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史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三单元 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 3.8 近代前期的列强侵华与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课时提升作业 新人教版-新人教版高三全册历史试题_第1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4/M00/08/1A/wKhkGGYd18WAFtaiAAJu0JhwYWc798.jpg)
![(通史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三单元 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 3.8 近代前期的列强侵华与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课时提升作业 新人教版-新人教版高三全册历史试题_第2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4/M00/08/1A/wKhkGGYd18WAFtaiAAJu0JhwYWc7982.jpg)
![(通史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三单元 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 3.8 近代前期的列强侵华与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课时提升作业 新人教版-新人教版高三全册历史试题_第3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4/M00/08/1A/wKhkGGYd18WAFtaiAAJu0JhwYWc7983.jpg)
![(通史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三单元 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 3.8 近代前期的列强侵华与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课时提升作业 新人教版-新人教版高三全册历史试题_第4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4/M00/08/1A/wKhkGGYd18WAFtaiAAJu0JhwYWc7984.jpg)
![(通史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三单元 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 3.8 近代前期的列强侵华与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课时提升作业 新人教版-新人教版高三全册历史试题_第5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4/M00/08/1A/wKhkGGYd18WAFtaiAAJu0JhwYWc7985.jpg)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课时提升作业八近代前期的列强侵华与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45分钟100分)一、选择题(共12小题,48分)1.(2016·深圳联考)陈旭麓:“中国以中世纪的武器、中世纪的政府、中世纪的社会来对付近代化的敌人。”陈旭麓先生评价的这场战争()A.改变了中国独立自主的封建国家性质B.开始了中外反动势力公开勾结的历程C.刺激了西方列强瓜分中国的历史进程D.形成了列强公开策划侵略中国的大本营【解析】选A。