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度经济学课件_第1页
制度经济学课件_第2页
制度经济学课件_第3页
制度经济学课件_第4页
制度经济学课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3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制度經濟學概論第一節制度和制度經濟學一、一些基本概念(一)制度(二)制度的分類(三)制度的基本功能(四)財產和產權二、制度經濟學:對象和目的(一)制度經濟學的研究對象(二)制度經濟學的研究目的(一)制度制度在英文中對應的詞是institution。許多經濟學家對其進行了定義。諾思認為,制度是一系列被制定出來的規則、守法程式和行為的道德倫理規範,它旨在約束追求主體福利或效用最大化的個人行為。

我們可以定義制度就是至少在特定社會範圍內統一的、對單個社會成員的各種行為起約束作用的一系列規則。這些約束人的規則可以是正式的,如法律制度,也可以是非正式的社會規範,如習俗等。(二)制度的分類正式制度與非正式制度:正式制度主要是通過國家法律、行政法規、政府政策和命令等形式表現出來而由人有意識的設計並有組織加以保障實施的規則。所有的這些正式制度的實施機制都是有組織的,而且常常有國家強制力作為保障和後盾,但這不意味著國家強制力時時刻刻都表現出來,恰恰只有當這些規則不被遵守時國家強制力通常才會出現,從而保障這些規則的實施。非正式制度與正式制度相反,它不是由人有意識的設計、制定出來的,而通常是自然而然演化出來的,它的實施也不是有組織的,而是一種非正式的實施機制保障其實施。非正式制度典型的比如各種習俗、語言、道德倫理規範等。可以說,沒有大量存在的非正式規範,人們寸步難行。即使在現在這樣一個正式制度繁多的時代,非正式制度仍然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沒有了非正式制度,正式制度根本無法單獨建立起良好的秩序來。正式制度與非正式制度的關係:正式制度和非正式制度有可能一致,也可能是不一致的。當二者一致時,正式制度常常能夠被自動遵守,正式制度的實施成本則會低得多,而如果正式制度和非正式制度相衝突,則正式制度的實施成本會比較高,或者出現正式制度不被採用或通過各種方式方法被規避的現象。另一種劃分方法:內在制度與外在制度(三)制度的基本功能五大功能1、制度減少不確定性從而明確預期2、減少機會主義和促進合作3、降低交易成本4、外部性內部化5、提供激勵和約束機制。1、減少不確定性從而明確預期人們在交往的過程中減少不確定性、形成合理的預期非常重要,不管是經濟生活、政治生活還是人們的日常生活都是如此。只要大家達成一個共識或者人為作出規定,形成一種制度,那麼人們對於別人的行為就可以形成明確的預期。制度中一個非常重要的組成部分是產權制度,產權制度的建立對於人們形成明確的預期也發揮了重大作用,所謂無恆產者無恒心,講的就是這個道理。2、減少機會主義和促進合作人們有的時候會選擇與別人合作,但同時有時候也可能會表現出強烈的機會主義傾向。促進合作、避免行為人的機會主義傾向也成為人們要面對的問題之一。制度對於抑制人們的機會主義從而促進合作可以發揮重要的作用。在一個熟人社會中,人們相互之間的合作可能常常能夠達成,但要確保一個匿名社會中大家形成合作,則制度成為不可或缺的一個要素,制度常常能為當事人的合作提供條件或者提供保障,制度所提供的規則常常限制人們的選擇範圍,從而達到限制人們機會主義傾向的目的,促進人們的合作。3、降低交易成本制度具有抑制機會主義的功能,因而制度也同時具有了減少交易費用的功能。現實生活中,合同法律制度的存在為大量的交易制定了清晰的規則,這也為當事人之間減少了許多不確定性,同時與此相關的擔保制度以及合同具有的法律效力和國家強制執行的保障等等,這些都能夠使得交易成本被降低。4、外部性內部化從制度經濟學的角度看:外部性是這樣一種現象,在現有制度或規則下產生了新的利益或損害,而現有制度卻不能明確界定這些利益或損害。這是一個制度問題,制度需要完善或調整。調整和完善相關的制度,實質上是明確新的利益或責任是誰的。明確了,也就是將外部性內部化了。通過調整和完善制度確實能起到將外部性內部化的作用。制度不僅能夠對負的外部性進行內部化,也能夠對正的外部性進行內部化。5、激勵和約束機制制度在確定規則時規定了人們可以做什麼、不可以做什麼、應當做什麼,這些規則實際上成為各種不同主體決策的約束條件,同樣,這些規則也影響了不同主體行為的成本和收益狀況,制度從而具有了激勵和約束的功能。(四)財產和產權產權和產權制度在制度經濟學的研究中極其重要的研究對象。1.財產2.財產分類3.產權4.產權的內容5.產權的基本屬性6.產權的基本功能1、財產所謂財產,是產權的客體,是與主體相分離或相對分離、能夠被人們擁有、對人們有用的、稀缺的對象,是人們建立產權關係的客觀基礎。財產必須同時具備的四個條件:必須是獨立或相對獨立於主體(人或人的群體)的意志而存在的對象。即財產必須是與財產主體分離開來的。必須是能夠被人們所擁有的對象,即能為人們所控制和利用。必須對人具有使用價值,即必須有用。必須具有稀缺性。2、財產分類可以從不同的角度進行。如有形和無形財產,動產和不動產,實物和貨幣財產等等。3、產權

產權在英語中是propertyrights。對它的定義也不完全統一。將不同經濟學文獻關於產權定義的差異放在一邊,從一般意義上給予產權一個定義:產權就是對財產的權利。對財產的完整的權利是一組權利,可以歸納為歸屬權(所有權)、佔有權、支配權和使用權。這一組權利可以統歸一個主體,也可能分離歸不同主體。4、產權的內容對財產的任何權利都由兩部分基本內容----權能和利益構成。產權是二者的有機統一。第二章制度經濟學概論5、產權的基本屬性產權作為人與人之間圍繞財產而建立起來的經濟權利關係,內在地具有排他性、有限性、可交易性、可分解性、行為性等性質。6、產權的基本功能產權是制度的重要組成部分,前面所述制度的功能產權同樣具有。應該特別注意產權制度的內部化外部性的功能。二、制度經濟學:對象和目的(一)制度經濟學的研究對象制度經濟學就是研究制度本身的產生、演變及其與經濟活動(經濟增長、收入分配、經濟主體的行為等)關係的經濟學分支學科。也就是說,制度經濟學的研究對象由相互聯繫的兩個方面構成:一是制度本身是怎樣產生、演變的。例如,私有制是為什麼、如何產生?公有制為什麼、如何產生?制度是自然形成的還是人們有意識構建的?二是研究制度及其變化與經濟主體行為、經濟增長、收入分配等的相關性。(二)制度經濟學的研究目的不同的制度經濟學派研究其特定對象,都有一定的目的。第二節制度經濟學的歷史演變和發展現狀概述一、馬克思經濟學:第一個制度經濟學體系二、制度經濟學發展的兩條主線三、其他的制度經濟學二、制度經濟學發展的兩條主線一條是:空想社會主義的制度批判和構想----馬克思經濟學和馬克思主義經濟學----蘇聯和東歐經濟學----中國等國家的經濟學家對經濟體制改革的探索。另一條是:德國歷史學派----美國的新老制度學派。三、其他的制度經濟學瑞典學派的制度經濟學內容比較經濟學、比較制度分析與新比較經濟學新政治經濟學發展的制度經濟學第三節制度經濟學的基本內容或理論體系一、制度起源理論二、制度比較與選擇理論三、制度變遷理論四、企業理論五、制度及其變遷與經濟增長六、國家理論和意識形態理論思考題1、什麼是制度和制度經濟學?2、制度有哪些基本功能?舉例分析制度如何發揮作用,例如如何減少不確定性或把外部性內部化。3、產權的定義、分類是什麼?不同學科為什麼對產權有不同界定和分類?4、制度經濟學應該含有哪些基本理論構件或理論組成部分?5、瞭解制度經濟學的發展歷史,並儘量閱讀各流派的代表作。6、為什麼馬克思主義經濟學是制度經濟學?

