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届浙江省新高考研究卷(二)语文试题 含解析_第1页
2024届浙江省新高考研究卷(二)语文试题 含解析_第2页
2024届浙江省新高考研究卷(二)语文试题 含解析_第3页
2024届浙江省新高考研究卷(二)语文试题 含解析_第4页
2024届浙江省新高考研究卷(二)语文试题 含解析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浙江省新高考研究卷》(全国I卷)语文(二)

全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美国学者贾雷德•戴蒙德在其《枪炮、病菌与钢铁:人类社会的命运》一书中,从环境差异的角度,

解释了文明在某些地区诞生、某些特定文明成为支配性文明的过程,而其中“获取食物的效率”是早期的

关键。大规模种植,令支持社会发展的“粮食中心”得以诞生;而人类对某些特定味道的追求,最终产生

“蝴蝶效应”,成为人类文明重大转折的起点。

从“人猿相揖别”开始,植物的角色就已经举足较重。中科院植物学博士史军在《植物塑造的人类史》

一书中描述了红毛猩猩的习性,用以解释人类的祖先当年为什么选择直立行走:“更多时候,它们会用上

肢抓住头顶的枝条,下肢在树干上,方便快速采摘那些‘手臂’可以触及的成熟果实。”

部分人类祖先通过“解放双手”,发现了一个更高效率地获得食物能量的途径。猿猴类动物以素食为

主,主要从树叶中吸取热量,可谓事倍功半。而学会运用上肢的种群,可以摘取果实,在其“菜谱”中增

加能量更高的“菜式”。

高能量食物让人类祖先既获得更多支持大脑发育的营养,从而提升种群的智力,驱动其日后进化成人

类,同时又减少摄入食物的时长,将节省下来的时间用于繁衍、养育后代、抢夺地盘等,提升种群在其生

存环境中的竞争优势。除了带来高能量食物的种种好处外,直立行走还促成了人类祖先掌握更多的衍生技

能。尤其重要的是奔跑和投掷,这些技能使人类祖先找到了狩猎动物的方式,增加了食物源和营养源。狩

猎动物又成为驯化动物的前提,为人类实现大规模粮食生产奠定了基础。

上述一切影响人类种群命运的变化,只不过起源于“摘果实”这个如今看来轻而易举的动作。

继直立行走和狩猎之后,人类收集食物的方式日渐先进。他们学会了用火,通过加热食物来消灭食物

中的细菌,降低进食时感染疾病的风险;他们发展出农业,通过种植、养殖来实现稳定的粮食供应……于

是,植物成为驱动人类历史车轮前进的“燃料”。

在文明演进中,食用型植物的影响力也以不同形式发挥。新月沃地之所以成为人类文明的摇篮,是因

为公元前8500年这里就率先栽培“二粒小麦”。而欧美文明的霸主地位,则起源于贪图某些“味道”。胡

椒是原产于亚洲的作物,曾经因为其美妙的异香令欧洲人痴迷。但作为“中间经销商”的阿拉伯人非常狡

猾,不愿意告诉欧洲人香料的来源,以便长期赚取差价。为了寻找宝贵的神秘香味的来源,15世纪时,欧

洲的船队出发了。1492年,西班牙人克里斯托弗•哥伦布误打误撞,发现了美洲大陆,从而使西班牙人在

美洲开辟了殖民地;1498年,葡萄牙人达•伽马准确找到从欧洲通往印度洋的海上航线,从而来到胡椒的

故乡—印度喀拉拉邦;还有英国、荷兰、比利时等继续纵横于各个大洋的船队,最终缔造了“大航海时

代”。之后的历史为大众所熟悉:欧洲人通过航海殖民掠夺资源、大规模积累资本;欧洲本土消费市场日

渐繁荣,资本主义开始萌茅;资本家更高效地占有剩余价值的需求,被各种技术创新满足;科技革命的成

果开始涌现,最终全面推动欧美经济文化实力的提升。这是人类走向现代化的过程。而这一切,从一颗小

小的胡椒开始。

人类社会进入全面现代化的今天,对味道的追求也越来越极端。然而,过度追求美味对于不断勾勒人

类发展蓝图的植物来说,意味着灾难的到来。

美国人热爱吃牛肉,然而生产牛肉所消耗的谷物显著高于生产其他肉类的消耗。这意味着越多的人想

吃牛肉,就需要越多的耕地,最终导致耕地对林地的占用。食用牛肉还会间接影响植物的生存状态。牛是

反刍动物,其消化过程产生大量甲烷。同为温室气体,甲烷对温室效应的影响是同体积二氧化碳的25倍。

大规模养殖牛,即意味着温室气体的高强排放,这会加快气候变暖,而气候变暖又将导致很多温带植物失

去熟悉的成长环境。

近年来,控制碳排放、节约粮食的倡导力度日益加大,就是不希望人类的生存环境被人类日益变大的

胃口破坏。正如现代人遇到的多种“富贵病”,如痛风、胰腺炎等,是饮食更精细、更大量所致,放在人

类文明的框架来看,吃得好也是人类文明“富贵病”危机的源头。极端天气增加、生态多样性遭破坏、能

源危机……种种挑战因人类过分消耗、破坏植物的生存状态而出现。

这也许是植物的被动“报复”。处理人类与植物的关系,人类一直是主动的一方。处理得当,植物就

是人类进步的隐藏驱动者;处理不得当,植物凋零时,也会拉着人类“同归于尽”。

(摘编自Freelee《植物塑造了人类历史》)

1.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贾雷德•戴蒙德认为人类早期”获取食物的效率”是文明能在某些地区诞生、某些特定文明成为支配性

