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生口语实践活动记录六及师说韩愈原文及解析_第1页
师生口语实践活动记录六及师说韩愈原文及解析_第2页
师生口语实践活动记录六及师说韩愈原文及解析_第3页
师生口语实践活动记录六及师说韩愈原文及解析_第4页
师生口语实践活动记录六及师说韩愈原文及解析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师生口语实践活动记录六时间:地点:三年级教室题目:«给予树»过程:一、谈话导入,切入主题。同学们,今天李老师将和大家继续学习《给予树》(板书课题)。通过上节课的学习你知道给予树是一棵什么样的树呢?(老师在课题上相机画上一棵树,挂上心愿卡)课文中主要写的是谁帮助谁实现了心愿?(板书金吉娅、小女孩)金吉娅为小女孩做了什么?她还为家人做了什么?她送给我们的仅仅就是一把棒棒糖和一个洋娃娃吗?她到底送给了我们什么?我们继续学习课文。二、直奔重点,领悟中心。1、自由读课文最后一自然段,在文中找一找,小女孩到底送给了我们什么?2、指名回答。出示中心句。(重点句“这个圣诞节,她不但送给我们棒棒糖,还送给我们善良、仁爱、同情和体贴,以及一个陌生女孩如愿以偿地笑脸”)A、读中心句。B、从这段话中你了解到了金吉娅是一个怎样的孩子?(板书:善良、仁爱、同情、体贴)3、小结过渡:课文是怎样表现金吉娅美好心灵的呢?让我们一起走进课文,走进小女孩的内心世界。)三、细读感悟,体会感情。▲学习课文第1——3自然段。1、我们先来看看课文第3自然段,谁来读一读,请同学们一边听一边用笔划出直接描写金吉娅的一句话。2、生回答。(出示重点句“只有八岁的小女儿金吉娅沉默不语。”)指名读,齐读。3、联系课文读懂金吉娅为什么沉默不语。A、“沉默不语”是什么意思?B、自由读课文1-3自然段说说金吉娅为什么“沉默不语”?4、指导朗读。请你带着这样的体会把这句话再读一遍。此时,金吉娅的哥哥姐姐们是什么样的心情呢?如果我们能与哥哥姐姐高兴的样子对比着来读,就更能读出金吉娅沉默不语的内心了。(出示相关段落:回家途中,孩子们兴高采烈。你给我一点暗示,我让你摸摸口袋,不断让别人猜测买了什么礼物。只有八岁的小女儿金吉娅沉默不语)5、透过金吉娅沉默不语的内心,我们可以体会出她是一个什么样的孩子▲学习课文第4自然段。1、继续默读课文第四自然段。金吉娅到底用这二十美元做了什么呢?2、讨论交流:A、金吉娅用这二十美元做了什么?如果你就是金吉娅,当你来到这棵挂满心愿卡的给予树前,你会怎么做呢?来,把它摘下来,把小女孩的心愿读给大家听听。(找人上台翻开心愿卡感情朗读)B、听了小女孩的心愿你在想什么呢?C、金吉娅又是怎么想的呢?3、、重点学习“可是妈妈,我们有这么多人,已经能得到许多礼物了,而那个小女孩却什么都没有。”这句话。A、出示句子,读句子。B、删去“什么都”读句子,讨论:比较中你觉得“什么都”这三个字能删去吗?为什么?C、带着这种体会读读这段话。D、从金吉娅的做法和想法中我们体会到了什么?5、通过学习,我们感受到了金吉娅对小女孩的善良、同情与仁爱。正因为金吉娅具有这种美好品质,所以她毫不犹豫的帮助了小女孩。谁能有感情地把第四自然段再读一遍。四、回归整体,拓展延伸。1、深入理解课文最后一段话。A、过渡:圣诞的钟声已经敲响,给予树上有着一个小女孩的梦想,给予树下另一个只有八岁的小女孩帮她实现了这个梦。曾经担心过,生气过的金吉娅的妈妈,此时有什么举动?