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染科护士针刺伤原因分析及防护对策_第1页
感染科护士针刺伤原因分析及防护对策_第2页
感染科护士针刺伤原因分析及防护对策_第3页
感染科护士针刺伤原因分析及防护对策_第4页
感染科护士针刺伤原因分析及防护对策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第1章引言针刺伤是一种职业伤害,在护理工作中非常普遍,当有锐器刺穿皮肤时,就会对护士造成严重的伤害。在临床上,护士在给病人进行注射治疗、采集血液的时候,都会与针头接触,因此出现针刺伤的几率很高[1]。感染病科属于N类环境,所以护士们所处的工作环境更危险,因为感染科接收了很多传染病患者,成为病原微生物的集中点。感染科护士一旦发生针刺伤,在这样的环境中极易引起感染,严重危害护士的健康[2]。因此,要强化对感染科护士针刺伤发生的原因进行分析,并以此为依据,探索并采取行之有效的对策,这对降低感染科护理人员的针刺伤发生率,提高护理人员的职业防护能力,保证护理人员的健康和安全,都有很大的作用[3]。1.1选题意义针刺伤是由医用利器,如注射针,缝合针,各类穿刺针,手术刀等引起的外伤引起的深层伤口出血。针刺伤不仅会对皮肤粘膜造成损害,还会导致血媒疾病的扩散。医院感染科是治疗各种感染性疾病患者的科室,也是很多病菌的集散地,是高危科室,感染科护士承担了大量的注射、采血、输液等工作,是发生针刺伤和血源性感染的高危人群[4]。因为感染科护士是感染性疾病的易感者,也是感染性疾病的源头,做好护士的职业防护工作,既是对护士的保护,也是对病人的保护。所以,明确针刺伤的风险因素,并有针对性地进行干预,是防止针刺伤发生的关键。1.2相关概念针刺伤(prickingwound)指的是由于医疗利器,比如注射针、缝合针、各类穿刺针、手术刀等造成的外伤,造成的皮肤深层的皮肤损伤,从而导致深层伤口出血。1.3国内外研究现状目前,除进行大样本研究之外,国外已经建立了一套具有持续性和动态性的血液接触网络系统,并在此基础上进行了深入研究。目前,国内尚无有关针刺损伤预防的专家共识。为了促进国内护理人员对针刺伤的预防和治疗工作的标准化,可以有效地减少针刺伤造成的伤害,相关领域专家撰写了《中国针刺伤防护专家共识》。2000年我国在普遍性预防的基础上制定了“标准预防”,它强调了“病患”与“医患”的“双向保护”,即“病患”与“医患”的双重保护。医疗机构内“双重安全”是人们普遍关心的问题,2009年卫生部进一步强调对血液传播病原体的职业保护,这些都显示了卫生行政部门对针刺伤的高度重视。我国针刺伤报告制度相对薄弱。到目前为止,我国还没有相关的法律,卫生管理部门也没有颁布相关的法规,大多数医院也未建立起一套严谨的针刺伤报告制度[5]。第2章资料与方法2.1研究对象以2022年7月至2023年1月河北医科大学第三医院医院感染科护士为研究对象,包括实习护士和在职护士,共58名均自愿参加。纳入条件:①感染科护士;②熟悉调查内容且愿意配合者。排除条件:①无法了解调查表的人;②有精神疾病的人;③拒绝参与此次研究。2.2研究方法本研究采用问卷《感染科护士针刺伤调查问卷》[6]进行数据收集。问卷设计根据调查目的和所需收集数据设定,主要内容有:针刺伤的基本情况和发生针刺伤锐器种类,护士发生针刺伤的方式与发生率以及发生针刺伤的原因,对调查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共发放调查问卷58份,回收问卷58份,有效率为100%。2.3统计学方法将回收数据录入Excel表格,再经spss统计学软件包进行处理。第3章结果3.1针刺伤情况表1发生针刺伤情况发生次数调查人数比例(%)1次1231.582次2257.893次12.63大于3次37.89调查的58人中,其中有38人发生过针刺伤,发生率为64.29%;有25人出现了两次或更多的针刺伤,发生率为68.41%;5人被污染的针头刺伤,发生率13.16%。