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麦虫害防治技术方案_第1页
小麦虫害防治技术方案_第2页
小麦虫害防治技术方案_第3页
小麦虫害防治技术方案_第4页
小麦虫害防治技术方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一节小麦害虫概述 2一、不同的麦类害虫区系 3二、主要虫种 3第二节粘虫防治 4一、概述 4二、形态特征(粘虫) 4三、生活史与习性 6四、发生与环境的关系 8五、防治方法 8第三节麦蜘蛛防治 9一、种类与分布 9二、形态特征 9三、发生规律 11四、防治方法 11第四节小麦蚜虫防治 12一、种类与分布 12二、麦长管蚜 12三、麦二叉蚜 15四、禾谷缢管蚜 16五、防治方法 16第五节小麦吸浆虫防治 17一、形态特征 17二、发生规律 18三、防治方法 18第六节麦秆蝇防治 19一、形态特征 19二、发生规律 20三、防治方法 20第七节小麦叶蜂防治 21一、形态特征 21二、发生规律 22三、防治方法 22第八节麦蛾防治 23一、形态特征 23二、发生规律 24三、防治方法 24针对采购方的需求,我司针对本项目小麦虫害防治技术服务,满足采购方的需求,采取以下技术方案。第一节小麦害虫概述小麦作为我国北方地区最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已知害虫种类(包括螨类)237种,分属11目57科,其中重要害虫20余种。一、不同的麦类害虫区系1.黄淮流域川的冬麦虫害区:河南中、北部、陕西关中、晋南,山东、皖北等地平原灌区2.北方旱作冬麦虫害区:陇东、陇南、陕西渭北、晋中、河北、山东北部等地旱作区3.西北冬春麦混种虫害区:新疆、甘肃中、北部、青海、宁夏、陕北、雁北、冀北等地4.北方春麦虫害区:内蒙、辽宁、吉林、黑龙江等地5.南方冬麦虫害区:秦岭、淮河以南的长江流域和西南地区等地二、主要虫种1.黄淮流域川的冬麦虫害区:吸浆虫、黏虫、麦长管蚜、麦圆蜘蛛、禾古缢管蚜、地下害虫2.北方旱作冬麦虫害区:地下害虫、麦二叉蚜、麦长管蚜、麦长腿蜘蛛3.西北冬春麦混种虫害区:麦二叉蚜、地下害虫4.北方春麦虫害区:地下害虫、麦长管蚜5.南方冬麦虫害区:地下害虫、麦长管蚜、麦圆蜘蛛、黏虫第二节粘虫防治一、概述学名Mythimnaseparata(Walker)鳞翅目,夜蛾科,别名粟夜盗虫、剃枝虫。俗名五彩虫、麦蚕、麦布袋、粟粘虫、行军虫、五色虫等。取食麦、稻、粟、玉米等禾谷类粮食作物及棉花、豆类、蔬菜等16科104种以上植物。

幼虫食叶,大发生时可将作物叶片全部食光,造成严重损失。因其群聚性、迁飞性、杂食性、暴食性,成为全国性重要农业害虫。二、形态特征(粘虫)1.成虫淡褐色或黄褐色,体长15-20毫米,前翅中央近前缘有2个淡黄色圆斑,外圆斑下方有1个小白点,两侧各有1个小黑点。翅顶角有1条向内伸的斜线。2.卵黄白色,直径0.5毫米,孵化前铅黑色。3.幼虫老幼虫体长38毫米,体色多变,有黄褐色至红褐色;头盖有网状纹,中央有一黑褐色八字形纹。腹部中线白色,亚背线蓝色或黑褐色。4.蛹红褐色,体长19-23mm。腹部第5、6、7节背面近前缘处有横列的马蹄形刻点,中央刻点大而密,两侧渐稀。