文明的关键性因素。

B.人类祖先选择直立行走的目的是“解放双手”,如此则可以方便、快速采摘触手可及的果实,这就提高

了获取食物的效率。

C.直立行走不仅给人类祖先带来高能量食物,还促成他们掌握奔跑和投掷技能,进而学会狩猎动物,增加

了食物源和营养源。

D.今天的现代人类对味道的追求越来越极端,而这种过度追求意味着大量植物被人为破坏,进而给人类自

己带来了灭顶之灾。

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氐琥的一项是()

A.人类祖先一个小小的“摘果实”动作最终影响了人类种群命运的变化,这也可以说是一种“蝴蝶效应”。

B.“人猿相揖别”的标志和关键是人类祖先通过直立行走而“解放双手”,双手的解放让人类一步步走上

文明之路。

C.大规模养牛不仅导致耕地侵占林地,还意味着温室气体甲烷的高强排放,加快气候变暖,最终导致大量

植物灭绝。

D.控制现代人日益变大的胃口意味必须控制碳排放和节约粮食,否则不仅“富贵病”越来越多,还会导致

影响人类生存的多种环境挑战。

3.下列选项,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第六段观点的一项是()

A.古代埃及在肥沃的尼罗河河谷区发展出农业,使之成为古代非洲著名的粮仓,进而孕育出灿烂的古埃及

文明。

B.古代西亚两河流域的人类最早驯养牛,并建立了世上最早的牛、羊、猪等家畜养殖中心,促进了古代两

河文明的兴盛。

C.距今约7000前的河姆渡人已经学会了制作骨器、陶器、玉器、木器等各类生产、生活用具,创造了当

时比较先进的中华文明。

D.约公元前四千年,美索不达米亚平原上的古巴比伦人不仅发明了文字,而且发明了用于书写文字的“泥

板书”,而其建筑艺术更堪称一绝。

4.简要概述第七段的论述层次。

5.请根据文本说说“植物”是怎样“塑造了人类历史”的。

【答案】1.B2.C

3.A4.①第七段整体采用总分论述结构,先总说食用型植物的影响力也以不同形式发挥,推进了文明的

演进。②然后用新月沃地的实例说明“二粒小麦”在文明演进中的作用。③接着用欧洲文明的实例说明胡

椒在欧美文明演进过程中的巨大作用。

5.①植物促使人类祖先解放双手、直立行走、进行狩猎,提升了种群智力,最终影响了人类种群命运的变

化。②植物促使人类改进收集食物的方式,是驱动人类历史车轮前进的“燃料”。③食用型植物中有巨大

的影响力,推进了人类文明演进过程。④植物是人类进步的隐藏驱动者,当下需要人类处理好与植物的关

系。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和分析文本内容的能力。

B.“人类祖先选择直立行走的目的是‘解放双手'”错误,曲解文意。由“用以解释人类的祖先当年为什

么选择直立行走:'更多时候,它们会用上肢抓住头顶的枝条,下肢在树干上,方便快速采摘那些‘手臂'

可以触及的成熟果实。’”可知,人们选择直立行走,最初是为了“方便快速采摘那些‘手臂’可以触及

的成熟果实”。

故选Bo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本观点态度的能力。

C.“最终导致大量植物灭绝”错误,无中生有,曲解文意。原文是“食用牛肉还会间接影响植物的生存状

态”“大规模养殖牛,即意味着温室气体的高强排放,这会加快气候变暖,而气候变暖又将导致很多温带

植物失去熟悉的成长环境”,是说会影响植物的生存状态,没有说“大量植物灭绝”。

故选C。

【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的能力。

第六段的观点是:植物成为驱动人类历史车轮前进的“燃料”。

A.强调农业的发展,孕育出古埃及文明,能证明“植物成为驱动人类历史车轮前进的‘燃料'”。

B.强调畜牧业对文明的作用。

C.强调手工业对文明的作用。

D.强调人类发明的进步。

故选Ao

【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概括文本信息,分析文本行文思路的能力。

“论述层次”可以理解为论证结构、行文脉络等。

第七段先说“在文明演进中,食用型植物的影响力也以不同形式发挥”。

后面为分说,第二层先说“新月沃地之所以成为人类文明的摇篮,是因为公元前8500年这里就率先栽培'二

粒小麦'”,证明了“二粒小麦”对于新月沃地的作用,以及其对人类文明的作用。

由“而欧美文明的霸主地位,则起源于贪图某些‘味道’。胡椒是原产于亚洲的作物,曾经因为其美妙的

异香令欧洲人痴迷”可知,第三层重点讲述胡椒在欧洲文明发展演进过程中的作用,它推动了哥伦布发现

新大陆,达•伽马找到新航线等,“最终全面推动欧美经济文化实力的提升”。

可见第七段整体采用总分论述结构。

【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和整合信息的能力。

由本文2-5段可知,人类的祖先为了采摘果实,选择直立行走;然后“发现了一个更高效率地获得食物能

量的途径”;接着“高能量食物让人类祖先既获得更多支持大脑发育的营养,从而提升种群的智力”,人

类开始奔跑、投掷、狩猎等,因此,植物影响了人类种群命运的变化。

由第6段“继直立行走和狩猎之后,人类收集食物的方式日渐先进。他们学会了用火……他们发展出农业,

通过种植、养殖来实现稳定的粮食供应”可知,植物成为驱动人类历史车轮前进的“燃料”,推动了人类

历史的前进。

由第7段“在文明演进中,食用型植物的影响力也以不同形式发挥”“……科技革命的成果开始涌现,最

终全面推动欧美经济文化实力的提升。这是人类走向现代化的过程”可知,植物在人类文明演进过程中发

挥了巨大的影响力,推进了人类文明演进过程。

由最后几段“然而,过度追求美味对于不断勾勒人类发展蓝图的植物来说,意味着灾难的到来”“处理人

类与植物的关系,人类一直是主动的一方。处理得当,植物就是人类进步的隐藏驱动者;处理不得当,植

物凋零时,也会拉着人类'同归于尽'”可知,植物是人类进步的隐藏驱动者,当下需要人类处理好与植

物的关系,以免人类与植物同归于尽。

(二)现代文阅读n(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硬杀

王在庆

街头树荫之下,十几人围成一圈,有人喊撑士,有人嚷飞相,有人摇头,有人微笑。对弈者各坐马扎;