根据题干中“中国以中世纪的武器、中世纪的政府、中世纪的社会来对付近代化的敌人”可知这场战争指的是第一次鸦片战争,故A正确;开始了中外反动势力公开勾结的历程是在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故B错误;刺激了西方列强瓜分中国的历史进程是甲午中日战争的影响,故C错误;形成了列强公开策划侵略中国的大本营是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的结果,故D错误。2.(2016·荆州模拟)1938年,蒋廷黻先生在所著《中国近代史》中指出:“当时的人对于这些条款(指《南京条约》内容)最痛心的是五口通商。……协定关税和治外法权是我们近年来所认为不平等条约的核心。可是当时的人并不这样看。”对《南京条约》内容中关于协定关税和治外法权的轻看说明清朝统治者()A.重在防范西方对华经济侵略B.执行传统的抚夷外交政策C.对西方各国给予同等待遇D.近代国家主权意识淡薄【解析】选D。材料信息说明当时的人最痛心的是五口通商,不能说明重在防范西方对华经济侵略,故A错误;材料涉及签订不平等条约,给予西方国家某些特权,并非执行传统的抚夷外交政策,故B错误;材料无法体现对西方各国给予同等待遇,且与史实不符,故C错误;据材料“协定关税和治外法权是我们近年来所认为不平等条约的核心。可是当时的人并不这样看”可知清朝统治者国家主权意识淡薄,故D正确。3.1862年,清政府设总理各国事务衙门,主管外交、通商等事务,衙门匾额上书写“中外褆福”四字。(注:“褆,安也。”)这表明晚清政府()A.传统儒家思想影响近代外交B.由闭关锁国到融入世界潮流C.对外交往注重和平共处原则D.社会变迁中的外交政策调整【解析】选D。传统儒家思想主要讲仁、义、忠等,与近代外交关系不大,故A错误;总理衙门的设立与闭关锁国联系不大,故B错误;材料信息未涉及对外交往注重和平共处原则,故C错误;据材料“衙门匾额上书写‘中外褆福’四字。(注:‘褆,安也。’)”并联系所学知识可知从“鄙夷”到“师夷”,即社会变迁中的外交政策调整,故D正确。【加固训练】(2015·赣州模拟)关于《南京条约》中“协定关税”条款的规定,英国人认为:“同英国臣民进行贸易的中国臣民将不因为他们那方面进行交易而承受特别的负担或特殊的苛捐杂税。”清政府认为:这个税率(值百抽五)比现有的帝国税率(值百抽二到值百抽四)还高,所以应允了英方的要求。中英双方不同的认识说明()A.英国通过该条款进一步控制中国B.中国日益卷入资本主义市场C.中国逐渐丧失对关税主权的保护D.清政府缺乏国家主权的概念【解析】选D。清政府认识不到关税协定是丧失了关税主权,反而还为获得了比之前更高的税率而高兴,体现了其缺乏国家主权概念,故D正确。4.(2015·汕头模拟)英国人赫德任中国海关总税务司期间(1863-1908),依照英国模式运作的海关高效廉洁,关税收入累翻。同文馆、洋务派军工厂等资需均系关税。恭亲王奕对赫德说:“中国官员均不可信,幸海关有诚实之外国人。”上述史料信息说明()A.清政府外交政策委曲求全导致丧权辱国B.英国侵华严重阻碍中国民族经济发展C.西方经济进入注重资本输出的垄断阶段D.西方近代海关制度引入中国有一定进步意义【解析】选D。题干材料反映了中国海关引入了英国模式取得了高效廉洁的成效,没有体现外交的委曲求全,故A错误;材料体现了海关收入的翻倍,没有反映阻碍民族经济的问题,故B错误;材料主要反映了西方近代海关制度的引入对中国的推动作用,没有体现西方经济进入注重资本输出的垄断阶段,故C错误,D正确。【拓展延伸】从工业文明和农耕文明冲突和碰撞的视角看两次鸦片战争(1)在农耕文明高度发达的古代中国,中华民族以自强不息、开拓创新、睦邻友好的形象矗立在世界舞台。但从16世纪中期开始,随着西方殖民势力的东来,古老的东方大国开始受到前所未有的挑战。(2)进入19世纪中期,伴随着工业革命的机器声和坚船利炮的轰鸣声,西方列强对中国先后发动了两次鸦片战争,反映了工业革命后西方列强要求扩大市场的愿望。(3)这两次战争以中国战败而告终。这种结局反映出腐朽的封建制度无法对抗先进的资本主义制度,落后的农耕文明受到先进的工业文明的严峻挑战。5.鸦片战争后,清政府设五口通商大臣办理对外交涉,起初由两广总督兼任,驻广州。1859年,将五口通商大臣移驻上海。1861年划归总理各国事务衙门管辖。这种转变反映了()A.中国中央机构的半殖民地化B.中国政治现代化的开启C.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的加深D.中国被迫全面对外开放【解析】选C。材料显示的是外交机构的变化,不是中央机构半殖民地化,故A错误;中国政治现代化开启的标志是戊戌变法,故B错误;材料中“将五口通商大臣移驻上海”说明中国外事机构随着外国侵略而改变,体现了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的加深,故C正确;鸦片战争后中国被迫部分对外开放,不是全部,故D错误。