尾端有1对粗大的刺,刺两旁各有短而弯曲的细刺2对。三、生活史与习性1.世代:年发生世代数全国各地不一,随地理纬度及海拔高度而异。从北至南世代数为:东北、内蒙古年生2—3代,华北中南部3—4代(河南省1年发生4代),江苏淮河流域4—5代,长江流域5—6代,华南6—8代。2.越冬粘虫属迁飞性害虫,其越冬分界线在北纬33度一带。在33度以北地区任何虫态均不能越冬;在湖南、江西、浙江一带,以幼虫和蛹在稻桩、田埂杂草、绿肥田、麦田表土下等处越冬;在广东、福建南部终年繁殖,无越冬现象。北方春季出现的大量成虫系由南方迁飞所致。3.习性(1)成虫:有远距离迁飞习性,每年随东亚季风南北往返,有规律的远距离迁飞。喜食蜜露,羽化后必须进行补充营养方可正常产卵繁殖,白天栖息在植株间,傍晚出来活动。产卵喜选择生长茂密的农田,在麦田喜把卵产在麦株基部枯黄叶片叶尖处折缝里;在稻田多把卵产在中上部半枯黄的叶尖上,着卵枯叶纵卷成条状。每个卵块一般20—40粒,成条状或重叠,多者达200—300粒。每头雌虫可产卵1000-3000粒。对糖醋液趋性强。(2)幼虫:初孵幼虫有群集性,腹足未全发育,所以行走如尺蠖;初龄幼虫多在麦株基部叶背或分蘖叶背光处啃食叶肉,使叶片呈现白色斑点;3龄后食量大增,可吞食叶片成缺刻,且有假死性,受惊动迅速卷缩坠地,5-6龄幼虫进入暴食期,能食光叶片或把穗头咬断,其食量占整个幼虫期90%左右。幼虫共6龄。畏光,晴天白昼潜伏在麦根处土缝中,傍晚后或阴天爬到植株上为害,幼虫发生量大而食料缺乏时,常成群迁移到附近地块继续为害。老幼虫在根基表土1—3cm做土室化蛹。四、发生与环境的关系1.气候:初孵幼虫适宜该虫温度为10-25℃,相对湿度为85%。产卵适温19—22℃,适宜相对湿度为90%左右,气温低于15℃或高于25℃,产卵明显减少,气温高于35℃即不能产卵。湿度直接影响初孵幼虫存活率的高低。2.食物:该虫成虫需取食花蜜补充营养,遇有蜜源丰富,产卵量高;幼虫取食禾本科植物的发育快,羽化的成虫产卵量高。成虫喜在茂密的田块产卵,生产上长势好的小麦、粟、水稻田、生长茂密的密植田及多肥、灌溉好的田块,利于该虫大发生。3.天敌:主要有步行甲、蛙类、鸟类、寄生蜂、寄生蝇等。五、防治方法针对小麦粘虫症状,我司采用无人机飞防作业进行防治措施,具体如下:1.诱集成虫:诱杀成虫以糖醋液作用较好,也可利用粘虫喜在枯草上产卵的习性,每666.7平方米插草把60把,3-5天更换1次。把换下的草把集中烧毁。也可用黑光灯等诱杀成虫,压低虫口。2.药剂防治:根据预测预报,消灭幼虫在3龄以前。及时喷洒2.5%敌百虫粉或5%杀虫畏粉,每667m²喷1.5-2.5kg。有条件地喷洒90%晶体敌百虫1000倍液或50%马拉硫磷乳油1000-1500倍液、90%晶体敌百虫1500倍液加40%乐果乳油1500倍液,每667m2喷对好的药液75kg。提倡使用激素农药,亩用20%除虫脲胶悬剂10ml,对水12.5kg,用东方红18型弥雾机喷洒。有条件的可用运-5型飞机进行超低量喷雾,每亩用20%除虫脲1号胶悬剂10ml,对水0.5kg,适用于大面积联防。防治粘虫药剂丁硫克百威、辛硫磷、双甲脒单独防治粘虫时防效从高到低顺序为:辛硫磷大于丁硫克百威大于双甲腺。丁硫克百威与辛硫磷以1:4混配,增效作用显著。