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上海市七年级上学期语文期中试卷
一、句子默写
1.默写
(1)峨眉山月半轮秋,。(《峨眉山月歌》)
(2),洪波涌起。(《观沧海》)
(3)学而不思则罔,。(《<论语〉十二章》)
(4),不逾矩。(《<论语〉十二章》)
(5)《次北固山下》中表现时序变迁、新旧交替自然规律的诗句是:,»
(《次北固山下》)
二、诗歌鉴赏
2.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小题。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1)诗题中“左迁”是的意思。
(2)下列对这首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这首七言绝句的作者是唐朝诗人李白,有“谪仙人”之称。
B.杨花落、子规啼营造了凄迷哀伤的环境氛围以抒发情感。
C.本诗写暮春时节在龙标送别好友,表达自己依依不舍之情。
D.三四句写诗人将“愁心”寄给明月代替自己陪伴友人远行。
三'课内阅读
3.阅读下文,完成小题。
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
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曰:“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
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1)选文出自《世说新语》,是(朝代)(人名)组织编写的志人小说集。
(2)翻译下面的句子。
与人期行,相委而去。
(3)文中的友人所以“惭”是因为他““和“”o
四、课外阅读
4.阅读下文,完成小题
陈元方年H■■一时,袁公问曰贤家君在太丘远近称之何所履行元方曰:“老父在太丘,强者绥①之以德,
1
弱者抚之以仁,恣②其所安,久而益敬。"袁公曰:“孤往者尝为邺令,正行此事。不知卿家君法孤,孤法
卿父?”元方曰:“周公、孔子,异世而出,周旋动静③,万里如一。周公不帅孔子,孔子亦不师周公。”
(选自《世说新语》,有删减)
(注释)①绥,安抚。②恣,听任。③周旋动静,指处置世事的举动措施。
(1)解释文中的加点字
孤往者尝为邺令()周公不如孔子()
(2)将文中的画线句进行断句,下列正确的一项是()
A.袁公问曰/贤家君在太丘/远近称之/何所履行B.袁公问曰/贤家君在太丘远近/称之/何所履行
C.袁公问曰/贤家君在太丘远近/称之何所/履行D.袁公问曰家君/在太丘远近/称之何所/履行
(3)这则故事中,陈元方表现出_______________的个性特点。
五、现代文阅读
5.阅读《散步》选段,完成小题。
①我们在田野散步:我,我的母亲,我的妻子和儿子。
②母亲本不愿出来的;她老了,身体不好,走远一点儿就觉得很累。我说,正因为如此,才应该多走
走。母亲信服地点点头,便去拿外套。她现在很听我的话,就像我小时候很听她的话一样。
③天气很好。今年的春天来的太迟,太迟了。有一些老人挺不住,在清明将到的时候去世了。但是春
天总算来了。我的母亲又熬过了一个严冬。
④这南方的初春的田野!大块儿小块儿的新绿随意地铺着,有的浓,有的淡;树枝上的嫩芽儿也密了;
田野里的冬水也咕咕地起着水泡儿……这一切都使人想着一样东西——生命。
⑤后来发生了分歧:我的母亲要走大路,大路平顺;我的儿子要走小路,小路有意思……不过,一切
都取决于我。我的母亲老了,她早已习惯听从她强壮的儿子;我的儿子还小,他还习惯听从他高大的父亲;
妻子呢,在外面,她总是听我的。一霎时,我感到了责任的重大,就像民族领袖在严重关头时那样。我想
找一个两全的办法,找不出;我想拆散一家人,分成两路,各得其所,终不愿意。我决定委屈儿子了,因
为我伴同他的时日还长,我伴同母亲的时日已短。我说:“走大路.”