棋盘左蹲一二人,右蹲一二人;站在他们身后的双手撑膝,肩膀俯下;最外层的则努力伸长身体,伸长脖

子。对阵二人一位白发无须,一位白须无发。白发者穿白色T恤,面色白净。白须者套二股筋背心,肩膀

黑如皂铁。人堆之中,①一白一黑,便如太极双鱼之目。众人或纸扇轻摇,或芭蕉猛挥,聊胜于无,难解

桑拿闷热。

二人仿佛石佛,不动不摇坐如钟,任凭周遭聒噪,半天不走一步。旁边就有人耐不住,高叫起来:“老

陶,你在法院就这样断官司呀?娃都生出来了!”又有人叫:“茅坑,别占个茅坑不拉屎!”老陶不应,

“茅坑”也不应。不知道哪个是法官,哪个又是“茅坑”。围观者渐觉无趣,走去三两人,空隙处又填进

两三人。远远的东北方向,乌云如墨。

半晌走动一步,马上招来一片骂声——眼见对方不听劝,偏往坑里跳,②此恨绵绵无绝期,转而对另

一方大叫:"跳马!妗子改嫁——没救(舅)了!”谁知道这一位也如同聋子。对面一位参谋接过着儿来,

破了这个必杀技,于是两个支着儿的比比画画,在半空中下起了盲棋,唇来舌往,兵来将挡,终于下成一

盒耦糊,彼此不服气,最后好像都赢了,无语观棋,音乐声渐近,洒水车徐徐驶来,围观者纷纷躲开,好

心人提醒当局者,但两人分明已入定,坚如磐石,皆然不动,水柱贴地面扫射而过,“黑白双佛”的鞋面

裤脚遍布泥点。观棋者复又聚拢,太极双鱼依旧。乌云渐近,但闻雷声隐隐,树叶纹丝不动。

有人掏出烟来,左右让一让,自己点着了,猛吸几口,连烟雾带牢骚一块儿喷出来:“这是第三根了,

这盘棋才兑了两个卒,马换了个炮!”另一位说:“我都撒了两泡尿了,年前看来下不完了!”两个人东

拉西扯,忽听啪地一响,低头一看,又落一子。又抽几口烟,隔了半晌,一拍大腿:“好棋!”太极圈内

无不纳闷儿好从何来。忽有人叫:“不好!雨来了!”众人抬头看时,只见树叶舞动,天空电光一闪一闪,

雷声隆隆,更要命的是,不远处黄尘如山,上掩乌云,下压地面,吞楼房,湮街道,滚滚而来!便如鸟雀

群中丢了个爆竹,观棋诸君霎时间跑了个精光!③太极双鱼游入大海.单剩两只“鱼眼”钉在原地。终于

有个发小不忍心,来扯两个老头子,扯这个这个甩胳膊,扯那个那个甩胳膊,再扯再甩,发小骂一句:“还

把木头疙瘩当成真枪真炮使了!死了我给你们开追悼会!”一顿足,如飞而去。

只见这风,有如半空里藏着一个要吃唐僧肉的妖怪,通天扯地,飞沙走石,顶风难行,顺风能飞!大

树折枝断叶,小树倾斜,几欲被连根拔起!沿街来不及收拾起来的塑料桌椅,跌跌撞撞飞起来,如风筝般

在半空中与塑料袋共舞,一家商店六七米长的招牌被从上往下撕下来,垂在门窗上招展飘摇,噂里啪啦的

玻璃碎裂声不绝于耳。好似火星撞了地球,④一阵风暴刮走了大小车辆,刮走了行人小贩,刮走了猫狗鸦

雀,甚至刮走了声音和空气,一切突然间静下来,定睛一看,街头拐角处还有一样东西没刮走:那两只“太

极鱼眼”仍然钉在那儿!两人皆蹲伏于地,白发变黄发,怒发冲冠;白须变黄须,如猬毛磔。马扎“端坐”

在路中绿化带里。奇就奇在两个老头儿之间多了座建筑圈砖头瓦块压住棋盘,围成四四方方一座城

池,里面两军对垒,将帅分守楚汉,阵式俨然,似有杀伐之声倏忽而出!

风是雨的头。风势稍歇,雨如黄豆,落地开花,僻啪作响;瞬间而成片,如万马奔腾;又过片刻,雨

声没有了点,没有了片,成为一个整体,充斥宇宙间,包裹了地球万物,似乎伸手即可触及,一吸便入肺

间。电光闪耀如群蛇,霹雳如在头顶炸响,摄人魂魄!半个小时过去,雨势渐弱,街道成了河川,黄水滚

滚滔滔。宛如刚洗过的街头,仍杵着两个浑身流水的老头儿!白发雪白,贴在头皮上,如戴白帽;白须亦

雪白,须梢收拢,水流如注,顺须而下。

两个年轻人撑着伞跑来了,看来是俩老头儿的子女,再劝老头儿也不走。无人敢动他们的将军大炮,

站在白须者身后的女孩流着眼泪,站在白发者身后的男孩跳脚大叫打着电话。一会儿,一辆救护车呜哇呜

哇闪着蓝灯开过来,把两个老头儿全都抬上车,又闪着蓝灯呜哇呜哇开走了。

一个在店铺里避雨的老头儿咋舌摇头:”这俩老家伙,都上过朝鲜战场呢!”