双甲脒与丁硫克百威及双甲脒与辛硫磷1:1混配有增效作用。第三节麦蜘蛛防治一、种类与分布1.麦圆蜘蛛Pentfaleusmajor(Duges)属蜱螨目,叶爪螨科。麦圆蜘蛛又名麦叶爪螨。分布在我国北纬29—37度地区,主害区在江淮流域的水浇地、低洼地;2.麦长腿蜘蛛PetrobiaLatens(Muller)属蜱螨目,叶螨科。麦长腿蜘蛛又名麦岩螨,分布在北纬34—43度地区,主害区在长城以南、黄河以北干旱、高燥麦区。有些地区两者混合发生、混合为害。二、形态特征1.麦圆蜘蛛体卵圆形,体长0.65-0.98毫米,背面有红斑点,足4对,第一对最长,第四对次之,第二、第三对相等。2.麦长腿蜘蛛

体纺锤形,长0.5毫米,背中央红色,两侧黑褐色,足4对,第一对足超过第二对、第三对2倍长。三、发生规律1.麦圆蜘蛛1年发生2-3代,以成、若虫和卵在麦株及杂草上越冬,3月中下旬至4月上旬为害重形成1年中的第1高峰,越夏卵滞育180天后10月上、中旬孵化,为害秋苗,形成1年中的第2高峰。喜潮湿,多在早8-9时以前和午后4-5时以后活动。2.麦长腿蜘蛛1年发生3-4代,以成虫和卵越冬,4-5月进入危害盛期,10月上中旬越夏。危害秋苗,喜干旱,白日活动,以下午3-4时最盛,遇雨或露水大时,即潜伏麦丛或土缝中不动。四、防治方法针对小麦毒蜘蛛症状,我司采用无人机飞防作业进行喷洒防治措施,具体如下:1.农业措施

采用轮作倒茬,合理灌溉,麦收后浅耕灭茬等降低虫源。2.药剂防治

可喷洒15%哒螨灵乳油2000-3000倍液或20%绿保素(螨虫素十辛硫磷)乳油3000-4000倍液、36%克螨特乳油1000-1500倍液,持效期10-15天。第四节小麦蚜虫防治一、种类与分布全世界为害麦类的蚜虫有32种,我国有12种。常见3种:麦二叉蚜、麦长管蚜和禾谷溢管蚜。二、麦长管蚜1.学名Sitobionavenae(Fabricius)同翅目,蚜科。2.分布在全国各产麦区。3.寄主:小麦、大麦、燕麦,南方偶害水稻、玉米、甘蔗等。4.为害特点:麦长管蚜前期集中在叶正面或背面,后期集中在穗上刺吸汁液,致受害株生长缓慢,分蘖减少,千粒重下降,是麦类作物重要害虫。也是麦蚜中的优势种。5.形态特征(1)无翅孤雌蚜体长3.1mm,宽1.4mm,长卵形,草绿色至橙红色,头部略显灰色,腹侧具灰绿色斑。触角、喙端节、财节、腹管黑色。尾片色浅。腹部第6—8节及腹面具横网纹,无缘瘤。中胸腹岔短柄。额瘤显著外倾。触角细长,全长不及体长,第3节基部具1—4个次生感觉圈。喙粗大,超过中足基节。端节圆锥形,是基宽的1.8倍。腹管长圆筒形,长为体长1/4,在端部有网纹十几行。尾片长圆锥形,长为腹管的1/2,有6—8根曲毛。(2)有翅孤雌蚜体长3.0mm,椭圆形,绿色,触角黑色,第3节有8—12个感觉圈排成一行。喙不达中足基节。腹管长圆筒形,黑色,端部具15—16行横行网纹,尾片长圆锥状,有8—9根毛。(3)发生规律年生20-30代,在多数地区以无翅孤雌成蚜和若蚜在麦株根基或四周土块缝隙中越冬,有的可在背风向阳的麦田的麦叶上继续生活。该虫在我国中部和南部属不全周期型,即全年进行孤雌生殖不产生性蚜世代,夏季高温季节在山区或高海拔的阴凉地区麦类自生苗或禾本科杂草上生活。在麦田春、秋两季出现两个高峰,夏天和冬季蚜量少。