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法视域下网络暴力侵权形态成因及对策分析_第1页
民法视域下网络暴力侵权形态成因及对策分析_第2页
民法视域下网络暴力侵权形态成因及对策分析_第3页
民法视域下网络暴力侵权形态成因及对策分析_第4页
民法视域下网络暴力侵权形态成因及对策分析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民法视域下网络暴力侵权形态成因及对策分析孙世纪何为网络暴力?(一)网络暴力的定义将网络暴力两段拆分来看,网络一般指“互联网”,而暴力在汉语言中是指一种导致或可能导致身体、性或心理伤害的明确的或象征性的行为。暴力行为指的是一种发生在人际社会中具有较强攻击性的负面行为,这种攻击性往往不能为人所预料。我们可以把网络暴力归结为发生在互联网上的带有攻击性质会对对方当事人产生或可能产生伤害的一种负面行为。网络暴力不同于普罗大众相对较为熟知的传统暴力,网络暴力既具有传统暴力的共性也有其建立在虚拟网络非实名制基础上的特性。现实暴力与互联网暴力二者存在共性联系,互联网暴力往往和现实暴力具有一定的延续性和关联性,互联网暴力也存在可能蔓延至现实暴力的可能性;两种暴力行为都会造成比较严重的现实后果;二者在对外关系上既可表现为“1:1”也可以表现为“1:N”,二者对受害人和社会公众所造成的负面影响都是长久难以愈合的。网络暴力不同于现实暴力的一点主要是体现在二者最初产生的领域和空间不同,现实暴力最初就是在现实生活中直接施加于受害人,主要表现为侵犯人格权的言语谩骂和对生命健康权的暴力侵犯;而网络暴力则是产生于互联网虚拟空间,基于互联网的各种传播条件将各种言语辱骂迅速集中放大,并传导至现实生活。在目前互联网非实名制的背景下其暴力难以寻找到具体施加人。与传统的现实暴力相对比,网络暴力手段更为独特,并且更加难以对网络暴力下一个准确的定义。当前学界关于网络暴力侵权的定义也仍然莫衷一是,并未达成较大范围的共识定义。笔者在查阅相关资料的基础上认为较为适宜的定义应为:网络暴力侵权是指在网络空间内,互联网使用者对互联网上散播的未经确认的事件的带有恶意捏造性质甚至以讹传讹性质的加工和传播,并且对事件的参与者进行的辱骂和诽谤性质的评论;甚至恶意在网络空间搜索、公布、散播他人身份信息、个人隐私,并给对方当事人造成直接或者间接损失的行为。(二)网络暴力相关案例时间退回到2018年,家住四川德阳的安医生及其爱人去游泳馆游泳,泳池里两个13岁的男生对安医生发生了“可能的冒犯行为”。安医生要求两名男生道歉,男生拒绝并向安医生吐口水,安医生老公见状,便冲过去将其中一名男生往水里按。之后,男生家属在洗手间打了安医生。最后,双方报警,安医生老公当场给孩子道歉。平常,在经过警方调解之后的双方矛盾,应该就此终结,但是事情却没有向好的方向发展。次日,男生的家长去到安医生就职的医院以及安医生老公的所在单位闹事,并且以前事向医院提出开除安医生的无理要求。除此之外,男生的家属还在网络上曝光安医生夫妇的身份信息、家庭住址、工作地址等个人隐私,且引导网络舆论攻击安医生一方。大量对案件真相不明就里的网民和媒体在各种社交媒体上对安医生及其家人进行了各种人身攻击和谩骂。网络舆论指责:安医生夫妇是“德阳的败类”,对儿童大打出手不配当一名医生,用工单位应当开除夫妻二人。面对铺天盖地的侮辱谩骂,“压死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也随之而来。时间来到8月25日,在事件仅仅过去五天的时候,安医生终究没有抵挡住网络暴力的侵害,选择以服用大量安眠药选择自杀,最终因抢救无效死亡。二、网络暴力的表现形式(一)互联网语言暴力网络语言暴力分为两种,一种是语言攻击,一种是心理威慑。