【注】①猬毛磔:刺猬的刺毛纷纷张开。磔(zhe):纷张。

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事理的一项是()

A,乌云由远而近,雷声由隐隐而隆隆,风通天扯地,飞沙走石,明面呈现天气恶劣之势,实暗寓双方棋势

的激烈。

B.两位老人将棋子看作生命般重要,暴风狂沙之中,他们用一圈砖头瓦块压住棋盘,围成四四方方一座城

池来保护棋子。

C.对两位对弈的老者而言,棋场即战场,棋手即战士,他们对弈不仅是技术的比拼,更是意志的比拼。

D.文中写了众多围观者、俩老头儿的子女、避雨的老头等人,采用的是烘托手法,从侧面突出了两位老人

的形象。

7.对文中画线句子的分析与鉴赏,不亚确的一项是()

A.句①写出了两位老人的肤色差异,而“如太极双鱼之目”的比喻又暗示棋局最后谁也赢不了谁。

B.句②引用了白居易的著名诗句,从围观者角度写出了他们的心理,恨下棋的一方不听劝,下出了臭招。

C.句③中“游入大海”以形象的比喻写两位老人没了围观者之后的自由感,一个“钉”字毕显对阵之激烈。

D.句④四个“刮走了”呈递进之势,极写风暴之猛烈,又为下文暴风刮不走两只“太极鱼眼”蓄势。

8.文末画线句在小说中有哪些作用?

9.根据情节内容,尝试为两位老人写一则人物短评。

【答案】6.B7.C

8.①交代两位对弈者举动反常的原因,让读者恍然大悟。②升华两位对弈者的形象,凸显他们不服输的斗

志和坚韧品质。③回扣文章题目。

9.专注而坚守的弈者,硬气的战士。①专注的弈者,通过观棋者的聒噪、离场来塑造。②坚守的弈者,通

过洒水车的扫射来塑造;③雷打不动的弈者,通过雷电大雨中各类人的各种反应来塑造;④硬气十足、坚

定不移的战士,通过店铺老头的话来深化形象。

【解析】

【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B.“将棋子看作生命般重要”“保护棋子”错,两位老人不是看重棋子,而是看重这场对弈的过程,他们

用一圈砖头瓦块围成四四方方一座城池,也是为了对弈能够进行下去。

故选B。

【7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重要语句的分析鉴赏能力。

C.“没了围观者之后的自由感”错,“太极双鱼游入大海”是写周围的人走了精光,周围很空旷。

故选C。

【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重要情节、语段的作用的能力。

文章最后一段写“一个在店铺里避雨的老头儿”说的话,交代“这俩老家伙,都上过战场”,前面交代两

人洒水车来了,纹丝不动;起风下雨了,两人坚如磐石,不受外界环境的影响,这样大家就能理解前面两

人反常的举动了,解开了读者的心底之谜。

结合“二人仿佛石佛,不动不摇坐如钟,任凭周遭聒噪,半天不走一步”“谁知道这一位也如同聋子”“好

心人提醒当局者,但两人分明已入定,坚如磐石,指然不动,水柱贴地面扫射而过,‘黑白双佛’的鞋面

裤脚遍布泥点”“奇就奇在两个老头儿之间多了座建筑一一一圈砖头瓦块压住棋盘,围成四四方方一座城

池,里面两军对垒,将帅分守楚汉,阵式俨然,似有杀伐之声倏忽而出“仍杵着两个浑身流水的老头儿!

