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农民工失业问题探究10000字(论文)】_第1页
【中国农民工失业问题探究10000字(论文)】_第2页
【中国农民工失业问题探究10000字(论文)】_第3页
【中国农民工失业问题探究10000字(论文)】_第4页
【中国农民工失业问题探究10000字(论文)】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中国农民工失业问题研究目录TOC\o"1-3"\h\u27858目录 II21887一绪论 118767(一)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1215101.选题背景 1292742.研究意义 218723(二)国内外研究综述 2102221.国内研究现状 2145382.国外研究现状 314955(三)研究思路与方法 49496二我国农民工失业保险的相关理论概述 412753(一)相关概念的界定 548881.农民工 5204492.农民工失业保险 5212143.我国失业保险制度 519533(二)我国农民工就业情况分析 534541.农民工就业 6254362.农民工人力资本情况 6285773.岗位存量减少 621159三农民工失业问题解决构思与方案 715808(一)优化农民工失业问题解决构想 731973(二)完善保障生活功能 718262(三)强化促进就业功能 729911(四)发挥预防失业功能 86278四结语 828884参考文献: 9一绪论(一)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1.选题背景随着工业化和城镇化的发展,农民工已成为产业工人的主体部分,在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中扮演重要角色。2015年我国农民工总量为2.77亿,相当于欧洲的人口总量。如此庞大的农民工群体要在城市生存下去,就必须获得一定程度上的就业保障和社会保障。然而,“非农非工”的身份使农民工受到城市的排斥和歧视,户籍制度藩篱和城乡二元分割劳动力市场也给他们融入城市带来了巨大障碍,作为弱势群体的农民工比城镇劳动力面临着更为严重的失业风险与保障制度的缺失。当前,我国经济发展已进入新常态,机遇和挑战并存。2014年11月习近平主席在APEC峰会上系统阐述了新常态的三个特点:一是经济从高速增长转为中高速增长,二是经济结构不断优化升级,三是从要素驱动、投资驱动转向创新驱动。在新常态经济下,我国就业形式与矛盾将更为复杂,具体表现在:经济增长放缓必然会带来更严峻的就业压力,劳动力成本上升也会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企业的用工需求,劳动者自身素质结构与市场需求之间的矛盾将更为突出。在这样的形势下,农民工由于自身的人力资本积累不能满足未来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的要求,其就业能力无法与市场需求相匹配,会遭遇更为严峻的就业冲击,面临严重的结构性失业风险。李克强总理在2016年2月召开的全国优秀农民工和农民工工作先进集体表彰大会上指出,在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进程中,必须要大力加强农民工服务工作,帮助农民工成为有技能有本领的新型产业工人,促进农民工就业并且实现稳定就业,切实维护农民工劳动保障权益,使全体农民工都能够平等享受发展成果。失业保险制度是社会保障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能保障劳动者在失业后享受一定的经济补偿,还能保护其依法享受职业介绍和职业培训等再就业服务。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要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在依法治国方略被提至新高度的形势下,我国失业保险制度也应严格按照法律要求,切实尊重和保障失业人员的正当权益。2014年全国农民工监测调查报告显示,我国56.6%的农民工从事第二产业,42.9%的农民工从事第三产业。经济新常态下,随着产业结构的不断优化调整,劳动力岗位技能会不断深化,对人力资本和知识密集程度的要求会不断提高,目前农民工的人力资本积累还无法满足当下第二产业的资本密集、技术密集型岗位以及第三产业知识、技术密集型岗位的要求。农民工的职业技能还无法与未来的这些岗位需求相匹配,其生活保障、就业和再就业保障都面临着较大风险。此外,从总体上看,农民工群体发生失业风险的比例较高,有数据表明,73%的农民工发生过失业,其中近60%发生过持续时间较长的失业。