她为什么紧紧地拥抱着金吉娅?B、理解:a这段话分几层意思?b联系课文说说你对善良、仁爱、同情、体贴和笑脸的理解。c带着赞许的语气读读这段话。d背诵。2、说话练习:是啊,金吉娅的善良、仁爱、同情和体贴深深感动了你,感动了我,更感动了收到洋娃娃的小女孩,假如你就是小女孩,你会对金吉娅说些什么呢?结束语:此时小女孩定和大家所说一样,她正忙着写感谢信呢!我们不仅要懂得爱别人,还要懂得回报他人的爱。只要人人都奉献一点爱,世界将会变成美好的人间。小学三年级下册《爸爸、妈妈对我的爱》口语交际活动设计【活动目标】1、通过活动让学生体会父母对自己的爱,激发学生爱父母的情感。2、在互动交际中,培养学生口语交际能力。调动学生表达的欲望,做到清楚明白地讲述见闻并说出自己的感受和想法。态度大方,有礼貌,语言规范。【活动准备】1、活动前让学生准备自己从小至今的具有代表性的照片。2、请学生家长来学校和学生一起参加本次活动。3、本单元中四篇课文的插图和古诗《游子吟》的意境图;【活动过程】一、复习本单元学过的课文,激情导入话题1、导言:同学们,首先让我们回顾这一单元学过的四篇课文,谈谈哪篇使你最受感动?为什么?(学生谈、老师配合出示相应课文的插图。)2、在组内交流各自的感受。3、这几篇课文令你感动,那么它们的共同点是什么?(爱)4、这几篇课文都突出了一个大大的“爱”字,你能用精炼的语言来评价课文中的爱吗?《可贵的沉默》──父母之爱无私的、伟大;《她是我的朋友》──朋友之间的爱是真诚的;《七彩钻石》──爱可以创造奇迹,可以感天动地;《妈妈的账单》──母爱无价。5、教师小结:世上的爱有千万种,唯有它最无私,她不要求你的回报,如果有:那就是只要你过得比他(她)好。他(她)爱你的程度是没有什么可以比的,如果非要用语言来表述,那就是:只要你要,只要他(她)有;这个人就是妈妈,这个人就是爸爸。今天我们就以“爸爸妈妈的爱”为主题开展一次活动。让我们回顾自己的成长过程,谈谈父母对我们的爱。二、照片展示,深情讲事例1、组内展示自己的成长照片,讲述成长过程中父母对自己的爱,选最难忘的、最令自己感动的事来说。2、选出小组代表,请他在组内再说一次,并适当加入自己的感想。组内的同学可以插话,以完善他的发言。3、推举代表在全班交流。4、请几位同学谈听后感受。三、三方互动,温情话彼此。1、请家长谈谈听了学生发言之后的感受。2、老师谈此时的想法。四、古诗引导,纯情悟孝心1、出示图片:《游子吟》的情境图,配乐。老师配音:关于父母对儿女的感情,也是从古至今人们歌咏的主题,这首《游子吟》不仅赞颂了伟大的母爱,也表达了子女对父母的热爱、感激之情。配乐朗诵《游子吟》。2、明白这首诗的意思吗?谈谈你明白了什么?重点谈对最后一句的理解。3、小结:小草尚且要报答照耀过它的春天的阳光,那么我们做子女的又该怎样报答给予了我们生命和无限关爱的父母呢?五、享受沉默,真情告白1、让我们就像《可贵的沉默》中那样,在沉默中再次回味我们成长的过程中,父母给我们的爱,在心中默默地说出你最想说给父母听的话。(至少留出一分钟的沉默时间)2、与周围的同学交流心里的话。3、把心里话说给全班同学听。六、言随心动,热情化行动1、导言:有许多同学还没有机会把心里话说给全班的同学听,也许有的同学并不想用这样的方法来表达自己对父母的爱,也许有的同学更想把这份爱深深地埋在心里,而用行动来表达出来。无论怎样,爱是需要通过表达来传递的。你想怎样表达你对父母的爱呢?相信每个同学都有各自的想法,大家互相说一说,很可能别人的想法会对你有帮助呢。2、自由组合,同学之间互相说说,怎样爱自己的父母。3、小组汇报。七、自主评价,亲情至永久1、请学生评价哪种表达方式更好

