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1页/共1页2024届湖南省长沙市十校大联考高三第一次模拟考试语文试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注意事项:1.请将选择题答案写在答题卷内或者学校提供的机读卡上。每题选出答案后,学校考生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2.非选择题,必须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在答题卷上作答,答案必须写在答题卷各题目指定区域内的相应位置上;如需改动,先划掉原来的答案,然后再写上新的答案;不准使用铅笔和涂改液。不按以上要求作答的答案无效。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8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泰州学派创始人王艮受孔子和儒学的启蒙,在青年时将传道成圣立为自己的终身理想。中年时期,王艮投身王阳明门下问学,后来返回泰州自己收授门徒讲学,此一时期被认为是“泰州学派”的创立时期。在继承王阳明心学理论的基础上,王艮构建了自己独特的学术体系,以“身”作为其思想的物质性基础,突出强调“身”的本体论意义,其“安身”与“乐学”思想是儒学在晚明社会中的创造性转化和现实回应。王艮在《遗集》中指出“《大学》是经世完书,吃紧处,只在‘止于至善’”,他以“身”为中心的思想学说,正是建立在对于“格物致知”与“止于至善”的阐发上。在对王阳明学说的继承下,以格物致知为“知本”,以诚意正心为“立本”,通过“知本—立本—安身”的过程,阐释《大学》之“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开创了“乐学说”。王艮将“身”置于整个系统中突出的位置(见下图):首先,身具有先于心、意、知的发端地位,“格物”先要“实实落落在我身上”,安身亦是安心。其次,道不是外在于身的,因为天地万物皆依于身而存在,身即是道的所在之处。再次,诚意、正心都是“安”的修身工夫,须以“安身”为本,不能舍本逐末,而要先本后末,才能成为“大人”,达于齐、治、平的理想。王艮道、身、心、意、物关系图身既是心、意、知的物质基础,具有发端的原始意义;同时身又涵育着心、意、知,即王阳明所言的良知的扩展。在个体自我实现的过程中,身同时具有原始的和持续的双重意义,因此身具有比心更优先的地位,但安心与安身又不能够区分进行讨论。在原始意义的层面,其学说指向了知本立本、乐学等,即以身的真实欲求作为天然自有之理的修身工夫论;在持续意义的层面,王艮思想的落点在尊身尊道、百姓日用即道等方面。主张身与天下家国为一体,即以身为大本不断扩充于天地的安身行道论。“乐学”是王艮哲学思想的发轫,也是其思想中关学价值的根源所在。王艮将“乐”实实在在落于“身”上,使得“人心本自乐”成为了泰州学派的标志性思想。王艮在《乐学歌》中写道:人心本是乐,自将私欲缚。私欲一萌时,良知还自觉。一觉便消除,人心依旧乐。乐是乐此学,学是学此乐。……“乐”自古以来为儒学所童,《论语·雍也》记载:“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曰也不改其乐。”这就是著名的“孔颜乐处”。真正意义上的“乐”是不断内观自身性你的澄明,王艮认为的“乐学”过程就是这样。“学”是生命存在反身向诚的自然过程,是“身”达到充满“乐”的状态。王艮状为“乐”即是天理。心灵是“乐”的情感表现,学是“乐”的良知自觉,“乐学”既是行之发端,也同时与“当下”“日常”时刻发生着关系。“乐”为天下万物同有,圣人与愚夫愚妇同有,唯一不同的是圣人知而愚夫愚妇后知。“学”亦为天下万物同有,“学”的工夫即乐的工夫,发挥那自然而然的天理,在一片生机畅快中显现人的本体真乐。“学”自是无目的的,却在不假人为中抵达了“乐”的状态,二者融为一体。(摘编自王静《“安身”与“乐学”:王艮的身心学说与美学意涵》)材料二:“人心本自乐,自将私欲缚。”在儒家看来,乐乃是心之本体。快乐乃是心的本来状态,如果有烦恼出现,那就是离开了心的最初状态。读书人通过修身养性,就是要恢复心的最初状态。在现实生活中,苦乐掺杂,悲喜交替,乃是人生常态,“不乐”与“乐”如同孪生兄弟,它们往往结伴而来。在王艮看来,真正的“乐”,不依赖于外在的条件,也不受外境的干扰,它不是一个人能够获得的某种外在之物,而是他存在的本来状态,真正的“乐”并非欣喜若狂或兴高采烈,而是内心宁静、无有忧愁。“私欲一萌时,良知还自觉。一觉便消除,人心依旧乐。”当一个人私欲萌发,即刻就会被自己的良知觉察到。私欲一旦被良知觉察,自然而然地就被消除了,作为本体之真乐将会重新显露出来。所谓良知,就是本来的“知”,亦即“婴儿意识”,或者说纯净的意识。良知的功能就是知道、感知。所谓“致良知”,简单来说就是始终保持警觉,觉知当下的一切。“乐是乐此学,学是学此乐。不乐不是学,不学不是乐。”在王艮看来,真正的“学”就是致良知。真正的“乐”,就是通过致良知,发现自己的本体之乐。如果在致良知的过程中体会不到“乐”,那就偏离了圣贤之学的宗旨,也就不是真正意义上的致良知。当然,如果不去学习和践行致良知,也难以体会到这个本体之乐。这意味着,当我们处在放松而警觉的状态,内心宁静、无有思虑,那就是在“学”;当我们处在紧张和焦虑的状态,内心躁动、思绪纷杂,那就不是在“学”。“乐便然后学,学便然后乐。乐是学,学是乐。”王艮提出,要在乐中求学,当我们的心处在宁静愉悦的状态,学习圣贤之学将会更有效率;如果心中感觉到不乐,那还不如停下来歇息。