秋季冬麦出苗后从夏寄主上迁入麦田进行短暂的繁殖,出现小高峰,为害不重。11月中下旬后,随气温下降开始越冬。春季返青后,气温高于6℃开始繁殖,低于15℃繁殖率不高,气温高于16℃,麦苗抽穗时转移至穗部,虫田数量迅速上升,直到灌浆和乳熟期蚜量达高峰,气温高于22℃,产生大量有翅蚜,迁飞到冷凉地带越夏。该蚜在北方春麦区或早播冬麦区常产生孤雌胎生世代和两性卵生世代,世代交替。在这个地区多于9月迁入冬麦田,10月上旬均温14-16℃进入发生盛期,9月底出现性蚜,10月中旬开始产卵,11月中旬旬均温4℃进入产卵盛期并以此卵越冬。翌年3月中旬进入越冬卵孵化盛期,历时1个月,春季先在冬小麦上为害,4月中旬开始迁移到春麦上,无论春麦还是冬麦,到了穗期即进入为害高峰期。6月中旬又产生有翅蚜,迁飞到冷凉地区越夏。麦长管蚜适宜温度10一30℃,其中18—23℃最适,气温12-23℃产仔量48-50头,24℃则下降。主要天敌有瓢虫、食蚜蝇、草蛉、蜘蛛、蚜茧峰、蚜霉菌等。三、麦二叉蚜1.学名Schizaphisgraminum(Rondani)同翅目,蚜科。触角短于体长,腹管长过腹未,额瘤明显,有翅型前翅中脉2叉。2.寄主:小麦、大麦、燕麦、高粱、水稻、狗尾草、莎草等禾本科植物。3.为害特点:常在麦类叶片正、反两面或基部叶鞘内外吸食汁液,致麦苗黄枯或伏的不能拔节,严重的麦株不能正常抽穗,直接影响产量,此外还可传带小麦黄矮病。4.发生规律麦二叉蚜生活习性与长管蚜相似,年生20一30代,具体代数因的而异。冬春麦混种区和早播冬麦田种群消长动态:秋苗出土后开始迁入麦田繁殖,3叶期至分蘖期出现一个小高峰,进入11月上旬以卵在冬麦田残茬上越冬。翌年3月上中旬越冬卵孵化,在冬麦上繁殖几代后,有的以无翅胎生雌蚜继续繁殖,有的产生有翅胎生蚜在冬麦田繁殖扩展,4月中旬有些迁入到春麦上,5月上中旬大量繁殖,出现为害高峰期,并可引起黄矮病流行。5.发生与环境的关系麦二叉蚜在10-30℃发育速度与温度正相关,7℃以下存活率低,22℃胎生繁殖快,30℃生长发育最快,42℃迅速死亡。该蚜虫在适宜条件下,繁殖力强,发育历期短,在小麦拔节、孕穗期,虫口密度迅速上升,常在15-20天,百株蚜量可达万头以上。四、禾谷缢管蚜触角短于体长,腹管短不过腹未,额瘤不明显,有翅型前翅中脉3叉。五、防治方法针对小麦蚜虫症状,我司采用无人机飞防作业进行喷洒防治措施,具体如下:药剂防治:防治指标:百株(穗)虫量500头。1.在非黄矮病流行期,重点防治穗期麦蚜,必要时田间喷洒2.5%扑虱蚜可湿性粉剂或10%吡虫啉(一遍净)可湿性粉剂2500倍液或2.5%高渗吡虫啉可湿性粉剂3000倍液、50%抗蚜威可湿性粉剂3500-4000倍液、50%马拉硫磷乳油1000倍液、20%康福多浓可溶剂或90%快灵可溶性粉剂3000-4000倍液、2.5%溴氰菊酯乳油3000倍液。每亩30mL,对水40kg,防效99。干旱地区每亩可用40%乐果乳油50ml,对水1-2kg,拌细砂土15kg,或用80%敌敌畏乳油75ml,拌土25kg,于小麦穗期清晨或傍晚撒施。为了保护天敌,尽量选用对天敌杀伤力小的抗蚜威等农药。若小麦多种病虫害混合发生,建议以下杀虫剂与杀菌剂各计各量混合喷洒,达到一喷多效、综合防治的目的。