6.(2016·安徽示范性高中模拟)恩格斯曾指出:“不管这次战争的直接后果如何,有一点是必不可免的:古老中国整个传统的经济体系将完全崩溃……在陆地和海上打了败仗的中国人将被迫欧化,全部开放它的港口通商,建筑铁路和工厂,从而把那种可以养活这亿万人口的旧体系完全摧毁。”据此,恩格斯认为()A.战争是打破清朝闭关锁国状态的唯一机会B.战败后的清政府将对欧洲国家全方位开放C.中国的自闭和崩溃状态必然导致战争失利D.战争必然使中国变革统治体系和对外开放【解析】选D。材料中“全部开放它的港口通商,建筑铁路和工厂”说明是甲午中日战争。打破清朝闭关锁国状态的是鸦片战争,故A错误;甲午战争后中国仍然是部分开放,故B错误;材料中分析的是战争的影响,不是原因,故C错误;甲午战争后引起民族危机,中国开始寻求变革政治体系的运动,故D正确。【加固训练】观察右侧漫画,它反映了发生在19世纪晚期的一场侵华战争:中年大汉被一小个子打得鼻青脸肿,而一帮西方人在一边袖手旁观。判断通过这场侵华战争,列强获得的侵略权益是()A.大皇帝恩准英国人民寄居大清沿海之广州、福州等五处港口B.日本臣民得在中国通商口岸城邑任便从事各项工艺制造C.今诸国驻防之处,系廊坊……山海关等D.遇有交涉词讼……其英人如何处置,由英国议定章程、法律,发给领事官照办【解析】选B。“日本臣民得在中国通商口岸城邑任便从事各项工艺制造”体现了允许日本在华投资设厂,出现在《马关条约》签订后,故B正确。7.美国报纸对甲午战争的报道:日本在朝鲜的作为将有利于整个世界,日本一旦失败,将令朝鲜重回中国野蛮的统治;美国公众毫无疑问地同情日本,认为日本代表着亚洲的光荣与进步。这表明当时()A.日本得到美国的舆论支持B.美国政府支持日本侵略朝鲜C.日本与美国在利益上是一致的D.中国在舆论上没有开展宣传【解析】选A。材料反映美国报纸对甲午中日战争的看法,认为日本的作为代表亚洲的进步,说明日本得到美国的舆论支持,故A正确。8.梁启超曾对甲午中日战争评论道:“吾国四千年大梦之唤醒,实自甲午战败割台湾、偿二百兆始。”这表明甲午中日战争()A.启迪了民众挣脱闭关锁国的牢笼B.宣告了洋务运动的破产C.促进了挽救民族危亡运动的高涨D.导致了戊戌政变的发生【解析】选C。材料信息无法体现挣脱闭关锁国的牢笼,故A错误;材料信息未涉及洋务运动的破产,故B错误;据材料“吾国四千年大梦之唤醒,实自甲午战败割台湾、偿二百兆始”可知促进了挽救民族危亡运动的高涨,故C正确;材料信息未涉及戊戌政变,故D错误。【拓展延伸】《马关条约》对日本和中国的影响(1)对日本:①日本获得了巨大的政治经济利益,促进了经济的发展和国力的增强,便利了日本对远东地区的进一步侵略。②刺激了日本的军国主义倾向。(2)对中国:①中国损失惨重,对日本的掠夺不堪负担,更难发展。②在远东的地位一落千丈,帝国主义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③大大加深了中国的半殖民地化程度。④客观上刺激了中华民族的真正觉醒(戊戌变法;义和团运动等)。9.史学家徐中约认为,甲午中日战争压根儿没有影响到普通民众,这场战争几乎全是李鸿章的北洋水师与淮军(同日本)在作战。西方观察家就精辟地将这场战争称为李鸿章一人与日本的战争。对此理解正确的是()A.中国民众根本就不关心甲午中日战争B.李鸿章的北洋水师与淮军好大喜功C.清政府反对李鸿章因朝鲜问题与日本交战D.战争体现了当时中华民族国家观念的缺失【解析】选D。材料说的是“普通民众”没受影响,不能扩大为“中国民众”,另外“没有影响到”不等于“根本就不关心”,故A错误;按材料意思,虽然几乎全是北洋水师和淮军在作战,但是不能就认定是好大喜功,故B错误;材料没有提及清政府,故C错误;材料表明了李鸿章主要依赖个人力量与列强斗争,忽略了中华民族整体的联合,故D正确。10.义和团烧铁路火车时,“顺属州县中穷民,失车船店脚之利,而受铁路之害者,遂蜂起应之,约四万余人。”这种现象本质上反映了()A.义和团的排外行为得到了广大农民的广泛支持B.铁路兴建冲击了传统运输业及其从业人员的生活C.下层民众对新生产方式与生活方式的抵抗与排斥D.西方工业经济的压迫是激起人民反抗的根本原因【解析】选C。材料反映了铁路的修建影响从事运输的下层民众的生活,因此义和团烧铁路火车时得到下层民众的支持,其反映的实质问题是下层民众对新生产方式与生活方式的抵抗与排斥,但是A和B反映的是表面现象,故A、B错误,C正确;激起人民反抗的根本原因是西方列强的侵略,工业经济的压迫只是经济方面侵略,故D错误。11.