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献综述两篇_第1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5/M00/3D/1F/wKhkGGYX3JOAM_9IAAOeqIUgmeA813.jpg)
![文献综述两篇_第2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5/M00/3D/1F/wKhkGGYX3JOAM_9IAAOeqIUgmeA8132.jpg)
![文献综述两篇_第3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5/M00/3D/1F/wKhkGGYX3JOAM_9IAAOeqIUgmeA8133.jpg)
![文献综述两篇_第4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5/M00/3D/1F/wKhkGGYX3JOAM_9IAAOeqIUgmeA8134.jpg)
![文献综述两篇_第5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5/M00/3D/1F/wKhkGGYX3JOAM_9IAAOeqIUgmeA8135.jpg)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一、前言部分本次的毕业设计是铝合金薄壁异形件数控加工及工装设计,课题的目的是让我们在以往对机械制造及工艺学习的基础上熟悉零件加工的设计流程;它既是一次检阅,也是一次锻炼,使我们系统地掌握零件数控加工及工装设计的技术,并与AutoCAD,UG等设计软件相结合,提高了我们的机械加工及设计能力。数控技术及数控机床在当今机械制造业中的重要地位和巨大效益,显示了其在国家基础工业现代化中的战略性作用,并已成为传统机械制造工业提升改造和实现自动化、柔性化、集成化生产的重要手段和标志。数控加工具有自动化程度高,加工精度高,加工质量稳定,生产效率高,其广泛应用于结构复杂,精度要求高的零件。夹具是一种装夹工件的工艺装备,它广泛地应用于机械制造过程中的切削加工、热处理、装配、焊接和检测等工艺过程中。在金属切削机床上使用的夹具统称为机床夹具。在现代生产中,机床夹具是一种不可缺少的工艺装备,它直接影响着工件的加工精度劳动生产率和产品的制造成本等。二、主题部分随着科技不断的发展,使机械工业得到了很大的提高,特别是近年来机械工业领域正向着高精度、高质量、高效率、低成本方向发展。随着机械工业的发展,其他各工业部门都想着高深度迈进,机械工业的发展日趋重要。数控技术是用数字信息对机械运动和工作过程进行控制的技术,它是集传统的机械制造技术、计算机技术、现代控制技术、传感检测技术,网络通信技术和光机电技术等于一体的现代制造业的基础技术,具有高精度、高效率、柔性自动化等特点,对制造业实现柔性自动化、集成化和智能化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根据数控机床切削加工的特点,以制造流程为核心,以刀具、刀具运用、刀具路径处理为主线,着重介绍数控机床切削加工的工艺技术,并介绍相关的金属切削原理、工件材料、刀具材料、热处理、基本加工工艺原则等基本工艺知识,同时补充一些实用的工艺经验、相关知识和高速切削方面的内容,并仔细研究了文献中的案例分析。文献中介绍了金属切削加工基本知识金属切削原理,其中包括零件表面的形成及切削运动、金属材料的使用性能及分类、金属热处理、金属切削刀具及刀具选择;数控加工工艺基础,工艺过程及组成、生产类型及其工艺特点、机械加工工艺规程、工件的安装及定位基准的选择、工件的装夹方式、
定位误差的分析与计算、夹紧装置的组成和基本要求、机械加工质量等内容;还介绍了车削加工工艺和螺纹加工、数控铣削(加工中心)加工工艺、高速切削加工常识、高速切削的应用、刀具平衡对高速切削的影响及在模具加工中的应用为了更好的完成毕业设计我还阅读了一些数控线切割方面的文献:从CAD基本应用入手,结合线切割加工技术的特点,全面介绍了CAD图形的绘制、线切割加工基本知识、线切割加工程序的编制以及利用CAXA线切割进行自动编程、传输等方面的内容。文献中采用了大量的具体实例,将线切割的重点和难点融入其中,使我可以循序渐进地学习软件的基本功能、轻松地突破难点,从而达到快速、深入地掌握CAXA线切割的目的。CAXA线切割XP是一个面向线切割机床数控编程的软件系统,是线切割加工的计算机辅助自动编程工具系统。CAXA线切割XP可以为各种线切割机床提供快速、高效率、高品质的数控编程代码,极大地简化了数控编程人员的工作。对于在传统编程方式下很难完成工作,它都可以快速、准确地完成。CAXA线切割XP以交互方式绘制需切割的图形,生成带有复杂形状轮廓的两轴线切割加工轨迹,支持快走丝线切割机床,可输出3B后置格式。在夹具设计方面我看了一些机床夹具设计方面的文献;主要介绍了夹具在机械制造过程的重要作用、发展现状及发展趋势。夹具是一种装夹工件的工艺装备,它广泛地应用于机械制造过程中的切削加工、热处理、装配、焊接和检测等工艺过程中。在金属切削机床上使用的夹具统称为机床夹具。在现代生产中,机床夹具是一种不可缺少的工艺装备,它直接影响着工件的加工精度劳动生产率和产品的制造成本等。现代机床夹具的发展方向主要表现在精密化、高效化、柔性化等方面,介绍几种现代机床夹具:可调夹具、组合夹具其中可调夹具又分为通用可调夹具、成组夹具;组合夹具由一套预先制造好的不同形状、不同规格、不同尺寸的标准元件及合件组装而成。组合夹具一般是为某一工件的某一工序组装的专用夹具,也可以组装成通用可调夹具或成组夹具。组合夹具适用于各类机床。书中还介绍了数控机床夹具,数控机床夹具设计时应注意以下几点:数控机床夹具上应设置原点(对刀点)、数控机床夹具无需设置刀具导向装置、数控机床上常需在几个方向上对工件进行加工,因此数控机床夹具应是敞开式的、数控机床上应尽量选用可调夹具、拼装夹具和组合夹具。因为数控机床上加工的工件,常是单件小批生产,必须采用柔性好、准备时间短的夹具、数控机床夹具的夹紧应牢固可靠、操作方便。夹紧元件的位置应固定不变,防止在自动加工过程中,元件与刀具相碰。三、总结部分目前我国一部分普及型数控机床的生产已经形成一定规模,产品技术性能指标较为成熟,价格合理,在国际市场上具有一定的竞争力。我国数控机床行业所掌握的五轴联动数控技术较成熟,并已有成熟产品走向市场。同时,我国也已进人世界高速数控机床生产国和高精度精密数控机床生产国的行列。但与一些发达国家相比,我国数控机床行业在信息化技术应用上仍然存在很多不足,比如目前我国占据市场的产品主要集中在经济型产品上,而在中档、高档产品上市场比例仍然很小,与国外一些先进产‘品相比,在可靠性、稳定性、速度和精度等方面均存在较大差距。近年来,数控机床、加工中心、成组技术、柔性制造系统(FMS)等新加工技术的应用,对机床夹具提出了如下新的要求,比如能迅速而方便地装备新产品的投产,以缩短生产准备周期,降低生产成本;能装夹一组具有相似性特征的工件;提高机床夹具的标准化程度等。现代机床夹具的发展方向主要表现为标准化、精密化、高效化和柔性化等四个方面。四、参考文献[1]王祝堂.铝合金及加工手册[M].长沙:中南大学出版社,2001[2]张进生.机械制造工艺与夹具设计指导书[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1995[3]于骏一,邹青主编.