制度經濟學的方法論第一節經濟學的方法論一、什麼是經濟學方法論方法論是關於認識世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的學說,是在某一門具體學科上所採用的研究方式、方法的綜合。馬克·布勞格:經濟學方法論是“經濟學所運用的科學哲學”。

二、經濟學方法論的層次第一個層次:是經濟學的哲學基礎或哲學意義上的方法論,是最高和最抽象層次的經濟學方法論,也就是基本方法論。第二個層次:是經濟學的思維原理和方法,或者說,是經濟學家從事理論研究、構建理論體系的方法。第三層次:是經濟學的技術方法,即為了使經濟學理論精確化、趨於完善,而對於特定研究對象採用的具有技術性的具體方法。討論:

為什麼當一些經濟學家在討論他們的所謂的分析方法(如宏觀分析、微觀分析)時,經濟學方法論學家或哲學家卻認為他們討論的是某一經濟學理論的內容本身,而不是方法?為什麼這些方法論的討論被經濟學方法論家或哲學家劃在“經濟學方法論”的範疇以外呢?第二節制度經濟學方法論的共性一、研究方法以制度分析方法為主線或圍繞制度分析而展開馬克思制度經濟學:其邏輯主線是對“資本”和“剩餘價值”的分析,重在批判資本主義經濟制度,同時是對資本主義私有產權制度的分析。老制度經濟學:其邏輯主線是對資本主義社會生產關係的分析,也就是對資本主義經濟制度的分析。新制度經濟學:邏輯主線是“交易成本分析”。其他制度學派:制度經濟學派還包括青木昌彥的比較制度分析、阿瑪蒂亞·森的福利與貧困經濟學、哈耶克的演進經濟學、發展經濟學的制度理論、熊彼特的創新理論等等。這些制度經濟學實質上也沒有脫離產權或制度分析,或是把產權或權利當作出發點,圍繞制度分析而展開的。二、注重整體主義:對古典、新古典經濟學研究方法的批判馬克思經濟學:批判以往方法論的同時,運用新方法去研究或重新研究、解剖資本主義社會。老制度經濟學:繼承了歷史學派對主流經濟學方法論的批判,以“本能主義”心理學、達爾文的進化論作為哲學基礎,特別注重整體主義,並把實用主義拿來作為其批判新古典理性主義的武器。新制度經濟學:受到多種傳統的和現代的哲學思潮的影響,有意識地在批判中創新自己的方法論。討論:

為什麼同樣是以制度為研究對象的新、老制度學派,至少至今為止,相當多的人們認為,它們在經濟學說史中的地位是不同的,老制度經濟學一直被視為異端,而新制度經濟學卻逐漸成為主流經濟學的座上嘉賓?三、方法論多種主義的融合

馬克思經濟學的基本方法論是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的統一;老制度經濟學的基本方法論是歷史主義、本能主義、進化主義、實用主義、集體主義和整體主義的融合,甚至個體主義也在其中閃過光芒;新制度經濟學的基本方法論是制度主義、個人主義、功利主義和自由主義的融合,又受到歷史和辯證唯物主義的影響乃至有回歸進化主義的傾向。第三節制度經濟學主要流派的方法論及其比較一、基本方法論的比較馬克思主義制度經濟學: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的統一老制度經濟學:從歷史主義到進化主義、實用主義和整體主義:從歷史主義到本能主義、進化主義、實用主義和整體主義,從進化主義、整體主義到個體主義萌芽,又從個體主義萌芽轉向整體主義,是多種主義的融合,而實用主義一直貫穿著其始終,最終以整體主義為主,注重演進的研究方法而完結。新制度經濟學:制度主義、個人主義、功利主義和自由主義的融合、歷史和辯證唯物主義的影響及進化主義的回歸。二、構建理論體系的方法及技術性方法的比較馬克思主義制度經濟學:歸納與演繹的統一、分析與綜合的統一、抽象與具體的統一、邏輯與歷史的統一、實證與規範的統一老制度經濟學:歷史分析、整體分析、演化分析和行為分析新制度經濟學:演繹、實證、微觀分析討論:

新老制度經濟學方法論的分歧與融合思考題1、為什麼當一些經濟學家在討論他們的所謂的分析方法(如宏觀分析、微觀分析)時,經濟學方法論學家或哲學家卻認為他們討論的是某一經濟學理論的內容本身,而不是方法?為什麼這些方法論的討論被經濟學方法論家或哲學家劃在“經濟學方法論”的範疇以外呢?2、馬克思制度經濟學的思維原理和方法,或者說,構建其理論體系的研究方法有何獨特之處?3、在基本方法論層次上,老制度經濟學和新制度經濟學有何異同?4、新制度經濟學在構建其理論體系和具體的技術性方法上有何特點?制度起源理論第一節制度的起源及其研究意義一、制度起源的含義二、制度體系的層次與制度起源三、研究制度起源的意義:從囚徒困境說起一、制度起源的含義1、制度從無到有,也就是從沒有任何制度到有制度。2、在特定制度環境中新制度的起源,即已經存在大量制度——包括正式制度和非正式制度——的背景下,新制度的創立和起源。3、一項已經存在的制度過渡到更新的制度。二、制度體系的層次性1、含義:大的框架性制度下衍生的小的具體化的制度,母制度體系下擴展的子制度。2、理解制度體系的層次性對理解制度起源的意義三、研究制度起源的意義:從囚徒困境說起1、囚徒困境的標準表述2、囚徒困境的出路與制度的起源(1)引入制度的生產者——國家或政府,通過直接構建一種合作型的制度,對不合作者進行懲罰,來調和個體理性和集體理性之間的矛盾和衝突。(2)無限多次博弈。兩種方法都說明了制度的重要性。或者說:為了走出囚徒困境,制度得以產生。第二節制度起源的一般理論一、制度的起源:構建的還是演化的?二、國家的起源三、產權制度的起源四、貨幣制度的起源五、企業制度的起源一、制度的起源:構建的還是演化的?從起源上看,制度是人為建構出來的還是自然演化生成的?如果制度是建構出來的,那麼,建構者是誰?其動力是什麼?是如何建構的?如果制度是自然演化的,那麼演化的動力是什麼?如何演化?這一系列問題的解答,就構成了制度起源理論的內容。基本的結論:制度是沿著兩條不完全相同的路徑起源的:一種是人為構建的,另一種是自發演進的。如果從最初制度的起源追溯的話,制度是自發演進的;而在特定制度背景下新制度——特別是正式制度——的創建,則常常是構建的。當存在效率更高的國家或政府的時候,制度的產生可以構建;當在政府缺失的時候,制度的產生則需要無限次互動中的演化。不過,構建也應該遵循演化的規律,否則,構建的制度難以有效運行。二、國家的起源三種主要的理論或解釋:暴力起源論契約起源論宗教起源論其他的國家起源理論,如興修水利。三、產權制度的起源產權制度的起源是指人們對財產權利的初始界定和劃分。馬克思經濟學的產權起源理論。新制度經濟學的產權起源理論。四、貨幣制度的起源馬克思經濟學對貨幣制度起源的深刻分析。五、企業制度的起源新制度經濟學的企業制度起源理論馬克思經濟學的企業制度起源理論第三節不同制度經濟學流派的制度起源理論一、馬克思經濟學的制度起源理論二、新古典制度經濟學的制度起源理論三、舊制度經濟學和演化經濟學的制度起源理論四、從“潛產權”到“產權”:一種產權起源假說一、馬克思經濟學的制度起源理論1、公有產權和私有產權的起源:制度從無到有(1)公有產權制度的起源(2)私有產權的起源2、國家制度的起源3、貨幣制度的起源:特定制度存在下新制度的起源二、新古典制度經濟學的制度起源理論1、科斯的制度起源理論:交易費用說羅納德·科斯,1937,《企業的性質》羅納德·科斯,1960,《社會成本問題》2、戴維斯和諾思的制度創新理論“制度創新”的含義。兩層。戴維斯和諾思,1971:《制度變遷與美國經濟增長》制度創新的五個階段3、德姆塞茨等的制度起源理論(1)德姆塞茨的原始模型德姆塞茨模型的特點:既強調了人為構建模式,又強調了自發演化的模式,而且認為兩種模式沒有輕重之分。例證:蒙塔格人商業性皮毛交易的出現與土地私有產權的起源(2)安德森和黑爾的擴展模型4、諾思等關於產權起源的理論諾思,1981,《經濟史中的結構與變遷》資源稀缺程度的提高是產權界定的前提。亨利·勒帕日的例子5、考特和尤倫的思想實驗:從自然狀態到市民社會6、利益集團與制度的起源管制制度的起源(斯蒂格勒)。三、舊制度經濟學和演化經濟學的制度起源理論1、門格爾:對貨幣制度起源的分析:習慣和銷售力門格爾:《國民經濟學原理》2、凡勃倫、康芒斯凡勃倫:《有閑階級論》康芒斯:《制度經濟學》3、哈耶克哈耶克:《法律、立法與自由》4、演化經濟學家肖特:《社會制度的經濟理論》培頓·揚:《個人策略與社會結構——制度的演化理論》青木昌彥:《比較制度分析》、《經濟體制的比較制度分析》(四)從“潛產權”到“產權”:一種產權起源假說黃少安、王懷震:《從”潛產權”到“產權”:一種產權起源假說》,《經濟理論與經濟管理》2003年第8期。1、“潛產權”:定義與現象描述2、“潛產權”的形成3、“潛產權”到“產權”轉化的條件第四節不同制度起源理論的比較與綜合一、不同制度起源理論的比較不同點:起源的認識、起源的原因、制度的構建與演化相同點:二、不同制度起源理論的綜合制度起源的含義制度起源的方式制度起源的動力制度起源的主體閱讀材料:制度起源的幾個案例1、“和平之煙”的產生2、第一個《日內瓦公約》的起源3、因狩獵而產生的產權制度復習題1、制度起源問題可以從哪三個層次進行理解?2、簡述制度的層次性與制度起源之間的關係。3、產權、國家、貨幣等這些基本制度是怎樣起源的?你如何理解?4、馬克思的制度起源說有什麼特點?5、列舉出現實生活中與“囚徒困境”類似的現象,並提出解決方案。6、“交易費用說”認為制度是如何起源的?你怎麼看待這種觀點?7、總結“公地悲劇”的概念,並提出一套解決此悲劇的制度方案。8、比較馬克思經濟學、新制度經濟學、舊制度經濟學與演化經濟學在制度起源理論上的異同。制度比較與選擇理論