2、请到场的父母来谈谈他们更喜欢孩子们哪种表达爱的方式。八、总结

其实父母爱孩子是不需要回报的,我们也无法评价爱父母的方式究竟哪种更好,只要我们有一颗爱父母的心,你一定会在时时处处都用最恰当的方式表达出对父母的爱,就像父母爱你一样。【活动后的总结与反思

本次活动大大调动了学生学习的兴趣,激发了学生的表现欲,提高了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一些学生还能认真倾听别人说话。会用普通话与人交际,口语交际能力也得到了提升。达到了预期的目的。效果不错。但也有不尽人意的地方:有些学生不善言谈,语言表达不清楚;有些学生表达不准确等。

教师评语:评定等级:1.交流感受到的父母之爱及对父母之爱的回报,注意用具体事例表达真情实感,提高口语交际的能力。

2.写父母对自己的爱要表达真情实感,语句通顺。

3.能发现同一个意思可以用不同的句式来表述。

4.认读与树木有关的形声字,背诵古诗《游子吟》。

5.展示综合性学习成果。

课前准备

1.选定凝聚着父母之爱和回报父母之爱的照片、录像、玩具或小礼品等。

2.准备为回报父母之爱而做的礼品。

3.邀请学生家长参加口语交际课口语交际导入课题,激发交际兴趣

同学们,在这几天的综合性学习中,我们一定了解到了很多感人的事情。父母的爱情深似海,我们在爱中一天天长大。今天,就让我们把自己感受到的爱表达出来,与同学、老师、父母一同分享。(板书课题)

回忆感人事例,同桌交际

拿出课前准备的记录或物品,回忆一下你所了解到的故事,然后同桌间互相说一说。有什么问题可以提问,在交际中把事情的细节回忆清楚。

小组交际,邀请父母一同参加

1.组员轮流说,拿出课前准备的物品,向同学和父母介绍。

2.在听的过程中,可以直接向同学的父母提出问题。

3.推举出代表参加全班交流。

全班交际

1.各组代表轮流上台,展示综合性学习收集的物品,并介绍物品后面所蕴藏的感人故事。

2.对自己的父母说几句话,说说自己应该怎样爱他们。

(如:大家看,这张照片是我刚四十天时拍的。我依偎在妈妈的怀里,正甜甜地笑呢。在这次综合性学习中,我通过采访奶奶了解到,原来我小时候爱哭,是因为我肚子疼。每天夜里我都哭得妈妈没法睡觉。每到那时,妈妈就把我的肚子紧贴在她的肚子上,抱着我在屋里遛来遛去,一遛就是一两个小时,有时我哭得太厉害了,妈妈又着急又心疼。奶奶说我出生后的三个月,一直这样,而妈妈因为总抱着我,累出了肩周炎。

妈妈,我想对您说:您为我付出得太多了。我一定要好好学习,还有锻炼身体,让身体棒棒的,等您老了的时候照顾您)

3.回答同学提出的问题。

模拟采访,家长学生交际

1.我们刚才听了那么多感人的故事,知道父母对我们的爱是深沉的、宽广的,更是无私的。我们可能有许许多多的话想对爸爸妈妈说,也可能有许多问题要请教别的同学的父母。下面我们就请刚才到台上交流的同学的父母到前面,我们根据刚才同学所介绍的感人事,来采访这些叔叔阿姨,好吗?