与此同时,学中也有乐,在学习圣贤之学的过程中,将自然而然地体会到那个本体之乐。真正的“学”并不是拿起书本来读的那个状态,而是保持觉知,安住当下。通过这个“学”所带来的放松和开心,也远远比记住那些具体的知识更为重要。“天下之乐,何如此学!天下之学,何如此乐!”王艮感慨“天下之乐,何如此学”,世间各种欲望之乐,犹如过客一般转瞬即逝,丝毫不值得贪恋,而致良知所带来的精神之乐,是长久的乐、最大的乐。倘若读书只是增加了我们对于知识的执着,甚至带来诸多的负累和烦恼,那么就应该去反思学习的方向和方式。若是出现了偏差,只要及时加以调整,我们的心将重新回归平静与喜乐。(摘编自谢青松《“乐是乐此学,学是学此乐”——王艮<乐学歌>解读》)1.下列对材料一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王艮在王阳明心学理论的基础上,构建了自己独特的学术体系,将“传道成圣”作为自己的终身理想。B.王艮认为《大学》一书的紧要处是“止于至善”,他正是在对“止于至善”等的阐释过程中开创了“乐学说”。C.“乐”自古以来就被儒学推崇,“孔颜乐处”就是不断内观自身、反身向诚,达到身心俱乐状态的体现。D.“乐学”思想强调个体生命与天下家国的同一性,有效提升了个体生命在自我实现过程中的社会性价值。2.根据材料二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A.悲喜交替是人生常态,乐与不乐常结伴而来,可见要体会到真正的“乐”是不可能的。B.快乐是心的本来状态,人们应追寻一种发自内心的欣喜若狂、不受外物干扰的“乐”。C.即使学习很刻苦,但如果偏离圣贤之学的方向,人们也可能会感觉疲惫,成效不高。D.乐中求学,学中有乐,真正的“学”是致良知,记住具体的知识往往能够让人更快乐。3.下列选项,最适合作为论据来证明“学中有乐”观点的一项是()A.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B.圣贤只是为己之学,重功夫不重效验。C.良知昏迷,众欲乱行;良知精明,众欲消化,亦犹是也。D.书卷多情似故人,晨昏忧乐每相亲。眼前直下三千字,胸次全无一点尘。4.对文中“王艮道、身、心、意、物关系图”的分析,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在关系图中,处于首要位置是“身”,“身”即为本,是“心”“物”之源,“格物”首先要关注“身”。B.从关系图中可以看出,王艮提倡的“格物致知”理念,无论是推究事物原理,还是获得知识,皆须从“心”。C.通过分析关系图可知,“安身”是“正心”“诚意”的前提,身即是道的所在之处,身道一体,修身即修道。D.通过分析关系图,可推测出想要成为齐、治、平的“大人”,应该寻求本源——“身”,反身向诚,不断扩充。5.读完本文,你应对“乐学”有了更深刻地理解,请结合材料,就“如何快乐地学习”,为正在冲刺备考的同学提几条有益建议。【答案】1.A2.C3.D4.B5.①以身为先,通过反身向诚的学习过程让“身”达到充满“乐”的状态。②“学”“乐”结合,保持“乐”的状态。不被私欲蒙蔽,不受外在环境的干扰,保持内心的宁静喜乐。③当读书带来负累或烦恼时,要及时反思学习的方向和方式,做出相应的调整。【解析】【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和分析材料内容的能力。A.“在王阳明心学理论的基础上……将‘传道成圣’作为自己的终身理想”错。原文“将“传道成圣”作为自己的终身理想”是受“孔子和儒学的启蒙”。故选A。【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根据材料内容进行判断的能力。A.“不可能的”错。依据原文“真正的‘乐’并非欣喜若狂或兴高采烈,而是内心宁静、无有忧愁”可知,真正的“乐”并非不可能。B.“欣喜若狂”错。原文的表述是“真正的‘乐’并非欣喜若狂”。D.“记住具体的知识往往能够让人更快乐”错。原文的表述是“通过这个‘学’所带来的放松和开心,也远远比记住那些具体的知识更为重要”。故选C。【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的论点、论据及论证方法的能力。A.是说“乐中求学”。B.“为己之学”与本文观点无关;C.“良知昏迷,众欲乱行”可论证材料二第二段“良知和私欲的关系”。D.“似故人”“每相亲”都是从“书卷”中获得的快乐,最适合作为论据来证明“学中有乐”的观点。故选D。【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根据图表内容进行判断的能力。B.“皆须从‘心’”错。应是皆须从“身”。故选B。【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和运用材料内容的能力。“身既是心、意、知的物质基础,具有发端的原始意义……在个体自我实现的过程中……身具有比心更优先的地位……在原始意义的层面,其学说指向了知本立本、乐学等,即以身的真实欲求作为天然自有之理的修身工夫论”,可知,“身”具有发端的原始意义;再结合“以格物致知为‘知本’,以诚意正心为‘立本’,通过 ‘知本—立本—安身’的过程,阐释……”可知,可以从“安身”出发,反身向“立本”“知本”,即以身为先,通过反身向诚的学习过程让“身”达到充满“乐”的状态。“人心本自乐,自将私欲缚”“在儒家看来,乐乃是心之本体。