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2024学年河南省焦作市博爱一中高三(上)月考历史试卷(9月份)(含解析)_第1页
2023-2024学年河南省焦作市博爱一中高三(上)月考历史试卷(9月份)(含解析)_第2页
2023-2024学年河南省焦作市博爱一中高三(上)月考历史试卷(9月份)(含解析)_第3页
2023-2024学年河南省焦作市博爱一中高三(上)月考历史试卷(9月份)(含解析)_第4页
2023-2024学年河南省焦作市博爱一中高三(上)月考历史试卷(9月份)(含解析)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3-2024学年河南省焦作市博爱一中高三(上)月考历史试卷

(9月份)

一、单选题(本大题共16小题,共48.0分)

1.《墨子》:“发政于天下之百姓,言曰:闻善而不善,皆以告其上;上之所是,必皆是;

上之所非,必皆非。”与该观点最相近的是()

A.“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

B.“咸以孔子之是非为是非,故未尝有是非耳。”

C.“事在四方,要在中央;圣人执要,四方来效。”

D.”为善无近名,为恶无近刑。”

2.图1、图2分别是宋代和清代东南地区农作物种植结构示意图。这一变化()

图t宋代太湖平原产粮外运图2清代江浙棉羹分布

A.促使专门工商业市镇出现B.促进了跨区域贸易的繁荣

C.改变了南北漕运经济格局D.加速了小农经济结构变动

3.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侵略军所到之处,中国人民群众都自发进行了抵抗。恩格斯当时指

出:“这是一场维护中华民族生存的人民战争。”中国民众自发抵抗侵略的行为()

A.彰显了爱国主义情怀B.推动了洋务运动兴起

C.维护了国家主权完整D.获得了地方政府支持

4.1918年,挪威作家易卜生的名作《娜拉》在中国出版,主人公娜拉不甘心做“丈夫的傀

儡”而离家出走的行为被称赞为体现了“女性的自觉”。后来鲁迅发表《娜拉走后怎样》,

则作如下比喻:''因为如果是一匹小鸟,则笼子里固然不自由,而一出笼门,外面便又有鹰,

有猫,以及别的什么东西之类……也诚然是无路可以走。”以下解释正确的是()

A.“小鸟”代表尚未觉醒的女性B.“笼子”是指落后的经济形态

C.“无路”源于君主专制的压迫D.“鹰”等是指社会上的旧势力

5.1949年4月,在解放军即将发动渡江战役时,英国紫石英号驱逐舰不听解放军的多次警

告,闯入解放军防区,双方相互炮击。紫石英号重伤搁浅,最终狼狈逃走。这显示出()

A.帝国主义国家从此放弃了对中国侵略B.新中国坚决抗击英国侵略行径

C.国民党政府实行丧权辱国的外交政策D.中共捍卫国家主权独立的决心

6.希罗多德的《历史》虽以希波战争的历史为主线,但除希腊以外,埃及、巴比伦、叙利亚、

波斯等国的历史在书中也占相当篇幅,且有如下记载:埃及的太阳历比希腊的历法准确;希

腊字母是从腓尼基人那里学来的;希腊人使用的日唇最早是由巴比伦人发明的。这最适于佐

A.希罗多德的著述来源B.亚非文明对希腊的影响

C.农耕文明的相对优势D.古代奴隶制帝国的形成

7.在达•伽马、哥伦布及麦哲伦的首次航行中,葡萄牙国王给达•伽马提供四艘帆船,西班牙

国王给哥伦布提供3艘帆船和100万金币,给麦哲伦提供5艘帆船。由此可知,新航路的开

辟()

A.离不开航海家的冒险精神B.是各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C.得到了西、葡王室的支持D.受到西、葡两国竞争的影响

8.启蒙思想家孟德斯鸠出身贵族,他“并不主张实施民主政治,他认为本身所属的贵族阶级

能够更好地制衡君主,从而避免专制统治”。其以识和见解在很大程度上是基于()

A.古代雅典的民主体制B.中国传统的政治体制

C.英国当时的政治体制D.美国进行的制度创新

9.19世纪末20世纪初,亚洲民族解放运动蓬勃兴起,被称为“亚洲的觉醒”,呈现出新的

时代特征。其“新的时代特征”主要表现在()