⑥但是母亲摸摸孙儿的小脑瓜,变了主意:“还是走小路吧!”她的眼睛顺小路望去:那里有金色的菜
花、两行整齐的桑树,尽头一口水波粼粼的鱼塘。“我走不过去的地方,你就背着我。”母亲对我说。
⑦这样,我们在阳光下,向着那菜花、桑树和鱼塘走去。到了一处,我蹲下来,背起了我的母亲,妻
子也蹲下来,背起了我们的儿子。我的母亲虽然高大,然而很瘦,自然不算重;儿子虽然很胖,毕竟幼小,
自然也很轻。但我和妻子都是慢慢地,稳稳地,走得很仔细,好像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
世界。
(1)选文第①段从记叙的要素看,交代了散步的和。(2)下边的文字是从选文
中抽出来的,放在哪儿最合适呢?说说理由
我和母亲走在前面,我的妻子和儿子走在后面。小家伙突然叫起来:“前面也是妈妈和儿子,后面也是
2
妈妈和儿子!”我们都笑了。
应放在第段之后,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选文第⑤段“我的母亲老了,她早已习惯听从他强壮的儿子;我的儿子还小,他还习惯听从高大的父
亲,,这句话中“早已,,与“还”、“强壮,,与“高大,,能否互相调换?为什么?
(4)文末画线句深沉动人,它的含义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阅读下文,完成小题
酿泉
①冬至后小寒前的一个清晨,明强陪着老章沿山路盘旋而上。那个小小的酿酒坊,就窝在山坳一棵巨
大的香樟树下。
②做酒人在木蒸桶底部摊上一块白纱布,倒入浸好的糯米,盖上竹斗笠,打开一大早就开烧的锅炉,
蒸汽从木蒸桶下汹涌而上,将糯米"炊''熟,黏度恰到好处。炊饭,拉开了山里村冬酿的序幕。
③酿酒坊的老师傅伊海说,要雪白的糯米,一粒坏米都不要。
④酿酒坊的总管灵江点点头,对,雪白的糯米,宁可贵点。
⑤泉水在一道斜坡下面,一眼泉亘古不断,冬酿用的就是这眼泉。
⑥伊海、灵江、全于等七个做酒汉子,在热气蒸腾里默默配合着,最大的六十九岁,最小的四十九岁。
灵江将铁锹斜插进糯米饭里,用力抬起,翻倒进大木桶里。铁锹收回,在一旁的小水桶里蜻蜓点水般地浸
一下,以免糯米太黏,接着又插进糯米饭里。如此反复,使的是巧劲,从六点到十一点,一刻不停。全于
用小水桶舀起泉水,淋在糯米饭上,要五桶半冷水,然后舀起温水再淋四遍。他个子高,拎起水桶看着挺
省力,但喧嚣的蒸汽声里,还是能听见他气喘吁吁。
⑦米好水好,还要手艺好。最要紧的是拌曲。
⑧永青伸出粗壮的手臂,将酒母撒到糯米饭上,然后一把一把将糯米饭搂近自己,用手掌连同手腕不
停翻炒、抖洒,将结团的饭团揉松。接着,他将糯米饭从缸底沿着缸身搭好,用竹刷子刷平,湿漉漉的糯
米饭服服帖帖。然后,他在缸底掏出一个小碗大的窝,轻轻盖上稻草盖子。
⑨月亮挂在大樟树上,小屋通往酿酒坊的斜坡上,走来酿酒坊唯一的守夜人,六十九岁的伊海。他走
进酿酒坊,蹲下身子,将耳朵贴紧发酵缸,一个缸一个缸地听,捕捉着每一个细微的声音——醪液的发酵
声,是那种“节节声”,像初春小雨打在树叶上,很细很急。如果缸料厚了,温度高了,“节节声”便变得波涛
汹涌,他就赶紧打开稻草盖子,耙几下,把气排出去。发酵期间的搅拌冷却,俗称“开耙”,是整个酿酒工艺
中的关键。一共二十几个缸,耙个把钟头,然后回小屋睡一会儿。有时,醪①液泛出酒缸,都来不及舀,
他就得每一个钟头都爬起来照看。等酒缸里“潜实”了,他的心才安稳,这时天也亮了。
⑩不做酒时,伊海种花。他将一个个废酒坛叠在一起,下面拉个洞,满上土,从山里挖点野花,问农
3
