适用于新高考新教材备战2025届高考语文一轮总复习第3部分古代诗文阅读复习任务群7名篇名句默写特殊任务古诗文阅读的融合考查新趋向课件_第1页
适用于新高考新教材备战2025届高考语文一轮总复习第3部分古代诗文阅读复习任务群7名篇名句默写特殊任务古诗文阅读的融合考查新趋向课件_第2页
适用于新高考新教材备战2025届高考语文一轮总复习第3部分古代诗文阅读复习任务群7名篇名句默写特殊任务古诗文阅读的融合考查新趋向课件_第3页
适用于新高考新教材备战2025届高考语文一轮总复习第3部分古代诗文阅读复习任务群7名篇名句默写特殊任务古诗文阅读的融合考查新趋向课件_第4页
适用于新高考新教材备战2025届高考语文一轮总复习第3部分古代诗文阅读复习任务群7名篇名句默写特殊任务古诗文阅读的融合考查新趋向课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特殊任务古诗文阅读的融合考查新趋向学案65古诗文复合文本参照阅读复习目标:1.了解常见的古诗文复合文本阅读的类型。2.掌握创新题型的解答方法。2023年新高考Ⅰ卷和新高考Ⅱ卷文言文阅读试题均采用了复合文本,材料由相关的两则文言文组合而成。单一材料变成复合材料后,阅读的文字量与之前相比并没有增加,但是阅读的要求显著提高:考生要对两则材料进行比较阅读,分析二者的异同,并按题干要求解答相关问题,侧重考查考生的分析、综合等高阶思维能力。根据考情,复合文本主要有“文言文+文言文”“文言文+古诗歌”等形式。类型一:文言文+文言文2023年高考文言文选材文体类型更加多样,《隆平集》是宋代曾巩撰写的纪传体史书,《韩非子》《孔丛子》为先秦诸子百家作品,《百战奇略》《唐太宗李卫公问对》均关注军事问题。由此可见,高考文言文选材从文本内容到文本类型,每年都会有变化,且越来越丰富。这就要求考生立足教材,关注教材中的文言文类型,如论说类、应答类、序跋类、奏议类、杂记类等,这些亦有可能考查。(一)序言类多文本阅读2023年高考四套卷的文言文选材范围呈现出扩大的趋势,而序言类文本尚未考查。序言类文本寄托着作者的情感,在写作上也运用诸多技巧,更便于考查考生对写作技巧的理解和对作者情感的感悟。例1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5题。(一)古者学士之于六艺,射能弧矢之事矣,又当善其揖让之节;御能车马之事矣,又当善其驱驰之节;书非能肆笔而已,又当辨其体而皆通其意;数非能布策而已,又当知其用而各尽其法。而五礼之威仪,至于三千,六乐之节文,可谓微且多矣。噫!何其烦且劳如是!然古之学者必能此,亦可谓难矣。然习其射御于礼,习其干戈于乐,则少于学,长于朝,其于武备固修矣。其于家有塾,于党有庠,于乡有序,于国有学,于教有师,于视听言动有其容,于衣冠饮食有其度,几杖有铭,盘杅有戒。在舆有和鸾之声,行步有佩玉之音,燕处有《雅》《颂》之乐。而非其故,琴瑟未尝去于前也。盖其出入进退,俯仰左右,接于耳目,动于四体,达于其心者,所以养之至如此其详且密也。·······孔子曰:“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盖乐者,所以感人之心,而使之化,故曰“成于《乐》”。昔舜命夔典乐,教胄子,曰:“直而温,宽而栗,刚而无虐,简而无傲。”则乐者非独去邪,又所以救其性之偏而纳之中也。故和鸾、佩玉、《雅》《颂》琴瑟之音,非其故不去于前,岂虚也哉?(节选自曾巩《相国寺维摩院听琴序》)(二)予尝有幽忧之疾,退而闲居,不能治也。既而学琴于友人受宫声数引久而乐之不知疾之在其体也。夫琴之为技小矣。及其至也,大者为宫,细者为羽,操弦骤作,忽然变之,急者凄然以促,缓者舒然以和。如崩崖裂石,高山出泉,而风雨夜至也;如怨夫寡妇之叹息,雌雄雍雍之相鸣也。其忧深思远,则舜与文王、孔子之遗音也;悲愁感愤,则伯奇孤子、屈原忠臣之所叹也。喜怒哀乐,动人心深。其能听之以耳,应之以手,取其和者,道其堙郁,写其幽思,则感人之际亦有至者矣。(节选自欧阳修《送杨寘序》)1.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加句读,请选出正确的答案标号(

