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未成年人刑事责任年龄制度研究引言随着大连13岁男孩杀害10岁女童案、广西13岁女孩因嫉妒杀害同窗好友案、湖南十二岁少年弑母案等一桩桩触目惊心的案子被媒体报道以及公民法治意识的提高,民众对低龄未成年人犯罪问题的关注度有了很大提升,从严处理未成年恶性犯罪者的呼声也逐渐高涨,而《刑法修正案十一》则将部分恶性犯罪的刑事责任年龄进行了下调。未成年人作为国家的未来,如何对触法未成年人进行管教一直都是一个严肃、需要审慎处理的问题,刑法新修正案虽已将刑事责任年龄进行了限制性下调,但在实践中仍存在一些问题需要解决。时代不断发展,未成年人的身心发育状况也受此影响不断变化,刑事责任年龄制度本身便需要顺应实践的发展而发展。此外,未成年人作为我国事业的接班人,刑事责任年龄制度则是判断未成年人罪与非罪的第一条准绳,这一制度本身也极具研究价值与意义,因此笔者将目光聚焦在刑事责任年龄制度上,为这一制度的发展完善提供助力。未成年人刑事责任年龄制度的一般理论(一)未成年人刑事责任年龄的概念1.未成年人的界定作为公民的自然人在诞生之初,只有与生俱来的的生物本能。随着年龄的增长以及身体的发育,自然人获得了一定的生活经验和知识,辨认能力、控制能力增强,且对自己的行为和后果有了足够的预见能力,可以依靠自己独立生活,此时法律便把其定义为成年人。成年人可以独立行使更多的权利,独立承担更多的义务,同时对自己的行为后果独立负责。我国《民法典》规定成年人的年龄标准为十八周岁,即十八周岁以上的自然人为成年人。与之相对应的是未成年人,即不满十八周岁的自然人为未成年人。未成年人的身体、心智还处于发育中,没有完全成熟,不具有成年人那样的认知能力、控制能力,因此法律对未成年人给予了一定的特殊保护,与成年人相比进行了一定的差异化对待,以适应未成年人认知、控制能力有限的实际状况,促进未成年人成长。2.刑事责任年龄的内涵刑法认为行为人具有与自己的行为相对应的辨认能力和控制能力时,便应对其所实施的行为承担刑事责任。具体而言,辨认能力是行为人认识到自己行为的性质以及后果的能力,控制能力是行为人能按照自己的意志支配自己行为的能力。行为人若对自己的行为具有足够的辨认力和控制力,则该行为人应对自己的行为负责,承担其行为所带来的后果和刑事责任。反之,则不认为其具有刑事责任能力,即便行为人客观上实行了危害行为,也不认为其是合格的犯罪主体,其对危害行为的刑事责任承担由于其不具有辨认能力和控制能力而被阻却。这一能力标准在刑事领域被称为刑事责任能力,在刑事案件中要判断危害行为的实施者是否承担刑事责任需要判断其是否具备刑事责任能力。因此,法律根据人的身心发展规律,规定当行为人达到某个年龄且精神正常,便应当对其行为承担刑事责任,这一年龄被称为刑事责任年龄。其划分依据主要是各个国家本国未成年人的身心发展状况、发展水平,将达到足够能力的年龄定为刑事责任年龄。例如日本根据其青少年的身心发展情况将本国的最低刑事责任年龄定为十四岁;我国七九刑法则根据我国未成年人当时的身心发展规律将部分犯罪的最低刑事责任年龄定为十四岁,其他犯罪的最低刑事责任年龄则定为了十六岁。3.未成年人刑事责任年龄制度的含义法律对刑事责任年龄的架构设计便是未成年人刑事责任年龄制度,这并非是简单的确定一个年龄作为最低刑事责任年龄,各国对这一制度的构架都有所不同。在世界范围来看,各国的刑事责任年龄制度设计可分为一元模式和二元模式[[]陈志军.我国相对刑事责任立法之检讨[J].