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阶层与社会流动的分析_第1页
社会阶层与社会流动的分析_第2页
社会阶层与社会流动的分析_第3页
社会阶层与社会流动的分析_第4页
社会阶层与社会流动的分析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PAGE2PAGE5结合父母的经历和自己的经历,试述你对社会流动的理解,并分析我国社会流动的特点。班级:2012春社工课程:社会学概论(本)姓名:张华学号:1231001201798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进步,社会流动也随之不断的变化着。在现代社会之前,个体在社会层级中的位置主要是有先赋性因素决定的。直到现在社会,个体的社会阶层位置才是获致的,而不是一出生就已经注定了的。社会阶层的划分与社会流动密切相关。特别是近年来,随着我国现代化进程的加快,社会阶层也发生着变化。对于社会阶层的研究,日益引起学者的重视。社会阶层是从静态的角度,分析描述社会阶层结构的分化内容、形式、形成的层次和分布形态,其目的是研究社会阶层结构分化的质变过程。社会流动主要指个人跨越阶层边界的过程,即从一个社会阶层转移到另一个社会阶层的过程,或是指人们在社会关系空间中从一个社会地位向另一地位的移动。根据其流动的方向可分为水平流动与垂直流动;根据不同的参照基点可分为代际流动与代内流动;根据流动原因可分为结构性流动和自由流动。当代中国社会可分为三大阶层,分别为精英阶层,中间阶层以及弱势阶层。国家制度、社会环境、家庭背景、个人因素等影响着社会各阶层的流动,而关于当代中国社会阶层流动的特征表现,从流动的方向、流动的机会、流动现状三个方面进行了分析。当代我国的社会阶层结构出现了社会分层逐渐明晰、社会流动逐渐加的趋势,其中,社会分层和社会流动是对某个国家或地区同一类社会现象从两种不同的视角所做的描述。构建一个合理的社会阶层结构是创建体现公平正义、充满活力的和谐社会的基本条件之一。而中国社会科学院“当代中国社会阶层结构研究”课题组2001年的调查表明,当代中国属于弱势阶层的农业劳动者阶层占总就业人员的42.9%,社会中间阶层只占其中的18%,也就是说,中国现在的社会阶层结构,还只是一个现代社会阶层结构的雏形,还存在诸多不合理之处,明显具有自发性、过渡性和半封闭性。比例应该小的农业劳动者阶层没有小下去,而应该大的社会中间阶层却没有大起来。就目前中国社会阶层流程的形态而言,虽然己经不是传统的金字塔形,但还是个中下级阶层偏大的洋葱头形。对当代中国社会来讲,合理的阶层结构应该是社会中间阶层占大多数的橄榄形结构。我国目前的这种社会阶层结构与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还不相适应,存在引发社会危机的结构性因素。在这种阶层结构下,经济的现代化发展必将面临困难,即使有所发展,或者有很大的发展,那也是不稳固的,甚至会有倒退的危险。因此,构建合理的社会阶层结构刻不容缓,这也是和谐社会的重要目标之一。根据十大阶层对三种资源,即组织资源、经济资源、与文化资源的占有情况以及在社会中的优劣状况,将其归为三大阶层,分别为精英阶层、中间阶层、弱势阶层。1.精英阶层主要只对三大资源的战友处于绝对优势的阶层,其中包括国家和社会管理者阶层、经理人员阶层以及私营企业主阶层。国家和社会管理者阶层是指在党政、事业和社会团体机关单位中行驶实际的行政管理职权的领导干部。具体包括:中央政府各部委和直辖市中具有实际行政管理职权的处级及以上行政级别的干部;各省、市、地区中具有实际行政管理职权的乡科级别的干部。经理人员阶层是指大中型企业中非业主身份的高中层管理人员。这一阶层国家与社会管理者(干部)阶层和私营企业主阶层之间的区分界线还没有完全清晰化,其阶层内部不同来源的成员,在社会政治态度和利益认同方面存在明显差异。这些人主要来源于:原来的国有和集体企业千部、较大规模的私营企业或高新技术产业领域中的民营企业以及“三资”企业中的中高层管理人员。私营企业主阶层是指拥有一定数量的私人资本或固定资产并进行投资以获得利润的群体。