)答案

BDF解析

句意:后来在朋友那里学习弹琴,学习了五声和几支乐曲,时间一长觉得很快乐,不知道疾病还在自己身上呢。“既而学琴于友人”中,“于友人”是句子的后置状语,正常语序是“既而于友人学琴”,是一个完整的句子,所以应该从“友人”后断开,即B处断开;“受宫声数引”中,“宫声数引”是“受”的宾语,是指学习内容,在“数引”后断开,即D处断开;“不知疾之在其体也”中,“疾之在其体”是“不知”的宾语,承前省略主语“予”,在“不知”前断开,即F处断开。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布策,即布列算筹。策,是我国最早的计算工具,与“策扶老以游憩”中的“策”意思不同。B.五礼,古代的五种礼制,文中指古代汉族礼仪总称,即吉礼、凶礼、军礼、宾礼、嘉礼。C.庠序,古代的地方学校,后泛指学校;与“谨庠序之教”中的“庠序”意思相同。D.度,在本文中指“标准、限度”,与“乐盘游则思三驱以为度”的“度”意思不同。D解析

D项,“意思不同”错误。二者意思相同,都是指“标准、限度”。

3.下列对原文内容的分析和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材料一开端论述古学者在学六艺时并非只关注其一,而是注重多方交融,如在学习礼乐中学习射御等。B.材料一中先贤们的几案、手杖上刻有铭文,器皿上铸有戒条,乘车、行走、闲居时都有琴瑟之音的伴随。C.材料一题目中有“听琴”,文章由古人的事例入手,着眼于琴声之阐述,语言质朴自然,可谓别开生面之作。D.材料二中,欧阳修开头描述自己以琴养心疗疾的经历,又运用比喻和联想,把抽象的琴声描绘得可亲可感。C解析

C项,“着眼于琴声之阐述”理解错误,材料一由古人的事例进一步谈论琴声、阐述义理,可见是“着眼于义理之阐述”。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书非能肆笔而已,又当辨其体而皆通其意。(2)直而温,宽而栗,刚而无虐,简而无傲。参考答案(1)书法不是能纵笔就可以了,还应当能辨别它的体式并都能做到通达其中的意蕴。(2)(让他为人)正直而温和,宽容而谨慎,性情刚正不阿而不暴烈,态度平易而不傲慢。5.曾巩和欧阳修都谈到了音乐的作用,两人的观点有何不同?请结合文章简要概括。参考答案①曾巩认为音乐不仅仅能够去除不良习气,还可以用来矫正一个人偏狭的性情,然后使他进入中正的状态。②欧阳修认为和谐的音调能够感动人心,帮助人排遣忧郁,散发幽思。参考译文

(一)古代求学之人对于六艺,射要能做好射箭之事,还应当擅长那些作揖谦让的礼节;御要能做好驾驭车马之事,又要擅长那些策马快跑的礼节;书法不是能纵笔就可以了,还应当能辨别它的体式并都能做到通达其中的意蕴;数术不是能布列算筹就好了,还应当知道它的用处并完全掌握其中的方法。五礼之类的重要礼仪,绵延三千年,六乐之类的礼节规定,可说是极其细致繁多了。唉!多么繁杂且令人劳心到如此地步!然而先贤学者必须能够一一做到,也可以说是很难的了。但他们在“礼乐”的基础上学习那些射御、干戈等军事作战事宜,那么他们年少时学习知识,年长后入朝工作,他们对于军事作战等知识的领悟本来就已经(慢慢)修习好了。先贤学者们受过家塾、乡校、国学等良好教育,受过老师的教导,在言行举止上懂得仪容,在衣冠饮食上懂得限度,他们的几案和随身手杖上刻有自励的铭文,他们的日常饮食器具上铸有自省的戒条。他们坐车的时候(行车有礼)和鸾相应,他们行走时佩玉叮咚(令人赏心悦目),他们工作之余日常生活中亦喜爱《雅》《颂》正音。不是特殊原因,琴瑟不会离身。他们出入进退,上下左右地看,将礼仪规范接于耳目中,付于身体行动中,深入他们的内心,这就是他们礼仪修养达到如此细致入微的原因。孔子说:“(人的修养)入门于学《诗经》,确立于学《礼》,最终成就于学《乐》。”乐,是用来摇动内心从而内化于心的,所以说“成就于学《乐》”。先前舜任命夔掌管音乐事务,负责教导他的长子,说:“(让他为人)正直而温和,宽容而谨慎,性情刚正不阿而不暴烈,态度平易而不傲慢。”那么乐不仅仅能够去除不良习气,还可以用来矫正一个人偏狭的性情,然后使他进入中正的状态。所以行车时和鸾相应,行走时佩玉叮咚,《雅》《颂》琴瑟之音,没有特殊原因不会离身,难道是不真实的吗?(二)我曾经得了忧劳的病症,退下来闲居,没有医治好。后来在朋友那里学习弹琴,学习了五声和几支乐曲,时间一长觉得很快乐,不知道疾病还在自己身上呢。弹琴作为一种技艺,是很小的了。等这技艺到了极点,大的是宫声,细的是羽声,按着琴弦迅急弹奏,声调便随着情感的变化而变化,声音急促的,显得很凄惨;声音和缓的,显得很舒畅。有时好像山崩石裂,泉水从高山上涌出来,又好像夜晚降临了大风大雨;有时像失妻的男子、丧夫的女子的叹息声,又好像和睦的雌鸟、雄鸟互相唱和。它的深沉的忧虑、悠远的思绪,就是虞舜、周文王和孔子的遗音;它的悲惨、愁闷、感慨、愤激,就是孤儿伯奇、忠臣屈原所发出的叹息。喜、怒、哀、乐的情绪,深深地打动人的心。它能够凭耳朵听出来,用手弹出来,如果选取那和谐的音调,排遣忧郁,散发幽思,那么往往感动人心极为深切。(二)史实+政论类多文本阅读多文本阅读的两则材料之间往往具有一定的联系,史实+政论的形式更能够考查考生对历史事件的理解和评价,相较于其他类型多文本阅读,具有更强的探究性,且可跨学科考查相关内容,综合性更强。例2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5题。材料一

