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中学语文公开课教案模板语文作为各学段的一门主要学科,不仅能培育学生的语言理解、运用实力,还能促进文化的传承,增加学生的文学素养,为学生奠定学习其他学科的基础。今日在这给大家整理了一些中学语文公开课教案模板,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中学语文公开课教案模板1
教学目标:
1、了解屈原的生平,感知其名贵的个人品质和忠君爱国的思想。
2、了解浪漫主义诗歌传统的特征。
教学流程:
课前自学:
一、了解文学常识
1、屈原,战国末期楚国人,杰出的政治家和爱国诗人。楚武王熊通之子屈瑕的后代。屈缘由出身贵族,又明于治乱,娴于辞令,故而早年深受楚怀王的宠信,位为左徒、三闾大夫。屈原为实现楚国的统一大业,对内乐观辅佐怀王变法图强,对外坚决主见联齐抗秦,使楚国一度出现了一个国富兵强、威震诸侯的局面。但是由于在内政外交上屈原与楚国腐朽贵族集团发生了尖锐的冲突,由于上官大夫等人的嫉妒,屈原后来遭到群小的诬陷和楚怀王的疏远及顷襄王的放逐。流放江南,辗转流离于沅、湘二水之间。顷襄王二十一年,秦将白起攻破郢都,屈原悲愤难捱,遂自沉汨罗江,以身殉了自己的政治志向。屈原的作品是他坚持“美政”志向,与腐朽的楚国贵族集团进行斗争的实录。与此相关,屈原的作品还深刻揭露了楚国政治的黑暗、楚国贵族集团的腐朽和楚王的昏庸,表现了他坚持“美政”志向、坚持节操,“虽九死而犹未悔”的斗争精神;同时表现了他忧国忧民、爱国爱民、矢志献身于祖国的决心。
2、楚辞体
特点:楚辞体又称骚体,骚体诗在形式上打破了《诗经》那种以四言为主的体制,在民歌的基础上又继承了散文的笔法,句式长短参差,形式比较自由,多用“兮”字以助语势,富有抒情成分和浪漫色调。
二、古汉语学问积累(说明加点词语)
帝高阳之苗裔兮,朕皇考曰伯庸;摄提贞于孟陬兮,惟庚寅吾以降;
皇览揆余于初度兮,肇锡余以嘉名;名余曰正则兮,字余曰灵均;
纷吾既有此内美兮,又重之以修能;扈江离与辟芷兮,纫秋兰以为佩;
汩余若将不及兮,恐年岁之不吾与;朝搴阰之木兰兮,夕揽洲之宿莽;
日月忽其不淹兮,春与秋其代序;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迟暮;
不抚壮而弃秽兮,何不改乎此度?乘骐骥以驰骋兮,来吾道夫先路。
1、古今异义词(说明)
⑴朕:⑵考:⑶以为:⑷代序:
2、活用词(找出活用词并指出活用状况和说明)
⑴名余曰正则兮⑵字余曰灵均
⑶纫秋兰以为佩⑷朝搴阰之木兰兮
⑸夕揽洲之宿莽⑹纷吾既有此内美兮
⑺不抚壮而弃秽兮
3、句式(指出特殊句式)
①恐年岁之不吾与
②肇锡余以嘉名
③纫秋兰以为佩
课堂学习
1、齐读课文,读出感情。(小组竞赛,老师指导)
2、学生展示译文,有感情地诵读。
我是古帝高阳氏的后裔啊,我宏大的父亲名叫伯庸。正在寅年寅月呀,又是寅日的那一天我降生了。我的先父细致揣度我刚刚下凡的季节,一起先父亲赐给了我相应的美名。给我取名叫正则啊,给我取字叫灵均。
我既然有了这么多内在的美质啊,又加之以这奇妙的才能。我把江离和白芷披在身上啊,又联缀起秋兰把它作为自己的佩巾。我感念光阴像流水一样迅疾,赶不上啊,惟恐年岁不等待我。早晨我攀折山上上的木兰啊,傍晚我采摘江洲边的宿莽(来润德润身)。太阳与月亮快速运转,未尝稍停啊,新春与金秋依次更替。感念树上黄叶纷纷飘舞啊,我胆怯 美人年华老去。为什么不乘着正茂的年华废弃污秽的行径啊,为什么不变更已经过时的法度?驾着快马飞速地向前猛奔啊,请跟我,我为你先行给你充当向导
3、每个学习小组对文章进行质疑,确定一个探讨问题,并试作分析。上课展示。(从内容\形式\音律上\对屈原形象的把握等,老师分类梳理)
小组探讨的问题:
如:为什么屈原花那么多的精力强调自己的优秀?
