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宁波市江口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三语文模拟试卷含解析_第1页
浙江省宁波市江口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三语文模拟试卷含解析_第2页
浙江省宁波市江口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三语文模拟试卷含解析_第3页
浙江省宁波市江口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三语文模拟试卷含解析_第4页
浙江省宁波市江口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三语文模拟试卷含解析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浙江省宁波市江口中学2023年高二语文模拟试卷含解

一、现代文阅读(35分,共3题)

1.文学名著阅读(15分)

10.下列各项中,对作品故事情节的叙述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A.在军阀混战中,青州黄巾又起,曹操前往收降了三十余万人,择精壮者编为“青

州军”,朝廷封曹操为镇东将军,屯驻兖州。又得到了荀攸、郭嘉等谋士和于禁、典韦等

猛将,自是曹操部下文有谋臣,武有猛将,威镇山东。

B.徐州太守陶谦向北海太守孔融求援。孔融与陶谦交往深厚,决定出兵。部队正要

出发,一支起义的黄巾军来借粮食,孔融不肯,黄巾军便把北海城四面围住。孔融只好派

太史慈向刘备求助。刘备早就听说了孔融的名字,当即带兵解了北海之围。

C.刘玄德离北海来见公孙瓒,具说欲救徐州之事。瓒曰:“曹操与君无仇,何苦替

人出力?"玄德曰:“备已许人,不敢失信。”瓒曰:“我借与君马步军二千。”玄

德曰:“更望借赵子龙一行。”瓒许之。曹操知道刘备前来帮助陶谦,害怕前后受敌,便

带兵离开徐州。

D.曹操杀进濮阳城被包围,遇上吕布。操以手掩面,加鞭纵马而过。吕布从后拍马

赶来,将戟于操盔上一击,问曰:“曹操何在?”操反指曰:“前面骑黄马者是他。”吕

布听说,弃了曹操,纵马向前追赶。途遇典韦,杀条血路,回到曹营。

E.吕布被曹操打败后投靠刘备,张飞不容他,吕布只好领兵住在徐州附近的小沛。曹

操视刘备、吕布为心腹之患,怕二人合力进犯,于是封刘备为徐州牧,下密诏让他杀掉吕

布。刘备不忍,操又下诏让刘备讨伐袁术。刘备带领关羽领兵出发,留张飞守徐州。张

飞酒后使性,鞭打吕布。吕布发怒,勾结他的岳父曹豹乘夜袭取了徐州。

11.下列各项中,对作品故事情节的叙述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A.曹操退兵之后,周瑜急忙率军来攻南郡,守将曹仁与周瑜展开大战。激战中,周

瑜中了毒箭。曹仁败退后,诸葛亮却乘机占领了南郡、荆州等地。周瑜火气攻心,伤口进

裂。这是孔明一气周瑜。

B.鲁肃向刘备讨荆州,孔明借口荆襄九郡是刘表地盘,刘表虽死,其子刘琦尚在,刘

备以叔辅侄为由,将鲁肃赶了回去。

C.刘备听从马良的建议,出兵南下,一举攻取了零陵,赵云乘势又攻取了桂阳。桂

阳太守想把自己刚刚守寡的嫂子嫁给赵云,被赵云严词拒绝。

D.关羽见赵云、张飞双双立功,便带领五百人马来攻长沙,与老将黄忠展开激战。在

阵前黄忠的战马马失前蹄,关羽刀下留情,作为回报,黄忠对关羽箭下留情。太守韩玄大

怒,要杀黄忠,最后魏延杀了太守,献了城池。

E.玄德待黄忠甚厚。云长引魏延来见,孔明喝令刀斧手推下斩之。玄德惊问其故。

孔明曰:“食其禄而杀其主,是不忠也;居其土而献其地,是不义也。吾观魏延脑后有反

骨,久后必反,故先斩之,以绝祸根。”玄德听了孔明的话,就把魏延赶走。

12.简答题。(5分)

简述庞统巧授连环计的故事。

参考答案:

10、CE.(C.百通获悉吕布攻占了也的大本营克州,伯后方不稳.E.出仃■沟.百为较机内应

女婚吕布.吕布案夜袭甲I徐州.)

11、BE.(B.不受肥•鬲灶回,而是忸娘出点.E.刘金本肥就与出走.而是谓孔明亮照.第H

在军中.)

