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与道德教育_第1页
网络与道德教育_第2页
网络与道德教育_第3页
网络与道德教育_第4页
网络与道德教育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PKI的基础技术包括加密、数字签名、数据完整性机制、数字信封、双重数字签名等。人生观是关于、态度、价值和理想的根本观点.第一节网络的发展历程与现状一、网络的形成与发展网络即国际信息互联网络,是指集通讯网络、计算机、数据库以及日用电子产品于一体的电子信息交换系统。它能使每个人随时随地将文本、声音、图像、电视信息传递给有终端设备的任何地方或个人.计算机网络的创建从某种意义上说是冷战的产物,20世纪50年代末期,原苏联发射了世界上第一颗人造卫星之后,美国国防部成立了高级研究计划署ARPA),借以寻求高科技支持下的军备优势。1962年,ARPA聘请在麻省理工学院任教的利克里特任信息处理技术局(IPTO)的首任局长,开始了计算机网络方面的有组织的、大规模的研究。1969年年底实现了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加州大学圣巴巴拉分校、犹他大学和斯坦福研究所4台计算机联网,这就是阿帕网(ARPAnet)-----国际互联网的前身。互联网的概念和雏形就是在这种连接的过程中形成的。1974年,ARPA的鲍勃﹒凯恩和斯坦福的温登﹒泽夫提出了TCP\IP协议(传输控制协议\互联网协议),1978年被美国国防部确定为标准。互联网的诞生1983年,阿帕网各站点通讯协议统一采用TCP\IP,这标志全球因特网即互联网的诞生。从此,互联网功能不断增强,即由原来只为军事、科研和教育服务的计算机网络,发展为向各行各业全面开放,人们可以轻易地运用因特网进行各种信息活动。1993年是因特网发展过程中非常重要的一年,因特网完成了到目前为止所有最重要的技术创新。万维网(WWW)和浏览器的应用,使因特网上有了一个令人耳目一新的平台。因特网演变成一个文字、图像、声音、动画、影片等多种媒体交相辉映的新世界,并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席卷了全世界。我国互联网发展的三个阶段1987年9月20日,钱天白教授向世界发出了我国第一封电子邮件:“AcrosstheGreatWallwecanreacheverycornerintheworld(越过长城,走向世界),由此揭开了中国人使用互联网的序幕。我国的互联网业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1986-1993)为研究试验阶段。在此期间,一些科研部门和高等院校开始研究互联网技术。其主要事件为1990年,中国国家计算机与网络设施(NationalComputingandNetworkingFacilityofChina,简称NCEC)开始建设。这个阶段的网络应用仅限于小范围内的电子邮件服务,而且服务对象仅限于少数高等院校和研究机构。第二阶段(1994-1996)为起步阶段,1994年NCFC正式开通了与Internet的专线连接,并于1994年5月21日完成了我国最高域名CN主服务器的设置,实现了真正的TCP\IP连接,可以向全部的NCFC成员提供全部的Internet服务,从此,我国真正进入了Internet,并以惊人的速度迅猛地发展起来。第三阶段(1997至今)为快速增长阶段。1997年以后,国内互联网用户基本保持每半年翻一番的增长速度。21世纪以来,以电子商务、高度垂直、无线、宽带真正成为产业主体和企业发展核心为标志。如今,互联网已进入千家万户,运用到各个领域,一个以互联网为核心的网络社会在中国已悄然形成。二、网络发展对社会的深刻影响1.信息传播方式的革命互联网的发明和广泛应用,则带来了信息传播方式的革命。数字传播将任何信息都表示为0和1的不同组合,只传输0和1这两种数字信号,从而有效地提高了传输效率,引发了人类生存与发展的一场革命。2.交往方式的革命随着信息网络技术的发展和国际互联网的开通,人们之间的交往不再受到时空的限制,交往范围得到了极大的拓宽,网络使人类的交往具有全球性、普遍性和无限性。在网络所提供的“赛博空间”cy—berspace即电子空间)里,任何一个人都可以自由地与身处其他国家、地区网络之中的任何个人进行交往,或者是与多人同时交往。交往方式也由等级式、单向度向平等性、交互性、非中心化转化,从而形成一种蕴含着新的文化意义的人际关系模式。3.消费方式的革命到了当今的知识经济时代,信息网络技术的发展使网上商店、商场、商城大量涌现,网上购物被越来越多的人接受和认可,并逐渐成为一种新的消费模式。可以说,网上购物和网上消费带来了人类消费方式的深刻革命。4.休闲方式的革命新兴的网络化娱乐业的迅速崛起,则给人们的休闲方式带来了革命性的变革。在网络时空中,人们可以通过电脑网络收听、下载个人喜欢的音乐,获取各种所需的娱乐信息,人们可以在虚拟图书馆、博物馆、艺术馆里度过他们的闲暇时间,人们甚至可以做虚拟旅游,到夏威夷、威尼斯、罗马乃至全世界进行周游。总之,在网络时空里,由于突破了现实时空的限制,人们的休闲方式获得了更多的自主性选择。5.社会组织方式的革命随着信息网络技术的发展,涌现出大量的虚拟组织,使得传统的组织方式发生了深刻变革,组织结构呈现网络化的特征。网络使社会组织的联系更加广泛,网上任何一个虚拟组织既保留有自身的特点和个性,又与其他组织有着广泛的联系,可以充分吸收其他组织的新思想文化和经验。网络化的社会组织使传统金字塔式的等级结构失去效力。6.教育的革命

从教育模式上看,网络多媒体的特质正在逐步改变人们接受教育的形式,远程教育的模式、自我教育模式正在兴起;从学习的资源上看,网络以网上图书馆、网上书店等形式,源源不断地向学习者提供学习信息,网络使教育资源得到最充分的共享和更有效的利用;从教育研究领域来看,因网络教育而产生的伦理、文化、观念、三、进一步构建网络道德规范体系的原则一是全民原则。二是兼容原则。三是互惠原则。四是自由原则。四、进一步构建网络道德规范体系的具体方法1.避免伤害他人。2.尊重知识产权。3.尊重他人隐私权。4.诚实慎独。第七章加强与创新网络法制教育第一节积极树立网络法制教育一、网络法的概念所谓网络法,就是针对网络空间中的各种社会行为,调整在网络研究开发、应用和发展过程中直接或间接产生的各种技术问题和社会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具体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1、是关于网络法律关系的确认;2、是关于网络及其系统本身的建设、维护、运行、管理等活动和行为的规范;3、是关于发生在网络环境中各个平台上的各种活动和行为的规范;4、是关于与网络及其系统有关的其他各种法律关系的调整。二、网络法的特点网络法作为调整特定社会关系的法律规范,既有一般法律所具有的特性,也具有自己的独特的属性。网络法既然是法律,就有法律所具有的一般特征。首先,网络法是国家制定和认可的,反映了国家意志,具有国家强制性。其次,网络法规定了在网络环境下各种社会关系的参加者法律上的权利和义务,以及违反法律时的制裁措施。最后,网络法是国家的强制力保证其实施的,以确认、保护和发展对国家和社会有利的社会关系和社会秩序。网络法也有其特殊性。首先,从网络法所调整的社会关系来看,网络法具有时代性和综合性。其次,从网络法的地域特征来看,网络法是具有国际法的国内法,其国际性是其重要的法律特征之一。最后,从网络法的表现形式来看,网络法具有公法和私法相结合的性质,并表现为行为规则与技术规则的相互渗透。三、我国网络法律教育的现状我国网络立法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关于网络运营秩序。1996年国务院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计算机信息网络国际联网管理暂行规定》(1997年修订)1998年的《实施办法》,主要规定了负责网络运行的接入单位的法律责任问题。1997年国务院信息化工作领导小组颁布了《中国互联网域名注册暂行管理办法》。