第一節制度比較與選擇的標準和依據1、制度比較和制度選擇的含義制度比較縱向比較和橫向比較制度選擇2、制度比較的標準制度比較的標準決定比較的結果存在差別。3、制度選擇的依據依據不同的標準會產生不同的選擇結果第二節新古典制度經濟學的制度比較與選擇理論:交易費用與科斯定理一、交易費用理論1、交易費用的含義科斯的定義。肯尼斯·阿羅威廉姆森張五常2、為什麼存在交易費用威廉姆森的分析:主觀上,行為主體的有限理性和機會主義動機;客觀上,資產專用性、不確定性和交易頻率另外一種分析:交易主體、交易環境和交易客體3、交易費用的度量交易費用能夠度量出來嗎?需要度量嗎?4、交易費用與制度的比較與選擇科斯對企業制度與市場制度的比較與選擇張五常的交易費用、風險規避與合約選擇二、科斯定理科斯第一定理:科斯第二定理:科斯第三定理:科斯第一定理:如果市場交易費用為零,不管權利的初始界定如何,當事人之間的談判都會導致哪些使財富最大化的安排,即市場機制會自動地驅使人們談判,使資源配置實現帕雷托最優。科斯第二定理:如果交易費用大於零,不同的權利界定,會帶來不同效率的資源配置。科斯第三定理:由於制度本身的生產不是無代價的,生產什麼制度、怎樣生產制度將導致不同的生產效率。第三節馬克思經濟學、舊制度經濟學與演化經濟學的制度比較與選擇理論

一、馬克思經濟學的制度比較與選擇理論1、宏觀效率標準。生產力標準2、微觀效率標準。勞動生產率標準、利潤率標準、剩餘價值標準等二、舊制度經濟學的制度比較與選擇理論1、凡勃倫、艾爾斯的制度比較與選擇理論2、康芒斯的制度比較與選擇理論三、演化經濟學的制度比較與選擇理論制度演化涉及到制度的比較與選擇嗎?制度演化是自然選擇的過程嗎?例如:交通規則的形成、QWERTY鍵盤的選擇第四節比較制度經濟學、比較制度分析與新比較經濟學的制度比較與選擇理論一、傳統比較經濟學的制度比較理論:比較不同的經濟體制林德貝克艾登姆二、比較制度分析的制度比較理論:解釋制度的差異青木昌彥等三、新比較經濟學的制度比較理論:解釋制度的多樣化制度可能性邊界制度可能性邊界解釋法律的起源第五節不同制度比較與選擇理論的比較與綜合一、不同制度比較與選擇理論的比較1、不同點:制度比較與選擇的標準、最優制度還是適宜制度、比較的對象、比較的目的、方法論的差異2、共同點:制度比較與選擇的標準、比較的對象二、不同制度比較與選擇理論的綜合第一,不同制度經濟學流派關於制度比較與選擇的標準可以操作嗎?第二,是否存在最優制度?第三,對不同制度的比較可以根據比較的目的設計不同的標準。復習題1、簡述制度比較與選擇的含義。2、簡述交易費用的內涵與外延。交易費用產生和增加的原因是什麼?3、如何理解交易費用作為一種分析方法在新古典制度經濟學中的作用?4、闡述科斯定理並揭示其本質。5、比較不同制度學派的制度比較與選擇理論。制度變遷理論第一節制度變遷的主要理論問題制度變遷理論的研究前提:第一,制度是變遷著的或者可以改變的;第二,制度變遷是可以觀察的。一、制度的穩定與變遷二、制度變遷主體三、制度變遷的動力或動因四、制度變遷的方式五、制度變遷的效率評價

六、制度變遷週期一、制度的穩定與變遷(一)制度的均衡與非均衡

制度均衡可以從三種意義或三個層面上定義。第一,單項制度的供求均衡與非均衡。第二,制度的結構性均衡與非均衡。第三,制度從利益和力量對比上體現出來的均衡與非均衡。

(二)制度的穩定、變遷與制度的均衡、非均衡制度的穩定指制度具有堅實基礎,處於沒有否定因素或者否定因素不足以威脅其現狀。制度的穩定狀態與制度的均衡狀態一致,也可以說制度均衡是制度穩定的基礎或條件。均衡的制度肯定是穩定的。但是,制度的非均衡不等於制度的變遷。制度變遷或制度創新是新制度產生、並否定、揚棄或改變舊制度的過程。它是一個動態的現實的過程。制度的非均衡只能說明制度處於非穩定狀態,具有了變遷的可能性。但是,並不等於制度的變遷。有些情況下,非穩定狀態的存在還會維持較長時間。制度從穩定到變遷的開始,有一個時滯。可以說,制度的非均衡或非穩定是制度的穩定與變遷之間的過渡時期。制度的非均衡是制度變遷的必要條件,卻不是充分條件。變遷只可能在非均衡狀態下發生,而非均衡卻不一定導致、更不等於變遷。二、制度變遷主體(一)制度變遷有沒有主體人們往往有兩個極端的看法:一種是認為制度變遷是一個自然演進的過程,那麼,制度變遷就是無主體的或是主體無意識的,人也是受某些因素決定,與制度一起變遷的。另一種則認為制度的變遷完全是由人的意志決定的,是人們設計、選擇的結果。(二)制度變遷主體及其作用制度變遷主體並不一定是制度變革運動、特別是大規模運動的領導者,也不一定是某種制度的直接設計者或摧毀者。只要是有意識地推動制度變遷或者對制度變遷施加影響的單位,都是制度變遷的主體。制度變遷的主體可以是政府,可以是一個階級,一個企業或別的組織,也可以是一個自願組成的或緊密或鬆散的團體,也只可以是個人。制度變遷主體一旦形成,對制度變遷的作用就有許多具體內容,按照時間順序,大體上有:認識和把握時機,確立變遷目標,選擇變遷方式,制訂變遷方案,實施變遷,完成和鞏固變遷,最後實現新的制度均衡。三、制度變遷的動力或動因(一)內動力和外動力制度變遷總是需要動力的,不管動力來自內部還是外部,反正沒有動力,制度就不會變遷。可以把制度變遷的動力分成內動力和外動力,或者稱為制度變遷的內動力和外動力。不同的制度變遷理論的動力來源可能不同,但均可以從這兩個角度進行考察。歷史唯物主義揭示的制度變遷的內動力,是制度、特別是經濟制度與生產力發展的內在矛盾。這種矛盾就是經濟制度的動力源。制度變遷的外動力是變遷主體從事變遷的動力,也就是制度變遷主體發動制度變遷的動機。(二)內動力與外動力的關係內動力是制度變遷的根據,外動力是制度變遷的條件。內動力的作用創造了通過變遷而獲得的機會,外動力的作用就是促使主體抓住機會,實施變遷。