快乐乃是心的本来状态……读书人通过修身养性,就是要恢复心的最初状态”“真正的‘乐 ’,不依赖于外在的条件,也不受外境的干扰,它不是一个人能够获得的某种外在之物,而是他存在的本来状态,真正的‘乐’并非是欣喜若狂或兴高采烈,而是内心宁静、无有忧愁”,“人心本自乐”,但由于被私欲束缚,被外境干扰才变得不乐,所以“快乐地学习”就要“学”“乐”结合,保持“乐”的状态,不被私欲蒙蔽,不受外在环境的干扰,保持内心的宁静喜乐。“倘若读书只是增加了我们对于知识的执着,甚至带来诸多的负累和烦恼,那么就应该去反思学习的方向和方式。若是出现了偏差,只要及时加以调整,我们的心将重新回归平静与喜乐”,据此可知,当读书带来负累或烦恼时,要及时反思学习的方向和方式,做出相应的调整。(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7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雪山大地杨志军①父亲想办一所学校,让草原上的孩子都来上学。县委书记王石起先不同意,认为如果父亲继续当畜牧科长,就比较容易成为副县长甚至县长。父亲说:“我升上去有什么用?我让我的学生升上去才算本事。”②父亲骑着日尕①考察了一些日子后,把学校定名为沁多小学,校址选在了“一间房”。这里是沁多县的地理中心,离各个公社都比较近,而且它坐落在沁多公社。沁多不光比其他公社富裕些,他的主任也好说话。父亲找到正在放羊的沁多公社主任商量,主任说:“a噢呀,一点点问题都没有。我的孩子能去上学。”父亲哈哈大笑,他明白这其间的情谊。沁多公社的招生让沁多主任出面,就能马到成功。③父亲把“一间房”隔出一间教室、两间宿舍和一小间办公室来。父亲琢磨:木头的隔墙再好不过,又轻便又不占地方。父亲骑着日尕直奔阿尼琼贡,那里是整个沁多县唯一有树的地方。一阵寒暄之后,他对香萨主任说:“我们想伐几棵解板的树。”父亲还把需要木材的理由也说了。香萨主任沉吟着,突然冷下脸来:“b树上的鸟儿落在树上,沟里的斑鸠落在沟里,谁能说个不呢?但是今天我要说啦,不成,树上的鸟儿树上不能落,沟里的斑鸠沟里不能去。山是神山,树是神树,我们从来没有伐过。”父亲没想到居然会遭到拒绝,只能笑着说:“那就不伐了,只当我没开口。”父亲知道,主任恐怕不是心疼几棵树,而是不支持办学,他总是觉得文化知识跟牧人毫不相干。④后来,父亲只得用县里囤积不用的生牛皮隔出所需的教室和寝室,再用整张牛皮在门外的墙上挂起红漆写就的牌子,沁多小学就这样诞生了。⑤然后就是制订招生计划和教学计划,正忙活着,县委书记王石来了,说副州长两次打来电话找父亲,要升父亲为副县长了。父亲说:c“我怎么能去?学校不办啦?还有什么比教育更重要?在沁多县甚至在整个阿尼玛卿州,教育几乎等于零呀!”王石说:“你要是实在不想去,就得尽快让学生坐满教室,学生来了这么多,不能不管吧?到那时我们就有理由不放你。草原上办学校,就是把星星搬到地上,再把星星的光搬到人心里!”⑥父亲迎来了一段废寝忘食的日子,日尕跑得够快,差不多一天一个公社。公社主任们答应得都很好:噢呀,噢呀,让孩子们去就是啦。却都是敷衍,没有一个学生被家长送往学校的。父亲又马不停蹄地开始跑第二遍,每到一个公社,直接跑到牧人家里,苦苦哀求,他这么一做,同情就来了,但就是没有一个牧人会让父亲带走自己的孩子。因为除了去阿尼琼贡学经,草原上的人不知道也不认为还有别的地方别的方式可以认字写字。⑦父亲沮丧得就像满草原的牧草,黄了,眼看着枯萎衰败了。日尕的心情也不好起来,动作笨拙,无精打采不说,还老走错路。父亲说:“以前只要由着你走,每一次都能走得准确无误,现在怎么啦?是不是你已经知道我是浪费时间瞎忙活,就不到我想去的地方去啦?”就像现在,它居然把父亲带到了一个完全陌生且毫无必要的地方。父亲埋怨道:“路是你走过的,怎么能偏到这里来?方向完全不同啊。”日尕不服气地喷吐着鼻息,把头扭来扭去。父亲拍了它一下:“天就要黑啦,快往回走。”它不听话,还是照直往前走着。父亲真的生气了,勒紧缰绳,拉弯了它的头。日尕也生气了,长嘶一声,猛地抬起前腿,差点把父亲甩下来,然后直奔前方。父亲喊着:“日尕,日尕,你竟敢对我这样?”但很快父亲就意识到他要做的不是生气而是赔礼道歉,日尕没有胡来,而是一如既往地把他带到一个对他有用的地方:一顶帐房和一群牛羊出现在山坳深处。他跳下马背,抚摸着日尕。紧接着他又发现:日尕带给他的不仅仅是一顶可以过夜的帐房,而是一个绝处逢生的希望:帐房里全是孤儿,衣袍褴褛。父亲不禁一阵欢喜,长舒一口气,对孩子们说他是专门来接他们的,县上决定所有孤儿都应该去“一间房”上学。⑧半个多月后,父亲的沁多小学开学了。学生除了白唇鹿公社的十几个孤儿,还有沁多公社的三十多个学生。每天早晨的第一节课,父亲都要带着学生齐声朗读,有时是藏文诗,有时是汉文诗,有时是他自己编创的一些文句,比如:我生地球,仰观宇宙,大地为母,苍天为父,人人相亲,物物和睦,山河俊秀,处处温柔,四海五洲,爱爱相守,家国必忧,做人为首……⑨过了些日子,最大的孤儿洛洛,忍不住问父亲,d“老师啦,当初你说是要我们去当阿卡②的,怎么又不当啦?”“不是不当啦,是要当比阿卡更好的人。”“噢呀,老师是不是一个比阿卡更好的人?阿卡给人祈福要酥油要糌粑要肉食,老师什么也不要,还得倒给我们吃的用的。”“这算什么?老师认识很多字,知道很多知识,到时候全都得送给你们。”洛洛想了想说:“明白啦,老师是公家人。”父亲又说,“等你们上完沁多小学,再上一个更高级的学校,毕业后就都是公家人啦。”“啊嘘,真的吗?”父亲点点头,他很有信心,牧区缺少干部,选拔有文化的藏族人当干部是很自然的事。⑩洛洛从此变得更加懂事,喜欢学习。转眼冬天来临,雪沃草原,浩浩汤汤翻起了白浪,仅仅下了半天,就已经一尺厚了。天上的还在落,地上的还在厚,雪朵大得如同盛开的雪莲……(有删改)【注】①日尕:马的名字。②阿卡:安多藏语中对藏传佛教僧人的一种称呼。6.