法商研究,2005,(06):105-113.]。采用一元模式的国家在刑事责任年龄制度上仅设置最低刑事责任年龄,低于该年龄的行为人对其行为不负刑事责任,高于该年龄的则承担刑事责任。这种模式里,法官裁判当事人是否具有刑事责任年龄较为简单,司法成本低效率高,但其较为死板。二元模式又可分为“因罪而异”与“因人而异”两种。我国的刑事责任年龄制度是典型的“因罪而异”模式,其原理是下调了部分特殊类型的犯罪的刑事责任年龄的起点,如十七条二款中涉及的强奸、抢劫等恶性犯罪的刑事责任年龄起点是十四岁,故意杀人、故意杀害罪的起点则是十二周岁,其他犯罪的起点则是十六周岁。其他“因罪而异”模式的国家还有俄罗斯等。“因人而异”模式的代表有美国的部分州、我国的香港等。[]陈志军.我国相对刑事责任立法之检讨[J].法商研究,2005,(06):105-113.但无论一元模式还是二元模式都在对未成年人的保护起到了一定的作用,幼儿的身心发育并不成熟,其对世界的认知也往往没有成行,对善恶还不能正确的区分,在这一阶段便对其进行刑事处罚无疑是其成长路上的巨大伤害,未成年人刑事责任年龄制度对低年龄未成年人刑事责任的免除正式考虑这一点,从而实现不具备刑事责任能力的未成年人成长的保护,通过让具备刑事责任能力的未成年人承担其应负的刑事责任实现对走向错误道路未成年人的挽救,引导其重回正确的发展方向。此外刑事责任年龄制度也通过不同方式对是否具有刑事责任年龄进行划分实现了司法成本的降低,减少了司法部门的工作量,避免了案案考核当事人是否具备刑事责任能力的庞大工作。(二)关于未成年人刑事责任年龄的争论1.降低说持降低说观点的学者认为应当降低我国的最低刑事责任年龄,例如胡云腾法官等。这些学者主张下调我国的最低刑事责任年龄主要因为我国当前未成年人犯罪低龄化的现状。新闻媒体报道了数起不满十四周岁未成年的恶性犯罪案件,例如大连十三岁少年杀害十岁女童案、湖南十二岁少年弑母案、广西十三岁少女杀人案,此外我国的校园暴力情况也不容乐观,主张降低说的学者认为降低刑事责任年龄有利于遏制这种趋势。持降低说观点的学者还提出七九刑法将14岁作为刑事责任年龄的起点是考虑到当时的社会现状,这距今已经有四十余年的时间间隔。四十余年间社会经历了飞速发展,产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人们生活的物质水平,生活的方式都发生了巨大变化,青少年获取各方信息的渠道被大幅扩宽,受各色信息的影响,以及生活水平提高,丰富营养对身体发育的促进等因素的影响下,人们能够对危害行为、行为后果产生足够认知的年龄也自然发生了变化,其身心成熟的年龄较过去有了提前。根据近些年的低龄未成年人犯罪案件来看,这些罪错未成年人虽不满14周岁,但具有对自己行为的辨认能力和控制能力。刑事责任年龄的本质不是年龄,而是对行为人的控制能力、辨认能力达到一定程度评估的简化。现今未成年人的“成熟”与四十年前相比有了一定得提前,因此进行适当下调才更有利于实现刑法的公平正义。其次我国当时十四周岁的最低刑事责任年龄为刑事责任年龄的降低留有了空间,其仍有下调的余地。再者要注重保护未成年人的权益,但也不应忽视受害者一方的保护,要看到在这些恶性犯罪中受害者和其近亲属所遭受的伤害和心理上的折磨。在这些恶性犯罪中,有些低龄罪错未成年人甚至熟知自己低于最低刑事责任年龄,无法被处以刑事处罚,依旧维持十四岁的最低刑事责任年龄无异于对这些“早熟”罪错未成年人的纵容,极有可能使这些人倚仗十四周岁的刑事责任年龄制度为庇护,反而故意实施犯罪行为,故而持降低说观点的学者们认为降低才真正能起到预防犯罪的作用。