其成员最初主要来自于乡村和城镇社会的较低阶层,在1992年后,具有文化专业知识的原国有和集体企业的管理人员、专业技术人员和机关干部开始大量加入这一阶层。2.中间阶层一般认为,中间阶层是指以从事脑力劳动为主,靠工资及薪金谋生,具有谋取一份较高收入、较好工作环境及条件的职业就业能力及相应的家庭消费能力,有一定的闲暇生活质量;对其劳动、工作对象拥有一定的支配权;具有公民、公德意识及相应修养的社会地位分层群体。也就是说,从经济地位、政治地位、社会文化地位上看,他们均居于现阶段社会上层和下层的中间水平。具体包括专业技术人员阶层、办事人员阶层、个体工商户阶层。专业技术人员阶层是指在各种经济成分的机构(包括国家机关、党群组织、全民企事业单位、集体企事业单位和各类第四,个人因素个人因素包括个人的先赋条件和自致条件。先赋条件,指个人生而具有的或自然得到的属性。例如,籍贯、家庭出身、排行、亲属关系、性别、肤色、种族、民族、年龄、体质、容貌等。自获条件,包括两方面,一方面是指个人由于自己的行为或经过自己的行为或经过自己的努力而得到的属性,如技术、知识、个人成就、工作经历;另一方面指个人抱负水平和价值目标。一般认为,抱负进取心的强烈程度被认为决定着个人对于教育的追求程度和对工作的努力程度,价值目标的选择和追求则影响着上升流动的个人动力机制。当个人的价值追求目标与社会主导价值标准和社会选择机制的核心价值相一致时,个人的价值追求往往易于获得成功,也就是说,能获得更多的社会奖励,能成功地获得高的社会位置。传统社会中,在影响获得某一社会地位的各种因素中,先赋条件往往起决定性作用。而在现代社会,个人职业地位的获得,向上流动目标的实现,越来越依靠自致条件,之所以产生这种变化,主要是因为在现代社会,职业高度分化,职业所需的专业化知识及经验大多是后天获得的。同时,这是社会公平竞争的一个体现,也是社会文明开放的体现。然而应该清楚的是,影响流动的各因素在发挥其影响作用的过程中并不是孤立的,而是错综复杂、相互交织在一起的,相互发生作用的.因此,不能简单的评价哪种或哪几种影响因素作用更大一些,而应该立足实际,具体问题具体分析。2,当代中国社会阶层流动的特征分析首先,从流动效度来看,从半封闭、呆滞转向相对正常、有效的流动,随着现代社会的进步,影响人们社会地位获得的社会流动机制,变得更加公平合理,社会流动渠道更加畅通,原来阻碍人们合理流动的一系列制度和社会政策,诸如阶级出身、所有制、单位制、城乡二元体制等等,有的己经退出历史舞台,有的正在式微;个人能力和业绩等后致因素,正在成为影响地位获得的主要因素,加上经济的巨大发展,客观上为成人的发展提供了大量新的更高层次的社会地位.从国家大政方针来看,在建国后新的分层结构中,政治地位成为影响社会地位的决定性因素,在不断制度化的过程中,呈现出对社会成员获取资源与社会地位变动的限制,无论是阶层身份还是其他身份都是封闭的。社区身份、人事身份、单位身份、行政身份等被户籍制度、人事制度、福利制度等一系列国家的政治制度与行政管理手段所阻隔,个人的社会位置往往是国家直接分配的,而不是个人选择的,个人流动的机会极小,难度很大,即使有,也是强制性的政策性流动,如干部下放、工人回乡、知青下乡等,这种流动因非自愿性而带来很大的负作用。这种封闭、半封闭,呆滞的制度使公平竞争受阻,使社会分层结构产生刚性而无弹力的状况,许多由于先赋因素或非自身因素的所造成的弱势阶层,在还没有施展才能、参与社会竞争之前就处于劣势地位,因此无法把握自己的命运,被先赋性因素与外在强制性力量冻结住,最终窒息了他们向上的活力。在这种机制下,产生了“马太效应’,,即越是处于社会上层的阶层成员,选择生活的机会就越多,生活质量就越高,生活的越轻松:相反,处于社会底层的社会成员,不仅物质生活匾乏,生活发展机会也少,并要承受来自生活的各种类型的压力,社会流动受到很大限制。从20世纪70年代末开始,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推行和产业结构的优化调整,再加上户籍政策、人才招生政策的放宽,促使农村剩余劳动力大量转移,有的进入乡镇企业成为‘农民工人’,有的流入城市成为“外来民工”。1977-1992年农业劳动力占总劳动力的比重由74.4%下降到58.5%,平均下降1.06个百分点,与国际上农村人口转移速度最快的日本接近。