机械制造技术基础[M].北京:机械出版社,2004[4]陶济贤,谢明才主编.机床夹具设计[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1986[5]吴佳常.机械制造工艺学[M].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1992[6]蔡安江,张丽,王红岩.机械工程生产实习[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5[7]吴拓,方琼珊.机械制造工艺与机庆夹具课程设计指导[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5[8]王信义,计志孝,王润田,张建民.机械制造工艺学[M].北京: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1990文献综述协作治理概念:学者分别从组织关系、集体行动的逻辑、公共管理三种视角对协作治理的概念进行了界定:1、BrysonJM,CrosbyBC,StoneMM.Thedesignandimplementationofcross-sectorcollaborations:Propositionsfromthelitera-ture[J].Publicadministrationreview,2006:44-55.组织间关系视角的协作是指“两个或者多个组织为共同取得各自无法单独取得的结果,从而进行信息、资源的共享和能力、行动的链接”。2、秦长江:《协作性公共管理:国外公共行政理论的新发展》,《上海行政学院学报》2010(1):103-109.集体行动的逻辑视角的协作意味着“自治的参与者通过正式或者非正式的谈判、共同制定的规则和组织结构来处理相互之间的关系,决定和解决共同共同关注的事务”。3、BardachE.Gettingagenciestoworktogether:Thepracticeandtheoryofmanagerialcraftsmanship[M].BrookingsInstitutionPress,1998.公共管理视角的协作被定义为“政府机构增加公共价值而通过它们之间的共同行动所采取的联合和活动”4、尽管众多学者还不能对协作治理的定义的达成一致,但大部分的学者都认为协作(collaboration)与合作(cooperation)、协调(coordination)在互动深度、承诺程度和复杂性等各方面都存在差异。5、⑤CrosbyBC,BrysonJM.Leadershipforthecommongood:Tacklingpublicproblemsinashared-powerworld[M].JohnWiley&Sons,2005.克洛斯比(Crosby)和布莱森(Bryson)根据共享内容将组织间的共享机制描绘成一个连续体(见表一)。6、刘小泉,朱德米.协作治理:复杂公共问题治理新模式[J].上海行政学院学报,2008(2):61-65.学者刘小泉、朱德米认为协作治理以协作为基础,大量存在于各种的跨组织协作、网络治理和公私伙伴关系等实践之中。学者从多个角度、多个层次对协作治理的内涵进行了揭示和探究。7、AnsellC,GashA.Collaborativegovernanceintheoryandpractice[J].Journalofpublicadministrationresearchandtheory,2008,18(4):543-571.在研究了137个跨政策部门的协作治理案例之后,将协作治理界定为“一个或多个公共机构直接将非政府利益相关者卷入到正式的、共识为导向的和协商的集体决策制定过程中,旨在制定、执行公共政策或管理公共项目”。8、TaechyonChoi.Informationsharing,deliberation,andcollecetivedecision-making:acomputationalmodelofcollaborativegover-nance[D].UniversityofsouthernCalifornia,2011.泰依奥·蔡(TaehyonChoi)在他对协作治理进行研究的博士论文中提出,协作治理是“一组相互依存的利益相关者,为了解决一个复杂的、涉及多面的公共难题而协同工作并制定相关政策的过程和制度”。9、⑧EmersonK,NabatchiT,BaloghS.Anintegrativeframeworkforcollaborativegovernance[J].JournalofPublicAdministrationRe-searchandTheory,2012,22(1):1-29.相对而言,艾默森(Emerson)给出的定义更为具体,涵盖面最广。他将协作治理解释为“为了完成公共目的,使人们有建设性地参与跨公共机构边界、跨政府层级和/或跨公共、私人、公民团体的公共政策决策制定和管理的过程和结构”10、刘小泉,朱德米.协作治理:复杂公共问题治理新模式[J].上海行政学院学报,2008(2):61-65.协作治理是为了解决复杂的公共问题,促使跨域、跨界、跨部门的利益相关者形成伙伴关系,以平等协商的方式参与公共决策制定的制度安排。11、颜佳华,吕媁.协商治理、协作治理、协同治理与合作治理概念及其关系辨析[J].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3)就协作治理而言,这里的“协作”,并不意味着永久的和平,而是多元政治主体在遵守共同博弈规则的基础上通过协调与配合,保证各主体的多种政治需要得到持久性的表达,从而维持一种动态平衡的政治秩序。因此,协作治理是以完善的政策法规、发达的社会民主和依法行政为前提,以协作性公共管理为理论基础,政府、企业、第三部门等多个主体形成一个资源互补、权力共享的动态组织系统,共同治理公共事务,提供公共服务。12、姜士伟,“协作治理”的三位辨析:名、音、意[J].广州行政学院学报,2013(6):11典中,“协作”意指若干人或若干单位互相配合来完成任务,“合作”也解释为互相配合做某事或共同完成某项任务。单从字面意思来看,“协作”与“合作”并没有含义上的本质区别,它们都是强调不同主体之间就同一事件展开的行为配合与协调。因此,以“协作”与“合作”作为区别“协作治理”、“合作治理”的出发点,其结论将是二者的等同,这就是当前学术界混用“协作治理”与“合作治理”的根本原因。这就导致了在众多公开发表的学术论著中,一些学者使用“协作治理”,而有的使用“合作治理”,但就作者所表达的观点和论述来看,都是表指的同一含义。13、张康之.“协作”与“合作”之辨异[J].江海学刊,2006,(2)。张康之教授认为,协作是人类简单、初始的合作意愿,只有这些意愿被现实化的制度和规范加以约束,人类的合作行为才得以产生。“协作是不同于合作的,当理性经济人仅仅在遵守契约的前提下开展互补性的活动时,那仅仅是协作,这种协作时刻都处于相互防范毁约的心理和行为之中。但是,如果在签约者之间通过契约而建立起了信任关系,他们之间的协作就另当别论了。”14[2]张康之.论参与治理、社会自治与合作治理[J].行政论坛,2008,(6).[3]张康之.论社会治理中的协作与合作[J].社会科学研究,2008,(1).[4]张康之.论合作治理中的制度设计和制度安排[J].齐鲁学刊,2004,(1).