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3-2024学年福建省福州市平潭一中八年级(上)开学历史试
卷
一、单选题(本大题共28小题,共56.0分)
1.“他在位期间成功地完成了统一,结束了西晋末年以来近300年的分裂局面:他改革制度,
注重吏治;他发展生产,减轻人民负担,使国家安定,经济繁荣。”这位皇帝应该是()
A.汉武帝B.隋文帝C.隋炀帝D.唐玄宗
2.从经济上来看,江南地区经过六朝时人们的辛勤劳动,已经成为富庶地区。关中和河洛地
区的物质不足以供应隋中央政府的需要,必须转运南方的物质。这主要分析了()
A.开通大运河的必要性B.开通灵渠的作用
C.经济重心南移的趋势D.隋统一全国的原因
3.泉州有中秋节博饼的传统习俗。“一秀”“二举”“四进”“三红”“对堂”“状元”,
形成独特的博饼文化。这一习俗体现的制度是()
A.禅让制度B.分封制度C.郡县制度D.科举制度
4.唐太宗对大臣们说:“隋时百姓纵有财物,岂得保此!自朕有天下……无有所差科,人人
皆得营生,守其资财。向使朕科唤不已,虽数资赏赐,亦不如不得。”为此太宗实施()
A.轻徭薄赋B.开科考试C.任贤用能D.减轻刑罚
5.唐朝国力达到鼎盛,形成了“三年一上计,万国趋河洛”的盛世局面,使得天下大治,社
会经济空前繁荣,人口大幅度增长。交通四通八达,城市繁华,对外贸易十分活跃。材料主
要描述了开元盛世的()
A.背景B.过程C.影响D.不足
6.如图所示为我国古代的一项发明,它()《
A,是战国时期生产力发展的标志
B.在《史记》中有其详细的描述
c,对孙吴开发江东起到关键作用y
D,是唐朝发明和推广的耕作工具
7.工匠精神是中国制造前行的精神源泉。追求卓越、精益求精的工匠们不断雕琢自己的产品,
创造出许多精品。如图四件文物中属于唐代手工业精品的是()
大明宫和兴庆坊出土的砖瓦几无二致。这一材料体现了()
A.城市商业的繁荣B.民族之间的交融C.社会风气的开放D.中外交流很频繁
9.以下史实所处的历史时期是()
公元907年公元923年公元938年公元947年公元951年
朱温称帝,建立李存勖称帝,建立后晋石敬塘割燕云十六刘知远建立后郭威灭后汉,建立
后梁后唐州给辽国汉后周
A.南北朝时期B.唐朝后期C.五代十国D.宋、金对峙
10.构建历史知识结构体系是历史学习的重要方法,而最佳的体系就是时代特征。下面是通
过时间轴建构的中国古代史的时空定位图,其中③的特征为()
A.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B.政权分立和民族交融
C.民族关系发展和社会变化D.繁荣与开放的时代
11.宋代以武举来选拔武将。但据张希清先生研究,北宋武举共开科取士28榜,取士868人,
还不及一榜文举取士之多。出现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A.重文轻武的治国政策B.社会阶层的流动加强
C.民族政权并立的格局D.印刷术取得重大突破
12.修建于北宋中期的福建莆田木兰坡工程,既能抵抗浪潮,又能浇灌农田。这一成就与王
安石变法哪一举措相关()
A.青苗法B.募役法C.农田水利法D.方田均税法
13.以下三个时期经济格局变化的共同原因是()
东晋南朝时期唐朝中期南宋时期
江南地区的开发经济重心开始南移经济重心南移完成
A.铁器牛耕的推广B.丝绸之路的开通C.北方人口的南迁D.多民族政权并立
14.中国唐诗为代表的古典文学,逐渐向受众广泛的通俗文学演变,出现了宋词、元曲、明
清小说。出现这一变化的根本原因是()
A.封建盛世的出现B.上层统治者的重视喜爱
C.广大农民审美水平的下降D.经济发展市民阶层的壮大
15.如图是出土于河北邢台的宋代磁州窑瓷枕上的风俗画,这些瓷绘反映了宋代()
“班球纹”机“小儿相扑坟”枕“放梅纹”机
A.市民生活丰富多样B.海外贸易超过前代
C.经商时间不受限制D.都市商贸活动辐射到乡镇
16.北宋东京,“酒店多点灯烛沽卖,粥饭点心亦间或有卖洗面水,直至天明”。据此可知,
当时()
A.乡村文化繁荣B.夜市已经出现C.海外贸易活跃D.交子开始使用