由此可见,农民工对失业保险制度有着迫切需求,以保障其合法权利和切身利益。现行的《失业保险条例》(以下简称《条例》)虽然规定农民工有权参保,但较多的限制性规定又迫使绝大部分农民工无缘失业保障。因此,如何完善现有的农民工失业保险制度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2.研究意义当前我国正在大力推进城镇化建设,加快户籍制度改革。从长远来看,随着城镇化和市民化的不断推进和户籍制度改革的不断深化,中国农民工这一特殊群体也会在历史长河中消亡。但是,城镇化是一条漫长的发展之路,不可一蹴而就。从世界范围来看,为了实现农业劳动力的城镇化,英国用了100年时间,美国用了150年,法国则用了180年。我国农民工问题的最终解决必将是一个极为艰巨和较为漫长的过程,也是一项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因此,农民工群体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仍然会存在,如何解决农民工失业问题刻不容缓。在依法治国战略下,应对农民工失业保险制度进行规范与完善,以保证其能得到有效实施,切实维护农民工权益。在此形势下,对新常态下完善农民工失业保险制度进行探析,有着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其理论意义表现在:有利于进一步拓展失业保险制度的研究范围,丰富失业保险理论,优化与完善失业保险制度。目前,我国的失业保险制度在很大程度上仍然将农民工这一特殊群体拒之门外,使之成为失业保障的“边缘人”。结合经济新常态这一新形势对农民工失业保险制度进行探析,扩展了失业保险理论的研究内容,并为失业保险制度的进一步优化与完善提供理论支撑。有利于扩展农民工理论研究范围,为政府制定和执行相关的农民工政策提供一定的理论借鉴。农民工作为产业工人的主体,其生存和发展关系到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多个方面,探析新常态下的农民工失业保险制度,能够为解决农民工问题提供一些可行的思路与方法,具有一定的理论价值。有利于健全完善我国社会保障体系。失业保险制度是我国社会保障体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对失业保险制度的优化完善也是对社会保障体系的健全完善。(二)国内外研究综述本论文旨在对新常态下的农民工失业保险制度进行探析,聚焦于中国农民工失业保险制度及其执行情况,与论文相关的研究情况简述于下:1.国内研究现状当前,农民工已成为中国城镇劳动力必不可少的一部分。他们长期游离于城市的边缘,属于我国的弱势群体。近年来,学者们主要从以下方面对农民工失业保险问题进行了研究与探索。(1)关于农民工失业保险必要性和可行性方面岳春凤(2012)认为失业保险与农民工的权利和利益休戚相关,完失业保险意义重大,不仅有助于应对当前我国农民工数量大规模增长的现实压力,也关系到农民工在城市中的生存和发展,还有利于完善我国长期二元分割的劳动力市场[2]。翟风(2010)认为构建我国农民工失业保险是提高我国城市化水平和解决“三农”问题的需要,同时也是维护社会公平稳定和健全我国社会保障制度的必然要求。[3]衣双(2008)通过分析经济可行性、认知可行性和法律可行性,认为我国目前已经具备了构建和完善农民工失业保险制度的条件[4]。(2)关于农民工对失业保险的需求方面韩伟、朱晓玲(2011)通过问卷调查发现农民工群体作为非正规就业的主力军,面临着较大的失业风险[5]。绝大部分农民工失业后会寻求家庭保障或依靠自身能力,但这些保障都不足以解决问题。这表明,在现行制度无法满足他们需求的情况下,亟需完善失业保险制度。樊晓燕(2010)以深圳市农民工为调查样本,对农民工失业保险需求影响因素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总结了影响农民工失业保险需求的因素,包括文化程度、支出水平和长远打算等。(3)关于农民工失业保险制度现状和问题方面农民工失业问题已成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热点和难点问题。近年来,为解决农民工失业问题,各地立足实际构建了农民工失业保险,但实际执行效果不佳。侯爱琴(2012)认为目前我国农民工失业保险的参保率和受益率都比较低,并将其原因归于制度因素、认识因素和财力因素,提出农民工失业保险应全覆盖、保基本、多层次,实行低标准进入、渐进式过渡。[7]陈金田(2012)则认为现行农民工失业保险制度规定的领取一次性生活补助的条件过于严苛,一次性生活补助的标准较低,实际保障效果微乎其微,导致大部分农民工被失业保障体系拒之门外。他认为应注重发挥失业保险制度促进再就业的功能,与此同时应强化政府责任和作用。