2.在学生与家长的交际中,进一步感受亲情之爱。

与自己的家长自由交谈,沟通情感习

作拓展思路,激发习作兴趣

1.同学们,我们刚刚上完一节洋溢着爱的口语交际课,那些感人的事例我们终生也不会忘记。这节课,我们就来写一写父母对自己的爱。先自己想一想写什么。

2.自由发言,互相启发,拓展思路:可以写自己在口语交际课中讲过的事,也可以写在综合性学习中了解到的其他事,还可以写自己和父母之间其他感人的事。记住:只要是爱的故事,无论大小,无论远近,都值得我们用心去写。

鼓励有个性的表达

1.我们这篇习作的第一读者将是我们的爸爸妈妈,那么,我们应该如何写,才能让他们知道自己的孩子的理解并铭记他们的爱呢?让我们小组内讨论一下。

2.各组说一说你们讨论的写法有几种(如,写信,给自己的习作绘制插图,附上照片,在习作前给爸爸妈妈写几句话等)。明确:只要表达了真情实感,把感人的事情写清楚、写具体,爸爸妈妈一定会将我们的习作当做最好的礼品。

进行习作,注意书写工整、语句通顺。教师对部分同学进行个别指导

延伸课外

1.同学们,我相信我们的每一篇习作都表达了我们与父母之间最真挚的爱,就让我们把这篇充满真情实感的作品献给爸爸妈妈。回家后,请读给父母听。

2.让爸爸妈妈对你写的内容提出意见,我们认真改一改,再请他们在我们的习作后写上批语,做上“星级评价”。我的发现1.自读两组句子。

a.读句子,注意加点的字,想想它们的意思。

b.说说自己发现了什么。

2.交流自己的发现。

a.指名说说“光”和“抽”在不同句子中不同的意思。

b.联想发现:你还发现了哪些字也有这个特点?

如:花

a.公园里的花可多了。

b.奶奶眼睛花了。

c.我不乱花钱。

d.林子里鸟可真多,有白的,有黄褐的,还有花的呢!

总结,拓展

我国的汉字大多一字多义,了解一字义的现象,对阅读、写作都大有好处。理解一字多义并不困难,可以联系上下文,可以查字典,还可以向人请教。日积月累读读认认

1.自由读儿歌,不会的主动向老师或同学请教。

2.比赛读,看谁读得正确、流利。

3.自由认读生字,说说你发现了什么识记生字的窍门。(大部分字为形声字,左形右声)

读读背背

1.自由读古诗,有不认识的字主动请教别人。

2.小组练习读,试着说说诗的大意,有不懂的问题提出来。

3.练习背诵。展示台提出要求

这几天,无论是课内学习还是课外综合性学习,同学们都感受到了深深的爱,它是我们生命的养分,也是世界和谐美好的原因。下面我们就把父母批改过的习作以及综合性学习中为回报父母之爱的各种小制作、记录等准备向大家展示。

小组合作

1.小组成员共同商议:利用课桌搭建一个展示台,将每个组员的作品都展示出来。

2.人员分工后,动手布置小组展示台。

3.小组成员互相介绍展品的来历及制作过程,读一读父母给自己批改的作文,可以提问,也可邀请老师参加。

小组参观

各组巡回参观,在参观过程中有不懂的问题可以提问。韩愈韩愈(768~824)字退之,唐代文学家、哲学家、思想家,河阳(今河南省焦作孟州市)人,汉族。祖籍河北昌黎,世称韩昌黎。晚年任吏部侍郎,又称韩吏部。谥号“文”,又称韩文公。他与柳宗元同为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主张学习先秦两汉的散文语言,破骈为散,扩大文言文的表达功能。宋代苏轼称他“文起八代之衰”,明人推他为唐宋八大家之首,与柳宗元并称“韩柳”,有“文章巨公”和“百代文宗”之名,作品都收在《昌黎先生集》里。韩愈在思想上是中国“道统”观念的确立者,是尊儒反佛的里程碑式人物。

师说唐代:韩愈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圣人无常师。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孔子曰:三人行,则必有我师。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学于余。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师说以贻之。