17.《中国造船史》中记录:“中国的造船业到唐、宋时,技术已十分成熟,堪称处于世界
领先地位。“上平如衡、下侧如刃”是宋代福建海船的特点。宋代文献评价说:“海舟以福
建为上。”能佐证这一说法的史实是()
A.宋代设置市舶司管理海外贸易B.宋代泉州造船技术水平先进
C.太湖流域已成为全国最大的粮仓D.宋代景德镇成为著名瓷都
18.我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一部中华民族史就是一部各民族团结凝聚、共同奋进的历史。
下面是某同学用制表法梳理少数民族杰出人物时制作的表格,表格中由上到下应依次填写的
人物是()
人物主要事迹
统一契丹各部,创制文字
统一女真各部,颁行女真文字
统一蒙古草原,建立蒙古政权
把国号改为元,完成全国统一
A.元昊、铁木真、阿骨打、忽必烈B.耶律阿保机、阿骨打、铁木真、忽必烈
C.阿骨打、元昊、忽必烈、铁木真D.阿骨打、耶律阿保机、铁木真、忽必烈
19.“至元间,立巡检司。”这里的巡检司,在当时主要管理的是()
A.澎湖和琉球B.新疆地区C.西藏地区D.辽东半岛
20.“明代,郑和七次远洋航海之所以名垂青史,是因为依靠的不是坚船和利炮,而是宝船
和友谊。”材料反映了郑和下西洋()
A.克服艰难险阻名垂青史B.既有战争又有友好往来
C.促进了民间贸易的发展D.和平交往加强中外联系
21.明朝中后期的一些科技巨著附有大量插图,为后世提供了宝贵的实证性资料。以下插图
最有可能出自()
农作物加工图陶记制作图煤炭采掘图
A.《齐民要术》B.《天工开物》C.《本草纲目〉D.《农政全书》
22.明代长城的修建因地制宜,就地取材,挖壕筑墙省工省料,以一道或多道绵延伸展的墙
体为干线,构建了多层次、纵深的防御体系。这体现了长城是()
A.劳动人民的智慧结晶B.地区交流的重要通道
C.完备的军事防御体系D.商品贸易的主要场所
23.明朝中后期,苏州东城“皆习机业,工匠各有专能,匠有常主(机户),计日受值”,
清朝前期又出现了“计工受值”。这一现象说明当时的苏州()
A.官营手工业发达B.商品经济日益兴盛C.小农经济走向衰落D.
出现资本主义萌芽
24.据《清史稿》《清实录》记载,清朝顺治和康雍乾时期,皇帝不管多忙,都要下地干一
天农活,康熙皇帝则把皇帝亲耕变成-一种制度固化下来,每年春天都会身体力行地进行亲耕。
这表明清初统治者()
A.寄情田园、恬淡无为B.重视农业生产
C.注重休养、心系苍生D.提高农民地位
25.清前期,江南许多农民将原种粮食的耕地,改种棉花、桑树等经济作物。原先的副业-
纺织业成了人们的主业,优质产品投放于市场。这反映了当时()
A.重农抑商政策改变B.人多地少矛盾突出C.经济重心开始南移
D.商品经济得到发展
26.如图所示小说被认为借家事影射国事而受到清政府的封禁。这反映了清朝()
A.民众追求婚姻自由B.讽刺文学十分流行C.文化专制政策严酷
D.社会矛盾日益加剧
27.清朝时期,相对于昆曲所代表的文人士大夫趣味,京剧更接近于社会底层和民间的趣味,
它的剧目系统更充分体现出其历史叙述的民间性。据此推知,清朝()
A.人们的欣赏水平大大提高B.艺术形式极丰富多彩
C.人们的文化素质水平很高D.艺术欣赏趋于大众化
28.《红楼梦》中的林黛玉虽为名门闺秀,但她把全部心思都用于“非女儿本分”的读书写
诗。更重要的是,她支持贾宝玉那个反宗法礼教的“孽根祸胎”。这表明《红楼梦》()
A.语言艺术水平高超B.是古典小说的巅峰C.以歌颂爱情为主旨
D.具有反封建的思想
二、问答题(本大题共1小题,共12.0分)
2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中国古代史大事记(部分)
时间事件(史实)
隋朝开凿大运河;创立科举制;创立三省六部制
唐朝诗歌的黄金时代;文成公主入藏;安史之乱
北宋王安石变法;活字印刷术发明
南宋时期市舶司设立;宋金对峙
元朝行省制;回族形成
明朝营建北京城;郑和下西洋;《本草纲目》
清朝军机处;闭关锁国;京剧诞生
一摘编部编版《中国历史》七年级下册