为什么屈原把自己装扮得像个女性?
自我探讨的答案:
4、在全班范围内探讨探讨:
1、谈谈你对《离骚》语言表达特色的理解。(学生分组探讨,全班沟通)
1浪漫主义手法的奇妙运用。诗人尽情地发挥出他那奇妙的想像力,用奇妙的爱好表达心志。“扈江离与辟芷兮,纫秋兰以为佩”“朝搴阰之木兰兮,夕揽洲之宿莽”把现实的背景与虚设的幻境奇妙地融为一体,显示了深厚的浪漫主义气息。
2比兴手法的运用。如文中用“美人”喻指楚怀王,用香草比方内在的奇妙品德,用美人比方志向中的君王,用采摘和披挂江离秋兰比方修身养性,用乘骐骥比方追求和实现奇妙的政治志向等等,把比兴与表现的内容合而为一,使诗中的意名胜具有了象征意义。
3对偶句式的运用。如诗中的“名余曰正则兮,字余曰灵均”()
“朝搴阰之木兰兮,夕揽洲之宿莽”“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迟暮”等句,句式整齐.情文并茂。
4吸取散文的笔法,行文敏捷多变。句式以六言为主、加上对偶修辞,使整首诗整齐而节奏显明。如诗中的名余曰正则兮,字余曰灵均朝搴阰之木兰兮,夕揽洲之宿莽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迟暮等句,句式整齐.情文并茂。
5大量用兮字,不仅加强了生活色调,而且使诗歌的调子回荡顿挫,宛转动人。
6、其他言之成理也可。
5、比较文天祥之选择生与屈原之选择壮烈投江,学生依据自己的相识谈。
(言之有理即可,小组竞赛)
课堂小结:
屈原的一生是一个悲剧,一个爱国者的悲剧,一个改革家的悲剧,一个正义毁于邪恶的悲剧。纵观他的一生,作为一位政治家和改革家,他失败了。他的志向和事业恒久为后人所惋惜。但作为一个宏大的思想家和文学家,他胜利了。屈原是中国文学第一位宏大的爱国诗人。
中学语文公开课教案模板2
学问与技能:
⒈了解和驾驭书序的特点。
⒉驾驭文言词语:咸、毕、惠、信、兴等词的意思和用法。
3.了解课文中的词类活用,成份省略等语言现象。
过程与方法:⒈理清文章的思路结构,把握文章的意旨。
⒉背诵课文,培育熟记实力。
⒊鉴赏本文句法上骈散并行而以散为主的特色。
⒋体会本文文笔洗练,自然清爽的风格及叙、议奇妙融合的艺术特色。
情感看法与价值观:1.体会对大自然的酷爱以及字里行间表现出来的旷达胸怀。
2.了解兰亭宴集的起因、经过,相识感情由乐转悲的缘由以及在深厚的感叹中暗含的对人生的眷恋和酷爱之情。
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方法
重点:1.了解课文中的词类活用以及驾驭归纳多义词的义项。2.体会本文文笔洗练、自然有致的语言特色。3.背诵课文。
难点:1.理解在文章中由喜到悲的感情变更。2.相识深厚感叹中所蕴含的乐观心情。
解决方法:1.加强朗读,在疏通文义的基础上反复诵读。2.组织探讨,引导学生联系实际进行探讨。
课时支配: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明确目标
1.了解及“序”的有关学问。
2.整体把握课文,理清思路。
3.讲读第一节。
一、导入新课
浙江的绍兴兰渚山是美丽的地方。当年越王勾践曾经在这里种过兰花。尽管兰花多且香,但过了季节,很难寻找。不过由于有了王羲之的《兰亭集序》,兰亭——兰渚之亭则流芳百世,大大超过了兰草的芳香。就让我们共同观赏王羲之的《兰亭集序》吧!