国外学者对协作治理的定义不尽相同:15、JamieDamon.CollaborativeGovernanceorCollaborativeGovernment?AFramework&AnalysisTool[EB/OL].http://www.epa.gov/ciconference/download/presentations/Wed_StudioD_130pm_Damon_CollaborativeGovernance.pdf.JamieDamon认为,“协作治理一词,常常用来形容由公共部门、私人及公民等各种主体参与,通过共同努力实现公共问题解决方案的各种各样的过程,这一过程的实现超越了任何其中一个参与主体自身能力。”16、JohnBenington.CollaborativeGovernance[R].Presentation,InnovationsinGovernanceExecutiveEducationProgram,JohnF.KennedySchoolofGovernment,HarvardUniversity,2003.FrankandDenies把协作治理描述为本质上是“社会两个或几个部门之间的社会或政治参与的新发展,它构成了一个更有效的方式来解决现代社会的需求,这些需求已经超越了社会各个部门迄今为止自己能够解决的所有事情。”17、ChrisAnsell,AlisonGash.CollaborativeGovernanceinTheoryandPractice[J].JournalofPublicAdministrationResearchandTheory,2007,(18).ChrisAnsell和AlisonGash则认为协作治理“是一种治理参与,在这里一个或多个公共机构直接安排将哪些非国家的利益关联主体参与政府集体决策过程,这一决策过程是正式的、共识导向的和审议的,旨在制定或执行公共政策,抑或管理公共项目和财产”18、作者对众多学者学者有关于协作治理所下的定义进行了总结:尽管学者们对协作治理的定义表面上存在着些许的不同,但笔者认为这仅仅是学者们观点表述的措辞差异而已,这些定义存在着本质上的一致。首先,他们都强调了多主体参与。协作治理模式最显著的特色在于31多主体参与,这是其区别于其它治理模式的本质和根本之一。学者们的定义的差异在于对多主体的表述不同,有学者用利益关联体来表述,有学者用私人组织及公民来表达,但都强调了公共机构之外的社会主体的参与。其次,他们都强调社会主体对公共政策过程的参与。参与是政治学领域内恒久的话题,但在协作治理模式中却是一种全新的展现,它要求参与主体之间的平等性以及参与途径的制度化。再次,他们都强调了协作治理的公共利益使命。协作治理和传统的治理模式唯一交叉重叠的部分在于它们对公共利益的追求,无论是协作治理模式还是传统的治理模式,它们的唯一使命都在于维护和实现公共利益,表现为对公共政策问题的解决方案、对公共项目和财产的管理等。最后,他们强调协作治理的根本动因都在于社会的复杂性及公共机构能力的有限性。经济、社会的发展带来的是社会问题的复杂、多变及不确定,这些问题的解决已经超越社会中任何一方的能力极限,单独依靠单一社会主体解决复杂社会问题的时代已经过去,公共机构和私人机构之间的协作成为社会发展的必须。19、ChrisAnsell,AlisonGash.CollaborativeGovernanceinTheoryandPractice[J].JournalofPublicAdministra-tionResearchandTheory,2008,18(4):543-571.从狭义的角度来看,协作治理可以理解为:“一个或更多的公共机构与非政府部门利益相关者共同参与的、正式的、以共识为导向的和协商性的决策过程的一种治理安排,其目标是制定或实施公共政策或管理公共项目或资产”。KirkEmerson,TinaNabatchi,StephenBalogh.AnInte-grativeFrameworkforCollaborativeGovernance[J].Jour-nalofPublicAdministrationResearchandTheory,2012,22(1):1-30.而从广义的角度来看,协作治理又被一些学者定义为:“不同主体跨越公共机构、各级政府和/或公共、私人和公民等领域的界限,建设性参与公共政策决策和管理,以实现公共目标的过程和结构,否则公共目标难以实现”20、[瑞典]英瓦尔·卡尔松,[圭]什里达特·兰法尔.天涯成比邻———全球治理委员会的报告[M].赵仲强,李正凌译.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1995.最早界定治理这一概念涵义的是全球治理委员会,认为“治理是各种公共的或私人的个人和机构管理其共同事务的诸多方式的总和。它是使相互冲突的或不同的利益得以调和并且采取联合行动的持续的过程。这既包括有权迫使人们服从的正式制度和规则,也包括各种人们同意或以为符合其利益的非正式的制度安排。21、孙柏瑛,李卓青.政策网络治理:公共治理的新途径[J].中国行政管理,2008(5).20世纪80年代,西方发达国家将盈利性企业、非盈利性组织、社区、家庭、社会个人等纳入到公共事务管理中,形成了一个包括政府、市场、民间组织和公众等多元主体参与的治理过程,它“提供了一个相互依赖的行动者之间的互动及利益的水平协调的框架。22、RhosesR.A.W.TheNewGovernance:GoverningwithoutGovernment[J].PoliticalStudies,Vol.44,September,1996.Rhodes认为最小化政府,即重新界定政府公共干预的范围和形式,并强调市场和准市场在公共服务提供中的功能与作用是治理的一种用法。23、CommissiononGlobalGovernance.OurGlobalNeighbour-hood:TheReportofTheCommissiononGlobalGovernance[M].Ox-ford:OxfordUniversityPress,1995.正如全球治理委员会指出,治理不是一种正式的制度,而是持续的互动。协作相关概念24、Donaldson&Kozoll认为协作是不同组织间的相互合作,达到不同的目标。25、Huxham,认为,协作是一个过程,即为获取共同的利益,组织内各个成员相互合作的过程。26、Thomson&Perry(2006:23)的定义则较为完整他把协作是不同成员之间为了共享利益而互相协调的一个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各个组织成员通过正式或是非正式的协调建议一个领导各成员的规范,在该规范下各成员共同决策行动以完成同一个目标。27、Peters(1998)则明确的把协作定义为五个方面:一、协作必定包含两个以上的组织成员。二、每个成员都有自主决定权,而不受其他成员的干涉。三、成员之间的互动必须是持续的。四、每个成员必须为组织有贡献作用。五、成员均能共享利益。他认为只有满足这五个方面才能称之为协作。28、Mattessich和Monsey(1992)则将协作视为是一种持久的关系,且这种关系被每个成员所共同承认。在这个关系中,各组织成员通过相互的沟通协调和制定规划实现共同的目标。29、Ansell和Gash(2008:544)则进一步对协作治理做出界定:政府部门、非政府组织和其他利害相关人共同参与集体决策。通过集体决策所达成的共识作为指导,再此指导下共同管理公共事务,目的为使管理的共同事务效果更显着。