阅读以上材料,从中提取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事件,确定一个观点。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
加以论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条理清楚,结构完整)
三、材料解析题(本大题共3小题,共32.0分)
3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在权力美学方面,朱棣为我们留下了北京故宫、长城、运河、郑和航海远征等杰作。
其中,故宫是证明其正统性的核心,紫禁城以元宫和南京宫殿为蓝本,征用了上百万名民工,
耗费14年之久。它占地72万余平方米,拥有各式木结构的殿宇楼阁9900多间,以琉璃瓦为
屋顶、青白石为底座,饰以金碧辉煌的彩绘,建筑面积达15万平方米,其空间的宏大性超过
凡尔赛宫而名列世界第一。越过化为焦土的阿房宫废墟,帝王美学在华北平原爬升到了历史
的顶点。
-摘编自朱大可《篡位者朱棣的六大形象工程》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北京故宫建造的朝代。
(2)你是否同意材料作者的观点?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说明理由。
3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縻俱丰实。九州道路
无豺虎,远行不劳吉日出。
一一节选自[唐]杜甫《忆昔》
成都好,蚕市趁遨游。夜放笙歌喧紫陌,春邀灯火上红楼,车马溢瀛洲I。
——节选自[宋1仲殊《望江南》
材料二:唐太宗提高了进士科的地位,进士科主耍考经史和时务策,后改以诗赋为主,较能
体现应试者的文采学识……到宋代,由于社会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城市生活更加繁荣,为可
以歌唱的词的普遍发展提供了条件,词在宋代文坛上遂占统治地位,与唐诗前后相互辉映。
唐宋时期中国诗文发展到达高峰。
一一摘编自《讲谈社•中国的历史》
材料三:
店代诗人分布图宋代词人分布由
(1)从材料一中任选一首诗词,说明其描述的社会景象。并结合所学说明形成这般社会景象的
历史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分析唐宋时期诗词高度发展的主要原因。
(3)比较材料三中的两幅地图,指出唐宋诗人(词人)分布发生的变化。并结合所学知识,说
明出现这一变化的时代背景。
3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中国古代民族交融进程(部分)朝代
朝代内容
北魏拓跋宏推行汉化改革,鲜卑人穿汉服、说汉语、改汉姓、与汉贵族联姻。
文成公主入藏时带去了360卷经典、多种烹饪食物、各种花纹图案的锦缎、营造与工
唐朝
技著作60种、100种治病药方、各种谷物和芜菁种子等。
明朝长城附近建立了许多农牧贸易场所,使长城成为各民族交往的纽带。
-摘编自吕思勉《中国通史》等材料二辽、宋、夏、金时期,随着北方人口不断南迁,福建
人口由唐朝安史之乱以前的几十万人口,至南宋上升到四百多万,福建形成汉人与南方少数
民族交错杂居的局面。再加上福建优越的地理位置,海外贸易兴盛,时人评价福建“昔瓯越
(注:指中国东部沿海一带的古民族)险远之地,今为东南全盛之邦”,成为国家财政主要
来源地区之一。
-摘编自刘晓平等《论宋代福建经济文化发展在历史上的地位》
(1)根据材料一,指出唐朝时促进民族交融的历史事件,并概括民族交融的方式。
(2)根据材料二,简述宋代福建经济发展的原因,并说明宋代经济发展出现的新现象。
(3)根据材料一、二,概括其所反映历史现象的共同作用。
答案和解析
I.【答案】B
【解析】589年隋文帝在位时隋灭陈,结束了西晋末年以来近300年的分裂局面,南北重归统一。
故这位皇帝应该是隋文帝。
故选:Bo
本题考查隋文帝,知道589年隋文帝在位时隋灭陈,南北重归统一.
本题考查隋文帝,考查学生的识记和理解能力,解题关键是熟练掌握基础知识.