12、代场正与闵后.笠或便网连环计,火方子田.可屋0哲人公正巧■!♦又说落千车.

n6与度长精汁tut,让苻干河1■冷引荐7女妖.麻妩「HI•小鬣•.北方人,不习水战,冬生箧盛力田,建正能

2.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7〜9题。

乡土本色

费孝通

从基层上看去,中国社会是乡土性的。那些被称士气的乡下人是中国社会的基层。我

们说乡下人士气,这个土字用得很好。土字的基本意义是指泥土。乡下人离不了泥土,因

为在乡下住,种地是最普通的谋生办法。靠种地谋生的人才明白泥土的可贵。农业直接取

资于土地,种地的人搬不动地,长在土里的庄稼行动不得,士气是因为不流动而发生的。

不流动是从人和空间的关系上说的,从人和人在空间的排列关系上说就是孤立和隔

膜。孤立和隔膜并不是以个人为单位的,而是以住在一处的集团为单位的。中国乡土社区

的单位是村落,从三家村起可以到几千户的大村。孤立、隔膜是就村和村之间的关系而说

的。孤立和隔膜并不是绝对的,但是人口的流动率小,社区间的往来也必然疏少。我想我

们很可以说,乡土社会的生活是富于地方性的。地方性是指他们活动范围有地域上的限

制,在区域间接触少,生活隔离,各自保持着孤立的社会圈子。

乡土社会在地方性的限制下成了生于斯、死于斯的社会。常态的生活是终老是乡。假

如在一个村子里的人都是这样的话,在人和人的关系上也就发生了一种特色,每个孩子都

是在人家眼中看着长大的,在孩子眼里周围的人也是从小就看惯的。这是一个“熟悉”的

社会,没有陌生人的社会。

在社会学里,我们常分出两种不同性质的社会:一种并没有具体目的,只是因为在一

起生长而发生的社会;一种是为了要完成一件任务而结合的社会。用一位外国学者的话

说,前者是“有机的团结”,后者是“机械的团结”。用我们自己的话说,前者是礼俗社

会,后者是法理社会。生活上被土地所囿住的乡民,他们平素所接触的是生而与俱的人

物,正像我们的父母兄弟一般,并不是由于我们选择得来的关系,而是无须选择,甚至先

我而在的一个生活环境。

熟悉是从时间里、多方面、经常的接触中所发生的亲密的感觉。这感觉是无数次的小

磨擦里陶炼出来的结果。这过程是《论语》第一句里的“习”字。“学”是和陌生事物的

最初接触,“习”是陶炼,“不亦说乎”是描写熟悉之后的亲密感觉。在一个熟悉的社会

中,我们会得到从心所欲而不逾规矩的自由。这和法律所保障的自由不同。规矩是“习”

出来的礼俗。从俗即是从心。

“我们大家是熟人,打个招呼就是了,还用得着多说么?”一一这类的话已经成了我

们现代社会的阻碍。现代社会是个陌生人组成的社会,各人不知道各人的底细,所以得讲

个明白;还要怕口说无凭,画个押,签个字。这样才发生法律。在乡土社会中法律是无从

发生的。“这不是见外了么?"乡土社会里从熟悉得到信任。乡土社会的信用并不是对契

约的重视,而是发生于对一种行为的规矩熟悉到不加思索时的可靠性。

从熟悉里得来的认识是个别的,并不是抽象的普遍原则。在熟悉的环境里生长的人,

不需要这种原则,他只要在接触所及的范围之中知道从手段到目的间的个别关联。在乡土

社会中生长的人似乎不太追求这笼罩万有的真理。我读《论语》时,看到孔子在不同人面

前说着不同的话来解释“孝”的意义时,我感觉到这乡土社会的特性了。孝是什么?孔子

并没有抽象地加以说明,而是列举具体的行为,因人而异地答复了他的学生。

在我们社会的急速变迁中,从乡土社会进入现代社会的过程中,我们在乡土社会中所

养成的生活方式处处产生了流弊。陌生人所组成的现代社会是无法用乡土社会的习俗来应

付的。于是,“土气”成了骂人的词汇,“乡”也不再是衣锦荣归的去处了。

7.下列对“中国社会是乡土性的”的理解,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乡民是中国社会的基层,他们以种地为基本生存方式,从土地中获取生活资源,因此

与土地分不开,为土地所束缚。

B.人与人在空间排列上的不流动性,造成乡土社会里乡民个体之间彼此的孤立与隔膜,

所以才有三家村式的微型村落的存在。

C.乡土社会里的个体为了谋生这一共同目标,分工协作,有机地聚合在一起,形成没有

陌生人的“熟人”社会。

D.无论是生活的环境还是所接触的人物,对乡民而言都是生而与俱,再熟悉不过的,于

是他们选择固守乡土,终老于斯。

8.下列理解和分析,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生活在乡土社会的人们,彼此之间相互了解,没有隔阂,相比现代社会,更容易获得

一种从心所欲的自由。

B.依附于土地的乡民从小习得礼俗,与周围的人都熟如亲人,因为大家感情深厚,所以

对他们来讲“从俗即是从心”。

C.乡民之间的交往是基于彼此的熟悉和信任来进行的,法律不是调节乡土社会中人际交

往和人际关系的基本依据。

D.乡土社会的信用产生于对一种行为规矩熟悉到不加思索的可靠性,这种信用远胜于法

理社会中的一纸契约。

9.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乡土社会实际上就是熟人社会、礼俗社会,而现代社会是陌生人组成的社会、法理社

