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5)-针刺补泻手法+飞经走气四法+治病八法_第1页
(55)-针刺补泻手法+飞经走气四法+治病八法_第2页
(55)-针刺补泻手法+飞经走气四法+治病八法_第3页
(55)-针刺补泻手法+飞经走气四法+治病八法_第4页
(55)-针刺补泻手法+飞经走气四法+治病八法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7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二节针刺补泻手法一.单式针刺补泻手法(一)徐疾补泻法(二)提插补泻法(三)捻转补泻法(四)呼吸补泻法(五)开阖补泻法二.复式针刺补泻手法(一)烧山火法(二)透天凉法三.飞经走气四法(一)青龙摆尾(二)白虎摇头(三)苍龟探穴(四)赤风迎源

(一)徐疾补泻法徐疾补泻法是以进针、出针以及行针的快慢分补泻的针刺手法。1.出处《灵枢·九针十二原》:“徐而疾则实,疾而徐则虚”

《灵枢·小针解》:“徐而疾则实者,言徐内而疾出也;疾而徐则虚者,言疾内而徐出也。”2.操作方法①补法:毫针刺入皮肤后,先在浅层得气,然后将针慢慢推进到深层,快速退针到皮下,(可反复施术);出针时快速出针,疾按针孔。②泻法:将针快速透皮后,迅速插入深层得气,然后慢慢退针到皮下(可反复施术);出针时慢慢出针,不按针孔。3.原理①补法慢进快出,引导阳气由浅入深,令经气充实于针下。②泻法快进慢出,使邪气由深出浅,随针外泄。4.临床应用本法调和阴阳,徐疾补法治疗虚寒证,徐疾泻法治疗实热证,敏感病人可出现凉热感。5.注意事项①行针手法以提插为主,可结合捻转。②徐疾主要根据进针的快慢,补法慢进快出,泻法快进慢出。(二)提插补泻法以提插手法的用力轻重分补泻的针刺手法。1.出处《难经》最早提出提插补泻手法,“得气,因推而内之,是谓补;动而伸之,是谓泻。”指出得气后下插推纳为主者为补法,动伸上提为主者为泻法,这时还只是一个提插补泻的原则。明代医家李、杨继洲等人则提出了具体的操作方法。《针灸大成》说:“凡补,针先浅而后深”,“慢提急按”;“泻,针先深而后浅,急提慢按”。2.操作方法①补法:得气后在得气处小幅度提插,重插轻提(慢提急按)。下插时用力重,速度快;上提时用力轻,速度慢。②泻法:得气后在得气处小幅度提插,重提轻插(急提慢按)。上提时用力重,速度快;下插时用力轻,速度慢。3.原理补法向内下插推纳为主,引导阳气由浅入深。泻法向外上提伸引为主,使阴邪由深出浅。4.临床应用本法补虚泻实,调和阴阳。用于治疗各类虚寒证和实热证。5.注意事项①提插补泻与行针法中的提插法的区别:提插法要求上提下插的幅度、频率一致,用力均匀;而提插补泻法的用力、频率都有明显区别,补法重插轻提,泻法重提轻插。②提插补泻与徐疾补泻的区别:徐疾补泻法以进针、出针的速度为标准区分补泻,而提插补泻法以提插时用力轻重为标准区分补泻。

(三)捻转补泻法根据捻转的方向、用力的轻重分补泻的针刺手法。1.出处窦汉卿《针经指南》:“以大指次指相合,大指往上进谓之左,大指往下退谓之右。”

《标幽赋》:“迎夺右而泻凉,随济左而补暖。”2.操作方法①补法:得气后在得气处小幅度捻转,拇指向前左转时用力重(指力沉重向下),拇指向后右转还原时用力轻,反复操作。②泻法:得气后在得气处小幅度捻转,拇指向后右转时用力重(指力浮起向上),拇指向前左转还原时用力轻,反复操作。3.原理①《内经》:“左右者,阴阳之道路也。”②《针灸大成》“左转从阳,能行诸阳;右转从阴,能行诸阴。”4.临床应用补虚泻实:用于虚证与实证。5.注意事项①注意针体还原,灵活自如。防止因捻转角度过大、用力过重、频率太时,造成肌肉缠针而滞针。②捻转补泻与捻转法的区别:捻转法是行针的基本手法。要求捻转的用力、角度、频率在往返过程中均匀一致,而捻转补泻法在往返过程中,补法时左转用力重,泻法时右转用力重。