3.2针刺伤发生的锐器种类表2发生针刺伤的锐器种类锐器种类调查人数比例(%)头皮针、采血针、血气针2052.63一次性注射器2257.89留置针、各种穿刺针2155.26缝合针、器械锐器类615.79其他物品25.26表2显示:感染科护士主要被一次性注射器、留置针、各种穿刺针、头皮针、采血针、血气针等锐器刺伤较多,由此可见,发生针刺伤的锐器种类都是每天科室里必用的物品。3.3护士发生针刺伤的方式与发生率表3护士发生针刺伤的方式与发生率发生方式调查人数比例(%)续表3在处理废弃一次性医疗物品时2257.89在取下注射器或输液器上针头时2257.89在抽吸药液和配药时1128.95在为患者进行输液、拔针、注射、采血时1744.74手术时传递医疗物品513.16回套针帽时821.05被他人碰撞刺伤923.68其他12.63表3显示:护士针刺伤在处理废弃一次性医疗物品时和再取下注射器或输液器上针头时发生率最高,为57.89%;其次为在为患者进行输液、拔针、注射、采血时,发生率44.74%;在抽吸药液和配药时发生率也较高,为28.95%;在手术时传递医疗物品发生率最少,为13.16%。因此,在处理医疗垃圾和废弃针头时,护士要格外小心,规范操作。3.4发生针刺伤的原因表4发生针刺伤的原因发生原因调查人数比例(%)自身防护意识淡薄2565.79防护措施不到位3078.95操作不规范,违反操作流程1744.74对使用过的针头处理不当1847.37患者情绪躁动,被患者催促、被周围人打扰或在抢救过程中1128.95工作繁忙,得不到休息821.05工作环境光线差,拥挤嘈杂1128.95其他00表4显示,感染科护士发生针刺伤的原因主要为防护措施不到位、自身防护意识淡薄、对使用过的针头处理不当、操作不规范,违反操作流程等,其中,最重要的原因为防护措施不到位,比例为78.95%。因此,护士要提高自身防护意识,加强防护措施,规范操作,减少针刺伤的发生。第4章讨论4.1感染科护士针刺伤的原因分析4.1.1自我防范意识薄弱,防护措施不到位护理人员对职业防护知识的掌握程度较低,自身防护意识较差。感染科护士的针刺伤意识不强,他们缺少充足的职业防护知识,这就造成了护士在实施临床操作的时候,自身防护意识不足,没有按照规定执行相关的防护措施和制度,最终在操作过程中造成了针刺伤[6]。而且因为工作经验相对不足而防护意识淡薄、风险评估能力不强,加之操作生疏,因此极易发生血源性职业暴露[7]。4.1.2对使用过的针头处理不当,操作不规范如果护士在临床操作中不根据相应的标准进行操作,很容易造成针刺伤。张文娟等[8]调查发现,护士输液时拔出针时,由于不符合规范的操作要求,导致针尖脱出,造成了针刺伤。操作人员对医疗废物分类不规范,收集容器不符合要求,无法及时收集和转运,以及锐器盒过满等造成针刺伤的发生说明与护士工作的疏忽以及对针刺伤的了解不够等因素有关。4.1.3患者不配合,工作环境差也有一些病人因为情绪或疾病的原因而不愿意合作。例如,对护理操作抵触较大的病人或有意识障碍的肝性脑病患者无法配合护理程序,这使护理操作更加困难,最终导致针刺伤。医院的病房环境光线较差也容易发生针刺伤。由于护士在给病人注射或抽血时,操作中可能会有细小的针头或手术缝合针扎入皮肤,如果没有及时发现,很可能会造成感染。4.1.4工作繁忙,压力大因为高强度的工作,过高的工作压力,护士的生活作息也没有规律,所以很容易出现过高的职业压力,这种高强度的职业压力会导致职业紧张和工作倦怠,进而产生焦虑等负面的心理状态[9]。这种心理状态会使护士针刺伤发生率增加,因此要多关注感染科护士的心理状态,给予心理安慰。4.2针刺伤的防护对策4.2.1增强自我防护意识在医院感染科,除了对护理人员进行常规的护理教育外,还应加强对血液传播的相关知识的宣传教育。在训练过程中,强化标准预防,其中包含如何戴手套,戴口罩,以及如何处理医用利器刺伤等内容[10]。

