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页《中国现代文学史》(刘勇,邹红)——复习笔记绪论中国现代文学的历史进程和主要特征一,中国现代文学史的发展经验了那几个重要阶段?各个阶段的主要内容和特点是什么?各个阶段之间有什么内在的联系?中国现代文学是指1919年五四运动发生前后至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这一时期的文学,主要包括在此期间发生的文学运动,文学论争,文艺思潮和在此期间出现的文学社团,文学流派以和全部不同类型作家的创作。中国现代文学大致经验了三个发展阶段即三个10年:(一)第一个十年(1917-1927),是现代文学开拓和奠基阶段,通常称这十年为五四时期文学。这一时期文学的基本特征是从文学革命向革命文学发展,即由文学形式的内在改革渐渐转向思想内涵的深刻变化。1,文学革命的开端,发展,高潮2,以鲁迅,郭沫若为代表的作家创作的新文学作品。小说方面:鲁迅的《狂人日记》,叶绍钧,冰心,郁达夫等新文学作家创作了内容形式全新的小说。诗歌方面:出现了白话新诗人如胡适,刘半农,沈尹默,刘大白。尤其郭沫若的诗集《女神》开创了自由体白话新诗的一代诗风。散文方面:鲁迅,李大钊等人的文艺短论(即随感录和杂文),周作人,俞平伯,朱自清,许地山等人的抒情叙事散文(即“美文”),瞿秋白的《饿乡纪程》,《赤都新史》等通讯报道是中国现代报告文学的最初萌芽。话剧方面:胡适,洪深,田汉,欧阳予倩等人的白话剧本。这一时期文学创作最突出的主题是反封建(农民和其命运成为很多作品的主人公和素材,描写知识分子对民族压迫和封建压迫的高度敏感,摆脱封建道德舒束缚,争取婚恋自主,追求特性解放的奋斗和抗争,对妇女地位的思索以和对国民劣根性的批判)3,1921年后出现很多文学社团如文学探讨会(标榜为人生的写实主义),创建社(鼓吹重艺术的浪漫主义),语丝社,新月社以和风格接近文学探讨会的未名社,莽原社,接近创建社的南国社,浅草社和沉钟社等。还有“问题小说”,“身边小说”,“乡土文学”,“语丝文体”“象征派”诗歌等风格和流派4,新文学作家们通过各种渠道译介外国文学作品和文学理论。5,这一时期文学局限是:作家视野狭窄,多是小知识分子自我表现的心情,有些作品带有感伤颓废情调,甚至有宿命论倾向;译者缺乏分析批判实力,对外国文学作品未能区分精华和糟粕;对待民族文学存在形而上学,虚无主义倾向。(二)第二个十年(1928-1937),是现代文学发展成熟阶段,通常被称为左翼时期的文学。开始的标记是革命文学运动开始。这一时期文学特点是从思想到艺术都进入成熟阶段,整个文学创作呈现繁华,困难,多元的格局。1,这一时期左翼无产阶级革命文学创作辉煌:创建社,太阳社于1928年正式发起革命文学运动,30年代初成立的左联等左翼文学团体将革命文学运动推向高潮。这一时期文学作品反帝反封建主题进一步深化,革命者形象和底层劳动者,尤其是农民形象塑造受到普遍重视。左联五烈士,东北作家群,蒋光慈,叶紫,丁玲,张天翼,洪灵菲,茅盾前期创作《林家铺子》《农村三部曲》《子夜》,鲁迅后期创作。2,这一时期重要现实主义,民主主义作家作品:巴金《激流三部曲》,老舍《骆驼祥子》,曹禺《雷雨》,《日出》,以和沈从文的《边城,李劼人的《死水微澜》《暴风雨前》《大波》等“大河小说”,以戴望舒为代表的现代派诗歌和以穆时英,施蛰存为代表的“新感觉派”小说等3,这一时期文学局限:有些作品生活实感较弱,革命者和劳动群众形象塑造存在着概念化的弊病,缺乏精细的艺术磨练,显得较为粗糙,影响审美价值。(三)第三个十年(1938-1949)通常被称为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的文学。开端是抗战爆发。这一时期文学特点是:民族斗争和阶级斗争对文学发展产生影响。抗战爆发,形成全国规模的抗战文艺运动,抗日救亡成为这一时期主题。由于政治变化,出现国统区和解放区。这一时期又以1942年延安文艺座谈会的召开为界,分为两个阶段。1,前一阶段是抗战初期文学,文艺界出现通俗明快,短小精悍的作品如街头诗,独幕剧等,出现集体创作和一系列历史剧,以郭沫若的《屈原》《虎符》最为成功。2,后一阶段文学分为解放区,国统区,沦陷区,上海孤岛等区域。在解放区: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开拓了无产阶级革命文学的新阶段,出现具有典型民族风格,民族气派的作家作品如赵树理,孙犁,丁玲,周立波以和《白毛女》《王贵和李香香》。在国统区和沦陷区:围绕反侵略,反压迫的民主革命运动,出现具有讽刺性,揭露性批判国统区黑暗现实的作品如茅盾《腐蚀》,巴金《寒夜》,袁水柏《马凡陀的山歌》,陈白尘《岁寒图》《升官图》,钱钟书《围城》。此外还有张爱玲,徐訏,无名氏等作家作品。国统区作家努力向民族形式和大众化方向发展。中国现代文学30年的发展伴随着同守旧势力和各种思想派别的斗争。如20世纪20年代的“国粹派”“学衡派”“甲寅派”“鸳鸯蝴蝶派”“现代评论派”等,30年代国民党政府的“文化围剿”“法西斯民族主义文学”以和“新月派”“论语派”“自由人”“第三种人”,40年代的“战国策派”“戡乱文学”。中国现代文学30年是和新民主主义革命斗争相辅相成的,又具有相对独立的显明特性。虽然出现了多样的创作方法,但是以革命现实主义的创作方法为主流,为人生,为革命的现实主义基本精神贯穿整个现代文学各个层面。中国现代文学具有纵横交叉,承前启后的历史特质,是整个中国文学史发展进程中的一个巨大转折点,显示出新文化及传统旧文化的“断裂”,体现出中外文化的“碰撞”。二,中国现代文学的主要特征中国现代文学带有承前启后的性质,其特征如下:(一)新旧文学的冲突和承传中国现代文学是在五四时期新的历史条件下产生的,体现出新的现代社会,现代人生的精神风貌和新的文学表述方式,体现了现代新文学,新文化及传统旧文学,旧文化的根本冲突和根本转折。但是,同时也是几千年中国传统文学发展演进的必定结果。鲁迅代表的五四那代人,最留意开放,又最讲究立本,他们既读过经,又留过洋,是难以超越的一代人。(二)中外文学的碰撞及交融晚晴翻译文学繁华,新文学作家译介外国文学作品和文学理论,现代新诗对外国批判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的汲取借鉴。(三)伴随始终的使命感和责任感时代历史给予现代文学特殊使命,整体上形成根本特质:责任感,使命感以和对艺术境界的不懈追寻。(四)对特性和人性的追求和对自身的剖析和批判以鲁迅为代表的中国现代作家,他们最犀利地批判社会的黑暗,又最无情地解剖自身的弱点,最无情地揭露人性的弊病,又最深情地关注着整个人类的命运,他们的作品往往蕴藉着一种对整个人类的大关怀。第一章从晚清到五四:中国现代文学的发生第一节晚晴启蒙运动及文学变革一,洋务运动洋务运动是中国的第一次“改革开放”,是清政府在军事,外交和内政危机重重的状况下被迫实行的自强运动。但洋务运动目的是“师夷长技以制夷”是不触动封建专制制度的仅限于“器物”层面的改革。1894年至1895年甲午战争的惨败成为晚清洋务运动失败的象征。二,维新运动甲午战争惨败,以康有为,谭嗣同,梁启超为代表的维新派,力主实行君主立宪。中国思想史因此进入一个新的时——-启蒙的时代。维新派知识分子相识到从物质文化到精神文化向西方看齐。严复,梁启超等意识到开民智,新民德,鼓民力是中国社会现代化的“本”,改造国民精神的新民运动成为思想启蒙的重心。一系列以传播西学,探讨变革,提倡启蒙为宗旨的思想文化阵地涌现,如北京和上海的强学会,上海创办的《时务报》等。西方现代化,思想和其价值观,作为“文明”即现代性的范本,被介绍都中国;输入新学,开启民智,成为维新思想界寻求的中国社会救亡图存的前提。三,晚清文学改良运动维新派提倡晚清文学改良运动目的是让文学成为承载政治革新理念,促进思想启蒙的利器。