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素养之史料实证课件-高三历史二轮专题复习_第1页
核心素养之史料实证课件-高三历史二轮专题复习_第2页
核心素养之史料实证课件-高三历史二轮专题复习_第3页
核心素养之史料实证课件-高三历史二轮专题复习_第4页
核心素养之史料实证课件-高三历史二轮专题复习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Workreport/plan/reportingonactivitiesNewYear高考复习——专项训练:史料实证中国风学科素养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家国情怀历史解释一、史料的概念我们通常说的史料,就是指那些人类社会历史在发展过程中所遗留下来的、帮助我们认识、解释和重构历史过程的痕迹,是人们了解过去、认识历史的重要依据和基础。史料是人们了解过去、认识历史的重要依据和基础。迄今为止,人们所能认识并可以搜集、运用的史料大体有文献、实物、口述、图像等类别。——《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版2020修订)二、史料实证学业质量水平要求水平层次水平描述水平1能够区分史料的不同类型;在解答某一历史问题时,能够尝试从多种渠道获取与该问题相关的史料;能够从获取的材料中提取有关信息。水平2能够认识不同类型的史料所具有的不同价值;明了史料在历史叙述中的基础作用;在对史事与现实问题进行论述的过程中,能够尝试运用史料作为证据论证自己的观点水平3在探究特定历史问题时,能够对史料进行整理和辨析;能够利用不同类型史料,对所探究的问题进行互证,形成对该问题更全面、丰富的解释水平4能够比较、分析不同来源、不同观点的史料;能够在辨别史料作者意图的基础上利用史料;在对历史和现实问题进行独立探究的过程中,能够恰当地运用史料对所探究问题进行论述图像史料背后的复杂故事文献史料之下的曲折隐晦史料实证思维史料类型区分辨别水平1史料价值详辨慎思水平2史料互证孤证不立水平3史料论述证据逻辑水平4史料的分类史料分类文献史料地方史志、史书、报刊档案、文书(公务文件)、简牍族谱、契约、账簿、碑铭书信、日记、文集、笔记实物史料器物、建筑物遗迹、遗址口述史料神话、传说、史诗、谚语等图像史料绘画、雕刻、照片、古地图现代音影像史料录音、录像、纪实性影视作品1、根据载体分类三、史料的分类1、根据载体分类种类具体类型获取途径使用问题文献史料史书、报刊、日记、档案等图书馆、互联网等受编写者因素影响,需要进行比较分析、去伪存真。(身份立场、目的动机、知识范畴、时间情境、相关程度、感情因素、价值取向)实物史料遗址、遗迹、文物、字画等遗址、博物馆等由于该类史料不受阶级和个人主观因素的影响,其史料价值较高。但难以展示历史全貌口述史料史诗、民间故事、谚语、回忆等调查走访、音像等该类史料由当事人述说亲身经历,可与文字、实物、图像等史料进行相互印证,弥补史料的不足。但由于受到当事人的记忆、知识水平、个人情感等因素的影响,具有一定的局限性。注意:1、一般而言,实物史料价值高于文献和口述史料2、文献资料高于文学作品和神话,文学作品绝非信史,对反映当时社会生活而言有很高价值,但必须甄别;神话虽然不是历史,某种程度上反映了历史;史料有哪些类别?2、根据价值分类史料类型分法二内涵第一手史料(原始史料)历史事件、现象发生的那个时代留下的资料(特别是当事人和目击者直接记录或留下的资料、遗迹、遗物等,直接反映了所研究对象的情况。学术价值:较客观、真实,学术价值较高(注意:实物史料、回忆录、当时史学家的直接记载,一般都是第一手史料,其中,实物由于不受阶级和个人主观的局限,是最可靠、可信度最高的)第二手史料(间接史料)相关记录、转述,或者后人的研究成果,间接反映了研究对象的情况。学术价值:主观色彩较强,学术价值偏低价值判断:一手史料与二手史料的界限并不绝对