[8]齐艳华(2013)认为当前我国现有的法律法规没有专门针对农民工失业保险制度做出统一、明确规定,我国现有的农民工失业保险制度本身也存在缺陷,应将非正规就业的农民工纳入制度保障范围,创新农民工失业保险模式,合理设计筹资机制,构建农民工再就业机制,以完善农民工失业保险制度。2.国外研究现状外国学者对失业保险制度的研究已有一百多年的历史,其探索较为深入和完善,对我国农民工失业保险制度的优化和完善有着重大的借鉴意义。但是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路径与西方发达国家存在巨大差异,农民工问题是我国特有的一个现象,极具中国特色。因此,国外文献中鲜有农民工失业保险问题的相关研究,其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方面:关于失业保险制度对个人劳动供给的影响方面Mortensen(1977)的动态搜寻理论阐述了失业保险对失业者劳动供给行为的影响,认为失业保险具有刺激失业人员积极搜寻工作的“资格效应”,从而影响失业时间。[15]这表现为实际生活中总是有劳动者因为多种原因无法享受失业保险待遇,失业保险制度对其具有成为资格享受者的吸引力。Meyer(1990)在Mortensen研究的基础上做了进一步的探索,认为失业人员在享受失业保险金的期限之内时,较高标准的失业保险金能够延长失业人员的失业时间;而当失业人员享受失业保险金期限快要结束的时候,失业人员更有可能尽快结束失业状态。Hamermesh(1982)认为失业保险能对个人劳动供给产生积极影响。因为找到工作后即使被解雇也能得到失业保险金,这比完全没有收入来源要好得多,因此失业保险制度有助于提高劳动力市场的总体劳动参与率。Feldstein(1976、Katz(1990)的实验表明提高失业保险金水平和增加失业保险金领取期限会对失业者再就业产生消极作用,延长他们的失业时间。Moffitt(1982)等人通过研究发现,如果将失业人员的失业保险享受期限延长一个星期,那么他们的失业时间将会在一定程度上延长。Card(1992)等人的研究表明如果失业人员越容易获得领取失业保险金的资格,那么失业率就会越高,反之失率就越低。JanC.VanOurs和MilanVodopivec(2006)通过“自然实验”的方法研究了失业预期收益时间对失业持续时间的影响,认为减少失业的预期受益时间有利于缩短失业持续时间。关于失业保险制度对企业劳动需求的影响方面由于失业保险金的主要来源之一就是企业缴纳的失业保险税,因此国外学者关于失业保险对企业劳动需求的影响的研究也较为深入。一方面是探讨固定税率对企业劳动需求的影响。Kelejian(1970)等人认为,由于失业保险税实质上是一种工资所得税,是由企业和就业人员共同分摊的,它会使得个人劳动供给和企业劳动需求同时下降。Stiglitz(1986)利用效率工资理论来分析失业保险对企业劳动需求的影响,他认为效率工资能促使失业人员提高其技能水平,企业也能够节约成本,从而增加企业的劳动需求。一方面,对于不会或很少解雇就业人员的企业来说,失业保险税是一种额外负担,会降低它们扩大劳动需求的愿望。另一当面,对于经常解雇员工的企业来说,失业保险会在一定程度上分担它们解雇员工的成本。如果完全根据企业解雇员工的情况来决定企业的失业保险税率级别,那么美国的平均失业率将会下降大约25%。Anderson、Meyer(2000)等人通过对华盛顿在1972年至2000年之间的社会失业率波动进行分析,发现失业保险评估机制能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企业解雇员工。关于失业保险制度对福利的影响方面Browning、Crossley(2001)针对加拿大失业者的研究发现,如果劳动者失业超过6个月,其消费水平会下降大约14%,表明失业保险制度能够降低个人消费,维持失业人员福利。[Feldstein(1982)的研究表明,失业保险待遇越好,失业人员的保留工资水平也会越高。较高的保留工资水平能够激发失业人员搜寻工资水平更高的工作,其再就业的整体水平也会相应上升。Cremieux、Audenrode(1995)的研究表明,享受失业保险金超过30周的失业人员再就业后的工资比未享受相应待遇的失业人员收入普遍高出7%至9%。(三)研究思路与方法本文主要借助以下方法思路展开研究:①文献调研法:1)国内学者及机构对农民工失业保险问题的研究,这方面有丰富的文献资料;2)国外学者对农民工(弱势群体)失业保险问题的研究,这方面的文献较少;3)中央及地方政府对农民工失业保险的政策及其效果。②理论建模:从经济学的视角模型化发掘农民工失业保险的经济涵义、社会福利效用涵义,并分析完善农民工的失业保险制度对对国家产业调整、城乡经济发展和劳动力市场等方面的影响。③制度经济学分析:本文从制度经济学的角度分析农民工失业保险问题,主要从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制度等方面来进行。二我国农民工失业保险的相关理论概述