2.【答案】A
【解析】根据题干“关中和河洛地区的物质不足以供应隋中央政府的需要,必须转运南方的物质。”
可知,北方物资不足以供应隋朝中央政府的需要,必须转运南方物资,体现了开通大运河的必要
性;大运河的开通加强了南北地区政治、经济和文化的交流。故A项正确;开通灵渠在秦朝,排
除B项;经济重心南移开始于唐朝中期,排除C项;题干未涉及隋朝的统一,排除D项。
故选:Ao
本题主要考查了隋朝开通大运河的矛盾以及作用等知识,掌握相关基础知识。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理解并识记隋朝开通大运河的矛盾以及作
用等知识。
3.【答案】D
【解析】A.从材料内容明显可以看出涉及到了科举制,没有关于禅让制的信息。
B.材料体现不出分封制的内容,分封制在春秋战国时期已经瓦解。
C.材料内容没有体现出郡县制的特征。
D.从材料的内容中可以看出有状元,反映的应该是科举制的特点。
故选:D。
本题考查科举制,知道题干习俗体现的制度是科举制。
本题考查科举制,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健是掌握基础知识。
4.【答案】A
【解析】科差是中国历代封建政府对平民财物或劳役的征发,是徭役向赋税的转化或其合并。材
料的意思是:唐太宗对侍臣们说:“隋朝的时候,老百姓即使拥有财物,但怎能保得住呢?自从
我平定天下以来,一心一意体恤百姓,没有什么差役摊派,每个人都能维持生计,守住自己的钱
财,这些都是我赐予他们的。要是我不停地加收各种赋税,即使多次赏赐资助他们,还不如不这
样做。”因此唐太宗实施轻徭薄赋的政策,A项正确;开科考试是为了选拔人才,不是减轻百姓
负担,排除B项:任贤用能与题干中减轻百姓劳役负担不符,排除C项;唐太宗要实施的是轻徭
薄赋,不是减轻刑罚,排除D项。
故选:Ao
本题主要考查贞观之治,解题关键是识读题干文言文材料的主旨。
本题主要考查贞观之治,侧重考查学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准确把握材料主旨的能力。
5.【答案】C
【解析】A.开元盛世的背景是唐初的“贞观之治”为“开元盛世”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唐玄宗采
取了一些政治改革,任用贤能、改革吏治、发展经济、提倡节俭等,经济有很大发展,社会空前
繁荣,排除A。
B.开元盛世是指公元713年至741年,唐王朝在唐玄宗李隆基治理下出现的近三十年的繁荣盛世,
材料主要描述的不是开元盛世的过程,排除B。
C.唐玄宗统治时期,政治清明,社会稳定,经济繁荣,国力强盛,人口激增,唐朝到达了全盛时
期,史书将这个时期称为“开元盛世”,题干材料主要描述了开元盛世的影响,故C正确。
D.开元盛世的不足是土地兼并严重,导致了均田制的破坏,也加速了府兵制的衰落,因而,李隆
基又不得不实施募兵制,这样一来又加重了中央财政负担,排除D。
故选:Co
本题考查开元盛世的影响,准确解读材料信息。
本题考查学生获取材料信息,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理解开元盛世的影响,有助于培养学生
的历史解释素养。
6.【答案】D
【解析】A.铁犁牛耕技术是战国时期生产力发展的标志,排除A。
B.《史记》是西汉史学家司马迁撰写的纪传体史书,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排除B。
C.孙吴(229年-280年),三国时期割据政权之一,是孙权在中国东南部建立的政权,排除C。
D.据题干图片及所学可知,描述的是唐代时期的耕作农具一一曲辕犁,故D正确。
故选:D。
本题考查唐代的农业生产工具,识记曲辕犁的特点,准确解读材料信息。
本题考查学生获取材料信息,调动运用所学知识,准确识记曲辕犁的相关内容,有助于培养学生
的历史解释素养。
7.【答案】A
【解析】唐三彩,是盛行于唐代的一种低温釉陶器,釉彩有黄、绿、白、褐、蓝、黑等色,而以
黄、绿、白三色为主,所以人们习惯称之为“唐三彩”,A项骑驼乐舞三彩俑是唐三彩的代表之
作。
故选:Ao
本题考查唐代的历史文物。唐三彩,是盛行于唐代的一种低温釉陶器。
注意对图片的解读,识记重要文物出现的时期。
8.【答案】B
【解析】A.南方的南诏与北方的长安之间存在一定的联系,体现的是民族交融,不能说明城市商
业的繁荣。排除A项。
B.据题意可知,南方的南诏遗址中出图了与北方长安城形制相似的方形花砖,说明长安与南诏之
间存在一定的交流和联系,体现了民族之间的交融,B项正确。
C.材料体现不出社会风气的开放,排除C项。
D.材料内容和中外交流无关,排除D项。
故选:B。
本题考查民族交融。
本题考查运用所学知识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关键信息是“在南方的南诏遗址内出土了建筑
材料方形花砖和莲花纹瓦当,其形制和纹样都与唐长安城大明宫和兴庆坊出土的砖瓦几无二致。”
9.【答案】C
【解析】【分析】
本题考查五代十国,要求运用所学解读表格信息。
【解答】
C.表格中的史实,都是在五代十国时期(907~979年)。五代包括朱温建立的后梁,李存勖建立
的后唐,石敬塘建立的后晋,刘知远建立的后汉和郭威建立的后周。故C正确。
ABD.南北朝是420~589年;唐朝灭亡是在公元907年;960年,北宋建立。故ABD错误。
故选Co
10.【答案】D