家讨点花技,或从家里找点花籽。家里有一棵龙柏,是他从山里挖来的,种了十五年,一有空,他就修修
剪剪,楚门镇来人想买,他不卖。
⑪糯米完成发酵后,抽灌到巨型酿罐里。三四十天后,先是变成豆青色,再变成琥珀色,变成金黄色
则最好。至于如何变成金黄色,伊海说不清,只需按照家传的酿酒“老古法”,从浸米开始,一步一步做好。
⑫小寒将至时,一口装满酒的井,泛着微微寒光,蓬勃的香气穿透寒意沁人肺腑。伊海捻着酒舀三米
长的铁丝长柄,将酒舀伸进埋在地下的酒井里,这是一舀新酒。
⑬老章是这七个汉子的老板,但他却时常羡慕这帮老哥们,又恨他们什么事都不着急。老章现在做物
流了,但放不下酿酒坊,有时会由明强陪着过来看看。他俩联手把家乡山里村打造成了游客蜂拥而至的世
外桃源。山民们得了实惠,常常念叨他们。老章想在镇上开个卖酒的店,把山村的好酒和好山水分享给更
多的人。
⑭做酒的汉子们不关心卖酒的事,只管老老实实把酒做好。
⑮老章走上斜坡,踏过大樟树覆在地上的影子,听见了汉子们喧腾的笑声,正在老去的他们,快活得
却像一群少年。
⑯老章想,日子不就应该是这个样子的吗?
(选自《人民日报》,有删改)
(注)①醪(lao):未滤出渣子的酒;浊酒。
(1)结合本文内容,补全酿酒的工艺流程和工艺讲究,填写表格。
工艺流程工艺讲究
浸米、炊饭①
入桶、②用泉水来酿酒;不断翻炒、抖洒
发酵、开耙③
④、入井重视每一道程序,一步一步做好
(2)第⑨段画线的句子富有表现力,说说它的妙处:
(3)本文第⑩段似与酿酒无关,但不能删去,请说说理由。
(4)结合全文,理解结尾段落,对文中“这个样子”理解最准确的一项是()
A.日子要过的快快活活。B.日子要过得踏踏实实。
C.专心做好本职,安心享受生活。D.认真酿出好酒,快乐过好每天。
4
六、综合性学习
7.阅读材料,完成小题。
国庆期间,小明对自己最喜欢的《我的祖国》作了一番探究,请你帮他完成以下题目。
一条大河波浪宽,风吹稻花香两岸,我家就在岸上住,听惯了艄公的号子,看惯了船上的白帆。这是
美丽的祖国,是我生长的地方。在这片的土地上,到处都有明媚的风光。
姑娘好像花儿一样,小伙儿心胸多宽广,为了开辟新天地,唤醒了沉睡的高山,让那河流改变了模样。
这是英雄的祖国,是我生长的地方。在这片的土地上,到处都有青春的力量。
好山好水好地方,条条大路都宽敞,朋友来了有好酒,若是那豺狼来了,迎接它的有猎枪。这是强大
的祖国,是我生长的地方。在这片的土地上,到处都有和平的阳光。
(1)《我的祖国》,三段歌词就像三个故事,分别讲述了之爱、之爱与之爱,
构成祖国之爱的丰富内涵。歌词没有一个爱字,却处处饱含深情。
(2)祖国对于每一个“我”到底是什么,没有比“"更好的回答,突出血肉联系,说清楚
了我爱祖国的理由。
(3)分别将,古老”“辽阔”“温暧,还原到歌词中去,恰当的是()
A.辽阔古老温暖B.古老辽阔温暖
C.辽阔温暖古老D.古老温暖辽阔
七、作文
8.作文。
生活中处处有惊喜:学习上的点滴进步,是惊喜;生活中大大小小的发现,是惊喜;体会到一种真情,
是惊喜……惊喜,源于热爱,源于坚持,源于智慧……
请以“惊喜”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写一篇600字左右的文章;不得透露个人信息;不得抄袭。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1)影入平羌江水流
(2)秋风萧瑟
(3)思而不学则殆
(4)七十而从心所欲
