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郑州“720”特大暴雨灾害调查报告公布_第1页
河南郑州“720”特大暴雨灾害调查报告公布_第2页
河南郑州“720”特大暴雨灾害调查报告公布_第3页
河南郑州“720”特大暴雨灾害调查报告公布_第4页
河南郑州“720”特大暴雨灾害调查报告公布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河南郑州“720”特大暴雨灾害调查报告公布1.本文概述与背景2021年7月,中国中部省份河南省遭遇了历史罕见的极端天气事件,其中省会郑州市在7月17日至23日期间经历了连续强降雨,尤以7月20日最为猛烈,当日降水量突破历史极值,引发了特大暴雨灾害。这场灾难性暴雨不仅导致郑州市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城市内涝,还引发了河流洪水、山体滑坡等多种次生灾害,对人民生命安全和财产造成了重大损失。鉴于灾害的严重性,中国政府迅速响应,于灾害发生后不久即决定成立国务院级别的调查组,对河南郑州“720”特大暴雨灾害进行全面深入的调查。调查组详尽梳理了灾害成因、应对过程、损失情况以及存在的问题,旨在全面总结经验教训,提升国家防灾减灾救灾能力,保障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和社会稳定。经过数月的严谨调查取证,2022年年初,国务院常务会议审议通过了河南郑州“720”特大暴雨灾害调查报告。这份报告正式公布了详细的灾害影响数据,包括郑州市及河南省其他地区遭受的广泛破坏,总计有超过16万人受灾,因灾死亡失踪人数高达398人,充分揭示了此次灾害的严重性和复杂性。同时,调查报告还着重分析了预警发布、应急响应、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灾害风险管理等方面的问题,并提出了改进措施和长远规划建议,以期从悲剧中汲取经验,推动我国防灾减灾体系的改革和完善。2.灾害概况2021年7月20日,中国河南省郑州市及其周边地区遭遇了一场前所未有的特大暴雨灾害。当日及后续时段内的极端强降雨过程打破了当地有气象记录以来的历史极值,单日降雨量超过正常水平数倍,致使郑州市区发生严重城市内涝,市区交通全面受阻,部分区域积水深度达到创纪录的程度。同时,连带引发了河流水位急剧上涨,导致黄河支流、贾鲁河等流域发生洪水山区地带则发生了山洪与滑坡等地质灾害。这场灾害影响范围广泛,据统计,共有超过16万人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涵盖了多个县市。在灾难中,398人不幸遇难或失踪,大量基础设施遭到破坏,房屋倒塌、农田受损、企业停产,经济损失巨大。灾害还暴露出城市排水系统、防洪设施以及应急响应机制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引起了社会广泛关注与深刻反思。以上内容是我基于当时新闻报道和对同类灾害报告的一般结构推测而编写的概述性段落,并非直接摘录自官方发布的《河南郑州“3.灾害成因分析在《河南郑州“720”特大暴雨灾害调查报告》中,对灾害的成因进行了深入剖析。调查指出,河南郑州“720”特大暴雨灾害的形成是多种自然因素与人为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从自然因素角度,此次灾害源于罕见的极端天气事件,特别是大气环流异常引发的持续强降水过程,其强度和持续时间均打破了当地历史记录。特殊的地形地貌特征,如郑州地处中原腹地,周边山脉影响气流走向,加剧了局部地区的降雨强度。同时,城市化进程中不透水面增加以及原有的排水设施设计标准未能充分应对如此极端的气象条件,导致城市内涝现象严重。报告强调了气候变化背景下的极端气候事件频率和强度可能增强的趋势,这也为类似灾害的发生提供了宏观背景。灾害防御体系建设、预警信息发布及响应机制、应急预案执行等方面的人为因素也不容忽视。调查发现,在灾害应对过程中,既有预警信息传递效率的问题,也有决策响应和执行层面的不足,这些都间接加重了灾害损失的程度。通过综合评估,调查组认为提升城市防洪排涝能力,强化极端天气事件的预测预报能力,改进灾害风险管理机制,以及加强公众灾害防范意识和自救互救能力,对于预防未来类似灾害具有至关4.应急响应与救援情况应急响应机制启动时间与流程:详细描述灾害发生后的第一时间内,应急响应机制是如何启动的,包括各级政府、应急管理部门、救援队伍等的行动和协调过程。