四、制度變遷的方式(一)漸進式變遷與突進式變遷

從制度變遷的速度劃分,有漸進式變遷與突進式變遷。所謂漸進式變遷,就是變遷過程相對平穩、沒有引起較大的社會振盪、新舊制度之間的軌跡平滑、銜接較好的變遷方式。突進式變遷,也可以稱為激進性變遷或革命式變遷。是在短時間內、不顧及各種關係的協調、採取果斷措施進行制度或變革的方式。(二)主動式變遷與被動式變遷從制度變遷主體的態度來劃分,有主動式變遷與被動式變遷。主動式變遷是一些主體從利益出發,對現存制度不滿意或對新制度更嚮往而主動發動的變遷。出於利益考慮,不願主動發動制度變遷,但另一些主體已經發動並最後完成了制度變遷,他們不得不被別的主體牽動著進行制度創新。這種變遷是被動式變遷。(三)單項(局部)變遷與整體變遷從變遷的範圍來劃分,有單項或局部變遷與整體式變遷。單項變遷或局部變遷,是某個或某些個方面或層次的制度,獨立於其他制度而變革。單項變遷也是局部變遷,但局部變遷不僅僅包括單項變遷。整體變遷是特定社會範圍內各種制度相互配合、協調一致的變遷。(四)誘致性變遷與強制性變遷誘致性變遷和強制性變遷的劃分角度,有不同的理解。誘致性變遷往往與自願相聯系,強制性變遷往往與政府強制權力相關。五、制度變遷的效率評價(一)制度變遷的微觀效率和宏觀效率所謂微觀效率評價,是立足於單個制度變遷主體的成本收益評價。對制度的宏觀評價,既包括成本與收益的比較,又包括公平度。宏觀效率評價之所以要包括公平,是由制度本身的功能及其效率的關係決定的。單個制度變遷主體不會從公平的意義上考慮制度變遷的效率,只希望別人、社會給予公平,自己只是儘量降低成本,獲取更多的收益。從總體或宏觀上評價社會制度變遷,就不能像微觀主體那樣,不包括公平。(二)制度變遷過程的成本和新制度的運行成本制度變遷的成本評價,包括兩個階段:第一階段是制度變遷過程中的成本,即改革成本第二階段是新制度建成後的運行階段成本。六、制度變遷週期包括以下階段:第一,啟動或開始;第二,組織變遷集團;第三,確定變遷目標;第四,設計和選擇變遷方案;第五,實施變遷;第六,完成、檢驗變遷,修補和完善新制度。第二節主要的制度變遷理論概述一、新古典制度經濟學的制度變遷理論二、馬克思的制度變遷理論三、舊制度經濟學的制度變遷理論一、新古典制度經濟學的制度變遷理論新制度經濟學派中有許多人對制度變遷理論做出了貢獻,比較而言,諾斯的制度變遷理論是最系統、最完備的,最能代表整個新制度經濟學在制度變遷方面的成就。諾斯的制度變遷理論主要體現在1973年出版的《西方世界的興起》(與托馬斯合著)、1981年出版的《經濟史中的結構與變遷》、1990年出版的《制度、制度變遷與經濟績效》三本著作中。(一)方法論------經濟人假設、均衡分析、邊際分析經濟人假設及與之相聯系的成本收益分析方法,是最主要的方法。來分析制度和制度變遷,制度變遷主體都財富最大化者,制度變遷的動力來自追求對成本收益之間的差額。分析制度的供給和需求、制度創新的機會等。邊際分析:合約談判給定時,沒有一個行為者會發現將資料用於再建立協約是有利可圖的;邊際指不同制度的邊際處,變遷一般是對構成制度框架的規則、準則和實施的組合所做的邊際調整。(二)理論基礎------交易費用理論和博弈論交易成本,可以簡單理解為制度的運行費用,成本收益分析方法,在制度變遷理論中的運用對象就是交易成本。交易費用的分析,被用來解釋制度的穩定和變遷。

(三)制度變遷主體------廣義的企業家和兩級行動集團廣義的企業家包括政府、團體、私人。其本質是一樣的,都是為了從創新中獲取自身利益的經濟人。統稱為“組織及其企業家”。兩級行動集團,指制度變遷主體分成“初級行動團體”和“次級行動團體”。初級行動團體,是一個決策單位,它們的決策支配了安排創新的進程,這一單位可能是單個人或由個人組成的團體,任何一個初級團體的成員至少是一個創新的企業家。次級行動團體,也是決策單位,是用於幫助初級團體獲取收入而進行制度變遷的主體。它也是從自身的利益出發參與變遷。(四)制度變遷方式------以漸進式為主

漸進的變遷指,交易的雙方為從交易中獲取某些潛在收益而再簽約。漸進式變遷是連續的變遷,沒有大起大落或中斷,而是一個演進過程。它相對於革命式變遷或突進性變遷而言。戰爭、革命、武力征服以及自然災害都是非連續式制度變遷的源泉。非連續式變遷,諾斯指正規規則的一種根本變遷,它常常是武力征服和革命的結果。即使發生革命性變遷,作為社會的意識形態不會因革命而中斷聯繫。一個民族的傳統意識形態不會因為某個革命而被消滅、中斷、取而代之,新的意識形態不會隨革命成功而迅速形成。(五)制度變遷的動力------相對價格的變化和追求制度創新的收益從單個制度變遷主體的行為動機或追求來解釋制度變遷的原因。制度變遷的主體都是財富最大化者,他們從事制度創新,都是為了最大化自己的利益。認為相對價格的變化是制度變遷的原因,它創造了一個建立更有效制度的激勵。但對主體來說是有效的變遷,對於社會經濟增長來說,卻可能是無效的。只有當主體預期,抓住這種相對價格變化的機會進行制度創新,能使之獲益時,才會發動變遷。當被動變遷時,也是經過計算,即變遷比不變遷損失更小,才實施變遷的。(六)制度變遷效率評價標準------交易成本的比較無論是正規規則,還是非正規規則,其變遷是否有效,都要看是否降低了交易成本。制度變遷的具體方案和組織實施,也要有交易成本意識。交易成本低的方案和實施辦法才是有效的。

(七)制度變遷的過程或週期諾斯分成五個階段:第一,形成制度變遷的第一行動集團;第二,確定選擇集合;第三,確定變遷方案即菜單選擇;第四,形成第二行動集團;第五,兩個集團完成變遷。(八)制度變遷路徑依賴的思想

