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历史(新高考版)一轮复习 教师用书 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的政治制_第1页
高考历史(新高考版)一轮复习 教师用书 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的政治制_第2页
高考历史(新高考版)一轮复习 教师用书 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的政治制_第3页
高考历史(新高考版)一轮复习 教师用书 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的政治制_第4页
高考历史(新高考版)一轮复习 教师用书 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的政治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考点1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

1J2015江苏高考,1,3分]《礼记》记述了贵族朝会的列位礼节:天子南向而立;三公,中阶之前;诸侯,昨阶(东台阶)

之东;诸伯,西阶之西;诸子,门东……九夷,东门外;八蛮,南门外。与此相关的政治制度是()

2.[2016江苏高考,1,3分]中国传统家族有“长兄如父""小丿L不及长孙”的说法.这些说法体现的是()

A.家族和睦

3.(2016全国卷m,24,4分]周代青铜器上的铭文与商代相比,字数越来越多,语句也愈加格式化。这些铭文大都

记述个人业绩,追颂祖先功德,希冀子孙保用。这表明西周时()

4.(2017海南高考,1,2分]考古工作者在河南辉县琉璃阁发掘了一座春秋时期的诸侯墓,岀土了只有周天子才能

使用的九鼎.这反映了()

5.[2016海南高考,3,2分]在中国古代,褒扬官员德行和政绩,往往称其人为“民之父母",官员亦以"为民父

母""爰民如子”作为执政的理想境界。这一现象反映出()

A.宗族关系已成为执政的要岀

B."家天下"观念的政治影响

C.官员考核主要依据民本思想

考点2秦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6.秦朝规定了官方文书的表述标准,如"公室""王室"称"县官","边塞"称"故塞","郡邦尉"称"郡

尉","邦司马"称"郡司马"。这有利于()

A.隶书的全面推广

C.边患危机的解决

7.秦朝的郡县制管理链不长,即便是交通不便、信息不畅的地区,上级对下级也可以进行有效管理,不会出现顾此

失彼之弊。郡县政府成为中央政府的执行机构,是中央机构的延长之手,中央指挥郡县如"身之使臂","治天下

如运诸掌"。这表明()

8.(2015天津文综24分]秦汉时期设立了朝议制度,凡遇军国大事,皇帝往往"下其议”于群臣议定的结果,通

常由宰相领衔上奏,最后必须经皇帝裁决,方能施行。这一制度()

C.起到了限制、监督皇权的作用

9.秦统一后,在全国实行郡县制,每郡设监郡御史一名,由中央最高监察机构御史府派出,其职责主要在于监察一

郡地方官吏.此后,这种派出管理制度一直延续至清代。这一制度()

考点3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10.(2019江苏高考,2,3分]《史记》载:"汉定百年之间,亲属益疏,诸侯或骄奢……大者叛逆,小者不轨于法。"

出现这种现象是由于汉初()

11.(2017全国卷1,25,4分]

皇帝纪年公元纪年郡级政区

汉高帝十二年前195年15郡

汉文帝十六年前164年24郡

汉景帝中六年前144年68郡、国

汉武帝元封五108郡、

前106年

年国

上面为西汉朝廷直接管辖的郡级政区变化表。据此可知()

12.[2018江苏高考,3,3分]有学者认为,唐代前期中央各级行政机关以及地方诸道州府,行政上皆承受于尚书

省。"有事皆申尚书省取裁闻奏,不能径奏君相;诏令制敕亦必先下尚书省详定,然后下百司。"由此可见,尚书

省()

13.[2018全国卷111,25,4分]

宋代宰相祖辈任官情况表

曾祖、祖父或宰相人数

父亲情况北宋(71)南宋(62)

高级官员208

中级官员1510

低级官员128

无官职记录2436

上表据学者研究整理而成,反映出两宋时期()

14.[2016全国卷1,26,4分]史载,宋太祖某日闷闷不乐,有人问他原因,他说:"尔渭帝王可容易行事耶……偶有

误失,史官必书之,我所以不乐也。"此事反映了()