会,两者的人际交往原则有别。

B.礼俗是乡土社会里应对社会生活的根本原则、抽象真理,也是人们处理具体事务时目

的与手段间的普遍联系。

C.乡土社会中,人们从熟悉里获得的认识是个别的。《论语》中孔子因人而异地解释

“孝”,能让我们体会到这种特性。

D.在乡土社会进入现代社会的过程中,原有的生活方式与现代社会不相适应,暴露出弊

端,“土气”一词因而有了贬义。

参考答案:

7.A8.C9.B

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有虫眼的豆子

刘立勤

五队的队长叫老甩。

五队本来有一个队长,人姓白,心却是黑坨坨。白队长的黑坨坨心从不估摸队里的事,

也不估摸家里的事,整天估摸别人的事。估摸着怎么让别人把自己的东西送到他家里,估

摸着怎么把别人的女人哄上自己的床。种下的苦瓜子多了,苦瓜就出了。老甩一吆喝,队

里人一声吼,齐刷刷举手把老白拉下来,又齐刷刷举手把老甩推上去。老甩为人耿直,做

事公道,政策也硬,又不和别的女人挤眉弄眼,好多人都说他干得好。队长是个苦差事,

干得好就容易得罪人,得罪了人,就有人说他干得不好,世上没有公平秤。先是老白。老

白干队长时是不干活的。还可以白占队里的东西,还可以白睡别人的女人,日子挺熨帖。

老甩干了队长,他就没了这些特权,还要苦扒苦作,一杆秤分粮。接着是老白睡了的那些

女人,老白做队长时,她们可以不干活或少干活,还能得到许多便宜。老甩做队长了,不

喜欢这一套,她们就没了这些便宜。

于是,老甩这队长还没干上一年,这些人都嚷嚷要改选队长,把老甩选下去。村里

人没文化,选队长不易。已经开了两天会了,还没商量出个选举办法。老甩说是用老办

法:举拳头或是站队。可老白知道自己不得人心,就不答应。老甩说全队没人识字,请村

上老师帮忙。老白信不过,也不答应。弄得老甩也没办法,就问大家,大家也没主意。生

生是熬了两天两夜,也没生出个选队长的法子。熬到第三夜了,老白生出一个法子。老白

说:“我们选豆子。”老甩说:“选甚豆子?”老白说:“我俩一人一只碗,社员一人一粒

豆子,他们选谁就给谁碗里装豆子。哪个碗里豆子多,哪个就是队长。”老甩说:“和举

拳头、站队一个样。”老白说:“不一样。”老甩乜了眼老白,就想起满坡焦黄的庄稼,

应了。老甩就起身同会计去找豆子,剩下老白冲着几个女人“哈哧哈哧”笑。老甩和会计

找回了豆子,也找回了两只空碗。老甩说:“有红纸的是老白的,没纸的是老甩的。”说

罢,就发豆子,每人一粒。人们捏着豆子,就觉得豆子沉甸甸压得心慌,就像拿着个金元

宝,拿在手上细细瞅。好久没吃顿饱饭了,有人盯着豆子就生出饿意。只听老甩喉结上下

一滚,恶出一声脆响:“都别吃了,那是队长呢!“那是队长,自然是吃不得的。再仔细

瞅一遍,又舐一遍,都庆幸没吃,豆子有虫眼呢。于是,依依不舍地把豆子丢进碗里,碗

里就生出一串好听的声音,漾在心里好舒坦。老甩听了,就笑了,投豆子的人也笑了,老

白也厮跟着笑。这时,不规矩的男人就在女人的大腿上掐一把,女人夸张地一叫,会场上

热闹得很。选举正在继续。老甩的老碗边排成了队。一人一粒,顺着碗边“叮儿当儿”叫

得好听。听得老甩咧着嘴笑,豆子却长得慢。老白的老碗边虽然没几个人,一人却是一

把,虽然没生出好听的声音,豆子却欢欢地长,长得老白咧着嘴笑。有人看出了蹊跷,拿

眼去瞪老甩,老甩却不管不顾咧着嘴笑,会场上立马静寂了许多。手上没了豆子,碗里也

没了声响,老白盯着碗里的豆子“哈哧哈哧”地笑,老甩也厮跟着“哈哧哈哧”地笑。笑

罢了,老白端起老碗,高喊一声:“我是队长!”老白喊罢,又“哈哧哈哧”笑,老甩也

不言语,厮跟着“哈哧哈哧”笑。

老甩说:“队长还是老甩!”老白说:“我的豆子多,我是队长!”老甩说:“我的豆

子多。”老白说:“我堆尖一碗,你只有半碗。”老甩“哈哧哈哧”笑了一阵,说:“我发

出的豆子都是有虫眼的,收回来的也都是有虫眼的。你数你老碗里有几粒有虫眼的豆

子。”

老白听了老甩的话,立马傻了眼。老甩发的豆子确是有虫眼,他接过手仔细瞧了瞧,

又扔了。没想到自己精心挑选的圆豆子,却被老甩有虫眼的豆子算计了。老白想到这

儿,“啪”的一声把手中的老碗摔了,圆溜溜的豆子在会场四下乱钻,人们哄笑,四下抢

起来。这时,老甩就甩出一声队长的恶吼:“豆子都交回来,还可以种二分地呢!”

