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班级成为学生的第二个家_第1页
让班级成为学生的第二个家_第2页
让班级成为学生的第二个家_第3页
让班级成为学生的第二个家_第4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让班级成为学生的第二个家班级管理新思路——让教室成为学生的第二个家摘要:历来学校都仅仅被当做是管住学生,教室仅仅只是教育学生传授知识的一个场所,许多著名的教育工作者提出过许多学校管理的模式,但似乎从没试着把班级当做是学生们的一个家来看待。我认为作为一位学生,待在教室里的时间仅次于待在家里的时间,因此一位学生的成长也就主要发生在家和学校里。因为这个原因,学生在学校待的时间很长,学校的管理才会显得难度非常大,管理上也经常出问题。如果把班级建设成学生的第二个家,使学校的运作“家庭化”,让学生在校园里也能感受到家的温馨,那么其教育效果就可想而知了,其管理作用也就跃然于纸上。我把这种管理模式称为“家模式”,我认这是一个非常值得研究的问题,这也将是一个很有价值的课题,因为对它的研究将改变我们以往对学校的看法,由此也将改变我们学校管理的理念,引发对学校管理新的思考。而且建立“家模式”的学校管理涉及校长建设,教师队伍建设等问题和方面。关键词:学校管理模式;家庭化;家模式一、以往对班级的认知和管理模式一般认为班级就是学校内将年级分成部分分别授课的单位,学校里的年级和班的总称,是学校为实现一定的教育的目的,将年龄相同、文化程度大体相同的学生按一定的人数规模建立起来的教育组织。班级不仅是学生接收知识教育的资源、也是学生社会化的资源、学生进行自我教育的资源。而班级管理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它是教师根据一定的目的要求,采用一定的手段措施,带领全班学生,对班级中的各种资源进行计划、组织、协调、控制,以实现教育目标的组织活动过程。班级管理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有步骤的社会活动,这一活动的根本目的是实现教育目标,使学生得到充分的、全面的发展。班级管理的模式主要有四种:树状模式、网状模式、交叉模式、辐射模式。以上四种模式无论是从操作还是理论而言,孰优孰劣不能一概而论。这里主要是以班级管理过程中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关系定位、作用发挥的形式途径来加以区分。因此不可能是运用某一种模式就能达到既定的管理目标。除了这种构建的方法还可以根据管理者的风格、管理内容等参照标准进行模型建立和理论分析,这就另当别论了。我们倾向于根据实际情况采用主导模式操作和辅助模式操作相结合的方法。这样就可以照顾多方面的因素,使操作模式具有独特的运行机制。如何建立具有现代教育意义的哲学层次的理论模型,这不仅是理论要进一步研究的课题,更是中师教育实践有待探索的新领域,还是班主任应该着重考虑的问题。二、新的观点,新的模式在我看来班级不仅仅只是一个教育的场所或一个集体,它在抽象意义上更像是一个家。班级管理也不仅是教师机械地对学生在知识上的传授,和组织活动的过程。班级管理要实现其根本目的,就必须避免这种为了活动而活动的错误思维。把班级看成一个家,那么整个班级的活动都是围绕这个“家”来展开,既然是“家”,就要有家规,有成员,有最高决策者,有决策的执行者,就要有人专门管钱管生活,有人专门管工作。在一个家中通常是父母作为决策者,不过在决策的过程中是允许孩子们参与讨论和表决的,在决策的决定过程中,孩子和父母的地位是平等的。例如家庭计划在假期去旅游,此时父母就要拟定一个方案,然后再家庭会议上进行讨论并最终定案。这种方案往往都能最大限度的满足每个家庭成员的要求在“家模式”下的班主任工作可以有效地借鉴这种家庭管理的经验三、“家模式”管理的可行性分析(一)学生方面现在的中小学生已经和以前大不一样了,他们大多是独生子女,在家里基本上是一个人玩,很容易形成孤僻的性格。许多中小学生甚至不愿意到学校读书,因为到了学校不善于跟同学打交道,更倾向于独来独往。而有些同学则恰好相反,他们很乐意到学校来,因为在学校有许多同学可以陪他打打闹闹,他们在学校里不会感到孤独,但同时也不是在学习,而是整天想着怎样跟同学打闹。还有一部分同学因为学习成绩差,而老师又很少关注,使他们对学习丧失了信心与兴趣,来到班级整日无所事事(二)班主任和教师方面1999年6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了《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提出的全面推行的相关文件中,明确要求素质教育下的教师应在正确认识素质教育的意义,尊重学生、了解学生的身心发展,认识教育的长效性,积极和家长常沟通,认真领会工作等方面下工夫。而“家模式”的管理也要求教师必须认真理解素质教育的意义,在管理工作中要以学生为本,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自己的主导作用,同时还要求班主任积极与家长交流沟通,把家庭教育的优点融入“家模式”的管理之中。(三)学校方面学校为了全面推行素质教育,必须在原有的管理经验基础上进行新的探索。而探索的重要途径就是尝试提出新的管理模式,并在实践中检验这种管理的模式,从中得出新的认识,不断完善自身的管理以便更好地为素质教育服务。“家模式”作为一种新的班级管理模式正是迎合了这种新要求而提出的,这种模式也有助于把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相结合,更好地贯彻“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四、如何建立“家模式”的管理(一)使班主任的管理民主化现代的家庭管理已经是相当民主了,一个家庭要做出什么决定,什么活动,都要征求家庭成员的意见,父母和孩子在决策时是平等的。不在像以前一个人就能说了算的。学校管理要模仿家庭的管理方式,(二)让科任老师的教育个性化俗话说的好“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有其父必有其子”还有“虎父无犬子”等,可见一般情况下在家庭中,有什么样的父母就会有什么样的孩子。如果我们反过来思考这个问题,我们会发发现,想要有什么样的孩子就必须首先让父母成为什么样的人。也就是说,在这种“家模式”的管理之下,教师就是“父母”,学生们就是“孩子”我们如果想要培养出有个性的学生,就必然要求作为“父母”的教师首先得是充满个性的。在这种模式下,教师必须不断地的充实和完善自己,尽最大的努力使自己成为全面发展的教师,只有这样才有可能带出一批批富有个性有全面发展的学生。(三)使班级的决策科学化、民主化把学校建设成一个家,教师们就是学生们的“父母”,同学之间就是“兄弟姐妹”,那么学校一切事务就是“家庭的事务”,对学校的管理就是对一个家的管理。像一个家一样,不管大大小小的事情都必须经过全体家庭成员的表决通过,虽然身为决策者的父母也不能独断专权。班级里的事不分大小,都必须采取民主的方式决定。(四)使学生的地位主体化让学生成为决策的主体,成为执行决策的主体,同时也是活动参与的主体,让学生切实感受到自己是班级的主人。这也是素质教育所要求的内容之一,是贯彻“以人为本”的必然要求。五、“家模式”管理的意义(一)有助于学校贯彻落实素质教育“家模式”的管理要求学校、教师、学生做出相应的改变,学校不断尝试新的管理模式使学校管理更加符合素质教育的要求,同时也使得教师向新型的教师转型。(二)有利于创造独特的班级文化,提高班主任的水平每个家庭都有其自身独特的文化,在“家模式”管理下的班主任必须努力形成自己独有的文化,从而使班级也有其独特的班级文化。在这样的要求下必然促使班主任不断学习,不断完善自己,使自己成为学习型的老师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