一手史料的价值相对比二手史料的价值更高一些,但并不绝对

实物史料一般都是第一手的

文献史料第二手的居多

口述史料辗转相传,更需要仔细甄别。史料有哪些类别?2、根据价值分类【附录1】正史与野史正史:一般指由宫廷史官记录的史书;野史:一般指古代私家编撰的史书,与“正史”相对而言。正史往往带有国家意志和民族情绪,也存在曲笔或因忌讳不敢如实记载的情况,故有必要参看别史、杂史加以认证。【附录2】有意史料与无意史料有意史料:(记述性史料)官方组织编写的史书和历史著述、回忆录和公开报道等;有意史料还包括墓志铭、碑文和口述的神话、传说、历史歌谣、历史故事等。无意史料(遗留性史料):指原属过去历史事物的一部分而遗留至今的、从其最初形成就不以讲授历史为目的的,而是因别的目的或原因形成的、给人们无意中提供了可靠的历史信息的史料。可分三类:一是“实物遗留”,如古建筑、生活用品、生产工具、艺术品、货币、及人体遗留如骨骼、牙齿等;二是“抽象遗留”,如风俗习惯、语言、地名等;三是“文字遗留”,如私人信件、诏令敕诰、条约、谈判或审讯记录等。无意史料的可靠性要高于有意史料。无意史料的可靠性要高于有意史料。四、史料研读的原则1.坚持唯物史观的总原则。2.重视史料来源的真实性,尽量选取第一手(原始)史料。3.特定的历史人物和事件放在特定的历史环境中去考察。4.尽量选取客观、公正、正确的史料。5.对史料要合理利用,尽量做到史论结合、论从史出。6.坚持全面的原则,多重史料相互佐证,坚持孤证不立的原则,尽量做到使用二重证据法,即考古与文献相结合。7.对多种史料进行甄选、辨别。质疑发现问题搜集整理史料提取史料信息综合运用史料得出最终结论辨析史料价值五、史料的运用1.据秦琅邪石刻,皇帝之土,西涉流沙,东有东海。但西汉学者编写的《淮南子》等书说颛顼帝即已“西济于流沙”,大禹“东渐于海,西被于流沙”,更有“纣之地,左东海,右流沙”。上述差异最能说明(

)A.《淮南子》等书以传说贬抑秦始皇B.年代久远导致历史记述莫衷一是C.历史材料的运用首先要辨别真伪D.石刻与文献形成证据链印证历史(一)史料真伪的甄别任何一个历史结论都必须有史料的支撑,而运用史料论证历史问题的前提是史料必须真实可靠。C五、史料的运用(二)史料价值的分析(1)原始史料的史料价值比二手史料高。

一般而言,历史事件、人物当时的相关文物和记载等原始材料史料价值高。有时候历史当事人的叙述可能因立场问题而有作伪成份,因此,口述史料在某些问题中有特殊价值,应作具体分析。(2)二手史料的价值应结合记载者的身份、时代进行具体分析。(3)文艺作品和传说的史料价值应结合问题作具体分析。文艺作品和传说都有一定的史料价值,但应注意其适用范围。小说等文艺作品必然带有作者生活时代的痕迹,所以就反映某一时代社会生活而言,许多小说是一种难得而可靠的“无意史料”。(4)学者研究成果的史料价值。学者对史料的考证、解释、整理和分析,虽然是二手史料,但常常比较全面、客观,是对史料的统计分析,有很强的证明力。学者研究的具体结论,不属于史料,但可以作为问题探讨的参考。