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及艺术特色的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父亲“伐树”被拒后,利用“囤积不用的生牛皮”、挂起“红漆写就的牌子”等细节都体现了他面对困难时的智慧。B.在教学过程中,父亲通过自己编创的文句来引导孩子们尊重自然,学会与自然共融共生,并培养他们的爱国情怀。C.小说以“冬天来临,雪沃草原”上的景象结尾,暗示着父亲在未来的办学之路上,将有着更多的压力与挑战。D.县委书记王石由最初反对父亲办学到后来帮着出谋划策,这一变化表明他对父亲的理解和尊重,凸显了父亲形象。7.下列对小说人物语言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a句沁多主任毫不犹豫的回答,表现了他对父亲的信赖与支持,也暗含沁多主任与父亲往日的情谊。B.b句香萨主任用富有地域特色的语言回绝了父亲的请求,他的态度也代表着多数牧民对办学的想法。C.c句父亲连用三个反问表明了自己在升迁与办学中的抉择,强调了父亲改变当地教育现状的决心之大。D.d句表现了洛洛对“上学”意义的困惑以及对父亲的不满,经由发问与解答,既见痼疾,又见希望。8.县委书记王石说“草原上办学校,就是把星星搬到地上,再把星星的光搬到人心里”,请结合全文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9.小说第7段用了大量篇幅描写父亲与马的对话与互动,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答案】6.C7.D8.①“把星星搬到地上”写出了在草原上办学校的艰难;“把星星的光搬到人心里”强调了通过办学校来改变草原牧民落后观念的重要性。(或:“把星星搬到地上”理解成“草原上的学校如同天上的星星一样散落于各处的现状”)
9.①通过父亲因马走错路而引发对马的一系列言行,表现了父亲质疑、埋怨、生气、歉意的心情变化,丰富了人物形象。
②马以“喷吐着鼻息”“长嘶”方式回应父亲,则展现了马“坚持己见”为主人寻路的灵性与忠诚。饶有趣味,激发读者阅读兴趣。
③父亲与马的对话与互动,不仅表现了草原上人与马如战友同伴般的亲密关系,同时也引出下文中马带父亲找到孤儿,使父亲摆脱困境这一情节。
【解析】【6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C.“将有着更多的压力与挑战”错误。依据父亲办学也已经得到支持,县委书记王石“草原上办学校,就是把星星搬到地上,再把星星的光搬到人心里!”和“洛洛从此变得更加懂事,喜欢学习”“雪朵大得如同盛开的雪莲……”可知,兴办教育的前路充满希望。故选C。【7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小说人物语言的分析鉴赏的能力。D.“对父亲的不满”错误。原文“最大的孤儿洛洛,忍不住问父亲”“洛洛想了想说:‘明白啦,老师是公家人。’”“啊嘘,真的吗?”“父亲点点头,他很有信心,牧区缺少干部,选拔有文化的藏族人当干部是很自然的事”可知,洛洛对上学有疑惑,但是没有对父亲的不满。从父亲的回答中可以看出他办教育的目的和初心,是让藏区的孩子能开启智慧,将来担当重任。故选D。【8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的能力。由原文“草原上办学校,就是把星星搬到地上,再把星星光搬到人心里!”可知,句子将办教育比喻成把天上的星星搬到人间,可知其遇到的困难不少,写出了在草原上办学校的艰难。或者,在草原上建立像天上的星星一样的学校,学校如同天上的星星一样散落于各处的现状,形容其分布广而多;而教育的教化育人比喻为将星星的光芒搬到人心里,即通过教育开启民智,强调了通过办学校来改变草原牧民落后观念的重要性。【9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重要情节、语段的作用的能力。由原文“是不是你已经知道我是浪费时间瞎忙活,就不到我想去的地方去啦?”“父亲真的生气了,勒紧缰绳,拉弯了它的头”“日尕,日尕,你竟敢对我这样?”“但很快父亲就意识到他要做的不是生气而是赔礼道歉,日尕没有胡来,而是一如既往地把他带到一个对他有用的地方”可知,小说运用了拟人的修辞,让马有了人的感情。父亲像对待战友一般对马,和马引发一系列言行,比如“知道我是浪费时间瞎忙活”表达了父亲对自己的怀疑,“每一次都能走得准确无误,现在怎么啦”把对自我的不满埋怨发泄到马身上,“父亲真的生气了”生气,“很快父亲就意识到他要做的不是生气而是赔礼道歉”以及父亲对马的歉意等一系列的情绪反应,写出了父亲的内心世界,丰富了人物形象。由原文“日尕不服气地喷吐着鼻息”“长嘶一声,猛地抬起前腿,差点把父亲甩下来,然后直奔前方”可知,通过写马的反应,正面写了马善于识途,甚至通人性的一面,它“坚持己见”最后证明是对的,为主人寻找到了方向。拟人的手法也让故事饶有趣味,增加了阅读的兴趣。由原文“路是你走过的,怎么能偏到这里来?方向完全不同啊”“父亲拍了它一下:‘天就要黑啦,快往回走。’”“父亲喊着:‘日尕,日尕,你竟敢对我这样?’”“但很快父亲就意识到他要做的不是生气而是赔礼道歉,日尕没有胡来,而是一如既往地把他带到一个对他有用的地方”可知,父亲能与马对话,表达了藏区人对动物以人相待的做法。在父亲眼里,日尕不仅是马,更是陪伴自己的生灵,人与马如战友同伴般的亲密关系。并在其互动中,忠诚的马带领主人找到了方向,引出下文中马带父亲找到孤儿,使父亲摆脱困境这一情节。