语言攻击就是通过爆粗口的方式,向对方输出污言秽语,用简单粗暴的不理智的语言,达到攻击他人的目的。而关于心理威慑,其是一种看不到实体表现形式的的暴力存在,它的危害常常是以虚张声势的形式使他人产生心理恐慌,使受暴者产生负面的情绪,甚至产生心理阴影,严重者还将导致一些心理或精神疾病,对于一个人的精神意志产生巨大的摧残。以上两种网络语言暴力都是我们在网络空间经常可以见到的语言暴力形式,这种语言暴力目前正在呈低龄化的趋势发展,尤其是在网络游戏和移动设备快速普及的背景下,某些未成年游戏用户也可以通过手机游戏的即时聊天系统,向游戏的同玩者施加语言暴力。这种互联网暴力极大的侵犯了网络用户的人格尊严权,亟待法律规制的规范。(二)人肉搜索人肉搜索从语义上讲有广义与狭义之分,本文谈的人肉搜索为了更加方便下文讨论将其限缩为狭义的“人肉”。主要是指网络平台上的用户利用技术手段对某一个自然人的的各种隐私性信息的搜集,并将其公之于众的行为。由于当下网络云端个人信息与日俱增式的增长,且网络个人信息保护机制建设过于滞后,所以导致目前的人肉搜索类型的网络暴力飞速增长。最近几年,人肉搜索的相关案件发生不在少数。某些案件的情况是,开始的时候,事件的发布人是在一场事件中可能因弱势地位的一方当事人,但是在网络空间中,部分网友本着“替天行道”的“好心”,在网络空间肆意发布他人的个人隐私信息,在一条条回复留言和发言贴中,另一方当事人完全被曝光于公众的视野之下,也如一个透明人,没有秘密,没有隐私。(三)网络谣言网络谣言,是指互联网用户基于各种社交媒体等信息传播媒介,编造并传播没有现实依据的言论给他人造成严重不良影响的行为。网络谣言通过编造不实的情节,侵害他人名誉权,不同于网络暴力的直接辱骂,网络谣言是通过刺激公众痛点,引导社会舆论,裹挟大量不明真相的网名成为网暴的助力人。当前互联网空间还存在着一种网络谣言的典型形态:造黄谣。这种类型的网络谣言主要个别人通过剪辑的照片视频配上捏造的诽谤性质的和性有关的言论进行大肆传播,将虚无缥缈的谣言散布到互联网空间,而且这种谣言往往格外吸引网络用户的眼球,会导致“黄谣”的传播速度越来越快,传播范围越来越广,以至于谣言如雪球般越滚越大,最后全部的压力如洪水猛兽般一股脑的向网络暴力的受害者袭来。另外网络谣言的产生方式主要有两种,一者是个别新闻媒体不负责任的转载传播而造成大量散发的谣言,二是个体用户基于各种目的对于虚假谣言的编造和发布。三、网络暴力侵权的危害后果(一)隐私权被侵犯《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侵权责任编)》明文提出隐私权是一项民事权益,我国法律对其进行保护。立法论中关于隐私权的定义仍未明确,当前所讨论的隐私权更多的是学界基于解释论对于隐私权的界定。隐私是一种信息,这种信息绝大多数是不对他人公布的信息,我们一般也将其称之为个人数据。这其中包括姓名、性别、联系方式、家庭住址以及婚恋亲属关系等,以上这些都是公民的个人隐私,公民个人对于这些隐私拥有专有的隐私权。公民的隐私只能由公民个人亲自支配,公民个人可以选择是否愿意向他人公开自己的个人信息,是否愿意由他人公布自己的个人信息。网络暴力侵权行为,实质上是对于公民对其个人私密性信息的专属性支配权的侵犯。公民的隐私由他人在未经隐私权人知晓、同意的情况下,将其个人隐私向公众发布致使权利人的隐私权益遭受严重损失,以上便是网络暴力侵权行为对于公民个人隐私权的危害后果。(二)名誉权被侵犯从《民法通则》到《民法典》时代名誉权始终都是一项被明文保护的民事主体的法定权利,禁止任何人对其进行侵犯。名誉权从性质上来讲属于一种客体为名誉的人格权利。关于名誉权的定义,著名民法学者王利明教授在他的民法著作《民法》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王利明《民法(第九版)》下册第374页。