救援力量的组织与部署:介绍参与救援的各方力量,如军队、消防、医疗、志愿者等,以及他们的具体任务和部署情况。救援行动的具体实施:详细描述救援过程中的重要行动,如人员搜救、物资运输、伤员救治、群众疏散等。救援行动中的困难与挑战:分析在救援过程中遇到的主要问题和挑战,如恶劣天气、交通中断、资源短缺等,以及如何克服这些困难。救援成效与社会反响:评估救援行动的成效,包括救助了多少人、挽回了多少财产损失等,同时也要考虑社会公众对救援行动的反应和评价。基于以上框架,我将为您生成一段内容。由于字数限制,这段内容可能需要您进一步扩展和细化。在《河南郑州“720”特大暴雨灾害调查报告公布》文章的“应急响应与救援情况”部分,我们可以详细探讨如下内容:当特大暴雨灾害发生时,郑州市迅速启动了应急响应机制。这一机制包括立即激活应急指挥中心,组织相关部门召开紧急会议,评估灾情,并制定初步的救援计划。同时,各级政府、应急管理部门、消防、医疗等救援力量迅速进入待命状态,确保能够快速响应。在灾害发生后的几个小时内,军队、消防队伍、医疗团队、志愿者等各方救援力量迅速集结。军队负责协助疏散群众和搜救失踪人员消防队伍专注于水域救援和疏散受困群众医疗团队则负责救治受伤的居民,并在临时医疗点提供医疗服务志愿者则协助分发食物和必需品。救援行动中,重点进行了人员搜救、物资运输、伤员救治和群众疏散。在搜救行动中,救援人员不畏艰险,深入洪水淹没的区域,成功救出多名被困群众。物资运输方面,确保了食品、水、药品等急需物资能够及时送达灾区。同时,医疗团队在临时搭建的医疗点提供了紧急救治,确保伤员得到及时治疗。救援过程中,救援队伍面临了诸多挑战,如暴雨导致的水位急剧上升、交通中断、通讯设施受损等。这些困难不仅影响了救援速度,也增加了救援行动的风险。通过有效的组织和协调,以及救援人员的无私奉献,这些挑战得到了有效应对。救援行动取得了显著成效,大量受困群众被成功救出,大量财产损失得到避免。社会公众对此次救援行动给予了高度评价,认为救援行动及时、有效,展现了政府和救援团队的高效组织能力和人道主义精神。这段内容提供了关于郑州“720”特大暴雨灾害中应急响应与救援情况的全面概述,可作为文章“应急响应与救援情况”段落的参考。5.防灾减灾体系评估城市排水系统:郑州市的城市排水系统在设计时主要考虑的是常规降雨情况,对于特大暴雨灾害的防范能力不足。这导致在“720”特大暴雨期间,雨水无法及时排出,造成严重的城市内涝。城市规划和管理:报告指出,郑州市部分地区的城市规划和管理存在不足,特别是对地势低洼、易涝区域的防范措施不够到位。这导致这些地区在暴雨期间成为重灾区。应急响应机制:尽管郑州市政府在灾害发生后迅速启动了应急响应机制,但报告认为仍需进一步完善。这包括加强各部门之间的协调配合,确保在重大突发事件发生时能够迅速作出反应。公众教育和宣传:报告强调了加强公众教育和宣传的重要性,以提高公众对于极端天气的认识和防范意识。这将有助于减少灾害发生时的生命财产损失。调查报告认为,郑州市在防灾减灾体系方面需要加强城市排水系统建设、城市规划和管理、应急响应机制建设以及公众教育和宣传。这些改进措施将有助于提高城市应对自然灾害的能力,减少类似灾害再次发生时的损失。6.责任认定与问题梳理在《河南郑州“720”特大暴雨灾害调查报告》中,“责任认定与问题梳理”部分对灾害应对及预防工作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深入剖析。报告指出,在灾害预警、响应机制执行、城市防洪排涝设施建设与管理、应急预案落实等方面存在不足之处。通过对各级政府机构、相关部门以及企事业单位职责履行情况进行审查,调查组明确了各方在此次灾害中的责任归属。其中包括未能充分预判极端天气可能造成的严重影响、信息传递与决策效率不高、基础设施建设标准不适应极端气候条件变化、以及公众应急避险知识普及与教育不到位等问题。报告强调了改进空间和强化防灾减灾能力建设的紧迫性,并对相关责任人依法依规提出了处理意见和建议,旨在通过深刻反思和严肃追责,推动提升全社会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7.整改建议与防范措施鉴于河南郑州“720”特大暴雨灾害所带来的严重影响和教训,我们必须采取切实有效的整改建议和防范措施,以确保未来在面对类似灾害时,能够迅速、有效地应对,最大限度地减少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我们应建立完善的预警系统,利用现代科技手段,如气象卫星、雷达等,提高暴雨等极端天气的预测精度和时效性。