从“诗界革命”“文界革命”到“小说界革命”,形成一种直面危机,书写真情,表现现实,促进改革的风尚。(一)诗界革命其主要代表人物是黄遵宪,谭嗣同,夏曾佑,一方面力求打破传统诗歌规范,另一面尝试以全新思想表现政治革新的追求。其试验的新诗又叫“新学诗”,将“新学(西学)”作为诗歌阐发内容,但会流于新名词的堆砌。成就最大的是黄遵宪。他的诗一般采纳五言古诗体,语言通俗,流畅,情感自然。其诗具有宏阔的境界,遵循“我手写我口,古岂能拘牵?”(二)文界革命在文界革命之前,讲究义法,雅洁等规范的桐城派和崇尚骈文的文选派被视为中国散文的正宗。散文的革新,以梁启超多产而激情澎湃的“新文体”为代表。他一列有关中国国民性的文章,语言犀利,感情真挚,极具感染力。(三)小说界革命晚清文学改良运动中影响最大的是新小说运动。在中国传统文学中小说只是不入流的旁门左道。而在晚清启蒙运动中,小说却因为19世纪欧洲小说的鼎盛和小说在社会的崇高地位和在民间传播思想文化,道德教化的作用由“小道”擢升为“上乘”。1902年,梁启超创办了中国第一份小说杂志《新小说》,在创刊号上发表了《论小说及群治之关系》提出“欲新一国之民,不可不先新一国之小说”,并在《新民丛报》中提出“小说为文学最上乘”。20世纪初论和小说便是“开启民智”“裨国利民”“唤醒国魂”,被视为政治启蒙,道德教化乃至学校教化的工具。第二节报刊及新小说的繁华晚清爽小说繁华及报刊杂志兴起关系亲密。最初有关小说开民智的言论和少量翻译小说是在维新派办的时事政论性报纸杂志上出现的。1902年特地的小说杂志出现。一,《新民丛报》首次提出了“历史小说”等新小说概念,并对新小说分类如政治小说,哲理小说,科学小说,侦探小说等,鼓出小说地位,探讨小说原理,翻译介绍西方文学。二,《新小说》是中国第一份小说杂志,1902年在日本横滨创刊,梁启超任主编。聚集了当时几乎全部热衷新小说的文人,为小说创作开设了若干栏目。三,《绣像小说》是继《新小说》之后第二份小说杂志,于1903年5月上海创办。《绣像小说》刊登了晚清很多闻名长篇,如社会写实小说《老残游记》(洪都百炼生),科学小说《月球殖民地小说》(荒江钓叟),教化小说《学究新谈》(吴蒙)和翻译小说司威夫脱《汗漫录》,每一期上插图,中西合璧,表现晚清求新思想。四,《月月小说》于1906年11月上海创刊,吴趼人任主撰。其文学立场是启蒙主义,将小说作为道德教化的手段,及其他人不同的是,所谓的“道德”是指正统儒家的道德。其栏目除了社会小说,历史小说还有冒险小说,侦探小说,滑稽小说。《月月小说》是较早大量刊登短篇小说的杂志之一,特地开设了“短篇小说”栏目。五,《小说林》晚清爽小说杂志中真正有意识的应用西方纯艺术论并在刊物宗旨和品行上具有更统一的现代性的,是由曾朴做总理,黄摩西,徐念慈任主编,1907年2月创刊,1908年10月停刊的《小说林》。其主要作者是曾朴,徐念慈,陈鸿璧,张瑛,包天笑等。最特殊的地方在于它对文学的自觉。抛弃“载道”“觉世”“唤醒”等观念,接受西方现代美学知识,用“美”“审美”“理性”“志向”等概念阐述文学及小说的本质。作品有曾朴的《孽海花》,陈鸿璧译的科学小说《电冠》,历史小说《苏格兰独立记》,张瑛译的侦探小说《黑蛇奇谈》,包天笑著的《碧血幕》。第三节晚清白话文运动的兴起在晚清启蒙运动中,白话文运动便已萌芽。一,《演义白话报》1897年11月,章伯和,章仲和兄弟在上海创办《演义白话报》。二,《无锡白话报》(更名为《中国官音白话报》)1898年5月,由裘廷梁和其侄女裘毓芬发起。1898年8月27日裘廷梁发表《论白话为维新之本》,首次明确提出“崇白话而废文言”。认为,文言之害在于言文分别,而言文分别,是造成愚民的根源。从古今对比,中西比较,语言学角度,论证“白话胜于文言”的观点。将“兴白话而废文言”提到民族,国家兴亡的地位上,这是五四白话文运动的先声。三,陈荣衮裘廷梁之后的另一位白话文运动的先驱。在《知新报》上发表《论报章宜改用浅说》,提出报章文字应改用白话,认为改革文言实开启民智的必由之路。其对白话报刊的提倡,及对小学教化“宜用浅白新读本”的提倡成为白话文运动中的力作。裘廷梁和陈荣衮极大推动了晚清白话文运动,白话报刊自此开始出现。四,《京话报》1901年北京出现白话报《京话报》。它是“帮闲”性质的白话报,只是为了沟通上下,消退义和团隐患。从《京话报》及《无锡白话报》相比,看出晚清南北政治文化开放及保守形成对比。五,《中国白话报》1903年创刊于上海,其发刊词指出中国人安于享乐,不知天下大变。革命派发起的拒俄运动也被显明的体现。六,《安徽俗话报》1904年安徽芜湖创刊,陈独秀主编。其对象是底层百姓,宗旨是呼吁爱国救亡,揭露和批判旧伦理道德的罪恶,抨击中国“恶俗”,主见普和教化,发展近代工矿业,练兵习武等。不仅发表明话文学作品,还开始提倡文学改革。如《论戏曲》论述改革中国戏曲。七,汉字拼音化晚清白话文运动中产生的。最初提出汉字拼音字母的是维新派人物王照(提出一套60个字母的拼音方案《官话字母》,专拼白话)。其后,劳乃宣在其基础上增加江宁,苏州,闵广音谱合成《简字全谱》。1910年前后在张百熙,张之洞等努力下,官话拼音字母得到相当程度的普和。1928年《国语罗马字拼音法式》采纳赵元任,钱玄同等的《国语罗马字》形成的现汉拼音方案。第四节《新青年》及五四文学革命一,“一刊一校”一刊:《新青年》原名《青年杂志》,1915年9月15日创刊于上海,由陈独秀主办,1916年9月1日改名为《新青年》。1917年1月陈独秀受蔡元培之邀任北大文科主任,《新青年》编辑部从上海迁到北京。一校:蔡元培主持北大后,提倡“兼容并包,思想自由”,在北大任教的胡适,钱玄同,沈尹默,李大钊,周作人,鲁迅,高一涵等参与了《新青年》的编辑。文学革命首先在《新青年》上绽开。随着《新潮》创刊,文学革命蓬勃发展。五四新文学,是以白话文的提倡为开端的。二,胡适提倡白话文学1,1917年1月日胡适发表了《文学改良刍议》,是文学革命的发轫之作。认为,言文合一是新文学的方向,白话文学是挽救中国文学的活文学,是中国的“文学正宗”。2,胡适在《历史的文学观念论》中运用历史进化观进一步阐释白话文学的合理性。3,胡适在《建设的文学革命论》中运用进化论又一次明确提出废除文言,改用白话的主见。4胡适在《文学进化观念及戏剧改良》《国语的进化》中接着反对文言,提倡白话。在胡适等五四新文化先驱的提倡下,语言的现代化变革及文学的现代性追求被置于同一地位——这就是“文学的国语”及“国语的文学”三,傅斯年在《怎样做白话文》中将新文学提倡的白话称为“欧化的白话”“志向的白话”“精粹的国语”——从口语中提炼的,汲取西方语法,句法,章法的欧化白话。傅斯年认为欧化的白话文特点是:逻辑的,哲学的,美学的。五四白话文学就是从欧化的白话文起步,从西方化的文学表达开始,进而追求西方的文学形式。四,《新潮》1919年1月由北大一群受《新青年》启蒙而推崇新文化的学生创办,主编者有傅斯年,罗家伦,毛子水等。《新潮》的出现使新文学运动势头更劲。第五节外国文艺思潮的引进胡适在小说理论文章《论短篇小说》中将现代短篇小说理念输入中国。对比中国传统短篇小说和五四新文学提倡的西方式短篇小说的不同:中国传统小说叙事基本是以时间为线索,依时间的先后顺序对故事进行从头到尾的叙述,讲究首位完备连接,呈历时型结构,而结局往往是“大团聚”的。中国传统小说的长短篇之分仅是篇幅的长短差别,短篇小说往往是将不成长篇的,如笔记杂撰,或传统的“某生者“体,称为短篇小说。胡适和五四作家提倡的短篇小说强调短篇小说“横切面”写法,“经济的手段”和事实中“最精彩的片段”等。五四小说在创作上运用西方现代短篇小说技巧最成功的是鲁迅和郁达夫。而鲁迅在运用“心里时间”绽开叙述方面胜郁达夫一筹。传统小说以故事为中心,以情节为叙述结构,但由于过分重视一波三折的情节设置会忽视对人心灵的表现。现代作家的小说创作,一开始便将传统小说赖以存在的支柱——情节——结构了,将人心即对心灵的表现放置在小说的中心位置,一时诗化叙事成为风尚。