1996年邮电部门颁布了《中国互联网域名注册实施细则》1996年邮电部门颁布了《中国公用计算机互联网国际联网管理办法》。1997年邮电部门颁布了《中国公众多媒体通信管理办法》。2000年国务院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电信条例》。第二,关于网络安全的保护。1994年国务院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计算机信息系统安全保护条例》。1997年公安部颁布的《计算机信息网络国际联网安全保护管理办法》第六条,规定了五类危害计算机信息网络安全的行为。1997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百八十五条,第二百八十六条规定了非法侵入计算机信息系统罪与破坏计算机信息系统罪。第三,关于计算机资产的保护。1991年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计算机软件保护条例》。1997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百八十七条规定,利用计算机实施金融诈骗、盗窃、贪污、挪用公款、窃取国家机密或者其他犯罪的,依照刑法的有关规定定罪处罚。第四,关于网络信息的管理2000年信息产业部颁布的《互联网站从事登载新闻业务管理暂行规定》。2000年信息产业部颁布了《互联网电子公告服务管理规定》。2002年新闻出版署与信息产业部颁布了《互联网出版管理暂行规定》。2003年国家广播电影电视总局颁布了《互联网等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管理办法》。2005年国务院新闻办与信息产业部颁布了《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管理规定》。2000年12月28日第九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九次会议通过了《关于维护互联网安全的决定》。该决定详细规定了对五类网络犯罪应当追究刑事责任,即:(1)妨害网络运行安全的犯罪;(2)妨害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的犯罪;(3)妨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和社会管理秩序的犯罪;(4)侵犯人身、财产等合法权利的犯罪;(5)其他网络犯罪。该决定将网络上所实施的各种犯罪都归于网络犯罪的框架之下,无疑为刑法学研究网络犯罪建立了一个新的平台。目前,我国针对网络违法犯罪的条款,还只散见于《刑法》、《民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计算机信息系统安全保护法条例》等法律、法规中,不够系统、集中,操作起来也比较困难。其主要表现为以下几点:第一,分类立法,尚未形成科学的体系。第二,缺少必要的基本法第三,已有的立法中有诸多缺陷,难以适应规范网络发展、打击网络犯罪的实际需要。第四,网络立法较偏重于保护计算机信息系统,对网络犯罪的打击力度偏轻。第五,国际协作不足,缺少大多数发达国家及一大批发展中国家有关电子商务的法律。第二节加强与改进网络法制教育一、加强网络法制教育的必要性网络是一个虚拟的空间,绝大多数人都是以匿名上网,他们都想在网络中宣泄在现实社会中被压抑了的心理因素,放纵自己的情绪,发泄自己的情感,因此对自己的言行可能缺乏约束。当前,网络立法工作中,我们要注意解决好以下几点问题:1、是网络立法的道德基础问题。2、是法律的认同问题。3、是法律的鉴定问题。4、是执法的法律监督问题。5、是法律的取证问题。6、是法律的诉讼问题。二、加强与改进网络法制教育的措施1、是普及网络法律知识。这里讲的网络法律知识主要是指法律基础知识,大力宣传和普及网络法律基础知识,增强公民的防范保护意识。2、是树立法制意识。法制意识通常指对法制的肯定的态度、心理、观点和思想。3、是培育法律技能。所谓技能,一般是指在练习的基础上形成的按某种规则或操作程序完成某种智慧任务或身体协调任务的能力。第三节丰富和发展网络法制教育的内容与形式一、有选择性地学习其他国家的网络法制教育,加强与创新网络法律教育运用法律手段加强对互联网的管理已成为相当多国家采取的措施。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都颁布了相应的法律法规。在国外,网络安全立法工作已逐渐普及。目前我国的网络立法工作还处于起步阶段,但已取得了一定进展,我们应根据现实的需要,对已有的法规进行修改、补充和完善,并结合网络这一特殊思想阵地,制定、完善有关网上管理法规,内容包括网上信息发布规范、信息审查和监督条例、知识产权保护条例等。二、利用网络法的特点加强和创新网络法制教育与传统法制教育相比,网络法制教育具有以下特点:第一,网络具有海量的信息资源,网络可利用电脑压缩等技术以及其独特的链接方式把几乎所有的上网法律知识和信息都联在一起,并能长时间储存,同时还能通过互联网传输到世界各地,由此汇成了极其丰富的法律信息资源,这是传统教育主要通过书本所无法比拟的。第二,网络教育具有跨越时空性,利用网络开展法制教育,学习和利用法律更加方便快捷,形式更加灵活。第三,网络教育具有灵活性,因此网络开展法制教育可以采用更直观生动教学手段。第四,网络教育具有广泛性,在网络法制教育中,网民交流更便捷。第五,网络的匿名性、开放性和自由性,让网民有更多的机会发表自己的言论或留言,较之传统法制教育方式更容易提高网民学习的积极性和参与意识。第六,网络教育的便利性,使得网络法制教育服务功能更加多样化,时效性也更强。三、是通过改变网络法制教育的具体方式丰富和发展网络法制教育的内容与形式。第一,丰富网络法制教育的内容,一方面是容纳更多的教育信息,使得网络法制教育更加全面化,尽可能地使法制教育内容丰富多彩,做到应有尽有,以供网民网民随心所欲地选择法律教育信息,以满足不同情况的心理特征及不同职业与不同兴趣的需求。另一方面也要做好知识的筛选工作。第二、扩宽网络法制教育的途径,由于法制教育最终目的是引导网民正确运用法律,将法的知识和理念外化为守法,用法和护法的实践,并在实践中巩固和提升认知水平。而网络法律服务与实践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网络在线教育。2.网络法律咨询。3.网络法律知识考试。4.增设法律信息。5.在线互动。6.增加网络教育形式。7.利用BBS等社交性网站,加强网络舆论。8.虚拟伦理训练。四、网络道德的内涵和特点

(一)网络道德的内涵“网络道德”是指网络环境或网络条件下调整人与人之间、人与社会之间关系的一种行为规范。这种“规范”从其功能来看,就是通过引导和约束网上人的行为,达到保障网络正常运行的目的。概括而言,网络道德就是对信息时代人们通过电子信息网络而发生的社会行为进行规范的伦理准则。(二)网络道德的特点1、网络道德的发展,从“依赖性”走向“自律性”.现实社会中的道德关系,大多为面对面的直接关系,在这样的关系中,对个体行为起实际作用的往往是强大的道德舆论压力,也就是说人们做出的道德行为有时并非出自内心的自觉自愿,而是一种道德舆论影响和监督的结果。因此,在现实社会中,人的道德更多地表现为被动性和他律性。与传统社会人们的道德意识与道德行为相比较,网络道德呈现出一种更少依赖性、更多自主性的特点和趋势,并为人们道德主体意识的觉醒、道德主体地位的确立创造了条件。网络道德的自律性在这样一个充满了匿名信息的网络世界里,外在的道德规范机制很难发挥有效的作用,从而弱化了网络社会成员的道德意识,在这种情况下,网络道德的实现往往要诉诸个人的道德信仰。网络道德更多的是依靠行为主体内在的自我追求的意蕴,即通常所说的主要靠人们的内心信念来维系。所以,如果说现实社会的既有道德是一种外在依赖型的道德,那么网络社会需要的更多的是一种自主、自律型的道德,它是一种更高水平的道德,唯其高,就更显其难。网络道德的发展,从“一元”走向“多元”2、网络道德必然呈现出明显的多元性和多层次性。在现实社会中,既有道德更多地表现为单一的、一元的,具有强大的对社会主流价值观的引导功能;而网络社会的超疆域性和开放性,决定了网络社会是一个全球一体化的社会,也是一个价值多元化的社会,这就使网络道德必然呈现出明显的多元性和多层次性。