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文言文阅读广东省东莞市东华高级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3月月考语文试卷(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兵,有攻有守。善为兵者,必知夫攻守之所宜。故以攻则克,以守则固。当攻而守,当守而攻,均败之道也。方天下交臂相与而事秦之强也,秦人出甲以攻诸侯,盖将取之也。图攻以取人之国者,所谓兼敌之师也。及天下攘袂相率而叛秦之乱也,秦人合卒以拒诸侯,盖将却之也。图拒以却人之兵者,所谓救败之师也。兼敌之师利于转战,救败之师利于固守,兵之常势也。秦人据崤、函之阻以临山东,自缪公以来常雄诸侯,卒至于并天下而王之。岂其君世贤耶?亦以得乎形便之居故也。二世之乱,天下相与起而亡秦,不三岁而为墟。以二世之不道顾秦,亦足以亡。然而,使其知捐背叛之山东,严兵拒关为自救之计,虽以无道行之,而山西千里之区,犹可岁月保也。不知虑此,乃空国之师以属章邯之徒,越关千里以搏寇,而为向日堂堂兼敌之师,亦已悖矣。方陈胜之首事,而天下豪杰争西向而诛秦也。盖振臂一呼,而带甲者百万;举麾一号,而下城者数十。又类皆山林倔起之匹夫,其存亡胜败之机,取决于一战,其锋至锐也。而章邯之徒不知固守,其所以老其师,乃提孤军,弃大险,渡漳逾洛左驰右骛以婴其四合之锋卒至于败。而沛公之众,扬袖而下控函关。虽二世之乱足以覆宗,天下之势足以夷秦,而其亡遂至于如此之亟者,用兵之罪也。夫秦役其民以从事于天下之日久矣。而章邯之为兵也,以攻则不足,以守则有余。周文常率百万之师,傅于城下矣。章邯三击而三走之,卒杀周文。使其不遂纵以搏敌,而坐关固守,为救败之师,关东之土虽已分裂,而全秦未溃也。昔者,贾谊、司马迁皆谓:“使子婴有庸主之材,仅得中佐,则山西之地可全而有。”卒取失言之讥于后世。彼二子者,固非愚于事机者也,亦惜夫秦有可全之势耳。虽然,彼徒知秦有可全之势,而不知至于子婴,而秦之事去矣。虽有太公之佐,其如秦何哉?(节选自宋·何去非《秦论》,有删改)10.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3分)渡漳逾A洛B左驰C右骛D以婴E其四合之F锋G卒H至于败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克,战胜,攻破,与《谏太宗十思疏》“能克终者盖寡”中的“克”意思不同。B.属,文中指托付,与《屈原列传》“然亡国破家相随属”中的“属”意思相同。C.亡,指灭亡,与《鸿门宴》“沛公今事有急,亡去不义”中的“亡”意思不同。D.佐,文中指辅佐,与《过秦论》“当是时也,商君佐之”的“佐”意思相同。12.下列对文中有关内容的概述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材料开头指出,懂战争的人必须明白在何时进攻又在何时防守;接着,以此为纲,分析秦朝急速灭亡的原因,即错误地采取进攻的战略。B.一支军队是“兼敌之师”还是“救败之师”,取决于战争形势和战争意图,“兼敌之师”有利于转战进攻,“救败之师”有利于顽强防守。C.秦末天下大乱,从民间起事的各路武装,兵锋凌厉,此时章邯统率的军队用来进攻关东已显力量不足,但若用来防守关中是绰绰有余的。D.贾谊和司马迁认为秦是有保住关中的可能的,这一观点虽遭后世的讥笑,却得到了作者的认同,他们都为秦错失保全关中的机会感到遗憾。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1)及天下攘袂相率而叛秦之乱也,秦人合卒以拒诸侯,盖将却之也。(2)虽然,彼徒知秦有可全之势,而不知至于子婴而秦之事去矣。14.结合材料,简要分析秦朝灭亡的原因。(3分)10.BDG【解析】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渡过漳河和洛河,向左向右任意驰骋,却撞上了四面包围的敌人,最后以失败告终。“渡漳逾洛”是并列短语,“逾洛”是动宾结构,中间不宜断开,应在“洛”后断开,所以选B。“左驰右骛”是并列短语,“左驰”“右骛”是两个状中结构,它们又一起构成并列结构,中间不宜断开,应在“骛”后断开,所以选D。“婴其四合之锋”是动宾结构,“婴”是谓语,“四合之锋”是宾语,中间不宜断开,应在“锋”后断开,所以选G。故选BDG。11.B【解析】本题考查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B.“意思相同”错。属,托付。/连接,接连。句意:而是将全国的军队交给章邯等人指挥。/然而国破家亡的事接连发生。故选B。12.D【解析】本题考查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D.“却得到了作者的认同,他们都为秦错失保全关中的机会感到遗憾”错。原文“昔者,贾谊、司马迁皆谓:‘使子婴有庸主之材,仅得中佐,则山西之地可全而有。’卒取失言之讥于后世。彼二子者,固非愚于事机者也,亦惜夫秦有可全之势耳。虽然,彼徒知秦有可全之势,而不知至于子婴,而秦之事去矣”,意思是从前贾谊、司马迁都认为如果子婴有一般君主的才能,仅得到中等辅佐之臣,那么关中以西的地区就还可以保全存在。这些话最终还是受到后世人的讥讽。这两个人本来并不是不懂得事情发展的趋势,而是可惜秦朝有可以保全的机会。即使如此,他们也只是知道秦有能够保全的形势,而不了解到了子婴执政的时候,秦朝的大势已去。由此看出,并未得到作者的认同,作者认为秦国当时大势已去。故选D。13.(1)等到天下民众捋起衣袖一起来反抗暴乱的秦王朝时,秦人调集兵力以抵抗各地群雄,是为了击退他们。(2)即使如此,他们也只是知道秦有能够保全的形势,而不了解到了子婴执政的时候,秦朝的大势已去。【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1)“攘袂”,捋起衣袖;“相率”,一起;“合卒”,调集兵力,合力出兵;“却”,使……退却。