81892.维持说刑法修正案十一颁布前,持维持说观点的专家学者主要认为应当维持当时十四周岁的刑事责任年龄标准,如张明楷教授、刘宪权教授、赵秉志教授等。这部分专家学者持该观点的原因主要有如下几方面。首先是出于刑法谦抑性的考量,这些学者认为未成年人的发育还不够成熟,刑罚对促使这些未成年人进行悔改的效果不大,应使用其他方式如教育等来达到预防未成年人犯罪的效果。其次降低刑事责任年龄与当前世界范围内刑法轻缓化的趋势相违背,不符合刑法发展的方向。降低最低刑事责任年龄还将使法官自由裁量权扩张,如果制度不够完善容易造成徇私枉法、司法腐败的状况发生。再者降低最低刑事责任年龄,将一些低龄未成年人进行刑罚处置容易造成其与成年犯或其他未成年犯的“交叉感染”,低龄未成年人在三观树立的重要阶段,与其他犯罪行为人频繁接触,很难实现其正常三观的树立,也极易发生恶性行为再犯的情况。一些专家学者还提出当前低龄化恶性犯罪案件还属个案特例,只是经新闻媒体报道造成了该类案件十分普遍的虚假印象,故而不应因少数特例而盲目下调刑事责任年龄,仓促下调容易引起其他的社会问题,影响社会稳定。还有部分学者认为降低刑事责任年龄与我国恤幼的传统相违背[[]赵秉志,袁彬.我国未成年人犯罪刑事立法的发展与完善[J].中国刑事法杂志,2010(03):10-17.],在当前更应以其他方式来实现教化的目的而非刑罚。[]赵秉志,袁彬.我国未成年人犯罪刑事立法的发展与完善[J].中国刑事法杂志,2010(03):10-17.1373.弹性说还有一部分学者提出可以引进域外的“恶意补足年龄规则”,参考其中的制度设计,来应对我国当前未成年人违法犯罪的现状。如陈伟教授、高艳东教授、吴鹏飞教授等,这些学者认为我国当前的刑事责任年龄制度,存在一刀切所导致的刚性有余,柔性不足问题,不能很好的处理一些低于最低刑事责任年龄的未成年人实施恶性犯罪行为的情形。而恶意补足年龄制度在英美国家已经经过了几百年时间的发展,在制度架构和现实应用上有了较为充足的经验与成果。将其中的部分规则与我国的刑事责任年龄制度相结合,有利于改变我国刑事责任年龄制度“一刀切”式僵化的弊病,应对我国当前出现的一些低龄未成年人恶性犯罪案件,遏制低龄未成年人犯罪多发的趋势。恶意补足年龄规则起源于中世纪时期英国的教会法,后续经过了长时间的发展完善,其设置了一个相对刑事责任年龄区间,在该区间的行为人被推定为是不具有刑事责任能力的,但若控方或检方能提交证据证明该行为人具有恶意,可以推翻其不具有刑事责任能力的推定,在处理低龄未成年人犯罪的问题上较为灵活,可以区分出其中应当接受刑罚的特殊个体。笔者认为引入域外恶意补足年龄规则可以改善我国当前刑事责任年龄制度单纯以年龄为划分所带来的局限性,警示那些有实施恶性犯罪行为的低龄未成年人,起到预防犯罪的作用。我国一直以来秉持着保护未成年人的理念,但过度的保护意味着放纵,在一些低龄未成年人恶性犯罪案件中也是对受害者的伤害。因此必须重视低龄未成年人恶性犯罪案件,而域外恶意补足年龄制度有着足够完善的规定和应用经验,都为我国借鉴吸收这一制度的相关规则提供了基础。二、我国未成年人刑事责任年龄制度的立法沿革及现状(一)我国未成年人刑事责任年龄制度的立法沿革1.古代与近代刑事责任年龄制度的沿革我国目前可追溯的刑事责任年龄制度的记载最早是西周,在《周礼·秋官》中有三赦制度,以及“未龀者不为奴”等记载,龀是指小孩换牙,未龀一般指不满八岁的男孩或不满七岁的女孩。