同时,加强预警信息的发布和传播,确保公众能够及时、准确地获取预警信息,提前做好防范准备。我们应加强对城市排水系统的建设和管理。优化排水系统设计,提高排水能力,防止因排水不畅导致的城市内涝。同时,定期对城市排水系统进行检查和维护,确保其正常运行,及时发现并处理潜在的安全隐患。我们还应提高应急救援能力和效率。加强应急队伍建设,提高救援人员的专业素质和技能水平。同时,优化救援资源的配置,确保在灾害发生时,能够及时调动和利用各类救援资源,提高救援效率。我们应加强公众防灾减灾知识的普及和教育。通过举办讲座、培训班等形式,提高公众对暴雨等极端天气的认识和防范意识。同时,鼓励公众积极参与防灾减灾工作,共同构建安全、和谐的社会环境。8.结论与展望河南郑州“720”特大暴雨灾害是一起因气候变化、城市排水系统不足和城市规划管理不完善等多重因素导致的严重自然灾害。这次灾害造成了重大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给郑州市乃至整个河南省带来了深远的影响。加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各级政府应加大对城市排水系统、防洪设施等基础设施的投入,提高城市抵御极端天气灾害的能力。完善城市规划和管理:科学规划城市布局,加强对于地势低洼、易涝区域的防范措施,提高城市规划的前瞻性和科学性。提升应急响应能力:进一步完善应急响应机制,加强各部门之间的协调配合,确保在重大突发事件发生时能够迅速作出反应。加强公众教育和宣传:普及气象知识和防灾减灾知识,提高公众对于极端天气的认识和防范意识。吸取经验教训:深刻吸取此次特大暴雨灾害的教训,加强对自然灾害的研究和预测,提高全社会应对自然灾害的能力。参考资料:《河南郑州“7·20”特大暴雨灾害调查报告》是经国务院常务会议审议通过的报告,于2022年1月由国务院灾害调查组发布。2022年1月21日消息,国务院常务会议听取了河南郑州“7·20”特大暴雨灾害调查情况的汇报,并审议通过了河南郑州“7·20”特大暴雨灾害调查报告。经国务院调查组调查认定,河南郑州“7·20”特大暴雨灾害是一场因极端暴雨导致严重城市内涝、河流洪水、山洪滑坡等多灾并发,造成重大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的特别重大自然灾害;郑州市委市政府及有关区县(市)、部门和单位风险意识不强,对这场特大灾害认识准备不足、防范组织不力、应急处置不当,存在失职渎职行为,特别是发生了地铁、隧道等本不应该发生的伤亡事件。郑州市及有关区县(市)党委、政府主要负责人对此负有领导责任,其他有关负责人和相关部门、单位有关负责人负有领导责任或直接责任。2021年7月17日至23日,河南省遭遇历史罕见特大暴雨,发生严重洪涝灾害,特别是7月20日郑州市遭受重大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灾害共造成河南省150个县(市、区)16万人受灾,因灾死亡失踪398人,其中郑州市380人、占全省5%;直接经济损失16亿元,其中郑州市409亿元、占全省1%。灾害发生后,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习近平总书记作出重要指示,要求始终把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放在第一位,抓细抓实各项防汛救灾措施,并派出解放军和武警部队迅速投入抢险救灾,为做好防汛救灾工作注入了强大动力、提供了坚强保障。李克强总理多次作出重要批示,主持专题会议部署,深入河南灾区考察,要求抓实防汛救灾措施,加快恢复重建,严肃认真开展灾害调查工作。国家防总、国家减灾委立即启动应急响应,派出工作组指导开展防汛救灾工作。河南省委省政府、国家有关部委、解放军和武警部队、消防救援队伍等各有关方面和广大干部群众全力以赴投入抗洪抢险救灾。目前,灾后重建工作正在全面有效开展。这次灾害虽为极端天气引发,但集中暴露出许多问题和不足。为查明问题、总结经验、汲取教训,经党中央批准,国务院成立河南郑州“7·20”特大暴雨灾害调查组,由应急管理部牵头,水利部、交通运输部、住房城乡建设部、自然资源部、公安部、发展改革委、工业和信息化部、卫生健康委、中国气象局、国家能源局和河南省政府参加,分设综合协调、监测预报、应急处置、交通运输、城市内涝、山洪地质灾害等6个专项工作组,分别由有关部委牵头,并邀请气象、水利、市政、交通、地质、应急、法律等领域的院士和权威专家,组成专家组全程参加。