第二章五四初期的理论探讨及创作实践第一节现代文学观念的确立一,为什么要将文学及改革思想联系在一起?新文化先驱们看到晚清救亡图存运动并没有带来独立的现代意义上的民族国家,因此有必要通过思想启蒙来改造社会意识和民族心性,建设全新的意识形态从而建立独立统一,富强,文明的现代民族国家。而文学被公认为是进行思想启蒙最犀利的工具。因此五四新文化运动是一场思想启蒙运动。二,胡适,陈独秀及文学革命 1917年1月,胡适在《新青年》发表了《文学改良刍议》和2月陈独秀发表的《文学革命论》正式提倡文学革命,标记着五四文学革命运动的正式开始。在《文学改良刍议》中胡适从“一时代有一时代之文学”的历史进化观动身,认为文言文作为一种文学工具已丢失了活力,中国文学要适应现代社会就必需进行语体革新,废文言而倡白话。当从“八事”入手:一曰,须言之有物。二曰,不仿照古人。三曰,须讲求文法。四曰,不作无病之呻吟。五曰,务去滥调套语。六曰,不用典。七曰,不讲对仗。八曰,不避俗字俗语。从不同角度针砭了旧文坛的复古主义,形式主义流弊,触和了文学内容和形式的关系,文学的时代性和社会性,语言变革等重要问题。在《建设的文学革命论》中胡适将其文学革命主见概括为十个字:“国语的文学,文学的国语”,明确地把文学革命及建立一个现代民族国家的任务联系起来。晚晴文学改良运动和现代印刷技术发展产生一系列白话小说,但以桐城派为代表的古文仍占据统治地位。晚清有识之士开通民智提倡白话文和以白话为基础的音标文字,但士大夫们旨在教化百姓并非改变顾问唯我独尊的地位。而文学革命是要彻底颠覆顾问地位,把白话文建设成全民族的书写工具。在《文学革命论》中陈独秀明确提出“三大主义”反对旧文学的口号,批判当时统治文坛的三大旧文学流派——桐城派,江西派,“选学”,分别把它们视为贵族文学,山林文学,古典文学的代表加以否定。将古文,骈文,诗歌等“文学之文”及碑,铭,墓志,启事等“应用之文”对举,表现出把纯文学及杂文学区分开来的企图。胡适主要从语言,形式的方面发难,陈独秀则更多强调了文学革命的内容。三,胡,陈的“文学革命”主见之后钱玄同在致《新青年》的信中,从语言文字进化的角度说明白话文取代文言文势在必行,指斥拟古的骈文和散文为“选学妖孽,桐城谬种”。刘半农发表《我之文学改良观》提出改革韵文,散文,运用标点符号等很多建设性意见。这也是文学革命中第一篇论述纯文学及杂文学不同的特地论文傅斯年提出“文言合一制定过于”的设想。1918年冬天,陈独秀,李大钊办了《每周评论》杂志。同时,北大学生傅斯年,罗家伦等办了《新潮》致力于提倡白话文。四,周作人1918年12月,周作人发表了《人的文学》,提出“人的文学”即用人道主义为本,对人生诸问题加以记录探讨的文学,又被称为“人道主义的文学”。他所说的人道主义是一种个人主义的人间本位主义。周作人是从受进化论影响的自然主义人性论角度来理解人的,提出“从动物进化的人类”命题即人的灵肉一样,人性是动物性和神性的有机结合,强调人的动物性。因此“人的文学”或“平民文学”应以通俗的白话语体描写人民大众生活的真是情状,忠实地反映世间一般男女的悲欢成败,描写大多数人的真挚的思想及事实,强调文学是人性的,也是特性的。五,文学革命初期和维新派文学观念表现出的功利主义倾向的不同1,2,P39六,新文化阵营及文化保守主义的论战双簧戏:1918年3月钱玄同把社会上的各种反对新文学的意见归纳起来,化名“王敬轩”写给《新青年》编者一封信,再由刘半农写答信予以逐条批驳。两封信总题为《文学革命之反响》同时发表以扩大文学革命的影响。(一)林纾林纾发表《论古文之不当废》《致蔡鹤卿书》以和影射小说《荆生》《妖梦》,攻击新文化者的理由:一是“覆孔孟,铲伦常”;二是“尽废古书,行用土语为文字”。新文化阵营中李大钊发表《新旧思潮之激战》,蔡元培发表《答林君琴南函》,鲁迅发表《现在的屠杀者》对林纾进行有力回击。(二)学衡派1922年1月《学衡》杂志在南京东南大学创刊,由上海中华书局发行。该刊由吴宓主编,主要撰稿人有梅光迪,吴宓,胡先彇等。“学衡派”标明的宗旨是“论究学术,阐求真理,昌明国粹,溶化新知”。主要论文有梅光迪《评提倡新文化者》,吴宓《论新文化运动》,胡先彇《评<尝试集>》,反对五四历史进化的文学观念,反对白话文学的主见,维护文言的地位,强调文学的继承和仿照,否定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的文学,否定文化及文学转型的突变形式,否定革命的逻辑。新文化阵营中的鲁迅,沈雁冰,郑振铎等人对学衡派发起反击。鲁迅发表《估<学衡>》。学衡派的主要攻击对象是胡适。学衡派代表文化重构过程中的另一种趋向稳健的文化选择,从文化积累和学理建设角度看有独到的见解,对新文化中某些偏激的弊病不无中肯的指责。但它提出的主见很空泛并没有切实地指出中国文化和中国文学的现代出路。(三)甲寅派甲寅派因《甲寅》周刊而得名。《甲寅》于1914年5月创刊于日本东京,月刊,有进步倾向,主编为章士钊,两年后停刊。1925年7月复办《甲寅》改为周刊,所刊内容是用文言写的攻击新文化和群众运动的文章。胡适,鲁迅,沈雁冰,徐志摩,郁达夫从不同角度批驳了甲寅派阻挡新思潮的本质。第二节白话新诗的最初尝试新文学的创作实践最初是在诗歌领域里进行的。可以把五四时期胡适等提倡的白话新诗运动看作是晚清文学改良运动中诗界革命未竟事业接着。一,诗界革命梁启超在1898年《夏威夷游记》中提出诗界革命的主见。最初要求要有“新意境,新语句,旧风格”,后来提出要“以旧风格含新意境”。黄遵宪在《杂感》一诗中提出“我手写我口”,其诗作歌咏新学,新事物,新志向。晚清诗界革命做过转向古风,乐府,向散文化的努力,止步于宋诗派的仿照风气中。二,五四文学革命初期白话诗创作的理论自觉1919年10月《谈新诗》中胡适指出形式的变革是晚清诗界革命的盲点,是五四文学革命的突破点,提出诗体大解放的口号。他将诗体大解放表述为“作诗如作文”,包括三方面的意思:打破格律的束缚,提倡自然的音节;用白话写诗,并且用白话的语法代替文言的语法;实现格式和题材的自由,实行语言形式和思维方式两方面的散文化。三,五四文学革命初期白话新诗创作(一)胡适1916年开始试作白话诗。1917年胡适的《白话诗八首》发表。这些诗是中国新诗的尝试。(二)1918年1月《新青年》发表了第一批九首新诗,其中胡适《鸽子》《人力车夫》,沈尹默《月夜》,刘半农《相隔一层纸》,在形式上摆脱旧诗体诗词格律的束缚,实现了诗体的大解放。(三)《尝试集》1920年3月胡适的《尝试集》出版,这是新诗的第一本诗集。胡适称译诗《关不住了》是他新诗成立的新纪元。从美国的意象诗得到启发,相识到新诗创作必需充分地采纳白话的字,文法和自然音节。《尝试集》里“真正的新诗”不过《一颗星儿》《“威权”》《一颗遭劫的星》等,但从中国古典诗歌的传统形式中摆脱出来,开始具备了现代汉语抒情性是法则的出席性。人们称之为“沟通新旧两个艺术时代桥梁”。(四)新青年社的沈尹默《三弦》《月夜》,刘半农,新潮社的俞平伯诗集《冬夜》,康白情诗集《草儿》,傅斯年等白话诗人的新诗也是从旧诗词中脱胎而来。鲁迅《梦》《爱之神》《他们的花园》《人及时》和周作人《小河》在早期白话诗试验中做出成就。(五)初期白话诗在艺术上的两种倾向:一是用白描手法描写详细生活场景或自然景物,显示出客观写实的倾向。刘半农《相隔一层纸》,胡适《人力车夫》,周作人《两个扫雪的人》,朱自清《小舱里的现代》都实写了民间疾苦,社会人生。写景诗有傅斯年《深秋永定门上晚景》,俞平伯《冬夜之公园》,康白情《江南》。第二种倾向是通过比方,象征来表现诗人对社会人生的感悟和思索,如胡适《鸽子》,周作人《小河》,沈尹默《月夜》,有的是直接表现某个抽象观念,如鲁迅《梦,胡适《一念,去庐《偶像》。初期的白话诗存在着“非诗化”倾向,重白话而不重诗,并且以文为诗,有散文化倾向。利:有助于摆脱传统旧诗体诗词格律的束缚,使诗歌贴近现代人的生活和情感。