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构抗震基础知识_第1页
结构抗震基础知识_第2页
结构抗震基础知识_第3页
结构抗震基础知识_第4页
结构抗震基础知识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结构抗震基础知识目录CONTENTS地震与抗震基本概念结构动力学基础场地与地基抗震设计结构抗震计算原理与方法结构抗震构造措施与细部设计结构减震控制技术及应用前景01地震与抗震基本概念0102地震定义及成因成因包括构造地震、火山地震、陷落地震等,其中构造地震占比最大。地震是地球内部能量快速释放引起的地球表层的振动。震级、烈度与地震波01震级表示地震释放能量的大小,常用里氏震级表示。02烈度表示地震对地表和建筑物等破坏的程度,与震源深度、震中距等多种因素有关。地震波包括体波和面波,体波分为纵波和横波,面波分为勒夫波和瑞利波。03抗震设防目标及原则抗震设防目标是“小震不坏,中震可修,大震不倒”。抗震设防原则包括全面规划、合理布局、综合治理、突出重点等。结构抗震设计是减轻地震灾害的重要措施之一。合理的抗震设计可以提高建筑物的抗震能力,保护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结构抗震设计需要考虑地质条件、建筑物类型、重要性等多种因素。结构抗震设计重要性02结构动力学基础结构动力学的定义研究结构在动力荷载作用下的响应和性能的科学。动力荷载类型地震、风、爆炸、冲击等。结构动力学的重要性对于抗震设计、风工程、结构安全等领域具有重要意义。结构动力学概述03振动方程的求解通过解析法或数值法求解振动方程,得到位移、速度和加速度等响应。01单自由度体系的定义仅有一个独立位移的振动系统。02振动方程的建立根据牛顿第二定律和达朗贝尔原理建立振动方程。单自由度体系振动分析具有多个独立位移的振动系统。多自由度体系的定义根据拉格朗日方程或哈密尔顿原理建立振动方程。振动方程的建立通过模态分析法、直接积分法等方法求解振动方程,得到各自由度的响应。振动方程的求解多自由度体系振动分析结构地震反应分析的方法包括静力法、反应谱法和时程分析法等。结构地震反应分析的步骤确定地震动输入、建立结构模型、进行结构分析和评估结构性能等。地震动的特性地震动具有随机性、非平稳性和非线性等特点。地震作用下结构反应分析03场地与地基抗震设计根据地质条件和地形地貌,将场地分为Ⅰ、Ⅱ、Ⅲ、Ⅳ类,不同类别场地对地震动的放大效应不同。场地类别包括地质勘察、地形地貌分析、地震危险性评估等,为抗震设计提供依据。场地评价场地分类及评价设计原则确保地基在地震作用下的稳定性和安全性,防止地基失效导致结构破坏。设计方法采用地基承载力验算、地基变形验算、地基稳定性分析等方法进行抗震设计。地基抗震设计原则与方法通过地质勘察和室内试验,判断地基土是否存在液化可能性。对存在液化可能性的地基土,采取换填、加密、排水等措施进行处理,提高地基的抗液化能力。液化土判别与处理措施处理措施液化土判别地震作用下,地基、基础和上部结构之间存在相互作用,共同抵抗地震力。相互作用机制采用整体分析法或子结构分析法,考虑地基-基础-上部结构相互作用对结构抗震性能的影响。分析方法地基-基础-上部结构相互作用04结构抗震计算原理与方法基于弹性力学理论适用范围优点缺点弹性力学方法01020304将结构视为弹性体,通过弹性力学方程求解结构在地震作用下的响应。适用于结构在地震作用下处于弹性阶段的情况,即结构未发生塑性变形。计算简便,易于理解和应用。无法考虑结构的塑性变形和耗能能力,对于强震作用下的结构分析不够准确。01020304基于塑性力学理论适用范围优点缺点塑性力学方法考虑结构在地震作用下的塑性变形和耗能能力,通过建立塑性力学模型进行分析。适用于结构在地震作用下进入塑性阶段的情况。计算复杂度高,需要对结构的塑性性能和耗能能力有深入的了解。