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标版)高考历史二轮专题复习 模块五 中国现代篇 专题十五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习题-人教版高三全册历史试题_第1页
(课标版)高考历史二轮专题复习 模块五 中国现代篇 专题十五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习题-人教版高三全册历史试题_第2页
(课标版)高考历史二轮专题复习 模块五 中国现代篇 专题十五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习题-人教版高三全册历史试题_第3页
(课标版)高考历史二轮专题复习 模块五 中国现代篇 专题十五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习题-人教版高三全册历史试题_第4页
(课标版)高考历史二轮专题复习 模块五 中国现代篇 专题十五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习题-人教版高三全册历史试题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专题十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限时:60分钟总分:85分一、选择题(每题4分,共48分)1.(2019山西大学附中二轮诊断)1953年10月起,我国实行“统购统销”制度,即国家把农民生产的大部分粮食收购(统购),城市居民所需要的粮食全由国家统一供应(统销),严格禁止粮食自由买卖。后来,统购统销的范围又继续扩大到棉花、纱布和食油。这一政策的实施()A.提供了工业发展的基本需求B.有利于农村生产力的提高C.标志着计划经济体制的形成D.是对“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模仿答案A据材料“1953年……国家把农民生产的大部分粮食收购(统购),城市居民所需要的粮食全由国家统一供应(统销)……统购统销的范围又继续扩大到棉花、纱布和食油”,结合所学可知,1953年国家开展五年计划,优先发展重工业,通过“统购统销”的方式,来为工业化提供资金,故选A项。“统购统销”在于加强政府对于经济的调控能力,变革的是生产关系而非生产力,排除B项。三大改造的完成标志着计划经济体制的形成,排除C项。“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是为了确保战争的胜利,而“统购统销”是为工业化提供资金,实现工业化,排除D项。2.(2019江西名校联盟二检)下图是《苏联专家援建新中国》宣传画。这一宣传画主要反映出()A.中苏两国外交的本质特征B.新中国成立初期经济建设方针C.中苏经济合作的主要模式D.工农业生产受到苏联影响答案B读图可知,该宣传画反映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苏联对中国进行经济援助,中国借鉴苏联经验优先发展重工业的经济建设方针,故选B项。材料信息无意强调中苏两国的外交,排除A项。中苏经济合作在多个领域展开,C项在宣传画中无法体现,排除。该宣传画只反映了苏联专家援助中国工业建设的情况,未涉及农业,排除D项。3.(2019江西上饶重点中学联考)新中国成立初期,一些干部明显地歧视私营工商业,公私兼顾变成了“只公不私”。为此,党的文件指出“国营经济与私人资本主义经济是有所不同的,但在工作上、待遇上则又应该一视同仁”。这一政策()A.加快了国家工业化步伐B.促进了农轻重比例协调发展C.有利于国民经济的恢复D.适应了经济体制变化的要求答案C新中国成立初期的迫切任务是恢复国民经济,需要各方面的力量,与材料中“国营经济与私人资本主义经济是有所不同的,但在工作上、待遇上则又应该一视同仁”相符,故选C项。“一五”计划加快了国家工业化步伐,与材料中“新中国成立初期”“公私兼顾”不符,排除A项。材料并未涉及农轻重比例问题,排除B项。“新中国成立初期”“公私兼顾”表明经济体制还未变为计划经济,排除D项。4.(2019河南六市联考)1953年至1957年,我国生产资料在进口中所占比重年均达到92.36%,高于经济恢复时期年均84.7%的水平;消费资料所占比重仅为7.64%,较经济恢复时期的15.3%有较大下降。这一变化反映了()A.经济发展加大消费资料供给B.经济建设深受外来模式影响C.生产关系变革减少进口需求D.西方国家经济封锁已经打破答案B1953年至1957年即“一五”计划期间,当时我国在苏联援助下优先发展重工业,进口生产资料所占比重比较大,故选B项。材料信息反映的是增加生产资料的供给而不是消费资料,排除A项。材料反映的是进口比重,与进口量没有关系,排除C项。材料没有提供我国进口资料的来源国,所以不能判断西方国家经济封锁是否被打破,排除D项。5.(2019安徽蚌埠一模)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毛泽东曾提出“可以消灭了资本主义,又搞资本主义”。陈云在中共八大上也提出“国家市场是主体,自由市场是补充”等观点。据此可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A.已经明确经济体制建设的方向B.领导人对市场手段已有所关注C.推行以市场为主导的经济模式D.计划经济体制的弊端开始暴露答案B从材料信息看,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国家领导人已经认识到市场的作用,对市场手段已有所关注,故选B项。