随着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不断推进,农民工这一特殊群体成为备受关注的对象。本章首先对相关概念进行界定,阐述了我国农民工失业保险制度的理论基础,并总结了我国农民工失业保险的相关立法。(一)相关概念的界定1.农民工农民工作为我国二元社会制度的产物,其特殊性表现为:农民工长期在城镇生活和就业,但他们仍属于农村户口。农民工的概念可以从两个层面进行界定:一是“农民工”中的“农民”指的是他们拥有农业户口,但不再仅靠务农为生,流动性比较强;二是“工”指的是农民工长期在城镇居住和生活,从职业特征上来说,他们从事第二产业、第三产业的生产活动,是非农产业的劳动者。本文所研究的农民工指的是在城市务工,从事非农劳动的,没有城市户口的劳动群体。2.农民工失业保险本文对农民工失业保险定义如下:农民工失业保险是指国家通过立法形式建立失业保险基金,对非因本人意愿中断就业而失去工资收入的拥有农业户口但从事非农生产的外出进城务工劳动者提供一定期限的物质帮助和再就业服务的一项社会保障制度2.3我国农民工失业保险相关立法概述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我国失业保险制度的建立可谓是历经波折。建国之初,由于意识形态等因素的影响,并没有建立失业保险制度。改革开放后,经济体制改革的日趋深化使得隐性失业逐渐凸显,劳动者就业问题非常严峻,亟需建立失业保险制度,以保障失业人员的基本生活。3.我国失业保险制度发展历程在经历一系列困难后,我国于1986年正式建立了失业保险制度。总的来说,我国失业保险制度主要经历了三个阶段。(1)建立阶段(1986年—1993年)为了应对严峻的就业形势,保障劳动者的基本生活和就业权益,我国改革了“统包统配”的就业制度,建立了劳动合同制度。1(2)发展阶段(1993年—1999年)1992年的《全民所有制工业企业转换经营机制条例》规定用人单位有权按照规定辞退、解雇职工,被辞退、解雇的职工也可以依法享受待业保险金和获得再就业机会。(3)完善阶段(1999年—至今)1999年的《条例》在借鉴国外有益做法和总结我国失业保险制度发展经验的基础上,对原来的制度框架做出了重大调整,主要体现在:一是将失业保险制度的覆盖面扩大至各类企事业单位;二是调整失业保险的费率,将单位费率由1%提高到2%,个人也由原来的不缴费变为按本人工资的1%缴费;三是将失业保险基金从县级统筹提高到市级统筹;四是将失业保险待遇同最低工资及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联系起来起;五是明确规定失业保险金的给付期限必须按缴费年限确定,最多不能超过24个月。(二)我国农民工就业情况分析失业保险是社会保障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保障和改善民生方面发挥了巨大作用。就业作为民生之本,与失业保险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因此,要解决农民工失业保险问题,有必要对农民工就业现状进行分析和探索。1.农民工就业行业分布由于就业制度的影响,农民工和城镇职工在就业岗位、工资、劳动保护和就业培训等方面存在巨大差异,大部分农民工只能从事“脏、累、险”的工种,工资待遇大约只有城镇职工的三分之二。农民工在制造业从业的比重呈逐步下降趋势,由2009年的36.1%降至2014年的31.3%,降低了4.8个百分点。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以及居民服务和其他服务业的农民工就业比重也有一定程度的减少。建筑业、批发和零售业的农民工从业比重则呈上升趋势。建筑业的农民工从业比重增幅较大,由2009年的15.2%增长至2014年的22.3%,上升了7.1个百分点。批发和零售业的农民工从比重从10.0%增长至11.4%,增长了1.4%个百分点。住宿和餐饮业的农民工从业比重呈现不稳定趋势,先从2009年的6%下降至2012年的5.2%,最后又上升至6%。由此可见,我国农民工主要从业于制造业和建筑业,且从事制造业的农民工比重趋于下降。2.农民工人力资本情况人力资本是体现在劳动者身上的一种资本类型,是劳动者知识、技能、以及健康状况的总和。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推动实现更高质量的就业”,要强化职业技能培训来提高劳动者人力资本,从而促进稳定就业。因此,农民工要想在竞争激烈的劳动力市场上占据一席之地,就必须通过各种渠道提升自己的人力资本,强化自身竞争力。一方面,文化程度不仅会影响农民工的就业选择和就业稳定性,也是农民工社会保障现状的重要体现。由表3.3可以看出,在2014年,1.1%的农民工没有上过学,14.8%的农民工上过小学,60.3%的农民工上过初中。拥有高中文凭的占16.5%,而拥有大专及以上文凭的仅仅占7.3%。从整体情况来看,初中及以下文化程度的农民工占比超过75%,说明我国农民工大部分文化水平不高,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农民工的择业和就业现状。低农民工人力资本存量水平,削弱农民工就业竞争力,降低农民工就业稳定性,导致农民工更容易受到失业风险的威胁。因此,有必要强化农民工技能培训力度,通过提升其就业能力来实现“素质就业”。经济新常态下,产业结构优化升级迫在眉睫,但是这种转型升级不仅包括技术设备投资的提升,更重要的是劳动者,尤其是农民工群体人力资本的提升。新常态下,农民工只有掌握技能,提升人力资本,才能在促进自身发展和实现稳定就业的基础上更好的融入城市。3.岗位存量减少经济从高速增长转为中高速增长是新常态的一大特征。