(2)“虽然”,即使如此;“徒”,只是;“事”,形势、情势。14.章邯等人不知用重兵守关自保;子婴无能又无良才辅佐;推行残暴政治,王朝不可救药。【解析】本题考查筛选并概括文中信息的能力。原文“而章邯之徒不知固守,其所以老其师,乃提孤军,弃大险,渡漳逾洛,左驰右骛,以婴其四合之锋,卒至于败”,由此看出,章邯等人不知用重兵守关自保;原文“昔者,贾谊、司马迁皆谓:‘使子婴有庸主之材,仅得中佐,则山西之地可全而有’”,由此看出,子婴无能又无良才辅佐;原文“以二世之不道顾秦,亦足以亡”,由此看出,推行残暴政治,王朝不可救药。参考译文:军队,有进攻和防守两种任务。善于用兵的人,一定懂得进攻和防守的适宜时机。所以进攻就能取得胜利,防守就能稳固。进攻时采取防守态势,防守时采取进攻态势,都是失败之道。当天下诸侯都与秦国和好而侍奉强大的秦国时,秦国人出动军队去攻打,是为了夺取诸侯的国家。谋求进攻敌人军队以夺取诸侯国家的人,称得上并吞敌国的军队。等到天下民众捋起衣袖一起来反抗暴乱的秦王朝时,秦人调集兵力以抵抗各地群雄,是为了击退他们。谋求抗拒敌人军队以拯救败亡军队的人,称得上能够救助败亡的军队。能与敌人军力相当的军队利于转战,能救助败亡的军队利于坚守阵地,这是用兵的一般原则。秦国人占据着崤山和函谷关的险要地势,俯瞰着山东地区,自缪公以来一直以诸侯国中强盛自居,最后吞并天下统一了诸侯国。难道是因为秦国君主历代都很贤明吗?这是由于他们占据了有利于作战的地形条件。秦二世胡亥统治残暴,天下人纷纷起来反叛秦朝,不出三年秦朝的统治就崩溃了。以秦二世实行暴政来看秦朝,(秦朝)也足以灭亡。但是,如果秦朝知道撤退背叛山东地区的军队,部署重兵在函谷关抵抗,制定自救计划,即使是在无道之政下行事,也还可以保住山西地区的疆土。然而,秦朝却不知道这一点,而是将全国的军队交给章邯等人指挥,越过函谷关千里迢迢去与敌人搏斗,而作为以往盛大的兼敌之师,这就违背了兵法的基本原则。正当陈胜首先起事时,全天下的豪杰纷纷西行去诛伐秦国。他们振臂一呼,动员百万大军;发号施令一下,几十座城池就会望风而降。这些起义者大多是山林中草莽英雄,他们的存亡胜败都取决于一场战斗,他们的锋芒锐不可当。然而章邯等人却不懂得坚守阵地,消磨敌人的士气,却孤军深入,放弃了险要地形,渡过漳河和洛河,向左向右任意驰骋,却撞上了四面包围的敌人,最后以失败告终。而沛公刘邦率领军队从函谷关下扬起袖子一挥而下,就控制了关中地区。虽然秦二世统治很残暴,天下大势足以灭掉秦朝,但是秦朝的灭亡却如此迅速,这是用兵不当的罪过。秦国统治者役使百姓,让他们为天下效力已经很久了。而章邯统领的军队,进攻不足,防守有余。周文曾率领百万大军,围攻城池。但三次进攻都被章邯打败,周文被杀。如果章邯不立即出击与敌人搏斗,而是坐守关隘坚守城池,那么周文的军队虽败犹存,关东的土地虽已分裂,但秦国还没有灭亡。从前,贾谊、司马迁都说:“如果子婴有一般君主的才能,仅得到中等辅佐之臣,那么关中以西的地区就还可以保全存在。”这些话最终还是受到后世人的讥讽。这两个人本来并不是不懂得事情发展的趋势,而是可惜秦朝有可以保全的机会。即使如此,他们也只是知道秦有能够保全的形势,而不了解到了子婴执政的时候,秦朝的大势已去。即使有姜太公那样的辅佐之臣,又能对秦国怎么样呢?广东省梅州市兴宁市第一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3月月考语文试题(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材料一:景公问晏子曰:“吾欲服圣王之服,居圣王之室,如此,则诸侯其至乎?”晏子对曰:“法其节俭则可,法其服,居其室,无益也。三王不同服而王,非以服致诸侯也,诚于爱民,果于行善,天下怀其德而归其义。夫冠足以修敬,不务其饰;衣足以掩形御寒,不务其美。及三代作服,为益敬也,首服足以修敬,而不重也;身服足以行洁,而不害于动作。服之轻重便于身,用财之费顺于民。其不为槽巢者,以避风也;其不为窟穴者,以避湿也。是故明堂之制,下之润湿不能及也;上之寒暑不能入也。土事不文,木事不镂,示民知节也。及其衰也,衣服之侈过足以敬,宫室之美过避润湿,用力甚多,用财甚费,与民为雠。今君欲法圣王之服,不法其制,法其节俭也,则虽未成治,良其有益也。今君穷台榭之高、极污池之深而不止,务于刻镂之巧、文章之观而不厌,则亦与民而仇矣。”(节选自《晏子春秋》)材料二:夫贫生于富,弱生于强,乱生于治,危生于安。是故明王之养民也,教之诲之,慎微防萌,以断其邪。故《易》美节以制度,不伤财,不害民;七月诗大小教之,终而复始。由此观之,民固不可恣也。山林不能给野火,江海不能灌漏卮。孝文皇帝躬衣弋绨①,足履革舄②,以韦带剑③,集上书囊以为殿帷,盛夏苦暑,欲起一台,计直百万,以为奢费而不作也。今京师贵戚,衣服、饮食、车舆、文饰、庐舍,皆过王制,僭上甚矣。富者竞欲相过贫者耻不逮及是故一飨之所费破终身之本业。古者必有命民,然后乃得衣缯彩而乘车马。今者既不能尽复古,细民诚可不须,乃踰于古昔孝文,衣必细致、履必獐麂,校饰车马,多畜奴婢。诸能若此者,既不生谷,又坐为蠹贼也。(节选自王符《潜夫论·浮侈》)【注】①弋:通“默”(yì),黑色。绨(tí):一种粗厚的丝织物。②舄(xì):鞋。③韦:熟牛皮。以韦带剑,用皮带佩带宝剑,指不加装饰。10.材料二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进三处不给分。(3分)富者竞欲A相过B贫者C耻不逮D及E是F故一飨之G所费H破I终身之本业。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致,表达,表示,与《屈原列传》“一篇之中三致志焉”中的“致”意思相同。B.首服,与下文的“身服”相对,“首服”,即冠,首指头,“身服”指衣服。C.文,修饰、装饰,与《谏太宗十思疏》“文武争驰”中的“文”意思不同。D.固,本来,原来,与《齐桓晋文之事》“臣固知王之不忍也”中的“固”意思相同。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材料一认为,君王的德行比服饰重要,百姓归服三王,不是因为三王的服装华美,而是因为他们施行仁义,爱护百姓,百姓感念他们的德行。