A.无产阶级登上政治舞台并发挥作用B.斗争目标在于追求自由与平等权利

C.用资产阶级共和制取代君主立宪制D.民族主义与民主主义紧密结合起来

10.1952年,南斯拉夫实行双重价格制度,企业30%的产品价格按供求关系自由形成,70%

的产品价格在国家监督下形成。1968年,匈牙利废除农产品的义务交售制,取消对合作社和

国营农场的指令性计划,改用价格、税收等经济手段进行调节。两国经济改革的共同点是()

A.探索独立发展的道路B.突破了苏联模式的束缚

C.迷失了社会主义方向D.强化国家对经济的控制

11.清朝将全国划分为十八省,共设八位总督。总督偏重于总制军事,包括领兵权、指挥权

和军粮筹措权等。其中有六位总督兼管两到三个省;除甘陕总督外,其他总督须与抚循地方、

考察官吏、提督军务的巡抚同驻一城。清朝推行“督抚同城”的主要目的是()

A.明确地方行政区划B.提高政府行政效率C.强化相互牵制监督

D.简化地方行政层级

12.自1979年9月提出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以来,人民群众创造性地开展了多种形式的精

神文明创建活动。例如“五讲四美三热爱”、全民文明礼貌月、“五个一工程”、创建文明

城市、创建文明村镇等活动。这些活动()

A.提高了全社会的文明程度B.同人民普遍关心的实际问题紧密结合

C.改善了城乡人民生活水平D.与中国的民主法治建设进程相互促进

13.1830年,英国正式启用第一条商业铁路,十年后公布火车时刻表。因为火车比马车快太

多,所以各地时间的微小差异就造成了巨大困扰。1880年,英国首次立法规定全国的时刻表

都须以格林尼治时间为准,这就要求人们依据工人的时钟而非依据当地日升日落周期来过生

活。这段材料重在说明()

A.技术发展对人类生活有所制约B.工业革命大大提高了生活质量

C.时间的精确成为日常生活的必要D.统一时间有利于国家管理

14.明后期有士人称,江南流行“好名喜夸”之风,家中但凡有千金之产,必定会营建一园,

“近聚土壤,远延木石,聊以矜眩于一时耳”,但“俗气扑人”。这可用于说明()

A.士大夫传统观念的颠覆B.世俗化审美趣味的初现

C.士农工商社会结构解体D.江南市镇工商业的繁荣

15.洋务派巨擘左宗棠主持重刻《海国图志》,在该书序中慨言:百余年来,中国“水陆战

备少弛”,英吉利“蹈我之瑕,构兵思逞”,“廿余载,事局如故”,“然同、光间福建设

局造轮船,陇中用华匠制枪炮”,“此魏子所谓师其长技以制之也。”这一认识反映了()

A.左宗棠、魏源顺乎世界之潮流迈出变法第一步

B.“师夷长技以制之”是洋务派自强之道的思想先导

C.中国人学习西方经历了由器物层次到制度层次的变化

D,以“中体西用”寻求变革,解决中国向何处去的问题

16.改革开放以来,海外华人群体中新移民的数最迅速增长,“海归派”“海鸥族”等成为

热词。中国政府鼓励和吸引海外华侨华人人才以多种形式报国,1993年,“回国服务”的口

号正式更改为“为国服务”。这一变化主要表明()

A.国内技术人才增长较快B.新移民的爱国热情高涨

C.跨国移民潮流发展迅速D.政府人才政策出现转折

二、材料解析题(本大题共4小题,共52.0分)

17.材料地方行政制度改革是北魏孝文帝改革的重要内容。北魏前期,在少数民族聚集的

地区广设军镇,相当于州,镇下置戍,相当于郡,对所在地区实行军事控制,孝文帝为推行

均田制、三长制,下令将全国分为38州,除北方边境地区外,中原各地全面裁撤镇、成,改

为州、郡、县,地方管理回归汉晋体制。孝文帝还将州、郡、县依所管地区大小民户多少等,

各分为上、中、下三等,各等级地方长官的品级不同,其下所设属员多少也有相应的差别,

规定地方长官“依户给俸”,即据民户多少确定俸禄;又将州刺史带将军号的办法推而广之,

各州刺史、各郡太守例加将军号,将军府俸禄纳入吏部管理,实际管理一州一郡行政事务,

这为隋朝时将地方官吏全部纳入朝廷管理奠定基础,“依户给俸”在孝文帝以后停用,而地

方行政机构分为三等九级,直到唐代一直没有改变。

—据《魏书》等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孝文帝地方行政制度改革的主要内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孝文帝地方行政制度改革的意义。

