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四交流与发展辽宋夏金多民族政权的并立和元朝的统一讲义-高三历史二轮专题突破复习_第1页
专题四交流与发展辽宋夏金多民族政权的并立和元朝的统一讲义-高三历史二轮专题突破复习_第2页
专题四交流与发展辽宋夏金多民族政权的并立和元朝的统一讲义-高三历史二轮专题突破复习_第3页
专题四交流与发展辽宋夏金多民族政权的并立和元朝的统一讲义-高三历史二轮专题突破复习_第4页
专题四交流与发展辽宋夏金多民族政权的并立和元朝的统一讲义-高三历史二轮专题突破复习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专题四交流与发展——辽宋夏金多民族政权的并立和元朝的统一阶段特征辽宋夏金元时期,封建国家由分裂逐步走向统一,民族交融进一步加强,封建经济继续发展,是中华文明逐步走向成熟的阶段。政治国家从分裂走向统一,中央和地方的关系从分化地方事权到强化行省权力。由中原政权与少数民族政权并立的局面逐步走向统一,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加强;门第观念进一步淡化经济商业发展从互市贸易到市镇繁荣,市民阶层兴起,门第观念淡化;农耕经济继续发展,商品经济高度繁荣,经济重心转移到南方。商税收入成为南宋政府的重要财源。封建生产方式向边疆地区扩展。海外贸易繁荣,出现许多大港口。政府鼓励海外贸易,实行官商分利,重农抑商政策有所松动。元代大都成为国际性商业大都会民族关系辽宋夏金从局部割据到南北对峙,元朝统一后实行行省制度。各民族政权之间既有战争又有和议,但“和”是主流。各民族间经济文化交流频繁。边疆少数民族封建化进程加速思想文化思想教化从儒学复兴到程朱理学,文学艺术从宋词元曲到书法绘画。儒学吸收佛教、道教的思想,确立了以“理”为核心的新儒学体系——理学。多元化、市民化的文学艺术作品涌现。科技发明创造出现高峰知识整合(一)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方面政治制度1.北宋:强化中央集权、维护政权稳定。(1)中央:二府三司制。(2)地方:派文官出任知州,增设通判,彼此制约;地方行政机构形成路、州(府)、县三级制(3)军事制度:地方精锐部队编入禁军,拱卫京师,镇守地方;实行募兵政策。(4)监察制度:宋朝承唐制设御史台,地方划分路作为监察区;台谏合一。2.辽夏金:辽朝的职官设置分为南、北面官;西夏制度基本模仿北宋;金朝基本沿袭唐宋制度,同时保持“猛安谋克”制。3.元朝(1)中央:实行中书省总理全国政务的中枢制度。(2)地方:实行行省制度。(3)监察制度:监察机构严密官员的选拔与管理1.北宋:继承和完善科举制,实行崇文抑武的方针。2.元朝:部分保留蒙古传统选官方式。元朝前期停办科举,1313年,元仁宗下诏恢复科举制法律与教化1.法律:宋朝编纂《宋刑统》《天圣令》;元朝在司法实践中广泛援引唐律。2.教化:宋朝儒学开始向基层渗透,并发展出理学,在社会上广泛传播,深入族规、家训之中。儒学士人投身基层教化,以乡约教化乡里变法与改革1.庆历新政:以整顿官僚队伍为宗旨,因触犯了官僚集团的既得利益而失败。2.王安石变法:加强国家的管理和控制,通过调控经济、开源节流等手段以达到富国强兵的目的。后因用人不当、触犯官僚集团的既得利益而失败民族关系1.两宋时期:少数民族政权大都吸收了中原王朝的政治制度、治理经验和文化。2.元朝(1)民族政策:“行汉法”,又实行具有民族歧视和压迫色彩的“四等人制”(2)蒙古西征:三次西征引发民族迁徙;使亚欧内陆的民族分布产生变化,一些被征服地区的文化面貌有所改变对外交往1.宋朝:恢复了唐朝海上“丝绸之路”。泉州成为重要的对外贸易港口。2.元朝:通往欧洲的海陆通道都很通畅货币与赋税制度1.货币:宋代交子、会子等纸币开始使用,逐渐取代不少汇兑业务。2.赋税(1)宋朝:征收两税、附加税和代役金,派发徭役。(2)元朝:基本上沿袭唐朝的租庸调制与两税法基层治理与社会保障1.户籍制度(1)宋朝:户籍分主户与客户。(2)元朝:“诸色户计”,一旦定籍,世代相袭,不得变动。2.社会救济:北宋范仲淹在族内创设义田,赈济族人,影响深远(二)经济与社会生活方面农业1.耕作制度:一年两熟(稻麦复种制)或一年三熟。2.经济结构:开始固定种植某种经济作物,经济生产出现区域化、专业化。棉花得到种植和推广。3.边疆地区获得进一步开发。4.