(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老白做队长时不仅不干活,可以白占队里的东西,他的生活作风还不正派,可是在改

选队长时还是有人支持他,小说着重批判了这种黑白不分的愚昧的人。

B.老甩做队长虽然比老白干得好,但是干得好容易得罪人,所以他当队长还没一年,村

里人就都嚷嚷要改选队长,把他选下去。

C.小说突出运用了细节描写表现人物内心的情感,比如老白被老甩有虫眼的豆子算计

后,摔了手中的老碗,就是一处典型的细节描写。

D.小说以质朴自然的语言叙述了老甩用有虫眼的豆子赢得队长选举胜利的故事,故事虽

然简单,但情节波澜起伏,富有戏剧性。

E.朴实是这篇小说最突出的特色,小说中的人物说着朴实的话,做着朴实的事,叙事语

言也是朴实的,没有华丽的辞藻,夸张的修饰,处处体现着朴实之美。

(2)文中老甩这一形象有哪些特征?请简要分析。(6分)

(3)小说虽然是在最后交代老甩用有虫眼的豆子赢了老白,前文也是有暗示的,试找出

来,并做简要分析。(6分)

(4)请探究小说的主题,并说说有怎样的现实意义。(8分)

参考答案:

(1)DE(选对一项2分,选对两项5分。)

(2)①为人耿直,作风正派。不和别的女人挤眉弄眼。②做事公道,不以权谋私,不享

受任何特权。③聪明,有头脑,用有虫眼的豆子战胜了想要投机取巧的老白。(每点2

分。有其它概括,言之有据亦可。语义相近亦可。)

(3)三处暗示:①老白提出用选豆子的方法选队长时,老甩“乜了眼老白,就想起满坡

焦黄的庄稼,应了”,这就暗示老甩想到了对策,用有虫眼的豆子;②选举过程中,老白

那边作弊,“有人看出了蹊跷,拿眼去瞪老甩,老甩却不管不顾咧着嘴笑”;投票完毕

后,“我是队长!”老白喊罢,老甩也不言语,厮跟着“哈哧哈哧”笑:这两处“笑”体

现了老甩对赢得选举胸有成竹。(找到暗示处,4分;分析2分)

(4)这篇小说通过正直能干的老甩战胜投机取巧的老白当选队长的故事,赞扬了像老甩

一样朴实正直、作风正派、不讲特权而又充满智慧的好干部,谴责了不务正业、贪图享

受、作风败坏的害群之马。(4分)这篇小说在反腐倡廉的当今时代有着积极的现实意

义,它告诉我们:人民群众要的是清廉正直、给百姓办实事的党员干部,不干事、作风坏

的官员必将被人民唾弃。这篇小说还启示我们:对待腐化堕落的干部不能姑息,要运用智

慧和腐败者作斗争,要营造廉洁的社会氛围。(4分)

(1)试题分析:A项“小说着重批判了这种黑白不分的愚昧的人”表述错误;B项“村

里人就都嚷嚷”错误,应为以前在老白那里得到好处的人;C项“突出运用了细节描写”

不太准确,文中并没有过多运用。本题从考查的范围来看,既涉及全篇,又侧重局部;从

考查的角度来看,既有主旨错误,也有细节错误。解答此类题的方法:通读全文,关注细

节。第一步:通读全文,整体感知。把握小说刻画人物的个性特点与作品陈述的基本事

实,分析主人公的性格、情感与基本事实之间的关系。第二步:明确主旨,关注手法。结

合小说主旨和艺术技巧做出准确判断。

考点:分析作品体裁的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2)试题分析:这是一道分析人物特征题,要想答对答全,首先要根据结合人物的言

行,然后提取性格关键词“耿直”“公道"‘‘聪明",分点作答。对于这种提问形式的回

答,要注意这个“特点(特征)”可能涵盖的内容,如肖像特征、性格特征、气质特征、品

质特征、精神特征、思想特征等。因此,要注意审题,看题干要求的指向性是什么,切忌

张冠李戴,答非所问。组织答案时,要先概括后分析。完整规范的答题格式一般有两种:

第一种答题格式是先概括出所有特征,然后再逐一分析,即:某某具有个性特征

A.B.C……。①分析个性特征A;②分析个性特征B;③分析个性特征C……。第二种答题格

式是每概括出一个特点,就分析出一个特点,即:①个性特征A+分析;②个性特征B+分

析;③个性特征C+分析……

考点:欣赏作品的形象。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3)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赏析作品的内涵,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可以从两个大的角度

考虑:一是从情节与其他情节的关系角度考虑,常用术语:埋下伏笔,设置悬念,线索,铺

垫,照应,推动情节发展,使情节曲折生动,对比,衬托,承上启下等内容上,二是从情

节与人物形象的关系角度考虑,常用术语:塑造了……的人物形象,表现了人物……的性

格或精神,刻画了人物……的心理,使人物形象更加丰满充实等。

考点:分析作品结构。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4)试题分析:探究小说的主题及其现实意义。小说的主题就是小说通过对现实生活的