二、解题,介绍
(1)《兰亭集序》又称《兰亭序》、《兰亭宴集序》。序,文体的一种,写在著作或诗文前的文字。书序一般介绍成书的经过、出版意旨、编次体例和状况等,也可包括对作家作品的评论和对有关问题的探讨阐发。这里用以记事。
兰亭,地名,在今浙江省绍兴县西南兰渚,此地有亭,故称兰亭。东晋穆帝永和九年三月三日,王羲之和谢安、孙绰等41人在兰亭实行盛大的文人宴会,临流赋诗,抒发情怀后将这些诗汇合成册,由王羲之作序,写成本文。
(2)介绍及写作目的。
王羲之,东晋琅邪临沂人,出身于士族名门。是我国古代的文学家和杰出的书法家。青年时有美誉,朝廷招他为侍中、吏部尚书,都辞谢不就,后任右军将军,会稽内史。世称为王右军。
他写作本文的目的有二:一是记叙兰亭景致和宴会盛况;二是借这篇序言表达自己的观感。全文既写出了与名士的宴饮之乐,又写出了快乐有尽,人生短暂的感慨,是一莴流传千古的名篇。
三、整体感知
⒈老师范读课文,学生留意字音和语调音节,体会本文句法骈散并行,以散为主的特征。
⒉老师指导朗读:
正音:会(ku„i)稽修禊(xì)激湍(tuān)流觞(shāng)曲水齐彭殇(shng)游目骋(chěng)怀
语调:“永和九年……修禊事也”以中速读。下文有关集会的文句应以清爽明快的语调读出,特殊重读“乐”,以体现快乐的心境。
“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要读出节拍,读出批判语气。“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悲乎!”缓缓吐出,重音为“悲”,以后的句子以和缓低沉的语调读出。
⒊学生自由朗读课文,再一次体会本文句法骈散并行,以散为主的特征。
⒋了解“序”的体裁特点。
提问、探讨:本文和一般的书序有什么不同,指出本文中能体现“序”的特点的内容。
[点拨]:一般的书序介绍成书的经过、出版意旨、编次体例和状况等,也可包括对作家作品的评论和对有关问题的探讨阐发。
作为书序,本书介绍了作诗的缘由(由修禊而“群贤毕至”“少长咸集”),作诗的精彩(“一觞一咏,畅叙幽情”),成书经过(“列序时人,录其所述”),本书意义(“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
本文由宴游活动谈到生死观,擅长借题发挥,论及人生意义。这便是本文不同于一般书序之处。
⒌请大家以小组学习的方式,结合课下说明,借助工具书,阅读课文,疏通文意,不懂的地方做下标记,一会我们共同解决。
⒍提问:大家在阅读的过程中有没有发觉的情感是在变更着的,好请大家速读课文,从文中找出体现情感变更的语句,并分析感情的变更。
(2)明确:“信可乐也”“岂不痛哉!”“悲夫!的情感经验了三个阶段的变更:由乐而生痛,言痛而生感,终了而言悲,全文感情起伏,情真意切。
⒎给文章划分段落,概括要点。
[明确]第一部分:叙宴集盛况。(乐)
其次部分:发人生感慨。(痛)
第三部分:明作序目的。(悲)
四、赏析课文
⒈学习第第一部分,理解文意。
(1)老师强调重点字词:毕、咸:全、都。修:长、高。引:招致、招引。其次:其间。次,旁边。惠风:和风。品类:指自然界的万物。所以:这里是“用来”的意思。极:尽。娱:乐。信:的确。
(2)请两名学生朗读第一部分。
(3)老师提问:其次段最终一句写到宴饮“信可乐也”,文中都写出哪些“乐”?