材料无法体现经济体制建设的方向,故A项错误。C项表述与材料信息不符,排除。材料无法体现计划经济体制的弊端,故D项错误。6.(2019湖南衡阳一模)1962年,中共中央制定“农村十六条”,规定:“恢复社员的自留地,允许社员发展家庭副业和手工业的生产,开放农村集市贸易。”这一规定()A.有利于促进农业生产的恢复B.标志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开始C.意在调整农村的土地所有制D.推动了农村产业结构的转型答案A受“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的影响,1959—1961年,我国出现了新中国成立以来最严重的经济困难。材料中“农村十六条”的规定旨在调动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有利于促进农业生产的恢复,故选A项。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后,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开始,故B项错误。材料中的规定并未调整农村的土地所有制,故C项错误。当时中国农村产业结构并未转型,故D项错误。7.(2019安徽合肥二模)“三线建设”是中国经济史上一次极大规模的工业迁移过程。对此有领导撰写的传记或回忆录、政府部门编写的资料、纪实文学、影视作品、厂史、厂志、学者的论文、三线建设亲历者撰写的相关著述等记述。由此可推知()A.亲历者撰写的历史可信度较高B.工厂与政府部门掌握的史料丰富C.“三线建设”的研究比较混乱D.历史书写的群体呈现多元化特点答案D材料“对此有领导撰写的传记或回忆录、政府部门编写的资料、纪实文学、影视作品、厂史、厂志、学者的论文、三线建设亲历者撰写的相关著述等记述”体现了历史书写的群体呈现多元化特点,故选D项。历史记述会受到主观因素的影响,因此亲历者撰写的历史可信度未必较高,故A项错误。材料信息无意强调工厂与政府部门掌握的史料丰富,故B项错误。材料信息反映了“三线建设”的研究比较丰富而非混乱,故C项表述错误。8.(2019山东日照一模)1949年,中央人民政府重工业部(后改称中华人民共和国重工业部)成立;1956年,从重工业部中分离出兵工总局,组建第二机械工业部(简称二机部);1963年,从二机部中又分离出三机部(航空工业)、五机部(兵器工业)。这表明()A.工业优先战略方针确立B.工业产业结构不断优化C.政府经济管理职能强化D.科技革命引领工业发展答案C根据材料信息可知中央人民政府对重工业的管理加强,故选C项。材料主旨强调中央人民政府对重工业的管理加强,未涉及工业、农业、商业之间的关系,排除A项。材料只涉及重工业,未体现工业产业结构优化,排除B项。材料主旨是强调政府的管理职能,而非科技革命引领工业发展,排除D项。9.(2019山东潍坊一模)1987—1988年,乡镇办、村办、联户办、个体办农村小企业的发展形势越来越好,农民称之为“‘四个轮子’一起转,大家奋力奔小康”。与此同时,乡镇、村级集体办的较大企业出现了“迎头赶上”的新趋势,其数量日渐增多。这()A.实现了农村的工业化B.解决了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就业问题C.得益于经济体制改革D.促进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推行答案C农村经济体制改革推动了乡镇企业的发展,故选C项。改革开放后乡镇企业的发展一定程度上能够推动工业化,但并未实现农村的工业化,排除A项。乡镇企业发展能够推动农村劳动力就业,但并未完全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就业问题,排除B项。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推动了乡镇企业的发展,D项属于因果关系倒置,排除D项。10.(2019福建福州一模)下表是20世纪80—90年代中国城乡登记注册个体工商户和从业人员统计表。1988年1992年1996年1997年个体工商户(万户)1454.91533.92703.72850从业人员(万人)2304.92467.75017.15441对表中数据变化,正确的解释是()A.单一的所有制结构开始打破B.理论突破推动改革深入发展C.个体企业逐渐占据主体地位D.城乡经济发展水平趋于均衡答案B从表中可知,20世纪80—90年代中国城乡登记注册个体工商户和从业人员均呈上升趋势,表明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其根本原因是经济体制的改革,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变,理论突破推动改革深入发展,故选B项。1978年后单一的所有制结构开始打破,排除A项。公有制经济依然占据主导地位,排除C项。材料主旨强调城乡登记注册个体工商户和从业人员均呈上升趋势,表明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未比较城市与乡村经济发展水平,排除D项。11.(2019辽宁沈阳一模)某地一普通市民家庭账本记载,1980年夫妇俩全年的总收入是2685.04元,而到了2002年,虽然两人都已退休,全年总收入却达到了47658.3元,比22年前提高了17.75倍。这说明()A.经济社会的发展成就显著B.个别地区率先进入全面小康社会C.