初,孝文时,吴太子入见,得侍皇太子饮、博。吴太子博,争道,不恭,皇太子引博局提吴太子杀之,遣其丧归葬。至吴,吴王①愠曰:“天下同宗,死长安即葬长安,何必来葬为!”复遣丧之长安葬。吴王由此稍失藩臣之礼,称疾不朝。京师知其以子故,系治验问吴使者。吴王恐,始有反谋。后使人为秋请,文帝复问之,使者对曰:“王实不病。汉系治使者数辈,吴王恐,以故遂称病。夫‘察见渊中鱼,不祥’。唯上弃前过,与之更始。”于是文帝乃赦吴使者归之,而赐吴王几杖,老,不朝。吴得释其罪,谋亦益解。然其居国以铜、盐故,百姓无赋,卒践更②,辄与平贾;岁时存问茂材,赏赐闾里;他郡国吏欲来捕亡人者,公共禁弗予。如此者四十余年。······晁错数上书言吴过,可削。文帝宽,不忍罚,以此吴日益横。及景帝即位,错说上曰:“昔高帝初定天下,昆弟少,诸子弱,大封同姓,齐七十余城,楚四十余城,吴五十余城。封三庶孽,分天下半。今吴王前有太子之郤,诈称病不朝,于古法当诛。文帝弗忍,因赐几杖。德至厚,当改过自新,反益骄溢,即山铸钱,煮海水为盐,诱天下亡人谋作乱今削之亦反不削亦反。削之,其反亟,祸小;不削,反迟,祸大。”上令公卿、列侯、宗室杂议,莫敢难,独窦婴争之,由此与错有郤。(节选自《通鉴纪事本末·七国之叛》)材料二

汉有天下,矫秦之枉,徇周之制,剖海内而立宗子,封功臣。数年之间,奔命扶伤之不暇,困平城,病流矢,陵迟不救者三代。后乃谋臣献画,而离削自守矣。然而封建之始,郡邑居半,时则有叛国而无叛郡,秦制之得,亦以明矣。继汉而帝者,虽百代可知也。(节选自柳宗元《封建论》)注①吴王:刘濞,汉高祖侄子,前195年封为吴王,其封地为吴国,后联合楚、赵等七国发动叛乱,失败后,逃到东越被杀。②践更:受钱代人服徭役。··1.材料一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加句读,请选出正确的答案标号(

)答案

CEG解析

“诱天下亡人”中,“天下亡人”是动词“诱”的宾语,其中“天下”修饰“亡人”,因此应在“人”后断开;“谋作乱”省略了主语“吴王”,是完整的句子,前后断开;“削之”和“不削”是假设的两种情况,各自断开。2.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系治,囚禁审其罪,“治”与《齐桓晋文之事》中“奚暇治礼义哉”的“治”含义不同。B.几杖,坐几和手杖,皆为老者所用,故常用作敬老之物;也可借指老人。C.存问,问候的意思,“存”与《短歌行》中“枉用相存”的“存”含义不同。D.陵迟,也作“凌迟”,既是一种残酷刑罚,也指渐趋衰败,文中意指后者。C解析

二者含义相同,都是“问候”的意思。

3.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吴国太子侍奉皇太子饮酒、下棋,走棋路时与之发生了争执,态度不恭敬,被皇太子用棋盘打死了,这件事成为吴王谋反叛乱的诱因。B.因吴太子之事,吴王称病不再朝见文帝,此举有违藩臣的礼节,不过文帝在听了使者的解释后,未追究吴王过错,特许吴王不再上朝。C.晁错多次上奏文帝,陈述吴王过失,建议削减他的封地,文帝于心不忍;景帝即位后,晁错仍力主削藩,他认为吴王最终会发动叛乱。D.面对吴国的威胁,削藩已成朝臣共识。柳宗元也认为,西汉时由于谋臣献策,才分散削弱了诸侯王的势力,并由朝廷自己管理诸侯国。D解析

“削藩已成朝臣共识”错误,根据材料一“独窦婴争之”可知,削藩一事仍有人反对。“并由朝廷自己管理诸侯国”错误,根据材料二“而离削自守矣”可知,是分散削弱诸侯王的力量使他们安分自守。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吴得释其罪,谋亦益解。(2)矫秦之枉,徇周之制,剖海内而立宗子,封功臣。参考答案(1)吴王被赦免了他的罪名,他谋反的意图也渐渐消解了。(2)纠正秦朝的偏失,沿袭周朝的制度,分割天下来确立、分封宗族子弟和功臣。5.唐朝中后期藩镇割据严重,请结合材料二分析柳宗元《封建论》的创作目的。参考答案以西汉削藩的史实,论证了郡县制的优越性,讽谏唐王朝要削弱藩镇势力。参考译文