治理相关概念30、本文结合Rhodes对国家在不同角色下的治理含义进行综述:(一)新公共管理下(小国家模式),该模式下主张官僚组织会降低社会管理的效率,提倡企业型政府,即政府只起监督的作用,社会高度市场化的情况。此时的治理为使用市场化机制来提供公共服务。国家尽量减少制度政策干预。(二)善治型国家,此时国家治理要求:经济上实现内外部经济,政治上实行民主选举、行政上要求高效公开。(三)国际间的联系者,此时的治理即联合友好国家,保卫国家主权。如欧盟体系则正好说明了这种情况。(四)自我管理型社会,该社会下主张没有绝对权力,公私部门间的界限十分模糊,此时政府的任务就是促进社会与政府间的互动,鼓励多方治理。综上所述,治理所提倡的就是对传统的政府制度的挑战,在治理理论中,国家不在是社会管理的唯一主体,与此同时还存在如企业、非营利组织、城市居民等多个权力中心。该理论主张,由于社会事务的逐渐复杂和个权力中心参与感日渐强烈,社会的公共事务应有多个权力主体自发的互动合作管理。其中,政府起主导作用,其他主体协作配合,各自发挥自己的优势,实现长短互补。最大程度的发挥对社会的服务提供。协作治理理论31、JohnM.Bryson、BarbaraC.Crosby、MelissaMiddletonStone等人的跨部门协作模型(图2):32、AnsellandGash协作性治理模型,该模型针对既有的协作治理文献,采取元分析方式(metaanalyticstrategy),通过对137个案例与相关研究文献后绘制而成。(见图3)。1、初始环境在协作治理模型中,初始环境包括资源权力的不对称、参与的动机与限制、此前合作或冲突的过往史三部分,下面进行分述:(1)权力/资源不对称协作治理中参与方享有的权力资源是否均衡是关系协作能否进行的重要因素。当参与方享有的权力资源失衡时,其中的弱势群体在协作治理的过程中就容易受权力资源占有者的控制,从而导致部分参与者在共同决策、执行规划等过程中不能真实表现协作过程中的真实意愿。这也就违背了协作治理中所强调的参与主体应该平等的原则,那幺协作过程也就无法顺利进行。所以协作参与方享有权力资源失衡是十分严重的问题,应引起足够重视。(2)参与动机参与动机是参与者参与活动的内在驱动,基于此,参与动机背后的形成原因的是有待了解的,只有了解了参与者参与协作治理的动机才能更好的促进协作治理的顺利进行。Grey认为,参与集体活动所产生的收益与参与者的参与动机的强弱有着显著的关系。根据经济学的“经济人”假设,我们可以知道人都是具有利己性的,当其行为所获得的收益大于其付出的成本时就会促进他们的行为发生,即人行为之前都会算其行为的投入产出比,以获得最大的效用。当其投入产出比越高时他的参与动机就会越强,反之越弱。现实中,我们不难发现参与者的参与动机无非是是自己生活品质得到提升,所以协作治理主导者在社区促发协作治理时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应尽可能的满足参与者的需求。(3)此前冲突或合作的过往史Margerum(2002)指出利害关系人之间的冲突或合作的过往史(prehistoryofcooperationorconflict),将会阻碍或者促进协作治理的进行。冲突的历史会造成参与者从一开始就持有抵触的情绪,甚至对没有发生的事妄加猜疑,进而互相之间不合作,抑制协作治理的进行。从而有形成了一次冲突的历史,下次合作将更加困难,进入恶性循环。合作的历史会使参与者因为彼此的熟悉和好感,从而产生高度的信任促进协作的进行,进入良性循环。协作治理的本质就是各方的相互合作、优势互补的过程。所以,在协作治理过程中如果发生冲突,应尽快找出冲突原因予以解决,以保证顺利完成集体目标。2、制度设计制度设计主要是指协作治理的基本准则,即所谓的规范。规范由协作过程中利害相关者通过不断地互动所产生的约束协作参与者共同行为的规则。它的产生可能通过正式或非正式渠道:正式渠道如社区制度、法律法规等,非正式渠道如道德约束力、人际交往中的互动力等。这些对于保证协作过程中的协作参与者的行为及协作程序的合法性来说是极其重要的。主要有两方面需要注意:一方面,标准化的社区准则有利于在协作过程中制定协作参与者行为标准。既能保证任认定,通过相关规范制定标准形成责任倒查机制保证协作过程能做到责任到人,改善协作过程中公私部门界限模糊、责任难以界定的问题。又能鼓励遵守规范者,起到促进激励协作过程的作用;另一方面,协作治理的过程必须开放性和包容性的,只有参与者认为协作过程具有公平公开的才能达成协作承诺。制度设计者在设计规范过程对协作过程的开放性和包容性应足够重视。制度设计不仅可以矫正协作过程中的偏差行为,而且还能加强协作参与者之间的协作关系,从而促成协作结果的发生。3、领导角色领导是指协作治理中引导者,对协作治理的推动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领导的能力主要体现在:制定和维持协作治理的基本准则、促进协作参与者之间的沟通对话、协作参与者的信心建立等多个方面。而领导在协作治理中的角色定位则影响着协作治理过程中的授权程度,大部分学者认为,领导的授权程度一定意义上决定了协作过程中各个主体的权利和自主性。领导所担任的角色应是协作总体的把握者,协作治理的引导者,尽可能的放权与其他协作参与者。这就要求协作治理的领导者必须具备广泛的社区影响能力、整体的控制能力、促进协作参与者广泛参与的能力、深化协作范围的能力。①言而总之,领导就是上下的互动过程。4、协作过程AnsellandGash经过实证研究之后,找出协作过程中(collaborativeprocess)的五个层面,包括面对面沟通(face-to-facedialogue)、信任建立(trustbuilding)、过程承诺(commitmenttoprocess)、认知共享(sharedunderstanding)以及中间结果(intermediateoutcomes),相关內涵分述如下:(1)面对面对话信息只有在协作参与者彼此沟通交流的情况下才能发挥其作用,Snyder和Morris(1984认为面对面沟通时发挥组织功能的重要基础,为了能是整个协作组织的成员利益最大化,沟通是不可缺少的因素。作为良好的沟通模式必须具有完整的沟通网络,运用自身的沟通网络培养互动关系。同时,面对面沟通对话可解决协作过程成的部分矛盾冲突,经过面对面对话的过程,可开放参与者封闭的个人想法和化解既有的城建(Ansell&Gash,2008)。在社区协作治理过程中若参与相关人能充分利用面对面沟通机制,将使整个社区达成认知共识,进而促成协作共治的局面,这势必会大幅度提升协作的效果。(2)信任建构协作系统在最初发展的时期,都是伴随着大量程度的信任而来,不仅如此,这种信任更是促使协作迈向成功的必要条件,信任的建立对集体行动有很大的促进作用,当协作参与者之间的信任程度越高时,信息的沟通和整合就越顺畅,因而可降低交易成本,解决集体行动的困境。相反一个缺乏信任的协作关系是十分不稳定的,当面临外来冲击、突发事件或者利益纷争时,协作参与者可能会因为彼此的不信任而很难达成共识,甚至于相互猜忌。这样不仅不能抵御机体所面临的困境,甚至协作关系都有可能破裂。所以在协作过程中,协作的引导者要注重培养信任的建立,通过各种公关和具体利益举措建立信任。(3)对过程之承诺Dwyer、Schurr等人将承诺定义为利害关系人之间关系维护的保证,它是一种短期付出而想获得长远利益的一种意愿,是基于情感驱动产生的意愿。承诺的产生是为了获得长远的竞争优势,它是以长远的眼光看待协作者之间的合作关系。