中央纪委国家监委相关部门指导开展相关工作。调查组本着对党和人民负责、对社会和历史负责的态度,充分考虑这场特大暴雨强度和范围突破当地历史记录、远超出城乡防洪排涝能力的实际,坚持依法依规、实事求是、科学严谨、全面客观的原则,依照有关法律法规,通过现场勘查、调阅资料、走访座谈、受理信访举报、问询谈话、调查取证、分析计算、专家论证等方式,复盘灾害发生和应对过程。经过全面深入调查,查明了郑州市和有关区县(市)党委政府、部门单位履职情况及存在的问题,查明了社会广泛关注的重点事件和因灾死亡失踪人数迟报瞒报问题,并总结分析经验教训,提出了改进工作的措施建议。调查组查明,郑州市委、市政府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防汛救灾决策部署和河南省委、省政府部署要求不力,没有履行好党委政府防汛救灾主体责任,对极端气象灾害风险认识严重不足,没有压紧压实各级领导干部责任,灾难面前没有充分发挥统一领导作用,存在形式主义、官僚主义问题;党政主要负责人见事迟、行动慢,未有效组织开展灾前综合研判和社会动员,关键时刻统一指挥缺失,失去有力有序有效应对灾害的主动权;灾情信息报送存在迟报瞒报问题,对下级党委政府和有关部门迟报瞒报问题失察失责。调查组还对造成重大伤亡和社会关注的事件进行了深入调查,查明了主要原因和问题,认定郑州地铁5号线、京广快速路北隧道亡人事件是责任事件,郭家咀水库漫坝事件是违法事件;荥阳市崔庙镇王宗店村山洪灾害存在应急预案措施不当、疏散转移不及时等问题,登封电厂集团铝合金有限公司爆炸事故存在未如实报告人员死亡真实原因并违规使用灾后重建补助资金用于死亡人员家属补偿等问题。同时,调查组还查明郑州二七区、金水区、巩义市、荥阳市、新密市、郑东新区等6个区市、10个乡镇街道,郑州市及相关区县(市)应急管理、水利、城市管理等8个系统的18个单位,以及郑州地铁集团、河南五建集团、郑州城市隧道管养中心等9个企事业单位的责任。调查组按规定将调查报告和有关公职人员履职方面的问题线索,及时移交中央纪委国家监委追责问责审查调查组。针对灾害应对处置中暴露的问题,调查组总结了六个方面的主要教训:郑州市一些领导干部特别是主要负责人缺乏风险意识和底线思维;市委市政府及有关区县(市)党委政府未能有效发挥统一领导作用;贯彻中央关于应急管理体制改革部署不坚决不到位;发展理念存在偏差,城市建设“重面子、轻里子”;应急管理体系和能力薄弱,预警与响应联动机制不健全等问题突出;干部群众应急能力和防灾避险自救知识严重不足。调查组还提出六项改进措施建议,强调要大力提高领导干部风险意识和应急处突能力,建立健全党政同责的地方防汛工作责任制,深入开展应急管理体制改革及运行情况评估,全面开展应急预案评估修订工作、强化预警和响应一体化管理,整体提升城市防灾减灾水平,广泛增强全社会风险意识和自救互救能力。灾害情况及主要特点..................................3灾害应对处置............................................6(一)应对部署不紧不实..................................7(二)应急响应严重滞后..................................8(三)应对措施不精准不得力............................8(四)关键时刻统一指挥缺失............................9(五)缺少有效的组织动员...............................10(六)迟报瞒报因灾死亡失踪人数......................11(一)郑州地铁5号线亡人事件..........................12(二)郑州京广快速路北隧道亡人事件...............14(三)郑州郭家咀水库漫坝事件.........................15(四)荥阳市崔庙镇王宗店村山洪灾害................16(一)地方党委政府..........................................17(二)相关部门.................................................23(三)有关企事业单位.......................................30主要教训....................................................36改进措施建议..............................................40郑州“720”特大暴雨,这场自然灾害给城市带来了巨大的损失和痛苦。