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重庆市缙云教育联盟2023-2024学年高三年级上册8月月考 语文_第1页
语文重庆市缙云教育联盟2023-2024学年高三年级上册8月月考 语文_第2页
语文重庆市缙云教育联盟2023-2024学年高三年级上册8月月考 语文_第3页
语文重庆市缙云教育联盟2023-2024学年高三年级上册8月月考 语文_第4页
语文重庆市缙云教育联盟2023-2024学年高三年级上册8月月考 语文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秘密•2023年8月25日11:30前

重庆市2023-2024学年(上)8月月度质量检测

高三语文

【命题单位:重庆缙云教育联盟】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务必用黑色签字笔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座位号在答题卡上填写清楚;

2.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在试卷上作答无效;

3.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4.全卷共8页,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几千年来,中国古代文艺观念孕育、巩固、创新,不断丰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众多标识性的古

代文艺观念,为传统文化彩塑了品格,推动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久远传承。

中国古代早期的文艺观念,比较注重文艺的政教功用,偏重于文治目标,而非文辞艺术本身。《论

语•阳货篇》记载说:“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

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兴、观、群、怨既有结构逻辑,又有各自功能,是缺一不可、环

环相扣的有机整体。以“兴”引譬连类,发出对社会现实的观与感;以''观"认识社会风俗的盛与衰,

量度国家政治的兴与败;以“群”实现互更交流,形成命运共同体,推动社会共同进步;以“怨”美

刺不足,期于政治修明,社会和谐。这一文艺观念滋养的政治文化传统,在一定程度上激发了“大道

之行,天下为公”“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政治意志和匡世决心,让中华民族一次次在磨难坎坷中

化危为机。

唐宋以来盛行的“文以载道”观念,则进一步彰显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经世致用”的思想内核。

无论是韩愈提出的“文以明道”,还是周敦颐提出的“文以载道”,最初都是为了矫正“文胜于质”

的文艺弊病,摆脱文人对技巧、文辞、修饰的偏执迷恋,重新恢复文艺内容的重要价值。宋代以后,

“文以载道”观念成为普遍的文化共识和社会规范,要求创作者秉持正确的价值观、使命感和深弘气

度,在践履社会责任、鹿续文化传统中从事文化创造,用文学艺术的有形表达反映广泛的生活现实,

传递社会的主流价值思想,引导、带动、升华人们的精神世界。可以说,“文以载道”在以文育人、

以文弘业、以文培元、以文立心、以文铸魂中体现出一种基础、广泛、深厚的文化自信。

中国古代文艺观念博大精深、内涵丰富,具有强大的包容性与生命力,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

分,深刻认识理解古代文艺观念的重要贡献,有助于全面揭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形成历程与发展机

制,更好地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摘编自蔡美云、张含《古代文艺观念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项献》)