史料价值类答题模板第一段:说明史料来源(史料出处+史料分类表现形式或学术价值+研究领域及价值)常见表述材料选.....是研究何时何地何事件的(一手、重要)史料,具有(一定的、很高的)史料价值,(或可和其他材料相互印证,对于研究何事是一个重要的史料补充)。第二段:分别提取史料中的关键词(材料中的······信息),结合所学整合阐述其价值常见表述具体材料A.反映了······,可用于研究······;具体材料B,反(映了......,可用于研究······(参考教材单元、课文标题、一轮和二轮资料书的专题标题等)第三部分:总结升华。常见表述材料...和。....角度反应映了何时何地何事的状况...的一个缩影。(有些史料存在明显局限的,还需要答史料的局限,并提出正确的处理方式)“凡是真实的学问,都是不受制于时代的古今,阶级的尊卑,价格的贵贱,应用的好坏”而是“一律平等的”。故“在我们的眼光里,只见到各个的古物、史料,风俗物品和歌谣都是一件东西,这些东西都有它的来源,都有它的经历,都有它的生存的寿命;这些来源、经历和生存的寿命都是我们可以着手研究的”。对于那些边缘材料,我们也应该予以重视,因为他们也可以客观地反映当时的社会环境。顾颉刚(三)“国殇”南京大屠杀(18分)近日,某高校教师宣称南京大屠杀缺乏史料支撑,质疑30万遇难人数,引发众多关注。对此,某高中研究小组开展历史探究,搜寻到下列史料。材料一:“南京大屠杀”幸存者唐光普的口述证言(下图为唐光普的登记表与伤痕展示照片,资料出自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馆藏资料)材料二:南京军事法庭《南京大屠杀案主犯谷寿夫判决书》(出自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馆藏档案)节录材料三:南京金陵大学美籍教授斯迈思1937年12月27日书信摘录(资料出自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馆藏资料):2022学年区县一模——崇明卷拓展训练材料五:南京大屠杀“万人坑”遗址(资料出自朱成山《1998-1999年南京江东门“万人坑”遗址的发掘和考证》):材料六:(美)张纯如著,杨夏鸣译:《南京浩劫—被遗忘的大屠杀》(东方出版社2007年)11.请设定一个标准,对上述六则材料进行分类。(6分)⑴按史料类型进行分类:口述史料;文献史料;实物史料。⑵按史料价值进行分类:

原始史料(一手史料);非原始史料(二手史料)⑶按所处立场分类:

受害者;施暴者;旁观者(第三方)21学年崇明一模卷12.材料三和材料四所反映的内容能否相互印证?阐述理由。(6分)答案一:不能印证2分。理由:从史料价值看,两则材料都是南京大屠杀的亲历者记录,史料价值相对较高;但材料三关于“古林寺屠杀”源自作者“听说”,而非亲见,属于间接史料,真实性存疑。(2分)从历史细节看,两则材料都是关于南京大屠杀中古林寺附近的屠杀,地域相同;但材料三的时间是1937年12月27日,材料四是1937年12月22日,时间不同。反映的是否为同一起屠杀,尚存疑问。但不可否认,两则材料都有助于研究南京大屠杀尤其是古林寺附近的屠杀。(2分)材料三:金陵大学美籍教授斯迈思1937.12.27.书信摘录(出自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馆藏资料)可以印证2分。两则材料尽管时间上不完全匹配,但都发生在南京大屠杀期间,都来自南京大屠杀的亲历者记录,史料价值相对较高,且分属施暴者和第三方的不同立场,能够形成相互印证。(2分)13.上述材料中,能直接回击“质疑30万遇难人数”的是哪一则材料?阐述理由。(6分)材料二(2分)《南京大屠杀案主犯谷寿夫判决书》为档案文献,所载内容是由远东国际军事法庭多方取证、辩驳之后形成的科学判决,其中明确记载“南京大屠杀”中被屠杀居民在30万人以上,有力地驳斥了所谓“‘30万人’是没有数据支持的”说法。(4分)材料二:南京军事法庭《南京大屠杀案主犯谷寿夫判决书》(出自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馆藏档案)节录三、朝贡体制与《万国来朝图》(23分)22年杨浦二模卷北京故宫博物院中,有一珍藏——《万国来朝图》,是乾隆辛巳年(1761年)皇太后七十大寿时创作的。画面大气磅礴,线条流畅,人物形象活灵活现:在雄伟威严的皇宫中,层层叠叠的宫殿大门如九重天门,迤逦打开,万国的使节穿着艳丽的服装,带着琳琅满目的贡品云集太和门外。在左右两侧的指定区域内,人头攒动,朝贡者手拿锦旗,上书各国国名,等候着乾隆皇帝的接见。13.从《万国来朝图》可以研究乾隆朝的哪些历史细节?(三选,6分)A.宫殿布局C.工业水平B.对外交往体制D.社会救济E.官员服饰ABE14.根据以上材料,结合所学,你如何认识《万国来朝图》的史料价值?(7分)《万国来朝图》是画作,有艺术虚构之处,作为研究朝贡实际行动,史料价值较低。但作为研究乾隆朝的宫殿布局、对外交往体制、官员服饰,以及统治者的天朝上国心态等方面,有较高的史料价值。性质判断+价值判断若要了解工业革命时期英国社会,材料一的三则材料中,属于原始史料的是材料