作出承诺之关系人必定认为这种协作关系在远期有极大的潜力,因此愿意牺牲短期的利益来维持这种协作关系。社区协作治理中,政府部门可能为了长治久安以维护自己的统治,非政府组织可能为了保持自己的权威,企业部门也许为了自身的发展,而社区居民则为了生命财产安全。他们基于不同的长远利益协作以实现社区的治理环境,而付出自己的努力。(4)认知共享认知即协作成员在协作过程中的某个阶段逐渐形成的一种对未来的愿景或期望,共同认知在整个机体的共同是目标。认知共享即为整个组织有共同的信念,分享共同的目标。认知共享的建立有利于协作成员间的相互沟通,信息交流,从而减少不必要的摩擦和自利行为,压缩协作治理的成本。进一步促进协作治理的顺利进行。共同认知一旦建立,会激发协作成员自愿的进行参与,进而形成社会资本,增强团结和社群意识(陈恒钧,2003)。(5)中间成果中间成果指在协力治理过程中在达成最终目标之前,所形成的的共识与成果。中间成果对最终目标的达成起着过渡的作用,能是协作治理过程循序渐进、按部就班的进行。如相关会议、协作计划、各种活动等。其中间成果越多,其最后的目标达成就越顺利,但并不是简单的累积罗列,中间结果还必须不断反思、调整,通过协作参与者不断沟通协调,防止协作过程发生偏差。5、结果协作治理是指一种模式,其结果随其治理的事务的不同有不同的解释,统一概之即为协作治理的效果。协作治理内涵与特点19、ChrisAnsell,AlisonGash.CollaborativeGovernanceinTheoryandPractice[J].JournalofPublicAdministrationResearchandTheory,2007,(18).ChrisAnsell和AlisonGash将其归结为六个方面:第一,(各利益主体参与的决策)讨论会必须由公共机构发起和召集;第二,与会人员(不仅包括公共机构),也包括非国家的行为者(即国家公共权力体系外的个人及组织);第三,协作治理的各参与方应当直接参与公共决策,不能被公共机构设计成为一种参议员角色;第四,(作为公共决策重要的形式)讨论会必须被正式组织,并且会议应当采取集体制;第五,讨论会的宗旨和目标在于获取一致性的决策,即便这种决策在现实中无法得到共识;第六,协作的重点在于公共政策或公共管理。20、Freeman,Jody.CollaborativeGovernanceintheAdministrativeState[J].UCLALawReview,1997,(1).JodyFreeman则将协作治理的特征表述为五个方面[13]:第一,问题解决导向;第二,基于利益关联的参与主体对公共决策全程的参与;第三,临时性的解决方案;第四,超越治理中传统公私角色的责任制;第五;一个开放弹性的执行机构。21、第一,协作治理是一种全新的治理模式,是多方主体共同参与公共决策的过程。和传统的公共决策参与不同,这里的参与更具有主动性和整体性。首先,各参与主体不再是“参议员”,而是直接的“决议者”,协作治理的各参与方享有真实、直接的决策权力。其次,参与主体参与公共决策的各个环节,而不再拘泥于政策的论证环节。不过,协作治理仍然存在着一定的理论风险,它强调构建多方参与平台的公共机构的主导地位,这虽可能是基于协作治理的现实考量的无奈之举,但却为公共机构违背协作治理的精神提供了理论的可能性。第二,协作治理的宗旨在于解决社会治理中的问题。无论是强调“一致性的政策”还是“问题解决导向”,都是围绕“如何解决社会治理问题”这一核心命题展开的,这是协作治理的宿命。协作治理的成功与否关键在于公共政策能否出台及公共政策方案的问题解决能力。公共决策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尤其是在多主体参与决策模式下,决策的公平性、公正性即便得到了保障,其效率也必然会被牺牲,并且,达成一致性决策可能性更小。避免协作治理过程中公共决的低效率,是协作治理成功的决定性因素。另外,即便是获得了一致性的决策,也不一定意味着社会治理的成功,它还取决于公共政策方案的制定能力。因此,协作治理还必须解决公共决策的科学性、可行性及可操作性等一系列问题。第三,协作治理意味着持续的开放和平等的理念。作为一种新的治理模式,协作治理的生命力来自于它开放的组织系统以及参与主体间的平等。首先,它接受公私主体对公共决策全方位的参与,这种接受不是一次性的,而是持续不断的接受。其次,各参与主体,无论是公共机构还是私人组织,无论是个人还是集体,其在协作治理中的地位都是平等的,不存在传统模式中的管理者与被管理者。但是,笔者所担心的是协作治理所持有的这种开放与平等的做法是否会弱化公共机构的公共性属性,如何确保各参与主体利益诉求的公共性,这同样是协作治理需要进一步研究的课题。22、ChrisAnsell,AlisonGash,“CollaborativeGovernanceinTheoryandPractice,”JournalofPublicAdministrationResearchandTheory,vol.18,(2007),pp.543-571.协作治理是指一个或多个公共机构在公共政策或公共管理为指向的决策中,直接保证与非国家参与者在正式的、以一致同意为导向的集体决定过程中建立紧密联系的一种治理安排。23、JohnDonahue,OnCollaborativeGovernance,AWorkingPaperfortheCorporationSocialResponsibilityInitiative,2004.协作治理具有正式、持久、集中、制度多样性、效用、稳定与易变、首创性、问题驱动性与机会驱动性等八大特征。24、(美)罗伯特·阿格拉诺夫,迈克尔·麦圭尔.协作性公共管理:地方政府新战略[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4;67;164;165;67.协作性管理是这么一个概念,它描述了在多组织安排中的促进和运行过程,解决单个组织不能解决或者不易解决的问题”。25、文/周晓丽.论公共危机的协作治理——协作性公共管理视角[J].公共管理变革,2012,(3):66——67.协作性公共管理可以出现在各种情况中,既可以有纵向的各级政府的协作,也有横向公私部门的合作,还包括网络化环境中截然不同的向上向下向外的管理。对于一些地方来说,协作性公共管理就意味着组织必须跨越边界的限制进行有效地调整,从而善于处理和应对复杂的公共事务及管理活动。建立在对新公共管理碎片化批判基础上的协作性公共管理,主要通过部门之间的协作、互动、整体运作,从而真正为社会和公众提供无缝隙的管理和服务。首先,纵向和横向:协作性管理的方式。在一些美国学者看来,纵向协作的核心是州和联邦政府相互间的信息交流。所以,与之相关的各级政府都处于协作的链条之上,寻求信息、寻求调整成为纵向协作的重要内容。在信息方面,项目和资金信息、技术援助,可以有效解决和弥补协作中一方治理能力不足的问题;在调整方面,横向协作活动主要通过政府部门与其他伙伴关系的实体或组织来实现。非政府组织、社区、公民个人都是其重要的协作伙伴。横向协作活动主要有政策制定和制定战略活动,包括协作性政策制定的规划、目标开发和决策制定任务;资源交互活动,包括从众多参与者中寻找并获得资源,以及与许多不同级别的参与者联合并调控资源;基于项目的活动,包括特定项目中的许多社区内和社区外的参与者。虽然长期以来,等级被看作是人与人之间、组织与组织之间进行协调和控制行动的有效方式,但是要通过协作达成相互理解、相互协调和沟通的机制。