白发雪白,贴在头皮上,如戴白帽;白须亦雪白,须梢收拢,水流如注,顺须而下”“终于有个发小不忍

心,来扯两个老头子,扯这个这个甩胳膊,扯那个那个甩胳膊,再扯再甩”“再劝老头儿也不走”等分析,

两位老人,丝毫不受外界环境和他人的影响,两人对弈坚如磐石,不管外界环境如何变化,两人都后然不

动,连儿女来劝也不走,这两位对弈者,身上彰显出一种不轻易服输的精神,坚持做好事情,绝不半途而

废,从他们身上,读者可以感受到坚韧的力量。“都上过战场呢”升华了前文塑造的人物形象。

结合标题“硬杀”分析,“这俩老家伙,都上过战场呢”,“上过战场”与标题“硬杀”呼应,结尾段呼

应标题,两位可爱又让人敬佩的对弈者形象,给读者以震撼。

【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作品的人物形象的能力。

可以先用一组词语来概括人物身份或精神品质。如从身份角度可概括为''弈者•战士”,从精神品质角度

可概括为“硬气”。然后结合情节分析人物形象。

结合“二人仿佛石佛,不动不摇坐如钟,任凭周遭聒噪,半天不走一步”“老陶不应,'茅坑’也不应”“围

观者渐觉无趣,走去三两人,空隙处又填进两三人”分析,周围的观棋者聒噪吵闹,围观者渐觉无趣,走

去三两人,但是丝毫不影响对弈者,这是专注的对弈者。

结合“音乐声渐近,洒水车徐徐驶来,围观者纷纷躲开,好心人提醒当局者,但两人分明已入定,坚如磐

石,岩然不动,水柱贴地面扫射而过,‘黑白双佛’的鞋面裤脚遍布泥点”分析,写洒水车来了,围观者

纷纷躲开,对弈者坚如磐石,指然不动,这是坚守的对弈者。

结合“天空电光一闪一闪,雷声隆隆……便如鸟崔群中丢了个爆竹,观棋诸君霎时间跑了个精光!太极双

鱼游入大海,单剩两只'鱼眼'钉在原地”“终于有个发小不忍心,来扯两个老头子,扯这个这个甩胳膊,

扯那个那个甩胳膊,再扯再甩”“一顿足,如飞而去”“只见这风,有如半空里藏着一个要吃唐僧肉的妖

怪……那两只‘太极鱼眼’仍然钉在那儿!两人皆碍伏于地,白发变黄发,怒发冲冠;白须变黄须,如猬

毛碟”“电光闪耀如群蛇,霹雳如在头顶炸响,摄人魂魄……如戴白帽;白须亦雪白,须梢收拢,水流如

注,顺须而下”等分析,写天空电光一闪一闪,雷声隆隆,围观者跑光了。发小来拉,对弈者都不动。雷

电霹雳,大雨来袭,对弈者稳坐不动等。这是雷打不动的对弈者。

结合“一个在店铺里避雨的老头儿哑舌摇头:'这俩老家伙,都上过战场呢'”分析,最后揭示对弈者都

上过战场的,这是硬气十足、坚韧的战士。前面写专注、坚守、雷打不动的弈者,这是普通的下棋者,生

活中常见的对弈者。最后揭示这是两位上过战场的战士,这是两位硬气的战士,对弈者的形象得到了升华。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元子0家有乳母,为圆转之器,以惇婴儿,婴儿喜之。母使为之聚孩孺,助婴儿之乐。友人公

植者,闻有戏儿之器,请见之。及见之,趋焚之,责元子日:“吾闻古之恶圆之士歌日:'宁方为皂②,不

圆为卿;宁方为污辱,不圆为显荣。'其甚者,则终身不仰视,目吾恶天圆。或有喻之,以天大无穷,人

不能极远视四垂,因谓之圆,天不圆也。对日:天纵不圆,为人称之,我亦恶焉。次山奈何任造圆转之器

恣令悦媚婴儿小喜之长必好之。教儿学圆且陷不义,躬自戏圆又失方正。嗟嗟次山,入门爱婴儿之乐圆,

出门当爱小人之趋圆,吾安知次山异日不言圆、行圆、动圆、静圆以终身乎?吾岂次山之友也?”

元子召季川®谓曰:“吾自婴儿戏圆,公植尚辱我言绝。忽乎吾与汝圆以应物,圆以早咳,非圆不预,

非圆不为,公植其操矛戟刑我乎?”

(选自唐•元结《恶圆》)

材料二:元子时与邻里会,曲全当时之欢,以顺f茗之意。归泉上,叔盈问日:“向夫子曲全其欢,

道然也,苟为尔乎?“元子曰:“叔盈视吾曲其心以徇财利,曲其行以希名位,当过吾。吾苟全一欢于邻

里,无恶然可也。”

东邑有全直④之士,闻元子对叔盈,恐曰:“吾闻元次山约其门人目无恶我之小曲,真昏鄙恶辞也。吾

辈全直三十年,未尝曲气以转声,曲辞以达意,曲步以便往,曲视以回目,犹患于古人。古人有恶曲者,

不曲臂以取物,不曲膝以便坐,见天下有曲于君、曲于民、曲于鬼神者,往劫而死之。今元次山苟曲言貌,

强全一欢,以为不丧其直,恩⑤哉!若能苟曲于邻里,强全一欢,岂不能苟曲于乡县,以全言行?能苟曲于

乡县,岂不能苟曲于邦国,以彰名誉?能苟曲于邦国,岂不能苟曲于天下,以扬德义?若言行、名誉、德

义偕显,岂有装出不入门、权位不在己乎?呜呼!曲为之,小为大之渐,曲为之也,有何不可?奸邪凶恶

其繇⑥乎!”

元子闻之,颂曰:“吾以颜貌曲全一欢,全直君子之恶我如此。由有过于此者,何以自免?”

(选自唐•元结《恶曲》)

【注】①元子,作者元结自称,元结,字次山,唐代古文运动的先驱之一。②皂:皂隶,旧指衙门里

的差役。地位低下,因穿黑色衣服,故名。③季川:元结的堂弟。④全直:固守正直之道。⑤恩:hun,混

舌L。⑥繇:通“由”,经由。

10.材料二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次山A奈何B任造C圆转之器D恣令E悦媚F婴儿G小喜之H长必好之

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琥的一项是()

A.“以悦婴儿”一句中的“悦”与“悦亲戚之情话”一句中的“悦”意思都是“使……,快乐”,两者用法

相同。

B.“圆以趋时”一句中,趋,指趋向,迎合,与常用成语“趋炎附势”中的“趋”词义相同,且都带有贬

义色彩。

C.长老,我国古代对乡村中德高望重的老年人的敬称,《乡土中国》中所言“长老统治”中“长老”也是

此意。

D.钟鼎,指击钟列鼎而食,这里运用借代手法,借指荣华富贵,《红楼梦》中所写“钟鼎之家”,意思和

用法与之相同。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元结的朋友公植认为“方正”是作人的准则,让小儿玩“圆转之器”,便有鼓励他将来为人圆滑之嫌,

因此他不仅烧掉了这“圆转之器”,还引古人之言严责元结。

B.《恶曲》篇中“全直之士”其实是一个虚伪之人,他先怒责元结的说辞,之后吹嘘自身“全直三十年未

尝曲”,以此表明自己对曲己意而求他欢的憎恶,对直道的恪守。

C.《恶圆》篇批评了当时社会上四方讨好、八面玲珑的市价之道;《恶曲》篇则严斥了当时世风中曲己以

求名利权位之举:二者皆是借题发挥,针硬时弊,以小见大。

D.结构上,两篇短文都是由日常生活小事说起,寓事理于生活小事之中,叙事简洁,说理委婉,叙议结合,

步步推进,层层深入,事理相生,表现了高超的论说技艺。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非圆不预,非圆不为,公植其操矛戟刑我乎?