(四)呼吸补泻法施行针刺手法时,配合患者呼吸的补泻手法。1.出处《内经》有呼吸补泻的记载,《针灸大成》则明确指出了操作方法:“欲补之时,气出针入,气入针出;欲泻之时,气入入针,气出出针。”即补法呼进吸出;泻法吸进呼出。2.操作方法①补法:患者呼气时进针,得气后,患者呼气时行针;患者吸气时出针。②泻法:患者吸气时进针,得气后,患者吸气时行针;患者呼气时出针。3.原理①补法:气出而针入,针与气相随,随而济之为补。②泻法:气入而针入,针与气相迎,迎而夺之为泻。4.临床应用呼吸补泻法是一种辅助补泻手法,必须配合提插补泻或捻转补泻手法应用。5.注意事项实施呼吸补泻法时最好是医生与病人同时进行呼吸调息,作深长而徐缓的呼吸,以便掌握患者的呼吸实施手法。(五)开阖补泻法出针时是否按压针孔以区分补泻的方法。1.出处《素问·离合真邪论》:“推阖其门,令神气存,大气留止,故名曰补”;“大气皆出,故名曰泻”。2.操作方法①补法:出针后疾按针孔。②泻法:出针时摇大针孔,出针后不按针孔。3.原理①补法:疾按针孔使正气存留而不泄。②泻法:摇大针孔,不按针孔使邪气随针外泄。4.应用与注意事项开阖补泻法是一种辅助补泻手法,一般不单独应用,应配合捻转补泻或提插补泻法应用。

二.复式针刺补泻手法复式手法是由宋元明针灸医家所创立的,由多种单式补泻手法组合而成的补泻手法,其中以烧山火,透天凉应用较多,现介绍如下。(一)烧山火法1.操作:①将穴位分浅中深三层(天、人、地三部),得气后施术。②按浅中深顺序每层各作紧按慢提9次,然后退至浅层,称为1度。③反复施术1~3度,使针下产生热感。④于地部留针(或产生热感部留针)15~20分钟,出针后按压针孔。⑤可配合呼吸补法,呼气时进针、插针,吸气时退针、出针操作要点:先浅后深,三进一退,紧按慢提,行九阳数。2.出处①《素问·针解篇》:“刺虚则实之者,针下热也,气实乃热也。”②《金针赋》明确提出“烧山火”法:“烧山火,治顽麻冷痹,先浅后深,用九阳而三进三退,慢提紧按,热至,紧闭插针,除寒之有准。”3.临床应用顽麻冷痹、虚寒性病证。如脾肾阳虚、沉寒痼结等所致的寒湿痹证、瘫痪、痿证、中风脱证等。如膝关节寒痹,可在足三里穴烧山火。4.注意事项①必须在肌肉丰厚处施针,肌肉浅薄处或内有重要脏器、大血管部位不宜施针。②一般分浅中深三层,也可分浅深两层。③押手要重,进针时用力切压。

④热感是在得气的基础上产生的,临床上以酸胀感容易引出热感,麻胀感则难以引出热感。若施针3度仍无热感,放置浅部候气3~5分钟后再行手法。⑤热感无论在哪一层出现,都可以停止操作而留针。若操作3度仍无热感,不必强求,以防晕针(动作到位)⑥操作过程中,必须观察病人的表情,及时发现晕针先兆后马上处理。⑦烧山火是由提插、徐疾、开阖、呼吸等单式补法组合而成的复式手法。经验介绍著名针灸学家陆瘦燕先生在施烧山火法82针次中,出现热感者73针次,占89%;出现凉感者3针次,无凉热感者6针次。体温(口温)上升者58针次,占71%。施针度数3~9度(二)透天凉法1.操作:①将穴位分浅中深三层(天人地三部),得气后施术。②按深中浅顺序每层各作紧提慢按6数,称为1度。③反复施术2~3度,使针下产生凉感。④于天部留针(或产生凉感部留针)15~20分钟,出针后不压针孔。⑤可配合呼吸泻法,吸气时进针、插针,呼气时退针、出针。操作要点:先深后浅,一进三退,紧提慢按,行六阴数。