由此可知,西周存在与刑事责任年龄制度相似的制度设计且大致将这一分界线设置在八岁左右。我国第一个大一统王朝秦朝则将身高作为量刑的判断依据,湖北云梦县出土的睡虎地秦墓竹简中有“小未盈六尺”不当罪,“复丈高六尺七寸”当罪的记载[[]徐宏,徐亚奇.中国历代刑事责任年龄制度的嬗变与启示[J].河南司法警官职业学院学报,2021,19(02):51-55.],有学者认为秦朝的刑事责任年龄制度以身高为判断依据与当时的户籍制度不发达有所关联[[]郭建.[]徐宏,徐亚奇.中国历代刑事责任年龄制度的嬗变与启示[J].河南司法警官职业学院学报,2021,19(02):51-55.[]郭建.五刑六典:刑罚与法制[M].长春:长春出版社,2004:51.清末时,闭关锁国政策被西方的枪炮打开,由此西方的法律制度也对中国法律制度产生了一定影响。清朝在二十世纪初进行修律,仿效大陆法系进行立法活动,改变了过去诸法合体的形式,有了实体与实体之分,实体与程序之分。在《钦定大清刑律》中规定未满十二周岁的人行为不为罪,十二到十六岁的人可以减轻处罚。及至民国时期,1928年的民国刑法将十三岁设为最低刑事责任年龄,1935年的民国刑法则将十四岁设置为最低刑事责任年龄[[]徐宏,徐亚奇.中国历代刑事责任年龄制度的嬗变与启示[J].河南司法警官职业学院学报,[]徐宏,徐亚奇.中国历代刑事责任年龄制度的嬗变与启示[J].河南司法警官职业学院学报,2021,19(02):51-55.2.建国后刑事责任年龄制度的发展演变新中国成立后,我国进入新的时期,关于刑事责任年龄的有关规定也几经修订。在1951年中央人民政府法制委员会的一个批复中指出,未满12岁者的行为不予处罚,而后在1954年的《刑法指导草案(初稿)》中将十二周岁定为最低刑事责任年龄。但在1954年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改造条例》规定中,少年犯管教所管教的少年犯年龄范围却是13周岁以上未满18周岁。随后,1957年6月28日的《刑法草案》第二十二稿以13周岁为最低刑事责任年龄,而在1963年10月9日的《刑法草案》第33稿中,将13岁改为了14岁。自此,14周岁被定为最低刑事责任年龄,之后的1979年《刑法》——即现行刑法也将14周岁确认为刑事责任年龄的起点,低于该年龄实施任何行为都不负刑事责任,同时将14至16周岁定为限制刑事责任能力人,犯故意杀人、故意伤害致人重伤或者死亡、强奸、抢劫、贩卖毒品、放火、爆炸、投放危险物质罪这八种严重暴力犯罪负刑事责任。此外,1997年刑法还规定,已满14周岁不满18周岁的人犯罪,应当从轻或者减轻处罚,未成年人犯罪不适用于死刑。而2021年3月1日《刑法修正案(十一)》生效后,根据我国社会发展现状,又对刑事责任年龄进行了补充和调整,将“故意杀人”、“故意伤害”两罪在附加“致人死亡”、“以特别残忍手段致人重伤造成严重残疾”、“情节恶劣”三种限制条件的情形下的最低刑事责任年龄下调至十二周岁,同时新增了十七条第五款,提出了专门矫治教育制度,标志着我国的刑事责任年龄制度进入到了十二岁起点的新阶段。(二)我国当前未成年人刑事责任年龄制度存在的问题1.未成年人刑事责任年龄的部分法律规定不明确《刑法修正案十一》虽对刑事责任年龄制度进行了调整,但新增条文的解读上出现了一些争议。首先,第十七条第三款中的“故意杀人”、“故意伤害”究竟是罪名还是罪行这一问题,学者间的意见并不统一,目前也缺少有关的司法案例和司法指导。有的学者主张应当将十七条三款中的故意杀人、故意伤害视作罪名。