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急救科普知识_第1页
中医急救科普知识_第2页
中医急救科普知识_第3页
中医急救科普知识_第4页
中医急救科普知识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中医急救科普知识汇报人:XXX20XX-03-19目录目录中医急救基本概念与原则常见突发状况处理方法穴位按摩在急救中应用技巧中草药在急救中运用策略总结回顾与未来展望01目录强调预防为主,注重平时调养,增强身体抵抗力。治未病辨证施治整体观念根据个体差异和病情轻重缓急,采用针对性的治疗方法。注重人体内外环境的和谐统一,治疗时兼顾整体与局部。030201中医急救基本原则常见中医急救方法通过刺激穴位,调和气血,达到治疗目的。用刮痧板在皮肤相关部位刮拭,以疏通经络、活血化瘀。利用罐体负压吸附皮肤,达到通经活络、行气活血的效果。根据病情选用合适的中药汤剂或成药,以内调脏腑功能。针灸刮痧拔罐中药内服如高热惊厥、中风昏迷、心绞痛等急症。适应症对于某些病情危重或不宜搬动的患者,应优先考虑西医急救措施。禁忌症中医急救适应症与禁忌症保持冷静迅速反应安全第一及时就医中医急救的注意事项01020304在急救过程中保持冷静,避免惊慌失措。发现异常情况后迅速采取相应措施,争取最佳治疗时机。在急救过程中确保患者安全,避免造成二次伤害。在采取中医急救措施的同时,尽快联系专业医疗机构进行进一步诊治。02中医急救基本概念与原则中医急救定义及历史渊源中医急救是指在中医理论指导下,运用各种有效的中医急救手段和方法,以挽救患者生命、缓解急症症状、防止病情恶化的医疗行为。中医急救历史悠久,早在古代中医典籍中就有关于急救的记载,如《黄帝内经》、《伤寒论》等,积累了丰富的急救经验。急救原则与辨证论治思想急救原则中医急救遵循“急则治标,缓则治本”的原则,即在急症发作时,首先解决患者最痛苦、最危急的症状,待病情稳定后,再针对病因进行根本治疗。辨证论治思想中医急救注重辨证论治,即根据患者的症状、体征、舌象、脉象等信息,进行综合分析,判断病因、病性、病位,从而制定相应的急救措施。常见急症中医急救涉及的急症范围广泛,包括高热、神昏、中风、厥脱、大出血、急性疼痛等。分类方法中医急救将急症分为外感急症和内伤急症两大类。外感急症多因外邪入侵所致,如感冒、中暑等;内伤急症则多因脏腑功能失调所致,如中风、厥脱等。常见急症及其分类方法中医强调“未病先防”,通过加强锻炼、合理饮食、规律作息等方式提高身体素质,增强抵抗力,预防急症的发生。预防措施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对于预防急症至关重要。建议戒烟限酒,避免过度劳累和熬夜,保持心情愉悦,避免情绪波动过大。同时,根据自身体质特点进行合理的饮食调养和运动锻炼。生活习惯调整预防措施与生活习惯调整03常见突发状况处理方法立即将患者平卧,头部略低,以增加脑部血液供应。如患者有恶心、呕吐症状,应将其头部偏向一侧,防止呕吐物误吸。解开患者衣领、腰带,保持呼吸通畅。可采用指掐人中、合谷等穴位进行急救,同时拨打120急救电话。晕厥(中风先兆)现场救治措施立即停止活动,就地休息,尽量保持情绪稳定。如症状持续不缓解,应立即拨打120急救电话,寻求专业救治。心绞痛、心肌梗死紧急处理方案迅速舌下含服硝酸甘油或速效救心丸等药物,以缓解疼痛。在等待救护车期间,可每5分钟重复含服一次药物,并密切观察患者病情变化。癫痫发作时家庭自救技巧指导立即将患者平卧,头部偏向一侧,防止呕吐物误吸。解开患者衣领、腰带,保持呼吸通畅。在患者上下臼齿之间放置牙垫或压舌板,防止咬伤舌头。抽搐发作时,不要用力按压患者肢体,以免造成骨折或脱臼。记录发作时间、表现及持续时间,如发作持续不缓解,应立即拨打120急救电话。01脱臼:立即用三角巾或绷带将受伤部位悬吊固定,保持关节稳定。如疼痛剧烈,可在专业医生指导下使用止痛药物。在进行初步固定后,应立即将患者送往医院进行详细检查和治疗。在运送过程中,应尽量保持患者平稳,避免颠簸加重伤情。