在网络社会中,因不同的政治观念、宗教信仰、价值观念、文化理念、风俗习惯、生活方式等而导致的道德冲突与融合频繁发生。3、网络道德的发展,从“滞后性”走向“超前性”。道德是由一定社会经济关系决定的,但它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其发展有相对独立性。这主要表现为道德发展的“超前性”和“滞后性”。所谓“超前性”,是指道德作为人类的一种价值目标,往往蕴涵着比现实更高的理想成分;所谓“滞后性”,是指道德作为一种能够在人类意识中长期积淀的传统,往往表现出自己的保守性或惰性。作为新生事物的“网络道德”,这种“超前性”和“滞后性”的并存交叉更为明显。一方面,作为一个高度自由、开放的“世界”,自由平等、个性化的交流方式,使得人们在网上表现出的道德观念总体上趋向于更宽容、更文明、更平等、更友善,这既反映了技术发展的要求,也反映了人类道德文明发展的趋势,这是网络道德“超前性”的典型体现。但另一方面,网络的高度自由和开放,并不完全脱离和排斥现实道德规范的影响,尤其是作为网络健康发展的重要保障,网络对人们行为的自律性要求,较之现实道德的要求更为苛刻和严格。第四节加强网络道德建设的意义一、网络道德的价值(一)理论价值1.网络道德理论可以促进应用伦理学的建构和发展。2.网络道德理论可以拓宽和延伸伦理学的研究。(二)实践价值

1.在道德意识方面,网络道德理论有助于人们形成新的价值观念和伦理精神首先是自主意识的提升。网络主体经历了由依赖型道德到自主型道德的嬗变,上网就意味着要自觉地做网络的主人。网络是道德主体能动性和潜力得到提升的重要确证,是主题道德自律性增强的重要机会。由于角色意识的缺失,网络主体只能自我约束。其次是奉献意识的高扬。奉献精神是网络社会基本的价值导向。众多网络主体的参与形成网络空间,没有诸人信息奉献就没有信息的共享。再次是权利意识的扩展。网络主体因网络的无中心结构极大扩展了权利意识,维权意识空前高涨,参与意识非常活跃。又次是平等意识的凸显。网络剥离了现实社会中被身份所掩盖的社会差距,在网上没有特权,每人都是中心,人与人之间趋于平等,不受等级制度的制约。网络打破了知识垄断,填平了大众与精英之间的鸿沟。最后是民主意识的开拓。网络的核心是民主开放性。在虚拟网络空间里,人人都有发言权,每个网民都可以自由选择,任何网络事物的解决需要大家民主的商谈获得。2.在道德规范方面,网络道德理论将建构并倡导一系列网络社会中人们应当遵循的行为规范。3.在道德行为方面,网络道德将引导人们矫正网络社会中的不当行为。二、加强网络道德教育的必要性

(一)网络道德教育是提高网络主体道德素质的需要第一,目前网络主体涵盖了几乎所有职业的社会成员、在一定意义上可以说,今天之中国,就是“全民”上网的时代。第二、职业构成复杂。从道德的角度来看,就意味着网络主体的道德素质参差不齐。道德素质自有高下之别,这是现实生活中我们可以感知的必然现象,这也意味着现实生活中人们道德素质的差异必然会在网络社会中呈现。加之网络道德的自律性与生成性特点,我们可以说,网民的网络道德素质亟待提高。而网络道德素质的提高不是一个自然的过程,从个体的角度来看,一是要靠网络主体的主体自觉;二是要靠网络主体的网络道德方面的教育。网络道德教育的性质网络道德教育,一方面可以提高网络主体的道德认识,提升网络主体的道德境界,培育网络主体的道德人格;另一方面网络道德教育也可以提高网络主体的道德自觉性。因此,通过网络道德教育提高网络主体的道德素质是网络时代所面临的紧迫任务。(二)网络道德教育是网络社会发展完善的需要

网络社会作为网络主体的另类生活空间,给我们提供了诸多的便利,读书、工作、购物、交友、娱乐等都可以在网络社会中得以实现。使我们可以超越时间与空间的限制,创造一个属于自己的魔幻世界。然而,网络社会在创造一个神奇世界的同时,也造成了自身难以克服和解决的诸多难题。因而,同现实社会一样,网络社会的发展与完善同样需要网络道德教育的介入。第一,网络活动的道德意义与价值决定了网络道德教育介入的重要性网络社会的主体是人,是人创造了网络,并将其思想和价值观念带入了网络之中。因而网络社会不是人的真空世界,也不是思想的真空世界。网络社会中,人是网络和信息的主宰,网络的操作与控制,信息的交流、传播都需要人来完成。不论是信息的采集、传递活动,还是从事网络购物、聊天、娱乐等活动,都不是与其他网络主体完全无关的行为,而是会对其他网络主体的利益与权力造成这样或那样影响的行为,或者说是有一定社会意义与价值的行为,因而,也是我们可以进行到的考察与道德评价的行为,即网络主体在网络社会的活动同时就是道德活动。既然网络主体的网络活动是道德活动,就必然会受到网络主体的道德素质的影响。因此,网络主体的道德素质和技术素质在网络社会中具有同样重要的地位。加强网络道德教育,提高网络主体的道德素质,促进网络社会的健康文明发展是义不容辞的任务。第二,网络社会多元价值观念的争斗凸显了网络道德教育的必要性网络社会虽然是“无疆界”的,但其与现实社会一样,仍然存在着政治斗争,网上不同意识形态的渗透与反渗透便是这种斗争的缩影。网络社会只是使复杂的政治斗争的形式发生了变化,用信息战取代了疆土战,用价值观念等思想武器代替了其他武器。现实社会中价值观念的多样化在网络社会有着更加直接的表现。第三,网络社会现存道德问题的解决彰显网络道德教育介入的迫切性。网络技术也是一把双刃剑,它在赋予网络无穷魅力的同时,也使网络具有巨大的破坏力。网络社会中,人的主体性、创造性得到张扬,人的自由和平等得到了体现,人的隐私、尊严得到一定的保护。但同时,网络社会也放大了人的劣根性,刺激了人的恶欲膨胀。自由主义、个人主义、利己主义、无政府主义、享乐主义、道德相对主义等观念大行其道。从道德行为上来看,现实社会中的各种各样的道德失范行为都可以在网络社会中找到其翻版。网络交往过程中的欺骗、侮辱、谩骂甚至于诽谤屡见不鲜;网络无用信息充塞、色情信息泛滥、虚假信息成灾;网络病毒花样翻新,网络黑客畅行无阻,网络犯罪不断升级。总之,网络社会是一个神奇的“虚拟”社会,也是问题多多的“真实”社会。网络社会的特点和存在的问题,都呼唤着网络道德教育的介入。(三)网络道德教育是网络道德建设自身发展的需要网络道德是伴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与网络社会的普及而形成发展起来的,对于我们来说,它仍然可以算作一个新生事物。由于网络在我们生活中的日益普及与全面渗透,网络社会的道德问题正在引起社会的普遍关注,而网络道德建设则远远滞后于网络技术的发展与网络空间的拓展。从主体的角度来看,在一定的意义上可以说,许多网民没有从道德的角度去审视、评价或反思,网络活动中淡化甚至放弃了道德的追求,丧失了道德的自觉性与主动性,也失去了成为真正的网络道德主体的前提。从网络道德规范的角度看,虽然有许多不同的组织、团体甚至是个人提出了不同的网络道德准则或网络道德行为要求,但远远没有达成共识,没有被广大网民所认可的共同的网络道德规范。总体而言,网络道德规范还处于创制阶段。从网络道德关系来看,由于网络道德主体的不成熟,网络道德规范的缺失,网络道德行为的失范现象的大量存在,导致网络道德关系不正常、不和谐。因此,网络道德建设可以说刚刚起步,路漫漫其修远兮,仍将上下而求索。网络道德教育也是网络道德建设的重要内容,对于网络道德主体素质的提高,对于网络道德规范的生成与遵守,对于网络道德关系的调整都有着积极的意义与价值。但是,网络道德教育的状况同样不同乐观。青年学生作为网络道德主体的主力军,也是最有条件接受网络道德教育的群里,但是学校对青年学生网络道德教育存在着严重的缺位现象。在计算机方面,学校给予学生的更多的是技术方面的知识,很少甚至是没有对学生进行计算机伦理道德方面的教育和训练。在家庭,由于家长自身的网络道德方面的知识与能力的欠缺,更不可能对孩子进行网络道德方面的教育。青年学生尚且如此,其他群体的网络道德教育更是处于放任状态。因此,加强网络道德教育是网络道德建设的自身的客观要求。而网络使公民拥有更多的话语权主要体现于以下几个方面:其一,进入网络世界几乎没有门槛限制,任何人都可以自由地登录各大网站和其中的网络论坛,可以在论坛上发帖、跟帖,和其他网民就各种话题展开沟通、交流和讨论,可以自由选择在各大网站开设自己的博客,在博客中发表文章或写下自己的感想。