路徑依賴類似於物理學中的慣性,事物一旦進入某一路徑,就可能對這種路徑產生依賴。這是因為,經濟生活與物理世界一樣,存在著報酬遞增和自我強化的機制。這種機制使人們一旦選擇走上某一路徑,就會在以後的發展中得到不斷的自我強化。可以解釋世界不同地區之間發展程度的差別或績效差距,我們賴以到達今天的制度的過程是相關的,並限制著未來的選擇。由於經濟和政治的相互作用和文化遺產的影響,制度變遷可能比技術變遷更複雜。經濟史中的路徑依賴與發展差距有關:由於所有國家不是平等發展的,一般來說,那些欠發達國家趕不上發達國家,因而歷史是路徑依賴的。針對後社會主義國家,他提出,路徑依賴就是這樣的事實,過去的制度框架,使當前各種制度選擇受到影響,可能被鎖定在某種制度路徑中。(九)諾斯的制度變遷理論模型------產權理論、國家理論和意識形態理論三位一體產權理論:產權對經濟增長的作用十分重要,幾乎每一功能都與資源配置的效率和經濟增長相關。資源相對價格的變化需要界定和重新界定產權。只有界定、保護和實施產權,才可能使經濟系統具有激勵機制。有效率的產權制度促進經濟增長,無效率或低效率的產權制度阻礙經濟增長或使經濟低速增長,即激勵功能不強或負激勵。國家理論:國家也是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的經濟人。制訂什麼樣的產權規則,是否變革產權規則,何時和如何變革,需要從自身利益出發進行成本收益的計算。並儘量節約交易成本,獲取最大利益。國家理論:國家的存在是經濟增長的關鍵,因而國家又是人為經濟衰退的根源。如果某個主體能夠超越於眾多經濟活動主體,而作為第三者承擔起界定和保護產權這個職能,可能有利於交易費用的節約。國家就是這樣的角色。相對於私人來說,國家在制訂和變革產權制度方面更具有規模經濟,可以節約許多交易成本,因為它具有暴力優勢,可以依靠強制節約制訂和變革制度的組織成本。國家提供的產權界定、保護等公共性質的服務,目的有兩個:一是界定形成產權結構的競爭與合作的基本規則,使統治者的租金最大化;二是在第一個目的框架內降低交易費用,使社會產出最大化,從而使國家稅收增加。但兩個目的並不完全一致,當二者衝突時,國家常常向第一個目的傾斜。意識形態理論:交易成本與收益的計算並不能解釋一切制度的穩定與變遷,也不能解決在制度變遷過程中的“搭便車”問題。人們為什麼遵守或服從一種產權制度,為什麼參與或拒絕參與某種制度變遷,有時很難用成本收益的分析方法加以解釋。諾斯用意識形態理論,補充產權和國家理論,對制度的變遷和穩定做出完整的解釋。意識形態理論:假如人們從觀念上認可某種制度的合理性或公平,就會支持和自覺遵守這種制度,或積極參與制度變革,而這種支持、遵守和參與對他不一定有利,從而降低制度的運轉成本和變革成本。意識形態還可以抑制“搭便車”現象。一種意識形態就是指導或影響人們行為的一種非正規規則。二、馬克思的制度變遷理論(一)方法論: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二)理論基礎:勞動價值論和剩餘價值論(三)變遷主體:以階級為主(四)變遷方式:漸進式變遷和革命式變遷相結合(五)變遷的動力:內動力和外動力相結合(六)制度變遷的效率評價:總體的生產力標準和公平標準(七)制度變遷的層次:根本制度和具體制度、宏觀和微觀三、舊制度經濟學的制度變遷理論舊制度學派把社會經濟的歷史相對性,具體化為經濟制度持續演化論,提出經濟學應從經濟制度進化的方向,來探討某一歷史時期和某一經濟體系的各種經濟問題。舊制度經濟學派以“本能主義”心理學、達爾文的進化論作為哲學基礎,並把實用主義作為其批判新古典理性主義武器。第三節制度變遷理論比較一、新古典制度經濟學、馬克思經濟學制度變遷理論的比較與綜合二、新古典制度經濟學、舊制度經濟學制度變遷理論的比較三、舊制度經濟學、馬克思經濟學制度變遷理論的比較一、新古典制度經濟學、馬克思經濟學制度變遷理論的比較與綜合(一)二者的差異1、方法論2、理論基礎3、考察制度變遷的層次或角度4、制度變遷的動力5、國家6、對技術變遷與制度變遷的關係(二)二者的溝通或綜合1、分析方法:歷史的、均衡與非均衡的2、重視意識形態3、制度變遷的方式多樣化4、制度變遷的評價標準5、制度變遷動力二、新古典制度經濟學、舊制度經濟學制度變遷理論的比較三、舊制度經濟學、馬克思經濟學制度變遷理論的比較第四節制度變遷理論的新進展當前的制度變遷理論發展,表現出許多新的特點。從理論發展的思路上來看,主要表現為:從靜態分析轉向動態分析;從單一的方向變遷轉向多方向複合變遷;從單層次變遷擴展到多層次變遷;從純經濟學分析到政治經濟學分析等。如果從制度變遷理論所運用的分析方法和分析工具來看,制度變遷理論還表現出重視博弈論分析、歷史分析、認知論分析和計量分析的特點。

一、制度變遷理論本身有重視動態分析的趨勢二、分析方法和工具上的新進展(一)制度的博弈分析(二)制度變遷的歷史分析(三)制度變遷的認知論分析(四)制度變遷的計量分析(五)歷史計量學第五節制度變遷理論的實證分析1、山東諸城國有中小企業改革的案例2、廣東三茂鐵路體制創新的案例3、海運能力提高中的制度和技術因素4、鐵路與經濟增長5、美國奴隸制度的生產效率思考題1、運用制度變遷理論分析一下我國國有企業的改革過程。2、回顧一下中國歷史上的朝代更迭,能否用制度變遷理論尋找到其中的規律。3、比較馬克思和諾斯制度變遷理論的異同點。4、思考一下中國1949年至今的制度及其變革是人為設計的還是演化的。5、制度變遷理論包括哪些內容?企業理論第一節

企業理論的基本問題一、企業的起源和本質企業是怎麼出現的?企業是什麼?二、企業如何組織企業依靠什麼把不同要素所有者聯結起來,企業內部維持運轉的形式是什麼。三、企業規模變動及企業邊界

企業總有一個規模大小的問題,如何界定?

四、企業產權及其結構

企業的產權理論要回答四個問題:1、企業是誰的;2、法人財產權問題;3、企業內部的產權配置問題;4、利益相關者的界定及對企業的影響。

五、公司治理公司治理是一個與企業產權高度相關卻不等同的問題,注意區分公司治理與公司產權關係、公司管理和治理公司的區別。六、企業生命週期與企業制度的演變如何界定企業死亡,決定企業生命週期的因素有哪些,企業生命週期與企業制度有什麼關係,企業的技術創新和制度創新與企業週期如何相關等。第二節古典經濟學、新古典經濟學、馬克思經濟學和舊制度經濟學的企業理論一、古典經濟學的企業理論魁奈和斯密的關於企業的看法。魁奈從生產角度研究企業,認為企業的本質是生產組織,企業依靠契約組織起來並界定不同主體的權力,決定企業產生和企業組織制度選擇的因素是技術積累和生產力發展。斯密則是從分工和合作的角度論述了企業的起源和企業內部權利的配置。二、馬克思經濟學的企業理論馬克思主要論述了企業的四個基本問題:第一,企業的本質和起源,他認為企業是一種協作生產的組織,企業是生產力發展到一定階段,技術條件要求協作式生產組織模式出現而產生的。第二,企業的邊界是生產力和生產關係交互作用的結果,企業的邊界受資本規模的約束。第三,企業的內部組織和權力結構,揭示了資本和勞動之間的不平等關係。第四,企業制度是如何演變的:從手工作坊和工廠,到工廠制度,再到現代股份公司制度。三、新古典經濟學的企業理論企業的本質:以盈利為目的的獨立的經濟活動單位企業的邊界:規模經濟和範圍經濟企業組織形式與行為:利潤最大化四、產業組織理論的企業理論馬歇爾衝突:規模經濟效率和競爭效率之間的矛盾;企業行為、市場結構、市場績效之間的關係。

五、舊制度經濟學的企業理論企業的起源:對於效率的追求;企業的本質:契約的集合體;貝利和米音斯關於現代企業所有權和控制權分離的理論。第三節新古典經濟學和演化經濟學的企業理論一、科斯關於企業起源和性質的理論以交易費用為出發點解釋企業的起源:企業的出現是因為能夠節約交易成本。企業和市場之間的關係:市場既然能夠組織交易,為什麼還需要企業。企業和市場的不同之處。企業為什麼能夠節約交易費用。張五常:企業契約是生產要素所有者簽署的,市場契約是中間產品商簽署的。