我国经济增速换挡的主要原因之一在于经济增长的动力机制和约束条件发生了变化,足量的低成本劳动力资源供给已成为过去式。当前,我国的劳动力供给已经告别了“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态势,加之人口老龄化的影响,适龄劳动人口的供应趋紧。此外,在国内资源环境约束加强(例如土地、原材料等生产要素成本上升等)、全球经济发展趋缓的形势下,我国产业的比较优势正在逐步弱化。根据奥肯定律可知,经济增长速度快,对劳动力的需求量会相对较大,就业岗位会相应增加,失业率会随之降低;反之失业率则会升高。现阶段,我国经济下行压力变大,用人单位在稳定和吸收劳动力方面会遭遇较大困难,这会在一定程度上弱化他们稳定就业的意愿,从而导致就业岗位存量减少。农民工由于自身素质不高、技能水平较低,在与城镇劳动者竞争有效的劳动岗位时处于弱势地位,会面临巨大的就业压力。三农民工失业问题解决构思与方案经济新常态下,由于经济发展减速换挡、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农民工不得不面临结构性失业风险。受人力资本存量低的影响,农民工会更容易陷入“失业——再就业——再失业——再就业”的状态,频繁更换工作也增加了农民工的失业风险。随着劳动力市场和外部经济环境的巨大变化,失业保险必须要顺应农民工数量快速发展以及预防失业和促进就业的趋势性变化。[55]因此,在新常态下,对农民工失业保险制度进行优化设计意义重大。(一)优化农民工失业问题解决构想保障生活是失业保险制度的基本功能,而促进就业和预防失业则是其发展趋势。强化失业保险制度促进就业和预防失业功能,将其定位为就业导向型,是失业保险的发展方向。[56]因此,新常态下,完善农民工失业保险制度必须发挥其“保障生活、预防失业和促进就业”相结合的“三位一体”功能。(二)完善保障生活功能第一,提高保障水平。当前我国农民工失业保险待遇水平过低,仅能维持甚至无法维持失业后的基本生活,也无法支持农民工进行再就业的求职活动。因此,应适当提高农民工失业保险金水平,可按其失业前工资的一定比例确定,同时也应考虑缴费年限、失业年龄等因素。例如,可以按照失业人员失业前一定时间平均工资的50%确定其待遇标准,最低不低于最低工资标准的70%,最高不高于150%,实行差别待遇。第二,建立个人账户。对于农民工群体来说,大部分由于没有签订一年以上的劳动合同而无法享受失业保险待遇。因此,应为流动性较大的农民工群体建立失业保险个人账户,用人单位和农民工本人所缴纳的失业保险费全部计入个人账户,当他们失业后可以从这个账户中自由支取资金。这样不仅明确了个人所有权,有利于保障农民工失业后的基本生活,也有利于激发农民工的参保积极性。第三,调整缴费期限。根据现行规定,农民工只有连续缴纳缴费满一年才能享受失业保险待遇。然而,在现实生活中,大部分农民工由于不满足缴费年限要求而无法享受相关待遇。因此,考虑到农民工群体高流动性和不稳定性,可以将农民工失业保险缴费期限从一年改为6个月,这样更符合农民工的实际情况,也有助于将更好的发挥失业保险制度功能,保障失业农民工的的基本生活(三)强化促进就业功能第一,支付再就业补贴。当前,我国失业保险待遇并没有考虑到失业人员的再就业情况,其促进就业功能并没有充分发挥。为了促进失业农民工积极就业,可向在短期内重新就业的农民工发放一定的再就业补贴。但该补贴必须与他们本身能享受的失业保险待遇挂钩,根据实现再就业的时间和再就业持续时间分别递减,以刺激农民工找工作的动力。换言之,再就业补贴应与其失业持续时间成反比,即失业时间越长,补贴越少。第二,健全技能培训制度。技能培训是提高农民工转移就业能力的重要手段,必须将农民工培训纳入职业培训体系,加大对农民工技能培训工作的支持力度。具体包括:建立职业培训需求调查统计制度,对农民工实际状况和就业需求进行调查,同时也要考虑培训机构的实施能力和用人单位的岗位状况等因素;加强“培训——就业——维权”三位一体建设,既要通过技能培训使农民工由体力劳动型逐步向知识技能型转变,同时也要注重维护农民工权益,确保农民工能够平等就业并能平等获得报酬;强化法律约束,建立激励机制,最大程度的调动政府、企业、培训机构和农民工群体的积极性。第三,完善职业介绍服务。职业介绍在促进就业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农民工失业保险制度功能的发挥,离不开职业介绍的衔接与配合。当前我国的职业介绍所普遍存在服务形式单一、服务手段落后、服务效率不高等问题,这主要是由于政府监管不严、功能缺位等原因造成的。因此,必须健全与职业介绍有关的法律法规,用法制化手段管理职业介绍中介,确保其为失业保险机构提供优质服务,包括提供全面、及时、可靠、合适的就业信息(四)发挥预防失业功能第一,建立失业保险费率激励机制,实行差别费率。对用人单位来说,其职工失业风险、稳定就业状况都存在较大差别。但是依据现行规定,用人单位的失业保险费率是一样的,这在某种程度上会抑制用人单位的缴费主动性和积极性。因此,应根据用人单位的实际情况实行差别费率,对失业风险较大的单位实行较高的费率以保证失业保险基金收入的稳定来源,对解雇率较高的单位实行高费率以使其减少不必要的裁员;反之亦然。这样既能保证失业保险基金有稳定的收入来源,又能减少征缴阻力,最终有利于构建健康的失业保险制度。对农民工来说,无论个人缴费多少,失业后可享受的待遇只体现了缴费期限的长短,与缴费水平并没有直接联系,这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农民工的参保积极性。因此,应在时机成熟条件许可之时,实行差别费率,失业保险待遇也根据缴费费率不同而有所不同。农民工可以根据自身收入情况自由选择,缴纳的失业保险费越多,可享受的失业保险待遇也越高。四结语