明确:一是名士相聚之乐:“群贤毕至,少长咸集。”
二是环境美丽之乐:“崇山峻岭,茂林修竹,清流激湍,映带左右。”
三是气候宜从之乐:“天朗气清,惠风和畅。”
四是相聚狂欢之乐:“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是以畅叙幽情。”
(赏心、乐事、良辰、美景——四美并具。)
⒉指导学生背诵第一部分。
理清背诵思路:第一部分记叙了集会的时间、地点、事由、人物、四周的环境、场面,最终由“是日也”领起描写游人的心境,抒发集会的心情。
五、总结
用简洁雅净、铿锵有致的语言,写出了宴集之地美丽的自然风光。“崇山峻岭,气概高峻;茂林修竹,幽深静谧;清澈溪流、干净明朗;湍急的流水,飞珠溅玉。”这些景物清澈明朗,而又朝气盎然。于是诗兴大发,他们纷纷临流赋诗,各抒怀抱。我们仿佛看到这些雅士们儒雅的风度和诗意人生,这种奇妙的聚会自此以后成为千古美谈。发出由衷的感叹,“信可乐也。”这实在是人生的极致,同时这为下文的争论和抒发感慨作了铺垫。
六、布置作业
1.翻译第一部分文字。
⒉结合课文,绽开联想,写一段文字,描写兰亭的美景,200字左右。
其次课时
明确目标:1.学习其次、三两部分并背诵。2.总结全文,鉴赏本文的艺术特点。
教学过程:
一、检查背诵第一节
二、讲析其次部分:
⒈指名学生朗读其次节,体会心境的变更。
⒉指名学生翻译重点语句(老师提示重点字、词)。
①或取诸怀抱、悟言一室之内;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或,悟,因)
②快然自足,曾不知老之将至
③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之、系)
④修短随化,终期于尽(“化”、“期”的翻译)
⒊学生齐读课文
⒋探讨分析:
⑴提问:本段是围绕什么主题绽开争论的?是如何逐步绽开的?
明确:承接上文“乐”,由乐而忧,由生而死,围绕人生重大问题抒发感慨。
⑵由第一自然段的“乐”转入本节的“忧”的缘由是什么?请用文中原句回答
明确:“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犹不能不以之兴怀,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
⑶本节的争论与前一段的叙事是如何联系的?
明确:首句“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是承上段“群贤毕至,少长咸集”而言,是承上文“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中的“俯仰”二字推开一步的说法。下面承此论述了两种人:一种是“晤言一室之内”倦于涉猎游玩的,一种是“放浪形骸之外”寄情山水的。他们虽然“趣舍”“静躁”不同,但当“欣于所遇”时都是“不知老之将至”的,随着时间的推移,又都是情随事迁,令人感慨的。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发表争论,推动到生死的大问题,抒发了对“修短随化,终期于尽”的无奈和“死生亦大矣”的沉痛感慨。
⒌学生试背其次部分
三、讲析第三部分
(1)学生齐读第四段
(2)指名学生口译第四段
重点字词提示:①若合一契②临文嗟悼③一死生,齐彭殇④其致一也
(3)探讨、分析:
①在这段中抒发了哪些感慨?
明确:一是“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二是“后之视今,亦犹今视昔”。
②从“临文嗟悼”说到“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明确:认为死就是死、生就是生,二者不得一视同仁,暗含有生之年应做些实事,不宜空谈玄理的意味。在对老庄哲学虚无主义世界观的批判中,含蓄地表达了对生的眷恋和酷爱;当然我们不能苛求古人,因为相识的局限性,更多受到当时社会环境的影响。
③如何理解这篇书序行文的奇妙?
明确:写供后人阅读的《兰亭集序》,却先写阅读昔人兴感之作,由“今之视昔”想到“后之视今”亦是如此,为使后人也对今日的所为所思“兴怀”,所以“列叙时人,录其所述”,以便“后之览者”也会“有感于斯文”。把昔人昔文、今人今文以及舌人有感串联起来,奇妙地交代了诗集的由来,说明白编集的目的。
(4)学生试背第三节。
四、总结全文(引导学生探讨以下问题)
(1)课文对老之将至、人生无常感叹不已,情调有些低沉,但的乐观心情又无不暗含其中,你怎么看待这一问题?
明确:第一自然段中从对此次宴集环境的描述可以看出的心情是快乐的,道出了对生活的酷爱之情。其次自然段,虽然对时间飞逝、人生短促大发感慨,但字里行间、深厚的慨叹之中,暗含着对人生的眷恋和酷爱之情,从而与第一自然段的乐生之旨相全都。第三自然段,在尽古人、今人、后人慨叹人生无常的同时,批判了庄周“一生死”“齐彭殇”的虚无主义思想,这在玄谈之风盛行的东晋时代是特别有乐观意义的。
(2)本文文笔洗练,自然有致,体现在哪里方面呢?