弊:模糊了诗及文,诗的语言及口语的区分,忽视了诗的特征,使诗趋向散文和大白话。(六)初期新诗主要发表在《新青年》,《新潮》《少年中国》,《星期评论》,《学灯》,《觉悟》等五四新文化运动的重要阵地上。1922年叶绍钧,刘延陵,朱自清等人以中国新诗社的名义创办了中国第一个新诗刊物《新诗》。三,新诗确立地位后1921年前后,白话新诗取代了旧诗在中国诗坛上的地位,诗歌流派开始向多样化方向发展。(一)自由诗自由诗的主要代表有郭沫若,冰心,宗白华,湖畔诗人,冯至。1,《女神》:1921年郭沫若第一部新诗集《女神》出版,标记着新诗草创阶段的结束和奠基阶段的到来,具有划时代意义。2,小诗:在1921年到1923年间盛行起了一种小诗,主要作者除了冰心,宗白华之外还有徐玉诺,何植三等人。小诗是一种即兴式的短诗,一般以三五行为一首诗,人生的体悟,哲理的感兴,心情的波动,精致的描写是其最擅长描写的内容。它在形式上不讲押韵,无拘无束,短小精悍。从外来影响上看,小诗受到日本的短歌,俳句以和印度泰戈尔小诗的影响。代表作有冰心的小诗集《繁星》《春水》,宗白华的诗集《流云小诗》。小诗留意锤炼诗意和诗的形式,增加了新诗的意味,丰富了新诗的艺术表现力。其缺点是在内容上简单流于贫乏苍白,在形式上简单流于粗制滥造。3,湖畔诗社4,冯至:是第一个十年里一位重要的诗人,被鲁迅称为“中国最杰出的抒情诗人”。其20年代的诗集有《昨日之歌》《北游和其他》。(1)冯至抒情诗最大的特色是不再听任情感的流泻,而表现出了艺术节制。A.抒情诗中内心激情或外化为客观的形象,如《蛇》;或蕴含于简单情节的微微叙述中,如《雨夜》。B.在形式上实行了半格律诗体,诗行大体整齐,大致押韵,追求整饬,有节度的美。C.冯至抒情诗不仅情调充溢感伤苦闷,而且诗的节奏舒缓,音韵优美,形成“五四”诗中独具一格的幽婉的风格。(2)冯至叙事诗借鉴德国谣曲,实行中国传统及古代神话故事,含蓄中古罗曼的风味,表现对封建婚姻制度的憎恨和对爱情志向的追求。其代表作《帏幔》《蚕马》《吹箫人的故事》将抒情及叙事融为一体。(二)新诗形式上的规范新诗从旧诗中解放出来实现自由化之后,须要形式上的规范,内容及形式的高度统一。1,前期新月派以闻一多,徐志摩为代表的前期新月派诗人提倡新格律诗正是探究新诗形式上的规范。前期新月派也称为格律派,1927年以前以北京《晨报副刊》“诗镌”为基本阵地的诗人群,主要有闻一多,徐志摩,朱湘,饶孟侃,孙大雨等。从诗歌本体观动身,新月诗派提出了“理智节制情感”及诗的形式格律化的主见。闻一多提出新诗格律化“三美”主见——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格律诗以其对形式的高度重视和对诗美的执著追求,在很大程度上初期白话诗和自由诗存在的非诗化倾向,标记着新时开始走向成熟,但有时会限制现实情感的表达。新月派大多数诗人在20世纪30年代初期加盟现代派。2,早期象征诗派20世纪20年代中后期早期象征诗派开始把法国象征主义诗艺引入诗歌创作。中国象征派开创者是李金发,诗集有《微雨》《为华蜜而歌》《食客及凶年》。象征派诗人还有后期创建社的王独清,穆木天,冯乃超,还有石民,梁宗岱,姚蓬子等。象征派诗人表现漂移不定的内心情感,潜意识,运用象征,示意等方法,并以不同及常规的方式对意象进行组接,创建出朦胧美,或多或少订正了新诗过于平实直白而缺少诗味的弱点。其缺陷在于:一是诗歌内容贫弱,缺乏现实批判精神和哲理意识,二是对法国象征派诗歌意象的大量照搬。(三)新诗内容扩大新月派和象征派诗人探究新式的形式和表现手法,无产阶级诗人则在探究如何扩大和加强诗的现实内容和社会作用。早期无产阶级诗歌:1923年恽代英,邓中夏,萧楚女等早期共产党人要求文学和新诗充当无产阶级领导下的民主革命的“工具”,催生了最早的中国无产阶级诗人——蒋光慈,代表诗集《新梦》《哀中国》,讴歌十月革命和共产主义志向,增加争论成分,感情表达外露,想象平实。对五四新诗总的相识:五四新诗人经过草创时期的探究,革新了中国诗歌的语言和形式,实现了诗体的大解放,创建了新体式,拓展了诗歌表现范围,贴近现代国人的思想和情感。但由于诗歌对传统文化和古典诗歌的羁绊较深,革新难度相较于小说,散文要大,存在着很多不足。第三节现代小说的全面创新一,对晚清民初“新小说”的相识1902年梁启超发起小说界革命,提倡新小说,提高了小说在民众心目中的地位。因上海等东南沿海城市开埠,印刷,报刊业的长足进步,形成了新的市民读者群体。报纸,书局向文学家支付稿酬,自近代小说开始,稿费制度形成中国第一代以写作为生的职业小说家。清末民初,小说从被视为小道的边缘地位向中心地位移动。但新小说附属于维新运动,本身独立地位差,所以一旦政治陷落,指责小说流入“黑幕”,狭邪小说流入“鸳蝴”,商品化给小说带来的媚俗倾向抬头。小说章回体虽起变化,却难摆脱文言束缚。二,小说现代化的契机1—6P49三,鲁迅小说1918年5月,中国现代的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发表于《新青年》标记“五四小说”就此拉开序幕。1919年又发表了《孔乙己》《药》等。但文学革命最初几年里小说创作局面是比较寂静的。1921年后随着文学社团和文学刊物的涌现,小说创作随之繁华。四,从潮流或流派来看第一个十年里小说重要的有“问题小说”“乡土小说”“自我小说”“女性小说”(一)问题小说它是现代小说发展过程中出现的第一股潮流,最早出现在《新潮》上。最早的问题小说有罗家伦《是爱情还是苦痛?》,俞平伯《花匠》,叶绍钧《这也是一个人?》等。1919年下半年冰心《两个家庭》《斯人独憔悴》《秋风秋雨愁煞人》正式开创了问题小说风气。1921年文学探讨会成立将问题小说引向高潮。1923年寂静。问题小说是揭露社会问题的,涉和青年关怀的家族礼教,婚恋家庭,妇女贞操,劳工,战争,人生意义等方面。但因问题尖锐性,减少对小说形象化的要求,造成问题概念化,文笔空疏,人物成为作者某种主义的传声筒等弊病。问题小说兴起的缘由1,2,3问题小说不都是写实派,也有抽象的“爱及美“的鼓吹者,如冰心,王统照。(二)叶圣陶人生写实派在叶圣陶之外,主要有文学探讨会的乡土小说作家群组成。(三)乡土小说1923年问题小说寂静后代之而起的是乡土小说或称为乡土文学。这是现代小说史上第一个现实主义的小说流派,主要作家有:文学探讨会成员——许杰,王鲁彦,蹇先艾,彭家煌,王任叔,还有许钦文,台静农,冯文炳等。所谓的乡土小说主要是指这类靠回忆重组来描写股向农村生活,带有浓重的乡土气息和地方色调的小说。凡在北京用笔写出他的胸臆来的人们,无论他自称为用主观或客观,往往都是乡土文学,它们隐现着乡愁。鲁迅是第一个用乡土文学来指称这一小说流派,也是现代乡土小说的开风气者。乡土文学,在取材上突破了知识青年生活狭窄的范围,从关切个人感伤心情,个人回忆到关注社会和民众,从早期主观抒情归向客观现实。在艺术表现上,订正旧小说简括式叙述方式,加强实地描写,场面人物的细微环节描写。但缺少把握农村困难社会关系和阶级关系的眼光,单纯描绘落后愚昧的农村图景,总体艺术质量尚属稚拙阶段。(四)自我小说它的出现稍晚于问题小说,略早于乡土小说。乡土小说的作者以文学探讨会的成员为主力,而自我小说则以创建社的成员为代表,体现自我表现的文学主见。自我小说又被称为身边小说,浪漫抒情小说。受到日本私小说,弗洛伊德主义,表现主义,意识流等现代主义的影响。它以作家身边琐事为题材,常用第一人称来自我叙述,对作家心境的露骨描写,暴露作家的私生活,肉欲的苦恼,官能的刺激,有着剧烈的抒情色调。自我小说在现代小说史上的贡献主要是在小说文体上,旨在表现自我,不重情节和结构,带有散文化和诗化倾向其代表作家是郁达夫,除此之外还有郭沫若带有自传色调的系列短篇《漂流三部曲》《行路难》,同属创建社的自我小说派作家还有倪贻德,陶晶孙,张资平,叶灵凤等人。创建社之外的庐隐,澰女士,浅草社和沉钟社的陈翔鹤,陈炜谟,冯至,林如稷。