B.材料一认为,服装、住宅要讲究实用,衣服过于奢侈,宫室过于华美,就会使用太多的民力,造成严重的钱财浪费,这样势必与百姓结怨。C.材料二连用两个比喻,即山上的森林不能够满足野火的焚烧,江河大海不能够灌满泄漏的器皿,形象地说明了昏君的贪婪之心是难以满足的。D.材料二认为,明君要教育和指导百姓谨慎地对待某些微小的事情,制止坏事的苗头,以此来杜绝他们的邪恶,不使他们成为社会的蛀虫。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1)夫冠足以修敬,不务其饰;衣足以掩形御寒,不务其美。(4分)(2)盛夏苦暑,欲起一台,计直百万,以为奢费而不作也。(4分)14.两文所批评的对象的不同,从材料一和材料二中各找出一个词语,表明批评对象,并扼要说明为什么要批评他们。(3分)10.【答案】BEH(每处1分,超过三处不给分)【解析】句子的意思是:富裕的人都争着想超过别人的排场,贫穷的人为及不上别人的排场而感到羞耻。因此一次宴请宾客的费用,就破费了他们一辈子种田所积聚的家业。“相过”是“欲”的宾语,不可在“欲”后断开。“贫者”与“富者”相对,是下一句的主语,不可在其后断开。“逮及”为同义复词,其间不可断开。“是故”为固定词组,其间不可断开。“一飨之所费”的为偏正结构,“之”是结构助词,不可在“之”后断开。“破”与“终身之本业”为动宾结构,其间不可断开。11.A【解析]A项,“非以服致诸侯也”中的“致”,意思是招致,引来。12.C【解析】C项,“说明了昏君的贪婪之心是难以满足的”错误,这里应指向前文中的“民”,即一般人。13⑴冠,足够用来表示敬意,不必追求装饰;衣服足够用来遮蔽形体抵御寒冷,不必追求它的美丽。(得分点:修敬,表示敬意;务,追求;掩形御寒,蔽体御寒,足以,足够用来;各1分)⑵盛夏酷热,(孝文帝)想建造一座高台,计算下来价值上百万个铜钱,便认为太奢侈浪费而不建造了。(得分点:起,建造;直,值,价值,以为,认为;省略处“孝文帝”各1分)14.【答案】①材料一:景公(或:今君),追求侈服美室(或:不知节俭,与民为仇)。②材料二:京师贵戚(或:细民),追求奢靡,超过王制。(每点2分,答出两点给3分)【解析】①材料一,根据开头景公所问,以及篇末“今君穷台榭之高……”可知,批评对象是“景公”,即“今君”。批评的原因,根据景公所问内容“服圣王之服,居圣王之室”和晏子所对“法其服,居其室,无益也”,抓住关键句“衣服之侈过足以敬,宫室之美过避润湿,用力甚多,用财甚费,与民为仇”,或从思想行为(追求侈服美室)作答,或从社会危害(不知节俭,与民为仇)作答,均可。②材料二:根据“今京师贵戚,衣服、饮食、车舆、文饰、庐舍,皆过王制,僭上甚矣”可知,批评对象是“京师贵戚”,批评原因是追求奢靡,皆过王制。后文所说的“细民”,也指向“过王制,僭上甚矣”的人。文言文参考译文:材料一:齐景公问晏子说:“我想穿上古代圣王那样的衣服,住圣王那样的房子,这样,诸侯会来归服吧?”晏子回答说:“效法他们的节俭就行了。效法他们的服装、住他们那样的宫室,没有什么益处。古代的三个圣王服装不相同,但都称王于天下,不是因为服装使诸侯归服。确实爱护百姓,果真行仁义,百姓感念他的德行而归服于他的仁义。冠,足够用来表示敬意,不必追求装饰;衣服足够用来蔽体御寒,不必追求它的美丽。到了三代圣王时,制作服装,是为了更庄重。冠足够用来表达敬意却不沉重,衣服足够用来显示整洁,却不妨碍行动。衣服的轻重适合身体,耗费的钱财百姓能承受。他们不做木巢,是为了遮蔽风雨;他们不住穴窟,是为了躲避潮湿。因此,明堂的设计,地下的潮气不能到达,上面的寒热不能侵入。土建不装饰,木建不雕刻,示范百姓懂得节俭。到了他们衰亡时,衣服的奢侈超过了表示敬意的程度,宫室的华美超过了躲避潮湿的需要。使用民力太多,浪费钱财甚重,与百姓结怨。现在君王想要效法圣王的服装,是不效法他们的制度,而效法他们的节俭,那么即使没能实现大治,也是有好处的。但君王极尽台榭之高、池塘之深而没有止境,追求雕镂的精巧、装饰的华美而没有满足,那么这也是在和百姓结仇。”材料二:贫穷产生于富裕,衰弱产生于强盛,动乱产生于太平,危险产生于安全。因此英明的帝王治理民众的时候,教育他们,指导他们,谨慎地对待某些微小的事情,制止某些刚萌发的事物,以此来杜绝他们的邪恶。所以《周易》赞美“用制度来节制,就既不损伤财物,也不损害民众”;《七月》诗把大大小小的事情都教给人民,叙述到一年年终又开始叙述第二年。由此看来,民众本来就是不可以放任自流的。山上的森林不能够满足野火的焚烧,江河大海不能够灌满泄漏的器皿。孝文皇帝身穿黑色的粗厚线绨,脚穿粗硬的生皮鞋子,用皮带佩带宝剑而不另加饰品,把臣子上书时呈上的文书袋积聚起来做成宫殿里的帷帐,盛夏酷热,孝文帝想建造一座高台,计算下来价值上百万个铜钱,便认为太奢侈浪费而不建造了。现在京城里的皇亲国戚,衣服、饮食、车子、装饰、房屋,都超过了皇帝的规模,超越本分而冒用皇上的享受标准已经很厉害了。富裕的人都争着想超过别人的排场,贫穷的人为及不上别人的排场而感到羞耻。所以一次宴请宾客的费用,就破费了他们一辈子种田所积聚的家业。古代的帝王总会对人有所任命,人只有被任命以后才能够穿绫罗绸缎而乘车驾马。现在已经不能完全恢复古代的一套了,对这些地位卑微的小人实在也可以不去要求他们做到古代的一套,但现在他们竟然超过了从前的孝文皇帝,衣服一定要用精致的热绢,鞋子一定要用獐皮、麂皮,还装饰车马,养了很多奴仆婢女。众多能这样生活的人,既不会生产粮食,又坐着不劳动而成了社会的蛀虫、害虫。广东省潮州市饶平县第二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材料一:人之其所亲爱而辟①焉,之其所贱恶而辟焉,之其所畏敬而辟焉,之其所哀矜而辟焉,之其所敖惰而辟焉。故好而知其恶,恶而知其美者,天下鲜矣!故谚有之曰:“人莫知其子之恶,莫知其苗之硕。”(节选自《大学》)材料二:赵绰字士倬,河东人也。性质直刚毅。周初为天官府史,以恭谨恪勤,擢授夏官府下士。稍以明于见知,为内史中士。隋文帝为丞相,知其清正,引为录事参军。