材料二

在20世纪80年代之后,许多学者强调中国古代文学的文化研究,因为他们发现那些产生于西方

创作实践之上的文艺理论并不适合解释中国古代文学现象;更重要的是,用西方的价值尺度来衡量中

国古代文学成就高低的做法,既不能真正认识中国传统文学的真实面貌,也难以评估中国文学的真正

价值。因此,必须找到一种既符合现代文学观念,又能涵盖与解释中国古代文学现象的研究方式。

高三语文试卷第1页共9页

事实上,中西方的文艺观念在基本理念上存在着一定共性。比如说文学应该是审美的,应该是作

者的精妙构思与出众才华的体现,应该是用语言去进行形象与意象的创造等。但是中国古代对文学构

思与文采的重视,并不是在任何朝代与任何作家、批评家那里都能被无保留地认可的。比如,汉代以

前人们比较重视文学的政教意义,而中唐以后古文运动的兴起就是以批判骈体文为前提,反对只讲究

形式美,更强调文学作品的政教功用,对其文学特征则有所忽视,从而减弱了文章的审美色彩。

中国古代文学是一个可以确定中心,但又边界相当模糊的领域。它就像一棵树,人们能够看清其

树干与枝叶,却并不能轻易弄清其根须究竟伸向何处。根须不是整个树,但没有根须,却永远不可能

长成真正的树。因此,研究中国古代文学,既要紧紧抓住其审美的基本特征,从而总结出适合于世界

的共同的文学经验与文学理论;同时又要深入探讨各家思想学派对文学的不同看法与复杂影响,像儒

家的诗教观念、道家的解脱理论、禅宗的妙悟境界等,都是中国所独有并且曾经对中国古代文学产生

过重大影响的观念。

回归中国本体与建立中国话语,既需要照顾中国历史发展的独特性,又需要广阔的世界视野,需

要现代学者以更为弘通的视野与严密的思维能力去进行重新选择、深入研究与公允评判。无论是中国

还是西方,在面对各自的传统文艺观念及其在此基础上所产生的文学现象时,都必须要作出自己的选

择,以寻找出文学据以成立的核心观念与发展推进的主要线索。

(摘编自左东岭《中国古代文学研究的中心与边界》)

L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中“文以载道”的观念,主张关注生活现实,强调传递主流价值思想。

B.中西方文艺观念的价值尺度存在较大差异,但两者基本理念是一致的。

C.相关的文化研究表明,影响中国古代文学发展的因素很多而且很复杂。

D.从文化人手研究中国古代文学,有助于我们评估中国文学的真正价值。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理解与推断,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古文运动对骈体文的抵制和批判,影响了当时社会对文学作品的审美要求。

B.从文艺观念及其创作实践来看,中国古代对作品政教功用的认同最为普遍。

C.在不同的历史发展阶段,不同的思想学派对中国文学的看法和影响完全不一样。

D.面对各自的传统文艺观念及以此为基础的文学现象时,中西认识的冲突会加剧。

3.下列选项,不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一中国古代“文治”观念的一项是()(3分)

A.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论语》)

B.为世用者,百篇无害;不为世用,一章无补。(王充)

C.吟咏风谣,流连哀思者,谓之文。(萧绎)

D.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白居易)

4.请结合材料一,写出你对“文以载道”观念的理解与认识。(4分)

5.请综合材料一和材料二,简要概括当下研究中国古代文艺观念的价值。(4分)

高三语文试卷第2页共9页

(二)现代文阅读II(本题共4小题,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沈从文

女孩子岳双年纪约十四岁左右,有一张营养不良的小小白脸,正在后楼屋顶晒台上,望到一个从

城里不知谁处飘来的脱线风筝,在头上高空里斜斜的溜过去。身后楼梯有小小声音,一个男小孩子手

脚齐用的爬着楼梯,“小姨,小姨,婆婆睡了,我上来一会儿好不好?”女孩便走过去,把小孩接上

晒楼。

日头十分温暖,景象极其沉静,两个人一句话不说,望了一会天上,又望了一会河水。

他们是逃难来的,母亲,大嫂,姐姐,姐姐的儿子五岁大的北生。胡胡涂涂坐了十四天小小篷船,

船到了这里以后,应当换轮船了,一打听各处,才知道武昌城还被围着,过上海或过南京的船车全已

不能开行。

到此地以后,一家人就找寻了一间屋子权且居住下来,打发随来的兵士过宜昌,去信给北京同上

海,等候各方面的回信。爸爸是一个武昌军部的军事代表。哥哥也是个北京军官,二哥在上海教书。

几个人住此已经有四十天了。母亲原是一个多病的人,身体原来就很坏,加之路上又十分辛苦,自然

就更坏了。

“为什么这样清静?”女孩岳琅心里想着。过一会,从里边有桃花树的小庵堂里,出来了一个小

尼姑,手上提了一个篮子,越过大坪向河边走来。这小尼姑走到河边,慢慢的卷起衣袖,各处望了一

会,又望了一阵天上的风筝,才从容不迫的,从提篮里取出一大束青菜,一一的拿到流水里乱摇乱摆。

因此一来,河水便发亮的滑动不止。小尼姑把菜洗好了,又用一段木杵,捣衣裳,捣了几下,又把它

放在水中去拖摆几下,于是再提起来用力捣着。小尼姑在水边玩厌了,便提了篮子,走回去了。

小尼姑走后,女孩岳提望到河中水面上,有几片菜叶浮着,想起这小尼姑的快乐,想起河里的水,

远处的花,天上的云,以及屋里母亲的病,这女孩子,不知不觉又有点寂寞起来了。

她记起了早上喜鹊,在晒楼上叫了许久,心想每天这时候送信的都来送信,不如下去看看,抱着

北生下楼。到房里去时,看到躺在床上的母亲,静静的如一个死人,很柔弱很安静的呼吸着,又瘦又

狭的脸上,为一种疲劳忧愁所笼罩。母亲像是醒过一会儿了,一听到有人在房中走路,就睁开了眼睛。

女孩岳双说:“妈,妈,天气好极了,晒楼上望到对河那小庵堂里桃花,今天已全开了。”

病人不说什么,想到刚才咳出的血,微微的笑着。

“你咳嗽好一点吗?”

