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 土壤的形成课件 高一上学期地理湘教版(2019)必修第一册_第1页
5.2 土壤的形成课件 高一上学期地理湘教版(2019)必修第一册_第2页
5.2 土壤的形成课件 高一上学期地理湘教版(2019)必修第一册_第3页
5.2 土壤的形成课件 高一上学期地理湘教版(2019)必修第一册_第4页
5.2 土壤的形成课件 高一上学期地理湘教版(2019)必修第一册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五章地球上的植被与土壤第二节土壤的形成土壤1.概念:是陆地表面具有肥力、能够生长植物的疏松表层。2.功能:土壤为植物光合作用提供并协调水分、养分、温度、空气等营养条件,是人类生存的物质基础。自然地理要素与土壤的关系

1.在温度变化、水、大气及生物的影响下,地表或接近地表的岩石原地发生的破坏作用,称为风化作用。2.风化作用使岩石破碎,形成结构疏松的风化物。3.这些风化物逐步发育成土壤,故称风化物为成土母质。成土母质是土壤的初始状态,在气候与生物的长期作用下,成土母质逐渐转变成可生长植物的土壤。成土母质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土壤的物理和化学性质。成土因素——成土母质成土因素——成土母质

1.直接影响土壤的水热状况和土壤中物理、化学过程的性质与强度。

2.通常情况下,温度每增加10℃,化学反应速率平均增加1~2倍。温度从0℃增加到50℃,化合物的分解速率约增加7倍。

3.在常年温暖湿润的气候条件下,微生物活动旺盛,全年都能分解有机质,使有机质含量趋于减少。降水和风对土壤形成也有重要影响。成土因素——气候因素成土因素——气候因素

1.生物是土壤有机质的来源,也是土壤形成过程中最活跃的因素,土壤肥力与生物作用密切关联。2.生物在土壤形成中的作用:成土因素——生物因素成土因素——生物因素

1、在山区,随着地势的升高,土壤的组成成分和理化性质均发生显著的垂直分化;

2、在陡峭的山坡上,地表疏松物质的迁移速率较快,很难发育成深厚的土壤;

3、在平坦的地方,地表疏松物质的侵蚀速率较慢,成土母质能在较稳定的气候、生物条件下逐渐发育成深厚的土壤。成土因素——地形因素地形主要通过对物质、能量的再分配间接地作用于土壤。成土因素——地形因素

土壤发育的时间越长,土壤层越厚,土层分化越明显。母质、地形、气候和生物等在土壤形成中的作用都随着时间的演变而不断变化。如在极端环境中,岩石的风化物可能需要几千年的时间才能形成土壤发生层,而典型灰壤的发育需要1000~1500年。成土因素——时间因素

1、主要影响是通过改变成土因素作用于土壤的形成与演化。其中以改变地表生物状况的影响最为突出,如在农业生产活动,通过耕耘最终将自然土壤改造成为各种耕作土壤。

2、积极影响:培育出一些肥沃、高产的耕作土壤,以水稻土为代表。水稻土是在长期栽培水稻,灌溉浸淹条件下发育而成的土壤。

3、消极影响:不合理的人类活动可对土壤造成消极的影响,导致土壤退化,如肥力下降、水土流失、盐渍化、荒漠化、土壤污染等。成土因素——人类活动成土因素——人类活动

土壤的改良措施(1)轮作换茬;(2)土壤消毒:药剂、日光法(夏季,撤棚深翻,利用阳光中的紫外线杀菌),高温(高温季节灌水闷棚),冷冻(冬季,撤棚深翻冻死病虫卵);(3)改良土壤质地:增施有机肥,深翻,下层与上层混合,换土,无土栽培;(4)以水排盐:闲茬时浇大水,使表土积聚的盐分下淋,以降低土壤溶液浓度;夏季换茬空隙,撤膜淋雨;(5)科学施肥;(6)作物:种植绿肥作物,种植耐旱耐碱的作物。(1)科学地进行污水灌溉,在灌溉之前对污水进行净化处理,既利用了污水,又避免了土壤的污染;(2)合理使用农药,不仅可以减少对土壤的污染,还能经常有效地消灭病虫草害,发挥农药的积极效能;(3)合理施用化肥,增施有机肥;(4)施用化学改良剂,采取生物改良措施。土壤保护的措施土壤剖面