文帝受禅,授大理丞。处法平允,考绩连最。每有奏谳,正色侃然,渐见礼重。上以盗贼不禁,将重其法,绰进谏曰:“律者天下之大信,其可失乎?”上忻然纳之,因谓曰:“若更有闻见,宜数言之。”迁大理少卿。大理掌固来旷上言大理官司太宽,帝以旷为忠直,遣每旦于五品行中参见。旷又告少卿赵绰滥免徒囚帝使信臣推验初无阿曲帝怒命斩之。绰固争,以为旷不合死,帝拂衣入阁。绰矫言:“臣更不理旷,自有它事,未及奏闻。”帝命引入阁,绰再拜请曰:“臣有死罪三。臣为大理少卿,不能制御掌固,使旷触挂天刑,一也。囚不合死,而臣不能死争,二也。臣本无它事,而妄言求入,三也。”帝解颜。会独孤后在坐,命赐绰二金杯酒,并杯赐之。旷因免死,徙广州。刑部侍郎辛亶尝衣绯诨,俗云利官,上以为厌蛊,将斩之,绰曰:“法不当死,臣不敢奉诏。”上怒甚,谓曰:“卿惜辛亶而不自惜也?”命左仆射高颎将绰斩之。绰曰:“陛下宁杀臣,不可杀辛亶。”至朝堂,解衣当斩。上使人谓绰曰:“竟如何?”对曰:“执法一心,不敢惜死。”上拂衣入,良久乃释之。明日,谢绰,劳勉之,赐物三百段。时河东薛胄为大理卿,俱名平恕。然胄断狱以情,而绰守法,俱为称职。上每谓绰曰:“朕于卿无所爱惜,但卿骨相不当贵耳。”仁寿中,卒官,上为之流涕。(摘编自《北史》)[注]①辟:情绪偏颇。10.材料二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必须断句,请在答题卡上相应位置填上选项。旷又告少卿赵绰A滥免B徒囚C帝使D信臣E推验F初无G阿曲H帝怒I命J斩之。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矜,指怜悯、同情,与《陈情表》“凡在故老,犹蒙矜育”中的“矜”词义相同。B.固,指坚决、坚持,与“臣固知王之不忍也”中的“固”词义不同,用法相同。C.妄言,随意、胡乱地说,与上文“绰矫言”即诈称、假托他事以求面君相对应。D.厌蛊,指厌恶蛊术。蛊术,古人以言语诅咒或法术等方式使仇敌受到祸害的巫术。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材料一的谚语意为人总看不到自己孩子身上的恶习,总不认为自家庄稼比别家壮硕,因为人对自己所亲近喜爱之人往往会偏爱,对自家之物总嫌少。B.大理寺掌固来旷诬告赵绰徇私舞弊,把不该赦免的犯人释放了,被文帝怒判斩刑,赵绰却向文帝力争来旷法不当死,最后来旷被免死罪,流徙广州。C.在刑部侍郎辛亶穿绯辉这件事上隋文帝量刑过重,赵绰宁死也要依法而行;大理卿薛胄处理案件合情合理,两人都有执法公平宽容的名声,十分称职。D.赵绰性格朴实、直率刚毅,又执法平允、谦逊谨慎,隋文帝接受禅让登基后,先授其为大理丞,后又迁大理少卿,文帝对其从不吝惜官爵,赵绰后来官居极品。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1)稍以明干见知,为内史中士。(4分)(2)会独孤后在坐,命赐绰二金杯酒,并杯赐之。(4分)14.材料一列举了人易偏颇的五种表现,而赵绰处事公允平正,请结合文本,说说赵绰的言行与哪几种“偏颇表现”不相符。(3分)10、CFH11.D12、D13、(1)(赵绰)渐渐因为明智能干被(上级)了解,担任了内府中士。(2)适逢独孤皇后在座,就下令赏赐赵绰两金杯酒,并且连金杯也赏赐给他。14.①“之其所贱恶而辟焉”,对犯事之人甚至诬告自己的人不因其恶而厌弃。②“之其所畏敬而辟焉”,对文帝不因敬畏而亦步亦趋、盲目照做,执法一心,不惜其死。【解析】10.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来旷又上告说大理少卿赵绰违法释放囚徒,文帝派遣使臣前去调查,发现赵绰根本没有枉法偏袒之事,文帝非常愤怒,下令将来旷斩首。“旷又告少卿赵绰滥免徒囚”,主谓宾结构,“少卿赵绰滥免徒囚”作谓语“告”的宾语,C处断开;“帝使信臣推验”,兼语结构,“信臣”为前句宾语,后句主语,F处断开;“帝”为“怒命斩之”的主语,前面H处断开。故CFH三处需要断句。1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词语一词多义现象及识记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A.正确。句意:对自己同情的人往往过于怜悯。/凡是故臣遗老,还受到怜悯和抚养。B.正确。固:坚决、坚持。/本来。用法上都作状语修饰谓语。句意:赵绰坚持谏诤。/我本来就知道大王是一种不忍的同情心啊。C.正确。D.“厌恶蛊术”错误,根据上下文,“厌恶蛊术“不合逻辑。厌蛊:厌胜和巫蛊的总称,以巫术致灾。故选D。12.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D.“赵绰后来官居极品”错误,原文有“朕于卿无所爱惜,但卿骨相不当贵耳”,可知文帝因赵绰骨相不该富贵并未授予高官。故选D。13.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1)“稍”,渐渐;“明干”,明智能干;“见”,被。(2)“会”,适逢;“后”,皇后;“并杯”,连着金杯一起。14.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概括信息的能力。“之其所贱恶而辟焉”,对自己所轻视厌恶的人往往会一味厌弃,为偏颇表现。结合“上以盗贼不禁,将重其法,绰进谏曰:‘律者天下之大信,其可失乎?’”“绰固争,以为旷不合死”可知,赵绰对犯事之人甚至诬告自己的人不因其恶而厌弃。“之其所畏敬而辟焉”,对自己内心敬畏的人往往会盲目遵从,为偏颇表现。结合“上以为厌蛊,将斩之,绰曰:‘法不当死,臣不敢奉诏。’上怒甚,谓曰:‘卿惜辛亶而不自惜也?’”“上使人谓绰曰:‘竟如何?’对曰:‘执法一心,不敢惜死。’上拂衣入,良久乃释之”等内容可知,赵绰对文帝不因敬畏而亦步亦趋、盲目照做,执法一心,不惜其死。参考译文:材料一:人们对于自己所亲爱的人往往会偏爱;对自己所轻视厌恶的人往往会一味厌弃;对自己内心敬畏的人往往会盲目遵从;对自己同情的人往往过于怜悯;对自己所傲视怠慢的人往往过于轻蔑。