总之,只要你愿意,每个人都可以在网络世界写下自己的想法,发出自己的声音,这对于草根阶层和普通的公民来说,在前网络时代几乎是不可想象的,个体至少拥有了哪怕是非常微弱的话语权,即在网络公共空间发出声音的权利。其二,那些由无数单个和分散的网民所发出的声音;通过网络的途径得到了快速的聚集和汇合,变成了真正意义上的话语权。即,民众所发出的这些声音必须掷地有声,能对现实社会运作和观念有所推动或改变,过往几年的事实已经给予充分的佐证。2003年的“孙志刚事件”可以说是网络舆论推动中国社会法治进步的标志性事件,同时也是普通公民的话语权经网络平台得以汇合并对现实社会产生巨大冲击力的最好佐证。因此,随着网络媒体特别是博客这种网络新媒体的崛起,对中国普通民众来说,每个人都可以借网络的平台来表达自己、言说自己,即使是那些不能或缺乏表达途径的大多数,即那些围观和潜水的,他们在某种程度上也被其他言说的网民代表了。因此我们有理由相信,个人可以在话语权的获得中不断实现和实践自己的民主权利,而社会的民主也将在个人实践话语权的过程中逐步向前发展。三、网络对民主的促进作用毫无疑问,网络及网络所构建的公共空间对中国社会民主发展具有积极的作用。《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五十四条规定,剥夺政治权利是剥夺下列权利:(一)选举权和被选举权;(二)言论、出版、集会、结社、游行、示威自由的权利;(三)担任国家机关职务的权利;(四)担任国有公司、企业、事业单位和人民团体领导职务的权利。就此看来,网络使公民实现其政治权利主要体现于刑法规定的第二项:即言论、出版、集会、结社、示威自由的权利上。具体而言,网民借助于网络信息发布权,部分地实践了言论自由的权利;而在网络论坛、博客上发表代表自己的观点和感想的言论或文章的同时,网民本身就成了自己的出版人。也就是说,人们在网络上的聚集是自发自愿的,回帖也是自发、自愿的。这在一定程度上也可以视为网民借网络公共空间部分地实践了集会、结社、示威自由的权利。网络对公民实践其政治权利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对于中国这样人口众多的社会来说,在民主政治的发展过程中,网络的途径无疑是成本最低而收效却却是最大的。因为它可以在最短的时间里聚集民心、表达民意,政府也能够据此迅速地作出反应而进行政策的调整。再从宪法所赋予的公民的权利的视角看,网络对公民实践其权利特别是政治权利的作用上也是有益无损的。一方面,刑法对政治权利的界定是对宪法赋予公民的权利的部分沿用,前文已述,不再赘言;另一方面,就目前的国情和社会状况来说,如果想实现并实践宪法赋予个人的诸如言论、出版、结社等政治权利,对普通人而言通过网络无疑是最简单、最便捷、最可行的方法和途径。因为你不可能找到比它更低门槛,运作成本更低廉、时间更快捷的其他的方法和途径来实现和实践自己的政治权利。所以,人们特别是那些意欲表达自己的思想、情感、观点等的网民们就热衷于上网、发帖、写博,自愿自觉地参与网络公共空间的讨论。这完全源自于网络的自由以及自由给个人所带来的那种激情和动力。总之,在网络自由的海洋中邀游的时候,不管你意识与否,其实你已经在真真切切地实践了宪法所赋予你的文化权利和政治权利。第三节网络创新与改进道德教育一、网络、自由及道德(一)道德的自发性道德虽然呈自生自发生长和进化发展的态势,但也需要一个适合道德自发生长发展的环境。那种树立道德典范的做法可能会起到一时间优化道德生长环境的作用,但不会从根本上改变道德自发生长和进化的进程。(二)网络与个人自主性道德的自觉既是现实世界也是网络世界的需要,因此网络世界的自治和自主就显然更为重要。正因为网络使人获得了行动上的自由,人们才有行动的积极性、激情和动力。(三)网络、自由和道德的关系首先,自由可以催生和培育个体的自主性。其次,在自主性形成的基础上,有了自由,人们才有去改变自己的处境从而改变自己的命运的可能。第三,只有自由,人们才能看到改变的希望和信心,自由在给人们带来改变的希望和信心的同时也给个人和社会带来道德信心。最后,在自主性形成,在启动了人的道德诉求和树立了人的道德信心的基础上,那些意欲改变自己处境和渴望成功的个人就必然自觉地遵循社会规则。网络、自由和道德的关系因此,自由具有深厚的道德价值和意义。一个人越是摆脱了约束和压制(当然包括物质和精神上的),他就越自由和自主,同时他也就越会对自己的行为和生活负起责任(包括道德责任)。可以想象,一个没有人生自由的奴隶是根本谈不上对他自己和他人负责的,就更不要奢谈什么道德责任了。而一个自由的有行为能力的人,是可以也应该对他的行为负责的(虽然他可以选择不负责,这也是他的自由之一)。所以,自由催生了独立和自主的个体,它能使个人在最大程度上成为道德主体和责任主体,从而履行自己的责任,因此,道德渊源于自由,而同时自由也会促进道德的提升与发展。网络无疑使个体获得了前所未有的自由其一,个体单独面对计算机,有利于个人的责任和理性,所谓俗话说的“一人做事一人当”就是这个道理。其二,网络的即时、广泛与充分的沟通与交流也有助于个人理性的形成。总之,网络无疑使人获得更多的自由,同时也迫使个人更多地站在目我的立场上面对自己和世界,个人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依赖自我的力量。所以网络造就了自主独立的个体,由此也会逐步培育出独立自由的文化,凸显出网络技术的文化与道德意义。而且道德必定是最终的和根本性的决定因素二、网络对传统道德的影响网络公共空间的勃兴和发展对近10年来中国社会的发展与进步起到了必不可少的助推作用,而在改变社会的价值观念和道德观念上,在促使传统道德的现代转变上,在整个社会道德秩序的进化和逐步生成上,网络无疑也助了一臂之力,这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其一,网络引发了人们对传统道德观念和规范的审视和大讨论。道德规范和观念的改变网络让各种不同的个性、各种另类的行为和观念都找到了表现的平台,人们借助于网络所提供的这个平台,对其中的人、事、观念进行了前所未有的审视和大讨论,而且这样的讨论是大范围的几乎是接近全民参与的,同时又是即时的,可以看到,很多时候对很多事件都是在网络媒体的带动下。电视媒体和纸质媒体也随后参与。使得这种讨论非常地广泛和深入。也使得参与的个人和旁观者都在其中获益匪浅。比起以往任何时候,社会在这方面都已经更加开放和宽容,这既是道德规范和观念的改变,也是精神与道德的进步,因此网络在推动社会进步、引发和转变社会道德规范和观念上所起到的积极作用是不可否认的。其二,网络使个体成为真正的道德主体计算机网络技术对人类道德自觉特别是个体道德自觉的要求是更为强烈和直接的。原因在于一方面是表面上看,面对网络的是个人,似乎只是个人通过鼠标与计算机发生关系;另一方面,面对网络的无数个人实质上又是公共电子牧场的放牧者。如果大家都不自觉,草地就会毁掉,最后,大家都失去放牧的草地——产生公共牧场的悲哀。由此看来,网络世界既是个人的,同时又是公共的。因此,这里同样也既需要法律法则,又需要道德法则。另一方面网络时代的特点就是,它在更大的程度上把自由给予个人,同时也在更大程度上把责任还给个人。换言之,网络社会的自由与责任在某种程度上更加体现为个体自由的扩大与个体责任的扩大。简言之,你拥有的自由增加了,你的责任也就随之而增加了。信息时代,人——机关系的事实内涵了道德因素是保证网络安全和隐私的逻辑必然性。换言之,对人类而言,需要我们去领悟和认识到网络技术本身已经预设了道德的必要性和重要性,网络技术所具有的文化与道德意义也应该就在于,它在更大程度上使个人成为道德主体。其三,网络培育了个体的责任和理性网络培育了个体的责任和理性是毋庸置疑的事实,网络赋予个人自由的同时也赋予了个人责任,任何时候,责任都是随自由而来的。所以,在网络江湖行走也和在现实世界一样要负责任,应该说原有社会的道德规范和文化标准或准则在网络空间依然有效,只不过对不同的人所起的引导或约束作用的程度会不同。在对“80后”、“90后”的大学生进行的网络行为的多次调查也显示,在进行网络行为时,他们都不同程度地想到了或自觉不自觉地在遵循原有社会的道德与社会规范。虽然,网络的宽松环境固然会带来泥沙俱下、鱼龙混杂的现象,但也正因为网络有自由表达的权利,特别是怀疑、质疑、纠偏和挑战的权利,所以公众辨别真伪、分辨是非的意识和能力也随之增强。因此在参与了网络公共论坛、参与了在博客中的各种讨论之后,在写博客和接受批评之后,网民的理性无疑会得到提高和锻炼。