宋代不抑制土地兼并,租佃关系有较大发展。5.经济重心逐渐完成南移,南方经济发展带动了文化的进步手工业1.制瓷业:宋代五大名窑。2.北宋都城东京的居民普遍使用煤作为燃料。3.元朝以后,纺织机普及商业和城市1.商业、信贷、契约(1)宋朝基层市场涌现,官方榷场贸易和民间贸易得到发展。(2)唐宋以后,契约的应用更加广泛。(3)外贸税收成为宋元国库的重要财源;主要港口有广州、泉州、明州等(4)集镇:两宋时期,集镇发展起来。元朝运河沿岸兴起很多工商业集镇。2.城市:城市发展兴盛。从隋唐到两宋,城市坊市分区的制度逐步瓦解,商业进一步繁荣。3.社会变化:门第观念淡化,社会成员身份趋于平等,国家对社会的控制相对松弛等交通与医疗1.交通(1)元朝重新开通大运河,开辟长途海运航线;在全国遍设驿站;漕运和海运发达。(2)宋元时期,造船工艺和航海技术有重大进步,磁罗盘、实用航海图和天文定位技术广泛应用。2.医疗:北宋出现针灸铜人这一医学教学模型,体现了中医针灸学临床实践与教学的发展水平(三)文化交流与传播方面文化交融1.程朱理学:认为“理”是自然界和社会的根本原则,人生目标是“存天理,灭人欲”;提出“格物致知”的认识论。2.陆九渊提出“理在心内”,提出了通过内心反省而致良知的认识论。3.少数民族文字:辽、夏、金和蒙古各政权都创造了本民族文字传统文化1.文学艺术(1)宋词:两宋城市生活丰富多彩促进宋词的繁荣。(2)元曲:包括散曲和杂剧,元杂剧标志着中国古代戏曲艺术的成熟。(3)话本:早期的白话小说。(4)书法:名家辈出,更加追求个性。(5)绘画:以山水画最为突出,注重意境和笔墨情趣。2.科技(1)宋朝:①毕昇发明活字印刷术;火药大量制造并用于军事;指南针广泛应用于航海。②沈括的《梦溪笔谈》。(2)元朝:郭守敬编订《授时历》;王祯编撰《农书》。3.教育:宋代书院产生和发展易错概念1.社会流动即社会性的流动,表现为社会群体(成员)或社会阶层的流动,包括社会群体(成员)从一个社会阶级或阶层转变为另一个社会阶级或阶层,从一种社会地位向另一种社会地位转变,从一种职业向另一种职业转变的过程,也包括地域性的流动,即社会个体与群体的空间变化。2.台谏合一宋代监察制度中的一项重要措施,即台官(御史)和谏官合二为一。唐代御史负责弹劾百官,谏官负责谏诤言事,二者职责分明。宋代御史和谏官的职责开始混杂,趋向合一,具体表现在台官具有言事权,谏官具有弹劾权,以及台谏官可以互相兼领。台谏合一进一步加强了皇权,同时对皇帝形成了一定的约束。基础性考法基础点1宋元制度的创新与对外交往真题导引典例1(2022·全国乙卷·26)宋朝在州府设通判,重要州府设两名,民户少的州可以不置,但若武官任知州,则必置。通判有自己专属的衙门通判厅,与知州(府)共议政务、同署文书,“有军旅之事,则专任钱粮之责”。据此可知,设置通判的主要目的是()。A.规范地方行政B.防止武人干政“干政”一般指干预朝政(中央权力),而材料涉及的是地方权力【张冠李戴】C.提升军事能力通判负责监督地方长官,只在战时负责筹集钱粮【过分解读】D.削弱州府权力设置通判削弱的是知州权力,州府总体权力未变【偷换概念】解题秘籍素养点拨历史解释:宋代通判的建制员额、职责权限等,属于地方行政的内容,反映了宋代地方的行政管理状况破题指引宋代州府事权由知州(府)与通判连理、分任,二者分工,责任明确,州府的行政权力得以规范水落石出“干政”一般指干预朝政(中央权力),而材料涉及的是地方权力;通判只在战时负责筹集钱粮,不能提升地方的军事能力;通判与知州一起行使州府权力,使州府权力分散化、规范化,而总体权力未变答案A真题练1(2023·湖南卷·4)宋仁宗下诏废郭皇后。御史中丞孔道辅、谏官范仲淹等以“后无过不可废”,跪求奏对。仁宗遣宰相吕夷简告知他们皇后应废的理由。事后,孔道辅等遭贬黜,朝廷诏令御史、谏官不得“相率请对”。这反映了宋代()。A.皇帝家事不容外朝官员置疑B.士大夫政治降低了皇帝权威C.御史与谏官职能有混通趋势D.宰相已沦为君主专制的工具答案C解析宋仁宗下诏废郭皇后,御史中丞孔道辅与谏官反对皇帝废后,跪求奏对,事后孔道辅等遭贬黜,且朝廷下令御史、谏官不得“相率请对”,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宋代监察制度的一个重要变化是台谏合一,即反映了宋代御史与谏官职能有混通趋势,C项正确;在中国古代封建社会家国同治,皇帝废后既是皇帝的家事,也是国家大事,外朝官员有进谏的权利,排除A项;“孔道辅等遭贬黜”说明皇帝的权威并未降低,排除B项;从材料可以看出宰相对皇权有一定的限制,排除D项。