因此,能够做到喜爱某人而又深知其丑恶的一面,厌恶其人又能肯定其美好的优点,这样的人天下少有啊!所以民间有句谚语说:“人都看不到自己孩子的错误,也都看不到自己庄稼的丰硕。”材料二:赵绰字士倬,河东人。性格朴实直率明毅。北周初年担任天官府史,因为为官谦逊谨慎恭顺辛劳,被提升为夏官府下士。(他)渐渐地因为明智和有才干被上级了解,担任了内府中士。隋文帝当时任丞相,了解到他清廉正直,荐举他担任了录事参军。隋文帝接受禅让登基,任命赵绰为大理丞。赵绰执法公正,政绩考核连年为优等。每次向朝廷上报案情,都表现得严肃刚直,渐渐地被皇上礼遇尊重。皇上因为偷盗抢掠难以禁止,将要改变刑法,加重处罚,赵绰进谏说:“法律是天下最重要的信约,难道可以失信吗?”皇上欣然接受了他的意见,就对他说:“如果你再见到什么情况或听到什么意见,应当多多地说说。”升任赵绰为大理少卿。大理寺掌固来旷上言说大理寺执法官吏对囚犯量刑定器太宽,隋文帝因此认为来旷忠诚正直,让他每天早晨站在五品官员的行列中参见。来旷又上告说大理少卿赵绰违法释放囚徒,文帝派遣使臣前去调查,发现赵绰根本没有枉法偏袒之事,文帝非常愤怒,下令将来旷斩首。赵绰苦苦谏诤,认为来旷按照法律构不成死罪,文帝不听,拂衣进入中。赵绰又假称:“我不再申理来旷的事情,我还有别的事没有来得及奏闻。”文帝让人引赵绰来到后,赵绰再拜奏请说:“我犯了三项死罪:身为大理寺少卿,没有能管制约束住掌固来旷,使他触犯了朝廷刑律,这是第一;因犯罪不当死,而我不能以死相争,这是第二;我本来没有别的事,而以胡言乱语诈称有事求见隆下。这是第三。”文帝听了他的话,脸色才缓和下来。当时正碰上独孤皇后在坐,就下令赏赐赵绰两金杯酒,并且连金杯也赏赐给他。因此,来旷得以免除一死,被流放到广州。刑部侍郎辛亶曾经穿着红色的裤子,俗说这样可以有利于升官,皇上认为这是巫术,要将他处以斩刑。赵绰说:“依据法律,辛亶不应该定为死罪,我不敢奉旨。“皇上大怒说:“你是只顾怜惜辛亶而不怜惜自己了?“下令让左仆射高颎将赵绰处斩。赵绰说:“陛下宁可杀了我,也不能杀辛亶。”把赵绰押到朝堂上,脱下他的官服将处以斩刑。皇上派人问赵绰说:“你终究打算如何?”赵绰回答说:“我一心一意执法,不敢顾惜自己的生命。”文帝气得拂袖而去,过了好久才下令释放了赵绰。第二天,皇上向赵绰道歉,慰劳并鼓励了他,并且赏赐给他绸缎三百匹。当时河东人薛胄任大理卿,与赵绰都有执法公平宽容的名声。但薛胄处理案件凭感情用事,而赵绰严格守法,两人都很称职。皇上常对赵绰说:“我对你,并不吝惜官爵,只因你的骨相不该富贵罢了。”因仁德而长寿终,赵绰在官任上去世,皇上为之伤心流泪。广东省清远市阳山县南阳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楚文王伐邓,使王子革、王子灵共据菜。二子出采,见老丈载畚,乞焉,不与,搏而夺之。王闻之,令皆拘二子,将杀之。大夫辞曰:“取畚信有罪,然杀之非其罪也,君若何杀之?”言卒,丈人造军而言曰:“邓为无道,故伐之。今君公子搏而夺吾畚,无道甚于邓。”呼天而号。君闻之,群臣恐。君见之,曰:“讨有罪而横夺,非所以禁暴也;恃力虐老,非所以教幼也;爱子弃法,非所以保国也;私二子,灭三行,非所以从政也。丈人舍之矣,谢之军门之外耳。”楚令尹子文之族有干法者,廷理拘之,闻其令尹之族也,而释之。子文召廷理而责之曰:“凡立廷理者,将以司犯王令,而察触国法也。夫直士持法,柔而不挠,刚而不折。今弃法而背令,而释犯法者,是为理不端,怀心不公也。岂吾有营私之意也?何廷理之驳于法也?吾在上位,以率士民,士民或怨,而吾不能免之于法。今吾族犯法甚明,而使廷理因缘吾心而释之,是吾不公之心,明著于国也。执一国之柄而以私闻与吾生不以义不若吾死也。遂致其族人于廷理,曰:“不是刑也,吾将死。”廷理惧,遂刑其族人。成王闻之,不及履而至于子文之室,曰:“寡人幼少,置理失其人,以违夫子之意。”于是黜廷理而尊子文,使及内政。国人闻之曰:“若令尹之公也,吾党何忧乎?”乃相与作歌曰:“子文之族,犯国法程。廷理释之,子文不听。恤顾怨氓,方正公平。”楚庄王之时,太子车立于茅门之内,少师庆逐之。太子怒,入谒王曰:“少师庆逐臣之车。”王曰:“舍之。老君在前而不逾,少君在后而不豫,是国之宝臣也。”(节选自刘向《说苑·至公》)10.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3分)执A一国B之柄C而以D私闻E与吾生F不以义G不若H吾死也。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伐,文中指攻打、攻伐,与《<老子>四章》中“自伐者无功”的“伐”含义相同。B.谢,此指谢罪、赔罪,与《鸿门宴》“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的“谢”含义相同。C.令尹,春秋战国时楚国的执政官名,相当于宰相,《屈原列传》中子兰曾任此职。D.国人,此指国都中的人,其中“国”与《岳阳楼记》“去国怀乡”的“国”含义相同。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楚国两位王子采野菜时看见一位挎筐的老人,在乞要无果的情况下便强行夺筐。后来老人到军营理论,楚文王闻听后召见老人并将在军门外斩杀二子。B.刑狱官在得知犯法之人是令尹子文的族人后,便将其释放。子文对刑狱官的做法深感不满,并从该做法的危害角度对其进行教育和斥责,令其依法行事。C.成王在得知子文的事情后,也急忙屈尊到子文家中致歉,主动承担放任下属枉法的责任。当地百姓为此还作歌传唱,以表达对子文的肯定和信任。D.在对待少师庆驱逐太子车驾一事上,楚庄王没有迁就太子的怨气,反而让其理解少师庆的做法,并对少师庆执法中不顾及个人利益的行为大加赞赏。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1)取畚信有罪,然杀之非其罪也,君若何杀之?(4分)遂致其族人于廷理,曰:“不是刑也,吾将死。”(4分)14.从选文看,楚文王和令尹子文有哪些共同的品行?请简要概括。