(5)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解析】【分析】默写题解题时一是要透彻理解诗文的内容,二是要认真审题,找出符合题意的诗文句子,
三是答题内容要准确,做到不添字、不漏字、不写错别字。本题的“平羌、萧瑟、殆、残夜”等字词容易写错。
故答案为:⑴影入平羌江水流
(2)秋风萧瑟
⑶思而不学则殆
(4)七十而从心所欲
(5)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点评】古诗文默写包括一般性默写和理解性默写。前者需要考生结合上下句提示进行回答;后者要结合
自己对古诗文的理解和题干中的关键词进行分析。
2.【答案】(1)降职
(2)C
【解析】【分析】(1)本题考查对文言词语的理解。左迁,降低官职,汉代贵右贱左,故将降职贬官称为左
迁。后世沿用之。
(2)本题考查对诗歌内容的理解。C.本诗写暮春时节送别好友,好友被贬到龙标,“在龙标送别好友”理
解错误;故选C。
故答案为:⑴降职(2)C
【点评】⑴文言词语的理解,需要考生平时多积累、多总结、多记忆。
⑵古诗词句子的赏析,要抓住关键字词来理解、揣摩、推敲语句的妙处。赏析可以从诗句的特色,或修辞,
或表达方式,或遣词造句,或表现手法,或表现的情境等方面分析,并要结合具体语境灵活作答。
3.【答案】(1)南朝(南朝宋);刘义庆
(2)相约同行,却丢下我而离开。
(3)无信;无礼
【解析】【分析】(1)考查文学常识的积累。《陈太丘与友期行》出自《世说新语》,《世说新语》是中国南朝
宋时期临川王刘义庆组织文人编写的笔记小说,主要记述魏晋人物言谈轶事。选文记述了陈元方与来客对
话时的场景,告诫人们办事要讲诚信,为人要方正。同时赞扬了陈元方维护父亲尊严的责任感和无畏精神。
6
(2)考查文言句子翻译。作答此题,要遵循“字字有落实,直译意译相结合,以直译为主”的原则。注意特
殊句式及词类活用。期:约定;委,丢下、舍弃;去,离开;省略了主语“他(元方父亲)(3)考查内容
理解。要紧扣原文分析,引号表示要直接引用原文填空。“惭”指惭愧。陈太丘的朋友本来“怒”,在元方面前
责骂陈太丘的,但元方指出他“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在元方的批评下,友人认识到
了自己既“无信”又"无礼”的错误,产生了惭愧之情。据此填入“无信”“无礼”即可。
故答案为:⑴1、南朝(南朝宋)2、刘义庆
(2)相约同行,却丢下我而离开。
(3)1、无信2、无礼
【点评】⑴作家作品的掌握属于积累部分,考生一定要结合课下注释,多读、多记、多总结。
⑵文言文的翻译一般有直译和意译两种方法,具体到某一句子时要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特
殊句式等情况。翻译文言语句要抓住句子中的关键词汇,运用“增、删、调、换、留”等译文的基本方法,做
到译句文从字顺,符合现代汉语语法规范,句意尽量达到完美。
⑶内容的概括要疏通文意,了解主要内容,抓住关键词句理解分析。注意要求:用自己的话概括。
【附参考译文】
陈太丘和朋友相约同行,约定的时间在中午,过了中午朋友还没有到,陈太丘不再等候他而离开了,
陈太丘离开后朋友才到。元方当时年龄七岁,在门外玩耍。陈太丘的朋友问元方:“你的父亲在吗?“元方回
答道:“我父亲等了您很久您却还没有到,已经离开了。“友人便生气地说道:“真不是人啊!相约同行,却
丢下我而离开。”元方说:“您与我父亲约在正午,正午您没到,就是不讲信用;对着孩子骂父亲,就是没有
礼貌。”朋友感到惭愧,下了车想去拉元方的手,元方头也不回地走进家门。