材料一

当初,在孝文帝时,吴国太子入宫朝见皇上,得以侍候皇太子饮酒、下棋。吴太子走棋路时与皇太子发生争执,态度不恭敬;皇太子拿起棋盘猛打吴太子,吴太子被打死,把他的灵柩送回吴国安葬。到了吴国,吴王怨恨地说:“天下都同是一家,死在长安就埋在长安,何必要送回来安葬呢!”吴王又把吴太子的灵柩送回长安安葬。吴王从此渐渐违背藩臣的礼节,声称有病,不再朝见皇上。京师知道吴王是因儿子的缘故,便拘禁、审理、查问吴国的使者。吴王害怕,开始有了反叛的想法。后来,吴王派使者到长安行秋季朝见礼时,文帝再次问起吴王不来朝见的原因,使者回答说:“吴王其实没病。因吴国几批使者被朝廷拘禁,吴王害怕,所以才借口生病。前人说‘查看深渊中的鱼,是不吉祥的’。希望皇上不再追究他以前的过失,让他悔过自新。”于是文帝释放了吴国使者,让他们回国,并赏给吴王坐几和手杖,表示照顾他年老多病,特许不必进京朝见。吴王被赦免了他的罪名,他谋反的意图也渐渐消解了。可是,因吴国国内能冶铜、制盐,百姓无须缴纳赋税,士卒去服兵役,总是发给代役金;每年按时慰问茂才,赏赐百姓;其他封国的官吏来吴国搜捕逃亡的人,吴王都阻止保护。这样持续了四十多年。晁错多次上奏陈述吴王的过失,认为可以削减他的封地。文帝宽厚,不忍心惩罚他,所以吴王一天比一天骄纵。到景帝即位,晁错对景帝说:“以前高帝刚平定天下,兄弟少,诸子年幼,大封同姓诸侯王,封给齐国七十多座城,楚国四十多座城,吴国五十多座城。这三个非嫡亲诸侯王的封地,占去天下的一半。现在吴王因先前吴太子死亡而生出嫌隙,谎称有病不来朝见,依古法应处死。文帝不忍心,因而赏赐他坐几和手杖。对他的恩德很深厚,他本该改过自新才对,但他反而更加骄横放肆,利用矿山采铜铸钱,煮海水制盐,招诱天下逃亡人,阴谋叛乱。现在削减他的封地他会反叛,不削减他的封地他也会反叛。如果现在削减他的封地,他反得快,祸害还小;不削减他的地,他反得慢,祸害会更大。”景帝下令公卿、列侯、宗室共同讨论这件事,没人敢和晁错争辩,唯独窦婴有争议,从此窦婴与晁错有了嫌隙。材料二

汉朝统一了全国之后,纠正秦朝的偏失,沿袭周朝的制度,分割天下来确立、分封宗族子弟和功臣。几年之内,朝廷为平息战乱、援救伤员疲于奔命。汉高祖为讨伐韩王信,在平城被匈奴围困,为镇压淮南王英布的叛乱被流矢射伤,衰败不振的状况延续到惠帝、文帝、景帝三个朝代。后来才有大臣献策,分散削弱诸侯王的力量使他们安分自守。然而汉初分封诸侯王时,实行郡县制的地方仍有半数,当时只有反叛的诸侯王国而没有反叛的郡县,秦朝郡县制的正确,也因此得到证明。继汉朝以后立国称帝的人,(该采用哪种制度,)即使再过一百代也是可以推知的。类型二:文言文+古代诗歌古代诗文阅读部分考点较为固定,虽然偶有某个小题发生变化,但是整体来讲,考查的还是常规内容。目前古代诗文阅读考查存在一个困境——优质命题材料减少,常规题型训练饱和。因此,古代诗文阅读很有可能成为下一个变动的题型。古代诗文阅读中的文言文阅读和古代诗歌阅读常考查人物的生平、思想主张和时代背景等内容,所以不排除将两者联合考查的可能。材料的组合和命题的综合虽然提高了答题难度,但只要能够熟练掌握这两者的基本考查点,无论命题形式如何变化,都可以轻松应对。例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7题。材料一