描绘和艺术形象的塑造所表现出来的中心思想。它是小说的灵魂。小说的主题寓于小说中

的题材和人物形象之中,因此,欣赏小说必须欣赏小说的主题。一般来讲,可以通过环

境、背景甚至小说的标题来了解小说的主题;也可以通过人物、情节了解小说的主题。①

立场要鲜明,观点要清楚;②文本是基础,情节是证据;③主题要明确,意图要清晰;④生

活和现实,联系要紧密;⑤分析要有据,主张要有理;⑥条理要清楚,逻辑要严密。

考点: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发掘作品的意蕴、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能力层级为探究

Fo1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共3题)

4.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题。(共16分)

管仲论(节选)

(北宋)苏洵

管仲相威公,霸诸侯,攘夷狄,终其身齐国富强,诸侯不敢叛。管仲死,竖刁、易

牙、开方用。威公薨于乱,五公子争立,其祸蔓延,讫简公,齐无宁岁。

夫功之成,非成于成之日,盖必有所由起;祸之作,不作于作之日,亦必有所由

兆。故齐之治也,吾不曰管仲,而曰鲍叔。及其乱也,吾不日竖刁、易牙、开方,

而曰管仲。何则?竖刁、易牙、开方三子,彼固乱人者,顾其用之者,威公也。夫

有舜而后知放四凶,有仲尼而后知去少正卯。彼威公何人也?顾其使威公得用三子

者,管仲也。仲之疾也,公问之相。当是时也,吾意以仲且举天下之贤者以对,而

其言乃不过曰"竖刁、易牙、开方三子,非人情,不可近”而已。

呜呼!仲以为威公果能不用三子矣乎?仲与威公处几年矣,亦知威公之为人矣乎?

威公声不绝于耳,色不绝于目,而非三子者,则无以遂其欲。彼其初之所以不用

者,徒以有仲焉耳。一日无仲,则三子者可以弹冠而相庆矣。仲以为将死之言,可

以紫威公之手足耶?夫齐国不患有三子,而患无仲;有仲,则三子者,三匹夫耳。

不然,天下岂少三子之徒哉?虽威公幸而听仲,诛此三人,而其余者,仲能悉数而

去之耶?呜呼!仲可谓不知本者矣!因威公之问,举天下之贤者以自代,则仲虽

死,而齐国未为无仲也。夫何患三子者?不言可也。

1.下列句子中加点的字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霸诸侯,攘夷狄攘:打击

B.顾其使威公得用三子者顾:探望

C.吾意以仲且举天下之贤者以对且:将要

D.可以紫威公之手足耶紫:束缚

2.下列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表现管仲“不知本”的一项是()(2分)

①管仲相威公,霸诸侯②其言曰"竖刁、易牙、开方三子,非人情,不可近”③

举天下之贤者以自代④仲能悉数而去之耶⑤仲以为威公果能不用三子⑥彼固乱

人者,顾其用之者,威公也

A.①④⑤B.②③⑥C.②④⑤D.①③⑥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作者认为齐国的安定强盛,不是由于管仲,而是由于鲍叔。齐国的祸乱,不是

由于竖刁、易牙、开方,而是管仲。

B.桓公是个音乐不停歇于耳,美色离不开眼的人。如无此三人,就无法满足他的

欲望。他开始不重用他们,只是由于管仲在。

C.如果齐桓公问询时,推荐天下贤人来代替自己,那么管仲虽死,齐国却不能说

没有管仲了。

D.桓公死后宫廷发生内乱,五位公子争抢君位,此祸蔓延,直到齐简公,齐国无

一年安宁。

4.把下面三个(含两个课内)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夫功之成,非成于成之日,盖必有所由起;祸之作,不作于作之日,亦必有

所由兆。(4分)

(2)诏书特下,拜臣郎中,寻蒙国恩,除臣洗马。(3分)

(3)故夫知效一官,行比一乡,德合一君,而征一国者,其自视也,亦若此矣。

(3分)

参考答案:

1.B2.B3.D

4.(1)功业的成就,不是成功于完成之日,必有一定的因素引起;祸乱的产生,

不是发生于作乱之时,也必有根源预兆。

(2)朝廷又特地颁下诏书,任命我为郎中,不久又蒙受国恩,任命我为洗马。

(3)所以那些才智足以授予一个官职、品行顺合一方、道德符合一君主心意、能

力使一国之人信任的人,他们看待自己,也像斥需之类一样。

参考译文:

管仲做丞相辅助,称霸诸侯,打击夷、狄等异族,到死时都使齐国富强,诸侯不敢背叛。

管仲死后,竖刁、易牙、开方被重用。桓公死于宫廷内乱,五位公子争抢君位,此祸蔓

延,直到齐简公,齐国无一年安宁。

功业的成就,不是成功于完成之日,必有一定的因素引起;祸乱的产生,不是发生于作乱

之时,也必有根源预兆。因此,齐国的安定强盛,我不认为是由于管仲,而是由于鲍叔。

至于齐国的祸乱,我不认为是竖刁、易牙、开方,而是管仲。为什么呢?竖刁、易牙、开

方三人本就是乱国者,但重用他们的是齐桓公。有了舜才知道流放四凶,有了仲尼才知道

杀掉少正卯,那桓公是什么人,回头看来,使桓公重用这三个人的是管仲啊!管仲病危

时,桓公问及丞相人选。此时,我想管仲将推荐天下最贤能的人来作答,但他的话不过是

“竖刁、易牙、开方三人,不讲人情,不能亲近”罢了。唉,管仲以为桓公真的能不用这三

个人吗?管仲和桓公相处多年了,该知道他的为人了吧。桓公是个音乐不停歇于耳,美色

离不开眼的人。如无此三人,就无法满足他的欲望。他开始不重用他们,只是由于管仲

在,一旦管仲没了,这三人就弹冠相庆了。管仲以为自己的遗言就可束缚桓公吗?齐国不

怕有这三人,而是怕无管仲。有管仲在,那这三人就只是普通人罢了。若不是这样,天下

难道缺少跟这三人一样的人吗?即使桓公幸而听了管仲的话,杀了这三人,但其余的这类

人,管仲能全部列出而除掉吗?唉!管仲是不懂得从根本上着眼的人啊!如果齐桓公问询

时,推荐天下贤人来代替自己,那么管仲虽死,齐国却不能说没有管仲了。这三人又有什

么可怕的,不说也可明白啊!

5.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

荀爽字慈明。幼而好学,年十二,能通《春秋》《论语》。太尉杜乔见而称之,

爽遂耽思经书,庆吊不行,征命不应。颍川为之语曰:“荀氏八龙,慈明无双。”延熹九

年,太常赵典举爽至孝,拜郎中。对策陈便宜曰:“汉制使天下诵《孝经》,选吏举孝

廉。今公卿群寮皆政教所瞻,而父母之丧不得奔赴。夫仁义之行,自上而始;敦厚之俗,

以应乎下。事失宜正,过勿惮改。臣窃闻后宫采女五六千人,冬夏衣服,朝夕禀粮,耗费

绿帛,空竭府藏,空赋不辜之民,以供无用之女。臣愚以为诸非礼聘未曾幸御者,一皆遣

出,使成婚合。一日省财用,实府藏。二日修礼制,绥眉寿。三日宽役赋,安黎民。此诚

国家之弘利,天人之大福也。”奏闻,即弃官去。后遭党锢,隐于海上,又南遁汉滨,积

十余年,以著述为事,遂称为硕儒。时人多不行妻服,虽在亲忧犹有吊问丧疾者,又私谥

其君父及诸名士,爽皆引据大义,正之经典,虽不悉变,亦颇有改。献帝即位,董卓辅

政,复征之。爽欲遁命吏持之急不得去因复就拜平原相行至宛陵复追为光禄勋视事三日进

拜司空因从迁都长安。爽见董卓忍暴滋甚,必危社稷,其所辟举皆取才略之士,将共图

之,亦与司徒王允及卓长史何瞅等为内谋。会病薨,年六十三。

论曰:董卓当朝,申屠蟠、玄竟不屈以全其高。爽已黄发矣,独至焉,未十旬而

取卿相。或疑其乖趣舍,余窃商其情,以为出处君子之大致①也,平运则弘道以求志,陵

夷②则濡迹@以匡时。观其逊言迁都之议,及后潜图董氏,几振国命,所谓“大直若屈”,

道故逶迤也。

(节选自《后汉书?荀爽传》,有删改)

【注】:①大致:致,思想的趋归;大致,意即重大选择。②陵夷:衰颓,衰落。③濡

迹:驻足,喻出仕。

(1)下到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o

A.爽欲遁命/吏持之/急不得去/因复就拜平原相/行至宛陵/复追为光禄勋/视事三日/进拜

司空

B.爽欲遁命/吏持之急/不得去/因复就拜平原相/行至宛陵/复追为光禄勋/视事三日/进拜

司空/

C.爽欲遁命/吏持之/急不得去/因复就拜/平原相行奎宛隆/复追为光禄勋/视事三日/进拜

司空

D.爽欲遁命/吏持之急/不得去/因复就拜/平原相行至宛毒/复追为光禄勋/视事三日/进拜

司空/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春秋》是中国古代记事史书的通称,分为《左氏春秋传》《春秋公羊传》《春秋毂