4.【答案】(1)为:担任,做;师:以……为老师
(2)A
(3)机智、善辩
【解析】【分析】(1)本题考查对文言词语的理解。①句意为:我从前曾当过邺县县令。为,动词,做,担
任;②句意为:周公不效法孔子。师,名词的意动用法,以……为老师。
(2)本题考查学生划分文言句子节奏的能力。文言语句的节奏划分一般以句意和语法结构为划分依据,
一般来说,主谓之间应该有停顿,句中领起全句的语气词后应该有停顿,几个连动的成分之间也应该有停
顿。所以划分句子节奏时,除了要考虑句子的意思,还要考虑句子的结构。画线句句意为:“袁公问:你贤
良的父亲任太丘长,远近的人都称赞他,他到底做了些什么?”由此可知句子的停顿为:袁公问曰/贤家君在
太丘/远近称之/何所履行。故选A。
(3)本题考查的是对文章人物形象的把握。解答此题需要先疏通文意,了解内容,概括人物性格从言行
入手。可以直接摘取对人物评价的词语,也可以自己结合相关的语句进行概括。“周公不师孔子,孔子亦不
师周公”,这句话的意思是“周公不效法孔子,孔子也不效法周公”,这里元方借周公和孔子没有相互效法的
7
例子,暗示袁公和自己的父亲并不存在谁效法谁的问题,既尊重了袁公,又维护了父亲的尊严,顾全了双
方的面子。由此可以看出他的机智应变能力。
故答案为:⑴1、为:担任,做2、师:以……为老师
(2)A
⑶机智、善辩
【点评】⑴理解文言词语的含义要注意其特殊用法,如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和古今异义词等;平
时要多积累文言词汇,要能结合具体语境弄清句子的意思来辨析推断,揣摩其意思。
⑵句子断句可先将句子翻译为现代汉语,然后按照现代汉语习惯进行停顿。
⑶人物形象的理解概括,要抓住人物想神态、语言、动作等谢姐默写去体会和分析。
【附参考译文】
陈元方十一岁时,去拜会袁公。袁公问:“你贤良的父亲任太丘长,远近的人都称赞他,他到底做了些
什么?”元方说:“家父在太丘,对强者用德行去安抚;对弱者用仁慈去体恤,让人们做心安理得的事,久而
久之,大家就对他老人家越来越敬重。”袁公说:“我从前曾当过邺县县令,正是这样做的。不知是令尊学我,
还是我学令尊?”元方说:“周公、孔子生在不同时代,虽然相隔遥远,但他们的所作所为却是那么一致。周
公不效法孔子,孔子也不效法周公。”
5.【答案】(1)地点;人物
(2)第④段后。;这段写出了一家三代幸福和谐的生活图景,尤其出自孩子之口,充满童趣,尽显孩子的
天真可爱,和开头第①段三代同堂散步的内容相呼应,同时与下文第⑤段意见出现分歧和谐的氛围被打破
的情节也关联起来。
(3)不能。因为与母亲病弱的身体比较,我的身体是“强壮”的,与儿子幼小的身体比,“我”是高大的;母
亲基于对儿子的信任,早就开始听从儿子,而“我'’的儿子还未长大,长大后也许会有自己的主张,就目前来
看,用“还”字比较恰当。(大意对即可)
(4)这句话表现出中年人承上启下的使命感。世界和家庭一样,由老人、中年人和孩子组成的,中年人肩
负赡养老人、抚养孩子的重大责任,所以说背起来是整个世界。(大意对即可)
【解析】【分析】(1)本题考查记叙文的要素。第1段“我们在田野散步:我,我的母亲,我的妻子和儿子”,
“在田野”交代了地点,“我,我的母亲,我的妻子和儿子”交代了人物。
(2)本题考查段落的位置。分析所给文字可知,这段写的是一家三代去田野散步的温馨画面,通过孩子
的话显示出三代人一起去散步的幸福和谐,和开头第①段三代同堂散步的内容相呼应,第5段“后来发生了