真题练2(2022·江苏卷·4)元朝创建行御史台“主察行省”。至元二十年(1283年),江淮行省“有欲专肆而忌廉察官者”,建议行御史台隶属行省。经重臣董文用据理力争,该图谋未能得逞。至元二十八年(1291年),行御史台不受行省节制在法令上被确认。这说明元代()。A.行省长官的特权受到否定B.地方权力的监督机制得到改善C.地方的吏治问题得以解决D.行省事务最终由朝廷大臣决定答案B解析根据材料信息可知,行御史台因有监察行省的职权而令行省忌惮,江淮行省建议行御史台隶属行省,最后中央政府在法令上对行御史台的权力予以确认,此举便于行御史台更好地监察地方,地方权力的监督机制得到改善,故B项正确;材料强调的是行省长官权力受到监督,但不意味着其特权被否定,排除A项;由材料信息无法推知地方的吏治问题得到解决,排除C项;行省事务最终由中书省决定,排除D项。认知深化1.古代加强中央集权的一般办法(1)纵向收权:将地方的权力收归中央,如地方的长官由中央任免;收回王国的治权;将地方的兵权、财权收归中央;等等。(2)横向分权:将地方的权力或者封地尽量分散,如西汉的“推恩令”,北宋在地方设立知州、通判等。(3)行政区划体现“犬牙相入”原则。(4)加强监察:秦朝的御史大夫,西汉的刺史,北宋的通判,元朝的御史台,等等。2.宋代政治变革的智慧(1)鲜明的务实性,是针对五代积弊进行的调整,有效地加强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2)浓厚的时代性,重文轻武,取士增加,政治开放,文官政治最终确立,官员队伍的专业化趋势明显。(3)可贵的政治理性,皇权在一定程度上受到相权、文官、谏官、史官、儒家思想等因素的制约,避免了绝对专制。(4)宋代政治变革的手段和平,彰显政治智慧。自主检测1.(2023·湖南岳阳二模)曲宴是古代帝王赐宴的一种,具有私宴性质,用以拉拢臣下,便于对朝政的控制,参加曲宴的人员一般是皇帝近臣、宗亲等。表中曲宴人员的变化能够反映出()。北宋官员出席曲宴的部分记载时期太祖朝真宗朝曲宴记载建隆二年(961年),“宴宰臣、节度、防御、团练使、刺史……诸道进奉使于广政殿”乾德二年(964年),“宴西川行营将校于崇德殿”咸平元年(998年),“癸亥,赐近臣岁节宴于宰相吕端第,自是遂以为例”大中祥符三年(1010年),“八月八日甲寅,诏近臣观书于龙图阁,观瑞物于崇和殿,遂宴于崇和殿”A.宋初政治改革的方向B.科举制度的日益完善C.帝王将相的关系亲疏D.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答案A解析根据材料可知,宴请对象发生变化,太祖朝是“宰臣、节度、防御、团练使、刺史……诸道进奉使”“西川行营将校”,真宗朝的宴请对象则是“近臣”,这体现了北宋从“重武”到“重文”的演变,这正是宋朝政治改革的方向,故A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科举制度的完善,排除B项;材料所言曲宴为皇帝驭臣之术,不必然说明帝王将相关系之远近,排除C项;封建社会的主要矛盾始终是地主阶级和农民阶级的矛盾,排除D项。2.(2023·海南模拟)下表所述为元朝时期的大陆交通路线。这可用来说明元朝()。1从中原地区向北越过大青山、内蒙古长城沿线,经蒙古草原向西北逐渐延伸,越过阿尔泰山,穿越西伯利亚草原、黑海北岸,抵达欧洲2以长安为起点,经过河西走廊西行,抵达敦煌再分南北两路西行3从四川和云南穿越西南地区,与缅甸、印度相连A.交通发达促进了对外交往B.开启了与印度的贸易往来C.丝绸之路的功能呈现多样性D.是东西方文化交往的桥梁答案A解析根据表格信息可知,元朝有多条对外交通通道,借此与欧洲以及东南亚等地的国家建立起联系,故A项正确;汉唐时期就已经与印度存在贸易往来,排除B项;材料没有体现丝绸之路的功能,排除C项;元朝与缅甸、印度的交往不属于东西交往,排除D项。基础点2辽宋夏金元的民族交融真题导引典例2(2022·海南卷·4)种植桑、枣树是唐宋以降施仁政的象征。宋太祖下诏“广植桑枣者”免税,“伐桑枣为薪者”治罪;西夏有“禁民伐桑枣为薪”的规定;金朝也规定“凡桑枣,民户以多植为勤”,即使户籍少的猛安谋克也须拿出十分之一的土地种植桑枣。上述现象说明两宋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表现在()。A.疆域拓展材料没有涉及疆域的问题【无中生有】B.