“好了好了,不要紧的。早上吃鱼,喉头稍稍有点火,不要紧的。”

这样问答着,女孩便想走过去,看看枕边那个小小的痰盂。

病人忙说:“琅琅你站着莫动,我看看,这个月你又长高了!”

女孩岳琅害羞似的笑着,“我不象竹子罢,妈妈。我担心得很,人太高了,要笑人的!”

静了一会。母亲记起什么了。

“歹"民我作了个好梦,梦到我们已经上了船,三等舱里人挤得不成样子。”其实这梦还是病人捏

造的。

望到母亲同蜡做成一样的脸,女孩就勉强笑着,“我昨晚当真梦到大船,还梦到三毛老表来接我

们,今早上喜鹊叫了半天,爸爸莫非已动身了!”

“今天不来明天应来了!”

两人故意这样乐观的说着,互相哄着对面那一个人,口上虽那么说着,女孩岳琅心里却那么想着:

“妈妈的病怎么力、?”病人自己也心里想着:“这样病下去真糟。”

姐姐同嫂嫂,从城北回来了,两人正在天井里悄悄的说着话。女孩岳琅便站到房门边去,装成快

乐的声音:“姐姐,大嫂,先前有一个风筝断了线,线头搭在瓦上曳过去,隔壁那个妇人,用竹竿捞

不着,打破了许多瓦,真好笑!”

高三语文试卷第3页共9页

女孩岳琅拉了姐姐往厨房那边走去,低声的说:“姐姐,看样子,妈又吐了!”姐姐说:“怎么

办?北京应当来信了!”小孩走过姐姐身边来,把两只手围抱着他母亲,“娘,娘,大婆又咯咯的吐

了,她收到枕头下!”病人在房里咳嗽不止,姐姐同大嫂便进去了。

“看呀,看呀,快来看呀,一个一块瓦的大风筝跑了,快来,快来,就在头上,我们捉它!”北生

拍着手叫着。

女孩岳琅抬起来了头,果然从天井里可以望到一个高高的风筝,如同一个吃醉了酒的巡警神气,

偏偏斜斜的滑过去,隐隐约约还看到一截白线,很长的在空中摇摆。

这时听到隔壁有人拍门,有人互相问答说话。女孩岳琅心里很稀奇的想到:“谁在问谁?莫非爸

爸同哥哥来了,在门前问门牌号数罢?”这样想到,心便骤然跳跃起来,忙匆匆的走到门边去,只等

候有什么人拍门拉铃子,就一定是远处来的人了。

可是,过了一会,一切又都寂静了。

女孩岳琅便不知所谓的微微的笑着。日影斜斜的,把屋角同晒楼柱头的影子,映到天井角上,恰

恰如另外一个地方,竖立在她们所等候的那个爸爸坟上一面纸制的旗帜。

(有删改)

6.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

A.作品写了“楼上”与“楼下”两个不同的世界。“楼上”的世界,自由,灵动,充满生机,有生

命感;“楼下”的世界,单调,沉重,充满苦难,给人压抑感。

B.小说对小尼姑望风筝、洗青菜、捣衣裳的描写,意在表现河上环境的安静、小尼姑的天真和欢乐,

女孩岳琅也受到这种景象的感染,心绪逐渐地趋于平静。

C.“望到母亲同蜡做成一样的脸,女孩就勉强笑着”,体现岳琅为了安慰母亲而强装快乐;“女孩

岳琅便不知所谓的微微的笑着”,表现出岳琅在颠沛流离的逃难生活中亲人离散的无奈。

D.结尾处写到这里的影子恰如爸爸坟上的旗帜。这里通过父亲的死与急切的期待的强烈对比,表明

岳琅等人的等待是徒劳的,由此增强了小说的悲剧色彩。

7.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恰当的一项是()(3分)