分歧:我的母亲要走大路,大路平顺;我的儿子要走小路,小路有意思”写一家人出现了分歧,温馨和谐的
氛围被打破,再后来就写儿子是怎样解决这个问题的。所以应放在第4段后。
(3)本题考查学生对关键词句的理解。在文中,由“母亲本不愿出来的;她老了,身体不好,走远一点儿
就觉得很累”可知母亲身体不好,相对于病弱的母亲,儿子是强壮的;相对于幼小的儿子,父亲是高大的。
8
所以“强壮”与"高大”不能互换。母亲由于对儿子的信任,所以早就开始习惯听从儿子的安排;而我的儿子还
小,他还习惯听从父亲的安排。所以“早已”与“还”不能互换。
(4)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语句含义的能力。一个老人,代表着已经过去的时代和世界;一个孩子,代
表着刚刚开始的世界和未来的时代;背着这个世界的“我”和妻子代表着一代中年人。“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
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表明一个家庭由老年人、中年人和孩子组成,世界也是如此。“我和妻子都是慢慢地,
稳稳地,走得很仔细”代表中年人肩负着承前启后的责任,承担着孝敬老人、爱护孩子的双重责任,这种责
任已经不仅是一个家庭的,更是社会的,也是对生活的使命感。据此分析作答即可。
故答案为:⑴地点2、人物
⑵1、第④段后。2、这段写出了一家三代幸福和谐的生活图景,尤其出自孩子之口,充满童趣,尽显孩子
的天真可爱,和开头第①段三代同堂散步的内容相呼应,同时与下文第⑤段意见出现分歧和谐的氛围被打
破的情节也关联起来。
⑶不能。因为与母亲病弱的身体比较,我的身体是“强壮”的,与儿子幼小的身体比,"我''是高大的;母亲
基于对儿子的信任,早就开始听从儿子,而“我”的儿子还未长大,长大后也许会有自己的主张,就目前来看,
用“还”字比较恰当。(大意对即可)
(4)1、这句话表现出中年人承上启下的使命感。世界和家庭一样,由老人、中年人和孩子组成的,中年人
肩负赡养老人、抚养孩子的重大责任,所以说背起来是整个世界。(大意对即可)
【点评】⑴记叙文的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考生可结合文段具体分析和
体会。
⑵解答此类题,要结合文章的内容,分析上下文之间的关系,找到段落合适的位置。
⑶关键语句的理解要结合具体的语言环境,联系文章的主题或人物的思想感情来分析。
(4)语句的含义要从全文的主旨和情感基调入手,品味语句所包含、所表达的思想感情。解答此类题时,一
定要结合具体的语言环境,也就是文章的整体,仔细体味推敲,透过语言的表象去揣摩领悟其中的深意。
6.【答案】(1)选雪白的上好的糯米,不用坏米胖曲|频繁照看酒缸|抽灌
(2)示例1:句中用了“蹲下”“贴紧”“捕捉”等动词,生动写出伊海仔细倾听发酵声的用心专注,表现了伊
海酿酒工作时的细致认真。示例2:用比喻把“发酵的声音”比作“春天小雨打在树叶上的声音”,生动地写出
了发酵声的细密,表明酒将酿成前,伊海的欣喜。
(3)示例:交待了伊海等酒发酵时的诗意生活,丰富了人物形象;工作之余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就是对酿
好酒的追求,加深了酒的文化底蕴。
(4)C
【解析】【分析】(1)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梳理。结合图表中提示,找到相关语句,筛选作答。可结合第