民户管理材料没有涉及民户管理的问题【无中生有】C.文化认同D.政权认同材料没有涉及政权认同的问题【无中生有】解题秘籍素养点拨历史解释:少数民族政权重视种植桑枣之举,是其施政理念的直接体现,反映出少数民族政权对儒家“仁政”文化的认同破题指引宋、西夏和金都下令种植桑树和枣树以表现仁政,三方在政治层面采取了类似的做法,这是文化认同的表现水落石出疆域拓展、民户管理和政权认同(各民族对中央政权的向心力,是针对大一统政权而言的)都不曾在材料中体现答案C真题练1(2022·天津卷·4)辽都上京城由北部的皇城和南部的汉城组成,皇城是契丹皇帝和贵族理政、生活之地,皇城内除宫城外还有官署、孔庙和佛寺;汉城为汉人、商人、使节等居住之所。这样的都城布局体现了()。A.因俗而治的统治思想 B.游牧民族的生活方式C.儒家文化的全面影响 D.称霸中原的强盛国力答案A解析根据材料中上京城里皇城和汉城的区分,可知辽政权采取对汉人和契丹人分开治理的措施,这体现了因地制宜和因俗而治的统治思想,故A项正确;材料体现的不仅仅是游牧民族的生活方式,还体现了契丹对汉人习俗的尊重,排除B项;“儒家文化的全面影响”的说法过于绝对,排除C项;“称霸中原的强盛国力”与材料信息不符,排除D项。真题练2(2022·辽宁卷·4)金朝海陵王前期,宰执中女真宗室出身的大贵族占据重要地位,他们议国事、治国政。正隆元年(1156年),海陵王改革中央官制,宰执中没有宗室大贵族。这一变化反映了()。A.官僚体系完善 B.宗室素质下降C.吏治腐败严重 D.君主专制加强答案D解析根据材料信息,12世纪中期的海陵王改革削弱了贵族在国事、国政中的影响,可知海陵王改革加强了君主的权力,故D项正确;材料不足以说明金朝官僚体系完善,排除A项;材料不能说明宗室素质下降,排除B项;材料也不能反映出吏治腐败严重,排除C项。认知深化辽宋夏金元时期中国的民族一体化进程(1)民族迁徙与交错杂居分布格局的形成。辽宋夏金元时期,汉族与北方游牧民族之间大规模的双向流动,使各民族间交错杂居分布格局进一步形成并不断发展。(2)劝课农桑与经济上的相互依存。为了维系统治,北方少数民族政权开始在适宜农耕的区域“劝课农桑”,使农业经济逐渐进入北方传统的游牧经济区域,提升了北方游牧民族经济的发展水平。(3)尊孔习儒与政治文化制度的趋同。北方少数民族政权为了维护和稳定自身的统治,在承袭自身文化传统的同时,不断学习中原的汉文化和统治制度。(4)“海内一家”的政治理念。少数民族统治者以“中国之主”自居,拓展了“中国”的内涵。自主检测1.(2023·河北唐山二模)元朝时期,蒙古人取名时,采用了汉人的字、号,道德观念上接受了汉人的习俗;汉人也受到蒙古文化的影响,学习蒙古语言文字,使用蒙古名字。这反映出()。A.蒙古族封建化进程加快B.政府接受汉族先进文化C.汉人完全接受元朝统治D.汉蒙民族交融程度加深答案D解析根据材料信息,蒙古人接受汉人的习俗,而汉人也受到蒙古文化的影响,可知汉蒙民族交融程度加深,故D项正确;材料说明当时不只是蒙古族封建化进程加快,还有汉人受到蒙古文化的影响,排除A项;材料中没有特指政府在其中的作用,排除B项;根据材料不能推断出当时汉人完全接受元朝统治,排除C项。2.(2023·福建厦门二模)忽必烈即位后,定国号为大元,认为自身是中华开统,开创出世代相继的皇统,故以中统为年号,并为辽、宋、金修史,“三国各与正统,各系其年号”。这表明元朝()。A.开了少数民族修史的先例B.形成了开放平等的民族观念C.确立了儒家学说的正统地位D.强化了“大一统”的政治理念答案D解析根据材料信息,忽必烈年号“中统”,并分别为辽、宋、金修史且令三国均为正统,可知忽必烈旨在强调结束分裂局面的元朝的正统地位,此举有利于中华民族大一统意识的发展,故D项正确;材料不能表明元朝开了少数民族修史的先例,排除A项;材料未体现元朝形成了开放平等的民族观念,排除B项;材料未体现元朝确立了儒家学说的正统地位,排除C项。基础点3辽宋夏金元经济的发展真题导引典例3(2022·山东卷·3)目前考古发现的宋代纺织品,主要有福建福州黄昇墓的纺织品和衣物300余件,江苏金坛周瑀墓的衣物50余件,江苏武进宋墓衣物残片,湖南衡阳宋墓和宁夏西夏陵区108号墓丝麻织品,浙江兰溪南宋墓棉毯,江西德安南宋周氏墓丝织衣裙,浙江台州南宋赵伯澐墓纺织品60余件等。据此我们可以推断,宋代()。A.海上丝绸贸易兴盛材料没有涉及【无中生有】B.纺织业中心位于南方C.衣料材质发生明显变化宋代衣料材质仍以丝麻为主【混淆史实】D.