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姚中学高一下第一次质量检测答案_第1页
余姚中学高一下第一次质量检测答案_第2页
余姚中学高一下第一次质量检测答案_第3页
余姚中学高一下第一次质量检测答案_第4页
余姚中学高一下第一次质量检测答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余姚中学2023学年第二学期质量检测高一语文答案【15答案】1.B(A项“大唐的壮美盛景和鲜活细节”不是只靠三维动画呈现的,而是多种形式综合呈现。C项引用目的理解错误,应是追求艺术意蕴。D项强加因果。)2.D(D项强加关系,前者没有启发后者。)3.B(第二段的观点是影片打破了传统英雄“脸谱化”的书写方式。)4.①人物的台词富有感染力,能更好地印证影片成功、动人之处在于立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递出“真善美”的中华美学精神。②引出《长安三万里》的特色:唐代文人群像皆是满怀家国情怀,用诗句抒写、记录大唐长安的兴衰。(或“用大量诗句(诗词歌赋)和唐朝盛景彻底唤醒了每个国人的中华文化基因。”)(每点2分,共4分)5.①塑造中国传统经典人物形象时,尊重史实,注入新的时代精神,打破传统英雄“脸谱化”的书写方式。②传统文化链接新技术、新创意,追求艺术“意象”上的新突破,打造“中国式浪漫”。=3\*GB3③立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用“心”传递“真善美”的中华美学精神,化人养心,给人心灵启迪,追求艺术意蕴的升华。(每点2分,共6分。)【69答案】(3分)CA选项“对关汉卿一意孤行的无奈”错误,杨显之是领悟了关汉卿借窦娥一案批评忽辛滥杀的用意;B选项“过于古板”“妥协”错误,杨显之对待文学创作严肃认真,能倾听他人意见;D选项“展现了宋朝知识分子对于元朝统治的反抗”错误,关汉卿抄录文天祥正气歌不代表他是“宋朝知识分子”,文本中关汉卿挖苦忽辛也只是对官吏草菅人命的批判,并不是反对元朝政权的统治。(3分)C该幕的主要戏剧冲突是关汉卿和忽辛、阿合马等官僚的矛盾。8.(4分)①从语气上看,关的唱词用的是陈述语气,不如杨的质问语气强烈,杨显之改动后感情更强烈一些。②从主题上看,关的唱词是对天的哀告和祈求,而杨改动后则是对天的指责和否定,深化了作品的主题。③从人物上看,杨的两句唱词更突出了窦娥不屈服于恶势力的反抗精神,使人物形象更加高大。④从句式上看,杨的两句唱词字数相同,对仗工整,句式更整齐,较之原句音韵感更强。(每点1分)9.(6分)①内容(剧本)方面,多次切入《窦娥冤》内容,引用其中的台词,融入文天祥写作《正气歌》诗等内容,以此突出历史真实。②词语(台词)方面,注意嵌合历史词、文言词,如表人名和官职的“萨千户”“忽辛大人”“阿合马”“宿卫秦长卿”等,有时也用带点行业色彩的词语,如“给她打一个新本子”“烟花粉黛的大师”等,渲染时代氛围。③背景方面,为凸显时代背景,反复强调“于今这世道,就是个高利贷的世道”“于今大元朝杀人必须要经过这些程序吗”“如今,这样的冤狱还在重复着哩”等等,让读者重视那充满苦难和黑暗的时代,增强历史的厚重感。④角色(人物)方面,文本紧扣人物身份、地位、遭遇、个性来刻画关汉卿、杨显之、叶和甫等人物形象,关汉卿的“我的戏,不管写什么,都只求代替受冤屈的百姓们一吐胸中的怨气”“我既然决定写,就对所写的负责任,生死祸福自己去当”,话语掷地有声,铁骨铮铮,人物形象真实、生动,立体感强。(每点2分,答出任意3点即可得满分)【1014答案】10.BDF臣观薛公之留太子者/以市下东国也/今王不亟入下东国/则太子且倍王之割而使齐奉己11.B12.C13.(1)现在它已经在东边使郑国成为它的边境,又想要扩张它西边的边界。如果不使秦国土地亏损,它到哪里去夺取土地?(“封”,使……成为边境;“肆”,扩张;“阙”,使……亏损;“焉”,哪里。每点各1分.)(2)请让我把内情告诉太子,使他前来见您,您假意表示支持他回国执政,然后故意让楚王知道,就可以更多地得到土地。(“请”,请让我;“谒”,拜见;“忠”,支持;“益”,更。每点各1分。)14.(1)站在楚王立场劝说,引起对方好感;(2)抓住楚王害怕太子回国的心理,使楚王同意割地。(3)利用楚太子的允诺逼迫楚王割让更多土地。【解析】【1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我看孟尝君是图谋用太子交换贵国的下东国之地。现今大王如果不尽快割让下东国给齐,太子便会用比大王多出一倍的土地换取齐人对自己的支持。”