2.出处①《素问·针解篇》:“满而泄之者,针下寒也,气虚乃寒也。”②《金针赋》明确提出“透天凉法”:“透天凉,治肌热骨蒸,先深后浅,用六阴而三出三入,紧提慢按,寒至,徐徐举针,退热之可凭。”3.临床应用实热病证,由实热痰火所致的中风闭证、癫狂、痈肿、热痹等。如膝关节热痹,在阳陵泉施透天凉法。癫狂,在内关、丰隆施透天凉法。4.注意事项①必须在肌肉丰厚处施针,肌肉浅薄处或内有重要脏器、大血管部位不宜施针。②一般分浅中深三层,也可分浅、深两层。③押手宜轻,或不用押手。

④凉感是在得气在基础上产生的,临床上以麻感容易引出凉感,但触电感不行,若施针3度仍无凉感,必要时可将针留置深部候气3~5分钟后再行手法。⑤凉感无论在哪一层出现,都可以停止操作而留针。若操作3度仍无凉感,不必强求,以防晕针。(动作到位)⑥操作过程中,必须观察病人的表情,及时发现晕针先兆后马上处理。⑦透天凉是由提插、徐疾、开阖、呼吸等单式泻法组合而成的复式手法。经验介绍陆瘦燕曾施透天凉法54针次,出现凉感者43针次,占79%;出现热感者1针次。体温(口温)下降者32针次,占60%。施针度数1~8度。三.飞经走气四法《金针赋》:“若夫过关过节,催运气血,以飞经走气,其法有四”,“若关节阻滞,气不过者,以龙、虎、龟、凤通经接气”。飞经走气四法,即:青龙摆尾,白虎摇头,苍龟探穴、赤凤迎源四法。有促进针感通经过节、趋达病所的作用,是通经接气的催气手法,适用于经络气血阻滞,经气不能通关过节者。

(一)青龙摆尾在穴位浅层以针向行气,以摆动针柄为特征的复式手法。

1.原文:“青龙摆尾,如扶船舵,不进不退,一左一右,慢慢拨动。”

2.操作:针尖朝病所斜向浅刺,或先深后浅,得气后抵住有针感处,手持针柄左右慢慢摆动(45º角),促使针感传导扩散。

3.应用:本法以行气为主,兼能补虚。能促进针感向病所传导。必须在浅层操作,均匀、自然地左右摆动,不可上下摆动,摆动次数9或9的倍数。(二)白虎摇头在穴位深层左右摇动针身以行气的复式手法。

1.原文:“白虎摇头,似手摇铃,退方(提插)进圆(捻转),兼之左右,摇而振之。”对白虎摇头法中的退方进圆,古今医家认识不一,造成操作方法的不一。本教材采用的是郑魁山先生的白虎摇头操作法。

2.操作:①常用白虎摇头法:直刺进针至深层,得气后捻转提插,并将针快速左右摇动,边摇边提针;同时,用手按压远病所端,促使气至病所。②郑魁山白虎摇头法:进针至深层,得气后退针,随病人呼吸摇动针体,左转一呼一摇,呈半圆形,由右下方摇进至左上方(进圆);右转一吸一摇,呈半方形,由左上方摇退至右下方(退方)。