15.[2018天津文综24分]元朝在地方实行行省制度。行省"掌国庶务,统郡县,镇边鄙……凡钱粮、兵甲、屯

种、漕运、军国重事,无不领之",但地方官吏的选用主要由中书省和吏部负责,调动行省所属军队须皇帝批准。

这表明元朝()

16.[2019海南高考,21,15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汉代实行以察举、征辟为主体的人才选拔制度。东汉中后期强调“文治",高级官员往往也是儒学

名家扌用有成百上千的“门生"。某人一旦成为某位官员的下属,便终生为其"故吏"。一些家族有人长期担任

朝廷重要官职,如弘农杨氏、汝南袁氏,"门生故吏遍于天下",成为影响人才选拔的重要因素。官员们互相请托,

推荐亲属故旧,所推荐的人才"不复依其质干,准其才行,但虚造声誉"。外戚、宦官轮流把持朝政,任人唯亲,以

便控制朝廷与地方政治。世家大族干预人才选拔,一些地方的人才选拔甚至是被数个家族长期把持。

一摘编自白寿彝总主编《中国通史》

Q)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东汉中后期人才选拔的弊端。(8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东汉中后期人才选拔弊端的影响。(7分)

考点4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

17.[2019北京文综,15,4分]明万历十五年,顾宪成等人奏疏忤旨神宗要求内阁拟票重罚.内阁首辅申时行等

只拟罚俸,神宗震怒,令"还改票来广申时行只得遵旨.这说明,明代内阁大学士()

,不参决政事

,但仍需服从君权

18.《清史稿》记述,清代内阁"沿明旧名,例称政府",但"内阁实权,远不逮明","内阁宰辅,名存而已"。造

成这一现象的原因是()

19.[2018北京文综,14,4分]乾隆继位之初,曾裁撤军机处,但第二年又下旨:"目前两路军务尚未全竣,且朕日理

万机,亦间有特召交出之事,仍须就近承办",将其恢复。此后军机处"军国大计,罔不总揽""内阁宰辅名存而

已"。这表明()

考法1早期政治制度的内容'特点及影响

SS11[2O19全国卷1,24,4分1据学者考订,商朝®产生了17代30位王,多为兄终弟及②;而西周®产生了为

代12位王兔这反映出®

明素养〉本题从商周王位继承情况切入,考查西周宗法制的影响,凸显了时空观念®、史料实证②、历史解释③等

学科核心素养。

辨选项(•根据材料"商朝产生了17代30位王,多为兄终弟及""西周产生了11代12位王"并结合所学可知,

西周实行嫡长子继承制,王位继承方式产生了变化,故B项正确。材料所述跟禅让制度无关,故A项错误。C项

材料无从体现。西周实行嫡长子继承制,强调血缘关系,故D项错误。

答案》B

王国维认为,商朝的王位继承以兄终弟及为主,父死子继为辅.而周朝实行嫡长子继承制的原因之

一为"息争"。"德行""才华""功过"这些主观判断言人人殊,而"嫡庶""长幼"则是客观存在,毫无争

议,又完全具有可操作性,既可以避免不必要的权力争端,又可以稳定对地方的统治.所以周朝推行“长嫡承统",

上到君王诸侯,下到世人平民,权益继承有法可依,保证了整个社会的稳定。

蘭|2[2017全国卷1,24,4分1周灭商之后②推行分封制如封武王弟康叔于卫都朝歌(今河南淇县);封周公长

布白禽于鲁,都奄(今山东曲阜);封召公夷于燕,都蓟(今北京)③。分封©

A.推动了文化的交流与文化认同®©

明素养》本题从西周初期的分封切入,考查分封制在推动文化交流与认同方面的作用,凸显了唯物史观刊时空

观念②、史料实证叟历史解释©、家国情怀⑤的学科核心素养。

辨选项冲艮据材料中"河南""山东""北京"等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西周通过分封制使王畿以外的广

大地区有了共同的文化底蕴,这推动了文化的交流与文化认同,故A项正确;西周不存在君主专制,故B项错误;

分封制下,受封的诸侯具有很大的独立性,王室对地方实行的是间接控制而非直接控制,故C项错误;D项与材料

主旨不符,排除。

答案》A

中国古代的国家认同,主要是一种文化认同,人们恪守一种以文化差异为区别的国家观念。文化认

同作为民族认同、国家认同和政治认同基础的价值取向,为中国数千年来的政治统一奠定了坚实的信念和基础。

文化认同具有标识民族特性、塑造认同心理、规范社会行为、培育并强化统一意识、凝聚民族精神等功能。

近年来,高考全国卷试题中多次出现文化认同、文化适应、文化反思等词语.