译文古代求学的人一定有老师。老师,是(可以)依靠来传授道理、教授学业、解答疑难问题的。人不是生下来就懂得道理的,谁能没有疑惑?(有了)疑惑,如果不跟从老师(学习),那些成为疑难问题的,就最终不能理解了。生在我前面,他懂得道理本来就早于我,我(应该)跟从(他)把他当作老师;生在我后面,(如果)他懂得的道理也早于我,我(也应该)跟从(他)把他当作老师。我(是向他)学习道理啊,哪管他的生年比我早还是比我晚呢?因此,无论地位高低贵贱,无论年纪大小,道理存在的地方,就是老师存在的地方。唉,(古代)从师(学习)的风尚不流传已经很久了,想要人没有疑惑难啊!古代的圣人,他们超出一般人很远,尚且跟从老师而请教;现在的一般人,他们(的才智)低于圣人很远,却以向老师学习为耻。因此圣人就更加圣明,愚人就更加愚昧。圣人之所以能成为圣人,愚人之所以能成为愚人,大概都出于这吧?(人们)爱他们的孩子,就选择老师来教他,(但是)对于他自己呢,却以跟从老师(学习)为可耻,真是糊涂啊!那些孩子们的老师,是教他们读书,(帮助他们)学习断句的,不是我所说的能传授那些道理,解答那些疑难问题的。(一方面)不通晓句读,(另一方面)不能解决疑惑,有的(句读)向老师学习,有的(疑惑)却不向老师学习;小的方面倒要学习,大的方面反而放弃(不学),我没看出那种人是明智的。巫医乐师和各种工匠这些人,不以互相学习为耻。士大夫这类人,(听到)称“老师”称“弟子”的,就成群聚在一起讥笑人家。问他们(为什么讥笑),就说:“他和他年龄差不多,道德学问也差不多,(以)地位低(的人为师),就觉得羞耻,(以)官职高(的人为师),就近乎谄媚了。”唉!(古代那种)跟从老师学习的风尚不能恢复,(从这些话里就)可以明白了。巫医乐师和各种工匠这些人,君子们不屑一提,现在他们的见识竟反而赶不上(这些人),真是令人奇怪啊!圣人没有固定的老师。孔子曾以郯子、苌弘、师襄、老聃为师。郯子这些人,他们的贤能都比不上孔子。孔子说:“几个人一起走,(其中)一定有(可以当)我的老师(的人)。”因此学生不一定不如老师,老师不一定比学生贤能,听到的道理有早有晚,学问技艺各有专长,如此罢了。李家的孩子蟠,年龄十七,喜欢古文,六经的经文和传文都普遍地学习了,不受时俗的拘束,向我学习。我赞许他能够遵行古人(从师)的途径,写这篇《师说》来赠送他。