(3分)10.CEG(正确断句为:执一国之柄,而以私闻,与吾生不以义,不若吾死也,)11.A(《《老子》四章》中“白伐者无功”的“伐”是夸耀的意思,)12.C(“主动承担放任下属枉法的责任”表述有误,应是用人不当的责任。)13.(1)夺取老人的藤筐确实有罪,但杀死他们却不是他们该承担的罪,主君为什么要杀死他们呢?(“信”“非其罪”“若何”各1分,句意1分)(2)于是(子文)便送他的族人到刑狱官那里,并说:“不惩处此人,我将赴死。”(“致”“刑”各1分,宾语前置句1分,句意1分)14.①不徇私情。②能反躬自省。③讲求公平公正。(每点1分,意思对即可)参考译文:楚文王攻打邓国,命令王子革、王子灵一起去采摘野菜。这二人出外采摘野菜,看见有个老人挎着一个藤筐,便向老人乞讨,老人不给他们,于是他们就殴打老人夺下藤筐。楚文王知道了这件事,命令将二人都拘押起来,将要杀掉他们。大夫进言说:“夺取老人的藤筐确实有罪,但杀死他们却不是他们该承担的罪,主君为什么要杀死他们呢?”话刚说完,那老人就来到军营门外说:“邓国干出些没有道义的事,所以你们才攻打它。现在君王的儿子殴打我,还抢夺了我的筐子,这比邓国还要不讲道义。”说完就呼天抢地号哭。楚文王听到了这些话,群臣也感到惶恐不安。楚文王召见那位老人说:“讨伐有罪的人,自己却要蛮横地抢夺,这不是禁止暴行的办法;仗恃力气虐待老人,这不是教育年轻人的办法;爱自己的儿子却放弃法令,这不是保住国家的办法;对这两个儿子狗私情,毁灭以上三种德行,这不是治理国政的办法。请老人家宽恕我。我将在军门外斩杀二子,来向您赔罪。”楚国令尹子文的宗族中,有违犯了国法的人,刑狱官拘押了他,但听说他是令尹子文的族人,又释放了他。子文召见刑狱官并责备他说:“大凡设立刑狱官这个职务,就是靠他来管理触犯王令国法的人。正直的人执法,虽柔和但不枉曲,虽刚正但不会折断。现在你放弃国法并违背律令,又释放了犯法的人,刑狱官这样做不正直,心怀不公。难道我有营私的意图吗?为什么刑狱官执行国法这样的不同呢?我身居高位,应作士民的表率,士民有了怨恨,而我也不能豁免于国法之外。如今我的族人犯法很明显,如果刑狱官迎合我的心意而释放了他,这就使我不公正的心明显地暴露在国人面前。热掌一国的权板,却以私心闻名,是让我活着没有道义。不如让我去死吧。”于是(子文)便送他的族人到刑狱官那里,并说:“不惩处此人,我将赴死。”刑狱官害怕了,于是对他的族人执法施刑。楚成王知道了这件事,来不及穿上鞋就赶到子文的家中,说:“我太年轻,任命刑狱官用人失当,违背了先生的心愿。”于是楚成王罢黜了刑欲官使子文地位更尊崇,让他管理王室内部事务。都城的人知道这件事后说:“像令尹这样的公正,我们这些人还担心什么?”于是就作歌互相传唱:“子文的族人,违犯国法章程。刑狱官放了他,子文不答应。顾念怜悯百姓的怨恨,多么正直公平。”楚庄王的时候,太子的车驾停留在茅门之内,少师庆驱走了它。太子大怒,入宫谒见楚庄王说:“少师庆赶走了我的车子。”楚庄王说:“宽恕他吧。老国君在眼前却不违犯他的法令,年轻的国君在后继位却不给自己留后路,这是国家最宝贵的臣子。”广东省湛江市第二十一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屈原者,名平,楚之同姓也。为楚怀王左徒。博闻强志,明于治乱,娴于辞令。入则与王图议国事,以出号令;出则接遇宾客,应对诸侯。王甚任之。屈原至于江滨,被发行吟泽畔,颜色憔悴,形容枯槁。渔父见而问之曰:“子非三闾大夫欤?何故而至此?”屈原曰:“举世混浊而我独清,众人皆醉而我独醒,是以见放。”渔父曰:“夫圣人者,不凝滞于物而能与世推移。举世混浊,何不随其流而扬其波?众人皆醉,何不其糟而啜其醨?何故怀瑾握瑜而自令见放为?”屈原曰:“吾闻之,新沐者必弹冠,新浴者必振衣,人又谁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宁赴常流而葬乎江鱼腹中耳,又安能以晧晧之白而蒙世俗之温蠖乎!”乃作《怀沙》之赋……于是怀石遂自投汨罗以死……贾生名谊,洛阳人也。年十八,以能诵诗属书闻于郡中。吴廷尉为河南守,闻其秀才,召置门下,甚幸爱。孝文皇帝初立,闻河南守吴公治平为天下第一,故与李斯同邑而常学事焉,乃征为廷尉。廷尉乃言贾生年少,颇通诸子百家之书。文帝召以为博士。是时贾生年二十余,最为少。每诏令议下,诸老先生不能言,贾生尽为之对,人人各如其意所欲出。诸生于是乃以为能不及也。孝文帝说之,超迁,一岁中至太中大夫。贾生以为汉兴至孝文二十余年,天下和洽,而固当改正朔,易服色,法制度,定官名,兴礼乐,乃悉草具其事仪法,色尚黄,数用五,为官名,悉更秦之法。孝文帝初即位,谦让未遑也。诸律令所更定,及列侯悉就国,其说皆自贾生发之。于是天子议以为贾生任公卿之位。绛、灌、东阳侯、冯敬之属尽害之,乃短贾生曰:“洛阳之人,年少初学,专欲擅权,纷乱诸事。”于是天子后亦疏之,不用其议,乃以贾生为长沙王太傅……后岁余,贾生征见。孝文帝方受釐,坐宣室。上因感鬼神事,而问鬼神之本。贾生因具道所以然之状。至夜半,文帝前席。既罢,曰:“吾久不见贾生,自以为过之,今不及也。”居顷之,拜贾生为梁怀王太傅。梁怀王,文帝之少子,爱,而好书,故令贾生傅之。文帝复封淮南厉王子四人皆为列侯。贾生谏,以为患之兴自此起矣。贾生数上疏,言诸侯或连数郡,非古之制,可稍削之。文帝不听。居数年怀王骑堕马而死无后贾生自伤为傅无状哭泣岁余亦死贾生之死时年三十三矣。及孝文崩,孝武皇帝立,举贾生之孙二人至郡守,而贾嘉最好学,世其家,与余通书。至孝昭时,列为九卿。(选自《史记·屈原贾生列传》)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A.居数年/怀王骑堕马/而死无后/贾生自伤为傅无状/哭泣岁余/亦死/B.居数年/怀王骑堕马/而死无后/贾生自伤/为傅无状/哭泣岁余亦死/C.居数年/怀王骑/堕马而死/无后/贾生自伤为傅无状/哭泣岁余/亦死/D.居数年/怀王骑/堕马而死无后/贾生自伤为傅无状/哭泣岁余/亦死/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左徒,是周朝楚国特有的官名,中原诸侯国无,职位仅次于令尹。