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城路(双华路~大件路)改建工程施工图设计说明_第1页
长城路(双华路~大件路)改建工程施工图设计说明_第2页
长城路(双华路~大件路)改建工程施工图设计说明_第3页
长城路(双华路~大件路)改建工程施工图设计说明_第4页
长城路(双华路~大件路)改建工程施工图设计说明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长城路(双华路~大件路)改建工程施工图设计说明1、概述长城路(双华路~大件路)改建工程南起双华路(不含交叉口),起点桩号为K0+12.580,北至大件路(不含交叉口),终点桩号为K3+899.014,全长3886.434m,规划红线宽度40m,设计车速为50km/h。道路专业主要工程内容包含文星正街以北新建非机动车道和人行道、文星正街以南改建(拓宽)现状人行道、工程范围内路缘石更换及路面病害处置(含川大路以北雨水管道施工开挖区域路面新建)。1.1设计依据本项目中标通知书及设计合同;本工程沿线控规;本工程沿线1:500地形图及测量资料;长城路(双华路~大件路)改建工程岩土工程勘察报告(中兵勘察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2023年5月15日);长城路道路状况检测报告(四川三平工程检测有限公司,2023.04.28);成都市双流区住房建设和交通局关于长城路(双华路—大件路)改建工程初步设计的批复([2023]初设批字-015)。1.2主要设计规范《市政公用工程设计文件编制深度规定(2013年版)》(建质[2013]57号);《城市道路交通工程项目规范》(GB55011-2021);《建筑与市政工程无障碍通用规范》(GB55019-2021);《城镇道路养护技术规范》(CJJ36-2016);《城市道路工程设计规范(2016年版)》(CJJ37-2012);《城市道路路线设计规范》(CJJ193-2012);《城市道路路基设计规范》(CJJ194-2013);《城镇道路路面设计规范》(CJJ169-2012);《城市道路交叉口设计规程》(CJJ152-2010);《城市道路交通设施设计规范(2019年版)》(GB50688-2011);《无障碍设计规范》(GB50763-2012)(部分失效条款除外);《城镇道路工程施工与质量验收规范》CJJ1-2008;《成都市城市道路沥青路面道路结构设计导则》;《道路硅酸盐水泥》(GB/T13693-2017);《混凝土外加剂》(GB8076-2008);《公路工程集料试验规程》(JTGE42-2005);《公路工程沥青及沥青混合料试验规程》(JTGE20-2011)。1.3设计标准序号技术指标名称单位主线1道路等级城市主干路2设计速度km/h503标准轴载BZZ-1004路面结构设计年限a85交通等级重交通6净空m≥4.57路面结构类型沥青混凝土2、对初步设计专家意见、初步设计批复的执行情况专家意见执行情况(1)本道路作为城市主干路,规划道路红线40m、规划绿线两侧各10~15m。推荐的道路横断面改造方案不合理。在征地和沿线设施拆迁受限条件下,应本着绿色、环保和适用的设计理念进行横断面方案比选。优先解决机动车道改造(双向4改6),着重实现人车分流,从而缓解交通拥堵,消除安全隐患;尽量利用现状沿线设施,从而节约工程投资;通过工程和景观绿化措施,提升道路舒适性和美观性。基于上述理念,应进一步完善说明4.4.2的道路横断面改造方案比选,并明确优缺点,提出推荐方案。回复:按照专家意见修改,补充4.4.2的道路横断面改造方案。本次道路工程的改造重点在整治现状路面病害,前期方案也按照这个原则进行设计并送审。初步设计阶段,将按照专家的意见,深化道路横断面的比选,在说明及图纸中明确本次改建的现状情况、边界条件。(2)据(建质[2013]57号)第三篇/第二章1.2.2条,说明中应进一步补充现状交通量及技术评价和远期交通流量流向的分析,为道路横断面改造和交通组织提供支撑。回复:按照专家意见修改,细化“4.3交通量分析及规模论证”章节的内容,进一步核查。(3)说明3.1.5中,应进一步补充现状文星桥养护和检测情况,以及近期利用、养护和设计界面划分等相关内容。回复:根据意见补充现状文星桥近期利用、养护和检测情况,以及设计界面划分等相关内容。(4)应本着疏解交通拥堵、提高通行能力、保障安全、便于交通管理的理念,进行平交口改造,应进一步优化推荐方案的《道路平面设计图》,示出道路控制红线、绿线;征地受限近远期修建方案;双华路等平叉口交通组织,远期立交预留;受限段的慢行系统解决方案;规划路口预留;单位出入口设计范围;公交车站及换乘;沿线附属设施(小型挡墙、台阶、坡道和边沟等)等图元要素。回复:按照专家意见,在平面设计图中进一步明确设计红线、绿线、补充文星正街节点在远期房屋可拆除情况下的改造方案;双华路平面交叉口和大件路平面交叉口均不在本工程范围内,前期已与相交道路设计方案进行衔接,将在后期设计过程中继续保持对接。补充锦丽园段慢行受限的解决方案;在平面设计图中补充规划道路信息,考虑后期可能存在调整,本次路口暂按不打开考虑,单位出入口设计范围以平面图为准,同步补充公交站及挡墙信息。(6)据GB50688-2011(2019年版)3.0.1条和3.0.2条,说明12中,应进一步补充现状沿线交通设施调查、迁改和增设相关内容。补充交通节点改造方案图,重点解决双华路异形交叉口、川大路平交口和大件路的交通组织。优化推荐方案的《交通平面设计图》,取消不必要的交通标志、交通信号从而提高通行能力,同时完善行人过街保障措施(如安全岛等)。回复:按照交警意见,本次改建沿线交安管线需按新规模新建,双华路、大件路路口在相交道路的改建范围内,前期已与相交道路的设计方案进行衔接。按照意见在保证安全和满足规范的情况下对全线的交通信号灯进行梳理。初设批复执行情况按照初步设计批复要求,按专家及有关部门提出的意见进行修改。3、沿线地质条件3.1工程周边环境条件场地原为农田和浅丘台地,现为既有道路。勘察期间,道路红线范围内的场地未发现对工程安全造成影响的不良地质作用和地质灾害。勘察过程中未发现埋藏的河道、沟浜、墓穴、防空洞等对工程不利的埋藏物;及未发现对工程安全造成影响的不良地质作用和地质灾害。从场地内及场地附近的环境地质条件分析,未发现有对地基土和地下水的污染源。道路K1+080~K1+460两侧的人行道外侧为土质边坡,高度在3.0~16.0m之间,采用条石挡墙,为原建设道路修建而成,勘察期间,未发现山体垮塌、滑坡现象,处于稳定状态。该边坡处于红线内,本次道路改建对道路两边不进行扩建,即对现有边坡无影响。