注释1.学者:求学的人。2.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老师,是用来传授道理、交给学业、解释疑难问题的人。所以,用来……的。道,指儒家之道。受,通“授”,传授。业,泛指古代经、史、诸子之学及古文写作。惑,疑难问题3.人非生而知之者:人不是生下来就懂得道理。之,指知识和道理。《论语·季氏》:“生而知之者,上也;学而知之者,次也;困而学之,又其次之;困而不学,民斯为下矣。”知,懂得。4.其为惑也:他所存在的疑惑。5.生乎吾前:即生乎吾前者。乎:相当于“于”,与下文“先乎吾”的“乎”相同。6.闻:听见,引申为知道,懂得。7.从而师之:跟从(他),拜他为老师。师,意动用法,以……为师。从师,跟从老师学习。8.吾师道也:我(是向他)学习道理。师,用做动词。9.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哪里去考虑他的年龄比我大还是小呢?庸,发语词,难道。知,了解、知道。之,取独。10.是故:因此,所以。11.无:无论、不分。12.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意思说哪里有道存在,哪里就有我的老师存在。13.师道:从师的传统。即上文所说的“古之学者必有师”。14.出人:超出于众人之上。15.犹且:尚且。16.众人:普通人,一般人。17.下:不如,名作动。18.耻学于师:以向老师学习为耻。耻,以……为耻19.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因此圣人更加圣明,愚人更加愚昧。益,更加、越发。20.于其身:对于他自己。身,自身、自己。21.惑矣:(真是)糊涂啊!22.彼童子之师:那些教小孩子的(启蒙)老师。23.授之书而习其句读(dòu):教给他书,(帮助他)学习其中的文句。之,指童子。习,使……学习。其,指书。句读,也叫句逗,古人指文辞休止和停顿处。文辞意尽处为句,语意未尽而须停顿处为读(逗)。古代书籍上没有标点,老师教学童读书时要进行句读(逗)的教学。24.句读之不知:不知断句风逗。与下文“惑之不解”结构相同。之,提宾标志。25.或师焉,或不焉:有的(指“句读之不知”这样的小事)从师,有的(指“惑之不解”这样的大事)不从师。不,通“否”。26.小学而大遗:学了小的(指“句读之不知”)却丢了大的(指“惑之不解”)。遗,丢弃,放弃。27.巫医:古时巫、医不分,指以看病和降神祈祷为职业的人。28.百工:各种手艺。29.相师:拜别人为师。30.族:类。31.曰师曰弟子云者:说起老师、弟子的时候。32.年相若:年岁相近。33.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以地位低的人为师就感到羞耻,以高官为师就近乎谄媚。足,可,够得上。盛,高大。谀,谄媚。34.复:恢复。35.君子:即上文的“士大夫之族”。36.不齿:不屑与之同列,即看不起。或作“鄙之”。37.乃:竟,竟然。38.其可怪也欤:难道值得奇怪吗。其,难道,表反问。欤,语气词,表感叹。39.圣人无常师:圣人没有固定的老师。常,固定的。40.郯(tán)子:春秋时郯国(今山东省郯城县境)的国君,相传孔子曾向他请教官职。41.苌(cháng)弘:东周敬王时候的大夫,相传孔子曾向他请教古乐。42.师襄:春秋时鲁国的乐官,名襄,相传孔子曾向他学琴。43.老聃(dān):即老子,姓李名耳,春秋时楚国人,思想家,道家学派创始人。相传孔子曾向他学习周礼。聃是老子的字。44.之徒:这类。45.三人行,则必有我师:三人同行,其中必定有我的老师。《论语·述而》原话:“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46.不必:不一定。47.术业有专攻:在业务上各有自己的专门研究。攻,学习、研究。48.李氏子蟠(pán):李家的孩子名蟠。李蟠,韩愈的弟子,唐德宗贞元十九年(803年)进士。49.六艺经传(zhuàn)皆通习之:六艺的经文和传文都普遍的学习了。六艺,指六经,即《诗》《书》《礼》《乐》《易》《春秋》六部儒家经典。《乐》已失传,此为古说。经,两汉及其以前的散文。传,古称解释经文的著作为传。通,普遍。50.不拘于时:指不受当时以求师为耻的不良风气的束缚。时,时俗,指当时士大夫中耻于从师的不良风气。于,被。51.余嘉其能行古道:赞许他能遵行古人从师学习的风尚。嘉:赞许,嘉奖。52.贻:赠送,赠予。▲