显樹3[2018年4月浙江选考,1,2分1有学者在研究中国早期国家时注意到:周"克殷践奄,灭国数十,而新建之

国皆其功臣昆弟甥舅,本周之臣子;而鲁卫晋齐四国,又以王室至亲为东方大藩®.“这表明②

明素养〉本题从周王室分封的内容切入,考查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强调血统。凸显了史料实

证J历史解释®等学科核心素养。

辨选项〉官僚体制确立于秦朝,周实行贵族政治,故A项错误;分封制下,按照血缘亲疏关系分配政治权力,故B项

错误;垂直管理地方的形式确立于秦朝,故C项错误;分封对象包括“昆弟甥舅",表明国家制度受到宗族血缘关

系的明显影响,故D项正确。

答案2

夏商周时期的政治属于贵族政治。国家权力掌握在贵族手中,在血缘系统内部流传,所以中国古代

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之一是以血缘为核心.无论是最高权力的传承,还是经济利益的分配,都是建立在血缘关系

的亲疏远近之上的。

考法2专制主义的形成和发展

蘭斷[2018全国卷口26,4分1武则天时期已将中书、门下二省名称分别改为凤阁、鸾台,通过加授“同凤阁

鸾台平章事”头衔,使低品级官员得以与凤阁、鸾台长官共同议政②,宰相数量大增,且更替频繁。这一做法的目

鱷⑥

A扩大中书、门下二省的职权

明素养,本题从武则天时期中央官制的变动切入,考查唐代君主专制的强化,凸显了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巴历

史解释③等学科核心素养。

辨选项〉武则天时期,中书、门下两省名称发生变化,宰相数量增加且更替频繁,这一做法的实质是分割宰相权力,

这有利于加强君主对朝政的全面控制,C项正确,A项错误;材料中做法的目的并不是为官员提供迅速晋升的机

会,B项错误;宰相权力遭到削弱,参政议政的职能没有变化,D项错误。

答案〉C

唐初,尚书左右仆射、侍中、中书令均为宰相,武则天以后,逐渐出现尚书左右仆射不能参与国家大

政的趋势,此后尚书左右丞侵夺尚书左右仆射职权、门下侍郎侵夺侍中职权、中书侍郎侵夺中书令职权,翰林学

士甚至可以直接加官为宰相,宰相使职化渐成潮流。宰相使职化在唐宋时期是宰相制度发展的集中表现,且使职

化是唐宋官僚制度变革的主要方向,宋代形臓为典型的使职差遣制度。

SS15[2017全国卷口27,4分1明初④朱元璋严禁宦官读书识字E但中后期喳官读书识字逐渐制度化,士大夫

甚至有针对性地编纂适合宦官学习的读本Q由此亘以推知®,明代中后期

明素养〉本题从明朝宦官读书识字逐渐制度化切入,考查明朝中枢决策过程的异变,凸显了时空观念®、史料实

证②、历史解释®等学科核心素养。

辨选项〉由所学知识可知,"宦官读书识字逐渐制度化"是由于皇帝允许宦官参政,以牵制内阁,这使得识字成

为宦官的必要素质,这是中枢决策过程发生异变的结果,A项正确。材料体现的是皇权专制的强化,而不是皇权衰

落,B项错误;材料不涉及内阁,排除C项;明代决策权力掌握在皇帝手中,D项错误。

答案bA

古代中国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核心是皇权至上。但很多时候由于皇帝年幼不理政事等,会有

