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学理论史 课件 第4章 共时范式(一)_第1页
人类学理论史 课件 第4章 共时范式(一)_第2页
人类学理论史 课件 第4章 共时范式(一)_第3页
人类学理论史 课件 第4章 共时范式(一)_第4页
人类学理论史 课件 第4章 共时范式(一)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4章共时范式(一)第1节社会决定论第2节历史特殊论第3节功能论第1节社会决定论一、涂尔干和“社会学派”二、列维布留尔和“原始思维”三、社会决定论要点

一、涂尔干和“社会学派”涂尔干(DavidEmileDurkheim,1858—1917)是法国犹太人。起初一些年,他主要从事社会学研究,并出版了名著《社会劳动分工论》(1893)、《社会学研究方法论》(1895)和《自杀论:社会现象的研(1897)。1902年,涂尔干转赴巴黎大学任教。此时,他的研究兴趣发生了重大转折,开始了文化人类学的研究。1903年,他与其外甥莫斯合著了《原始分类》一书。1912年,他出版了人类学名著《宗教生活的初级形式》。涂尔干认为,社会虽然来自个体的组合,但已经超越了个体,拥有独特的性质而构成一个实体。他明确提出:“社会是一个由各个群体或者说各个分子组成的整体……不是一种简单的个人相加的综合……因此,要考察社会现象的原因,或者社会现象的产生,不能在那些组成集体的各个分子中去寻找,而必须对这个已经组成的集合体进行研究。”涂尔干对人类学研究的贡献集中体现于《宗教生活的初级形式》这一名著中。在该书中,他运用社会整体观、社会决定论以及跨文化比较方法,对早期澳大利亚原始宗教的宗教礼仪和信仰仪式进行了严密而细致的分析。二、列维布留尔和“原始思维”列维布留尔(LucienLévyBruhl,1857—1939)生于巴黎,曾就读于巴黎高等师范学校,并长期在巴黎大学任教(1899—1927),可以说是一位道地的巴黎人。其主要作品有《孔德的哲学》(1900),他对于思维的讨论也足以让他位列重要哲学家的行列。列维布留尔最为人所知的就是他所提出的“原始思维”概念。他前后一共出版了6部著作来探讨原始思维问题,分别是《土著人如何思维》(1910)、《原始思维》(1922)、《原始心灵》(1927)、《原始人与超自然》(1931)、《原始神话》(1935)、《神秘经验与原始象征》(1938)。列维布留尔认为,原始人与西方文明人的思维方式从根本上有着不同。在《土著人如何思维》中,他把人类思维分为两类:原始思维和西方思维。尽管列维布留尔一直强调原始思维是原始人所特有的思维方式,其特征是神秘性和前逻辑性,但是,在晚年他对此有了一个重大改变,转而认为“虽然神秘性思维在原始民族比在我们的社会表现得更突出,但它在人类社会是普遍存在的”。三、社会决定论要点涂尔干等人的社会决定论范式可以总结为以下五点第一,社会事实自成其类(suigeneris),只能用其他社会事实来解释,而不能化简到心理和生物层次。第二,社会先在、外在、独立于个体并大于个体之和,因而能对个体形成强制。第三,社会的强制力来源于无形而有力的集体意识和集体表象,而以圣/俗分类为基础的宗教则是社会的核心形式。第四,人们对自然界的分类依据社会文化,社会文化的分类则依据二元对立原理。第五,上述所有社会现象都有现实功能,因而可以用科学方法进行实证研究。第2节历史特殊论一、博厄斯和“历史学派”二、文化区理论三、文化与人格研究一、博厄斯和“历史学派”博厄斯(FranzBoas,1858—1942)是德裔犹太人。他最初修习的是自然科学,后来受拉策尔的影响开始转向人文地理学,并到加拿大爱斯基摩人中生活和考察一年多。1931年,博厄斯因其杰出的成就被推选为美国科学促进会主席。从本质上来讲,博厄斯学派的研究是一种文化区分析法,其基础分别是文化独立论和文化相对论。