文言现象佚名通假字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受:通“授”,传授,讲授⒉或师焉,或【不】焉不:通“否”,表否定⒊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读,通"逗”,阅读中的断句一词多义【师】①古之学者必有师:(名词,老师)②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名词,擅长某种技术的人或者是乐师)③吾师道也:(名词做动词,学习)④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名词作动词,从师)⑤吾从而师之:(意动用法,以……为师)⑥则耻师:(动词拜师)⑦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名词老师)(者也判断句)【之】①择师而教之:(代词,指代人)②郯子之徒:(代词,这)③古之学者:(结构助词,表示修饰或领属关系,译为“的”)④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结构助词,用在定语和名词性的中心语之间,相当于现代汉语的“的”。)(不是“取消句子独立性”。因为“取消句子独立性”的“之”是用在主谓之间的,即“之”后必是动词;而两个“所存”是“所词短语”,“所词短语”都是名词性的。)⑤句读之不知:(宾语前置标志)⑥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代词,代指前面的“六艺经传”,译为它们。这是宾语前置句式)⑦士大夫之族:(这些人)⑧古之圣人:(的)⑨师道之不复:(主谓间取消句子独立性,无义)⑩吾从而师之:(代词,他)11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代词,翻译为“这些”)【其】①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人称代词,他)②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指示代词,那(些))③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人称代词,他们)④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人称代词,他们的)⑤圣人之所以为圣……其皆出于此乎:(语气副词,表猜测,大概)⑥今其智乃反不能及:(人称代词,他们的)⑦其可怪也欤:(语气副词,表揣测)【惑】①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名词,疑难问题)②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形容词,糊涂)【道】①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名词,道理)②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名词,风尚)③吾师道也:(名词,道理)④道相似也:(名词,道德学问)【乎】①其皆出于此乎?(语气助词,表推测,吧)②生乎吾前:(介词,表时间,在)③固先乎吾:(介词,表比较,比)【于】①耻学于师:(介词,表示处所、方向,从、向)②其皆出于此乎?(介词,表示处所、方向,从、在)③于其身也:(介词,表示对象,对,对于)④师不必贤于弟子:(介词,表示比较,比)⑤不拘于时:(介词,表示被动,受,被)【传】①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动词,传授)②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动词,流传)③六艺经传:(名词,传文)【无】①孰能无惑:(没有)②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无论)【焉】①则耻师焉:(他们)②或师焉或否焉:(助词:不译)③犹且从师而问焉:(兼词:于之)词类活用(一)名词的活用1.名词作状语则群聚而笑之(群,表动作的情态,成群)2.名词作动词①吾师道也(名词作动词,学习)②其下圣人也亦远矣(名词作动词,低于)3.名词的意动用法①吾从而师之(名词的意动用法,以……为师)②孔子师郯子(名词意动用法,以……为师)(二)形容词的活用1.形容词作名词①小学而大遗(形容词作名词,小的方面、大的方面)②吾未见其明也(形容词作名词,高明的地方)③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形容词作名词,圣明的人、愚昧的人)④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形容词作名词,疑惑的问题、糊涂的问题)⑤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形容词作名词,卑:卑贱的人、低下的人盛:势盛位高的人)2.形容词作动词惑而不从师(形容词作动词,遇到疑难问题)3.形容词的意动用法而耻学于师(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耻)(三)动词的使动用法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习,使……学习)古今异义⒈古之学者必有师古:求学的人今:在学术上有所成就的人⒉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古:用来……的今:表示因果关系的连词⒊吾从而师之古:跟随并且今:表目的或结果,是连词⒋无贵无贱古:不论;不分今:没有⒌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古:风气今:道理⒍句读之不知古:句子中间需要停顿的地方,读dòu今:看着文字发出声音,读dú⒎圣人无常师古:永久的;固定的今:平常的⒏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古:不一定今:用不着、不需要⒐年十七,好古文古:秦汉的散文今:“五·四”之前的文言文的统称⒑今之众人古:一般人,普通人今:大多数人⒒小学而大遗古:小的方面学习了今:初级正规教育学校。宾语前置1、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介词结构后置(状语后置)1、学于余。2、耻学于师。3、师不必贤于弟子。判断句1、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2、其为惑也,终不解矣。3、人非生而知之者。4、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5、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被动句1、不拘于时省略句1今其智乃反不能及(之)(省宾语)2吾从(之)而师之(省宾语)3(其,指士大夫之族)群聚而笑之(省主语)4(师)位卑(者)则足羞,(师)官盛(者)则近谀(省略谓语动词)5或师焉,或否焉(“否”后省“师”)6生乎吾前(者)重点背诵句1、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2、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3、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4、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5、三人行,则必有我师。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解析佚名中心论点: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说》是韩愈的一篇著名论文。据方成珪《昌黎先生诗文年谱》考证,此文作于唐德宗贞元十八年(802),这一年,韩愈35岁,任国子监四门博士,这是一个“从七品”的学官,职位不高,但是他在文坛上早已有了名望,他所倡导的“古文运动”也已经开展,他是这个运动公认的领袖。这篇文章是针对门第观念影响下“耻学于师”的坏风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