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小题。材料一:屈到嗜芰①,有疾,召其宗老而属之,曰:“祭我必以芰。”及祥②,宗老将荐芰,屈建③命去之。宗老曰:“夫子属之。”子木曰:“不然。夫子承楚国之政,其法刑在民心而藏在王府,上之可以比先王,下之可以训后世,虽微楚国,诸侯莫不誉。其祭典有之曰:国君有牛享,大夫有羊馈,士有豚犬之奠,庶人有鱼炙之荐,筑豆、脯醯则上下共之。不羞珍异,不陈庶侈。夫子不以其私欲干国之典。”遂不用,(节选自《国语》)材料二:屈到嗜芰,有疾,召其宗老而属之,曰:“祭我必以芰。”及祥,宗老将荐芰,屈建命去之。君子曰:“违而道。”唐柳宗元非之曰:“屈子以礼之末,忍绝其父将死之言。且《礼》有‘斋之日,思其所乐,思其所嗜。’子木去芰,安得为道?”甚矣,柳子之陋也。子木,楚卿之贤者也。夫岂不知为人子之道,事死如事生,况于将死丁宁之言,弃而不用,人情之所忍乎!是必有大不忍于此者而夺其情也。曾子有疾,称君子之所贵乎道者三;孟僖子卒,使其子学礼于仲尼;管仲病,劝桓公去三竖。夫数君子之言,或主社稷,或勤于道德,或训其子孙,虽所趣不同,然皆笃于大义,不私其躬也如是。今赫赫楚国,若敖氏④之贤,闻于诸侯,身为正卿,死不在民,而口腹是忧,其为陋亦甚矣。使子木行之,国人诵之,太史书之,天下后世不知夫子之贤,而唯陋是闻,子木其忍为此乎?故曰:是必有大不忍者而夺其情也。然《礼》之所谓“思其所乐,思其所嗜”,此言人子追思之道也。曾皙嗜羊枣,而曾子不忍食。父没而不能读父之书,母没而不能执母之器,皆人子之情自然也,岂待父母之命耶?今荐芰之事,若出于子则可,自其父命,则为陋耳。岂可以饮食之故而成父莫大之陋乎!曾子寝疾,曾元难于易箦。曾子曰:“君子之爱人也以德,细人之爱人也以姑息。”若以柳子之言为然是曾元为孝子而曾子顾礼之末易箦于病革之中为不仁之甚也。(节选自苏轼《屈到嗜芰论》,有删改)【注】①芰:菱角。②祥:丧祭名,此处指父母死后十三个月的祭祀。③屈建:字子木,屈到之子,春秋时楚国令尹。④若敖氏:春秋时楚国的芈姓家族,屈到和屈建都是该家族成员。10.材料二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若以柳子之言A为然B是C曾元为孝子D而曾子顾礼之末易箦E于病革之中F为不仁之G甚也。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微,没有,与《烛之武退秦师》“微夫人之力不及此”的“微”词义相同。B.庶,众多,与《陈情表》“庶刘侥幸,保卒余年”的“庶”词义不相同。C.训,教诲、教导,与成语“不足为训”的“训”词义相同。D.是,宾语前置句的标志,与《归去来兮辞并序》“觉今是而昨非”的“是”用法不同。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屈建最终没有使用菱角祭祀自己的父亲,他认为这种做法有悖于祭祀的典礼。B.曾子、孟僖子、管仲这几位君子,虽然追求不同,但都重视大义,不偏爱自己。C.《礼记》中提到斋戒时要想着死者生前喜爱之物,苏轼认为这是说子女追思父母的方式。D.曾子卧病,他的儿子曾元对更换竹席感到为难,因此柳宗元认为曾元是孝顺的。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屈到嗜芰,有疾,召其宗老而属之,曰:“祭我必以芰。”(2)君子之爱人也以德,细人之爱人也以姑息。14.柳宗元和苏轼对“屈建去芰”各有怎样的态度,请结合文本加以解说。【答案】10.BDF11.C12.D13.(1)屈到喜欢吃菱角,他生病了,唤来家臣嘱咐说:“一定用菱角祭祀我。”(2)君子用德行来爱人,小人用无原则的宽容来爱人。14.①柳宗元不认同屈建的做法,认为“屈建去芰”有违孝道,没有做到《礼记》中所说的“要思念死者生前喜欢做什么,思念死者生前喜欢吃什么”。②苏轼肯定了“屈建去芰”的做法,认为屈建是不想父亲担上临死时只考虑自己饮食的浅薄名声,这才不遵从父亲的遗愿。【解析】【1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如果认为柳宗元的话是正确的,这样看来曾元是孝顺父母的儿子,曾子考虑礼法的末节而要求在病情危急时更换竹席,这就是很愚钝呀。“若以柳子之言为然”中,“以……为”是固定结构,“认为”的意思,中间不能断开,B处断开;“是曾元为孝子”是判断句,结构完整,其后D处断开;“于病革之中”是后置状语,其后F处断开。故选BDF。【1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词语中的一词多义、特殊句式现象的理解能力。A.正确。句意:即使没有楚国。/假如没有那人的支持,我就不会有今天。B.正确。众多;希望。句意:不陈列品类繁多的祭品。/希望祖母刘氏能幸运地蒙您恩典,得以终其余年。C.错误。教诲,教导;准则,典范。句意:有的教诲自己的子孙。/不值得作为效仿的准则或榜样。D.正确。宾语前置句的标志;正确。句意:却忧虑饮食。/觉悟到今天的做法正确,之前的错误。故选C。【1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D.“柳宗元认为曾元是孝顺的”错误,这是苏轼为反驳柳宗元而提出假设:如果柳宗元的话正确,曾元就是孝顺的。而非柳宗元认为。故选D。【1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1)“嗜”,喜欢;“属”,通“嘱”,嘱咐;“祭我必以芰”,状语后置,应为“必以芰祭我”。(2)“细人”,小人;“姑息”,无原则地宽容;“爱人也以姑息”,状语后置。应为“以姑息爱人也”。