构建以社会资本为核心的信任,可以使不同组织、不同公众能够为共享个别组织的资源而努力奉献自己的一份力量,从而使协作性公共危机治理网络有效地运转。协作治理产生的背景:1、NewmanJanet,BarnesMarian,SullivanHelenandKnopsAndrew.PublicParticipationandCollaborativeGovernance[J].JournalofSocialPolicy,2004,(2).到了20世纪末期,伴随着全球化的加剧,私人领域内个人和组织形态的合作与协作已成为常态,由此带来了企业管理的高效。相反,此时的政府管理可谓困难重重,一方面,社会问题越来越棘手,传统公共管理与私人管理的融合交叉日益加深,传统的政府独自决策、执行的社会治理模式表现出了前所未有的低效与失败;另一方面,社会民众对政府管理的需求越来越复杂,政府希冀个人和组织等利益相关体参与政府决策、执行的意愿愈加强烈。[6]2、张康之.“协作”与“合作”之辨异[J].江海学刊,2006,(2)99在20世纪发展得比较成熟的官僚制就典型地体现了分工—协作的特征。然而,随着后工业化进程的启动,分工—协作的社会体系开始受到了新近出现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的冲击,同样,表现出分工—协作特征的政府也越来越不适应社会治理的需要,特别是当社会自治力量迅速成长的时候,多元社会治理力量在社会治理过程中的作用也往往是无法纳入到分工—协作体系中来的。这样一来,就需要有一种新型的社会整合模式出现。这种新型的社会整合模式将是一个合作的模式,它是不同于近代工业社会分工—协作模式的。3、EvaSrensen,JacobTorfing.,“NetworkGovernanceandPost-LiberalDemocracy,”AdministrativeTheory&Praxi,vol.27,no.2(2005),pp.197-237.国外对协作治理的研究,肇始于20世纪90年代后期,最初产生于对欧盟等“协作治理实验场”的研究,因此早期的研究主要聚焦于对欧洲的研究,而且在概念界定和理论建构方面进行了探讨,此时期丹麦Roskilde大学的民主网络治理中心是其中最主要的研究机构。4、陈纪.协作治理:城市多民族社区民族工作创新的探讨[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3(12):3920世纪80年代末,治理理论(governancethe-ory)是在反思社会资源配置中市场失灵和政府失效而形成的新公共管理理论,其重新审视了政府与市场、社会、公民间基本关系,以及着重关注如何通过相关制度和机制实现它们之间的协调与合作等。5、林尚立,刘晔.城市政府与城市治理:责任、服务与法制[A]//刘晔主编.城市治理与公共权力:边界、责任与合法性(复旦公共政策评论第一辑)[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5.在这样的环境中,社会需要的政府管理面在扩大,但政府相应的实际拥有的权力却是有限的,显然这样的政府是权力总量、资源总量和职能总量不均衡的政府市场、政府、NGO三这之间对比在公共事务的治理中,传统路径有政府(公共部门)路径、市场路径与第三部门路径。政府(公共部门)路径强调公共事务配置的平等与均衡,强调配给的普遍性与基础性,因而在效率性方面不具有任何优势,且难以满足个性化的需求,在资源的动用上,通常是运用国家权力,通过再分配等手段对相关权利人实行普惠式服务。市场路径强调竞争规则,强调效率优先,在公共事务配置中,虽然可能提供个性化与差别化的服务,但同时也可能会由于过度追求效率,容易遭受道德风险和逆向选择。第三部门路径由于强调志愿性与博爱精神,在弱势群体保护上发挥了一定的功能,但是其特殊主义、父爱主义及业余主义特征,极大程度上限制了其作用的范围与程度,只能起到有限的补充性作用。由于上述三种路径均存在一些缺陷,为此,人们不断创造多种方式来解决这些问题。比如为弥补市场缺陷而进行政府干预,为治理政府失败而寻求市场化解决之道,为克服上述两种失灵而求助于“第三部门”,然而在现实生活中,“第三部门失灵”也屡屡出现。协作治理理论模型(一)模型的解释:参与者结构是一个多元参与主体结构,结构多元性是协作治理的本质要求,国家、政府部门、市场主体、个人、家庭、居民、由非官方的主体组成的各种组织,如志愿组织、自治小组等均应是参与者。不仅所有的利益相关者,官方的及非官方的都应参与到协商与讨论的过程中,而且在参与时,不仅仅只是扮演一个协商者或者受咨询者的角色,而应直接参与公共事务的决策过程。这种参与才能真正体现权利的平等,才是一种主动性而非被动性参与。协作治理的制度平台是参与者活动的舞台和载体,在此平台之上,辩论、讨价还价、协商、审议式讨论都是一些常见的过程,其中最为关键的是它是一个双向信息流动或者多审议的平台。它既是政府部门和利益相关者的双方信息交流与相互影响的场所,也给利益相关者之间相互交流提供了方便。同时,这种平台是参与路径的正式制度化形式,可以是论坛,也可以是决策会议、交互谈判。动力机制意味着参与者介入协作过程的意愿、动力和预期。参与者是否具有合作的意愿、是否具有兴趣和动机、是否对协作结果具有良好预期,都会影响到协作治理的效果。相互作用类型是指共同影响和相互作用的形式,除了辩论、讨价还价、协商、审议式讨论以外,合作博弈是其最基本的机理。关键影响变量包括价值基础、联结纽带、融通介质和权力结构,这些变量会直接影响协作治理的效果。价值基础是达成一致的根基,舍此共同行动和集体选择是不可想象的。在协作治理中,共同愿景是其价值基础。在公共事务的协作治理中,所有利益参与者的共同愿景是为居民提供更丰富、更有效、更便捷的公民服务。协作治理过程必须建立在对协作过程的认可和共同理解基础之上。对协作过程的认可包括对相互依赖的共识、对协作过程的共享、公开探索共同利益;共同理解包括清楚的使命、共同的问题界定以及对共同价值的认定。因此协作治理的联结纽带必然是信任合作机制。融通介质在协作治理的实现上尤为重要,社会资本是协作治理的融通介质,良好而丰富的社会资本为协作治理提供了润滑剂。协作治理的权力结构并非等级式安排,而是多中心结构。尽管公共部门在协作治理中往往担任倡导者与发起人,尽管在决策中拥有最终决定权,但其并无对其他利益相关者的强制权力。实质上,所有利益相关者在协作治理中都拥有平等的权利,非官方利益相关者倡导或主持协作过程的不乏其例。三、我国公共服务提供中的协作治理:可能性及其限度前文提出,协作治理的实质是民主治理的一种新形式,因此在讨论协作治理在中国的应用与发展这一问题的时候,我们不能忽视一个重要的事实:在新中国成立之后,中国在民主治理的理论与实践中取得了相当大的进步。其中与协作治理概念关系比较相近的主要有政治协商和基层民主治理。笔者认为,政治协商是民主治理的政治表现形式,更多地是作为一种政治制度与结构而存在并发挥其功能,如果说它属于协作治理的话,那么,更多体现在政治意义上和宏观层面上,它为我国公共事务的协作治理奠定了政治上的宏观基础。而对于基层的民主治理,一派研究者从基层选举政治的角度,研究了乡镇领导的公推直选、村民委员会、社区委员会的选举;另一派则将视角重点投向村民自治、乡村治理以及社区自治。这些研究比较多地从政治参与的角度、从制度与结构方面对基层民主进行研究,为草根式治理提供了理论支撑与现实案例。而对于具有协作治理真正内涵的研究并不多见,主要有浙江温岭的“民主恳谈会”研究、南京的“市民论坛”研究等。这些研究开始切入协作治理的实质,但仍然更多地从政治学的角度对其进行分析,有的学者对其可持续性表示担忧。