二、完全合同理論:團隊生產理論和委託代理理論(一)阿爾欽和德姆塞茨的團隊生產理論企業是一種團隊協作生產的載體剩餘索取權的配置(二)委託代理理論與機制設計理論委託代理理論的主要內涵委託代理論的三個主要模型機制設計理論與委託代理理論的關係三、不完全合同理論科斯的不完全合同思想:雇用合同是不完全的,所以企業家向有權威威廉姆森的交易費用、資產專用性與不完全契約理論:有限理性和機會主義傾向下,經濟個體的行為;威廉姆森的企業規模變動理論GHM模型:關於企業最優產權安排、剩餘控制權和剩餘索取權的理論四、錢德勒等關於企業制度演變和公司權利結構模式比較的理論企業的三種組織結構:H型、U型和M型推薦閱讀:《看得見得手——美國企業的管理革命》五、利益相關者共同治理理論利益相關者的界定:已經為公司貢獻了關係專用性資產的人或集團利益相關者理論的缺陷六、演化經濟學的企業理論企業家精神、認知、學習、知識等是現代企業演化理論的基本概念關於企業的本質:實現企業家精神的生產性組織企業的功能:塑造共同認知第四節有關企業理論幾個基本問題的討論一、企業是生產組織還是交易組織企業內部人與物之間體現了生產功能人與人之間的關係反映了交易功能二、企業和市場的關係:替代還是互補對於既定的交易量,企業和市場是替代的從長期效應來看,企業和市場是互補的三、關於企業規模的變動和企業邊界影響企業規模的因素是多元的:生產費用、資本額、資源的絕對量、產業機構的變化、技術進步等企業邊界的界定:資產規模、物理空間、市場份額和企業影響力等四、關於剩餘索取權和剩餘控制權正確理解剩餘索取權和剩餘控制權之間的關係和聯繫:剩餘控制權是比剩餘索取權更廣的概念五、關於公司治理理解公司治理的概念:公司所有權和經營權分離下委託人對代理人的約束與激勵公司治理不同於治理公司、公司管理六、利益相關者和共同治理理論批判利益相關者和共同治理理論任意擴大公司治理邊界,存在很大的問題思考題1、經濟學的企業理論應該研究那些主要問題(理論組成部分)或者應該有什麼研究框架?2、從生產角度和交易角度認識企業本質,有什麼不同?還可以從那些角度考察並確認企業的本質?3、你怎樣認識企業與市場的關係?二者的區別在哪?4、假設你是一家公司的決策者,在決定企業擴張的邊界和速度時,要考慮哪些因素?5、怎麼理解公司治理與企業管理和治理公司的區別?制度與經濟增長

第一節制度影響經濟增長的內在機制:一般理論一、經濟理論中關於經濟增長原因的解釋什麼是經濟增長?經濟增長,庫茲涅茨在1971年諾貝爾經濟學獎的獲獎致辭中曾給出一個經典性的定義:一個國家的經濟增長,可以定義為向人們提供種類繁多的經濟產品的能力的長期上升,而這種不斷增長的能力是建立在先進技術以及所需要的制度和思想意識的相應調整的基礎上的。

經濟增長的核心要素:經濟增長的核心因素是制度和技術。長期以來,經濟學家討論經濟增長問題時,也正是從這兩個因素著眼的

(一)古典經濟學1、亞當·斯密:勞動分工和資本積累2、馬爾薩斯:經濟增長的悲劇預言(二)馬克思經濟學:價值創造和擴大再生產馬克思關於經濟增長的論述體現在社會再生產理論中。他認為,經濟增長的源泉是資本和勞動投入的增加。馬克思從整體上描述了價值(財富)的創造和增長過程,既涉及技術又涉及制度因素。(三)新古典經濟學增長理論:資本積累新古典經濟學增長理論具有兩個特點:一是假定市場制度已經存在,只考慮技術、資本因素;二是放棄了勞動價值論,其生產函數中包含了勞動、資本等多種因素。

(四)新增長理論:知識和人力資本新增長理論開始將技術進步作為內生變數處理,在要素收益遞增的假定下重新解釋經濟增長。把知識和人力資本引入生產函數中。提倡支持教育、刺激資本積累、保護知識產權等政策。(五)新古典制度經濟學:制度至關重要試圖放鬆制度既定和完備這一新古典經濟學的假定,將制度作為內生變數來解釋經濟增長。二、制度影響經濟增長的內在機理:一般理論(一)制度影響社會分工的水準(二)制度影響資本投入和積累水準(三)制度影響人力資本的投資和積累水準(四)制度影響生產要素的流向(五)制度影響人們解決衝突的方式(一)制度影響勞動分工的水準1、不同的制度下分工和交換活動的交易費用不同:許多國家通過法律來規範人們的商業活動,並有相對完善的貨幣、金融及市場交易制度,這使得陌生人之間的交易很容易展開。而另一些國家,卻缺乏這樣的制度,人們間的交易活動只能限制在熟人網路裏,而無法形成匿名市場,結果分工和交易的範圍被大大限制。2、不同的制度下人們參與分工的收益不同:人們之所以願意參與分工和交易,是因為分工給他們帶來了收益。通過分工和交換,他們發現自己獲得的財富增加了而不是減少了。如果在特定的制度下,分工不是增加而是減少他們的收入,他們就會從分工中退出。1967年1kg大豆=0.4元普通工人月工資=20元大學生月工資=40月上海手錶=120元=300kg大豆=普通工人6個月工資=大學生畢業生3個月工資手錶的價格2008年1kg大豆=5.6元普通工人月工資=560元大學生月工資=1120月上海手錶=56元=10kg大豆=普通工人月工資的10%=大學生畢業生月工資的5%舉例:制度如何影響了人們參與分工的收益?(二)制度影響資本投入和積累水準制度影響資本投入和積累水準,從而持續地影響經濟增長。人們投入包括資本在內的各種生產要素進行生產,是因為預期到能從這種生產活動中獲利。不同的制度下,對財產的保護程度不同,人們關於投資收益的預期不同,因此投資水準和社會產出水準也就不同。產權保護與經濟增長一直是新制度經濟學中最重要的話題之一。制度影響資本投入和積累水準閱讀材料在一切生活比較安定的國家裏,有常識的人,無不願用可供他使用的資財來求目前享樂,或求未來利潤……一個人如果不把他所能支配的一切資財(不管是自有的或借入的)用於這些用途之一,說他不是瘋狂,我是不能相信的。如果不幸,國家專制,君主暴虐,人民財產隨時有受侵害的危險,那末,人民往往把資財的大部分藏匿起來。這樣,當他們所時肘刻刻提防的災難一只臨頭的時候,他們就可隨時把它帶往安全地方。據說,在土耳其,在印度,並且我相信在亞洲其他各國,都常有這種事情。在封建暴虐時代,我國似乎也有過這種情形。——亞當·斯密《國富論》第二編第一章

(三)制度影響人力資本的投資和積累水準1、不同制度下,勞動力的投入水準不同。制度具有激勵作用,不同制度對勞動者的激勵程度不同,會導致不同的勞動力投入水準和物質要素的產出水準。當君主掠奪財產的時候,人們會窖藏白銀,把物質資本隱藏起來,當制度缺乏對勞動者的激勵的時候,勞動者也會把人力資本隱藏起來,通過偷懶、怠工等方式來減少實際投入,從而導致所有要素的產出率下降。制度影響人力資本的投資和積累水準不同制度下,勞動力的投入水準不同?想一想為什麼人民公社制下農民在集體勞動中普遍偷懶?同樣是這些農民,為什麼在土地承包制後勞動的積極性卻被調動起來?如果奴隸主的皮鞭不能改變努力偷懶、裝病的狀況,那什麼方法有效?老照片:人民公社時期農民集體出工、耕種、收穫的情景。(照片作者未知)2、不同制度下,教育和人力資本投資水準不同。民主國家:憲法和選舉約束保證了教育和人力資本投資。對多元化思想的包容和認識論自由,保護了創造力和創新知識。專制國家:滿足自身需求,無法保證教育和人力資本投資。專制和意識形態控制,扼殺自由思想,社會創新能力不足。不同制度下,教育和人力資本投資不同PublicSchooling,Indoctrination,andTotalitarianismJohnR.Lott,Jr.JournalofPoliticalEconomy,1999,vol.107,no.S6一般認為,民主國家和集權國家相比,會在教育上有更多的投資。但這篇論文通過實證分析,卻揭示了一個有悖於人們常識的真相:極權主義國家在教育上投資更多,因為極權主義國家需要不斷地對人民進行意識形態投資,以增強其執政合法性。(四)制度影響生產要素的流向1、制度決定了資源配置的主導者:誰擁有社會資源2、制度影響一個社會的尋租程度:管制與尋租3、制度影響人力資本的流向:學而優則仕

?想一想近年來中國出現了持續的公務員報考熱,如何看待這種現象?這種現象產生的深層原因是什麼?(五)制度影響人們解決衝突的方式制度規定了人們解決社會衝突的方式,從而影響到經濟增長的成果能否被保持。物質財富的生產和積累是人類文明的重要組成部分,但是這種文明的演進經常會因為戰爭、暴亂等原因而被中斷。。

