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课中古时期的亚洲教学课件-高一下学期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_第1页
第4课中古时期的亚洲教学课件-高一下学期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_第2页
第4课中古时期的亚洲教学课件-高一下学期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_第3页
第4课中古时期的亚洲教学课件-高一下学期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_第4页
第4课中古时期的亚洲教学课件-高一下学期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统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

第二单元中古时期的世界

第4课

中古时期的亚洲

欧洲庄园基督教会《民法大全》俄罗斯教堂阶段特征:

总体特征:

5—14世纪一般被称为“中古时期”。西欧主要封建国家的形成,世界文明遍布,呈现多元面貌。具体表现:1.政治上:欧洲从王权、教权和城市自治并行,到拜占庭和俄罗斯两大帝国得以发展;在亚洲,西亚的阿拉伯帝国和奥斯曼帝国先后成为地跨三大洲的大帝国;南亚的笈多帝国和德里苏丹国先后兴起;东亚的日本和朝鲜学习唐制建立了中央集权的国家;在非洲,以加纳、马里和桑海为代表的古国先后兴起;玛雅、阿兹特克和印加文明则是美洲印第安文明的代表。2.经济上:西欧封建庄园盛行,城市工商业经济繁荣,天主教会是最大的封建主;亚欧帝国的工商业经济发达,城市繁荣,商贸往来频繁;古代非洲和美洲均培育了一些重要的农作物,但经济总体落后。3.思想文化和科技上:区域文化特色鲜明。西欧城市大学得以发展,但天主教会控制着人们的精神生活;亚非欧文化各有特色,都城往往成为文化交流中心;东亚的日本和朝鲜逐渐成为“中华文化圈”的组成部分;美洲的三大印第安文明均创造了辉煌的文化成就。【唯物史观】观察《阿拉伯人商业活动示意图》等历史地图,知道阿拉伯帝国、奥斯曼帝国、南亚笈多帝国和德里苏丹国家兴起和扩张的史实及日本、朝鲜等国的政治发展脉络。【时空观念】观察《阿拉伯人商业活动示意图》等历史地图,知道阿拉伯帝国、奥斯曼帝国、南亚笈多帝国和德里苏丹国家兴起和扩张的史实及日本、朝鲜等国的政治发展脉络。【史料实证】通过了解中古时期亚洲地区的不同国家、民族、宗教和社会变化等史实,认识亚洲文明发展的多元性和相互联系。【历史解释】以史料为依据,正确理解“中古”等历史概念;把握西欧封建社会的基本特征及封君与封臣的相互关系。【家国情怀】通过学习,把握中古时期的亚洲各国与中国经济、文化交流的史实和中华文化圈的形成,树立民族自信心,培养理解、尊敬、吸收其他民族文化精华的开放心态。核心素养:课标要求:

1.了解中古时期亚洲地区不同国家、民族、宗教和社会的变化;;2.认识中古时期亚洲地区的多元面貌和文明的交往。时空坐标及主要线索:教学分析:教学重点:阿拉伯帝国、奥斯曼帝国的建立与发展;日本、朝鲜与中国交流;教学难点:中古时期亚洲的不同国家地区、民族、宗教和社会变化。阿拉伯帝国目录12奥斯曼帝国的兴起3南亚与东亚的国家情景导入:

根据地图《亚洲区域划分》指出亚洲一般可分为几个部分﹖在中古时期亚洲曾出现过哪些影响深远的国家?。

可分为东亚、中亚、西亚、南亚、东南亚、北亚部分。中古时期出现的影响深远的国家有中亚、西亚的阿拉伯帝国、东亚的中国、南亚的印度、中亚、北亚的奥斯曼土耳其帝国等。这些国家是如何建立、发展的,在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又发挥着怎样作用的,下面我们主要从政治、经济、文化来学习这节课的内容。一、阿拉伯帝国

