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师说师说1作者简介韩愈(768——824)字退之,唐代河南河阳人(今河南孟县)。著名文学家,哲学家。古文运动的倡导者。苏轼称他“文起八代之衰”,明人列他为“唐宋八大家”之首。因为昌黎(现河北省昌黎)韩氏是望族,所以后人称之为韩昌黎,死后谥“文”,故又称“韩文公”。他幼年贫穷,刻苦自学,25岁中进士,29岁后才任宣武节度使属官,后来任国子监祭酒,吏部侍郎等职,中间曾几度被贬。列唐宋八大散文家之首,唐宋八大散文家为韩愈、柳宗元、欧阳修、王安石、曾巩、苏洵、苏轼、苏辙。《师说》选自《昌黎先生集》。
作者简介韩愈(768——824)字退之,唐代河南2精品资料精品资料3你怎么称呼老师?如果老师最后没有总结一节课的重点的难点,你是否会认为老师的教学方法需要改进?你所经历的课堂,是讲座式还是讨论式?教师的教鞭“不怕太阳晒,也不怕那风雨狂,只怕先生骂我笨,没有学问无颜见爹娘……”“太阳当空照,花儿对我笑,小鸟说早早早……”师说上课用-ppt课件4古文运动
“古文运动”是唐代文学史上的一次文学革新运动。它是针对六朝以来泛滥的浮靡文风而发起的。韩愈和柳宗元是这场运动的主将。他们主张文章要像先秦两汉散文那样“言之有物”,要阐发孔孟之道;反对六朝以来单纯追求形式美、内容贫乏的骈俪文章;主张语言要新颖。对那些“言之有物”的古文也要“师其意而不师其词”“言贵创新、词必己出”。经过这次古文运动,终于把文体从六朝以来的浮艳的骈文中解放出来,奠定了唐宋实用散文的基础。
古文运动“古文运动”是唐代文学史上的一次文5韩愈的文学主张及创作“文以载道”,文道合一。发愤寄慨,“不平则鸣”。重视修养,“气盛言宜”。主张创新,“陈言务去”。代表作有:《原道》、《杂说》、《师说》、《进学解》《祭十二郎文》》、《祭柳子厚文》(文)。《山石》、《左迁蓝关示侄孙湘》、《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诗)。
韩愈的文学主张及创作“文以载道”,文道合一。6韩愈的散文风格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韩愈
(学业的精深,在于勤奋刻苦,学业的荒废,在于嬉戏游乐;道德行为的成功在于深思熟虑,败毁在于因循苟且。)
“韩潮苏海”指唐朝韩愈和宋朝苏轼的文章气势磅礴,如海如潮。这就明确地指出了韩愈的散文风格——气势磅礴,汪洋恣肆,自由奔放,感情充沛。韩愈的散文风格“韩潮苏海”指唐朝韩愈和宋朝苏轼的文章7
“说”,古义为陈述和解说,因而对这类文体,都可按“解说……的道理”来理解。”师说”的意思就是:解说关于“从师”的道理。
“说”是古文中的一种文体,属议论文,一般陈述自己对某种事物的见解。可以先叙后议,也可夹叙夹议。韩愈《马说》、柳宗元《捕蛇者说》、周敦颐《爱莲说》等都属于这一种文体。题解“说”,古义为陈述和解说,因而对这类文体,8时代背景
“由魏、晋以下,人益不事师。今之世,不闻有师;有,辄哗笑之,以为狂人。独韩愈奋不顾流俗,犯笑侮,收召后学,作《师说》,因抗颜而为师,世果群怪聚骂,指目牵引,而增与为言辞,愈以是得狂名。”
——柳宗元《答韦中立论师道书》时代背景“由魏、晋以下,人益不事师。今之世9此文作于唐德宗贞元十八年(802年)。魏晋以来的门阀制度至唐代仍有沿袭。贵族子弟都入弘文馆、崇文馆和国子学。上层士卒子弟无论德、行、学问如何,都有官可做。他们不需要学习,也看不起老师,而且鄙视从师。这种风气到韩愈所处时代有增无减,渐趋恶劣。韩愈当时35岁,正在国子监任教,他对这种不良的社会风气深恶痛绝,写下了这篇文章。写作背景此文作于唐德宗贞元十八年(802年)。魏晋以来的门阀10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后生于吾乎?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求学的人用来……的、……的凭借传授。通“授”懂得那,指示代词他,人称代词本来知道、懂得相当于“于”“以之为师”学习道理岂,哪因此无论、不分讲解第一段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11师①古之学者必有师②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③惑而不从师④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⑤吾从而师之⑥吾师道也,夫庸之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名词,老师名词意动用法,以……为师名作动,学习师①古之学者必有师⑤吾从而师之⑥吾师道也,夫庸之其年之先后生12之①古之学者必有师②人非生而知之者③吾从而师之④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⑤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结构助词,“的”代词,指知识和道理代词,“其”结构助词,无义结构助词,不译之①古之学者必有师结构助词,“的”代词,指知识和道理代词,“13其①其为惑也,终不解矣②其闻道也固先乎吾③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指示代词,那,那些人称代词,他,他们人称代词,他,他的其①其为惑也,终不解矣指示代词,那,那些人称代词,他,他们人14
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1、找出表明中心论点的句子2、找出表明教师职能的句子3、表明从师必要性的句子4、表明择师标准的句子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者也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矣,终不解矣。分析第一段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1、找出15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从师学习的风尚超出名作动,低于却以……为耻,意动用法因此讲解第二段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16