【解析】根据题干年代尺结合所学可知,581-907年间的朝代的是隋朝和唐朝。隋唐时期政治清明,
科举制用于选拔人才,任人唯才,出现了很多能吏,三省六部制大大提高了行政效率;经济上,
生产工具得到改进,出现曲辕犁,手工业发展迅速,唐三彩尤为出色;对外关系上,跟周边的国
家交流频繁,著名的有玄奘西行、鉴真东渡。隋唐时期,国家统一、强盛、交通发达,国内各民
族交往频繁是繁荣与开放的时代,D项正确;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是秦汉时期的特征,
排除A项;政权分立和民族交融是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特征,排除B项;民族关系发展和社会变化
是辽宋夏金元时期的特征,排除C项。
故选:D。
本题考查隋唐时期的时代特征。知道隋唐时期的时代特征是繁荣与开放的时代。
本题考查隋唐时期的时代特征,考查学生的识记理解能力。
11.【答案】A
【解析】北宋武举共开科取士28榜,取士868人,还不及一榜文举取士之多。出现这一现象的主
要原因是重文轻武的治国政策。为防止唐末武将专横跋扈的弊端重现,宋太祖有意重用文官掌握
军政大权。后继的宋太宗继续采取抑制武将、提升文官地位的政策,使文臣统兵的格局逐渐形成。
当时的文官担任中央和地方的要职,甚至主持军务,地位和待遇高于武将。故A符合题意;题干
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重文轻武的治国政策,与社会阶层的流动加强、民族政权并立的格局、印
刷术取得重大突破无关,排除BCD。
故选:Ao
本题考查宋代重文轻武政策,掌握相关的基础知识。
本题考查宋代重文轻武政策,考查学生的识记理解能力,解题关键是知道题干现象出现的主要原
因是重文轻武的治国政策。
12.【答案】C
【解析】为了摆脱统治危机,实现富国强兵,1069年,宋神宗任用王安石主持变法。王安石变法
的主要举措包括经济上的募役法、方田均税法、农田水利法和军事上的保甲法。募役法是政府征
收役钱,用来雇人到官府服役,原先不服役的官僚等,也要交纳役钱。该项改革措施限制了官僚
等的特权,增加了政府收入。方田均税法是政府核实土地,按土地的多少、好坏平均征税。该项
改革措施使官僚和大地主不能隐瞒土地、逃避赋税,增加国家赋税收入。农田水利法是政府鼓励
垦荒和兴修水利。该项改革措施促进了农业发展。保甲法是把农村人户编制起来,有两个以上成
年男子的人户,出一人为保丁;保丁平时种田,农闲练兵。该项改革措施加强了对人民的控制,
稳定了统治秩序,增强了国家的军事力量。题干这一成就与王安石变法的农田水利法相关,C项
正确;ABD与题干内容不符,排除。
故选:Co
本题主要考查王安石变法的内容的相关史实,“既能抵抗浪潮,又能浇灌农田”是解答本题的关
键。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以及分析问题的能力。理解并识记王安石变法的内容的相关史实。
13.【答案】C
【解析】东晋南朝时期,北方人口南迁促进了江南地区的开发。唐朝中期到南宋时期,北方人口
南迁促使经济重心南移完成。故C符合题意;铁器牛耕的推广是战国时期,排除A;丝绸之路的
开通是西汉时期,排除B;题干材料说明江南地区的开发、经济重心南移的共同原因是北方人口
的南迁,不是多民族政权并立,排除D。
故选:Co
本题考查人口的南迁和江南地区的开发、经济重心南移,掌握相关的基础知识。
本题考查人口的南迁和江南地区的开发、经济重心南移,考查学生的识记理解能力,解题关键是
知道题干材料说明江南地区的开发、经济重心南移的共同原因是北方人口的南迁。
14.【答案】D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得,本题考查中国文学的通俗化转变,唐诗就是封建盛世的产物,宋朝
之后,民间商贾经济实力提升,市民阶层参与创作文化产品,文化产品不再是达官贵人的专属,
接地气的文学作品得到欢迎,D正确;向通俗文学转变不能说明是封建盛世的出现,排除A项;
上层统治者对许多文学作品都保持喜爱、支持的态度,故唐诗、宋词都是他们喜欢的,不存在统
治者刻意去推动通俗化的说法,排除B项;人民群众的审美水平是随着时代、经济的发展而上升
的而不是下降,排除C项。
故选:D。
本题主要考查了中国文学的通俗化相关知识,重点掌握宋词、元曲、明清小说出现的根本原因等
知识。
本题考查了重点掌握宋词、元曲、明清小说出现的根本原因,注意基础知识的识记与理解。
15.【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河北邢台的宋代磁窑瓷枕上的风俗画类型多样,反映了市民生活丰富多
样,A项正确;图片内容没有涉及海外贸易、经商时间、都市商贸活动等内容,排除BCD三项。
故选:Ao
本题考查宋代的社会生活,关键是对图片的解读。
本题旨在考查学生解读材料、分析理解、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要掌握宋代的社会生活
相关史实。
16.【答案】B
【解析】分析材料可知,体现了北宋旧时日中为市的经营时间被打破,早市、夜市昼夜相接,社
会服务业发达,B选项符合题意。
本题以“酒店多点灯烛沽卖,粥饭点心亦间或有卖洗面水,直至天明”为切入点,主要考查宋代
社会生活的相关知识点。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以及分析问题的能力。理解并识记宋代社会生活的相关史实.