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王利明《民法(第九版)》下册第374页。在网络暴力侵权行为里,最初的始作俑者,通过发布编造、公布虚假信息,找来大量不明真相的网友围观,而这些围观的网友又评论、点赞、转发,在一次次添油加醋的叙述后,事情的真相变得越发离谱。此外,网络服务的提供者对于这些侵权事件一直处在观望角度,不介入予以制止,最终事情会发展到难以平息的地步。在整个网络暴力的侵权案件中,受害者的名誉受到了极大的损害,名誉权遭到了真实的侵犯。遭到名誉权侵犯的被侵权人,预示着其社会评价会受牵连,其社会评价将会降低,尤其是受到自己附近人的评价反馈会降低,极大的损害了被侵权人的社会评价的良好状态。以上只是网络暴力侵权事件对被侵权人带来的最初的影响。伴随着名誉受到损害的后果,被侵权人的身体、精神都会受到巨大的打击,其受打击的具体程度因人而异。以上,均是由网络暴力侵权事件带来的名誉权遭受侵犯的危害。(三)生命健康权被侵犯生命健康权,指自然人享有维持生命、维护生命安全利益、生理机能正常、维护健康利益的权利。在网络暴力侵权案件中,被侵权人往往会遭受到来自侵权人的言语辱骂、人格羞辱,由此导致被侵权人产生心理上的影响,使被侵权人失眠抑郁,甚至会导致被侵权人进行自残、轻生的行动。或许,对于施暴者来说,网络暴力不过是自己敲击键盘输出的一段段文字,但是对于被侵权人来说也许就是灭顶之灾。(四)财产权被侵犯相较于以上提到的隐私权、名誉权和生命健康权等非财产权被侵犯,财产权被侵犯主要指因为侵权人的侵权行为,使被侵权人的财产遭受经济上的损失。钱款损失是大众普遍认为的衡量财产损失的标准。财产的损失一般分为直接财产的损失和间接财产的损失,顾名思义,直接财产的损失是被侵权人的财产的直接减少;而间接的财产损失,是指因为侵权人的侵权行为,导致被侵权人本可以获得的预见的钱款受益,遭受损害的情形。在网络暴力侵权案件中,常见的财产权的侵犯,更多的表现为逾期财产的损失。网络暴力侵权行为的实施者,在互联网空间进行的暴力侵权行为,增加被侵权人的舆论曝光度,降低被侵权人的社会评价,致使被侵权人主动辞职或被动离职;或者是因为侵权人实施的侵权行为,影响被侵权人的商事交易活动,减少商事交易的数额。四、网络暴力的形成原因(一)站在“道德制高点”上的审判以及表现自我的变态心理在过去的两千余年里,封建君主专制统治下的我国一直是道德与法治的“共治”社会,所以以至于到现在,人民大众头脑中的那种用道德视角来“审判”他人的情形依然是充斥在各个年龄段的人群中,而之前被看做是违反人伦道德甚至是违反了不适时的道德的事件,在某些人看来却是弥天大罪的罪行。而且互联网又拥有隐名性的特点,所以现实生活中唯唯诺诺的在背后议论他人的人便煞有其事的站了出来,无所畏惧地向他人倾泻偏激甚至辱骂的言论。这是一个愈演愈烈的过程,在诸多评论者中,大家观点激烈交互,人们不能控制自己越来越暴力的情绪,事态逐渐变了味,成为一场大型的“道德私刑处决大会”。在这场大型的“处决”中,不乏有人对事件进行添油加醋,编造谎言,用虚假的情节来博取更多的眼球,为自己冠得一顶事件的最清晰的“法官”的帽子,通过这样,获得满足感,丰足他那表现自我的变态心理。有时,在这场“处决大会”中,有些人也会扮演所谓的“理中客(理性、中立、客观)”的角色,其自以为的理中客的评价和态度,实际上可能是成为骑墙派,其自认为的针对事件双方的评价,可能是站在一个第三人的视角上对事件的双方进行批评和指责。如此多此类的理中客的网友,将网络暴力引向更高的发展节点。(二)部分网民的法制意识缺乏中国互联网发展速度过快,一时间涌入了几亿的网民,这些网民的法律素养参差不齐,总的看来,缺乏法律意识的网民占到大多数。这些网民不知道何为网络暴力,也不知道网络暴力代表了什么含义。在没有意识到自己行为有何危害的情况下,转发、评论、分享一些网络言论,便已经进行了网络暴力。