南方纺织技艺已超过北方从材料中无法推断出【无中生有】解题秘籍素养点拨时空观念、历史解释:以考古发现的宋代纺织品为生活情境,考查宋代南方纺织业的发展态势。通过综合分析,从情境性、关联性等方面认识宋代江南经济的发展破题指引考古发现的宋代纺织品主要在福建、江苏、湖南、江西、浙江等地区,说明宋代纺织业中心位于南方水落石出江西和湖南属于内陆省份,与海上丝绸贸易兴盛关系不大;只有浙江兰溪南宋墓出土的棉毯这一个例,不能说明宋代衣料材质发生明显变化;没有南北方纺织技艺的比较,得不出“南方纺织技艺已超过北方”的结论答案B真题练1(2023·全国甲卷·26)民众日常生活能够反映时代特点。下列情景中,可能出现于北宋都城市民日常生活中的是()。A.早晨在家喝红薯玉米粥B.晚上去夜市听人说书C.到指定市场用银元购物D.出门时穿件黄色棉袍答案B解析宋代城市繁荣,商业活动突破时空限制,娱乐活动丰富,市民可去夜市听人说书,B项符合题意;红薯、玉米等作物原产自美洲,随着新航路的开辟于明朝后期传入中国,A项与史实不符,排除;白银作为货币进行流通是在明代中后期,排除C项;宋太祖在陈桥兵变中“黄袍加身”,获得政权,黄袍成为皇权象征,为皇帝所独有,排除D项。真题练2(2022·重庆卷·6)王祯《农书》记载:“中国自桑土既蚕之后,惟以茧纩为务,殊不知木棉之为用。夫木棉产自海南,诸种艺制作之法,骎骎北来,江淮川蜀既获其利。至南北混一之后,商贩于此,服被渐广。”由此可知,元朝时()。A.木棉开始向北传播B.商贾对外出口大宗棉布C.丝绸产量不及棉布D.国家统一促进棉布流行答案D解析根据材料“至南北混一之后,商贩于此,服被渐广”可知,元朝时,国家的统一有利于实现棉布的流行,故D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木棉北传的时间,且汉代新疆已种植棉花,排除A项;材料没有涉及对外贸易的信息,不能推知是否有大宗棉布出口,排除B项;材料没有丝绸与棉布产量的对比,无法说明丝绸产量不及棉布,排除C项。认知深化宋代社会变化的影响因素及其新变化(1)宋代社会变化的影响因素①经济繁荣,商业发达,改变了宋人的社会生活。②政治环境相对宽松,大力发展教育和经济,促进了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③民族关系:采取妥协政策,促进了民族交流,使边境获得了安宁。(2)宋代社会的新变化①门第观念淡化,社会阶层流动加强:由于科举制的发展,世家大族已经无法再像唐代以前一样垄断仕途,而布衣入仕的途径更加宽广。②社会成员身份趋于平等:平民阶层大量通过科举进入仕途;服役人员多来自雇佣;佃农、雇农与雇主之间是契约关系。③契约纳租方式的确定,租佃关系的发展使佃农对地主的依附关系相对减弱,生产自主权大为提高。④城市经济崛起,商业信用体系兴起。自主检测1.(2023·山东淄博一模)宋初,宋太宗下诏指出,江南江北种植不同,“土风各有所宜”,但为了防备水旱,作物种植要“杂植”。他要求江南诸州长吏,“劝民益种诸谷”;要求江北诸州,在水源充足的地方,“广种粳稻”。这说明当时()。A.北方人口大量南迁B.精耕细作技术水平提高C.区域经济均衡发展D.经济作物种植面积扩大答案B解析根据材料信息可知,宋朝要求各地结合自身的水文条件发展种植业,这体现的是精耕细作水平的提高,故B项正确;材料无法体现北方人口大量南迁,排除A项;材料没有体现区域经济的均衡发展,排除C项;材料未涉及经济作物,排除D项。2.(2023·辽宁二模)《上海通史》载:“就今上海市全境而言,元代松江府下属之华亭、上海二县,仅为其南部疆域。北部,在元时则设有嘉定、崇明二州。”元代,上海地区的市镇兴起,人口向市镇聚集。这说明元代()。A.行省制打破了自然界限B.手工业发展促进了城市建设C.上海区域经济得到发展D.南方社会经济水平超越北方答案C解析由材料信息可知,当时县与市镇的数量增加并且行政区划逐渐细分,说明当时该地区在政治、经济及人口等社会结构方面已经有了一定程度的发展,C项正确;材料主旨是社会经济的发展而非行省制度,排除A项;材料只是说明当时市镇兴起,并没有体现手工业发展,排除B项;材料没有对南北方社会经济水平进行对比,排除D项。基础点4宋元时期的思想文化真题导引典例4(2023·全国乙卷·26)南宋时书籍流行,文人刻书蔚然成风,如陆游、范成大、杨万里、朱熹等人在各地任官期间,都曾刊行自己或先人、名宦、师友、乡贤的著述,地方官学、民间书院等亦以刻书为己任。这有助于()。A.士族阶层的出现南宋以前早已出现【时空错位】B.