17.【答案】B
【解析】依据所学可知,宋朝时,广州、泉州、明州的造船业,都有很高的水平,在当时世界上
居于领先地位。海船不仅规模大,设计科学,还配备了指南针。因此材料“海舟以福建为上。”
能佐证这一说法的史实是宋代福建泉州造船技术水平先进,B是正确的选项;A体现了宋代海外
贸易的发达,不能体现“海舟以福建为上”的史实,排除;C体现的是宋代农业的发展,排除;
宋代景德镇成为著名瓷都与题干材料“海舟以福建为上”不符,排除D。
故选:Bo
本题考查宋代手工业发展。注意掌握相关的基础知识。
解答本题要正确理解题意,明确考查了宋代手工业发展,在此基础上,结合分析各个选项,选出
正确答案。
18.【答案】B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0世纪初,契丹族的杰出首领耶律阿保机统一了契丹各部,916年,
他建立契丹政权,定都上京,今内蒙古巴林左旗南,后来改国号为辽。阿骨打统一女真各部,建
立金政权,颁行女真文字;铁木真完成蒙古统一大业,结束了蒙古草原长期混战的局面。1206年,
蒙古贵族在斡难河源召开大会,推举铁木真为蒙古族的最高首领,尊称为“成吉思汗”。1271年,
忽必烈改国号为元,建立元朝,定都大都,1279年完成全国统一,忽必烈就是元世祖,故B项对
应正确。ACD项对应错误,排除。
故选:Bo
本题考查契丹族与党项族的兴起、成吉思汗统一蒙古、元朝的建立与统一相关史实,难度不大,
熟练记忆基础知识即可得出答案。
注意识记耶律阿保机、阿骨打、铁木真和忽必烈的主要功绩。考查学生识记历史知识能力。
19.【答案】A
【解析】至元(1264年-1294年)是元世祖忽必烈使用的年号名,元朝时,中央政府设置澎湖巡
检司,管辖澎湖列岛、琉球及其附属岛屿,琉球就是今天的台湾,这是历史上中央政府首次在台
湾地区正式建立的行政机构。据题干及所学知识可知,题千里的“巡检司”是指澎湖巡检司,在
当时主要管理的是澎湖和琉球,A项正确;元朝时设立宣慰使司都元帅府,由宣政院直接统辖,
掌管西藏的军民各项事务,排除B项;元朝时管理新疆地区的机构是北庭都元帅府,排除C项:
元朝时管理辽东半岛的机构是辽阳行省,排除D项。
故选:Ao
本题主要考查澎湖巡检司的相关史实,“至元间”“巡检司”是解答本题的关键。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题干信息以及理解问题的能力。理解并识记澎湖巡检司管辖的区域的
相关史实。
20.【答案】D
【解析】依据题干史料“明代,郑和七次远洋航海之所以名垂青史,是因为依靠的不是坚船和利
炮,而是宝船和友谊。”可知反映了郑和下西洋促进了中外之间的友好交往,是和平交往的表现。
因此D项正确;ABC与题干史料不符,排除。
故选:D。
本题为史料选择题。掌握郑和下西洋的影响,解题关键是提炼史料观点.