;属于非原始史料的是材料

(填字母)宝山2021学年第二学期二模卷4.学习英国工业革命,可从集证辨据入手,进而深入理解,并进行理性分析和客观评判

A材料一:材料A

可怕的断肢从综合医院的登记数字看出,伯明翰工业居民发生的事故,非常严重,屡见不鲜。事故的发生大多是因为工厂对维修工作重视不够,以致机器的护栏长期失修;还有不少事故是由于工人衣服松垂的部分被机器挂住,把不幸的受难者卷进机器中。女工的头巾及长发,男工和童工的围裙或松垂的衣袖常常是造成可怕断肢的原因。《关于劳动居民卫生状况的报告(中译本)》·《上院文件》,英国国家档案,1842年,第27卷P208BC(三)“心是口非”的晚清外交官(25分)1877年,日本政要井上馨到访英国,与清朝驻英公使郭嵩焘、副使刘锡鸿会谈。郭、刘二人的日记对此有着截然不同的记载。材料一:(井上馨谈及英国近代税收制度为代表的西方制度后)刘云生(刘锡鸿)云:“此法诚善,然非民主之国,则势有所不行。西洋所以享国长久,君民兼主国政故也。”(我认为)此论至允。——郭嵩焘《使西纪程》材料二:廿七日,井上馨来……曰:“(清朝)胡不效西法改弦而更张之?”余曰:“祖宗之法皆有深意,……为大臣者,第能讲求旧制之意,实力奉行,悉去其旧日之所无,尽还其旧日之所有,即此可以复治。若改弦而更张,则惊扰之甚,祸乱斯生,我中朝敢不以贵国(日本)为戒乎?”井(上馨)唯唯。

——刘锡鸿《英轺私记》B11.比较两人日记的记载,其差异主要体现在哪里?(4分)郭嵩焘记载刘锡鸿对西方态度中肯。既赞美了西方制度,也指出西方制度因国情不同不宜照搬。(2分)刘锡鸿自己在日记中记载他激烈反对中国学习西方制度,且应该尽力恢复中国旧有制度。(2分)12.刘锡鸿主张清朝要“以贵国(日本)为戒”,具体是指日本的()(单选,2分)A.大化改新B.明治维新C.戊戌变法D.辛亥革命2022年上海市长宁区高考历史二模有学者认为:郭嵩焘的记载大概率属实,而刘锡鸿恰恰在日记中隐瞒了真实的想法。为证明自己的观点,该学者找到了三则史料。证据一:总理衙门(注:晚清外交部门)对外交官规定:“出使各国大臣应随时(向政府)咨送日记等件”,“凡有关系交涉事件,及各国风土人情,该使臣皆当详细记载,随事咨报,……自当用心竭力,以期有益于国”证据二:一年多以前,总理衙门曾召集沿江沿海省份督抚商议海防,绝大多数参与者均认定日本的改革是在自取灭亡。朝野对日本改革的批判成为一时的风尚。证据三:李鸿章评刘锡鸿:“云生横戾巧诈,日记虽可动听,物望(注:大众对其人品的评价)殊不见佳。”总理衙门大臣沈桂芬评刘锡鸿:“刘云生天分高,以能贬刺洋人、邀取声誉为智,此洋务所以终不可为也。”证据一从史料本身的作用与性质角度证明其观点。证据二从当时社会的舆论风向证明其观点。证据三则从刘个人品行角度作为旁证。(3分)能。三则证据从不同角度出发,基本形成完整证据链,也基本呈现出史料作者鲜明的意图。(2分)刘的日记以提交上级为主观目的(某种程度上是公开的外交文件而非私人日记)。这一作用和性质决定了这一史料可信度存疑(属于有意史料)(刘可能考虑自身言论是否符合上级好恶)(2分)刘所处时代的客观舆论环境(舆论导向)深刻影响其日记的同时,也提高了刘为迎合舆论或迎合受舆论影响的上级而不愿表达真实想法的可能性。(对自身真实想法有所隐晦。)(2分)一些人物对刘品行的评价,提高了刘作伪的可能性。(2分)(或回答不能。言之成理即可给分)13.该学者提供的三则证据是从哪三个视角来证明自己的观点?这三则证据能否有助于证明其观点?为什么?(11分)有学者认为:郭嵩焘的记载大概率属实,而刘锡鸿恰恰在日记中隐瞒了真实的想法。为证明自己的观点,该学者找到了三则史料。证据一:总理衙门(注:晚清外交部门)对外交官规定:“出使各国大臣应随时(向政府)咨送日记等件”,“凡有关系交涉事件,及各国风土人情,该使臣皆当详细记载,随事咨报,……自当用心竭力,以期有益于国”证据二:一年多以前,总理衙门曾召集沿江沿海省份督抚商议海防,绝大多数参与者均认定日本的改革是在自取灭亡。朝野对日本改革的批判成为一时的风尚。证据三:李鸿章评刘锡鸿:“云生横戾巧诈,日记虽可动听,物望(注:大众对其人品的评价)殊不见佳。”总理衙门大臣沈桂芬评刘锡鸿:“刘云生天分高,以能贬刺洋人、邀取声誉为智,此洋务所以终不可为也。”对清政府的参考价值有限。清政府要求外交官写日记的初衷是为方便了解外国情势以助自强,但事实上刘为代表的外交官日记虽然一定程度上记载了一些外国情报,但往往受作者主观意图等的局限,有可能难以如实反映真实情况(或记载相互矛盾)。(4分)对后世历史研究的价值需要辩证看待。若以了解当时西方社会为研究对象,晚清外交官日记作为史料的可靠性往往不高,需要寻找其它相关史料作为互证。若以了解日记作者个人而言,仍具有一定史料价值。(4分)14.综合上述材料,你认为刘的日记是否能如清政府所期“有益于国”?又是否“有益于”后世历史研究?(8分)8.上述材料中可探究的经济因素有哪些?(6分)三.像历史学家一样思考(26分)22年上海高考卷材料:自西汉至明朝