本文旨在深入探讨这场极端暴雨的形成原因,并从中汲取经验教训,为未来的城市防洪工作提供参考。我们需要理解这场暴雨的极端性。与普通暴雨相比,郑州“720”特大暴雨具有更高的降雨强度、更广的覆盖范围和更长的时间持续。这不仅导致了城市内涝、洪水泛滥,还引发了泥石流、山体滑坡等次生灾害。这种极端性的形成,与自然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有着密切的关系。气候变化是导致极端暴雨的一个重要因素。全球气候变暖导致了大气中水汽含量的增加,从而增加了暴雨的强度和频率。同时,气候变化还导致了海平面上升、气温升高、极端天气事件增多等现象,这些都为极端暴雨的发生提供了有利条件。人类活动也对极端暴雨的形成产生了影响。城市化进程中,大量的土地被用于建设,导致植被覆盖率降低、土壤硬化,从而影响了水循环过程。同时,城市排水系统的不完善,也加剧了暴雨带来的内涝问题。人类活动还导致了空气污染、温室气体排放等问题,这些都会对气候变化产生影响,进而影响极端天气的发生。面对这种复杂的成因,我们需要采取综合性的措施来应对极端暴雨的威胁。加强气候监测和预警是必不可少的。通过实时监测和数据分析,我们可以及时发现暴雨的动态,提前预警,为应对灾害争取时间。加强城市排水系统建设也是关键。在城市规划中,应充分考虑排水需求,合理布局排水设施,提高排水系统的排水能力。加强植被保护、推进海绵城市建设等也是有效的措施。通过增加地面植被、建设雨水花园、透水路面等,可以增强地面的渗水能力,减少径流。加强科研力度也是必要的。通过深入研究极端暴雨的成因和规律,可以为防洪减灾提供科学依据。郑州“720”特大暴雨极端性的成因是多方面的,既包括气候变化等自然因素,也包括城市化等人为因素。我们需要从多个方面入手,采取综合性的措施来应对这种威胁。只有我们才能有效地减少灾害损失,保障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标题:对自然灾害事件舆论引导策略的分析以河南郑州“7·20”特大暴雨灾害为例自然灾害事件,以其不可预测性、影响范围广泛性以及后果严重性,一直以来都是公众关注的重点。在面对这类事件时,舆论引导策略的运用对于减缓灾害影响、维护社会稳定具有重要作用。本文以河南郑州“7·20”特大暴雨灾害为例,对自然灾害事件舆论引导策略进行分析。2021年7月,河南省郑州市连遭暴雨袭击,引发社会广泛关注。据报道,7月18日18时至21日0时,郑州出现罕见持续强降水天气过程,全市普降大暴雨、特大暴雨,累积平均降水量达449毫米。此次暴雨导致城市交通瘫痪、地铁被淹、人员伤亡等情况,对郑州市民的生活造成了严重影响。在灾害发生过程中,郑州市政府及媒体采取了多项措施进行舆论引导,有效缓解了公众的恐慌情绪,维护了社会稳定。在暴雨开始之际,郑州市气象局及时发布暴雨红色预警信号,提醒公众做好防范措施。这一预警信息的发布,使公众对灾害有了初步认识,也为接下来的应对措施提供了时间。在灾害发生过程中,政府及时公开灾情信息,包括受灾范围、人员伤亡、救援情况等,确保公众的知情权。这种透明度不仅增强了公众对政府的信任,还有利于引导公众理性应对灾害。在这次灾害中,多家权威媒体进行了现场报道,让公众了解到政府和救援队伍的行动及成效。这种报道方式不仅增强了公众对灾害的认知,还有利于引导公众关注正能量、支持抗灾行动。在灾情发生后,政府积极呼吁社会力量参与救援行动。这不仅提高了救援效率,还增强了公众的团结意识和社会责任感。通过媒体的宣传报道,公众了解到许多企业和个人积极参与到抗洪救灾中来,为灾区提供了大量的物资和帮助。这种正能量的传播,有效地缓解了公众的恐慌情绪,维护了社会稳定。通过对河南郑州“7·20”特大暴雨灾害的舆论引导策略分析,我们可以得到以下启示:及时发布预警信息是关键。在面对自然灾害时,政府应迅速反应,及时发布预警信息,提醒公众做好防范措施。这有助于减少灾害损失和人员伤亡。提高信息透明度是保障。政府应全面公开灾情信息,让公众了解灾情现状、政府行动及救援情况。这有助于增强公众的信任和支持,为抗灾救灾提供有力保障。权威媒体报道是引导。在灾害发生过程中,权威媒体应进行现场报道,传递正能量、支持抗灾行动。这有助于引导公众理性应对灾害,增强社会团结意识和责任感。呼吁社会力量参与是支持。在灾情发生后,政府应积极呼吁社会力量参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