人代替皇帝处理政事,因此便出现外戚干政(2015年全国卷I第25题)、宦官专权等现象。这种现象反映的不

是皇权的削弱,而是皇权的加强,因为宦官、外戚的权力皆来自皇帝。同样,明中后期内阁权力的增大反映的也是

皇权的强化。

考法3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和发展

幽6[2019全国卷424,4分]战国后期,秦国健造了一批大型水利工程,如郑国渠、都江堰等,一些至今仍在

发挥作用Q这些工程能够在秦国完成,主要是因为®

C.交通运输网络通畅D.国家纟賤能力强大④

明素养>本题从秦国建造的大型水利工程切入,考查中央集权制度的优势,凸显了时空观念®、史料实证②、历史

解释®的学科核心素养.”商鞅算得上是中国式中央集权制度的奠基之人",商鞅变法后,秦国的国家组织能力

增强,对秦国相关知识的考查,又在隐性培养家国情怀④的学科核心素养。

辨选项〉秦国自商鞅变法后,国力不断增强,国家组织能力强大,能够集中物力、财力和人力办大事,故答案为D

项。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春秋战国时期井田制(公田制)走向瓦解,故A项错误。战国后期铁制生产工具普及,对修

建大型水利工程起了重要作用,但起决定作用的是人,而不是物(工具),故B项错误。当时的交通落后工项排除。

答案空

秦的制度优势在于社会治理效率。刘瑜曾指出,春秋战国时期的几百年征战给当时的各地君主带

去"国家建构"压力——唯有那些能够最大程度地控制和管理生产以及汲取社会资源的政权能够"适者生

存"。于是,集权最成功的秦国"脱颖而出",并在征服其他国家后将这一“秦国模式"推广到整个中国。将史

学研究的新成果运用到高考题中已成为命题新趋势,需要考生重视。

甌|7[2017江苏高考,2,3分】公元前113年,汉武帝®下令禁止郡国和民间私铸钱币,指定专门官吏负责铸造

五铢钱,作为法定货币叫这一举措®

A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

B.首次实现了国家统一

C.加重了百姓赋税负担

D.空前強化了君主丑J

明素养〉本题从汉武帝禁止郡国和民间私铸钱币切入,考查汉代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凸显了时空观念里史料

实证叟历史解释®等学科核心素养。

辨选项.汉武帝把铸造货帀的权力由地方收归中央,这一举措有利于打击地方势力,加强中央集权,故A项正确。

秦朝时已实现了国家统一,B项错误;铸币权收归中央与加重百姓赋税负担关系不大,故C项错误;君主专制空前

强化是在明清时期,故D项错误。

答案>A

西汉建立后,实行郡国并行制,王国问题出现,中央集权制度面临严峻挑战.为解决王国问题,汉景

帝在平定"七国之乱”后收回了王国的官吏任免权。汉武帝时,除颁布“推恩令"外,在经济上也采取了收回铸

币权、盐铁官营、制作"皮币"(2019年全国卷I第25题)等措施,这些措施不仅削弱了诸侯国的实力,也为解

决边患问题创造了条件(2017年全国卷I第25题)。此外,他还接受董仲舒的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专

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得以巩固。

甌)8[2018全国卷7,25,4分1据学者研究,唐朝“安史之乱”后百余年间的藩镇基本情况㈣;口下表所示。

"安史之乱”后百余年间唐朝藩镇基本情况表

藩镇类型数量(个)官员任免赋税供纳兵额与功能

河朔型7藩镇自擅不上供拥重兵以自立

中原型8朝廷任命少上供驻重兵防骄藩

边疆型17朝廷任命少上供驻重兵守边疆

东南型9朝廷任命上供驻兵少防盗贼

由此可知,这一时期的藩镇④

D延续了唐朝的统治®

明素养〉本题从唐朝后期不同类型的藩镇在数量、官员任免、赋税供纳、兵额与功能方面的情况切入,考查藩

镇对唐朝统治的影响,凸显唯物史观©、时空观念②、史料实证®、历史解释④等学科核心素养。

辨选项.由表格信息可知,大多数藩镇官员由朝廷任命,且不同程度上供纳赋税,藩镇的功能多为防骄藩、守边

疆、防盗贼,这些都有利于唐朝统治的维持,故D项正确。藩镇"控制了朝廷财政收入""彼此之间征伐不已"