若要对现有边坡进行挖除至红线,将形成新的人工边坡,建议应对新边坡进行专项勘察评价工作。3.2特殊性岩土评价根据勘察成果显示,场地内分布的特殊性岩土主要为杂填土、素填土和黏土。杂填土:为原道路修筑时回填形成,回填时间大于10年,基本完成自重固结。场地内均有分布,厚度较薄,局部地段厚度较大,均匀性较差,大部分为松散状态,部分地段为稍密状态,不宜直接作为道路路基和管道基础持力层。素填土:多数为原道路修筑时回填形成,回填时间大于10年,基本完成自重固结。场地内分布较广泛,厚度薄,结构松散,均匀性较差,压缩性高,不宜直接作为道路路基和管道基础持力层。对于拟建的道路和管道,不宜直接采用杂填土、素填土作为基础持力层,建议应对其处理后,方可进行下一道工序施工。处理方式:杂填土采用换填处理,素填土可采用分层碾压、夯实处理或换填处理等多种处理方式。黏土:场地内广泛分布在K0+15.186~K1+480浅丘台地地段,厚度大,其自由膨胀率大于40%,膨胀潜势分类为弱膨胀潜势。根据《成都地区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DB51/T5026—2001)10.1.2条,成都地区膨胀土的大气影响深度为3m,大气影响急剧深度为1.35m。为防止膨胀土对工程建设的影响,应按规范要求做好防排水处理,且地基基础施工时,切忌暴晒及浸泡基槽(坑)。4.4场地地基土评价通过各岩土层进行的原位测试、室内试验结果,并结合钻探取样鉴别,现对场地内钻探深度范围内的各岩土层性质作如下评价:(1)、杂填土:场地内分布较广泛,厚度较薄,均匀性较差,大部分为松散状态,部分地段为稍密状态,不能直接作为道路路基和管道基础持力层。(2)、素填土:场地内部分地段分布,厚度变化较大,结构松散,均匀性差,压缩性高,不宜直接作为道路路基和管道基础持力层。(3)、可塑粉质黏土:场地内部分地段分布,厚度较薄,变化较大,分布不均匀,承载力一般,宜直接作为道路路基和管道基础持力层。(4)、粉土:场地内部分地段分布,厚度薄,变化较大,分布不均匀,承载力较低,宜直接作为道路路基和管道基础持力层或下卧层。(5)、细砂:场地内局部地段分布,厚度薄,呈透镜体状分布,承载力低,不宜直接作为道路路基和管道基础持力层。(6)、可塑黏土:场地内局部地段分布,厚度变化较大,承载力较高,宜直接作为道路路基和管道基础持力层。(7)、硬塑黏土:场地内大部分地段分布,厚度大,分布稳定,承载力高,宜直接作为道路路基和管道基础持力层。(8)、强风化泥岩:场地内多分布岩层的上部,分布广泛,埋藏深,厚度薄,变化较大,岩体破碎,属极软岩,力学性质一般,宜直接作为路路基和管道基础下卧层。(9)、中等风化泥岩:场地广泛分布,厚度大,岩体较完整,属极软岩,岩体基本质量等级为=5\*ROMANV类,力学性质良好,是拟建物良好的基础持力层或桩端持力层。4、平面设计项目道路南起双华路(起点桩号K0+12.580),北至大件路(终点桩号K3+899.014),由南向北依次双华路、腾飞路、文星正街、川大路、大件路相交。本工程在K1+230位置存在一处现状渡槽,本次维持现状渡槽不动。本工程在K1+490位置有现状文星桥,根据方案及初步设计阶段成果,文星桥及两端桥台范围有养护部门实施,不纳入本项目工程范围。本工程设计道路中心线总体上以现状道路为准,参照《城市道路工程设计规范(2016年版)》(CJJ37-2012),结合现状道路测量资料进行拟合得到。本道路平面坐标系采用成都市平面坐标系统。现状沿线建筑及小区开口维持现状。平面技术指标表如下:平面技术指标表项目规范指标采用指标最小圆曲线半径(m)400(不设超高)700(不设缓和曲线)428最小圆曲线长度(m)4052.862缓和曲线最小长度(m)4545全线不涉及超高加宽。5、纵断面设计本工程采用国家85高程系统,纵断面设计高程为道路中心线处高程。纵断面设计整体上以维持现状道路纵断面为准,同时兼顾排水。起点高程约499.695m,终点高程约483.134m,最大纵坡4.44%,最小纵坡0.3%。各项指标均满足规范要求。在川大路以北光明苑范围,因现状道路标高略低于江安河100年一遇洪水位,本次新建川大路以北雨水管后,该段道路纵断面需微调,最大抬高约0.7m。本项目为现状道路,本次在改建的过程中整体上保持现状道路与周边建筑进出口通道的高程衔接关系不变,在川大路以北区域因现状光明苑高于现状道路约2m,经核实,本次纵断面局部上调之后不影响现状建筑的进出及排水。纵断面指标表项目规范指标采用指标最小坡长(m)130130最大坡长(m)-521最小纵坡(%)0.30.3最大纵坡(%)5.54.44最小凹形竖曲线半径(m)10504000最小凸形竖曲线半径(m)13505000最小竖曲线长(m)100/40(极限值)966、横断面设计现状长城路全线为双向4车道规模,在双华路~文星正街(起点~K0+900、K1+640~K1+960),单侧车行道宽度为11m(3.5m非机动车道+3.75m车道+3.5m车道+0.25m双黄线);在锦丽园段,单侧车行道宽度为10m(2.5m非机动车道+3.75m车道+3.5m车道+0.25m双黄线);在文星正街以北路段,单侧车行道宽度为9m(1.5m非机动车道+3.75m车道+3.5m车道+0.25m双黄线)。全线路缘石外露高度不一,以10~18cm为主。(1)双华路~文星正街(不含锦丽园)该段范围:起点~K0+900、K1+640~K1+960,车行道宽度为22m,为双向四车道机非共板道路,车道布置为5m(绿带)+2.5m(人行道)+1.5m(侧分带)+22m(车行道)+1.5m(侧分带)+2.5m(人行道)+5m(绿带),详见道路设计图纸。(2)锦丽园段该段范围:K0+900~K1+640,该段车行道宽度为20m,为双向四车道机非共板道路,车道布置为7m(绿带)+2~3m(人行道)+20m(车行道)+1.5m(侧分带)+2~3m(人行道)+7m(绿带),详见道路设计图纸。(3)文星正街~大件路该段范围:K1+960~工程终点,该段车行道宽度为18m,为双向四车道机非共板道路,车道布置为7m(绿带+人行道)+2.5m(非机动车道)+1.5m(侧分带)+18m(车行道)+1.5m(侧分带)+2.5m(人行道)+7m(绿带+人行道),详见道路设计图纸。本项目车行道横坡为1.5%,外侧非机动车道为2%的反坡,因本项目人行道为结合绿化带一体化设置。机动车道、非机动车道及人行道均采用直线型路拱,机动车道和非机动车道采用1.5%横坡,人行道采用2%反向横坡。此处横断面仅为标准段,具体的横断面宽度应以道路平面设计图为准。7、路基工程7.1路基填料路基填料应选用均匀、密实的砾类土、砂类土、石屑、碎石土等粗粒土。填方路基应分层填筑,均匀压实,严格控制分层厚度,并注意不同填料的填筑顺序,同一种填料的回填厚度不得低于0.5m。