1、定义:指从地面垂直向下的土壤纵断面,由一些形态特征各异的、大致与地面平行展布的土层所构成。

2、土层的主要类型:名称特点有机层是土壤表层的植物残体堆积层,以分解和半分解的有机质为主腐殖质层是土壤腐殖质积累而形成的暗色土层,呈灰黑色或黑色淋溶层是由于淋溶作用使得物质迁移和损失的土层,有机质含量低淀积层常与淋溶层相伴存在,是土壤物质沉淀、积累的层次母质层和母岩层是土壤形成发育的原始物质基础,母质层为疏松的风化碎屑物质,母岩层为坚硬的岩石土壤剖面解读

森林土壤森林土壤是指森林植被下发育的土壤。森林土壤一般分布于湿润和半湿润地区,从亚寒带到热带均有广泛分布。在我国,森林土壤主要分布于东半部广大地区,西部山地的一定高度上也有分布。在森林植被下,有机质主要以地表枯枝落叶的形式进入土壤,因而腐殖质明显地集中在土壤表层,向下突然减少。

棕壤发育在温带落叶阔叶林下,剖面具有鲜棕色的淀积层,土层较厚,质地黏重,表层有机质含量高,自然肥力较高。草原土壤草原土壤是指草原植被下发育的土壤。草原土壤主要分布在温带和热带的大陆内部,我国的草原土壤主要分布在小兴安岭和长白山以西、长城以北、贺兰山以东的广大地区。由于气候较干旱,除黑土外,土壤下部均有明显的钙积层,有机质主要以根系的形式进入土壤,腐殖质含量自表层向下逐渐减少。

红壤发育在亚热带常绿阔叶林下,剖面呈均匀的土红色,有机质分解快、流失多,腐殖质少,质地较黏重,肥力较低。草原土壤和森林土壤的差异

在草地,进入土壤的大多数有机质是来自深处的、纤维质的草根体系。而森林中,落下的树叶是土壤有机质的主要来源。另一个差异是频频发生的草原火灾,烧毁了大量地上植物和地面凋落物。同样,在许多林下高强度的酸性抑制了一些土壤生物的活动,否则这些生物会将很多地表凋落物混合到矿质土壤中。所以,草原土壤与同等条件下的森林土壤相比,一般都会发育更厚的、有机质分布更深的A层。

森林土壤的特征是它们的大部分有机质都储存在森林地表(枯枝落叶层,O层)并具有较薄的A层。典型草原土壤的微生物优势群落是细菌,而森林土壤的微生物优势群落则是真菌。微生物活动的差异影响了将矿物颗粒形成稳定颗粒的团聚过程和养分的循环速率。主要由真菌在酸性森林凋谢物中所产生的有机酸的作用,导致森林土壤在O层或A层下面出现一个代表性的浅色淋溶层—E层。通常草地土壤不会有E层存在。

森林土就是比草原土的有机质含量低

因为地形、人类活动等原因,一般情况来说,森林土就是比草原土的有机质含量低。草原不仅为发展畜牧业提供大量饲草,还给土壤累积了有机质。这就是土壤腐殖质积累过程。它是钙层土形成的基本过程之一,土壤腐殖质积累,是由草本植物死亡后的残体分解而来的,主要是地下死亡部分,地下部分的总量,一般超过地上部分5~20倍,甚至达30倍。腐殖质层积累的厚度为20~100厘米,最厚的可接近2米。腐殖质的含量,高的可达12%以上,低的仅0.5%。黑土

黑土是在草甸草原植被下发育,具有深厚而肥沃黑土层的土壤。黑土层较厚,有机质含量丰富,土壤肥力高。表层疏松,通气透水;底土黏重,保水保肥。土壤结构良好,易于耕作。黑钙土

黑钙土是温带大陆性气候和草原植被下发育的暗黑色土壤。剖面上部具有深厚的腐殖质层,自然肥力较高,结构良好。

海南岛土壤

砖红壤发育在热带雨林或季雨林环境下;燥红土是在热带干热地区稀树草原环境下形成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