医院应该对新来的员工进行岗前培训,并对在职员工进行定期的评估,让他们更好地了解针刺伤的危害程度,并督促他们学会各种预防措施,努力实现零伤害。例如告诉护士经血液、体液等传播的病原体至少有20种,其中乙型肝炎病毒、丙型肝炎病毒、艾滋病病毒等最常见[11]。通过对这些特定知识的培训和教育,使护士更加深刻地认识到针刺伤的危害性,使他们更加清楚地认识到自己在临床护理工作中所面临的潜在危险,从而增强自身的保护意识,让护士在实际的护理操作过程中,要严格遵守规范,防止出现针刺伤。作为护理人员要增强自我防护意识,必须熟悉本岗位操作规范,严格遵守各项规章制度和技术操作规程,切实做好职业防护,尤其在工作中要学会保护自己。只有较强的防护意识,在临床工作中才能有意识的避免不规范的操作,进而减少针刺伤发生的可能性。4.2.2规范护理操作流程护士针刺伤很多是由于不规范的护理操作引起的,如本次调查中将注射器针帽回套,在取下注射器或输液器上针头时操作不规范。规范的护理操作可以预防针刺伤,所以,在护理人员入职时,必须对其进行规范化的培训,在日常工作中,要经常检查,督促其养成规范的操作习惯[12]。如不能用双手将针盖回套,在工作过程中,不能传递锐器,也不能用双手将污染过的注射器和针头分离,不能徒手携带裸露的针头和锐器,要按照相关规定进行处理。此外,锐器盒的固定对针刺伤的防护也有很大作用。通过使用利器盒固定架,将利器盒固定于治疗车侧面,与腰平齐,医护人员在“扔针”时,可平移手臂进行扔针,光线也不易遮挡,能预防“扔针”这一环节的针刺伤暴露[13]。同时,要统一制定静脉留置针、正确拔针、安全处理针头的工作流程;告诉护理人员,在注射完毕后,应马上把注射器扔到密封的、不可穿透的、防漏的利器收纳盒中,以缩短利器的暴露时间,减少针刺伤的发生。锐器盒装3/4分满后,应马上停用并更换。在更换存放利器的盒子时,一定要把锐器盒封好,然后运到指定的地方统一销毁。4.2.3改善护理人员工作环境改善护理人员工作环境,建立安全的工作场所和操作台,保证抢救室、配液室、病室、救护车内有足够的光线。如果有条件,管理部门应该尽可能地改善医疗环境,给输液室的护理人员配备足够的保护设备,选择更安全的医疗产品,如安全留置针、可伸缩针头注射器等。此外,在对患者进行穿刺等操作时对患者的合作程度进行评估、判断并安抚患者,争取患者的配合,给意识不清的患者操作时有助手协助,确保安全。4.2.4合理配置人员,减轻工作压力在临床上,静脉注射、输液和采血是一项非常繁重的工作。由于缺乏足够的人手,护士在高强度工作的条件下,很可能会引起针刺伤。年轻的护士因为工作的时间不长,缺乏丰富的临床经验,对自己的操作很不熟练,加上是感染科,所以很容易产生焦虑、恐惧和忧郁的情绪,这样就更容易出现针刺伤的情况[14]。为每一个岗位的护理人员,合理的分配他们的工作和职责,减轻他们的工作量,避免在忙碌的时候出现错误。护士经常会被感染,因此,要想防止护士出现心理问题,要合理安排护士的工作时间,及时做好疫苗接种工作,做好心理辅导,注意护士的身心健康,减轻他们的心理压力,避免由于护理人员出现心理问题而导致的针刺伤。4.2.5完善管理制度针刺伤后要及时做好消毒、包扎和免疫处理,同时要及时上报。要完善和简化上报程序,保证护士在被针刺伤后能在最短的时间内得到及时的治疗。如果发生了职业暴露,及时有效的处理可以在最大程度上减少对护理人员的危害。首先,用流水和肥皂水清洗受污染的肌肤,并用生理盐水清洗受污染的粘膜;其次,对损伤处,应由近端向远端排血,并进行清洗、消毒;最后,要向有关部门报告,在对患者的病情进行评估后,积极进行处理,争取将伤害降到最低。如果护士疑似接触到了HIV病毒的血液,那么在被针刺伤之后,应立即向相关部门报告针刺伤的发生时间和状况,并对症状进行相应的处理。除此之外,还要对发生职业暴露的人员展开一些心理辅导,强化对护士的人文关怀,降低护士的紧张和恐惧心理[15]。同时,建立健全针刺伤上报系统。医护人员在被潜在受污染的针尖划破皮肤后,立即进行治疗并立即报告,可降低其感染危险[16]。4.3针刺伤的危害针刺伤是一种在深层皮肤内引起的可致人失血的外伤,是临床上最为常见的一种职业暴露,其可引起多种致病菌的传播,并可引起死亡。从1981年第一次被报导到现在,国内外已有许多关于针刺伤的研究,结果表明:在医院里,护理人员是发生针刺伤的高风险群体[17]。感染性疾病科护士在工作中由于各种原因发生针刺伤,如被患者血液、体液、分泌物等污染了手或者身体其他部位,这些被污染的部位又不能及时地进行消毒处理,可导致血源性传播疾病。感染科护士针刺伤后容易引起感染疾病的发生,如乙肝病毒感染、艾滋病病毒感染等。这两种疾病可以通过血液传播,如果不小心被污染的针头扎伤了手或身体其他部位,就有可能引起感染疾病。一项尼日利亚的研究显示,在调查的115名医务工作者中,HIV阳性者占46.1%,HBV阳性者占7.83%[18]。有些针刺伤还可造成皮肤和粘膜损伤,如在针头上涂抹酒精等刺激性液体;在缝合皮肤时没注意消毒,将针头残留在皮肤内等都会造成感染疾病的发生。与此同时,针刺伤也对医护人员造成了很大的心理伤害,通常情况下,医护人员会产生各种消极的心理状态,具体表现为:压力、焦虑、愤怒和内疚[19]。