三、道德自觉是信息时代伦理发展的必然趋势人们普遍认为信息伦理是自律型伦理和普遍型伦理。网络的类市场环境激发也促使了个人自主性和道德自觉性的生成,而随着个人自主性和道德自觉性的不断生成的发展态势,必然使整个社会的伦理发展呈现出自觉和自律的样式或趋势,因此说道德自觉是信息时代伦理发展的必然趋势。道德自觉是信息时代伦理发展的必然趋势(一)信疑之间快速变动和不确定性显然是我们这个时代最为显著的特征之一。其普遍的表现就是人们不再对传统的伦理和价值观念确信无疑,而是充满了怀疑和不信任,同时对未来也充满了忧虑。由此导致了伦理相对主义和道德怀疑论的盛行,而相对主义和怀疑论发展到极点就必然会产生对善与恶、是与非、美与丑等的判断与衡量标准的丧失。也就是说在很多问题上似乎已经没有标准可言。信疑之间在现实世界中则表现为:政治生活上的腐败和以权谋私等寻租行为成为当代社会的严重社会问题,严重影响到了普通人对道德生活的追求并降低了他们的道德水准;经济生活中的欺诈等各种短期行为不仅严重影响了正常的经济秩序,而且也冲击了整个社会的道德防线;文化和艺术的多元化和丰富的发展、生活的艺术化一定程度上导致人们更加注重追求审美的价值(美与丑)而淡化了对与错、好与坏、正与邪等的道德和价值判断。另外,人们逐步转向依靠外在的法的力量而忽略了自我的内在的道德力量,人们逐渐放弃了对自我的内在的道德追寻,放弃了自己本应有的道德责任和义务。信疑之间在信息网络时代,计算机犯罪已经成为全球共同面临的棘手问题。现代社会由于计算机在各领域的普遍使用,所以使得计算机犯罪影响到了小起市民生活大至国家机密等的广泛领域。电脑“黑客”的肆意横行一方面与我们的有关的立法没有能及时跟上信息技术的发展有关,另一方面也与年轻的“黑客”们缺乏社会与个人的责任感有关,换言之这与整个社会的道德滑坡及其对青年的影响而致使他们的行为失范和青年人游戏人生的价值观也有关。这也与社会道德淡化的发展趋势有关。信疑之间不仅如此,由于中国社会的特有的历史与客观背景,在全球化与信息化的冲击之下,社会问题与伦理问题就显得更为突出和尖锐。首先,由于全球文化的交融,信息膨胀及其传播途径的多样化,对个人特别是对青少年来讲,可以说是耳目不暇,造成的结果或者是在没有来得及进行理性思考和判断并选择性地接受之前就可能已经转化为自己的东西,或者是面对太多的信息而无从选择,由此陷入混乱和困惑。其次,由于大多数的人在文化观念上,面对或选择了不同的东西,那么,不管是教育还是宣传都很难再像以前那种封闭式的环境下,很容易就把人们的文化和思想统一到某一认识的共同点上,这正是我们的教育和宣传部门不可回避的客观事实。信疑之间第三,由于中国幅员辽阔,地区间发展极不平衡,全球化和信息化的过程也呈现出有别于其他国家的特征。中国社会的实际是,一方面,对广大的农村和落后地区来说,我们要实现由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的转变,另一方面对东部沿海的发达地区来说,要迎接信息时代的来临和挑战。这就意味着我们社会在总体上要在同一个时间内实现和完成两种转变,也就是说我们现阶段的社会转型是双重的甚至是多重的。因此,我们所面对的由于社会的多重转型所带来的问题和矛盾必然会更加复杂和激化。显然,在立法尚有待进一步发展和健全、在原有文化与价值已被冲击和侵袭,但新的价值观念和价值体系尚未形成的时候,混乱和无序是在所难免的,但对此也不必过于惊慌或悲观。信疑之间对普遍伦理与普世价值的期待。所谓的普遍伦理,指的是由于人类生存与发展的命运已紧紧连在一起,因此在行为规范和价值准则上人类应达成某种共识。也就是说,建立普遍伦理有助于协调日益普遍和密切的人类交往过程中的各种行为,有助于解决业已出现的各种全球性的问题。现代世界,人们的一个深刻的体会就是,不同国家、不同民族之间的交流和交往比以往任何时代都更加频繁和密切,不同的文化和价值也在交流和沟通当中发生碰撞和融合,人类的个体、群体都深深感受到相互间的依赖性。以往,人们更多地站在个人、国家、民族利益的角度考虑问题,信疑之间因此所强调的是文化之间的差异,伦理与价值观因不同的国家、不同的历史时期而不同。总之就是突出各自的差异与不同,这正是意识形态时代的突出特点。而今天的全球化时代,由于生存和发展的需要,由于个体、国家和人类总体之间的命运息息相关,我们不得不站在全人类的角度来考虑问题,人们所强调的重点显然是文化的共同性和共通性,也就是人们更为注重寻求普世的伦理和价值。因此在伦理价值上寻求和达成比较一致的观念,建立我们共同需要的普遍伦理,这不仅是可能的也是现实的需要。所以说正是人类共同的生存和共同的利益需要,促成了普遍伦理的建立并构成了建立普遍伦理的现实物质与文化基础。普遍伦理的建立也源自于解决全球性问题的需要。(二)道德自觉是必然发展趋势信息技术和网络的普及,使得普通人也可以建立自己的网页,最弱者也可以发出自己的呼声和发表自己的见解,任何人都可以在网上在最短的时间内发表自己的见解和观点,并在瞬间传播开来,同时也可以最快的时间看到网上的其他的新闻和信息。人们之间的交流可以免去原来的许多中间环节(中间的必要环节只是一台联网的电脑),在这种情况下,社会中原有的垄断和权威就会不攻自破,社会结构将更加体现一一对等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换言之,相对于原来的社会,对个人而言平等和公平在一定程度上将得到进一步的体现。这应该就是比尔·盖茨所说的网络生活方式对原来社会的许多限制的突破了。显然,这是科学技术的力量的体现,也是它给个人和整个人类带来的福祉。道德自觉是必然发展趋势但是,信息技术和网络的普及所带来的问题不仅已经浮现,而且也呈越来越严重的发展态势。在这种情况下,唤醒个人的道德自觉就显得尤为重要了。首先,因为在信息时代,法律和公开的社会道德舆论对个人行为的监管已经不像原来那么容易,因为任何一台联网的计算机都可以成为人们发布信息或犯罪的工具,在时间和空间上要加以限制和监管是非常困难的,因为在时间上有瞬时性,而在空间上则有变动性。因此,在做与不做、如何做的问题上,决定权完全在个人手里,由此可见,人的道德水准和道德自觉在这种情况下的作用是非常大的。换言之,在很多情况下要完全靠人的道德自觉性来对自己的行为进行规范和约束。如果个人没有了对自我的道德自觉和约束,那么,犯罪或违反社会规范的事情就随时都有发生的可能。道德自觉是必然发展趋势其次,信息技术正在逐步地改变着原有的社会结构知识、信息、技术在顷刻间可以赋予个人力量和财富,从而改变个人的命运。总之,信息时代给人们带来了无数的机会,同时也给个人和社会带来许多潜在的危险。因此,对当前的专业技术人员,我们都应该大力加强道德与法制的教育,唤醒他们对自己和对社会的道德责任感,使他们能够自觉地规范和约束自己的行为。否则,随着电脑网络的迅速普及与发展,它对青年以至对整个社会有可能造成的危害将是难以估计的。网络技术给社会带来的结构性风险随时可能被释放。(三)伦理发展的趋势探讨我们都已经意识到,人类正在进入一个新的时代,也就是说信息文明不仅改变着人类的生活方式,而且也改变着人类的思维方式。显然,人类的道德实践和伦理理论思维也在发生改变。伦理思维上最为明显的改变就是现代伦理学的兴起和发展,促成了伦理学由传统伦理思维的道德命令向现代伦理思维的道德关怀的转变。这一转变的深刻意义在于对个体道德自觉性的重新发现与回归,并由此拓展了人的道德生存空间。伦理发展的趋势探讨诸如正义、公平与公正等具有普遍意义的伦理规范与伦理价值,同时也会更加注重公共道德的价值。换言之,最一般性的规则将更受人们注重。在不同的国家、民族、社会团体和个人间的这种频繁的和全方位的交往过程中,显然,公共道德是十分必要的。同时像公平、公正、正义等具有普遍意义的伦理规范和伦理价值也必然会越来越显示出其重要性,因为这些具有普遍意义的伦理规范与伦理价值一直都深深地根植于不同文化传统的民族和个人的思想和文化当中。它们是个人、社会团体、国家得以立足的根本所在。所以也能够广泛地为人们所接受。如果把它们作为普遍伦理的主要内容和重要规范,应该比较容易在不同国家的人们之间引起共鸣。伦理发展的趋势探讨道德宽容是另一伦理发展的趋势。道德宽容一方面体现在各种现代伦理学流派的兴起和发展上,这表明在面对变动和日益复杂的社会环境和人类处境,人类正尝试寻求各种新的伦理和道德理论的解释和指南,从而为人们的生存提供理论的解释和支持。