他们不曾想到自己可能已经触犯了法律,并且对他人产生了巨大的心理压力和心理损伤。法律意识的缺乏还体现在对民法意识的缺乏,尤其是在侵权责任法律的缺失。这部分群众往往将法律限制在刑法的范围内,认为违法就是违反刑法,即自己行为不存在被判处刑罚的可能性。(三)互联网监管不到位在现实生活中,我们经常开的一个玩笑是:你永远不知道你的队友是否是个人类;你永远也不知道你的队友是个多大年纪的人;你永远不知道你的队友在是用什么设备与你进行同一局游戏。互联网是一个开放的平台,虽有互联网准入批准的限制,但是这个限制在如今看来形同虚设,上到行将朽木的老人,下到初学步履的孩童,都能有进入网络发声的能力,且各式各样的设备都可以通过路由器进入互联网。每一天,访问互联网的人次有千百亿次,人流量巨大、信息量庞杂,各色事务鱼龙混杂。网络平台的监管、监控,绝不能全面覆盖,也不能处处都行。目前,我国有互联网监管的立法,但是主要是规章和一些行政法规,这就导致了规定不明确,缺乏实操性的问题。另外,我国互联网行业自身的规范能力不够全面,各大主流的信息发布平台,缺乏一个行之有效的监管惩处机制,一味地由法律和规章制度被动管理,由是出现了一系列的问题。五、现行法律对网络暴力的规制及存在的问题(一)网络暴力范围不明确迄今为止,法学界对于“网络暴力”的定义存在诸多不一致的意见,我国法律也没有对“网络暴力”的定义进行单独的法律解释,网络暴力缺乏一个精准的定义,所以网络暴力的涵义范围也不明确。此外,网络暴力的法律规制载明在不同的法律条款中,对于一起网络暴力案件,执法人员往往需要查阅援用多个部门法律的法律规制,加剧执法过程的困难程度。网络暴力的界定不准确,带来诸多问题。首先,界定不准确会影响正常的网络通讯秩序,就是说正当的网络行为,也可能会被规制到网络暴力的处罚范围内,侵犯网络的正常运行秩序,同时也侵犯了网络用户正常使用网络服务的权利。其次,网络暴力界定过于紧缩,也会导致一系列问题,部分网络暴力的实施者,巧妙地通过法律的疏漏,肆无忌惮的进行网络暴力侵权活动,且因为纰漏的存在,不必受到法律的制裁。在以上两种情况下,对网络暴力定义加以精确的立法工作,迫在眉睫,对网络暴力的范围划定显得格外重要。(二)网络暴力较低的立法优先级别法律法规中没有专门处理“网络暴力”问题的规定,网络暴力的立法处在较低的法律优先级别,所以网络暴力的相关规制一般设立在部门规章与地方性法规中。网络暴力侵权责任的相关规制还与2016年11月7日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网络安全法》存在关联,《网络安全法》是当前社会环境下,为了维护纯净和谐的网络环境,第一次实施的以保护网络空间安全为目的的基本法。虽然《互联网安全法》的法律位阶很高,但作为网络安全工作提供具体法律保护的基本法,《网络安全法》把完善网络安全监管体系和保护“交钥匙信息基础设施”作为重点,并没有在该法律的正文中明确规定对于网络暴力侵权问题的规制。因此,如何对“网络暴力”侵权行为有具体明确的认定、侵权标准、责任划分,仍然存在立法上的空缺。(三)隐私权内容不明确我国《民法典》第1032条对隐私的概念有明确阐述:隐私是自然人的私人生活安宁和不愿他人知晓的私密空间、私密活动、私密信息。首先,人们不想让别人知道自己的财产,包括房子、车子等。这是为了保护财产安全。其次,人们不想让别人知道自己的行为举止,尤其是情感方面的行为举止,这是为了保护个人安全。如果我们把“隐私”简单地理解为“不想让别人知道自己的个人信息”,那么我们就不难发现,“隐私”是一种很模糊的概念。也许是受到了传统思想的影响,我国公民心中对“隐私权”没有深入的认识,其对“隐私权”的了解程度,也可以用“一知半解”来形容,对于隐私权相对忽视的文化背景,间接导致我国的隐私权保护问题长期以来在立法上都处于被忽视的状态。