(五)女性小说女性小说是指带有明显的女性话语特点的小说。《新青年》上出现新文学史上第一个女作家陈衡哲。在第一个十年里出现的“女性小说”家有冯沅君,凌叔华,苏雪林,石评梅等,最具影响力的当属冰心,庐隐,她们供应了在中国文学史上被男性中心主义压抑已久的女性阅历。1,陈衡哲1917年用白话写出反映美国女大学生一天日常生活的小说习作《一日》。另有小说集《小雨点》。2,庐隐在五四时期表现女性意识最为大胆。她的小说重点表现知识女性爱及生的坎坷及苦闷。代表作短篇小说《成人的悲伤》《丽石的日记》,中篇小说《海滨故人》。3,冯沅君笔名“澰女士”,有短篇小说集《卷葹》。名作《隔绝》《隔绝之后》《旅行》,写的都是青年男女争取婚姻自由的斗争,有着细腻真实的女性心理描写。4,凌叔华《酒后》《绣枕》等作品更多表现出温婉特性。五,第一十年里小说成就的表现1,2,3P53六,第一个十年里短篇小说文体成熟的表现1,2,3P54第四节新式散文的应运而生一,晚清文界革命晚清民初的政论文尤其是梁启超的报章体政论文直接开启了《新青年》时期杂文的先河。但这种报章体仍是在古文内部进行的革新,文言文和传统形式仍束缚中国散文发展。二,现代散文(一)现代散文兴起现代文学中领先兴起的散文作品是争论时政的杂感短论,统称为杂文。现代散文开始于1918年4月《新青年》4卷4号开始设立的“随感录”这个栏目。《新青年》“随感录”作家群有李大钊,陈独秀,鲁迅,钱玄同,刘半农,周作人,奠定了杂文在中国散文现代史上的地位。其后设置“随感录”栏目的杂志还有《每周评论》《新生活》《新社会》《民国日报·觉悟》。这些杂文留意批判,主题是反对旧文化旧道德,表现上的突出特点是明白晓畅。(二)现代散文成熟1921年到1927年是现代散文的成熟期,主要标记是作家对散文文体的自觉。这一时期的散文特性显明,内容广泛,留意表达,风格多样。1,美文1919年2月周作人发表杂感《祖先崇拜》。1921年6月发表《美文》,指出外国文学里的所谓的论文英法随笔大约可以分为两类,一是指责的,学术性的,二是记述的,艺术性的,又称为美文,主要指后来所说的絮语散文或称小品文,用“闲话,絮语,谈天”来形容其问题特点,强调的是充溢特性的随意的争论,夹叙夹议是其最重要的语体特点。周作人美文代表《山中杂信》《西山小品》。2,记叙抒情散文许地山《空山灵雨》,俞平伯,朱自清同名游记《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鲁迅《野草》,郭沫若《小品六章》,冰心《寄小读者》进一步显示了纯文学散文的实绩,是五四运动后散文史上涌现的一个浪潮。此外郁达夫表现浪漫伤感心情的散文,叶绍钧抒写日常感受之作,王统照独具匠心的冥想小品。4,杂文(1)《语丝》周刊创刊于1924年11月,发表大量杂文,广泛的文明指责和社会指责是其内容上的特点。以《语丝》为核心的进步知识界。在“女师大风潮”和“三一八”惨案中以杂文威武气筒黑暗势力进行抗争,刺激了杂文的发展。(2)女师大风潮1925年至1926年,在北京女师大,由于校长杨荫榆压制民主,推行封建家长制教化,遭到进步学生抵制,发生了驱杨运动,引起持续颇久的学潮。以《现代评论》为代表的陈西滢“西滢闲话”和鲁迅,周作人林语堂,钱玄同,刘半农等进步分子,双方运用杂文绽开论战。(3)三一八惨案1926年,北洋军阀段祺瑞勾结日本帝国主义镇压青年学生,制造了三一八惨案。这一时期杂文及《新青年》时期杂文相比量多质优,留意艺术性,不再一味直露,而是把明朗和含蓄结合起来。鲁迅《一点比方》,林语堂《祝土匪》,周作人《死法》。鲁迅五四时期以来的杂文收入《坟》《热风》《华盖集》《华盖集续编》,周作人的杂文收入《泽泻集》《谈虎集》。5,小品文小品文取法英法随笔,又融入明清散文的抒情成分,成长快。它以夹叙夹议的叙述方式,把描写,抒情融为一体,不拘一格地随意而谈,有闲话,絮语风,是知识及趣味的双重统制。在这方面,周作人成就最大。被成为现代“小品文之王”,有《雨天的书》《泽泻集》等小品文集。梁遇春的《春醪集》,丰子恺的《随缘堂随笔》,钟敬文的《荔枝小品》。此外,书信,日记体裁也得到发展。三,五四时期散文的意义第五节话剧品种的逐步引入一,最早追溯作为舶来品,话剧在中国出现可以上溯到19世纪70年代。1866年上海西人业余剧团建立了上海兰心剧场。1899年上海教会学校圣约翰书院演出《官场丑史》。1900年冬上海南洋公学演出《六君子》《义和团》。二,文明新戏(一)文明新戏产生春柳社1906年年底由留日学生在东京成立的综合性文艺团体,标记着中国早期话剧活动开始。其创始人有李叔同,曾孝谷,主要成员有陆镜若,欧阳予倩等。1907年演出《茶花女》第三幕,6月演出《黑奴吁天录》。1907年秋天,以王钟声为首的春阳社在上海成立,演出《黑奴吁天录》。演出借用兰心剧场,采纳西方话剧的布景,灯光,服装,有了整齐的分幕演出的形式,这种新的戏剧形式被称为“文明新戏”。(二)文明新戏兴盛辛亥革命高潮到来,文明新戏进入兴盛期。新剧活动以上海为中心。1910年任天知创办进化团,是中国现代第一个话剧职业剧团。演出《血蓑衣》《东亚风云》《新茶花》《黄金赤血》《共和万岁》,被称为“天知派新戏”。特色是:一是强调宣扬鼓动效果,专设“言论派小生”,二是强调演员的即兴表演,演出采纳幕表制。文明戏基本采纳幕表制,即没有完整的剧本只有简单的提纲,演员依据提示即兴演出。辛亥革命失败后,新剧运动出现低潮。(三)新剧“甲寅中兴”1914年,上海新民,民鸣,启民,民兴等剧社淡化新剧的教化功能,突出消遣性和表演性,以演出家庭戏和连台本戏为特色。(四)文明新戏衰落缘由文明新戏采纳幕表制,演员缺乏合作,限制了戏剧的整体性和艺术品位。因迁就小市民的封建落后意识和恶俗趣味,艺术上的粗制滥造,单纯商演性质,某些演员的堕落,使得文明新戏衰落下去。三,学校代表的新剧活动1918年南开新剧团演出由张彭春编导的五幕剧《新村正》。洪深编导,清华学生业余演出《贫民惨剧》。四,新文化运动先驱话剧理论五四革命时期,他们把话剧和中国传统戏曲置于二元对立之中,主要从思想革命角度,对旧戏批判。胡适在《建设的文学革命论》中推崇易卜生的社会问题剧。1918年6月《新青年》推出“易卜生专号”,发表了易卜生的《玩偶之家》《人民公敌》《小爱有夫》以和胡适《易卜生主义》,袁振英《易卜生传》。在《新青年》引导下对外国戏剧的翻译和介绍成为一时风气。五,爱美剧(一)爱美剧的形成1921年3月汪仲贤成立民众戏剧社,其成员有沈雁冰,郑振铎,熊佛西,欧阳予倩,陈大悲等,创办了新文学第一个特地的戏剧杂志——《戏剧》。1921年12月上海戏剧协社成立,其成员有应云卫,谷剑尘,后来欧阳予倩,汪仲贤加入。这两个剧团针对新剧由于职业化和商业化带来的问题,受欧洲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小剧场运动的启发,提倡爱美剧,开展业余的,小型的演出,不以盈利为目的,致力于提高戏剧的艺术水平,发挥戏剧的社会作用。和文学探讨会的为人生的倾向一样。民众戏剧社留意理论,上海戏剧协社则留意舞台实践。1923年洪深为协社建立严格的排演制和导演制,废除旧戏和文明新戏男扮女装的演出方式。1924年洪深改编剧《少奶奶的扇子》上演。(二)爱美剧的演出中心由学生业余剧团转向戏剧专业学校北方出现两个特地化的剧校。1922年11月浦伯英及陈大悲在北京创办人艺戏剧特地学校简称人艺剧专。主见职业剧和爱美剧并存。1925年5月余上沅,赵太侔,闻一多建立北京国立艺术特地学校简称北京艺专,增设戏剧系。国剧运动:余上沅,赵太侔在《晨报》副刊创办了《剧刊》周刊,提倡国剧运动。观点和民众戏剧社相左,强调戏剧艺术的非功利性,视舞台艺术为戏剧中心,主见广泛吸取传统戏曲和西方戏剧的理论及艺术。六,新文学话剧幕表制的废除,剧本制的实行,外国戏剧的借鉴,极大地促进了新文学话剧的创作,五四时期重要剧作家有田汉,郭沫若,丁西林,欧阳予倩,洪深,熊佛西,陈大悲等。