明确:本文仅325字,文中先记兰亭之会的概况,而后就死生问题发表争论;虽是书序,却以抒情笔调出之,淋漓满纸,美不胜收;加以文笔洗练,自然有致,更足以发人深思。略举数例如下:
1.写景。以“崇山峻岭,茂森修竹”写山,以“清流激湍,映带左右”写水,短短的16个字就将兰亭四周的景色写尽,渲染了清幽的气氛,使人心旷神怡。
2.叙事。如“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记的是亭中游宴的情形,所用皆一般词汇,极少形容语,却将宴会进行中全部重要的细微环节都写了出来,也表现了与会人士的高雅情趣。
3.抒情。如“情随事迁,感慨系之”,这是历来喜闻乐见的名句,因为它说出了古往今来人们的普遍感受:在回忆往事时,尽管感情上已经发生了变更,仍免不了产生这样那样的感慨。又如“临文嗟悼”,也写出了很多人读古人文章时的共同体验,即在感情上跟发生共鸣
五、布置作业
1.完成练习一二。
2.背诵全文。
六、板书设计:
兰亭集序
王羲之
第一部分:叙宴集盛况。(乐)
其次部分:发人生感慨。(痛)
第三部分:明作序目的。(悲)
中学语文公开课教案模板3
教学目标:
1、了解苏轼,了解苏轼的人生感悟,提倡乐观的人生看法;
2、体会本文诗情、画意、理趣完备融合的艺术特色;
3、探讨本文中的人生哲理,从中得到启发。
教学重点:
1、学习和积累有关的文学常识,驾驭本文的实词、虚词、通假字及特殊句式等;
2、指导学生体会其用词的精练精确和生动形象,培育学生通过诵读体悟和鉴赏美丽、形象的语言的实力。
教学难点:体会本文诗情、画意、理趣的完备融合
教学方法:串讲+探究、鉴赏
课时支配:2课时
课前打算:
1、学生打算
(1)利用学习小组搜集相关资料,了解苏轼的生平,着重了解被贬赤壁这段经验及与之有关的材料,了解赤壁的历史,关于赋的简洁学问等。
(2)熟读课文,利用工具书籍解决字词问题,并归纳文章的字词。
2、老师打算
(1)若用多媒体教学,收集资料,制作好多媒体教学课件。
(2)打算好相关的巩固练习课前课中课后的资料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人生是由不连续的幸与不幸组接而成的。当不幸驾临 时,我们应当如何面对呢?是自怨自艾,消极的躲避还是乐观豁达的乐观面对呢?其实所谓幸与不幸,是与非,只是看问题角度不一样而已。当我们学会珍惜不幸的价值时,它就是我们人生的财宝。今日,我们要学习的《赤壁赋》,是一篇面对人生不幸的文章,让我们一起去看看,处于人生底谷的苏轼是如何去面对的。
二、简介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四川眉山人。北宋政治家,文学家,诗人,画家,书法家。与父亲苏洵,弟弟苏辙并称“三苏”。21岁中进士,一生仕途坎坷。正是人生的苦难造就了这位“古今第一才子”的文学成就,而他的成就是多方面的,涉及到诗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创了豪放派词风,与辛弃疾并称苏辛,散文为唐宋八大家之一,书法为宋代四大书法家之一(苏轼、黄庭坚、米芾、蔡襄)。我们今日要学的《赤壁赋》,就是他作品中的名篇之一。
三、写作背景
元丰三年(1079年),苏轼因作诗讽刺王安石新法(“乌台诗案”),被捕入狱。出狱后,被贬黄州团练副使。在这里,为排遣内心郁闷,他经常来赤壁矶巡游远眺,或泛舟江中。他先后写下了前后《赤壁赋》和《念奴娇?赤壁怀古》这些名篇。《赤壁赋》在我国文学艺术有着深远的影响。
四、文体简介
1、这篇文章的体裁是“赋”。赋体出现于战国后期,到了汉代才形成确定的体制,这是赋的渊源。赋体的流变大致经验了骚赋、汉赋、骈赋、律赋、文赋各个阶段。
2、关于赋的特点:赋在艺术表现上留意铺陈、形容事物的外象和内理。在语言上运用新颖 美丽的辞藻。另外赋也讲究声韵的美,它把散文的章法,句式与诗歌的韵律、节奏结合在一起。借助长短错落的句子,敏捷多变的韵脚以及排比、对偶的调式,形成一种自由而又谨严、流淌而又凝滞的文体,既适合散文式的铺陈事理,又能保存肯定的诗意