③段中“酿酒坊的老师傅伊海说,要雪白的糯米,一粒坏米都不要”作答第一空;第⑦段“米好水好,还要
手艺好。最要紧的是拌曲”筛选“拌曲”作答第二空;结合第⑨段“他走进酿酒坊,蹲下身子,将耳朵贴紧发
9
酵缸,一个缸一个缸地听”可概括为“频繁照看酒缸”;最后一空结合“⑪糯米完成发酵后,抽灌到巨型酿罐
里”筛选“抽灌”作答。
(2)本题考查赏析语句。第⑨段画线的句中“走进酿酒坊,蹲下身子,将耳朵贴紧发酵缸,一个缸一个缸
地听,捕捉着每一个细微的声音''运用一系列动词,“像初春小雨打在树叶上“使用比喻的修辞,细致地写出
伊海倾听发酵声的仔细、认真,“很细很急''生动地写出了发酵声的细密,表明发酵期间,酒将要酿成,伊海
心中充满欣喜与满足。
(3)本题考查对文章的理解分析能力。此题要求说出语段在文中的作用,以说明不能删去的理由。本文
第⑩段写的是伊海种花的爱好,使文章前后贯通;这一段内容使人物形象更加丰富,表现了伊海对生活的
热爱与追求,这也是酿造好酒的心理根源。
(4)文中写做酒的汉子们选雪白的上好糯米,不用坏米;用泉水来酿酒;重视每一道工序,淋饭时用时
长且繁琐,“开耙”时频繁照看酒缸等;配合默契,各司其职。他们“老老实实把酒做好”“专心做好本职”,再
结合文章倒数第二段“老章走上斜坡,踏过大樟树覆在地上的影子,听见了汉子们喧腾的笑声,正在老去的
他们,快活得却像一群少年”,老章会做生意,富了不忘乡邻,乐于分享,向往充实、快乐的生活。所以结
尾段“这个样子”指的是“专心做好本职,安心享受生活。”故选C。
故答案为:⑴选雪白的上好的糯米,不用坏米|拌曲|频繁照看酒缸|抽灌
(2)1、示例1:句中用了“蹲下”“贴紧”“捕捉”等动词,生动写出伊海仔细倾听发酵声的用心专注,表现了伊海酿
酒工作时的细致认真。示例2:用比喻把“发酵的声音”比作“春天小雨打在树叶上的声音”,生动地写出了发酵声
的细密,表明酒将酿成前,伊海的欣喜。
⑶示例:交待了伊海等酒发酵时的诗意生活,丰富了人物形象:工作之余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就是对酿好酒的
追求,加深了酒的文化底蕴。
(4)C、专心做好本职,安心享受生活。
【点评】⑴此题考察了提取概括有用信息的能力。这种题目要根据题目的指向意义,确在文中搜索信息的
范围;有的要求筛选的信息可能只涉及几句话,也有的可能涉及到一段甚或几段乃至全篇。将提取的内容
进行优化与整合,最后以简洁、恰当的语言加以归纳。
⑵赏析句子,要根据句子的内容和表达技巧方面,从运用的写作手法、修辞手法、描写方法、表现的情境、
表达的情感几个方面来分析,指出其精彩巧妙之处。要用评价语“形象生动”“突出”等。
⑶段落的作用,通常要从内容和情感两个方面进行回答,具体阐述时,要注意结合文本内容,避免公式化。
(4)关键语句的理解,一定要结合具体语境甚至文章主旨去把握,不可断章取义。
7.【答案】(1)家园;青春;和平
(2)是我生长的地方
(3)A
【解析】【分析】(1)本题考查对文本的概括能力。从第1段“我家就在岸上住”“是我生长的地方”可知,讲
10
述的是“家园之爱”;第2段“姑娘好像花儿一样,小伙儿心胸多宽广”,“姑娘”“小伙”是青春的象征,讲述的
是“青春之爱”;第3段"朋友来了有好酒,若是那豺狼来了,迎接它的有猎枪”“到处都有和平的阳光”可知,
讲述的是“和平之爱”。
(2)本题考查对歌词内容的理解。结合“这是美丽的祖国,是我生长的地方”“这是英雄的祖国,是我生长
的地方”“这是强大的祖国,是我生长的地方''分析可知,“是我生长的地方''一句写出了我和祖国之间不可割