梁传》。《论语》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由孔子的弟子及其再传弟子编撰而成。它

以语录体和对话文体为主,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言行。

B.私谥:古时人死后由亲友或门人给予的谥号,与朝廷颁赐的不同。有些人的谥号由于

经常被后人称呼,几乎成为他们的别名,如曾文正(曾国藩)、岳武穆(岳飞)、陶和靖

(陶渊明)等。

C.社稷:“社”指土神,“稷”指谷神。古代君主祭祀“社稷”,后来就用“社稷”代

表国家。除“社稷”外,“宗庙”也可以用来代表国家。

D.黄发:老年人头发由白转黄,旧时为长寿的象征,后常用来指老人。陶渊明《桃花源

记》中“黄发垂髯,并恰然自乐”即用此意。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o

A.荀爽勤奋好学。他十二岁时就能读懂《春秋》《论语》,遭党锢之锅后,隐居十几

年,专心从事写作,终成一代大儒,

B.荀爽倡导孝道。他认为公卿百官是老百姓的榜样,应该改正父母去世时不回家居丧尽

孝的错误,要带头施行仁义。

C.荀爽关心民生。他建议朝廷遣散过多的宫女,让她们结婚成家,认为这样做可以减省

赋役,安定百姓,利于国家。

D.荀爽忧心国事。他虽受权臣董卓重用,却不与之同流合污,而是暗中谋划迁都长安之

事,可惜因病去世,没能重振国运。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太尉杜乔见而称之,爽遂耽思经书,庆吊不行,征命不应。

②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陶渊明《归去来兮

辞》

参考答案:

答案:

(1)B

(2)B

(3)D

(4)①太尉杜乔见了称赞他,荀爽就更加深入思考研究儒家经典,喜庆丧吊活动他都不

参加,朝廷有征召他也不答应。

②(我)认识到过去的错误已经不可挽回,但知道未来的事还来得及补救。(我)确实已

误入迷途但还不算很远,我已经醒悟今天归田是正确的而以前做官是错误的。

【考点】文言文阅读。

【分析】(1)本题考查文言断句。解答该题可以根据句意、虚词和结构判断。

(2)本题考查识记古代文化常识,答题关键在于平时的积累与识记。

(3)本题考查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注意将选项和原文进行比较。

(4)本题考查文言文翻译的能力,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

体意思,然后思考命题者可能确定的赋分点,首先要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

句式,运用“留”“删”“调”“换”“补”的方法,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并按现代汉

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调整,达到词达句顺。

【解答】(1)B“急”为“紧”的意思,修饰“持”,其后断句,排除A、C;

“平原相”为官职名,作“拜”的宾语,其后断句,排除D.句子翻译为:荀爽想逃避任

命,来使催迫得很紧,没法离开,因而被任命为平原相。(上任时)走到宛陵,又被追回

任为光禄勋。到任办事刚三天,又被升任司空。

(2)B陶渊明谥号“靖节”,“和靖”为宋林逋谥号。

(3)D"而是暗中谋划迁都长安之事”错,“因从迁都长安”“观其逊言迁都

之议”可知,迁都长安的是董卓,荀爽在此事上不愿参与意见,"及后潜图董氏”,荀爽

暗中图谋是要对付董卓。

(4)①耽思:深入思考;庆吊:喜庆丧吊活动;征命:征召的命令。句子翻译为:太尉

杜乔见了称赞他,荀爽就更加深入思考研究儒家经典,喜庆丧吊活动他都不参加,朝廷有

征召他也不答应。

②谏:挽回;追:补救;是:正确;非:错误。句子翻译为:(我)认识到过去的错误已

经不可挽回,但知道未来的事还来得及补救。(我)确实已误入迷途但还不算很远,我已

经醒悟今天归田是正确的而以前做官是错误的。

参考译文:

荀爽字慈明。他从小好学,十二岁就读懂了《春秋》《论语》。太尉杜乔见

了称赞他,荀爽就更加深入思考研究经书,有喜庆丧吊活动,他都不参加,朝廷有征召,

他也不答应。颍川流行这样一句话:“荀家八条龙,慈明世无双。”(桓帝)延熹九年,

太常赵典以“至孝”推举荀爽,被任命为郎中。他回答策问陈述了他认为国家应办的事宜

说:“汉朝的制度要天下的人都诵读《孝经》,选官吏也是推举孝廉。现在公卿百官都是

政治与教化的榜样,而父母逝世了却不能回去居丧尽孝。仁义之行,要从上面开始做起,

敦实纯朴的风俗,才能传到下面响应。事情做错了,应该改正,有了过错不要害怕改正。

我听说后宫宫女有五六千人,使唤服侍的还在这以外。冬夏的衣服,早晚的粮食,耗费着

丝绸布帛,使国家府库空虚,(以至)白白地向无罪百姓征收赋税,用来供养无用的宫

女。我认为那些不是以礼聘娶的且又没宠幸过的宫女,一概都遣散出去,使她们能够婚

配。一是可以节省财用,充实府库;二是可以完善礼制,获得长寿;三是可以减省赋役,

安定百姓。这实在是国家的最大利益,天人的伟大幸福啊!”奏章呈上之后,他就弃官离

开了。后来,遭到党锢之祸,荀爽隐居于东海边,又南逃到汉水边。这样过了十多年,在

家专门从事写作,于是被称为大儒。时人多不为妻子服丧,即使在父母丧期仍有吊丧问疾

的,又私自给其长辈及一些名士死后赠谥号。(对于这些做法)荀爽都引经据典申明大

义,用经典来纠正,虽说没有全部改变,也很有一些改进了。汉献帝即位,董卓掌权,又

来征聘他。荀爽想逃避任命,来使催迫得很紧,没法离开,因而被任命为平原相。(上任

时)走到宛陵,又被追回任为光禄勋。到任办事刚三天,又被升任司空。于是跟随迁都到

了长安。荀爽见董卓残忍暴虐愈益严重,必定会危害国家社稷,他所推举任命的都是一些

有才干有智谋的人,准备与他们一起对付董卓,并和司徒王允及董卓府中长史何颛等人为

内应。恰遇因病逝世,享年六十三岁。

史官评论说:董卓当权,申屠蟠、郑玄最终不肯屈从而保全了他们的高风亮节。

荀爽已经年老了,只有他去应聘,不到百天就取得卿相之位。有人怀疑他违背了(平素

的)志向,我仔细斟酌荀爽当时的思想,认为出而用世,退而隐居是君子为人的重大选择

(重大关键)。时运平顺(天下太平)时,就弘扬大道以实现自己的志向;国运衰落(国

家危亡)时,就应该投身问世以匡救时难。看他不参与关于迁都的朝臣争议,以及后来暗

中图谋董卓,几乎能振兴国运,这正是所说的“大直若屈”啊。

6.阅读材料,完成各题。

夫骚与史千古之至文也其文之所以至者皆抗怀于三代之英而经纬乎天人之际者也所遇

皆穷固不能无感慨。而不学无识者流,且谓诽君谤主,不妨尊为文辞之宗焉,大义何由得

明,心术何由得正乎?

(选自章学诚《文史通义•史德》)

23.用斜线“/”给文中的划线部分断句。(限6处)

24.文中所称的“骚与史”是指哪两部著作?

25.这段文字批驳了“不学无识者流”的什么观点?请用自己的话概括。

参考答案:

23.夫骚与史千古之至文也人文之所以至者/皆抗怀于三代之英/而经纬乎天人之际者也渐

遇皆穷/固不能无感慨。(6分。不超过6处,每断对1处得1分,断错不扣分;超过6

处,每多断1处扣1分)24.《离骚》《史记》(2分)

25.骚与史(或“屈原司马迁”)是文辞之宗。(2分)

[23题详解】

试题分析:断句题有一些基本原则,如不能段破句子意义。对称断句法、语气词词断句法

等等。要在整体把握大意的情况下,选择合理的断句法进行分析思考。如题中

“也”“者”“而”“皆”等等,都可以作为断句的参考关键词。

考点: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能力层级为理解B。

[24题详解】

试题分析:此类题目要学会联系古今文学常识,屈原的《离骚》、司马迁的《史记》是平

时要多积累的。

考点:考点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能力层级为识记A。

【25题详解】

试题分析:此题结合上下文,“且谓诽君谤主,不妨尊为文辞之宗焉”,可知,“不学无

识者流”的观点是“骚与史”是文辞之宗。

考点: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参考译文】

《离骚》和《史记》堪称千古以来最完美的文章,它们之所以能达到最高的境界,是因为

(作者的)情怀直追夏商周三代的精英,并致力推究天道与人事的关系。但他们的遭遇都

很困厄,自然不会没有感慨。那些学问不专精又没有见识的人,还认为《离骚》与《史

记》虽然讥刺毁谤君主,并不妨碍它们被尊奉为文辞的宗师,(如此)《离骚》《史记》

承载的大义怎么能够得到彰显,世道人心怎么才能得到端正呢?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共4题)

7.下列语段中有三处不合事理,请找出来。

爷爷享年六十九岁,身体健康,养育的三个子女无不勤劳孝顺家业有成,正是享受天

伦之乐的时候。盛夏的夜晚,幼稚绕膝,陪爷爷看皓月当空,繁星满天,听他讲过去的故

事;寒冬的正午,子孙满堂,为爷爷温点小酒,述说外面日新月异的变化。大家有一个共

同的想法:只要爷爷颐养天年,我们就会平安快乐。

参考答案:

(1)享年六十九岁,身体健康(2)皓月当空,繁星满天(3)只要爷爷颐养天年,我们

就会平安快乐

试题解析:此题考查语言表达的准确、得体;也是考查逻辑推断题型。享年:敬辞,称死

亡的人寿命。爷爷还在世,不可用“享年”。“皓月当空,繁星满天”,不和逻辑,“皓

月当空”,不会“繁星满天”,应该是月朗星稀。“只要爷爷颐养天年,我们就会平安快

乐”推断错误,"只要……就……”过于绝对,“爷爷颐养天年”并不能推断出“我们就

会平安快乐”。

8.阅读下列一则寓言,按要求写出其中的寓意。(6分)

一只狐狸想钻过墙洞去吃院子里的葡萄。墙洞很小,狐狸钻不过去,只好在洞外饿了

七天,把身体瘦下来,再钻过去。狐狸吃够了葡萄,身体长肥了,想钻出墙洞却钻不出

来,只好又饿了七天,把身体瘦下来,才钻了出来。

(1)从肯定角度写(20字以内)(3

分):

(2)从否定角度写20字以内)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