《史记》载春申君与屈原曾任左徒。后人亦以左徒作为屈原的别称。B.大夫,西周以后先秦诸侯国中,在国君之下由高到低设大夫、士、卿三级。大夫世袭,有封地。后来大夫成为一般任官职者的称呼。C.廷尉,古代官职名,西汉时也称大理。战国时期秦国始置,秦朝、西汉沿置。列位九卿,为中央最高司法审判机构长官,汇总全国断狱数,主管诏狱和修订律令的有关事宜。D.太傅,中国古代职官。据著作记载始于西周,最初由周公旦担任太傅,为朝廷的辅佐大臣与帝王老师(辅弼官,帝王年幼或缺位时他们可以代为管理国家),掌管礼法的制定和颁行,位列三公之一。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贾谊热心政事,遭到权要忌恨。他认为汉朝建立二十余年,政通人和,应当全盘改变秦朝法令,因此触及权贵利益,受到诋毁,文帝后来也罢免了他公卿之职。B.贾谊初入仕途,展现非凡才能。他受到廷尉推荐而入仕,当时年仅二十余岁,却让诸生自觉不如,不久得到文帝越级提拔,一年之间就当上太中大夫。C.贾谊劝止封侯,文帝未予采纳。文帝封淮南厉王四个儿子为侯,贾谊认为祸患将自此兴起。贾谊多次上奏,提出应该逐渐削弱诸侯的势力,但是汉文帝不肯听从。D.文帝召见询问鬼神之事,贾谊答复询问,文帝对贾谊的回答很满意,表示自己比不上贾谊。过了不久,又任命他为自己钟爱的小儿子梁怀王的太傅。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1)人又谁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2)诸律令所更定,及列侯悉就国,其说皆自贾生发之。14.请根据选文中屈原与渔父的对话概括司马迁的情感态度。(3分)10、C【解析】“怀王”是主语,“骑”是“怀王”的谓语,句意完整;“堕马而死”是另一个谓语,所以在“骑”后断开,排除A、B两项。“堕马而死”“无后”是不同的谓语,主语省略,中间需要断开,排除D项。11、B【解析】“在国君之下由高到低设大夫、士、卿三级”错,按照官职高低应该为“卿”“大夫”“士”。12、A【解析】“文帝后来也罢免了他公卿之职”错,根据原文“于是天子议以为贾生任公卿之位”可知,孝文帝只是建议任命贾谊为公卿,并没有正式任命;贾谊受到群臣陷害后,孝文帝疏远了他,也不再采纳他的意见,后来任命他为长沙王太傅。13、(1)一个人,谁又能用清净洁白的身体,去受脏物的污染呢?(2)但此后各项法令的更改,以及诸侯必须到封地去上任等事,这些主张都是由贾谊提出的。14、对屈原志洁行廉(不肯同流合污,宁死也要保持自己高洁)人格的颂扬之情;对黑暗势力迫害忠良的愤慨之情;对世人得过且过、随波逐流的痛惜之情。参考译文屈原名平,与楚国的王族同姓。他曾担任楚怀王的左徒。见闻广博,记忆力很强,通晓治理国家的道理,熟悉外交应对辞令。对内与怀王谋划商议国事,发号施令;对外接待宾客,应酬诸侯。怀王很信任他。屈原走到江边,披散着头发沿着水边边走边吟唱,脸色憔悴,形体和容貌都像干枯的树木一样。一个渔翁看见就问他说:“您不是三闾大夫吗?为什么来到这里?”屈原说:“整个世界都污浊不清,只有我一人清白,大家都醉了却只有我一人清醒,因此被放逐。”渔翁说:“聪明贤哲的人,不被事物所拘束,而能顺随世俗的变化。整个世界都污浊不清,为什么不随波逐流并推波助澜呢?众人都醉了,为什么不一同吃那酒糟喝那薄酒?为什么要保持高尚的节操志向却使自己被放逐呢?”屈原说:“我听说,刚洗过头的人一定要用手弹去帽子上的灰尘,刚洗过澡的人一定抖掉衣服上的尘土,一个人,谁又能用清净洁白的身体,去受脏物的污染呢?(我)宁愿跳入江水中,葬身在鱼腹中,又怎能用高尚纯洁的品德,去蒙受世上的尘垢呢?”于是写下了《怀沙》赋……便抱着石头,自己跳到汨罗江死了……贾生名叫贾谊,是洛阳人。在十八岁时,就因诵读诗书会写文章而在本郡闻名。吴廷尉担任河南郡守时,听说贾谊才能优异,就把他召到衙门任职,并非常器重喜欢他。孝文帝刚即位时,听说河南郡守吴公政绩天下第一,以前还和李斯是同乡,并且曾向李斯学习过,于是就调任他做廷尉。吴廷尉于是就向朝廷推荐贾谊年轻有才华,且精通诸子百家的典籍。孝文帝征召贾谊,让他担任博士。当时贾谊年仅二十多岁,在博士中是最年轻的。文帝每次下令让博士们讨论一些问题时,那些年长的老先生们都不能说什么,而贾谊却能一一回答,人人都觉得说出了自己想说的话。博士们于是都认为才能比不上贾生。孝文帝也非常喜欢他,对他破格提拔,一年之内就做到了太中大夫。贾谊认为从汉朝建立到孝文帝时已有二十多年了,天下太平和睦,正是改定历法、改变服色、制定法令制度、确定官名、振兴礼乐的时候,于是他详细草拟了各种仪法,崇尚黄色,官印字数采用五,确定官名,完全改变了秦朝的旧法。孝文帝刚刚即位,谦虚礼让而来不及实行。但此后各项法令的更改,以及诸侯必须到封地去上任等事,这些主张都是由贾谊提出的。于是孝文帝就和大臣们商议,想提拔贾谊担任公卿之职。而绛、灌、东阳侯、冯敬这些人都嫉恨他,于是说贾谊坏话道:“这个洛阳人,年轻学浅,一味想独揽权力,使事情变得复杂混乱。”于是,孝文帝此后也就疏远了贾谊,不再采纳他的意见,任命他担任长沙王太傅……(又过了)一年多之后,贾谊被皇帝召见。当时孝文帝正在接受神的降福保佑,坐在宣室接见贾谊。因孝文帝有感于鬼神之事,就向贾谊询问鬼神的本原。贾谊也就乘机详细地讲述了这里面的道理。到半夜时分,孝文帝已听得很入神,不知不觉地在座席上总往贾谊身边移动。听完之后,孝文帝慨叹道:“我好长时间没见贾谊了,自认为能超过他,现在看来还是不如他。”过了不久,孝文帝任命贾谊为梁怀王太傅。梁怀王是孝文帝的小儿子,受孝文帝宠爱,又喜欢读书,因此才让贾谊做他老师。孝文帝又封淮南厉王的四个儿子都为列侯。贾谊劝谏,认为国家祸患的兴起就要从这里开始了。贾生屡次上奏,说诸侯封地有的连接数郡,不合古代制度,可以逐渐削减其封地。孝文帝没有采纳他的建议。几年之后,梁怀王因骑马出行,不慎从马上掉下来摔死了,没有留下后代。贾谊认为这是自己做太傅不称职,非常伤心,哭泣了一年多,也死去了。贾生去世时才三十三岁。等到孝文帝驾崩,孝武皇帝即位,推举贾谊的两个孙子担任郡守,贾嘉最好学,继承他家的家风,和我通信。到孝昭帝时,身居九卿之位。