对于协作治理相关的研究表明,在中国,协作治理有其一定的现实土壤与实践动机。何包刚认为,地方领导人对于参与和协商制度有着不同的动机:获得合法性或者基于缓解干群关系的压力,这些动机从客观上促进了农村协作治理机制的形成。〔8〕黄祖辉等认为,农民专业合作社是基于能力与关系的新型治理结构,对于农民公共服务需求的有效表达起到促进作用。周松强认为,民主恳谈会是民主协作治理制度的创新,是基层民主新的平台与机制〔9〕谢来位认为,新农村合作治理主体有一定的生长空间与需要,对其培育至关重要。〔10〕从上面的理论分析来看,协作治理作为一种新的治理形式,拥有其强大的生命力和广泛的发展空间,那么在中国的现实环境中,协作治理的生长空间究竟如何,其有效性的发挥会受到什么限制?这些问题必须澄清。首先,协作治理的率先发展会出现在非政治领域,对于公共事务的治理,应当是协作治理在中国发展的首选领域。为弥补新公共管理运动过分市场化的缺陷,将视角转换至国家与社会合作的层面上,寻求政府和社会之间灵活而有效的合作,这是协作治理的核心要义。在公共服务提供过程中,治理各方参与者尽管在供给数量、质量、方式方法上存在分歧,但其基本目标指向趋于一致,都是为了实现一定公共服务的有效供给,满足一定人群的公共服务需求。因此,在共同价值观一致的前提之下,协作治理就有了生长与发展的空间与可能。国外协作治理的实践也大多从公共事务等非政治领域方面取得进展,比如野生动物保护、自然保护区管理、社会福利提供、学校教育管理、健康照顾、未成年人保护、风险治理等等。其次,协作治理由于强调参与主体的平等性,因此,其首先应在层次较低的地方展开,其发挥作用的可能性较大。根据前述分析,协作治理存在多方参与者,既有公共部门,也存在非政府利益相关者,比如非营利部门、营利部门、个人、家庭、居民等等,他们在协作治理过程中从地位上存在平等性,多元权力主体并存,多向度权力运作结构,以平等、互信、对话、协商、共识、合作为核心。同时,协作治理需要通过一定的制度平台,如论坛、决策会议、恳谈会、协调会等展开,并且多方参与者需要通过辩论、讨价还价、协调、审议式讨论、合作博弈等形式进行互动。协作治理所强调的互动网络体系必须靠大量、持续的对话和谈判来达至,网络中的行为者既要保持独立自主,又要保持相互依赖。这就需要一个明晰的对话协商制度来界定各行为主体之间的权责配置和互动方式,以降低互动网络中的不确定性和机会主义。因此,在一些基层决策会议上,如农村村民会议、社区议事会等,在就公共服务供给的相关决策过程中协作治理有效发挥作用的可能性就会更大。如今农村村民自治以及社区居民自治的一些实践为协作治理提供了现实注脚。再次,协作治理由于强调丰富的社会资本作为其融通介质,因此在社会资本比较丰厚的地方,其发展会比较顺畅。协作治理“是政治国家与公民社会的合作,政府与非政府的合作公共机构和私人机构的合作,强制与自愿的合作”〔11〕。这种合作建立在持续不断的对话和平等协商的基础上,它的实现不依赖于行政权力的强制性、支配性和惩罚性,而是取决于社会公众的认可与同意。而社会资本具有“联结”和“纽带”的作用,在基层,社会资本中最重要的因素就是共同的价值观和彼此间的信任。帕特南等一批学者研究了社会资本对社会治理绩效的影响,认为社会资本会在一定程度上促进社会治理绩效。〔12〕在我国农村和城市社区,由于具有地理与情感上的接近性,具有较为显著的利益关联性以及一定的社区认同感与归属感,社区社会资本比较直接地影响到社区治理绩效。因此,在社会融合程度较高、社会信任比较普遍的地方,协作治理就容易进行。否则,合作博弈无法进行,最终会导致零和博弈等非合作博弈产生,会以一种“对抗式”方式进行,导致以“权力通吃”或者社会“断裂”的形式作为阶段性结局。最后,协作治理需要经验与技术。在有合作经验的地方其发展会较快。协作治理是人类智慧的结晶,是治理发展到新阶段的产物,它运作的有效性必然与先前的合作历史经验与沟通协商谈判等技术有关。各方参与者的意愿、动机、期望各有不同,如何达成共识,需要有实践经验作为基础。比如,如何充分有效而有序地表达意愿和要求,如何聚合群体的需求,如何有效沟通,如何避免旷日持久的无休止的讨价还价,如何防止权力与资源对协作过程的操纵,如何通过程序性安排让各方参与者都能有效表达意愿、参与谈判,如何避免集体行动的困境,如何防止集体行动中的“投票悖论”。在协作治理过程中,无论是公共部门,还是私人部门,或者个体行动者,都需要通过学习与操练,提高协作的技术与技巧,增强政府与公众的互动性,实现公共领域和私人领域的相互渗透,使公共服务在合作、竞争、冲突以及冲突解决的复合程序中运作,而不是通过居高临下的官员等级结构之命令与控制来体现。这样,协作治理的效果才会真正显现。协作治理理论模型(二)公共危机协作治理的核心要义是必须打破目前危机治理中条块分割、部门分割、地区隔离的现状,实现政府组织自身资源的整合,同时要有效利用公民、社会的力量,构建纵横匹配的网络结构,实现“群件”间的平等互惠和高效组合。所以,必须从协作治理的相关要素的整合及其制度完善入手,构建公共危机协作治理的软环境和制约机制。这样,才能实现公共协作管理理论与现实的有机结合,达到公共危机协作治理的理想目标。公共危机协作治理的要素整合首先,重建信任是协作的前提和参与的关键。“在有不确定性和风险我们还不得不行动的情景下,第三种态度引人注目,那就是信任(trust),为应对不确定的和不能控制的未来,信任(trusting)变成了至关重要的策略”。信任是合作的基础,没有信任就没有合作,特别是相互信任,以相互信任作为公共危机治理中各主体合作的基础是非常重要的。信任是合作关系产生的前提,也是合作成功的重要推动力。正如艾里克·M·乌斯拉纳所言:“信任促进合作,它引导人们在其社区发挥积极作用,端正行事及合作妥协。”一方面,信任有助于主体对合作关系的投入。在公共危机治理中,如果组织、公众及不同地方和层级政府彼此之间相互信任,就会增加对危机顺利治理的信心,以饱满的工作热情投入到合作治理事务之中。另一方面,信任能够增强合作关系的灵活性,如果合作各方缺乏信任,当危机情境发生变化时,往往会出现各方对危机后果预测不一致而相互猜疑,从而延误对危机策略的调整,使合作的局面破裂。其次,对话沟通是协作的基础和条件。没有一个真诚的公众话语,没有一个完备的对话条件,没有一个完善的对话规则,就不要指望协作治理能满足公共利益并且顺利付诸行动。对于协作治理的形成,一定要本着尊重、平等、互惠的原则,用“我们可以商量一下吗?”的话语和思路来应对协作框架建构中的诸多问题。商讨和谈判也很必要,因为在协作网络形成过程中,每一方都有自己的利益考虑。如自己一方投入的人、财、物是否会得到回报?自己对对方的帮助是否会损害自身的安全?在协作的过程中如何做到自身组织利益的最大化?等等。那么,如何通过对话使各方利益在得到有效保障的情况下进行有效协作呢?罗伯特和迈克尔提出了纵向对话的方式,诸如我们熟知的电话和面对面的交流、书面交流、沟通说服、参与正式协商,以及由有代表性的地方政府和高层次的官员组成的共同小组等形式。现实中,要使协作治理有效达成,这种对话沟通应是双向或多项对等的模式,而非单项沟通模式。这种双向或多项对等对话模式主要运用科学方法、深入了解参与各方以及公众的需求,并以此作为对话沟通的参考依据,以增进彼此各方的了解和协作的目地。在此模式之下,各方特别是地方政府应本着公开透明的原则向协作方、社会公众公开公共危机方面的信息,以及管理中需要的人财物情况,这样才能使协作方明白自己可能要参与协作的内容和方向。再次,信息的公开与共享是协作的核心和保障。