本项目维持现状车行道宽度不变,仅川大路以北雨水管新建区域以及局部现状路基不能利用的区域涉及路基新建。路基设计回弹模量按最不利季节不小于40MPa,路基填料的强度和粒径要求如下表所列。路基填料强度和粒径要求一览表路槽以下深度(cm)机动车道CBR(%)填料最大粒径(cm)填方0~3081030~8051080~150415﹥150315挖方和零填0~3081030~805107.2路基压实度车行道路基压实度采用重型击实标准,需达到下表规定压实度标准。路基压实度要求路面结构底以下深度(cm)车行道(%)(重型)填方0~80≥9680~150≥94>150≥93挖方和零填0~30≥9630~80≥96新建人行道及非机动车道路基压实度不低于92%(重型击实标准)。7.3一般路基设计本项目在文星正街以南区域,除锦丽园部分之外,现状人行道宽度为3m(含树池),本次改建后人行道宽度为2.5m,原树池位置改建为连续绿带;在文星正街以北区域,需拆除现状人行道,并新建2.5m宽非机动车道,人行道结合外侧7m绿带空间一体化设计。针对本项目新建非机动车道和人行道的位置,路基施工前应对场地内表层杂填土及建筑垃圾等进行清除,清除表土厚度按50cm控制,在川大路以北雨水沟槽开挖区域及局部需要新建路面的区域,在车行道下设置80cm天然砂砾石加强层。全线不涉及边坡开挖。7.4挡墙设计本次在K1+500~K1+605范围道路东侧人行道外边线位置设置重力式挡墙,将现状人行道拼宽为2m。挡墙的具体设计详见挡墙设计图。1、一般要求(1)挡土墙基础底面要求地基承载力不小于120~140KPa,挡墙基底50cm范围内压实度不得低于96%。(2)墙前、墙后填土需分层夯实。(3)挡土墙每8~10m设置一道施工缝,缝宽约2cm。(4)挡土墙泄水孔间距为2.5m,泄水孔采用5cm硬质空心管,在泄水孔的墙背入口附近填厚30cm的碎石,外面加以土工布覆盖,以免淤塞。泄水孔出口应高于路面或地面30cm,保证出口通畅。(5)在挡墙基底设置15cm碎石垫层,及15cmC20混凝土基层。2、注意事项(1)施工前及施工过程中应核对挡墙位置与桥台位置确保衔接顺畅、核对挡墙顶高程与墙顶路面高程以及防撞护栏的位置关系,确保桥梁段防撞护栏应与挡墙段防撞护栏衔接顺畅。(2)施工开挖基坑后,应在原地面进行压实,地基承载力要求不小于相关设计要求,之后再按要求施工垫层。(3)施工时可根据实际情况对伸缩缝位置做适当调整。(4)挡土墙与桥台相接处必须设置伸缩缝。(5)混凝土护栏伸缩缝(沉降缝)与挡土墙对应连通设置。(6)挡土墙必须待砼强度达90%以上方可进行墙后填料施工,墙背回填采用砂砾石。路基施工必须按规范执行,确保施工质量。8、路面工程根据《长城路道路状况检测报告》(2023年4月28日,四川三平工程检测有限公司):路面损坏状况指数(PCI)结论长城路道路整体PCI评定为D级。国际平整度指数(IRI)、路面行驶质量指数(RQI)结论长城路道路整体IRI评价等级为D级。长城路道路整体RQI评价等级为D级。综合评价指数(PQI)结论长城路道路整体PQI评定等级为D级。路面弯沉检测结论道路整体弯沉平均值为40.3(0.01mm),代表值为64.2(0.01mm),结构强度评定为“不足”。路面摩擦系数(BPN)检测结论长城路道路整体抗滑能力评价等级为C级。养护对策及维修建议长城路车行道维修建议为大修。交通荷载等级本段道路的交通量达到“重”的交通流量等级本项目在文星正街以北区域,道路两侧开发强度较大,且路侧有多所幼儿园,以及四川大学,对道路的降噪要求较高,因此在文星正街以北,本次路面材料采用OGFC,在文星正街以南仍采用传统的SMA作为车行道的上面层。8.1路面结构方案8.1.1文星正街以北区域车行道(1)对于管线沟槽开挖部分结合本项目特点,川大路以北雨水沟槽施工区域、光明苑外侧纵断面抬升区域,以及实测弯沉>46的路段,路面全部为新建,具体路面结构如下:2cmOGFC超薄沥青磨耗层新建路面结构上面层4cm细粒式密集配沥青混合料AC-13C(SBS改性)粘层改性乳化沥青粘层中面层6cm中粒式沥青混凝土粘层改性乳化沥青粘层下面层6cm中粒式沥青混凝土AC-20C粘层改性乳化沥青粘层封层1cmSBS改性沥青同步碎石封层透层乳化石油沥青透层基层25cm5%水泥稳定碎石基层25cm4%水泥稳定碎石底基层20cm级配碎石(2)对于非管线沟槽开挖且弯沉介于31~46之间的路段,新建刚性基层,具体路面结构形式如下:2cmOGFC超薄沥青磨耗层新建路面结构上面层4cm细粒式密集配沥青混合料AC-13C(SBS改性)粘层改性乳化沥青粘层中面层6cm中粒式沥青混凝土粘层改性乳化沥青粘层基层30cmC35混凝土基层采用该路面结构时,基层应兼作调平层,调平层工程量应以现场收方为准。(3)对于非管线沟槽开挖的区域,当弯沉值<31,现有路面状况较差时,应结合纵坡高程对原沥青路面铣刨至(设计高程-11cm)位置,加铺中上面层及沥青磨耗层。即:2cmOGFC超薄沥青磨耗层铣刨加铺上面层4cm细粒式密集配沥青混合料AC-13C(SBS改性)粘层改性乳化沥青粘层中面层6cm中粒式沥青混凝土粘层改性乳化沥青粘层调平层中粒式沥青混凝土AC-20C调平层粘层改性乳化沥青粘层封层1cmSBS改性沥青同步碎石封层(4)对于非管线沟槽开挖的区域,当弯沉<31,路面无病害,或仅存在少量线性裂缝等病害时,应结合纵坡高程对原沥青路面铣刨4cm,并直接在其上加铺上面层及磨耗层。铣刨加铺2cmOGFC超薄沥青磨耗层上面层4cm细粒式密集配沥青混合料AC-13C(SBS改性)粘层改性乳化沥青粘层中面层中粒式沥青混凝土AC-20C调平层粘层改性乳化沥青粘层8.1.2文星正街以南区域车行道文星正街以南区域路面处置原则与文星正街以北基本一致,只是不加铺OGFC磨耗层,同时面层采用SMA,具体方案如下:(1)对于管线沟槽开挖部分结合本项目特点,川大路以北雨水沟槽施工区域,以及实测弯沉>46的路段,路面全部为新建,具体路面结构如下:新建路面结构上面层4cm细粒式改性沥青玛蹄脂碎石混合料SMA-13粘层改性乳化沥青粘层中面层6cm中粒式沥青混凝土粘层改性乳化沥青粘层下面层6cm中粒式沥青混凝土AC-20C粘层改性乳化沥青粘层封层1cmSBS改性沥青同步碎石封层透层乳化石油沥青透层基层25cm5%水泥稳定碎石基层25cm4%水泥稳定碎石底基层20cm级配碎石(2)对于非管线沟槽开挖且弯沉介于31~46之间的路段,新建刚性基层,具体路面结构形式如下:新建路面结构上面层4cm细粒式改性沥青玛蹄脂碎石混合料SMA-13(SBS改性)粘层改性乳化沥青粘层中面层6cm中粒式沥青混凝土粘层改性乳化沥青粘层基层30cmC35混凝土基层采用该路面结构时,基层应兼作调平层,调平层工程量应以现场收方为准。