换句话说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处境,同一个人在不同的时间其境遇和际遇也不同。对个人道德自觉的要求是信息时代伦理发展的一种必然。我们知道伦理的有序和社会的有序在任何时候都一方面要依赖硬件的法律和法规。伦理发展的趋势探讨另一方面也要依赖软件的社会道德规范的约束,而我知道道德对人的约束在很大程度上则要依赖人的道德自觉。既然道德自觉是信息时代伦理发展的必然趋势,而且我们也已经从观念上意识到这一点的话。那么,我们有理由相信,经过全球化和信息化的冲击和洗礼,我们社会的伦理必将能够从无序走向有序,从混乱走向整合。我想学术界讨论已久的中国伦理重建的真正意义也大半在于此。也就是说伦理重建的意思并不是说要重新建构一套新的伦理道德规范和价值,因为那也是根本实现不了的,因此“重建”的意思主要应理解为是要使我们的社会重新回到伦理的有序化当中来。伦理发展的趋势探讨最后,全球化与信息时代是一个交往的时代,也是一个开放的时代,是机遇和危机并存的时代。传统的观念和价值正不断地消融于正在产生和形成的新的观念和价值当中,这是必然的发展趋势。在这种发展趋势当中普遍伦理与普世价值必然可以呼之欲出,同时,即使是信息时代,信息技术所能改变的也只是我们的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但绝对不可能改变我们作为——人的事实。每个人都不应该忘记他始终是责任主体和道德主体。因此,伦理与道德仍然是信息时代,人类生存(数字化生存)最终的和最深层的支持和依托。第三章网络环境中存在的

消极性低俗文化重点提示:在当今网络环境中,网络低俗文化的存在是个人、社会和政府多方面原因造成的,需要从全方位入手才能解决;网络低俗文化对于个人发展、社会稳定和国家安全等方面都有着重大影响,已经成为当今不可忽视的一大热点问题。第一节网络环境中存在的

低俗思想表现一、网络低俗文化的定义和特点网络低俗文化属于网络文化的一部分,它主要是以“网络低俗内容”为主要表现,是一种形式特殊的网络文化现象。而“网络低俗内容”主要是指网络上一些趣味低级、庸俗不堪,使人萎靡、颓废的内容,相对于高尚情趣、积极上进、令人奋进等社会进步意义和价值内容。低俗文化的重要表现形式淫秽:在整体上宣扬淫秽行为、挑动人们性欲,导致普通人腐化、堕落,又没有艺术或者科学价值的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信息内容。色情:指整体上不是淫秽的,但是其中一部分有淫秽内容,不利于网民的身心健康,缺乏艺术价值或者科学价值的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信息内容。低俗:是指对不利于人的健康发展,危害社会公德或者民族优秀文化传统的信息内容。网络低俗文化的特性1、娱乐性:指网络低俗文化一般会对传统文化的某些严肃庄严的内容进行恶搞,达到一种低俗搞笑的效果,以迎合一些人恶俗媚俗的不良心理。2、低俗性:指“低俗文化将肉麻当有趣,将粗俗不堪、色情暴力当生活享受,很容易使人陷入低级趣味的泥沼。3、隐蔽性:指网络低俗文化的隐蔽性与混淆性,许多正规的网络内容都可以被用来炒作、娱乐化甚至低俗化。“犀利哥”的出现最初只是满足了一些人猎奇调侃的需要,而红透网络的“凤姐”其心理缺陷也被无限放大饱受嘲讽。不法商人为了牟取暴利在网站上传播色情暴利信息二、互联网信息内容的多元化网络文化:指网络上的具有网络社会特征的文化活动及文化产品,是以网络物质的创造发展为基础的网络精神创造。它指的是以网民为主体,基于电脑、互联网等物质基础,以网络为文化信息载体,文化特性与网络载体紧密结合的新型文化活动及文化产品的文化。网络文化的三要素物质文化:以计算机、网络虚拟现实等构成的网络环境。精神文化:主要包括网络内容及其影响下的人们的价值取向、思维方式等,其范围较为广泛。制度文化:包括与网络有关的各种规章制度、组织方式等。网络文化包含的内容狭义网络文化包含的内容:包含人的心理状态、知识结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道德修养、审美情趣和行为方式等。网络文化最主要特点就是信息的海量性。互联网将全世界的计算机连接起来,形成了一个无比巨大的数据库,网上的信息无所不包。网络主体生产、获取、传播信息具有公平性。网络时代打破了传统媒体对信息的垄断,每个人都可以成为知识的生产者、获取者和传播者。三、网络环境中存在的低俗思想网络出现的低俗内容:根据网络谣言或恶意诽谤,报道低俗新闻。大肆炒作违反社会公德、违背公序良俗的新闻。报道商家和名人庸俗炒作的行为。网络环境中低俗之风的表现当前网上低俗之风主要有:一些网站大量刊登裸体、露点、偷拍、走光图片和视频,以挑逗性的语言描述性行为、性部位,宣扬一夜情等不正当交友信息,传播血腥暴力、恶意谩骂、侮辱他人等内容,发布非法的性用品广告和性病治疗广告,设置挑逗性标题吸引点击率等。此外,通过网站新闻报道、社区贴文、图片、音视频、网络广告、即时通讯、线下行为等方面也出现了一些低俗内容。力拓间谍门艳照门活埋门召回门“门”的事件反映了社会道德如今在不少网民的思维中好像并没有很清晰的界限。提拔门侵权门求婚门开水门退中门感谢门兽兽门砸车门女子虐猫事件铜须门事件功夫少女色情照片钱军打人事件史上最毒后妈华南虎事件人肉搜索侵权还是正义?第二节网络低俗文化的种种表现及其成因一、网络低俗文化的种种表现目前,网络正在人们的生活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而我们在网络提供的新的空间与憧憬中,不免会有深深的不安与忧虑。网络时代的大众文化就是一把“双刃剑”,在造着新的创作方向、文化范式、传播模式的同时,也不可回避地存在着负面影响,其中最为引人关注的就是网络文化中的低俗倾向。幻灯片27(一)低俗信息一些网站的“网页搜索”、“图片搜索”结果中存在大量淫秽色情网站链接;网站空间中存在大量的低俗图片;知名网站的“相册”栏目、“博客”栏目、“论坛贴图”版块存在低俗内容;网络中存在色情、淫秽等低俗信息早已经不是新鲜事,在网络上更是屡禁不绝。(二)信息犯罪汶川大地震时期,全国人民众志成城抗震救灾的同时,一些不法分子通过互联网趁机造谣生事、骗取钱财、扰乱社会秩序。(三)网络暴民主要有三特征:(1)借助道德的名义,恶意制裁、审判当事人并谋求网络问题的现实解决。(2)通过网络追查并公布传播当事人的个人信息(隐私),煽动和纠集人群以暴力语言进行群体围攻。(3)在现实生活中使当事人遭到严重伤害并对现实产生实质性的威胁。(四)虚假或恶搞信息虚假或恶搞信息是网络低俗现象的一个重要表现,严重污染的网络环境的同时,对现实社会的稳定也有重大冲击。(一)低俗信息一些网站的“网页搜索”、“图片搜索”结果中存在大量淫秽色情网站链接;网站空间中存在大量的低俗图片;知名网站的“相册”栏目、“博客”栏目、“论坛贴图”版块存在低俗内容;网络中存在色情、淫秽等低俗信息早已经不是新鲜事,在网络上更是屡禁不绝。(二)信息犯罪汶川大地震时期,全国人民众志成城抗震救灾的同时,一些不法分子通过互联网趁机造谣生事、骗取钱财、扰乱社会秩序。(三)网络暴民主要有三特征:(1)借助道德的名义,恶意制裁、审判当事人并谋求网络问题的现实解决。(2)通过网络追查并公布传播当事人的个人信息(隐私),煽动和纠集人群以暴力语言进行群体围攻。(3)在现实生活中使当事人遭到严重伤害并对现实产生实质性的威胁。(四)虚假或恶搞信息虚假或恶搞信息是网络低俗现象的一个重要表现,严重污染的网络环境的同时,对现实社会的稳定也有重大冲击。二、网络低俗文化的成因分析及对策(一)个人因素网民在网络低俗化中,也存在很大责任。网民在网络中的地位决定了他们在网络低俗化的影响,网民可以从四个方面影响网络低俗化:一是低俗话题的制造者;二是低俗现象的观望者;三是低俗现象的推动者(网络推手);四是网络低俗化的受害者。由于部分网民心态不健全,再加上网民由于政治背景、文化水平、经济地位、职业身份、个性心理等不同,会形成不同的兴趣与需求,使得一些网站从业者名正言顺的传播着低俗文化,污染着网络环境.对此,网民作为网络文化的主体,因此网民自律和监督尤为重要。每个网民都应该有这种自觉意识,自我约束,为提升社会整体素质、文明程度及个人素质而努力。其次,网民对网络低俗之风应进行有效的监督和坚决地抵制。(一)个人因素所以,必须建立健全网民广泛参与的监督机制,在全社会的范围内形成防范和打击网络淫秽色情等低俗信息的强大态势。