面对昆工业化、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农业土地转化为非农业用地,大批农民工涌入城市并逐渐取代城市居民成为产业工人的主角。作为基层劳动保障工作者越来越多的感受到现行的农民工失业保险政策在实践中既不能很好保障农民工的合法权益又不与时俱进具有可操作性,因此,关注农民、城市化、失业保险制度的关系,开展城市化进程中农民工失业保险制度构建研究是可行的、必须的。从城市化到城市化理论的研究,最终得出构建农民工失业保险制度的必要性。从对“失业保险”进行界定进而到对“农民工失业保险”进行界定,最终引出构建农民工失业保险制度的可行性。与此同时,本文对失业进行类化分析,对失业保险的特征加以描述归纳,把失业保险从其它相近的制度中区分出来与我国现行的农民工失业保险制度的主要模式进行类化分析。失业保险制度有其独有的制度价值来支撑其安身立命,有其在国际上的发展脉络和在我国的成长历程,这些都是分析我国失业保险法律制度问题的基本理论准备和基本理论指导,也为城市化进程中构建中国农民工失业保险制度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至于怎样解决中国农民工失业问题我们的对策是:结合实际选择正确的模式一元化目标、多元化过渡、分类分层建立相对独立的农民工失业保险制度,并对中国农民工失业保险制度具体项目进行设计,完善管理和监督制度,充分发挥配套机制的作用,从而破解中国农民工失业保险制度的制度障碍,为中国农民工走入城市推动城市化进程发挥作用,这就是本文最重要的研究意义。参考文献:程新征.中国农民工若干问题研究[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7:144