(3)对于非管线沟槽开挖的区域,当弯沉值<31,现有路面状况较差时,应结合纵坡高程对原沥青路面铣刨至(设计高程-11cm)位置,加铺中上面层。即:铣刨加铺上面层4cm细粒式改性沥青玛蹄脂碎石混合料SMA-13粘层改性乳化沥青粘层中面层6cm中粒式沥青混凝土粘层改性乳化沥青粘层调平层中粒式沥青混凝土AC-20C调平层粘层改性乳化沥青粘层封层1cmSBS改性沥青同步碎石封层(4)对于非管线沟槽开挖的区域,当弯沉<31,路面无病害,或仅存在少量线性裂缝等病害时,应结合纵坡高程对原沥青路面铣刨4cm,并直接在其上加铺上面层。铣刨加铺上面层4cm细粒式改性沥青玛蹄脂碎石混合料SMA-13粘层改性乳化沥青粘层中面层中粒式沥青混凝土AC-20C调平层粘层改性乳化沥青粘层8.1.3非机动车道路面结构非机动车道路面结构面层8cmC30透水混凝土(灰色)基层15cmC30透水混凝土垫层15cm级配碎石8.1.4人行道路面结构人行道路面结构面层5cm砂基透水砖面层3cm中粗砂基层15cmC25透水混凝土垫层15cm级配碎石砂基透水砖抗压强度应≥40Mpa,抗折强度应≥5Mpa。8.1.5路面调平由于不同的沥青路面结构处理之后,标高与设计标高有高差,调平的处理原则如下:(1)当路面处理方式为铣刨加铺中上面层,且设计路面高程与铣刨后路面高程差小于11cm时,应超挖原路面结构至保证11cm的加铺厚度;(2)当路面处理方式为铣刨加铺中上面层,且设计路面高程与铣刨后路面高程差在11~23cm之间时,应超挖原路面结构至保证15cm的加铺厚度,罩面结构调整为4cmSBS改性沥青玛蹄脂碎石混合料SMA-13+6cmSBS改性沥青混凝土AC-20C+4~12cm普通沥青混凝土AC-20C+1cmSBS改性沥青同步碎石封层。(3)当设计路面高程与铣刨后路面高程差在24~31cm之间时,罩面结构调整为4cmSBS改性沥青玛蹄脂碎石混合料SMA-13+6cmSBS改性沥青混凝土AC-20C+8cm普通沥青混凝土AC-20C+5~12cm普通沥青混凝土AC-20C+1cmSBS改性沥青同步碎石封层;(4)当设计路面的高程与铣刨后路面高程差超过31cm时,浇筑C25钢筋砼调平层(钢筋网片为φ8@150mm)后,再加铺4cmSBS改性沥青玛蹄脂碎石混合料SMA-13+6cmSBS改性沥青混凝土AC-20C+8cm普通沥青混凝土AC-20C+1cmSBS改性沥青同步碎石封层。8.1.6路面附属设施(1)路缘石工程范围内车行道边缘路缘石本次统一更换,路缘石材尺寸为(100cm长*35cm高*15cm宽),材质为花岗石,并设置路缘石靠背,外露高度为18cm。非机动车道边缘及人行道边缘收边石以景观专业设计图纸为准。(2)公交站台公交站台的最终样式应以现场打样或业主及主管部门认可的样式为准。(3)栏杆挡墙顶部的栏杆样式应以现场打样或业主及主管部门认可的样式为准。8.2车行道路面材料参数及技术要求8.2.1各层顶面弯沉及压实度对于本次川大路以北雨水管新建路段,车行道路面各层顶面压实度及弯沉如下:材料名称SMA-13AC-20CAC-20C5%水稳碎石4%水稳碎石级配碎石土基压实度98%97%97%98%97%96%--厚度(cm)466252520――弯沉值(1/100mm)≤18.4≤19.9≤22.3≤26.5≤53.7≤198.3≤232.9在文星正街以北区域,采用了OGFC超薄沥青磨耗层,其顶面验收弯沉参照上表执行。8.2.2路面抗滑性能综合《城镇道路路面设计规范》(CJJ169-2012)及《成都市城市道路沥青路面道路结构设计导则》,沥青路面构造深度应≥0.6mm。8.2.2改性沥青玛蹄脂碎石SMA-13(1)SMA-13混合料技术指标沥青混合料配合比设计,应严格按照目标配合比、生产配合比、生产配合比验证三个设计阶段确定混合料的配合比。矿料级配组成及混合料的各项性能指标应满足下表要求。SMA-13矿料级配要求油石比(%)通过各个筛孔的质量百分率(%)1613.29.54.752.361.180.60.30.150.075≮5.810090~10050~7520~3415~2614~2412~2010~169~158~12SMA-13推荐技术指标要求试验项目SMA-13击实次数(次)双面各击75稳定度(KN)不小于6.0空隙率VV(%)3~4粗集料骨架间隙率VCAmix不大于VCADRC沥青饱和度VFA(%)75~85矿料间隙率VMA(%)不小于17.0残留稳定度(48h)(%)不小于80谢伦堡沥青析漏试验结合料损失(%)不大于0.1肯塔堡飞散试验的混合料损失(浸水飞散)试验(%)不大于15冻融劈裂强度比(%)不小于80动稳定度(次/mm)不小于3000-10℃弯曲试验破坏应变(me)不小于2500构造深度(mm)不小于0.8横向力系数SFC60不小于54路面空隙率(%)不大于6渗水系数(ml/min)不大于80注:渗水系数的指标值同样适用于现场质量控制。(2)沥青结合料用于SMA-13的沥青结合料必须具有较高的粘度,与集料有良好的粘附性,设计采用的改性沥青结合料路用性能等级应满足PG76-22,符合下表技术要求。SBS聚合物改性沥青技术指标要求项目技术指标测试方法针入度25℃(0.1mm)最小50T0604-2011延度5℃(cm)最小20T0605-2011软化点(℃)最小75T0606-2011运动粘度135℃(Pa·s)最大3T0625-2011闪点(℃)最小230T0611-2011溶解度(%)最小99T0607-2011离析,软化点(℃)差最大2.5T0661-2011弹性恢复25℃(%)最小90T0662-2000旋转薄膜烘箱加热后残留物质量损失(%)最大+1.0T0610-2011针入度比25℃(%)最小65T0604-2011延度5℃(cm)最小15T0605-2011Superpave沥青结合料性能试验原样沥青动态剪切76℃G*/sinδ(KPa)最小1.0T0628-2011旋转薄膜烘箱加热后T0610-2011动态剪切76℃G*/sinδ(KPa)最小2.2T0628-2011压力老化后T0630-2011动态剪切31℃G*sinδ(KPa)最大5000T0628-2011蠕变劲度-12℃(MPa)M值最大最小300T0627-20110.3路用性能分级PG76-22AASHTOM320-05注:试验方法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行业标准《公路工程沥青及沥青混合料试验规程》(JTGE20-2011)。(3)粗集料粗集料应采用洁净、干燥、无风化、无杂质的玄武岩轧制碎石,要求采用大型反击式多级联合碎石机加工(其中反击破碎或冲击破碎不少于两级),破碎后颗粒的形状应接近立方体,并具有足够的强度和耐磨耗性,其质量应符合下表的规定,破碎后的粗集料规格应满足《城镇道路工程施工与质量验收规范》(CJJ1-2008)的要求。