3.应用:本法行气泻实,化痰降火。治疗实证、热证。如癫狂,取内关、丰隆,施白虎摇头法。本法必须在深层得气后施术,摇动针身时用力均匀自然。

在浅层摆动,针身倾斜,不按压辅助。

在深层摇动,针身直立,可按压辅助。均有摇摆动作青龙摆尾白虎摇头(三)苍龟探穴法以搜法和徐疾补法相结合的复式手法。

1.原文:“苍龟探穴,如入土之象,一退三进,钻剔四方。”

2.操作:①新世纪教材苍龟探穴法:直刺进针得气后,从深层一次退至浅层皮下,按上、下、左、右顺序斜刺进针,向每一方向针刺时都必须分浅、中、深三层缓慢搜寻针感,依上法反复行针,以获取最佳刺激量。

②六版教材苍龟探穴法:将针刺入穴位得气后,先退至浅层,然后更换针尖方向,前后左右多向透刺,浅、中、深三层逐层加深,从不同方向寻找最佳针感。3.应用:

行气止痛,通经活络,益气补虚。可用于痛症、瘫痪以及经气不足而针感迟钝者。如梨状肌结合症,可在局部施术;中风偏瘫,可在肩髎、环跳等穴施术。本法宜在肌肉丰厚处操作。(四)赤凤迎源法以飞法为特征的复式手法。因操作时犹如凤凰展翅飞旋之状,故又名凤凰展翅法。

1.原文:“赤风迎源,展翅之仪,入针至地,提针至天,候针自摇,复进其原(人部),上下左右(提插捻转),四周飞旋。”

2.操作:

先将针直刺入深层;得气后上提至浅层,摇针候气;再插入中层,然后捻转提插,一捻一放,促使针感扩散传导.3.应用:①行气通经。用于痛、痹、痿、瘫。如肩周炎,取健侧条口穴或上巨虚,施赤凤迎源法,并配合患部运动(互动针法)。②本法必须在肌肉丰厚处操作,浅中深三层都必须得气,重在中层施术,四周飞旋时动作要自然协调。

四、治病八法:(三)阴中隐阳法阴中隐阳法,又名阴中之阳,为补泻兼施、先泻后补的一种复式针刺方法,包含徐疾、提插和九六法三种手法。其名始载于《金针赋》,曰:“阴中隐阳,先热后寒。深而浅,以六九之方,则先泻后补也。”以后《针灸问对》简述其机制,《医学入门》谈其临床运用,《针灸大成》中又对此法作了详细的阐述。《三衢杨氏补泻》中说:“凡用针之时,先运一寸,乃行六阴之数,如觉病微凉,即退至五分之中,却行九阳之数,以得气,此乃阴中隐阳,可治先热后寒之症,先泻后补也。”其后历代医家,也都是在上述方法基础上加以归纳和发挥,特别是近代郑魁山在《针灸集锦》中加入了呼吸配合飞法和提按,使阴中隐阳的操作更趋完善。现在大多数医家认为,阴中隐阳手法要点是于同一穴中,先在深层行透天凉,后在浅层行烧山火,采用“一进二退”的方式,来达到“二泻一补”(先泻后补)的作用。