志不立,天下无可成之事。虽百工技艺,未有不本于志者。今学者旷废隳惰,玩岁愒时,而百无所成,皆由于志之未立耳。故立志而圣,则圣矣;立志而贤,则贤矣。志不立,如无舵之舟,无衔之马,漂荡奔逸,终亦何所底乎?昔人有言,使为善而父母怒之,兄弟怨之,宗族乡党贱恶之,如此而不为善,可也;为善则父母爱之,兄弟悦之,宗族乡党敬信之,何苦而不为善、为君子?使为恶而父母爱之,兄弟悦之,宗族乡党敬信之,如此而为恶,可也;为恶则父母怒之,兄弟怨之,宗族乡党贱恶之,何苦而必为恶、为小人?诸生念此,亦可以知所立志矣。··已立志为君子,自当从事于学。凡学之不勤,必其志之尚未笃也。从吾游者,不以聪慧警捷为高,而以勤确谦抑为上。诸生试观侪辈之中,苟有虚而为盈,无而为有,讳己之不能,忌人之有善,自矜自是,大言欺人者使其人资禀虽甚超迈侪辈之中有弗疾恶之者乎?有弗鄙贱之者乎?彼固将以欺人,人果遂为所欺,有弗窃笑之者乎?苟有谦默自持,无能自处,笃志力行,勤学好问,称人之善,而咎己之失,从人之长,而明己之短,忠信乐易,表里一致者,使其人资禀虽甚鲁钝,侪辈之中,有弗称慕之者乎?彼固以无能自处,而不求上人,人果遂以彼为无能,有弗敬尚之者乎?诸生观此,亦可以知所从事于学矣。·夫过者,自大贤所不免,然不害其卒为大贤者,为其能改也。故不贵于无过,而贵于能改过。诸生自思平日亦有缺于廉耻忠信之行者乎?亦有薄于孝友之道,陷于狡诈偷刻之习者乎?诸生殆不至于此。不幸或有之,皆其不知而误蹈,素无师友之讲习规饬也。诸生试内省,万一有近于是者,固亦不可以不痛自悔咎。然亦不当以此自歉,遂馁于改过从善之心。但能一旦脱然洗涤旧染,虽昔为盗寇,今日不害为君子矣。若曰吾昔已如此,今虽改过而从善,将人不信我,且无赎于前过,反怀羞涩疑沮,而甘心于污浊终焉,则吾亦绝望尔矣。(节选自王守仁①《教条示龙场诸生》)材料二

昔孔子欲居九夷,人以为陋。孔子曰:“君子居之,何陋之有?”守仁以罪谪龙场,龙场古夷蔡之外,于今为要绥,而习类尚因其故。人皆以予自上国往,将陋其地,弗能居也。而予处之旬月,安而乐之,求其所谓甚陋者而莫得。独其结题②鸟言,山栖羝服,无轩裳宫室之观,文仪揖让之缛,然此犹淳庞质素之遗焉。盖古之时,法制未备,则有然矣,不得以为陋也。夷之人其好言恶詈,直情率遂。世徒以其言辞物采之眇而陋之,吾不谓然也。(节选自王守仁《何陋轩记》)··材料三

诸门人送至龙里道中二首(其一)③[明]王守仁蹊路高低入乱山,诸贤相送愧间关。溪云压帽兼愁重,峰雪吹衣着鬓斑。花烛夜堂还共语,桂枝秋殿听跻攀。相思不用勤书札,别后吾言在订顽。注①王守仁,字伯安,号阳明,世称“阳明先生”,在写材料一、二时,作者自京城谪龙场驿丞。②结题:指少数民族结发于额的装束。③本诗作于诗人谪龙场驿丞,与诸生讲学不辍三年期满离开时。····1.给材料一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限断三处)。大

使

乎答案

大言欺人者/使其人资禀虽甚超迈/侪辈之中/有弗疾恶之者乎解析

句意:说大话骗人的人,假使这个人天资禀赋虽然很优异,同学当中,有不痛恨厌恶他的吗?根据句意即可确定断句之处。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百工,文中与“巫医乐师百工之人”的“百工”都是对手工业者的总称,有尊敬劳动者之意。B.笃,文中的含义为“一心一意”“坚定”,这个含义与“臣欲奉诏奔驰,则刘病日笃”的“笃”不同。C.要绥,即要服、绥服,这两者均属于“五服”,是古代王畿以外的区划名,文中泛指边远地区。D.秋殿,指朝廷在秋天举行的殿试;跻攀,诗中的含义为“上升”。旧时把科举及第喻为折桂。A解析

A项,“有尊敬劳动者之意”错误。无尊敬之意,手工业者地位低下,一般人多歧视。3.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王阳明作材料一是为了教诲学生进德与修业,在第一段谈立志,主要谈到了三个内容:立志的重要性、立志的方法、不立志的危害。B.王阳明谈勤学,更看重学生们的勤奋、坚实、谦逊、有礼;谈改过,他教育学生“不贵于无过,而贵于能改过”,反躬自问,有错必改。C.材料二中作者命名“何陋轩”的原因和孔子有关,他以亲身经历赞扬少数民族质直淳朴的品格,批驳了人们称之为“陋”的说法。D.材料三全诗的层次分明,前两联是对龙里道中当下分别的描写,后两联是对分别后生活的想象,虚实结合,意境开阔又情意绵长。A解析

A项,“立志的重要性、立志的方法、不立志的危害”错误。第一段只提到立志的重要性和不立志的危害,没有谈如何立志。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今学者旷废隳惰,玩岁愒时,而百无所成,皆由于志之未立耳。(2)夫过者,自大贤所不免,然不害其卒为大贤者,为其能改也。参考答案(1)现在求学的人旷废学业、堕落懒散,贪玩而荒费时日,因而百事无成,这都是由于(他们)未能立定志向罢了。(2)过失,即使是大贤人也避免不了,但是不妨碍他最后成为大贤人,因为他能改正啊。5.材料一第二段谈勤学的问题,请简要说明该段是如何逐层展开论述的。参考答案①首先通过立志来引出观点,要勤奋学习。②然后通过举身边人的事例进行正反对比,突出观点。③最后总结观点——君子应勤于治学。6.材料三展现出王阳明怎样的形象特征?请结合全诗加以分析。