仅由材料无法得出,故排除A、B两项;河朔型藩镇自己任免官员、不供纳赋税、拥重兵以自立,并不注重维护中

央的权威,故排除C项。

答案2

本题打破思维定式,考查藩镇在维护中央统治方面的积极作用.唐朝为了巩固对地方的管理,根据

山丿11形势将全国划分为诸道,设采访使代表中央监察地方.唐肃宗时改采访使为观察使,后来观察使和节度使由

一人兼任布政监察权和军事权合二为一,这是唐后期藩镇局面形成的重要原因。

區崩9[2019全国卷”26,4分]北宋■行募兵制,兵士待遇较为优厚,应募者以此养家糊口,兵员最多时达120

多万人兔这一制度®

C.弱化了对地方的控制

明素养〉本题从北宋的募兵制切入,考查兵制与国家财政的关系,凸显了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③等

学科核心素养。

辨选项F匕宋实行募兵制,兵士待遇优厚,兵员人数众多,这会耗费国家大量财力,加重政府财政负担,故A项正

确。募兵制的实行并未提升军队战斗力,在与辽、西夏的战争中北宋多次遭遇惨败,B项排除。在实行募兵制的

同时,北宋政府"强干弱枝”,加强了对地方的控制,C项排除。这一制度与社会贫富分化的加剧不存在必然联

系,D项排除.

答案〉A

新教材《中外历史纲要(上)》中对北宋的募兵政策进行了专门介绍.这一试题的岀现预示着未来

高考的考查点有可能直接来自新教材。2018年全国卷I第41题对基层社会治理的考查,2019年全国卷I第

33题对拉美国家独立后没有走上现代化道路的原因的考查,以及2019年全国卷DI第40题对汉朝和罗马帝国

在国家治理上的异同的考查等都具有明显的衔接新旧教材、助推高考改革的特色,考生在复习备考时应加以重

视。

■11012016全国卷7,27,4分]明初废行省,地方分设三司吗分别掌管一地国政与财政、司法、军事,直属六

部。明中叶以后,皇帝临时派遣的巡抚逐渐演变为三司之上的地方最高行政长官加。这一变化有助于®

明素养〉本题从明代地方行政制度的变化切入,考查中央集权的加强,凸显了时空观念里史料实证?历史解释

③等学科核心素养.

辨选项>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明初设三司,直属六部•明中叶以后,巡抚逐渐成为三司之上的地方最高

行政长官,直接管理地方事务,并对皇帝负责,这有利于提高地方行政效率,故答案为B项。这一变化使地方行政

权力遭到削弱,排除A项。材料中的变化不会削弱六部的权限才非除C项。材料中的变化加剧了中央与地方的

矛盾,排除D项。

答案〉B

明初在地方分设三司本意是削弱地方权力,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但这样的设置在削弱地方权

力的同时也过度分散了地方权力,不利于地方行政效率的提高,所以巡抚由临时性派遣官员演变为地方最高行

政长官有其必然性。这就要求考生在备考时注重对历史规律的把握提升概括总结的能力。

考法4中国古代的选官与监察制度

SS111[2O19海南高考22分]五代时④,有人赞扬科举制度说,无论贫寒之家还是王孙公子,"莫不理推画一,

时契大同"。®他强调的是科举考a®

A.实现王公子弟与百姓平等

明素养〉本题从五代时对科举制的评价切入,考查科举制的积极作用,凸显了时空观念①、史料实证②、历史解释

⑧等学科核心素养。

辨选项<"材料"无论贫寒之家还是王孙公子,‘莫不理推画一,时契大同’"体现了科举考试公平的选拔原则,

故选C项;材料体现的是科举选拔的公平,而不是百姓和王公子弟的绝对平等,A项错误;社会阶层结构的变化在

材料中没有体现,B项错误;五代时国家处于分裂状态,D项错误。

答案〉C

中国古代的科举制在世界文明史上有着重要地位。近代西方的文官制以及近现代的教育考试制

度,都与科举制有着密切联系。在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背景下,科举制无疑是一个命题重点,要引起重视。