操作方法1.将穴位的深度分浅层(阳部)和深层(阴部)两层(两部)。2.让患者自然的口吸鼻呼,随其吸气,用舒张押手法,缓慢地将针刺入深层,在1分上下的范围内慢按紧提行六阴之数,或配用捻转泻法,拇指向后捻转,患者出现凉感后,稍候片刻;再让患者改为鼻吸口呼式呼吸,医者改用单指押手法,将针退至浅层,3.在浅层上下1分左右的范围内紧按慢提行九阳之数,或配用捻转补法,拇指向前捻转,患者出现热感后,稍候片刻,将针退至皮下,缓慢出针,手扪穴位。主治病证阴中隐阳法,具有清实热,兼以补阳补虚的作用。临床主要适用于治疗寒热往来中先热后寒或热多寒少者,以及里热表寒以里热为主和内实外虚以内实为主的疾病。通过调和阴阳,使之达到平衡。临床主要适用于治疗疟疾、少阳病,以及内科杂证。注意事项1、操作宜在肌肉丰厚处进行,头面部等肌肉浅薄处不宜采用。2、操作应分层进行,深部在沉重、麻感的基础上产生凉感,有凉感后方可退入浅层。浅层在酸胀感的基础上产生热感,针感出现后,便可出针。3、手法操作也可以不配合呼吸法,分别按上法在深层和浅层施术即可。(四)、阳中隐阴法阳中隐阴法,又名阳中之阴,为补泻兼施、先补后泻的一种复式针刺方法,包含徐疾、提插及九六法三种手法。其名始载于《金针赋》,曰:“阳中隐阴,先寒后热,自浅而深,以九六之法,则先补后泻也。”以后《针灸问对》和《医学入门》对此有所论述,《针灸大成》中,又对此作了详细的阐述。《三衢杨氏补泻》中说:“凡用针之时,先运入五分,乃行九阳之数,如觉微热,便运一寸之内,却行六阴之数,以得气,此乃阳中隐阴,可治先寒后热之症,先补后泻也。”其后历代医家,也都是在上述方法基础上加以归纳和发挥,特别是近代郑魁山在《针灸集锦》中加入了呼吸配合飞法和提按,使阳中隐阴的操作更趋完善。现在大多数医家认为,阳中隐阴手法要点是于同一穴中,先在浅层行烧山火,后在深层行透天凉,采用“二进一退”的方式,来达到“二补一泻”(先补后泻)的作用。操作方法1.将穴位的深度分浅层(阳部)和深层(阴部)两层(两部)。2.让患者自然的鼻吸口呼,随其呼气,用单指押手法,将针刺入浅层,在1分上下的范围内紧按慢提行九阳之数,或配用捻转补法,拇指向前捻转,患者出现热感后,稍候片刻;再让患者改为口吸鼻呼的呼吸,医者改用舒张押手法,将针缓慢地刺入深层,3.在深层1分上下范围内慢按紧提行六阴之数,或配用捻转泻法,拇指向后捻转,使患者出现凉感,稍候片刻,将针提到皮下,随即拔出,缓慢揉按针孔。主治病证阳中隐阴法,具有补阳补虚,兼以清热的作用。临床主要适用于治疗寒热往来中先寒后热者或寒多热少者,以及内热表寒以表寒为主和内实外虚、虚实夹杂的疾病,如疟疾、少阳病及内科杂证等。注意事项1.操作应在肌肉丰厚处进行,头面部等肌肉浅薄处不宜采用。2、操作应分层进行,浅部在酸胀感的基础上产生热感,有热感后方可进入深部。深部在沉重、麻感的基础上产生凉感,针感出现后,便可出针。3、手法操作也可以不配合呼吸法,分别按上法在浅层和深层施术即可。【操作方法】选取心经子穴神门,施用泻还需,以泻心火;选取肾经母穴复溜穴,施用补法,以滋养肾水。【主治病证】泻南补北法具有泻心火滋肾水的作用,起到泻肚实补肺虚的效果,适用于治疗各种肝实肺虚之证,如木火刑金之咳嗽等。【注意事项】本法为特殊固定选穴配穴法,不能随意改动。(五)、子午捣臼法子午捣臼法,是以提插、捻转补泻为主,结合徐疾和九六补泻组成的多补多泻的一种复式针刺方法。本法始载于《金针赋》日:“子午捣臼,水蛊膈气。落穴之后,调气均匀,针行上下,九人六出,左右转之,千遭自平。”这里,“子午”指左右捻转;“捣臼”指上下提插。以后各医家皆遵循上法,并加以细述之。如《针灸大成》说:“子午捣臼,上下针行,九入六出,左右不停。且如下针之时,调气得均,以针行上下,九入六出,右右转之不已,必按阴阳之道,其症即愈。"这种手法的组合特点是在三进(徐进)、二退(疾退)的徐疾补泻法基础上,运用频繁的提插和捻转补泻手法,以四补(徐疾补法、提插补法、捻转补法和九六补法)和三泻(提插泻法、捻转泻法和九六泻法)为基本手法而组成的,与阳中隐阴的二补一泻法有类似之处,也是一种以补阳为主,补中有泻的手法。由于其频繁的运用紧按慢提和慢按紧提法,再结合以顺从阴阳为原则的左右捻转法,其目的在于“导引阴阳之气”,壮阳以制水,补阳兼泻阴。所以,可治阳气不行,水液泛溢而成的水蛊膈气等证。