(一)反映现实社会问题的剧作1,人们首先留意的是民众戏剧社和上海戏剧协社作家所创作的“社会问题剧”。2,由于新文学家对为人生的现实主义戏剧的提倡,一批反映现实社会问题的戏剧出现了,其中以婚姻家庭问题题材为主。胡适开风气之先,创作《终身大事》,还有一些描写青年男女反对家庭包办婚姻,离家出走的戏,如欧阳予倩《泼妇》,郭沫若《卓文君》,余上沅《兵变》,张闻天《青春的梦》。1921年陈大悲五幕剧《幽兰女士》。1922年洪深《赵阎王》。3,丁西林是一名喜剧作家。1923年第一个剧本《一只马蜂》。独幕喜剧《敬爱的丈夫》《酒后》《压迫》《瞎了一只眼》《北京的空气》。4,五四浪漫主义戏剧的代表作家有创建社的田汉和郭沫若。郭沫若成就在历史剧方面,1926年结集为《三个叛逆的女性》的《卓文君》《王昭君》《聂嫈》。田汉是中国现代话剧的主要开拓者之一。他的20年代的剧作基本主题是爱及美的追求。风格是显明的浪漫主义风格并带有深厚的世纪末情调。代表作有《咖啡店之一夜》《获虎之夜》《苏州夜话》《湖上的悲剧》《名优之死》。5,熊佛西受陈大悲的影响在理论上大力强调趣味,《醉了》《洋状元》《一片爱国心》,余上沅《兵变》,女剧作家袁昌英《孔雀东南飞》。七,总结在中国,戏剧和小说被认为是小技。进入现代后,戏剧及小说一起被给予救亡图存和启蒙的重任。五四时期,话剧文学获得长足发展。各种体裁,样式,艺术手法先后被尝试,出现一批独具风格的戏剧家。但也有缺陷,取材范围和体制狭小,艺术粗糙,成功剧目中独幕剧多。第六节新文学社团的蜂起五四文学革命初期并无特地的文学社团和文学刊物。1921年开始,文学社团纷纷建立。到了1925年,文学社团和相应出版刊物增到100多个。标记着文学活动的独立和文学革命从破坏转向建设。影响最大的当属文学探讨会和创建社。一,文学探讨会1921年1月成立于北京,是文学革命后出现的第一个纯文学社团。发起人有周作人,朱希祖,耿济之,郑振铎,瞿世英,王统照,沈雁冰,蒋百里,叶绍钧,郭绍虞,孙伏园,许地山。后来还包括朱自清,俞平伯,冰心,庐隐,鲁彦,老舍,丰子恺等作家。该会以改革后的《小说月报》为机关刊物,还有《文学旬刊》《诗》月刊等,先后出版文学探讨会丛书250余种。文学探讨会成立有明确的宗旨:探讨世界文学,整理中国旧文学,创建新文学。其宣言标明成立的目的有三个:一是联络感情,二是增进知识,三是建立著作工会的基础。它是《新青年》文学倾向的直接继承者,表现出为人生的现实主义倾向,留意文学指导人生,改造社会的功利主义诉求。受俄国和欧洲现实主义文学思潮的影响,也借鉴自然主义,文学探讨会艺术主见为“表现人生,指导人生”。以人生和社会问题为题材,留意描写社会黑暗和灰色人生,强调文学的客观真实性,但并不排斥作家情感,特性,想象力等精神因素划开了及自然主义的界限。文学探讨会还翻译介绍俄,法以和北欧的现实主义作品,如托尔斯泰,莫泊桑,易卜生等人的作品,出过“被损害民族的文学号”“俄国文学探讨专号”“法国文学探讨专号”。文学探讨会为现实主义文学在中国新文学中的主流地位确立做出贡献。1931年《小说月报》停刊,文学探讨会的活动也停止。二,创建社(结合山师教材)创建社是继文学探讨会之后成立的第二个新文学社团。1921年7月成立于日本东京,主要成员有郭沫若,郁达夫,成仿吾,张资平,郑伯奇,田汉,比较闻名的还有穆木天,王独清,倪贻德,叶灵凤,朱镜我,冯乃超,李初梨等。主要刊物有《创建》《创建周报》《创建月刊》《创建日》《洪水》《文化批判》。受欧洲启蒙主义和浪漫主义文学思潮和新浪漫主义的影响,信仰主情主义表现论的文学本体论,反对文学功利主义。创建社被视为异军突起,即和文学探讨会不同的主情浪漫主义。创建社文学家强调作家内心要求,强调艺术表现自我和内心的自然流露,提倡主观抒情的创作手法,尤其留意灵感的作用,确定程度上体现出艺术至上的追求。他们的作品尤以郭沫若的诗和郁达夫的小说在轻重的反响大。创建社以翻译歌德,拜伦,雪莱,惠特曼,泰戈尔等浪漫主义诗人的作品为多,也译介过象征派,表现派,将来派等现代主义文艺思潮。创建社的文学活动以1925年五卅事务为界,分为两个时期,后期转向无产阶级文学,刊物有《创作月刊》《文化批判》。1929年被国民党政府查封。创建社的浪漫主义文学风格在中国新文学史中具有开创性意义。三,新月社,新月诗派新月社成立于1923年北京,主要成员有胡适,徐志摩,闻一多,陈西滢,梁实秋等,早期新月社是一种带文化倾向的社交团体,不是纯文艺性的。1926年4月徐志摩创办《诗镌》周刊,其基本主见是创建诗的新格式,新音节以表现完备的精神。闻一多发表《诗的格律》提出诗歌“三美”主见即音乐美(指音节,有音尺,有平仄,有韵脚),建筑美(有节的匀整,有句的匀齐),绘画美(指辞藻,中国诗画相通的传统),这是新月社对新诗的新格式,新音节的理论主见。致力于新诗艺术形式的探究,促使新诗艺术上走向成熟。新月社以闻一多,徐志摩为首,还有朱湘,饶孟侃,刘梦苇,孙大雨等,以《诗镌》为阵地,进行新格律诗的创作,被称为“新月诗派”或“新格律诗派”。以《诗镌》创办为标记,新格律诗派即新月诗派开始形成。1928年《新月》月刊在上海创办,是新月社后期。在文学上提出了“健康”和“尊严”原则。梁实秋宣扬人性论,反对无产阶级革命文学。1931年徐志摩,陈梦家创办《诗刊》。《新月》月刊》于1933年停刊。四,语丝社语丝社成立于1924年11月,因创办《语丝》周刊而得名,主要成员有鲁迅,周作人,钱玄同,林语堂,孙伏园,川岛等。语丝社作家继承了五四新文学的战斗传统,主动绽开社会指责和文化指责,对迂腐的封建礼教,落后的思想意识,僵化的传统观念,军阀官僚的残暴统治和虚伪的文风等进行了猛烈的抨击,同时提倡美的艺术的生活,提倡思想言论自由。在重大历史事务中表现出正义的斗争精神和进步的爱国思想。《语丝》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个以散文创作为主的文学刊物,除兼登小说,诗歌,学术文章和译介的外国文学作品外,主要刊登散文作品尤其是简短犀利的思想杂感,社会指责和随笔,小品散文等,先后设置过“随感录”和“闲话”等专栏。在针砭时弊的杂感和随笔方面形成“语丝体,主要特点是排旧促新,放纵而谈,说古论今,不拘一格。以鲁迅,周作人为代表的尖锐泼辣的杂文和以周作人,林语堂为代表的幽默冲淡的小品形成了该社散文创作两大类,其中留意社会指责的杂文创作是语丝社对现代文学的重要贡献,为后来左联时期战斗性小品文开了风气。五,莽原社莽原社成立于1925年,鲁迅发起。主要成员有鲁迅,高长虹,向培良,荆有麟,韦素园等。因创办《莽原》周刊,半月刊而得名。《莽原》提倡社会指责和文明指责,和《语丝》站在同一战线上。六,狂飙社1926年莽原社的高长虹,向培良另和他人成立了狂飙社。狂飙社受尼采思想影响较深。七,未名社1925年,由鲁迅发起。主要作家还有韦素园,李霁野,台静农,韦丛芜,曹靖华。这是一个着重于翻译介绍外国文学,尤其是俄罗斯文学的团体。《莽原》半月刊》改名为《未名》半月刊,《未名丛刊》专收翻译作品,《未名新集》专收创作。台静农乡土小说集《地之子》是未名社重要创作。八,浅草——沉钟社浅草沉钟社及创建社相同主见为艺术。浅草社1922年在上海成立,主要成员有林如稷,陈炜谟,陈翔鹤,冯至,创办《浅草》季刊》。1925年《浅草》停刊。1925年《浅草》停刊后,有感于德国戏剧家霍普特曼的童话剧《沉钟》启示——艺术的成功在于坚忍不拔的精神。浅草社同仁和杨晦在北京成立沉钟社,创办《沉钟》周刊,始终到1934年停刊。浅草沉钟社致力于介绍外国文学特殊是德国浪漫主义文学。用质朴而悲凉的文字,抒写社会重压下的知识青年悲凉的生活和内心的苦闷,进而表达出对现实社会的不满和对志向境界的追求,富于感伤的色调。沉钟社创作的显著特征是对精神压迫的抗拒和对细腻朴实风格的追求,而最能体现沉钟风格的是杨晦,陈炜谟,陈翔鹤,冯至四人。九,湖畔诗社1922年成立于杭州,以短小清爽的情诗创作为主。主要成员有应修人,潘漠华,冯雪峰,汪静之,被称为“湖畔派诗人”。