骨折:用夹板或木棍等物品将骨折部位固定,避免活动造成进一步损伤。如伤口出血,可用干净纱布或衣物进行包扎止血。020304意外伤害如骨折、脱臼初步固定方法04穴位按摩在急救中应用技巧人中穴位于鼻唇沟中点,具有醒神开窍、调和阴阳、镇静安神、解痉通脉等功效,是急救要穴之一。内关穴位于前臂掌侧,当曲泽与大陵的连线上,腕横纹上2寸,掌长肌腱与桡侧腕屈肌腱之间,具有宁心安神、理气止痛等功效。合谷穴位于手背第一、二掌骨之间,近第二掌骨桡侧中点处,具有疏风解表、通经活络、行气止痛、镇静安神等作用。足三里穴位于小腿外侧,犊鼻下3寸,具有调理脾胃、补中益气、通经活络、疏风化湿、扶正祛邪等作用。常用穴位简介及功效解析晕厥心绞痛中暑呕吐各类突发状况下穴位配伍建议可按摩人中、合谷、内关等穴位,以醒神开窍、调和阴阳。可按摩合谷、足三里等穴位,以疏风解表、调理脾胃。可按摩内关、足三里等穴位,以理气止痛、通经活络。可按摩内关、足三里等穴位,以和中降逆、调理脾胃。VS按摩时应保持双手清洁,取穴准确,力度适中,避免过度刺激皮肤或造成不必要的损伤。误区提示避免在过饱、过饥、醉酒、疲劳等状态下进行穴位按摩;避免在皮肤破损、炎症、肿瘤等部位进行按摩;孕妇、月经期妇女等特殊人群应在医生指导下进行。注意事项操作注意事项和误区提示模拟场景一晕厥急救。演示者突然倒地,面色苍白,呼吸微弱,脉搏细速。施救者迅速判断病情后,立即进行人中、合谷、内关等穴位的按摩,同时呼叫120急救电话。模拟场景二心绞痛急救。演示者突然出现心前区疼痛,面色苍白,出冷汗。施救者迅速判断病情后,立即进行内关、足三里等穴位的按摩,并嘱其舌下含服硝酸甘油片,同时呼叫120急救电话。实战演练:模拟场景进行穴位按摩模拟场景三中暑急救。演示者在高温环境下出现头晕、恶心、呕吐、面色苍白等症状。施救者迅速将其移至阴凉通风处,解开衣领,进行合谷、足三里等穴位的按摩,并给予清凉饮料口服,必要时呼叫120急救电话。模拟场景四呕吐急救。演示者突然出现呕吐症状,面色苍白,四肢无力。施救者迅速判断病情后,立即进行内关、足三里等穴位的按摩,并给予温开水口服,必要时呼叫120急救电话。实战演练:模拟场景进行穴位按摩05中草药在急救中运用策略03丹参活血祛瘀,通经止痛,清心除烦,凉血消痈。用于胸痹心痛,脘腹胁痛等急症。01人参大补元气,复脉固脱,补脾益肺,生津养血,安神益智。用于体虚欲脱,肢冷脉微等急救情况。02附子回阳救逆,补火助阳,散寒止痛。为“回阳救逆第一品药”,用于亡阳虚脱,肢冷脉微等。常见中草药名称及功效概述可选用具有益气固脱功效的中草药,如人参、附子等,以迅速提升血压,改善微循环。休克对于外伤出血,可选用具有止血功效的中草药,如三七、白及等,以迅速止血,防止失血过多。出血对于急性疼痛,可选用具有活血止痛功效的中草药,如延胡索、乳香等,以缓解疼痛,减轻患者痛苦。疼痛各类突发状况下中草药选用建议煎煮方法一般先将中草药浸泡30分钟,然后煮沸20-30分钟,滤出药液。对于需要久煎的药物,如附子等,应先煎30-60分钟,以减轻毒性。服用剂量根据病情和药物性质确定剂量。一般情况下,成人每次服用量为100-200ml,每日2-3次。对于急救情况,剂量可适当增加。煎煮方法和服用剂量指导在使用中草药前,应了解患者是否有药物过敏史,如有过敏史,应避免使用相关药物。注意药物过敏者禁用部分中草药具有毒性,如附子、乌头等,使用时应注意剂量和煎煮方法,避免中毒。同时,对于孕妇、儿童等特殊人群,应谨慎使用或禁用有毒性的中草药。注意药物毒性注意事项:避免过敏反应和毒性风险06总结回顾与未来展望治未病、既病防变、扶正祛邪、调整阴阳平衡等。中医急救基本原则针灸、拔罐、刮痧、推拿、中药等。常见中医急救方法各种急慢性疾病、疼痛、神经系统疾病等,注意孕妇、体质虚弱者等特殊人群的禁忌。适应症与禁忌症关键知识点总结回顾

日常生活中如何运用所学知识进行自救互救自救掌握基本的中医急救方法,如按压穴位缓解疼痛、使用中药进行简单处理等。互救学会识别常见急症,如中风、心脏病发作等,及时采取相应措施并寻求专业帮助。预防措施通过调整饮食、作息、锻炼等方式,增强自身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