(2)叔盈视吾曲其心以徇财利,曲其行以希名位,当过吾。

14.友人公植批评元子“圆”,全直之士批评元子“曲”,运用了相同的逻辑艺术,试简析。

【答案】10.DGH

11.A12.B

13.(1)不圆滑的事不参与,不圆滑的事不去做,公植大概会拿着矛或戟来刺杀我们的。(2)叔盈如果看

到我委曲自己的心意来炫耀财富,委曲自己的行为来希图名声地位,那就应当批评我。

14.都运用了归纳逻辑。公植看到婴儿从小就喜欢圆,推出长大必定爱好圆;由元子喜欢婴儿玩圆,推出其

出外一定喜欢小人趋奉圆滑,进而得出本人可能就是一个圆滑之人的结论。全直之士由元子一次小小的曲

从而推出由小到大的无限曲从,最后推出其可能成为一个奸诈邪恶、穷凶极恶的人的结论。

【解析】

【10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句意:次山你怎么能随意制作圆转玩具,听任用它取乐婴儿,使婴儿从小就喜欢圆,长大必定爱好圆。

“次山奈何任造圆转之器”,“圆转之器”做“造”的宾语,句意完整,在其后D处断开;

“恣令悦媚婴儿”,“婴儿”做“悦媚”的宾语,句意完整,在其后断G处开;

“小喜之”“长必好之”,“小”“长”对应,各作主语,“之”做“喜”“好”的宾语,在其后H处断

开。

故DGH三处需要断句。

【1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现象及识记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

A.错误。使动用法,使……,快乐。/意动用法,以……为快乐。句意:制作了一个圆转玩具来使(引逗)婴

儿高兴。/以亲戚们的知心话为喜悦。

B.正确。句意:圆滑迎合时俗。/巴结、投靠有权势的人。

C.正确。

D.正确。

故选A。

【1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B.“虚伪之人”错误,文章讽刺了谄媚邪佞之流,“全直之士”并非虚伪之人,而是作者着力歌颂的对象,

因此“吹嘘”一词也不当。

故选Bo

【1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1)“圆”,形容词活用为名词,圆滑的事;“预”,参与;“其”,大概;“刑”,刺杀。

(2)“徇”,炫耀;“曲”,委曲;“希”,希图;“过”,批评。

【1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赏析文章艺术手法的能力。

“小喜之,长必好之……入门爱婴儿之乐圆,出门当爱小人之趋圆,吾安知次山异日不言圆、行圆、动圆、

静圆以终身乎”,公植由婴儿爱玩儿圆的特殊现象,推出其长大必定爱好圆;由元子喜欢婴儿玩圆,推出

其出外一定喜欢小人趋奉圆滑,进而得出本人可能就是一个圆滑之人的结论;

“全直之士,闻元子对叔盈,恐曰:“吾闻元次山约其门人曰无恶我之小曲,真昏鄙恶辞也……若能苟曲

于邻里,强全一欢,岂不能苟曲于乡县……曲为之,小为大之渐,曲为之也,有何不可?奸邪凶恶其繇乎”,

全直之士由元子一次小小的曲从而推出由小到大的无限曲从,最后推出其可能成为一个奸诈邪恶、穷凶极

恶的人的结论。

以上两人都是由特殊现象推出一系列相关情况,得出相关结论,都运用了归纳逻辑。

参考译文:

材料一:元子家里有位乳母,制作了一个圆转玩具来引逗婴儿高兴,婴儿很喜欢。母亲就让乳母召集

一些幼童陪伴婴儿一同玩乐。朋友公植,听说有取乐婴儿的玩具,便请求看看;等看到圆转玩具,就急忙

把它烧了,并责怪元子说:“我听说古代有个憎恶圆的读书人唱道:'宁可方正而为奴仆,不可圆滑而为

卿相;宁可正直沦为奴隶,不能圆滑谋求显荣。'更严重的,有人终生不仰望天空,说:'我厌恶天是圆

的。'有人告诉他天是空阔无边的,人不能看到尽头,远远望去天幕四面垂落,因此说天是圆的,其实天

并不圆啊。他回答说:'天即使不圆,但被人称作圆的,我也讨厌。'次山你怎么能随意制作圆转玩具,

听任用它取乐婴儿,使婴儿从小就喜欢圆,长大必定爱好圆。教婴儿学圆,已陷入不义;亲自玩圆,又丧

失了正直的品德。唉、唉,次山啊!回家喜欢婴儿玩圆,出外一定喜欢小人趋奉圆滑。我怎能知道次山你

以后不是说话圆滑、行事圆滑、动也圆滑、静也圆滑地度过一生呢?我哪能做次山的朋友啊!”

元子召唤季川对他说:“由于我让婴儿耍戏圆转玩具,公植尚且这样骂我和我绝交;唉!我与你如果

圆滑应付事物,圆滑迎合时俗,不圆滑的事不参与,不圆滑的事不去做,公植大概会拿着矛或戟来刺杀我

们的。”

材料二:我常常跟同乡人聚会,勉强迁就、成全当时大家的欢乐,以此来顺应乡里长者们的心意。回

到泉上的时候,叔盈问我道:“先前先生勉强迁就、成全他们的欢乐,从道理上说是对的,您是暂且这样

做吧?"我说:“叔盈如果看到我委曲自己的心意来炫耀财富,委曲自己的行为来希图名声地位,那就应

当批评我。我暂且对乡人成全一时之欢,你不厌恶我就行了。”

城东有一个固守正直之道的读书人,听到了我回答叔盈的话,惊恐地说:“我听说元结约集他的门徒

说不要厌恶我的小小的曲从,这真是糊涂浅薄可恶的话。我们这些人固守正直之道三十年,从未用勉强迁

就的语气来婉转地说话,从未用勉强迁就的言辞来表达心意,从未用勉强迁就的脚步来便于前行,从未用

勉强迁就的目光来四顾,比起古人来依然担忧不已。古代有厌恶勉强迁就的人,他们不会弯曲手臂来取东

西,不会弯曲膝盖来便于坐下,一旦看到有对国君勉强迁就、对百姓勉强迁就、对鬼神勉强迁就的人,就

前去胁迫他们,而后使他们死去。如今元结苟且曲从言语和脸色,勉强迁就来成全一时之欢,还自以为没

有丧失自己的正直,这真是胡言乱语呀!如果对乡邻苟且曲从,勉强迁就来成全一时之欢,难道不会对全

乡全县的人苟且曲从,来成全自己的言行?如果对全乡全县的人苟且曲从,难道不会对国家苟且曲从,来

彰显自己的名声荣誉?如果对国家苟且曲从,难道不会对天下人苟且曲从,来张扬自己的品德和仁义?如

果言行、名誉、德义全都彰显了,怎么会有富贵荣华不入家门、权势高位不属于自己的情形呢?”唉呀!