粗集料质量技术要求技术指标上面层测试方法石料压碎值,≤(%)26T0316洛杉矶磨耗损失,≤(%)28T0317表观相对密度,≥2.60T0304吸水率,≤(%)2.0T0304坚固性,≤(%)12T0314针片状颗粒含量(混合料),≤(%)其中粒径大于9.5mm,≤(%)其中粒径小于9.5mm,≤(%)15T03121218水铣法<0.075mm颗粒含量,≤(%)1T0310软石含量,≤(%)3T0320注:试验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行业标准《公路工程集料试验规程》(JTGE42-2005)及《公路工程沥青及沥青混合料试验规程》(JTGE20-2011),以下同。粗集料规格要求规格公称粒径(mm)通过各个筛孔的质量百分率(%)19.013.29.54.752.360.6S125~1010090~1000~150~5S143~510090~1000~150~3(4)细集料采用新鲜、坚硬、洁净的硬质灰岩或玄武岩由专用设备加工的机制砂。加工出的细集料应耐嵌挤,颗粒饱满,洁净无杂质,粉尘含量低,其技术指标及规格应满足下表要求。细集料质量技术要求指标要求试验方法表观相对密度,≥2.50T0328坚固性(>0.3mm部分),≥(%)12T0340含泥量(<0.075mm的含量),≤(%)3T0333砂当量,≥(%)60T0334亚甲蓝值,≤(g/kg)2.5T0346棱角性(流动时间),≥(s)30T0345沥青混合料用细集料规格规格通过下列筛孔(方孔筛mm)的质量百分率(%)9.54.752.361.180.60.30.150.075S16—10080~10050~8025~608~450~250~10注:=1\*GB3①采用水洗法筛分;(5)矿粉必须采用石灰岩等碱性岩石磨细得到的矿粉,矿粉要求干燥、洁净,能从填料仓自由流出。填料中严禁掺加拌和机或碎石机除尘装置回收的粉尘。为减少粉尘的排出量,在轧制石屑及碎石时,应采用洁净的块状石料加工,并调整好碎石机工艺,尽可能减少粉尘的排出量。矿粉必须贮放在室内,被雨淋湿的和已结块的矿粉不得使用。其质量应符合下表要求,其中<0.075mm的颗粒含量宜大于90%。矿粉质量技术要求指标要求试验方法表观密度(t/m3)≮2.5T0352含水量(%)≮1T0103烘干法颗粒范围<0.6mm(%)100T0351<0.15mm(%)90~100<0.075mm(%)75~100外观无团粒结块-亲水系数<1T0353塑性指数(%)<4T0354加热安定性实测记录T0355(6)纤维稳定剂为了确保工程质量,进一步提高沥青路面的抗裂性能及使用寿命,按照《成都市城市道路沥青路面道路结构设计导则》要求,在沥青混合料上面层中加入纤维稳定剂材料。SMA-13上面层中,纤维稳定剂采用木质素纤维和玄武岩矿物纤维混合添加,要求其吸附沥青的能力强,施工分散性好,掺量按沥青混合料总量的质量百分率计为0.4%,两种纤维比例根据成都市当地材料及试验确定。质量应符合下表的要求。木质素纤维稳定剂质量技术要求试验项目技术指标试验方法木质素纤维纤维长度≯6mm水溶液用显微镜观察灰分含量18%±5%,无挥发物高温590~600℃燃烧后,测定残礼物PH值7.5±1.0水溶液用pH试纸或pH计测定吸油率不小于纤维质量的5倍用煤油侵泡后,放在筛上经振敲后称量含水量≯5%(质量百分比)105℃烘箱2小时后,冷却称样玄武岩纤维稳定剂质量技术要求玄武岩矿物纤维项目指标参考标准公称直径(μm)7-13JT/T776.1—2010《公路工程玄武岩纤维及其制品第1部分:玄武岩短切纤维》公称长度(mm)3-15密度(g/cm3)2.6-2.8拉伸强度(MPa)≥1200弹性模量(MPa)≥7500断裂伸长率(%)≤3.1吸油率(%)≥50含水率(%)≤0.2耐热性,断裂强度保留率(%)明火点不燃可燃性明火点不燃可燃物含量(%)0.1-1.08.2.3超薄沥青照面层(OGFC)(1)OGFC混合料技术指标温拌超薄层罩面混合料级配需满足下表要求:OGFC级配要求级配要求各筛孔通过率(%)9.54.752.361.180.07510060~10015~355~200~10160-180℃,具体温度根据施工季节和施工地点确定。其体积特性和性能要求见下表。温拌超薄层罩面混合料特性和性能要求:温拌超薄层罩面混合料技术指标指标单位要求测试方法粘附性试验粘附性5参照T0616孔隙率Va%≥8(一般在8-12之间)T0708体积法矿料间隙率VMA%≥18按规范计算飞散损失%≤15参照T0733沥青用量%6.1-6.5注:表中沥青用量为指导用量,准确的沥青用量必须针对每个项目根据混合料设计和原路面状况确定。(2)特种改性沥青结合料特种改性沥青必须满足下表指标要求。温拌超薄层罩面特种改性沥青性能指标试验项目单位指标要求测试方法135℃粘度Pa.s≤3T0625–2011延度(5℃)Cm≥60T0605–2011储藏稳定性试验,24h%≤5T0655–1993沥青薄膜加热TFOT163℃,5h-8h(T0609–2011)针入度,25℃,100g,5s0.1mm50-100T0604–2011软化点(环球法)℃≥70T0606–2011延度(5℃)Cm≥40T0605–2011粘韧性N.m≥20T0624–2011韧性N.m≥15备注:进行沥青薄膜加热实验时,如果烘箱温度有偏差,可以适当调整老化时间,以达到标准。(3)集料要求温拌超薄层罩面采用3-5mm的粗集料与0-3mm的细集料,其规格要求见下表。集料规格要求公称粒径通过筛孔(mm)的质量通过率(%)(mm)9.54.752.361.180.60.0753-610060-1000-20-0-8-0-3-10075-10040-8020-600-15温拌超薄层罩面中粗集料指3-5mm的集料,要求洁净、干燥、表面粗糙,需要采用耐磨耗性能好的玄武岩。需满足下表各项指标要求。粗集料性能指标试验项目测试方法单位单位洛杉矶磨耗损失T0317-2005%≤20针片状含量T0312-2005%≤10单个破碎面T0346-2000%≥100两个或多个破碎面T0346-2000%≥90表观相对密度T0304-2005-≥2.7吸水率T0304-2005%≤2水洗法<0.075mm颗粒含量T0310-2005%≤2温拌超薄层罩面中细集料指0-3mm的集料,包括机制砂、石屑,必须是100%破碎加工而成,应该洁净、干燥、无风化、无杂质,与沥青有良好的粘结能力。性能指标满足下表要求。细集料性能指标试验项目实验方法单位要求表观相对密度T0328-2005-≥2.6砂当量T0334-2005%≥60棱角性T0345-2005s≥30(4)超薄罩面粘层温拌超薄层罩面专用粘层材料必须满足下表的要求。