在应急时刻,如果不能及时、准确、有效地获取相关危机的信息,尤其是危机协作治理之际,不但公众对相关政府的信任感会急剧下降,而且相关政府与协作方之间的相互信任和相互支持也将受到威胁。纵向协作活动包括为获得信息而与其他层级或地方的政府联合,而更为重要的是,“在其他资源——财政、专业技能、法定权威、人事——被多个参与者掌控的情况下,信息是一项重要的政策制定资源”,在危机时刻,除与危机相关的信息之外,请求方必须提供所需要应急服务的内容、所需人员设备、物资和生活必需品的数量和类型,以及物资送达地点,协作救援的具体时间和要求等具体来说,可以在协作治理机制中进行以下工作:一是要建立良好的信息通报制度,使彼此能够相互了解本地方存在的问题。二是要建立信息公开和共享机制。一旦有危机出现,事先选定的新闻发言人要向公众和其他组织或部门公开危机相关信息,真正做到“民知多而不乱”。三是要借助于新闻媒体,将信息传递给大众和相关协作方。最后,责任分担是协作管理的重点。虽然责任是一个控制问题,明确责任是协作性管理的难题,然而现实中协作治理使我们的关注点必须从等级责任制转移到职责、回应及公民观的培育和建构上来。就职责来说,必须在保证中央政府危机管理中的领导与指挥的核心地位前提下,对协作方课以相应的责任,从而对治理主体形成有效的监督和制约机制。也就是要在责任明确、分工合理的前提下,实现有效的风险分担。另外,公共危机治理不仅仅是对政府及其相关部门能力的严峻考验,更是对公众和社会整体应对意识和能力的综合考验。在一个开放、分权和多中心的社会里,面对危机,没有公众的参与是不可想象的。同时,由于公民的含义是在共同体的管理中能够发挥作用、承担责任,而不仅仅是享有权利,这就意味着公民能够也应当参与社会,并组成一个集体。在现实中,一方面可以通过广播、电视、报纸、网络的宣传,让政府机关公务人员、职工、学生和普通民众了解公共危机的特征及预防策略;另一方面可以通过危机的演练来提高危机中自救、互救、公救的能力,真正用“减少自身麻烦”这种方式来分担责任。协作治理产的作用1、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改革进程需要地方政府更好地处理与中央政府、其他地方政府、社会组织、企业和公众的多维度互动关系。协作治理产生的背景1、自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政府明确提出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总目标,这一顶层设计为我国“十三五”期间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指明方向。作为国家治理体系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地方政府应如何处理与中央政府和其他地方政府的关系,以及如何与社会组织、私人部门共同治理公共事务,将是国家治理体系能否实现现代化的关键环节。2、从国家治理的历史演进来看,一国政府采取分层级、分区划方式对其辖区内的公共事务进行治理,对提高国家治理的针对性与有效性,从而在总体上提高国家治理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历史意义。但分层级、分区划的治理模式也极易产生治理碎片化、地方主义滋长等重大缺陷,不利于有效解决国家治理中的重大问题和突出难题。在全球化、信息化、市场化背景下,国家治理既需要充分发挥分层级、分区划治理模式的优势,也需要加强政府间、政府与社会、市场间的协作治理,以更好地应对日趋复杂、更具挑战的国家治理任务。3、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构建政府与市场、社会间的协作治理关系日益成为欧美大国治道变革和提升国家治理能力的重要选择。协作治理也逐渐成为近年来西方公共管理、政治学等学科领域的研究热点。4、尽管协作治理理论发端于国外理论界,但协作治理的理念与实践早就在中国国家治理过程中生根发芽。对口支援政策便是其中最典型的政策实践。对口支援政策发端于20世纪50年代,此后逐渐被广泛应用于边疆民族地区治理、重大工程兴建、重大自然灾害救助与恢复重建,以及促进地区间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等领域5、从古至今,各种类型的危机事件与人类社会的发展相伴而生。随着全球化进程和科技的发展,它给人类带来的损失日益凸显。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无论是穷人还是富人都无法置身其外。在危机远远超出单一治理主体能力的前提下,就需要纵向和横向的协作治理,实现公共危机的共防、共治和风险分担。政府在相关通知中也明确提出“做好纵向和横向的协调配合工作”的要求。那么,如何才能走向危机治理的协作共赢呢?强调多个参与者在相关领域协作,并通过伙伴关系完成单一组织无法完成工作的协作性公共管理理论的出现,不但为公共危机治理指明了方向,而且也提供了可以借鉴的制度安排和思路。6、目前,随着公共危机事件的不断涌现,破坏性增大,影响范围扩散,远远超越一个单一的部门、地区乃至国家的治理能力。所以,面对严峻的危机形势,无论是从纵向的政府还是从横向的各个领域,必须统一协作,联手协作,各负其责,生死与共,这样才能打破公共危机管理各自为政、碎片化的现状,实现互助互援、协作治理的整体格局。公共危机的协作治理有其必然性,也有可以借鉴和推广的实践经验。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协作治理中存在的问题1、艾尔弗雷德·D.钱德勒.战略与结构[M].北京天则经济研究所,等,译.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2002:8.目前,我国地方政府治理仍存在央地权责不清,社会参与地方公共事务管理的潜力与活力不足,地方政府与市场的角色划分不清等问题,因此,提升地方政府的治理能力要从全局、重大和长远的视角出发,亟须引入公共战略管理的思维。战略决定结构,结构跟随战略。2、王辉.合作治理的中国适用性及限度[J].华中科技大学学报,2014,(6):11-20.从当前中国社会发育程度来看,我国实现西方学者所指的严格意义上的协作治理的社会条件尚不成熟。协作治理实践经验美国:美国《州际应急管理互助协议》(EmergencyManagementAssistanceCompact,以下简称EMAC)以法律的形式将跨区域的危机管理协作机制固定下来,为我国公共危机的协作治理提供了良好的经验借鉴。美国EMAC之所以能够顺利达成,一个最重要原因在于他们从实践中感受到州际协作比单独行动更有效率。为了能够实现携手应对共同危机,EMAC还规定,受灾州州长宣布的任何紧急或灾难事件,参与该协议的州都应关注,并相互之间提供帮助,而不管这些紧急或灾难是自然灾害、技术灾害、人为灾难、短缺资源的民用应急、社区骚乱、动乱或敌人的攻击等;此外,还为成员州地方政府开展的使用任何救援设备和人员模拟演习以及与应急管理有关的演练、测验或其他训练,提供相互合作,甚至包括动用州国民警卫队。在协作流程方面,主要采用PARDR模型,即准备(Preparation)、启动(Activation)、请求(Request)、调整(Deployme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