参考答案①重情重义、饱含不舍:山路不平、溪云重重、风雪凛冽,学生们却相送很远,诗人对学生们饱含感激、难舍之情,展现出诗人重情重义的一面。②重学善教、殷切期望:诗人期盼听到学生们蟾宫折桂的好消息,叮嘱学生们别后勤于钻研学问,体现了他重学善教的师者形象。7.前人评价材料三“伤别而不哀怨”,请结合诗句加以分析。

参考答案①有伤别之情:诗人描写溪云压头、霜雪染白两鬓的画面,渲染出一种苍凉的氛围,表达出依依惜别的伤感之情。②有开阔胸襟:虽然不舍分别,但诗人理智地告诫学生用不着太多的书信问候,要用心做学问,希望他们能早日登科及第。参考译文

材料一

志向不能立定,天下便没有可做得成功的事情。即便是各种工匠、有技能才艺的人,也没有不以立志为根本的。现在求学的人旷废学业、堕落懒散,贪玩而荒费时日,因而百事无成,这都是由于(他们)未能立定志向罢了。所以立志做圣人就可以成为圣人了,立志做贤人就可成为贤人了。志向没有立定,就好像没有舵的船,没有衔环的马,随水漂流,任意奔逃,最后又到什么地方为止呢?古人说,假使做好事可使父母和他生气,兄弟怨恨他,族人乡亲轻视厌恶他,如像这样就不去做好事,是可以的;做好事就使父母疼爱他,兄弟喜欢他,族人乡亲尊敬信服他,何苦却不做好事、做君子呢?假使做坏事可是父母疼爱他,兄弟喜欢他,族人乡亲尊敬信服他,如像这样就做坏事,是可以的。做坏事就使父母和他生气,兄弟怨恨他,族人乡亲轻视厌恶他,何苦却一定要做坏事、做小人呢?各位同学想到这点,也可以知道为君子应立定志向了。已经立志做一个君子,自然应当从事于学问。凡是求学不能勤奋的人,必定是他的志向还没有坚定的缘故。跟随我求学的人,不是以聪明智慧机警敏捷为高尚,而是以勤奋坚实谦逊有礼为上等之选。各位同学试看你们同学当中,假若有人本来空虚却装作充实,本来没有却装作已有,掩饰自己的无能,忌恨他人的长处,自我炫耀自以为是,说大话骗人的人,假使这个人天资禀赋虽然很优异,同学当中,有不痛恨厌恶他的吗?有不鄙弃轻视他的吗?他固然可以欺骗人,别人果真就被他欺骗,有不暗中讥笑他的吗?假如有谦虚沉默自我持重,以无才能自居,坚定意志努力实行,勤奋求学,喜好请教,称赞别人的长处,并且责备自己的过失,学习别人的长处,并且能明白自己的短处,忠诚信实和乐平易,外表内心一致的人,即使这个人天资禀赋虽然很愚鲁迟钝,同学当中,有不称赞羡慕他的吗?他固然以无能者自居,并且不求超过他人,他人果真就以为他是无能,有不尊崇他的吗?各位同学审察这个道理,也可以知道为君子应勤于治学了。过失,即使是大贤人也避免不了,但是不妨碍他最后成为大贤人,因为他能改正啊。所以做人不注重于没有过失,可是注重于能够改过。各位同学自己想想,平日里也有在廉耻忠信方面言行有缺点的情况吗?也有对父母不够孝顺,对朋友不够忠诚,陷入狡猾奸诈刻薄的习气中的情况吗?各位同学恐怕不至于这样。不幸或者有此情形,都是他不自知而误犯过错,平日没有老师朋友的指点和规劝、提醒造成的。各位同学试着反省,万一有近似这样的行为,也就不能不自我反思,自行悔改。然而也不要因此自我愧疚,甚至在改正错误发扬从善方面失掉勇气。只要有朝一日能改正过去的错误,即使过去是盗贼流寇,今后也不妨碍成为君子啊。如果说我过去已经是这样了,现在即使改正错误做好事了,万一人们不相信我,且不宽恕我之前的罪过,反而让我怀着羞耻之心无颜见人,进而甘心堕落,一错再错,那么我也绝望了。材料二