防治蚜虫每亩可用10%吡虫啉粉剂20-30g,或40%敌畏·氧乐乳油80-100ml,或40%高效氯氰菊酯乳油30-50ml,或选用“吡虫啉+菊酯类”配方,对水50-60kg。防治小麦白粉病和锈病:白粉病防治指标为病株率15%或病叶率5%,小麦锈病防治指标为病株率5%,病叶率1%。每亩可用12.5%禾果利可湿性粉剂40-60g,或20%三唑酮乳油80-100g,对水40-50kg喷雾。第五节小麦吸浆虫防治一、形态特征麦红吸浆虫橘红色,雌虫产卵管短,伸出时约为腹长的1/2,卵长卵形,末端无附着物,幼虫橘黄色,体表有鳞片状突起,蛹橙红色。小麦红吸浆虫幼虫及为害状麦黄吸浆虫成虫姜黄色,雌虫产卵管长,伸出时与腹部等长,卵呈香蕉形,前端略弯,末端有细长卵柄附着物,幼虫姜黄色,体光滑,蛹呈淡黄色。二、发生规律两种吸浆虫均1年发生1代,以老熟幼虫在土中结圆茧越夏、越冬,黄河流域3月上、中旬越冬幼虫破茧上升到地表,4月中、下旬大量化蛹,羽化后大量产卵为害。一般情况下,雨水充沛,气温适宜常会引起该虫大发生,成虫盛发期与小麦抽穗扬花期吻合发生重,土壤团粒构造好、土质疏松、保水力强也利其发生。三、防治方法针对小麦吸浆虫症状,我司采用无人机飞防作业进行喷洒防治措施,具体如下:药剂防治:

麦播时对吸浆虫常发地块,每亩可用6%林丹粉1.5-2千克拌细土20-25千克,均匀撒施地表,犁耙均匀,可兼治地下害虫;卵期,用3%甲基异柳磷,或甲拌磷,或辛硫磷颗粒剂,每亩2-2.5千克,或2%西维因粉剂2.5千克,或20%林丹粉每亩用0.5千克,拌细土25千克撒施;成虫期,用4%敌马粉、2%西维因粉每亩用1.5-2.5千克喷粉,或50%辛硫磷乳油或40%氧化乐果乳剂1500倍或20%速灭杀丁乳油每亩用20毫升加水50-60千克喷雾。第六节麦秆蝇防治一、形态特征成虫为体长3-4.5毫米,淡黄色至黄绿色的小蝇子,胸部背面有3条深褐色纵纹,中间的纵纹宽而长,翅透明,翅脉黄色。卵长椭圆形,白色不透明,表面有10余条纵纹,幼虫黄绿色,细长,老熟幼虫6~6.5毫米,口钩黑色。蛹为围蛹,长椭圆形,黄绿色,长4~5毫米。二、发生规律麦秆蝇在冬麦区1年发生3-4代,以幼虫在麦苗或野生杂草内越冬,越冬代及第一代幼虫为害小麦,第三代转移到杂草寄主及自生麦苗上为害,第四代又转移至秋苗上为害,以4-5月间为害最重。成虫有趋光性,糖蜜对其诱引力很强。成虫羽化后当天即可交尾,白天活动,卵多产在第四、第五叶片的麦茎上,散产,小麦茎秆柔软、叶片宽及少毛品种产卵率高。三、防治方法针对小麦麦秆蝇症状,我司采用无人机飞防作业进行喷洒防治措施,具体如下:药剂防治:在越冬代成虫始盛发时,根据不同地块的品种和生育期,进行第一次喷药,隔6-7天再喷1次药,喷粉可选用2.5%敌百虫粉,或2%西维因粉剂,每亩用1.5-2千克。喷雾可选用50%辛硫磷乳油,或40%氧化乐果乳油1000-2000倍液喷雾。第七节小麦叶蜂防治一、形态特征成虫体长8-9.8毫米,雄蜂体略小,黑色微带蓝光,后胸两侧各有一白斑。翅透明膜质,带有极细的淡黄色斑,胸腹部光滑,散有细刻点。小盾片黑色近三角形,有稀刻点。卵扁平肾形淡黄色,表面光滑。幼虫共5龄,老龄幼虫17-18.8毫米,圆筒形,胸部较粗,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