到80年代初期,经过一段时间的恢复期后,政治、经济、法律都慢慢进入了正常的发展状态,直到《宪法》和其他法律法规的制定才出现隐私的身影,但在这个阶段,对隐私的规范已经萌芽,但体系并不完善。隐私权应该在公民的个人权利中占据重要地位,但我国《民法典》侵权责任编没有对其制定规则,而是包括对与之相似的公民的信用和形象等内容。另一方面,在实务中,公民隐私权的保护也面临困境。实际上,运营机构在具体案件中,即使想给泄露个人信息的当事人“侵犯隐私权”等处理结果,也找不到隐私权的具体法律依据,因此在实际运营中经常以是否侵犯“名誉权”为标准。六、完善规制网络暴力法规的建议(一)澄清网络服务提供商的责任《民法典》第1194条明文规定:网络用户、网络服务提供者利用网络侵害他人民事权益的,应当承担侵权责任,法律另有规定的,依照其规定。前文是专门针对网络侵权的法律条,条文重点保护被侵权人的利益,加重对网络供给一方的责任。《民法典》第1195条:网络用户利用网络服务实施侵权行为的,权利人有权通知网络服务提供者采取删除、屏蔽、断开连接等必要措施。要明确网络服务提供者的责任,必须明确上述“必要措施”的具体内容。一个行为是否属于网络侵权行为应由法院判定,网络服务提供者无权判定。在法院做出判决之前,网络服务提供者接到有关侵权内容的通知后,可以采取的手段应该是防止侵权进一步扩大的防护。所以首先要明确网络服务提供者都有主观错误,再明确主要内容,才是服务提供者应该做的。(二)使用背景实名制间接实名制,它可以解释为,当互联网运营商向互联网用户提供可以访问互联网的操作服务时,会将该互联网用户的真实信息进行备案。该用户在上网过程中仍然可以使用自己使用的昵称发表见解和发表评论。在这种操作下,一方面可以保护用户的真实信息,而不会对他们的网络热情造成制约,同时也给网络用户警觉,如果肆意滥用自己的话语权,可以让人意识到,可以根据登录时的后台信息确定侵权人的责任。幸运的是,目前我国很多社交网络服务(SNS)要求用户用手机号码注册,以手机认证码的方式使用一个社交网络服务(SNS),这是一大进步。当网络上的“自由民”都意识到自己要对自己的言论负责时,这从根本上让他们更多地考虑自己的行为,避免盲目发布信息,避免了很多侵权行为的发生。(三)隐私权的法律确认在互联网上,言论自由和隐私保护始终处于一种针锋相对难以调和的状态,这种现象在现实生活中也是司空见惯。社会大众都希冀自己的发言权不受到任何的限制,能够随心所欲的吐露自己对他人隐私的认知,但是也总是企图能够限制他人的表达,借此来维护自身的隐私信息。既期待自己的隐私得到保护,又试图窥探他人的隐私。对于这种双重标准,笔者认为可以尝试从另一个角度来调节互联网言论自由的尺度。换言之,要将隐私的认知范围扩大,将此前在隐私与非隐私两者之间徘徊的信息纳入到隐私的范围内,同时削减以言论自由为名的相对过于宽松的豁免权。在隐私权内容的具体表述方面,截止目前我国依然没有对隐私权明确阐述的法律条款。在现实网络暴力侵权案件中,被侵权人不能以隐私权受到侵害为案由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被侵权人只能以人格权受到侵犯而提起诉讼,借此保护自己的正当合法权利,因此在立法方面对隐私权的人格权地位的明确是紧迫和必要的。首先,应坚持自主、无害、知情、同意的保护原则,对隐私权的概念和范围进行具体明确和划分,并将个人的具体身份资料纳入其中。其次,要明确互联网使用者在享有网络言论自由权利的同时,也负有维护他人隐私信息的义务,遵守法律法规,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活动,不主动公开他人的身份信息,不参与传播他人身份信息的活动。再次,因为网络空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