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近代地理大发现的开启与欧洲人对胡椒的饥渴紧密联系在一起。在搜寻胡椒的过程中,

欧洲人经历无数次失败才取得成功。香料时代横跨中世纪与近代,从文化的显著意义上,胡

椒是完全中世纪的,然而,“商品像人一样,也具有社会生命”。以胡椒为代表的香料扮演

了重要的历史角色:通过香料贸易引起的战争与掠夺,西方逐渐控制了东方。

从十字军东征开始提起欧洲人胃口的香料到17世纪欧洲人开启对外殖民征服时就失去其至

上地位。香料不再是天主教弥撒的必需品,香料的味道也失去了“来自天堂的味道”的神圣

感。香料曾给平淡无味的饮食增添了味道,其所代表的社会风尚的重口味逐渐与不新鲜食材

和暴饮暴食联系在一起。人们开始注重食材本身的自然味道、色泽与健康的烹饪方法。胡椒

走上更多寻常人家餐桌,因而不再受到贵族的青睐;取而代之的是蔗糖、巧克力、茶叶和烟

草。

——摘编自薛洁《试论食物在社会支配结构中的等级区分功能一一以18世纪之前的香

辛料胡椒为例》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17世纪以来香料“失去其至上地位”的原因。

(2)根据材料,概括欧洲香料贸易的特点,简析香料贸易对欧洲的影响。

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中央苏区政府始终把根据地的农业生产放在首位。苏区政府鼓励私人经济发展与国营

经济和合作社经济三者长期并存,采取各种措施,除了沟通中央苏区与白区(国统区)之间

的商品流通外,还吸引白区商人到根据地交易商品,不断活跃苏区的内部市场。苏区政府还

想方设法改善人民生活,领导人民群众进行经济建设。

-摘编自陈佳《浅谈土地革命时期农村革命根据地的经济建设》材料二抗战进入相持阶段以

来,党中央和陕甘宁边区政府在组织生产的过程中提出了一系列卓有成效的促进生产发展的

方针政策。如组织建立合作社;实行“公私兼顾”,即“军民兼顾”,一方面积极发展公营

经济以减轻人民负担,另一方面大力发展民营经济以减轻财政困难,支援革命和战争;坚持

以农业为主,综合发展工业,运输业和商业等;实行统一领导、分散经营的方针以保证经济

建设沿着正确的方向发展。

-摘编自黎兆辉《抗日战争时期陕甘宁边区的经济建设》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中央苏区重视农业生产的原因。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央苏区和陕甘宁边区经济措施的相似之处及其意

义。

20.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从17世纪初开始,东印度公司的商人就开始对充满异国情调的布料感到好奇,特别喜欢