儒学正统地位的确立儒学正统地位在汉朝时就已经确立【时空错位】C.科举制度的兴起隋炀帝时设进士科,科举制兴起【时空错位】D.社会文化水平的提升解题秘籍素养点拨历史解释:宋代刻书事业的盛行,延续了中华文脉,其作为特定时代的产物,折射出宋代政治、经济、文化(科技)等领域的发展状况破题指引作为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结合的产物,宋代刻书事业的发展,令图书能够大规模商业化生产,这有利于社会文化水平的提升水落石出士族阶层在南宋以前就已经出现;汉武帝接受董仲舒的建议,尊崇儒术,确立了儒学正统地位;科举制创立于隋炀帝时期答案D真题练1(2023·山东卷·4)北宋理学家张载认为:“封建者,天下之事,分得简则治之精,不简则不精,故圣人必以天下分之于人,则事无不治者。……为天下者,奚为纷纷必亲天下之事?”这表明张载主张()。A.扩大地方权力 B.恢复郡国并行制度C.健全中央机构 D.简化官员选任程序答案A解析根据材料可知,张载认为,若一切都由中央朝廷来管,必有许多事情管理不好,所以,要实行“封建”,扩大地方的权力,A项正确;材料描述的是中央权力过大,而非主张恢复郡国并行制度,排除B项;材料描述的是中央与地方权力的分配,没有体现中央机构的健全以及官员选拔程序的简化,排除C、D两项。真题练2(2022·广东卷·4)魏晋以来佛教、道教广泛传播,宋人李觏认为原因在于“儒失其守,教化坠于地”;张载认为佛道追求的彼岸是虚幻的,与“吾儒”水火不容。由此可知,李觏、张载主张()。A.儒法并用以维护君权B.立足考据以重建学风C.复兴儒学以回应挑战D.杂糅佛道以构建理学答案C解析据材料“儒失其守,教化坠于地”可知,宋人李觏认为儒学教化功能削弱,据“与‘吾儒’水火不容”可知,张载认为佛道的追求与儒学截然不同,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面对佛道冲击,宋代儒学家主张通过改造儒学来达到复兴儒学、回应佛道挑战的目的,C项正确;宋代儒学并没有吸收法家思想,排除A项;立足考据是明清时期出现的学术特征,排除B项;张载认为佛道思想“与‘吾儒’水火不容”,并没有主张杂糅佛道以构建理学,排除D项。真题练3(2022·北京卷·3)北宋中期,各地知州积极修建亭台馆榭以供民众游玩,甚至将其作为一项重要政务。欧阳修《丰乐亭记》载:“夫宣上恩德,以与民共乐,刺史之事也。”范仲淹曾在名胜“严子陵钓台”边修建先贤祠堂以“咏其风”,认为这样“有大功于名教”。上述材料佐证了北宋()。A.注重推行社会教化B.放松了对经济的控制C.鼓励文学艺术创作D.实行崇文抑武的方针答案A解析根据材料信息“夫宣上恩德”“有大功于名教”,可知当时地方官员修建亭台馆榭供民众游玩,旨在通过这些公共建筑来推行社会教化,故A项正确;材料内容与经济控制无关,排除B项;上述举措与文学创作无关,排除C项;仅从材料无法看出北宋实行崇文抑武的方针,排除D项。认知深化1.宋明理学的特点儒学进一步思辨化从宇宙本体论的角度论证了社会伦理的本体性、先验性和客观存在性更加凸显伦理道德的核心作用将人伦升至天理的高度,提出人生修养的方法,“存天理,灭人欲”,发明本心。本体论、人性论、修养论、认识论、境界论和功能论,均以伦理道德为核心内容更多地吸收了佛、道因素糅合儒释道三派思想,形成结构完整和论证严密的哲学体系2.宋元科技文化折射出的时代特征项目因素文化发展政治中央集权的加强宋元时期,理学兴起,并逐渐成为官方哲学,适应了中央集权政治发展的需要知识分子的社会地位宋朝知识分子地位较高,促进了宋朝文化的全面繁荣;元朝知识分子地位较低,促进了元曲的形成与繁荣国家的分裂和统一宋朝国家分裂,影响了两宋诗歌、词赋的创作风格,两宋文学家多忧世之作经济商品经济的发展商品经济的发展促进了市民阶层队伍的扩大,适应了市民阶层文化生活的需要,词、小说、元曲等文学形式得以发展科技印刷术的发展印刷术的发展推动了文化的普及和传播自主检测1.(2023·湖北武汉二模)如下图所示,宋代投壶盛行,士大夫家中的陈设常有投壶的壶与矢。吕大临认为“燕(宴)饮有射以乐宾”。司马光则认为“投壶可以治心,可以修身,可以为国,可以观人”。据此可知,宋代投壶()。A.反映了民族交流加强B.凸显了儒学价值取向C.体现了门第观念淡化D.折射出教育的平民化答案B解析根据材料中司马光描述的“投壶可以治心,可以修身,可以为国,可以观人”等信息可知,投壶活动反映出儒学价值取向,故B项正确;材料不能说明民族交融的状况,排除A项;由材料不能得出门第观念的状况,排除C项;材料未显示参与投壶活动的对象,因而无法说明教育的平民化,排除D项。