【1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评价探究文中思想观点的能力。①由原文“唐柳宗元非之曰:‘屈子以礼之末,忍绝其父将死之言。且《礼》有'斋之日,思其所乐,思其所嗜。‘子木去芰,安得为道”可知,柳宗元不认同屈建的做法,认为“屈建去芰”有违孝道,没有做到《礼记》中所说的“要思念死者生前喜欢做什么,思念死者生前喜欢吃什么”。②由原文“子木,楚卿之贤者也…子木,楚卿之贤者也今荐芰之事,若出于子则可,自其父命,则为陋耳。岂可以饮食之故而成父莫大之陋乎”可知,苏轼肯定了“屈建去芰”做法,认为屈建是不想父亲担上临死时只考虑自己饮食的浅薄名声,这才不遵从父亲的遗愿.材料一:屈到喜欢吃菱角,他生病了,唤来家臣嘱咐说:“一定用菱角祭祀我。”等到祥祭时,家臣将要供奉菱角,屈建命令撤掉它。家臣说:“这是您父亲托付的。”屈建说:“不能这样。我父亲执掌楚国的政事,他的法令记在百姓心中,收藏在王府里,对上可以比照先王,对下可以教导后人,即使没有楚国,诸侯各国也没有不称赞的。祭祀的法典上说:国君有用牛做的祭品,大夫有用羊做的祭品,士有用小猪和狗做的祭品,普通人有用烤鱼做的祭品,竹木食器、果干肉酱是从国君到百姓都可以用的。不进献珍贵奇特的东西,不陈列品类繁多的祭品。我父亲不能因为自己的私欲而触犯国家的祭祀制度。”于是不用菱角祭祀。材料二:屈到喜欢吃菱角,他生病了,唤来家臣嘱咐说:“一定用菱角祭祀我。”等到祥祭时,家臣将要供奉菱角,屈建命令撤掉它。君子说:“(这样做虽然)违背(父命)却符合正道。”唐朝柳宗元反对说:“屈建依照礼法的末节,忍心抛弃他父亲将死时的托付。而且《礼记》说‘在致斋的日子里,要思念死者生前喜欢做什么,思念死者生前喜欢吃什么。’子木撤掉菱角,哪里能够符合正道呢?”柳宗元的认识太浅陋了。子木是德才兼备的楚国上卿。难道不知道做子女的孝道,侍奉去世的长辈好像他们活着时一样,何况对于父亲临死时叮嘱的话,抛弃不用,这是人之常情能忍心做的事吗!这一定是有比抛弃父亲临死时的嘱咐更不忍心做的事而使他改变了合乎人之常情的做法。曾子得病时,(对孟敬子)说君子重视的道有三个方面;孟僖子临死时,让他的儿子向孔子学习礼;管仲病危时,劝齐桓公赶走三个宠臣。这几位君子的话,有的涉及掌管国家大事,有的劝诫他人在道德上勤苦追求,有的教诲自己的子孙,虽然他们所追求的不一样,但是都重视道义,不偏爱自己。现在楚国显赫盛大,若敖氏的德才在诸侯中闻名,身为上卿,临死时不存问百姓,却忧虑饮食,他太浅陋了呀。假如子木遵照父命,全国人都谈论这件事,史官记载这件事,天下人和后代就不会知道屈到的德才,而只听闻他的浅陋,子木难道忍心做这样的事吗?所以说:这一定是有比抛弃父亲临死时的嘱咐更不忍心做的事而使他改变了合乎人之常情的做法。可是《礼记》中所说的“要思念死者生前喜欢做什么,思念死者生前喜欢吃什么”,这是说子女追思父母的方式呀。曾皙喜欢吃羊枣,(他死后)曾子不忍心吃羊枣。父亲去世后不忍读他的书,母亲去世后不忍使用她的用具,都是子女情感的自然流露,难道要等父母的命令吗?现在用菱角作祭品这件事,如果由子女提出就合适,如果由他的父亲命令,就是浅陋了。难道可以因为饮食的原因,而造成父亲极大的浅陋吗!曾子卧病,儿子曾元对更换竹席感到为难。曾子说:“君子用德行来爱人,小人用无原则的宽容来爱人。”如果认为柳宗元的话是正确的,这样看来曾元是孝顺父母的儿子,曾子考虑礼法的末节而要求在病情危急时更换竹席,这就是很愚钝呀。(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小题。送人之常德萧立之①秋风原头桐叶飞,幽篁翠冷山鬼啼。海图②拆补儿女衣,轻衫笑指秦人溪。秦人得知晋以前,降唐臣宋谁为言?忽逢桃花照溪源,请君停篙莫回船!编蓬便结溪上宅,采桃为薪食桃实。山林黄尘三百尺,不用归来说消息。【注】①萧立之:南宋诗人。宋亡归隐。②海图:杜甫《北征》诗:“床前两小女,补绽才过膝;海图坼波涛,旧绣移曲折。”意思是:床前两个小女孩,补缀过的旧衣裳刚过两膝,有海上景象图案的幛子裂开,因缝补而变得七弯八折。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诗歌开头以“秋风”“桐叶”“幽篁”“山鬼”等意象渲染、烘托出秋令之时送别的清冷、萧瑟、凄凉的氛围。B.“海图”句用典故写友人收拾衣装的情形,“笑指秦人溪”与“翠冷山鬼啼”的送别情景对比,诗情转向豁达。C.“编蓬”二句用委婉含蓄之语写出了友人到达桃源后编蓬结宅、采薪食果的自由生活之乐,弥散着愉悦的气息。D.本诗以友人去处为摹写重点,因情造境,为表达出对友情的珍重,描写自然景观,传达出亡国遗民的心声。16.钱钟书说:“这首诗感慨在元人统治下的地方已经没有干净土,希望真有个陶潜所描写的世外桃源。”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答案】15.C16.①“秦人”“降唐”二句,借桃花源中人远离战乱、不问世事的清净生活,表达对国破家败的深沉感喟和寻找桃花源来避世的期望。②“编蓬”“采桃”二句,劝友人去桃源编蓬结宅,过自由自在的隐遁生活,表达对没有战乱生活的向往。③“山林黄尘”表明人世间黄尘遮天,污浊肮脏,实在无处留念,不如寻得一片乐土来栖身避世;“莫回船”“不用归”,语重心长,传达出与元统治者誓不同流合污的心境。【解析】【1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理解和赏析能力。C.“写出了友人到达桃源后编蓬结宅、采薪食果的自由生活之乐”错误。这两句是诗人告诫朋友一旦到达梦中的桃花源,就在那编蓬结宅采薪食桃,属于虚写。故选C。