目前我国职业暴露相关法律法规对医护人员职业暴露越来越重视,专家明确指出:医务人员接触HIV感染者及其血液和体液时,应采取必要防护措施。针刺伤导致血源性传播疾病的现象非常普遍,严重危害医务人员健康,有关部门及医务人员应高度重视[20]。结论综上所述,感染科护士职业暴露感染的风险非常高。感染护士针刺伤的原因有:防护措施不到位、自我保护意识不强、操作不规范、违反操作规程、患者不配合、工作环境差、工作繁忙、压力大。为了减少感染科针伤的发生,提高感染科护理人员的职业防护水平,必须对造成感染科针刺伤的原因进行深入分析,并提出相应的对策。临床上应高度重视针刺伤,加强对护士的业务技能训练,提高预防意识,改善护理人员工作环境,采用更安全的操作工具,重视医护人员的心理调适。同时,护理人员熟知针刺伤发生后的处理流程,严格执行医院操作规范,从根本上减少针刺伤的发生。参考文献[1]孙亚娟.急诊护理工作中针刺伤发生的相关因素及措施分析[J].饮食保健,2016,3(17):98-99[2]周英凤.职业性危害对护士健康影响的研究进展[J].护理学杂志,2011,19(15):73-75.[3]钟凤.医院护士发生针刺伤采取安全防护措施的必要性[J].贵阳中医学院学报,2012,34(2):115416.[4]郑慧芳,干铁儿,曹俊敏,等.临床护士针刺伤现状分析及对策探讨[J].护理与康复,2019,18(03):74-76.[5]张根柱.我国护理实习生针刺伤研究现状[J].护理研究,2021,35(11):1983-1985.[6]尤玲玲.感染科护士针刺伤的原因分析及应对措施[J].临床合理用药杂志,2019,12(32):182-183.[7]夏园园,郑璐璐,胡欣,等.医务人员血源性职业暴露危害及因素分析[J].医院管理论坛,2021,38(12):27-29.[8]张文娟,梁华金,何文文.实习护士针刺伤的原因及防范措施[J].当代护士,2015(5):160-161.[9]万菁菁,李争,吴芳,等.护理人员职业暴露现状及防护措施的研究进展[J].职业与健康,2021,37(16):2293-2296.[10]宋雪.护理人员针刺伤的调查及护理干预措施研究[J].中国医药指南,2019,17(34):291.[11]PREBOTHM.Preventionofneedlestickinjuries[J].AmFamPhysicion,2000,61(5):1558.[12]刘立飞.护士针刺伤的原因及对策分析[J].教育教学论坛,2020(05):142-143.[13]吕春容,赵霞,邬晓丽,等.利器盒固定架对艾滋病病房针刺伤防护的效果[J].现代临床医学,2020,46(04):285-287.[14]HIMMELREICHH,REBENAUHF,RINDERMANNMfretal.Themanagementofneedlestickinjuries[J].DtschArzteeblInt,2013,110(5):61-67.[15]张孝瑞,王红红.感染科护士职业暴露现状及防护对策的研究进展[J].当代护士(上旬刊),2021,28(09):45-47.[16]金雪梅,赵巧娣.护士发生针刺伤的原因分析及管理对策[J].航空航天医学杂志,2018,29(06):767-768.[17]MishalY,YosefyC,RiskofviraldiseasebyneedlepuncturesandcutsinhospitalhealIthcareworkers[J].Hlarefuah,1998,135(9):337-339.[18]AbubakarS,IliyasuG,DayyabFM,etal.Post-exposureprophylaxisfollowingoccupationalexposuretoHIVandhepatitisB:ananalysisofa12-yearrecordinaNigeriantertiaryhospital[J].JInfectPrev,2018,19(4):184-189.[19]JEONGJS,SONHM,JEONGIS,etal.Qualitativecontentanalysisofpsychologicdiscomfortandcopingprocessafterneedlestickinjuriesamonghealthcareworks[J].AMJInfectControl,2016,44(2):183-188.[20]闻纯,朱蓓,卢玉仙,等.护理人员针刺伤职业暴露情况与防护对策研究进展[J].卫生职业教育,2022,40(03):108-111.附录感染科护士针刺伤调查问卷1.您的性别

2.您的年龄

20以下

20-30

30-40

40-50

50以上

3.您工作了多少年?

实习期

小于5年

5一10年

大于10年

4.您的职务

护士

主管护师

护师

实习护士

5.你在职业生涯中发生过针刺伤吗?

6.您在职业生涯中发生过几次针刺伤?

1次

2次

3次

大于3次7.您发生针刺伤时实施操作的场所,灯光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