除农村的社会流动之外,随着国家经济体制改革的重点自农村转移到城市,尤其是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力度的加大,城市的社会流动也全面启动,“下岗待业”、“跳槽”、“辞职”、“停薪留职”等成为城市的新景观。从代际流动率看,1980年以后,代际流动率达到54%,比1980年前提高13个百分点,其中上升流动率40.9,亦即有四成的子女实现了比父辈上升的社会流动,从代内流动看,在改革开放前,有86.7%的社会人员往往是在一个职业岗位上长期工作,很少流动,改革开放以后,流动就大幅度增加了,到1990-2001年,向上升迁的流动率进一步提高到30.5%.第二,从流动机会来看,从主要依靠先赋因素转向逐步依靠自致因素从体制来看,改革开放之前,我国实行了计划经济体制,控制了一切政治、经济、文化资源,垄断了资源配置权,国家的政治经济制度和政策安排,直接影响着每一个社会成员乃至一个阶层的社会位置和社会流动机会。个人社会地位的升降、阶层的兴衰,主要系于国家、政府、制度和社会政策的变化。所以,这个时期的社会流动模式,可以叫做一种政治主宰型的模式。改革开放以后,国家的工作中心转到经济建设的轨道上来,一系列以市场经济为导向的改革,加快了经济发展的步伐,推进了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的转变。工业化、市场化、城市化的力量,推动着经济的发展和经济结构的转变,促使自致性因素对社会流动机制的影响逐渐扩大,社会流动渠道越来越多元化,能力主义原则在社会经济地位、政治地位获得上的作用日益显著。尤其像教育这样重要的后致性因素对个人地位的获得具有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职业地位正在取代政治地位,业绩或能力在社会经济地位获得上的作用越来越大,表现出中国正在形成一种现代社会流动模式。第三,从流动现状来看,尚未形成合理、高效的现代化流动机制中国目前正在实现由农业农村的传统社会向工业化、城市化的现代社会转变,同时也在实现由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轨,正在逐步走向一个开放的社会。但是,这个转变还远未完成,表现在制度和政策安排在社会流动中的作用,仍然相当显著,有时甚至起了决定性作用。在转变过程中,制度和政策安排发挥了双刃剑的作用,社会流动中的一些制度性障碍如计划经济体制时期留下来的户籍制度、一部分单位体制、人事制度、劳动就业制度等,有的正在被改革,有的还基本没有得到改革,至今仍然在起阻隔作用,使社会流动不能畅通运行。教育是促进社会公平的主要手段,教育的重要性已经得到全民的广泛认可。然而,造就社会公平的教育背后,仍然蕴藏着国家制度带来的受教育机会的不平等,这主要表现在城乡受教育、再教育的经济负担的能力、所处环境的差异等,这都是阻碍社会向上、合理流动的因素。根据中国社会科学院的调查分析得出,从1980年以来,在处于较为优势地位的国家与社会管理者、经理人员、专业技术人员等精英阶层与中间阶层中,代际继承性明显增强,代内流动明显减少,表现出多进少出的趋势;而处于经济社会位置较低的弱势阶层的子女,要进入较高阶层,其门槛明显增高,两者间的社会流动障碍在强化。同时,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经济资源、组织资源和文化资源有向上层集聚的趋势,大量原本只拥有其中一类或两类资源的人,到近些年则基本同时拥有这三种资源。这种倾向,对于形成公正、合理、开放的社会流动机制和社会阶层结构,可能也会产生不利的影响。总体来看当前中国社会阶层结构不合理,可以概括为两句话,就是:该小的阶层还没有小下去,该大的阶层还没有大起来。目前我国社会正进入一个高风险时期,整个社会的安全、和谐运行面临着极大的挑战。对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资料的分析表明,我国的社会分层呈倒“丁”字型,贫富两绒分化,社会关系处于一种很强的张力中。2000年我国的基尼系数就超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