罪名说的学者认为依照文义解释,应当将这两项理解为罪名;其次若将这两项理解为罪行,将会造成刑事责任的扩张,一个行为可能触犯不同罪名,有违罪刑法定原则的要求。此外十二至十四岁的未成年人还处于身心发展塑造的重要时期,不应过于严苛的要求,故应当通过对该项的限缩以实现对未成年人的相对保护和罪刑法定原则要求。有的学者则认为,参照十七条二款的有关解释,依据体系解释应将第三款也理解为罪行。此外按照修正案十一下调的目的来看,也应将之视为罪行,才能更好的实现抑制未成年人犯罪的目的,将其视为罪名无疑是对刑事责任年龄制度调整初衷的违背。此外该条款是否包含拟制型的故意杀人、故意伤害罪也存在诸多争议。其次,十七条第三款,对“故意杀人”、“故意伤害”罪附加了“致人死亡”、“以特别残忍手段致人重伤造成严重残疾”、“情节恶劣”三个限制条件,由于本次下调的特殊性,为了避免自由裁量权的过度扩张,而设置了这三项限制条件。其中情节恶劣这一限制条件并不十分清晰明确,在学界有多种看法。有的学者主张“情节恶劣”是对前文“以特别残忍手段致人重伤造成严重残疾”这一情节的概括性修饰与形容,并无实际意义[[]王登辉.《刑法修正案(十一)》下调最低刑事责任年龄的正当根据与司法适用[J].西南政法大学学报,2021,23(04):107-122.]。有的学者则主张“情节恶劣”是独立且具有重要价值的限制条件,对罪与非罪的判定具有重要的意义。其中一些学者提出行为人的行为仅仅符合犯罪的客观层面的基本构成要素,并不代表其违法行为到达了应当被处罚的程度,还需要在此基础上进行整体性的评价,来确定该行为是否应当被处罚,“情节严重”这一限制条件便可以被视为整体性评价的要求来实现罪与非罪的判定。还有一些学者提出应参照德国刑法将“情节恶劣”看做客观处罚条件,将之作为独立的构成要件要素参与到罪与非罪的判定中来[[]姬烁.最低刑事责任年龄条款的法教义学解释[J].北京警察学院学报,2022,(05):33-38.[]王登辉.《刑法修正案(十一)》下调最低刑事责任年龄的正当根据与司法适用[J].西南政法大学学报,2021,23(04):107-122.[]姬烁.最低刑事责任年龄条款的法教义学解释[J].北京警察学院学报,2022,(05):33-38.2.十二到十四岁未成年人纳入管辖的犯罪范围过窄刑法修正后的第十七条第三款规定,虽较以往有了重大突破,但其对十二到十四岁纳入管辖的犯罪范围依旧过窄,只针对犯故意杀人罪、故意伤害罪造成严重后果的情况才予以追究刑事责任,对于该年龄段其他类型的恶性犯罪案件不能很好地予以处理。例如陕西蓝田县2020年5月发生的一起强奸案件,受害者是一位十三岁的女生,而加害者则是两名十一岁的男生和两名十二岁的男生。该案件发生地是当地的小学,在下午上课时,课堂无老师看管,四名男生将该女生拖拽入男厕所进行侵犯。女生家长报案后,当地公安机关经调查后,由于涉案男生不满十四周岁,无刑事责任能力而不予立案。次日四名男生被公安机关送至西安市工读学校。该案件发生在刑法修正案十一颁布之前,但即是发生在修正案十一生效后,其中有两人会因为不满十二岁的最低刑事责任年龄而不予立案,另外两人则会因为十二至十四周岁纳入管辖的刑事案件不包含强奸罪而同样认定为不具有刑事责任能力不予立案。该案中任课老师、班主任被行政警告,学校负责人被停职,但犯罪行为的主体却无法受到刑事处罚。当我们看到受害者一方的血泪时,和施害者的恶行时,不得不去思考,这些低龄施害者真的没有对自己的辨认能力和控制能力吗?不知道自己的行为会对他人带来如此伤害吗?