SS112[2019年4月浙江选考,27,2分]史载,汉武帝@"元封五年,初置部刺史,掌奉诏条察州"②,有学者认为

此部刺史是由秦代的监(御史)嬪变而成,秦时除置一守一尉外,又置一监.汉兴,省监不置刨"惠帝三年®,"相

国奏御史监三辅。"②武帝置刺史,"郡守不得面奏事,而刺史得面奏事"②.这说明©

①秦与汉在地方均设有专门负责监察的官员

②秦与汉监察方向有别,一在中央,一在地方

③秦汉监察体制的实际效能有限

④秦汉监察机构的设置受到最高执政集团的重视

A.①④B.②③C.①③④D.②③④

明素养〉本题以秦汉时期设置的监察官员切入,考查这一时期监察制度的特点,凸显了时空观念①、史料实证②、

历史解释@等学科核心素养

辨选项•■材料"元封五年,初置部刺史,掌奉诏条察州""秦时除置一守一尉外,又置一监"表明①正确。秦汉都

重视对中央和地方的监察,故排除②。材料未体现秦汉监察体制的实际效能,故排除③。秦汉时期监察机构直属

中央,表明其受到最高执政集团的重视,故④正确。因此,本题答案为A项。

答案》A

中国古代的监察制度始于秦朝,发展于两汉,完善于北宋,强化于明清。这一制度在加强政府对官吏

的监督、调整统治阶级内部的矛盾等方面起到了一定的作用。它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成为巩固封建统治

的重要手段,但是它不能杜绝官僚队伍中的腐败和低效等现象。

素养1运用唯物史观解读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SS11[2O19全国卷切24,4分]"教民亲爱,莫善于孝;教民礼顺,莫善于悌;移风易俗,莫善于乐;安上治民,莫善

于礼。”这一思想产生的制度渊源是

解析.根据材料中"孝""礼""乐"等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宗法制规范了礼乐秩序,故A项正确;“禅

让制"强调继任者的"才",不强调"血缘",不会突出"孝""悌"排除B项;"郡县制”是地方行政制度,和

伦理道德无关,排除C项;"察举制”是汉代的选官制度,服务于君主专制,排除D项.