五、解读课文
(一)听录音朗诵或齐读课文,整体把握文章思路,留意字词的读音与朗读的节奏。
(二)理清思路,学生探讨回答
全文描写了月夜的奇妙景色和泛舟大江饮酒赋诗的安逸心情,然后通过客人洞萧吹奏的极其幽怨的声调,引起主客间的问答,文章重点转到关于人生看法的论辩上。全文有诗情、画意,哲理,表达了旷达乐观的处世看法上。全文共分五段。
第一段,描写夜游赤壁的情景,呈现了一个诗情画意的境界:清风明月交织,露珠和水色辉映。在这清澈、幽美的夜景中,主客秋夜荡舟,把酒诵诗。置身于如此良辰美景之中,油然而生“遗世”“羽化”之乐,不禁飘飘欲仙。从而为全文定下了一个悠扬和谐的基调。
其次段,写饮酒放歌的快乐和客人悲凉的箫声。(箫声起,悲意生。哀怨,宠爱,哭泣,申诉,潜龙舞,新妇泣,六个比方,渲染萧声的悲凉,主客触景生情,由快乐转为悲凉,引起下文主客问答的争论。)
第三段,写客人感慨人生短促无常的悲观心情。(借主客问答的方式抚今追昔,畅述对天地人生的感受。客人从眼前的明月、江水、山川,想到曹操的诗。世间万物,英雄豪杰,不过是过眼烟云,随着岁月的消逝而灰飞烟灭,风流散尽。想到自己贬谪黄州,青春虚度不禁悲从中来。)
第四段,写丢开个人的愁怀,观赏大自然奇妙风光和豁达开朗的心情,(“苏子”的回答,照应文章写景,以明月江水作比,说明世界的万物和人生,都既有变的一面,又有不变的一面。从变的角度看,天地万物就连一挤眼的工夫都不能保持不变;从不变的角度看,万物和人类都是永久不变的,用不着艳羡无穷和明月的永不增减,也用不着哀叹人生的短促,而应保持旷达乐观的看法。)
第五段,写客人转悲为喜,主客开怀畅饮,兴尽入睡。(这个结尾意味深长,既照应了开头超然欲仙的快乐,又是向政敌的一种示意:我虽然遭遇迫害,贬谪黄州,但我的日子过得并不错,既不孤独也无苦恼。这事实上是一种抗议。)
老师点拨:第一节——月夜泛舟的沉醉
其次节——悲凉箫声的伤感
第三节——人生失意的悲情
第四节——随缘而安的看法
第五节——忘情尘世的潇洒
感情的变更是:乐——悲——乐
1、详细品读课文
(1)请一位同学朗读第一段,依据第一段文字,描摹秋江月夜图景。
①扫除这段文中的疑难字句;
既望:十六日。既:已经,望:农历每月的十五日
泛舟游于赤壁之下:状语后置句,应为:于赤壁之下游。于:介词,在……下,方位名词
兴:起,同风雨兴焉
属:zhǔ,通“嘱”,意思是劝、请
②师生探讨
师:在这段为我们描绘了一幅美丽的图画,现在我们要给这幅图卷命名,应当叫什么?
生探讨:泛舟赤壁图、月夜江水图、秋江风月图等
总结选用(秋江风月图—板书),那这副图中有那些景物?看看先写什么,再写什么,最终写什么?
生:清风、水波、月(师板书)
问:文章第一段的景物描写美在何处?为什么写得赛似仙境?
生探讨,师总结:的这一段描写蕴涵着一种深厚隽永的诗意,一下子把人带进了诗的国土,沉醉在山水风月之中,同一起去领会那深蕴的人生意义。这种境界和意蕴是过去的赋从来没有表现的。
(一写夜游之乐。以传神的笔墨,描述了秋夜赤壁的美丽、静谧以及与客人夜游的逸兴。本段写赤壁夜景,突出了月出前的“清风”、“水波”和月出后的“白露”、“水光”,既烘托了游人自由愉悦的心绪,又为后文对“水”、“月”的变与不变的争论作了铺垫。)
(2)全班齐读其次段。
讲解疑难字词句,分析。
这段描写饮酒放歌的快乐和客人的箫声。箫,素来是悲伤的代言人,酒,一向是苦闷的牺牲品。文章其次段的感情从乐到悲变更是否太突兀?悲从何来?(师生探讨)
师:我们先来理情感的变更线索。从乐字引出歌来,“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是指《诗经?陈风?月出》诗的第一章:“月出皎兮,佼人僚兮,舒窈纠兮,劳心悄兮”。为什么苏轼在船中诵读“明月之诗”里的“窈窕之章”?