温拌超薄层罩面粘层材料性能指标指标测试方法单位要求合格否粘度,25℃T0625–2011mPa·s50–150合格储藏稳定性试验,24hT0656–1993%≤0.5合格筛上剩余量试验,0.3mm,25℃T0652–1993%≤0.1合格粘结强度CJJ139–2010MPa≥1.0合格(5)增韧剂增韧剂是专为沥青混合料研发的一种增韧、抗裂新材料,其外观为多根纤维单丝集聚而成束状结构。其技术指标应满足如下标准。增韧剂性能指标测试项目单位指标要求长度Mm6比重/1.36~1.4熔点℃>258燃点℃>550抗拉强度Mpa>500断裂伸长率%>15高温收缩率%<30(6)灌封料的技术指标需要满足如下要求。温拌超薄层罩面专用灌缝胶性能指标技术指标单位指标要求检测方法锥入度0.1mm30-70GB/T269-1991流动值mm≤5D5329-04软化点℃≥80T弹性恢复率%30-70按标准操作低温拉伸/-10℃拉伸%三周,一组三个试样全部通过按标准操作8.2.4沥青中、下面层AC-20C(1)AC-20C混合料技术指标本项目中下面层采用的AC-20C的混合料的级配范围应满足下表要求:AC-20C级配范围表规格通过各个筛孔的质量百分率(%)26.5191613.29.54.752.361.180.60.30.150.075AC-20C10090~10078~9262~8050~7226~4516~4412~338~245~174~133~7中下面层AC-20C混合料的技术指标应满足下表要求:AC-20C沥青混合料技术标准试验项目普通沥青混凝土AC-20C马歇尔试件击实次数两面击实75次空隙率VV(%)3~5矿料间隙率VMA(%)121213131414沥青饱和度VFA(%)65~75稳定度(KN)不小于8.0流值(mm)2~4车辙试验动稳定度(次/mm)不小于1000-10℃弯曲试验破坏应变(με)不小于2000沥青与石料的粘附性(级)不小于5残留稳定度(48h)(%)不小于80冻融劈裂强度比(%)不小于75渗水系数(ml/min)不大于120路面现场空隙率(%)不大于7(2)沥青结合料中面层、下面层采用符合PG64-22沥青技术要求,技术指标要求见下表:PG64-22沥青技术要求项目技术指标测试方法针入度25℃(0.1mm)60~80T0604-2011针入度指数PI-1.5~+1.0T0604-2011延度15℃(cm)最小100T0605-2011延度10℃(cm)最小15T0605-2011软化点(℃)最小46T0606-201160℃最小180T0620-2000含蜡量(蒸馏法)(%)最大2.2T0615-2011闪点(℃)最小260T0611-2011溶解度(%)最小99T0607-2011薄膜烘箱加热后残留物质量损失(%)最大±0.8T0610-2011针入度比25℃(%)最小61T0604-2011延度10℃(cm)最小6T0605-2011Superpave沥青结合料性能试验原样沥青动态剪切64℃G*/sinδ(KPa)最小1.0T0628-2011旋转薄膜烘箱加热后T0610-2011动态剪切64℃G*/sinδ(KPa)最小2.2T0628-2011压力老化后T0630-2011动态剪切25℃G*sinδ(KPa)最大5000T0628-2011蠕变劲度-12℃(MPa)M值最大最小300T0627-20110.3路用性能分级PG64-22AASHTOM320-05(3)粗集料中下面层粗集料应满足粗集料质量技术要求表的要求,可采用卵碎石,形状应接近立方体。要求采用大型联合碎石机(不少于三级,其中反击破不少于两级)轧制,建议粗集料在反击破碎和振动筛中采用真空吸尘装置,有条件时可以采用水洗法,以减少碎石表面的粉尘含量。卵碎石一个破碎面的不小于90%,两个破碎面及以上的不小于80%,其技术指标应满足下表要求:粗集料质量技术要求表技术指标中、下面层测试方法石料压碎值,≤(%)28T0316洛杉矶磨耗损失,≤(%)30T0317表观相对密度,≥2.50T0304吸水率,≤(%)3.0T0304坚固性,≤(%)12T0314针片状颗粒含量(混合料),≤(%)其中粒径大于9.5mm,≤(%)其中粒径小于9.5mm,≤(%)18T03121520水铣法<0.075mm颗粒含量,≤(%)1T0310软石含量,≤(%)5T0320粗集料规格要求规格公称粒径(mm)通过各个筛孔的质量百分率(%)31.526.519.013.29.54.752.36S910~2010090~100―0~150~5S125~1010090~1000~150~5(4)细集料中下面层细集料可采用卵碎石机制砂,其技术指标及规格与上面层细集料技术指标要求相同。8.2.5沥青砼(AC-13C)(1)AC-13C技术指标根据有关规范,推荐的AC-13C的混合料的级配范围如下表:AC-13C级配范围表规格通过各个筛孔的质量百分率(%)1613.29.54.752.361.180.60.30.150.075AC-13C10090~10068~8538~6824~4015~3810~287~205~154~8AC-13C混合料的马歇尔试验配合比设计的技术要求见下表。AC-13C沥青混合料马歇尔配合比设计技术要求试验项目试验参数马歇尔试件击实次数两面击实75次空隙率VV(%)3~5矿料间隙率VMA(%)设计空隙率3%≥13设计空隙率4%≥14设计空隙率5%≥15沥青饱和度VFA(%)65~85稳定度(KN)不小于8流值(mm)20~40车辙试验动稳定度(次/mm)≥4000残留稳定度(48h)(%)≥85冻融劈裂强度比(%)≥80极限破坏应变(με)≥2000渗水系数(ml/mm)≥120压实度(%)相对于试验室标准密度≥97路面现场压实度≤7(2)沥青结合料沥青结合料技术指标要求与机动车道上面层沥青要求保证一致。(3)粗集料粗集料:采用洁净、干燥、无风化、无杂质的玄武岩轧制碎石,要求采用大型反击式多级联合碎石机加工(其中反击破碎或冲击破碎不少于两级),破碎后颗粒的形状应接近立方体,并具有足够的强度和耐磨耗性,其质量应符合下表的规定,破碎后的粗集料规格应满足《公路沥青路面施工技术规范》(JTGF40-2004)表4.8.3沥青混合料用粗集料S10和S12规格的要求。