第二節收入分配制度對經濟增長的影響這一節介紹收入分配制度對經濟增長的影響,因為經濟增長所創造的財富最終要在社會成員之間進行分配,而不同的收入分配制度對經濟增長具有不同的作用。一、社會財富是怎樣分配出去的(一)財富分配的兩個階段第一階段生產過程中的分配,即初次分配,由市場和價格機制按照要素自動分配財富。如勞動得到工資、資本得到利潤、土地得到租金,國家也獲得了稅收。這個過程中是自動完成的沒有主導者。第二階段是國家(政府)以轉移支付的方式將稅收分配給特定的群體,也就是“再分配”。這個階段國家是主導者,將前一階段所得的稅收以轉移支付的方式向特定階層分配,包括濟貧、社會保障、公共教育和投資。財富分配的兩個階段第二階段:政府以轉移支付再分配勞動力—勞動資本家—資本地主——土地國家——制度生產勞動力—工資資本家—利潤地主——租金國家——稅收濟貧社會保障公共教育公共投資轉移支付第一階段:價格機制按要素自動分配圖8-1:市場經濟條件下的社會財富分配過程(二)第一階段分配中的偏離1、計劃經濟2、壟斷管制3、貿易保護政策4、價格管制第一階段分配中的偏離計劃經濟計劃經濟時期的票證壟斷管制貿易保護主義價格P‘POEFIHGCDsd貿易保護政策的收入分配效應(三)第二階段分配中的偏離1、政府公共物品供應範圍過廣,造成無效率2、推行財政集權,提高了財政體制運行成本3、政府不履行基本的再分配職能?想一想“財政不民主,納稅不光榮”,這句話有道理嗎?二、收入分配制度如何影響經濟增長(一)理論解釋1、馬克思經濟學:收入分配矛盾引發經濟危機,從而影響長期經濟增長。2、新古典經濟學3、新政治經濟學(二)作用機理1.收入差距的加大會提高產權保護成本2.收入差距的加大會減少社會人力資本積累。3.收入差距加大會導致政權不穩定。第三節制度與經濟增長的實證分析:計量經濟史學介紹制度對經濟增長的促進作用,不但需要在機理上做出解釋,而且需要被歷史經驗所證實。上世紀五、六十年代在美國興起的計量經濟史對檢驗“制度促進經濟增長”這一命題作出了重要的貢獻。一、計量經濟史學的發展計量經濟史學興起於上世紀五、六十年代的運動,其標誌是康羅德(Conrad)和梅耶(Meyer)1958年寫的關於奴隸制的重要論文,隨後,福格爾、諾斯等人關於美國奴隸制、鐵路與海洋運輸的一系列論文,為計量經濟史學的發展奠定了基礎。當前,計量經濟史學已經成為經濟學研究的一個重要領域,有關論文大量發表於重要的經濟學雜誌。

二、計量經濟史學研究的重要案例早期的代表人物是諾斯和福格爾。當前以阿西莫格魯為代表。阿西莫格魯等人研究了前殖民地的收入逆轉的現象,從中發現了產權保護制度對經濟增長的重要作用。三、制度與經濟增長:誰決定誰?在阿西莫格魯等人以歷史數據驗證“制度決定經濟增長”這一命題時,另外的經濟學家也用歷史數據驗證了另一個相反的命題“經濟增長決定制度”。後一種觀點認為經濟增長是由物質資本和人力資本的積累而啟動的,好的制度是教育和財富增長的結果而不是其原因。思考題1.制度為什麼會影響經濟增長?2.計劃經濟下按勞分配的制度為什麼不利於經濟增長?3.低稅收一定就有利於經濟增長嗎?4.你覺著價格管制(包括商品、服務最高限價管制和最低工資管制)和建立社會保障體系相比,哪一種方案對窮人更有幫助?哪一種方案更有利於經濟增長?國家理論

第一節國家的性質與職能

一、哲學中的國家

(一)柏拉圖的理想國古希臘哲學家柏拉圖在他的《理想國》一書中,將理想的國家描述成一個巨人,由負責提供物質生產的勞工階層、負責保衛的武士階層和作為哲學家的貴族階層構成。各階層在具有超級理性的哲學王的統治下,各司其職,抑制各自的欲望,共同服從於國家的正義需求。這樣的國家在現實中並不存在,而只是存在於理想的天國之中。

(二)霍布斯的利維坦在《利維坦》一書中,霍布斯(1588——1679年,英國哲學家)將國家比喻成了一個超級巨獸利維坦——一種傳說中的威力巨大的海洋動物。霍布斯假定,在國家產生之前,人們生活在一種“自然狀態中”。人們都按照自己的自然本性來行動,每個人都具有侵犯他人和保護自己不受侵犯的自然權利,以及相似的體力和智力。為了自身的生存和安全,每個人都要努力戰勝別人建立起自己的統治但又很難成功,最終他們生活的世界變成了一個“一切人以一切人為敵”的“霍布森叢林”。為了能夠更好的生存,避免同歸於盡,人們組成社會,達成契約,同意建立國家來提供秩序。國家的本質,“用一個定義來說,就是一大群人相互訂立信約,每人都對它的行為授權,以便使它能夠擁有按其認為有利於大家的和平與共同防衛的方式運用全體的力量和手段的一個人格”。國家一旦建立,就會成為一種“至高無上的權力”,淩駕於社會之上,像利維坦一樣不可戰勝。

(三)洛克的“裝進籠子裏利維坦”英國哲學家約翰·洛克(1631——1704年)對霍布斯的國家理論提出了批評和修正。他也從“自然狀態”來論述國家的起源,但他的自然狀態不是“一切人反對一切人的霍布斯叢林”,相反,他認為“人們相互按照理性來生活,在地上沒有一個具有權威的共同主宰在他們之間進行裁判,這才是真正的自然狀態”。人們在自然狀下也具有理性,能夠知道道德法則,“理性就是這樣的法則,他教導一切還願意好好商量的人類,說一切人都是平等和獨立的,沒有人可以損害另一個的生命、健康、自由權和財產”。這種天賦人權的思想,成為資本主義自由主義哲學的重要思想來源。人們具有自然權利又通曉道德法則,但他們仍然願意達成契約,“聯合成國家並促使自己服從政府”,其目的就是為了更好的保護自己的財產。二、經濟學中的國家(一)古典政治經濟學中的國家:“無形之手”

(二)新古典經濟學中的國家:“扶植之手”

(三)馬克思主義經濟學中的國家:階級間暴力壓迫的工具(四)舊制度經濟學派的國家:“協調一切衝突的組織”

(五)新古典制度經濟學中的國家:“掠奪之手”