具有浪漫抒情倾向,以真正用心致志作情诗为特色,出版诗集有四人合集《湖畔》,汪静之《蕙的风》,应修人,潘漠华,冯雪峰三人合集《春的歌集》。湖畔派诗人是五四唤起的一代诗人,位于五四高潮时期,没有经验五四落潮的苦闷和彷徨,勇于创作情诗,少见艺术雕琢,以青年诗人的热忱和真挚体现五四时代精神。十,弥洒社弥洒社成立于1923年主要成员有胡山源等,创办《弥洒》月刊,6期后停刊。弥洒社更加彻底实践为艺术主见。可以说,白话新诗,现代小说,新式散文,新话剧的题材内容,文体样式,语言形式等诸方面的成功离不开五四文学家们的眼界开拓,生活空间的拓展和外来艺术阅历的借鉴。第三章鲁迅第一节生平及思想发展一,鲁迅思想发展前期思想:“有谁从小康之家坠入困顿的么,我以为在这途路中,也许可以看见世人的真面目。”由于家庭的变故,借居农村的生活阅历,使得鲁迅更好地了解下层人民尤其是农民的苦痛生活和思想状况,为日后创作供应素材。通过严复翻译的《天演论》,鲁迅了解了进化论学说,为日后思想发展起到推动作用。鲁迅思想初步形成时期是留学日本时期1902年至1909年。鲁迅思想基础是爱国主义,但有其自身特点。在日本首先接受革命派思想,但因为革命派仅寄盼望于推翻清朝政治统治而忽视了改造国民性这个大前提,随后接受维新派思想。又因为维新派的新民说仅是改造国民来听命于新政权,而鲁迅站在革命派立场上思索维新派的新民说,认为所谓国民性改造应是国民精神的改造,是特性解放,是从要求广阔社会群众解放角度的立人。因此开始寻求独立思想。对异域文化的吸取也推动了其独立思想的形成。1903年,鲁迅发表了第一篇译述小说《斯巴达之魂》,充溢爱国主义热忱。1907年接连发表《人之历史》《科学史教篇》《文化偏至论》《摩罗诗力说》《破恶声论》等论文,标记着其独立思想的渐渐形成。《摩罗诗力说》翻译西方浪漫主义文学对其影响,《域外小说集》则集中反映了西方现实主义文学,象征主义文学对其影响。1909年回国到1917年五四新文化运动爆发,是鲁迅思想沉淀期。辛亥革命并没有改变中国“吃及被吃”“主及仆”的现状,一系列复辟活动把中国社会思想的陈腐性,落后性暴露出来。使鲁迅更加深入细致地思索国民性问题。1917年五四新文化运动爆发后进入思想和创作的丰收期。1918年《新青年》4卷5号发表了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第一篇现代白话小说《狂人日记》。《呼喊》《彷徨》是中国现代小说的奠基和经典之作。留学日本时期基本形成“立人”思想和改造国民性的愿望;辛亥革命失败后一方面陷入苦闷另一方面更深刻相识到改造国民性的必要;五四新文化运动兴起看到中国文化新朝气,把改造国民性的愿望寄予在觉醒的知识分子身上尤其是青年一代;五四新文化运动落潮后新文化阵营内部分化,感到改造国民性的困难性和曲折性,使进化论思想开始动摇,在散文诗《影的辞行》《颓败线的抖动》《失掉的好地狱》中有所体现。以上是鲁迅前期思想,1927年以后思想发生转变后期思想保持这一惯性和连续性,但又有自己的特点。后期思想:促进鲁迅思想转变的两大推动力:1,中国现实变动。1927年上海四一二政变和在广州七一五屠杀,相较于北洋军阀,国民政府更加推行政治文化专制。鲁迅原有的进化论观点无法说明中国历史倒退现状。2,1928年革命文学论争。创建社,太阳社提倡革命文学,宣扬马克思主义理论,攻击鲁迅。为了正确相识中国社会现实中各种冲突和文学运动提出的问题。鲁迅后期思想领域内的斗争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1,2,3,4P73鲁迅后期思想是在极端困难的政治文化斗争中贯彻改造国民性,追求中国文化新生和人民大众解放的产物。二,《域外小说集》1908年鲁迅及周作人合译了欧美的一些短篇小说,1909年编成两卷《域外小说集》,它们是中国最早用直译的方式,忠实地保留西方小说固有结构形式的小说译品,反映了西方浪漫主义,象征主义文学的影响。三,《摩罗诗力说》《摩罗诗力说》是鲁迅早期的重要文艺论文,介绍了拜伦,雪莱,普希金,莱蒙托夫,裴多菲,密茨凯维支等西方浪漫主义诗人,赞扬他们特性主义和抗拒精神。鲁迅的特性主义是和其人道主义结合的,盼望弱者自强。更倾向于拜伦四,《文化偏至论》反映了尼采,易卜生对鲁迅的影响,是早期思想的哲学基础。批判了洋务派竟言武事和维新派托物言志,蔑视特性的文化思想。提出“掊物质而张灵明,任个人而排众数”,核心始终是国民精神改造和提倡特性解放。五,《怀旧》《怀旧》是鲁迅第一篇小说,用文言写成但思想内容和结构形式具备了现代短篇小说性质。该小说第一次艺术造典型人物的方式力图反映中国社会思想的整风光 貌。其中三种类型人物各体现了中国社会三个主要阶层的思想特征:一是封建地主阶级,代表是金耀宗,特征是除了实利追求外一无所知,愚昧可笑,但又毫无操守,政治信仰和社会观念,只会官来迎官,匪来迎匪,向夺取政权的统治者投诚。二是封建知识分子阶层,代表是秃先生,特征是硬性向儿童灌输先贤古训,向地主阶级贡献讨好统治者的方法。三是广阔无文化下层群众,特征是多是淳朴和善但没有独立的社会要求。在写法上,运用第一人称,通过场景和任务的对话来呈现小说的意义。第二节《呼喊》及《彷徨》一,《狂人日记》《狂人日记》是以一个“迫害狂”患者为主人公象征性地揭示了封建传统吃人和家庭制度的主题。这里所说的吃人不仅是肉体上的吃人,而是精神上传统封建道德扼杀国民的生命活力。封建礼教的普遍性确定了吃人的人的普遍性,而封建礼教是以家庭制度为核心的,因此封建礼教的贯彻是首先在家庭中实行的。“大哥”这一意向是家庭制度的象征,并非有意戕害狂人但他奉行的封建礼教确定了他必需依据社会传统的意志歼灭狂人这一类人的叛逆意识。“医生”这一意向集中体现了在传统的封建社会里以“治病救人”为幌子的道德说客这一类人的实质。他们以劝导,训诫的方式“挽救”封建道德的叛逆者,事实上起着帮忙统治者吃人的作用。鲁迅事实上揭示了整个封建社会吃人的本质,《狂人日记》是这场“人肉筵宴”象征性的总体描绘。二,《呼喊》《彷徨》中人物形象分类五大类+其他P75三,鲁迅小说的贡献(思想+艺术)第三节《阿Q正传》《阿Q正传》最初发表于1921年12月至1922年2月的《晨报副刊》,后收入《呼喊》。在《阿Q正传》里留给读者的最显明的印象便是文中困难却又和其具有代表性的阿Q形象。《阿Q正传》不朽的思想价值主要在于高度概括地表现了在数千年封建文化窒息下形成的中国国民性的弱点,阿Q是这种国民性弱点的集中体现者。一,为什么阿Q可以作为整个国民性弱点的集中体现者?直到产生阿Q时代,中国社会文化思想仍旧是儒家思想学说。这套学说在封建等级关系基础上维系封建秩序,压抑个人意志,个人欲望,个人自由。统治者为了维护自身统治用这套学说来限制整个社会思想。因此,中国国民思想不是在自身生活追求和精神追求基础上形成的,而是因袭儒家伦理道德观的结果。所以,思想和个人生活及精神追求的分别成了广阔社会群众思想意识的一种根本特征。而作为作为广阔群众一员的典型代表阿Q的基本特征便是严峻缺乏自我意识。详细表现就是,当受本能的欲望驱使时,他从内外两方面都找不到思想观念的支持,当在传统思想观念支配下行动时,又和他实际生活状态背道而驰。阿Q的思想在整体上是被异化的,是被封建传统观念窒息的,而他自身无法走出这一思想怪圈。二,精神成功法缺乏自我意识是阿Q的基本思想特征,而精神成功法是他的主要特征。精神成功法是缺乏自我意识的人生观的产物。刚开始阿Q不情愿承认卑下的地位会还击,但是自身弱小使他被迫承认处于卑下的地位,但这又是它的本能所不允许的,因此本能欲望和思想观念发生对立。为了摆脱逆境常在想象中把自己抬到高于别人的地位,此时在想象中的他脱离实际境况表现得傲慢自大。但是由于他的地位低下,别人的讪笑又把阿Q从想象拉回现实。面对实际境况陷于自轻自贱中,却又将自轻自贱作为资本想象自己高人一头,或在欺侮更弱小者中获得精神上的满意。阿Q就这样始终在傲慢自大和自轻自贱中不断转换。