国家财政收入向民生倾斜D.廉价劳动力时代正逐步成为过去答案A材料中“1980年夫妇俩全年的总收入是2685.04元”“2002年……全年总收入却达到了47658.3元”,说明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腾飞,人民收入显著增加,故A项正确;材料主要强调的是改革开放以来人民收入的变化,并非突出个别地区,故B项错误;据材料“虽然两人都已退休,全年总收入却达到了47658.3元”可知政府在社会保障方面进行财政支出,而非财政收入倾向民生,故C项错误;由“两人都已退休”可知,2002年两人的收入并非工资收入,故D项错误。12.(2018福建福州质检)“一五”计划编制工农业总产值年均增长的任务目标分别为14.7%和4.3%,而实际工农业年均增长分别为18%和4.5%。由此可见“一五”计划的编制()A.谨慎并留有余地 B.背离当时的国情C.忽视了农业建设 D.深受苏联的影响答案A从材料信息可知,“一五”计划结束时,超额完成了既定目标。由此可见,“一五”计划的编制谨慎并留有余地,故选A项。“一五”计划符合当时的国情,故B项错误;从材料信息可知,“一五”计划期间,农业年均增长为4.5%,这说明“一五”计划并未忽视农业建设,故C项错误;材料信息无法体现苏联的影响,故D项排除。二、非选择题(共2题,共37分)13.(2019吉林长春调研三)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全球化”概念产生于西方社会,最终被全球接受和使用。鸦片战争的失败,使当时先进的中国人相继发现必须从经济、政治、文化和思想上与国际接轨才能实现救亡图存。洋务运动、改革立宪都加速了中国参与国际社会的步伐。1902年梁启超第一次提出了“中华民族”这一概念,认为中华民族由多民族混合而成。1907年杨度认为中华民族是一个文化共同体。五四运动后,“中华民族”一词几乎家喻户晓。这次“全球化”启动了中国现代化进程,这是一个古老文明重新被西方规则“国际化”的过程。材料二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启动了改革开放的进程,此时中国的外部环境是有利的,“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的主题。美英等国提出“新自由主义”政策,减少政府干预,如减少个人税和企业税等,扩大海外市场。美苏冷战缓和以及亚洲“四小龙”的崛起等都成为中国参与“全球化”的条件。2001年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2008年中国举办北京奥运会。——摘编自王栋、曹德军著《再全球化》(1)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运用史实说明近代中国参与“全球化”的积极影响。(12分)(2)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简析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中国参与“全球化”的有利条件,并比较中国两次参与“全球化”的不同特征。(13分)答案(1)积极影响:使中国对外部世界进行审视:林则徐、魏源“开眼看世界”之后,中国对西方的认识不断加深。推动经济近代化:近代民族工业产生并发展,洋务运动创办近代企业,迈出近代化的第一步,民族资本主义产生并有较大发展。推动政治近代化:探索学习西方民主政治制度,康有为推动维新变法运动,孙中山领导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建立了中华民国。推动思想文化近代化:新文化运动倡导民主与科学,推动了中国思想解放。推动社会生活近代化:从通商口岸开始,中国的社会生活融入了很多西方因素。提高中国国际地位:在两次世界大战中,中国作为参战国发挥了重要作用。(2)有利条件:“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美苏冷战缓和;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了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实行“新自由主义”政策,扩大海外市场,促进了全球贸易的发展。不同特征:第一次被动,在欧洲舰炮的打击下,中国被迫卷入全球化,在压迫中学习。第二次主动,面对西方资本主义经济,中国积极融入全球化进程,共同生长。14.(2019安徽合肥三模)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1978年底,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揭开了我国改革开放的序幕,实现了新中国成立以来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以下是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社会发展的部分关键词:真理标准、小岗村、中美建交、伤痕文学、一国两制、三转一响、喇叭裤、第一生产力、经济特区、计划生育、万元户、义务教育、希望工程、农民工、手机、市场经济、呼啦圈、南方谈话、股市、依法治国、互联网、入世、神舟号、莫言、高铁、中国梦、一带一路、共享经济——据长街《从“关键词”看改革开放40年》等整理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