一方面要通过媒体的宣传,让人们认识到网络低俗之风的危害性,发动网民自觉抵制网络淫秽色情信息的传播。另一方面,还应进一步完善举报奖励制度,充分调动广大网民参与的积极性,如中国互联网协会互联网新闻信息工作委员会已经开通“不良信息举报网站”,公安部开通“淫秽色情举报网站”,这些网站的开通卓有成效,正在形成大家共同抵御网络低俗文化的浓厚氛围。同时,还要加强全社会的网络思想道德教育,促进人们自觉遵守网络道德,规范网络行为。(二)社会因素首先,媒体追求新闻热点,博人眼球,在网络低俗化过程中,担负很大责任。一是本身把关不严,使得有些不良信息流行网络;二是有的媒体推波助澜,使得某些低俗问题被媒体肆意炒作。其次,网站过于追求经济效益,社会责任缺失。我们的社会正处于转型时期,巨大的经济利益成为很多事物发展的驱动力。对网站来说,点击率就是其生命,而所谓低俗信息又是点击率的“助推器”。一些网站利欲熏心,弃社会责任于不顾,一味追逐商业利益,以低俗内容拉高点击率,不仅对论坛、博客、播客等互动栏目中的低俗内容不管不问,甚至主动上传淫秽、色情、低俗信息。所以,网站要进一步加强自律机制,对自身的内容加强监督,建立正确的经营观念。只有切实维护网民的利益,担负起应有的社会责任,网站的发展才能持续长远。(三)管理因素一是网络缺乏相应的法律约束和道德约束。网络作为信息传播的平台,与传统媒体相比具有极强的开放性和隐匿性。这种特点为不良信息的发布提供了便利条件。二是网络监管力度不够。大多数网站虽然都有严格的网络管理规定,但是在实际操作中由于考虑到经济效益,有些网站对网络文化监管过于松懈,对一些低俗内容采取放任的态度。三是互联网新技术新业务日趋多样,涉及领域日益广泛,管理体制模式受到严重挑战。行业管理、内容管理、安全监管等涉及十几个部门,分头管理、职责不清、协调难度大的问题突出,缺乏一个权威、统一、高效的管理机构。第三节网络低俗文化对社会的危害网络又是一把“双刃剑”,由于网络存在着诸多的不完善、不成熟之处,加上网络管理、网络社会的道德有待规范,因此,网络在给大带来自由与快捷、知识与乐趣的同时,也给大带来了思想、道德等方面的一定程度的负面效应。第一,网上淫秽、色情、低俗类的信息比较多,侵蚀社会主义道德风尚,破坏社会和谐。由于互联网的诞生与扩张,打破了政府对信息的垄断,消解了社会舆论的统一,它使得每个人都可以不用通过政府机构批准、检查、修改就可以制作他人能够阅读的网页,或者通过电子邮件、新闻组、网上论坛、电子公告栏等方式向网民传递信息。网络低俗文化对社会的危害第二,网络成了违法犯罪活动的新场所,网络赌博、网络诈骗等新的犯罪形式层出不穷,网络引发的知识产权问题日益严重。网络交往是一种新的交往方式,它开辟了虚拟交往领域,扩大了现实交往空间。同时,网络诱惑对人们思想行为有着很大影响,特别是对于涉世未深、活跃奔放的青少年来说,网络对他们的影响要深远的多。尤其是世界观、人生观和独特的个性都没有最终形成的青少年在行为方式、处事原则和思维思想上都可能会留下暴力和极端的倾向。网络诱惑极易导致道德失范行为的发生。网络低俗文化对社会的危害第三,网络成为意识形态斗争的新战场,西方国家利用互联网对我国进行意识形态渗透,威胁我国国家安全。随着信息全球化高速传递,西方敌对势力把互联网作为其意识形态渗透的强有力工具,着力对人们进行“西化”教育。在网上,他们大肆宣传西方资产阶级的社会文化、价值标准、生活方式等观念,极力渲染暴力、金钱、色情、功利主义享受主义、个人主义等消极颓废的内容,这些信息很容易诱发大的思想混乱乃至价值观的偏移。网络低俗文化对社会的危害第四,网络信息安全形势日益严峻国家网络信息安全是指在网络环境中维持国家政治、经济、科技、军事、文化、社会生活等系统的信息不受内外环境威胁和侵害的状态,这是网络引发的众多问题中最宏观、最关键的部分。在网络时代,国家安全的外延已经发生了改变。网络不仅是信息传递的工具,也是社会各领域控制系统的中枢。特别是电子政务的广泛推广,使得网络逐渐成为重要的行政平台。因此,网络传播在维护国家安全方面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和作用。互联网带来的国家信息安全问题,主要体现在计算机病毒、网络黑客、网络泄密与网络间谍、网络煽动、网络恐怖活动、网络技术殖民主义等方面。相比传统媒体,网络给国家安全带来的影响是前所未有的。在网络时代,实施侵犯的主体日益多元化,不仅是传统意义上的大国、强国,小国、弱国也可能利用网络同强国进行较量。同时,一些次国家行为主体、国际经济组织、跨国集团、特殊利益集团、恐怖组织、黑社会组织、秘密社团、宗教团体等,都能以网络为手段对目标国发动网络攻击,甚至个人的非善意行为都可能给国家安全带来重大危害。同时,全球化的深入发展和社会各领域对互联网的依赖,使得整个社会结构体系趋于一体化,更具关联性。除了传统的军事目标,国家信息系统中枢或国民经济基础工程都可能成为攻击对象。在网络时代,网络攻击所需的物理硬件要求较低,通过互联网,攻击可以瞬时完成,防御系统难以预警,应对时间大大缩短,国家安全面临瞬间威胁的可能性大大增加。通过网络窃取国家信息,往往是利用计算机和信息系统的安全性缺陷,编制各种具有攻击性的破坏程序扰乱、毁坏目标。网络的发展打开了全球信息自由交流的大门,却也为恐怖主义提供了便利的交流条件和组织传播的温床。恐怖分子常用网络技术躲避执法机构的监控,这种加密技术可以将资料隐藏在图像、声音等类型的文件中。由于互联网的隐蔽性,一旦恐怖分子利用互联网传递信息,策划恐怖活动,调查人员很难在短时间内追踪和阻止恐怖分子的相关活动。恐怖主义的网站数量逐年递增,且行踪不定。各国情报机构已经将互联网开辟为反恐的第二战场。近年来,以“藏青会”、“世维会”为代表的恐怖组织和非法政治组织,通过互联网组织传播或发起局部群体性事件和突发性事件,对我国的政治稳定构成了直接威胁,严重危害到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电子邮件、即时通信、聊天室、群组论坛等各种互联网应用,成为一些人串联、发布游行信息的工具和场所。网络安全不仅影响到了国家安全,也影响了个人安全。个人信息是个人隐私的一部分,应征得个人信息的主体同意,才可在限定的范围内使用。由于我国没有保护个人信息的法律,公民和社会普遍缺乏个人信息保护意识,个人信息常常被不合理地公开甚至滥用。网络环境下的个人信息主要包括两大类:一类是现实个人信息的电子化。凡是现实生活中属于个人信息范畴的,一旦被人为地输入(包括文字和其他多媒体格式)电子化设备,就成为网络环境下的个人信息;二是网络中特有的个人信息,譬如QQ号、E-mail等。因此,对网络环境下的个人信息保护成为日渐急迫的攻关难题。第五,网络引发了一系列新的法律问题,如网络成瘾,人肉搜索等,需要现有的法律制度作出及时的回应。当前,在网络行为中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道德失范现象:(1)通过上网下载他人的作品或研究成果,充当自己的成果,无视知识版权。(2)在网络聊天中缺乏礼貌,语言粗俗化愈演愈烈。(3)面对计算机上复杂高超的数据、程序,强烈的好奇心激发了少数热衷破解密码或传播计算机病毒的网民的兴趣,而淡化了道德规范和社会反成为他们推崇和效仿的偶像。总之,网络环境已成为影响大思想道德、身心发展的重要因素,而且随着网络的快速发展,其所呈现的作用和影响会越来越大。现在,已有不少大因缺乏自制,痴迷于网络,不仅荒废了学业,人际关系也日趋淡化,尤其是网上形形色色的不良信息更是造成了大意识形态的西化,民族认同感的弱化和道德价值取向的混乱。网络是一柄“双刃剑”,它对青年大的负面效应是不可低估的。第二章网络环境对道德的积极影响