A.天上的风筝和小河周围的景色共同表现出盎然的春意,这与小说内在的感情基调是一致的。

B.当一家人在无可奈何地等待父亲和哥哥的音讯时,希望是渺茫的,生病的母亲与已谙世事的岳琅

只能编造乐观梦境,通过不切实际的幻想来安慰自己。

C.母亲之所以故意打断岳琅看痰盂的想法,主要是因为深陷自己沉重病情带来的痛苦和焦虑之中。

D.岳琅听到隔壁有人说话时的心理和动作,表现她急切盼望父亲和哥哥回来的心情。

8.文中多处写到“风筝”这个意象,请说明这个意象在全文中的作用。(比如:表达了……;象征

着.;暗示了....)(6分)

9.有评论家认为本篇小说“塑造了三个静的世界”,请结合文本对此进行分析。(6分)

高三语文试卷第4页共9页

二'古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材料一

晋平公问于师旷日:“人君之道如何?”对曰:“人君之道:清净无为,务在博爱,趋在任贤;

广开耳目,以察万方;不固溺于流俗,不拘系于左右;廓然远见,绰然独立;屡省考绩,以临臣下。

此人君之操也。”平公曰:“善!”

(节选自《说苑•君道》)

材料二

武灵王平昼闲居,肥义侍坐。王曰:“今吾将胡服骑射以教百姓,而世必议寡人矣。"肥义日:

“愚者暗于成事,智者见于未萌,王其遂行之。”王遂胡服。使王孙告公子成曰:“子不反亲,臣

不逆主,先王之通谊也。今胡服之意,非以养欲而乐志也。故寡人愿募公叔之义以成胡服之功使♦谒

之叔请服焉。”公子成再拜日:“中国者,贤圣之所教也,仁义之所施也。今王释此而袭远方之服,

畔学者,臣愿大王图之。”使者报王。即之公叔成家,自请之曰:“夫服者,所以便用也;礼者,所

以便事也。先时中山负齐之强兵,侵掠吾地,系累吾民。先王忿之,其怨未能报也。今骑射之服,可

以报中山之怨。”公子成再拜,乃赐胡服。赵文进谏日:“衣服有常,礼之制也。先圣之所以教。故

臣愿王之图之。”王日:“三代不同服而王,五伯不同教而政。故势与俗化,而礼与变俱,圣人之道

也。”赵造谏口:“隐忠不竭,奸之属也;以私诬国,贼之类也。臣虽愚.愿尽其忠,无遁其死。”

王曰:“忠不辟危,明不距人,子其言乎!”赵造日:“圣人不易民而教,知者不变俗而动。且循法

无过,修礼无邪,臣愿王之图之。”王曰:“圣人之兴也,不相袭而王;夏、殷之衰也,不易礼而灭。

故循法之功,不足以高世:法古之学,不足以制今。子其勿反也。”

(节选自《战国策•赵策二》)

10.材料二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3分)

故寡人A愿募B公叔之义C以成D胡服E之功F使^谒之G叔H请服焉。

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左右,文中指近臣、侍从,与成语“左右逢源”的“左右”意思不相同。

B.临,指治理、统治,与《过秦论》中“临不测之渊”的“临”字意思不相同。

C.再拜,指拜两拜,表示恭敬,与《鸿门宴》中“再拜献大王足下”的“再拜”意思相同。

D.辟,同“避”,指躲避、逃避,与《答司马谏议书》中“辟邪说”的“辟”字意思相同。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赵武灵王认为教导百姓改穿胡服、改习骑马射箭一定会招来世人的批评,肥义指出聪明的人在事

情还未发生前就能洞烛先机,明确支持改穿胡服。

B.公子成以中原是圣贤推行仁义教化的地方为由,拒穿胡服赵武灵王亲自登门,指出服装礼义应

力求便利,推行胡服有助雪耻,公子成于是奉行。

C.赵文规劝赵武灵王不要违背先圣教化而变更传统服饰,应当遵循礼法规定;赵王主张应与时俱进,

风俗礼法随时势变化而改变才是圣人治国之道。

1).赵造反对变革,认为只有遵循固有的礼制,治国教民才不会出现差错赵武灵王觉得虽然承袭古

制较为稳妥、无功无过,但不可一味泥古守旧。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今王释此而袭远方之服,畔学者,臣愿大王图之。(4分)

(2)隐忠不竭,奸之属也;以私诬国,贼之类也。(4分)

高三语文试卷第5页共9页

14.赵武灵王在推行“胡服骑射”的过程中,哪些方面体现了“人君之道”?请结合两则材料简要分析。

(3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5—16题。

金陵驿二首(其一)

曾巩文天祥

草合离宫转夕晖,孤云飘泊复何依!