从扣舷而歌的歌词看,明显是从《月出》诗里生发出来。“流光”指江面上闪耀荡漾的月光,不就是“月出佼兮”么?“美人”即心上美丽的人儿,不正是“佼人僚兮,舒窈纠兮”么?“渺渺兮予怀”表现临风怅惘,思绪黯然,不就是“劳心悄兮”么?但这歌词与单纯的民间情歌有所不同,这里的“美人”代表一种志向的追求,表现的是政治的感慨。悲从何处来,来自遭遇贬谪后的苦闷,看到江水之阔,面对宇宙之大,难免产生知音何处,而发出天各一方之叹,在游赏之“乐”中,已包含淡淡的哀愁了,这“乐”本就属于苦中作乐,借山水而短暂排遣其内心的郁闷。所以从“望美人兮天一方”的悲观心情中进一步引出忧患整个人生的哀思来。这是由乐到悲的第一层心境。
由乐到悲的其次层心境是通过什么来写呢?
生:客人的洞箫声。
师:如何写箫声?
生:“如怨如慕,如泣如诉”,连用了四个比方,形象地写出了箫声的幽怨悲凉。使人如闻其声,几乎也要流泪。
师:经过吟诗与吹箫的描写,使“泛舟”的快乐气氛向悲伤转化,完成了两段之间的过渡。这一过渡自然圆转,不露一丝圭角,使读者不知不觉地为这种感情的抑扬起伏所吸引,迫不及待地去倾听下面的对话。
六、课后作业布置
1、巩固课上所学的学问。
2、预习课文后三段。
其次课时
教学要点:体会文章景情理交融的特点,理解豪放达观的心态。
一、复习第一课时所讲内容,串起课文。
二、分析文中第三、四、五段。
1、面对美景,客却借箫声奏出了不和谐的音响,并使“苏子愀然”。那么客人因何而悲呢?(生探讨)
明确:悲的缘由有三:一由古(一世之雄)今(安在)历史对比生悲;二由人生短暂感受生悲,三由志向(挟飞仙,抱明月)现实(不行骤得)冲突生悲。
客之所以悲,在于触景伤怀,有感与人生短暂。眼前之景,很简洁让人联想到曹操的诗句,进而联想到曹操兵败赤壁的惨状。这么个一世之雄随着大江东去而无影无踪。有为者尚如此,更何况我们这些生命短暂,有志无为者,惟有羡长江之无穷,哀人生短暂,表现出一种消极的人生观和虚无留意思想。
通过客曰由眼前江水明月想到曹操周谕两个英雄人物,是写景,在由他们的“今安在”揭示人生短促之悲,是争论。引出曹周二人。更见已身渺小,自然生出感慨,是抒情。
师总结过渡:因景而乐,因情伤悲,那么又是如何由悲转喜?