本题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以及分析问题的能力。掌握郑和下西洋的史实。
21.【答案】B
【解析】明朝杰出的科学家宋应星所著的《天工开物》,总结明代农业和手工业生产技术,还反
映了明代我国手工工场的生产面貌,涉及到农业和手工业等三十多个生产部门,作者在书中强调
人类要和自然相协调、人力要和自然力相配合。这部书被外国学者称为“中国17世纪的工艺百科
全书”。据题干明朝中后期的一些科技巨著附有大量插图及所学知识可知,”农作物加工图”“陶
瓷制作图”“煤炭采掘图”最有可能出自《天工开物》。选项B符合题意。
故选:Bo
本题主要考查《天工开物》的相关史实。“农作物加工图”“陶瓷制作图”“煤炭采掘图”是解
答本题的关键。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理解并识记《天工开物》的相关史实。
22.【答案】A
【解析】由材料“明代长城的修建因地制宜,就地取材,挖壕筑墙省工省料,以一道或多道绵延
伸展的墙体为干线,构建了多层次、纵深的防御体系”可知,这体现了长城是劳动人民的智慧结
晶。题干未体现长城是地区交流的重要通道,B排除;完备的军事防御体系与题干“明代长城的
修建因地制宜,就地取材,挖壕筑墙省工省料,以一道或多道绵延伸展的墙体为干线,构建了多
层次、纵深的防御体系”不符,排除C;D选项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
故选:Ao
本题考查明长城的相关知识,掌握相关基础知识。
本题主要考查解读题干信息和对历史史实的分析和准确识记能力。理解与识记明长城的相关史实。
23.【答案】D
【解析】据“明朝中后期,苏州东城'皆习机业,工匠各有专能,匠有常主(机户),计日受值’,
清朝前期又出现了'计工受值'"。”可知,这一现象说明当时的苏州出现资本主义萌芽。材料
中这段话的意思大致是,苏州城东,都进行机器生产,工匠各自有专门的技能,工匠有自己固定
服务的主人(即早期资本家),按照劳动天数计算工资。清朝前期又出现了按工计算工资。由此
可知,这反映了当时苏州地区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明朝中期以后,苏州、松江等地的纺织业中,
出现了许多以生产商品为目的机户。他们拥有大量资金和几台至几十台织机,开设机房,雇佣几
名至几十名机工进行生产。机工计日向机户领取工资,维持一家人的生活。“机户出资,机工出
力”,机户是早期的资本家,机工是早期的资本家,机工是早期的雇佣工人,机户和机工两者之
间是雇佣和被雇佣的关系。他们之间这种雇佣与被雇佣的关系,是一种资本主义性质的生产关系。
到了清代,具有资本主义性质的手工业部门增多了,生产的规模也进一步扩大。
故选:D。
本题主要考查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明朝中叶以后,中国社会开始出现资本主义萌芽,中国传统
的农耕社会开始发生变化。
本题主要考查解读题干信息和对历史史实的分析和准确识记能力。理解并识记为明清经济的发展
的相关史实。
24.【答案】B
【解析】清朝初年,特别是在顺、康、雍、乾四朝,政治清明,政局稳定。……甘薯和玉米虽然
在明朝时传入我国,但是大量种植和发展却是在清朝,同时由于“滋生人丁,永不加赋”“摊丁
入亩”等政策的颁行,刺激了人民开荒生产的积极性。粮食产量的增加,为人口的增加奠定了物
质基础。由材料“清朝顺治和康雍乾时期,皇帝不管多忙,都要下地干一天农活,康熙皇帝则把
皇帝亲耕变成一种制度固化下来,每年春天都会身体力行地进行亲耕”可知,清初统治者重视农
业生产。
故选:B»
本题主要考查了清初统治者对待农业的态度、清朝农业发展对当时社会的影响等知识。清朝前期
统治者采取了一系列恢复社会经济的措施,使经济发展,国力增强,社会安定,人口的数量也有
了很大的增长。到康熙时,全国人口总数已达L5亿。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识记和分析历史知识的能力。理解并识记清初统治者对待农业的态度、清朝农
业发展对当时社会的影响等知识。
25.【答案】D
【解析】材料提到“许多农民将原种粮食的耕地,改种棉花、桑树等经济作物。原先的副业-纺
织业成了人们的主业,优质产品投放于市场”,直接反映了明清江南地区农村经济结构有所变化,
大量产品用来出售投放市场,反映了商品经济得到发展,故选D项。
故选:D。
本题考查明清时期的商业发展,根据材料“许多耕地改种经济作物”及所学明清时期商业发展的
表现分析作答。
本题考查明清时期的商业发展,旨在考查学生解读材料、分析理解、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
力。
26.【答案】C