在历史学习中,小明了解到“中国古代经济重心至宋元时期完成南移”是史学界普遍认同的结论,他尝试通过史料研读,初步还原史家得出这一结论的研究路径。步骤一

研究该问题的起点,首先要确认中国古代的经济重心曾长期稳定在北方黄河流域。为此,小明基于以下材料,对历史上南北经济权重进行了比较分析:

材料一关中之地,于天下之三分之一,而人众不过什三。然量其富,什居其六。……楚越之地,地广人稀。——(西汉)司马迁《史记·货殖列传》土地、人口、财富隋大业五年(609)唐天宝元年(742)宋太平兴国年间(976-984)宋元丰三年(1080)元至元二十七年(1291)时间100806040200占比%南方著籍户口占全国的比重变化示意图——整理自华林甫主编《中华文明地图》9.相较于材料一,材料二至五提供了哪些探究经济发展的新视角?(4分)三.像历史学家一样思考(26分)22年上海高考卷步骤二

接下来小明想证明,随着长江流域的开发,南北经济权重发生了结构性变动,并在宋元时期完成南移。小明搜集了如下材料,以呈现这一变动的过程。

材料二

自至德(756-758年)后,中原多故,襄邓(今湖北、河南交界地带)百姓,两京衣冠(长安、洛阳人士),尽授江湘,故荆南井邑十倍其初。——(后晋)刘昫等《旧唐书·地理志》

材料三

本朝文物之盛,自国初至昭陵(宋仁宗)时,并从江南来,庆历间人才彬彬,号称众多……皆出于大江之南。

——宋人笔记《曲洧旧闻》

材料四

天下岁入粮数,南方6,890,307石,北方5,224.393石。江浙行省、江西行省占全国比重尤高,各约占37%和10%。

——整理自(明)宋濂等《元史·食货志》政治视角、文化视角材料五隋大业五年(609)唐天宝元年(742)宋太平兴国年间(976-984)宋元丰三年(1080)元至元二十七年(1291)时间100806040200占比%南方著籍户口占全国的比重变化示意图——整理自华林甫主编《中华文明地图》10.根据步骤二所列材料,小明认同“中国古代经济重心至宋元时期完成南移”的结论。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