2.(2023·湖南张家界二模)宋代出现大量研究自然万物的谱录,如《梅谱》《牡丹谱》《海棠谱》《荔枝谱》《橘录》《蟹谱》《昆虫草木略》等。这一现象反映了宋代()。A.自然科学教育的逐渐普及B.传统自然经济开始瓦解C.具有“格物致知”的时代精神D.社会主流价值观念转变答案C解析根据材料可知,宋代出现大量研究自然万物的谱录,一方面是由于商品经济的发展,另一方面就是源于儒家所提倡的“格物致知”精神,即通过观察自然界的万事万物来获得真理,故C项正确;宋代自然科学教育逐渐普及与史实不符,排除A项;传统自然经济在鸦片战争后开始瓦解,排除B项;宋代社会的主流价值观念仍然是儒家思想,排除D项。综合性考法综合点1中国古代行政区划层级变迁的规律1.(2023·福建三模)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秦朝最初为三十六郡,县总数在一千左右。到西汉,郡级政区(郡与国)比秦代大幅增加,西汉末有郡国一百零三。东汉末年,朝廷派中央的高级官员出任州牧镇压农民起义,授予兵权、财权和行政权,以与农民军对抗。此后,州演变成了郡以上的一级行政区划。魏晋南北朝时期州郡数膨胀,《宋书·志序》描述当时这种情形时说:“一郡分为四五,一县割成两三。”隋炀帝大举并省州县,同时又改州为郡。并省之后全国有一百九十郡,一千二百五十五县。唐承隋制,但郡被改为州。唐太宗时,按山川形势分全国为十道监察区,以观察使监察地方。为了平定安史之乱,唐玄宗时不得不在全国普遍设置方镇,任命一大批上马管军下马管民的节度使。唐后期,经常以观察使兼任节度使。这样,观察使的监察范围——道,与节度使的军管区域——方镇,也就合二为一了,州县以上新的一级政区道(方镇)就渐渐成形了。材料二宋初取消方镇。后来,宋代依据天下土地形势,分路而治,于是在州以上又出现了路一级的新型行政区划。各路设有负责转输地方财赋的转运使,负责监察、司法之职的提刑按察使,负责治安、边防的安抚使,负责储备粮食、平抑物价的提举常平使,等等。这些官员的衙门通称诸监司,“监”是以诸使兼理“监察”州县的意思。这些监司的行政管辖地域都称为路,但各监司的路并不都一致,即使有两司的路一致,治所(行政中心)有时也不在一地。——以上材料均摘编自周振鹤《中央地方关系史的一个侧面(上)——两千年地方政府层级变迁的分析》(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秦至唐地方政府层级演变的基本历程。点拨封建王朝的地方行政层级多为两级或三级,后朝对前朝的地方行政层级有延续有改革,分阶段说明其演变历程答案基本历程:①秦—东汉末:由(郡、县)两级制变成(州、郡、县)三级制。②魏晋南北朝—唐前期:由(州、郡、县)三级制变成(郡/州、县)两级制。③唐后期:由(郡/州、县)两级制变成(道/方镇、州、县)三级制。(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宋朝“路”级政区的特点并分析其影响。点拨结合宋代路制的创新之处,先从中央对路级政区的管理以及路级政区对地方的管理等角度概括特点,再从利、弊两个角度分析其影响答案特点:“路”不设置统一的机构、长官、行政中心;分化事权,相互牵制。影响:削弱地方权力,加强中央集权;影响行政效率与地方治理能力。史论深挖古代地方行政机构的演变影响因素:经济发展;人口变化;开疆拓土;巩固统一;政局变化;边地管理;制度变革;等等。演变规律:①中央集权是推动地方行政层级变化的主要原因。王朝建立初期,一般都要强化对地方的控制,对地方机构进行改革;王朝后期,中央集权制度受到破坏,对地方的控制也随之减弱。②分权是地方行政机构改革的基本方法。比如,宋代设通判,设置转运使;明代在地方设置三司。③沿袭变革是历代地方行政层级变迁的主线。中国历代地方行政层级变迁的一条主线是对前代的基本沿袭和变革。④下稳上动是地方行政层级结构变化的特征。纵观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史,县作为地方行政层级的基层政区,相对稳定,而县之上的州、府、省则变化很大。⑤财政改革是影响地方行政层级嬗变的重要因素。综合点2古代经济重心南移2.(2021·天津卷·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北宋时期,江南地区出现一年两熟稻麦复种的耕作方式,但实行之初种植规模并不大。