以前孔子要住在九夷(边远之地),别人都认为那里简陋落后。孔子说:“(如果是)君子居住在那里,(又)有什么简陋的呢?”守仁因罪被贬龙场,龙场在古夷蔡之外,现在属于边远地区,还沿袭着过去的风俗习惯。人们都以为我来自京城,一定会嫌弃这里简陋,不能居住。然而我在此地住了十多天,却很安乐,并没有发现他们所说的简陋落后。只是这里的人们,结发于额头,说话似鸟语,住在深山里,穿着羊皮做的衣服,没有华贵的车子、衣服以及华丽的房屋可供观瞻,也没有繁复的礼节,然而这是一种质朴、淳厚的古代遗风。古代的时候,法制没有完备,于是出现了这种情况,并不能认为是落后啊。夷地的人他们好骂人,说粗话,性情率真淳朴。世人只是因为他们说话低微,就认为他们落后,我不这样认为。学案66诗评、诗论、文论与文本结合复习目标:1.了解“诗论评析”题的命题特点。2.明确答题要求、答题技巧、答题规范。在最近几年的高考题中,出现了一种新的命题方式,即“诗论评析”。所谓“诗论评析”,也称为“前人评点赏析”,命题者在诗歌材料的后面给出一些诗评家的观点或评论,有的观点或评论属于宏观的文艺观点或诗论,有的则是直接对该诗作出的具体的阐释,然后要求考生结合具体诗作发表自己的看法。这类试题难度较大,考查的范围也较广,它往往涉及诗词的语言、形象、表达技巧和情感等方面。中国古代诗歌理论包括:1.诗话、诗事、诗史、诗学研究;2.诗歌鉴赏、评注、校勘、考古、整理;3.诗歌的分类、形式研究,包括格律、体裁、章法、句法、字法;4.诗歌的意境、意象、概念、神韵、气质等研究;5.比较诗学、诗歌的逻辑研究;6.诗歌创作思想、方法研究等。古代诗歌理论著作有《文心雕龙》《诗品》《沧浪诗话》《诗人玉屑》《全唐诗话》《随园诗话》《人间词话》《谈艺录》《诗境浅说》等,各个诗人传记评价、各类诗集的评价等。主要设问形式有:单一设问(1)评语+解释:《××》中说此“……”,即……,试结合本诗作简要分析。这类题可忽略评论原句,对照解释,联系诗句作答。注意扣住关键词。(2)评语+印证:某(特征)……,××曾评价“……”。请结合这首诗简要分析。这类题要努力借助印证语言解读评语,再联系诗句作答。(3)只有评语:前人评此诗,称其“……”。请结合这首诗所表达的情感内容,谈谈你的理解。这类题要将诗句和评语互相印证,解读评语。开放设问(1)有人评价这首诗……,也有人评价这首诗……。你同意哪种看法?(2)诗的前两句,有的版本作“××”,与本诗相比,你更喜欢哪一种?请简要说明理由。这类题意味着可以二选一,只要紧扣诗论,根据自己的认识理解,能够自圆其说即可。而判断“圆”的标准,一是对诗意的阐述,二是对诗论的诠释。知识梳理中国古代诗论小结1.诗歌的表达技巧名称具体内容阐释言志我国古代诗论家对诗歌本质的一种理解。汉代以后,逐渐形成三种说法:一种偏重于“志”,指诗人主观的思想认识;一种偏重于“情”,指主观的情;更多的诗论家则认为诗歌是抒发思想感情的,“情”和“志”并重。六义专指《诗经》的“六义”。“风”“雅”“颂”指内容,“赋”(铺陈)、“比”(比喻)、“兴”(引发)指表现手法。“比”与“兴”有时可以联用。讽喻中国传统诗歌创作的一种手法。诗人对于不合理的事物,满怀愤慨,但不正面直言,而是微词托义。名称具体内容阐释缘情指诗歌必须深刻、细微而又生动地抒发真情实感。这种思想发展了传统的“诗言志”的理论。诗中有画宋代苏轼对唐代诗人王维诗歌的评论。就观赏者来说,某些描绘自然客体的诗篇,在观赏者的接受过程中,往往会还原为具体的形象的画面。这种共通性,就是“诗中有画”的基本意思。有我之境近代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指出,“境界”有“无我之境”与“有我之境”的分别。“有我之境,以我观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如“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等。名称具体内容阐释无我之境指意境交融、物我一体的优美境界。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指出“无我之境,以物观物,故不知何者为我,何者为物”。如“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寒波澹澹起,白鸟悠悠下”。无理之妙所谓“无理”,是指违反一般的生活情况以及思维逻辑;所谓“妙”,则是指通过这种似乎无理的描写,反而更深刻地表现了人的各种复杂感情以及因这种逆常悖理而带来的鉴赏者所意想不到的诗美、诗味。这种写法别具一格,诗人往往把本无关联的景、物、人、事与情理联系起来,虽有悖常理,却别开生面,更巧妙曲折地表达复杂的感情。2.诗歌的描写内容和思想感情