广东省珠海市香樟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卷(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7分)材料一:孔子曰:“古者明王必尽知天下良士之名,既知其名,又知其实,又知其数及其所在焉,然后因天下之爵以尊之,此之谓至礼不让而天下治。因天下之禄以富天下之士,此之谓至赏不费而天下之士悦。如此,则天下之民名誉兴焉,此之谓至乐无声而天下之民和。故曰:‘所谓天下之至仁者,能合天下之至亲也。所谓天下之至知者,能用天下之至和者也。所谓天下之至明者,能举天下之至贤者也。’此三者咸通,然后可以征。是故仁者莫大乎爱人,智者莫大乎知贤,贤政者莫大乎官能。有土之君修此三者,则四海之内供命而已矣。夫明王之所征,必道之所废者也。是故诛其君而改其政,吊其民而不夺其财。故明王之政,犹时雨之降,降至则民悦矣。是故行施弥博,得亲弥众,此之谓还师衽席之上。”(节选自《孔子家语·进言解》)材料二:明王之所贵,惟爵其实,爵其实而荣显之。不荣,则民不急列位;不显,则民不事爵;爵易得也,则民不贵上爵;列爵禄赏不道其门,则民不以死争位矣。人生而有好恶,故民可治也。人君不可以不审好恶。好恶者,赏罚之本也。夫人情好爵禄而恶刑罚,人君设二者以御民之志,而立所欲焉。夫民力尽而将随之,功立而赏随之,人君能使其民信于此如明日月,则兵无敌矣。人君有爵行而兵弱者,有禄行而国贫者,有法立而乱者。此三者,国之患也。故人君者先便请谒而后功力,则爵行而兵弱矣。民不死犯难而利禄可致也,则禄行而国贫矣。法无度数,而事日烦,则法立而治乱矣。是以明君之使其民也,使必尽力以规其功功立而富贵随之无私德也故教流成。如此,则臣忠、君明,治著而兵强矣。故凡明君之治也,任其力不任其德,是以不忧不劳,而功可立也。(节选自《商君书·错法》)10.材料二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加句读,请将加句读处的字母写在答题卡上。(6分)使必尽力A以规其功B功立而富贵C随之D无私E德也F故G教流成。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其实,意为他们实际情况,与《六国论》“其实百倍”中的“其实”用法相同。B.夺,意为抢夺、掠夺,与《陈情表》“行年四岁,舅夺母志”中的“夺”词义相同。C.荣,意为使……荣耀,“会盟而谋弱秦”的“弱”意为使……削弱,两者用法相同。D.致,意为得到、获得,与《屈原列传》“一篇之中三致志焉”中的“致”词义不同。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正确的一项是()(3分)A.材料一认为明君不需耗费大量的钱财去取悦贤士,只需用天下的爵位和俸禄就能使贤士得到尊崇和富贵。B.材料一认为明君征伐道义废弛的国家,诛杀其君,改变其政,安抚其民,会得到更多民众的亲附。C.材料二认为人生来就有喜欢和讨厌的东西,君主也不例外;君主明确自己的好恶是施行赏罚的根本。D.材料二认为如果君主封赏爵位和俸禄时看重私人请托,就会导致军队实力削弱,国家贫穷,社会混乱。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1)如此,则天下之民名誉兴焉,此之谓至乐无声而天下之民和。(2)夫人情好爵禄而恶刑罚,人君设二者以御民之志,而立所欲焉14.关于明君治国,两则材料阐述的侧重点不同。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5分)10.BDF11.B12.B13.(1)像这样,那么天下百姓赞叹的声音自然就兴起来了,这就是所说的最美妙的音乐没有声音也能够让百姓和睦。(2)人之常情是喜欢爵位俸禄而讨厌刑法处罚,所以君主设置这两样来控制民众的意志,从而设立自己想要的(法度)。14.材料一认为明王治国应该了解贤能之士,做到知人善任,量才录用。材料二认为应根据实际情况发放俸禄和奖赏(奖赏有据,做到公正、公平)。【解析】【1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使他们一定用尽全力来谋求立功的事,功绩建立了,而富贵便随之而来,除此之外国家没有私下的奖赏,所以国家的政令就能够成功执行。“以规其功”做目的状语,中间不能断开,可在两个“功”字中间的B处断开。“富贵随之”是主谓结构,可在后面的D处断开。“故教流成”是表示结论的句子,可在前面的F处断开。故选BDF。【1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掌握文言文一词多义现象的能力。A.正确。他们的实际情况,古今异义;/那实际上,古今异义。句意:又知道他们的实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中外合资经营合同(中英文)
- 202510kV电力工程施工合同模版
- 2025写字楼租赁合同简单范本
- 网络安装维护合同范例
- 2024年城乡供水一体化工程合同履约管理
- 2024年家具定制加工承包合同3篇
- 2024年仔猪养殖基地与养殖技术培训合同3篇
- 2024年度交通运输项目招投标文件制定与审核合同3篇
- 2024年度蔬菜行业标准制定合同3篇
- 2024年度工程竣工验收合同担保条款2篇
- 市政道路工程项目照明工程施工设计方案
- 中国新时代北斗精神
- GB/T 6581-2007玻璃在100℃耐盐酸浸蚀性的火焰发射或原子吸收光谱测定方法
- GB/T 34676-2017儿童房装饰用内墙涂料
- 青花扎染艺术节活动策划中国风PPT模板
- 宝应介绍课件
- 关于“问题学生的教育管理”主题班会-课件(班主任培训课件)
- CISSP信息系统安全工程师认证考试全题库(中英对照版)-上(700题)
- 恙虫病护理查房课件
- 男性不育课件
- 企业消防应急演练评估报告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