【16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思想内容和情感的能力。“秦人得知晋以前,降唐臣宋谁为言?”意思是那里的人民远离劫乱,根本不知道有秦汉唐宋代代相传。借桃花源中人远离战乱、不问世事的清净生活,表达对国破家败的深沉感喟和寻找桃花源来避世的期望。“编蓬便结溪上宅,采桃为薪食桃实”写到一旦到达梦中的桃源,就在那编蓬结宅,采食桃鲜。所以,这两句劝友人去桃源编蓬结宅,过自由自在的隐遁生活,表达对没有战乱生活的向往。“山林黄尘三百尺,不用归来说消息”写到千万不要再想着回来,外面的世界简直是污秽不堪!“山林黄尘”表明人世间黄尘遮天,污浊肮脏,实在无处留念,不如寻得一片乐土来栖身避世;“莫回船”“不用归”,语重心长,传达出与元统治者誓不同流合污的心境。(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在《阿房宫赋》中,杜牧善用叠字,如以“____________”写渭水、樊川的浩荡,以“____________”写宫女打开梳妆镜的情形。(2)辛弃疾在《青玉案·元夕》中写女子精心打扮去观灯的情景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中国人将“龙”视为文明象征、精神图腾,请写出含有“龙”的古诗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①.二川溶溶②.明星荧荧③.蛾儿雪柳黄金缕④.笑语盈盈暗香去⑤.鸿雁长飞光不度⑥.鱼龙潜跃水成文(熊咆龙吟殷岩泉,栗深林兮惊层巅)【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篇名句的能力。易错字:“溶”“荧”“殷”。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2小题,10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鲁迅是文学家,但他不是吟风弄月的文学家,也不是谋求高雅地位的成功人士,而是一生致力于用文学来改良社会的文学践行者。他说自己小说的取材,多采自病态社会的不幸的人们,A,引起疗救的注意。鲁迅对病态社会的批判毫不留情,尽显文学家的敏感和现代眼光。像《狂人日记》中对狂人病态心理的描写,像《祝福》中对祥林嫂经历了巨大的人生变故后的神态的捕捉,像《故乡》中对少年闰土和成年闰土的对照,像《孔乙己》中对跌入社会底层的读书人的同情和悲哀,这些文学上的探索都显示出B。①这种自觉的社会批判意识不仅构成了中国新文学最强大的思想传统和艺术亮点,②也大大提高了新文学的文化品格和社会影响。③受鲁迅作品的影响下,④小说不再是“雕虫小技”,⑤人们不再把“小说”当作“闲书”,⑥而是视为人生的教科书,⑦是“为人生”的文学,⑧是“经国之大业”,⑨值得人们花费毕生精力去从事的伟大事业。⑩我们无法想象,⑪在那个风雨飘摇、万马齐喑的旧中国,⑫竟会横空诞生举世无双、影响深远像鲁迅这样的文化巨匠。18.请在文中画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19.文中第二段有三处表述不当,请指出其序号并做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逻辑严密。不得改变原意。【答案】18.A.目的在于揭出病苦
B.其在文学批判上的自觉意识19.语句②可改为:也大大提升了新文学的文化品格和社会影响语句③可改为:在鲁迅作品的影响下(或“受鲁迅作品的影响”)语句⑫可改为:竟会横空诞生像鲁迅这样举世无双、影响深远的文化巨匠【解析】【18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情境补写的能力。A处,依据前文“他说自己小说的取材,多采自病态社会的不幸的人们”,和后文“引起疗救的注意”,可知此处应指出写作“目的”,而这“目的”应该和“病态”“疗救”相关,所以此处可以填:目的在于揭出病苦。B处,依据前文“对病态社会的批判毫不留情”,和所举例的几部作品“像《狂人日记》……像《祝福》……像《故乡》……像《孔乙己》……”,可知此处要照应“批判”这一核心;又依据后文“这种自觉的社会批判意识”,可知“批判”是自觉性的,所以此处填:他在文学批判上的自觉意识。【19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语句②搭配不当,“提高……文化品格和社会影响”动宾搭配不当,把“提高”改为“提升”。语句③句式杂糅,“受……影响”“在……影响下”两种句式杂糅,可改为“在鲁迅作品的影响下”或“受鲁迅作品的影响”。语句⑫语序不当,定语语序不当,“像鲁迅这样”应该在“举世无双、影响深远”之前,可改为“竟会横空诞生像鲁迅这样举世无双、影响深远的文化巨匠”。(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3小题,10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孙少平刚从寂静的山庄来到这里,城市千奇百怪的噪音听起来像洪水一般喧嚣。尽管满眼都是人群,但他感觉自己像置身于一片荒无人烟的旷野里。一种孤单和恐慌使他忍不住把眼睛闭起来,现实的景象消失了,他通过心灵的视觉,却看见了炊烟袅袅的双水村,看见夕阳殷殷的东拉河……孙少平尽量使自己振作起来。他想,他必须在这个城市里活下去。现在是和平年月,他充其量吃些苦罢了,总不会有死的威胁。比起死亡来说,此刻你心里安安地立在这桥头,并且还准备劳动和生活,这难道不是一种幸福吗?