粗集料质量技术要求技术指标(%)上面层碎石测试方法压碎值(BPN)≯25T0315-2005磨光值(%)≮42T0321-2005洛杉矶磨耗损失(LA)≯35T0317-2005表观相对密度(%)≮2.45T0304-2005吸水率(%)≯3T0304-2005坚固性硫酸钠(%)-T0314-2000软弱颗粒含量(%)≯5T0320-2000对沥青的粘附性(掺抗剥落剂后)(级)≮5T0615-1993针片状颗粒含量(混合料)(%)其中粒径大于9.5mm其中粒径小于9.5mm≯20T0312-2005--水铣法<0.075mm颗粒含量(%)≯1T0310-2005注:试验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行业标准《公路工程集料试验规程》(JTGE42-2005)及《公路工程沥青及沥青混合料试验规程》(JTGE20-2011),以下同。粗集料规格要求规格公称粒径(mm)通过各个筛孔的质量百分率(%)19.013.29.54.752.360.6S1010~1510090~1000~150~5S125~1010090~1000~150~5(4)细集料采用新鲜、坚硬、洁净的硬质灰岩或玄武岩由专用设备加工的机制砂(细集料在加工过程中必须具有吸尘设备)。加工出的细集料应耐嵌挤,颗粒饱满,洁净无杂质,粉尘含量低,其技术指标及规格应满足下表中的要求。细集料质量技术要求指标要求试验方法表观相对密度≮2.45T0328-2005坚固性(>0.3mm部分)硫酸钠(%)-T0340-2005含泥量(水铣法<0.075mm颗粒含量)(%)≯5T0333-2000砂当量≮50T0334-2005亚甲蓝值(g/kg)-T0349-2005棱角性(流动时间)(s)-T0345-2005沥青混合料用细集料规格规格通过下列筛孔(方孔筛mm)的质量百分率(%)9.54.752.361.180.60.30.150.075S16—10080~10050~8025~608~450~250~10注:a.采用水洗法筛分;b.关于细集料中小于0.075mm颗粒含量的说明:对进场的拌和设备应事先标定经过二级除尘后各级热料仓中小于0.075mm的颗粒含量是否符合要求(0~3mm热料仓中小于0.075mm颗粒含量不得超过3%,其余各级热料仓中小于0.075mm颗粒含量不得超过1%),如果设备之最大除尘能力仍不能满足此要求,应采取措施严格控制冷料加工过程中的粉尘含量,尤其是细集料中小于0.075mm颗粒的含量,并据此确定细集料中小于0.075mm颗粒含量的控制上限(将上表中0.075mm筛孔通过率的上限10%下调,但不得上调)。(5)矿粉必须采用石灰岩等碱性岩石磨细得到的矿粉,矿粉要求干燥、洁净,能从填料仓自由流出。填料中严禁掺加拌和机或碎石机除尘装置回收的粉尘。为减少粉尘的排出量,在轧制石屑及碎石时,应采用洁净的块状石料加工,并调整好碎石机工艺,尽可能减少粉尘的排出量。矿粉必须贮放在室内,被雨淋湿的和已结块的矿粉不得使用。其质量应符合下表要求,其中<0.075mm的颗粒含量宜大于90%。矿粉质量技术要求指标要求试验方法表观密度(t/m3)≮2.45T0352-2000含水量(%)≯1T0332-1994颗粒范围<0.6mm(%)100T0351-2000<0.15mm(%)90~100T0351-2000<0.075mm(%)70~100T0351-2000亲水系数<1T0353-2000塑性指数(%)<4T0354-2000加热安定性实测记录T0355-2000外观无团粒结块观察(6)纤维稳定剂为了确保工程质量,进一步提高沥青路面的抗裂性能及使用寿命,按照《成都市城市道路沥青路面道路结构设计导则要求,在沥青混合料上面层中加入纤维稳定剂材料。细粒式改性沥青混凝土AC-13C(SBS改性)上面层中,纤维稳定剂采用木质素纤维添加,要求其吸附沥青的能力强,施工分散性好,掺量按沥青混合料总量的质量百分率计为0.3%。质量应符合下表要求。木质素和矿物纤维稳定剂质量技术要求试验项目技术指标试验方法木质素纤维纤维长度≯6mm水溶液用显微镜观察灰分含量18%±5%,无挥发物高温590~650℃燃烧后,测定残礼物PH值7.5±1.0水溶液用PH试纸或PH计测定吸油率不小于纤维质量的5倍用煤油侵泡后,放在筛上经振敲后称量含水量≯5%(质量百分比)105℃烘箱2小时后,冷却称样8.2.6粘层、透层、封层材料要求1、透层油采用慢裂的洒布型阴离子乳化沥青(PA-2),基层施工结束表面稍干后即可喷洒,洒布0.7~1.0kg/m2(沥青用量),宜分两次喷洒,第一次喷洒沥青含量约35%的沥青乳液,使其能透入基层表面一定深度,然后第二次喷洒浓度较大的沥青乳液。在基层表面不得形成油膜,也不得漏洒。技术指标应符合下表的要求。透层油及粘层油技术指标要求试验项目透层油(PA-2)粘层油(PC-3)沥青标准粘度计C25.3(s)8~20恩格拉粘度E251~6蒸发残留物含量不小于(%)50筛上剩余物含量不大于(%)0.1储存稳定度5d不大于(%)5与石料的粘附性,裹复面积不小于2/3蒸发残留物性质针入度(25℃100g5s)(0.1mm)50~30045~150残留延度比(15℃)不小于(%)40溶解度(三氯乙烯)不小于(%)97.52、封层(1)SBS改性沥青相关技术要求与沥青上面层相同(2)集料要求集料应采用石质坚硬、清洁、不含风化、近立方体颗粒的卵碎石。碎石须以0.4-0.6%(按照集料重量计)的沥青(采用70号A级道路石油沥青)进行预裹附(裹附温度在120℃以上),预裹附的集料对方时间不宜超过两周。集料规格要求筛孔尺寸(mm)9.54.752.361.180.600.300.150.075质量通过百分率(%)10095-10065-9045-7030-5018-3010-215-15集料技术质量要求项目单位技术要求测试方法压碎值%最大28JTGT0316-2005洛杉矶磨耗损失(LA)%最大30JTGT0317-2005表观相对密度%最小2.5JTGT0304-2005吸水率%最大3.0JTGT0304-2005坚固性(硫酸钠)%最大12JTGT0314-2000软石含量%最大5JTGT0320-2000针片状颗粒含量%最大20JTGT0312-2005水洗法<0.075颗粒含量%最大1JTGT0310-2005同步碎石封层的厚度为1cm、沥青用量为1.8-2.2kg/㎡,碎石撒铺量采用8-12Kg/m2,撒布面积占60%-80%为宜,最终值应在施工前依据相应试验结果确定。稀浆封层混合料技术要求试验项目技术要求试验方法可拌和时间不小于120s手工拌和粘聚力试验30min(初凝时间)60min(开放交通时间)不小于1.2N.m不小于2.0N.mT0754稠度试验2~3cmT0751-1993湿轮磨耗损失(浸水1小时)不大于800g/m2T0752-1993负荷轮碾压试验(粘附砂量)不大于450g/m2T0755-20003、粘层油粘层油采用快裂的洒布型阳离子乳化沥青(PC-3),在正式铺筑沥青上、下面层前,应彻底清除表面的污染物及松散颗粒,并洒布粘层油,洒布量0.4kg/m2(沥青用量),技术指标应符合下表要求。