名称具体内容阐释景语诗论家王夫之提出的诗歌理论用语。所谓景语,就是指诗歌中单纯描摹景色的诗句,相对“情语”来说,“景语”是浅层次的描写。情语诗论家王夫之提出的诗歌理论用语。“情语”指“以写景之心理言情”的诗句,也就是情景交融的句子。“情语”是内外交融、饱含情感的诗句。意脉诗学中的“意脉”,指作家的“意”,即立意(主旨)如同血液贯通全身一样贯串全篇。“意脉”的核心问题自然也就是立意是否贯串全篇以及如何使之贯串全篇的问题。意脉理论研究的是主旨与内在结构形式的关系。名称具体内容阐释格调体格声调,最早的解释包括思想内容和声律形式两方面,“意是格,声是律,意高则格高,声辨则律清”,就是从这两方面着眼的。意境我国古典诗论中重要的理论之一。它主要关注诗歌中的形象问题,也就是诗人主观情感与客观世界之间的相互融会,构成主客观统一的形象体系的问题。风骨指文学作品(特别是诗歌创作)的一种思想倾向和艺术风格特色。在思想上,指的是充实而严正的思想倾向;在风格上,则是精练简约,以达到刚健有力的境地。名称具体内容阐释性灵“性灵”就是要有真性情、真感情。它的核心是强调诗歌创作要直接抒发诗人的心灵,表现真情实感,认为诗歌的本质就是表达感情的,是人的感情的自然流露。肌理肌理本来是指肌肉的纹理。翁方纲借用肌理论诗,理是指义理和文理。义理为“言有物”,指以“六经”为代表的合乎儒家规范的思想和学问;文理为“言有序”,指诗律、结构、章法等作诗之法。3.主要诗歌流派和其风格

名称具体内容阐释山谷体黄庭坚号山谷道人,他提倡以学问为诗,主张学习杜甫诗,提倡“无一字无来处”,提倡以故为新,变俗为雅,有“点铁成金”和“夺胎换骨”之说,工于炼字和用典,力求出人意表。他创制拗句和拗律,讲究语意老重和规模宏远,笔势奇纵,风格生新瘦硬。杨万里在《诚斋诗话》中称黄庭坚的诗为“山谷诗体”,严羽《沧浪诗话·诗体》将其列为“山谷体”。江西诗派北宋后期形成的一个以杜甫为祖,以黄庭坚、陈师道、陈与义为宗(即“一祖三宗”)的诗歌流派。该流派崇尚黄庭坚的“点铁成金”“夺胎换骨”之说,即在诗歌创作中“以故为新”。作诗以吟咏书斋生活为主,重视文字的推敲技巧。名称具体内容阐释易安体李清照主张词“别是一家”,她的词于苏豪(苏轼词豪放)、柳俗(柳永词通俗)、周律(周邦彦词格律精严)之外别树一帜,婉约而不流于柔靡,清秀而具逸思,富有真情实感,语言清新自然,流转如珠,音调优美,故称为“易安体”。以寻常语入词是“易安体”的特点之一。以文为诗韩愈的一种创作倾向和自觉的美学追求。主要特点是以散文化的章法、句法入诗,不受韵律、节奏、对称的约束,打破诗歌圆转流利、和谐对称的特点,并融叙述、议论为一体。“以文为诗”对后世尤其是宋代诗人影响极为深远。元白诗派中唐时期以白居易、元稹为首,包括李绅、张籍、王建等在内的诗歌流派。他们倡导新乐府运动,写下大量广泛反映现实、批评时政的政治讽喻诗,风格舒徐坦易。4.诗歌风格

名称具体内容阐释语言风格详见“鉴赏古代诗歌的语言”相关内容。豪放派宋词的两大流派之一。豪放派的特点大体是创作视野较为广阔,气象恢宏雄放,喜用诗文的手法、句法写词,语词宏博,不拘守音律。代表人物有苏轼、辛弃疾、陈与义、朱敦儒、张孝祥、陆游等。婉约派宋词的两大流派之一。“婉约”即婉转含蓄。婉约派的特点主要是内容侧重儿女风情,结构深细缜密,音律婉转和谐,语言圆润清丽,有一种柔婉之美。代表人物有李煜、柳永、晏殊、欧阳修、秦观、周邦彦、李清照等。方法导航1.解答诗评题的四个维度(1)读懂作品意思,了解诗歌情感。读懂作品的字面意思,领会作品的内涵是进行古诗鉴赏的首要一步,也是至关重要的一步。对作品的理解,我们可以从作品的标题、作品的注释、作者的身份、作品的意象、作品的用典、作品的议论抒情句等方面入手。(2)读懂诗论内涵,把握评论角度。对诗论要逐字逐句翻译,拆开理解,抓住其核心内涵,明确其评价角度(表达技巧、思想情感、诗歌风格等),如果评价涉及几个角度或层次,那么组织答案也应答出几个角度或层次。如果诗评涉及手法,那么答题时应明确手法。(3)结合相关诗句,分析阐释诗论内容。务必要概括诗评所涉及的角度层次(表达技巧、思想感情、诗歌风格等),分别结合相关的诗句展开分析,而不是翻译,要与诗评保持一致。(4)总结评价内容,分析作用效果。最后,再次回到诗论,总结回应结论。这样条理清晰地答题,无疑会给阅卷者以思路清晰的感受,从而为自己争取到更为理想的分数。2.答题方法

典题精析(2023·新高考Ⅱ卷)(原诗《湖上晚归》见微学案“选择题的设题角度与解答技巧”部分)王国维说:“以我观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这一观点在本诗中是如何得到印证的?请简要分析。(6分)参考答案①诗人心境澄清:首句以“归思清”三字点出归家途中诗人的内心状态,此时的他心如止水,平和静谧;②心境投射出仙境:受心境影响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