[2]岳春凤.农民工失业保险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重庆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

2012,26(2):25-29

[3]翟风.转型期农民工失业保障法律问题研究[D].哈尔滨:哈尔滨工程大

学,2010

[4]衣双.我国农民工失业保险法律问题研究[D].天津:天津工业大学,2008

[5]韩伟,朱晓玲.农民工对失业保险的潜在需求研究——基于河北省的社会调查

[J].人口学刊,2011(1):54-58

[6]樊晓燕.农民工失业保险需求影响因素研究——基于深圳市农民工调查的分

析[J].西北人口,2010(3):13-16

[7]侯爱琴.农民工失业保险工作的现状与对策[J].湖北农业科学,2011(13):2902-2904

[8]陈金田.农民工失业保险问题探究[J].保险研究,2012(4):123-127

[9]齐艳华.农民工失业保险制度完善对策[J].人民论坛,2013(17):82-83

[10]孙磊,杨舸.不同地区农民工失业保险政策分析[J].农村工作通迅,2017(12):38-39王三秀.农民工失业保险创新模式刍议[J].中国社会保障,2010(9):27-28

[12]高和荣,杜选.我国农民工失业保险模式比较与选择——基于福建、江苏、广东

三地的数据[J].中国人力资源开发,2014(1):84-88

[13]何新容,胡天成.论我国农民工失业保险法律制度的建立和完善[J].保险研

究,2016(11):121-124

[14]高和荣,杜选.我国农民工失业保险模式比较与选择——基于福建、江苏、广东

三地的数据[J].中国人力资源开发,2014(1):84-88

[15]Mortensen.UnemploymentInsuranceandJobSearchDecision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