答案〉A

素养2运用唯物史观及历史解释解读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因素、特点及对其评

题|2[2019全国卷1,25,4分]汉武帝时,朝廷制作出许多一尺见方的白鹿皮称为"皮币",定价为40万钱一

张。诸侯王参加献礼时,必须购皮币用来置放礼物,而当时一个“千户侯"一年的租税收入约为20万钱。朝廷

这种做法

A.加强了货币管理

B.确立了思想上的统一

D.实现了对地方的控制

解析(1本题从西汉时的“皮币”切入,考查汉武帝对诸侯实力的削弱。由材料可知,汉武帝时将"皮币"定价为

40万钱一张,而当时一个"千户侯"一年的租税收入约为20万钱,诸侯王置办一张"皮币”就得花费较多的收

入,这从经济上削弱了诸侯的实力,故C项正确。"皮币"不是货币,材料现象不是对货币进行管理,故A项错误。

"皮币"政策是经济手段,非文化教育措施,无法确立思想上的统一,故B项错误。材料现象加强了而非实现了

朝廷对地方的控制,故D项错误。

答案>C

素养3运用历史解释认识科举制所体现的公平、公正等主流价值

ffll3[2019江苏高考,3,3分]唐代诗人刘得仁系皇亲国戚,其兄弟为达官显贵,而他"出入举场三十年,竟无所

成“;唐宗室子弟李洞屡考不中,竟想去皇陵哭诉。两人的经历反映了唐代

A.科举考试不重考生诗才

解析.本题考查科举制度。根据材料内容可知,刘得仁和李洞,一个是皇亲国戚,一个是唐宗室子弟,但他们都在科

举考试中屡屡碰壁,由此可说明唐代科举考试体现了公平公正的原则,故选D项。唐代科举考试注重考生诗才,A

项错误;科举考试打破了贵族对官场的垄断,但没有阻止贵族入仕,故B项错误;C项材料未体现,排除。

答案2

研析1地方治理的特色:古代中国地方行政制度

材料一西周的封建是层层分封,而汉代封建只有一层分封,①诸侯王国以下依然是郡县制,每个王国领有

三四郡、五六郡不等。除了诸侯王以外,刘邦又分封萧何、张良等一百多位功臣为列侯,建立侯国,②这些侯国的

地位与县相当,但直属中央。因此,汉代封建只是郡县制的变形,并没有完全回到西周封建的道路上去。

—摘编自周振鹤《中国地方行政制度史》

材料二③唐初,道作为一种区域,有几种不同的划分。一是行台省统领的区域,二是作为行军线路的道,三

是作为监察区的道,四是作为军事防御区域。上述JU中道,其划分区域都不尽相同。前两种道,唐初源就不用了。

后两种道,即监察区域的道与军事区域的道的各自划分,使监察权与军权相分离,便于唐朝廷对地方的控制;④生

唐以后,监察区域的道与军事区域的道相互结合,军政长官合一,形成了藩镇,道就成了行政实体,是中央与州县之

一摘编自白钢主编《中国政治制度史》

材料三⑤行省也实行群官负责和圆署会议制彳亍省官员通常由左丞相、平章、右丞、左丞、参知政事等

六七人组成......⑥无论行政、财政、军事、司法诸事权,朝廷总是在直接掌握某些基本权力(如主要军队、官吏

来郡县制中央集权模式的较高级演化形态。

—摘编自李治安《元代行省制度》

①②表明汉代的郡国并行制是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是郡县制的变形;③④指岀了唐代道的演变,唐的地方

行政体制由两级制演变为三级制;⑤⑥论述了行省的运作,并从中央与地方关系的角度点明了行省制中央集权

是秦汉以来郡县制中央集权模式的较高级演化形态。三则材料展现了古代中国地方行政制度的发展演变,凸显

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家国情怀的学科核心素养.

【问题设置】

(1)根据材料一,指出汉初实行的地方行政制度,并说明"汉代封建只是郡县制的变形”的理由。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唐朝“道"的职责与作用。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元行省制中央集权是秦汉以来郡县制中央集权模式的较高级演化

形态”的理解。

【试答】

研析2文官制度的先河:古代中国的选官制度

材料一①丛塞茎制茹之初图庞汉顺磔曬錘达致是以第S为郑飕丛阳嘉孝廉型制度顯

代秀才对策制度的建立直到隋末,是举荐与考试相结合的阶段。到了唐代,则无须举荐而自由投考了。考试程式

也日益严密完备,在这一过程之中,我们看到了②官僚科层制的程序化、规范化、非人格化、择优录用、考试

取人等原则与方法的制约支配作用。

一摘编自阎步克《察举制度变迁史稿》

材料二科举之法,至王安石而一变,案③科举之善,在能破朋党之私.前此选举,皆权在举之之人,士有应

举之才,而举不之及,夫固无如之何。既可投牒自列,即不得不就而试之,应试者虽不必其皆见取,然终必于其中取

出若干人。是不能应试者,有司虽欲循私举之而不得。苟能应试,终必有若干人可以获举也。此实选举之官徇私

舞弊之限制,而亦人人有服官之权之所以兑现于实也.④然其弊亦有不容讳者,一则学非所用,诗赋之浮华无实,

帖经墨义之孤陋寡闻是已;一则试之以一日之短长,可以侥幸而获,不知其果有学问与否也。⑤欲祛第一弊,当变

其所试之物;欲祛第二弊,则非以学校易科举不可,此宋时之改革所由起也。

一摘编自吕思勉《中国制度史》

材料三故⑥愚以为八股之害,等于焚书,而败坏人材,有甚于咸阳之郊所坑者但四百六十余人也。⑦请更其

法加廻拉I五鐵卫艷座乂a基所出之题丕限盛衰治亂使2坯鰻拟,而其文必出于场中之所作……

又不然,则姑用唐、宋赋韵之法,犹可以杜节抄剽盗之弊……其表题专出唐、宋策题,兼问古今,人自不得不读《通

鉴》矣。

——顾炎武《日知录》

①反映了察举制经历了以举荐为主、举荐与考试相结合、自由投考的演变历程;②说明了选官制度演变的

制约因素;③④说明隋唐科举制有利有弊;⑤指出了革除科举制弊端的方法;⑥反映了八股取士的弊端;⑦反映了

顾炎武改革科举制的主张。三则材料展现了古代中国选官制度的演变,凸显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等