(一)古典政治經濟學中的國家:“無形之手”亞當·斯密“守夜人”的國家形象:國家僅僅提供一些使市場經濟得以運行的基本職能,包括國防、法律和公共品,而不對經濟何私人的活動進行干預。國家扮演著“守夜人”的角色,通過向全體社會成員提供軍事防衛、法律和公共品來保障市場“無形之手”的運行。(二)新古典經濟學中的國家:“扶植之手”福利經濟學把國家當成了市場的替代機制,用來解決由外部性、壟斷等原因所造成的市場失靈,國家擔當了扶持市場的職能。這種思想引發了二戰之後大規模的政府干預思潮。為了校正市場失靈,各個國家實行了多種政府干預政策,包括矯正性稅收、管制等,但效果並不理想,相反引發了經濟滯脹、尋租、政治腐敗能一系列問題。(三)馬克思主義經濟學中的國家:階級間暴力壓迫的工具(四)舊制度經濟學派的國家:“協調一切衝突的組織”在《制度經濟學》一書中康芒斯提出,交易中包含了衝突,這些衝突不管是個人與個人之間的,還是階級與階級之間的,都是可以協調的,可以通過公正的仲裁人進行調節,而調節一切社會衝突的公正仲裁人就是國家,體現為法院。在這裏,康芒斯強調了國家以法律的形式在調和利益衝突、維護社會秩序中所發揮的作用。(五)新制度經濟學中的國家:“掠奪之手”不同新制度經濟學家的國家理論儘管有所不同,但他們筆下的國家都具有以下的基本特徵:(1)自利性。國家或與國家有關的統治者、政治家、官僚都具有經濟人的特徵,追求自身利益的最大化。(2)潛在的暴力功能。國家憑藉暴力來提供保護、公正或者執行契約,國家的暴力供給上具有比較優勢,但不是壟斷優勢。(3)國家負責界定產權,從而對經濟體的繁榮與衰退負責。1、科斯作為“超級企業”的國家:政府不過就是一個“超級企業”而已,同所有企業一樣,都是作為市場的替代機制出現的。2、諾斯作為“經濟人”的國家:諾斯把國家看成是一個以保護和公共來換取稅收和租金的特殊企業,在暴力的使用上擁有比較優勢,具有“經濟人”的人格特徵。3、巴澤爾作為“契約執行機制”的國家:那些在暴力上的比較優勢個人(或團體)會作為第三方來保證契約的執行,從而促進了分工和交易的擴大以及產出的增加。這個提供保護和保證合同執行的第三方執行機制就是國家。4、奧爾森“常駐匪幫”的國家:強調國家以稅收的方式來掠奪財富時給被掠奪者所帶來的收益5、幾種新古典制度經濟學國家理論的比較(1)國家的人格特徵:諾斯將國家視作一個企業;巴澤爾則突出了科斯企業的契約特徵;奧爾森關注了權力對政治機制的影響。(2)國家與制度的產生順序:在諾斯和巴澤爾的理論中,制度是先於國家而出現,國家在提供保護和法律以及執行契約方面擁有比較優勢,因而取代了提供類似服務的其他私人或其組織,而在奧爾森看來,國家產生之後,才能向一個提取提供法律和保護,使這個地區免予無政府主義下的秩序缺失。擴大閱讀:唐斯、布坎南、圖洛克、尼斯坎南等為代表的公共選擇理論將國家視作一個政治機制。第二節國家的範圍與規模對國家範圍(國家的橫向維度)和規模(國家的縱向維度)的研究是新制度經濟學國家理論的重要組成部分,內容包括國家的範圍與規模的含義、其產生的原因及對制度變遷的影響等。一、國家範圍在新制度經濟學中,國家範圍通常不是指山川、河流等外生的地理因素,相反,而是指一個國家的法律、制度的有效抵達範圍。如一個大國的邊遠地區,雖然名義上屬於這個國家,但是國家的法律和制度在這裏卻得不到執行,國家也不能在這裏徵稅,這個地區就不能算作是有效國家範圍。一個國家的有效範圍,受到多種因素的影響,主要包括:(一)軍事技術國家作為一個供給保護的組織,其軍事技術決定了保護的成本曲線的形狀。(二)交易費用軍事技術決定了一個國家範圍能夠達到的最大界限。一個國家的實際範圍,還要受到交易費用的約束。在軍事技術既定的情況下,國家範圍主要取決於範圍擴大中所獲取的收益與增加的交易費用間的權衡。1.範圍擴大的收益:公共品、禦敵能力、市場、抗風險、再分配、外部性內部化(水利)2.成本:人偏好多元與異質性、官僚、資訊成本(三)統治者的個人偏好(四)地理特徵二、國家的規模(一)國家所執行的契約所包含的價值占全部社會產生總額的比重

這種方法的不足是:在現實中無法進行準確的統計(二)政府支出占GDP的比重三、國家的範圍、規模與制度選擇(一)國家的範圍會影響到一個國家的制度選擇,並從國家規模的變化上體現出來

(二)一個國家的制度也會影響到國家的範圍和規模例子:全體投票和用腳投票,小國的獨立與大國的分裂第三節國家、產權與經濟增長國家負責界定產權並對由此所造成的增長和衰退負責,因為不同的產權制度會帶來不同的產出效果。國家如何在不同的產權制度之間選擇?一、國家與產權界定(一)國家界定產權的目的國家作為一個通過提供保護和執行契約來獲利的自利組織,其界定產權的目的是為了獲取更多的收益。1、降低保護的成本。2、提高徵稅的效率:如果國家願意通過保護財產來換取稅收,而不是直接搶劫,那不但需要瞭解財產的狀況,而且要劃分清楚財產的歸屬。(二)影響國家界定產權的因素國家界定產權受成本——收益函數的約束,只有當界定一項產權的收益大於其成本時,國家才會提供這項服務。影響國家產權界定成本的因素包括如下幾個方面:1、技術因素2、交易費用因素3、社會成本4、意識形態5、利益集團二、國家與產權保護影響國家產權保護與否的因素包括:(一)統治者的統治期限:國王萬歲的例子(二)交易費用:主要是統治者監督臣民、徵稅的成本。(三)統治者的知識水準(四)社會結構:一般來說,社會結構越多元化,國家對產權的保護越強。(五)政治制度:一般認為民主制度比專制制度更有利於產權保護。第四節國家與意識形態在歷史和現實中,普遍存在著一種現象:國家向人民進行意識形態的灌輸,努力使人民接受某種世界觀和價值觀,以形成一種符合國家要求的信念體系,國家為什麼要這麼做?還有,我們還觀察到在產權制度不同的國家中,人們在意識形態上會存在著很大的區別,這種區別是怎樣產生的?

一、什麼是意識形態?其功能是什麼?馬克思的觀點:在馬克思主義經濟學中,意識形態的含義是“階級意識”,即那些經濟的、政治的、法律的、宗教的、藝術的或哲學的等等意識形式,屬上層建築的範疇,由經濟基礎所決定,隨著經濟基礎的變化而改變,同時也是維護經濟基礎實現統治階級利益的重要工具。新制度經濟學的觀點:意識形態是作為與法律、規則等正式制度相對立的非正式制度所出現的,是對人們的行為進行約束的一整套習慣、準則和行為規範,表現為一套由倫理、道德、價值觀等構成的信念體系。這套信念體系約束、調整著人們的行為,使人們可以超越新古典的經濟人的自利算計。意識形態的功能:具有節約交易費用的功能。意識形態是一種自我實施機制,它對人們行為的約束是出於人們“這樣做是不對的”的信念。例如,“偷竊可恥”的信念使大多數人會主動避免這種行為,從而節約了社會財產保護的成本。意識形態還有助於人們克服搭便車行為,採取集體行動。在一個集體中,一種共同擁有的價值觀使得人們的行為有了共同的準則,從而減少資訊費用與談判費用,使決策過程簡化。當所有的成員抱定“不行動是不對”的信念時,就會採取集體行動,使搭便車現象被克服。意識形態還具有強烈的激勵功能。在“做是有意義的”的信念的激勵下,人們願意採取某種看起來對他全無益處的行為,為了某種目標來奉獻自己的時間、精力、財富甚至生命。這種情況在極端的宗教組織中經常會看到。二、國家與意識形態投資不管是歷史還是現實中,我們經常能夠觀察到國家在意識形態方面的投資,國家希望通過意識形態的灌輸來節約現行制度的運行成本,獲取更好的統治效果,因為意識形態涉及人們在觀察世界時對公正所持的道德、倫理評價,如果人們相信並理解現存體制的合理性、公正性,現行體制的運行成本就會降低,反之,統治者為維持現行體制就要支付更高的費用。國家對意識形態的投資受以下因素的影響(一)國家的政治體制一般來說,專制國家比民主國家會有更多的意識形態投資(二)國家的產權制度1、產權具有約束功能2、產權具有激勵功能3、社會生產-分配方式思考題1、奉行個人主義的國家和集體主義的國家中,人們看待體育事業的觀點有什麼不同?2、在許多國家中,色情業和賭業都是被禁止的,為什麼?禁止與開放相比,有什麼利弊?3、國家在暴力供給上具有壟斷優勢嗎?為什麼?4、如何理解不同的國家理論?

制度經濟學主要流派介紹第一節制度經濟學的沿革制度經濟學發展的兩條基本路線。舊制度經濟學產生的經濟背景和學科發展背景。兩個“新制度經濟學”對舊制度經濟學的繼承和發展以及兩者之間的區別。馬克思主義經濟學中的制度研究。第二節舊制度經濟學派舊制度經濟學的產生及其代表人物。凡勃倫的代表思想:兩種制度的界定;人類行為機制和制度的產生及演變。凡勃倫的《有閑階級論》。凡勃倫的制度思想與德國歷史學派的關係。康芒斯對交易的定義。“制度”和制度分析的作用:連接集體行動和個體行動,“可以把制度解釋為集體行動控制個體行動”。制度分析連接微觀和宏觀分析。制度是重要的:法律制度對經濟起著決定性的影響。理解交易包含的三要素:衝突、依存和秩序。密切爾所論述的計畫和市場的關係。密切爾的經濟週期理論。第三節後制度經濟學後制度經濟學的產生和對舊制度經濟學的繼承發展,後制度經濟學的主要代表經濟學家及其著作。加爾佈雷思對企業權力結構的分析:“專家組合”和“技術立國”。加爾佈雷思的二元體系理論。繆爾達爾提出的宏觀經濟分析中“事前”和“事後”的概念。對均衡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