【1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古代文学文化常识的掌握,理解一词多义现象的能力。A.正确。B.错误。依靠;于是。两句中“因”的含义不同。句意:依靠别人的力量而又反过来损害他/于是献出下东国之地。C.正确。为什么;什么。两句中“何”的含义不同。句意:阁下何不扣留楚太子/大王来的时候拿什么了?D.正确。故选B。【1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C.“苏秦建议孟尝君亲自去楚国”错误,由原文“对曰:‘臣请为君之楚,使亟入下东国之地’”可知,是苏秦替孟尝君去楚国。故选C。【1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1)“封”,使……成为边境;“肆”,扩张;“阙”,使……亏损;“焉”,哪里。(2)“请”,请让我;“谒”,拜见;“忠”,支持;“益”,更。【1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并提炼关键信息的能力。(1)“臣观薛公之留太子者,以市下东国也”说明苏秦假装自己站在楚国立场揣摩孟尝君的行为,从而获得楚王信任、好感;(2)“今王不亟入下东国,则太子具倍王之割而使齐奉己”,说明苏秦抓住了楚王恐惧太子回国的心理,使楚王同意割地。(3)“请告太子其故,使太子谒之君,以忠太子,使楚王闻之,可以益入地。”说明苏秦还利用楚太子这一筹码,通过楚太子的许诺从楚王处获得更多利益。参考译文:材料一晋文公和秦穆公联合围攻郑国,因为郑国曾对晋文公无礼,并且从属于晋的同时又从属于楚。晋军驻扎在函陵,秦军驻扎在氾水的南面。佚之狐对郑文公说:“国家危险了,假如派烛之武去见秦穆公,秦国的军队一定会撤退。”郑文公同意了。烛之武推辞说:“我壮年的时候,尚且不如别人;现在老了,也不能有什么作为了。”郑文公说:“我没有及早重用您,现在由于情况危急因而求您,这是我的过错。然而郑国灭亡了,对您也不利啊!”烛之武就答应了这件事。在夜晚有人用绳子将烛之武从城楼放下去,见到秦穆公,烛之武说:“秦、晋两国围攻郑国,郑国已经知道要灭亡了。假如灭掉郑国对您有好处,怎敢冒昧地拿这件事情来麻烦您。然而越过别国把远方的郑国作为秦国的东部边邑,您知道这是困难的,为什么要灭掉郑国而给邻国增加土地呢?邻国的势力雄厚了,您秦国的势力也就相对削弱了。如果您放弃围攻郑国而把它当作东方道路上招待过客的主人,出使的人来来往往,郑国可以随时供给他们缺乏的东西,对您也没有什么害处。而且您曾经给予晋惠公恩惠,惠公曾经答应给您焦、瑕二座城池。然而惠公早上渡过黄河回国,晚上就在那里筑城防御,这是您所知道的。晋国,怎么会有满足的时候呢?现在它已经在东边使郑国成为它的边境,又想要扩张它西边的边界。如果不使秦国土地亏损,它到哪里去夺取土地?削弱秦国对晋国有利,希望您考虑一下!”秦伯非常高兴,就与郑国签订了盟约。派遣杞子、逢孙、杨孙戍守郑国,秦伯就回国了。晋国大夫子犯请求出兵攻击秦军。晋文公说:“不行!如不是秦国国君的力量,就没有我的今天。依靠别人的力量而又反过来损害他,这是不仁义的;失掉自己的同盟者,这是不明智的;用混乱相攻取代联合一致,是不符合武德的。我们还是回去吧!”晋军也就离开了郑国。材料二楚怀王死在秦国时,太子还在齐国充当人质。苏秦就对担任齐相的孟尝君田文说:“阁下何不扣留楚太子,用他与楚国交换下东国之地呢?”孟尝君说:“不能这样做,假如我扣留楚太子,而楚国另立新君,人质便失去了挟持的价值,反而落得不义之名。”苏秦说:“不对,楚国一旦另立新君,阁下大可以挟太子以逼新主:‘如果楚能割下东国之地与齐,我就为大王杀掉太子这个第一政敌,否则我将联合秦、韩、魏三国共拥太子为君。’这样下东国之地必能到手。”苏秦对孟尝君说:“我听说,‘计谋泄露不会成功,遇事不决难以成名’。如今阁下扣留太子,是为了得到下东国之地,如果不尽快行动,恐怕楚人会另有算计,阁下便会处于空有人质而身负不义之名的尴尬处境。”孟尝君:“先生说得很对,但是我该怎么办?”苏秦回答说:“我愿意为您出使楚国,游说它尽快割让下东国之地。一旦得地,阁下便成功了。”孟尝君说:“好主意。”对新立的楚王说:“齐人欲奉太子为王,我看孟尝君是图谋用太子交换贵国的下东国之地。现今大王如果不尽快割让下东国给齐,太子便会用比大王多出一倍的土地换取齐人对自己的支持。”楚王赶紧恭敬的回答:“寡人一切遵命照办!”于是献出下东国之地。苏秦回来对孟尝君说:“看楚王诚惶诚恐的样子,还可以多割占些土地。”孟尝君问:“有何办法?”苏秦答道:“请让我把内情告诉太子,使他前来见您,您假意表示支持他回国执政,然后故意让楚王知道,就可以更多地得到土地。”对太子说:“齐国拥立太子为楚王,可是新立的楚王却以土地贿赂齐国以扣留太子,齐国嫌得到土地太小,太子何不以更多倍数的土地许诺于齐呢?