生探讨,师点拨:从眼前的自然景物动身,得出了自己观于天地人生的相识。说明世上万物和人生都既有变的一面和不变的一面。
水月人
变逝者如斯盈虚如彼生老病死
不变未尝往也卒莫消长代代相承
师总结:悲和喜其实只是一念之间的情感,关键在于对问题如何看待。
大自然是个无穷宝藏,可以作为人们的精神寄予,所以苏轼认为人对自然万物,不该取的不取,该取的就取。不必因吾生须臾而羡其无穷,而要使无穷的自然万物为吾生所享用,从中得到乐趣。这样争论最终又回到乐上来了。
2、延长思索探讨
(1)苏轼这种听任自然,力求豁达的心境却让人有消极感,他是否有陶渊明归园田的心境?(生探讨:他与陶渊明的心境还是有区分的,陶渊明是不愿为五斗米一束带见乡里小儿,他是真正厌世。苏轼的思想从本质看是很冲突的,在《念奴娇》中拿周瑜比,现在与曹操比,都是感叹人生短暂而不能像古代英雄那样有所作为。清人李扶九在《古文笔法百篇》中说:“篇中所言,不过随时行乐,惟“美人”二字,则公真意所在。”)
(2)在同学们的探讨中,从现实动身来思索,对这一段还可还有很多问题:如苏子听任自然的观点,在现代竞争激烈的社会是否可取?“苟非吾之全部,虽一毫而莫取”,在今日却是应当争取的;声色是大自然固有的,不以听、看而存在,此处是否反映了苏轼唯心主义观点?“取之无禁,用之不竭”,从环境爱护的角度看也是不对的。
3、教学小结
课文描写了月夜的奇妙和泛舟大江饮酒赋诗安逸心情,然后通过客人的箫吹奏幽怨的声调,引起主客之间一场问答,转移到关于相识看法问题的论辩上,写出历史任务的兴亡和现实苦闷的悲,阐明变与不变的道理,以求解脱,最终归于豁达乐观。表现出“乐-悲-乐”的感情变更,这也是课文的感情线索。文章含而不露,意在言外,深厚的感情融于景物描写中,满腔悲愤寄寓旷达的风貌之下。
三、布置作业
背诵全文。
中学语文公开课教案模板4
《荷塘月色》
教学目标
1.了解的有关资料及本文的写作背景;
2.赏析本文的画面美、语言美、情调美,驾驭景物描写的方法;
3.体会情景交融手法的运用;
4.观赏本文的语言风格。
重难点
1.把握写作脉络,体会内心情感;
2.赏析文中的画面美;
3.学习本文朴实清爽的语言风格。
教学用具录音机朗读带多媒体
课型诵读鉴赏课
课时1
教学流程
导语
月,引人无限的遐思。古往今来,月成了情感的载体。月下闲逛,情思无限,人生的万千思绪纷涌而来,也会缓缓散去。今日,我们来学习一篇散文佳作。在一个静谧的月夜,独自一人来到清华园的荷塘。静望明月,细嗅荷香,沉醉于无边的荷香月色中了。
出示课题:荷塘月色
学问积累
1.作品
朱自清,中国现代散文家。是位有骨气的文人,1948年8月,因贫得病逝,宁愿饿死,也不吃美国的救济粮。“表现了我们民族的气概。”(毛泽东评)
2.创作背景
作于1927年,当时白色恐怖覆盖着中国。作为一个爱国的学问分子,苦闷彷徨,找不到出路,一头钻进古典文学的“象牙之塔”。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第1课 岩石与土壤的故事(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四年级下册科学教科版
- Unit 8 How do you make a banana milk shake Section A la-2d 教学设计2024-2025学年人教版八年级英语上册
- 第十课 交互动画之魂-按钮元件的应用 教学设计 -2023-2024学年大连版(2015)初中信息技术八年级下册
- 第22课《表里的生物》教学设计2024-2025学年统编版(五四学制)语文六年级上册
- 田径:三级跳远 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体育与健康人教版必修第一册
- 商品房以租代售租赁合同范本合同范本6篇
- 单元主题十一“地尽其利”-自然资源与国家安全-高中地理单元教学设计
- 中心粮库项目选址与环境评估
- 2025年包心虾卷行业深度研究分析报告
- 2025年度文化旅游贷款抵押合同
- 2025书记员招聘考试题库及参考答案
- 2024-2025年第二学期数学教研组工作计划
- 2025辅警招聘公安基础知识题库附含参考答案
- 2025年菏泽医学专科学校高职单招职业技能测试近5年常考版参考题库含答案解析
- 成都四川成都简阳市简城街道便民服务和智慧蓉城运行中心招聘综治巡防队员10人笔试历年参考题库附带答案详解
- 2025-2030全球废弃食用油 (UCO) 转化为可持续航空燃料 (SAF) 的催化剂行业调研及趋势分析报告
- 山东省临沂市兰山区2024-2025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末考试生物试卷(含答案)
- 2025年环卫工作计划
- 湖北省武汉市2024-2025学年度高三元月调考英语试题(含答案无听力音频有听力原文)
- 品质巡检培训课件
- 一年级下册劳动《变色鱼》课件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