仅仅被转入工读学校,承担民事赔偿责任真的能让他们认识到施害行为的错误,诚心悔改,让受害者受到的侵害得到弥补吗?显然仅仅将十二至十四岁间犯故意杀人罪、故意伤害罪造成严重后果的纳入管辖并不足以实现刑法惩罚预防犯罪的目的。此外既然因为未成年人身心成熟发展的变化将“故意杀人”、“故意伤害”的最低刑事责任年龄进行了下调,那么十四至十六岁涉及的其他六种恶性犯罪随着未成年人身心成熟的提前是不是也应进行小幅度的下调以适应这种变化呢。3.未成年人专门教育制度的适用条件不够明确刑法修正案十一的第十七条第五款提到“在必要的时候,依法进行专门矫治教育”,同期我国的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也进行了修订。专门矫治教育制度是由我国曾经的收容教养制度和工读学校发展而来,从其出现在十七条五款来看,该制度也是对我国低龄未成年人犯罪问题的补充。但刑法修正案十一中并未对“必要时候”的具体条件进行说明,在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中也无具体说明在实践中如何适用该项规则。此外该项规则适用主体的年龄仅在刑法修正案十一中规定了十六岁的上限,并无对最低年龄的规定,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也未对此作出规定。在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第四十四、四十五条条规定,是否将未成年人送入专门学校进行专门教育须经专门教育指导委员会的评估,该评估的标准是什么也并未有具体规定或说明,在实践中容易出现争议。三、完善我国未成年人刑事责任年龄制度的建议(一)完善未成年人刑事责任年龄的相关法律规定1.明确十七条三款是罪名还是罪行关于十七条三款“故意杀人”、“故意伤害”是罪名还是罪行的争议,以及是否包含法律拟制的故意杀人、故意杀害,需要有关机关尽快出台相关司法解释来消除争议。笔者认为对该项的解释应理解为罪行,一方面十七条二款已有司法解释为罪行,作为十七条三款参照第二款理解为罪行是适宜的。其次本次刑事责任年龄的下调是出于应对我国低龄未成年人违法犯罪的目的,将“故意杀人”、“故意伤害”两项视为罪名将会导致众多包含“故意杀人”、“故意伤害”行为的恶性犯罪无法得到管辖,不利于低龄未成年人犯罪的管控治理,有违本次修正案的目的。对于包含故意杀人、故意伤害行为的低龄未成年人犯罪,在审理时仅对其故意杀人、故意伤害行为进行评价并不违法罪行法定的原则。2.明确“情节恶劣”的认定标准“情节恶劣”这一标准较为模糊,在法官判案时虽然给了法官更大的灵活区间,但也容易出现同案不同判等问题。故而也需有关部门给出相关解释,使之相对具体一些,此外有关机关可以更多地以案释法,公布一些典型案例,这样更为形象,有利于法官去理解参考,灵活适用这一标准。笔者认为对“情节恶劣”的解释评判应从多方角度出发,制定参考标准。综合考量主客观因素,从多角度多方面来看待这一限制条件,如被害人是否有过错、罪错未成年人的心理状态、行为时的表现等。例如大连十三岁少年杀害十岁女童案中,行为人蔡某在事发前后曾两次问询被害女童的父亲,尤其是第二次询问女童父亲是否找到女儿,而按时间推算,第二次对话正发生在其对女孩进行加害之后,蔡某与被害女童父亲交流时神色却不见异常。事后蔡某在班级群里的发言“我虚岁14”也能明显看出其和群内的其他青少年是知道杀人的恶性以及不满十四没到最低刑事责任年龄的,且并未在其言辞中见到丝毫悔意。