曲从他人来做人做事,小小的曲从就会渐渐演变成大大的曲从,曲从他人来做人做事,有什么不能做的呢?

奸诈邪恶的人穷凶极恶就是由此而来的呀!”

我听了后,赞叹道:“我因为脸色曲从乡人,以成全一时之欢,固守正直之道的君子就像这样地厌恶

我。如果有超过我这样做的人,拿什么来自求免罪?”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小重山

(南宋)章良能

柳暗花明春事深。小阑红芍药,已抽簪。雨余风软碎鸣禽。迟迟日,犹带一分阴。

往事莫沉吟。身闲时序好,且登临。旧游无处不堪寻。无寻处,惟有少年心。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旗的一项是()

A.首句以“柳暗花明”的意象渲染了暮春景象,以“已抽簪”比喻红芍药已然含苞待放,可谓形象之极。

B.“迟迟日”是说当日阳光迟迟不出,故有下文的“一分阴”,而“一分阴”又暗合下阕“无寻处”之情。

C.“时序”指时令,“且”字流露欣喜之情;“旧游无处不堪寻”意味着旧游仍在,然而一切已物是人非。

D.下阕采用先扬后抑笔法使情感呈现跌宕之势,先写沉醉眼前春光之美,终写岁月催人老、初心未酬之悲

情。

16.对于原诗“雨余风软碎鸣禽”,明代学者陈霆评改此词为:“鸣禽曰碎,于理不通……何不曰'碎鸣音'

也?”他的评改,你是否赞同?为什么?

【答案】15.B16.不赞同。“禽”指鸟雀,“碎”指声音纷繁多样。“碎鸣禽”体现鸟雀声纷繁,乃

至多样,展现暮春的特点;而“碎鸣音”只是在说声音的多样,展现不出鸟类的纷繁,体现不出暮春的氛

围。

【解析】

【1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赏析诗歌内容及艺术特色的能力。

B.“当日阳光迟迟不出”错误。“迟迟日”是说雨过天晴,太阳缓缓升起。点明季节特征,是白昼渐长,

日影阑珊,即所谓“春欲尽,日迟迟”;“一分阴”,言偶有浮云,瞬即消逝。

故选B。

【1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赏析诗歌炼句的能力。

“雨余风软碎鸣禽”的意思是:雨后的春风,更显得温柔轻盈,到处响着各种鸟雀宛唠的迎接春天的歌声。

“禽”指鸟,春雨之后,天气稳定,风和日丽,鸟雀唤晴,鸣声也格外欢快。“碎”是形容声音纷繁多样,

“碎鸣禽”明确了是鸟雀声纷繁,乃至多样,展现了暮春的特点。“碎鸣音”只是在说声音的多样,展现

不出鸟类的纷繁,减弱了暮春的氛围。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某高中的八字校训中有“自强”“弘毅”四字,前者语出《周易》“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后者则出自《论语》的“,

(2)“扁舟”意象在古诗文中已成为一种情感的表达,如苏轼的“”中的“扁舟”是自由之

舟,张若虚的“”中的“扁舟”是思念之舟。

(3)“江”与“月”的交融,往往会产生奇妙的诗意,如《琵琶行》中的“",又如《登快阁》

中的"”。

【答案】①.士不可以不弘毅②.任重而道远③.驾一叶之扁舟④.谁家今夜扁舟子

⑤.唯见江心秋月白⑥.澄江一道月分明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

注意以下字词的书写:弘毅、驾、唯、澄。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I(本题共3小题,1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夏日,我曾因干旱,站在地头上,焦灼地盼过南来的风,吹来载着雨滴的云朵。那是怎样地望眼欲穿

哪!盼着,盼着,有风吹过来了,但那阵风强了一点,把那片载着雨滴的云吹了过去,吹到另一片土地上。

我恨过,恨我不能一下子跳到天上,死死揪住那片云,求它给我一滴雨。那是什么样的痴心妄想!我终于

明白,这妄想如同想要拔着自己的头发离开大地一般。于是,A,我只能在我赖以生存的这块土地上,

寻找泉水。

没有充分的准备,使急促地上路了。历过的艰辛自不必说它。找到了水源,却发现没有带上盛它的容

器。仅仅是因为过于简单和过于发热的头脑,发生过多少次完全可以避免的惨痛的过失——真的,(),

我顿足,我懊悔,我哭泣,恨不得把自己撕成碎片。有什么用呢?再重新开始吧,这样浅显的经验却需要

比别人付出加倍的代价来记取。不应该怨天尤人,会有一个时辰,留给我检点自己!

我眼睁睁地看过,在无情的冰雹下,我那刚刚灌浆、远远没有长成的谷穗;在细弱的稻秆上摇摇摆摆

地挣扎,却无力挣脱生养它却又牢牢锁住它的大地,没有尝受过成熟是怎样一种滋味,便夭折了。

我曾张开我的双臂,愿将我全身的皮肉,碾成一张大幕,为我的青苗遮挡狂风、暴雨、冰雹……善良

过分,就会变成糊涂和愚昧。B,而强者才会战胜厄运,义无反顾地走完自己的路。

18.文中括号处漏了一个句子,请根据上下文的逻辑,从下面两个句子中选择正确的一句(只填写代号)

()

A.那并非不能,让人真正痛心的正是在这里:并非不能。

B.那是真的不能,让人真正痛心的正是在这里:真的不能。

19.请在文中画横线的AB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

过10个字。

20.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可以改写成:“我恨我不能一下子跳到天上揪住那片云。”从语意上看改文与原文

基本相同,为什么说原文表达效果更好?