操作方法1、将针刺人穴位内得气后,持针上下提插,三进二退,如此三度,计为九入六出。在进针时分三部,每部紧按慢提老阳之数(九九八十一次)。2、退针时分两部,每部紧提慢按老阴之数(八八六十四次)。在紧按慢提时结合左转针,在紧提慢按时结合右转针。这样在每一度行针时三进二退,要在五个分部内提插和捻转371次,三度行针,共要提插和捻转1113次。主治病证

子午捣臼法具有导引阴阳之气,补阳兼泻阴的作用。临床主要适用于治疗阳气不行,水液泛溢的水肿、气胀、臌胀等证。也用于治疗阴阳失调,气机阻滞的病证。注意事项

1.本法按三进二退的方式分五部进行,故临证运用时要掌握好腧穴总的深浅度和进补退泻每部的操作。

2.在进行左右捻转和上下提插之时,操作手法一定要熟练有度,不可过于激烈,以免发生意外,因施术之目的在于调衡阴阳,应使气调均匀。(六)、龙虎交战法龙虎交战法,是以捻转补泻法为主,结合九六补泻组合的补泻兼施的一种复式针刺方法。因其左右反复交替捻转,能增强针感,故有镇痛的效果。本法始载于《金针赋》,日:“龙虎战,左捻九而右捻六,是亦住痛之针。"这里,“龙’’指左转,为补法;“虎"指右转,为泻法,左转、右转两法反复交替进行称为“交战"。以后医家在此基础上有所发展,《针灸问对》结合青龙摆尾和白虎摇头法进行操作,《针灸大成》结合提插法,按天、人、地三部进行操作,并详述之。其云:“龙虎交战手法,三部俱一补一泻……凡用针时,先行左龙则左拈,凡得九数,阳奇零也;却行右虎则右拈,凡得六数,阴偶对也。乃先龙后虎而战之,以得气补之,故阳中隐阴,阴中隐阳,左捻九而右捻六,是亦住痛之针,乃得返复之道,号日龙虎交战"尽管众医家在施术上有差异,但其基本操作手法是一致的,皆为左右捻转,先龙后虎,先补后泻,交替往复,故称龙虎交战。对于龙虎交战的镇痛机制,认为痛是由于经络中气血不通所致,故日:“通则不痛,痛则不通。"龙虎交战法一左一右、一正一反地反复施术,对气血的运行产生一推一拉的双向影响,可以疏通经络中壅滞的气血,从而起到住痛移疼的作用。

操作方法

1.常用龙虎交战法将针刺人腧穴得气后,右手持针先拇指向前、左转行九阳之数;后拇指向后、右转行六阴之数。先左后右,一补一泻,反复捻转,交替进行。

2.《针灸大成》的龙虎交战法将针刺入腧穴的天部(浅层),右手持针先拇指向前、左转行九阳之数,后拇指向后、右转行六阴之数。得气后,将针刺人人部(中层),施天部之法;得气后,将针刺人地部(深层),施前法,再得气后乃出针。

3.《针灸问对》的龙虎交战法将针刺人腧穴的天部(浅层),在天部施青龙摆尾,左盘右转,按而添之,亦宜三提九按,令九阳数足。然后将针刺入地部(深层),在地部行白虎摇头,右盘左转,提而抽之,亦宜三按六提,令六阴数足,得气后乃出针。主治病证

龙虎交战法,具有疏通经气,调理血脉作用。临床主要适用于治疗一切疼痛性病证和虚实寒热夹杂之证,如痛痹、风痹、胃脘痛、胃火牙痛、肾虚肝旺所致高血压头痛或疟疾,以及外感所致的全身骨节酸痛等。注意事项