你知道,幸福不仅仅是吃饱穿暖,而是勇敢地去战胜困难……是的,他现在只能和一种更艰难的生活比较,而把眼前大街上幸福和幸运的人们忘掉,忘掉!①忘掉温暖,忘掉温柔,忘掉一切享乐,而②把饥饿,把寒冷,把受辱,把一切受苦,当作自己的正常生活。20.文中有三个重叠形式“袅袅、殷殷、安安”,说说它们有何妙处。21.对文学作品来说,标点标示的停顿,有时很有表现力。请分析文中两处画横线部分的逗号是怎样增强表现力的。22.语言文字运用Ⅰ和Ⅱ中画波浪线部分,都有“像”,说说二者表意上的不同。(1)像《狂人日记》中对狂人病态心理的描写。(2)但他感觉自己像置身于一片荒无人烟的旷野里。【答案】20.“袅袅”“殷殷”“安安”三个叠词,使语意得到了强化。“袅袅”“殷殷”分别描绘了家乡炊烟缭绕、夕阳殷红的美景,展现了少平初入城市的孤单、恐慌和思乡之情。“安安”一词是对少平心理的描绘,是少平努力让自己克服恐惧、思乡,竭力让自己振作起来去适应新的生活挑战。21.示例一:①处的三个逗号将三个结构相同的句子分隔开来,起强调作用,是少平对自己的心理暗示,让自己做好吃苦的准备。示例二:②处四个逗号将四个介词短语分隔开来,起强调作用,展现了少平不屈不挠、迎难而上的坚强意志和与命运抗争的顽强精神。22.①第一个“像”表示举例,意思是比如。②第二个“像”表示想象,意思是似乎、仿佛。【解析】【2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词语表达效果的能力。“袅袅”“殷殷”“安安”三个叠词,音韵和谐,比单音节词语更能使语意得到强化。“袅袅”指烟雾缭绕升腾,也形容细长柔软的东西随风摆动。“殷殷”形容颜色殷红貌。结合语境“却看见了炊烟袅袅的双水村,看见夕阳殷殷的东拉河”可知,“袅袅”“殷殷”分别描绘了家乡炊烟缭绕、夕阳殷红的美景;再结合“孙少平刚从寂静的山庄来到这里,城市千奇百怪的噪音听起来像洪水一般喧嚣……一种孤单和恐慌使他忍不住把眼睛闭起来,现实的景象消失了”可知,展现了少平初入城市的孤单、恐慌和思乡之情。“安安”指安定、平静。结合语境“比起死亡来说,此刻你心里安安地立在这桥头,并且还准备劳动和生活,这难道不是一种幸福吗”可知,此处“安安”一词是对少平心理的描绘,是少平努力让自己克服恐惧、思乡,竭力让自己振作起来去适应新的生活挑战。【2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标点符号的能力。示例一:①处“忘掉……,忘掉……,忘掉……,……”三个句子结构相同,三个逗号将它们分隔开来,各自独立,起强调作用;内容上,结合“忘掉温暖,忘掉温柔,忘掉一切享乐”可知,这是少平对自己的心理暗示,忘掉这些温暖、温柔和享乐,让自己做好吃苦的准备。示例二:②处“把饥饿,把寒冷,把受辱,把一切受苦”四个介词短语并列,四个逗号将它们分隔开来,停顿起强调作用,把一切受苦“当作自己的正常生活”,展现了少平不屈不挠、迎难而上的坚强意志和与命运抗争的顽强精神。【2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不同语境中词语含义的能力。①第一个“像”表示举例,意思是比如,表示“《狂人日记》中对狂人病态心理的描写”是此处所举的例子。②第二个“像”表示想象,意思是似乎、仿佛。“像置身于一片荒无人烟的旷野里”是此时孙少平的想象。四、写作(60分)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一个常年居住在新疆阿勒泰地区的老太太,对来自上海的青年说:“上海好是好啊,就是太偏僻了。”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写一篇文章。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答案】例文:突破自我,放眼看世界老太太以“偏僻”形容上海,正体现了她久居一隅而产生的视野局限性。而作为生逢百年巨变的新时代青年,我们的人生如攀登高峰,唯有突破自我局限,方能领略山巅之壮美。在这漫漫征途中,我们需如雄鹰展翅,搏击长空,以无畏的勇气和坚定的信念,突破自我,向着更高的目标奋勇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湖南科技学院《设计概论》2022-2023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武汉大学:现代智慧配电网的语义化数据模型关键技术探索
- 工业园区物业管理方案
- 人教版初二历史课件教学课件教学课件教学
- 2024年双拥行动年度工作计划
- 2024至2030年中国钢塑法兰行业投资前景及策略咨询研究报告
- 《常见的逻辑错误》课件
- 2024至2030年中国精密镜面定型模型腔行业投资前景及策略咨询研究报告
- 2024至2030年中国硫矿行业投资前景及策略咨询研究报告
- 2024至2030年中国电源箱盒行业投资前景及策略咨询研究报告
- 中等职业学校公共基础课水平测试语文测试试卷及答案B
- JT-T 1495-2024 公路水运危险性较大工程专项施工方案编制审查规程
- 湖南省郴州市2024年高三第三次测评数学试卷含解析
- 冬至知识选择题问答
- 2024年河北沧发资产管理集团有限公司招聘笔试冲刺题(带答案解析)
- (完整版)四宫格数独题目204道(可直接打印)及空表(一年级数独题练习)
- 2024中国中煤招聘笔试参考题库含答案解析
- MOOC 概率论与数理统计-西安科技大学 中国大学慕课答案
- 考古发现与中国文化智慧树知到期末考试答案2024年
- 2024年江苏省徐州市中考一模化学试题
- 建设工程施工现场远程视频监控系统建设应用标准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