【答案】18.A19.我不再妄想厄运只能将弱者淘汰

20.①原句用“我恨过”强调情绪过程,突出情感的强烈;改句没有此句没有突出情感程度的效果;

②原句运用修饰词“死死”,描摹要全力揪住云朵的情态,生动形象,而改句缺乏具体生动的描写,不能

更好地反映人物的情感。

③原句用三个短小的分句,句式简洁,节奏感强,突出了自己的情感表达。而改句用一个陈述句客观表述

自己“恨”的心情,表达效果不强。

【解析】

【1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连贯的能力。

根据上文“仅仅是因为过于简单和过于发热的头脑,发生过多少次完全可以避免的惨痛的过失”,说明那

些过失原本可以避免,又据下文“我顿足,我懊悔,我哭泣,恨不得把自己撕成碎片”,说明自己既懊悔

又痛心,可推断括号部分应该表达并非不能避免过失,但是过失的确发生了,让人痛心。因此,A项“那

并非不能,让人真正痛心的正是在这里:并非不能"最符合语境。而B项是说“那是真的不能”,不合文

意,排除B。

故选Ao

【1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情境补写的能力。

A处,根据上文“那是什么样的痴心妄想!我终于明白,这妄想如同想要拔着自己的头发离开大地一般”,

是说天上降雨的想法不能实现;又据语境只能在赖以生存的这块土地上寻找泉水,故应填“我不再妄想”。

B处,根据下文“而强者才会战胜厄运,义无反顾地走完自己的路”,可推断此处是与强者战胜厄运作对

比,应说弱者的情况,故应填“厄运只能将弱者淘汰”。

【20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赏析句子的表达效果的能力。

原句用“我恨过”单独成句,强调自己“恨”的情绪过程,突出自己情感的强烈;改句没有此句,直接用

“我恨……”,没有突出情感程度的效果;

原句“死死揪住那片云”,运用修饰词“死死”,描摹自己要全力揪住云朵的迫切、焦急的情态,生动形

象,而改句只用“揪住那片云”,缺乏具体生动的描写,不能更好地反映人物的情感。

原句“我恨过,恨我不能一下子跳到天上,死死揪住那片云”,用三个短小的分句来写写自己的心理状态,

句式简洁,节奏感强,突出了自己的情感表达。而改句“我恨我不能一下子跳到天上揪住那片云”只是客

观的表述自己“恨”的心情,程度较轻,没有原句的表达效果强。

(二)语言文字运用II(本题共2小题,1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最后一段回忆是五月的北国。

清晨,窗纸微微透白,万籁俱静,噫■亮的喇叭声,破空而来。我忽然想起了白天在一本贴照簿上所见

的第一张,银白色的背景前一个淡黑的侧影,一个号兵举起了喇叭在吹,①严肃,坚决,勇敢,高度的警

觉,都表现在小号兵的挺直的胸膛和高高的眉棱上边。我赞美这摄影家的艺术,我回味着,我从当前的喇

叭声中也听出了严肃,坚决,勇敢和高度的警觉来,于是我披衣出去,打算看一看。空气非常清冽,朝霞

笼住了左面的山,我看见山峰上的小号兵了。霞光射住他,只觉得他的额角异常发亮,然而,使我惊叹叫

出声来的,是离他不远有一位荷枪的战士,面向着东方,严肃地站在那里,犹如雕像一般。晨风吹着喇叭

的红绸子,在清冽的空气中,只这是动的;战士枪尖的刺刀闪着寒光,在粉红的霞色中,只这是刚性的。

我看得呆了,我仿佛看见了民族的精神化身而为他们两个。

②如果你也当它是“风景”,那便是真的风景,是伟大中之最伟大者!

21.任选下面两小题中的一题,品味标点符号的作用。

(1)有读者说文中画横线处①的三个逗号应该改为顿号,你是否同意?为什么?

(2)有读者说文中画横线处②两个“风景”都应该加上引号,你是否同意?为什么?

22.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在语言运用上有什么特点?产生了怎样的效果?

【答案】21.示例:

(1)不同意,①中三个逗号的使用,更加强调了每种神态,更生动形象地表现了“小号兵”的形象特点。

(2)不同意,②中两个“风景”的含义是不同的,第一个“风景”加上双引号表示特殊含义,不是自然风

光,而是人的精神、人的活动;第二个“风景”与“风景”的本义相关,前加“真的”,是指人的精神的

辐射,填补了自然界的贫乏,增添了景色,人类创作了第二自然,所以不用加双引号。

22.①使用短句,突出了每一小句的内容,同时使得表达灵活又富有韵律美。②使用了整句,形式整齐、音

律和谐。同时使得两句对应内容的特点更加鲜明,清冽的空气中“红绸子”的动与红霞中“战士枪尖”的

刚性形成对照,自然之美与人之美完美结合。

【解析】

【2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标点符号的能力。

①中,逗号比顿号的停顿时间长,主要是为了突出强调。使用逗号,强调了“严肃”“坚决”“勇敢”“高

度的警觉”每种神态。使得“小号兵”的形象更加形象生动。

②中的两个“风景”的含义不同。“风景”指的是供观赏的自然风光、景物,而第一个“风景”具有特殊

含义,不是解放区军民的精神及活动;第二个风景则是强调延军民刚毅不屈、昂扬向上的精神和生活使这

里的风光更加生动,填补了自然界的贫乏,增添了景色,人类创作了第二自然,所以不用加双引号。

[22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