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代词,他们对于自身,自己糊涂一句话叫“句”,句子中间需要停顿的地方叫“读”有的人通“否”。讲解第二段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17今之众人圣益圣,愚益愚其皆出于此乎则耻师焉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小学而大遗古今异义词,普通人形作名,圣人,愚人语气副词,表推测,大概,也许意动用法,以……为耻宾语前置句,“之”提宾标志名作动,从师学习小学,古今异义词,小的方面学习;而,表转折,但是;大,形作名,大的方面今之众人古今异义词,普通人形作名,圣人,愚人语气副词,表推测18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古代用巫术医术为人治病的人泛指各行各业的工匠艺人类有“如此如此”的意味,此译为“等等”差不多阿谀,奉承不值得提起,看不起。齿,同等对待竟语气助词讲解第二段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19词类活用1、而耻学于师2、于其身也,则耻师焉3、不耻相师4、卑则足羞5、孔子师郯子形容词意动用法,认为……可耻形容词意动用法,认为……可耻形容词意动用法,认为……可耻名词的意动用法,以……为师形容词意动用法,以……为羞词类活用1、而耻学于师形容词意动用法,认为……可耻形容20分析第二段
第二段中“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与“士大夫之族”在从师的问题上分别怎样做的?这样的做法带来怎样的局面?不耻相师;群聚而笑之。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从反面批判当时士大夫耻于从师的风气分论点: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论证方法:对比论证古圣人-——今众人择师教子——自身耻师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士大夫之族分析第二段第二段中“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与“士大夫21
圣人无常师()。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孔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之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学于余。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师说以贻()之。
固定的老师不一定学习,研究时俗赞许赠送讲解第三段圣人无常师()。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22分析第三段联系第一段、第二段,分析第三段举出孔子的例子,意在证明怎样的观点?学者必有师。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
说明谁可为师分论点:圣人无常师论证方法:举例论证分析第三段联系第一段、第二段,分析第三段举出孔子的例子,意在23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学于余。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师说》以贻之。好:喜爱。六艺经传:六艺,指《诗》、《书》、《礼》、《乐》、《易》、《春秋〉。通:普遍。于:前一个是介词,表被动,被;后一个也是介词,从。行:做。贻:赠送。讲解第四段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学于余24说明写作原因分论点:不拘于时行古道文章第四段交待写作缘由,但仍隐含着作者的观点,那些句子可以表现作者的观点?不拘于时学于余能行古道分析第四段说明写作原因文章第四25中心论点:古之学者必有师提出中心论点,阐述师的作用和择师的标准(一段)(二段)批判当时的坏风气(三段)1、中心论点2、师的作用3、择师的标准1、古今对比(纵比)2、自己与孩子对比3、巫医、乐师等与士大夫对比(自比)(横比)以孔子为例,论证从师的正确态度(四段)交代写作的缘由,委婉发出倡议:好古文,行古道。
阐述道理反面、对比论证正面、事例论证全文小结中心论点:古之学者必有师提出中心论点,阐述师的作用和择师的标26对比论证分论点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论据(三组对比)正确态度错误态度作者的议论抒情1、古之圣人圣人众人圣益圣,愚益愚今之众人(纵比)从师而问耻学于师其皆出于此乎(反诘)2、对其子爱其子于其身小学而大遗对其身(自比)择师而教耻学于师吾未见其明也(否定)3、百工之人百工之人士大夫师道不复,智反不能及士大夫不耻相师群聚而笑之其可怪也欤(讽刺)分论点与总论点关系从批评反面现象中进一步阐明总论点。对比论证分论点27古今异义词1、古之学者必有师2、吾从而师之3、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4、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古义:求学的人今义:学术上有一定成就的人古义:是两个词,动词“从”和连词“而”。今义:合成一个连词,表目的或结果。古义:普通人今义:很多人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上海市松江区2025届高三高考模拟卷(二)数学试题含解析
- 江苏省淮安市车桥中学2025届高三月考试题含解析
- 江苏省南京市高淳区2025年初三2月份自测化学试题含解析
- 山东省济宁嘉祥县联考2025届初三下学期适应性月考卷(三)物理试题含解析
- 江苏省常熟市第一中学2025届高三摸底考试数学试题试卷含解析
- 临沂科技职业学院《工程材料与构造》2023-2024学年第二学期期末试卷
- 喀什职业技术学院《试验设计方法》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南京理工大学《建筑模型制作与造型设计课程设计》2023-2024学年第二学期期末试卷
- 四川省自贡市2024-2025学年数学五年级第二学期期末统考试题含答案
- 信阳师范大学《专业英语1》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口腔护理学基础-口腔四手操作技术
- 采油工、注水工知识竞赛试题及答案
- 2024年官方兽医考试题库
- 历史中考冲刺之答题技巧选择题材料题论述题(部编版)
- 《联合国教科文:学生人工智能能力框架》-中文版
- 女生青春期教育教学设计
- 《韧性:不确定时代的精进法则》笔记
- 主体结构工程施工单选题100道及答案
- 人教版小学美术三年级下册全册同步教案 (一)
- 《中国药物性肝损伤诊治指南(2024年版)》解读
- 2025数学步步高大一轮复习讲义人教A版复习讲义含答案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