能够更准确地描述结构在强震作用下的响应和破坏过程。基于数值计算理论适用范围优点缺点有限元法及其他数值方法适用于各种复杂结构和地震作用下的精细化分析。通过有限元法、有限差分法、离散元法等数值方法,对结构进行精细化建模和地震响应分析。计算量大,需要专业的数值计算软件和计算能力支持。能够处理复杂的结构形状、材料非线性和边界条件,提供高精度的分析结果。方法比较弹性力学方法、塑性力学方法和数值方法各有优缺点,应根据实际工程需求和计算条件进行选择。选用原则对于简单结构或初步设计阶段,可采用弹性力学方法进行快速评估;对于重要工程或需要精细化分析的情况,应采用塑性力学方法或数值方法进行详细分析。同时,也可根据工程经验和实际情况进行综合考虑和选择。各种计算方法比较与选用05结构抗震构造措施与细部设计选择合理的结构体系根据建筑高度、重要性、设防烈度等因素,选择适当的结构体系,如框架结构、剪力墙结构、框架-剪力墙结构等。布置原则遵循“强柱弱梁、强剪弱弯、强节点弱构件”的布置原则,确保结构在地震作用下的整体稳定性和延性。结构体系选择与布置原则关键构件设计要点及强化措施关键构件设计要点重点关注梁、柱、剪力墙等关键构件的设计,确保其承载力和变形能力满足抗震要求。强化措施采用高性能混凝土、纤维增强混凝土等材料,提高关键构件的承载力和延性;对关键构件进行加密箍筋、设置约束边缘构件等强化措施,提高其抗震性能。确保连接节点的强度、刚度和延性不低于相邻构件,避免节点破坏导致整体结构失效。连接节点构造要求采用刚性连接、半刚性连接等新型连接方式,提高节点的抗震性能;对节点进行精细化设计,减少应力集中现象。优化建议连接节点构造要求及优化建议非结构构件抗震设计策略非结构构件(如填充墙、隔墙、装饰物等)在地震中易受损,其破坏可能导致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非结构构件的重要性采用轻质、高强、高延性的材料,减少非结构构件的自重和地震作用;对非结构构件进行可靠的连接和固定,避免其脱落或倾倒;设置适当的缓冲空间和避难场所,提高人员的安全疏散能力。抗震设计策略06结构减震控制技术及应用前景123通过采用特定的装置或方法,减小结构在地震等动力荷载作用下的响应,保护结构安全。结构减震控制技术的定义根据控制策略的不同,可分为主动控制、被动控制和混合控制。减震控制技术的分类目前,国内外学者在结构减震控制技术方面开展了大量研究,取得了一系列重要成果,并在实际工程中得到了广泛应用。减震控制技术的研究与应用现状结构减震控制技术概述123被动控制策略主动控制策略混合控制策略主动、被动和混合控制策略比较通过向结构提供反向振动,抵消地震等动力荷载引起的结构响应。优点是可以实现精确控制,但需要外部能源输入,且控制系统复杂、成本高。通过在结构中设置耗能装置或隔震支座等,减小结构的地震响应。优点是构造简单、成本低廉,但控制效果相对有限。结合主动和被动控制技术的优点,实现更优的减震效果。通常包括主动控制与被动耗能装置的联合应用,以及主动控制与隔震技术的结合等。01020304粘滞阻尼器金属屈服阻尼器摩擦阻尼器隔震支座典型减震装置性能特点及选用依据利用粘滞流体的剪切变形耗散地震能量,具有稳定的耗能能力和良好的耐久性。适用于高层建筑、大跨度桥梁等结构。通过金属材料的塑性变形耗散地震能量,具有较大的耗能能力和良好的低周疲劳性能。适用于中等地震区的重要建筑和构筑物。利用摩擦面的滑动摩擦耗散地震能量,具有简单的构造和较低的维护成本。适用于一般建筑和构筑物的减震设计。通过设置柔性层或滑动界面隔离地震波向上部结构的传递,减小结构的地震响应。适用于对地震动输入有严格要求的重要建筑和构筑物。减震结构分析方法减震结构设计流程减震结构分析方法和设计流程首先进行结构抗震设计,确定结构的抗震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