山河风景元无异,城郭人民半已非。

满地芦花和我老,旧家燕子傍谁飞?

从今别却江南路,化作啼鹃带血归。

【注】这首诗是文天祥被俘后,于祥兴二年(1279)被押赴元大都燕京(今北京)途经金陵(今江

苏南京)时所作。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转夕晖”之“转”字精妙到位:夕阳渐渐西斜、渐渐下落之“动”反衬下句诗人凝望“孤云”

沉思之“静”。

B.“元无异”“半已非”反差巨大,揭露出战乱给百姓带来的深重灾难,反映出诗人心系天下兴亡

的赤子胸怀。

C.“满地芦花”见证了诗人容颜变老,渲染了宁静祥和的氛围,暗示了诗人内心的宁静之情、飘离

之苦。

D.尾联与诗人《过零丁洋》中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可谓是异曲同工,表达出诗

人视死如归的坚强决心。

16.这首诗中的“燕子”和“啼鹃”化用了典故。请分别指明其出处并分析其中一个典故在诗中的作用。

(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种树郭橐驼传》中,一般种树的人不是撒手不管而是关心太过,什么都放不下,旦视暮抚,更

有甚者,“,",这些压抑了、甚至扼杀了树木的生机。

(2)魏征在《谏太宗十思疏》中用“网开一面”的典故告诫唐太宗要有好生之德,不要过度狩猎的句

子是:",

(3)音乐无形,难以摹状,才华横溢的诗人往往从侧面着笔,以听者反应凸显音乐的感染力,如: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高三语文试卷第6页共9页

(-)语言文字运用I(本题共2小题,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19题。

委婉,就是说话比较温和曲折,但是不失本意。在生活中,在人际交往方面,我们往往会遇到一

些不顺心、不愿干的事情或者比较难堪、复杂的场面,这时与人语言交流,不到的情

况,一般是用不着剑拔弩张,唇枪舌剑的。委婉谐和的语言,有时比说出的话具有更

佳的效果。例如,上课的铃声响了,一位同学提着书包跑进教室,心里一急,脚下一乱,“扑”地一

声摔倒在地,书包抛出老远。老师快步走过去,蹲在他的面前,故作惊奇地询问:“哟呵,我的宝贝,

你逮住什么了?”学生摔得够痛,眼泪都快流出来了,听了老师的话,咧了咧嘴,破涕为笑,仰起脸

说:“嗯?跑了,一无所获!”老师扶他站起来,帮他拍掉身上的土,又提过他的书包,笑着说:“坐

到自己的位子去吧。”这位老师把充满智慧的语言,委婉地打动学生的心灵,斩获了全班同学的喝彩。

委婉与幽默是师生关系的润滑剂,显示的是教师的智慧,传递的是教师的关爱,承载的是生动的

启示,激活的是愉悦的情感。所以,在校园里,运用委婉幽默的地方,总是师生关系和谐融洽的地方。

18.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2分)

①_____________②

19.文中画横线的句子可以改写成“教师的关爱被传递,生动的启示被承载”,从语义上看二者基本相

同,为什么说原文表达效果更好?(5分)

(二)语言文字运用II(本题共3小题,13分)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20—22题。

人体是一个有机整体,一个部位患病,①。很多东西靠着血液系统这条人体的“大运河”

播散。营养物质和氧气靠血液系统运送到全身各处,而结核分枝杆菌也会借助这条“大运河”播散到

全身。结核分枝杆菌到达肾后,就会像白蚁一样一点一点地吃掉肾,最开始是一点点“虫蚀样”的改

变,接着肾会形成结核“空洞”,最后肾就剩下一个空空的“皮囊”了。这些变化都是静悄悄的,患

者很少有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