印花棉布。起初,棉布进入英国市场用作地毯、窗帘、挂毯等装饰。后来,印花棉布逐渐被

英国人喜爱,成为最时尚的服饰材料。印花棉布的进口量从17世纪30年代每年进口1万匹,

增加到17世纪末的125万匹。这相当于所有的男人、女人、小孩都有14码布。仅1684年就

有上百万匹棉布被运输到英格兰.17世纪末期,英国东印度公司的棉布贸易要占进口总额的

60%-70%.1719年,一个作者这样描述英国人的服饰:”所有卑微的人,包括奴仆都穿上了

棉布服饰。”由于毛纺织商人不断向议会请愿,从17世纪末期开始,议会多次通过法案,禁

止从印度、中国等国进口印花棉布,并严禁使用彩色印花棉布,但收效甚微。议会没能有效

地抑制英国人消费棉布的热潮,也不能有效阻止毛纺织业的衰退,反而进一步刺激了英国本

土棉纺织业的发展,为英国本土仿制印度棉布创造了条件。

-摘编自王洪斌《18世纪英国服饰消费与社会变迁》根据材料,指出从17至18世纪棉布的

进口给英国带来的变化,并对上述变化作出合理的历史解释。

答案和解析

1.【答案】c

【解析】材料“上之所是,必皆是;上之所非,必皆非”的意思是是非标准,善恶依据,荣辱之

分,完全由最高统治者来决定。结合所学可知,这是法家思想,“事在四方,要在中央;圣人执

要,四方来效”体现的是加强君主专制和中央集权的思想,属于法家思想主张,故C项正确。

A项是儒家孟子的思想,B项是李贽的思想,D项是道家庄子的思想,均不符合题意,排除。

故选:Co

本题考查百家争鸣。解题的关键是读懂材料“上之所是,必皆是;上之所非,必皆非”的意思判

断出是法家思想,然后结合法家其他思想主张解答。

本题考查法家的思想,侧重考查学生解读分析材料、调用所学知识的能力。

2.【答案】A

【解析】【分析】

本题考查宋代和清代东南地区农作物种植概况,要求运用所学分析解读示意图信息。

【解答】

A.依据图片信息可知,清代东南地区农作物种植出现专业化、区域化,这有利于促使专门工商业

市镇出现,故A正确。

BCD.此三项示意图信息不能体现,故排除BCD。

故选A。

3.【答案】A

【解析】由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鸦片战争期间,中国民众进行了自发的抗击外来侵略的斗

争,说明随着民族危机加深民众的民族意识逐渐形成,彰显了民众的爱国主义情怀,故A正确;

洋务运动的背景是内忧外患,与材料无关,故B不正确;

民众的抗击一定程度上打击了侵略者,但“维护了国家主权完整”的说法不正确,故C不正确;

民众的抗争往往受到地方政府的压制,故D不正确。

故选:Ao

本题主要考查第二次鸦片战争。要求学生结合第二次鸦片战争的过程和影响来分析。

解答本题要搞清楚第二次鸦片战争的特征和中国人民的抗争精神的表现,学生要有一定的结合所

学知识分析材料的能力。

4.【答案】D

【解析】根据材料时间“1918年”并结合所学可知,此时我国正处于北洋军阀的封建专制统治时

期,材料中笼子外面的“鹰”“猫”都是威胁代表女性的“小鸟”的社会旧势力,D项正确;

材料中鲁迅并没有对小鸟进行评价,不能看出“小鸟”代表的女性是否觉醒,排除A项;

“笼子”指的是当时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落后制度下的旧制度、旧思想等多方面因素,并不单

单指落后的经济,排除B项;

材料时间为1918年,当时君主专制已经被推翻,排除C项。

故选:D。

本题主要考查了新文化运动,要求学生结合新文化运动的特征及影响来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了新文化运动,侧重考查考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准确把握材料主旨的能力。

5.【答案】D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英国通过一系列不平等条约,从中国获取了沿海贸易与内河航行权

等特权;解放战争时期,对闯入解放军防区英国紫石英号的炮击并迫使其最终狼狈逃走,这维护

了中国内河航行权,故D项正确。

A项“从此放弃了”说法绝对,不合史实,故排除A项:

1949年10月1日,新中国成立,故排除B项;

C项与题干无关,排除。

故选:D。

本题考查解放战争。依据材料“英国紫石英号驱逐舰不听解放军的多次警告,闯入解放军防区,

双方相互炮击。紫石英号重伤搁浅,最终狼狈逃走”等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进行分析。

本题考查解放战争,旨在考查学生正确解读材料信息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6.【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信息“埃及的太阳历比希腊的历法准确;希腊字母是从腓尼基人那里学来的;

希腊人使用的日唇最早是由巴比伦人发明的”可见亚非文明对希腊文明的影响,B项正确;

材料仅介绍了《历史》部分内容,没有说明内容来源,排除A项;

材料没有对文明进行对比,腓尼基人同样善于航海与经商,排除C项;

古希腊是城邦林立的文明区域,不是帝国,排除D项。

故选:Bo

本题考查了人类文明交流,要求学生阅读史料并结合所学作出回答。

本题考查了,要求学生具有解读材料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7.【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葡萄牙国王给达♦伽马提供四艘帆船,西班牙国王给哥伦布提供3艘帆船和

100万金币,给麦哲伦提供5艘帆船“可知西、葡封建王室的支持为新航路的开辟提供了物质条

件,故C项正确。

A项,题干未消体现,排除。

B项,题干未消体现其他因素,排除。

D项,题干未反映西、葡的互相竞争,排除。

故选:Co

本题考查新航路开辟的客观条件,根据材料进行分析。

本题考查新航路开辟的客观条件,本题结合题干进行分析解答。

8.【答案】C

【解析】“并不主张实施民主政治,他认为本身所属的贵族阶级能够更好地制衡君主,从而避免

专制统治”表明孟德斯鸠主张君主立宪制,而英国是君主立宪制,故C正确;

A是直接民主,排除;

B是君主专制,排除:

D是民主共和制,排除。

故选:Co

本题考查启蒙运动,孟德斯鸠的学说否定了封建专制制度的合理性,奠定了资产阶级有关国家和

法的理论基础。

本题难度中档,考查启蒙运动,孟德斯鸠主张实行三权分立,把立法、行政和司法三个权力分开,

使其分属三个不同的机构;并强调三个权力互相制约的重要性。分权学说的目的,是使国家机器

内部权力均衡,互相制约。

9.【答案】D

【解析】结合所学可知,19世纪末20世纪初“亚洲的觉醒”的含义是资产阶级领导的反侵略反

封建的民族民主革命斗争,D项正确;

结合所学可知,19世纪末20世纪初,“亚洲的觉醒”最主要的涵义是资产阶级领导民族民主革

命而非无产阶级,排除A项;

亚洲民族解放运动斗争的主要目标除了自由与平等,还有民族独立,排除B项;

“亚洲觉醒”指的是资产阶级领导民族民主革命,与实行君主立宪制还是实行民主共和制无关,

排除C«

故选:D。

本题主要考查了亚洲民族解放运动,要求学生结合亚洲民族解放运动的特征和影响来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了亚洲民族解放运动,侧重考查考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准确把握材料主旨的能力。

10.【答案】A

【解析】题干信息显示,南斯拉夫与匈牙利改革均放松了国家对经济的控制,在探索适合本国经

济发展的道路,故A正确;

东欧改革并未真正突破苏联模式从束缚,故排除B;

改革并没有否定社会主义制度,故排除C;

题干显示两国均放松国家对经济的控制,故排除D。

故选:Ao

本题考查二战后东欧经济建设,依据材料''企业30%的产品价格按供求关系自由形成,70%的产

品价格在国家监督下形成”“取消对合作社和国营农场的指令性计划,改用价格、税收等经济手

段进行调节”等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进行分析。

本题考查二战后东欧经济体制改革的相关知识,要求运用所学分析解读题干信息,可用排除法解

决问题,难度适中。

11.【答案】C

【解析】总督偏重于总制军事,包括领兵权、指挥权和军粮筹措权等,总督须与抚循地方、考察

官吏、提督军务的巡抚同驻一城,有利于强化二者的相互牵制监督,故C正确。

材料信息与明确地方行政区划、简化地方行政层级无关,排除AD。

材料主要强调“督抚同城”相互牵制的作用,B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

故选:Co

本题考查清朝君主专制中央集权演进情况。解答本题的关键信息是“总督须与抚循地方、考察官

吏、提督军务的巡抚同驻一城”,紧扣关键信息分析解答即可。

本题考查中国古代君主专制中央集权演进情况,旨在考查学生正确解读材料信息和分析问题的能

力。依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可用排除法解决问题,难度适中。

12.【答案】B

【解析】“五讲四美三热爱”、全民文明礼貌月活动有利于促进社会风气的好转,文明城市、文

明村镇的创建活动有利于促进社会生活环境的好转,这些活动同人民群众普遍关心的实际问题紧

密结合,在提高群众生活质量等方面起了极大的促进作用,故B项正确;

A项表述过于绝对,排除;

材料体现的是精神文明建设而不是物质文明建设,故c项错误;

D项与材料信息无直接关系,排除。

故选:Bo

本题主要考查现代民主与法制建设,解题的关键在于准确把握材料主旨,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考

生作答时应紧扣材料,抓住材料关键词,并紧密结合所学知识中关于现代民主与法制建设的相关

内容进行分析作答。

本题主要考查现代民主与法制建设,侧重考查考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准确把握材料主旨的能力,

现代民主与法制建设属于考试重点内容,考生平时应加强相关习题的练习,不断总结相关知识点,

提高自己的理解能力和解题能力。

13.【答案】A

【解析】依据材料“英国首次立法规定全国的时刻表都须以格林尼治时间为准,这就要求人们依

据人工的时钟而非依据当地日升日落周期来过生活”可知,随着技术的发展,人们不得不依据规

定的标准时间,可见技术的发展对人类生活产生了一定程度的制约,A项正确;

材料强调技术发展对人类生活有所制约,而不是工业革命带来社会生活的变化,排除B项;

材料强调的是统一的时间对人们生产和生活的影响,没有强调时间的精确是生活的必要性,排除

C项;

材料反映出统一的时间是为了顺应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没有体现出统一的时间有利于国家管理,

