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愿人长久-四上课件_第1页
但愿人长久-四上课件_第2页
但愿人长久-四上课件_第3页
但愿人长久-四上课件_第4页
但愿人长久-四上课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但愿人长久四上课件CATALOGUE目录诗歌背景与作者简介诗歌内容解析与赏析诗歌艺术手法探讨主题思想阐释与现实意义知识拓展:相关诗词欣赏与比较互动环节:学生朗诵表演与课堂讨论01诗歌背景与作者简介其代表作品众多,包括《念奴娇·赤壁怀古》、《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等,被誉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苏轼的诗歌风格豪放、奔放,注重个性和情感的表达,对后世影响深远。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四川眉山人,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画家。苏轼生平及代表作品《但愿人长久》是苏轼在密州任知州时创作的一首词,创作时间为宋神宗熙宁九年(1076年)。当时苏轼因与王安石政见不合,自请外任,离开京城已经五年,在中秋之夜,他面对明月,心潮起伏,于是乘酒兴正酣,挥笔写下了这首名篇。苏轼所处的时代正值北宋中期,社会矛盾日益尖锐,作者创作风格也表现为浪漫洒脱。诗歌创作背景及历史环境《但愿人长久》表达了苏轼对胞弟苏辙的无限怀念之情。词人运用形象描绘手法,勾勒出一种皓月当空、亲人千里、孤高旷远的境界氛围。苏轼借明月自喻清高,表达了对人生的遗憾和对亲人的思念之情,同时也透露出词人被贬后内心的悲凉和无奈。苏轼与但愿人长久情感表达02诗歌内容解析与赏析对诗歌中的每一句进行详细的解读,解释诗句的含义和背后的情感。诗句逐句解读阐述诗歌的主题和情感基调,以及诗人在诗中表达的思想和愿望。诗歌整体理解原文解读及逐句分析分析诗歌中出现的自然景象和人物描绘,以及这些意象所营造的氛围和美感。探讨诗歌给读者带来的审美感受,如韵律美、意境美等。意象描绘与审美体验审美体验意象描绘情感传递分析诗人在诗中传递的情感,如思念、祝福、忧伤等,并探讨这些情感是如何通过诗歌表达出来的。共鸣点挖掘挖掘诗歌中与读者产生共鸣的点,如人类共同的情感体验、对生命的珍视等,并探讨这些共鸣点对读者的意义和价值。情感传递和共鸣点挖掘03诗歌艺术手法探讨诗中运用对比手法,将离情别绪与人生感慨融入其中,形成鲜明对比。通过对比,突出诗歌主题,使读者更深刻地感受到诗人的情感变化。对比手法的运用还增强了诗歌的艺术感染力,使读者产生共鸣。对比手法运用及效果分析诗中运用比喻手法,将抽象的情感具象化,使读者更容易理解和感受。拟人手法的运用,使得诗歌中的景物和元素更加生动形象,增强了诗歌的感染力。通过比喻和拟人等修辞手法的运用,诗歌的表达更加丰富多彩,给读者留下深刻印象。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赏析

音韵美、节奏美体现诗歌的音韵美体现在押韵、平仄等方面,使得诗歌读起来朗朗上口,具有音乐感。节奏美则体现在诗句的长短、轻重、缓急等方面,形成起伏跌宕的节奏感。音韵美和节奏美的完美结合,使得诗歌更具艺术魅力,让读者在品味中感受到诗人的情感世界。04主题思想阐释与现实意义离别之痛诗中表达了深深的离别之痛,通过描绘孤独的夜晚和长亭外的别离,传达了诗人内心的痛苦和无奈。相聚之欢在经历离别之痛后,诗人更加珍视相聚的时光,诗中通过描写重逢的喜悦和温馨的场景,表达了相聚之欢的主题思想。离别之痛、相聚之欢主题思想解读诗人通过对比离别和相聚,感叹生命的短暂和无常,提醒人们要意识到生命的有限性。生命短暂在面对生命的短暂和无常时,诗人强调了珍惜当下的重要性,鼓励人们把握每一个瞬间,珍惜与亲人、朋友的相聚时光。珍惜当下对生命短暂、珍惜当下思考在现代社会中,家庭亲情观念仍然具有重要意义。家庭是人们情感的归宿和精神的寄托,亲情是维系家庭关系的纽带。家庭亲情观念的重要性家庭、学校和社会应该共同承担起传承家庭亲情观念的责任。通过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宣传等途径,引导人们树立正确的家庭观和亲情观,培养良好的家庭美德和家庭责任感。同时,也可以通过开展各种亲子活动、家庭聚会等形式,增进家庭成员之间的感情交流和理解。家庭亲情观念传承的途径现代社会中家庭亲情观念传承05知识拓展:相关诗词欣赏与比较03《送元二使安西》“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道出了离别的无奈和伤感。01《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表达了友情深厚,不受空间限制。02《别董大》“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体现了诗人对友人的劝慰和美好祝愿。同类题材诗词推荐及欣赏如苏轼的《江城子·密州出猎》,“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气势磅礴,意境开阔。豪放派如李清照的《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细腻入微,情感真挚。婉约派如杜甫的《兵车行》,“车辚辚,马萧萧,行人弓箭各在腰。”深刻反映社会现实,表达了对战争的控诉。现实主义不同风格流派诗词比较123中方更注重情感表达,西方更强调独立和自主。中西方离别文化差异如中方诗词中的“折柳送别”,西方文学中的“远航”意象。离别主题在不同文化中的体现随着全球化进程加快,不同文化背景下的离别主题逐渐融合,呈现出新的特点。跨文化交流对离别主题的影响跨文化背景下离别主题探讨06互动环节:学生朗诵表演与课堂讨论表演形式建议鼓励学生通过个人或小组的形式进行朗诵表演,可以配合音乐、舞蹈或戏剧等艺术形式,增强表演效果。朗诵技巧指导教授学生正确的发音、语调、停顿和重音等朗诵技巧,引导他们理解并表达诗歌的情感和意境。点评与反馈对学生的朗诵表演进行点评,肯定他们的优点和进步,指出需要改进的地方,并提供具体的建议和指导。学生朗诵表演指导和点评引导学生思考生活中经历的离别和重聚,分享自己的感受和经历,引出讨论主题。讨论主题引入小组讨论开展讨论成果展示组织学生分组进行讨论,鼓励他们积极发言、倾听他人观点,并尝试提出自己的见解和解决方案。每个小组选派代表汇报讨论成果,分享小组内对于如何面对离别和重聚的看法和建议。030201小组讨论:如何面对生活中离别和重聚分享内容准备提前通知学生准备分享的内容,可以是自己对于离别和重聚的感悟,也可以是与主题相关的个人经验或故事。分享交流开展鼓励学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