重点提示:在新环境下,网络环境对道德具有积极影响。首先,网络营造宽松多元的文化环境,使得个体的文化权利得以实现。其次,网络扩大了社会民主的实现途径,促进了社会民主的发展。最后,网络深深影响着传统道德,道德自觉已经成为信息时代伦理发展的必然趋势。第一节网络营造宽松多元的文化环境一、网络促进公民实现其文化权利以往一般人难以获取实践自己文化权利的途径或渠道,在网络普及之后,网络的低门槛、低成本,快捷、方便,可以让你随时充分地实现和实践自己的文化权利。网络几乎无门槛,是向所有人自由开放的信息共享的世界,在网络营造的虚拟世界里,人们可以尽情地邀游于知识和信息的海洋,汲取知识的营养,也可以抒发自己的情感,言说自己的观点。换言之,每个人都可以利用和通过网络所提供的各种平台充分行使和实践自己的文化权利。(一)信息权利和文化权利的实现在网络信息时代,权利无疑已经被赋予了新的内涵,信息权利的概念也应运而生,在网络发展的过程中,信息空间是人们生活的重要部分,因此合理地制造、利用、传播和使用信息的权利成为一种重要的权利形式。在没有网络的时候,普通人要想实践自己的文化权利,特别是高一点层次的文化权利,比如发表自己的看法和观点,特别是不同的意见和观点是很难达到的.而随着网络技术的普及和应用,网络公共空间的形成,人们可以在这种前所未有的公共空间里各抒己见,自由地书写和创作,使人们真切地享受科学进步及其应用所产生的利益,并真正高层次地实现和实践了自己的文化权利。(二)网络信息访问权在网络技术和IT行业迅速发展的今天,网络信息访问权应该算是最为简单和容易实现的文化权利了,任何人只要借助互联网,就可以随时上自己喜欢的网站,浏览各种各样的信息,查阅并下载自己所需要的资料,丰富自己的知识和思想。到目前为止,网络为人们提供了海量的信息,同时获取信息的方法也十分容易、快捷,是以往任何一项技术所不能及的。(三)网络信息发布权显然网络信息发布权比网络信息访问权进了一个层次,个人可以注册账号,通过QQ、MSN等通讯工具与各种人沟通和交流,也可以建立自己的个人网页,或开商店,或开博客,或空间展现自己的思想和观点,也可以在各个公共论坛参与各种话题的讨论。人们在这样做的时候,他们的文化权利已经由抽象到具体,由空洞的理论假设到有实际内容的文化权利的实践活动了。比如现在盛行的博客,应该说个人的文化权利在博客身上得到了最为充分的体现。(四)知识产权实知识产权依然是文化权利及其实现的一个不可少的环节。而且,网络一方面让一般人享有和实践了知识产权的同时也实现了其文化权利,比如域名、每个人在各个网络社区、论坛、QQ群注册的网名就天然受到网络技术的识别和保护,一经注册就天然拥网络技术表现出了与知识产权高度的一致性。但另一方面,网络技术的自由、开放与共享本质和精神又与知识产权的保护背道而驰、相去甚远,也许这正是网络给知识产权带来的新的挑战,也是需要研究的新问题。(五)文化多样性权利就网络能让更多的个体参与进书写和创造文化的角度看,网络毫无疑问是有助于文化多样性权利的实现的。每个人都可以随时自由上网浏览信息,每个人都可以在论坛发表意见和看法,每个人都可以注册开博客表达自己的观点。这才是真正意义上的人人有权参加文化生活;享受科学进步及其应用所产生的利益。而且,在每个不同的个体参与进来的同时,网络文化也就呈现出充满着不同个体的多样性的特征和色彩了。也就是说,因为参与网络的主体的多元化而必然导致文化的多元化和多样化。二、网络信息发布权与自我价值的实现网络信息发布权就是在网上发布信息的权利,随着网络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完善,网络文化不断向纵深发展,网络信息发布权已经包含了更为丰富的内涵,从一开始的上网浏览信息,在论坛发帖、跟帖,到现在的带有个性化和思想性特征的博客、Facebook、Twitter等,毫无疑问,借助于网络平台和网络所形成的公共空间,使得个人的自我价值能够进一步的体现和实现。通过实践自己的网络信息发布权,很多人都不同程度地获得了自我价值的实现,发帖、在论坛中发表评论、写博客等行使信息权利等各种网络行为,都是在切实地实践网络信息发布权及其他权利,只要在有关法律规定的范围内,这项权利基本上是可以实现的。网络的出现应该可以逐步地改变了这一局面,只要你想要表达,你随时都可以到公共论坛、到社区网、上自己或别人的博客,发表自己的见解、抒发自己的感情,当你的帖子或博文引起关注和共鸣,其实你也就在一定意义上实现了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因为这种纯文化意义上的网络行为最直接让普通的个人感受到了自己对人类建构的那种历史感。可以看到,正是网络有效地催生和促进了人与人之问的这种良性互动关系,而且网络可以把人与人之间的互动推及熟人以外的范围,有助于公共观念的生成。就这个意义上讲,个体也一定程度地实现了其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因为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的内涵之一就是他人和社会对自我(行为、言论等)的认同。综上所述,网络正在帮助并促进个体实现其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不仅使普通人变得更自我,而且也为整个人类的利益创造社会资本。三、网络营造了更宽松和更多元的文化环境网络对文化权利的促进还体现在其所营造的更宽松与更多元的文化环境上。换言之网络为文化权利的实现提供和创造轻松、宽松、多元的文化环境。而且也使文化与思想呈现空前的繁荣景象,所以刘军宁先生要发出“中国的文艺复兴,就从互联网开始、就从博客开始”的妙语。在他的博客文章中,刘军宁先生摘录了一些网络的言论来证明他主张的“中国的文艺复兴就从博客开始”的观点,“其实,这场文艺复兴已经在互联网上拉开了序幕,在博客上吹响了号角。而其中风云人物正是那些以近亿记的博客、播客、访客。这是因为:“博客提供了畅谈人性的场所,提供了传播艺术的场所,提供了激情辩论的场所,提供了各抒己见的场所,提供了展现‘小我’的场所,提供了‘个体对个体’交流的平台,提供了表现自我的机会,提供了‘平等、自信、独立’的舞台。这里没有等级制度,没有意识形态的束缚,没有虚伪的掩饰和矫揉造作,没有上下尊卑,正是个性张扬的理想平台。”“这里有人谈文学,有人书野史,有人论政经,有人论美学,有人宣扬行为艺术。中国近代史上还从未有今天这样自由而畅快的交流平台。所以,有理由相信,中国的文艺复兴正从博客文化中兴起。网络迅速普及和发展一方面丰富了这一文化的繁荣和多元化的过程,另一方面又为文化的进一步多元和繁荣营造了更为宽松和有利的环境。虽然网上很多言论都是即兴而发,较少经过深思熟虑,逻辑不够缜密,事实不尽全面客观,但却展示了一个畅所欲言,百花齐放和充满活力的社会。网络展示的中国,不再是单向思维和单一论调的社会,而是一个复杂多面、观点纷呈、宽松包容的大空间。如今,网络及网络文化的重要性和现实意义已经为人们所逐步认识。第二节网络促进社会民主现行宪法写明了公民拥有的很多权利,但对大多数普通人来说,如何来实践和实现其中的权利却是个问题,比如民主权利、文化权利等。实话实说,并不是人人都有实践和实现这些权利的机会和舞台,具体而言,缺乏实践这些权利的空间。但就目前看来,网络恰好解决了这个问题。宪法中所赋予公民的民主权利得到一定程度的实现。一、所谓民主(一)民主理念的衰落及原因分析民主是进化和缓慢的发展过程,它需要市场和经济作为必要的条件和基础,也需要相应的社会心理和文化环境为依托。因此,应该直面和回顾历史,从理论上和观念上对原有的民主及民主的观念进行审视并重新认识,以期今后我们对民主热情能基于比较正确的观念之上。(二)澄清“五四”启蒙对民主的误解第一,民主与现有政府并不是对立的,更不意味着任何反政府的渠道就可以获得。第二,民主就其本意而言,根本上就是与任何具有暴力倾向的运动格格不入的。第三,民主只能是手段而不是目的,及对民主精神的把握并不必然在大多数人那里。第四,民主必然不是可以一蹴而就的,它是文化和精神的积累,需要文化与精神的沉淀和发展作为基础。(三)自由主义的民主观第一,对人类社会而言,民主在任何时候都只能是手段而不是目的。第二,民主只是议事规则或形成意见的过程或程序。第三,民主是有限的,尽管看起来在程序上遵循了大多数的意见和看法,但并不意味着大多数拥有凌驾于一般规则之上的权利。第四,民主不等于多数,多数也不必然等于正义。二、网络使公民拥有更多的话语权话语权基本上就是个人说话和发表意见的权利,但显然不是指对自己的自言自语,而是在有一定公共空间里的表达真正的话语权实际上掌控在背后的那些控制着这些媒体的政治集团或利益集团手中。所以,在这一社会发展阶段,话语权基本上可以理解为是现实世界的政治权利在媒介上的投影或体现。但在网络时代信息时代,情况似乎有所改变,这种改变主要体现在话语权不再单向地掌控在政治集体、利益集团和社会精英手中,网络媒体成了草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