若能如此,齐人一定会支持您。”太子说:“好主意。”就把比楚王割让的多出一倍的土地许诺给齐国。楚王听到这个消息,甚是惊慌,便割让更多的土地,还诚惶诚恐,害怕事情不能成功。【1516答案】15.B16.“怆情”是伤感之意。①首联说“老去相逢”,兄妹离别多年,相逢时年华已逝,岁月沧桑,令人伤感。②颈联说“又作尘沙万里行”,王安石即将出使辽国,离家万里,有羁旅漂泊之叹。③尾联说“欲问后期何日是”,兄妹多年不见,好不容易相聚,可王命在身,很快又要离别。相聚时光太短暂,令人伤感。④王安石年已不惑,可是变法大志还未实现,难免有壮志难伸之感,情绪低落。(每点2分,答出3点即可)【解析】15.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和分析诗歌思想内容的能力。B.“这些细节都透露出王文淑家境的贫寒,以及王安石对妹妹的同情与关怀”错,这里表现的是亲人之间的自然随意,体现出手足之情和家庭之乐。说王淑文家境贫寒,王安石同情妹妹,没有依据。故选B。16.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语言,把握诗歌情感主旨能力。本诗首联“少年离别意非轻,老去相逢亦怆情”以议论起,用递进法展开。先说自己是个很重感情的人,在年轻时就对离别看得很重,到了年老,即使是会面,也引起心中的伤悲。颔联“草草杯盘供笑语,昏昏灯火话平生”,写会面时的亲情。兄妹俩随意准备了些酒菜,只是为了把酒谈话,话很多,一直到夜间,还在昏暗的灯光下说着。“供笑语”表达了相逢的欢乐,“话平生”则道尽了人生的沧桑:二者相互映衬,更添一层悲凉况味。“草草杯盘”“昏昏灯火”营造了氛围,在这样的环境中,诗人更容易生发悲怆之情。“昏昏”则烘托了人物情感,暗示了将别的伤痛。颈联“自怜湖海三年隔,又作尘沙万里行”,诗人从时间空间入手,写出了诗人与妹妹分隔两地已有三年之久,又要离开去万里外的异域,诗人自己不能预料会面的日子,诗就在无可奈何的气氛中结束。“自怜”与“又作”贯通一气,诗人借此直抒胸臆,表达了心中的万端悲慨。“湖海”久隔,“尘沙”远赴,旦夕间重逢又别,且是出使不无艰险的辽国,时空的拓展将悲意又加深了一层。“三年”言时间之长,“万里”谓距离之远,以数字入诗,一纵一横,使悲情更为浓烈。尾联“欲问后期何日是,寄书应见雁南征”写诗人面对妹妹询问,坚定地回答,见到大雁南飞,我就会从北国带回消息了,但也仅仅是期待,毕竟世事难料,只能徒然安慰,既是回答妹妹,又是宽慰自己,反而倍增了怆然之情。再结合注释“本诗作于宋仁宗嘉祐五年王安石出使辽国之前。王安石时年四十岁,此前曾上书变法,但未被采纳”分析,可知王安石年已不惑,可是变法大志还未实现,难免有壮志难伸之感,情绪低落,抒发不知何时相聚的悲伤之情。【17答案】(1)为国以礼,其言不让(2)退论书策以舒其愤,思垂空文以自见(3)选贤与能,讲信修睦评分参考:每答对一空给1分,有错别字该空不给分。【1822答案】18.(4分)示例:A.其他研究者也得出过类似的结论B.除了每天称重最易减肥外评分参考:每答对一句给2分。意思答对即可。字数不合要求,酌情扣分。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B处如果答“除此之外”,得1分。19.(6分)序号:①修改:“25岁到62岁的8名”改为“8名25岁到62岁的”序号:⑤修改:“如果”调到“周日晚体重”前面序号:⑥修改:“匪夷所思”改为“意想不到””【解析】①语序不当。⑤关联词语位置不当。⑥用词不当,匪夷所思指言行思想离奇、异常,不是一般人所能想象的。评分参考:序号正确给1分;改对一处给1分,可以只指出如何修改,而不抄写修改后的句子。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3分)B【解析】都表示理所当然。A.自由发展,不经人力千预。C.连接分句或句子,表示语义转折或追加说明。D.不勉强,不局促,不呆板。21.(4分)①破折号解释的内容属于正文,朗读需读出。(1分)它与后文“光驱散了我心灵的黑暗,热促成它的发育”内容相承,对前文“这些光”的意义进行阐述,不能改为括号,否则与后文脱节。(1分)②括号部分是对“叫喊”内容的补充说明,不属于正文,没有它不影响句意完整,不必读出。(1分)且“听见一声叫喊”与后两句构成结构相似的组句,描述连续的一串动作,如果用破折号,衔接不畅。(1分)22.(3分)①从语义上看,原文以“绝望”和“悲观”作主语独立成句,强调突出“绝望”和“悲观”都没有了,②从衔接上看,两个“消失”照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