这些事情虽然发生在杀人行为之后,但其毫无愧疚,以及将自已不满十四周岁视为保护伞的情形也应被纳入到判断情节是否恶劣的考量中去。再例如广西十三岁少女因嫉妒杀害同伴案,案件行为人覃某杀害同窗好友的起因是嫉妒同学周某更受欢迎,外貌更为出众,便用木凳敲晕了周某。后续怕其告知家长老师边用菜刀、啤酒瓶、剪刀等杀害了周某,事后更是对周某进行了肢解。从其杀害周某的方式来看,手段尚未达到恶劣的评价,但后续对周某进行分尸的手段较为残忍。其对周某进行加害的缘由和冷静处理杀人后现场等情况也应被纳入到判断情节是否恶劣的综合考量中去。此外对其所造成的社会影响、是否具有自首等情节也应纳入情节恶劣与否的评估中去。(二)引入恶意补足年龄制度以拓展未成年人罪名适用范围1.引入恶意补足年龄制度的可行性我国当前规定没有将部分严重恶性犯罪纳入十二至十四年龄段管辖,而又出现了该年龄段行为人恶意触犯这些恶性犯罪的问题,可以通过借鉴域外恶意补足年龄规则的方法来应对。我国因罪而异的刑事责任年龄制度与域外恶意补足年龄规则本身是有相似之处的,例如我国刑法十七条三款中附加的“致人死亡”、“特别残忍手段致人重伤造成严重残疾”、“情节恶劣”三项限制条件与恶意补足年龄规则中“恶意”的认定。其次我国刑事诉讼法中的附条件不起诉制度虽目的在于使低恶性的未成年人出罪,但其司法实践为恶意补足年龄规则的借鉴提供了经验,如证明“恶意”的调查方向、判断标准等[[]钟诗凡.“恶意补足年龄”规则引入之研究[D].兰州理工大学,2022:22-23.]。《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的有关规定、最高检所制定的未成年人犯罪后的心理测评也都为“恶意”的证明推定提供了思路与方向[[]钟诗凡.“恶意补足年龄”规则引入之研究[D].兰州理工大学,2022:22-23.[]王慧琳.论恶意补足年龄规则在我国的引入[D].长春工业大学,2022:21-22.2.引入恶意补足年龄制度的具体建议引入恶意补足年龄制度可与我国当前制度相结合,对特定的犯罪类型在特定年龄区间实行恶意补足规则,例如对强奸、抢劫、贩卖毒品、放火、爆炸、投放危险物质罪这六种恶性犯罪,可以增设12-14岁这一恶意补足区间,该年龄区间内的罪错未成年人犯此六种罪时,由控方或检方提供“恶意”证明证据,若证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4年度纺织品出口代理承包合同
- 2024年度墓园文化传承与发扬合同2篇
- 2024年度教育培训合同(课程类)2篇
- 2024年度版权许可合同for美术作品with权益说明2篇
- 2024年度电力系统升级改造合同
- 妇科手术配合
- 2024年度环保材料研发与寄卖合同
- 帕金森综合症护理措施
- 2024年度品牌知识产权许可合同
- 2024年度四川省农产品采购合同3篇
- 产品造型设计基础--形态构成要素、形体的构成ppt课件
- 商业发票模板(INVOICE)
- 《成本管理培训》PPT课件.ppt
- 英语希望之星决赛看图说话小作文.ppt
- 设计开发部诚信因素识别评价表和目标指标方案
- 膝关节韧带损伤PPT课件
- 血液科常用化疗方案(1)
- 工程造价术语标准(共32页)
- 六年级上册精通英语单词句子默写表
- 大连市水资源利用的现状和对策
- 数控车床加工操作过程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