(2016·潍坊模拟)1902年杨延栋指出:“领事裁判权发生于条约之中,欲去领事裁判权,必先改正条约……非先编订完全之法律,断不能达改正条约之望。条约不改正,则领事裁判权永无撤废之日,我国国权,亦永无恢复之时矣。”该观点的实质是()A.领事裁判权撤废关系到中国主权的恢复B.通过法律途径维护国家权益C.通过修订不平等条约以废除领事裁判权D.通过改正条约实现救亡图存【解析】选B。该观点强调“编订完全之法律”是中国主权恢复的前提,故A错误;“非先编订完全之法律,断不能达改正条约之望”,主张通过法律途径维护国家权益,故B正确;材料强调通过“编订完全之法律”以恢复中国主权,故C错误;材料主张通过“编订完全之法律”实现救亡图存,故D错误。【加固训练】右图为刊登在《巴黎人》杂志上的一张名为“向北京进军”的法军海报,印证了法国侵略近代中国的历史。法国的此次侵略()A.导致中国领土主权开始遭到破坏B.逼迫清政府允许其在华投资设厂C.将战火从山东扩大到了华北地区D.获得了武装控制京津地区的特权【解析】选D。《辛丑条约》规定“拆毁北京至大沽的炮台,准许各国派兵驻守北京到山海关铁路沿线的战略要地”,使京津至山海关广大地区,置于列强武装控制之下,故D正确。12.中国近代某一条约规定:清政府惩办“祸首诸臣将”,在侵略者“被虐”“遇害”的地方,“停止文武各等考试五年”……为被害的外国人的坟茔建立碑碣,以示“昭涤雪垢”。这些条款反映的实质是()A.阶级矛盾激化 B.中国主权丧失殆尽C.民族矛盾缓和 D.清政府角色的变化【解析】选D。从材料中列强要求清政府“惩办‘祸首诸臣将’”“在侵略者‘被虐’‘遇害’的地方,‘停止文武各等考试五年’”等信息可以看出,清政府已经沦为列强侵华的工具,因此D正确;A、B材料中并未体现,C表述错误。【加固训练】(2015·福州模拟)《辛丑条约》规定:“诸国人民被戕害、凌虐之城镇,五年内概不得举行文武各等考试。”这一规定反映了西方列强意图对中国进行()A.武力震慑 B.文化侵略C.严刑惩凶 D.心理征服【解析】选D。对象扩大到“诸国人民被戕害、凌虐之城镇”的所有中国人,方式上延伸到“文武各等考试”,反映了西方列强意图是采取多种措施使中国人不敢反帝,故D正确。【拓展延伸】《辛丑条约》体现的列强侵略特点(1)惩罚对象主要是中国人民。列强要求赔款4亿5千万两,当时中国人口4亿5千万,用意是要每个中国人都要向他们交1两白银的“罚金”,借此惩罚、侮辱所有的中国人;发生过反帝斗争的城镇,一律停止科考五年。(2)带有强烈的政治色彩。《辛丑条约》没有割地,不开新商埠,巨额赔款也不是列强的根本意图所在。其直接目的就是要控制清政府,征服中国人民,把清政府变成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3)既维护清政府的反动统治,又加以严格控制。此条约惩办参加反帝斗争和对反帝运动镇压不力的官吏,但丝毫未涉及处置慈禧太后。相反,确立清政府继续充当列强侵华的代理人。为了使清政府完全成为“洋人的朝廷”,从经济、政治和军事等方面加强了对清政府的控制。二、非选择题(共2小题,52分)13.(2015·临沂模拟)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1792年9月26日,英国国王乔治三世派遣马戛尔尼使团来到了中国。这次会见,因为“礼仪之争”而历史闻名。马戛尔尼提出在北京开使馆、设货栈,允许英商在舟山、宁波、天津等处贸易,予以英国货物免税或减税等七项请求,被乾隆拒绝。但乾隆本着“怀远柔夷”“薄来厚往”的基本原则,厚重赏赐了英王以及使团的主要成员。使臣对中国做了较为充分的了解,并且说“只要我们(英国)派两三艘小战舰,不消两个月工夫,就可以把中国沿海的海军全部摧毁”。——《两百多年前,英国代表团访华的真正目的》材料二如图为英国讽刺画家詹姆斯吉尔瑞笔下马戛尔尼谒见乾隆的情景。穿着法式高跟鞋的乾隆皇帝慵懒地倚在印度式的坐垫上,一边抽着土耳其式的大烟枪一边睥睨着脚下那些西洋的“奇技淫巧”:网球拍、板球拍和乔治三世臃肿的半身像。唯一一个看着像人样的是单膝跪地的英使马戛尔尼勋爵,而他身后的跟班不是撅着屁股行跪拜大礼,就是心怀鬼胎地捧着各式各样的洋破烂。材料三大致说来,近代中国的变革至少贯穿了下面四条明显的线索,或称之为四个过程——自身衰败的过程、半边缘化即半殖民地化过程、革命化过程、现代化过程。……从起因来看,第一和第三两种是内源性的变化,第二和第四两种是外源性的变化。从效果来看,第一、第二两种趋势引向沉沦,第三、第四两种趋势引向复兴。——罗荣渠《现代化新论》(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分析马戛尔尼出使中国的主要原因。(6分)(2)材料一和材料二描绘了一幅怎样的图景?