粘层油技术指标要求试验项目粘层油单位技术要求试验方法筛上剩余量(1.18mm)不大于%0.1T0652粘度沥青标准粘度计C25.3s8~25T0621恩格拉粘度E25—1~10T0622蒸发残留物含量不小于%50T0651针入度(100g,25℃,5s)0.1mm40~120T0604软化点,不小于℃50T0606延度(5℃),不小于Cm20T0605溶解度(三氯乙烯),不小于%97.5T060贮存稳定性1d,不大于%1T06555d,不大于%5T06558.2.7水泥稳定碎石基层(1)5%水泥稳定碎石上基层上基层应选用骨架密实型混合料,碎石集料应有良好的级配,最大粒径不大于31.5毫米,石料压碎值不大于30%,不得有其他杂物,砂石应干净,其组成应符合下表的要求。水泥含量指水泥与干碎石之间的重量百分比,宜选用初凝时间大于4小时,终凝时间大于6小时的水泥。施工中应控制好含水量,拌和均匀、碾压密实,并根据天气情况做好保湿养生工作,宜采用湿砂进行养生,养生7天后方可施工面层。压实度不低于98%,水泥稳定碎石7d抗压强度3.5~4.5MPa。水泥稳定碎石基层施工应符合《城镇道路工程施工与质量验收规范》(CJJ1—2008)的规定。粒料级配范围应符合下表要求:结构类型31.526.5199.54.752.360.60.075基层10090~10072~8947~5729~3917~278~150~5(2)4%水泥稳定级配碎石下基层下基层应选用骨架密实型混合料,碎石集料应有良好的级配,最大粒径不大于31.5毫米,石料压碎值不大于30%,不得有其他杂物,砂石应干净,其组成应符合表13的要求。水泥含量指水泥与干碎石之间的重量百分比,宜选用初凝时间大于4小时,终凝时间大于6小时的水泥。施工中应控制好含水量,拌和均匀、碾压密实,并根据天气情况做好保湿养生工作,宜采用湿砂进行养生,养生7天后方可施工面层。压实度不低于97%,水泥稳定碎石7d抗压强度不小于2.5MPa。水泥稳定碎石基层施工应符合《城镇道路工程施工与质量验收规范》(CJJ1—2008)的规定。粒料级配范围与上面层保持一致。8.2.8级配碎石材料要求(1)碎石中针片状颗粒的总含量不应超过20%;软弱颗粒含量应小于5%;扁平细长碎石含量应小于20%。(2)水:可饮用水。(3)级配碎石的石料压碎值不大于30%。(4)混合料:碎石集料级配应满足下表的要求,CBR值应大于80%。(5)抗压模量≥200Mpa.(6)压实度:在最佳含水量时进行碾压,按重型击实试验法确定的压实度不小于96%。级配碎石的集料组成范围通过下列方孔筛(mm)的质量百分率(%)37.531.5199.54.752.360.60.07510090~10073~8849~6929~5417~378~200~78.2.9混凝土基层本次路面结构方案中,刚性混凝土基层技术要求如下:(1)水泥采用大厂旋窑生产的道路硅酸盐水泥、普通硅酸盐水泥、或硅酸盐水泥,其28天抗压强度不低于42.5MPa,抗折强度不低于5.0MPa。水泥的各项化学成分、物理性能指标均应满足下表要求。水泥的化学成分及物理指标要求水泥性能要求铝酸三钙不宜>9.0%铁铝酸四钙不宜<12.0%熟料游离氧化钙不得>1.8%氧化镁不得>6.0%三氧化硫不得>4.0%碱含量Na2O+0.685K2O≤0.6%混合材料类不得掺窑灰、煤矸石、火山灰、粘土和煤渣烧失量不得>3.0%细度(80µm)筛余量不得>10%初凝时间不早于1.5h终凝时间不迟于10h安定性雷氏夹法或蒸煮法检验合格28天干缩率*不得>0.09%耐磨性*不得>3.6Kg/m2注:表中加“*”的项目采用《道路硅酸盐水泥》(GB/T13693-2017)标准的相应试验方法。(2)粗集料采用沿线附近符合质量要求的卵石(粒径应大于5cm)轧制碎石,形状接近立方体。应质地坚硬、耐磨、洁净,符合规定的级配,粗集料级别应不低于Ⅱ级。最大公称粒径不应超过26.5mm,空隙率小于47%,压碎值小于15%,坚固性(按质量损失计)小于8%,针片状颗粒含量小于15%,硫化物及硫酸盐含量(拆算为SO3)小于1%,含泥量小于1%。碎石级配应按下表控制。粗集料级配范围粒径(mm)通过下列方孔筛(mm)的质量百分率(%)31.526.519169.54.752.364.75~26.510095~10060~7530~5010~300~100~5(3)细集料宜选用质地坚硬、细度模数在2.5以上的洁净粗砂、中砂。(4)外加剂可考虑采用减水剂以减少砼拌和用水量,改善和易性,节约水泥用量,提高砼强度。宜采用引气高效碱水剂或聚磷酸高性能减水剂。外加剂应符合《混凝土外加剂》(GB8076-2008)的归档,使用外加剂应经掺配试验,并应符合国家现行标准《混凝土外加剂应用技术规范》(GB50119-2013)的规定。(5)接缝设计混凝土面板的平面布局宜采用矩形分块,其纵向和横向接缝应垂直相交,纵缝两侧的横缝不得相互错位。纵缝接缝间距(即板宽)宜在3~4.5m范围内选用。横向接缝间距(即板长)宜为4~6m,面层版的长宽比不宜超过1.35,面积不宜大于25m2。应满足《城镇道路路面设计规范》(CJJ169-2012)中关于接缝设计的要求。宽度7.5m的道路设置纵缝,拉杆采用螺纹钢筋,布置方式为φ14*700*700(直径*长度*间距);新旧混凝土板衔接处设置胀缝,邻近胀缝的三条横缝需设传力杆,其余横缝不设,传力杆采用光圆钢筋,布置方式为φ28*400*300(直径*长度*间距),未尽事宜参照相关规范执行。(6)填缝料应具有与混凝土板壁粘结牢固、回弹性好、不溶于水、不渗水,高温时不挤出、不流淌、低温不脆裂、耐久性好的材料。(7)胀缝接缝板应选用能适应混凝土面板膨胀收缩、施工时不变形、弹性复原率高、耐久性良好的材料,可采用沥青纤维板、塑胶或橡胶泡沫板,胀缝板的技术要求同钢纤维混凝土要求。背衬垫条采用直径9~l2mm的泡沫塑料垫条。(8)混合料最大水灰比为0.46,最小单位水泥用量为300kg/m3,水泥混凝土面板设计抗弯拉强度为5.0MPa。不同的原材料组合应分别进行配合比设计。(9)防裂贴搭接在混凝土刚性基层的接缝上部设置防裂贴,沿接缝两侧各搭接0.25m,防裂贴具体要求见本章说明。8.2.10防裂贴要求以聚酯毡为胎基(PY型),以苯乙烯-丁二烯-苯乙烯(SBS)热塑性弹性体作石油沥青改性剂,两面覆以隔离材料所制成的热熔防裂卷材,用于新旧沥青路面接缝的铺贴,宽度0.5m,厚度不低于3mm,其技术指标应符合下表:防裂卷材技术要求技术指标要求可溶物含量(g/m2)≥3mm2100耐热性110(℃)无流淌、滴落低温柔性-25℃无裂缝不透水性30min0.3MPa拉力最大峰拉力(N/50mm)≥800次高峰拉力(N/50mm)/试验现象拉伸过程中,试件中部无沥青涂盖层开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