文化独立论是博厄斯等人用以反对古典进化论和传播论的主要理论工具,其矛头直指地理决定论和经济决定论。二、文化区理论文化区首先是一个人类学研究文化的单位。换言之,历史学派主张人类学研究的单位应该是一个整体性的文化。如果说文化圈强调共同的历史传统,文化区则强调文化特征上的相似,而基本上不涉及传播的过程或轨迹。这个理论更强调细腻的经验研究,把考察空间缩得更小,把文化要素区分得更细,同时也更为强调文化的整体关联性。三、文化与人格研究人格(personality)本是一个心理学概念,一般是指个人的内部气质、冲动、倾向、喜好和本性。人类学家在进行文化与人格的研究时,主张人的人格与其所处的文化环境有关,并主要关注文化的传承。他们所使用的一个基本概念就是“濡化”(enculturation),即个人接受社会文化规范、行为准则、价值观念等文化传统的过程。第3节功能论一、文化功能论二、结构功能论三、功能论评点和反思一、文化功能论功能学派在使用“功能”一词时至少有三种不同的指涉:第一,指社区中的每个习俗彼此关联,彼此影响。这其实与数学意义上的函数关系很接近。第二,马林诺斯基主张习俗的功能就在于通过文化的媒介满足个人的基本生理需求。第三,拉德克利夫布朗则借用涂尔干的理论,认为每个习俗的功能就是它在维系社会系统的整体性中的角色。对“功能”一词理解和用法的不同其实代表了功能论内部的两个主要阵营,即以马林诺斯基为首的(心理)文化功能论和以拉德克利夫布朗为首的(社会)结构—功能论。马林诺斯基认为有两类需要:基本需要(即生物需要)和衍生需要(即文化需要)。他认为,为了满足一些基本需要,人就要用生产食物、缝制衣服、建造房屋等非自然(或人文)的方式,而在这个满足需要的过程中,人就为自己创造了一个新的、衍生的环境,即所谓文化。马林诺斯基的理论仍然有以下缺陷:第一,对共时问题的关注无法解释冲突和变迁。第二,无法解释文化差异。换言之,如果人类具备相同的基本需求,那为什么不同的文化不是以相同的方式来满足这些需求呢?第三,其功能论的个人性无法解释整个社会。二、结构功能论1949年,拉德克利夫布朗公开说:“我始终反对马林诺斯基的功能主义,我可以算得上是一个反功能主义者。”他对马林诺斯基的批评主要在于其理论中的个人性这一点。他认为,研究社会现象只能从社会出发,而不能从个人的心理或生理出发。拉德克利夫布朗曾两度留学法国,深受涂尔干理论的影响,可以说是涂尔干在英国人类学中的直接继承人。他所倡导的文化研究理论,既强调功能,又强调结构,通常被称为“结构功能论”(structurefunctionalism)。在拉德克利夫布朗看来,功能是整体内的部分活动对于整体活动所作的贡献。他指出:“原始社会的每个风俗与信仰都在该社区的社会生活中扮演着某些决定性的角色,恰如生物的每个器官都在该有机体的一般生命中扮演着某些角色一样。”拉德克利夫布朗在强调功能的同时,重视社会结构的研究。他认为,第一,社会结构是指一个文化统一体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而人与人的关系是由“制度”支配的。第二,所谓制度是指某些原则、社会公认的规范体系或关于社会生活的行为模式。第三,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不断变动的,但是社会结构的形式却是相对稳定的。三、功能论评点和反思综合而言,马林诺斯基和拉德克利夫布朗所倡导的功能论进一步发展和确立了文化整体的观念。同时,他们致力于研究正在实际运作的当代社会,而不是只探讨过去的社会。然而,他们的理论和研究也有其自身的局限和缺陷。尽管马林诺斯基高度评价费孝通对像中国这样的复杂社会的尝试性研究,但总体来说,功能学派所观察的社会文化系统基本上局限于某个小群体或部落,并把它们视为没有历史的孤立单位。一种试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