谈谈你对马戛尔尼使团访华的认识。(6分)(3)根据材料三,从“引向沉沦”和“引向复兴”两方面各选一个近代中国的变革过程,概括其含义并结合史实进行说明。(12分)【解析】第(1)题从马戛尔尼出使中国的时间和提出的要求可知原因是英国工业革命高速发展,迫切需要开辟中国市场;从清政府当时实行闭关锁国政策对英国的影响,可知原因是清政府开放广州一口对外通商,制约了英国在华商业利益的发展。第(2)题第一问根据材料二对清朝统治者的描述总结图景;第二问认识,结合英国派使来华的目的、两国社会发展程度和世界发展趋势,总结对马戛尔尼使团访华的认识。第(3)题结合两种趋势反映的相关史实,论述“引向沉沦”或“引向复兴”任一方面的含义并进行说明。答案:(1)原因:英国工业革命高速发展,迫切需要开辟中国市场;清政府开放广州一口对外通商,制约了英国在华商业利益的发展。(6分)(2)图景:东方专制主义的专横傲慢和西方商业文明的贪婪觊觎。(2分)认识:英国为拓展中国市场而进行的外交活动;农业文明和工业文明的交流和碰撞;英国看清了清朝的脆弱与愚昧,为后来侵华奠定了基础;中国失去了一次了解世界、走向现代化的机遇。(4分)(3)从“引向沉沦”和“引向复兴”方面各选一个,分别概括其含义并进行说明。(12分)(只从一个方面选择的,最多得6分)
含义(3分)说明(3分)自身衰败过程中国封建社会晚期的全面没落清朝时,封建专制制度达到顶峰;腐朽的经济政策和闭关锁国政策;晚清政治、军事的腐败,文化的保守等半边缘化过程中国被逐步纳入资本主义世界体系,沦为列强的半殖民地列强不断发动对华战争、强签不平等条约、中国逐渐沦为半殖民地革命化过程近代中国内部不断兴起的反侵略和求民主的民族民主革命太平天国运动、维新变法运动、义和团运动、辛亥革命、国民大革命和土地革命等现代化过程中国传统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缓慢转变的过程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产生及发展;中华民国的建立,封建君主专制政体的结束;新文化运动,民主科学和马克思主义的传播等14.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清朝以武力迫使朝鲜称臣纳贡之后,琉球、安南、暹罗、缅甸等先后成为清朝的朝贡国。基于中国中心和中外一统的传统理念,清朝亦曾将包括荷兰在内的西洋诸国视为朝贡国。清朝将三跪九叩礼作为最重要的朝贡礼仪,要求所有朝贡使臣觐见时比照中国臣子行此礼,以彰显其共主地位。……清廷将“厚往薄来”的传统理念用于对外交往的具体实践,主要手段就是开展朝贡贸易。其主体是各国使团在华朝贡期间所进行的贸易活动。——李云泉《再论清代朝贡体制》材料二强权主义导致条约制度的不平等……对他们来说,国际法是保障和补充不平等条约的执行工具,中西方之间的交往基本都是以战争为前提,然后在此基础上通过条约来确立法则的实现。所以当时的国际法有着浓厚的强权主义色彩,体现出两面性,一方面是列强国家欺负弱小国家和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化学教师教学工作总结15篇
- 浙江省湖州市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调研测试化学试题含解析
- 2025年度企业员工技能提升培训合同-@-1
- 甘肃省历年中考语文现代文阅读真题10篇(截至2024年)
- 湘教版数学九年级上册《4.1.1正弦和余弦》听评课记录3
- 2025年度地质灾害风险评估勘察分包合同
- 2025年度环境风险评估与咨询合同范本
- 沪科版数学八年级上册《直角三角形全等的判定定理(HL)》听评课记录1
- 2025年度知识产权保护居间服务合同范本
- 中华书局版历史八年级上册第20课《重庆谈判与内战爆发》听课评课记录
- 《大健康解读》课件
- 2025年度交通运输规划外聘专家咨询协议3篇
- 2024年04月北京中信银行北京分行社会招考(429)笔试历年参考题库附带答案详解
- 专项债券培训课件
- 《会务的组织和管理》课件
- 2024年公司领导在新年动员会上的讲话样本(3篇)
- 《倒虹吸管安全评价导则》
- 2025年中国湿度传感器行业深度分析、投资前景、趋势预测报告(智研咨询)
- 人民调解知识课件
- 《儒林外史》(第13-30回)-初中整本书阅读系列之《儒林外史》
- 污水处理中的应急预案与处置措施考核试卷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