,系国家之强弱也。--清·李端棻《请推广学校折》教育立国由于人才,人才出于立学,此古今中外不易之理。--清·张謇《代鄂督条陈立国自强疏》教育用人养才为国家根本之计。--清·张之洞《张文襄公全集·荣哀录》教育学问为立国根本,东西各国之文明,皆从学问购来。--近代·孙中山《在北京教育界欢迎会上的演说》教育振中国,在广人才。欲广人才,在兴学会。--清·梁启超《论学会》教育强国以议院为本,议院以学校为本。--清·梁启超《古议院考》教育今日为中国之前途计,莫极于教育。--清·梁启超《教育政策私议》教育我中国在地球上数千年来文明最早,本是富强之国,何以现在退步至不堪言状。现在中国在地球上为一最贫--近代·孙中山《孙中山全集》教育古之善为道者,非以明民,将以愚之。民之难治,以其智多。--《老子》教育使人不由其诚,教人不尽其材。其施之也悖,其求之也佛。--《礼记·学记》教育君子之所以教者五:有如时雨化之者,有成德者,有达财者,有答问者,有私淑艾者。--《孟子·尽心上》教育孔子教人,各因其材,有以政事人者,有以言语入者,有以德行人者。--宋·程颢、程颐《二程遗书》教育教学之法,本于人性。--宋·欧阳修《吉州学记》教育戒之以祸,不若喻之以理;喻之以理,不若悟之以心。--宋·吕祖谦《东莱博义》教育滞者导之使达,蒙者开之使明。--宋·欧阳修《夫子罕言利命仁论》教育圣人之道,精粗虽无二致,但其施教,则必因其材而笃焉。--宋·朱熹《四书集注·论语集注》教育各因其所长而教之者也。--宋·朱熹《四书集注·孟子集注》教育圣人施教,各因其材,小以成小,大以成大,无弃人也。--宋·朱熹《四书集注》教育人之资质有高下,工夫有生熟,学问有深浅,不可概以此语之。--明·吕经野《答学生问阳明良知教人》教育圣人教人,或因人病处说,或因人不足处说,或因人学术有偏处说,未尝执于一言。--明·吕经野《答学生问阳明良知教人》教育大禹治水,君子善导,导人必因性,治水必因其势。--汉·徐干《中论·贵言》教育教者顺其性之所以近以深造之,各如其量可矣。--清·王夫之《四书训义》教育教人至难,必尽人之材,乃不误人。--宋·张载《语录》教育因人而施之,教也,各成其材矣,而同归于善。--明·王守仁《别王纯甫序》教育知其心,然后能救其失也。--《札记·学记》教育教也者,长善而救其失也。--《札记·学记》教育教思之无穷,必知其人德性之长而利导之,尤必知其人气质之偏而变化之。--清·王夫之《四书训义》教育深其深,浅其浅,益其益,尊其尊。--《墨子·大取》教育善启迪人心者,当因其所明而渐之通,毋强开其所蔽。--明·洪自诚《菜根谭·修省》教育教人者,成人之长,去人之短也。--清·魏源《默觚·治篇》教育夫子循循善诱人。--《论语·子罕》师生攻人之恶,毋太严,要思其堪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