排除D项。

故选:Ao

本题考查工业革命,需要结合工业革命的影响来解答。

本题考查工业革命,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及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14.【答案】D

【解析】从材料中“好名喜夸”、“家中但凡有千金之产,必定会营建一园”、“近聚土壤,远

延木石,聊以矜眩于一时耳”、“俗气扑人”可以看出主要是明朝时期,由于江南商人比较富有,

所以兴建园林,反映出当时江南工商业的繁荣,D项正确。ABC项是对材料片面的理解,排除。

故选:D。

本题主要考查明朝商业的发展,要求学生结合明朝商业发展的特征和影响来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明朝商业的发展,侧重考查学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准确把握材料主旨的能力。

15.【答案】B

【解析】A.左宗棠和魏源都主张学习西方先进技术,并不主张变法,排除;

B.根据材料“水陆战备少弛”、“然同、光间福建设局造轮船,陇中用华匠制枪炮”,“此魏子

所谓师其长技以制之也”分析可知,洋务运动学习西方先进的技术,尤其是军事技术,践行了魏

源的“师夷长技以制夷”思想,因此B正确;

C.材料中的学习只停留在技术层面,没有上升到制度层面,排除;

D.材料不涉及“中体西用”,且“中体西用”并没有解决中国向何处去的问题,排除。

故选:Bo

本题侧重于考查洋务运动,解题关键信息是“水陆战备少弛”、“然同、光间福建设局造轮船,

陇中用华匠制枪炮”,“此魏子所谓师其长技以制之也”。

本题侧重于考查洋务运动,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

16.【答案】C

【解析】A.1993年国内技术人才还是比较匮乏的。

B.回国服务和为国服务,都是爱国热情的表现。,

C.因为有很多的海外留学生和华人移居到海外,所以他们回国服务就不太现实,故而提出为国

服务的口号。

D.材料应该是强调政府对人才的重视,而不是出现转折。

故选:Co

本题主要考查改革开放,要求学生结合改革开放对我国经济发展产生的影响来进行分析。

解答本题要搞清楚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建设的成就还要搞清楚海外移民和留学的潮流特征。

学生要对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社会和经济发展的,基本情况准确把握。

17.【答案】【小题1】内容:改镇、戍为州、郡、县,由军事管控变为正常行政化管理;地方行

政机构分等级,据民户多少给予俸禄;中央对地方官吏加强管理;改宗主督护制为三长制。

【小题2】意义:实现了统一的行政管理,推动了北魏政权的转型;使均田制得以顺利推行,促

进了北方社会经济发展;有利于整顿吏治,加强中央集权;影响了隋唐地方行政制度。

【解析】1.

根据材料信息“北魏前期,在少数民族聚集的地区广设军镇,相当于州,镇下置戍,相当于郡,

对所在地区实行军事控制……中原各地全面裁撤镇、成,改为州、郡、县,地方管理回归汉晋体

制”得出:改镇、成为州、郡、县,由军事管控变为正常行政化管理;由材料信息“孝文帝还将

州、郡、县依所管地区大小、民户多少等,各分为上、中、下三等……即据民户多少确定俸禄”得

出:地方行政机构分等级,据民户多少给予俸禄;由材料信息“各州刺史、各郡太守例加将军号,

将军府僚属纳入吏部管理,实际管理一州一郡行政事务”得出:中央对地方官吏加强管理;由材

料信息“孝文帝为推行均田制、三长制”并结合所学知识得出:改宗主督护制为三长制。

本题考查了北魏孝文帝改革,考查了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调动、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2.根据材料信息“孝文帝为推行均田制、三长制”并结合所学知识得出:使均田制得以顺利推行,

促进了北方社会经济发展;由材料信息“中原各地全面裁撤镇、戍,改为州、郡、县,地方管理

回归汉晋体制”并结合所学知识得出:实现了统一的行政管理,推动了北魏政权的转型;由材料

信息”规定地方长官‘依户给俸’,即据民户多少确定俸禄;又将州刺史带将军号的办法推而广

之,各州刺史、各郡太守例加将军号,将军府僚属纳入吏部管理,实际管理一州一郡行政事务,

这为隋朝时将地方官吏全部纳入朝廷管理奠定基础”得出:有利于整顿吏治,加强中央集权;由

材料信息''地方行政机构分为三等九级,直到唐代一直没有改变”得出:影响了隋唐地方行政制

度。

本题考查了北魏孝文帝改革,考查了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调动、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