1.临床辨证要明确,因证而分别施术。若遇先寒后热、虚多实少之证,可行先龙后虎、先补后泻的手法;若遇先热后寒、实多虚少之证,可行先虎后龙、先泻后补的手法。

2.选穴要准,在眼区及重要脏腑处的穴位宜少用或不用。施术手法要熟练,以免操作时造成患者的疼痛。

3.操作应按规程进行,多数患者能出现热凉感觉。若少数患者不能出现热凉感觉,不能勉强硬求,以免产生意外。(七)、进气法与留气1、进气法进气法又称进气之诀,是一种复式补泻针刺方法,也是调气法的一种。本法始载于《金针赋》日:“进气之诀,腰背肘膝痛,浑身走注疼,刺九分,行九补,卧针五七吸,待气上下。亦可龙虎交战,左捻九而右捻六,是亦住痛之针。“《针灸问对》认为:“进气法,针人天部,行九阳之数,气至,速卧倒针……令病人吸气五七口,其针气上行,此乃进气之法。可治肘、臂、腰、脚、身疼。”其描述与龙虎交战、中气法有相似之处。《针灸大成》认为本法具有“使气上行和“阳回阴退"的作用。进气法可促使气至病所,有行气止痛之功。操作方法1、进气法是在腧穴深层施补泻手法,配合针尖方向和吸气,以调节针感走向的一种手法。2、操作时先将毫针刺人腧穴地部(约9分处),待针下得气后,紧提慢按9次(行提插补泻或捻转补泻法)。3、当针下沉紧气满时,稍将针提起2~3分,并速向病所卧倒针身,即针尖朝向病所,将针身扳倒约与皮肤呈45度角。令患者吸气五口或七口,使气上下调匀,然后出针。

主治病证

进气法有行气、催气作用,适用于治疗各种经脉壅滞之疼痛证,如风湿痹痛、腰背肘膝疼痛等。注意事项

1.针刺人地部后,视病情而定行九阳之数补泻手法的具体次数及幅度。

2.呼吸时,患者以鼻吸气,口呼气。

3.卧针时,最好能使针刺感应到达病所,这样效果更佳。2、留气法留气法又称为流气法,是一种复式补泻针刺方法,由徐疾补泻法、提插补泻法组合而成。本法始载于《金针赋》日:“留气之诀,痃癖瘕,刺七分,用纯阳,然后仍直插针,气来深刺,提针再停。”后世《针灸聚英》、《针灸问对》、《医学入门》、《针灸大成》等书,对留气法的使用方法、适应证等均有较为详细的论述。如《针灸问对》日:“留气法,用针之时,先进七分之中,行纯阳之数。若得气,便深入伸提之,却退至原处。又得气,依前法。可治痃癖癖瘕之病。”操作方法1、用毫针剌人皮下约7分(中层人部)深,行九阳之数,紧按慢提9次。2、待气至后将针直插至深层(地部)约l寸许,使气留针下,然后微提针回到7分深的原处,行六阴之数,慢按紧提6次,使气留针下,然后出针。3、如未得气,再按照前法行针。

主治病证

留气法能引阳气人阴,平调阴阳之气,具有活血化瘀、消积散结的作用,可破气血瘀阻之结块。适用于治疗各种痃癖癖瘕气块,如腹内包块。注意事项

1.使用本法时必须先刺人7分深,行针得气后,再深入l寸深处。

2·施行补泻手法时应注意在7分深处施行紧按慢提补法,而在l寸深处施行慢按紧提泻法。

3.对病情较重者,可反复施行手法,增强针感,提高疗效。(八)、抽添法抽添法又称为抽添之诀,是一种提抽、捻转、呼吸相结合的复式补泻针刺方法。本法始载于《金针赋》,日:“抽添之诀,瘫痪疮癞,取其要穴,使九阳得气,提按搜寻,大要运气周遍,挟针直插,复向下纳,回阳倒阴,指下玄微,胸中活法,一有未应,反复再施。”这里,“抽"是指将针上提;“纳"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