(一)兴起与发展1.条件:(1)穆罕默德在阿拉伯地区创立伊斯兰教并建立政教合一的政权;(2)统一阿拉伯半岛后大规模地对外扩张(伊斯兰教提供了精神力量和组织形式)。2.建立:(1)7世纪初,穆罕默德创立伊斯兰教;(2)622年,穆罕默德迁居麦地那,建立政权,势力逐渐扩大;(3)到穆罕默德去世时,阿拉伯半岛基本统一。3.发展:(1)7世纪中期起,先后征服叙利亚、两河流域、伊朗和北非的广大地区;(2)8世纪中期建立起地跨亚非欧三洲的大帝国。基础概念:

伊斯兰教(经典《古兰经》)

“伊斯兰”意为“和平”“顺从”。创始人穆罕默德自称是真主安拉派到人间来拯救世人的使者,宣扬顺从安拉的人死后可以进入天堂。信奉伊斯兰教的人称“穆斯林(顺从者)”。

伊斯兰教独尊安拉,反对多神信仰;教义中存在施舍、人人平等代表平民的主张,贵族和大富豪采取各种手段迫害穆罕默德及其信徒,穆罕默德被迫于622年率领一些信徒迁居麦地那,建立了一个以共同信仰为基础的宗教社团,即穆斯林公社,阿拉伯国家雏形由此诞生。一、阿拉伯帝国

(二)帝国的统治:1.政治:政教合一,专制集权(1)最高统治者:哈里发掌握政治、军事和宗教大权。(2)各部大臣:辅助哈里发分掌行政、财政和宗教等,其中财务和税务最重要。(3)地方:划行省、设总督。材料一阿拉伯帝国实行政教合一的专制统治,作为君主的哈里发,集立法、行政、军事等大权于一身。哈里发也是伊斯兰的最高精神领袖,直接管理麦加与麦地那这两处圣地,具有裁决纷争的权威……在哈里发之下,设有宰相、枢密院、财政部等,宰相负责协助哈里发统管政务,枢密院掌管令状、文告之起草和颁布,财政部负责税收和支出。——孟广林《世界中世纪史》知识拓展:

哈里发“哈里发”一词系阿拉伯语的音译,意为“代理者”、“继任人”。穆罕默德去世后,伊斯兰教先后推选出四位继承人,称之为“哈里发”。进入帝国阶段后,哈里发转为世袭制。处于政权顶端的哈里发集政权、军权和神权于一身,控制着从中央到地方的军政、税收与宗教三大权力系统,既是帝国最高元首(政治领袖),又是全体穆斯林的宗教领袖。一、阿拉伯帝国

(7——13世纪)

(二)帝国的统治:2.经济:工商业发展,对外贸易发达(1)国内:经济繁荣,工商业很大发展。(2)外贸:阿拉伯商人在广大地区从事陆、海贸易。(3)城市:城市繁多,都城巴格达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城市之一。3.文化:多元开放、包容创新(1)吸收融合东西方文化。广泛翻译古代波斯、印度、希腊和罗马的古典著作,融合东西方文化,在文学、艺术、科学和思想等领域取得重要成就。(2)融会贯通形成自己的独特文化。(3)成为文化交流的桥梁。材料二

巴格达城的码头,有好几英里长,那里停泊着几百艘各式各样的船有战舰和游艇,有中国大船……市场上有从中国运来的瓷器、丝绸和麝香;从印度和马来群岛运来的香料、矿物和染料;从中亚细亚突厥人的地区运来的红宝石、青金石、织造品和奴隶;从斯堪的纳维亚和俄罗斯运来的蜂蜜、黄蜡、毛皮和白奴;从非洲东部运来的象牙、金粉和黑奴。——【美】菲利浦·希提著,马坚译《阿拉伯通史》问题思考:

阿拉伯人在东西方贸易中扮演的重要角色及影响。提示:

阿拉伯帝国贸易范围广泛,欧亚非各洲的各类商品汇聚,巴格达等大城市成为东西方贸易的桥梁,促进了东西方贸易的发展。材料

阿拉伯帝国领域内的美索不达美亚、波斯、印度、叙利亚和埃及等地,都是古代东西方文化荟萃的地区。帝国政治的相对稳定,交通发达,经济繁荣,为阿拉伯文化的形成与发展提供了有利环境。而通行全国的阿拉伯语和占统治地位的伊斯兰教意识形态,则为它提供了必要前提。阿拉伯帝国历代统治者都比较关心发展科学文化事业,他们不惜重金延聘人才,尊重和奖掖各界学者。中国的造纸术和罗盘针传入阿拉伯帝国,对阿拉伯文化的发展与繁荣,起了积极的促进作用。在帝国统治的热心鼓励和各族人民的积极参与下,全国的好学风气蔚然成风。阿拉伯文化,硕果累累,向全世界发出绚丽的光彩。——摘编自吴于廑,齐世荣《阿拉伯帝国与阿拉伯——伊斯兰文化》合作探究: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思考阿拉伯文化繁荣的原因、特点级影响。(1)原因①地处东西方传统商路的中心,中西方文化荟萃;②政局相对稳定、发达的交通和经济的繁荣;③统一的语言和意识形态推动了文化发展;④统治者的重视与各族人民的积极参与;⑤中国四大发明的影响;⑥被征服的地区都是文明地区,有深厚的文化积淀。(2)特点:

多元性、开放性、包容性。(3)影响:(1)保存和传播欧洲古典文化,为文化复兴奠定基础;(2)东西方文化交流的桥梁和使者,促进文化交流;(3)融合东西方文化创造出了独具特色、丰富多彩的阿拉伯伊斯兰文化。二、奥斯曼帝国的兴起在小亚细亚发展起来13世纪14世纪中期征服巴尔干和东南欧1453年灭亡拜占庭帝国16世纪后期建立起地跨亚非欧三洲的大帝国(一)兴起历程:17世纪末逐渐趋于没落战败瓦解,1923年土耳其共和国成立,灭亡。一战后二、奥斯曼帝国的兴起(二)帝国统治:1.政治:政教合一的军事封建国家(1)最高统治者:苏丹,既是宗教领袖,又是国家和军队的主宰,还是全国土地的最高所有者。(2)阶级关系:在帝国中,宗教上层和封建主是统治阶级,工商业者和农民承担各种苛捐杂税。2.经济:经济繁荣,阻隔传统商路(1)苏丹是全国土地的最高所有者,各级封建主也掌握土地,工商业者、农民承担沉重财税。(2)经济繁荣:15—16世纪,帝国一度经济繁荣,首都伊斯坦布尔成为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中心。(3)垄断商路:帝国控制了连接亚欧的商路,对过往商品征收重税,东西方间的贸易受到影响。3.文化:继承与创新继承了东正教文化与伊斯兰文化,创造了独具特色的文化。伊斯坦布尔取代巴格达成为东西方交流的中心。知识拓展:

苏丹

原指“有道德或有宗教权威的人”。阿拉伯帝国阿拔斯王朝的哈里发将这个头衔授给帝国境内的地区性王朝统治者,此后苏丹逐渐成为穆斯林国家统治者的称号。被苏丹统治的地方,称苏丹国。材料一

伊斯坦布尔地处东南欧与亚洲以及地中海与黑海之间,系东西方之间过境贸易的交汇点。……关税和贸易税的征收构成苏丹政府的重要财源。……奥斯曼帝国横跨亚非欧大陆的中央地带,扼守东西方之间传统贸易的十字路口。——《奥斯曼帝国史》材料二

奥斯曼帝国位处东西文明交汇处,并掌握东西文明的陆上交通线达6个世纪之久。——宋保军《奥斯曼帝国与16世纪中期旧商路的贸易复兴》问题探究:

奥斯曼帝国对世界历史的影响。积极:(1)使伊斯兰教及其文化得到更大范围的传播和发展,促进了世界文化的多样性和丰富性;(2)保存大量的希腊、罗马古籍,为后来西欧的文艺复兴提供了丰富的精神营养。(3)刺激了新航路的开辟。消极:(1)政治军事:帝国的扩张给被侵略国家人民带来了灾难;(2)地区局势:导致巴尔干半岛和东南欧部分地区民族关系极为复杂,国际关系紧张为一战爆发埋下伏笔;(3)经济:控制了亚欧商路,破坏了地中海区域原来的商业秩序和环境,一定程度阻碍东西方商业活动。能力提升:

同样是西亚帝国,阿拉伯帝国和奥斯曼帝国有何异同?阿拉伯帝国奥斯曼帝国同政治经济文化疆域宗教影响异时间地位对待东西方的态度君主专制,君权神授,中央集权;地方采用行省制;政教合一。经济繁荣文化多元,促进东西方文化交融7-13世纪13-20世纪伊斯兰教促进东西方贸易的发展控制亚欧商路,阻碍东西方贸易的发展地跨欧亚非三大洲东西文明交流的桥梁阿拉伯传统的继承者东西方商路的阻断者对外扩张给人民带来了灾难;为东西方的经济文化交流做出了贡献。三、南亚与东亚的国家(一)南亚:中古时期的印度(南亚次大陆)1.笈多帝国:中世纪统一印度的第一个封建王朝。①4世纪初期,北印度地区陷入分裂,战乱频繁。恒河中游的笈多帝国经过多年征战,几乎征服了北印度地区;②笈多帝国直接控制地区主要为恒河中下游,其他地区仍处于分裂状态。2.印度教的产生:由婆罗门教转化而来,逐渐成为印度主要的宗教。3.德里苏丹国(1206-1526年)11世纪,突厥人入侵印度。13世纪初,突厥人在印度建立德里苏丹国。基础概念:

印度教是随着印度封建社会形成,种姓制度发生新变化而出现的。是广泛吸收婆罗门教教义以及民间信仰、风俗习惯、哲学思想等的综合产物。是世界主要宗教之一。它的信仰、哲学、伦理观点等复杂多样,甚至相互矛盾。有三大特点:崇拜三向神、直接宣扬世袭等级制度、坚定相信轮回转世。把种姓制度作为核心教义,要求教徒严格遵守种姓制度。笈多诸王虽都信奉印度教,但为缓和民族及教派之间的矛盾,采取宗教兼容政策,放任各派宗教自由发展。今天印巴地区冲突不断就是因为民族矛盾宗教争端。三、南亚与东亚的国家(一)南亚:中古时期的印度(南亚次大陆)4.帝国的统治:宗教色彩浓厚笈多帝国德里苏丹国民族政治政令不统一中央集权宗教宗教宽容政策,佛教盛行,印度教兴起宗教同化政策,伊斯兰教为国教政令不统一,政局稳定,但国王直接控制的地区主要为恒河中下游,其余大部分地区仍保留原来的藩王;实行种姓制度;宗教宽容政策,佛教盛行印度教兴起中央集权,政教合一;最高统治者称苏丹,握有最高权力;地方划分为行省;穆斯林担任重要官职。宗教同化政策,伊斯兰教为国教印度人突厥人三、南亚与东亚的国家(二)东亚:日本

(善于学习)秦汉之际中国移民把冶铁和水稻种植技术传到日本6-7世纪严重社会危机646年“大化改新”模仿中国建立了中央集权国家10世纪中央集权制瓦解,形成庄园,豢养武士。12世纪末镰仓幕府建立,进入幕府政治时期17世纪德川幕府,实行锁国政策,抵制外来影响。1.发展历程三、南亚与东亚的国家(二)东亚:日本

(善于学习)2.大化改新

知识拓展背景社会矛盾尖锐、唐文化的影响开始646年孝德天皇颁布《改新之诏》进行改革,因年号为“大化”,故史称大化改新。内容政治建立中央集权的天皇制封建国家,废除贵族世袭制,以才选官经济把很多贵族土地收归国有,部民转为国家公民;国家定期把土地分给农民耕种(班田收授法),向他们收取赋税(租庸调制)文化在中央设太学,地方设国学外交向中国唐朝政治经济体制学习,成立古代中央集权国家影响大化改新是日本从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的标志,推动了日本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给日本历史上带来了巨大的变革。大化改新后,大和正式改称日本国。三、南亚与东亚的国家(二)东亚:日本

(善于学习)3.幕府统治(1)背景:

①政治:中央集权体制逐渐瓦解;②经济:庄园制经济形成;③社会结构:武士集团形成。(2)形成: 12世纪末,武士集团首领源赖朝在镰仓建立幕府,日本进入幕府政治时期。(3)特点/内容:

①天皇为首的朝廷只保有名义上中央政府称号;②以将军为首的幕府掌握实权;③武士与将军结成主从关系,成为将军的家臣;④实质:血缘关系和主从关系相结合的军事集团。(4)结束: ①17世纪建立的德川幕府面以锁国加强统治,抵御外来影响,严重阻碍日本发展。②1867年,德川庆喜还政于天皇,幕府政治结束。知识拓展:

武士道精神内容包括名,忠,勇,义,礼,诚,克,仁。武上道精神是武士的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绝对服从主君,重言诺,轻生命,勇于战斗,曾被日本军国主义宣传利用。在二战中,武士道同神道道一起,充当了日本法西斯侵略战争的精神武器。问题探究:

这段对闭关锁国政策的评价有道理吗?谈谈你的理由。坂本太郎在《日本史》一书中如此评价锁国政策:有关锁国的利弊,历来议论纷纭;但它确实是加强和巩固慕府封建统治的有效政策,长达二百余年的江户时代,能在国内保持和平,幕府政权得以维持,锁国无疑是个有力因素。在经济方面,国内产业得到发展,在文化方面日本独特文化得以昌盛等等,可以说都是由于锁国的影响。但是另一方面,它缩小了人民刚刚开展的、面向世界的目光,扼杀了不断探索的精神……提示:这段评价有道理。(1)闭关锁国政策从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来看,确实是加强和巩固幕府统治的有效政策;(2)但是它严重阻碍日本工商业的发展,堵塞西方科学技术和进步思想的输入,延缓了日本资本主义的发生,使日本的近代化比西方足足落后了2个多世纪。1.7世纪末,新罗初步统一了朝鲜半岛,模仿中国建立了中央集权国家。2.10世纪初,新罗人王建建立高丽王朝,效仿唐制。3.14世纪末,高丽大将李成桂自立为王,迁都汉城,改国号为朝鲜。4.16世纪末,日本丰臣秀吉派军侵略朝鲜,朝鲜请求中国支援,明朝大将邓子龙、朝鲜大将李舜臣在战斗中壮烈牺牲。历经7年中朝军民取得胜利。影响:保卫了朝鲜半岛,还进一步巩固了中朝友谊。重新整合东亚各国政治军事力量,奠定了之后200年多年亚的和平局面。5.特点:以中国儒学文化为中心,学习借鉴,形成了本民族的文化高句丽、百济、新罗高丽王朝政治中央设三省六部,将地方划分为十道;引入科举考试选拔官员。经济推行土地国有,实行授田制。文化中国的儒家经典和辞章之学广为传播。知识点3:南亚与东亚的国家(三)东亚:朝鲜

(学习借鉴,推陈出新)一方面在尊崇佛教的同时大兴科举,在国子院设立孔子、周公的塑像定期拜祭,在文学上,连陈朝的君主也是汉文文学的忠实粉丝,开始过端午节等传统节日。

越南古称交阯或交趾,秦汉到唐末千余年间,越南北部一直处于中国中央政权管辖之下。唐朝末年,该地陷入分裂割据状态,968年建立了第一个越南人的国家。1010年,越南建立李朝,定国号为大越,并模仿中国制度设置从中央到地方的官吏。明朝建立后,越南一度灭亡。1428年,越南再度独立,不断向南扩张,到18世纪后半期大体形成了今天越南的版图。(四)东南亚:越南

历史纵横知识点3:南亚与东亚的国家类别西亚:政教合一南亚:多种宗教东亚:中央集权政治政教合一,专制统治政教合一,君主集权体制宗教冲突、分裂割据君主专制中央集权体制经济农业、手工业、商业繁荣,对外贸易发达农业、手工业、商业繁荣,对外贸易发达农业、手工业、商业发展较快,对外贸易兴盛文化多民族文化异彩纷呈,对世界文明做出了重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