这种耕作方式要求收麦与插秧在一周左右的时间内完成,需要投入大量的劳动力,因此平原地区稻麦复种规模大于山区。南宋时,习惯面食的北方人大量南下。在地少人多的情况下,稻麦复种制得到推广,土地利用率提高了一倍。同时,加大了精耕细作的力度,亩产进一步提高。北宋中期江南部分地区平均人口密度简表地区主要地形平均人口密度(人/平方公里)苏州、湖州、常州、秀州平原104温州、台州丘陵55歙州、睦州山区30——摘编自《中国通史》等运用材料,自拟一个与宋代江南经济发展相关的标题,结合所学知识予以论述。(要求:论点明确,论述清晰,史论结合。)写作思路先审题,明要求自拟一个与宋代江南经济发展相关的标题,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论述读材料,定信息时空定位宋代江南地区关系定位宋代南方经济的发展(稻麦复种制的推广)后分析,并论证分析特征江南的逐步开发,受到经济重心南移的影响进行论证论述经济重心南移的原因、过程、表现等答案示例标题:宋朝经济重心南移对南方开发产生了重大影响。论述:自唐朝中叶以来,南方的经济实力逐渐超过北方。户口分布南多北少的格局逐渐定型。两宋交替之际,大批中原人口南移,进一步奠定了南方地区的经济重心地位。伴随着北方的劳动力和先进技术的传入,南方地区的经济得到快速开发,经济重心南移在南宋时逐渐完成。在地少人多的情况下,稻麦复种制得到推广,土地利用率提高了一倍。同时加大了精耕细作的力度,亩产进一步提高。而平原地区的生产条件相对优越,使得江南部分地区平均人口密度远高于其他地区。所以,宋朝经济重心南移对南方开发产生了重大影响。应用性考法应用点古代民族政策与当代民族区域自治应用背景中国历来就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处理好民族关系是关系国家稳定、繁荣的大问题。我国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对传统民族制度的一种承继和革新,它根据时代特征不断发展进步,逐渐形成了多层次、动态性的特点,对于国家的统一和稳定起到了不可忽视的作用。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高度重视民族工作,深入推进民族团结进步事业,使得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不断铸牢。应用训练(2023·浙江高三联考)“治国必治边”,边疆民族地区治理关乎国家的稳定与发展。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西夏人对蒙古军队的顽强抵抗,仍使蒙古统治者记忆犹新……于是便采取措施,把西夏遗民迁出故土,或徙居内地与汉民族杂居耕种,从事手工业,或远发边地屯垦,或遣其充军,使之不能聚集一地,以达到分而治之的目的。与此同时,蒙古统治者又把大批汉人、蒙古人、回鹘人等迁入西夏故地,也是为了冲淡西夏遗民的成分,造成各民族间聚居杂处的局面,相互牵制。——摘编自孟楠《元代西夏遗民的迁徙及与其他民族的融合》材料二中华人民共和国边疆民族地区治理大事记时间事件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规定: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区域自治;各上级国家机关应当充分保障各自治区、自治州、自治县的自治机关行使自治权,并且帮助各少数民族发展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建设事业1965年西藏自治区第一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召开,出席大会的代表共301人,其中藏族226人,门巴族、珞巴族、回族等16人198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正式颁布实施,其中第二十条规定:上级国家机关的决议、决定、命令和指示,如有不适合民族自治地方实际情况的,自治机关可以报经该上级国家机关批准,变通执行或者停止执行2000年中国开始实施西部大开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