学科核心素养。

【问题设置】

(1)根据材料一,概括察举制的演变历程及其影响因素。

(2)根据材料二,指出隋唐时期科举制的进步性及其弊端。

(3)根据材料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科举制的历史意义。

【试答】

Q)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⑵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A根据材料中"礼记""诸侯""诸伯""诸子"以及贵族朝会的列位礼节等信息可知,这与西周时期的

分封制有关,故A项正确。三公九卿制始于秦朝,故B项错误;郡县制不是贵族政治,故C项错误;郡国并行制是西

汉时期的地方行政制度,故D项错误。

2.D材料"长兄如父""小丿怀及长孙"反映了在中国传统家族中"长子""长孙"的地位至关重要,这体

现了古代的宗法观念,故选D项。

3.B西周时期青铜器上的铭文并不是全新的文字体系,A项错误;由材料"这些铭文大都记述个人业绩,追颂祖

先功德,希冀子孙保用"可知,西周时期形成了重视历史传承的风尚,B项正确工项不符合史实;D项材料未体现。

4.D地位低于周天子的诸侯使用周天子才能使用的九鼎,这是一种僭越行为,是礼乐制度遭到破坏的表现,D项

正确。题干反映的是礼乐制度的破坏,无法得出宗法制瓦解的结论扌非除A项;由材料信息无法得出分封制崩溃

的结论,B项错误;等级制度在阶级社会中一直存在,排除C项。

5.B宗族关系不可能成为执政的基础扌非除A项;官员考核的依据应该是官员的德行和政绩,故C项错误;在中

国古代,官民之间不可能具有共同的政治诉求,排除D项;材料“民之父母""为民父母""爱民如子”体现的

是"家国同构"的"家天下"观念,故选B项。

6.D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秦统一后在全国范围内推行郡县制.材料中的"县官""郡尉""郡司马”等称谓

都有利于秦朝加强大一统思想的宣传,D项正确。材料中称谓的变化与隶书的推广无关,A项错误。秦朝推崇法

家思想,B项错误。解决边患危机与材料内容无关,C项错误。

7.BA项材料未体现;根据材料"中央指挥郡县如‘身之使臂‘,‘治天下如运诸掌’"可知,郡县制可有效治

理国家,故B项正确;各郡县都直接对皇帝负责,而非由下到上层层负责,故C项错误;郡县制并没有消除割据隐患,

故D项错误.

8.D材料反映的现象有利于皇帝决策时集思广益,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减少君主专制下的决策失误,D项正确。

由材料"最后必须经皇帝裁决,方能施行"可知A、C两项错误。B项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

9.C根据材料"设监郡御史一名,由中央最高监察机构御史府派出,其职责主要在于监察一郡地方官吏"可知,

监郡御史是中央派往地方监察地方官吏的,这体现了中央集权的加强,C项符合题意。A项在材料中体现不出

来;B项与史实不符,排除;D项夸大了这一制度的作用,排除。

10.C本题考查汉初的郡国并行制度。根据材料"诸侯或骄奢……大者叛逆,小者不轨于法"可知,汉代出现了

诸侯威胁中央的状况。结合所学内容可知,出现这种情况主要是由于汉初分封诸侯,实行郡国并行制度,随着时间

的推移,诸侯的离心倾向增强,故选C项。实行察举制度有利于选拔人才,独尊儒家学说有利于思想统一,这两项

措施都有助于加强中央集权,不符合题意,故排除A、B两项;全面推行郡县制不符合汉初的实际情况,故排除D

项。

11.C结合表中信息可知,从汉高帝到汉武帝,中央直接管辖的郡级政区由15郡发展为108郡、国,结合所学知

识可知,汉武帝颁布“推恩令"后,王国越分越小,地方郡、国数量增多,中央集权得到加强,这说明朝廷解决边患

的条件更加成熟,C项正确。诸侯王国与中央的矛盾在汉武帝时期已基本得到解决,A项错误;材料未体现"中央

行政体制”的变化,排除B项;D项与史实不符,排除。

12.D根据材料"行政上皆承受于尚书省""有事皆申尚书省取裁闻奏,不能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