阿Q既卑怯,又残忍,而对弱者的残忍和对强者的卑怯都是缺乏同等意识的表现。总的说来,阿Q不能在同等关系上看待人及人的本质关系,却承认社会的不同等是正常的合理关系,就只能用精神成功法来担当受到的卑视和凌辱。作为一个缺乏自我意识的人,阿Q不能对自己做出价值推断,只能依靠别人对自己的看法来衡量,为了证明自己的价值只能留意维护自己的面子。所以,阿Q的精神成功法是从维护空洞的面子动身的。《阿Q正传》呈现了阿Q精神成功法升级的六个阶段,呈现了阿Q是怎样在精神成功的虚幻意识中不断加深奴隶性变得更加卑下的。1——6P85三,阿Q的革命观缺乏自我意识和同等意识不但构成精神成功法还确定了阿Q的革命观。在革命党受到压制时,阿Q将他们作为不如自己的下等人,对杀革命党抱着盲目观赏的看法。在革命党即将获得成功阿Q对革命当刮目相看,投奔革命党。阿Q这种革命观不在物质和精神上铲除造成不同等的缘由,只是把自己提高到统治别人的人上人地位上去,在革命名义下重复历史上造反的改朝换代的方式。四,阿Q的两性观他盲目维护封建两性观念“严男女大防”,而另一方面是他本能欲望。本能和思想观念时常发生冲突,当本能欲望占上风时,他偷偷地纾解,被人发觉后觉得理屈。平常在封建两性观念影响下,以正人君子的面目警告举止亲切的男女。他本身没有两性之间的直接接触和自由恋爱,是无法找到异性之爱的。他越是压抑本能欲望,越是增加了对别人的敏感,变本加厉的束缚别人,从而把自己变成传统伦理道德的维护者。但是也造成难以承认本能欲望的合理性,更加不敢接近女性,从而陷入怪圈。五,阿Q形象及辛亥革命的关系辛亥革命这一争取政治民主的历史大变动构成了阿Q精神弱点的社会背景,而在对阿Q精神弱点的挖掘中辛亥革命失败的缘由得到说明。以阿Q为代表的广阔社会民众缺乏自我意识,民主观念,辛亥革命不可能取得实质性的成功。辛亥革命并没有从根本上动摇社会思想基础,因此并没有给阿Q们带来自由和民主。通过辛亥革命描写说明了深刻的社会变动须要深刻的思想变动。六,《阿Q正传》的艺术成就1,2第四节《野草》及《朝花夕拾》一,《野草》1924年至1926年,鲁迅在《语丝》上发表了23首散文诗。1927年结集出版,增写《题辞》一篇,总题名《野草》。《野草》创作期间是鲁迅心情苦闷时期。《新青年》解散,五四新文化运动转入低潮,再加上和周作人关系决裂。可以说,《野草》是时代及人生两重苦闷的结晶,但具有超时代和个人生活范围的普遍意义。可以看出鲁迅作为文化战士的苦闷以和他对生之苦闷的抗争。《野草》24篇就题材而言各自成篇,彼此不相连属;就情感而言又浑然一体。可以大致上分为五类。《野草》艺术表现a,b二,《朝花夕拾》《朝花夕拾》写于1926年2月至11月在《莽原》半月刊上发表时总题为《旧事重提》,1927年5月改题为《朝花夕拾》,是一本回忆散文集。10篇作品回忆了鲁迅从少年到青年时期的重要片段,7篇关于少年时期在家乡绍兴生活回忆,到南京求学,留学日本,归国在绍兴任教各一篇,反映了鲁迅早期的生活经验和思想演化过程。《朝花夕拾》重点在于社会人情世态的刻画,表现出作者深切的人生感受和对中国社会生活,中国国民精神的解剖。《朝花夕拾》除了描绘风俗世态画,还塑造了生动的人物形象,如《阿长及<山海经>》中的长妈妈,《藤野先生》中的藤野先生等。《朝花夕拾》的一个重要特点是将大量争论融入记叙中,或用于讽刺,或用于针砭时事,或用于评述生活和人物,总的目的是给予所记叙的生活现象和人物以新的观点。第五节《故事新编》《故事新编》1936年1月出版,共收入1922年至1935年鲁迅以神话,传闻,历史为题材的小说8篇。可以分为两类三组:1,第一类是第一组包括《补天》《奔月》《铸剑》3篇,取材于神话及传闻,其情节带有明显的虚构性质大幅度改造文献资料,表现鲁迅主观想象和主观感情。2,第二类是将古及今,虚及实,庄及谐相结合,对真实历史人物,事务艺术表现。这一类可以分为两组:(1)《采薇》《出关》《起死》表现中国古代各种消极避世思想倾向和其代表人物的精神特征。(2)《非攻》《理水》表现中国古代拯世救民的政治家和科学家的奋斗精神。一,《补天》《补天》表现了中华民族创世者女娲的悲剧。通过对女娲抟土造人,炼石补天的壮举的描写歌颂了创建精神,也尖锐地讽刺了种种没有创建精神的小人。二,《奔月》《奔月》表现了中国古代英雄人物后羿的悲剧。一个英雄在没有特性追求精神,没有创建力的社会环境中感到的孤独,也表现了对那些没有英雄气概又想出人头地,追名逐利的狎邪小人的愤慨和蔑视。将壮丽阔大之笔和漫画式描写结合起来在含泪的笑中表现了后羿的悲剧。三,《铸剑》《铸剑》是一个悲壮又诡奇神奇的报仇故事。塑造了两类报仇者形象:一是眉间尺。虽要报杀父之仇,但不是在险恶环境中成长的,缺乏报仇者决绝的意志和乞丐,性格优柔寡断。感受不到社会庸俗势力对专制统治者的爱护,怕自己的剑伤了仇人之外的人,难以靠近国王实现报仇愿望。另一类是宴之敖。他要向专制统治下的黑暗社会报仇。他有报仇的愿望和牺牲精神,报仇的意志气概。最终宴之敖和国王的头颅在鼎中厮杀,烂在一起难分彼此,示意在后人眼中报仇者和专制统治者界限不分明,从而增加了故事的悲剧色调。《铸剑》写法独特,想象丰富,诡奇壮丽,具有现代主义文学特征。四,《采薇》《采薇重新表现伯夷,叔齐不食周粟,饿死在首阳山的历史故事。鲁迅认为历史上受人赞扬的忠臣义士伯夷,叔齐的消极抗拒的遁世看法不可取,因为不仅无法改变现实社会状况,也带有不自觉的虚伪成分。因此鲁迅表现了他们行为的虚幻性和可笑性,揭露了封建文人士大夫把伯夷,叔齐作为完备人格加以确定的荒谬性。五,《出关》《出关》描写了老子的孤独孤独,也表现了他脱离现实追求目标的抽象哲学的可笑性。老子对世界人生的冲突深刻相识,但他主静,为而不争,实际是放弃主体能动作用而消极听从客观世界自身的变化发展。孔子在理解老子思想后为朝廷服务,走上仕途,函谷关的人们不理解老子思想,以名人身份应酬老子。《出关》多用漫画手法,格调困难,即由作者的深厚苦闷也有对老子和其他各类人物的嘲讽。六,《起死》庄子学说中的一个重要内容是无是非观,《起死》通过幻想性情节揭示了庄子无是非观的荒谬性和虚幻性。作品用对话形式写成,寓庄于谐。七,《非攻》,《理水》分别塑造了墨翟,禹两个艺术形象,共同特征是:不尚空谈,不务虚名,不被名教所束缚,始终着眼于对社会人生有益的目标坚定地进行追求。八,《故事新编》写法《故事新编》写法主要特征是古今贯穿,古及今面貌各异,表现形式不同,语言表达方式不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陕西旬阳中学2025届高二数学第一学期期末监测模拟试题含解析
- 福建省福州市鼓楼区2025届高一生物第一学期期末监测模拟试题含解析
- 天一大联盟2025届生物高三第一学期期末质量跟踪监视试题含解析
- 高平市第一中学2025届高一上数学期末教学质量检测试题含解析
- 2025届河南省扶沟高中英语高三上期末统考试题含解析
- 新疆哈密市第十五中学2025届高三数学第一学期期末经典模拟试题含解析
- 江苏省苏州市立达中学2025届语文高三第一学期期末考试模拟试题含解析
- 2025届甘肃省兰州市城关区第一中学生物高三上期末学业质量监测模拟试题含解析
- 江苏省无锡市2025届高一数学第一学期期末调研模拟试题含解析
- 2025届湖北省华师一附中高二数学第一学期期末检测试题含解析
- 上海交通大学电子信息与电气工学学院本科生课表
- 水工建筑物课程设计任务和指导书
- 蛋白的分离纯化
- 16开(19x26)奖状打印模版
- 大班健康《预防手足口病》课件
- 浅谈三新背景下课堂教学方式的变革 论文
- 咽喉癌病历书写
- 数据中心运维管理方案
- 2023年佛山市图书馆招考工作人员笔试参考题库(共500题)答案详解版
- “跨媒介叙事”理论研究
- 大型活动安保服务投标方案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