舍的血肉联系,表达了我对祖国、对家乡的无限热爱之情。
(3)本题考查选词填空。选词填空一定要考察语境,然后斟酌词义进行选择。从“一条大河波浪宽,风吹
稻花香两岸”可知,这是写的家乡的风景,由“宽”可知第1段应填“辽阔”一词;由”为了开辟新天地,唤醒了
沉睡的高山,让那河流改变了模样”中的“开辟新天地”说明这是一个“古老”的中国;从“到处都有和平的阳光”
中的“阳光”一词可知第3段选“温暖”一词。故选A。
故答案为:⑴1、家园2、青春、和平
⑵是我生长的地方
⑶A
【点评】⑴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解答此类整体感知的题目,要通读全文,带着问题找
到相关段落细读(即定点阅读),从中提取或概括要点回答。
⑵此题考察了提取概括有用信息的能力,这种题目要根据题目的指向意义,确在文中搜索信息的范围;有
的要求筛选的信息可能只涉及几句话,也有的可能涉及到一段甚或几段乃至全篇。将提取的内容进行优化
与整合,最后以简洁、恰当的语言加以归纳。
⑶词语的衔接连贯,一是要准确理解近义词之间意义的细微差别,二是要结合语境进行分析和体会。
8.【答案】【参考例文】
惊喜
春已入半,但北国的雪丝毫没有散场的意味,河面仍被雪被覆盖,白茫茫一片,没有人们在上面肆意
地行走,这片雪显得格外素净;林中白桦树下的积雪,有的地方厚些,有的地方草色还露着,一片白,一
片黄,一片白中带黄、星星点点,更给山林增添了几点风韵。笔直漂亮的白桦树在阳光的照射和白雪的掩
映下,泛着青光,光秃秃的枝杈伸向湛蓝的天空,勾住了天上漫无目的的流云。我就在这林间雪地上,在
这一方天地间,踽踽独行。
经冬的束缚,内心似乎在寒风和大雪中变得矜持而麻木;课业加多,难度加大,让自己的心绪更加无
法宁静;升学考试、压力陡增,自己究竟该何去何从?从书山题海中走出,我“偷得浮生半日闲”,在蓬断草
枯的小路上,随性前行。
湛蓝的天际、刺眼的阳光、整齐的白桦,无不显示着北国之春的寂寥、萧瑟、冷清。渐渐地,这些景
致让人心生倦意,想着南国的春天已然是娓紫嫣红的花花世界,莺飞燕舞的热闹场景,而我们依然在这里
守望生机,不觉心生出了几分落寞。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个人买卖转让合同标准文本
- 中交一公局采购合同样本
- 修改供用电合同样本
- 土石方工程安全责任书
- 代建房屋租赁合同标准文本
- 2025二手车买卖合同
- 北师大版数学三年级上册《蚂蚁做操》教学设计
- 部编三下数学-第2课时《常用的面积单位》教案
- 企业自如合作合同样本
-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上册《比的应用》教案教学设计
- 2023年中国劳动关系学院招聘笔试备考题库及答案解析
- 创造性思维与创新方法Triz版知到章节答案智慧树2023年大连理工大学
- 英语四级仔细阅读练习与答案解析
- 《产业基础创新发展目录(2021年版)》(8.5发布)
- 排水沟土方开挖施工方案
- CAD教程CAD基础教程自学入门教程课件
- 技术合同认定登记培训课件
- 停水停电时的应急预案及处理流程
- 电商部运营助理月度绩效考核表
- DB61∕T 1230-2019 人民防空工程防护设备安装技术规程 第1部分:人防门
- 第12课送你一个书签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