【解析】根据“如图所示小说被认为借家事影射国事而受到清政府的封禁”结合所学知识可知,
材料反映清朝文化专制政策严酷,清朝时期实行严酷的文化政策,推行文字狱,禁锢了人们的思
想言论,严重阻碍了思想、学术的发展和进步,C项正确:民众追求婚姻自由没有反映“借家事
影射国事而受到清政府的封禁”,排除A项;清朝时期讽刺文学并没有十分流行,排除B项;清
朝时期社会矛盾日益加剧,但材料主旨不是强调该信息,排除D项。
故选:Co
本题主要考查清朝的文化专制政策,掌握相关基础知识。
本题主要考查清朝的文化专制政策,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材料信息、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历史现象
的能力。
27.【答案】D
【解析】由题干“……京剧……目系统更充分体现出其历史叙述的民间性”可知,清朝的艺术欣
赏趋于大众化。清代的戏剧创作,紧密联系社会现实,反映人民的心声,受到大众的喜爱。当时,
观看戏剧已成为城乡民众的一种主要的文化活动。
故选:D。
本题考查明清的艺术成就,结合所学知识点进行思考解答。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以及分析问题的能力。理解与识记明清的艺术成就的相关史实。
28.【答案】D
【解析】据“她支持贾宝玉那个反宗法礼教的‘孽根祸胎'”可知,这表明《红楼梦》具有反封
建的思想,D项正确。材料没有强调语言艺术水平高超,排除A项;材料没有体现是古典小说的
巅峰,排除B项;《红楼梦》以贾宝玉和林黛玉的爱情悲剧为主线,广泛触及清朝中期的社会生
活、揭示了清王朝走向衰亡的历史命运,排除C项。
故选:D。
本题主要考查《红楼梦》的相关史实.识读题干材料是解答本题的关键。
本题主要考查解读题干信息和对历史史实的分析和准确识记能力。理解并识记《红楼梦》的相关
史实。
29.【答案】本题是小论文题。写小论文,史实要正确,语句要通顺,条理要清楚。必须做到观点
明确、清楚;论据要选择能证明论点的典型史实;论证要做到论从史出,史论结合。根据材料“隋
朝,开凿大运河;创立科举制;创立三省六部制”,可从隋朝历史功绩的角度概括得出:影响后
世的隋朝。论述时,从隋朝历史功绩及其影响的角度进行说明。如:隋朝是我国封建社会的繁荣
与开放时期,隋朝在政治、经济、文化和外交等领域进行大刀阔斧的改革,并对后世产生深远影
响。在政治上,隋文帝时,中央正式确立了三省六部制。隋唐时期,三省的职权分工明确,又彼
此制约。中书省负责草拟和颁发皇帝的诏令;门下省负责审核诏令,有不妥者驳回;尚书省负责
执行。三省长官共议国事,执宰相之职。三省六部制的确立和完备,是中国官制史上的重大变革。
此后,历朝基本上沿袭这种制度。隋文帝时,废除了前朝的选官制度,注重考察人才的学识,初
步建立起通过考试选拔人才的制度。隋炀帝时,进士科的创立,标志着科举制的正式确立。科举
制的创立,是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一大变革,加强了皇帝在选官和用人上的权力,扩大了官吏选
拔的范围,使有才学的人能够由此参政,促进了社会阶层的流动,同时也推动了教育的发展。此
后,科举制成为历朝选拔官吏的主要制度,一直维持了约1300年。隋炀帝继位后,从605年起,
陆续开凿了一条贯通南北的大运河。大运河以洛阳为中心,北抵涿郡,南至余杭,连接了海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标准租房合同模板
- 2025标准个人借款合同模板下载
- 2025建筑材料供应商品混凝土居间合同
- 2025YY年技术服务合同
- 2025【党课例文】党课正确看待权力善修为官之德党课【职场文档】经理聘任合同
- 2025年电池修复机合作协议书
- 2025年非机械驱动车辆项目合作计划书
- 2025年造纸印染污染治理项目建议书
- 移民留学专题报道策划方案
- 2025年增亮膜合作协议书
- 2024年天津市高考化学试卷(含答案逐题解析)
- 《设计构成》试卷及答案A
- 2024年高考真题-政治(江苏卷) 含答案
- 大型活动策划与管理第十一章 大型活动后勤保障
- 测土配方施肥技术
- 【沙利文公司】2024年中国银发经济发展报告
- 海绵城市工程施工方案
- 内蒙古自治区高等职业院校2024年对口招收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单独考试语文试题(无答案)
- 《喝出营养:解惑饮水、矿物质与健康》随笔
- 中职计算机专业《计算机网络基础》说课稿
- 【H公司员工培训的现状、问题和对策探析(含问卷)13000字(论文)】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